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第1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我校安排的是32节理论学时加8学时的实验课,理论课上课时采用双语教学,大部分同学都对新鲜事物很好奇,最开始的2学时基本上是专门讲解专业词汇,同学们由好奇到了解,在后面的讲授中由采用30%的英语到采用50%的英语,最后过渡到70%的英语讲授,循序渐进,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能紧跟老师的步伐。通过一个学期32节理论课的双语教学,学生不仅会认、听专业词汇,而且在后面的实验教学环节时会说出大部分的专业词汇[2]。由此可见双语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感觉有难度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学生刚刚结束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的学习,准备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接触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没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由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相比读写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我们的专业英语是在大四的上学期才开设),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鉴于以上因素,少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2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双语教学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目前我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虽然都是工学博士毕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因此,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词汇及语法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或是专业英语课,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3教材缺乏

双语教学一般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会更加原汁原味,但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我们设置的是32学时,一直选不到合适的英文教材,于是选用的是中国质检出版社的第三届机械工业部优秀教材,这样势必还要教师翻译专业词汇及组织语言表达,除此之外,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如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配合(Limits and Fits)时,要讲清楚三种配合即间隙配合(clearance fit)、过盈配合(interference fit)、过渡配合(transition fit)需要动态地演示三种配合并以英文解释,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再比如在讲解配合制(fit system)是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还是基轴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时,还要配合实物模型操作讲解,因为用的是中文教材,所以很多教案都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

二双语教学对策

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师方面

明确认识: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机械工程学双语教学。此外,高校也应重视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环节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双语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课时津贴、奖励等政策。

合适教材: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整理一些相关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如电子教案、最新案例、学科前沿知识等,还可以建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双语课程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教学模式: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3-4]。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用英文讲解,难度大的用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用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和基轴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师资提高:大力引进学科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教师,壮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将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分批次进行培训,作为未来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积累。高校还可以组织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学习,旁听国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亲身体验英语讲授课程的细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行旁听学习;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校教师观摩学习。

2学生方面

课前预习:每次课后由老师布置下次课的相关词汇,让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词汇,也告诉学生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如在讲第四章表面粗糙度之 前,预先布置下一节中将涉及到的有关词汇有:Surface Texture(表面结构)、surface imperfection(表面缺陷)、surface profile (表面轮廓)、primary profile (原始轮廓)、roughness profile (粗糙度轮廓)、waviness profile (波纹度轮廓)、sampling length (取样长度)、evaluation length (评定长度)、mean line (中线)、mean width of the profile elements(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等[4]。让学生提前预习和熟悉这些命令,这样课堂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巩固: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英语接受及消化能力,在每次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完成,可以巩固教学效果。此外。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建立[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开展外语文化周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学习中,应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熟悉科技英语文法的特点,为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双语课程的开展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高校要合理设置双语课程,为了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充实师资力量,选用合适的英文教材,创建良好的外语环境与学习环境,采取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发挥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理工科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13.36(1):43-44.

第2篇

一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创造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作为课程,目前已经在很多高师院校开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认为教学任务就是对创造理论的讲解,轻视实践应用的训练,这导致创造学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了实践教学,但这种实践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不能将创造应用到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专业等各个领域中,范围相对较为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创造学课程地位较低。与其他高校将创造学课程定位为专业课不同,高师院校的创造学课程一般被设置为通识课,课时数量少,学分少,课程地位也较低。二是不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高师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的氛围。任课教师对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也较低,认为实践教学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效果又难以立刻体现,因此对实践教学持有抵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愿意采用。部分学生学习创造学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对于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并不关心。三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仍旧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少使用,即使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四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和基地较少。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师大多擅长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较低,导致优秀的师资比较少,同时和高师院校建立广泛联系的实践基地也较少,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五是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学质量考核主要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少之又少,往往在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被忽略不计。

二解决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知识和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教学理论化,这种现象在近代大学中是普遍存在的。”[2]在当代的高师院校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创造学这样的通识课,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层面: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倡导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制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等方式不断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积极为各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层面:创造学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层面:要积极参与创造学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工作、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案例式教学。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有关创造的成功案例进行介绍和剖析时,应该模拟创造案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行角色表演,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进行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组织学生完整地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指一个具体的创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学生通过实施整个项目过程,获得了创造的成果,这会锻炼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三是进行观摩式教学。创造学课程的观摩指的是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组织下到科技展馆、发明创造单位、知名企业等地方现场参观创造发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实践活动,学生参观后要撰写分析报告,交流心得体会,在感悟中理解创造理论的实践应用。四是互动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入学生创造成功的经验和学生身边的创造故事,这有助于提高创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五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创造总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进行的,在进行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教学,将专业领域中的创造可能一一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创造激情,为将来进行创造奠定基础。

(三)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一是专职实践教师。目前高师院校还没有建立专职的创造学实践教师队伍,这需要高师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具有创造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聘请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作为创造学的兼职实践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拥有丰富的创造、发明和创业经历,已经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创造经验和理论,能够把创造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造实践。三是建立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创造活动指导教师的组成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校内从事创造教育教学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具有一定创造经验的学科教师,同时还包括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的设立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创造活动,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创造学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创造学这类通识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是空白。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创造。因此,有必要加强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设施保障。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包括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建立创造发明科技馆、创造发明和创业社团等,以此为依托积极组织创造发明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并要求学生参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要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广泛和科技部门、创造发明组织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创造学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所谓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指的是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又注重学生学业质量的考核。“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3]以往创造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更多的是关注最终的实践教学结果,忽略了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因此,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上,以往创造学的考核对象多为教师,即针对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获得的结果往往不予评价。因此,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考核上,不仅要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作为评优、晋级的条件,同时还要把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评价中来。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也要作为考查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第3篇

摘 要:电子工艺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电子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课程的教学在不少学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电子工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并且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状、对策、开放实验室

1、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只限于课堂:以往电子工艺的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上面制定的课时去上,每周4课时,一学期按17周授课时间算也就68个课时,而且还要抽出几乎一半的课时来上理论课,这样学生动手的机会非常少,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电子工艺课程和其它课程有本质的不同,例如对于复杂一点的电子产品的整机组装不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这次课没有组装完成下次课可能要等到下一周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有些零部件在保存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丢失的现象,对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都非常不利。另外,电子工艺实验室造价昂贵,但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设备在几年之后就有可能要被淘汰掉了,如果只是在上课时间利用,那么其他课堂外的时间和寒暑假期就处于闲置状态,这样对实验设备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消耗型器材的使用上: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在消耗品的使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进行整机组装时的套件和进行一些小制作时的元件电路板等,因为用过的东西要由学生自己保存,属于耗材,所以以往教学中曾经让学生自己购买,但是对于已经交过学费的学生来说,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不愿意出这些费用。近几年我们在学期初就向学校申请耗材,由学校来承担这部分费用,这样解决了学生使用耗材的问题,但是组装过的很多成品怎样归置又成了问题。

3)、新型实验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上: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跟上电子行业发展的进程,电子工艺实验设备就需要不断更新,而新型的实验设备如数控钻孔机、回流焊接设备等造价昂贵,所以学校要想把电子工艺的实验课上好就需要大笔的投资。但是对于现在很多的民办院校来说,不但要把学校办好,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还要有一定的赢利,所以这些试验设备一般学校仅购置一两台,这样学生自己练习使用这些实验仪器的机会也就非常的少,大多数时间只是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下使用过程。因为学生并不能亲自动手,也不能够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将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所以这样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而把各门课程都办好,让学生在学校学到实用的东西有更广的就业门路也是学校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以在新型实验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上就出现了矛盾。

2、改进现有教学问题的对策

经过几年的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我们对这些问题做了以上总结并在教改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着对策。目的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打下基础。

1)、针对教学只限于课堂不利于学生学习和造成实验器材大量时间闲置的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做法。大学课程相对于高中来说比较轻松,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这样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做法。例如要让学生完成一个数字万用表的组装来了解一下电子产品的整机装配过程,那我们可以先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套件的发放和原理的讲解。其他时间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组装。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即可。并且在假期期间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项目的实验和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者进行一些课程设计等。对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管理,筛选几个有责任心并且程度稍好些的同学轮班管理并且为他们发放一些助学金,这样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减轻了他们家庭的负担,也缓解了教师没有过多实践参与课余管理的问题。

2)、消耗型的器材我们可以选择组装或设计一些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用的电子产品如耳机音响等进行组装和设计,我们可以把组装过的成品再按套件或原材料的进价来进行销售,这样就等于我们免费的进行了动手能力的练习。但是我们必须要保证成品的质量,这就要对学生和老师做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在尝试着使用其它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例如对学校师生的故障家电进行征集,在电子工艺实践课上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维修,并把修好的家电物归原主。从结果来看效果非常的好,不但学生学到了真正实用的知识,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

3)、对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我们仍然可以采用以前的形式,必须的实验仪器和器材保证最多两个人一套,而比较昂贵的新型实验设备如PCB板工艺实验装置和SMT工艺实验装置各购置一两套就可以了。而在少量实验设备的使用上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将三个或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操作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先对所有学生进行演示并说明注意事项,然后再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剩下的操作由学生自己进行,第一组的学生操作完成之后再对第二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再向老师请教,这样依次下去直到所有学生的操作完成。另外还可以采取校外参观实习的方式,带领学生到生产场地现场参观工艺流程,并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生产厂家进行实习。这样不但考虑到了学校的经费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专业素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电子工艺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4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8

【原刊页号】36~37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姜涛

【作者简介】姜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 题】教研心得

【正 文】

依据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新《生物学》教材已经在实验区实验了一轮以上。广大教师从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入手,逐步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明确了新课程的变化,同时也在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可以说,新的生物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然,在生物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广大实验区教师也遇到了许多困惑与挫折,在此,就实验区老师反响比较大的几个问题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1.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问题

这是广大教师反响最强烈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生物学科目前在教学实际中的现状和地位。教育部课程计划中要求的生物学科的课时是3、3、2、2(即第一学年每周3课时,第二学年每周2课时),大多数教材也是根据这个课程计划设计的。但是目前许多实验区的生物课程仍旧是每周2课时,这与教育部要求的课时数是相抵触的。因此,许多老师反映课时不够。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广大实验区生物教研员和教师首先应该拿出相关课时计划,据理力争,争取提高生物学科的课时数。在努力争取课时增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材在选择性方面的设计优势,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选择地删节部分内容(如教材中设计的一些“建议活动”“进一步探究”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一些地区已经实验,效果很不错。实际操作中,教研员可以组织本地区的一些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备课小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删节、简化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减轻广大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减少教师个人删改的盲目性。

2.活动开展与班额太大的矛盾问题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几套新生物教材都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教材中都设计了众多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实验区学校的班额在60至100人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组织学生的活动呢?

首先是要克服畏难情绪,相信学生,相信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能够吸引学生,能够在较大班额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其次在操作层面上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挑选一些学习兴趣和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内容包括活动前准备工作的组织,活动中的分工、组织讨论、记录,活动后的小结、活动报告的撰写,对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的初步评价等,以这些小组长的表率作用和管理职能带动全体学生开展活动。此外可以考虑在班额大的教学班中,先集中力量完成一两个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其他活动。这种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老师们积极尝试,取得成果。当然,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两大部分,轮换开展活动也是可行的。

3.核心概念与科学过程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老师一般习惯于先将概念告诉学生,例如,“什么是细胞”“什么叫新陈代谢”“什么叫光合作用”等等,然后再讲这些概念的内容、过程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一般不引导学生背诵概念,而是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希望学生通过实例、活动等学习过程对概念加强理解和掌握,这样掌握的概念比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一般不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此外,新教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学生对较多的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给出就是在学生学习阅读光合作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参与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在本次课程改开始之后,出现了一种“重过程轻概念”的倾向,一些教师走入了误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在一些新课程实验区出现了奇特的现象: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一上生物课就必须“探究”,必须“活动”。这实际上是部分教师对学习过程和核心概念关系的一种狭隘理解,是对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理念的一种极端发挥。新课程绝不是不重视核心概念,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在新课程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来修正自己对“双基”内涵的理解——“双基”绝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核心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应该在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定哪些内容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既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授课方式。

4.教材内容衔接、重复和调整等问题

这实际上是教材处理的问题,我们一直希望教师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希望教师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材与教法的关系。教材是课堂教学之本,应对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绝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编进教材之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同样在内容上,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到我国地域的辽阔和差异,要考虑教材体系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在内容选取和前后编排上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实验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作。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调整、处理、设计方法,但标准、目标应该是一样的。比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的内容调整到开学的第一节课,在实验室里开展,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也为以后的活动开展储备了一些技能基础(如观察);也可以把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演示实验调整到一节课内,用一连串的问题把各个实验联系起来,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明确了各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老师将教材中有关根的吸收作用和根尖的结构,观察水蚤心脏的搏动和观察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内容,分别调整到一节课内,节省了实验材料的重复准备和教学时间。同样,当季节与实验要求不合适时,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或替代方案,或者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都是教师的权力,也是教师能动地使用教材的体现。

当然现实的课程计划与结构对生物学科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在考试、升学等压力下,广大教师很难有大的发挥。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生物学科在许多地区不是中考学科,也正因为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才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加大的“自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学生一起开创生物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标;问题与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多动脑、勤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和作用。另外,教师要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把化学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按照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忆与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与讲课,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方法过多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加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把化学教育与化学实验充分的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操作的机会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不仅能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加深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加深教材与测试题的难度,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解与习题练习,减少了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虽然有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会准备器材在教室中演示,但是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去操作,其效果远远不如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视频资料代替学生实验,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在独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直接操控,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差异,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记忆。而视频中的实验都比较正确,学生不能从中找出易错点和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看过就忘记的现象。对于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实验的过程,但是由于实验结果的不明显与学生所处的位置等问题,学生观看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中燃烧的过程中,老师直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清楚的观察到实验过程,最后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进行记忆。

2. 教材方面的问题

(1)由于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减负”,所以高中化学的教材被减的很薄。教材的改变与高考的测评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导致必修两本书把以前三年所学的内容都包括了,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讲解透彻。其中物质的量在原来的教材中安排了有十几个课时,而新课标只安排了三个课时,但是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资料中却包括,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参考书的基础上,练习超纲的部分。有很多问题,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练习题与历年的高考试题却频频出现。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既然包含就要给学生讲解透彻,要不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知半解,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影响。

(2)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一些课后习题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偏差;还有一些辅导资料表面上是与新课程配套,实际上是以前辅导资料的拆分与组合,辅导资料中的习题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学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虽然教师对辅导资料进行了筛选,但是市场上的辅导资料种类比较多,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3)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选修中的知识与必修中的知识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在学习顺序上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容易的完成必修1与必修2的内容,但是选修3里面的杂化轨道理论、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等,对学生来说特别的抽象,在缺少模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直观的向学生讲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新课程缺少新教材的考试大纲,教师对高考中所要测试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等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使得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好把握。新教材的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整合起来比较复杂。

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试为手段,并将重点放在升学上,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学校将重点放在智育的发展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化学实验课程有着严重的影响,教育部门与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常常选用比较快的方法来代替化学实验。我国的新课程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并确定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后期的学习。

2. 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

首先学校要加大化学实验资源的投入,尽量满足教学对基本化学实验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向上级反映化学实验设备的真实情况,还可以建立小型的化学实验室,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化学实验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小型的化学设备成本比较低,而且也比较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学校也可以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以此来解决实验室需求紧张的现象。我们可以先开放一个实验室,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与仪器,对于其他需要的药品,可以进行预先申请。另外,为了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来进行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选举在化学方面有一定实验能力的学生对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管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进行管理;同时,他们还要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化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化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也增强了他们自己的实验能力水平。

3.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高中化学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平等、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健康、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平等、自由的心理感受,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压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优化组织教学,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样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进行自我提升,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化学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另外,新课程教学鼓励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角,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供学生思考与表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设计一些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另外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动手,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教学方法的经验,灵活运用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加强化学教学的教学评价

化学教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引导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方面,很多学生都认为高考中的化学实验测试还停留在纸笔测验上,很多试题都可以通过做练习来加强,所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化学实验题的讲解,而对于真正的实验课则草草了事,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化学原理的了解比较透彻,实际操作中却非常的生疏。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增强化学教学评价来改善教师对于化学实验的态度。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推动化学教学的前提,我们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化学教学评价。另外还要将执行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进一步的构建全面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学校要为化学教学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并积极配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做的努力,提高高中化学的教育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鸿,杜永权,梁永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4):148

[2] 陈冰心.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89-92

第6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忽视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本质上来看,中学教育仍然处在将考试作为主导的应试教育阶段中,所以,那些应试教育的科目比如说英语、数学以及语文成绩才是学校、家长、老师以及学生非常重视的,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虽然中学体育也存在着考试的,但是,中学体育教育并不会受到重视,体育科目一直都是一个“副科”,在教育对象以及教育人员的眼中,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不外乎缓解紧张氛围,适当放松等等,很多人都认为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考大学主要依靠英语、数学、语文以及文综或者理综的成绩,体育成绩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以及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自身的升学率,都会占用体育课堂的时间,更有甚至会直接取消体育课,把体育课程改为文化课程,很多家长对于这种决定也十分支持,有些学习十分刻苦的学生乐此不疲。因此,很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作用以及价值。(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强度弱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负有直接性以及重要的责任,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考虑,制定出中学体育课程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以及训练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训练方式,近些年来,我国中学所聘用的体育教师都是专业学习体育的教师,体育教师们自身的体育水平以及体育素质都比较高,但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很多体育教师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更加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开展体育教育教学课堂,这些体育教师缺少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对于课堂的协调能力以及对于课堂的组织能力等等,因此,他们的体育教育教学成果比较少,实施体育教育教学的强度比较弱。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更新思想和观念相关研究和数据表明,实施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更加能够充分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进而对完善人们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都必须要对体育进行充分重视,要正确看待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自身的作用,在其思想方面提升自身的认识度,合理看待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元化的功能,进而对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充分重视,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最终促进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将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体育教育教学不仅仅能够对学生体能进行锻炼,更加能够将益智性很好的融入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实施游戏教学方法来将中学生对于体育教育教学兴趣度提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学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想要提升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体育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中学生实施专业体育教育教学,在教师开展体育课堂之前,要求教师必须要通过备课等等方式来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对体育课堂进行具体化的规划,明确课堂上要采用的训练方式方法,还要采取正确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课堂上面合理分配时间,控制好训练的强度。除此之外,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体育教师所做出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要符合教师道德要求,对于自身的训练水平也要进行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及创新,才能够从本质上改观体育教育教学课堂和氛围,进而真正使中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忽视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强度弱这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接着又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更新思想和观念以及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水平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本文作者:王亚奎工作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伊东中小学

第7篇

关键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63-0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专计算机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一起,成为21世纪所有职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专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技能人才,更多的要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等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专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中专生才能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助于提高中专学校的竞争能力。中专学校为了保存竞争能力,在众多同类职业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适应社会,与时俱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中专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中专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中专学校的责任。

二、当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中专学生通常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可以糊弄过关。对计算机基础课枯燥的理论没有兴趣、关注度不够,觉得自己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上网已经会用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课的时候也只是关注一些时尚的东西,比如上网,但却缺乏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常识,也不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2.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许多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这样导致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重复和零起点问题突出。近十几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猛,国内中专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慢,在社会和行业中已经广泛流行的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得到反映,以至于有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还不能很好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教师教学走了两个极端。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发展速度迅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却被限制,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数甚至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专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走了两个极端,一是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对待,讲同样的理论知识;二是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计算机就是学习一些常用的使用技术,所以从一开始上课就淡化理论教学,或者很少上理论课,只是让学生上机操作,也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最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关于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中专生学习兴趣。目标是学习的指向标,有了它才能正确的远航。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确立目标尤其重要。让中专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初就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却是一种专业的工具,就像笔和纸一样是工作的必需品。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求、一种掌握好知识纳为己用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成为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自然就会积极、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是每门课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2.及时更新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材。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更新,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接轨。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关键,但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道教材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技术、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让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为此我们可以用分层分类教学的办法。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增加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内容;给财会专业的学生增加Excel高级应用和WPS等内容;给建筑、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制图软件等。

3.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专学生说到底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亦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只讲操作不讲理论,同样讲授计算机理论不是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应该是实践操作的指导。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应该能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在本专业领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对中学学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应该科学分析,制定全面而可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才能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鹿世闯.职业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1,(31).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由于计算机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为灵活与自由,因此教师的教学往往各出己见,但都以理论基础教学作为重点,因此教学成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化信息发展的代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渗透了高中教学各个方面。而实践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需要在高中教学中给予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就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

1.1.1 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各界都认为信息技术是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门课程开设不仅顺应时代,还应提高重视,虽然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开课时间近十年,但十年的时间并没有提高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地位远在高考考试课程之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还是以高考成绩为主,毫无疑问进入高校深造是每一个高中生的梦想,对于那些高考科目,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相当重视,因此对于这些不进入高考成绩的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2.1.2 信息技术课程学时紧张

信息技术课程因其自由与灵活性,因此各地教学内容相距甚远。根据教育部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行)》条文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教学课时要在70至140小时之间,而在实际各中学教学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有部分学校是因为地处偏远,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信息课程,就算在开设信息课程的学校当中,绝大部分学时安排远达不到70课时,部分学校甚至一周开设一个课时,这样算下来一年也不过30课时的信息课程,不能按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安排课时,重视程度可见一般。因为课时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时难度很大,也较为随意,因此各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针差异巨大,理论实践都不能得到合理安排。

3、1.3 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中学被边缘化的原因,对于其师资力量水平与人员编制、教学经费等各种因素上都被加以制约,总的来说就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资源紧缺,而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课时少,工资也相对低,因此吸引不到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去施教。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技术教学教师素质普遍偏低现象,同时这就造成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仍旧是一味守旧,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使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使这一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4、1.4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因为一般中学学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边缘化认识,不重视,导致了一些教师对于施教过程中不认真对待计算机教学任务,将其理解为中学学校教育的附加内容,学校的不重视就不会有相应的严格考核,因此很多信息教师把主要精力并不是集中在教学上,而是为学校的其他科目服务,例如打字,做课件等,而教学则甚至会出现仅仅将学生带入机房,毫无目的要求的让学生反复训练相同的内容,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于实用的信息技术技术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漫无目的地反复训练,抽象的讲解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实际操作却又是简单而无聊的反复训练单一内容,致使学生在上课时会去想着利用上课时间玩游戏或者利用计算机干其他课程以外的事儿。计算机的课时的极大浪费,效益低下,完全失去了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目的。

二、2 改进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2.1 加深对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理论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科,在理解基础知识前提下着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工具学科。不但可以利用它提高教学质量,且还是一个增加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施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采用实践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学重难点,锻炼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一套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多门课程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大纲。使学校的教学偏向素质教育,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针对高中计算机课程内容,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实践教学。

(1)(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office软件的简单学习,首先,在基础理论学习中,教师要介绍office软件新建、打开的方式,以及文件的后缀名以及常用的一些功能(包括字体、颜色、字号、保存),在学生对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以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文本上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与同学相互交流、学习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和学生自己的总结,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2)(2)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这一部分的理论相对复杂,专业词汇比如光启、BLOS SETUP、BOOT等较多,这就加大了学习难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系统安装教学分为几个课时,按步骤讲解、有侧重点。第一步要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英文字母代表的含义、功能,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作用的等,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操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把每一台计算机系统都重装了,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人数预备一台或者几台进行重装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2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项新时代的信息化标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具备新时代新型教师的所有素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充足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职业修养。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是一门年轻有活力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也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所以计算机教师只有跟得上时代节奏,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与此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多种条件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课题研究,使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都可以在实践中展开教学,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

3.2.3 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在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实践教学重点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方面。每个教师都有独到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设计,因此课程设计方面很难有好坏之分;针对实践方面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上级操作能力以及程序设计能力等给予综合评定,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完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因为信息技术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导致了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一一对应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实践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我们需要开拓更多的教学方法,面对教学中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不断寻求新路子新思路,以及教学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贵强.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4).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29-03

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初将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Teaching)应用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后来被医学、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教学领域广泛采用。近三十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案例教学法在一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1980—2001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2.5%提高到45.3%,2002—2012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54%。相应地,被《2013全国进出口公司名录》收录的主要进出口生产和贸易企业多达27万余家,被《2013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名录》收录的外商投资(三资)企业达28.7万家。

中国的外经贸实践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发展使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用人单位要求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惯例和规则,掌握国际经贸活动的专业技能,更要求他们具备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思维,能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情况充分发挥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二)有利于培养新型外经贸人才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效果通常不甚理想。而案例教学通过提供生动具体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广泛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养成关注现实、面向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构成,但无论哪一类课程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案例来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例,专业主干课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专业方向课主要有国际营销学、国际物流、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专业任选课主要有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制单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国内相关研究推动了案例教学法的普及。国内学者对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张云(2009)、余红娟(2008)、冷敏剑(2006)等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刘卫红(2004)、陈静(2010)等介绍了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运用情况;杨林生(2007)和顾和军(2009)则分别讨论了如何在国际商法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颜帮全(2006)分析了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文华(2012)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与问题。这些研究都有助于推动案例教学法的普及。

二、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欠缺

1.案例缺乏典型性。有些案例编写过于简单,案例内容不完整,导致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有些案例过于冗长复杂,学生在讨论案例时难以理解案例的内容,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一些案例与课程内容的相关度不高,不能准确反应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有些外贸企业在提供涉及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资料和信息时,往往会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考虑,不愿提供真实数据和实际运作过程,结果导致一些国贸案例仅仅是当事企业的经验总结,学生难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后续跟踪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师综合素质差强人意

奇克林和加姆森(Chickering & Gamson,1987)曾提出,要做好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把握好七项原则:注重教学互动和师生交流;教会学生懂得互惠和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能力;能有效掌控各项任务的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用的、创造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提高自我期待,自信自强;尊重学生个性和天资差异。

成功的案例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在综合素质方面亟待提高: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在教学观念上,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顾虑,如担心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不能胜任案例教学,担心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担心案例教学耗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等。大班授课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的顾虑则尤为突出。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法在知识学习和课程管理上的优势,未能重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用。

2.案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教师多习惯于案例的讲述,缺乏学生参与讨论,知识灌输有余,问题启发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近年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比例有所提升,增加了课堂信息的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与学生互动不够的问题。

3.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难易顺序的编排上,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从简到繁、先易后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4.实战经验缺乏。在实践经验上,目前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国际经贸实战经验,不利于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案例内容,影响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三、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1.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案例内容必须与特定课程、章节、内容相匹配。同时,要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所选案例最好是近期发生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因为身边新发生的案例,有利于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学以致用方面的作用。

2.案例内容要难易适当。案例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准备分析的案例之间的关联度,做到难易适度。案例太容易,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太复杂,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案例中应该既有开放式问题,又有封闭式问题;案例任务应该有的适合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学生个性,有的适合举手表决集中学生的不同意见;案例教学不同环节的时间要求要有弹性,以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情况灵活调整。

4.案例种类要丰富。所选用的案例应该内涵丰富,尽可能反映多个层面。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既要有过去的,也要有现在的;既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正反对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5.案例篇幅要适当。案例篇幅合理与否视案例类型而定。一般来说,专题案例篇幅宜短,以突出重点;综合案例篇幅宜长,以保证足够全面的信息内容。无论如何,一个真正好的案例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班级讨论或辩论,找出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通常,一个问题越诱人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要满足案例选择的上述要求,需要庞大的案例库支持,需要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案例库。案例库建设需要跨部门、跨学校,甚至是跨国的多方合作。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除教学单位自主建立的以外,更多来自第三方,主要包括报刊书籍、法院判例、企业调研、广播电视、网络咨询,特别是一些国内外著名网站。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相应地,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牢记以学生为本。

1.转变观念,重视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和造就新型外经贸人才十分重要。教师自身要完成角色转换,从传统教学的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转换到案例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树立“主角”意识。不过,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弱化或忽视知识传授的作用。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勉强参与案例教学,导致案例分析肤浅和专业性不够。

2.优化知识结构,积累案例教学经验。高等院校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或访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鼓励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

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鼓励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力行“专业+英语”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4.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就案例教学的内容而言,需注意“过犹不及”,尽可能简化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数目。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把课堂内容排得过满,从而对每个知识点的讨论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足够深入的思考。确定较少的知识点和较少的主题,反倒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更灵活。

5.以学生为本,开展互动式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调查学生修过哪些先行课,偏好哪种教学方式,年级内理科生和文科生比例,男女生比例,哪些学生表现更主动、更愿意配合老师等,这样有助于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方便寻找得力助手,寻找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勇于“破冰”的那个人。

为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准备。有些低年级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不熟悉,教师需要事先进行详尽说明,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案例课堂教学的主角,应积极参与。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最好事先要求学生课前研读案例,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6.制定详尽的案例教学计划。案例教学的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计划的精细程度。(1)案例素材要根据需要事先整合或拆分成几个部分。(2)预先找出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明确需要详细讨论的问题,以及可以一带而过的问题。(3)严格把握时间,对案例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要事先设定,有效控制案例教学的进度。(4)注意适当记录,特别是对学生表现的评论意见,以免事后不能全面、准确地回忆。

7.高效组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发言。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着重指出讨论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恰当、问题解决途径是否正确。教师对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要给以充分肯定,以便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后续讨论;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加以指导,以便在讨论中加以改进;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留出适当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

此外,高等学校应该在尊重专业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积极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不搞或少搞标准化,不搞一刀切,给教师尝试教学改革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健全案例教学激励机制,将案例教学的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案例教学。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为进行案例教学做好储备。同时要改革考试制度,允许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型特点,选取恰当、灵活的考试方式;适当提高学生平时表现在课程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重,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寻找学校学习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有效联接。

[参考文献]

[1]Robert Ronstadt.The Art of Case Analysis:A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Classroom Performance[M].Consilience Consulting,2011.

[2]张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探析——以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第10篇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上世纪在西方兴起的。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2005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自然也成为高校教研的热点之一。学界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性内涵存在广义的、多向度的理解,如归纳为“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的教学、研究支持的教学”等[2]。但不论侧重点何在,研究型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深层次学习,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固有角色,在教师的“教与研”和学生的“学与研”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教学目的如何体认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属性,决定了其教学目的在于传道,既传天之道(真),亦传人之道(善、美),即将自然、社会、心灵的真、善、美展现和发扬出来,最终达成“立人”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力求践行以上理念。为了突出教学的研究性,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具备学术眼光,而且应着力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锻炼人的创造能力。举例而言,笔者在讲授完唐五代的词之后,紧接着讲宋词,为了让学生对两者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有意将唐五代和宋初几位重要词家的生卒年份排列出来。花间词的代表温庭筠卒于866 年,韦庄卒于910 年,南唐冯延巳卒于960 年,李煜被宋太宗赐死于978 年。而宋代最早的有成就的词人柳永、张先、晏殊和欧阳修四人,则分别生于公元984 年、990 年、991 年和1007 年。如此一排列,果然就有学生看出了问题。他们说,柳永等四人的创作活动显然都要在11 世纪20 年代之后,而此时距离宋代建国已有60 年时间,距李后主去世也将近半个世纪,也就是说,词在这一段时间内几乎是沉寂的。大家原来都以为有了五代词的积累铺垫,宋词马上就会踏上辉煌之旅,但没有想到宋词并未随着宋王朝的建立而立即发达,而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低迷才迈上高峰。几位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这一问题,便来请教笔者。笔者提示他们可以从宋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词体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几个学生得出了各自的答案,笔者又鼓励他们写出学习心得。其中一位同学据此写成了《试论宋初词坛沉寂的原因》一文,此文经过充实成为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

显然,如果只是满足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而不具备研究性的目的和眼光,则我们就不会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也就不会具有主动性、探索性,所得也就很有限了。

如果说研究性的教学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那么人文性的教学目的则侧重于提高学生感受、领悟和处理人情的共情能力。前者的核心在于“理”,在于锻炼受教者求真求实的智商;后者的核心在于“情”,在于提升受教者求善求美的情商,二者不可偏废。对研究型教学而言,后者尤为重要,因为研究型教学主要培养有探索能力和全局性能力的人,因此人文素质和能力重于知识[3]。为此,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具有较高的情感感受和传达能力,具有美善相兼的文化心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先入乎其内地被作品所感动所牵引,然后再出乎其外地将学生感染、将学生诱发起来,在教师———作品———学生的三维关系中起到良好的介质作用。

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教学内容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一方面有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一方面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和条件,诸如学生基础之厚薄、授课时数之多寡、教师对内容之生疏与熟稔,等等。目前,研究型教学还不能也不必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我们大致选取了30%的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尝试。这30%的教学内容之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价值的大小,二是教师和学生研究能力的高下。前者考虑的是客观必要性,后者照顾的是主观可行性。

以研究价值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3000 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厚重的文化遗产,从理论上、从传承传统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具有研究的价值。研究型教学就是要从这些内容中选取适合学生自主研讨的部分来进行教学实践。

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兼顾了研究对象的纯粹学理价值和现实情理价值两个层面。比如,汉末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论,如果通过考证能够确定其作者,当然是一个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突破。但其意义主要是学理上的,对本科学子而言,这一命题并不切近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难以引发参与热情。又如,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品《琵琶记》,曾被晚明思想家李贽批评为“画工”,虽也不乏生动形象之意,但终究不如《西厢记》《拜月亭》这样的“化工”之作自然天成,尤其是情节上“三不从”的构思,颇受后人诟病。但在教学中,我们考虑到这一情节很能凸显传统道德系统的裂痕,对当今道德文化建设也很具有参考意义,所以将之作为研究选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大家果然各抒己见,形成了争论,深化了相关认识,教学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研究论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循此旁涉到其他知识点、思考点、情感点,由点及面,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深度与广度因之拓展开来。

以研究能力的高下而言。首先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眼光。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是,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选择合适的研究论题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的学术性,此即以科研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甚至应该拓展自己的学术领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道探讨更广泛的学术问题,甚至可以将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写作中去,此即以教学促进科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触发思想的火花,彼此问难,教师就不仅仅是“教”,也是在“学”了。三教学过程与方式如何创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4]。总之,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时间既少,效果亦微。研究型教学在方法上要实现对以上局限性的突破。

从纵向的教学过程来看。研究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尝试建立以课外研讨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保证研究性、人文性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试图将教学过程梳理为五个环节,特拟表1 以示。

很明显,五个环节按照:课外课堂课外课堂课外的顺序逐次开展教学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时间上所占比重并不大,且其作用仅限于教师对课题的导入、必要的背景知识精讲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事实上,研究型学习的主体即文献阅读、逻辑思考和成果写作等均需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其主要活动就是阅读文献、思考问题和写作文字,这些活动怎么可能在极为有限的课堂中完成?而且“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 发生在课堂外”。所以,我们认为课堂交流主要是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课外研讨才是研究型教学的主要部分,是水面下的冰山之根。

与此相应,教学主体也应由教师转换成为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中,学生要根据学习范围精读相关作品和文献,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环节中,学生要泛览教师提供的

参考文献,搜集相关研究成果,思考论题,在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在课堂展示环节,小组代表以ppt 演示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研讨的成果,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出辩难。在课后拓展环节,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相关问题直至写出专业论文。

从横向的教学方式来看。课前准备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较好的文字感受能力。不同于一般的预习,它要求教师提出较为明确的研究范围,学生不仅需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读一定的文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教师则以不定时交谈和翻看读书笔记的方式加以督促。

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是研究型教学的关键,经过此前的阅读和导学,学生们对研讨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具体的研究状态。如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系统讲述了唐五代及北宋词史的基础上,确定以“苏轼的词风”为题让学生研讨。先布置大家细读了苏轼的所有词作,然后将全班50 名同学自由组合为3 个小组,分别研讨“苏轼词风的表现”“苏词对前代词人的沿革”“对苏词的评价”等3 个分论题。同学们进行了小组分工,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负责筛选,有的拟定提纲,有的制作ppt,有的执笔撰写研究报告。大家有分有合,每组先后组织了两次集体讨论。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笔者则逐一批改。经过一番钻研,多数同学的头脑都动了起来,对论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有一个小组谈苏轼词风的表现时,还能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来分析其词风的变化,比较难得。课堂展示也是研究型教学在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课堂上以ppt 演示文稿的形式汇报小组研讨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关问题提出看法,进行交流,教师则适时加以点评。这样的做法既能看到学生们集体研究的结晶,也能锻炼一定的师范技能如ppt 课件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等。实际上,3 个小组的ppt 文稿制作得都很不错,陈述者能清晰流利地表达看法,其他同学也多能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讨“对苏词的评价”问题时,班上同学还各执一词,形成了争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反映,经过成果的现场展示,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清楚和深入了。

四教学效果如何体现

教学效果即教得如何的问题,是对本文第一个方面———教学目的的回应。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可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所取得的具体效果,二是整个教学所实现的整体效应。教学效果的表现形式也不应拘于一律,或是物化的文字成果,或是无形的心理跃迁。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阅读、表达、思维等三个衡量指标。

1 阅读效果

当下的年轻人其实并不缺乏阅读,从各种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体上他们接触了大量信息,但那些文字、图像和声音多数缺乏深度,有些则完全是信息垃圾。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入的思考,反而助长着浮躁的风气。一些本科学生除教材之外极少专业阅读,导致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捉襟见肘,让论文指导教师很是为难,相信有过毕业论文指导经历的高校教师对此都深有同感。

有鉴于此,在课前准备和自主学习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对专业书籍进行深入阅读,旨在开阔其眼界,沉潜其心境,培养良好的感受力。人文学科的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首先即要求研究者对文字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文字塑造形象,文字蕴含情感,文字传达道理,对文字的敏锐感受即是对形象、情感和道理的敏锐感悟,而论题的提出也需在大量的、精细的专业阅读中才能实现。如在进行“北宋婉约词”的研究型教学中,学生较全面地细读了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晏几道等几位北宋重要词家的作品,便对北宋词的基本风貌有了具体感知,对词体的特点获得一些体认,为更深入地研讨打下良好基础。当然,为保障阅读效果,教师需多花精力指导、督促,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开展读书会之类的活动。比之一般教学,教师的付出会更多,而学生之阅读实效也会更好。

2 表达效果

文学不外乎对事、情、理的书写,如果说文学的阅读是对这些要素入乎其内的感受,那么文学的研究则是对这些要素出乎其外的表达。因此,包括口头和文字两种形式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当然是研究型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效果的体现。笔者的要求是,对事的表达要具体、完整,对情的表达要有感染力,对理的表达要有说服力。

在小组研讨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切磋有助于相互激发表达的欲望,理清表达的思路,选择表达的方式。为了检查小组研讨的实际情况,笔者有时会参加学生的集体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一般不轻易发言,而将话语权充分交给学生。笔者发现,一些平素较为内向寡言的学生也慢慢开始想说话、有话说并且说得不错起来,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大家将心得写成文字。一开始,也许并不熟练和规范,也较少创意,但总算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较之在网上复制抄袭而上交的那些“作业”要有价值得多。经过多次打磨,每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基本上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有些甚至言之有文(采),文字表达能力大有提高。

3 思维效果

应该说,研究型教学对学生最根本的训练是思维的训练,这一训练及其效果也见之于教学的所有环节和细节当中。比如,阅读中的感受力,侧重于形象思维;表达中的说服力,侧重于抽象思维;对某些问题的较为深彻的领悟,则往往依赖于直觉思维的作用。但是要追问的是,通过整个教学活动,我们希望受教育者达到一种怎样的思想状态?对此问题的回答,当然因学科、课程之不同而有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性基础课程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让学习者对传统文学与文化养成一种情感认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文化心理。

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同学对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但菁芜不择,茫无入处,可谓有心而无力;也有些同学虽然思聪意敏,资质尚佳,但盲目跟风,灵魂无根,可谓有力而无心。因此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型教学中,要让青年学子对于所学内容产生“爱”和“懂”的心理效果。爱就是情感认同,即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心、自信心、担当心;懂就是理性思辨,即对于传统文化的辨别力、分析力、运用力。由爱而懂,因懂而爱,两者互为因果,共同建构起当代青年面对传统文化时的基本思维特质。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也包括一般教学)要达到的这一思维效果相当重要,因为现在95 后的一代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姿态将决定中国梦的色彩。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路口何去何从?他们应该有心,也应该有力。

当然,从较现实的方面看,研究型教学的直接效益是对于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考研考学的积极推助。几轮教学实践下来,一些同学跟我反映,毕业论文的选题一下子明朗了,犹豫不决的考研方向一下子决定了。而作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便已有过不少交流,因而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就感觉省力不少,论文写作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R].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2]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第11篇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1.1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不紧

现阶段,小学教材使用不规范,往往一个地区内采用基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难度不一致,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有的教材中,语音、语法、生词等在小学不作为教学重点的内容在升入初中都是中考考试的重点内容;一些内容在教材中重复出现,难度系数却改变;教材中阅读量和生词数量增加比较快。很多地区为了弥补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刚刚升入初中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本预备教材,旨在为使学生对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复习。但是很多学校和学生并没有对此重视起来,而是直接学习初中英语知识。所以一些在小学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而言,初中英语知识的学习内容比较难,而初中教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教学速度比较快,知识量较大,基础条件差的学生感觉到吃力在所难免。

1.2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简单、易学易懂,学生在课堂学习比较轻松。教师经常采用唱歌、做游戏、模仿、比赛等形式教授英语。这样教学形式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表现以及善于模仿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性非常强。

但是当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由趣味性转为能力型,课堂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教师对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学生更多的是听、学、记。英语的学习也不再是一种“好玩的事情。”而随着知识的难度的加深,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教师点名才会回答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英语成绩直线下滑。

2 新课程标准下解决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的措施

2.1教材对比,找出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切实的把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之处,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为此,初中教师应该对小学阶段以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小结,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也应该防止学生由于个别知识已经学过而产生的懈怠的情绪,影响严谨学风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体的做法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对中小学教材的异同进行整理。初中教师先整理出小学英语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概括,节省时间,有选择性的进行补充,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初一新课前的复习计划,特别是涉及和新课程的英语内容标准相关联的语言知识。包括单词、句子、句型转换、语法运用等,达到巩固,活学活用的目的。最后,在年级中实行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增减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中小学的衔接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中对知识的积累。因为在小学时,很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习惯,所以在升入初中以后,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预习和自学;督促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对新知识及时巩固,温故知新;此外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信息输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学到什么,以至于最后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死记硬背不是学习好英语的关键,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沟通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身体处于转折期。这时的学生逐渐过渡到青春期。情感,一生一世,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少年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在衔接阶段,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多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起对英语的关注,培养并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言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成绩感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总结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因此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情感教育上加大对学生英语知识的衔接,对于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解决问题 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值得我们探讨,下面就对解决问题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认识:

一、解决问题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述理能力抓起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培养学生的说理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说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说理的积极性。

2.给学生充足的说理时间,课前进行三分钟说理训练,课上多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课后适时布置一些说理作业。

3.说理形式力求多样,而且注重评价。课堂上经常使用的说理形式有自由说、同桌互相说、小组交流说、全班汇报说等形式,在学生说理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中要指出学生的长处,例如:声音宏亮,思维流畅,有逻辑性;想法独特,有创新等等。采用过程性说理评价与期末说理测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本着让学生真正弄懂所学知识,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制订了说理测查评价标准。

4.在说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给学生讲清认真倾听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如何听、听什么(听不同见解、听哪里说得好,好在哪;听哪里说得不对,如何纠正)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并及时作出评价,使学生尽早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述理训练具体方法

1.低年级学生述理训练方法。(1)从训练有序地说三句话入手,在计算教学中,结合运算意义引导学生看图说三句话训练,使学生感悟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2)低年级述理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情境操作或画图理解题意,然后口头表达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感知数量关系。

2.中高年级学生述理训练方法。(1)中高年级述理训练关键是在思路交流中感悟解题策略,两步计算问题和一步计算问题相比,不仅仅是多了一步,而是起了质的变化,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其间隐含着中间问题。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尝试用画图、摘录条件等方法理解题意及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找中间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思路交流中感悟解题策略。(2)要注重审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常因审题不清而造成列式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形成了见题就列式,不仔细思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读”题目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一读,搞清楚是什么事;二读给题目中的重点词、句注上记号,联系题目重点理解,三读进行筛选,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可以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3)要注意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明确为学生提出解答的一般步骤: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写答、检验。让学生有“法”可依。(4)教师训练学生解题思路的步骤: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细致的指导和练习。一读,通过读使学生知道题中讲了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二画即把题中的重点字、词、句简单的用符号圈画出来;三说,即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数量关系。如果能坚持长期不懈的训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通过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必将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还需要强调数量关系吗?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这实际上就走入了课改中的一个误区,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

2.解决问题是不是只有当教材中出现“解决问题”标题的时候才教学?新教材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并将应用题融合于几乎所有知识的学习之中的同时,设置了解决问题单元,并且不再以类型顺序作为教材编排主要考虑的因素,如整数的11类简单应用题,不仅编排分散,有的仅出现在习题中,所以不能只当教材中出现“解决问题”标题的时候才教学。

四、建构“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我们把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也可以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几个步骤,正所谓教无定法,解决问题要针对具体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模式不止一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13篇

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增加学生生成的可能性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要运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甚至顺应新的问题信息来使认知结构发生有效重组,对于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和对问题的解决常常受有限知识的桎梏,不能消除一些对文本理解的障碍,不能有选择的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也不能辐射性的打开思考的方向,更不用说让学生能够有新的生成了。这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除了依靠课堂进行中的灵光闪现,生成也需要在提前预设中来孕育。具体而言,教师可给学生做以下方面的材料补充。

(一)化解艰深晦涩的字词

文本中一些艰深晦涩字词的出现,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对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后仍不能解决的字词可为学生做解答,为学生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字面意思之后,学生才能在字义层面的基础上,探究字义背后的深意。

(二)提供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阅读,一般来说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章或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异同。这可以让学生将与之相关的文本,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方式,重新加以整合,使之在头脑中生成新的信息群。例如:可以将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相反观点的作品进行比较,表现手法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补充知识都需要教师包办,可以给学生搭建补充材料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工具书自己来补充,学生在自己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还需尤为强调一点,要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益于学生对文本新的生成作为补充材料的目的,切忌拓展过度,过于繁杂,否则反而会干扰和弱化学生对文本本身的解读。

二、教学设计中启示性问题的恰当设置――为学生提供生成的空间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是:课程政策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语文教学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中有新的生成。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散思维。

例如:在《离骚》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由屈原之死,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意和梳理了文脉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很感兴趣,设想了很多在我预设的答案之外的角度,例如:想到了他死时站于江上的潇洒形象和他站在江上欲纵身一跃前跳还是不跳的复杂心理;想到了有些大学生因个人情感而跳河,可见同样是死却有不同的价值等等。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从各个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产生了不少思维的亮点。

三、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为学生提供生成的时间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知目标遭遇冷落。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

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没有弱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的意思。从上述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双基”,语文教学就如无本之术,没有扎实的墙基,高楼大厦怎能高耸入云?

1.2 人文精神强行越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因为学生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

1.3 价值引导趋向含糊。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4 教师作用逐渐虚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令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科学制定“三维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2.4 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2.5 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问题;构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间是讲解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这在课堂教学中教室里的气氛也不活跃,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应用,语文课程设置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实践,并为教师实践教学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吸收了学生、更多的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参与,让小学生的学习和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践性教学是很多学校教师被要求使用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过程中学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体与监管主体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教学进行中,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授课方式与手段,并且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教师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

为此,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于教师实践教学的培养,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可以使得教师使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小学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状况而言,很多小学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面对新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设置,很多教师都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小学的实践教学多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总结的,这就造成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固然值得参考,但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式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教师的实践教学方式才会更加科学。

实践教学的不科学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时,本意在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因缺少科学的指导,使得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教学情况不符

在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建设,致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不相符合,进而造成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书法比赛、知识比赛等,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由于赛制设置不合理,评选制度不完善等,就会造成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2]。

二、如何科学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要重视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的改变,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学校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不断让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借鉴其他校园的优秀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二)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的指导对于实践教学系统的开展必不可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坚持学校的科学指导,实际教学经验虽然可以提供教学参考,并不能够完全掌控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与手段。科学的教学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的长足发展尤为重要。

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的另一手段就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例如重视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硬件设备的完善,有利于各种语文教学实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科学的硬件设置。实践教学系统的科学性对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科学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减少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失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的手段才可以形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要重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实践教学手段进行及时的调整。

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馈,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也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进而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整体的教学状况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2]。

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变动,而不是彻底的改变。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性,实践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变动过程中会对于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适应性,逐渐对于该体系进行改革,与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应。

三、结语

小学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的背景之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的。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善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体系。随着实践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体制的建设会逐渐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不断地更新与丰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