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小孩认识数字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美最新儿童理财教育指南《富孩子》一书中写到,我们不知道多少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教会孩子给予,从而使他们日后不至于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
发现孩子的财商
全美最新儿童理财教育指南《富孩子》一书中写到,我们不知道多少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教会孩子给予,从而使他们日后不至于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
国外家庭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日本父母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同样,美国父母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家庭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金钱是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孩子们的零花钱、压岁钱越来越多,中国的父母也正摆脱“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传统,积极变身为给孩子上好理财一课的新好家长。
那么,怎样才能为孩子开个好头呢?
“财商”教育要潜移默化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应从3岁开始就有经济意识。
“3岁开始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给领导买小物件获得报酬。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10岁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这段经典的西方儿童理财规划已引起了许多中国父母的注意,将其作为孩子理财教育的范本。这段话告诉中国的父母,孩子的理财教育要尽早开始,并需要不间断地让孩子在生活细节上潜移默化。
3、4岁时,孩子已萌发了花钱的意识。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好奇心,从生活点滴上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在孩子认识数字,开始数数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花钱的常识,并结合数字的概念,与孩子玩购物游戏。比如说让孩子找到指定的价格标签,寻找等值的商品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6到12岁是孩子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价值观正逐渐形成,理财观念的培养正当时。在这段时期中,家长要对孩子严格要求,细心地进行引导,体验式的教育让孩子来得印象深刻,家长可以为孩子办理一张借记卡,让孩子定期存钱,交给孩子利息的概念,并领他们到银行,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逐渐地教授给孩子。还可以让他们算算利息,使孩子意识到定期存钱就能增加财富,创造一种成就感。当然,通过劳动奖励零用钱也是一种好方法,通过让孩子做家务赚取零用钱,体验劳动的艰辛,体会爸爸妈妈赚钱不易。
塑造孩子的正确理财观念
现在的小孩子真是花销无度,见啥要买啥,一点也不爱惜钱财,原因是什么?因为家里的钱是“公有制”的,花起“公家”的钱小孩子自然不会心痛的。
为了让小孩子花钱知道心痛,必须把家里的钱来一次“私有化”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过去咱一家人共有的钱,分成三份:爸爸的,妈妈的,孩子的。 当然,孩子的钱不要凭空划到他的帐上,而是要看孩子每个月对家庭做了哪些贡献,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工资”,这“工资”就是孩子的私有财产了,其它的当然就是爸爸的和妈妈的了。因为是按劳分配,所以小孩子分到的零花钱是自己的“血汗钱”,这样就完成了“私有化”改革了。
在“改革”的过程中,小孩子一可感到自己的钱财来之不易,二可感到这钱确是自己的,大凡是人,对来之不易的私产都是会倍加珍惜的,这钱就不会轻易乱花了。如果有一天,你与孩子一起去逛街,临行可对孩子说:“各人带好各人的钱呵。”这时,你用眼瞟瞟孩子,那样子可吝啬了:小心的打开自己的钱袋,权衡再三,多带些呢,还是少带些呢?最后一定会是少带的,或者干脆一文不带了,再也不会象先前那样,花起“公家”的钱狮子大开口。你看,节俭的习气全靠了“私有制”来养成,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渐渐学会如何打理自己的钱财了。
走在街上,因为孩子“自己有钱”,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买不买全是自己来做主,不会再缠着大人要钱买物了-不花就省下,花光了就干瞪眼(渗透了花钱要有预算的观念)。不过我可提醒大人,看到孩子“手头紧”,你可千万别心太软,又给他几十元随意花,这样的后果是:“私有化”改革会失败,孩子又会变成花钱的“祖宗”。
三大策略培养“财商”小专家
3步培养“FQ”小专家
策略一:树立正确理财观
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将使孩子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享受并开创人生。正确的理财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良好的金钱观念,懂得一些基础的理财方法来管理金钱,培养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恩、自信等品德,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要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徐霖建议,父母可从日常生活教育着手,进行孩子的理财教育及观念培养,如建立储蓄观念,明白金钱是用来为人生服务而非人生目的,不做金钱的奴隶等。
策略二:“小钱成大钱”
每个父母都会给孩子零花钱,而逢年过节,孩子还会从亲戚朋友那儿获得数量不等的压岁钱,将这些零散资金学会系统运用,是教会孩子理财的重要一步。理财师建议,父母可利用一些银行产品让孩子学会“强制储蓄”,小钱变大钱。如零存整取+整存整取,进行教育储蓄等。
策略三,学会“钱生钱”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选择贴近幼儿当下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内容,这样的活动内容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数学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说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吃的1张,玩的2张,穿的3张)分类板三块。
教学具准备:
1、人手一份画有嘴巴衣架和小手的操作纸
2、人手一份1、2、3、数字
3、人手一份礼物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
师:今天小熊请我们小朋友去它家做客,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开着小汽车去吧,来,抓好我们的方向盘,准备出发!嘀嘀,去小熊家做客真开心,拐弯啦,嘀嘀(放小汽车音乐,幼儿一起做开车的动作一起去)师:小熊家到了,让我们下车去跟小熊打个招呼吧!小熊,你好!
二、认识礼物,请幼儿说出礼物的名称和用途。
师:(老师扮演小熊)小朋友,你们今天来我家做客我真高兴,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师:咦…还有礼物呢!我来找找给朱老师准备的礼物在哪里呢?(教师走到投影边上)师:哦,找到了,在这里呀!让我轻轻的把它倒出来看一看,好乱呀,让我来给它排排队吧,就像我们小朋友排队做操一样,(教师边排边说)一个接着一个排,排得整整齐齐,哎呀,注意了,千万不要排在边上,别摔下来了,往上面排一点。
师:我的队伍排好了,排得好吗?(幼儿说:好)师:队伍排好了,排的好吗?一起表扬表扬我。让我们仔细的看看都有哪些礼物呢?(幼儿自由说)师:告诉你们哦,小熊给你们准备的礼物都藏在你的小椅子底下呢!待会儿请小朋友轻轻地从椅子底下把它拿出来,把它倒在桌上,空碟子呢?再把它藏到小椅子底下去。放好后,就跟朱老师一样给你的礼物排排队。(及时用小熊表扬)师:有皮球,皮球可以怎么玩(拍),把你的皮球找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拍一拍。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
师:还有什么礼物呢?冰激凌,你们爱吃吗?我也爱吃哦!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下,啊呜,真甜真好吃!
师:除了给我们玩得皮球和吃得冰激凌,还有什么呢?积木,也是给我们玩的。
师:还有吗?裙子你有没有?裙子是给我们干什么的呀?(穿)师:还有其他什么也是给我们穿的礼物吗?(有,裤子,衣服)(根据幼儿说的师相应出示大的卡片,让其他幼儿都看见)
三、按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
师:嘘,听,小熊又说话了(教师扮演小熊),哎呀,这么多礼物,我想请你们给它们分分家,可以吗?
师:他们的家都在哪呢?看(出示操作纸),家都在这呢,有几间房子呀?三间)房子上面有什么?每间房子上都有什么标记?(嘴巴)嘴巴可以表示吃的穿的还是玩的?(吃的)什么礼物可以送到嘴巴标记的家里呢?(冰激凌)师:衣架标记的家里可以送吃的还是穿的?(穿的)哪些礼物可以送到衣架的家里呢?(衣服、裤子、裙子)师:那这间房子上面有什么标记呢?小手的家里是给我们放玩的礼物的,那我们应该把哪些礼物送去呀?(皮球、积木)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帮礼物分家了吗?(会)看,这是小熊给你们准备的分礼物的卡片,马上老师给每个人发一张,发到的小朋友就可以先看看标记,再给礼物分分家了,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分好之后,拿一个到投影上纠错)师:(教师拿着小熊)小熊说你们真棒,礼物分的可真好。它还请来了三位数字宝宝,看,1,2,3,(出示数字),它还说,每个家里都要找个数字宝宝做朋友,吃的礼物家里应该找哪个宝宝呢?(数字宝宝1)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冰激凌)对,一个礼物找数字一找礼物。玩的礼物家里呢?(数字宝宝2)为什么呢?(因为有两个礼物)。那穿的礼物家里呢(数字宝宝3)因为有三个礼物。
师:你们也给每个礼物的家里找个数字宝宝做朋友吧!数字宝宝都在篓子里,请你轻轻地把它们拿出来,放在礼物的下面。
四、活动结束(收操作材料的情况)
师:数字宝宝都找到了吗?找对了没有?你们可真能干!做了这么多事,小熊说要请我们小朋友出去玩,不过要先把礼物收起来哦,把数字宝宝放到篓子里,把空碟子拿出来放到桌上,把吃的,玩的,穿的,都放在碟子里,你就可以过来排队,坐上小熊的汽车出去玩喽!(放音乐,带幼儿出去)
教学反思:
整节课符合小班幼儿的特征,幼儿对此也很感兴趣。让幼儿自己先观察再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再来总结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都有了一定地发展。用小熊来引发故事也很有趣味性,幼儿很感兴趣。幼儿基本上都能按照吃的、穿的和玩的来把礼物分成三类,并能找到每个家里的数字朋友。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感官练习、感知数量
1、运用视觉感知数量。
(1)、打开红色魔法书:6只苹果,找出6号房间的娃娃:鬼脸娃娃。
(2)、打开绿灯魔法书:8条鱼,找出8号房间的娃娃:惊讶娃娃。
说明:注意幼儿点数习惯的培养,巩固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2、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打开黄色魔法书,请小耳朵帮忙一起找娃娃。
(1)5下鼓声,举起5点卡片,找出5号房间的娃娃:开心娃娃。
(2)7下鼓声,举起7点卡片,找出7号房间的娃娃:生气娃娃。
说明:听、默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尚有困难,老师予以适当指导并提醒幼儿数在心里。
3、运用触摸觉感知数量。
打开黑色魔法书,请小手帮忙一起找娃娃,摸出箱子内的珠子数(4颗),举起4点卡片,找出4号房间的娃娃:伤心娃娃。
说明:通过触摸感知数量是幼儿从来未尝试过的形式,教师可提醒幼儿摸一颗、数一颗,使幼儿能获得成功体验并了解方法。
4、请宝宝们学做各种表情,随着音乐欢快起舞。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
2、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活动准备 在图画里找数字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一起拍拍手、转转手、搓搓手。
2、手指游戏:
一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咬!
二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
三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咬!
﹙幼儿边做动作,边伸手指头﹚。
二、找找123
1.教师:
1、2、3,这些数就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玩具中,我们不仅要会读数,
而且要认识数,以后逐步学会写数。
2.幼儿数数,教师出示卡片
(1)引导幼儿数数老师有几个鼻子?有几张嘴巴?
幼儿边说,教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1。
(2)幼儿再数数老师有几只眼睛?几个耳朵?
幼儿边说,教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2。
(3)引导幼儿数数教室里有几盏灯?
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3。
3、让小朋友观察,1、2、3这3个数的长相不是一样的,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教师: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
4、教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水果宝宝,送给你们,喜欢吗?
老师说出水果的名称和数量,幼儿将水果的数量粘贴在相应的数字下面;
反之根据水果的数量粘贴相应的数字。﹙贴对了,发给小红花给予奖励﹚。
5、趣味练习
找找图画里的1 2 3
三、活动结束
1、师幼一起跳数字舞,一个小孩手摸地,二个小孩颠颠脚,三个小孩转又转。
2、小朋友回家以后数数你家里有哪些东西有1个,哪些东西有2个,明天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听,好吗?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复习“1”和“许多”,巩固认识“许多”可以分成若干个“1”,许多个“1”合起来是“许多”。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幅:草地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其中有一只是小黑鸡,其余均为小黄鸡。
(也可用布偶剧的形式)
2、“电影票”(小卡片,印有1朵或许多朵花)每个幼儿一张,小椅子上贴相应数量的相同卡片。
3、空白卡片、花儿形状的印章、水彩笔、小贴纸、印泥、颜料等材料若干,贴绒“小虫”若干。
4、两个拱形门,门框上分别贴有1朵红花和许多朵红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清点人数,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有一个教师和许多个小朋友去看电影。
二、基本部分
1、发给每位幼儿一张“电影票”,上面是1朵花或许多朵花。
请幼儿说出自己票面上印的是1朵花还是许多朵花。
2、带领幼儿来到“电影院”门口,引导幼儿观察:有几扇门?门上有什么?一样多吗?一扇门上有几朵花?另一扇门上有几朵花?请幼儿根据自己票上花的不同分别从对应的门进入“电影院”。
3、来到放映厅。
请幼儿对号入座:找与自己票面一样的椅子。
4、看电影(出示挂图)。
引导幼儿观察:今天放的是什么电影?(鸡妈妈带小鸡)有几只鸡妈妈?(1只鸡妈妈)有几只鸡宝宝?(许多只鸡宝宝)这许多的鸡宝宝有什么地方不同?(颜色不同)有些什么颜色?(黄色和黑色)有几只小黑鸡?(1只小黑鸡)有几只小黄鸡?(有许多只小黄鸡)
5、请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虫子”。
问:刚才有几个小朋友来喂鸡?(1个小朋友)喂了几条虫?(1条虫)请许多个小朋友来喂鸡。问:现在有多少小朋友来喂鸡?(许多个小朋友)喂了多少条虫?(喂了许多条虫)师小结:一个小朋友喂1条虫,许多个小朋友喂许多条虫。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三、操作活动:做“电影票”。
1、师:小朋友刚才看电影好玩吗?想不想请爸爸妈妈也来看电影?请小朋友来做电影票,送给他们请他们也来看电影,好吗?
2、介绍材料:印章、水彩笔、粘贴纸、印泥、颜料等,提出制票要求:材料、颜色自选,但要能进入电影院,必须是与电影院门上图案相对应的一个或许多个。
3、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四、延伸活动:
将做好的“电影票”送给别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并说出自己做的票可以从哪扇进入电影院。
小班数学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2、两个袋子(一个里面有东西,一个里面没有东西。
)
3、各种食品包装盒(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是空盒。
)
活动过程
一、感知“有”和“没有”
1.出示两个袋子
(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
2、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
教师: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
二、判断“有”和“没有”
1、观看动画片:我要去超市
观看后提问:你们看到超市里有什么?
2、幼儿操作
(1)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2)介绍操作要求:
在货架上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
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3、交流小结
你选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4、再次操作
(1)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选许多货。
(2)指导
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
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
教师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3)相互介绍。
无论是国外的大学,还是中国的名校,都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需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这是因为,对幼儿来说,每个行为都是学习的一部分,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与生俱来、由内而外的主动探索。家长只有了解幼儿成长规律,捕捉并把握幼儿的各种学习敏感期,才能培养出勤学好问、勇于创新的孩子。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学数学的主动性
(齐先生,34岁,中学物理教师)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一直比较重视培养我儿子卫卫的“数学细胞”。
卫卫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不会唱儿歌,就经常抱着他一边走一边数数。我买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玩具,比如串珠、分数模型、有凸凹感数字的积木等。玩这些玩具长大的卫卫,在3岁的时候忽然对扑克牌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寻找不同花色的“7”,用小手指着牌面上的红桃或方块图案数着个数。我趁机启发他:“这是7,数数看,1、2、3、4、5、6、7!”卫卫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声叫:“7!我找到了7!”
接下来的几周,他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个游戏。奶奶报出一个数字,他找出相应的四张牌;去小区遛弯,他指着车牌号码朗读。
后来,他又对门牌号产生了兴趣,认为“101室和102室”的上面应该是“103室和104室”。当他跑到二楼发现门牌上写着“201室和202室”的时候,就很好奇。我告诉他:“第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到几楼就是几零一、几零二。”他摇头表示不懂。接连一周他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并用他的“逻辑推理”进行思考。妻子认为这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表现,借此启发他:“你观察一下,我们楼每层有几户人家呢?”儿子说:“两户。”
妻子说:“假如有三户的话,就是101、102、103……假如有四户的话,就是101、102、103、104……”
儿子一下子懂了,说:“我明白了,假如有五户的话,就是101、102、103、104、105……”
妻子的方法更加科学,她让我意识到孩子有自己看待数字的逻辑。当孩子反复询问一个数学问题,而大人总解释不清楚时,不妨询问、学习并套用孩子的逻辑,教他“以此类推”的办法。
比如,我家住在12楼,儿子洗澡的时候常问:“水流到哪里去了?”我笼统地说:“阴沟、地下、底楼。”他不能理解,不断追问。我思索一阵,套用他的逻辑说:“水流到11楼,11楼到10楼,10楼到9楼……1楼到地下车库,车库管道到地下河。”儿子满意这个答案,跟家人复述几遍之后又讲给小朋友们听。
这个“对数字排列特别敏感”的时期,持续了大半年。到幼儿园中班时,卫卫了解并掌握了数的序列,能自己进行数学推理。加减法的学习对他来说毫不费力。在乘、除法的学习上,我使用“实物教学”的方法,稳扎稳打,帮助儿子把数学的逻辑关系搞得清清楚楚。
我刻意在游戏中让卫卫进行“数学操作”,培养他更高级的数学观念。比如,卫卫清点玩具数目或归类收纳时,我要他分组,问他:“每一组玩具数目一样吗?”“能不能做到平均分?”卫卫经常给家人分桔瓣、分零食,做不到平均分时我就趁机教他“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上幼儿园大班后,卫卫对生活中的乘除法越来越上瘾,“自创”了许多游戏。比如,他知道自己走20步是10米,便根据自己走多少步来推算家门口离物业办公室的距离,以及幼儿园离家的距离等。老师在幼儿园发饼干,他会主动计算每个人得几块、最终余几块……
伴随着对数字的兴趣,卫卫又瞄上了货币和理财。他曾拿着一张10元纸币和一张5元纸币,笃定地告诉我:“我手里有两块钱!”我猜卫卫只对“同质量的数量”有概念,对纸币的抽象概念没有认识。于是,我去银行兑换新钞,让卫卫“抓握、触摸、感觉”人民币各种面额纸币上的隐形数字,告诉他“这不是普通的纸片,而是具有不同意义的纸币”。买东西时,我们让卫卫算账找钱。这样,他不但能熟练地操作加减法,也对纸币所代表的数字渐渐有了感觉。
到五六岁时,卫卫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对“无限”产生了兴趣。他常问:“9999是不是最大?”“比999万更大的数字还有吗?”……这些问题表明他在进行“1―10―100―1000―无限大”的推理与比较。我趁机告诉他有关序列和极限的概念……
上小学后,卫卫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老师说他能自发地从学过的知识推演出未知的知识,在计算方法上搞“创新”。比如,一年级刚开学时,小朋友们在学“3+7=10”的时候,卫卫自己就琢磨出了“30+70=100”。他得意地说:“3个1加上7个1等于10,3个10加上7个10就等于10个10。10、20、30……100。”他扳着手指头,将10个10等于100算了出来。后来,他经常主动挑战练习册和试卷上的“聪明题”,乐此不疲。小学五年级时,他被老师选进“奥数队”,在希望杯奥数赛上获得铜奖。
当然,我们不希望卫卫偏科,而是要在文科理科、数学语文之间架起桥梁。我们看重“实用”数学――与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相联系。
比如,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在“某生化”股票10元左右的时候以卫卫的名义买了100股。看K线图时,让卫卫算算自己持股的市值是多少、赔了还是赚了、利润应如何投资。我告诉他,科技类股票的资金可以帮助企业投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环保健康的高端技术。通过学校开展的实践和家庭的投资活动,我们在卫卫的心田早早埋下了“价值投资、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种子。
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关键在父母
(周女士,33岁,早教机构管理者)
婆婆退休前是小学特级教师,迫不及待地想把肚子里的“墨水”倒给孙子。我是一家教育机构在本市的业务主管,对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很反感。我将儿子送入注重生活教育的私立幼儿园,告诉婆婆孩子在幼儿期间应该学习跟小朋友相处、在游戏里发展兴趣。
婆婆抱怨说:“小孩不学认字和识数,天天疯玩,将来跟不上怎么办?好的私立小学的招生试题,都是一年级的卷子啊,你这不是害孩子吗?”
婆婆给孙子偷偷报了5个兴趣班。每天放学之后去学一节课才回家。我下班很晚,经常加班,迟迟没有发觉。直到有一天,我和儿子过马路时看到一个红白相间的防撞栏。儿子三步一回头地说:“这个防撞栏是圆锥形的。圆锥,下面是一个圆,上面是尖尖的。”我这才知道他在兴趣班里学了几何形状。回到家,我和婆婆辩论了一番,引用某外国家长因为孩子过早认识字母而状告幼儿园的新闻,向婆婆表明立场。婆婆很反对,说我好高骛远,不合国情。
看到我们教育意见不统一,我老公出面协调。他一针见血地说:“上何种幼儿园、上不上兴趣班、要不要学小学知识,这都是表面;问题的症结是咱要看哪一种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他爱上学习、自发学习并且快快乐乐地去探索!”
老公亲自出马,陪儿子参加了一周的“兴趣班”。据他判断,有些兴趣班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些则是机械地灌输,是填鸭式的教育。最终他帮儿子退掉了3个班,并建议我花更多的时间陪儿子学习。他说:“你总批判爸妈的教育方式。你干吗不示范一下,如何调动儿子的学习主动性呢?”
说来惭愧,我的确有点儿光说不练、不接地气。于是,我调整工作时间,每周抽出两个晚上和一个全天来陪儿子。一家人约定,以我为主导,公婆在旁边观摩学习,不插手、不多嘴。
我让儿子列出他最想做、最好奇的事情,然后根据这些兴趣来设计“生活课程”。比如,儿子想体验交警“开罚单”。我们陪他带着相机去给小区外路上违规停放的车辆拍照。之后,我教儿子用电脑制作罚单的模板。打印出来后,他将抄下的车牌号码一个个填上去。当我们带着“自制罚单”去贴时,很多车都开走了。不过,儿子自始至终忙得不亦乐乎,认数字基本没有问题,而且操作电脑的能力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后来甚至整天吵着要玩Excel(一种制作表格的软件)。
再比如,大都市里的孩子对季节越来越不敏感。儿子说:“要春游了,我感到春天来了;吃螃蟹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到了;商场里摆了圣诞树,表示冬天来了……”于是我带儿子去“寻找季节”――我给他朗读有关季节的绘本和散文,带他在散步的时候搜集植物标本,做成“四季书”,配上手写的小诗。我周六开车带家人去郊外玩,让儿子嗅到春天泥土的味道、听挥扇乘凉的老人讲故事、看秋天红叶的美丽、享受冬日和煦的暖阳……这个过程,孩子乐在其中,产生了对自然、生物的兴趣,也提高了对语文之美的感悟,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汉字。
看到我的“示范”取得成效,婆婆也开窍了。她不再拘泥于“幼升小”的大纲,开始注重教育的趣味性、发散性与实用性。我不在家的时候,她不再填鸭式地灌输,或强迫孩子死记硬背,而是使用网络上的一些优质资源,比如BBC的纪录片等,来启发孙子对各种知识的兴趣。
公公退休后,在郊外开垦了一小片荒地。老两口种植、浇灌的时候,经常会带上孙子,让他拍照做“生物书”,然后带他百度搜索相关知识,给照片配上说明性文字……这种教育方式越来越接近于我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儿子对写字产生了兴趣,对自然和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对美的事物也有了欣赏的能力。
现在,我们婆媳的教育理念趋于统一。我更能体会婆婆对“幼升小”的未雨绸缪,婆婆也能理解我对“拔苗助长”的担忧之心。
像我家这种以爷爷奶奶为带娃主力军的家庭,一定不在少数。老一代人特别重视“学知识”,对孙辈进行填鸭式教育。这就需要年轻的父母来做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给老人灌输科学的理念,并向老人“示范”如何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把孩子的学习丢给兴趣班或老人,都是极为不妥的。作为父母,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示范并引领孩子主动学习。
“如何学”比“学了什么”更加重要
(孙园长,幼儿园特级教师)
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学习能力的整合提升”是一个重要部分。唯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才能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持续抱有对学习的主动性。
对广大家长来说,应该从关注“孩子学到什么”转变为“幼儿如何学”,从关注“眼见的结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具体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首先,发掘天赋的敏感期,让学习的本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谓敏感期,是孩子在某一阶段内,专心地吸收环境中某类事物的特质,并且不断重复进行实践。家长不难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强烈学习欲望,代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作者孙瑞雪写道:“我相信人类所有智行的活动,一定储存在人的集体遗传基因里,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在合适的时间,它们会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出来,成为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和兴趣。这种来自生命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强制要有效和有趣得多。强制实在是愚蠢的办法。”
案例中的齐先生,趁着儿子的数学敏感期,较系统地启发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与运算,并且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回报社会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案例中的周女士,用“亲身示范”的方式来消除两代人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值得广大隔代教养家庭借鉴。一般来说,父母总比祖辈更能捕捉孩子的学习敏感期,更能想出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所以父母才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的带头人,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
其次,善于解读、善于提问,创造探究性的环境来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发呆、异想天开、盯着一件小事追问不停”等经历。孩子看到小蜈蚣、西瓜虫、毛毛虫、小蚂蚁的时候,很容易被这些事物吸引,热烈地进行讨论。家长应肯定孩子的求知欲,尽量为孩子创造求知的条件。若不知道答案或细节,可带孩子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来解决。案例中的周女士,带孩子做“四季书”“生物书”,带孩子做“小报”“诗集”“画册”等,都能启发孩子对自然与文字的兴趣,让孩子增长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