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食品化学的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PBL 教学法 《食品化学》课程 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而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堂课平铺直叙地讲授,将系统而庞杂的知识流灌输给学生,然后以一纸试卷为尺度,检测学生对所灌输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验学生的勤奋程度和短时性记忆力,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克服多年来传统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食品化学教学实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备等课程的导学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又知识点宽泛,一些章节晦涩难懂。另外,随着我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课程的课时数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食品蛋白质、食品添加剂等章节应用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问题是重要载体,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大豆蛋白质内容前,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大豆是地里长的肉?”“所有的豆类都富含蛋白质吗?”等问题;在讲解食品添加剂内容时,对学生提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小组汇报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然后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扩展问题,我们随时给予引导、更正,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指出掌握重点,做出成绩评定。
二、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1.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法以一些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于讲台上,很难与有问题的学生随即对话,在PBL教学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思考,随时与有问题的学生交流,拓展知识空间,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的学生的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形成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的宽度和知识面,加强组织及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PBL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普通高中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2)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校必须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
(3)课程教材多依据传统教学方法编撰,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脱节,不便于采用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方法。
三、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要认识到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当然,教师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时也不能放弃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尖锐”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针对PBL教学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强烈的求异思维和善学乐学、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微波是频率在300 mhz~300 ghz之间,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和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非电离电磁能。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电视、广播、通讯技术中。1945年,美国人首先发现了微波的又一特性——热效应,并首次将微波作为一种非通讯的能源应用于工业、农业乃至科学研究中。微波工业应用就是指利用微波的能量作用于物体实现需要的目标。微波能应用的特点在于一是以“能量转换”为基础,即微波所产生的热量是被加热物体的分子通过偶极回转、分子极化后转化成的,并非热传导;二是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相当于对流传热的5倍。
微波能的作用原理是当物体被置于超高频电流的交变电场中受到微波作用时,物体中的极性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中,产生自感应,使物体获得热量,进而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变化。
目前用于工业应用的微波有两个频率:2450mhz和915mhz,产生微波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磁控管是组成微波源的主要部件。
微波工业应用主要在替代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高及适用于微波(吸收微波能力比较强)的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是茶叶加工、橡胶脱硫、活性炭和竹炭高温烧制、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磁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的烧结和环保(生物质能、水处理、有机物处理(工业废水、废料除毒))等领域。
1. 微波技术应用于茶叶杀青、干燥
微波杀青、干燥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杀青、干燥的物料并穿透到物料内部时,诱使物料的水等极性分子随之同步旋转,例如采用915mhz微波干燥物料,其体内极性分子每秒钟旋转9.15亿次,如此的高速旋转使物料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表面与内部同时升温,且内部温度高于物料表面温度,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逸出而被蒸发带走,这样达到杀青、干燥的目的。这种杀青、干燥方法的特点是加热时间短,内外温度一致,其热传递方向从内向外与湿传递方向也一致,不同于常规加热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热量从外部加热到内部,存在内外温度差和湿、热传递方向相反的问题。
茶叶杀青、干燥的要求是杀青后茶叶的含水率为58%~60%,干燥后的含水率达6%,保持茶叶的原味、原样、原色,保证基本营养成份不失,同时要求安全卫生。但不同季节所产的茶叶,由于生理结构不同、组织细嫩程度不一,如清明前后茶大多是组织较嫩的叶芽,而夏秋季用于制茶的原料大多是组织较老的叶片,其杀青、干燥的工艺要求亦有所不同,这给杀青、干燥带来了难度。制成后的茶叶大多用于泡茶饮用,要求杀青的茶叶一经开水泡开,色泽、形态、味道及营养成分与新鲜茶叶基本一致。而目前茶叶的炒青工艺和热风干燥工艺随意性大,茶叶易产生红梗、红叶、色泽不均、叶边焦黄、带有烟焦味等问题,其品质较难控制。而微波能具有透人茶叶的内部加热,以及无需高温热介质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依赖高温介质和热传导加热升温的常规加热杀菌抑酶的方法,同时由于微波电磁场在杀青、干燥过程中还具有非热效应,可大大缩短了杀青、杀菌时间,有利于茶叶干燥后的贮藏以及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微波杀青、干燥茶叶可解决传统杀青、干燥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 微波技术应用于橡胶加工
(1)橡胶硫化
橡胶是一种偶极材料,适合于微波加热。当接收微波作用时,橡胶分子处于激烈、快速的震荡和回转之中,从而产生自感应,获得热量。电场的频率越高、胶料的极性大,则升温效果越明显,由于微波加热从内部开始,其过程迅速而稳定,从室温到200°c仅需数十秒。目前橡胶行业使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其快速升温特别适合短流程硫化生产线,同样也可适合于厚壁制品的预热以及废胶的再生。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达到节能、缩短流程和确保质量等多方面的目的,在微波加热段得后面往往加装热空气或远红外补充加热装置。
橡胶工业所用的微波设备,功率都在12~24 kw。1度电用于微波加热可使22 kg的未硫化半成品从室温加热到硫化温度。曾经做过对比,用微波硫化350 kg挤出胶条耗电50度,而盐浴硫化耗电量达180度。对于导电性差的橡胶材料而言,使用微波不仅节能、降耗、省时,还能减少设备占用的空间。
例如微波硫化用于橡胶挤出制品时,其流水线所占面积仅为蒸汽加热流水线的1/5~1/4。原因在于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为橡胶所吸收,而在蒸汽硫化中90%的热量消失于对流过程,被加热装置(硫化罐)或周围介质所吸收。
(2)橡胶脱硫
废旧橡胶再生是指废旧硫化橡胶经过粉碎、加热、机械处理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其从弹性状态变成具有塑性和粘性的、能够再硫化的橡胶。再生过程的实质是在热、氧、机械作用和再生剂的化学与物理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使硫化胶s—s键和s—c键网络破坏降解。
微波脱硫是利用在变化频率极高的微波场中,一切极性基团都会随微波场变化而剧烈运动,会在极性基团和分子之间产生巨大能量。硫化橡胶分子间及大分子内都存在s—s键和s—c键,可将其看成是一种硫醚键的偶极矩,因而硫化橡胶都会在微波场中发生偶极极化,并且硫醚键的偶极矩较大,在微波场中该处获得的能量也较大。而且,一般硫化橡胶中都含有炭黑,而炭黑吸收微波的能力很强,因此,在微波能的作用下可使硫化橡胶的s—s键和s—c键断裂,破坏硫化胶的网状结构获得塑性而使之再生。
微波脱硫法是非机械、非化学的一步再生法,相比传统方法,脱硫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无须添加再生活化剂,生产过程无污染,对极性和非极性橡胶都有效,并且,通过控制微波场的强度,可获得必需可塑性的再生胶。
【关键词】PBL 食品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具体过程由“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分析问题并建构假设―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提交学习报告并共享信息”七个步骤构成。该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填鸭式”教学向“能力提升型”教学的转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学科,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性很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课程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取了部分章节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旨在为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 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共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45人,二班56人,将人数相对较少的一班作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两班在任课教师、教学大纲及课时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授知识,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组选取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将全班45名学生分成5个实验小组,便于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某一章节的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和起点,该问题是教师基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学习内容相关联,问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PBL中设定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探索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预期的目标及标准,便于学生围绕中心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要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好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的分配。如学习核酸代谢时,医生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为什么患者去医院检查时要测定尿酸水平?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预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起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课下根据各自所搜集的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次重申问题,本着各抒己见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予以回答,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延伸并提出新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和启发。课堂上也可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多样,组内和组间均可进行,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讨论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并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很快从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反馈,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
3.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侧重于是否符合下列标准: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论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信息量与深浅度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反映本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效果,教学内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进行评价,侧重于下列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现现代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卷面理论测试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同一套试卷,严格遵照大纲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但论述题偏重于应用。
问卷结果调查表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但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满意程度较高,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书本上的理论更贴近实际生活。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发现问题后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理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对论述题的解答上,对照组在解答论述题时思维很难展开,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实验组学生则能以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知识的纵向联系较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 讨论
在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结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工业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与代谢过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课程理论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相互交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理论和实际生活,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将生物化学理论融入人类生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并与组内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增强了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敬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搜集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捕捉、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系到PBL教学法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挖掘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学术争论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从而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资料。
PBL教学法诞生后,曾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中大力推广,并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领域,我们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底蕴的基础之上,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提炼才能提出科学和严密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保证。对学生而言,一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对设置的问题很难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调查和研究,如果每一章节均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同样很难保证。所以,我们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覆盖整本教材还需要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卢宏柱、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的资料,总结了各种各种基于化学反应的食品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食品检测中的各种方法分析
(1)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第一,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安琼、董元华以及倪俊等人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第二,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第三,IC法(离子色谱法)。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2)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一,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第二,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二、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1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7-02
Application of Multiplex Teaching Mode in Food Nutriology
ZHANG Jing-jing WANG Xi-chang TAO Ning-ping * LIU Yu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course of food nutriology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help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fall into the habit of healthy eating,and the scientific nutrition concepts will be gained publicity.Th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f cours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adoption of debating issue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were brought forth,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students′ enthusiasm.
Key words food nutriology;multiplex 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content of courses;application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的基础知识、食物营养、营养与人群健康、公共营养、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工程为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食品营养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非常重要。目前,中国人85%死亡原因是由于慢性疾病造成,如学生中存在不吃早餐、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该课程授课宗旨不仅灌输学生食品营养学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营养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起膳食营养,学生选修《食品营养学》的部分原因正是出于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对营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通过开设公选课《食品营养学》普及营养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的公选课可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内容多,课时数少,来不及采取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通常来自各专业,对食品营养学的内容了解程度千差万别,面对这门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知识点散的课程,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同时,根据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的教改精神,有必要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使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更理性地分析各种新兴的营养学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1]。
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2]。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3]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
《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以信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首先在主体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以教材为主,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大体理出所需讲授的主线。比如先概述食物的选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营养素摄入的一些标准,接着分章节讲述几大营养素。而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内容时,又可以先提出几个与之相关、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且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典营养学教材的编排[4],如在提到食品的选择和人们的健康这一章,就每一块知识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学习目标,如一顿合理膳食餐的五大特征,如何养成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会辨析一些来源于不同信息渠道的错误营养信息等。不难发现,这些学习目标并非过分挖掘专业的深度,而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且易于理解与实用。除此之外,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及实用的信息。比如讲授食品维生素章节时,可通过视频先介绍这些维生素被发现的过程,在了解过这些维生素被发现前引起的种种疾病后,学生便对其功能有个较深的印象。结合生活,可介绍VC和感冒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介绍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将目前较为热门的相关的食品安全学内容融入其中。如介绍完各类蔬菜的营养价值后,可补充介绍蔬菜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由此便可以再介绍一些如何清洗果蔬,探讨下隔夜菜是否能吃等一些问题。再如还可以介绍一些前沿且实用的营养学知识,如食品营养计算器、食品营养标签与食品标签通则等话题。
各类知识的引入,特别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可大大丰富原本枯燥的理论体系,生动活泼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 参考文献
[1] 戴波,刘华戎,彭云.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23-24.
[2] 刘永峰,李建科,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160-161.
1.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实际工作的范围、程序、技能等知识、仪器设备、过程,并通过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的实验,强化学生独立设计、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学习,机械化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普遍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2]。
1.2微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3]。大多数视频只有几分钟,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4]。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微视频是支撑微课与微课程的基础。将微视频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将学生觉得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2.1微视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微视频可以在各个电子终端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内容可以反复多次播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的内容在课前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课的实践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1.2.2微视频具有实用性和规范化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基本操作制作成微视频,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化,而且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减轻实验教辅人员的负担。例如红外压片微视频的录制,再使用前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到仪器室实验教师只负责解答疑问即可,学生可以做到独立操作。
2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
高等无机化学的微视频主要由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仪器使用操作规范三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几个微视频组成,使学生随时可以观看,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
2.1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视频
由于我校教学的特点,大多数的实验课程是非独立设课,学生在低年级实验课程中,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照方抓药”的模式,老师指导一点做一点,思考得很少。特别是安全知识方面老师讲了课堂记住了,课下就忘了。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涉及的实验复杂了,要求学生有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为此课程录制了几段关于实验安全的微视频:实验室灭火器的使用;防护镜和防护手套的使用;洗眼器的使用;废液处理注意事项。
2.2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微视频
在学习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四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基本操作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基本操作不规范,配合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此课程录制了与无机实验相关基本操作。微视频主要包括:搅拌、溶解、蒸发;抽滤装置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红外压片操作及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保证了后续实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2.3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微视频
大型仪器的使用,在实验课中只使用一次,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教材里面的仪器使用部分往往与学校的实验条件不相符。课程将实验所涉及的大型仪器操作录制成微视频,包括:Shimadzu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Affinity-1、Shimadzu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Rigaku的台式小分子单晶X射线解析装置XtaLABmini、Shimadzu的荧光分光光度计RF-5301PC、差热-热重同时测定装置DTG-60的使用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的使用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为其他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便利。
3结束语
加强视频资料存储介质保护
用于存储视频资料的介质主要是磁带、光盘、硬盘等。只有保护好这些存储介质,才能保护好其存储的视频资料。因此,保护好视频资料的存储介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日常的基础性工作。
笔者对山东省10所重点中学及10所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均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模拟信号格式和数字信号格式的磁带视频资料,有70%以上磁带中的视频资料尚未做数据化文件存储。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对磁带的管理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总体来说这项工作比较薄弱。所以,学校在视频资料管理工作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存储介质的保护工作,特别是磁带的保护工作。磁带的完好无损是对其中视频资料进行数据化文件存储和再利用的前提和保障。根据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视频资料存储介质的管理应注意两个方面。
1.保障适宜的存放和使用环境
一是保证适宜的存储温度和湿度。根据磁带等存储介质的使用说明,保存和使用磁带等存储介质的温度在l5℃~25℃之间,湿度控制在40%RH~60%RH之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导致磁带掉磁或磁盘读写错误。介质应放置在远离热源、无阳光直射且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宜放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地方,以避免其热胀冷缩,产生变形等。湿度对介质的影响也很大,湿度过大,磁带就容易受潮,导致磁带之间发生粘连;光盘盘面上会产生霉变,导致数据不能正常读取。二是保持环境清洁,防尘防磁。空气中的灰尘如果沾附在磁带上,会导致信号损失,还会增加磁带间的磨损,增加对录放机磁头的磨损;光盘上灰尘多了,也会出现读写错误,损伤碟机等问题;硬盘里进入灰尘则会影响散热,发生读写错误或损伤元器件。因此,磁带等介质在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放入盒中并放置在专用橱柜内,且用透气性好的软布盖好。强磁场会对磁带、硬盘造成损坏,干扰磁迹,导致视频信号或数据受损。因此,磁带、硬盘不可与能够产生磁场的电器设备放在一起。
2.遵守正确的操作规范
磁带在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放入与之匹配的包装盒内,并竖立放置。这样一方面可发挥带盒的支撑、减震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方便查找、取用;对于不常使用的磁带,在使用完毕之后,应把其回卷至带端位置(带头或带尾),这样可防止供带盘和收带盘之间的磁带因长期受张力而引起形变,同时也可起到防尘防潮的作用;长期不使用的磁带,通常每四至五个月倒带一次,至少一年倒一次。这样做可以释放磁带层与层之间的压力,避免其产生变形,而且在绕带时能够在带层之间形成新的空气膜,减小带层间的摩擦,避免粘连;标签应该贴在磁带上的指定区域,标注格式要统一、明确,并按标签进行归类放置,便于查找和使用。
对于光盘的使用操作,应该时刻保持盘面清洁,避免划伤;当查找资料取用光碟时,尽量避免接触盘面;光盘在不使用时,应置于与之适配的硬塑料盒内并竖立放置,且按统一的规范进行编号以便检索;不要在盘面上粘贴纸张来做标记,因为读碟时的高温高速会使贴纸翘起或脱落,从而损坏碟机。工作人员可以用记号笔直接把信息记录在盘面上,或者把信息记录在一个便签上,把它与光盘一起放在光盘盒内。
使用电脑硬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一旦感染了病毒,介质中数据资料的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存储视频资料的硬盘要专用,不能再同时存储其他的数据文件,定时进行病毒查杀,还要做好数据备份,全方位保障视频资料的安全。
实现视频资料的数据化文件存储
视频资料的数据化文件存储是指某段视频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处理后,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存储于硬盘等介质中。这种视频文件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使用,可以进行无数次无损复制、传输或格式转换等,并能够实现永久性保存。无论模拟格式还是数字格式的视频信号,在磁带上记录的都不是计算机数据文件,不能由计算机直接处理,要想查找或者采集某段视频资料,必须通过走带的方式去实现,检索和使用效率较低。随着保存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磁粉会逐渐脱落,导致视频信息的损失。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跟进视频技术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视频资料的数据化存储,从而提高视频资料的检索和使用效率。
1.将磁带中的视频资料采集成数据化文件
通过计算机,利用视频采集软件和硬件将模拟信号格式磁带和数字信号格式磁带中的视频资料采集存储为数据化的文件,便于今后的管理和使用。
由于模拟信号自身的特性,较之数字信号,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失真、干扰等问题,因此模拟信号格式磁带的视频采集工作要优先进行。由于较早的机型及配件现在都已停产,如果与之适配的录像机出现故障,可能都无法进行维修,那么磁带内的视频资料就再也采集不出来了,这部分磁带就彻底失去了保存和使用意义。所以,对那些存放时间久远的、记录模拟信号格式的磁带,要立即启动抢救工作,把其中的视频资料采集成数据化的文件加以存储。
摘要:“学、做”一体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又能提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此外,合理运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提高食品检测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食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编号:51067)的阶段性教学成果之一。
食品检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检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营养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针对高职生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以食品检测专业为起点,探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作为与世界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岗即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与复习的方式;技能课程多为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教师动作,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学内容来看,并非以学生需求的技能为中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发现问题,缺乏主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
二、 “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食品检测专业中的应用
1.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工学结合”原则,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食品行业品质控制、检验等工作过程,归纳出在食品检验等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应用技术。以职业核心技能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点按照“条块结合”的网络模式,重新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专业实践”五大学习领域(课程群),如图1。
食品检测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对职业技能需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分离开来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互相渗透与交融的学习领域中,强化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更有利于“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条块结合”网络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学校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针对不同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灵活选择课程、科学组合条块课程,实现培养目标。
(1)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根据食品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确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内容。例如,按食品检验工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检测中心等监管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基地等企业合作,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此外,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融教学做于一堂、课堂与实训场地为一体,如表1。
(2)实训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示范、操作、讲解的传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化学检验技能实训》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心,按照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分解任务,把理论教学融人每项任务,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学检验技能任务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化学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实训技能训练——模拟与竞争教学法。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学生自主竞争考官职位,由教师考核,担任考官的学生在分数上给予奖励。考官对其他学生的单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辅助教师,还能培养学生能力,避免学生多教师指导不到位。
(2)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四步(阶段)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化学检验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将过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观察、验证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验项目,改为以单项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训项目,将实验的结果目标转变为实训的过程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阶段)教学法。某一次实验或实训并不能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SOP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视角将特写画面和分解后的连续操作过程给学生反复演示,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3)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以化学检验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化学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学会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应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将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4)基础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法。收集在食品生产、流通、储运中化学检验或监控的实际案例资料,如定位不同食品类别的化学检验案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收集、选编分析案例,借助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理论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课内外收集相关应用实例进行主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视欣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说明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但得如何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文将从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方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
(1)《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 et al. 2005)将文化界定为“标志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即某个民族或者群体最重视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的总和”。
(2)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2000),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交际文化”,即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与交际能力的综合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培养合格的新世纪英语人才的目标。
2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1)英文影视作品能构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其情节大多取材于生活,学生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理解具体情景下的英语语言,强化对语言符号的认知能力,增强英语语感。
(2)影视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长期的英语氛围的缺失让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难以提高,大量的听力训练又易让学生疲倦,困乏,难以持续练习,或者练习效果不明显。相反,“电影在提供视觉画面的同时,便于学习者理解话语”(管丽丽,2007)。用英文影视作品进行英语听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的识别率和理解率。
(3)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积累潜在的话语信息。英语原版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模仿其口头语体语言,以及相关日常用语、俚语等表达方式,形成口腔记忆。其极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坚持长期模仿,培养地道英语口语意识。英语影视作品涉及的话题能让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积累的英语“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构建语言环境,自觉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英文影视作品能隐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美国外语教学法家Fries和Lado认为: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民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外语不能忽视相关的背景文化。而“外语影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表现着目标语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和具体生动的形象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设置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能有效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背景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了解西方文化,对文化形成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学会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影视材料选择
根据Massi and Merino(1996)的观点,选择教学电影要注意三方面: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同时所选影视作品主题最好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意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最好不带有中文字幕或英文字幕,情节最好具有层次性,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听力训练,开展影视主题探讨,积累影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3.2 建立影视教学模式
根据电影欣赏的过程理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准备阶段和进入阶段可归为准备阶段,因此,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播放英文影视材料之前,教师应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利用PPT介绍该影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演员情况,人物情节,影片主题,语言风格,相关俚语及惯用表达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观看热情。
以《国王的演讲》为例。《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二世国王,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临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下,克服口吃,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的故事。该影片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单上,荣获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这些基本信息的介绍能让学生对乔治六世国王产生兴趣,尤其该影片以二战为背景,更能让学生对二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乔治六世国王个人史的同时了解当时国际形势,了解英国文化和历史,即培养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意识。
分析一些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或俚语、习语等。如影片中的“my game, my turf, my rules(我的地盘,我做主)”与移动广告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一拍即合,瞬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积累更多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达到成功向学生输入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实用的英语话语信息的积累又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积极输出,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运用已经积累的话语信息。
(2)欣赏阶段。图式理论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自上而下强调整体结构识别的加工方式,二是自下而上,注重细节特征的加工方式。在影片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自上而下”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影片中心思想,主要技巧有:第一,关注影片中的事件串联影片情节;第二,抓住关键信息,领会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其次,运用“自下而上”策略引导学生识别细节信息。一个事件告一段落时,教师可暂停影片,让学生大概了解该事件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遇到相关俚语和惯用英语表达方式时,教师可进行提醒,并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模仿,培养英语语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刺激的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3)回味讨论阶段。这一阶段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的阶段。比如看完《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后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a. What do you think of King George VI? What are his best qualities? b. What do you think of Lionel Logue, King George VI’s speech therapist? c. If you were King George VI’s wife, how would you do to help your husband overcome stammer? d. 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King George VI’s stammer? e. Why c,an King George VI succeed in getting rid of stammer and making a speech to the public? f.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g George VI and Lionel Logue?
分组合作,组别交流,最后总结,帮助学生从浅层到深层理解该影片,准确把握该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欣赏影片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置身于英文影视作品的课堂教学中。
《国王的演讲》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会大量展现当时英国的社会风俗,尤其是英国王室的贵族文化,教师可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掌握英国历史文化,如英国王室的继承习俗,王室成员的着装打扮,国王与大臣、王室与教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在探讨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探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学会尊重异质文化,在文化包容中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设置影片观后感环节,鼓励学生使用该影片台词表述自己的感想,这一目的在于构建真实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成功输出积累的跨文化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浅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原版影视作品以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和直接英语表达方式,在英文影视欣赏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了相关英文影视欣赏教学设置,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感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综合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交流,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C. 1978, Schema-Directed Proces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Lesgold A. M.et(eds).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67-82.
[2] Massi, M.& Merino, A.G. “Film and EFL 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6.
[3] Richards J C et al. Longman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管丽丽.客观看待DVD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电影评介,2007(12):64-65.
[5] 理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教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6]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重构,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项目教学;课程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能将普适教育目标,如方法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意识等突出表现出来,使学习者获得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上称为成熟的社会成员,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完整人格发展的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一些技术应用性课程中。“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我院食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定位
1.1 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越来越高的质量、安全、方便、营养、功能性、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促使食品行业调整,由原来的粗加工发展为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大量引进和使用,促使食品行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食品加工行业高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激增。我们通过企业、行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备食品生化、食品微生物、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检验和食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课程定位
针对行业产业发展,本着“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原则,经过企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有食品加工岗位、食品检验岗位和食品质量管理岗位。对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并归纳转换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离、组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
1.3 课程性质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支撑课程。本课程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于一体的实境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后续顶岗实习及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课程目标
针对烘焙食品加工岗位的能力及要求,参照合糕点、面包烘焙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焙烤产品的有关原料知识,具有典型焙烤产品生产操作技能,能操作、保养、维护焙烤食品生产设备,具有对焙烤生产中常见问题的判断、处理的技能,具有对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加以控制、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的技能;具有对生产工艺改进,参加产品开发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发展后劲,学生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岗位能提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植根行业、面向教育,校企合作、全程共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切入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根据岗位工作评价标准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烘焙行业岗位群市场调查、归纳、分析,得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原料选择、验收、贮藏;典型产品生产;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判断;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生产管理与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根据实际岗位的任务,分析确定所需职业能力,再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所需学习内容。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接轨,实现了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
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工艺相似性,分解成面包生产、蛋糕生产、饼干生产、月饼生产和糕点生产五个项目,共14个任务,并融合糕点、面包烘焙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典型产品生产进行教学。
2.3 课程教学实施
本课程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了五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依据产品特点设计了2-4个任务。任务的实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进行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每4~7人分为一个学习生产小组,一个学习生产小组就是一个模拟生产班组,教师是技术顾问,学习小组成员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是稳定不变的,每个项目的学习、生产、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4 课程考核
依据评价范围全面性、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的原则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案。将考核方案分为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即任务考核(50%)、创新能力考核(20%)和理论考核(30%),满分100分。
(1)任务考核
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查阅资料、讨论、制定方案、实施情况和结果、总结)中的考核。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对课程知识点的获取能力、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学生依据各个学习任务的任务评价单,随时检查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进展。小组、组员、教师依据任务评价单表,对各个项目分别评价,取平均分。
(2)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在学期末举行,为闭卷考试。
(3)创新能力考核
创新能力考核在学期末举行,以组为单位进行实操考核。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需生产的产品类型,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小组成员确定生产方案和工艺并组织生产,根据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组织过程进行评分。
3 教学效果
经过对三届学生采用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本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后,以任务为驱动的发放任务单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任务的主动性,能主动探究下一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达到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在设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自己要思考完成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怎么用,改变了以往完全依赖老师的习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组都会进行分工合作开展各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并能随时填写相应记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习惯;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从多个细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岩淑霞.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2]张桂娟,吕文博,等.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6):89-90.
[3]刘艳蕊.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仪器分析教学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70-7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影视资源;实效性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引入影视资源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影视资源,有助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化,社会生活的日益扩展,我们生存的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影、电视、电脑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已经成为这些媒介敏锐的感受者、影响者,中学生对现代媒介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
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学要有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生动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教材观点、原理,教学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条件的还应当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影视媒体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教学资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影视资源在思想品德课的运用
有关学者认为,影视资源是指在教育教学上有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影视信息资源。教科书是教学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完整的教材应该是多种规格、多种形式,而且包括文学影像等配套的课本与资料的结合。开发影视课程资源,可以依据教材主题,对影视资源进行分类,如名人传记、英雄故事、文艺故事、环保系列,科幻历险故事;如美德故事,可具体分类:孝敬、勤奋、忠诚、自信、自立等。
每堂课影视资源放映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所放片段不要超过4段,不可贪多杂乱,以免冲淡教学主题。
列宁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对于学生最热衷的电影,不管是层出不穷的商业巨片,还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艺片,教师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讲“成功者的品质”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阿甘正传》展现执著有助于成功;在讲“生命的脆弱”时可以播放有关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的影片,表示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另外,还有一些歌曲也可拿来一用,如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等。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关键词:交往互动;《规划与招聘》;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78-02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