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的学习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初级财务会计 学习框架 学习笔记 虚拟公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方法不当的问题,通过历年的观察、分析,笔者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学习缺乏系统性、忽视对知识整体性、框架性的把握,偏重细节的学习;(2)尚未摆脱中学阶段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能力低下;(3)对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接受度低,学习乐趣不足;(4)学习视野狭窄,忽视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 强调学习框架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建立两层次学习框架
第一层次是指课程整体框架,反映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教师根据大学期间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及其体现出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绘制出这一框架图,在指导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大学四年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加明了每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而不再是孤立的去学习某门课程。
第二层次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容框架。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用以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体现课程的知识框架,但其提纲挈领的功能性往往为学生所忽视。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建立课程框架。
第一,教师根据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绘制出各章节之间内在联系框图,指导课上,在强调框架重要性的同时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即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的知识框架,并指导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丰富、强化这一框架,这样,当课程结束时,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彼此相连,从而使学生真正学懂本门课程,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手册的作用。课程手册是由教师结合初级财务会计讲义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编制的,是对上述课程框图的细化、补充和拓展,每章通常由六部分构成,并根据各章内容和教学需求斟酌增减,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目的;(2)主要内容;(3)课堂讨论或练习;(4)复习思考题;(5)补充习题;(6)课后要求。各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按顺序列示,如学习目的在综合描述之后,还会穿插在主要内容部分与其对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该内容所应实现的目的;课堂讨论或练习部分也同样穿去与主要内容对应。课后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对每章讲义的阅读要求、根据课程进度对企业报表的阅读要求、对于自设虚拟企业经济业务补充和处理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笔记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既包括课堂笔记,也包括课后笔记。记学习笔记是一个思考过程,既使学生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思路,又有助于课后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即对学生明确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并对做笔记的方法做出进一步指导。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打印的课程课件,而不再做手工笔记,即使做,也往往是对板书或课件的简单抄写,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它不是单纯的文字抄写,而是伴随着思考对关键知识点、拓展内容、未能理解部分等的纪录。
课后笔记主要包括学生课下自习时所作的总结性笔记、读书报告等,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后笔记首先要做的是对已学内容的整理总结,明确所学内容在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加深对细节的理解、解决课堂中形成的疑问、补充课堂笔记不完整的部分。可见,记学习笔记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陈旧、落伍,但事实上,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3 指导学生设立虚拟公司,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尽快与实际相联系
初级财务会计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使其进入专业角色,接受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形成会计思维方式是专业学习的首要一步。因此,要求每名学生自学习始,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自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虚拟公司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就自身当时掌握的知识而言,能够设计出哪些经济业务,而作为财务人员,自身的职责又有哪些,能够为公司完成哪些会计工作,解决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付诸实施形成报告。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还要不断为公司增添新的业务并进行处理。这样,一方面使相对枯燥的会计理论“活了”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尽早联系在一起,为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强调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历年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看,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单独面谈等方式发现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一,习惯使然,即已经养成机械的学习方法,教师怎么讲就怎么记,懒于动脑,是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直接表现;其二,在发现问题时未能及时发问,也未做记录,之后忘记或懒于发问;其三是最常见的,即认为问题过于简单,羞于发问。对于第一种情况,除了在指导课上强调质疑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前面几点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针对第二种情况,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随时发问的习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随时提问,一来可以解答自身的疑惑,同时可以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增加课堂活跃度;在自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随时记录,即形成前述学习笔记的一部分,待以后寻求答案。对于羞于发问的学生,上课之初即强调一种思想:一个问题,无论在别人看来多么简单,弄懂了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5 指导学生拓展知识广度,扩大阅读范围
自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成本会计由于课程自身性质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事事依赖老师,必须在认真听取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预测、决策、成本分析为主要内容。因此,它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多、公式多,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控制、分析,必须借助一系列经济指标,运用一系列方法,全面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注意理解成本计算、控制、分析的方法,在各种情况下,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选择适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从总体上把握成本会计学的内容
要进行成本管理,就要取得成本资料。对于如何取得成本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例如,成本会计的职能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归类:事前有成本预测、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事中有成本控制,事后有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是以利用产品为中心,成本考核是以责任单位为中心。这样逐步深入下去,将成本会计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找出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成本核算是教学重点,没有成本核算,其他职能也就没有意义了。在考试中,成本核算具体表现为综合应用题即计算题。
二、认真系统阅读教材,制定学习计划
阅读是“学习之舟”、“智慧之源”,所以我觉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教材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编写的,比考试大纲更具体。学生应认真加强自学,掌握教材的特点,树立信心。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应确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的总纲;读引言,了解课题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实务;读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考试的一般要求看,考试的覆盖面广,大题目较少,小题目较多,单掌握重点难点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果,根据老师的辅导将整个教材内容按章节划分几个单元,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只注重速度,不注重效果。同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在客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只读正文、只记条条的现象,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认真听课
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根据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就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又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主动寻求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对这门课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认真预习,把有关内容先熟悉一下,对于疑难问题作上记号,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而且必须将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记录好课堂笔记,因为这门课的重点部分是分配方法即计算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的记忆,会对书上的某些公式提出例子,或者是对书上并未明确的计算步骤加以概括整理。这些内容,应该说一听就懂,但若不做笔记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在课后实际运用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另外,摘录下一定的计算例题,对于理解记忆计算公式与步骤也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反复作练习,巩固记忆。
初学成本会计的学生,在学习完一种分配方法后,往往感到困惑,心中无数,也不知道是否真正掌握了。我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种分配方法的计算步骤后,就要求学生做一道练习题。在大家做完一遍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直接讲解例题要好,计算步骤讲一遍,在课堂上自己做一遍,老师再讲一遍,再加上做作业,那么对于这一难点的掌握就轻松了。
如果练习不多的话,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懂了,但做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感到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要想把练习题做出来,就得重新钻研课本。学生通过反复学习,把习题做出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多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系统讲解,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的机会,因而不可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俄国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老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只有老师把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基础课程;学习方法
《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各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必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职业院校的经济管理、金融、贸易、旅游和酒店管理等非会计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在对财经专业的认识方面有初步认知。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初学者感觉学习吃力的往往不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专业课程,反而学习入门时最先接触的《会计基础》课程感到困难重重。本文试图以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占重要位置的、金融市场中最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学习为例,说明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抛砖引玉,期望能与更多的会计学习者分享学习的快乐。
一、“望文生义”法,打消畏难情绪。
“望文生义”一词,出自清・张之洞的名篇《轩语・语学》。这个词原来的解释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但笔者结合文科学习的特点,赋予了该词新的含义。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望“文”生”义”。对于从未接触过的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记忆一些名词时,不妨先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进行望文生义,虽然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准确地了解这个新知识的含义,但粗浅的了解或猜测,能一下子让初学者消除到面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起到了消除畏难情绪的作用。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说明该方法的运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是随着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会计科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专门对该部分知识进行了规定,可见学懂、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初学者可在接触这个知识点之前,通过文字本身的含义,有如下分析:这是一种资产类科目,性质或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交易、这个概念与金融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可以了解到其概念:交易性金融资产(Held for trading financial assets)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如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通过对比望文生义与严密的概念表述的差距,初学者会比较深刻地理解了概念。
二、粗细结合法,重复与举例结合,掌握知识。
任何课程的学习,阅读教材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文科类专业课的学习上,对内容的重复阅读及练习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时的“粗细结合法”。比如,学习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过程中,通过“望文生义”法在头脑中建立了知识的基本构架。然后从粗读教材入手,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本节的内容梗概,找到理解和学习上的难点;所谓“细”指的是对教材的精读。精读教材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座不住,看不进去整篇大段的内容,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借鉴蚂蚁啃骨头的做法,从粗读教材时确定的理解相对较难的一小段,逐字逐句,通过反复重复与结合自身已知内容进行举例的方法掌握知识精髓。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占用学习者太多的时间,也遵循了科学规律。记忆规律表明,对陌生知识的学习,进行一次性强化记忆60分钟的效果,远远不如每次记忆6分钟,重复10次更有效。
三、地基式学习法,通过逐层搭建知识架构,学以致用。
所谓“地基式学习法”指学习的过程必须如同建筑工程一样,要想得到高质量的结果,必须重视基础的作用。所以,学习的过程应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相结合。《企业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的。它的内容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指南。也是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最需要的第一层‘地基’。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学习为例,初学者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含义、粗细结合阅读了教材之后,还要对照《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准确识记相应的会计科目名称,为后面的账务处理打下牢固的根基。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进一步学习相关账务处理需要使用到的账户:分别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通过反复阅读教材,举例和学习,使初学者准确掌握每个账户的性质,打下学习账务处理的第二层‘地基’。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对会计业务的讲解、分录的处理及联系实际举例讲解如何进行知识运用,一层层打牢地基。
四、学会用“会计语言”说话,化复杂学习为快乐发声。
初学者对会计学的学习可以与学习一门语言进行类比。因为二者同属于文科性质,有一些共通的特点。初学者都知道,学习一门语言,最主要的是掌握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并要不断重复,学以致用才能掌握。其实,对会计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分析会计业务的表述方式,像学习语言一样,了解如何使用会计专业术语如会计科目、账户等对会计业务进行表述,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把枯燥的专业课学习变成一门“会计语言”的学习,通过重复和练习,达到快乐发声的目的。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个对初学者陌生的知识为例,一味读书、看理论,会让人摸不到头脑,但通过举例,联想一个场景:初学者如何运用闲散资金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收益并结合所学习的会计科目及账户去尝试用会计语言表述这样的过程,就轻松带入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账务处理的三个步骤:即购入、持有、出售。同时,初学者要清楚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将来在工作中面对一道道别人设定的题目,而是必须结合具体的业务,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会计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分析每一笔业务所需要的原始凭证、分析上面内容的含义、结合自己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尝试着解读一张张纸质的凭证,成了有生命的、会说“会计语言”的活题,在这样的快乐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初学者看见业务题找不到思路的学习难点。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中,初学者普遍感觉困难的出售环节为例,详细阐述如何使用“会计语言”以说话方式快乐学习会计难点知识。购入环节:按购入时的公允价值,结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户性质,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账户的借方;举例说明买菜要到菜市场,买衣服要到服装店,使初学者理解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的购入需要到专门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时还要发生相关的交易费用,需要使用所学的投资收益账户,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购买的股票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还要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持有―出售的过程,用会计语言进行分析举例:
2007年1月1日,甲企业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020000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20000元)购入某公司发行的债券,另发生交易费用20000元。该债券面值1000000元,剩余期限为2年,票面年利率为4%,每半年付息一次,甲企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购入:企业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结合例题及实务,分析所涉及的原始凭证、相应凭证表述的含义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及每个账户的性质、编制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模拟登记入账。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2007年1月1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
应收利息20000
投资收益20000
贷:银行存款1040000
根据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环节限于篇幅,此处不具体展开。
(2)持有期间(及资产负债表日):
持有期间:
2007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50000元(不含利息);
分析:初学者应结合投资者的普遍心理,购入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会持有一段时间,等待其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达到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后,才会进行出售。但只要企业并未出售其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投资收益。但企业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所购入的投资产品会进行“连续观察、全面记录”,所以,持有期间,也需要根据公允价值(市场价值)变动及时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15万-100万)150000
2007年6月30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上半年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20000
贷:投资收益(100万×4%÷2)20000
资产负债表日: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10万-115万)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00
确认投资收益(下半年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20000
贷:投资收益20000
(3)出售:
2008年3月31日,将该债券予以出售
分析:观察一个投资产品公允价值变动情况,遵循的是“连续观察”的原则。因市场价值会不断变化,企业都进行了及时而连续的核算,所以,出售环节必须完整地梳理整个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及调整情况,这也是很多初学者难以突破的瓶颈,但学习了使用“会计语言”的表述及本文所述的一些原则,再学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时,就会变得简单而快乐。
本例中,初学者须明确,业务的发生是连续的,通过及时的核算和记录,翻看之前的账簿登记了解投资者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在出售前,进行过多少次公允价值的调整。对2007.6.30进行公允价值调整的时候,参照的对象是2007.1.1;
而对2007.12.31账簿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的时候,参照的对象已经不再是2007.1.1,已经是2007.6.30,2008.3.31出售时,公允价值调整的
参照的对象是2007.12.31的公允价值。了解了以上知识的原则后,出售时的账务处理的思路则非常清晰。在出售时(分步确认投资收益)
(1)按售价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2)按初始成本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损失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或借)投资收益
所以,实例中的相应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18万-1万)117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000
投资收益170000
2008年3月31日,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确认1季度利息10000元。
借:应收利息10000
贷:投资收益(100万×4%÷4)10000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应收利息10000
综上,以会计基础课程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学习为例,介绍了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期望能对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朋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M].人民出版社,2008.12.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近几年使用的中职教材没有将国际惯例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会计准则不断出现,教材内容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从素质教育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出发,我认为中职会计专业应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书作为教科书。该教材每年都在更新,是各种会计教材中最权威也是最新反映当前会计信息的教材。同时该教材配有大量的教学辅导资料和答案,便于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前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他们迫切希望在会计课堂上学到与考试有关的知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结合《基础会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层层相扣,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思考、回答,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模拟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一些具体任务告诉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并要求学生把想法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记账凭证的装订工作中,让学生讨论完成装订过程的操作步骤,然后通过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按照演示的过程一步步进行操作,从而顺利完成记账凭证的整理装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案例示范教学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应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按照章节的内容,每章选择一至三个案例,并制作课件供教学使用。例如,在讲授会计等式时,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案例,同时提示学生思考,要成立一个公司,从资金的筹集的渠道到资金的如何运用,最后形成企业资产,从而得出结论。案例教学不仅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教师应让学生视项目教学是一个实际正在进行的企业业务,按照项目任务,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在逐步的操作、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任务的进度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零距离感。
5.多媒体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理论教学涉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让学生形象、生动、直观地认识会计理论,提高课堂效率。
三、强化会计实验环节
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教师应通过建立现代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仿真的会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些简单业务基本技能,进一步挖掘学生个人的才智和工作潜力。
会计实验能提高教学效率,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计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可调动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
会计实验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基础会计考试是一种抽象性的纯理论考试,试题忽视了实践性、主观性强的内容,因此不能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把会计实验也作为考核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成绩的一种手段,从而在考查学生会计实验操作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双师型”教师不多,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资格考试与培训,还可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或专业培训,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企业的会计人员做兼职教师。
2.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会计生产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建立长久的会计生产教学实习基地,减少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陌生感。在《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初步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操作方面,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和会计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操作的要领步骤。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实地操作,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使其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接触新鲜有趣的实际,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海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职业教育探究,2007.
1、认真预习: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
3、及时复习:一要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电梯技术》 框架教学 电梯结构
一、引言
在开始学习一门技术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门技术的整体结构,在学生的意识里烙下总体的烙印,然后再分类学习这门技术的各个细节,最终完成这门专业技术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我称之为框架教学。
总体结构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目的,要求达到的目标,以便在后来学习各个细节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细节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二、介绍总体的电梯结构
在学习电梯技术的时候,我先教学生画出一张总体的电梯结构简图(如图1),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电梯的空间结构,掌握电梯在各层空间里设置了什么机械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作用。
图1 总体的电梯结构简图
三、对各个结构分别讲述
(一)电梯机房
在机房里有曳引机系统,给电梯提供主动力;限速器系统,限速器系统的核心机构限速器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主要装置,一旦速度超出,限速器就会动作,强制让电梯运行停止;有控制柜,是电梯的核心控制部分,电梯信号从电梯的各个楼层和井道里送到控制柜上,然后进行集中处理,控制电梯运行。
(二)电梯井道
在电梯井道里安置了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限制电梯的轿厢和对重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在电梯运行的末端(顶部和底坑)设置了四道开关:先是楼层换速,让电梯减速;如果不起作用,运行中就会遇到强迫减速装置,让电梯必须减速;如果强迫减速装置不起作用,继续运行就会遇到上下限位开关,让电梯不能再向末端运行;如果再不起作用,就会遇到最后一道防护开关――电梯极限开关,断电不能让电梯继续运行。
(三)电梯轿厢
电梯轿厢的作用是载人或者载货,所以首先是要有一个箱体。箱体上为了方便乘客的进出,设置了电梯门。在电梯的轿顶,有开关门的门机系统,它的作用就是能让电梯门自动开关。轿厢里有轿内操作面板,上面有电梯楼层显示和内召唤按钮。轿顶和轿底有导靴,作用是让电梯顺着电梯导轨运行。在电梯的轿顶和导靴的前段,设置了安全钳装置,通过钢丝绳和电梯机房里的限速器连接,一旦限速器检测到电梯超速运行,限速器内部装置通过限速器钢丝绳带动电梯的安全钳装置动作,把轿厢固定在轿厢导轨的某个位置,停止电梯运行。
(四)电梯对重
电梯对重有对重架,可以在对重架上安装对重铁。还有对重导靴,限制电梯对重只能在对重轨道上运行。在电梯每一层都设置了楼层感应开关和装在轿厢上的隔磁板配合动作,指示电梯到了某一层,让电梯运行减速停止。在电梯轿厢上设置了平层感应器和门区感应器,每一层楼道里都装了楼层隔磁板、和平层感应器以及门区感应器配合使用,让电梯平层和开关门。
(五)厅门系统
每一层楼层上都安装了厅门,方便乘客的进出,厅门上还安装了门锁,门锁上有锁滚轮和轿门上的门刀配合使用让电梯开关门。厅门旁边还有楼层外呼按钮和楼层显示,也叫外呼盒,作用是产生外召唤信号和显示电梯运行方向和电梯运行到的楼层。
底坑,在电梯底坑里安装了缓冲器装置,是电梯的最后一道安全装置,一旦电梯坠落,缓冲器起作用,让电梯轿厢下坠的力量减缓。补偿链装置,是为了固定补偿链不能左右晃动。补偿链安装在轿底和对重下面,一端连在轿底,一端连在对重底部,作用是为了楼层过高,补偿钢丝绳的重量。
轿厢底部还安装了随行电缆,一端连接在轿底,一端连接在井道中部偏上的位置,给电梯轿厢供电和在控制柜和轿厢之间传输信号。
论文关键词:会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风险性很强的专业,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在财务管理上有良好的制度,在制度指导下进行严谨的作业,财务管理出现大的漏洞,对单位来讲是致命的。因此,大学课堂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都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培养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财务会计专业主体课程时,要力求扎扎实实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力求对书本知识进行仔细推敲,熟记所有业务的处理方法,会计分录的明细科目,有的以及会计科目会根据核算的需要明细到三级、甚至四级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明细科目的设置,殊不知在实践中,明细科目的设置以及明细科目的应用对真正在企业中作会计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理解明细科目的设置意义,明细科目的内容分类明晰,才会对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应收账款的科目设置中,一级科目是应收账款,一级科目对学生来说,往往在于通过设置一级科目就明白了单位的债权是多少,可以主张的权力是多少,但与债权相对应的主张的对象是谁,需要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才能明确。对应的主张对象的客户属性不清楚,这就需要设置三级明细对客户的属性进行定义。应收账款何时到期,到期前从财务角度来讲需要做出哪些实际的动作不明确,这就需要设计四级明细账龄(即应收账款的起始日期)。更进一步说,如果账龄到期,需要谁来催收账款,即该应收账款对应的业务签订人员是哪个部门的哪个员工,这就需要设置五级科目。
通过这样的设置,就可以清楚的表现出来,应收账款的对象是谁,这个客户的属性即新老客户、信用情况,付款历史,该笔款项何时到期,到期前应该做哪些提前的工作,如果到期未付,应该由谁来催收这笔货款等问题就可以很清晰的表达出来,仅以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就可以完成应收账款管理的大部分环节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二、培养细致入微的专业作风
细心是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会计人员来说,账务以及有关票据上的细节问题非常关键,重在细节。在学校就要培养细心、精心、精确、精准的基本素质,对所涉及到的业务做到明察秋毫。细心的培养在于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关注细节,重视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对账务处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行识别、判断,对账务处理的每一项风险点进行识别,引起充分的重视,才能在工作中不出差错。
例如,有一个单位司机,利用会计人员粗心的弊病,为单位服务的一年期间就利用多开油票、多报修理费、多记公里数等简单的手段,一年期间多报销数万元费用。事发由于总经理在签署报销单据时,对一个月就花费多达上千元的矿泉水费产生疑问,责成财务人员彻查该车费用,才最终发现问题。如果财务人员能够做到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从财务制度上、报销凭证上发现与正常费用偏差很大的现象,就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结果是,公司立即开除该司机,不幸的是,财务人员恰恰在此事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在结清该司机所有费用时,居然遗漏了该司机前期借的一张额度达2万元的支票,给该司机直接支付了现金,至今该司机仍以种种理由拒绝偿还该支票金额。
三、培养勤于实践的行为方式
会计专业学生在学生时代接触的会计业务是书本上设定的,为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的会计业务而设定的理想业务,学生通过相关业务的描述可以进行科目设置、会计分录的制作、相关账簿的登记、科目汇总表的编制、直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所有这一切的业务都是为学习而设定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向你描述业务是什么样的,涉及到的分录会有哪些,因此,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实践中,会计人员要根据业务中涉及到的各类票据,就票据本身反映的业务来做会计处理。实践中涉及到的票据种类繁多,会计人员首先要对票据反映的业务进行判定,根据判定的业务类型、票据的金额进行会计处理。 例如,银行承兑汇票。会计人员拿到承兑汇票后,首先要拿到开户银行进行辨别真伪,然后将汇票复印,将复印件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原始凭证。承兑汇票的特殊性在于不像其他原始凭证要求用原件作为记账凭证附件,而是要求将原件存放于保险柜。不仅如此,对汇票还要专设承兑汇票登记簿,记载汇票的票号、金额、前手、出票日期、到期日、提示日等等,在汇票到期前,要对前手逐个进行填写,填写过程中不得出现任何错误,否则就必须要求填写错误的前手出具有关证明证实,即使汇票出现了破损,也会要出具一系列的证明。
四、培养善于分析的素养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加强财务分析的能力,在做基本账务处理的基础上,拔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不能仅就做账而做账,要从财务报表的构成中,去分析报表反映出的问题,总结、提炼报表反映的各类指标的实际涵义,而不是就报表而去简单的列出若干已经成型的指标,就指标本身发映出的数值去做简单的分析。
例如:就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而言。不仅需要看收益率指标本身的数值,更要分析该指标的分子净利润的构成情况。净利润的构成是由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投资收益等指标构成,在指标构成中首先要进行构成比例的排列,如果营业利润的构成比例最大,并且超过某个数值,比如80%以上,说明该企业的利润构成是合理的,相应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稳定的。因为,其他的利润构成对企业来说,不是正常稳定的,而是非经常性收益,可以用来救急,但不能用来过日子。
五、培养会计与管理相结合的素质
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仅仅是一个记账会计,而是要做到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出谋划策、分解忧愁、排除困难。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将管理课程与会计课程的学习相脱节,认为管理就是管理、会计就是会计,这就会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学生的学习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计课程的学习是为今后的工作铺垫专业基础知识,管理的知识是为今后工作的提升铺就管理方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除了要做好项目的谈判、合同签订、项目施工入场、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验收、项目竣工、项目交付使用外,最关键的就是项目实施的资金保障。项目的资金一旦断流,就很有可能形成烂尾工程,前期投入的资金就会付诸东流。会计人员为做好资金保障,就要随时控制资金的来源与去向,保障工程的资金安全。最实用的就是利用报表的几个科目,从管理的角度对几个科目进行深入挖掘。将报表中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进行合署分析,货币资金是现实的支付能力,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应收账款可以根据账龄进行分析短期内可以收回的现金,应收票据要时刻关注解付日期的配比,这四个科目能够反映出来最大的资金能力。根据资金的回流能力,把握项目的资金支付进度,做到资金回流与资金支付相配比,并有一定的资金盈余,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
六、培养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论文摘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是培养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重要前提。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中职会计的重要教学内容,已引起教师的重视。针对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4]何洪.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经贸,2009,(20).
一、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是企业发生相关经济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务相关工作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工作,加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体不断的出现,这样就致使会计人员紧缺。在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高涨的时候,中职教育逐渐承担起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重任,但是面对日益革新的经济趋势,中职学校如何进行会计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相关的中职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教育部门对中职学生的意见进行调查的结果之中显示,学生们对于目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整体评分只有3.33分(满分为5分)。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传道受业解惑”本是其不容推诿的义务,但是中职教育的老师往往只做到了前两项,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解惑”。学生们很少有自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有的教师尽管会在课堂上讲解案例,但是却是照本宣科,根本不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
(二)教学单调呆板,课堂缺少活跃气氛
就目前来看,中职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听课的形式。学生们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没有自己说话和思考的机会,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根据宁波中职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2.39%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三)教学环节组织单一乏味,教学效率不高
很多会计教师会觉得自己的课时不够,知识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上很难讲完。这样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很多时间都是无故被浪费掉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方式,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宁波中职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堂效果的打分仅为3.12分(满分5分)。这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创新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是教师以及学习的学生在进行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的目标、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种相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行业的相关现状以及对学生书来那个和质量的相关要求,为了能够满足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当前亟待解决的就是改变教学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每个人对相关的食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伴随着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的等方面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升,以实现相关的教学目的。
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教育目标,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在培养思维动手能力,提高自学创新能力
在会计教育的过程之中,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思想上具有创新能力了,行动上才能够跟着创新。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自学,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教给他们。
(二)综合运用教法,发挥整体功效
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果只是采用单独的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未免显得过于死板。应该多种方法进行结合和穿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为主,多样化教学为辅
启发式教学将学生放在首位,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只管将知识塞在学生的脑子里,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去梳理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普及,对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创新会计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的运用
会计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会计学科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中职学校必须要及时关注会计行业的相关动向,及时进行更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教给学生们自学的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主体,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建设之中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学和思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具体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在教授《成本会计》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将每个章节的知识融合到一个案例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讨论,找出其中的知识点。在《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出一个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判断出该企业财务管理的情况。同理,在《企业财务会计》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举出一个企业进行账务处理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活跃,教师也可以采用讲故事、游戏等环节进行学生兴趣的激发。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企业财务会计》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直接用财务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们分别在案例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财务科长、会计、出纳等。学生们根据角色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这样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比如对于课堂表现比较积极的同学进行奖励或者表扬等激励手段。教师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思维和现实生活的合理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交流。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不断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探险家。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二)岗前特训营培训法
岗前特训营培训法知己就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通过不断地实战模拟,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重点培训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能够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在进行培训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前期对于学生能力的了解,对于在不同方面擅长的学生进行分组,按照不同的分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课堂知识点的确定,然后再将这些知识点教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培训;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负责给学生设立目标,然后学生根据设立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自己设计实施步骤和细节,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进行完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测评和分析,并且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且指出学生在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规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教学效果也是以学生的打分为准。笔者在《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之中,就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和柜员。客户通过柜员的服务态度和效率进行打分。这样的现场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感受自己以后的工作状态,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突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特训营培训模式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教学也随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5年来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有约60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章,其中近半数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集中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选择及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大的方面,但专注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还不多。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1 改进培养计划,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学时
通过对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连续三届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但对实践教学感兴趣、认可实践教学的作用(比例为92.71%),而且普遍希望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要更多些(比例为81.49%)。同时,我们对近三十所高校(包括一二三本)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收集与统计,一本院校平均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16.52%,二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0.36%,三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4.87%。总的来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课学时只占所有课程总学时的1/5到1/4。可见,当前会计实践教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课需求与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的矛盾。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够充实,学生浅尝辄止,大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对此,一个直接解决方法是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或学时,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课时。但当培养计划短期内无法修改的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是在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把相关业务习题设计为纯原始单据形式,不给过多的文字描述,这样多少可以达到部分以习题代替实训的目的。另外,笔者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软件的B/S架构,平时保证服务器一直开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通过远程登录的课外作业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这样既不挤占理论教学学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强化实践课程效果。
2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各高校开设的会计实践课程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模式:纯手工实训、电算软件实训、计算机软件模拟手工实训、企业模拟沙盘实训、企业认知实训等。这几种课程模式都各有利弊,恰当地选择实践课程的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讲,在开设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最好选择纯手工的实训模式。因为纯手工的实训模式最能体现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当学生进入到大三阶段后,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模式,到大四阶段可以考虑企业模拟沙盘综合实训模式。
在注重教学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做好实践课程的横、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是指,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会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就可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6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效果也不错。
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上应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通用技能到专业分岗这样的教学规律。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房地产企业会计实训”“商贸物流企业会计实训”等分行业的专项实验课。
3 明确实践教学细化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规划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务动手能力、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实践教学应分解出更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对提升实践课堂效果、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考虑树立如下四个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1)单据辨识与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往的会计本科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到的业务处理也多是文字描述为题干,会计分录为解答。这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连基本的原始单据的辨识力都不具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具备何种原始单据缺乏标准概念。虽然对业务单据(比如发票、领料单、合同等)的理解并不难,但在实践课程里应首先强调业务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并分类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记账凭证做好铺垫。
(2)梳理业务流程的能力。会计工作不是一个孤岛,会计信息是前端业务流程的专业标准化结果,做好一名会计必须了解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强调企业其他工作业务流程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要加强会计工作前端业务流程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规范的业务流程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例如,在采购业务会计实训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先介绍采购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前端业务单据生成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的课后实训小结,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先讲解业务流程再动手实训的模式很欢迎,我们认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实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3)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课程一个必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即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会计工作也应纳入实践课程计划,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会计实务基础。比如银行金融原始单据的填写,教师在实训作业检查时应严格打分,任何一个错、漏都不允许出现,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也应及时提醒与批评教育。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多动手、更细心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4)账簿报表数据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当的会计实务工作技能后,实践教学的目标应适当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方向倾斜。当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较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数据生成过程后,在部分课程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高年级的本科实训教学体系里,加开商战类模拟对抗实训。这些实训轻数据生成,重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引导进一步经济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指导的挑战杯虚拟经营大赛的学生在参赛后,普遍反映通过参与决策对抗类实训及竞赛,他们对会计的核算的目标与意义又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认识。
4 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务
不断增强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已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教学理论建设应如快步伐。笔者认为,理论上理清下面两种差异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1)实践教学规律与理论教学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每门课程的基本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如果实践教学照搬这种理论教学规律,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曾连续对两届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以前实训的具体内容在毕业前是否还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由于课时不多且时间相距较远,已不记得以前会计实训的细节内容。笔者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在安排上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而不是理论教学那样的一次性。对关键知识的适当重复练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类似于“熟能生巧”这样的常识性概念。比如,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除在该理论课开设的那个学期安排一次外,在大四阶段可以考虑再开一次或尽量利用电算化实软件完成其他会计实训教学。
(2)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比较成熟,其课程体系建设也较完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相比要落后。一些本科院校在开设实践课程时简单照搬高职教学模式,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本科四年学制和专科三年学制存在诸多不同,会计实践教学理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是,由于本科教学理论性要求多于高职高专,实践课时分配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本科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题海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为更好地解释不相容岗位职责需分离这一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学生做完几笔出纳业务后(如存、取现金,备用金借支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式提问:为什么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是出纳负责登记,而你们刚做的出纳业务里却没有凭证生成工作?在实训课上,当学生做完几笔业务后应及时总结,老师要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刚做的实训项目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中红,魏朱宝,王书珍.“跑偏”与“纠偏”——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规律
最近5年来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有约60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章,其中近半数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集中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选择及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大的方面,但专注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还不多。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改进培养计划,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学时
当前会计实践教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课需求与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的矛盾。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够充实,学生浅尝辄止,大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对此,一个直接解决方法是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或学时,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课时。但当培养计划短期内无法修改的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是在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把相关业务习题设计为纯原始单据形式,不给过多的文字描述,这样多少可以达到部分以习题代替实训的目的。另外,笔者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软件的B/S架构,平时保证服务器一直开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通过远程登录的课外作业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这样既不挤占理论教学学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强化实践课程效果。
二、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各高校开设的会计实践课程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模式:纯手工实训、电算软件实训、计算机软件模拟手工实训、企业模拟沙盘实训、企业认知实训等。这几种课程模式都各有利弊,恰当地选择实践课程的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讲,在开设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最好选择纯手工的实训模式。因为纯手工的实训模式最能体现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当学生进入到大三阶段后,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模式,到大四阶段可以考虑企业模拟沙盘综合实训模式。
在注重教学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做好实践课程的横、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是指,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会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就可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6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效果也不错。
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上应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通用技能到专业分岗这样的教学规律。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房地产企业会计实训”“商贸物流企业会计实训”等分行业的专项实验课。
三、明确实践教学细化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规划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务动手能力、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实践教学应分解出更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对提升实践课堂效果、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考虑树立如下四个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一)单据辨识与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往的会计本科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到的业务处理也多是文字描述为题干,会计分录为解答。这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连基本的原始单据的辨识力都不具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具备何种原始单据缺乏标准概念。虽然对业务单据(比如发票、领料单、合同等)的理解并不难,但在实践课程里应首先强调业务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并分类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记账凭证做好铺垫。
(二)梳理业务流程的能力。会计工作不是一个孤岛,会计信息是前端业务流程的专业标准化结果,做好一名会计必须了解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强调企业其他工作业务流程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要加强会计工作前端业务流程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规范的业务流程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如在采购业务会计实训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先介绍采购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前端业务单据生成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的课后实训小结,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先讲解业务流程再动手实训的模式很欢迎,我们认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实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课程一个必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即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会计工作也应纳入实践课程计划,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会计实务基础。比如银行金融原始单据的填写,教师在实训作业检查时应严格打分,任何一个错、漏都不允许出现,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也应及时提醒与批评教育。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多动手、更细心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四)账簿报表数据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当的会计实务工作技能后,实践教学的目标应适当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方向倾斜。当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较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数据生成过程后,在部分课程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高年级的本科实训教学体系里,加开商战类模拟对抗实训。这些实训轻数据生成,重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引导进一步经济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指导的挑战杯虚拟经营大赛的学生在参赛后,普遍反映通过参与决策对抗类实训及竞赛,他们对会计的核算的目标与意义又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认识。
四、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务
不断增强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已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教学理论建设应尽快步伐。笔者认为,理论上理清下面两种差异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一)实践教学规律与理论教学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每门课程的基本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如果实践教学照搬这种理论教学规律,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曾连续对两届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以前实训的具体内容在毕业前是否还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由于课时不多且时间相距较远,已不记得以前会计实训的细节内容。笔者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在安排上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而不是理论教学那样的一次性。对关键知识的适当重复练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类似于“熟能生巧”这样的常识性概念。比如,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除在该理论课开设的那个学期安排一次外,在大四阶段可以考虑再开一次或尽量利用电算化实软件完成其他会计实训教学。
(二)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比较成熟,其课程体系建设也较完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相比要落后。一些本科院校在开设实践课程时简单照搬高职教学模式,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本科四年学制和专科三年学制存在诸多不同,会计实践教学理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是,由于本科教学理论性要求多于高职高专,实践课时分配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本科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题海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为更好地解释不相容岗位职责需分离这一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学生做完几笔出纳业务后(如存、取现金,备用金借支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式提问:为什么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是出纳负责登记,而你们刚做的出纳业务里却没有凭证生成工作?在实训课上,当学生做完几笔业务后应及时总结,老师要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刚做的实训项目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关于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探讨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是枯燥的,难懂的术语、空洞的数字、无味的报表,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指导作用,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上好会计专业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从当前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开始:会计行业是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职业,高额的收入、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绝对诱惑,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其次我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与其他职业相比,会计的收入处于上游水平;再次从会计的职业前景分析,会计的教育或职业背景为一个人通往高层管理者奠定有利的基础。在会计业取得成功并不是遥遥无期,你可以从会计员做到高级会计师或高层经理或脱离财务部,走向领导岗位。你还可以创办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提供会计服务或审计服务或开办会计培训班或创办咨询公司,解决会计方面的疑难杂症。从学生全神贯注的表情迸发出强烈的求职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强烈动力。
二、转变会计教育理念
一般说来教师扮演的职业角色是“传道、授业、解答疑惑”,重在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能力上的培养。但是以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这个社会更加重视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单纯的只知道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能做事、做好事的人才。能做事是指具备做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做好事具体是说能灵活的处理好事情,事情做得比较周全,而不是只会在纸上谈兵的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会计作为一个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行业,尤其注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专业教师要转变会计教育理念,既要重视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上课提问是启发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带动学生去思考,回忆,去创新,促使学生的思维紧随老师的讲解步伐,从而更好地与老师沟通。比如,在讲投资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对当前的投资热点发表意见。“国家的教育投资、三农投资、企业电力、燃气投资等”投资的主体不同,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后,接着又提出问题从理财角度讲,你如果有了钱,怎样办?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存入银行;买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买房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我简单分析各种投资存在的风险与报酬。然后我总结概括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企业的投资主要有股票、债权和其他投资三种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导入本节课所授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投资的认识。
(二)情境式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比如在讲授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时,先举例:如果你是一个小厂的业主,拥有几台机器和五六个工人,每天都有进货和发货,月末还要给工人发工资,向政府交税。好记性就不如烂笔头,你必须用笔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业务,日积月累,记录越记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和体系,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记录,连你自己都理不出头绪,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都难以讲清,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将这些业务记录、整理和分类,并最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会计的第一大职能会计核算。接着,如果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单靠你一个人管理,显然力不从心。于是,你也许会聘请人帮你经营。为了使你的资产不外流,你就必须考核管理者的业绩,这就引出了会计的第二大职能监督。然后在学生对概念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深入地介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懂了才有兴趣学下去。
(三)案例教学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会计原则时,通俗理解就是会计的游戏规则,就像世界杯,不管你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必须懂竞赛规则。会计作为核算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讲解及时性原则,引用诺基亚及时购买中文字幕显示功能专利,及时搜集整理信息,走向成功地案例。讲解重要性原则时用企业短缺900元的现金和计量工具不准造成2000元的损失,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重要。
(四)实践教学法
会计课堂,理论和实践并重,在介绍完基本理论后,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就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我在讲解会计凭证这一节内容,都是非常枯燥、抽象的基本理论。会计凭证的概念、分类,内容等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我采用了实物演示法。在讲授本节课内容之前,我给学生留一个作业,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索要一张发票带到课堂上。课上我对学生购物时得到的发票进行提问,学生非常踊跃回答,气氛变得活跃,告诉学生这些发货票就是来记账的依据,账不可乱记,必须有书面证明才可以记帐,这种记账证明就是会计凭证。这张发货票是你从外单位取得的,就是外来原始凭证。知识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掌握。这种方法使教学内容的更直观,增强了可理解性,压缩了教学时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成本会计 教学方法改革与探析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课程是基础,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专业技能的培养,即要通过理论方面的教学,又要通过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科学。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材上看,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模似案例太少,不利于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影响教学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对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等内容不够详细,也影响了对成本会计知识体系的学习和具体应用。虽然成本会计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长,但却没有一本较为实用的教材,因而给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够准确,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
2、成本会计课程讲授的方法不太理想。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凭证、表格等单据来反映的,上课时没有实物单据,而教师又受课时、教具等限制,因而只有从书本上解释某些数据在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3、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手段比较单一。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考试。考试题型由教师决定,试卷的形成主观性太强,起不到考试的客观检验效果。在这种考试方式下,要了解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只有通过练习等方式进行。而平时成本会计实践环节的评分也只有40%体现在学习成绩中,对总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和形式,没有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加强成本会计教师专业队伍素质的建设:第一、鼓励教师走上社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开展教师互帮互学,组织教师听课,做到共同提高.第三、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除具有教师资格证外,还应考取会计师等职业资格,并到企业兼职,熟悉成本会计岗位,掌握成本会计实际操作流程。
2、加强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即要保持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演示操作方法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在接受知识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另外,要针对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教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还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上互动式教学,要组织专人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争取成本会计网络教学课堂尽早实施。
3、加强成本会计教学考核的多元化方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课堂练习、课后实践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练习和实训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测试可以是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东西,在考核过程中用正式凭证,帐表进行操作,使学生有实际岗位的感觉,从而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缩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突出高职院校对人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差别,选择适合成本会计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不仅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还要包括那些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讨论、课堂练习、学生自学、模拟实训,还包括计算机实训教学等。
2、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目的主要还是在于“学”,如何达到学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中让学生亲临企业,了解企业产品成本的形成过成,让学生知道原材料是怎样一步步加工,最终形成产品的。对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生产组织方式及成本核算,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内容等也应相应改革。学生能力培养受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环节的制约。课堂考试只考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不能反映出来,光改革教学方法,技能的培养仍受其他因素制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等要与之同步配套改革,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整体效果。
总之,打破现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以会计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符合高职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岩,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J]科学经济市场,2009年8月
[2]李佳林,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思路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一、会计与哲学的涵义与联系
(一)哲学
哲学中的“哲”字据《尔雅》释言,训为“智也”。“学”字据伏生所传,《尚书大传》曰:“学效也”;据班固所编《白虎通》,“学之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说文》敩,亦训“觉悟也”。
把“学”字与“哲”字合为一词,其意义在于“以智训哲”,体现出哲学爱知,则以智识为知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恰合希腊文“philosohy”中“philos(爱)”与“sophia(智)”相合的“爱智慧”的涵义,与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会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为企业在经营中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开展的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的本质是反映和监督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工具;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送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是通过专门核算,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二、哲学理论和方法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
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其衍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与分析,更离不开对本理论学科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建立与完善。由此可见会计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对哲学的应用与思考,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引入哲学的思维与思考是必要的,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借鉴哲学观点与方法也是必要的。将会计理论与哲学应用结合,是以哲学理论为基础,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际业务分析相结合,归纳出对会计本学科必本文由收集整理然、本质规律的认识。
(一)会计的实践性
会计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来源于实践且最终应用(反作用)于实践的理论学科。会计以经济活动为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通过记录经济实体持续、具体、全面的经营活动,从而对其做出系统性和综合性分析,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看出会计的客观性与实践性符合哲学分析的基础。
(二)会计逻辑的客观性
会计逻辑思维是一种按照会计逻辑规律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操作,达到对经济活动的深层次认识。
会计逻辑思维遵循逻辑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分理由律。同一律要求会计对概念的判断和使用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不能变更;矛盾律要求会计思维必须保持会计概念的确指性与结论的唯一性;排中性要求会计思维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最终保证会计概念属性的确指性及判断的唯一性;充足理由律要求会计理论在具体论证中要反映其论据的真实性以及最终结论和理由的必然联系性。这些充分体现出会计逻辑贴近哲学思维的客观性。
(三)会计管理行为的能动性
管理行为的实质是“包括决策发起和决策实施在内的决策管理”,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行为的鲜明特征在于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以会计管理行为中的管理控制为例,管理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组织实际运行是否符合预定的目标进行测定并采取措施,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这种控制行为包括当销售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当费用过大时开始压缩开支等反馈性措施,其实质是一种主动性管理行为,反映了会计管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四)会计中的稳健主义
稳健主义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又称其为稳健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稳健主义体现在会计管理的全过程,其包含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方面的稳健性内容。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合理稳妥的前提下;在会计计量中不得高估资产价值、利润数额;会计报告要为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信息,无论表内表外,批注说明,其中都要特别报告当期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五)科学发展观对会计工作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发展观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会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了我国会计发展的战略思想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会计人员为本,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下,要创新会计理论,会计实践要与时俱进。通过统筹计划,严格控制,客观监督,科学决策,从而不断向建设中国特色会计的发展目标前进。
三、未来会计哲学理论研究方向的展望与建议
近年来,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来阐述哲学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如杨俊亮(1994)在《会计哲学——会计本体论的哲学沉思》中通过对资金运动记录、反映方法的研究,阐释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于玉林(2000)在《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中根据会计的世界观阐述会计哲学;顾飞(2001)在《关于会计哲学的思考》中对会计哲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在会计哲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各抒己见,然而由于研究的人数较少,理论有限,看法角度各异,无法在各层次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哲学理论体系与结构。会计哲学理论仍需汇集更多的观点和内容。因此,只有更多人来关注探讨会计哲学,才能使会计哲学体系走向成熟,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转贴于
(一)新时代会计理论哲学性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同样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会计学科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会计理论研究方向一方面在于各种会计分支学科的丰富、完善和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会计学科会被更多人认识和有组织的系统研究。
以会计哲学性研究的代表学科——会计哲学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会计哲学性学术研究文章篇目从“数以十计”到近十年来“数以百计”,有关会计哲学性思考的学术性文章逐渐丰富,近五年来会计哲学研究取得了成果,通过运用系统法、归纳法为主题理论研究方法,以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建立起了会计哲学的“七论点”。如今会计哲学拥有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可见会计哲学性研究在我国具有可行性,并且发展前景具有长远性、稳定性。
(二)关于创新会计理论哲学性研究的建议
1.遵循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中要注意运用全面、本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辩证地审视问题的各方面,在弄清楚问题的原因、原理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符合实际的方法与思路,避免研究陷于简单化或空洞化。
因此,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一定要注重对世界观、方法论的认识和应用,以此达到理论研究的思路清晰。
2.加强已有会计哲学方法联系性和实用性研究
在完善会计理论哲学性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本体理论结构原有的饱满性以及理论体系层次的完整性。会计哲学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如系统法、演绎法、结构法、移植法、归纳法、比较法、分类法、分析法、类比法、组合法、联想法、相关法、相似法、相向法等多个适用于会计哲学本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对会计哲学的初探中,通过运用哲学方法论构思建立起会计哲学学科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会计哲学导论、会计哲学本体论、会计结构论、会计功能论、会计价值论、会计实践论和会计认识论。虽然在层次方面较为饱满,但各理论要素之间缺乏联系性和实用性。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挖掘其中的研究潜力,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将理论观点与理论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开拓更具实际意义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使会计哲学内容更为饱满,逻辑更加缜密。
【关键词】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国内近几年来本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而明确提出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探索,职业院校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了广泛的共识,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采取那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会计专业还处于空白阶段。如何按照理实一体课程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是会计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1.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2)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理解与把握,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积极意义。
(4)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5)使教师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下,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进行组合教学,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2.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性教学方法;二是实践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理论性教学方法适应理论性教学要求,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强调理论修养和知识创新。包括讲授教学法、阅读理解法、比较法、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等。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要体现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包括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典型案例法、合作教学法等。
对于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要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要遵循构建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总要求,并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特别是对于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要在做中很好的理解与把握,直至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与实践,将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五大类,同时本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直观性、可重复性、激励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自模拟体验、自己获取信息、总结归纳相关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名词、概念
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找关键词,并让学生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分析归纳。
例如: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形成的核算项目。
学生找出了并记忆理解了关于“会计科目”的关键词――核算项目,也就很好的理解并把握了会计科目具体的内涵。
对于某一些重要的名词、概念,高职学生可以不清楚为什么,但至少知道是什么。
3.2特点、特征、关系
采用比较法、小讨论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学习了所涉及的两个或多个问题之后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如: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必须在学习了两个税种后,才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二者的相同点,都是流转税,在一定时期,实现了营业收入,不论是否盈利,都要纳税。
二者的不同点,增值税是价外税,一般可以实行进项税抵扣,不重复纳税;营业税是价内税,按实现的营业额直接计算税金,存在着重复计税的情况。
3.3法规政策(准则、原则等)
对于国家的法规政策,是我们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准则,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法规政策的精髓,以此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工作。
例如: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的核算。
按照规定:对于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要按照实际发生的60%列入本期管理费用,但最高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税法规定”,然后例举企业典型会计案例,并提出具体任务要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动手完成。
作为一名会计核算人员,首先必须清楚国家关于业务招待费核算的有关规定,然后才能保证核算的正确。
通过案例教和学,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理解、把握国家有关的具体法规政策的规定,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的要求去从事今后的实际工作。
3.4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或办事程序)
一般采用图表演示法,让学生首先清楚某一项工作的具体程序,然后展现具体的工作内容。
例如:出差借款业务流程。
第一步,由借款人填写借款单。
第二步,由借款人(或经办人)将借款单交由部门领导签字。
第三步,主管会计审核签字。
第四步,单位主管财务领导审批签字。
第五步,出纳员根据审核后的借款单支付现金。
第六步,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借款单做会计处理。
3.5岗位工作内容(岗位工作任务)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典型案例法、合作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组合教学。
例如:《纳税实务》课程,就是培养企业报税员。作为一名报税员的工作:
第一,要准确计算企业一定时期应缴纳的各种税额。
第二,填报其相应的税务报表。
第三,实习网上报税及缴纳税款、或者去税务部门的报税大厅报税及去银行缴纳税款。
对此,教师采用一个企业的纳税案例,我们的每一名学生就是一名具体的企业报税员。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报税工作之中,我们一般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