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监管指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然而,新国标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童装质量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针对当前童装质量安全现状,对其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国标对童装的质量安全要求
与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在童装质量安全上加大规范力度,童装的各项检测指标更加严格规范。新版国标将原标准中的产品分类由A、B、C类代号加文字描述的形式修改为直接以文字描述的分类形式,共分三个类别,即婴幼儿纺织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相对应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仍然分为A类、B类和C类。
新国标要求将婴幼儿纺织产品的适用年龄由24个月修改为36个月,适用身高由80厘米调整为100厘米,婴幼儿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要达到A类标准,年龄范围的扩大显示了我国对童装质量的重视。由于婴幼儿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甲醛含量、pH值、异味等指标,A类所有安全技术指标均严于B类和C类,尤其是对“耐唾液色牢度”、甲醛含量的要求更加严格。此外,4-氨基偶氮苯列入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列表,使原来的23种芳香胺物质增加到24种[1]。
按照新国标要求,从2012年8月1日起,不符合新标准的纺织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新标准的出台,旨在加大保护童装产品质量的力度,规范童装销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从原材料质量检验把关,推动国内童装市场较好较快发展。
童装存在主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生产条件、对新标准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童装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新标准的要求生产,从而造成了童装的质量安全问题。2013年5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儿童服装产品抽查结果,在抽查的210批次童装产品中有20批次产品不符合新标准的要求,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纤维成分及含量、pH值、色牢度、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
一是纤维含量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面里料成分含量偏差超出标准规定、面里料成分含量标注与实测不符以及面里料成分标注纤维含量与实测不符等三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没有把好原材料进厂和出厂检验关,没有建立原材料验货制度,未对原材料检测含量,出厂时则不经检测即标注;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利润,采购低廉面料以降低成本等。
二是pH值不合格。pH值不合格易破坏皮肤抵抗力,人体皮肤呈弱酸性,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因此服装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人体的保护。纺织品中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皮肤的平衡和抵抗能力,从而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服装pH值的高低与面料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有密切关系,pH值不合格主要是面料生产企业在染色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酸碱性物质,而没有采取合理的中和处理工艺等。
三是色牢度不合格。色牢度反映了服装颜色的耐久性,色牢度不合格的服装以深色为主,影响色牢度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染料的结构和性能、不同的纤维结构、前处理工艺、染色工艺、后处理工艺等。要提高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染色前处理、染色工艺及染色后处理须按照工艺要求规范化操作;要针对色牢度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染料,在使用反应性较差的染料染色时可选用催化剂,或选用适当的固色剂,或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固色,使纺织品具有较好的色牢度。
四是甲醛含量超标。生产厂家在面料后整理生产工艺中,如果使用低成本的含甲醛的整理剂或注剂,可导致甲醛含量超标。甲醛的防腐能力较强,一旦含量超标,就会在人们穿着的过程中释放出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从而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过敏体质的儿童还会出现哮喘等严重症状,甚至引发癌变。
五是使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新国标中明确规定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为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染料,在与人体长期接触中,染料如果被皮肤吸收,会在人体内扩散,引起人体病变。该染料无色无味,不能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服装上含有该染料也不能通过洗涤等方式来减轻其危害。
对童装生产企业的建议
从生产企业来讲,造成童装存在诸多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生产企业对原材料环节把关不利,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但不少童装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忽视了对童装生产原材料相关指标的检测,这就造成了童装产品潜在的质量问题;其次,我国童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童装生产市场上存在着大批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有的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从根本上无法保障童装生产原料的有效检验,从而造成童装生产市场的混乱;再次,童装生产过程把关不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工艺的选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童装生产工艺不合理也是造成童装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童装生产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一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提高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童装企业从上到下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到最终成品层层把关,将质量意识贯穿于童装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要加强对新国标的认识和执行力度。童装生产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从思想上对新国标的要求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克服诸多因素将新国标的要求深入落实到企业生产中去;在企业内部要加大对新国标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从思想上重视新国标,从内容上熟悉新国标,从行动上落实新国标;要建立品控实验室或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对新国标要求的各项指标做到常态化检测,并严格童装成品的出厂检验,把好产品质量关。
三要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下功夫。要把好原材料进货关,在采购面料时,应加强对面料供应商的评价,要求企业提供面料相关信息,必要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安全项目的检测,保证产品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同时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合理选用染料、助剂,针对不同的面料采取合适的前处理、后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四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新国标的执行,对没有质量保障措施的小型生产企业特别是家庭作坊带来了致命冲击,因此,童装生产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发展形势,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抱团取暖,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同时,生产企业要积极掌握社会信息资源,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力度,抢抓市场机遇,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对童装的市场监管
童装市场质量问题频发,除去生产企业自身质量安全控制不严外,相关监管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监管部门对童装质量安全的监管重抽查而不重生产过程,往往是抽查到不合格的产品后对企业实施严格的“后处理”,对生产过程疏于监管,同时缺乏完善的监管监督机制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不合格的童装最终出现在市场上销售,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建议监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童装的市场监管:
一要加大新国标的宣传和落实力度[2]。监管部门要通过企业座谈会、新闻媒体等宣传形式,加大纺织品新国标具体技术内容的讲解及宣传力度,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效促进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同时,加强新标准的应用落实,提高中小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监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新标准运用状况的监管,引导和推动生产企业采用新标准,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实施标准的自觉性,杜绝无标准生产。
二要建立童装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童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许多不合格产品由一些小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生产,行业门槛低,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建议监管部门在童装生产行业推行准入制度,提高童装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从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以及成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制定符合新国标要求的质量安全标准,对现有的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进行整改,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要加大惩处力度,从准入制度上严格管控童装产品质量。
三要加强对企业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监管[3]。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建立原辅材料的采购记录,监督企业选用安全环保的原辅材料,必要时提供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并对检测结果实施抽查验证,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定期对企业开展现场监管,要求企业建立生产全过程检验制度,提高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自检自控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检测实验室,监管部门可对企业实验室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检测人员提高检测水平;对产品抽查质量有问题的企业和生产管理落后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避免童装成品存在安全质量隐患。
四要加强产品质量执法力度。要坚决查处和处理违反新标准的行为,按国务院职能划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问题。因此,两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职能分工,对各自管理领域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严格执法。对于消费者举报或投诉的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童装,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不合格产品无处藏身,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服装的质量安全问题。
纺织品新国标已正式实施一周年,严格、规范的标准内容有效地提升了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儿童服装产品质量已有较大改善和提升。儿童服装在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童装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童装生产企业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以促进童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企业与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时刻关注童装安全标准,严把童装质量关,加强童装生产的监管力度,有效促进流通领域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2] 王永军.浅谈对出口童装中小企业的检验监管[J].中国检验检疫,2012(12):32.
近年来,我市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监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创造了许多较好的经验,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但应当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如在招投标过程中的资格预审、业绩要求、入围办法以及投标签到等环节的要求实行内外有别,工程业绩只是本地有效,本地企业抽签入围优先,法人代表到场要求不一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违反了招投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违背了招投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的原则,影响我市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加以纠正。现经市政府同意,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监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各地在招投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办事,认真落实市政府和市招投标办公室有关招投标的政策规定,合力推动我市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招投标市场,促进招投标工作健康发展。
二、增强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从全局看,如果各县(市)的招投标市场相互设置“门槛”、相互封闭、制约市场竞争,既不利于本地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看,招投标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不可能长期封闭,企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许多本地建筑企业本身就是靠拓展外地市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能一味迁就部分本地企业的不合理要求,要清醒地看到对本地企业的过分保护,只会不利于项目招投标的充分竞争和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切实维护招投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规范操作,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
投资者经常利用三种类型的指标来描述未来经济状况,这三种类型指标分别为领先指标、滞后指标和同步指标。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股票市场是经济晴雨表,将股票市场当做主要的先行指标,认为经济的好坏将会反映到股票市场上,股票市场会事前预见未来经济走势。然而较少部分投资者会将注意力放在寻找比股票市场更敏感的指标,以此预测未来股票市场走势。
国内外关于宏观经济指标对股票指数的预测能力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多。很多研究集中于当期指标与股票收益率的联动关系,但是这种联动关系对于预测未来走势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些研究中,Mark A.Johnson 和 Kevin J.Watson的研究与本文的研究思路类似,对美国的PMI和标普500收益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数时间内上一期的PMI与当期标普500收益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魏武沁研究发现,M2同比,PPI同比和一年期固定国债收益率与上证成交金额有相关关系。徐曼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沪深300指数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也参考了该结论,采用上一期的汇率变动作为控制变量来对PPI进行进一步的回归。但这两个研究中都只分析了当期指标间的联动关系,并不具有预测性。
许多先行指标已经证实了能有效解释股票收益,例如Fisher和statman用美国数据验证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股票指数收益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消费者信心指数能解释股指收益,其他宏观指标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即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国内也有运用基本的宏观指标去建立于股指的关系,但是往往停留在定性方面,或者选取的指标不能很好解释股指的收益。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PPI和股指的关系是显著的,完善和补充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印证。
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对9种宏观指标进行分析,发现PPI能显著解释股指收益率,PPI和股指收益率是显著负相关的。意味着PPI指数的下降(上升)能对下一期股指收益的上升(下降)做出解释。
模型与数据
本文实证所用数据来自resset、csmar数据库及通达信软件,样本期间为我国2005年1月到2013年9月,数据频率为月数据。本文选取的宏观指标有9种,如表1所示。
简单的相关系数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现实中还有许多影响因素会对股指产生影响,为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回归模型中本文还选取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实证分析
(一)相关系数检验
为了探寻各个宏观指标和股指收益率的关系,本文用如下公式进行回归:
Rindex,t=α+β*indicatori,t-1+εt (1)
其中R是股指月收益,本文用沪深300指数月收益代表,indicator代表宏观指数上月变化率。使用上月宏观指数变化率作为解释变量,能够表明上月指标的变化是否对本月股指收益具有预测作用。该预测具有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当先行宏观经济指标好转时,会传递上月预测到的经济好转信息到股票市场上,促使股指上涨。
公式(1)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得知,除了PMI增长率和PPI显著外,其他宏观指标均不显著。其中PMI增长率和股指收益正相关,PPI和股指收益负相关,符合经济学解释。
然而PMI增长率显著性水平不如PPI,故将PMI增长率和PPI同时对股指收益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加入了PPI作回归后,PMI变得不显著了,说明PMI传递的信息包含于PPI的信息中,故PMI的信息是冗余的,因此本文主要着重PPI与股票市场的规律研究。
由于PPI反映了国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所以PPI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PPI能解释股指收益也是符合经济学直觉的。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PPI和股指收益的关系,其他变量需要加入模型进行控制。PPI衡量的国内生产者物价指数,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司特质因子。模型中仅仅具有公司特质因子是不可行的,还需加入反映行业层面、市场层面的因子,检验加入这些因子后PPI与股指的负相关关系是否依旧显著。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包含了许多经济信息,人民币的强弱充分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人民币走弱将使国内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反之也成立,最终影响到本国经济反映于股票市场。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还会影响国内资本流动,资本的流入流出会显著影响到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往往具有显著的动量或反转效应,即过去的股价往往能预测未来的股价走势,因此本文构造了一个衡量股指收益过去60天移动平均趋势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控制过去股价反映的历史信息。设置股指收益率哑变量,当股指上涨取1,下跌时取0,将60天的哑变量数据相加得到MA60指标。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不完善,信息处理和反映能力大大滞后于国外股票市场,上月的宏观经济信息并没有充分反映到上月股指上,其残余信息往往会对本月股指造成影响。为了控制该信息变量,本文将上月标准普尔500指数加入到模型中,能有效准确及时的反映宏观经济状况。
加入了上月人民币汇率、前60天移动平均股指收益率指标、上月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后,回归模型变为(2b)。其中,CYNt-1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MA60是前60天移动平均股指收益率指标,Rsp500t-1 是上月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
(2a)
(2b)
同时,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稳健,本文额外选取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公式(2)的回归。根据公式2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后上月PPI系数对每一个股指都显著为负,且系数变化幅度都不大。对于沪深300指数而言,系数估计值为-0.00747,说明PPI每上升1,股指收益下降0.747%;人民币汇率系数也是显著为负的,说明人民币汇率上升,即人民币贬值与股指显著负相关,反映了国内相对于世界经济实力上升的信息促使股指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月收益只对上证和深证指数具有解释意义,说明沪深300指数能有效的吸收及时的经济信息,为沪深300指数在学术和研究上得于广泛运用做出了印证。MA60哑变量系数在三个市场都不显著,说明股指并不存在显著的动量或反转效应信息。
结论与研究展望
关键词:火电厂;值标+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53
0 前言
管理对于火电厂而言,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保障火电厂设备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电厂经济效益。值际管理方式是目前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管理方式,专业能耗指标管理能围绕着火电厂运行能耗损失进行管理。将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在火电厂中应用p向的管理方式,对于火电厂的管理而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 火电厂值际管理优势分析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值际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方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基于值际的管理属于一种基层的单元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中关注的是企业点与面之间的衔接管理。为了优化火电厂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应用值际管理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而该种优势能够与传统火电厂运行管理对比中彰显出来。在传统的火电厂管理中采取的是专业管理模式,包含了锅炉、汽机、电气、化学等专业技术管理,在以上的内容管理中需要应用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各项管理之间无交集[1]。该种管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耗时耗力,并且属于直线的管理模式。
而值际管理方式在管理形式比较新颖,属于一种网状化的管理方式,在火电厂中以发电运行为基础单位,由值长进行多个运行岗位的统一化管理,该种管理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值际管理方式建立在机组集中控制技术上,不仅针对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负责,也对全体组织员工进行负责。并且值际管理建立专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一方面能实现管理分类,另一方面也能够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管理。
2 火电厂专业能耗指标分析
火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投入应用大量的工业燃料,燃料的能耗较大的情况下将会对火电厂运行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火电厂中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能耗指标分析,保障火电厂经济投入成本降低。在本文中首先对锅炉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其次对汽轮机经济热指标进行计算。
2.1 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锅炉为较为关键的大型设备,锅炉的运行方式与热效率决定着火电厂燃料能耗量,因此,建立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设备运行参数管理中。评价锅炉热经济性能的指标主要有:锅炉热损失、锅炉效率、锅炉热负荷、锅炉排污率等指标。对于锅炉性能指标的计算,根据国家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规定,应用常用的反平衡法进行锅炉热经济指标的计算[2]。计算公式如下:
,在以上公式中,为火电厂锅炉的运行热效率,Q2单位为kJ/kg,为锅炉每千克燃料排烟热损失的热量。Q3为锅炉系统中燃烧为尽的损失热量。Q4为每千克燃料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热量。Q5为每千克燃料灰渣物理损失热量。
在研究机械设备热损失时,设备的机械热损失计算公式为:,在具体的公式中,Ay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应用基灰分含量,单位为%。为锅炉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飞灰,在飞灰中炉渣能够占据燃煤总灰量的质量百分数。
2.2 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对于汽轮机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由于汽轮机的热耗率和热效率比较明显,在火电厂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直接衡量机组性能,并且反映出综合热经济指标。汽耗率对于汽轮机运行而言也是能够评价汽轮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在汽轮机系统中,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计算能够直接反应出机组工作的完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汽缸内部的通流特性。在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过程中,结合汽轮机变工况实际情况,将汽缸内部不正常现象计算出来[3]。如汽缸内部会产生结垢、腐蚀、局部阻塞等问题,在对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基础上,能够针对汽轮机内部的故障进行分析,计算相应的能源损耗,在针对汽轮机性能计算中,包含了汽轮机缸效率以及热耗率的计算,在模型的建立中,参照国际标准,实现汽轮机性能试验。其中机组汽耗率为:
,式中D为汽轮机主蒸汽流量,Pe为发电机实际功率。
3 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就是通过建设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出来火电厂各值每月生产安全性、经济性、管理等指标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针对各个值业绩进行排序,为其优胜值予以奖励。专业能耗指标并步同行,起到指导纠偏作用,该种双向管理模式在火电厂诸多设备运行中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优化。在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模式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力设备实际生产现状,与企业系统、设备能耗相互结合。在指标确立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值际竞赛的阶梯层次结构,与火电厂专业设备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要求在双向管理模式中能够体现出安全生产、班组管理、设备运行参数等指标[4]。
4 结论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厂在值际管理与专业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提升火电厂设备运行及能耗指标管理水平,在本文中应用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方式,将值际管理与传统的专业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通过相互渗透、互相补位及量化竞赛,更好地在火电厂能耗指标管理上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不断优化和节能降耗,有效提升机组的能效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邱智伟.煤炭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操作面板设计[D].郑州大学,2016.
[2]于进.高校能耗监测系统招标及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关键词】 血液标本; 血常规; 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54-01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检测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准确定位,找出病因对症治疗[1]。血常规检查已成为检查患者的一个惯例,一般是通过对患者指尖、耳垂部位取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是否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一直没有科学定论。为探究检测结果与放置时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所在医院选取的60例血液标本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19日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2~58岁,平均(31.37±3.31)岁。
1.2 方法
提前一天通知患者在19日上午空腹来医院抽血检验,空腹情况下的血液能够更准确的反应患者的病因。一次性抽取肘部静脉血5 ml,在注明患者个人信息后,由检验科对血液标本立刻进行血常规检验。重点检验血液标本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血小板的数目,将检验数据做好记录,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常温存放1 h后再进行一次血常规检验,结果记为实验1组,3 h后进行第3次检验,结果记为实验2组,检验内容均与首次检验一致。将三次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检验标准
参照《临床血常规检测标准》[2]。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血细胞数目的对比发现,血小板含量实验2组>实验1组>对照组;红白细胞数目实验2组
表1 三组标本细胞数目比较
组别 血小板(×109/L) 白细胞(×109/L) 红细胞(×1012/L)
对照组(n=60) 163.38±20.43 6.75±3.12 4.73±1.29
实验1组(n=60) 173.23±13.64 5.14±1.61 3.01±1.71
实验2组(n=60) 186.07±15.27 3.82±2.33 2.12±1.41
3 讨论
目前血常规检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检测方法,能够有效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位,为医生找出病因,提供治疗依据对症治疗[3]。血常规的操作流程主要是对患者采集一定末梢血液标本,通过对血液标本的红白细胞、血小板的数目以及标本中含有的血糖和各种酶含量的测定,来判断患者的发病原因。医院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一般是对血液标本立刻检测,当检测量过高时,往往会采用冷藏的方式保存[4]。然而由于很多医院缺乏足够的冷藏条件,尤其是当患者数目过多时,通常是直接常温条件下放置等候检测。但是常温条件下的放置时间是否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论证。本次实验所得数据证实,血液标本在常温条件下放置时间的长短会对血常规的检测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红白细胞的数目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与之相反的是血小板数目会反向增加。放置时间过长,血液细胞的内外浓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数据失真,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5]。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的检测数目由于其具所有的可逆性聚集特点,将会导致其检测结果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虽然标本中使用了抗凝剂,但是离开机体的血液标本依然会发生部分的凝聚,但是其又具有可逆特点,随着放置时间的继续延长,凝聚的血小板又会自动解凝。故标本的放置时间会对血小板的检测造成更为明显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患者采集完血液标本后,应当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测,有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当检测条件不允许时,必须采用低温存储的方式,保护血液标本,避免其数据发生变化,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小生.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0):6807.
[2]李胜发,程大林.血小板可逆聚集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10,21(1):37.
[3]野丽莉,于秀艳.张东霞.肿瘤患者血标本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1,15(1):27.
[4]李智珍.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123-124.
谈现状
陈聪勇认为,中国瓦楞包装市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中国有5000条瓦线,产能的平均利用率很低。”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国内瓦线经常需要安排15个人,但在德国,每条瓦线上安排6~7个人便绰绰有余,“员工数量相差近一倍,实际生产效果却差不多。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资源浪费则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首先表现在电能和蒸汽的浪费上。“在上海,企业使用的蒸汽现在已不允许靠燃煤获得,只能靠燃烧天然气获得,这就给瓦楞包装企业带来了新的成本增加。”据陈聪勇介绍,德国BHS公司在瓦线省电、省蒸汽方面有深入研究。“在电能方面,我们的目标为每千平方米瓦楞纸板的生产能节省9度电,整条瓦线节电15%~20%;而在蒸汽用量上,我们的目标设定为2.5~3吨/小时,低于同类瓦线3.5~4吨/小时的平均水平。”
资源浪费还表现在上糊量方面。为了节省成本,国内一些瓦线会尽可能地减少胶黏剂的固化物含量,这样生产出来的瓦楞纸板含水量大,刚开始是平的,但没过多久就会变弯,影响后道工序及最终产品质量。实际上,要想生产出平整的瓦楞纸板,胶黏剂中的水分一定要越少越好。“德国BHS公司的设备可以通过精算,得到最恰当的胶黏剂配方,以达到减少上糊量的目的。”胶黏剂中含水量的降低,也意味着瓦楞纸板在烘干环节仅需极少的热能就可完全干燥。
“原纸浪费是目前我国瓦楞包装企业最严重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原纸的成本占瓦楞纸板成本的80%左右,然而目前业内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仓库里只有近30%的原纸经常使用。这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全行业对产品的规格、用纸没有统一标准,企业在接到订单时,为了满足打样需求,往往会根据客户需求采购新的纸张品种,每种纸一次的购买量最少也是一百吨、两百吨,每次买进的纸张规格不等,110g/m2、111g/m2、112g/m2等定量规格的品种都有,而经常用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两种,剩下的就造成了浪费。“在我走访的瓦楞包装企业里,十家企业中大概有八九家都存在这种问题。”陈聪勇说。
根据上述问题的分析,陈聪勇认为在评价一家瓦楞包装纸箱企业的生产效益时,有三个指标值得关注:第一个指标是去原纸仓库看看原纸存放时间的长短,即原纸消化速度;第二个指标是去出货码头看看货车进出的频次,即出货量;第三个指标是看整条瓦线上的操作人员的士气。
谈趋势
据陈聪勇介绍,在欧美地区,大型瓦楞包装集团控制着9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则由上千家小型企业瓜分市场。“好在这个现象正在慢慢修正,大型瓦楞纸板生产企业的逐渐增多对行业是一个好信号,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形成标准化。”
在美国与欧洲的瓦楞包装市场,瓦楞纸箱的生产都已经形成标准化了,如需要生产02019型的瓦楞纸箱,企业可以直接从标准数据库里调出相关数据,原材料定量用多少,楞型是A楞、B楞还是C楞,纸箱的长宽高为多少等都有标准可依。而在国内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纸箱类型“变化多端”。“国外的瓦楞产品就几种类型,企业可以提前生产好产品等客户来选购,而中国的企业是在拿到订单后,再去买纸、生产,生产计划不能提前做,原纸也不能预买,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陈聪勇认为,如果在中国业内能实现纸箱生产的标准化,预计中国的5000条瓦线会减少到1000条。“我认为中国市场有1000条瓦线就足够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比较中国与德国的GDP总量,再对比中国的5000条瓦线与德国的100条瓦线,用GDP除以瓦线数量就可以看到中国的问题了。”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struction unit representatives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and exercise the functions in construction site, and explains the contents of management. Through own on-site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units
represent how to better manage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arry out safe and civilized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建设单位代表;管理职能;探讨
Key words: construction unit representative;management functions;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61-02
0 引言
建设单位代表也即甲方代表,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方,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而派驻到现场的,行使发包人一切权利和义务的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范围很广,从项目建设的前期论证一直到项目的竣工验收交付工作,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一直贯穿其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其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探讨。
1 建设单位代表的管理工作
设置建设单位代表的初衷,目的就是通过设置代表建设单位利益的代表,对现场利益各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督和制约。平衡各方关系,使各方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进,即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安全、高效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职责和作用不同而已。
在施工一线,建设单位代表主要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控制、管理和协调”。应该说这与监理人员的职责差不多,但是作为监理方,根据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规定,现场监理人员的职责主要在控制和管理这一块,也就是说,监理的主要工作是控制质量、进度和造价,以及安全和合同方面的管理。而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重点在管理和协调,具体施工技术方面的事情则由监理单位进行控制和管理。虽然建设单位代表重在协调,但也必须了解和掌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行使职责,维护单位的利益。
1.1 质量控制 在正式施工前,图纸会审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图纸是否符合项目要求、国家相关规定和现场施工便利的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都要对图纸进行仔细查阅,找出存在的错误、纰漏,在会议上一并解决,尽可能减少后续工作中出联系单的几率。
现场施工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图施工。全面而详细的检查是现场监理的工作职责,他要保证施工完整无误的与图纸相符合。而建设单位代表主要是抽查监理单位的管理情况,人员是否尽责,是否对施工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同时,也要对重要的部位、关键部位进行现场抽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图纸、规范进行施工。如果存在问题,则通过监理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上报,同时追究监理的失察,抽查目的是向其传递重视质量的理念,防止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
1.2 进度控制 在进度控制方面,这是一个难题。很多的工程都存在工期或多或少的延误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甲方的原因,也有设计、施工等因素的影响。较多的情况是首先施工方面出现问题,比如市场行情的变化、公司管理协调方面,导致工期延误,而后可能甲方资金拨付不及时,或出现设计图纸的变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在进度控制上,建设单位代表要抓主动,在整体满足工期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总进度计划对各重要节点进行分解控制,如打桩、挖土、地基基础、主体等时间节点要控制死,然后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季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等,在每次的工地例会上,对进度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纠偏,把延误的工期尽量补回,建议用网络计划图的形式来进行偏差分析。在这过程当中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调整。监理人员要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进度施工,搜集施工信息,为进度的调整提供依据。也就是说,建设代为代表对进度控制起主导作用,监理单位配合建设单位代表督促检查进度的执行情况,保证施工单位能按时完成工程的施工任务。
1.3 投资控制 在造价方面,主要是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的增减、不可预见因素的发生、远期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造价上的变化。对由于现场的不可预见因素而出现的工程量变动,要求监理人员和跟踪审计人员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理即可。
1.4 安全管理 安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教训是很深刻的。所以建设单位代表要加强安全方面的检查,主要是让相关各方提高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因为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所以要不断检查、提醒。在每一项工作开展时,监理单位要督促、监督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安全交底,在工程的开展中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不符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做法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1.5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在本阶段(施工)主要是指合同的执行。对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各方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要执行、落实到位。特别是工程变更、索赔等情况发生时,要同监理人员一道,严格审查,把好关口。
2 建设单位代表的自身要求和工作要点
建设单位代表作为项目的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其言行对项目的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建设单位代表首先要成为出色的协调管理人员,其次必须是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在这两方面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做得风生水起,游刃有余。
2.1 自身业务能力要高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很多的施工技术问题,如桩基施工,地下防水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求和细部构造施工方法,砖砌体施工中的砌筑方法、要求及构造要点等,钢筋工程中的钢筋绑扎要按照平法的构造要求进行,装饰装修工程中抹灰施工做法及涂料做法,冬期施工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只有掌握、了解了施工中个分项工程的基本的操作流程,才
能更好的检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被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所蒙蔽,才能更好的监督工程质量。平常用的平法图集,国家颁布的概预算定额及各种软件如CAD、网络计划图软件等也需要掌握。
2.2 有较强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所谓协调就是主动调和相互各方的关系,为项目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等诸多特点。作为工程主导方的建设单位代表搞好协调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协调要坚持原则,公正、合理地维护各方利益,建立必要的协商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工程进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协调的手段应该多样化,重大问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各方,宜以理服人,要有服务意识,这样就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建设单位代表在现场的管理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好监理单位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控制工作主要靠监理人员的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建设单位代表平时要对监理单位多检查,看其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工程质量的检查、检测和旁站工作,保证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掌握和控制,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到施工现场去走走、看看,检查是否存在不按图纸和规范要求施工的情况,这无形中也会对监理人员产生压力,促使他们尽心尽力的检查验收。②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代表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监理人员的不尽职、乱签字等行为也要进行严肃处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树立起权威。③平衡好、处理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施工现场,有时候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关系搞得很僵,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此时,建设单位代表必须发挥调解角色,对双方讲明利害关系,双方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只有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配合好了,施工才能顺利的进行。
3 结束语
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作为建设单位代表,要做好施工现场的控制与协调工作,必须要加强沟通、主动控制、依靠各方人员通力协作,才能使工程施工顺利安全的进行并按期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洪章.建设单位(甲方)代表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为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经营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的意见》(××××计[2006]100号)要求,发挥计划管理工作的全局性、中心性作用,全面提升计划管理工作水平,健全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规范厂用电及非生产用能管理,确保计划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先进性,使计划管理工作“先进科学,合理有据,指导全局,切实可行”,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现就在公司内全面开展“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制定实施版权所有方案。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开展“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2006年工作会议和公司三届一次职代会的会议精神,充分发扬“严细、高效、超越”的企业精神,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健全完善计划指标对标体系为手段,以进一步规范厂用电管理为重点,使计划工作真正实现闭环全过程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公司的战略计划,确保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先进性,以计划指标的先进性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活动的目标:以提升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的评价体系,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确立计划指标的科学性、先进性目标,建立营运改善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要求
2005年4月份起,××××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营运改善工作,要求各单位建立指标对标体系,优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我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基本摸清了情况,制订了相关措施。本次活动要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措施、规定,细化完善各项计划指标体系、规范厂用电管理的各项程序和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组织学习××××2006年经营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的意见》(××××计[2006]100号),提高对开展此次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在当前煤炭价格居高不下,发电利用小数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开展此次活动,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营运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企业实现自我提高、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2.对公司的指标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摸清家底,建立涵盖公司各方面的关键指标体系,分解落实,真正找出差距、查摆存在问题。
3.认真研究国家电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避免政策、法律风险,确保各类用能合法有据,符合规定和要求。
4.把指标对标工作作为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主线,并与“管理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严格“精细化”管理,通过对计划指标的分析和查评工作,不断改善提高日常管理工作,优化各项指标,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三、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自查互比、建立体系阶段
各部门对历年来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设备改造情况及厂用电情况进行详细排查,通过自查建立指标体系,制定完善规范运营措施,特别是从管理方面制订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实施措施,力求此项活动取得实效;各部门要将自查情况、指标统计有关数据、设备改造材料及相关试验等支持材料报计划经营部。
完成时间:4月20日前完成
第二阶段:根据体系,对标管理,完善提高阶段
各部门要进一步检查,严格计量,严格统计,严格计划管理,要和其他计划指标一样进行全过程管理,要建立日报、月报和年报制度,建立定期工作制度。版权所有
时间安排:5月20日前完成
第三阶段:全面落实、持续提升阶段
各部门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总结活动中的经验和不足,按照动态、可持续的原则,力求从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并规范实用,紧紧围绕企业低成本运营、资源节约、管理现代化等目标,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努力培育和形成创新管理体系,逐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时间安排:全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建立计划指标对标体系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达到活动目的,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本次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活动的开展以及具体指导、协调、检查、总结等工作。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计划指标对标及规范厂用电计划管理”活动办公室设在计划经营部,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指导、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和检查等日常工作。
附件:1.计划指标对标体系表
一、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必然性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就是通过市场调IJ3]’-会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业改革是走在国家体制改革最前列的行业之一,招标投标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典型范例。早在党的召开后的1980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招标投标的行政法规性文件,即《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为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改变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没任务的老办法开了先河。2000年1月1日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则为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军队建筑市场向社会开放也是比较早的。1986年l1月,总后勤部印发了第一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规《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暂行规定》。1994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23号通令”,制订了《军队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使军队的招标投标活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规范我们招标投标活动推进了一大步。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看,招标投标制最大程度地适应_『市场经济体制。招标投标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施工任务的获得方式由上级分配转变为由施工队通过投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这一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作为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施工企业,其利益与建筑使用单位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商生产什么产品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建筑商势必要认真研究价格因素所引起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调整和确定生产经营决策。只有能够真正满足使用单位要求的建筑商才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利润。根据需求安排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既可使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现有资源条件下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迫使企业必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以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尽量以最大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业的成本是以定额来计算的,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可能以低于定额的用工、用料完成一定的建筑产品,企业就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三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市场调节资源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条件,按照经济原则利用生产资源,不断改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建筑生产来看,只有通过注重科学,加强管理,改善生产手段,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获得利润,同时也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经济适用的建筑产品。
实行招标投标制,更具有多方面的实现利益。首先,实行招标投标.有利于落后工程建设程序.有力促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有效地防止“三边工程”的发生,充分保证工程开工后的顺利进行。其次,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管理,通过编审标底,把握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扭转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择优选定承包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从源头防范和治理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加之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公开与竞争机制尚未健全,致使建筑领域成为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只有实行招标投标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才能有效地防止幕后交易的种种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于发展建筑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工作应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实践中,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好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筑市场的主体,最主要的就是招标单位一建设单位,投标单位一施工企业。没有合格的主体,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出现的工程事故、质量问题,大都与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不规范有关。如綦江虹桥跨塌事件,就是建设单位将工程违法发包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承担所致。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应当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对于招标单位,主要是防止违规招标或假招标、肢解招标,对工期提出不合理要求等;对投标单位主要是防止不合格主体参加投标,如无资质、低资质,违法分包低于成本承包等问题。
二是对招标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建筑市场的客体一各类工程必须进入市场。只有所有客体全部进入市场,才能通过市场实现其有效的配置。主要是扩大公开招标面,普遍实行邀请招标方式,严格限制直接发包和议标方式。对特殊情况确需议标和不招标项目要严格审批。
三是强化工程主管部门对招标投标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不同,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以校正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实现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工程主管部门及主管部门授权的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为追求超额利润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的劣质工程,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构件等等。
四是招标投标要体现“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三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只有保持三公,市场竞争才能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持“三公”,要在培养市场、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实践中,在法规规章上、操作方法上、政策引导上和招标方式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好文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也欠健全,作为工程主管部门,立足“三公”、保持“三公”、实现“三公”显得尤其重要。,
三、对招标投标具体操作方式的思考
一是改革传统招标方式。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应取消议标方式,扩大公开招标。考虑到军队工程建设军事时效性等特点和降低招标成本,应实行邀请招标即有限竞争方式进行招标投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拓宽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
二是改变标底的确定方式。从制度上防止标底泄密。主要方式是淡化标底;由原来招标办审定的单一标底改为复合标底,或者不设标底,直接由投标单位报价加权平均。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适应军队工期要求特殊的特点,但要防止不平等问题。
三是改进评标委员会组成,建立专家评标制度。按照招标法统一要求,评标委员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可以设想分级建立评标专家库,供招标单位在组织评标委员会时随机抽取聘请。
四是改进评标定标方法,减少人为因素。从定性评标过渡到定量评标——百分制评标,使评标结果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定标由原来的评标委员会推荐、招标单位定标,改为评标会议会定标。定标结果还要报上一级工程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出现违反招标投标规定的定标结果,影响招标投标的效果。
对陕西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违法生产“银屑敌胶囊”案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非常重视,对此案实行了专案督办。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对该案进行了立案,并依法进行了处理:没收了库存及追回的“银屑敌胶囊”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撤消“银屑敌胶囊”批准文号;吊销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药品生产许可证》。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我局曾通知仅就某些批号的“银屑敌胶囊”予以查处,对其余批号予以控制。鉴于该案在调查中“无法判定其余批次中是否含有‘松香酸’”和社会上多次举报和反映其余批次中的“银屑敌胶囊”服用后的不适,及陕西省药监局“对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过去生产的所有‘银屑敌胶囊’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地销毁”的建议等情况。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标识为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生产的“银屑敌胶囊”监督销毁。
特此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一、市场监管预瞀机制的内涵
(一)预警
“预警”一词英文称之为Eady-Waming,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预警研究主要是基于被预警对象运动的必然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及其先行表现行为,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定一套预警措施。预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指导现在及危机到来时的组织与处理,如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非常规流程、指导制订政策、验证政策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及时修正政策、规范运作流程等。
(二)市场监管预警机制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指工商部门为有效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状态的发生,通过对各种相关的、潜在的市场无序信息进行及时搜集、分类整理、动态评估,准确、及时地对市场运行接近无序状态的临界点提供警示,进行适当防范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起点和基础。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市场无序事件的发生。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管理阶段、事中管理阶段和事后管理阶段,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工作重点。事前管理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预防与预警。在某种程度上,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对市场无序运行的预防比单纯的对某一特定市场无序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能够在市场无序状态发生之前就及时地将产生无序状态的根源消除。良好的市场秩序就能够得以有效保障,也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市场监管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较而言,预警管理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市场无序现象已成为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障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黑煤窑”、“黑砖窑”,“三聚氰胺”、“假紫砂煲”等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恶性竞争、商业欺诈、违约毁约、假冒商标、虚假广告、食品安全等市场失序行为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市场这些无序现象的出现除了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市场主体法制观念淡薄和商业道德素养不高等因素外,还与市场监管部门收集监测市场秩序信息不足、预警机制不完善与预控管理不及时等因素有关。
虽然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而且缺乏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无序现象的发生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市场无序现象的突发性只是一种表象和一种结果。它的暴发从本质上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性的背后是渐变性,只是渐变的过程被监管者忽略了,监管者注意到的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就是要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发现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是实现从被动监管型向主动监管型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过去担任“消防员”角色向“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和市场失序信息的沟通与。
1.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与监测。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市场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监管预警系统首先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能够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市场失序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给决策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失序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应对和处置市场失序状况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市场秩序状态评估与预测。在信息收集与监测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评估,捕捉市场失序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序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全面清晰地预测市场各种失序情况,提醒市场监管机构注意市场监管中的不利情况或问题,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警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监管活动。
3.市场失序信息沟通与。市场监管预警管理中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是取得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当市场失序情况发生时,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这样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
(二)市场监管预警系统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水平。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过程是推动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的过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2.能够经常性地掌握市场监管工作的底数、进度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变化的动向。及早发现市场失序的苗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监管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工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增强工商机关履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预警机制,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无疑会大大提升工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构建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管理系统应由预警指标管理系统、预警组织管理系统、预警信息监测系统、预警管理保障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市场监管预警监测的内容要系统化、可控化、制度化。而监测内容指标的设定是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建设的第一位问题。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要检查哪些系统,每个系统又必须检查哪些具体的指标。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1.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市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反映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的一套敏感指标,包括市场日常检查的情况,市场违法行为、利益矛盾纠纷和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市场监管的效率,群众对市场秩序稳定程度的认可与满意度等等内容。选择设定的内容指标要点面结合、结构合理,能够基本全面地反映出全国和某一区域市场秩序的整体状况和综合水平。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和预警,判断市场经济秩序发展运行的趋势。
2.预警指标体系的维护。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无序因素,已经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指标的数量、内容、权重等进行适时的修正,必要时甚至要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
(二)预警组织管理系统
要进行市场失序的预警、预防和控制,必须建立市场失序预警的组织体系,这样市场失序预警才有现实的基础,才有最根本的组织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必要从总局到县(区)局建立各级预警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预警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预警信息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在市场秩序正常时期,负责市场失序的预防、控制、领导与协调工作;日常管理中,对工商干部和社会公众进行市场预警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
1.预警部门。由预警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工作人员组成,管辖信息部门和公关部门,是预警信息的汇总、决策和防控中心。具有比较大的权力和权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别,负责预警指令的下达、实施和监督,协调管理各个部门的预警工作,还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动用各种资源来应对突发性市场事件。
2.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初步分析,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和预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预警的信息来源于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等。
3.公关部门(通常由办公室兼任)。负责协调政府、其他行政机关与公众的关系,使政府和公众能够了解市场秩序的状况,互相交流市场秩序信息,协调处理市场失序情况,共同应对市场失序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各种媒体的传播基调和导向,引导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各业务部门。既是预警信息提供部门又是实施预警以及预控措施的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结合制定的决策与实施计划,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实施预警管理;同时在预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给预瞀决策部门,以便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调整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纠正计划与预案的偏差,达到自适应的效果。这个环节实施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预警的效果。
5.基层工商所。对市场秩序进行全面的、全时段的监控是有效预警的基本前提,监控所得到的市场秩序的相关数据是预警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最初来源。要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网格化监管的优势,使网格单元内的市场秩序能够随时被监控,市场失序信息及时获知。保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
(三)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预警信息监测系统是指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市场失序状况的来临,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做好对辖区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状况的信息收集录入工作。对市场秩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的系统。它通过对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征兆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市场秩序被破坏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市场失序采取行动。预警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预测评估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1.信息收集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二是信息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三是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四是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人员的专业化,使信息分析规范、准确;五是传递信息的快速与完整,减少信息的扭曲和漏损。
2.预测评估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识别和转化,组织各路专家和受影响的部门一起参与分析和评估破坏市场秩序的风险源和征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警的临界点。预测市场失序的运行方向和发展趋势。
3.决策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分析、评估到的警戒度水平判断是否达到了危险警报的临界点,达到哪一个临界点,从而决定是否发出危险警报和警报的级别。
4.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决策系统决定发出警报后。立即向监管者和潜在的受害者发出明白无误的警报,使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预警管理保障体系
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为确保市场监管预警机制的实现,需要相关保障体系予以支撑。
1.完善的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内容健全、组织有序、反应灵敏的预警制度体系,才能使市场监管人员的行为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实施到位;只有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预警计划、预案和应急措施,才可以帮助监管者做出有效的反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小市场失序事件的危害和影响。
2.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体系。要有充分的人力、经费和装备等投入,特别是需要足够的技术力量保障。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工商系统加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就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3.健全的市场预警监测信息共享体系。要与金融、海关、税务、物价、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烟草、国资、商务、土地监察等行政部门建立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市场秩序信息收集、传递和交流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全面地把握市场秩序运行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把市场监管风险降到最小。
四、市场监管预警管理工作流程
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活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市场失序的征兆,并对市场失序征兆进行诊断,提出预控对策,以确保市场秩序正常安全,市场监管预警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预警准备阶段、预警决策阶段、预控管理阶段和应急处置阶段。
(一)预警准备阶段
在预警准备阶段,首先是根据危害市场秩序的诱因和早期征兆构建市场监管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确定预警指标并界定预警的范围;其次,确保市场监管预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最后,进行市场监管预警监测。也就是监测市场中已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竞争状况、市场交易行为状况、食品安全状况等等)。
(二)预警决策阶段
根据收集并汇总的信息,包括市场无序状态的信息与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回来的信息(即反馈信息),对市场秩序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且根据市场事件的特殊性,结合决策规范与自身情况制定预警对策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特别是决策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决策完成后应该马上细化为计划和实施细则并传达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来迅速达到效果。
(三)预控管理阶段
预控管理阶段是在预警分析、决策的基础上对危害市场秩序的早期征兆进行矫正与控制的阶段。具体采取什么手段,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给出的原因而确定。预警部门根据预警的计划和预案,制定预控措施,落实到执行部门与人员进行实施,同时给出评价标准,实施监督与控制;并且随时反馈执行情况与其他信息,对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或者纠正计划和预案的偏差,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坚持“四个统一”。在以监管促发展上下功夫
重庆市各级工商部门,坚持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立足发展抓监管,抓好监管促发展”的思路,以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规范为主题,以创建星级文明市场和评比“二十强”市场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活动。
(一)开展“二十强市场”评比,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站在全国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仍然是相对落后的。2005年,市工商局首次开展以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规范为主题的“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二十强”评比活动。2007年又开展了第二届评比活动,2007年评出“二十强市场”与2005年评出“二十强市场”相比,在投资总额、经营面积、经营商户、成交额分别增长103%、60%、37%和61.4%。相当一批市场正逐步从单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变为专业市场。从传统的市场改造升级为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从单一的流通产业发展转变为联动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有效地推动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二)开展“星级文明市场”创建活动,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升级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工商部门先后开展了四届“文明市场”创建评比活动,2007年,市工商局又联合市文明办、市商委开展了“重庆市星级文明市场”创建与评比活动。标志“文明市场”创建与评比不仅融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还进入了规范升级的新阶段,这在西部还是首开先河。在评出的四星级、三星级文明市场中,有硬件条件好、场容场貌好、秩序形象好、规范管理好、诚信服务好的“五好”市场,还有经营诚实守信,严守职业道德,做到童叟无欺,推进市场行业自律规范的诚信市场。这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规范运行的升级。
(三)开展“重点市场”的培育打造,推动商场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农村与城市并存的直辖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实现以城带乡、一圈带两翼?怎样推动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重庆市工商部门在贯彻总书记对重庆市“314”总体导航定向。和市党代会确定抓住重点市场培育重点市场的决定,实施以点带面战略。为此,2007年,我局制定并实施打造培育5个百亿级市场,10个50亿级市场,15个20亿级市场,10个10亿级市场的五年重点市场培育规划和措施。确立了重点联系市场制度,出台了培育和发展重点市场的意见,选派干部到重点培育市场帮助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既做大做强又更加规范有序,在观农贸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市场收到明显成效。
二、突出信用监管,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基础建设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我们认为,工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就是要突出信用监管这一主题。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为主线。把市场准入规范,市场质量规范,市场交易规范,市场自律规范等都融入其中。以信用分类监管平台来提升监管效能,延伸监管领域,强化监管力度,壮大监管力量,为此我局在近几年大力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基础建设。
(一)开发市场监管应用软件,强力推进市场监管工作网络化、程序化、规范化
我局在对区县市场监管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行、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的原则,完成了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建设,并在全市工商系统全面开展应用工作。市场监管业务软件覆盖市场监管各方面业务工作,涉及市场登记、商品展销会登记、专项整治、重要商品市场监管、日常巡查、制度建设、统计分析等多个环节。我们要求所有市场监管业务工作必须在市场监管业务平台上完成,并采取以开发促应用,以应用推进业务的方式,及时解决和完善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工商所市场监管实际,我局完成了工商所12315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分类监管平台的开发建设,将工商所的主要业务工作和日常办公统一集中在该平台上,集个体登记、综合巡查、移动监管等各项工作:于一体,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自动分类,巡查干部监管任务自动生成、监管措施自动提示,监管任务完成情况自动考核,工商所对辖区市场巡查监管实行网格化管理。市局市场处通过市场监管业务平台,及时将各项市场监管工作(包括专项整治任务)部署到各区县局、工商所,并对各区县局市场监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网上流程跟踪,各区县局通过该平台,可随时向市局反馈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该系统可自动生成市场监管相关数据,对各区县局市场监管工作进行网上考核,确保了市场监管工作的网络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监管水平的规范与提高。
(二)开展市场基本信息录入建库工作,及时更新各类市场监管信息
开展商品交易市场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的录入建库工作,是为实施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分类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奠定数据基础。我局及时组织开展市场监管业务信息的录入建库工作,要求各区县局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全市统一的录入规范,及时将企业登记的商品交易市场主体和备案登记的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为全市市场监管联网应用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尔后又在全系统开展了查漏补缺工作,确保了商品交易市场主体及监管信息的录入质量。对新办理市场登记的商品市场信息,按照“谁登记,谁录入”的原则,要求在两个工作日内录入到市场监管业务系统,逾期未录入完整,系统将自动报警提示;按照“谁监管,谁录入”的原则,对商品交易市场日常巡查信息,要求工商所巡查干部在两个工作日内录入到工商所12315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分类监管平台,确保商
品交易市场监管信息的及时更新,为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
(三)制定分类监管办法,细化分类监管标准
为推动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在全市工商系统的广泛应用,我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并印发了《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参照该办法执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根据市场开办单位和商品经营者两类经营主体,从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方面,设定具体的分类指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类别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除开展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接申(投)诉、举报或发现案件线索需要进行检查外,A类为守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绿牌”表示,一般每季度巡查一次;B类为警示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蓝牌”表示,一般每月巡查一次:C类为一般失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黄牌”表示,一般每10日巡查一次:D类为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在分类监管系统中用“黑牌”表示,一般每周巡查一次。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类别根据市场巡查情况及专项检查情况,实行定期复核、动态认定制度,及时调整监管频率。
我们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结果作为“二十强市场”、“星级文明市场”、“商贸流通100强”、“守合同重信用”等重大评选事项的主要依据,使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与市场做大做强培育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
(四)不断完善分类监管系统,实现信用分类与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
为加快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步伐,在不断修改完善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基础上,我局专门开发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应用软件,将其作为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子模块,有机整合在市场监管业务应用软件中。系统具有信用自动分类、提示、预警,自动解除过期信息等功能,市场监管干部通过系统授权,只要在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中的综合查询栏目中输入被查询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关键词,系统将自动弹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的“提示信息”、“预警信息”等,通过相关链接可查询到该市场各类详细的信用信息。工商所市场巡查干部根据系统的工作提示或预警信息,及时开展各项市场巡查工作。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下发后,我局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和分类指标,对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能符合工作实际。
我局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对纳入企业登记的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统一的信用分类监管,备案登记的市场强化巡查监管:二是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以专业市场行业风险等级为依据实施风险分类监管,以警示信息为依据实施预警分类监管。以经营地域为依据实施重点区域分类监管:三是在分类监管中突出对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重点监管:四是细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市场巡查频率;五是制定信用分类监管类别修复制度;六是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在各项评先评优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促进市场监管与市场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五)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长效机制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
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