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亲子沟通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三,父母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在听女儿说她的宠物龟死了之后,对女儿说:“哦,是吗?我也感到好突然啊!”小莉补充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回应说:“是啊,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受的!”小莉接着自豪地说:“我以前每天都喂它,还和它玩游戏呢!”爸爸说:“你真的是很细心照顾它!”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纳和顺应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认同和理解,因而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让孩子愿意说,是成功的亲子沟通最基本的标志;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最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总之,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父母在通过沟通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表达的意愿。只有用心,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郑福明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主任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介入式沟通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最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赌博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最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分享。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前些日子,我在一所学校给学生家长做“亲子教育”讲座,课后围上来几名家长与我探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名家长,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是这所学校的保洁员,前几天就听说学校会来老师给家长讲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今天虽然是星期日她特意赶来听一听,对我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丈夫几年前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与自己离婚去了南方,一家人就靠自己作保洁员这点工资糊口。还好孩子学习很好,从不叫心,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我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以为他学习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在前不久,学校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一听电话里老师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挂了电话我还是一头污水。急忙赶回家,孩子居然没在家,等到放学时间孩子才回来。把孩子叫到面前了解学校的情况,起初还撒谎不肯说实话,后来在事实面前他向我亮了底牌。原来背书包上学是个幌子,是到网吧泡了一天,到了放学时间再回家。我好话说尽,可没想到孩子像忽然变了一个人,置疑不读书了。我劝了几天眼看着没什么办法,又不甘心孩子就此错学,就到学校为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恨当初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情况,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今后一定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让他回心转意。
关键词: 亲子教育机构 1―3岁儿童 社会性发展 促进原则和方法
一、前言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适应社会。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体验到个人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从而逐步学会采取理性、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并将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中,由此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的生存能力”,其要义是“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
二、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1―3岁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1―2岁:独立性意愿出现,在生人、熟人和生疏环境和熟悉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不愿意分享;会生气和发脾气;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玩。
2―3岁:寻求同伴、能与同伴玩,喜欢互相模仿;开始有最初的自理能力,会做简单的事(吃饭、穿衣),能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喜好明显;开始对成人表示自己的亲热和烦恼;开始关注成人的情绪并有不同的反映。
三、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能力的学习关键期都在童年。其中语言、对社会交往的敏感性、生活的节律性等的学习和发展都开端于3岁前。婴幼儿期是社会性的发生期,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人格发展。
目前我国70%的1―3岁的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然而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习得的,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家庭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亲子教育机构是依托幼儿园、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开办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设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提供适合年龄的活动器械、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一般儿童由家长陪同接受定期的教育,这样儿童不必离开亲人,又能和同伴、老师接触,可以接受专业的指导。因此在各种亲子教育机构中老师和家长把握时机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1―3岁亲子综合项目在多年的教育实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多年来的实践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促进1―3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老师和家长在儿童的亲子活动中需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教师与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在亲子教育机构中,活动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的,父母可以及时地观察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同时父母能学习老师专业的教育方式,老师也能及时地关注家长、孩子的反馈。因此不仅父母、老师可以协同教育,而且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和学习教育经验,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2.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的材料、场地的选择、情节扮演游戏借助游戏过程的言语等都创设了儿童的交往、分享、合作、协商、角色体验的机会。因此游戏是一种让儿童在平等、愉悦环境中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3.操作性原则。在亲子活动中,老师、家长创设让儿童参与的场景,提供供儿童练习的社会技能。如宝宝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让宝宝尝试采取有效的策略获取别人的同意,如:可以请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吗。”可以交换:“我们换换玩吧。”可以声明:“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现在该轮我玩了。”……这些策略都会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社会技能的提高。
4.个体性原则。“每一位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一片树叶”。儿童是主动的个体,因而在亲子活动中必须照顾到儿童的差异性、个别性。设计的每个活动不仅要让宝宝都喜欢,而且要照顾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
5.愉悦性原则。宝宝愉快地来亲子中心,快乐地参加亲子活动,开心地接纳周围的一切,不仅是亲子教育机构生存前提,而且是儿童成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老师的态度应该宽容可亲,所开展的活动应该能吸引孩子,生活环境应该安全健康,家长和孩子应该感到开心愉悦。这样儿童才愿意在家长、老师的“搀扶”下迈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才会健康、顺利。
6.渗透性原则。父母、老师乃至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的榜样。父母与老师之间、父母与父母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父母和其他儿童之间的交往方式常常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亲子活动中环境、语言、行为的渗透应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成人有意识地活动,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四、在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让每位孩子“跳一跳摘到树上的苹果”。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儿童社会性。
1.情境创设法。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激发儿童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和谐、全面地发展。
2.操作练习法。儿童的心理特点说明,1―3岁的儿童借助动作进行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因此老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如引导孩子有礼貌的向同伴、老师问好,在集体中大声地说自己的名字,等等。
3.环境陶冶法。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老师和家长所努力营造的良好教学环境,如家长积极配合、支持教师的活动组织,家长间友好互助等都有助于儿童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4.肯定赞扬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当儿童有积极的表现时,成人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儿童的积极行为就能得到强化,有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游戏体验,儿童许多的积极行为和良好的品质可以得到表现和巩固,例如通过带领儿童玩《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让儿童学习问好、敲门、大胆地介绍自己、有序地排队进门、分享食物等社会行为。
当然,在具体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又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下面结合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1.20个月的小雨今天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由于初次参加集体活动,全家人都来了。早上进教室时其他小朋友都已经跟着老师做游戏了。心急的外婆催小雨:“快去、快去,到老师那儿去。”老师看着小雨,伸出手想抱抱她,结果小雨“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旁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赶紧上去安慰小雨,结果小雨越哭越来劲,怎么都不肯参加活动。最后只好哭哭啼啼地由爸爸抱回家。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小雨家打了电话,提了两点建议:(1)下次活动提早半小时来;(2)家里来1―2位家长陪同参加,不要来太多家长。
2.小雨今天8∶30分就来宝宝中心了,其他小朋友还没来呢。小雨一来看到操场上有许多大玩具就从爸爸的怀里下来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老师走过来时小雨也愉快地和老师打了个招呼。9∶00左右老师对小雨说:“小雨,我们到教室玩吧!”爸爸也乘势说:“小雨,你看教室里有许多玩具和小伙伴在等你呢!”小雨听了高高兴兴地进了活动室。老师请小雨坐在老师旁边,可是小雨不愿意,最后爸爸陪小雨坐在离老师最远的角落里。
3.最近小雨喜欢坐在老师边上(22个月),但是只喜欢静静地坐着,看着大家玩。老师今天拿出许多“苹果”分给小朋友,分的时候故意“一不小心”把一个“苹果”掉在地上了,刚好滚在小雨旁边。老师对小雨说:“小雨帮助教师捡起来好吗?”小雨高兴地捡起来。老师又请小雨把这个苹果送给了小青。小雨完成任务后,老师称赞了小雨,小雨显得很高兴,一早上都很愿意参加游戏。活动结束后,老师奖给小雨两颗五角星。
4.今天老师让每位小朋友从家中带一样玩具来。活动开始后,老师请大家把家中带的玩具放到中间的一个大筐中,并讲了“找朋友”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老师请大家依次从筐中找回自己的玩具,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互相交换玩具玩。小雨抱着自己的玩具熊,走了一大圈也没想好跟谁交换。最后爸爸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小雨才把自己的玩具熊和小逸的布娃娃进行了交换。但是老师注意到小雨手里虽然抱着布娃娃玩,但眼睛却一直瞟向小逸手中的玩具熊。整个活动中小雨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5.今天集体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找一位朋友玩,小雨(30个月)和菲菲两人搬了小凳子坐在一起,小雨让爸爸教她用橡皮泥做“大饼”,菲菲在玩“叠高高”。菲菲不小心把叠叠高的玩具倒在地上了。小雨看见了赶紧把滚在自己身边的玩具捡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小雨的“大饼”做好了,老师问:“小雨我肚子饿了,送我一个饼好吗?”小雨赶紧送给了老师一个。过了一会儿,小雨叫着:“菲菲,菲菲。”并把自己做的“大饼”递给菲菲。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老师和家长在小雨的教育活动中运用了十分正确的方法,老师的教育不仅有专门精心设计的,而且有根据情况的随机发挥的教育。老师还十分注重和小雨的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同时家长也十分注重配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雨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语
儿童自出生后就处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之下,必须跟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并逐步掌握社会中各种规则。在此基础上,儿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情境,从而获得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须的一切特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上的促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1―3岁亲子综合项目”10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符合1―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儿童心理活动其他方面的逐渐发展,并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淑杰.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Vol.29No.4:82-84.
[2]郑忠梅.论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2:13-15.
[3]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37.
[4]叶子,姜勇.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自身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1997.4:20-21.
[5]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4:16-19.
一、课程标题
小学中年级的亲子活动及亲子教育
二、课程目标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对家长提出亲子教育合理建议。
三、课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责任,现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个性表现,网络
社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
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情绪调试,亲子体验活动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
(五)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
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六)孩子的学业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
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
(七)家校沟通与融合
家校沟通发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化与理念,与老
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
(八)新型家长素养
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课程实施
通过家长学校组织讲座,家长自主学习,亲子阅读,参加各类亲子活动,参观体验,校园开放日活动,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
建议: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班主任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家访或线上个别咨询;
每学期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二次;
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家长自主学习,可以做读书笔记,班主任组织家长交流学习感悟;
每月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3-4次;
每周家长安排4-8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五、课程效果
关键词:亲子沟通 幼教家庭指导模式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推广有效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也恳请专家予以指导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身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不断学习家教这门艺术,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家庭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新教育的真正概念。因此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分析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也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也想和子女好好沟通,但在沟通中缺少方法,效果不大。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不懂的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有些家长文化层次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发展的也好,但由于工作忙,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游戏。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优势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概念。在家庭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孩子潜移默化的高贵起来,与孩子共同成长乃至性格和谐发展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的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有针对性家庭指导讲座,提高其认识。为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们应根据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家长和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指导讲座。丰富家教方法的艺术性,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需求,会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节日庆祝和联欢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素材。节日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迎新年”,“庆六一”,“夸妈妈”等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使家长们流连忘返,更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指导方法,了解了教育的内容和层次特点,使家长们从各方面认识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4.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渠道。
5.积极探索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6.还可以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
摘 要 亲子沟通做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进行的交流信息的过程。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国内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有关文献,从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国内亲子沟通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案。
关键词 亲子沟通 青少年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亲子沟通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尚未对亲子沟通概念做出权威、统一的界定。例如,王争艳、刘红云等提出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子女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池丽萍认为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的现状,以期促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2主要研究内容
从文献上看,国内心理学家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所做的探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2.1亲子沟通的特点
对亲子沟通的研究最早从探究亲子沟通的特点开始,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内容、频率;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亲子沟通的内容是指亲子双方交流的话题范围,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讨论包括家庭、学校、未来的打算以及与朋友的相处等话题,并且青少年与父亲、母亲交谈的话题存在差异,与母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学习、学校生活、朋友交往等方面,而与父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时事、未来的打算等。雷雳、王争艳等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家庭琐事。
在亲子沟通频率上,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青少年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雷雳等研究表明,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比与父亲的沟通频繁,有54.2%的学生“经常”与母亲沟通,而44.3%的学生“有时候”与父亲沟通。
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沟通话题、沟通语言、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沟通方式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沟通问题话题主要有:课外活动、异往、职业与教育、花钱、行为问题等。在沟通语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表现的还不够主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常常唠叨、指责孩子。在沟通态度方面,大多父母做不到多听少说,唠叨多,赞扬少。有关亲子沟通问题的专门研究比较少,缺乏对亲子沟通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2.2亲子沟通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亲子沟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从亲子沟通的主体(包括父母和孩子)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探讨父母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上,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从父母的性别角色差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探讨孩子对亲子沟通影响上,主要从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特征、性别、沟通能力、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晓义认为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有研究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较少出现问题,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困难。
2.3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适应和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体化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雷雳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郭海英等研究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亲子沟通对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
3亲子沟通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国内对亲子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亲子沟通的概念界定至今存在争议。第二,对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因素研究缺乏整合,分别从某一方面探讨其对沟通的影响,没有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模型。第三,研究工具不准确,国内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翻译国外调查工具,缺乏本土性的考量,并且在自编测量工具上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工具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数据编码与整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建构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考察三者之间是如何作用于亲子沟通质量。此外,应该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从实证的角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为实际生活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1方法采用自编的《家庭干预方案》,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及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干预期限为3个月,一共进行3次家庭干预。每次活动主题均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拟定,第1个月主要实施内容是通过让各位留守儿童和家长见面,增加相处的时间,互相交流、了解,比如亲子游戏、讨论分享,提高父子(母子)之间的沟通热情。第2个月主要内容是提高亲子的沟通技巧和技术训练,通过沟通游戏、非语言沟通技巧训练让家长及子女学习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技巧,如肢体语言的应用、倾听、关注及眼神交流,以促进相互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第3个月主要内容是改善亲子关系,主要是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通过组织活动、扮演小品、吟诵感谢亲恩的诗句、演唱感谢双亲的歌曲及讲述感恩故事,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长的慈父(母)之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的各因子: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种族、填表日期、年级、父亲职业(工种)、母亲职业(工种)和填表人(父亲、母亲、其他人);②社交能力:包括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参加团体(组织)情况、课余职业或劳动、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小孩相处情况、在校学习情况7大类;③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第56条包括8小项,第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6个月)内的表现记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8份,最终回收获得有效问卷208份,回收率为100.00%。
1.2统计学方法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家庭干预前后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较
2.2家庭干预前后108名利川市农村留守男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2。
2.3家庭干预前后99名利川市农村留守女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群体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及行为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会影响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为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家庭干预的作用家庭干预就是采取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为目的的一切可行性活动或措施,主要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和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干预措施不能单独限定在某些范围之内,有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活动都可以用来进行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3―0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亲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48-0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亲子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儿童和他们父母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幼儿园亲子活动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教师与家长两方面教育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教师用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双方积极互动、合作,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更主动、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幼儿园亲子活动”家教指导形式、收效已被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认可,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幼儿园如何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把握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的发展规律、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现状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为了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增强家园间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行亲子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园亲子活动是幼儿园亲子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它以其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孩子、家长和教师创造了共同活动的空间,成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互动、信任和交流的方式,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对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表示赞同,对亲子沟通的意义表示认可,并懂得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共同开展的亲子活动、亲子游戏的形式多样。能与孩子聊天、一起玩耍。一些家长会科学地有选择性地通过某项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社交,对幼儿园组织的提高社交能力的亲子活动认可。
三、有效开展亲子活动的策略
1、活动设计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全面具体.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更多地去关注一下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次,应考虑到家长参与的可行性。如活动准备中,可以将“家长工作”纳入其中,活动过程可利用家长的专业特长扮演“家长教师”的角色,家长参与每一环节的具体要求,活动结束时请家长参与评价的具体内容。另外,还包括对活动中家长与孩子的场地安排、教具使用等方面的考虑。
2、加强教师指导作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教师必须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形成良好的亲子氛围。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1)活动前的家园沟通通过活动前小型亲子会,或发“活动通知”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在活动中家长应承担的角色以及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并通过讲解,让家长了解活动中指导孩子的一些具体方法。还可请家长与幼儿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与准备工作。
(2)活动中的互动指导亲子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家长和幼儿的随机指导,具体方法有:
A、直接性指导,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直接观摩教师指导孩子,也可直接告诉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完成游戏。
B、个别性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个别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去做。
C、点拨式指导,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一点小困难时,教师应帮助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3)活动后的评价交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案例介绍给大家,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亲子活动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实现活动与指导的融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缩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从而最终实现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对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分析和怎样有效开展亲子活动的思考。亲子活动是以其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形式,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今后我们应当引领家长更好地走近亲子教育,倡导亲子互动,增强家园合作、家园共育的效果,共同促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亲子教育如何教育》.亲子书刊,2004.
为此,我们学校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亲子频道”。通过家校联谊,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们在两个“家”的动感地带中参与实践,快乐成长。家长自发组织,轮流管理“亲子频道”QQ群,大家努力营造着平等、自主、愉悦的亲子氛围,通过轻松的聊天,探讨教育思想,交流教育心得,提升教育方法;老师们则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亲子活动”“QQ互动”,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才干;队员们作为“亲子频道”的最大受益者,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磨练意志,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亲子频道”增强了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特别是“亲子活动”的参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发展规律,适时进行有效辅导。
“亲子频道”QQ群讨论发现――家长“三缺乏”:教育方式缺乏,对孩子心理缺乏了解,和孩子、老师缺乏沟通。通过QQ群的实时交流,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广泛探讨,辅之老师的专业指导及对孩子的跟踪教育,家长教育方法得到了优化。原来不少家长惯用压迫式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虽然短期有效,却破坏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亲子频道”共同讨论此种教育方法的弊端,家长们有了认识上的转变,进而放弃了传统的做法。从学习方法到生活习惯,“亲子频道”把家长和老师联动起来,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校园之外。
“亲子频道”活动产生效果――“三个增强”:增强了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增强了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增强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队员们及时把收获的对人对事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使家长也认识到自主、平等对待子女的重要性,在活动中主动和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中,既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成长体验,也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实践。孩子在玩中学,在活动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亲子频道”与争章活动结合实现――“三个明白”:明白了教育方向,明白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明白了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以“亲子频道”为载体,开展了“让奖章生辉,让雏鹰飞翔”争章活动,积极调动队员们的参与性、主动性,挖掘了他们的潜能。
一、多种渠道,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学期初成立班级委员会,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提出诚恳的意见。班级重视活动中家长的建议,促进和谐互动亲子关系的建立。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的亲子活动,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最终有利于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有针对性发放宣传资料,使更多的人了解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开展多种方式的家园互动,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通过多维度的指导,家长由注重幼儿智力和技能的发展,转向关注幼儿身心、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了解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家长在构建良好亲子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了不让爸爸们在幼儿的成长记忆里成为缺席者,我们努力通过亲子活动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孩子教养工作的积极性,让爸爸走进教学活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使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也使家长在家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三、运用网络,架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有效沟通;幼儿园;亲子阅读;探究
幼儿园的孩子通常都没有独自认字学习的能力,还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的交往能力都不健全,特别是对于独立阅读的能力来说,孩子的自身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要求。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书中的乐趣,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对亲子阅读进行探究,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效沟通概述
有效沟通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这也是广义上的定义,针对具体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于想要达到有效沟通的必备条件一般都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第二、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针对具体的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就要运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运用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此三方面进行沟通。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声音和行为下,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就要使此三方面有效的进行结合。
二、亲子阅读概述
亲子阅读就是指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亲子阅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三、目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亲子阅读的理解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的家长人为家长认为亲子阅读适用于幼儿园,很多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不认识字,思考能力不强,没有必要进行亲子阅读,等到孩子上到小学之后才有必要进行亲子阅读,然而等到这时,亲子阅读的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的消失,亲子阅读的意义也就得不到显现。
2.环境营造不到位
在当今社会,许多的家庭都愿意为自己的住所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装饰,但是却很少配备较为实用的书房,使孩子无法拥有能够安静阅读的环境。例如,一个家庭刚买的新房,也都给孩子配备了书架和书橱,但是书橱上却是空荡荡的,没有一本书。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个温馨的读书环境,却想要做好亲子阅读,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四、基于有效沟通的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的意义
1.能使孩子们爱上书本,激发自身求知欲
儿童天生就爱听各种故事,例如《格林童话故事》、《365夜故事》、《伊索寓言》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故事中人物或动物等的形象,孩子们会特别的喜爱。然而,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因为自身年龄的限制,导致自身并没有独自能够完成阅读的能力,所以对于“听”故事来说就格外的感兴趣。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将孩子们引入到自己的奇幻世界中,同时还能使幼儿自然的爱上读书,帮助孩子一步一步的走进文学知识的殿堂。
2.可以帮助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读书,不仅可以吸取前人的知识,同时还能启发自身的灵感,最终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具体的根据幼儿园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让书籍中经典的童话故事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亲子阅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阅读方法,父母负责对孩子讲,孩子听,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会产生许多天马行空的问题,父母无法回答。所以,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美丽的语言,同时还能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孩子们能够健康聪明的成长。长期坚持亲子阅读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都很强,对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保证孩子时刻对未知知识保持强大的好奇心,对以后孩子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光华.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的构想[J].理论观察,2009(02):23—26
[2]许晓蓉.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8(05):112—114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最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最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最大的问题也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亲子交往中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想、来观察、来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否则就会沟而不通,甚至爆发对父母与儿童都有伤害的亲子冲突。一位妈妈聊起她4岁的儿子时这样说:“他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也收效甚微。有一天,我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我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时候,沟通就不是问题了。
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亲子关系存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亲子关系的三部曲,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做父母的只有读懂了孩子的需求,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最需要的是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与细心的呵护以及包容、宽松、温暖的家庭氛围,包括各种肢体的亲密的接触,如搂抱、牵手、亲吻等等,这个阶段孩子的最大需要是“妈妈抱抱我”,“爸爸抱紧我”。如果我们的父母不重视学前阶段的这一重要心理需求,对学前儿童缺少细心的呵护与关爱,对孩子的各种幼稚行为缺少包容,甚至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理由,过早地把孩子抛入到成人世界的残酷竞争中,这些势必会造成沟通阻滞,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使儿童不能顺利地获得安全感,满足不了儿童的安全与爱的需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到小学以后,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生活与学习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独立地去探究外部的世界,他们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自己的好伙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意识不到这一点,听不到孩子们“妈妈,请放开我”的呼声,仍然以爱的名义,用对待幼儿的方式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把孩子圈在爱的藩篱里,不敢放手,不尊重儿童在这个阶段渴望独立自主的需要,亲子沟通就会无法进行,亲子冲突也会频频爆发,给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亲子关系带来伤害。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流动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形形的亲子课程和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和欢迎,这也说明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直接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看法和行为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亲自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1]。
自从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赚钱,他们的子女也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上学,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从农村初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正处于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状况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雷雳等,2002)[2]。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04名。
2.2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我国学者岳冬梅在参考瑞典学者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和修订[3],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共58道题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共57道题。
2.2.2亲子沟通量表
由我国学者安伯新等人参照1980年外国学者Barnes和Olson编制的亲自沟通量表修订而成[4]。该量表有两个维度,20道题目,其中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性。
2.2.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5],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1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情感温暖(M1)、母亲过分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3.1.2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O)和问题性(P)2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性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20.8%的变异量,结果见表3。
4.讨论
4.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正面肯定和客观评价,有利于孩子客观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父母如果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宠溺或者严厉批评,则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能在社交环境中清晰地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是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是永远听从别人意见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奴仆,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的质量越高,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且对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积极关注,与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拥有平等、和谐、有效的亲子沟通环境的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4.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越多、沟通不畅,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良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反之,孩子会将很多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不满憋在心里,影响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自沟通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6.建议
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亲子沟通状况,对流动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次,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些必要帮助,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服务,对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正确教养方式的知识。
亲子沟通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应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成为朋友,及时发现和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参考文献:
[1]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J].教育研究.2001,6,49-53.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4]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