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合同法汽车信贷 多元化的汽车信贷市场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汽车信贷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10-02
一、汽车信贷市场研究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通用汽车公司预测,中国正在向汽车生产大国迈进,到 2013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潜在需求量大,而狭窄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无法释放巨大的汽车消费能力,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完善和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模式分析
1、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模式
商业银行是我国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大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 95%。
2、以经销商为主的模式
以汽车经销商为资信调查和信用管理主体的汽车信贷模式,被称为“间客式”。这种汽车信贷是由经销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联手,资信调查和信用管理以经销商为主,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经销商负连带保证责任。
3、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的模式
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成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汽车贷款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法人
三. 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必要性分析
1、不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业务办理上,国内提出贷款购车申请的个人需要准备包括财产证明在内的10多项有关证明。收到申请之后,经销商需用3天来调查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审批合格之后才能发放贷款。即使从银行申请汽车贷款,也至少需要1到2天时间。而同样的事情,在美国只需要11分钟。
2、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国内银行信贷业务办理选择贷款对象条件苛刻,申请贷款手续繁琐、耗时长,还款形式单一,信贷人员素质较低。
3、个人信用制度严重缺失
在国外的消费信贷业务中,有一套非常先进而完备的评估工具,只需输入消费者的基本资料如月收入、日常支出等,就能分析出他们的还贷能力,并对信用额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而我国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银行通常依靠单位证明甚至信贷员的经验来判断贷款申请人的还贷能力。
4、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理想
(二)可行性分析
1、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私家车数量目前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汽车市场已从传统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汽车需求主体也从公务用车转变为私人用车,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体来看,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正在健康快速发展,其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市场整体状况的良好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商业银行与汽车厂商联手合作日益加深
近年来商业银行和汽车生产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加深,改变了单一的对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汽车金融模式。如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菲亚特签订的汽车消费信贷合作协议,是加入WTO后我国银行首次与国内汽车制造商进行的全面消费信贷合作。中国农业银行也与一汽集团签署了银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银行为汽车厂家提供资金进行生产,然后为经销商提供贷款到厂家购车,厂家得到车款的同时把贷款还给银行。
四. 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短时期还难以动摇, 央行在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步放宽汽车消费信贷机构的限制,特别是要扶持汽车金融公司的成长,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向多元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商业银行努力拓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整合批发、零售业务资源,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形成战略联盟,在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批发、零售业务资源,为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全面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同时,与合作企业保持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构建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国家应成立相关部门致力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目前,商业银行可以在实行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实现行际联网,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使银行在掌握相对真实的个人信用状况的前提下,建立以信用卡为核心的消费信贷体系。
应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评估系统,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定性评估,还要运用量化技术和方法对客户风险进行衡量。
(三)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第一,首先进行金融制裁,对违约的个人,银行不再继续贷款;第二,结合社会信用制裁,如其在购物时不能采用赊销的方式、终止其继续使用信用卡、在中心个人档案上作永久性记录、动用法律制裁;第三,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第四,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第五,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四)制定与汽车信贷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个人,但目前我国对个人消费信贷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根据国外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健全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对消费信贷业务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现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尽快出台新的相关规定,为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树立市场行为规则。
(五)改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
汽车消费贷款的隐性风险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环节,各商业银行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系,争取在消费政策、中介服务、担保、抵押及抵押登记等诸多方面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请车辆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抵押车辆的管理工作,禁止抵押期内的车辆过户转让、协助扣押违约车辆、为抵押物提供快捷的变现通道等。
(六)改善传统的消费观念
在国内拓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最关键的是转变观念,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消费者树立贷款消费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积蓄购物的消费习惯,提倡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消费方式,逐步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过程注入新的活力,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五、结论
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优化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结构,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目前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受种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国内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分析为主,从我国个人汽车贷款的要素、模式、信贷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方面展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些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一)构建多元化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市场。商业银行应利用自身优势继续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同时要积极扶持汽车金融公司的成长。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在拓宽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建立可有效共享的个人信用网络及失信惩罚机制。
(三)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改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杜平、张学昌.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消费信贷比较分析[J].营销服务,2007,1.
[2] 解倩.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中外竞争[J].经济纵横,2007,1.
[3] Brent W. Ambrose.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the Automobile Loan Market [J].Finance Economies,2008,10.
关键词:汽车金融 产融结合 征信 资产证券化
一、汽车金融的萌芽以及界定
(一)汽车金融在我国的萌芽
汽车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接近百年的时间。最早是以分期付款消费的形式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在福特汽车公司首先出现。在当时汽车是奢饰品的情况下,分期付款的方式促进了汽车的销售,但是也给厂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汽车金融服务应运而生。最早的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机构是通用汽车设立的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70%~8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贷款实现的。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回顾发展历程,汽车金融是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乘用车业务开创之初,一些汽车厂商开始与商业银进行汽车贷款的尝试。直到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汽车金融业务算是有了合法的身份。2004 年银监会出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对汽车消费贷款作了更进一步的规范。
(二)汽车金融的界定
汽车金融是金融行业和汽车工业的交叉产业,贯穿与汽车相关的全环节,为汽车的生产、流通、终端消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汽车金融是汽车产业的金融,是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的结果,涵盖了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是金融服务提供者对汽车产业提供资金服务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汽车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为汽车生产提供融资支持,例如,汽车金融机构为厂商投入新的生产线提供贷款等;
2、为汽车销售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服务,例如展厅建设、展厅扩建、库存融资等。库存融资是经销商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汽车金融机构根据经销商的销售预测核准一定额度,经销商在额度内向厂家订货,销售后还款,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
3、直接针对终端汽车用户提供消费贷款,例如融资租赁、汽车消费贷款等。
(三)产融结合
金融融入汽车产业,市场参加者包括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集团的财务公司以及其他的信贷机构等。汽车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介入汽车消费的最重要的渠道。我国的汽车产业要稳健地发展,必须要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汽车厂商纷纷设立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或者设置金融衍生服务部门,原因就在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依赖于衍生服务体系的配套。
二、汽车金融在我国的机遇
(一)汽车金融的发展空间大
经过二十年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汽车生产、销售仍未达到饱和的状态,汽车工业发展空间巨大。汽车工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些年来,随着汽车生产基地的增加以及现有汽车生产厂的产能扩张,汽车产品无论是从产品丰富性上还是从价格上,都给了市场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将嵌入到整个汽车的产业链,深入到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愿意消费汽车这样的提高生活品质的商品。这也为汽车金融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而“80后”、“90后”将成为消费的主体,这部分消费群体更能接受超前的消费观念。消费群体将推动贷款渗透率的提升,未来十年预测能达到30%的渗透率水平。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多重驱动力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
汽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汽车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保险公司都不断推动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前进,促使汽车金融走向综合化、产业化经营。汽车厂商需要提高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增加潜在的购车用户。汽车经销商需要提高盈利水平,获得更多的营运资金。银行、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消费者则通过实际的按揭购车行为推动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多重作用下,汽车金融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通道。
(四)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汽车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面对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征信环境日趋优化,监管手段也趋向现代化,这无疑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金融功能不再被简单地限定为中介功能,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杠杆作用。
三、汽车金融在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汽车金融主要服务对象有更高的需求
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汽车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经销商和终端客户,有新的变化趋势。首先在经销商方面,越来越趋向于集团化的经营,甚至有汽车经销商集团已经成功上市,经营内容越来越综合化,涵盖了汽车销售、保险经纪、担保公司等方面。而在汽车产业方面,融资需求更加多元化,包括建店融资、过桥贷款、库存融资、汽车消费信贷支持等内容。在终端客户方面,客户更加注重采用按揭的方式进行理财,也更加关注个人的征信记录,对于贷款产品的丰富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汽车金融渗透率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远的距离
从全国看,作为汽车金融的主要业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动力不足。全国的渗透率水平仍停留在10%上下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同时,当前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信用环境欠佳,贷款的审批手续比较繁琐,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方式存在疑虑。贷款消费的观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三)征信体系仍不完善
征信体系的完善性,不仅影响消费者贷款的手续,也影响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征信记录采集覆盖面窄,审批依据很大部分仍是依赖于客户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资产证明、单位收入证明以及银行流水。评审过程中征信记录获取面比较分散,包括央行的征信系统、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银行还款记录等等来源,辅以客户提供的各种资产资料,才能综合判断客户的征信情况。只有健全、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才能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四)资产处置立法方面尚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处置资产的手段基本为诉讼、债务重组、拍卖、以物抵债、自主清收、核销等方式。对于汽车贷款来说,特殊性还在于,车辆作为动产,非常容易藏匿,加上车辆的价值贬值非常快,处置起来困难重重。通常的情况是“人车消失”,即使有房产,房产通常的价值远高于汽车价值,法院查封上往往不给予支持。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通常没有能力清收车贷客户,而第三方清收机构游离于法律的边缘,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汽车贷款清收。资产处理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动产担保交易法律规范、汽车抵押法律规范、资产处置等等的法律法规未成体系。目前在汽车金融不良贷款处置方面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金融公司的资产处置难度大,这也为汽车金融的发展绑上了枷锁。
(五)创新能力不足
个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中利润较高的业务模块,目前我国的汽车金融产品较以往丰富。通过市场分析,各大商业银行产品雷同,各大汽车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由于缺乏合理的风险评分模型,普遍没有差别定价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的外在动力、内在压力和制度保障均有不足之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广,汽车金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缺少长期、持续的发展规划,汽车金融公司受到资金问题的限制,业务规模受到制约,而在监管方面,当前的限制还是比较多,例如首付、贷款期限方面就作了严格的规定,灵活度不足。
四、汽车金融发展的展望
(一)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强劲动力
目前,市场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以及汽车金融公司。随着商业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的日益重视,将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经销商融资以及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据2011年的数据看,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占到40%的市场份额,信用卡贷款业务占到25%左右,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约占30%的份额,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汽车金融业务。反观发达国家,银行占汽车金融的比例仅为30%,行业竞争主体是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占到市场总额60%以上。
作为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专注于汽车产业链,与厂家渠道紧密联系,具有先天优势。此外,对终端客户也具有更强的风险控汽车金融服务。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往往是某大汽车集团的下属企业,与整车销售密切,对经销商的掌控能力比较强,便于实行联合的促销政策。尽管有先天的优势,汽车金融公司也有先天的不足之处,资本金有限并且融资渠道有限,规模往往在一定的水平就止步不前。再者,资金成本非常高,价格竞争力弱于银行。但是,随着汽车金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只要能解决资金问题,汽车金融公司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将非常强劲。
(二)汽车金融推动汽车行业的利润结构变革
我国的新车销售已经跃居全球第一,汽车的保有量早已突破了一亿辆。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各汽车厂家遍地开花,竞争加剧。整车销售的利润越来越薄,这是是必然的结果。观察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链,七成的利润来源于售后市场。汽车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围绕一辆车的消费行为挖掘价值,拉长生命周期。除了整车销售的过程外,消费者维修、保养、续保、二手车销售、换车等环节还与经销商发生密切的联系。汽车厂商或者经销商在销售上让利,甚至采用贴息的方式惠及消费者,增加消费者与汽车品牌的契合度,从而把客户培养成为终身客户。一些4S经销商的整车销售利润甚至为亏损状态,但是通过汽车贷款手续费、保险返利、汽车精品、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服务,获得巨大利润。
随着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增长,消费需求增加,汽车金融业务对汽车行业产业链的深入,将进一步提升售后业务利润的占比,加快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完善的征信体系将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汽车金融体验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64-02
一、金融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整。另一种是增量结构调整。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增量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因此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看,金融通过为相应企业和产业提供融通资金服务促成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作用于需求,影响产业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金融作用的渠道来看,金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是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
在中国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运作主要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从两种作用层次不同的渠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二是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前者对经济体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聚集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包括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后者通过债券的市场和证券市场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金融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二、金融运作的现状
(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就必须要依赖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该阶段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有明显优势。但就目前来看,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衰退期,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进入扩张期,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存在流动性差,缺乏持续性,不易变现等固有缺陷,因此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就可以发挥整合产业资源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克服间接融资方式的上述不足。然而目前,银行信贷仍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占国内金融融资总量的比例一直在 70%~80%左右,这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二)信贷市场分析
就目前生产信贷状况来看,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政府扶持的大型项目,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获得的支持有限。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了避免自身风险增大便将严重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被大企业,国有企业所垄断,商业银行的信贷也主要投向了这些安全性强、收益稳定的大型项目。因此,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挤。
接下来再看消费信贷。消费贷款品种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大额耐用品贷款等,涉及多个领域。但近年来,居民对大额耐用品、住房装修、旅游等消费贷款品种需求不断减弱,市场上主流的消费贷款品种为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不超过五种消费贷款品种。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居民养成了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好习惯,同时也形成了“量入为出”、用积蓄的钱商品的习惯。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仍旧在一些居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作为住房、汽车这些大项目支出,仅依靠自身的积蓄来支付,实为冰山一角,因此才得以发展。
(三)资本市场分析
成熟的证券市场是筹集资金的前提。近年来,中国加大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力度,同时极力促进国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回归,但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仍然偏小,市场中大量资金被权重股占据。从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资金集中于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不利于其他产业的企业从证券市场上筹措资金,从而难以促进资金自发地向需求结构变动方向调整。
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在规模上就有显著差距,政府对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视,对债券市场的轻视和限制(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这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部分没有条件上市的企业无法获得均等的融资机会。长期以来,政府并没有把企业债券市场看做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一直把企业债券作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企业项目资金缺口的补充措施。而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又占据主要部分。国债的发行规模长期来看是具有扩大趋势的。但企业债券则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计委每年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金融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其目标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而金融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其他相关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和综合运作,才能保证金融政策的运作效果和产生共振效应。由此可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内容中的平行分支,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策的总目标。因此,金融资源必须更多地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同时还要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信贷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比任何时期都显得严峻。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排挤,市场容量进一步萎缩,那真的将是雪上加霜。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基础,具有“船小好掉头”、技术进步相对较快而资金占用量小等特点。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必须是大中小型合理配置,才能迎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促进商业银行将信贷按比例投入到中小企业,将资金引导到具有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的产业中去。
(二)研发信贷产品,迎合居民消费特点
首先,必须转变公众对消费信贷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消费信贷等价于超前消费。其次,改变以往重工商业贷款轻消费信贷的观念,应该将工商业贷款与消费贷款同等重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向消费信贷倾斜。最后,整合现有消费信贷产品,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消费信贷市场,有针对性地设计消费信贷产品。只有金融机构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这是符合经济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的。
(三)扩大证券融资规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企业上市,将其作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点来抓,重点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着力组织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境内外柜台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四)放松债券市场管制,创新债券产品
目前,债券市场的供给规模主要是由政府控制,市场筹资功能的发挥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的。但是政府过多的管制与干涉阻碍了债券市场的顺利发展。中国应该放松对债券市场的行政管制,尤其是在企业债券方面,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债券市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其次,债券市场在改善整个经济系统融资体系,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有计划地发行企业债券,增加债券品种,扩大债券发行范围,满足企业的不同筹资需要,将企业推向市场。最后,债券产品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制,重新激发债券市场的活力,应鼓励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及可转换债等创新产品来进行风险规避。
(五)利用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另一方面,政府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机制。
此外,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更体现在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为此,金融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资金结算汇兑和财务管理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自身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延伸和拓展传统服务项目领域,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集多种银行信贷业务、资金支持、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四、总结
总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善,故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在一定金融制度下,借助产业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金融能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来调节资金的产业投向,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邵宜航,刘雅南.二元经济的结构转变与增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3-8.
[2]杨德勇,姜南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相关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72-75.
[3]梁海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地区比较[J].现代乡镇,2008,(1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