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的重要任务

第1篇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中药与西药配伍的管理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医院局域网公布《中药-西药配伍注意要点》,供全院医生、药师、护士参考。医生须关注患者入院时正在服用的药物、平时用药史,仔细评估患者正在服用的中药(包括汤剂)对治疗方案有无干扰;熟悉药物知识,循证使用中西药联用方案,制定药物治疗监测计划。避免不必要的中西药联合用药,以降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药师在审核医嘱或处方时,应"以人为单位"审核当前所有用药。医院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草药房、门急诊药房审方界面均能见到患者在使用的所有中西药,药师一旦发现不适宜的中西药联用应与医生联系,并向医生推荐替代方案。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中草药与西药联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不能随意擅自自行加用中草药治疗。当用药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患者需要及时联系或就诊。疗程中注意用药监测,发现不良反应或疗效改变时,需要记录分析,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按不良事件管理制度积极呈报不良反应。

2从药动学角度的具体配伍注意

2.1主要基于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的中西药相互作用

2.1.1贯叶连翘 贯叶连翘提取物可引起P-gp和/或CYP3A4底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使环孢素、他克莫司、地高辛、茚地那韦、口服避孕药、咪达唑仑、非索非那定、他克莫司、霉酚酸、卡马西平、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钙拮抗剂以及一些抗癌药治疗减效。

2.1.2银杏叶 银杏叶有增加地高辛中毒的危险。银杏提取物对人体 CYP2E1和N-乙酰化转移酶2活性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合用银杏提取物来降低快乙酰化者和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患者中肝毒性发生率。银杏叶提取物对CYP2C19有显著诱导作用,可导致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范围。

2.1.3 西洋参 1 名主动脉瓣修复术后患者在华法林维持治疗时因服用一种人参制剂而致血栓症。志愿者服用西洋参2w后能引起华法林血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INR显著下降,机制可能与人参成分诱导CYP2C9活性有关。停用西洋参后INR又迅速恢复正常,因此建议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人参。

2.1.4 丹参制剂 丹参能够明显增加华法林的最大血药浓度和达峰时间,延长华法林的凝血时间。一位62 岁的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同时使用丹参数天后,INR增高。

2.1.5 黄芩 煎煮液能显著降低左氧氟沙星的尿药排出总量和排泄分数,增强左氧氟沙星的抗菌疗效。研究发现黄芩中的黄芩苷能够减少依立替康治疗的肠毒性和严重腹泻。

2.1.6冰片、苏合香 冰片常作为"药引"以增加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它可显著提高利福平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改善药物的吸收。苏合香"开窍"的机制是促进了胃肠屏障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能明显增加舒必利在大鼠脑和血药浓度。

2.1.7小柴胡冲剂/小柴胡汤 使用环孢素的肾移植患者并用小柴胡冲剂,环孢素血药浓度显著增高。提示可以加服小柴胡冲剂,以降低环孢素用药剂量和药费,但应加强血浓监测以避免毒性发生。小柴胡汤能降低泼尼松龙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引起药效下降。

2.1.8 复方丹参片、刺五加片 志愿者服用复方丹参片1w, 可显著诱导CYP1A2 活性。相反,志愿者服用刺五加片1w,CYP1A2 活性显著下降。重要的CYP1A2底物包括非那西丁、氟他胺、咖啡因、茶碱、褪黑素、氯氮平、奥氮平、氟哌啶醇、他克林和利鲁唑。

2.1.9含枳壳或麻黄的中成药 呋喃唑酮、异烟肼可以抑制体内的单胺氧化酶,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介质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同时服用含枳壳或麻黄制剂(如大活络丸、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半夏露),会促使这些介质大量释放,从而引发高血压,严重者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2.1.10 含呋喃香豆素成分的中药如白芷、前胡、当归 呋喃香豆素通过选择性抑制小肠壁CYP3A4和P-糖蛋白,减少药物首过效应而增加他汀类、环孢素、非洛地平、咪达唑仑、厄洛替尼、尼洛替尼、舒尼替尼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1.11 其他 麝香保心丸对CYP3A有诱导作用,可引起非洛地平血药浓度和降压效果下降。灯盏细辛、脉络宁和参麦注射液可抑制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的代谢,增加肌病风险。通心络胶囊、益气复脉注射液可诱导CYP1A,与普萘洛尔合用可加快普萘洛尔代谢。红花注射液对CYP2D6 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的清除。五酯胶囊抑制他克莫司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增加。服用黄连素后环孢素血药浓度显著升高,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可减少环孢素的用量。

2.2 主要基于胃肠道吸收环节的中西药相互作用

2.2.1 物理化学反应 如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茱萸、陈皮、乌梅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制酸类药物同服;碱性中药(如煅龙骨、痧气散、陈香白露片) 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 同服。含有二价以上金属离子的中药(如滑石、陈香白露片),不宜与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异烟肼同服。含槲皮素的中药(如柴胡、桑叶、逍遥丸、补中益气丸)不宜与含有二价以上金属阳离子的西药同服。含胆汁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枇杷露)不宜与奎尼丁同服。含鞣酸多的中药(如大黄、牛黄解毒片),不宜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利福平、林可霉素、含金属离子西药、强心苷类、奎宁同服。西药酶类(如胰酶)与中药(如雄黄、石膏、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延胡索、川乌、黄连)同服,金属离子或生物碱可与酶结合而降低酶活性。含消化酶的中药(如神曲、麦芽、保和丸),与活性炭、蒙脱石散同服,中药酶类会被后者吸附或破坏而影响疗效。中药p砂或含p砂的中成药(如六神丸、七厘散、冠心苏合丸、蛇胆川贝液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如溴化钾、碘化钾、硫酸亚铁)同服,以免发生还原反应而引起汞中毒。含有雄黄的中成药与亚铁盐和亚硝酸盐类药物同服可使硫化砷氧化变为三氧化二砷,使胃肠道吸收增多而增加其毒性。常用于止血的炭和具有收涩作用的血余炭、槐米炭由于吸附作用会使洋地黄类的吸收下降。

2.2.2影响胃肠蠕动与排空 霍香正气制剂和具有抗胆碱作用的中药(如洋金花、曼陀罗、天仙子)可拮抗多潘立酮的作用或使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而被胃酸破坏,或使强心甙吸收增多而造成中毒;相反,中药泻剂(大黄、番泻叶)可增加胃肠蠕动,可减少地高辛吸收。

参考文献:

[1]Zuckerman IH, Steinberger EK, Ryder PT, et al. Herbal product use among anticoagulation clinic patient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2,59(4):379-380.

[2]Fugh-Berman A. Herb-drug interactions[J].Lancet,2000,355(9198):134-138.

第2篇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本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本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本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本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本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本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本标准来进行人本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本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本、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本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本品质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本品质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有人把人本品质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本,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本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本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本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本内容之一。

第3篇

【摘要】目的 ;对于孕16―28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我院通过采用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入引产法,自2008年开始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法,现将两种终止妊娠方法比较如下;

【关键词】终止中期妊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利凡诺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我院对孕16―28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200例采用药物引产,经妇科检查及B超确诊妊娠后常规作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无禁忌证。

1.2分组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00例,在年龄、胎次、孕周上无差别,甲组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法,乙组为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入法。

1.3 给药方法 用药前测量血压、脉搏、体温。甲组;用药前自解小便,平卧位,常规消毒腹部,严格无菌操作,用利凡诺尔100mg羊膜腔注入,术后观察血压、脉搏、体温。乙组;第一天空腹或进食2h顿服米非司酮200mg,第3天在常规消毒下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2mg,此后每3h用药1次,每次0.2mg,可重复用药3-4,有规律宫缩或破膜后停用,用药后平卧30min。

1.4效果评价标准 有效;第一次用药后72h内流产者;无效;第一次用药后72h内妊娠组织尚未排除者。

2结果

2.1 引产有效 两组比较,米线前列醇组明显优于力帆诺组,甲组有效率为96%。乙组有效率为81%。甲组4例失败者有3例72h后流产,1例经重复用药后流产,乙组31例失败者又20例72h后流产,另外11例经阴道用米索片后流产,不全流产者行清宫术消除残留组织(见附表)

2.2引产时间从利凡诺注入(经阴道用米索前列醇)始至胎儿、胎盘排出的时间,利凡诺组为3―12h,米索前列醇组为46―79h.

2.3阴道出血量引产后2h内阴道出血量,利凡诺组100―400ml,米索前列醇组50―100ml。

2.4 软产道损伤利凡诺组又5例发生宫颈撕裂伤,经缝合止血,而米索前列醇组则无1例发生。

3 讨论

我院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入引产法,此法穿刺要求高,严格无菌操作,易导致宫颈感染,引起并发症,而且利凡诺引产引起宫缩不是自发的宫缩,易发生不协调宫缩,导致子宫及软产道损伤。米非司酮为抗孕酮类药物,能引起子宫收缩,并提高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同时有软化,扩张宫颈的作用,阴道用米索前列醇直接作用宫颈,促进宫颈进一步成熟,使宫口开大较快,用时也避免了口服用药的胃肠反应,使手术者容易接受。

从本资料看,米索前列醇引产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凡诺组,平均引产时间米索前列醇组明显短于利凡诺组,引产后2h阴道出血量米索前列醇组明显少于利凡诺组,而且安全、简便、经济有效。

第4篇

 

一、博物馆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在承担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员。顾名思义,博物馆就是收纳众物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博物馆的意义已不止于此。从19世纪末开始,它的重心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

 

(一)博物馆教育的起源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收藏、教博物馆教育孕育而生。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思想教育主题。由此,博物馆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场所,日益发挥着备受重视的教育功能。自成人教育普遍被人们接受以来,各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利用现有设施,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博物馆作为现成的成人教育基地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博物馆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在承担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员。顾名思义,博物馆就是收纳众物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博物馆的意义已不止于此。从19世纪末开始,它的重心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

 

(一)博物馆教育的起源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收藏、教育和研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19世纪,少数博物馆单独设立陈列室,有目的地陈列馆内藏品,并通过展品影响公众的感官和言行,这种明显的教育行为使得博物馆教育开始进人人们的视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向世人展示科技成果成为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在1851年举办的伦敦万国博览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场所及媒介,它展出了欧洲各国先进的工业成果,促使人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具有明显的宣教目的,至此博物馆教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博物馆的功能也得到拓展。重视博物馆收藏、研究功能而轻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博物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1]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就是广义教育的一种。对于它的定义,许多国际组织与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国际博协(ICOM)认为,“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公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有研究者认为,博物馆教育不再像从前的展览、讲座、藏品、诠释、项目服务那么单一和没有关联性,而是将教育理念植根于博物馆的每一项工作中。[3]美国博物馆学者托马斯福特(ThomasFord)认为,“所谓的博物馆教育就是让来博物馆的人自由参观、比较、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而博物馆按照每个来馆者的需要、情趣,为其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服务,[4]英国的博物馆教育专家EileenHooperGreenhill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基于藏品、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的专业性工作的基础上的一种终身性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参与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尤其特殊的一点是,博物馆的教育角色还包括其用展览有效地与目标公众交流。”

 

虽然人们对博物馆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都承认博物馆教育为大众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通过分析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博物馆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展览、研讨、讲座、出版物、教育活动等都可以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外的第二课堂,普及公众的科学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养及品质。博物馆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即社会性与直接性。社会性是指博物馆教育面向全社会;直接性是指博物馆教育陈列展览的都是实物材料。

 

二、博物馆教育的优势

 

我国博物馆从正式建馆之初,就是以教育公众为目的。在2005年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实现从功能主义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博物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成为紧密联系民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服务机构。[6]政策的颁布与措施的实施,迎来了博物馆教育的新局面。博物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理念的创新化

 

一方面,博物馆教育以民主公平为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阶层、家庭等条件没有过多的要求与限制,这种宽容性给予成人更多增长能力、丰富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将以成人为主体作为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更多地倾向学历教育,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对而言,博物馆教育由于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特点等优势,更注重成人的学习需求,强调成人的主体参与性,尊重成人的学习差异性,重视成人的体验感。

 

(二)方式的多元化

 

博物馆教育采用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没有明确、固定、单一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教育模式与方式、评价思路与体系,具有多样化的优势。除了固有的实物展示、影像传媒、文字资料、讲解导览、书籍外,博物馆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方式的实际操作性及真实体验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新鲜有趣的野外实地观察活动、充满知识与趣味的科普活动、稀奇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亲手体验项目、灵活多变的流动展览等。此外,博物馆教育开拓新思路,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巡展,积极主动地普及成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历史涵养。

 

(三)内容的惠民化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与成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达到惠民、亲民、利民的效果。为此,博物馆教育以具体学科、专业作为基础,更多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将华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技艺等传授给成人。如常州博物馆开展的留青竹刻体验活动、剪纸活动、巧手绘梳篦活动等,既引起了成人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又将这些高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高深的学科知识,以简便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成人,提供给他们主动亲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契机。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博物馆走进成人,走进生活,真正做到惠民、亲民和利民。

 

(四)素养的全面化

 

无论是在客观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主观的教育需求上,博物馆教育更倾向于素质教育。博物馆教育承担的职责更多的是促进成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博物馆,成人接受的教育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与他们的工作无关的知识、文化和技艺等。成人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感受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弘大,另一方面拓展视野,丰富生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样,博物馆教育有助于培养成人的创造力,从道德、审美、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五)选择的自由化

 

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学习者学会寻找教育。相对于成人学历教育对学科掌握程度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指向,博物馆教育则更为宽容。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极大的满足自我求知的欲望。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以自我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以民主、自由、开放为最高指导原则。成人每一次在接受教育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行规定掌握程度,以此考虑某一主题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延伸还是停止。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在博物馆教育中学习者选择的自由。

 

三、博物馆教育的策略

 

在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才素养及追求公众精神的新时代,人们愈发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及广阔性,追求一种盎然生命力的延续。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功能,促使其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彰显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树立全面的服务理念

 

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机构——博物馆,在全新的社会教育需求下,一方面应当努力突破自身的地理空间位置及藏品资源限制,从成人的需求出发,举办各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秉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综合类、科技类、自然类、艺术类、历史类等多样化的优势,基于自身的专业性及馆藏资源,通过导览、讲解、夏令营、巡展等方式,对成人进行知识、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以更加人性化的、全面化的教育服务对待成人,真正走进成人心中,为成人服务,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博物馆教育应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扩大教育机会,改善教育条件。比如,针对老年人,可以走进社区、居民区,通过流动展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先进、及时的教育信息;针对残疾人,可以联合残疾人组织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博物馆参观、体验等活动;针对外来务工者,可与学校合作,以展览、讲解、趣味活动等为载体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博物馆教育;针对偏远山区的成人,博物馆需要与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

 

(三)运用多元化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多,主流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作为国民教育领域的一部分,必然要为成人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常规展览、临时展览、流动展览、讲座、体验性活动等。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首先,建立人性化的虚拟博物馆刻不容缓。虚拟博物馆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将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教育范围,弥补传统博物馆的缺陷。其次,博物馆凭借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等,应更多的与各类学校合作,为成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将直观感受内化为理论知识和真实情感,从而有助于辅助课堂。再次,博物馆应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加强合作,在促进博物馆发展的同时,为科研提供支持。最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旅游服务定点单位,博物馆应加大与旅游业的合作,真正实现博物馆休闲娱乐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丽娜.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D].呼和 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3.

 

[2] 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Statutes: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1990:26.

 

[3] [5]陆芳芳.美国博物馆教育研究[D].杭州:浙 江大学,2013:32,32.

 

[4] 仓田公裕.论博物馆教育[M].博物馆研究, 1988(4):27.

第5篇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充分、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关键。因此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1.培养视听素质与"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

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或者音乐教授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了解,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就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四种最基本的要素,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际。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引导实现的。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使他们进入角色,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训练中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培养识谱与唱歌能力。

2.培养情意素质与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的感知,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或音乐欣赏,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3.创设空间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因此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空间,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去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少年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地表现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4.建立"听、唱、论、评"为核心的教学 方法

听,不是传统上机械地、简单地听,要培养学生通过听,找到音乐中的不同音乐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连接起来,能对音乐进行比较、划分段落,能听辨主题、熟记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如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等。唱,这是传统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音乐教学中唱不可避免,但是要通过唱的方式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特别是要把握音乐的延长节奏和韵律,这是音乐生命的基础。学生通过唱,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从思想上真正感觉音乐艺术的魅力。论,即引导学生讨论。将音乐当做一种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基本要素,如节拍、节奏、调性、音程、和弦及和声、谱曲、作词等。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听音乐的感受。通过这种对话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评,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多鼓励、多引导。

5.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鉴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目标。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更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培养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增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的学习情怀。音乐鉴赏学习是中学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最直接的途径。学生对音乐的鉴定和赏析,它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从受到欣赏再到鉴赏是从初浅到深层、感性到理性、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升华,形成更深刻、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

6.加强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广义上讲,审美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正确对待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尤其应具备一定的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审美素质教育,我们要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全人类,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6篇

成长期专业定位的“蚯蚓攻略”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独立操作,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有独立操作的能力。而且这一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要完成自己职场人生的专业定位。所以这时期的主要攻略应该是“蚯蚓攻略”。

什么是“蚯蚓攻略”?荀子在劝学篇中讲过:“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蚯蚓虽然没有挖洞打穴的利爪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为什么能够进入坚硬的地下得以生存呢?因为它用心专一,别无他顾,它一生的唯一职业就是松土。而有一种螃蟹虽然生有八条爪子,可是它却连自己的住所都没有,只能住在别人的洞穴中,因为它浮躁而不专心。有一种蛇虽然没有脚,但它却能用心学会了腾云驾雾的本领,所以它可以飞。有一种鼠类叫鼯鼠,有五种本领,但会飞却飞不到屋顶那么高;能爬树但爬不到树梢;能游水但过不了河;能挖洞但连藏身那么深都挖不到;能行走但还没有人走得快。所以它很容易就会被各种天敌捉到。因为它没有一样可以保证生存的最高本领。

荀子这段话显然是在劝诫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用心专一,有一技之长方可为立身之本。所以人在进入职场成长期后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定位。并要努力练就他人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科学地确立自己的职场专业定位呢?

第一,要立足于个人兴趣、爱好、优长与本职岗位本行业的需要。当然,你志不在此,就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个人不感兴趣,又不适合于个人的优长,那么你赶早离开这个职位。而与本行业本专业本岗位无关的选择则是一种浪费。只有这二者的结合才能称为最好的而且是恒定的专业定位。人这一生,你总得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卖什么吆喝什么,干什么得琢磨什么,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学哪门武学练哪门功夫,才会有所成就。

第二,要有一种职业坚守的精神。我们还讲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大说客张仪。他是与苏秦对着干的,是专门搞合纵来瓦解苏秦连横的。他一开始到楚国去游说,让楚王单独与秦国联合,但被楚王打了三百鞭子,遍体鳞伤地回到家中养伤。夫人嘲笑挖苦他说:你不出去到处游说,能受到这么大的耻辱吗?可是张仪什么都不抱怨,也不做任何辩解,只是张开口问他的妻子:“看看,我的舌头是不是还在?”妻子说:“在。”他说:“这就够了。”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精彩绝妙的对话。不发人深省吗?暂不论德行与否,他至少成为一业中的双雄之一。

第三,要有科学的选择性。进入职场之初,不要考虑定位问题。无论你干什么、学什么,知道和经历什么,对初入职场中人都是一笔财富。但在经历了几年之后,自己对于自己的职场优长、兴趣、潜力之所在,基本上有所了解;对于行业专业岗位特点也有所了解了,这就要选择一个主攻的专业方向了。

我们为什么讲“蚯蚓攻略”?因为蚯蚓只适合在土里去钻、去专。把它放到锅底上它就钻不动;把它放到水里,它只能成为鱼食。人的专业定位莫不如此。最科学的选择就是因人因时因需而宜。

第四,还有一个选择方向问题。这个问题搞错了,你选择什么,你做出怎样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前面讲到的苏秦和张仪他们都有志于一种职业,都为此在发愤、努力、勤苦、坚守上做到了极致,他们也都因此而成功了,达到了各自的目的。但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而且都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说客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畸形产物。虽然很时尚、很流行、很显赫,功名利禄几乎都在其中,但毕竟是一个无根的流水浮萍,一旦时过境迁、浪涌潮动,自然没有它的生处死所。所以选择的方向是专业定位的大前提,一定要考虑到它的适才性、适职性、有用性、恒定性、可发展性,这些必不可少不可忽略的要素。

发展期的方式转型与“王者攻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自己的成就,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到了这个阶段,人在职场上至少有了十几年的经历,不但职业经验有所积累,而且专业成就也有所提高扩大,因而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新的突破,如果没有新的突破就有可能无所成就,甚至还会发生退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要采取的职场攻略应该是“王者攻略”。什么是“王者攻略”?

就是古人讲的“王者坐而论道,士人作而行之”。而这种“论道”不是空谈,而在一个“道”字——要学会靠自己的智慧去运筹,而不是再靠个人的体能去拼搏,要靠自己的经验去创造,去开拓,要靠群体的力量去发展,而不是再靠一己之力去运作、去拼搏。

尤其是到了这一阶段,许多人都成为带领团队的人了,所以必须根除单兵作战的所有固习,不管是优良的,也不管是拙劣的,必须把原有的一切实行职场转型,由操作者变成操纵者、操盘者;由“作而行之的士人”,变成运筹帷幄坐镇指挥的“王者”。否则一旦弄到心神俱疲、心力交瘁的程度,就会有职场崩溃或职场失败的可能发生。一个人一生在职场打拼的成就有多大,成长到多高,这个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而能否实行职场攻略的转换、职场运作方式的转型则是关键环节所在。这一阶段只有靠头脑,靠大家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成熟期的夕阳效应与“长跑攻略”

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人开始进入了职场生涯的“后半场”。到了这个阶段,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职场成就,基本上都到了成熟的阶段,头脑的兴奋点由“前半场”的“进攻”开始向“防守”转换。这一阶段的人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自古便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和无奈。在职场的这种“夕阳效应”主要表现为不求进取,精神状态萎顿,表现与此前明显不同。

这一阶段的主要职场攻略应该是“长跑攻略”。职场生涯本来就像一次长跑,以往的途程已耗去了大部分的体力,剩下的路程虽然已不是很远,剩下的体力也不是很多,但却是决定你一生成就最关键的一段。所以,只要是运动员就一定会聚集起所有剩余的能量,提前加速去冲向终点。这是一个职场中人职场品质的检验。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瑶族服饰

一、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族文化

1.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族服饰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传统特色鲜明,尤其在服饰文化上更为明显,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是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普遍性特征。瑶族服装的款式和头饰多达100余种。它不仅是区别瑶族和其他民族的直观形象依据之一,也是区分内部各族系、支系的重要依据。

瑶族服饰通常多以红、黄、绿、白等颜色绣于深青色布上。刺绣图案是十字形、万字形、米字形、三角形等不同的花纹,其中间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等构成,图案生动活泼,及具艺术表现性。如广西贺州瑶族尖头瑶的宝塔式头饰高一尺许,用十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而成,底部用丝线和五色珠子加以装饰,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广西临桂县宛田瑶族的凤头式头饰,则分上下两个部分,上支一根支杆,支杆上插一凤头式的平板,平板上再覆盖着一绣花帕,在绣花帕的后沿垂着若干股红、黑色的长条棉线垂至后腰,形似凤尾,下一部分则是用圆木挖成瓜皮帽的形状,古色古香。这些式样繁多的瑶族服饰不仅展示了瑶族同胞的历史、文化、生活状态同时也满足了瑶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需要,是中国少数民族绘画作品有的民族符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而且丰富了瑶族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2.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俗与宗教节日

瑶族历史悠久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民族文化灿烂,节日文化也丰富多彩。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每逢节日期间,大街小巷摆满了五彩丝线、刺绣、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熙熙攘攘的把整个街头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纵观众多瑶族题材人物画作品中不乏表现瑶民族节日庆典场面,通过这些题材的作品也真实地反应出瑶民族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丰富的节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服饰为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不仅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领域也充实了瑶族题材人物画表现内容。成为瑶族题材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瑶族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

1.运用写实性语言表现瑶族形象

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笔墨传情达意,以“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为造型原则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就以线条造型为框架结构,充分展现墨线的优势,再运用墨色皴、擦、点、染进行补充去丰富所要表现对象的体积结构感。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很好的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也能完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当今许多画人物的画家都运用写实性语言创作过不同民族形象的美术作品。

如画家郭有河的国画作品《瑶族众生像》就是运用写实性语言来对瑶族形象进行表现的。此幅作品充分体现了郭有河超凡的写实功底,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身份,各有各的独特装扮与表情.画家把素描元素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并结合花鸟画和山水画的一些技法运用,使整幅作品墨色简洁质朴,充满意蕴之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尽管画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作品还主要是以写实手法为主要的创作语言。

2.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艺术的夸张变形,历来就是中外艺术家造型写像,抒情寄意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形象特点更容易激发画家们的兴趣,从而在作品创作中更容易融入画家个人感情因素体现出画家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个人的艺术风格,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讲,其形式语言表现力度也更容易形成强烈的画面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画家王国能的作品《赶圩归来》,将夸张变形、抽象的艺术语言与书法笔意相结合,运用大的笔墨块面,来进行绘画表现。作品不局限于刻画具体形象,随意、感性,即主观情感的表达远远多于具体形象的刻画,用浓缩夸张的艺术语言表达瑶族人物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气势和一种扑面而来的瑶族异域风情。

3.以装饰表现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由于少数民族多远离尘嚣,民风朴实,形象特点明显、服饰、配饰色彩艳丽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节日丰富且图腾崇拜带有神秘感。因此有些画家就采用装饰的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面部表情、服饰纹样、质地、款式等特点和其居住环境的元素进行归纳,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及墨块的大小浓淡干湿变化等以装饰方式表现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色彩运用方面,更加讲究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使画面装饰性更加强烈,装饰性表现手法更能使画家们自由的抒发和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装饰的表现手法现已被大多数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家所采用,并被逐渐的拓展和丰富着。因此,在各级美展上我们能够经常看到艺术家在写实之外的绘画语言上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如画家苏旅创作的瑶形象作品《瑶族新娘》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整幅作品简练而不失细节,造型夸张而不失瑶族的特点,无论是在形象表情的夸张上、还是在服饰衣纹组织的搭配上、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的搭配都能看出画家注重作品的意趣,讲求装饰,而不求精雕细刻,追求笔减形具,表现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天趣,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结语

今天,在艺术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画家表现民族题材创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各种风格的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表现在当代中国人物画作品中不断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也逐步被同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及服饰文化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真正研究和认识它的人并不多,使得民族形象的艺术性在人物画这一领域的表现带来了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要发展中国画,使其走向世界,对民族题材的大力发掘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如何表现新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继承和创新,如何更好的把少数民族艺术形象的表现推向新的高峰,这给我们提出了不懈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学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出版.

[2]钟志金.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J),美术,2003(9).

[3]苏日娜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出版.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任务;互动;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将任务型原则运用于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目标明确和要求具体的课堂互动中深化理解感悟,增强探知的激情和潜能。围绕教材教学内容,注重优化任务设置,一方面,能使得学生在深入浅出的问题探知中找到更多的学习切入点,便于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知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破解良策;另一方面,能使得学生在和谐的探知情境氛围中大胆建言献策,让他们在不断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将课堂教学任务化为学生自觉探知的需要,能使得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若有所思和思有所得。

一、问题设置开放化,引导学生有话可言

问题是英语任务教学的核心载体,也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基石。问题的设置应在体现开放性的基础上,多引导学生从相关的信息语句中摘录筛选出有关内容,便于他们在灵活应答中获得更多深度感知。

设置的问题应紧扣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多样性特征。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阅读教学中,可利用投影仪播放1952年10月发生震惊世界的“伦敦大雾”事件,引导学生思考:If you were in London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帮助学生打开语言表达的思维话匣子。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感知文本素材,鼓励他们就“If you meet fo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How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the old blind man?”等问题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能够带着相应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结合这些话题,能有针对性从语篇素材中查找相关语句,帮助他们在主动挑选相应的表达语句中形成敏锐感知。

问题的设置在体现开放性的同时,应该多给学生自我创设问题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根据相关的问题主动说出自己的认知。创设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氛围,关注学生的不同认知需要,让他们在主动选择相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实际主动回答。多从问题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创设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形语言感知。

二、合作探究自由化,帮助学生各尽所言

让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在英语课堂上真正凸显,就是要求学生在彼此协作探知的过程中不拘一格表达和大胆争辩。越是自由化的合作探究,越能够使得学生充满激情和信心主动融入课堂,越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自由化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形成多元化的表达认知思维。

突出自由合作过程,定能使得学生有更多的话语表达。如,在模块六Unit 1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指导中,可根据“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health”表达主题,建议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畅谈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感受,让他们能够从相应的语言信息中发现有效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Do you know laughter is good for our health? ”和“How do you understand comedy?”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从语篇表达的健康意义中摘录筛选出相应的语句。

结合学生的认知感悟不同,多组织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筛选各自疑难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提交相应问题,形成一定的问题库。多支持学生运用同桌、前后同伴等进行互相讨论学习,帮助他们在梳理认知共同点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深厚感知。

三、任务延伸活动化,支持学生学以致用

借助活动的形式延伸任务,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找到运用点,定利于学生将认知识记主动转化为实践运用。将任务学习予以活动化和情境化,能给学生提供栩栩如生的学习运用环境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与潜能。

从教材文本中精选相应的学习探究任务,并鼓励学生运用情景活动的形式予以展现,定能使得课堂充满动感。如,在模块四Unit 2 Sporting events的“The honourable games”的阅读指导中,不妨组织学生以“What do I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为主题进行主题演讲和手抄画报,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各自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主动说出自己的认知,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丰富学习经历。

任务活动形式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喜好和习惯, 多给他们更多自由创设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创造的过程中深化感悟。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表达,提高语用技能。

总而言之,任务型课堂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探知的可能,帮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多设置引导性话题任务,注重合作探究和活动引导,能使得学生在积极调整学习策略方法中深化感悟,提高英语表达综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然而,《新华日报》在媒体上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其实不仅社会上,就连在学校里,教师、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实在令人担忧,可以说已经陷入了“阅读危机”。学生的阅读时间在数理化的挤压下,已经退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据上海一项读书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年人均为5000字,而美国学生为30000字。5000字中,有70%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教辅资料。这种有功利心的阅读,一旦无功利驱动,阅读自会停止。叶圣陶言:“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好习惯。”如果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习惯,那么,任何时候,阅读都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遗憾的是,5000字的阅读量距好习惯甚远。考试猛于虎,学生为了应试赶考,越来越没时间阅读。师生、家长“英雄”所见略同,都热衷于题海战术,均把分数视为终极目标。另外,网络、电视的冲击所带来的时代的浮躁,也使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

教师的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网上有这样一份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目光短浅;在纷纷扰扰的世事牵绊中,少了读书的雅气,没了读书的心境,常常是几年都没有读过像样的书,课堂教学只是在吃老本。有人说“身教胜于言教”,一个爱阅读的教师,他自身便是阅读的典范;而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自然也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远离书香的年轻网虫失去书的滋养以什么底气竞争世界?以什么本领立足社会?以什么教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名人多有论及读书之重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力越可靠”(朱光潜)。对学生来说,阅读是所有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阅读贫乏的人,脑中所储存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他所听到或读书看到的语言、词汇,较少地与已知的语言、词汇发生联系,听课、读书的理解力就相对较差。有些学生不会写作文,没有好的表达能力,病症在表达,病根在于吸收,在于没有阅读的积累。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首先,在于教师自身要做读书人,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并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

教师如何从闲散、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中振作起来,如何处理好工作与读书的关系?如何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挤出一点读书的时间?而把时间挤出来的动力,是一个人的志趣。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过程,总是在静静地阅读中伴随着一个人的志趣和毅力,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而无以广才,非志而无以成学”,便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说的读书与志趣的关系,并非是极其功利的庸俗实用主义阅读方式。一个人总有一种真情让你感动,当一个人抓住让自己感动的真情,追逐心底的梦,燃起阅读改变人生的火种,那么,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已不再是无暇读书的理由。

教师广泛的阅读,不但赋予自身独立思考的信念,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参,而且还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从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量越大的老师,就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教参的熟练搬运工,而是能从文明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导航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

教师的阅读,不停的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师教育生命不会衰老的体现方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教师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热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位。教师要以心来发现心,以心来点燃心,让教室充满书香。这是培育读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倡导阅读的新理念,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提供具体的阅读指导。

1.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阅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与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或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会变成习惯,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主性阅读”。学生只有自己读,才能学会自己读。不然的话,永远只是教参在读,教师在读,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读者。

2.讲究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需求。

学生的阅读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尽量多地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以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介绍“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介绍前五回的总纲,介绍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睹全书的欲望。可以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了《我与地坛》后,鼓励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其人品。可以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仍以学习《我与地坛》为例,学后可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有关亲情的文章来阅读。

3.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在校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可利用活动课进行阅读,集中阅读课外读物,时间在20~30分钟。

笔者每个星期还专门开辟一节美读课,这节课成了学生的美读时光。学生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老师不加限制,可以互相探讨,还可以和老师交流阅读体会,以此激发阅读兴趣,开拓阅读视野。

还可以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在同学中组织2次以上图书交换。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每月安排一节课让同学们介绍好书,谈读书的感受。集体性组织读书月、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如春潮般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抱定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全力提升自我修养,做一个有诗书滋养的学者型教师。并且,以自己的热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沈江峰《阅读教学的使命是培育读者》。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

第10篇

1.加强爱国、爱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

许多初进中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在家庭里习惯以“我”为中心,到了一 个新的集体,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就是自私,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观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明确向学生指出,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自己的学校、班级,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组织同学们学习《新都一中一日常规》、《新都一中礼仪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我们还进行了“一、二、三”评比,即:“每日一做一讲”----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讲一讲值得学的人;“做人两善”----心地善良,不让人难堪;举止善意,不让人痛苦;“说话三要”----语调轻盈、言语清楚、讲话文明。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加强了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连家长也惊讶:孩子回到家里,知道了谦让,简直换了一个人似的。

2.培养学生的动手自理能力,增强劳动光荣的观念

针对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情况,我们始终把教学做合一作为实验的基本方法,特别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我们制定了“三从”规则:从课桌做起,书本用具摆放整齐;从课桌周围做起,保持整洁;从床铺做起,给自己一个清新明净的环境。倡导同学们做“文明的新都一中人”,加强了课间10分钟“自理活动”。数月后,实验班的教室、寝室、公共区域成为全校最干净的地方。孩子们回到家里也主动帮助父母干家务事,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实行“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担任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通过这一措施,同学们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教学生会学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使学生成才的指导思想问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验班开设了“人才课”和“劳技课”。

“人才课”由班主任讲授,课题组全体教师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少年心理、学习策略等内容,其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和心理咨询。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成立各科“兴趣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题组为“成才教育”实验班增设了“劳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船模、生物标本,发明的烘干箱、多用开关等等在全国中学生发明创造展中获得了奖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历来主张办开放性的学校,“学校要给人看”,应该打开大门欢迎“做父母的”?都来参观批评学校的工作。?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设立了“学校联系卡”,成立了“家长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家长会,欢迎家长提建议、意见。同时我们也把实验班的办学思想和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状况及时向家长通报,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为了听取同学们的建议或意见,?我们在实验班还设立了“悄悄话笔记”?、“自我启发日记”、“自我成长卡”,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班集体建设的建议,同学之间的矛盾,家庭中出现的困惑等凡是不愿意告诉同学、父母的都可以用“悄悄话笔记”等方式,告诉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及时得到同学中反馈的信息,并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控。

教师是育人的园丁,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我校始终重视教职工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通识教育

近年来,大学出现了一种非常可喜的新现象,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或者是某个其他的公共场合,学校的领导总是越来越喜欢“秀文化”。或者是高谈价值的塑造,或者是寄托社会的理想,或者是给予长辈的期望,或者是介绍学校的传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有些热心人士做起了“比较研究”,同时搬出不同大学校长的此类致辞,甚至是国外名校校长的同类致辞进行比较,似乎又有一种新的“排行榜”。我们非常赞赏这种讲话和致辞,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因为这些致辞和现象反映了大学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我们甚至更愿意认为这也是多年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且,所有这些致辞和演讲都不约而同地在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和道理,这更是对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一种回归。

然而在赞美之余,我们还有点不满足。在仔细倾听这些不同的致辞后,似乎感到在充分强调为人之重要性和优先性的时候,却对于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说法又大相径庭,有的致辞甚至将“玩”“谈恋爱”等也作为价值取向加以提倡。这就使我有些困惑了:我们到底希望今天的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用一个学术性的术语来说,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考察,那么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所谓的文化认同,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及其内在本性的肯定与接受。所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即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中国人“我们是谁”。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甚至可以说,缺乏必要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国家都难说。因此,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国家大学最基本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这种文化认同,缺乏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教育,很难说是在为谁培养人,也很难保证这个民族的血脉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其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这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却可能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它也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华文化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劫难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扭曲,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确定中华文化的根本属性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已经不知道中国人自己是“谁”了。德国汉学家阿克曼曾经指出: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无数的、彻底的、根本的变化:从欧洲帝国主义的侵略,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到,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了,一直到多年内战及后来日本人的血腥侵略。中国自1949年以来,彻底重建了全部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又遇到了“”的挫折,遇到了“”的梦魇。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确定方向,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中国又经历了快速的大变化。由此他认为,中国在三到四代人的时间内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当然会影响中国的自我认识。如果用文化社会学的术语来讲,中国现在面临怎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认同”的挑战。简单地说,中国人的形象和特性已经模糊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识自己了。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汉学家的看法。记得笔者有一次与一位新加坡华商讨论对学校文科建设的支持项目时,他就非常明确地希望我们能够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即“What is Chinese today”(今天的中国人是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这种认同,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甚了了,又遑论“做人”呢?又如何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呢?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中出现的某种价值观混乱、道德观念迷失与失落、社会交往的行为失范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并不是我们不想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也并不是我们没有努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认同出了问题,甚至难以达成共识,由此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在这种缺乏文化认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弄不清孰是孰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价值的判断力,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十分流行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中便出现了诸如“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的感叹。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的主题歌中“我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更是真切地反映了当今“80后”青年人的心态。我们提出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而没有提“文化自信”,恐怕也正是看到了这种文化认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正是希望能够重建这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衡量与评价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后盾。这种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这个新时期的重大任务。英国著名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说:“从政治文化上看,中国未来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做到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个性,一方面充分吸收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佳养分。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类似于西方在走向充分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凝聚的问题:何种因素能将一个文明团结成整体?”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思想家们发现,在社会进入到一个高度流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以后,那些曾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旧有纽带――家庭、身份等级、固定共同体、、政治绝对主义等等,已经不再坚固,不再能够凝聚一个民族或文明。许多的尝试也均未奏效,怎么办?”不容否定的是,由于社会的改革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确出现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中的不和谐,甚至是社会冲突的加剧。所以,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在社会不断分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集中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追求,协调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最大限度地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共有价值,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改革发展非常关键的战略任务,也是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团结凝聚而不会松散离析的文化和制度基础,由此也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共有价值和追求,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协调一致、共同追求的纽带与文化基础。

当然,这种文化认同也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德育或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并一直延续至今,且不断拓展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已经为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而广泛的基础,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大学向一个文化机构的提升。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正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延伸,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使任,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这种以文化认同为新目标和新任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首先应该以“四个讲清楚”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切实建设好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形成实现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是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抓手。这样的“四个讲清楚”,就是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讲清楚,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的基本建设。

以文化认同作为新任务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必须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切实推动中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这也是大学通识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是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对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为,这种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本性和做人标准。所以,这种文化认同的教育将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并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价值观的迷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这种新目标与新任务,不仅是一种内涵与目标的转变,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变化,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因为这种以文化认同为新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的课程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模式和质量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文化认同的建设,也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其底蕴和内涵也是非常深厚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开放的价值。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重新认识、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大学文科建设与研究的一个任务。而在这个研究中,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同思想流派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和而不同的整体优势,也是这个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尽管不同的思想流派异彩纷呈,虽然不同时代的观念不断更新,但它们都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基础,首先是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本源与根基。由此,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讲清楚并且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对文化认同达成共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历经坎坷与波折,它有过荣耀,也有过尴尬。

第12篇

【关键词】药物流产;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近年来,随着流产药物的问世,药物流产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常用药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1],但因药物流产出血多,不全流产率高的缺点,最后也要进行宫腔清除术,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限制。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对二者进行效果比较,进行展述。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挑选2009年来本院要求终止早孕者60例健康妇女,随机挑选单日30例为药流组,双日30例为人流组。

1.2 两组经尿液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末次月经第一天计算起未超孕10周,B超检测孕囊在3.5 cm以下,无流产禁忌证,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确诊为正常宫内妊娠,阴道清洁度、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并自愿接受流产者。

1.3 两组年龄、孕周、体质、孕产史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药流组30例,经排除药流禁忌证,晨早空腹口服给予米非司酮(息隐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出产)首次剂量50 mg,首剂量服药2小时内禁食,2小时后照常普食。首次服药后间隔12 小时空腹口服米非司酮25 mg,第2天服药与第1天相同,第3天晨早服完米非司酮25 mg后间隔1 小时服米索前列醇0.6mg。在院观察1天,记录排出物情况,仔细检查排出物有无绒毛组织,与妊娠周数是否符合,第二天常规做B超声辅助诊断,判断完全流产率、阴道出血时间、腹部疼痛程度。

2.2人流组30例,排除生殖器炎症及各种疾病的急性阶段,采用一次性吸引瓶负压吸宫,平均压力控制53.2~66.5 KPa。吸宫完毕,应仔细检查吸出物中有无绒毛组织,胎盘组织与妊娠周数是否符合,避免吸宫不全,必要时做B超声辅助诊断。两组流产后均进行定期随访至3周。

2.3随访至流产后3周记录所得数据进行比较。

3结果

3.1完全流产率:该项由医务人员记录,通过药流组和人流组妊娠物排出情况,B超复查宫内孕囊消失以及HCG转阴性视为完全流产。人流组完全流产率100%,药流组B超复查证实有4例发生不全流产,需经再次刮宫后治愈,完全流产率为8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两组分别以天为单位记录出血时间,可指导病人自行记录,取其平均值所得数据,药流组产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为(15.2±7.3) 天,人流组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为(7.5±2.6) 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疼痛评分值: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再由医务人员评估记录病人的主观痛觉,疼痛程度分级的标准为: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每组在流产的过程中记录自评的疼痛的分值,各取平均数。药流组疼痛评分值为(6.8±5.2),人流组疼痛评分值(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论

意外妊娠6~10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我院过去大多是采用传统宫颈扩张法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但这种方法致使病人躯体承受剧烈的痛楚,少数病人甚至出现人流综合症[2],国际疼痛研究会1994年指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地感觉,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人工流产所致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理功能,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感受。在临床工作中,疼痛亦被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3]。手术不当或过度刮宫而损伤子宫内膜,引起远期并发症[4]。随着流产药物的问世,逐渐过半数人群选择药物流产。药物流产的机制是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孕激素拮抗剂,具有终止早孕、促宫颈成熟、与孕酮竞争受体而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衍生物,具有软化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及官内压作用,并抑制宫颈胶原合成。口服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在多方面协同作用使终止早孕效果显著提高。药物流产发生不全流产率高,流产后阴道持续流血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并不能完全取缔传统的人工流产。两种流产方法均为意外妊娠的补救措施,安全、有效、方便、可接受性好,各有优缺点和相应的适应对象,二者不能互相取代,只可取长补短。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情况结合妇女自身愿望合理选择流产方式,终止妊娠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妇女的痛苦,取得满意的疗效,最重要仍然是做好积极避孕措施,减少意外怀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400

[2]霍丽,人工流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57例,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04~105

第13篇

头呆脑毫无生机。

一、语文发展学生思想的优势

语文学习活动包括了人思维的全部形态,阅读时的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是形象思维,对作品中心思想的概括是抽象思维,语感表现为直觉思维。这些思维活动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思维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学生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语文学科所独具的语文思维,对学生思想成长的推动力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读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于调整等,都起源于感性,在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也始终不排除感性,而且理性的最终表达也还是靠感性形象来完成的。语文思维又是最丰富最具有情感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思维最贴近生命的本质。语文表达的是对生命美(理想、向往、自由)的追求,他的目标是拓展或建构高远辽阔复杂的分维空间(生命空间、思维空间、情感空间、智慧空间),建立一种共时性精神空间的秩序。这些都引导着人的生命向上提升。

二、发展学生思维的对话方式

语文教学的对话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学习材料交流、碰撞从而在主体内部产生出新的意义的过程。对话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言语的实践活动。语文对话有多个参与者:即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以及潜藏在这个新宿背后的自然、社会和人生。从根本上说,对话就是学生和整个世界的对话,语文是对话的凭借。教师是对话的桥梁。其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最富有建设意义,这是一种反思性对话,是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确认存在、生成意义。在本质上,一切对话都不指向对话本身,也不指向他人或外部世界,而指向对话者本身。

要进行对话,首先要有吸引学生的话题。生命的参与是对话的必要条件,也是动力的源泉。话语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新鲜的材料,来源于心灵深处的颤动。对话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感悟。学生作为对话者,一切只有融如他的视野,参入他的思维活动,意义才能真正完成。意义既不可能被灌输,也不可能被接受。教师头脑中的意义,课文中的意义,不可能被移植、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意义才可能诞生。感悟是精神生活在对话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结果,是与他的自我反复对话的结果。对话教学特别注重通过读和写,通过讨论和研究而有所自得。语文课堂上的话语的主动权一般来说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所以教师的态度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他必须是亲切的而不是严厉的,是善于倾听的而不是唯我独尊的,是巧妙设疑的而不是僵化木直的。教师心必须是一位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对话高手。语文教师正是在和学生一道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攀登中获得快乐的。

三、发展学生思想过程中的教师行为

教师的行为直接制约着学生思想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应当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1、保持敏锐的思维,善于设置思想的环境

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首先教师必须是有一个有思想的人,目光犀利,慧眼独具,对事物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只会人云亦云地向学生贩卖别人的现成结论。而且,活的教学具有瞬间性,思想的萌生和催发往往象火花一样一闪即逝,教师必须能够敏锐感受,及时捕捉,帮助学生把瞬间的火花燃成思想的火炬。

启动学生的思想往往是困难的,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思想的环境。所谓思想的环境。所谓思想的环境即观点对立冲突的情景,这情景中潜伏着一个充满诱惑的疑问。人的思想是从质疑开始的。在疑问的逼迫下休眠的思维被唤醒,发散的思维被集中和定向,从自在状态进入自觉状态,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力量来解决疑问。人的主体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得到证实。思想环境来自于教材并指向教学目标,教师的人物在于发现和揭示,在于于引导和推动,还在于对思想环境的范围和程度的把握,设计的标准是要能契合学生思想的现状,能够激发起思考的愿望。

2、提供思想的动力,促进思想的进程

如前所说,思想的生成需要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过程的顺利推进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输入。在学生思想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根据需要,或发问,或提供材料,或讨论交流,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泼、定向、集中的积极状态。引入活水,投石于心湖,都是为了打破学生内心图式的平衡,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产生一种灵魂的焦虑和期待。这时,飞扬起来的思维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它可以冲破认识的坚冰,迎来百花盛开的思想的春天。

3、积极负责、切实有效的价值导向

真正思想的状态应该是自由和富有个性的,这样才能有创造。引入异质的思想,多方共同参与对话,是思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动力。但是引入不是为了陈列,而是为了创生;多方参与的众语喧哗也绝不是乱七八糟,他们最终要指向一个价值目标。思想在穿透事物的同时,还应该以精神的光芒照亮事物。在发展学生思想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像牧师布道一样把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像公司的老板一样精于谋利,这个利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对美好人生的呵护,对正义的尊崇,对人类缺陷的救治,对未来精神出路的探求,就是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大利。教师往往不以自己的观点结束思想的进程,学生的思考往往也不容易统一,但是,没有定论绝不是丢弃价值标准。教师的导向是隐蔽的,内在的。这要求教师的思想要达到相应的高度,而且表达的方式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在夏天里,所有的植物都在疯狂的生长,但田野最后的收获却是对人类有用的粮食。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比农民艺术一点的话,那就是农民要伸出手去把杂草锄掉,而教师锄草却并不动手。

参考文献

第14篇

创新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特点,人天生就有创新的冲动。可能有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因为创新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创新就意味着打破常规,不遵从规则。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即是最有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在规则的框架下发生的,因为要打破常规,创造者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常规知识及一些非常规思维的方法,而这两个条件本身即规则。在对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的基础上,对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启示。

一、课堂教学应重视创新环境的创造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的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创新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讲授就可以“教给”学生创新品质。于是导致了在实践中,对大胆提出不同意见,阐述自己观点(可能难免有不妥之处)的学生,不与理会甚至认为其在扰乱课堂秩序。首先我们不能否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的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创新品质不是可以简单地“教”出来的!《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而创新品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正如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品质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无法简单地“教”出来的。因此,创新品质的培养不能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教师去创造这样一种创新的空间和条件,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本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创新不要简单地压抑和否定。创新品质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此外,一个人真正创新品质的形成也远非学校教育这一个时期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更应将创新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这样,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必然会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使整个社会盛行创新之风,其结果必然会有大量的创新成果涌现,对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持续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教育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往往轻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其作用只是验证理论为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具体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创新能力,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最高标准是看实践,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的能力才能称其为能力。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实践能力”正是基于以往对能力理解的偏差而提出的。所以我们说,创新从实践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目前,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课程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实践教学应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并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三、创新需要平时的积累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于学生的探究,来于学生的实践,从实质教育论所讲的“观念的联合”中来,这些都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平时广泛的积累。人们谈起创新,往往只注意到创新产生时的那种灵感,而忽视灵感产生前漫长的积累。当前我们大力倡导创新,要处理好积累和创新的关系,不要空谈创新,片面引导学生凭空冥思苦想去寻找创新的灵感,或仅从一些技法上去突破。当然,也要戒除认为只有积累够了以后才能创新的这种错误观念。平时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是基础,是必要条件,但它与创新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广泛地积累是绝对必要的,但打基础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也是无止境的,无需等到一切就绪后才去考虑创新,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重视积累的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疑问、多一点异议、多一点探索,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做出较大的创新。

四、教师应重视“学”的创新

第15篇

一、培养视听素质与“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

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或者音乐教授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了解,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就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四种最基本的要素,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际。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引导实现的。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使他们进入角色,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训练中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培养识谱与唱歌能力。

二、培养情意素质与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的感知,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或音乐欣赏,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三、培养智能素质与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八手,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分析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当然,这种理解能力,需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也就是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智能素质。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四、培养体魄素质与音乐欣赏能力

科学实践证明,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上一节音乐课,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唱唱教师教授的歌曲,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其它课堂上精力集中,学习高效。尤其是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