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卫生监督体系;调查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4-02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 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江西省某设区市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时掌握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进展、综合发展能力和基本情况,通过对全市10家卫生监督所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客观分析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情况,为促进卫生监督规范化建设,提高卫生执法能力,提供帮助。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截至2009年初,全市的市、县(区)卫生监督所。

1.2 内容:卫生监督机构体系建设、人员编制与学历、财政拨款、办公用房、车辆、办公设施等。

1.3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结果

2.1 体系建设。全市共有10家卫生监督机构,市卫生监督所于2004年成立,是副处级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其余9个县(区)卫生监督所均为单独设立的副科级事业单位。随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也开始向街道、向社区、向乡村延伸,基层监督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卫生监督机构在学校均设立了助理卫生监督岗,部分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在街道社区还设立了分所,或在乡卫生院设立了派出机构,逐渐形成市、县、区、学校、街道(乡、镇)、社区(村)卫生监督网络。

2.2 人员状况。

2.2.1 人员编制情况。

由于国家对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没有统一规定,结合所在省实际,按照《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标准,即设区市级卫生监督人员按服务规模分别确定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市按人口7~8人/10万人配置,100万人口以下的市按服务人口9~10人/10万人配置;县级卫生监督人员按服务人口规模(含乡镇派出机构人员)分别确定为:80万人口以上的县(或县级市)按服务人口的5人/10万人配置,50~80万人口的按服务人口的6人/10万人配置,30~50万人口的按服务人口的7人/10万人配置,30万人口以下的按服务人口的8人/10万人配置。全市目前的人口数约为491.3万,按照此标准,全市需配置约344至393名卫生监督人员,但目前10家卫生监督机构编制数共322名。由此可见,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数明显不足,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不匹配,不能满足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特别是部分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短缺,力量不足,使卫生监督执法的触角无法延伸到乡、村, 致使农村基层卫生监督工作薄弱。

2.2.2 人员学历结构。市卫生监督所在职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16.42% , 大专占40.30% , 本科及以上占43.28%。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学历相对较低,40.21%的人员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其素质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监督水平需要(见表2)。

2.2.3 人员专业结构。市卫生监督所在职人员中,医学专业人员占25.37% , 非医学专业人员占70.15% ,无专业人员占4.48% (见表2)。县级卫生监督所人员中,医学专业人员占55.24%,且无专业人员比例较大。与此同时,法律专业人员奇缺, 多数县(市、区) 卫生监督所没有法律专业的在岗职工。

2.3 业务用房和执法装备状况。

2.3.1 业务用房状况。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除其中三个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外,其余均是通过租赁或借用等方式解决。市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面积为1540m2 ,人均办公用房面积为22.99m2/人,县区级卫生监督所的办公用房面积每机构平均为527.78m2 ,人均面积16.61m2。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标准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各类用房,人均建筑面积应在40m2以上,设区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筑规模应不少于2400 m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筑规模应不少于1200m2。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建筑面积无一达到以上要求,而且各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屋大多已非常陈旧,亟待维修和改造 3 。

2.3.2 执法装备状况。

2.3.2.1 车辆配备情况。监督工作用车辆包括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指导意见》中提出车辆配备要求:“卫生监督执法车按监督执法人员每4~8 人配备1 辆的标准进行配置”,目前,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车辆共计38辆,其中市监督所12辆,其他县区卫生监督机构26辆, (见表3)。故若按在职人员数计算,除市卫生监督所外,其余各卫生监督所均不能达到每4~8 人配备1 辆的标准,且各地区车辆配置不均,阻碍了卫生监督执法效能的提高。

2.3.2.2 办公设备情况。全市10家卫生监督所包括分所共有147台电脑,按在职人员353人计算,人均0.42台。其中市卫生监督所人均0.67台,县区卫生监督所人均0.36台。在目前日趋电子化办公和全省卫生监督软件全面推广使用的情况下,现有电脑尚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投影仪、低温冰箱、复印机等其他办公设备在部分监督机构还未全部到位 (见表2)。

2.4 经费收支情况。市级财政虽然将市卫生监督所的人员工资及人头经费列入了年度预算, 但福利、奖金以及执法经费和重大活动保障经费等均未列入预算, 市卫生监督所每年都会面临较大的经费缺口,严重削弱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力度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状况更令人担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大部分县(市、区) 卫生监督所基本的人员工资不能全额列入年度预算,其工资、补贴、福利、奖金都要靠“服务创收”来弥补。

3 讨论

3.1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全市卫生监督体系网络尚不健全,街道、乡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设立尚不到位,农村和基层的卫生监督管理还较薄弱,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和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市推进卫生监督进社区、进乡村,尽快推行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和设立助理卫生监督员制度,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卫生执法监督基层网络体系。

3.2 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上,要满足工作的需求。要根据《江西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 ~ 2010 年) 》的要求,根据辖区人口、面积、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范围、任务等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标准,增加足量的卫生监督人员。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推进卫生监督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充分调动卫生监督队伍积极性,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的公平性和良好社会形象。

增加卫生监督员数量。卫生监督人员数量是保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开展的首要条件,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充分说明了在岗人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开展。因而,要严格按照监督员录用标准,向社会公开招聘足量的卫生监督人员,择优上岗。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录用人员的学历标准。鼓励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减少无学历人员数。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队伍结构。在录用新人时,严把入门关,增大对口专业人员比例,如预防医学和法律专业,降低非专业人员比例,从而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

在人员培训上,要制定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在岗卫生监督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把培训作为卫生监督员年度考核的必备内容。

3.3 加快完善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结合该市实际情况,将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本建设、执法装备的购置、更新等,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卫生建设规划。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卫生监督服务能力建设的计划安排,推进市、区(县)卫生监督机构的办公用房建设,并按标准完成执法装备配备。

第2篇

一、福建省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现状

为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 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占86.90%),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5.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

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打好现实基础。

(2)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2)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

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人员在培养、配置与流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人员提出的种种挑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开发,以促进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尽快实现。

第3篇

[关键词] 卫生监督;信息化;软件;管理学;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 R—0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73—02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卫生监督发展的趋势[1]。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网络化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泰州市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取得的成效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建设过程中,笔者发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 存在的问题

1.1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泰州市共有523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40岁以上者占60%以上,普遍存在电脑知识缺乏、信息化觉悟不高、信息化动手能力差等缺点,尤其是50岁以上即将离退休人员。而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人员正处于这一群体,因而这样的尴尬局面必定使“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完全实现信息储存与交流网络化”这一目标宣言成为一句空话。

1.2 系统软件开发不科学

卫生监督职能调整未完全到位,大部分职能如职业病等重新调整,在这个动荡期内设计完善的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软件必然与实践脱节,即便能做出来,也是一个初级产品,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更何况,从事管理软件开发的人员是计算机专家,他们对卫生监督工作以及大卫生观念也是一知半解,这样的设计与实践脱节的情形无处不在,也是制约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的重要因素[2]。

1.3 网络设备性能不稳定

笔者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发现,由于移动与联通、电信本身的网络差别存在,而且每家单位购买的终端设备与防火墙质量也有差别,加上带宽的限制,使得每家单位的信息化网络设备稳定性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大家同时上网办公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堵塞而死机,输入电脑一半的资料突然消失,这会令使用者十分沮丧和懊恼,这也是制约信息化推行的一个主观上的重要原因。

1.4 信息化建设的习惯难培养

很多时候,客观的问题只要加大投入就能够解决,但思想上的问题是个最复杂的问题,单靠行政命令往往会造成口服心不服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这是有违信息化的初衷的。人们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如果信息化不能够提高效率,简化工作程序,让执法人员用起来不方便,就有可能会阻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2 对策

2.1 优化职工队伍,逐步引进年轻化专业化执法人才

卫生监督当前的一个通病就是,因专业化技能逐步降低而带来的“闲杂人等”养老所话题。当然这是个社会问题,它的产生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有关,食品卫生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是其中一个例证。例如,做手术的人民医院不会划归工商部门,因为医院有技术含量,而监管食品在一部分人眼里认为简单,比如每个家庭主妇天天做饭,却并不需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去指导,而饭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了卫生监督的大卫生专业优势在逐步消退,而真正的卫生法律人才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少之又少。因此,及时充分引进专业化人才是有远见的领导者应该考虑的[3—4]。

2.2 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必备的信息化硬件软件设施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绩效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的初衷是好的,绩效也应该,但下面执行起来就变味了,不仅大锅饭,连基本的工作也变得讨价还价起来,业绩和效率增加了却不见收入增加,各种费用也在缩减。因此,在有限的办公经费前提下,资金应向信息化工作倾斜,信息化应用的软件与硬件不仅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应该还要上个档次,保证质量[5]。

2.3 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在信息化推进中,好的领导首先应该要懂得信息化、参与信息化、鼓励信息化[6]。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不光是要求领导要常督查、常通报、常批评,领导还要带头学、带头做、带头用。单位应着力营造信息化“比学赶帮超”的环境,对信息化成绩斐然的,应制定奖励政策,对信息化工作落后的,要毫不留情的批评,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好坏一个样的老好人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长峰,张开祥. 关于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4):103—104.

[2] 刘瑾奕,胡兵,张帆. 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3):238—242.

[3] 朱霞惠,孙正太,浦政轶,等. 新形势下做好当前卫生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8):92—93.

[4] 焦世明. 提高整体素质 打造和谐卫生监督队伍[J]. 中国医药科学,2011, 1(2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