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学习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课堂教学;良好思维习惯;科学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8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物理教育的特征和现化教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鼓励开拓创新,倡导学科综合等全新教育理念。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实践新课程,关键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如在"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又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筒壁会发热。""用锯锯木材时,锯子也会发热。"由于把物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目标,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良好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求,并力争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首先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松手就停止了运动"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提问:"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顽固地"坚持原来的错误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在讲台桌面上移动,一松手黑板擦就停止了运动。并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教师"观 点",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攻击",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列举大量事实来批驳教师的"观 点"。有的说:"踢足球时,脚虽然在球离开脚后,不再对球有推力,可球仍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射击时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再受火药的推力,可子弹仍能继续向前飞行并命中目标" 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亲自到讲台上来用实验教师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同学同教师辩论,台下其他同学便都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教师的失败。最后,教师"理屈词穷",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观点,这时学生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更体会到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
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同学们又纷纷动脑筋、出主意、共同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从学生们的方案中筛选了一个较完整的进行实验验证,即用小钢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说明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 动过程。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进入一个良性 循环,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对未来个人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迅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在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提出自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这样可避免自学时的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样性
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动力不同,他们在摄取信息方面具有选择性,因此,课堂教学反馈亦呈多样性。作为教师要及时调节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在宣布课题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木块(每个正方体小木块1立方厘米)搭成长方体,看一看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在原定3分钟教学时间之后,部分学生操作所搭成的长方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长方体体积及其体积计算的感性体验。这时的教师可以有几种选择: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由,宣布学生停止操作,静听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让聪明的学生和盘托出长方体体积公式;还可以让遇到困惑的学生翻书看个究竟。但颇有执教经验的老师认为动手操作建立表象,探究和掌握公式来源十分必要与重要,不能草率结束学生的操作活动,要毫不吝啬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于是他们会调整原先的教案,增加了操作时间,鼓励动作慢的、搭的形体变化较少的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操作,可以参与他们一起操作,也可以在同学的启发下,树立信心改进自己的操作,让学生体会、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导向性
为了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有序列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顺利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提供新旧知识节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感受搏击“惊涛骇浪”的亲身体验。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练习题4880÷800;488÷80;48.8÷8;4.88÷0.8。学生无意识地挨着次序做题,当做到最后一题时嘎然而至,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垂首冥思,有的窃窃私语,“怎么计算的结果都是5.1,最后一题大概也是5.1。”这是多么好的猜想啊!有的索性脱口而出:“除数0.8是整数就好了”,有的怀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如此等等。老师顺着这个话题说:“是呀,那么怎样使0.8变成整数呢?”学生面面相觑,顿时鸦雀无声,可每个同学的思绪却翻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同学联系前面习题的提示,立即伏案疾书,有的同学翻开课本寻找解题方法(应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顿悟要运用商不变性质。当学生在练习时,老师选择了学生中的把4.88÷0.8转化成(1)48.8÷8,(2)488÷80这两种解法展示出来。引导讨论他们解题的异同,且不暗示孰是孰非,一场“唇枪舌剑” 辩论开始了,主张第2种解法介绍之后,老师再随即徒手板书0.00488÷0.8,学生按理改写成488÷8000,笔还未放下,主张第1种解法的同学霍地站起来说,太麻烦了,太麻烦了,只要写成0.0488÷8就可以了。这样很巧妙地使学生明确今天的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关键是把除数变为整数,至于被除数是不是小数无关紧要,成功地克服了学习中的干扰,而且转化成学生自己习得的亲身感知。
三、及时性
增强信息反馈的正效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益,从而让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等。无论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原本没有想过或者也有类似想法的学生的共鸣,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强得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感到十分亲切。例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做一道习题,学生都以期待的目光,从教师那里渴望获得赞赏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教师非常及时地把评价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做对的小朋友笑一笑,拍拍手、点点头或者拉拉小耳朵等等,调节了心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肯定的评价由学习主动积极的、或学习稍有进步的小朋友来表达,暗示了只要主动学同样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又如选择题出示后,让学生举手用手指1、2、3、4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老师能确切了解全班正误的实际比例。在备课时,练习设计力求“短、平、快”,力求当堂批改,缩短错误持续时间,提高练习——批改——再练习的信息反馈的频率,加快循序前进的步伐。
四、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要经过筛选,尽量做到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的可以作为个别辅导,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学生,对于虽较复杂但有典型意义、有益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正确敏捷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并不是冷落和羞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开阔眼界、耳濡目染,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桌上放者六叠小木块,分别是8、10、8、8、10、10块,平均每叠多少块?学生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小木块的总数去除以6,当然计算小木块总数的方法还有好几种,但有个别学生在黑板直观图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自己列式计算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了经验,直接列成(8+10)÷2=9(块)只有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教学策略对头,才能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26)
[2]朱纯彬.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教育研究.2006.
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进去,才能保证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化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在状态”,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化学有效课堂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有效课堂学习方法一构建网络,夯实双基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碎、散、多、杂,难记易忘。复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构建网络,找出规律,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可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复习中必须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更要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归纳结总时,对不同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1、课堂引导归纳
对于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共同讨论,寻找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网络的建立,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得到感悟、并学会迁移,最终达到灵活运用。
2、布置归纳型作业
对于中学化学的一般知识或通过学生努力能够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如置换反应的种类及典型反应,可以指导学生在作业上按金属置换出金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非金属置换出金属等形式进行总结,又如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可以指导学生在作业上以“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碱)盐”为线,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各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这类作业有很多,如“比较金属或非金属活动性强弱方法的归纳”、“判断弱电解质方法的归纳”、“工业化学原理及典型反应”、“常见气体的制备”等。在复习中,让学生课后自己归纳,再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适当评价和引导。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比较理想,从学生所交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后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得出结论,归纳得准确且全面,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三化学有效课堂学习方法二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学科知识训练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训练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双基,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的策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方法较多,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和不同的复习内容,可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
1、单元检测
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块,都应进行一次专题检测,指导学生查找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对化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重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便及时消除疑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2、题型训练
从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化学试题的题型、难度基本保持不变,第I卷共分8道选择题,第Ⅱ卷共分4道大型综合题。针对高考试题的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应指导学生做好高考题型训练。依近几年高考化学的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我们设计了选择题常见题型专项训练、无机综合推断训练、有机综合推断训练、化学实验分类训练、数据图表题型训练等,通过训练,以便总结各类试题的解题要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题型训练可以通过专项训练和书面作业两种形式进行练习。
3、综合训练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力指导学生做好学科内的综合训练,要充分利用学校周末安排的训练时间做好定时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着力指导学生做好理科综合临考模拟训练,在训练中,从学生的答题规范,各科的答题时间分配、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及早适应高考。
无论是单元检测、题型训练、还是综合训练,教师都要精心选编习题,切忌搞题海战术。每练必评,针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边点边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讲评时,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
高三化学有效课堂学习方法三注意纠错,培养习惯
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反映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纠正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对每个学生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纠错,可以查漏补缺,防微杜渐,迅速提高化学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次训练后,都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将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找出错误原因,制订策略,各个击破。
1、习惯性错误
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上不够重视,书写不规范,答题乱写乱画,没有条理,错别字连篇,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漏写,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像这样出现的错误都为习惯性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告诫学生,在某种意义上,细心、规范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审题之错”,应指导学生审题时,不应急于求成,审题时慢一点、答题时快一些,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对于“表达之错”,应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对于“抄写之错”,要指导学生熟记易错的化学名词、化学用语,应尽量减少因写错字、别字或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而出错。在解计算题时,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在草稿纸上有序演算,以便查找或防止抄写出错。
2、知识性错误
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对知识的记忆不够准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够透彻,似是而非,从而导致对知识的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问题不严密、不完整,这样出现的错误多为知识性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复习时,应注意建构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规律,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化学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
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
3、技巧性错误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有效学习方法
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六年,对于英语课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学习”一词中的“学”,在英文中为learn 或study。学一方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单边活动或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多边活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学习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得较多,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得较少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学生学习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学习这一课。语法学习,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明白归纳词和句的用法。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学习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
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1.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我深有感触。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我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2.课堂应力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
我在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基础很关键。在刚开始英语教学时,应当抓好学生的语音关、书写关。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地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
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等,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
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的重要性
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应该格外的重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地更新。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对于这一点就能够进行充分的加强,让学生自身的观点能够得以表达,教师的引导作用会变得更加明显,教学氛围也能够进行更好地烘托。这是传统教学并不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我们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提高成绩的阻碍
(1)学生自身的知识点的贯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的,学生会将心理排斥逐渐发展成厌烦或抵触心理,使得教学过程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身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受到抑制。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间接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学生自身的动脑思考过程并不多,自身的思维方式很难得到拓宽。这样发展所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很难进行相互联系,使得思考问题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提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硬性掌握,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过于强调按部就班,问题处理并不能做到灵活多变,学生解决问题还是以依靠教师为主,依赖性过强,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自主性并不能够发挥主要作用。
三、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的优势所在
(1)学生自身知识点的连贯性能够得到不断的培养。在进行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能够做到更加充分,同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做到将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不断联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将知识点逐渐进行完善并加以充分的注意。这样学生的学习气氛就会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愈加提升,对于知识点的相互串联也能够更加完整,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同时也是该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
(2)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考虑问题。在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能够做到进一步的优化,学生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能够进行牢牢地把握,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高速运转,在此中对于学生的考虑问题的过程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逐渐变得全面,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将学生的观点也能够进行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受到积极的鼓励,让考虑问题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优势之一。
(3)学生自主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极大的提高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通过该学习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自主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练习,使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举一反三”的真正作用所在,在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化,使问题解决过程更加简单。我们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该学习方法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希望能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提高的阻碍进行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过程,在此之中对于优越性进行了着重的论述。在研究与探索过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们的意见与建议,为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素红.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6(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将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到地理教学之中,重点抓住启发学生质疑探究、实施合作学习、研习高考范题以及联系生活感知等方面要点,体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分析研究
一、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以设疑贯穿地理学习过程
设疑和鼓励质疑,对提升学生思维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以设疑和质疑为抓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提高能力水平,是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教师的讲解虽然能够给学生完整的答案,但是却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应当着力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地理学习活跃起来。例如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质疑,有学生提出北半球的车都是沿着道路右侧行驶,绕场短道速滑的方向都是逆时针,铁路铁轨右半边比左半边磨损严重等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针对学生质疑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深度的研究,并列举了生产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现象,融合进学生的质疑内容之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也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明确方向。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质疑,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互动之中,也可以实现学习难点的把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进行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点拨,始终保持教学劲走松紧适度、进展有力。
二、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集体智慧突破学习难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提升能力,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具有明确的方向,其次是构建恰当的学习载体,尤其是要建立合作小组,提高学习研究的深入效果,另外还要为学生搭建交流辨析的平台,从而达到提高与完善的效果。例如在《城市空间与结构》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学生每6人一个小组,明确牵头的学生,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其次,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以及突出学习的重难点,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专门设置了思考题:城市功能区可以细化为哪些类型?其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投影出示的具体案例进行逐一分析。这样的教学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大家一起开展研究分析活动,遇到不清楚的内容还可以集思广益,在最后答案形成的环节进行智慧的集中,从而实现答案的进一步优化。这样的过程就圆满实现了学生个人学习研究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助于提升重难点突破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借鉴历年地理高考试题,以案例分析增强探究能力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参考和借鉴往年的高考试题,以此为载体进行学习研究,效果较为明显。每一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都是经过诸多专家精心研究才设计出来的,具有导向作用,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知识点掌握与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强化地理高考题的研究,能够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提高答题技巧,有助于地理学习成效的提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题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答题的框架结构,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组织有效语言进行表达阐述,从而高效答题。例如某直辖市往年地理高考中曾有如下题型:要求学生从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因素等方面,对某省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一题的教学中,笔者侧重于从方式方法以及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引导,要求学生首先将本题中的有价值信息筛查出来,思考解题的框架结构,学生总结出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角度的信息有助于准确答题。接下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答题要素之间逻辑关系整理出来,以“气候特征”为主要方向进行阐述,挖掘出地形特征、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出这一题的答案。笔者引导学生以高考范题为例开展探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一种思维的方式与解题的路径,提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研究能力,提升答题技巧。
四、注重联系实际教学,以生活感知提高理解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现象研究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着眼于生活中的多种关联因素,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以实现增强教学形象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开展启发引导活动,以此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研究,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点和培养思维探究能力。例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地理学科所学的知识,思考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夏天昼长夜短是什么原理?浙江主产茶叶与地理条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等等。笔者还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调研任务,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巩固效果,如分析研究本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分析其科学性与利弊,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四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1.复习。口算:
2.学生口算完后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把上面三道题改为
让学生观察改变后的三道题(从同分母加减法改成了异分母加减法),并尝试用以前的知识算出来。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8练一练: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这道题的教学我采用如下步骤: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先画一个长方形;3.引导学生分析每行可以剪几个?与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行剪几个”等于长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所得的商,列式为“32÷2=16(个)”;4.分析可以剪几行?与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可以剪几行”等于宽除以边长所得的商,余数舍去。列式为“15÷2=7(行)……1(厘米)”;5.剪的总数怎么求?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这道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到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方法 相关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教育教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领域内,教师的教学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改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成为教师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习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还将体现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很少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也常常忽略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自我学习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还处于懵懂阶段,但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最容易接受,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就是注重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主体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不良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并能够真正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相关学习方法的简单认识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还存在很大的感性成分,但是,在今后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以及思考应变能力的要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小学阶段抓起,不断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能够直观了当地获得新知识,也可以通过将抽象化具象的思维方式,将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形象内容。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中,可供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常使用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数学分类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具备将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内容进行细致的掌握和划分,能够对知识点从大的方面进行类的划分。比如,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多种多样的三角形类别。学生在仔细划分了这一类别之后,可以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点,从角的大小以及变得数量多少这一角度进行掌握和划分,从而弄清不同的三角形类别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学习中恰当的运用。另一种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方式,通过这一学习方式,学生将复杂的语言性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几何图形问题,从而直观的认识数学问题。这一学习的方法在有关路程、距离的相关题型中应用最广,诸如此类的还有归纳的方法等。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所起到的教学积极意义
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主要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的,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这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被认为处于缺乏自我想法的发展阶段,因此,很多教师会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讨和自我学习空间的放开,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防止过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的不良教学状态的发生。
其次,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习得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改善整个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来讲,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也能够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便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再次,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新的课程发展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应当注重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够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并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这一角度来讲,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的探讨,恰恰是提高和改善数学新课程发展的具体体现。对这一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实施,也将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和改善。
三、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具体来讲,对于路程相关的数学题型的解决最能够体现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比如,在货车运货的相关题目中,货车运走了总货物重量的九分之五,货物还剩下240吨,问:这批货物原先一共有多少吨?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将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模式和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以简单的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清这一实际问题的思路和相关逻辑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画图的方式,清晰明了的分析这一问题。
一、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课改理念下,都是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温故”既是对旧知识的查漏补缺,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升华,相信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可是“温故”虽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应讲究方法,要有条理地进行,实践总结有:强化记忆,巩固新知;构建系统,整体把握;查漏补缺,加深理解;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等。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目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如何转变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需要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发展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发展学生的运算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有序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本身拥有这种有序教学的思想,才能自如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也就将这种有序性的学习方法慢慢灌输给学生,做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自主学习;积极性;参与;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但掌握了体育技巧,还加深了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灵活性,都促使学生积极练习,主动参与。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缺乏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因此仍需要教师帮助培养其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意识
部分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兴趣。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上课开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给学生讲解练习技巧,最后就让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开始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模式已经熟知,没有一点新鲜感可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呢?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实现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比如,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运球技巧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什么是快速运球?什么是变速运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老师还可以转换角色,请求学生帮助:老师的运球总是不理想,哪个同学能帮助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投入体育学习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和进行体育练习时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体育老师应该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让体育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变得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实践中去。初中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这个环节,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教学内容渗透、融入其中,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热身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经常做的一个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慢跑来进行热身,这样的方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甚至成了学生反感的一项活动。如果老师能把游戏和热身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是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上的,这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另外,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歧视差生,相反,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帮助他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既完善了实施方案,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体现民主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师生共同成长和提高。从教的方面看,老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老师自觉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学的方面看,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
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学习需求也不一样。如果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也就不可能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需求,如轻松、愉快等情感需求,以及保持健康、终身体育习惯等长远需求。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有趣味性的体育内容,学生的这些需求无可厚非,但教师也不能随意迎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为此,老师要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学习观,在了解学生个体需求的前提下,剔除其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展,实现“好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在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如在练习弹跳时,女生可以跳皮筋,男生可以投篮,这样就实现了全员参与。
六、运用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信心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实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尽相同。统一的评价标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认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如在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有的学生练习很认真,但还是会忘记某些具体的动作,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行表扬,并帮助他们强化对动作的记忆。而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引导他们集中精力认真练习。这样,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会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课堂高效性的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尝试、感受,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志军.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
[2]徐敏.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3,(22).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体育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简单的基础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把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陈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0-01
近年来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已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体验更成为了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广泛存在:如学生能够在课堂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如果在生活中却不知如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体验;学生很少有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经历。
1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体验式学习”开展了研究,但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对“体验式学习”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人们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界定“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在参照诸多先知们的观点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一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理解为在“经历”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
2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有亲历性、情境性、情感性等。亲历性是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指学习主体必须真实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体验必须是直接的,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不可能替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因素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从而感悟知识的真谛。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体现在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上完成的,要想体验需要有其存在的基础即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生活场景的再现,知识探索经历,学生追求知识渴望以及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习创设恰当丰富的情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现场化,让学生再现生活,在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获得心智的发展。
3 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数学由于它的学科特点,内容抽象,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其它学科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活泼多样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往往不太容易。其实,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品质的形成同样可‘以在数学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更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因此,体验往往并不存在于体验过程中获得某种有形的知识上,而在个体经历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将“情感教育”蕴涵于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之中,倡导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的态度与情感。
4 如何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4.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
例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将学生身边的物品作为商品,印制一些卡片代替货币,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后又安排了生活实践活动“我帮妈妈买东西”,让学生回到家中帮助家长买一些物品,通过在真实的生经历,体验了解人民币的用途、种类,在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学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
4.2 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体验数学。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安排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直观的、趣味性强的游戏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效率,使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低年级计算练习中采用“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我出示一些写有各种算式的信件卡片交给学生,在讲台上放若干个写有答案的信箱。让学生扮演邮递员,边唱“我是快乐的邮递员”边把算式信件投入相应的答案信箱,然后由台下“观众”判断邮递员工作是否合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享受计算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计算技能。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字卡片游戏:给两个学习分别发写有2至9数字的9张卡片玩游戏。游戏规则:甲、乙两同时从各自卡片中抽出一张,看谁选算出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抢说两张卡的数之和而且正确者,赢得这两张卡。手中卡片多者就是赢家。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布卢姆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一只要给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把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体验将会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 师生关系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名称:大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对建构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课题编号:2011J14
一、大学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导致高校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也必须具有人际交往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么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使学生不仅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目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较差,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延伸到大学及研究生专业教育。大学教育没有高考的压力,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统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完全不能适用。采用何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当前全世界比较流行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来探讨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作学习理念与大学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被称之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也开始在我国试验、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在《国务院关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专门提及:“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我国对合作学习相当重视。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变革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以群组划分来组织教学活动,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它注重通过合作来培养小组成员的能力,强调组员自己建构知识、发现知识和拓宽知识。
高校科目多样,系别各异,有百余人的大班授课,也有十余人的小班教学。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教师在大学课堂中采用过去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符合高校课堂的实际状况,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途径。
在大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要素:第一,小组成员必须积极相互依靠,每个学生都要沉浮与共、同舟共济,一起找资料讨论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彼此支持、帮助和鼓励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第二,组员必须建立个体责任,以保证各成员都能融入小组学习中去,每个学生都应该分工清楚、权责明确,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责任感,防止滥竽充数。第三,学生必须面对面地相互促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直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虑角度,这远比自己做自己的最后分享一个答案重要得多,这种促进性非常高效,能更快更好地交换资源,填补信息量的差距。第四,学生必须学会高质量合作的社会技能。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的培养才是关键,比如领导、决策、建立信任、人际沟通和冲突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是欠缺的,教师应给学习者分析他们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种社会技巧的机会。
合作学习理念应用于大学课堂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尊重,共同协作,激发思维,克服胆怯心理。因此,如何应用合作学习理念进行大学教育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
合作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从角色、上下级关系。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先处理好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和协调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是主要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一系列教学活动只有教师积极指导控制,学生充分主动配合,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在大学课堂,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如何以合作学习理念为指导来共同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学生之间合作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安全、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这是合作教学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相互信赖,相互鼓励,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人人都积极地投入,更直接有效地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纠正彼此的错误观念。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产生更多高层次的推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人际吸引。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安排课堂教学。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初步分组。小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结对子,也可以由四五个人组成小组,可以是正式的小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小组。
(2)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发展水平、能力差异的实际,将一节课设置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任务,再确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3)安排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或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最后反馈给老师合作的成果,老师纠正错误,带领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
(4)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的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老师,还应综合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的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出综合评价。除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师生之间合作
21世纪是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利用网络聊天室、QQ或BBS都能够共享资源。他们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却可以面对面聊天交流信息。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课堂教学。大学课堂教育要求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也要坦诚相待,形成长期的探究气氛,才能使师生之间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地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要做的是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学。组织、引导、训练、培养学生学会所学的东西,使之学有成效。而学生要做的是自主学习,表现为个人的思考探究和与同伴合作学习,个人思考应先于与同伴开展合作活动,先思考,再合作讨论。这样个人自我认知水平和合作意识技能都能得以提高和培养。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教学为辅的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利于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独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三)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之间彼此学习、合作,不仅是为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为了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树立榜样,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目的。集体备课、共同授课和相互听课成为高校教师合作学习的形式。
集体备课是大学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教师上讲台之前,会以教研室为单位备课,对教的同一个课头、同一本教材,共同合作,撰写教案讲稿,提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重点。教师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分享他人的智慧成果,填补彼此之间的信息差距。这能有效提高教师讲课的效率,促使教师的成长,加强教师间业务和感情,发挥教研室的群众优势。
共同授课。大学分专业设置班级,多位教师共同合作上同一门专业的不同方向的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担不同方向的课时量,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让他们领略到不同教师的风采。
互相听课也是高校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的常见方式。听课老师在听课前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熟悉教材,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课堂的初步方案,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认真观察和记录。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也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还看教师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结合情况。听课后进行互相点评,肯定授课者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亮点,更着重指出课堂中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淑梅.论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学习[J].教育探索,2006
(4).
[2]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
(2).
【关键词】五学课堂 政治课 辩论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建业外国语中学朱永仁校长践行教育改革,独创“五学”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学习知识。在“五学”课堂中,教师通过互学和示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用辩论式学习方法带动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及内涵,通过课堂辩论,最终生成知识。笔者通过八年级政治课堂上的辩论式学习,总结以下注意事项:
一、辩论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辩论式学习方法中首先要确定辩题,辩题如何选择呢?八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分别为“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伴天下”及“交往艺术新思维”。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辩论资源内容丰富,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材料、思考练习等。为使辨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兴趣,辩题需有可争辩性、回答有不确定性,进而能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因此,确定辩论题目时,最好能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尤其是和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逆反心理是重要的知识点。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见的一个现象,逆反心理过重,会对自身及社会造成危害。为了让学生正确并理性看待逆反心理,从而顺利面对生活中与父母、老师产生的冲突情绪,辩论题目之一为“逆反心理利大于弊VS逆反心理弊大于利”,通过辩论,来培养自己理性看待逆反心理的能力,学会与父母、老师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因此,本学期辩论题目分单元进行,共有四个题目:逆反心理利大于弊VS逆反心理弊大于利;赏识教育能批评VS赏识教育不能批评;面对外来文化要坚决抵制VS面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吸收;竞争比合作更有利于个人发展VS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相联系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网络生活日益普及,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全国8700万上网人数中,4500万网民是青少年,4500万青少年中有1650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了19%,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为使青少年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利弊,能分析上网成瘾的心理因素,在“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中,我把辩题设定为:网络对中学生影响利大于弊VS网络对中学生影响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对上网有清醒的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用科学的态度上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团队合作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辩题确定后,由班里各团队抽签选择正反方,辩论式学习要求学生在辩论中团结合作,互相配合,而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和辩论中又需要学生分工负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在辩论中又要团结一致,整体作战。
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针对辩题,搜集整理资料,数据、名人名言、身边的时事新闻等作为论据,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通过准备辩论的过程,使学生背记重点难点,最终生成知识。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辩论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组织辩论的过程,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提高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员参与与现场调控相结合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在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辩论兴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辩题的确定与准备需要全班同学参与,只是分工不同,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辩论式学习中,全员参与的同时,需要老师的现场调控。学生在最初的辩论中会稍显兴奋,而滔滔不绝或者语言攻击,辩论时间不能有效控制,实际辩论中经常出现如跑题、语言攻击、超时等影响辩论正常进行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时间、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适时提供帮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不管,不仅关注学生的辩论内容,更要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建业“五学”课堂中,辩论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式学习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一、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
(一)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著名儿童心理专家皮亚杰提出,从我们出生起一直到成人,我们智力形成的最后时期是形式或者是命题运算,也就是抽象思维时期,也是认知发展最主要的目的。给小学生开设美术课堂不但是教育孩子课本上的内容,也是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的对小学生进行思维开发。对别人的认识也非常的关键,儿童的智力形成需要别人的相互刺激,这不但是小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相互刺激,也是小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我们的教学中会有小学生模仿老师的情况,这样我们要多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老师和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让风格、兴趣不同的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爱好。
(二)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现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小学生开设美术课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不断的挖掘出小学生的潜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让小学生可以再以后的竞争与发展中有良好素质。经过美术课堂上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让小学生发展健全的任何,让小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有自己的自主能力等。在小学生之间的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小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当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服务为主。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每个小组都会有能力相对较强和较弱的小学生,每个孩子都会复杂对应的内容,这会有效的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合作
小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核心是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分组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学习效率,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如果想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先把小学生进行最基础的分组,再经过小学生自身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每个组的小学生成绩做到均衡,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老师可以按照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况进行学习指导,让小组在合作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组内的成员进行一定分工,让他们在争论与探讨中展示自我,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在小组中,让绘画和动手能力强的小学生来担任组长,以此来带动整个组内的学习气氛,也可以进行组长轮流制,以此来带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精心选题,适时点拨
可以保障小学生学习效率的就是老师要进行精心选题,由于每个小学生的不同和美术客所存在的客观问题,不是全部的美术课都可以经过合作学习带来明显的成效,所以就需要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精心选择,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教室在分完小组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还应该对小学生多加指导,比如小学生在动手缝制时,教室要适时的进行指点,告诉他们进行缝制时要松紧适度,这样剪影做好之后才可以灵活活动,如果在美术课上进行分组学习,教室就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小学生才可以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室要对各小组进行观察和了解,适时的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问题,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在学习中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巧,以此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合理设置小组竞赛
教师可以在小组之间制度竞赛制度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组竞争中建立激励的评比制度。这样的竞赛制度的学习,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效率,在语言表达和构图设计等角度而言都会有一定的进步。让小组成员有一定的集体观念,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经过讨论和建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为小组的发展规划出一定的学习方案,并一起努力完成组内的学习任务。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