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评价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评价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男性危重创伤; 死亡; 预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09-02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Male Patient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Died/LUO Zhi-qin,HU Tao,WANG Quan-ba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9-1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male death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predictive value.Method: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me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200 cases admitted in the autho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ith reference to the patient’s age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group B,group C,Group D four groups,group A aged 60 years,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as a starting point observation(30 d for an observation period),the patient’s renal functio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urine,kidneys B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were records,and recorded patients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s and dynamic change,and thus the diseases the changes accurately infer,patient death or discharge for endpoint.Result:Group A with group B,group C,group D the cases of MEWS score ≥9 fracti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group D and group B,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ales critical trauma; Death; Predictive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Sha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Shenzhen 518104,China

ICU病房多为危重患者,其病情变化迅速,且病死率较高,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1],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因此,对危重患者评分已经成为临床危重事务方面的主要问题[2],同时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其作为临床评发主要工具和方法[3],是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为基本评价指标的快速病情评估系统,能综合反映患者生命机能的整体情况,有研究称,其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断和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4]。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男性不同年龄段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现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男性危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危重创伤患者,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CU病房危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0岁,平均(47.2±3.2)岁。参照其年龄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A组年龄为60岁,66例,四组患者疾病类型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院前及急诊紧急治疗与护理,于急诊室进行专册登记[5],例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所有患者均要留ICU病房观察治疗,以四组患者入院ICU病房作为观察起点,以30 d为一个观察时间段,在观察期间对患者的肾功能、尿常规、双肾B超等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监测[6],并一一记录,并且记录患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以及动态变化,从而对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推断,并且追踪患者出院时的情况,并将其出院或出现死亡事件作为观察终点[7]。

1.3 MEWS评分标准

参照MEWS表格(由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编制),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以及意识5个维度展开评分,每个维度分值为0~3分,病情与评分为正比关系,即患者评分越高表明其病越危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的MEWS评分情况比较

A组与B组、C组、D组MEWS评分≥9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组患者的MEWS评分情况比较 例(%)

组别 ≥9分 5~8分 0~4分

A组(n=11) 6(54.5) 3(27.3) 2(18.2)

B组(n=57) 11(19.3) 27(47.4) 19(33.3)

C组(n=66) 13(19.7) 30(45.4) 23(34.8)

D组(n=66) 18(27.3) 32(48.5) 16(24.2)

总计(n=200) 48(24.0) 92(46.0) 60(30.0)

2.2 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死亡率情况比较

MEWS评分为0~4分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其与评分为5~8分、≥9分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死亡率情况比较

MEWS评分 例数(例) 治愈 例(%) 死亡 例(%)

≥9分 48 16(33.3) 32(66.7)

5~8分 92 60(65.2) 32(34.8)*

0~4分 60 54(90.0) 6(10.0)*#

*与MEWS评分≥9分者比较,P

3 讨论

危重患者评分已经成为临床危重事务方面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危重患者,其病情变化迅速,且病死率较高,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其作为临床评发主要工具和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评分准确,而且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断和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

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当患者MEWS评分≥5分时,患者死亡几率便会大大增加[8],这与本研究结果MEWS评分为≥9分以及5~8分时,患者死亡率分别以66.7%、34.8%明显高于0~4分的10.0%。此外,男性危重创伤患者不同年龄段的MEWS评分不尽相同,且A组与D组的MEWS评分≥9分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考虑与该两组患者发育尚不完全与机体功能出现退化而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故而认为MEWS分值是鉴别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指标,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给予其不同的救治方法,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优化预后[9-10]。

综上所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帮助医生对男性不同年龄组危重创伤患者参照其MEWS评分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进而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临床预测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朝明,钱传云,刘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预测急诊患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113-114.

[2] Tamim H,Al Hazzouri A Z,Mahfoud Z,et al.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or the 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experience from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jury,2010,12(28):88-89.

[3]李银先,叶红梅,唐明莉,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4(2):27-28.

[4]阮海林,杨春旭,黄福文,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评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山东医药, 2011,51(21):97-98.

[5]朱远群,阮海林,杨春旭,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院前急性脑血管意外病情及预后的评估[J].广东医学, 2011,32(10):1278-1280.

[6]王承辉,杨春旭,阮海林,等.转院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转运过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8-9.

[7] Monique B,Jaap D,Helena M D,et al.Criteria for the selective use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J].European Radiology,2012,22(8):174-176.

[8] Gardner-Thorpe J,Love N,Wrightson J,et al.Th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ming Score(MEWS)in surgical in-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2013,11(2):50-52.

[9] Subbe C P,Davies R G,Williams E,et al.Effect ofintroducing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onclinical outcomes,cardio-pulmonary arrests andintensive care utilization in acute medical admissions[J].Anaesthesia,2012,38(11):111-115.

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战略环境评价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规范的对政策、法规、计划、规划以及其替代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并针对不良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或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交通运输建设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已经被世界各国应用到交通运输事业当中,并制定出了战略环境评价。

1.战略环境评价概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在战略层次上的具体应用[1],它是对包括政策、法律、规划、计划、战略代替方案等任一战略的环境影响作出综合、正式、系统的评价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在交通运输这一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应用就是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简称TSEA),它是一个具体评价、预测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环境影响并指出减缓措施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研究了交通运输SEA理论,我国政府对该理论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2.TSEA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战略环境评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是国外SEA 理论体系尚未得到统一与完善,存在相关机构的沟通不协调、SEA 程序通用性差、评价方法过于局限等不足之处,全面开展SEA 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我国在法律上对规划层次上的SEA的加以确认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欧美国家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交通规划SEA的研究方面,就尝试从交通规划和政策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考虑,进而研究和实践战略环境评价,但是很少涉及政策层次的战略环境,而且在财政和行政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尚且不够。

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后,对交通运输发展SEA的研究在基础和实践经验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大多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热点也仅仅是放在技术方法上,所以说我国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3.发展交通SEA需解决的问题

3.1建立TSEA有效实施机制

实践经验表明,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关键就是建议相应的有效保证机制,那么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也应当有一套有效的、完善的保障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措施,从而在决策交通运输计划、规划与政策时,能够使交通运输SEA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重。

目前欧洲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交通发展战略的一些SEA工作,并且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也初步的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保障交通运输SEA有效实施的机制[2]。我国在建设保障机制时应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积极的交流,对于好的经验要学习并传播、对于各自遇到的问题应加以讨论,这样才能使我国更快的建立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保障机制。

3.2研究完善TSEA的理论方法体系

3.2.1理论体系研究

建立和完善技术方法学的基础就是研究基础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要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交通经济学理论、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系统工程理论、政策学理论、交通环境学理论等[3]。在这些理论中有一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仍需进一步的对完善TSEA的理论体系加以研究。

3.2.2技术方法学研究

研究TSEA的技术方法在整个工作流程中,都必须要有适应各个工作的技术方法,现阶段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政策评价法、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改进、为研究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发展的新方法等

3.3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当在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确立TSEA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多个政府与规划部门之间在不同类型评价时有效协作的重要性。对SEA所需要的各类预测技术进行开发,还应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对环境情况进行记录[4]。一定要高度重视交通预测值中的相关输入量,其应该有效反映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动态性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制定的政策与财政对于交通造成的影响。当前,TSEA还仅仅被局限于计划和规划的层面上,只有发展政策层面上的SEA才能令可持续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交通运输建设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而交通运输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还组成了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应当将战略环境评价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总而言之,战略环境评价是一种对环境进行评价的方法,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环境问题,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蔚纯,林健枝,陈立民等.战略环境评价(SEA)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 2010(5):22-23.

[2]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103-104.

第3篇

关键词: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回顾比较;研究展望

从研究的视角上看,目前国外学者对创业的研究视角趋于多样化,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大体上逐步经历了对创业的概念、创业的动因、创业的主体、创业的障碍、创业的教育模式、创业环境等不同的研究阶段;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集中于案例实证分析,普遍以思辨为主,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创业环境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总结创业环境的研究现状、最新成果和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一、创业环境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一)创业环境的概念

学者们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环境概念的研究、创业环境模型研究和创业环境评价研究这三个方面。对于创业环境概念的研究,学者们从“平台论”、“因素论”、“机会论”及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全球创业观察(GEM)提出的模型将创业环境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二是Gnyawali和Fogel的五维度模型将创业环境分为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五个维度。三是Lundstrom和 Stevenson提出的MOS 模型将创业环境分为创业教育、创业促进、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以及目标群体政策六个维度,建立了创业环境分析框架。关于创业环境包含的要素,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如下表所示。

笔者认为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的所有机会、平台和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法律等因素。行业环境是指给企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周期、发展阶段、行业进入与退出障碍、行业需求及竞争状况、行业的主导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企业的顾客、竞争者、供应链、营销渠道等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如下图所示。

(二)创业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

1.把握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机会是具有价值的创意,它来自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变化。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企业更加科学、快速地识别创业机会,抓住市场需求,提高创业成功率。

2.搭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服务平台。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工作,先后在企业注册登记、费用减免、金融贷款、资金扶持、税收及企业运营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设立了专门服务于创业的机构。研究创业环境有利于党和政府进一步搭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服务平台。

3.优化创业核心因素的组合。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科技型创业者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更好地把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等核心要素组合起来。

二、国内外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回顾与比较

(一)国外主要创业环境评价模型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的三大创业环境概念模型,即GEM(全球创业观察)模型、五维度模型、MOS 模型,虽然都是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的模型,但存在以下不同点。

1.研究的出发点不同。GEM模型重点考察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差异的存在?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如何?五维度模型从影响创业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将创业环境归结为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五个维度。MOS模型以“创业机会论”为基础,从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技能(Skills)角度提出六维度创业政策框架。

2.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从GEM模型考察的九大因素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的基础包含了“平台论”和“因素论”。五维度模型的评价体系则以“因素论”为基础,MOS模型以“创业机会论”为基础。

3.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GEM模型的九个维度框架下包含了若干个子指标。五维度模型共有33个子维度指标。MOS模型共有34个二级指标,优化后有26个二级指标。

4.应用的范围不同。GEM模型着重于研究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侧重于宏观创业环境研究。五维度模型以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易于衡量的指标体系更适合于小地区的研究,且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MOS模型将创业过程分为创业前、创业、创业后三个阶段,创业政策围绕M-O-S而构建并评价,具有系统性,适合评价大学生创业的创业环境。

(二)国内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回顾与比较

我国创业环境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创业环境概念的研究(平台论、因素论、“两者论”)、创业环境模型的研究、创业环境评价研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践上开看,我国对于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引入或加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评价模型。比较典型的是2002年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代表加入了GEM项目的调研工作,相关专家学者引入五维度模型和MOS模型等。

2.引入并改进国际上相关的评价模型。比较典型的有唐海仕、姜国俊以Lundstrom 和Stevenson开发的M-O-S模型为基础,针对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创业群体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了一套适合评价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

3.根据我国的情况重新建立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比较典型的是张玉利、陈立新在Devi R.Gnyawali和Daniel S.Fogel 的创业环境模型的基础上,把创业环境归为四大类:金融与非金融支持、社会经济条件、创业与管理技能、政府政策与工作程序。

我国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从我国学者对于创业环境研究的发展来看,研究的内容是逐步深入的,且大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都是针对创业环境所进行的研究,专门针对创业环境对创业能力和创业机会实现影响的程度做出深入探讨的还比较少;对某个完整的地方行政省份的创业环境进行全面评价与比较的研究还不够。

(三)国内外创业环境评价模型的比较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且都为实证研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在发展中提出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构成框架和研究方法。其中,GEM模型适合从宏观上总体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环境;五维度模型适合评价小范围地区的创业环境,其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更好;MOS模型适合将创业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考察创业环境。国内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或政府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创业环境的概念,主要有“平台论”、“因素论”、“两者论”;关于创业环境模型的研究则侧重于模型的构建原则、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创业环境包括的内容等;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研究,主要是引入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的评价模型或改进模型或从我国某一地区的实际出发构建的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对某一地区的创业环境做出评价。

三、我国创业环境评价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学者们对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业环境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们的重视。对创业环境的研究,需要深入和可选择的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全面的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包括我国创业环境的总体评价和完整的地区创业环境的评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二是结合国际上对创业环境评价的模型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分类评价我国的创业环境(按照不同的产业或群体);三是深入研究创业环境对于创业过程及创业的影响程度;四是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试点优化地区创业环境的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1]Gnyawali DeviR,Fogel DanielS.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s: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04).

[2]陈裕先,郭向荣.新世纪大学生创业环境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4).

[3]许明,肖强,韦鸿鹏.广西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

[4]罗良忠.中国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问题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07(07).

[5]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6]姚晓芳,龙丹. 合肥、深圳两地科技型创业者素质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8(01).

[7]卫,唐根丽,钱丽.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 GEM 框架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9(02).

[8]李君,陈寒松.我国创业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2010(06).

[9]唐海仕,姜国俊.基于MOS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3).

[10]王喜东.济南市创业环境研究[D].清华大学,2004.

[11]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7.

[12]苏建国.合肥市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第4篇

人体工学课程是工业设计、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的设计必修基础课,是形成设计人才基本设计理念和专业修养的出发点。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人本理念、科学设计观的初步设计概念,并帮助学生掌握任务分析、环境评价的科学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科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内高等院校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学院均有开设此课程,一般作为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时48节左右,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脱节,专业针对性缺乏,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因此,课程教改势在必行。

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从艺术设计专业中脱颖而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的高涨而诞生。从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此专业到1998年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下属专业方向的十年间,全国600余所高校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该专业旨在培养能运用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知识,在设计企事业单位进行概念设计和方案实施的。创新思维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专业人才。

而人体工学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启蒙课程,为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提供基础性的导向。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和理论运用两大版块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在使用环境时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为确定空间范围、家具尺度及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提供设计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奠定环境设计的人本理念基础和设计领域的科学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人体工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和设计实践及研究。

3.提供给学生环境设计参考数据、环境舒适度参数等技术支持。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针对性。人体工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建筑与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的内容综合性强、学科边界模糊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方向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等情况,然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和提取是尤为重要的。

面向环境艺术专业的人体工学课程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和理论课程结合课题实践的教学结构来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提高专业针对性的出发点。

2.缺乏前沿理论的拓展。人体工学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是科研的热点,但目前相关教材中缺少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国际人类工效学协会(IEA)成立了20个技术委员会对工作分析和设计的行为理论、老龄化社会、儿童和教育环境的人机工学、设计的人机工学、健康护理人机工学、人机交互、组织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际人机工学研究组织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深入扩展学科理论。选择性地引入相关新理论,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实践流程。主要表现为用于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均匀;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验证的衔接不紧密。

三、教学改革方案

就以上提出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三点教改方案。

1.加强学科针对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学习所有内容并不切实际,因此就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而言,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提取,从而加强学科针对性。

(1)扩充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人机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讲授人体工学的性质、学科范围、发展史、定义、研究内容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机一环境系统中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肢体活动范围、人的感知觉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增加建筑及环境评价知识。为了促进人体工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在教学中引入了人机工程评价和居住后环境评价(POE)量化理论,分析了人机因素和环境评价因素,引导学生建构评价项目群,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并训练学生按照环境评价程序收集空间数据,为环境设计奠定基础。

(3)缩减作业环境中的人体因素。其中包括人的输入与输出系统、人的肌肉施力和作业效率、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感知觉环节知识。

2.深化教学理论。为推动通才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人体工学学科的应用范围,提升专业设计素质的全面性。针对缺乏最新研究成果的扩展现状,为增强学生的设计科学观和理性分析能力。针对课程的理论研究途径引人以下两点内容:

(1)引入任务分析法。为细化并完善设计流程,在教学中引人人机工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分析法,就行为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层级分解,了解分解每个行为节点间的衔接性,并根据每个节点确定行为主体的行为需求。从而寻求功能设计的突破口。

(2)引入其他设计领域的人体工学知识。在满足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以设计为主线,用户为中心,通过相关人机工程内容介绍和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人体工学在产品设计领域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产品设计领域中,主要通过家具设计教学来扩展教学广度。侧重家具设计的人体因素。包括工作面高度设计、座位的设计和床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教学侧重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信息辨认能力限度。

3.完善实践流程。

(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量。学时总共48节,实践性教学量由原先的8节增加至16节,占总课时量的30%。

(2)将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紧密衔接。将人体尺寸测量、人体结构模型制作、实地尺寸测量、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调研、环境评价和课题设计等实践内容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3)控制好“择取――过程一总结”三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为了将实践教学作为环艺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的“择取”;注重“引导”的方法和质量;明确“总结”以后应当做什么。

(4)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的认识。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加深对交叉性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教学方式由“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因此典型案例的筛选和引导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四、实践情况

通过2009年12月14日至12月31日的人体工学课程验证了教改方案的有效性。此次课程授课对象为08东方室内,授课人数为32人,授课地点为艺术学院楼7103室。

在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可参与性和参与程度后,把专业教室确定为实践教学场,按照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单元实践作业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转换,分析实际问题,把设计课题和实际环境结合,做到“实题实做”,切实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设计分析和实践能力。

1.通过缩减人体输入与输出系统、人体信息加工和人的感知觉等单元知识后,把更多课时安排在人体尺度、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和环境评价内容上,使得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加深。

2.在人体尺寸与作业空间单元环节中,进行人体尺寸测量和教室实地测量实践,为学生建立基本的尺寸概念和环境设计的人本概念。在统一测量项目的前提下,以班级为样本(≥30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体静态和动态尺寸测量,如图1所示,并根据其中1名组员的尺寸测量结果制作人体结构模型;实地尺寸测量环节要求学生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家具和教室环境的结构性尺寸的测量,记录整理作为改造性设计的参考依据,通过此环节建立起学生的初步尺寸概念;在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环节中,由学生自行调研任意空间完成;在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因素环节中,按照任务分析法,针对面向绘图过程的设计专用课桌椅进行参照性设计,并进行了最终的绘图桌椅设计验证。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运用此方法明确了设计的目的,增强了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环境评价环节中。按照评价六个流程制定专业教室环境评价计划。按照环境中的声、光、热、空气和空间五种环境类别分别制订计划,每一类别分为物理测定、语义差别量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三个侧面依次实行,收集并汇总原始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建立环境评价模型,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第5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建设;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内涵;特点;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8-03

1社区健身环境的概念与结构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是指环绕一定事物并与该事物发生一定关系的境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1]。作为中心事物是人的环境,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本文所指的社区健身环境是指与社区体育这一主体相对的客体,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与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密切相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够与体育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对体育产生直接、间接的正、负面的影响。社区健身环境按照存在形态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按照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由于现在的城市社区大多经人工改造,纯天然环境微乎其微,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彼此交叉部分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因此,我们认为将社区健身环境分为社区健身自然环境和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比较适当。其结构如下图:

2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内涵

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是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称,换言之,健身环境评价包括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质量评价是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社区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其重点是通过现状的研究,评价、探讨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构建优美和谐的健身环境,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更好的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健身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健身环境有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遵照社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所需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社区健身环境质量和健身环境影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环境质量高对居民的健身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形成正价的健身环境影响;反之,环境质量低,不利于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难以形成良好的健身气氛和人群参与率,从而产生负价影响;反过来,形成活跃的健身气氛、丰富的体育生活、浓厚的健身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行为又能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从广义上讲,健身环境评价是对健身环境系统状况的认识、评价和判断,通过评价发现健身环境是否符合居民健身需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总结经验,提出对策,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影响方式上讲,社区健身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与健身活动相伴,直接作用于健身过程始终,如场地设施环境、健身区生态环境、健身活动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等;外环境可在宏观上制约或调节健身活动的开展,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证或保障条件,如政策法规、经济投入、体质监测、组织管理中的非活动直接参与部分等。本文主要对社区内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社区健身环境质量的评价作理论的探讨。健身环境评价存在两个向度:1) 主观向度:对健身环境在主观上的认识。由于在需求层次、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健身环境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舒适度的判定会有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个体主观感受上,如:个人纵向比较,比以前好(对比感觉);2) 客观向度:指对环境可度量化内涵进行界定,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体育物质或非物质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的判定,着重进行环境指标的研究,属性是客观的,体现团体性。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常常试图找出一个综合值来对它做出总体性评价,力求评价更科学、客观、有效,真实反映其状态或水平。显而易见,主观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受个人的主观意愿、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观、成长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观指标仅反映个人偏好,个体间差异大,内在的评价和渴望难以衡量整体性及指标的整合;二是主观指标的可信度往往引起人们的怀疑,可靠性不足,是否受其它动机的左右等;三是满意度虽然能反映“良好”的状态,但各人的满意程度基于自身的认识、家庭及个人的经济实力等,不可避免的受阶段性情绪的影响,同时总会掺杂自身利益,因而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四是主观评价更趋“比较式”,是与同境况者的比较而感觉,通常没有某一客观统一的标准,也就较难有代表性,从而也说明,社区健身环境优劣从主观向度上较难反映真实状况。但由于各种客观指标的性质是不同的,只有加权的方法才能取得综合值,但指标值的权数却又难以确定,目前权数确定虽然有很多方法,但都含有主观成分在其中。而主观指标有助于这种综合值的计算,因为人们满意与否总是综合了社区各方面的状况后才产生的,主观指标有助于迅速了解社区健身环境的综合状态或水平。因而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评价内容要全面,主客观因素相结合。

3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特点

社区健身环境的区域性、整体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 与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社区健身环境与本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评价健身环境要从国情、省情、地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防止简单化,不搞“―刀切”。2) 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这里所讲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是选拔和甄别,也不是对评价社区的奖励与惩罚,因而它不同于先进体育社区的评选。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目标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建设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处理,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建设和发展服务,评价起到诊断和导向作用。二是评价目标要与社区成员的需求相一致。社区健身环境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社区体育的建设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的体育活动,因而必须体现社区成员的意志,以他们的需求为目标导向。3) 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社区健身环境包含的因素较多,有“硬环境(物质环境)”和“软环境(精神环境)”两个层次。涉及多项内容,因而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由于社区健身环境的非客观因素的存在,难以具体量化,决定了对其评价应采用模糊综合判断进行处理。4)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不是以政府、社区物业管理者、居民等某一方的价值观为准则,而是协调多方利益达成共识,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5) 注重新价值的评价。社区成员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健身互动形成一定的健身活动氛围,有利于自身或他人形成良好的健身效果,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或保持健身行为的持续性,从而使健身环境生成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环境自身具有的,而是透过人的健身实践生成的,属于“生成性”价值。对这种价值的判定不同于传统的评价,从而使其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

4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即以居民的健康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要求,它强调的是在社会制度安排和政治、文化生活中,以人的发展和利益为首要考虑,反对用外在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评估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3]。健身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区健身活动的开展,吸引众多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居民生活。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反映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就是评价要以居民对健身活动的需求来判定健身环境的质量。就是说,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确立居民在健身环境的主体地位,把健身环境是否有利于居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的首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倾听居民的声音,摈弃固有的物本评价思想,把评价引上以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向上来。

4.2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功能之一是诊断社区健身环境的规模和质量,通过健身环境的现状判明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导向和决策支持。根据社区的规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鉴定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否与社区的发展相适应,是否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这里就存在两个必须弄清的问题,一是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问题;二是社区健身环境与社区其它方面的协调问题。社区成员对健身环境质量的要求总会是最佳化的(个人需要的最佳),这是由人们的需求愿望和追求的价值所决定的。社区成员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对社区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多样化需求的结果容易使健身环境中的物质设施趋向“大而全”,非物质条件变得复杂而多变,此时,社区健身环境的目标评价就要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为建设目标服务。然而对其评价不能脱离社区的实际,不能割裂与社区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发展也会失去持续性。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比例平衡理论),社区作为一个运行的社会体系,其社会功能要求把空间分配给各项社会功能使用,以维持社会功能的同一性。由此,必须达到某种牺牲性平衡(Balance of Sacrifices),以便社区的各项功能需求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4],其中的任何一项建设都不能无限满足,否则就会造成其他方面功效的过度损失。因此,社区和谐发展的评价理念实质就是保持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社区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也与居民对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一致的。

4.3面向多元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正是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评价应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质量评价,而且要重视软件组织管理与服务、健身活动开展等质量评价,其中的质量要素,注重景观性和适宜性评价、资源效率和安全管理评价、健身者满意度与反应性评价等;对指标的选取,一是由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价发展为复合指标的评价,力求反映健身环境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二是综合质量评价由原来的单维评价发展为二维、三维评价,以多维的综合结果形成的矩阵判别优劣。在评价目的上,打破以往只注重目标性评价的局限,将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居民需要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更重要的要在评价中找出阻碍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原因,达成评价者与社区管理者及健身者的共识,以便对健身环境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就是说,评价具有动态性,强调过程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而不是为了选拔与评优。这就意味着,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不能按照传统的少数专家认定的方法,居民是健身环境的主体,是健身环境的受益者和改造者,他们的意见最具权威性,居民的参与和建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尤其是那些对健身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又难以量化的主观性指标,必须给以准确描述;主客观评价相结合,明确健身环境既是客观指标的标准化,又是居民主观指标的满足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凸现环境评价的性质与目的。

4.4突出地方特色,建立适应居民健身多元需求的评价体系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地理、文化、习俗、价值认识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某种生态行为和结构,这种生态观是社会结构的生态观,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5]。社区体育是城市群众体育活动在社区地域上的缩影,受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家庭生活方式的支配,体育健身活动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说,不同的社区总会存在不同的背景,这些差异虽然有些是基于经济的、地理的,但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因素。健身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告诉我们,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特殊地理、文化、经济发展等背景。

5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的构建是核心内容,它关系到综合评价是否准确反映问题的实质。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性的指标体系,是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员健康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居民参与体育并追求的目标。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体现健康的核心主题。从城市社区健身环境结构图可以看出,社区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由于地形具有天然特征,虽然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部分,但不具有普遍性;地貌部分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因此,生态环境是健身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众多因素。政策法规是社区健身环境建设与管理的行动指南,具有约束和调控作用。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对它的影响及落实情况,主要是通过管理与健身活动状况显示出来,它与社区体育管理具有明显的叠合性,将政策法规纳入到管理及其它的评价指标中,通过其他指标反映出来更符合评价的需要;经济对社区健身活动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通过改善健身环境和变革居民生活方式结构得以实现的,评价中,健身环境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水平已很好的说明了经济在社区体育投入的状况,经济环境问题已被其他指标所涵盖。因此,政治、经济指标没有单列出来的必要。评价社区健身环境时,应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人文环境因素上,从“硬环境”的设施方面:包括场馆、健身设施(含有残疾人专用设施)、服务设施(为健身所特有)等和“软环境”的管理及健身氛围方面:包括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育与利用、开展健身活动及氛围、健身宣传与指导、居民体质监测、健身交流与合作、健身与健康教育等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建指标体系要力求反映社区健身环境内部的本质联系,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到信息的全面性与指标评价简便性的结合,避免多重共线性与序列相关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2,7.

[2]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7.

第6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概念;3类评价指标;探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9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内容概述

所谓土壤污染,指的就是由于某些土壤元素的超标,导致土壤的效力下降,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对于土壤污染的含义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定义指标。

目前,所广泛使用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在该类型的土壤污染评价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所能够承受的污染元素的总体含量进行考察,一旦土壤中的元素数值快要接近这个数值,就要对土壤的污染排放和元素摄入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土壤污染的产生和加剧;第二,是采用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该指标主要指的是GB-15168之中所谓土壤污染元素的含量的具体规定,具体的来说,一旦相应的土壤污染元素数值超出了该指标的具体规定,就需要对该土壤的实际污染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防止土壤污染的情况的出现;第三,是采用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对当地区域的土壤的质量进行深度分析,为土壤环境选择一个具体的污染临界值,一旦土壤中的污染元素超出了这个临界值,就需要对土壤的污染元素进行重点的整治处理,有效的防止土壤污染情况的出现。

2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重要意义

所谓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指的就是在进行土壤污染的研究控制过程中,按照保证土壤质量的实际要求,进行对监测土壤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保证在进行土壤污染控制过程中,都进行严格的指标设定,以便于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的实际状态,为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真实有效。其中,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完整性指的就是最后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数据要求;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代表性指的是所采用的研究指标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污染的真实情况;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准确性则是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情况数据有着对于区域土壤环境的真实反映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可以对土壤的真实污染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3 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的深度探析

3.1 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的应用过程中,要对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所标出的土壤中所蕴含各种污染物质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具体的来说,进行采样的过程中,要对进行土壤中所蕴含的酸碱度数值情况、有机物蕴含情况、重金属浓度含量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研究,并按照相应的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具体规定,并在进行土壤污染数值的控制之前,对于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进行调查设计。一般情况下,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指的是在很少经过人类活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壤污染数值,在进行该类型的土壤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要保证要进行对于该数值的适当人为调整,保证土壤环境避免可能经受的污染情况

3.2 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

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之中,要对相关的国家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所采用的国家参考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土壤中的各种元素的实际含量。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设定之前,要对检验数值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保证所使用的参考指标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状态。在进行土壤状态的监测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防止由于检测的疏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的准确度。最后,要保证所使用的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数据都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真实状态,保证后续的土壤污染排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对土壤承载能力的真实考核。具体的来说,要对进行土壤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的元素含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土壤污染临界值研究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制定出来的土壤污染临界值可以和土壤环境的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做好了土壤污染临界值的研究工作之后,还要对土壤元素含量的研究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来进行研究,以便于充分的满足后续的土壤污染的需要,为后续的土壤污染解决过程提供足够的参考建议。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控制好土壤质量,并为后续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骆永明,宋静,夏家淇.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I・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J].土壤学报,2005(04).

[2]陈怀满,郑春荣,周东美,王慎强.关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06).

[3]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J]. 中国环境监测,2000(05).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工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主要目的是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脱离环境监测的环境保护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无法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应先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

2 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监测缺乏内在动力

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时间和经费的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事业型的运作机制,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驱动力。

2.2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偏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披于应付.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部分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于形式化,弱化了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监测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2.3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中仪器设备闲置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监测站许多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已列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配置,但环境监测部门对此突发性污染,没有做出快速反应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申请购置某些仪器设备时不够审慎,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站的基本配置要求而进行申购,不能为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监测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其长远规划的使用效益和配套管理,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后基本闲置,浪费现

象严重。

3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3.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项目建成后是否造成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可以有效地反映这些问题,以准确的环境检测数据可以衡量该地域的环境质量的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是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是否达到功能区要求等。根据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判断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根据判定结果进行建设。

3.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环境评价体系中,对环境进行监督的方法较多,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些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反映。

3.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在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应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眭。在项目建成后应先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需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

4 加强环境检测工作的措施

4.1加强环境检测的重视度

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临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耐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4.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

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4.3加强制度建设

应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

4.4推广应用新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5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环境检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较多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环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各种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督的法律条例也相继出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配套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起来,并建立健全可持续环境发展管理体系,促进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刘会敏.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干扰[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57-57.

[3] 索安宁,张明慧,于永海等.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105-111.

第8篇

1.环境的概念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对“环境”的定义作了特定的延伸,它包括室内室外空间的布置、材料、活动、课堂上的指导和互动(包括语言)、日常生活和活动的日程安排以及对父母和员工提供的支持。环境评价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评价托幼机构是否为儿童提供一个卫生、安全、具有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环境。

2.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简介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是由美国北卡诺利拉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Thelma Harms 和Richard M· Clifford两位学者为评价2.5到5岁的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它于1980年正式出版发行,并于1998年发行修订版。旧版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共有七大类37个评分项目。修订版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也分为七大类,但是这七大类和旧量表的七大类有些不同,评分项目由原来的的37个变为43个。

该量表协同在此结构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庭看护中心环境评价量表、婴幼儿保育机构环境评价量表 、学龄保育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经过专业的培训后,这套环境评价量表可以适用于幼儿园、学前班、日托中心、家庭看护中心等各种托幼机构的自评。此套量表除美国的19个州、美国军区部门的家庭育儿院及保育中心使用外,还被运用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如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冰岛、葡萄牙、英格兰、西班牙、奥地利、新加坡、香港、韩国、匈牙利和希腊。另外,它还被运用于很多重要的研究和项目中。

二、修订版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的特点

与1980年版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相比,修订版量表一方面融入了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更注重对儿童发展的需要与人格的尊重,充分考虑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体现了世界学前教育领域对残疾儿童教育、多元文化敏感性等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弥补了旧量表的一些不足,使得修订版量表变得更加完善。具体而言,修订版量表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评价指标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通过修订版与旧版量表的对比分析,修订版量表呈现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各个评分指标都更加具体,注重对客观表现的细节进行描述,更具操作性。例如,在修订版量表的“日常生活护理”一类中的第9项“教师是否热情地问候幼儿及其家长”,以及在第五大类互动中的第32项“教师是否通过适宜的身体接触表达对幼儿的爱”。通过这些评分指标,评价者可以比较客观地对教师进行判断,降低了教师评价的主观随意性。

2.以过程性质量的评价为主,突出对人际互动的评价

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从两个方面来评定。一是结构性质量,它主要包括人员条件、物质条件。二是过程性质量,它是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更直接联系的变量。它主要包括学习环境、日程安排、课程、指导和互动。研究发现,“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变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比结构性因素更大”。[1]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的一大特点就是以评价托幼机构的过程性质量为目的。修订版量表渗透了人际互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的新理念,突出了对人际互动的评价,弥补了旧版量表对人际互动方面的忽视的不足,不但单列为一个大类,而且在其他的项目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修订版量表中第六大类的第36项“教师是否参加集体活动,也参与小组和个别幼儿的教育性互动”以及第七大类的第41项“教师的互动与合作”等。

3.修订版量表主要使用职责标准和效率标准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由四类标准构成:一是素质标准,二是职责标准。这两个标准相比,工作人员的素质标准是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职责标准则更为重要,“它是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教育行为的规范,直接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2] 三是效率标准。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根据。四是效果标准。效果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结果。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中对人员部分使用了职责标准,主要评价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预先设计,以及对教师的直接教学与指导行为。在物质条件部分更注重使用效率标准。运用职责标准和效率标准这两种评价标准的优势在于: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可以提高器械的使用率,避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三、修订版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的不足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在修订后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对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编订工作带来一些问题,例如,评价指标笼统难以操作;注重对结构性质量的评价,却忽视过程性质量的评价;重视物质人员的配备,却忽视评价及效能的发挥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借鉴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托幼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修改和补充,从而充分发挥该量表的优势和作用。

1.过于重视过程变量,忽视班级规模、师幼比例等结构性质量

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变量是托幼机构质量评价中的最重要部分,量表的设计者将指标设置的权重更多地放在对过程性质量的评价上,但是,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作为国际性量表被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使用,这就要求它更具普遍性、通用性,否则,该量表将难以客观地评价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例如,我国的大部分托幼机构在班级规模、师幼比例等结构性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若将此量表用于我国,就必须配合其他量表共同使用。

2.存在内部一致性差的问题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从七个方面对托幼机构环境进行评价,每一方面又分成若干个项目。因此,如果在不同设备与条件的幼儿园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可能会出现内部一致性差的问题。[3] 比如,两个幼儿园分数相同,但相同的分数的具体构成可能会不一样。但是最后经算出各领域“总分”之后,就会导致托幼机构中存在的差异被掩盖。例如,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支持的机构,可能物质设备的项目得分低,而没有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当环境和支持的机构,可能物质设备的项目得分高。这样中和下来可能最后的总分相同。如此一来,某一托幼机构在残疾儿童上存在的问题被模糊化了。因此,在使用次量表的过程中应把细节和得分相结合,质性与质量相结合。

3.对物质材料的要求很高,可能导致托幼机构忽视幼儿的发展问题

“对物质材料的要求高,这就使得有些托幼机构可以购买器械和材料,提高和量表相关项目的得分,获得高等级。这种高等级可以掩饰员工行为问题以及成人工作环境中的问题。可能造成对儿童发展问题的更深入探讨的忽略,而把焦点放在其他方面上。”[4] 旧量表在这一问题上可能更严重,而修订版量表在总体结构上更趋于合理。“教学与互动”“学习的帮助”等的比例增加,物质材料部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评价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是为了保障幼儿在托幼机构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如果过于注重物质条件而忽视儿童发展问题,那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就失去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650092)

参考文献:

[1]周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2]戴双翔,刘霞.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第9篇

关键词: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33-02

一、前言

环境评价课程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环境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其内容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与技术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1]。

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严格,这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进行创新改革,以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专业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特别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环境工程类环境评价课程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如何适应新世纪的需求而进行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环境评价课程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初“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提出,到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环境影响评价既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过程中一项具体制度,同时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2]。

环境评价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理论框架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近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法规与体制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与技术上都有长足发展。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适应本科生培养的要求以及形势的需要,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列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技术与法规,融合可持续发展观,为以后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环境评价课程教学的探讨

1.重视教材的选用。科学、合理地选用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然而,与其他课程不同,环境评价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内容非常广,包括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和案例分析等。目前市面上环境评价教材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倾向于环境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部分。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其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实际环评案例的分析,同时要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几年实行环评上岗证培训和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后,毕业后很多同学将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大军,选择教材应该参考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教材,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考试的内容,并使教材内容与环评上岗培训和环评工程师培训接轨。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内容充实、实用、创新性强。这样,无形中我们就优化了知识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2.突出工科院校课程体系开设的优势和特点。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也在迅猛发展。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高校必须在相同的原则下,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环境评价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方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环境评价教学必须围绕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建筑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并在下列内容上做进一步的改革或完善:(1)围绕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调整课程、课程学时和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环境评价课程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需要的前期知识较多,因此,该课程需要设置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之后或同步开设,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更加熟练地学习该课程。(2)由于环境评价课时较短,需要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整合,全面分析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去除跟课程无关紧要的部分,增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将国内外和教师自己的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环境评价知识体系是随着科学发展和大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更新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1)认真备课,这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对照大纲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同时,除了准备课本内容外,还要尽量多收集一些环境评价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搜集一些实际的环评案例和课本知识相结合,使得课本知识贴近日常生活,把抽象的原理化为具体,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和生活处处离不开环评,从而激发出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情况,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提问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尽量把面铺得广一些,这样就能增强全班同学回答问题的热情。

4.重视学生的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计算机上机等教学实践环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向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点,并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因此,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可增加即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同时学会写好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环境评价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际,不能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环境评价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水、气、固、生态等,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开阔的前期知识,还需要学生对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污染物处理工艺等较为熟悉。这样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就会避免由于不了解工艺和设备情况,难以正确评价工程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因此,针对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评价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知识面,改善人才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5.加强环境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效果。在当今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对教师特别是环境评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建议:(1)学校派课程教师有计划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班或研讨班。同时,加强同专业名牌大学和有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评价课程教师的经验交流。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吸收好的经验,促进环境评价课程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境评价事业做出贡献。(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多向有其他兄弟高校和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博采众长,这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比较好的方式。这些资历丰富的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气氛的掌控方面都相当有经验。

四、结论

环境评价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真正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环境评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刚,王宁.基于CAE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验课教学实践体会[J].实验室科学,2009,(4):51-53.

[2]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广政,裘小松.数学期望和方差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80,(04).

第10篇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 实践应用 技术方法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219-02

1 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评价(SE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法规、计划规划等层次中的应用,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社会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支持,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强有力保障。目前,关于SEA在专业学术领域中,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其技术方法问题。从SEA的地位来看,SEA始属于宏观层次范畴,其地位要高于普通的建设项目环评,因此,提供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可变性的特点。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对比,SEA更加复杂和不确定。近年来,人们对SEA的认识不断地提高,SEA的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其技术方法已经由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同时也存在着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SEA的技术方法在战略环评全过程中都有体现,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比如:筛选,影响预测、识别,评价决策等过程。从方法来源视角来看,SEA的技术方法既包括传统政策学法、EIA(环境影响评价)法、系统论法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传统方法,也包括综合了SEA与管理学或经济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计算机模型法、统计学方法以及遥感技术的新技术方法,这类新技术方法能够对SEA应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正。

2 战略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2.1 政策评价法

政策是战略决策的关键以及基础表现形式,与计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比,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评价中纳入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价,将更加具有实用性。从政策评价方法上看,主要分为政策分析、政策预测以及政策效果评估这3类,其中,政策分析还包括政策可行性、价值、超绝理性以及三维分析等;同时,政策预测则以定性主观预测为主;效果评估包括效率、价值、效益评估以及前后对比评估等。在这类政策评价法中,前后对比评估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从整体上看,几乎都能应用在SEA中。

2.2 传统EIA法

尽管传统EIA法在评价对象、范围以及层次等方面与SEA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的评价基本思路和程序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将传统EIA技术方法作为基础,并实施相应的改进,使其能够适用于SEA中,这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EIA技术方法经一定改进后,可以适用于SEA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数学模型、定性分析、系统模型等,这些技术方法是以系统学原理为依据,同时结合了GIS技术而发展形成的一类先进性、发展前景较好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

2.3 区域EIA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事业开始起航,区域性的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地涌现,并且在区域EIA工作不断地深入的背景下,趋于EIA技术评价手段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环境本身有着区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将区域环境评价法应用于规划EIA中,能够起到战略环评的实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区域开发EIA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作为基础,并综合战略环评的主要特征,运用系统分析、景观模拟以及生态功能流分析等对应的方法和技术。

2.4 规划和决策等技术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决策技术、规划技术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同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SEA为具有一定整体性或者规划层次上的环境评价,理所应当地采取决策支持技术,如,政策评估法、系统工程法、专家咨询法以及优化选址法等。

3 SEA技术方法在国内外的实践应用

3.1 国外实践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应用SEA的技术方法并不统一,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具体方法及技术均比较简便。立足于整体的实践应用情况,一方面,通过项目评价修正和改进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该种方法已经在丹麦、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充分运用。另一方面,如英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将相互作用简便的矩阵方法用于战略环评中,同时,规划与政策结合的分析手段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3.2 国内实践应用

3.2.1 指标权重分析法

从我国土地的使用规划角度来看,目前国内主要运用的是以规划和政策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如,重庆北碚制定土地使用规划时,就建立了影响环境系统,通过层次型分析手段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再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主要综合评价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情况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情况,通过量化具体指标,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行。

3.2.2 情景预测分析法

从交通规划角度来看,情景预测分析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思路是发挥多方组织的协调作用以及引导民众参与的方式,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2.3 经济景气善方法

从行业整体发展规划角度来看,经济景气善方法在系统建设规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大连市产业系统建设的规划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经济景气善分析技术来创建对应的指数体系。

4 实践应用过程中SEA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 SEA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SEA技术方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阶段已经开始正式实行的SEA技术与方法,其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程序等方面,但是关于SEA的理论研究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技术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但是其是否科学、实用,仍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实。其次,在战略环评中,环境条件承载力分析属于重点项目,但是因与其相关的分析方法尚不成熟,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最后,在具体的战略环评实践中,还缺少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评价的有效思路和方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性较差。

4.2 SEA技术方法的改进策略

在今后的SEA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有必要通过集成使用多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战略环评的实用性。同时,关于SEA的理论研究,也需要逐渐深入环境条件承载力领域;针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战略环评要更加注重利用综合型决策管理模型,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好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提高战略环评的科学性。

5 结语

在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统筹兼顾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国内逐渐发展或者引进了一些战略环境评价理念以及技术方法,但是由于战略环境评价本身比较复杂,且存在一定的非确定性,加上目前社会采取的战略环境评价模式及方法不健全,导致其在实践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保证战略环境评价实践的科学性,有必要对其相关的评价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持续探索出有效的技术改进策略和方法,特别是需要探索出综合性的战略环评技术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祉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中的情景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敏感区;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应用意义;应用策略

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现象,环境敏感区是在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展开的相关系列工作,相对于生态敏感区来说,环境敏感区更加细致,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的规范环境保护人员审批行为,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所以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加强环境敏感区信息化建设,提高对环境敏感区的应用保护意识,落实人才培训强化分类管理,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强化环境敏感区的监督管理,从多种角度渗透环境敏感区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敏感区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本人主要针对环境敏感区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中的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1环境敏感区概述

1.1环境敏感区定义

环境敏感区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展开的重要依据,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对环境敏感区加以重视,在环境敏感区的基础上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而所谓的环境敏感区则是指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的自然,文化等多种领域的保护区域,如果对环境敏感区进行细致划分,那么环境敏感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自然保护区,也就是说,国家目前现存的风景名胜,科研保护区,资源保护区等等,应根据其自身的稀有程度来划分等级,并根据等级来展开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二,风景名胜区,具有观赏以及文化科研意义的风景名胜,如湖泊,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象,通俗来讲也就是现代人们旅游的主要观光浏览地点,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第三,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而农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国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同样也属于环境敏感区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致的划分不能一一列述,例如社会关注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等。

1.2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

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其本质上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但同时又会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环境敏感局是以生态敏感区为基础展开的细致划分,相对来说是源于生态敏感区,但同时又与生态敏感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处理好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关系,加强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生态敏感区主要是应用城市规划当中,可以帮助城市阻隔无序发展,帮助城市有规划,有建设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退化,通俗来讲城市现在目前存在着的绿植绿化就属于生态敏感区,通过在城市当中大量繁殖绿植绿化有效的加强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1.3环境敏感区的起源

环境敏感区最早起源于1986年的英国农业法,并在其中详细的讲述了环境敏感区的概念,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重要性,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从工业革命发展过后世界整体生态环境在不断退化,大量树木砍伐,湖泊搁浅,海平线下降等,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性,在英国农业法当中对环境敏感区展开了非常详细的讲述,认识农业可能对国家优质的土地,文化遗址,野生动物等带来重要的影响,于是英国农业渔业与环境敏感区相结合决定帮助农民将典型的农业区域化作为自然保护区来展开重点保护,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应用成果,并且将环境敏感区的应用广为扩散,不仅扩散了环境敏感区的应用范围,还扩散了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内容。

2环境敏感区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2.1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

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物质水平,越来越追求精神层次,而通过历年间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引导,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深蒂固,而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则是指由生态环境部会议审议通过并执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在目前阶段当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已经更新到2021年版,可以更好地辅助相关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

2.2是决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的重要依据

环境敏感区是决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的重要依据,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决策责任,可以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质量,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环境敏感区在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分类管理当中的应用加以重视,结合目前环境敏感区的实际情况,并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应用,以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能得到顺利展开,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敏感区当中所包含的项目也有所增多,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当中对资源的使用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大环境的变化,导致部分资源濒临灭绝,为了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的速度,将部分资源纳入环境敏感区域当中展开重点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而其中所存在的文化历史却值得保存与纪念,通过将文化历史遗址,文物等内容纳入环境敏感区展开保护,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历史在时代的发展长流当中消失。

2.3有利于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

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的目标,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无论是生态敏感区还是环境敏感,还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都只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加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而在环境敏感区当中最值得保护的项目更加细致繁琐,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环境敏感区了解我国目前实际的生态环境现状,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2.4有利于突破自然保护区的局限

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地突破自然保护区的界限,在上述中也着重说明了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区别,那就是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的突破自然保护区的界限,而在环境敏感区当中不仅对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利用,还可以对历史文化遗址,具有观赏价值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甚至是战争遗址,社区关注区等等,相对生态敏感区来说更加细致,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来说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3环境敏感区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环境敏感区信息化建设

而要想有效的实现环境敏感区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当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就需要加强环境敏感区的信息化建设,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展开过程当中其实不难发现,除去对重点保护区域和濒危灭绝动物等类似的范围来说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而其他区域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这就导致工作人员无法了解环境敏感区的实际情况,不能对环境敏感区展开及时的保护,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设备会对环境敏感区造成一定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环境敏感区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展开,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智能化监测手段来满足环境敏感区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3.2提高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意识

在目前环境敏感区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部分工作人员对环境敏感区的应用意识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环境敏感区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当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应用意识,加强环境敏感区保护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的价值。

3.3落实人才培训强化分类管理

相关部门需要从内部落实人才培训活动,强化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工作,提高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工作质量,保障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最大化的发挥环境敏感区在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当中的应用价值。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是近些年的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之一,部分工作人员很难适应应用环境敏感区的全新工作方式,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展开系统性的培训活动,来帮助工作人员克服工作难度,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使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当中能够有效的应用环境敏感区。

3.4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立都等同于规矩的建立,通过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方式,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的有效措施,所以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的重视,制定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同时,制定标准化的审批流程,利用环境敏感区对建设项目进行严加审查,并对审批流程加以细化,一方面要保证审批流程的流畅性,避免重复审批工作,而一方面,要保证审批流程的严谨性,严格保障审批质量,避免有漏洞可钻。

3.5强化环境敏感区的监督管理

由于环境敏感区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人员强化对环境敏感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力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当中对环境敏感区的划分又有了明确的要求,不仅突破了原有的自然保护区界限,还容纳了多项的需要保护的对象,工作人员需要对环境敏感区加以监督管理,一方面来减少对环境敏感区的伤害,提高保护力度,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的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实现环境敏感区的有效应用。

4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质量,能够做到从根本上突破自然保护区的局限性对环境敏感区加以利用保护,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整体生态平衡,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当中应用环境敏感区加以重视,结合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实际情况,落实环境敏感区的有效应用,并且加强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对环境敏感区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更加细致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常见问题解答(1)[J].环境影响评价,2021,43(05):103.

第12篇

[关键词] MOS模型;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07?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方式之一受到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并将其作为增加就业、实现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创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很早。Dill(1958年)、Lawrence和Lorsch(1967年)、Duncan(1972年)等从创业环境维度出发对创业环境进行界定,认为创业环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Gartner(1985年)从个体、组织、过程和环境四个维度描述了新企业创生框架,认为创业环境由资源的可获得性、周边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的干预及人们创业态度等因素组成。Gnyawali&Fogel(1994年)从影响创业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开发出包括金融支持、非金融支持、创业与管理技能的培训、社会经济条件、创业政策与程序的创业环境五维度分析框架[1]。Pages和Markley(2004年)从社会文化氛围、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界定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全球创业观察(GEM)在2005年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测度创业环境模型,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九个维度框架。Lundstrom & Stevenson(2005年)以“创业机会论”为基石,将创业环境分为创业教育、创业促进、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以及目标群体政策六个维度,建立了创业环境分析框架[2]。Anstin(2006年)通过研究,将环境分为宏观经济环境、税收、规则结构和社会政治环境。Scotto Shane(2001年)将创业环境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对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池仁勇(2002年)将创业环境分为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成功报酬系统和创业网络系统6个子系统并提出相应的分析。叶依广(2004年)等依据创业环境的内涵和功能提出了经济景气指数、鼓励、支持、服务和综合成果6个指标体系。蔡莉(2005年)等从科技型企业创业要素的角度对创业环境进行分析,设置7个一级指标,对创业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周丽(2006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提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大系统,并从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智力技术、社会服务、产业支撑五大体系提出了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对创业环境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以GEM 和Gnyawali & Fogel进行分析,Gnyawali & Fogel框架是GEM模型的前身。GEM着重于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侧重于宏观创业环境研究,对创业环境的描述不够充分,缺乏从系统角度对创业环境的评价。而且,国外有着完善的制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不一定适合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环境分析。本文以Lundstrom & Stevenson(2005年)开发的M-O-S模型为基础,在M-O-S模型提出的创业政策框架上,针对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提供理论指导。[3]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Lundstrom & Stevenson于2005年开发出基于M-O-S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创业机会论”为理论基石,提出六维度创业政策框架。六维度包括:创业教育、创业促进、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以及目标群体政策。[4]与GEM及Gnyawali & Fogel框架相比,M-O-S模型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该模型以“创业机会论”为基石,具有理论基础;其次,该模型结构性强,它把创业过程分为创业前(pre-start)、创业(start-up)、创业后(post start-up)三个阶段,创业对策围绕M-O-S而提,具有系统性;第三,该模型聚焦于创业者的创业活动过程链,针对性、操作性强,首要目的是要鼓励更多的人考虑创业,进行创业。因此,M-O-S模型的这些优点更适合于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创业环境的研究。笔者将以M-O-S模型为出发点构建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和指标。

第一,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在构建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笔者以M-O-S模型的框架为基础,遵循以下原则:①创业者导向原则。创业环境是创业者所面临的环境,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的来源,所以要按创业者的需求或满意程度来设置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基于此,笔者采用倒推法,以M-O-S模型六维度作为主体评价指标。②系统性原则。创业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考虑到信息的全面性和指标的简便性相结合。③可操作性原则。创业环境指标体系设置要充分考虑到指标资料的可获取性、有效性和公正性,设立可量化的有关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地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实用性。④可比性原则。设置指标体系时应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并符合国际公认标准,以保证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M-O-S模型主要从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技能(Skills)角度提出六维度创业政策框架。在创业政策绩效指标方面,Lundstrom & Stevenson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芬兰等10个国家创业政策的考察,列出了所考察国家的相关创业政策测度指标体系,在创业教育政策方面提出了包括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数量、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创业课程的数量、进行创业研究的教授数量、政府对创业教育和训练的支持、创业后续教育教师的数量、以创业为目标的班级学生数量、以创立企业作为风险项目的学生的数量、初高级课堂中创业课程和模块的数量等10个方面;创业促进包括增加创业潜力人口的数量、每单位资金的企业数、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成功创业榜样的多少、创业意识的增强、创业活动的宣传、有创业意向人数占一般人数的比例等7个方面;减少障碍包括减少创立企业所需时间、减少创立企业的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雇佣第一批员工的障碍、减少政府规则的负担、减少税收负担等6个方面;启动支持包括创业信息网络支持、政府R&D及创新支持、创业咨询服务3个方面;启动融资包括银行对创业企业贷款的拒绝率、优先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数量、为创业企业担保的企业数量等3个方面;目标群体政策包括妇女、青年、移民、学者以及大学生创业活动水平的变化等。Stevenson以欧美10个国家创业政策为考察对象,提出创业环境测度因素,这些创业环境测度指标因素能为我们测度创业环境提供很好的参考,但是Stevenson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科学的对创业环境测度的体系,而且这些创业环境测度因素是对欧美10个发达国家的创业政策的总结,并不适合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环境的测度。因此,笔者根据前面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初步指标体系。在创业教育方面主要包含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训练的支持、对创业理论研究的支持、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比例、创业后继续教育的支持、创业教育机构的数量5个指标;创业促进包含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成功的创业榜样、对创业活动的宣传、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对创业成功奖励5个指标;减少障碍包含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很少的启动和成长障碍、良好的竞争和破产法律体系、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的办事效率6个指标;启动支持包含创业信息网络的支持程度、“一站式”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政府R&D及创新支持、创业咨询服务、政府对创业中小企业的采购计划6个指标;启动融资包含优先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数量、为创业企业担保的企业数量、获得风险基金的难易程度、低成本创业贷款的支持程度、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力度5个指标;目标群体政策包含大学创业园的建设、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开业、运营跟踪辅导服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落户政策、创业挫折关怀政策6个指标(见表1)。

三、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由于初步选定的指标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剔除一些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本文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指标的优化。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量分析法,1904年由统计学家斯佩曼(Chales Spearman)提出,它是研究如何将多指标问题转化为较小的综合指标的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它通过把各个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引子,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藏的内在要素,找出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来实现指标的优化。[5]主成分分析法的方法如下:

(1)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评价等级的数据样本, 为第i个评价指标第j个评价等级的数据样本,获得样本的原始数据矩阵 ,矩阵每行的均值为 ,方差 。令 ,得出标准化矩阵

(2)求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 ,( )。

(3)求相关系数的矩阵R的特征根, ,计算 的贡献率 ,当累计贡献率 大于85%时,则认为这i个主成分可以评价原来的指标变量。

(4)可信度分析

可信度分析是检验测量工具的可信度和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一般以克朗巴赫Cronbach 系数来检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总分方差, 为第i个指标的方差。克朗巴赫 系数反映指标的内在信度,通常取值在0~1之间,当

(二)评价指标的优化及结果

为获取主成分分析的原始数据,笔者将6个一级指标下的34个二级指标制成调查表,每个指标按极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来评价,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的分值,然后请专家按照重要程度一同一量纲打分。我们共发出问卷50份,调查对象包括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初创人员、政府官员、银行、学校创业中心师生。问卷发放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7份,收集到原始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输入到SPSS11.5中,利用Factor过程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出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值。下面,笔者以创业教育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优化,将调查表创业教育指标层的数据加入,得到结果如下: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到R的非负特征值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

从表2可知,主成分1、2、3、4的累计贡献率为90.956%,超过85%,说明前4个主成分基本包括了6个指标的主要信息,从而可以舍去后2个指标,将指标数目优化为4个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相应特征值的特征向量(见表3)。

表3 R的特征向量

因此,特征向量所组成的主成分方程为:

从方程组可知,第一个主成分代表的是X11,即政府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支持;第二个主成分代表的X13,即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第三个主成分代表的是X14,即对创业后续教育的支持;第四个主成分代表的是X15,即创业教育机构的数量。这样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创业教育的指标优化为4个二级指标。

根据这一方法和过程,对其他5个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优化。原来的34个二级指标优化为26个,得到更加科学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对优化后的指标体系计算其Cronbach 系数,得 =0.827,其可靠性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四、结论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根据Lundstrom & Stevenson(2005年)开发的M-O-S模型,在Lundstrom & Stevenson提出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政策环境以及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按照贡献率的大小进行排序,将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得到最后26个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反映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科学性。[6]

表4 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Gnyawali D R,Grant J.H. Enhancing corporate venture performanc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7,5(1):74-98.

[2] Stevenson,Lois and Anders Lundstrom.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en Countries[J]. Stockholm: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2001(5):27-35.

[3] Stevens E, Dimitriadis S.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57(10):1074-1084.

[4] Anders Lundstrom & Lois Stevens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M]. Springer,2010:41-73.

第1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较多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环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各种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督的法律条例也相继出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配套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起来,并建立健全可持续环境发展管理体系,促进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1.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主要目的是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脱离环境监测的环境保护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无法落到实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应先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

2.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监测缺乏内在动力

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时间和经费的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

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事业型的运作机制,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驱动力。

2.2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偏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披于应付.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部分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于形式化,弱化了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监测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2.3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中仪器设备闲置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监测站许多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已列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配置,但环境监测部门对此突发性污染,没有做出快速反应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申请购置某些仪器设备时不够审慎,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站的基本配置要求而进行申购,不能为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监测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其长远规划的使用效益和配套管理,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后基本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3.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3.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项目建成后是否造成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可以有效地反映这些问题,以准确的环境检测数据可以衡量该地域的环境质量的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是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是否达到功能区要求等。根据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判断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根据判定结果进行建设。

3.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环境评价体系中,对环境进行监督的方法较多,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些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反映。

3.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在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应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在项目

建成后应先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需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

4.加强环境检测工作的措施

4.1加强环境检测的重视度

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临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耐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4.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

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4.3加强制度建设

应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

4.4推广应用新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第14篇

【关键词】 金融生态 主成分分析法 评价

由于评价对象属性的多样性,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构复杂,难以完全采用定量方法或简单归结为费用、效益或有效度进行优化分析与评价。这就需要首先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并采用定性信息定量化的途径使复杂的评价问题明朗化。因此,本文借鉴了李扬的研究成果,从要素投入角度设计了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之所以选择主成份分析法是因为研究具体结构层次的复杂系统常采用层次分析法,但鉴于金融唯一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结构层次较难建,且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层次因子权重时常带有较大的非客观性。相比之下,主成分分析法较为成功地克服了上述缺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金融体系绝非独立的创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它的运用不仅涉及到其内部环境,而且还更广泛地涉及到其活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信用等基本环境要素,所以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全面,从各个不同层次来反映和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2)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正因为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所以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和动态性,以使各期数据可进行比较。(3)可测性原则。限于区域性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因,在选择数据时应考虑到此原则,将不能得到的数据舍掉,或尽量用其它可得的数据作替代。

2、指标体系。本文借鉴李扬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提出的评价因素,结合西安金融环境的自身特点及数据的可测性、可得性,建立了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质量评价

评价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辅以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数据主要源自《西安市统计年鉴》(2001-2006)、《西安年鉴》(2001-2006),部分数据在银监局及统计局调研获取,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原始数据省略)。

1、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第一变量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i个变量就有i个主成分,以此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利用这种方法对西安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综合反映影响金融生态的各项信息,而且可以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2、计算方法。(1)将原始样本矩阵进行同趋势化处理,即将所有的逆指标进行倒数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2)原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往往不同,而不同量纲的数据放在一起就不能进行比较,否则没有意义。所以就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趋势相同的指标数据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其量纲的差异性,使其具有可比性。

3、评价过程。(1)求相关系数矩并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计算结果见表2。

前三项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4.7821%>85%,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具有的所有信息,所以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并计算特征向量(数据略)。

(2)求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三、结论

1、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状态不断好转。尽管在李扬的评价结果中,西安金融生态指数排名44位,但我们的评价结果显示,在2001―2006年间,西安市金融生态综合得分越来越大,这表明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状态不断进化,效率在不断提高,质量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2、第一主成分影响巨大。从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看出,第一主成分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占72.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活跃程度、经济开放度、市场化程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中长期贷款占比、银行不良贷款率、注册律师数、公证人员数、治安案件查处率、每亿元GDP平均的经济案件发生率对第一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环境、诚信环境、法律环境、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中介服务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较大,所以金融生态环境在改善的时候,应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

(注:本文是西安金融学会重点研究项目“加快西安金融产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3] 汪祖杰、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5).

第15篇

关键词: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X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5003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在享受道路建设带来的便利时,也逐渐意识到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山区道路受地形、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其建设和营运给山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路通、树枯、兽空”等影响。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措施减少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实现山区道路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山区道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需解决的就是指标或指标体系的问题,而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山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研究山区道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价手段,以便能对山区道路生态环境所处状态进行整体性描述。但是,目前对山区道路生态环境的评价没有

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建立统一、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2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

建原则2.1科学性原则

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概念明确,并且有一定科学内涵,能够反映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2.2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具有涵盖性和概括性。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是有机联系而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整体。

2.3代表性原则

应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典型指标,尽可能以最少的指标包含最多的信息,避免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复利用、相互包含以及大同小异现象,去除那些意义相近、重复关联性过强或者具有导出关系的指标。

2.4可度量性原则

所有选择的指标都能够根据其度量方法进行度量,同时也便于比较相关的研究项目,用于地区之间的比较评价。

2.5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山区道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以研究理论为基础,同时又必须考虑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数据资料支持的可行性。

3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见图1。

3.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山区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污染、大气质量下降等;另一方面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如道路建设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因此,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然环境指标体系和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3.2.1自然环境指标体系

山区道路的修建和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为:道路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加速土壤侵蚀;山区道路的建设产生了许多边坡加剧了水土流失;道路的建设和营运破坏原始自然景观;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造成水环境的污染;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产生的噪声污染;道路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和营运期间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道路施工和营运期间对道路沿线土壤造成的污染;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物产生的影响;道路的建设引起山体移动、变形、破坏加剧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因此,表征自然环境的主要指标有:①植被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率,③自然景观分离度,④水质量指数,⑤声环境质量,⑥大气治理指数,⑦土壤质量指数,⑧生态系统稳定性,⑨生物量,⑩物种丰富度,地质灾害发生率。

3.2.2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山区道路的修建和营运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为:道路建设工程占用民房、耕地,涉及搬迁、安置等问题;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将对道路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道路建设对道路沿线已有通信、灌溉等设施产生影响;道路建设开山取石,破坏植被,不同程度地对当地旅游风景区、历史古迹等人文景观产生影响;道路建设和营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因此,表征社会环境的主要指标有:①土地占用,②对人口结构和就业的影响,③城镇化效应,④土地增值,⑤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⑧促进区域投资增长,⑨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⑩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交通便捷舒适性效果,社会治安与安全。

将两方面指标综合在一起初步构成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3层次分析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3.3.1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即通过向中国勘查设计协会专家库中选取15位生态方面的专家发送调查表,实收回14位专家打分表,结合这14份专家的打分结果,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各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少的为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0.0287),其次为自然景观分离度(0.0297)、物种丰富度(0.0332)。并且根据道路为线状的特点和本次研究区域为道路两侧150~500m范围以内的带状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丰富度和自然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山区道路自然环境的指标,代表性不强,不能有效反映山区道路自然环境状况,根据山区道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予以舍弃。因此,经过分析,山区道路自然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植被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率,③水质量指数,④声环境质量,⑤大气治理指数,⑥土壤质量指数,⑦生物量,⑧地质灾害发生率。

社会环境各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少的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治安及安全(0.0249),其次为促进旅游资源开发(0.0264)。结合山区道路自身特点及道路所在不同区域的自身特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社会治安及安全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等指标代表性不强,予以舍弃。因此,经过分析,山区道路社会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土地占用,②对人口结构和就业的影响,③城镇化效应,④土地增值,⑤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⑦促进区域投资增长,⑧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⑨交通便捷舒适性效果。

3.3.2确定指标体系

经过分析、优化筛选出的山区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4结语

本文确定的山区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建立统一、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由于指标选取过程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一些指标难以量化以及受调查条件等的限制,山区道路的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还需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参考文献:

[1]程胜高.生态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2):35~37.

[2]陈雨人,朱照宏.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