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临急剧增长的人才市场,企业在人才选择上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是当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高校教育革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术以及道德素养等,我国教育部曾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综合而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概念及特征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人们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谓“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简单来说,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引进、模仿为主,与自身情况、发展目标等方面难以有效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大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完善。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异、具备创新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当前,大多高校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都会促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合作,结合二者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同时,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策略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以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推动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在上个世纪末期,国际教育认为创新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在传入到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最近今年当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我国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为高校学生提供国家级的创新创业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实训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3]。在“十三五”中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于国家对双创教育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双创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现阶段高校对于双创教育也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6年全国超过1256家高校率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大赛的成果也得到了有效的转化。此外,高校内部也逐渐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许多高校都已经着手建立双创教育体系。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是自成体系,与现阶段已有的高校教育体系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参与双创教育的高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双创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普及程度不高[4]。其次,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都立足于专业课,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涉及相对较少。例如,几乎没有高校将高等数学纳入到双创教育体系当中。这种教育体系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已经突破了其原有的狭隘范畴,并不是以学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业或者申请发明专利为标准,双创教育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以岗位为基础,实现岗位双创。同时在企业建立与发明创造中专业技术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必须接受高等数学教学,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必然会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1]。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单纯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对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双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本身是一种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对于双创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时,往往仅仅关注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时代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其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思维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是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从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高等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具备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在实际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学专业侧重于概率统计的学习,部分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会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所有对数学具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完全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6]。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目标转变成为双创教育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双创教育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必要知识的获取。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实用性,即高等数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并不在于辅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高等数学教育是完全同质化的,根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现阶段必须要实现高等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由于高等数学的体系相对较为完整,同时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强,后续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之上。例如,只有完成不定积分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学习定积分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曲线、曲面积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完全不会涉及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简化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等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使得这一简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要与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即高等数学教师需要遵循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在不影响数学学习逻辑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非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7]。其次,针对于高等数学教师还必须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对实用性的需求,尽量降低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对微分中值定理进行了大量的详细证明,证明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较为繁琐,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只需要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就行了,并不需要对其证明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删减微分中值定理证明过程教学,而强化学生微分中值定理使用技能教学。
(三)将双创教育融合到高等数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双创教育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高等数学也是一种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过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才能实现。所谓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实现高等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首先,高校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在课堂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教育,而通过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研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必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1.“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高校缺乏这类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最后,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拓展。虽然高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况,所以对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依赖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来推动高校的发展。
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课程,避免脱轨现象的出现,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职业规划等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改变以往懒散的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创新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考核评奖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W校要为创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经费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根据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但实践不能拘泥于比赛项目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创业教育基地内既可以进行模拟创业,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高校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技术创意,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e not only driving for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riter takes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rst, the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n, they illustr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Xi'an Universit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for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rea-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in Shaanxi,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practice.
P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西安文理学院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43-03
0 引言
自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被誉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英、日、新加坡、印度等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训方面成果颇丰: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郝杰提出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顶层设计并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学校(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企业界、投资界、考夫曼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形成良性互动[1];
二是许楚楚归纳了作为全球双创教育领导者的美国百森商学院的优势(丰富的实践教育课程、有影响力的研究活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美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拓展活动)[2];
三是沈陆娟从教育理念、组织机构和形式、教育模式、课程和项目、对项目的评价五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3];
四是张雪生指出瑞典双创教育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五是刘鹏等对中美进行了比较。
尽管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晚,但依然硕果累累,主要有政府文件政策、硕博论文和地方高校各层次课题成果等。其中,丁瑞忠等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多元化实践、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和营造文化氛围四方面总结了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立体式”双创教育模式[4],黄翠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探讨了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路径(成立工作委员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师资和搭建实践平台)[5],重庆工商学院的李玲从政策、教学、机构、人员、场地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重庆邮电大学的罗文丰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安徽新华学院的翟荣兵等建议新建本科高校从高校、社会、政府、学生、家庭五个方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燕山大学的王凤成等发现2015年新疆以优惠政策帮扶“回炉”培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半年的全方位免费创业教育,因此主张由政府主导进行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6]。
总之,国内外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双创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毕业生只将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请回来办讲座或者聘为创业导师,常常忽略毕业生的创业回炉教育,摒弃创业失败的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2 研究价值
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1世纪充满了创造、创新和创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依赖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研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但在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价值取向为就业,将此视作创业大赛,这一研究将使我们摒弃错误的认知,树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国家战略的正确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创新了高校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14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然而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影响全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氛围,除了高科技创新创业外,很多创新创业只是简单的模仿活动,这一研究不仅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优化创新创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探索意义,还有助于带动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 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整理归纳西安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梳理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学而优则仕”使得该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共识度低,加之价值取向为就业,视之为创业大赛,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氛围不浓。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和高校、社会各界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缺少具体操作方案,致使政策形同虚设,特别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及其机制,该院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该校和全国的高校一样仅从就业角度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虽然也开设了选修的企业管理、创业心理学等课程,但不系统、不严谨,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更没有线上相关课程。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该校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讲座活动、实验室、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仅停留于操作层面和专业技能层面,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更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B目标;
此外,还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教材缺失、实践实训平台单一等问题。
4 解决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大学生创业社团、各二级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加大宣力度,树立“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思想,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制度机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创客空间对创新教育和产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因此,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专职人员负责,在调查核实学校相关资料后,借鉴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修改并完善资金、场地、保障服务等支持体系,形成专业奖学金、奖状证书、就业推荐等激励制度及其机制。
4.3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议该校构建“课程+实训+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当前,建议引进尔雅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国内知名创业教育公司课程体系,开设《中国创业学》《企业经营学》《创业实训》等培训课程,加快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尽快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议各二级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针对文科类专业建议采用“嵌入式”,其目标是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心灵,培养发散思维;针对理工科类采用“融入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4.4 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听”到“练”,让教师从“教”到“导”。首先,借力创客空间。大学生从事自主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而大学校园创客空间更容易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想碰撞,与学校实验室互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对接产学研基地。借用基地扎实做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并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家、教授、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举办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内涵。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鲁东大学先后与韩、日、美、英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成立鲁东大学蔚山船舶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世宗学堂”,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和“3+2”模式的本科生培养项目,该校也有中外合作高校,可以拓展实践活动。
此外,借力实验室。如,机材学院的表面工程实验室是该校重点实验室,借助3D打印机,全校有兴趣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实验室活动。引导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各类大创比赛实训等。
5 结语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当前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家长、学生五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笔者希望通过解剖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麻雀”,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检验学术界、政府及社会上的一些既成判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7-12.
[2]许楚楚.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3):15-18.
[3]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4]丁瑞忠,等.“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90-92.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地方高校“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校培养出“双创”型并存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需要高校的“双创”培养铸造他们的创新、创业之基,在校时就将知识与“双创”思维并举,使其毕业后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1]。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双创”培养,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双创”培养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双创”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双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高技能“双创”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双创”人才,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二)“双创”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技能“双创”人才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双创”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双创”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主动权。
经济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区域的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教育[2]。同时,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持,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等教育以通过人才培养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的功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三、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
笔者结合分子细胞学理论和钦州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探索,构建的“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1+4+10”,即:围绕“‘双创’能力培养”这1个主核,环绕“‘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4个次核,每个次核又有2―3个子核,一共10个子核,由此构建而成分子形态,如图1所示。子核、次核与主核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同时,与分子细胞的有机生长性一样,子核又能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社会的需求而“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主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主核是“双创”能力培养,这个主核的内涵应该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村各级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同时具有“双创”素质的大学生。
2.次核与子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次核由“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构成。
(1)“双创”教育。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双创”教育。首先,“双创”教育需要地方高校开设以培养“双创”意识为核心的指导公共课程,使学生掌握具备“双创”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建立健全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双创”教育教材(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其次,“双创”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加强教师掌握“双创”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学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让教师深入实践单位、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还可以邀请创业者作为特约演讲者或担任实习导师,使没有创业家庭背景的学生也能够对创业者和创业机会有更好的理解。第三,“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地方高校要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争当“双创”人才。
(2)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双创”素质和基本品德的养成,突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性;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双创”灵感;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以开放性、多样化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
地方高校要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的“双创”文化,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经常分析“双创”者成功的个案,进行多种形式的“双创”计划比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理念,形成尊敬“双创”者的浓厚氛围。
(3)社会实践。地方高校要加大基础投入,构建“双创”孵化基地,打造“双创”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以专业为核心的自主“双创”活动,并且给予如专业技术、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门辅导。地方高校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可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学生“双创”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双创”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双创”培养计划,通过“双创”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双创”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双创”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双创”技能。在“双创”教育实践中,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双创”项目团队和面向“双创”精英,尝试建立面向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社团、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双创”基地。
(4)保障体制。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保障体制可以划分为硬件制度、软件体系和评价机制三部分。
硬件制度方面,根据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奖惩和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双创”的积极性。制定一些服务“双创”教育的制度,从而使“双创”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的直线管理向精细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增加对培养学生“双创”机制的经费投入,“双创”培养需要地方高校投入资金用于教育过程,在学生“双创”实践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场运作,同时重视学生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软件体系方面,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双创”研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美国许多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其他学科一样,研究是教学与实践的基础,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拉动,“双创”研究工作主要靠地方高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双创”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双创”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综合体系,可以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四个方面展开评价。研究与实践证明,“双创”教育的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石,理论学习的越扎实,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实践能力是评价机制的深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完善理论、修正理论。“双创”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地从实际出发,以实际业绩与社会效果为主要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创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25-02
随着我国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之后,更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全国。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培育的主要平台,如何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和我国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
双创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密不可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已转向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大学生也改变了以往死沉的就业理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进行就业。在当今巨大就业压力下,在国家“双创”号召下,高校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使大学里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的道路进行就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心理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双向发展。
1.2 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热情不断提升,但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在“双创”影响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并不理想。故而大学生的双创教育理念,应当结合当前时事适当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理论。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政府提出双创理念,各级政府都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鼓励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但是,从现在的实际状况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双创进展相对缓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起步晚,许多大学生没有创新的理念,更缺乏创新的专业知识,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虽然众多高校都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没有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自信心非常匮乏,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一些申请双创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创业过程中感到非常迷茫,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虽然在学校中举办了很多创新杯活动,但是很多大学生都带有功利的目的去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创新喜好而进行比赛,这也是创新弱化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在2015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会达到77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选取自主创业的模式进行就业,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2.2 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环节忽视,整个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以讲座的模式进行,教育的内容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性的创新创业教学,同时创作模式采取灌输式的方式,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同时也缺少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主要停留在想象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并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创业的氛围、极少数大学生知道创业孵化园的存在等。在大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园之后,学校又没有给予专业的指导,使得大学生毫无目的地盲目创业,创业极容易失败。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后,高校也未能为其搭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2.3 政府指导帮扶政策支持不足
在大学生创业中,政府的指导帮扶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资讯和经验不足问题,政府应当给予及时的帮扶解决。在中央政府提出双创之后,各地政府都e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创业政策,提供专门的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很多创业平台无果而终。在政府帮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文件之后,往往没有给予配套的设施帮助,致使很多政策都停留在文件上,并没有得到落地实施;第二,在文件出台之后,政府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跟进,对于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由于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困难,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最终胎死腹中。
3 “双创”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针对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在大学生创业中,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知识,使其可以少走误区,促使其成长。除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自己;第二,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转变传统的创业观念。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概念,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可以起航。
3.2 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是举足轻重的一环。第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现在教育方案中,并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可以采取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积极培养创新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第二,构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技术和经验的指导,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推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短期实习,使大学生感受知名企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3 政府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及资金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政府应当提供充足的指导。在资金上,政府可以从财政中设立专款,寻找出具有潜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专款帮助,促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经验上,政府可以让财政部门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驻大学生创业企业,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2] 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98.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专业门类已经达到了40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可见,提升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教育行为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创”教育除了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外,还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影响。从“双创”教育的本质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创业,而是针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实际就业贡献极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讨“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关系,确立“双创”教育不同维度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为高校借助“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义,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业胜任力采用的是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即人员个体素质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4]关于“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职业胜任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中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梳理如下。
1.“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
“双创”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模拟实训等教育环节,这些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促进作用。“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5],“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6]。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双创”教育对大学生部分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从“双创”教育视角对职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现有研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系数为0.256。[7]通过研究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正相关[8],Fugate通过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过研究认为情感自我效能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0]。
3.“双创”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来开展,参加“双创”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训环节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虽然现有文献没有“双创”教育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学习高度相关[11];各类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讨不乏可陈,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绩效方面,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验证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归纳出,“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双创”教育的开展对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的自我效能感在就业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时关注“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此加以验证。
本研究认为“双创”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三种:(1)“双创”教育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双创”教育效果越好,职业胜任力评价越高;(2)自我效能感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胜任力越强;(3)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即“双创”教育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其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
1.初始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双创”教育量表的编制以已有研究中关于“双创”教育的梳理为基础,并参考朱红和张优良对创业教育类型的界定[16],同时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以认知―行为―反馈为依据,将“双创”教育初步划分为认知性“双创”教育(认知)、模拟性“双创”教育(行为)、实践性“双创”教育(行为)、反馈性“双创”教育(反馈)四个维度,共包含15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个题项;职业胜任力量表参考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将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七个维度,并根据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特点对题项进行调整,共包含24个题项。研究利用Likert 5点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所有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评价。
2.正式量表确立与信效度检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实践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该量表不需要进行信效度检验。而“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虽然也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过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对于“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的个别题项做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测量,并试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最终的保留题项和主要维度。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双创”教育、职业胜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26和0.914,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同时,进行取样足够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924,Bartlett检验值Sig.均为0.000
2.样本选取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混合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6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学位二年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问卷一部分采用纸质问卷,一部分采用问卷星平台,共计发放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问卷率为93.9%。
在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构建与拟合度检验
由于验证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估观察标识是否能按研究设计对潜变量进行测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首先,根据H1假设构建“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1;根据H2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2;根据H3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一般来说,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本研究构建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两个构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构建效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以“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为变量的结构模型(模型1)结果显示,“双创”教育中四个潜变量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3、0.321、0.683和0.425(p
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2)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系数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3)结果显示,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较凳为0.683(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试图验证“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探寻影响机制。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其次实证分析“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和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双创”教育由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构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方差贡献度最大,为23.82%,说明在实践性活动是“双创”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模拟性、反馈性和认知性“双创”教育,方差解释度分别为19.66%、17.66%和10.00%,这说明较之其他几个维度,认知性教育对“双创”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四个因素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683;反馈性“双创”教育的影响超过了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425,这说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系数为0.321;认知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263。四种“双创”教育方式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反馈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这验证了爱德加・戴尔有关学习效果的理论,即学习效果在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传统方式下,只能保留30%,这解释了认知性“双创”教育直接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这种学习可以保留90%,这部分解释了其他三个维度“双创”教育直接影响较为显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用。研究发现,“双创”教育的四个维度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认知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双创”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重视“双创”教育对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开展“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还比较低,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调整思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创”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即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首先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必修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活动服务,进而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
其次,高校应着力发挥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的“双创”教育大都停留在认知性教育层面,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然而本研究显示,认知和模拟层面的“p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较之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和校外人员的有效激励,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尚处于半民间状态,完全凭着教师和校外人员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规范性。鉴于此,高校应调动和挖掘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术和企业导师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高校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通过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职业胜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提到,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四种信息源加以强化来促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水平。尤其对于认知层面的“双创”教育而言,因为自我效能感在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作用中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
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仅为揭示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没有对可能影响“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的其他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加以探讨,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深入地对现有研究假设和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学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双创”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6]张鹤.高校“双创”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7]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运敏,魏改然.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孙杨,张向葵.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阳春.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颜爱民,裴聪.辱虐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3(2):213-218.
[16]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双创;人才培养
中D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40
职业教育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培养双创人才的先天优势。然而根据麦克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比例。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通应用、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双创”人才责任重大。
1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双创”人才培养顺应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其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智力支撑;
再次,顺应当代民生所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最后,顺应当前职教改革,是职业教育系统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唤。
2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2.1“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不够明确
尽管当前“双创”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目标导向不够明确,致使双创教育在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并未能得到真正贯彻。一方面双创能力还未纳入师资考核范围,双创人才培养未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一考试制度仍然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系统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区分不大,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却存在较大难度,致使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只是以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程来代替双创教育,片面地理解了双创教育所应涵盖的内容体系。
2.3“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不够合理
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机构设置来看,不少高校并未设专门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和队伍,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不够,导致大量创业项目没有度过“孵化期”便夭折。此外,制度、资金、场地的缺失,也使学校的创业大赛形式重于实质。双创教育平台的乏力难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
2.4“双创”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地方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属于从大学门再到大学门的“双门”教师,严重缺乏既有企业从业经历又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因此,对学生实施“双创”教育的能力明显不足,其相应的教育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3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明确正确的目标导向对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又与高职专科层次有明显差异。它既应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特征,又应突出重应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行业特征。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更应致力于将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到“双创”能力的育人体系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把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的“三融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第一、二、三课堂层层驱动,努力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质量化和效益化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3.2.1校企“双导师制”的引领是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
“双导师制”,即在地方本科教育中,分别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两类导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学校和企业两类导师分别从专业的不同角度出发,联手打造双创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必须兼具职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校内外导师,组建立一支“双创”人才培养队伍,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融会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引领无疑是对职业教育序列内本科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
3.2.2产教、内外、学创贯穿的“三融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手段
“三融合”,即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提升紧密融合、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应用紧密融合、创新创业认知学习与体验孵化紧密融合,不断实施理――实――创一体化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发展后劲。
3.2.3第一、二、三课堂的平台搭建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建立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把“双导三融”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二、三课堂。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双创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养成;强化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双创论坛、双创实践、双创竞赛,多角度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有力帮扶;深化第三课堂,分层次、分阶段为学生的认知实习、阶段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通过真抓实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实现的有力保证
改革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核制度,实施多角度、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首先,高校要积极设立由学校领导、企业精英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双创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客观、公正地监督,并突出强化其执行力。其次,推行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实施360度全方位评价。即学生、家长与社会评价、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评价、学生双创能力的质与量的评价等,并通过不断反馈、总结、改进、提升,反复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4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大胆实施职业教育改革,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特色,重点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运行机制优化等全方位辐射和延伸,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5〕36号[Z].
[2]李鑫,李政洋.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7).
[3]隋博文.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99102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uble") 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no long-term planning, poor effect, and out of touch, 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 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 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2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
3 教学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尤其是近 5 年以来,文献总数及核心文献数增加显著[5]。以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作为电子通信类的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占了整个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很多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比如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我校双创基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子课题;同时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过程只表现突出的学生推选进双创基地,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较以往明显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和双创基地项目开展较以往都有明显进步。
【关键词】经管专业 双创 人才 现状 培养模式
一、当前经管专业“双创”人才教育现状
首先,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其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第四,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特征
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注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第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第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第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第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
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鼓励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改革 探索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关键特征就是要将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报告把鼓励创业纳入国家的就业方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办发[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提出纲领性意见。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计功利化。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高职院校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作为其最终的教育目标,从培育的人才能否创造货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这虽然出于一定的现实考量与社会需要,但是若高校培育出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只考虑经济效益的“人才”,而忽视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人才培育的“麦当劳化”正是限制了对学生潜力的深挖,背离了“双创教育”应有之义。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课程内容比较零散,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准备期的相关需求。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将课程简单地融入就业指导课中,课程开展的时间较为分散,周期较短,在这种制约下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不可能得到较为完善的展开和深入,也不能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情感变化,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第三,在教育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并且没有形成专业的讲授队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还是以普及性相关知识为主,这一方面授课教师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较为缺乏,多数为学院派,缺乏市场派的有实际经验的授课教师,因此往往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出现“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使教没有成为市场对人才发展崭新需求“发现者”,所讲授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乃至不信任。
第四,在教育评价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还是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评奖评优方面往往给予那些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干部,却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品格的各种外显形式纳入学生的主流评价当中,使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进而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树立将创业理想与兴趣。此外,创新创业实践阶段配套服务力度较弱,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过程未能很好兼顾实践性。
2探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第一,确立“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崭新思路。一是,坚持与贯彻“两手抓”改革思路,一手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管理载体,确立与完善以“基本分+奖励分一惩罚分”学分制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作为“奖励分”的重要内容,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手抓重点项目培育,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利于形成由点连线、连线成面,以点带面的学生“三创”体系新格局,做到以赛助教、以赛促学、以训促创。二是,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面向学生群体开放教师科研资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研发的培养模式,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高质量科研平台,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一批学术精英产生。
第二,坚持“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原则上,我们应坚持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坚持传承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统一、求真意识与情感意识的统一,政治意识与专业意识的统一。一是,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智慧经验积累中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在实践基地活动中务实前人先辈的经验知识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使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具备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与情感性,前者是价值判断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教育对象“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双创教育活动中提升对感性材料的可信性,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情境创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地从一个“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角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偏离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主流方向,不能将“创新”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和工具,我们应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一是在具体目标上: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目标为目标。其次突出实效,以基地的长期化、渐进化为目标。再次形成合力,以高校、基地等的全面参与为目标。进而整合与完善这些基地的创新培育作用、素质拓展作用、人才孵化作用。二是在实施途径上,要创设和整合各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资源整合的措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理应打破过去“唯学历”的人才选聘思维,应破格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与能力的优秀人士成为专任或兼职教师,通过以点对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塑造与培育出专业的“双创”师资队伍,取代“学院派”教师的独角戏。
其次,要构建了从基础设计到综合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多学科交融的阶梯式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相互辐射。如构建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和实践训练三类显性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校园文化隐形课程。
再次,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竞赛、学生社团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对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创业实践服务。进而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然后,“双创”教育基地运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估、共同监督。“双创”教育如果只有学校在“唱戏”,那是不可能出彩的。这必须依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协力,如政府理应出台更多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相关的企业与单位理应加强与学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与孵化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育平台,如构建“N+I+N+N”四级一体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平台,使学校能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位与要求,企业或单位又能在学校对“双创”教育的不断改进中降低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推行"双创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树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将开启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靠近。
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两个层面去思考。首先,"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普遍特征。应该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独立的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思考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处理日常事务作用较大;应该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这是动力的源泉;应该具有优秀的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所属行业的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才,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督等职能。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从创新中获取利益。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适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将课程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其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再次,要注重模拟实践教育,尽可能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来传授知识,或者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工作的工作流程。
4、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课程实践,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猛,新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要积极的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在学校中,积极建设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社会工作中相似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体验;第五,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5、改变考核方式
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变革,使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考核制度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就会得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核目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要将"双创精神"加入到原有的考核体系当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3]刘焕彬.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双创人才
中国的发展建设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创造能力人才的责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形势较好。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从最开始的院系组织上升到了学校整体层面,也迅速从个别高校扩展到了大部分高校,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开展了广泛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设计比赛,创业论坛等。另一方面,在高校双创教育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转变创新创业观念,学习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身创业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我国目前仍存在教育模式传统、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训练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传统,创新性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仍相对保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流于传统式教学,局限在板书式的模式之中,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性,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的教育,没有标准的模式,也不应以相同的标准对双创教育进行机械化要求,制定指导双创教育的实施方法也不应是固化统一的。
(二)课程设置偏于理论教学,实践不足
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展情况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设置,而轻于实践环节,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的条件、资源和资金等支持,很难建立普及型及持续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相似问题。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这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协同的,整体的概念,将其落到实处,需要做出清晰的定位,以便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而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目前双创教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还不够完善,且仍存在把双创教育只作为一项学生技能进行培训的现象。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硬件支持不足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促进因素,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资源却明显不足。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实践经验与交叉学科知识相对不足,综合性人才储备不足,很难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的全面需求。另外,设备资金实践场地等硬件条件相对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
(五)课程设置与专业的对口性不强,专业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识性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的编排与具体实施过程,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结合不够紧密,对口性不强,没有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得专业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工业设计专业毕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毕设选题要求具有创新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与艺术学、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环境保护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知识应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阶段。无论实践型还是研究型的毕业设计选题,都要求紧密结合科研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成为探索具有社会意义和研究前瞻性的课题。毕业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是以选题时的创新意识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意识是毕业设计选题的灵魂。
(三)专题设计中的综合创新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论文和专题设计两部分,其中专题部分包括专题设计以及模型或样机的制作,也是工业设计专业区分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所在。设计必须保持创新性,不断用全新的思维方法以及更加开阔的眼界对实际生活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在专题设计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产品的创新改良和优化,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经济等知识,使产品功能、外观和价值达到最优化,从产品外观创意逐渐过渡到综合性系统性的应用创新,是一个综合创新的过程。
(三)专题设计中的创业实践
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完成专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出全新的产品设计并做出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与宣传。不同于其他专业更关注理论研究的毕业设计,工业设计毕业生更侧重在专题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优秀的产品可申请专利,争取投资,形成今后创业的雏形,这也对专题设计的水准和落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题设计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在市场调研阶段,尤其是专题设计涉及到企业项目的,也储备了市场开拓和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毕设过程中,学生也越来越认识到走出校园,用智力换取资本的优势,也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努力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更多的资金,这对创业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毕设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实施途径
工业设计专业的毕设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国家不断鼓励“双创”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新途径。
(一)提高毕业设计选题开放性
许多高校在毕设环节常采用学校命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毕设选题方面,积极提高选题的开放性,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命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构建力。学生自主命题时,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考虑选题,并将自身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等与所学知识技能相结合,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此外,也可以在毕设选题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对商业开发类项目的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能力的提高。
(二)创造利于毕设创新思维提升的创作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创作情境的营造,易于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作热情。在毕设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工作室利用空间设立近几年毕设优秀作品的展区,可以模型展示的形式,也可以用展板的方式,依具体空间而定,以供学生学习借鉴优秀的作品,寻找创作灵感。同时,还可以组建不定期的学习研讨会,可以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团队,也可以以毕设选题相似为划分的团队,将学生组建研讨小组,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与艺术类专业、机械专业同学的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尝试用更宽泛的思路解决设计问题。学生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展馆等进行线下学习,为毕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和创作借鉴。
(三)以设计大赛为契机,提升产品创新理念
毕业设计是学生与导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高校毕业生较为成熟、深入、综合的设计成果展现过程。仅将毕业设计作为教学指标评判,并不能使设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与展现。目前,各种设计比赛越来越多,尤其一些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比赛,如IF、IDEA、A’DESIGN等国际著名工业设计比赛,聚焦于科技创新、产品概念创新,以及应用创新。如果在毕设之初,就定位毕设作品参加设计比赛的目标,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应用,那么在整个毕设阶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开拓视野,了解工业设计的前沿,这有利于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毕设多以实践型需求为导向,提升创业意识
关键词:创新创业;成果导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G6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6-02
一、引言
2006年,教育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1],通知强调:“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自主创新能力弱;指出专利及人才培养是发展重点。2015年5月13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下文简称“双创”)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一系列国家、部委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在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以培养工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培养目标迫切需要由应用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模式也急需随之改变。
基于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成为大学生培养内容的核心部分,这需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二、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双创”培养的现状及探索
“双创”培养相关的研究工作很多,这些研究工作有:许晓东等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构想与实践[3];顾佩华等论述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4];洪春英等提出了“用竞赛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5];钱小明[6],蒋丽华[7],胡国杰[8]等对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地方高校,以“双创”成果为导向的研究、实践工作还很少。
虽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当前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过分强调了人才的“高、大、上”,而忽略中小企业、民营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提供技术技能型、适用的人才资源。
文献[9-10]对大学生的“双创”计划,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以过程为重点”。本文则着重探讨“以成果为导向”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无论在科研还是工作、学习过程中,兴趣可能是很多人成功的源泉,但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取得了成果、得到了肯定从而培养了兴趣。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使其在某一件事物上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力,而“名利”都感觉遥遥无期,那么当初的热情很容易就会消失殆尽,对于地方性普通高校来说,天赋特别高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要让众多普通大学生专注于创新,保持他们最初的热情,就要“急功近利”、快出成果,以成果为导向来促进他们的“双创”教育。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中,作品参赛数和获奖总数位列所有参赛学校之首,荣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参赛学子们的热情,而这样的热情来源于他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竞赛、评选,给他们颁发了奖状。这些“校一等奖、二等奖……”的“成果”鼓舞了他们创新的热情与干劲,绝大部分得了奖的学生暑假一直待在学校进一步的完善作品,准备参赛事宜。
在创业方面“功利”方面的成果同样促进大学生的热情。仍以安徽理工大学大学为例,一名大学生课余喜欢用软件做一些动画,学校就有意识的让他们为各种竞赛的宣传片做相关的动画,并支付相当可观的报酬。后来这名学生与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工程机械方面的动画制作公司。
由此看来,构建“双创”教育新体系以成果为导向,给予“双创”大学生适当的“功名利禄”是一条可取之路。现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等项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科研、模型制作等费用,开展更多的“双创”竞赛、颁发更多的奖状与奖励,使参加“双创”的大学生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培养模式。
三、“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工程人才教育的中心指导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新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经济等特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工程实践、学校科学客观的定位、不断创新改善原有培养模式,不断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涵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图1所示的“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可以称之为“一轴两翼三驱动”的教育培养新模式。“一轴”即为创新创业作为轴心,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国家规划中的战略任务,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两翼”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左边是大学生们所要掌握的理论及人文知识,右侧是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途径;“三驱动”指多种形式下的动力源泉,如专利、文章、竞赛获奖等。
文献[11]通过分析两所英美高校独具特色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学习主体必须通过做中学的主体参与才能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也和本文的“一轴两翼三驱动”模式相吻合,“两翼”包含了“做与学”,“三驱动”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结语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国家政策、顺应时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把金钥匙。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高校,以国家级机械工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积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处等方式,探索以“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1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
[3]许晓东,王乘.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4]顾佩华,李N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5]洪春英,吴雅君,杨天明.用竞赛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6]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7]蒋丽华,周东滨.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下).
[8]胡国杰,尹子民,王丽娜,等.导师制下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