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性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非经济性报酬;薪酬;激励
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工资、奖金等经济性报酬越来越显示出其所具有的保健因素特性(Fredrick Herzberg,1959),或者说单纯的经济性报酬忽视了员工的个人态度和需求偏好(庞彪 ,2011),而非济性报酬又具有经济性报酬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和激励效果(郑炜、黄顺春,2007)。正因为如此,非经济性报酬不仅广泛为实际部门所运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所以,理清理论界对非经济性报酬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正确把握非经济性报酬的内涵和激励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非经济性报酬的内涵
非经济性报酬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E.Tropman于1990年在其著作《薪酬方案一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中第一次提出。John E.Tropman基于传统薪酬体制对员工激励的动力日渐枯竭的现状,认为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业用品补贴、额外津贴等货币性收入和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及个人因素等非货币报酬统一起来,或者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核心思想是将有形报酬和无形报酬有机结合,而不再局限于以工资和福利为主体的现金报酬(曾湘泉,2009)。在此基础上,美国薪酬协会(WAW)在2000年提出了第一个总报酬模型,并将工作体验(包括赞誉和认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组织文化、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工作环境)作为模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廖泉文(2003)把报酬体系中的非物质回报(软报酬)理解为非经济性报酬,认为它包括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企业形象三个部分。彭剑锋(2003)把非经济性报酬解释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组织特征带来的效用。刘洪(2006)认为非经济性报酬是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在心理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赵曙明(2007)将非经济性报酬理解为总报酬组成中的内在报酬,是雇员因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思维形式,对个人而言是内在的,通常是因参与特定的任务和活动而产生的。
综上可见,理论界对非经济性报酬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致,也可能是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引起,还可能是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在对非经济性报酬进行理解时,把握住以下两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非经济性报酬是报酬,是来自员工参与工作的回报,换言之,员工如果没有参与到某个组织的某项工作,就得不到这些回报。它是员工工作之应得而不是别人的施舍或恩赐(黄顺春,2007)。其次,它是非经济性的,即不是以直接或间接的货币形式体现的回报,而是属于员工的一种精神的或心理的收入。据此,可以把非经济性报酬概括为总报酬中除去薪酬和福利之外的任何用于吸纳、保留和激励员工的并被员工认为具有价值的回报。
2 非经济性报酬的构成维度
关于非经济性报酬的构成维度,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者John E.Tropman(1990)把非经济性报酬构成进行了简单划分,他认为整体薪酬方案应分为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工作中的情感回报、协调家庭和工作生活)、生活质量(上下班便利措施、弹性的工作时间、孩子看护)、私人因素等。Joseph J.Martocchio(2005)认为内部薪酬也属于非经济性报酬,内部薪酬反映了员工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根据工作特征理论,当员工的工作在技术种类、工作性质、工作意义、自和反馈这五个核心方面的评价高时,员工的工作经验会增强其心理状态。2006年,美国薪酬协会将总报酬中的工作体验进一步划分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绩效与赏识和个人发展与职业机会三个方面。George T.milkovich(2008)用列举的方式指出相关性回报包括认可与社会地位、就业保障、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学习机会。
国内学者廖泉文和彭剑锋(2003)对非经济性报酬的分类比较一致。他们都将非经济性报酬分为三个维度,而其中的两个维度是相同的。廖泉文将软报酬系统划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企业形象三个维度,彭剑锋则认为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组织本身带来的效用三部分。但二者对各个维度的包括的内容却存在很大差异。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非经济性报酬的具体划分虽然很有见地,但其划分基本是简单地列举,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对其各种非经济性报酬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3 非经济性报酬的影响因素
最初对非经济性报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内部的特征上,大多忽略了外部因素。易正伟(2004)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相对密集的通信和互联网行业中三家公司的调查,发现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和职务高低是导致员工对各薪酬因素表现出认可差异的主要因素,年龄因素对员工薪酬认知的影响程度却较小,而性别对员工的薪酬认知基本上没有影响。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汽车生产商越来越重视新型汽车的开发。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节能低排高效能汽车的研发力度,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具有传统内燃机动力的良好动力和电动汽车经济性新高的优点。本文将从动力性和经济性来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研究。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经济性
作为汽车生产商而言优化自身产品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怎样使用户的汽车更加经济节能同时不失强劲的动力是汽车研发人员的主要目标。而混合动力汽车便是其中研究方向之一。现在我们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性和经济性上进行探讨。
1 关于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
2011 年丰田公司最早开发了Prius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德国,宝马公司在i 系列汽车运用了混合动力,使得宝马汽车迈向新能源的大门。宝马i8 由1.5 升的三缸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器动力系统。其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70kW,最大输出扭矩力为320N·m,而电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96kW,最大扭矩我250N·m,两者同时运行时最大可产生266kW 的输出功率和570N·m 的最大输出扭矩。且百公里耗油仅2.5 升。在纯电力驱动模式下,宝马i8 续航里程为35km,最高时速可达120km/h。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很多自主品牌也研发了混合动力汽车。例如上海一汽生产的荣威500、大众自主开发的混合动力车型XL1 等等。
2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研究
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是评定一辆传统动力汽车的动力性能的标准。而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具备大功率电动机和大容量储能装置,在超车、拖载或爬坡时,发动机和电动机联合驱动,同时输出峰值功率以获得足够大的加速度,满足车辆在特定工况下的动力需求。
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匹配上,通过将发动机/电动机动力参数、传动速比及主减速比进行合理匹配,并对两套动力源运行模式进行设定,以达到最优的整车性能,在满足动力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整车的经济性。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能评价指标与传统汽车相同: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
根据汽车理论车辆驱动力,其中f 为滚动阻力系数;a 为坡度角;Cd 为空气阻力系数;A 为迎风面积;v 为车速;m 为车质量;啄为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表2-1 为某品牌混动系列产品的整车参数,为下述动力性演算提供参考数据:
结合上表参数,采用汽车理论功率平衡公式计算如下:
式中,Pt为车辆驱动轮处的驱动率,等同行驶过程中各阻功率大小之和。考虑整车传动系统效率,计算发动机与电动机需要提供的总功率P为:
通过上述公式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分析,得到整车动力性曲线图如下:
由上可知合理的设定整车动力性参数,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来合理的选型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源及传动系统,是混动车型动力性预研分析的有效方法。
在汽车市场已经投产的混合动力车型,拥有十分良好的动力性能:最高车速可达180 公里/小时,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0 秒左右,最大爬坡度在30%左右。
3 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研究
混合动力汽车产生的目的是较少能源消耗,传统汽车有动力性好、使用方便的优点。可传统汽车存在热效率不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尤其是在保证高动力性的条件下传统汽车会设置较大的车辆单位质量功率,但在一般情况下汽车使用的都是中、低负荷工况,不仅热效率不高并且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下面我们就混合动力汽车在节能经济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行驶时,汽车的启动在消耗相当大能量的同时也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在汽车被迫停车时发动机不会立即熄火,发动机会喷少量的油来维持发动机的低速运转,在城市道路中多次的停车制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混合动力汽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能量和功率分开管理,在减速停车时,可将制动能量回收,同时怠速状态的发动机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储藏起来,在必要时作为驱动汽车的动力。
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分配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控制汽车动力来源达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交通拥挤、时走时停的情况下,仅使用电力驱动,延长发动机的关闭时间,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节油,在电机不能满足动力需求的情况下可切换为发动机进行驱动。混合动力汽车控制动力来源的工作策略可以使经济性提高5%—10%。
目前电动机的效率大概在90%—95%,驱动效率在80%—85%,蓄电池的能量效率为55%—75%。混合动力车型通过储能装置能量的释放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以降低单位里程的燃油消耗。同时通过双模切换,将制动能量、怠速能量及时回收存储,避开不适合发动机运行的工况,综合多方面考虑,降低车辆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浪费。在仿真实验结果下,实验得到混合动力样车百公里耗油为5L,相比较传统汽车燃油经济性提高了37%,因此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
参考文献
[1]刘乐.串联混合动力汽车建模与能源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56-62.
关键词:汽车经济性提高油耗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机动灵活的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个人家庭,并且由于公路交通的方便,汽车运输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汽车进行评价的时候,总会提出一些指标进行判断,而汽车经济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汽车经济性是汽车使用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实,通常所说的汽车经济性是汽车的一种使用性能,它是指汽车为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最少费用的能力。在汽车使用非常普遍的今天,必须提高汽车的经济性,才能更好的利用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 汽车经济性指标
汽车的经济性指标主要由耗油量来表示,等速百公里油耗和循环油耗是在日常生活中定义汽车经济性的常用指标。
2.1 等速百公里油耗
等速百公里油耗指在平坦硬实的路面上,汽车以最高挡分别以不同车速等速行驶这段路程,往返一次取平均值,记录下油耗量,即可获得不同车速下汽车的百公里耗油量。将每个车速段的耗油量用点连起来,就发现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最凹点就是耗油量最低的车速段,也就是“经济车速”。一些厂家以这个经济车速做为耗油量参数,实际上也是做为参考值而已,因为一般用户是很难做得到的。
2.2 循环油耗
循环油耗指在一段指定的典型路段内汽车以等速、加速和减速等三种工况行驶时的耗油量。有些还要计入起动和怠速等工况的耗油量,然后折算成百公里耗油量。一般而言,循环油耗与等速百公里油耗(指定车速)加权平均取得综合油耗值,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汽车的耗油量。一些汽车技术性能表上将循环油耗标注为“城市油耗”,而将等速百公里油耗标注为“等速油耗”。
3 制约汽车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3.1 汽车发动机燃料利用率低
在很多汽车中,由于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的差距,很多发动机燃料利用率非常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汽车经济性。发动机燃料利用率一般用发动机热效率表示,它是表征发动机中转变为机械功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汽车中制动系统和驱动系统是决定发动机燃料利用率的两大系统,在很多低端车中,由于技术问题,制动系统和驱动系统是比较薄弱的部分,因此造成很燃料利用率比较低,是汽车经济性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有些货车,大多数要靠投入更多的燃料来增加动力,但是对于利用率这一部分并不重视,造成燃料的浪费,使汽车经济性不高。
3.2 汽车外在阻力较大
汽车动力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克服外在阻力所消耗的,这一部分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汽车的经济性。汽车外在阻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克服空气阻力,这一部分是由空气与汽车外形进行接触造成的,另一部分是克服地面阻力,这一部分主要是由轮胎和地面摩擦造成的。第一部分阻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车外形决定的,很多车外形较大,特别是大货车,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的。较大的外形,特别是车头部分,如果过于笨重,汽车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来抵消这种阻力。而第二部分阻力是在开车过程中所必须的,但是,有些汽车其滚动阻力过大,造成轮胎使用过快以及燃料的消耗。这些阻力严重影响着汽车的经济性。
3.3 不正确的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
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对于汽车经济性的影响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因为,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习惯便不容易察觉。事实证明,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非常影响汽车经济性。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相同条件下,由驾驶操作水平高低不同的驾驶员驾驶同一辆车,油耗可相差 15% ~25%。就是同一驾驶员,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改进驾驶中的不合理操作,也能收到明显的节油效果。通过客观的数字可以很清楚的表现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这一因素对汽车经济性影响。
4 提高汽车经济性的措施
通过前文中对制约汽车经济性因素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制约汽车经济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个上的问题,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会制约汽车的经济性。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理解,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措施来提高汽车经济性。
4.1 调节发动机系统
调节发动机的制动系统和驱动系统,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这一项措施是对专业层面上而言的。在很多汽车制造厂中,由于许多技术方面的制约,要从根本上调节发动机的制动系统和驱动系统是不现实,因此很多汽车制造企业从另一个方面对发动机燃料利用率进行调节。由于发动机热效率与发动机的转速和符合负荷有关,因此,利用在热效率高的工况下,增加排档数方法可以调节发动机的燃料利用率。由于排档数的增加,变速器也相应增加,因此无级变速也就是同时说的自由档汽车被开发出来。自由档汽车比有档位汽车在燃料利用率方面大大增加,这也是汽车企业为了提高汽车经济性而所作出的一些改变。
4.2 使用天然气等新型燃料
由于汽油等油类固有燃烧率的制约,因此即使将汽油燃烧率达到最大也很那大程度的提高燃料使用率,制约着汽车经济性的提高。天然气等新材料相对于传统的汽油其燃烧率和燃料利用率在相同情况下都较高,因此,使用天然气等新型燃料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在很多城市中,许多出租车都进行改装,形成了气油两用,并且天然气使用配套设施也很齐全。另一方面,天然气的价格较油类燃料更低,这就降低了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费用,提高汽车经济性。
4.3 家用选择轻量化、小型化车辆
随着家庭车辆的普及,家用车辆的选择非常重要。很多家庭为了一些其他因素,会选择很多大型号的家用汽车,其实从汽车经济性方面考虑,并不是十分合适。因为过大的型号的车辆增加了空气阻力,并且由于车身比较重,会增加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的滚动摩擦,因此会严重制约着汽车经济性。因此,在家庭轿车的选择中,尽量选择车身较小,重量较轻的车,并且选择流线型的轿车。这种做法会在大大提高汽车燃料的动力利用率,提高汽车的经济性。
4.4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
开车技术可能随着开始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但是习惯却是从一开始就养成的。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开车习惯对于汽车经济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汽车经济性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总结起来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发动机正确起动与整车适时起步、保持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高挡位中速行驶、清踏加速油门换挡动作要快、合理滑行、正确制动。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开车时的启动,开车过程中的加速和换挡,以及停车时的制动和滑行。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汽车经济性,并且能够为安全驾驶保驾护航。
5结语
汽车经济性在汽车使用综合评价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汽车经济性,这些问题包括汽车本身性质、外部阻力以及个人驾车技术和驾车习惯等各个方面。汽车经济性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降低汽车的使用价值,文章最后通过四个方面的措施,分析如何提高汽车经济性,也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给车主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材料利用率低
制药工艺从原材料里面提取有效成分,产率太低仅为百分之几,材料利用率低下的起因与制药工艺的生产工艺设备说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设备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制药企业所有的制药装备与制药工艺存在着很大的不符,这样一来,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制药工艺对于制药设备的洁净程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彻底清除掉设备里的所存有的微生物及病菌。现有的设备是以灭菌水的喷射为基础的,或是利用超声波所发出的能量,但这些方法与设备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完全达标。此外,材料提取率低下还与提取的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剂,提取材料本身的性质,提取方法操作步骤等因素有关。
2提高制药工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解决办法
2.1精简流程,减少费用,降低成本
要想做到精简流程,应该根据提取材料的性质采用不同优化筛选后的制药工艺技术路线。举例,经实验发现提取时间对药品提取率的影响较大,技术人员在提取时可以适当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效率,从而节约能源增加效益。如果,料液与提取率成正比关系,随着料液比的增加而提高,当料液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虽然两相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差依然存在,但传质动力增加不大,所以提取率增幅不明显,应该把握最佳料液比,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投资。此外,温度对于制药工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药品有个最适溶解提取温度,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提取率增大,一旦超过最适温度点又会有所下降。温度随材料药品的变化而有所变动。制药工艺的生产过程中,省略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成本就会随之下降,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显著地提高。固定资金无法人为地过度干涉,但是可以从可变费用精简降低成本。制药企业一般会考虑差额投资收益率,方案一为投资大的方案以每年所节约的年成本来收回差额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方案二为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相比较方案净收益差额与投资差额的比率。在两个方案的比较中,选取用于提高经济效益。其实,最红的目的在于是否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改进后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益。归根结底,客观事实证明了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2.2优化制药工艺设备,绿色生产
对于中国这种制药生产大国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取领先地位,制药工艺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改革。其中,从制药设备的结构优化升级而形成化工制药工艺的改进这一方面入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化工制药工艺的优化需要有制药工厂里完备的制药设备为基础。完善制药设备,首先是对药品包装材料的消毒和灭菌。对于国内的很多制药企业开始配备隧道式的灭菌干燥机进行消毒杀菌,这种化工制药设备的洁净度是可调的。在化工制药的生产过程中,理论上采用真空的远红外线法,但是多数采用高温的灭菌方法或者是热辐射的方法,比较切实可行。化工制药工艺设备既要具备洁净度也要具有更高的可适用性,以最少的企业资金投入量获取最大的制药企业设备的使用率,提高药品生产质量。优化制药工艺设备,还需从灭菌效果方面入手。因为,药品对清洁度有着较高要求,制药车间必须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着重对每个环节的有效灭菌进行监控,保证药品质量,让药品的生产更加趋于简洁与高效。任何科技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污染环境。绿色制药工艺也是这几年热议的话题。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入,近年来相继出现了普瑞巴林的绿色制作工艺和西他列汀的绿色制备工艺。
3结语
关键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1 地源热泵分类
1.1、土壤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是利用地下岩土层中热量进行闭路循环的热泵系统。热泵的换热器埋于地下,与大地进行冷热交换。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密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地下热交换器的布置形式主要分为垂直埋管、水平埋管和蛇行埋管3类。
1.2、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最常用的系统形式是采用一侧连接地下水,一侧连接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地下水热泵使用最多的是深为50m以内的浅井,其优点是造价比土壤源热泵低、水井与水井之间很紧凑、占地面积小、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可供的地下水有限、水处理要求严格、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并且不能受到污染。
1.3、地表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地表水源热泵主要分为闭路系统和开路系统。在寒冷地区,开路系统并不适用,只能采用闭路系统。地表水源热泵具有造价相对低廉、泵耗能低、维修方便以及运行费用少等优点。但这种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原理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将热交换器埋于地下,通过传热介质在高强度塑料管组成的封闭环路中循环流动,对地下土壤与地面环境进行能量冷热交换,达到地面特定环境对地下土壤释放热量或从地下土壤吸收热量的目的。夏季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机组将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降低房间的温度,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冬季通过机组将土壤中的热量转移到房间, 给房间供暖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通过这样,地源热泵系统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3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特点
(1)环保。地源热泵利用的是地表中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制热时不会产生因燃料燃烧而产生的污染物,制冷时不需要用到冷却塔,没有冷却塔运行时的噪声污染,不需要消耗水资源和污染地下土质,同时也改善了建筑外观。
(2)高效节能。由于地下土壤或水体温度具有冬季比环境温度高,夏季比环境温度低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地源热泵机组的运行能效比(EER)或性能系数(COP)上升。据估计,使用地源热泵比常规空调平均节约40%~50%的运行费用。
(3)运行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因为土壤或水体的温度比较稳定,所以一年四季机组都能稳定的运行,有利于空调使用寿命的延长和机组的高效运行。一般情况下,地下埋管部分的使用寿命可长达20~50年,热泵机组的寿命可达20年以上。
(4)可实现区域控制,方便管理。各区域机组能同时各自独立进行制冷或制热运行,减少了能源浪费,提高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和舒适性。
(5)对设计与安装技术水平要求高。虽然地源热泵机组本身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和性能系数,但若空调系统设计和安装技术水平不高,将会严重影响其优越性和节能效果。
4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在工程经济分析中,常用的确定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年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构成,其中投资回收期是开发商和业主关心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本文仅通过投资回收期来说明地源热泵的经济。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应先遵守节能原则,即在符合用户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经济性动态分析与经济性静态分析是相对而言的。静态分析方法比较简单,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得出评价结论。但因为未将资金的时间因素考虑进去,造成的误差较大,不能很好的反映项目寿命期间的全面情况。因此,一般只用在制定规划的阶段。关于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要用到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且以动态分析的结果为主。
4.1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技术方案的净收益回收其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此指标优点是计算简便,对技术方案进行粗略评价,或对短期投资方案进行评价,或对逐年收益大致相等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价时采用。
4.2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评价方法由于考虑了技术方案在其经济寿命期限内的投资、经济寿命期限内的全部收益以及资金的时间因素,能够比较精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变化的状态和企业内部的评价,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4.3经济性分析主要参数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总成本是由初投资、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三部分组成。
4.3.1初投资费用
地源热泵系统初投资包括土建费、设备安装费及其他费用。
4.3.2运行费用
在经济性分析中,运行费用是为总成本中一项主要成本,总成本包括设备燃料费及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及其他费用。
4.3.3维修费用
经营成本是从总成本中扣除折旧费、摊销费和财务费用。在经济性分析中,维修费用可作为经营成本。
因为运行成本和初投资这两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所以必须对这两方面的费用进行合理的安排
4. 4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投资回收期分析
现以江苏某办公楼空调系统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为例,对比分析运行条件和技术性能参数。
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供冷负荷取100W/M2,供暖负荷取80W/M2,则总冷负荷1500KW,总热负荷800KW。夏季运行100天,每天运行10h,冬季运行90天,每天运行10h,电价1.0元/KWh,负荷按照满载70%考虑。
4.4.1初投资费用
地源热泵系统初投资:室外地埋管系统费用+机房费用+室内末端费用
由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利用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源热泵系统初投资:机房费用+室内末端费用,因此没有室外地埋管系统费用,根据我司经验,各系统初投资如下表所示:
投资指标(元/M2) 建筑面积(M2) 初投资费用(元)
地源热泵系统 400 15000 6000000
空气源热泵系统 320 4800000
4.4.2运行费用
序号 项目 计算公式 地源热泵系统
夏季 冬季
1 冷热负荷(KW) / 1500 800
2 系统能效比 / 4 3.5
3 吸收或释放热量(KW) ③=①*(1±1/②) 1875 571.4
4 系统年运行时间(h) / 100*10=1000 90*10=900
5 年供冷或供热(KWH) ⑤=③*④*70% 1312500 360000.0
6 系统年耗电量(KWH) ⑥=①/②*④*70% 262500 144000.0
7 系统年运行费用(万元) ⑦=⑥*1/10000 26.3 14.4
系统的能效比为系统输出冷热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能效比夏季为2.8,冬季为2.2,则年运行费用为60.4万元,而上表可知,地源热泵年运行费用为40.7万元。
由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初期总投资约600万,与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相比,初期投资需增加120万,年运行费用节省约19.7万元,根据静态投资期计算,增加的投资将在第6年回收,若考虑时间资金价值,年利率按5.25%计,则将在第10年和第11年之间回收增加的投资。
5 结论:
本文初步研究了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经济方案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地源地泵空调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其节能环保效果,得出了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合理性,这对于在我国推广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芳.地源热泵在新建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性研究及政策建议[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中压配电;需求;经济性;比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demand for electricity is also growing rapidly, so the medium voltage as a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widely 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urban and rural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customer demand, the comparison of economic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of voltage lifting the more in-depth analysis, hope to help our country to use the new medium voltage technology has.
Key words: distribution; demand; economy;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对原有的电网模式进行改造,为我国的城乡建设增加电力容量。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末端,能够直接与用户相连,而整个电力系统对于用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都需要通过配电网来实现。所以中压配电网的规划、改造和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力建设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尤其是电网接线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重点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电网建设的经济性与可靠性,而且还对整个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电网的配电电压的选择成为了我们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就需要我们对各种中压配电电压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找到最为经济、最适用的配电技术,以下就针对客户对配电电压的需求,各个中压配电技术的对比进行了论述。
各配电电压的经济性评估
在中压网络的升级改造中,不仅供电公司需要更换大量的设备,原有的中低压客户也需要更换用电设备。依据以往发达国家,如韩国等中压升压改造的经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这里我们按照新增客户以及原有客户分别进行客户侧升压改造经济性的评估。
对于20kv与35kv供电经济性的比较
无论是新增加客户还是原有的客户,在采用新中压配电电压后,应该从损耗、建设费用、电费以及空间资源占用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20kv以及35kv供电的经济性,如下表所示:
20kv以及35kv供电的经济性比较①
由上表的数据20kv与35kv经济性对比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1)损耗,根据GB/T10228―2008《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以及要求》,20kv配变的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和10kv的相差不多,而35kv配变的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和10kv相比高得多。因此,综上所述,10kv升压后位20kv后,可以降低中压损耗,甚至由于升压可以降低客户的整体损耗,避免了二次降压。
(2)建设费用,20kv综合建设费用为10kv的1.15倍左右,35kv为10kv的1.45倍左右。
(3)电费,与10kv电价相比,20kv降低0.006元,35kv降低0.015元。
(4)空间资源的占用,20kv配网设备的体积以及占地面积与10kv相比相差不多,然而与35kv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④
三、新增加的客户
这里假设原有网络已经改造为20kv,也就是说新增加的客户采用20kv电压供电;若假设原有的网络未升压到20kv,供电电压仍旧为10kv,则新增客户采用20kv电压供电,那么,供电就需用临时联络变压器为客户提供20kv供电电压用来减少对客户的用电可靠性的而影响。因此,综上所述,对新增加的客户进行经济性分析。
在这里,考虑到新建客户的建设费用包括设计费用、采购费用、人工费用以及材料费用等。考虑到当前20kv配电变压器为10kv的1.1倍左右,35kv的配电变压器为10kv的1.2―1.6倍;20kv开关柜的价格是10kv的1.4―1.8倍,35kv开关柜的价格为10kv的2倍以上。为此,我们以20kv的综合价格为10kv的1.2倍,35kv的综合价格为10kv的1.4倍。重点比较按照20kv安装的客户和按照35kv安装的客户,与按照10kv安装的客户进行经济性比较,如下:
不同的报装容量20kv客户的经济性分析⑤
不同的报装容量35kv客户的经济性分析
20kv、35kv和10kv造价比较
单位:(元/kvA、万元)⑤
综合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新增客户采用中压配电电压的综合建设费用,由大到小依次为:35kv、20kv、10kv;
新增客户采用中压配电电压年节约费用水平,大小依次为:35kv、20kv、10kv;
从以上的经济分析的结果来看:
(1)采用10kV电压等级和采用20kV电压等级的中压配电网,他的总建设费用的差距并不大,如果负荷密度逐渐加大时,两者的造价费用也会相应的逐渐加大,当负荷密度增至50MW/km2,总建设费用相差达20%。
(2)年运行费的计算结果与建设费用的情况相似。当负荷密度为50MW/km2时,电网年运行费用采用20kV电压等级比采用10kV电压等级要低20%,负荷密度到达50MW/km2以上时,采用20kV电压等级的优越性更明显。③
(3)经济效益分析计算还对不同电压等级的降压方式进行了比较,计算说明大、中城镇配电网以110/20kV(220/20kV)为最佳方案。②
(4)城镇电压配电网采用20kV电压等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②
城镇电压配电网随着地区负荷密度的增加,采用20kV电压等级作为配电网的电压势在必行,改造现有的10kV配电网,过渡到20kV电压,将是一项庞大的和长期的系统工程。①
五、总结
根据目前的配电技术的研究数据分析,我国的中压配电的现状情况,对于20kV和35kV的中压配电技术的选择比较多,新型的中压配电技术具有寿命周期内的效益好,更新改造工作量少,占用空间资源少,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所以中压配电技术的经济优势明显,因此我国的西北等绝大部分地区都应采用中压配电技术。
参考文献:
①范明天,张祖平.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
②马苏龙.20kV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32(19):98-100
③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5kV线路分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PET;经济性比较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11
0 引言
PET材料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该种材料是由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经缩合聚合化学反应后而得到的一种高聚物,以往大多用在日用品、食品包装等一些方面;但随着近年来对改材料的深入研究,已经逐渐将其运用到土木工程方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新型的FRP来对受损或承载力不够结构构件进行外包加固,使其达到结构安全性的要求。而本文将对这种新型材料在工程上运用后的经济性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同时为工程设计、施工加固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不同加固方法的性能比较
目前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加固方法以及各自优缺点分析如下:
增大构件截面法:其优点是施工成本较低,且设计和施工的经验丰富;但缺点也很明显,湿作业时间长,对周边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构件的自重以及截面增大,加固后建筑的使用空间会有所减小。
外包钢加固法:其优点是施工相对快捷简便、钢材的受力性能较好,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缺点是用钢量大,经济成本较高,并且不适合腐蚀介质较强的环境中使用。
增加支撑加固法:该种加固方法受力明确、方法简单且效果明显,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会改变建筑物的原貌以及影响使用功能,而且影响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并且现场工作量较大,往往只用于整体结构的加固。
外包FRP加固法:这种加固法方法不需要建筑模板,并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以及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特别是外包FRP层(无论是CFRP还是PET),都具有很强的耐腐蚀能力,因此更适合恶劣环境下应用。
2 不同加固方法经济性比较
首先先来看增大构件截面法的加固成本,该种方法相当于重新施工制作一根原有的结构构件,当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时,该方法仅仅需要少量的钢筋和部分混凝土即可,因此其加固材料成本较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方法施工r间较长并且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并且工程量较少时人工费所占极高,经调查人工费与材料费的比例要到1:1甚至更多,这还没有考虑到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工程时间成本以及加固工程后期保养维护等一些额外费用。因此,该种加固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总体计算下来成本较高,并不是非常合算。
其次来分析增加支撑加固法,该加固方法与增大构件截面法的经济性类似。但由于增加支撑加固法大多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整体结构加固,因此工程量往往都较大,所以单位工程量中的人工费与材料费的比例要低于前一种方法。但同样该种方法后期养护费用也不低,并且会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损失程度不可预计,而且必须要在工程结构的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外包钢加固法以及外包碳纤维材料的加固方法目前在我国已经使用的非常广泛,而外包PET材料则运用的较少。这三种加固方法机理类似,因此将其经济性对比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和试验数据整理分析。
外包PET材料的加固方法,在施工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后期的维护费用上都要低于外包钢和外包碳纤维材料的加固方法;并且在实际工程的调查情况和试验研究结果中也显示出外包PET材料的构件承载力性能不低于外包碳纤维材料的构件,但由于本文不着重分析加固后构件性能,因此不再赘述。
3 结语
采用外包PET材料的结构加固技术措施,能够恢复和提高旧有结构承载能力和保护周边环境不受影响,延长结构寿命,满足使用需要,同时消除结构安全隐患,又节省大量投资和维护费用,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roject cost of cement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ing materials,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ject economic optimization of cement concrete proportioning. Study shows that the optimized proportioning concrete not only can meet various technical function requirements of project, reduce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cost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cost indirectly,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and businesses.
关键词: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经济效益
Key words: cement concrete;mixture ratio design;optimization;economic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67-02
0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建筑市场中提高竞争力是每个施工企业的重大事情,而工程项目的盈利则是企业的根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中,材料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抓好了材料管理、控制好材料成本,也就基本上做好了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水泥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桥涵等构造物中数量最多的构成部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优化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好坏对于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施工要求的工作性及经济成本控制等的影响非常巨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笔者以四川省内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几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为例,通过对几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对比、总结,以尝试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济优化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1工程概述
四川省内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桥涵构造物用混凝土86087.63m3。混凝土标号有多种(见表1)。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优化工作对整个工程意义重大。科学的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特别明显。譬如,如经优化每立方混凝土节约1元钱,则可节省86087.63元。实际上优化的结果是每立方混凝土节省费用远不止1元钱。
2配合比经济性优化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及进行的重要工作,其直接涉及后续工程进展的顺利与否[1]。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优化主要是从使用材料品种、规格、数量、价格等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必须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主要应从水泥、外加剂、混合材料等着手,还要结合砂石材料的种类、供应情况等进行优化。
2.1 水泥的选用优化水泥的选用优化关键在于不同品种水泥的选用,以及是否使用外加剂、混合材料这几个方面。选用水泥时,应注意其特性对混凝土构件强度、耐久性和使用条件是否有不利影响,应以能使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收缩小、和易性好和节约水泥为原则[2]。下面以试验数据作详细分析、叙述。表2列出两种不同标号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及相关参数。
2.1.1 水泥品种相同表2中C20混凝土组是设计水泥品种相同(水泥强度等级相同,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砂率相同(39%)、设计坍落度相同(100~120mm),区别主要是是否使用外加剂而水泥用量不同,配合比1是掺加了0.8的高效减水剂,其水泥用量比配合比2少40Kg/m3。从比较可以得知两种配合比大多数工作参数基本相同,都能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只是配合比1的28天抗压强度比配合比2大1.7Mpa,但配合比1的价格要比配合比2高13.8元/m3,只有配合比1所用高效减水剂价格为0.91元/Kg(即单价降低5.39元/Kg)、或掺量减少为0.369Kg/m3(即掺量减少2.183Kg/m3、掺加比例为0.116%),两种配合比的混凝土单价才相同。高效减水剂价格为0.91元/Kg是不可能采购到的,而掺加0.116%的高效减水剂则混凝土强度又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显然,在1、2两种配合比混凝土中应当优先选用配合比2,这样非常经济,造价可降低3.96%。
2.1.2 水泥品种不同水泥品种不同主要是指水泥强度等级不同,而非仅仅是生产厂家、品牌、种类等不同而强度等级相同。
表2中C25混凝土组是外加剂掺加比例相同(0.8%)、砂率相同(37%)、坍落度相同(100~120mm),区别是水泥品种不同、水泥用量不同,配合比3采用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配合比4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水泥用量比配合比3少55Kg/m3)。两种配合比都能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配合比3的28天抗压强度比配合比4小3.5Mpa,但配合比3的价格要比配合比4高9.3元/m3,若与设计配制强度(33.2Mpa)相比,两种配合比都有优化空间,而配合比4的优化空间更大(以28天抗压强度计算为17.17%,配合比3仅为6.63%),显然,配合比4混凝土更为经济,而又更能保证工程质量。在3、4两种配合比混凝土中应优先选用配合比4,这样相对来说要经济,可节约造价2.51%。
2.1.3 混合材料的选用混凝土混合材料主要包括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材料等,其中以粉煤灰最为常用。根据相关文献混凝土中掺入混合材料可起两种作用,一为代替部分水泥使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成为粉煤灰水泥等掺用混合材料的水泥;二为起填充材料的作用,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等性能[2]。显然,混凝土混合材料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为节约篇幅,在此不作进一步举例、分析。
2.2 砂、石地材的选用优化无论从经济成本控制来讲,还是从满足混凝土性能考虑,都应合理使用水泥用量,而砂、石质量是保证合理使用水泥的关键之一[3]。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必须满足文献[2]、[4]、[5]相关规定。砂、石材料为地方性材料,混凝土关于砂、石的经济性优化最主要是根据其价格,结合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进行两种材料在混凝土中所占比例的调整,以获得最经济的混凝土配合比。对于普通混凝土简单来说,所用砂、石材料,哪种价格便宜其用量多一些(必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即可达到经济的优化目的。如表3中C15混凝土组里,配合比5与配合比6所用水泥品种、数量、水灰比、设计坍落度等均一样,仅砂率不同。由于砂的单价比碎石高,故砂率大的配合比6混凝土(39%)价格比砂率小的配合比5混凝土(38%)价格高7.2元/m3,显然,应选用配合比5混凝土。
混凝土关于砂、石的经济性优化再就是砂、石中一种材料的比选。石子选用可在粒径、级配、品种等方面,在满足要求前提下进行。譬如,对于低标号混凝土,如果工程所在地卵石多而碎石少或没有,显然,卵石价格较低,则采用卵石混凝土必然比碎石混凝土经济。砂选用与石子道理一样。如表3中C50混凝土组里,配合比7与配合比8所用水泥品种、数量、水灰比、设计坍落度、砂率等均一样,仅砂品种、减水剂掺量不同。从表3可知配合比7(机制砂)的价格要比配合比8(天然砂)低4.3元/m3,主要是由于工程所在地机制砂比天然砂便宜(配合比7减水剂掺量为1.35%,配合比8减水剂掺量仅为0.75%),故使用机制砂混凝土要经济。另外配合比7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值为66.5Mpa,而设计配制强度为59.9Mpa,即配合比7强度高出设计6.6Mpa(高出11.02%),表明配合比7还有很大优化空间(可减少水泥或减水剂用量),而配合比8的优化空间几乎没有(仅为2.34%)。因此,配合比7(机制砂)混凝土绝对比配合比8(天然砂)混凝土经济。
3结语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工程经济性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在确保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进行混凝土的单价计算、比较后,获得最为经济的混凝土配合比,以用于实际工程施工之中。其途径是合理确定组成材料的品种及用量、尽量节约材料、应用新材料、科技创新等。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工程经济性优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其涉及工程质量、材料供应、新技术、地方资源情况等许多方面,其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意义重大。要做好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工程经济性优化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调查工作,掌握、获得丰富、充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顺利进行优化工作。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程经济性优化一直是工程、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工程经济性优化),需不断加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训常,黄莉,熊明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 2010,12:258、259.
[2]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7、429.
[3]孙爱民.浅析砂、石质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0,03:51、75.
【关键词】能源经济 风力发电 经济性 经济模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这些自然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许多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都将发生能源危机。国际相关组织预测当前地球自然资源可供全世界一百七十二年,随后各国都将面临能源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开发新能源,风能是理想能源之一。目前我国电力工业结构中,火力发电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水利发电占百分之二十三左右,其他发电方式占百分之七。火力发电巨大的煤炭消耗量,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能源缺口。并且煤炭燃烧对环境危害非常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烟尘占我国污染物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这十分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发展。我国应积极革新发电技术,加强对风力发电的开发和应用。
1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少数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火力发电主要燃料就是煤炭,这不仅加快了我国煤炭消耗,更造成了巨大污染,城市雾霾的日益严重和火力发电污染物排放有着很大关系。虽然近些年,我国在火力发电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火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烟尘、污染物、二氧化碳,依然是我国主要污染物。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烟尘和二氧化碳污染物百分之八十五来自煤炭燃烧[1]。为了缓解能源紧张问题,降低污染物排放,我国新能源战略开始把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为重点,风力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十五年内我国将加大对风力发电的投资,进行风力发电建设。风力发电技术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有国家进行了尝试,丹麦、瑞典、美国是最早一批进行风力发电建设的国家。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可开发风能资源约十亿千瓦,如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区都有许多大风口,十分适合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2]。自二零零六年后,我国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累计装机容量已达二百六十万千瓦。二零零七年,更是翻了一倍达到了六百万千瓦。二零零八年,我国再次加大投资力度,新增风电机组一万零一百二十九台,占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百分之一。近些年,我国风力发电利润总额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可见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风电优势是,清洁环保,建设周期短,风能可再生,装机规模灵活。但由于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本高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保障风电经济性是风电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研究风力发电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能源经济模型的风力发电经济性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能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能源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然风力发电也不例外,基于能源经济模型来研究风力发电经济性,不难发现,实际上我国目前风力发电并不经济,一直存在着发电成本高等问题,能源增长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其经济回报率也并不理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风电发展。由于我国风电行业起步较晚,不论技术水平,还是理论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一定差距。目前我国主要风力发电设备仍然依靠进口,且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虽然近些年,我国不断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成本也有了明显下降,但比火电成本的优势仍不突出[3]。风电成本高,直接导致了电价上涨,这是制约风电商业化的主要原因。风电成本高于火电近百分之六十,电价高于火电百分之九十。另一方,目前我国风电相关法律政策也并不完善,缺乏税收政策扶持,加之国内风机研发能力不足,所以风力发电始终无法实际经济性运营。想要提高风力发电经济性,首先必须降低风电厂造价,降低建设成本是减少短期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风力发电厂造价主要包括:机组购置费用、设备安装费用、设施费用、运行所需费用等等。由于我国主要风力设备依靠进口,设备成本较高,所以建设中应尽量控制好建设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安装机组。此外,联网和道路交通设施也是风电厂建设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已经占到了建设成本的百分之四十。控制建设规模,加强规划是降低建设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为了降低设备费用和技术费用,我国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开发国产化机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加快机组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此外,我国应鼓励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技术,以促进我国风力发电技术发展,加快机组过程化进程。相关研究表明,若国内所有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成本预计下降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左右。另一方面,为了促进风电持续发展,我国应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减免增值税,从而降低税务对成本的影响。只有使风电实现经济性运行才能达到风电建设目的,加强风电建设对于节能环保,解决能源危机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想要实现风电运行经济性,必须控制发电成本,科学规划,降低建设费用,加快机组国产化进程,降低设备费用。风能洁净、无成本、可再生,是理想的发电能源,加速风电开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墨菁.通过实例分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中费用管理问题[J].湖北职业技术工程学院,2012,13(11):119-124.
Key words: green archives;energy saving;consumption reducing;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101-02
0 引言
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正在进一步恶化着。大面积森林的砍伐,绿化植被的破坏,有害气体、水体的排放,稀有动物的捕杀等等,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加之人口剧增、资源紧缺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争端,人类已感到生存环境越发严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成为人类想要安居乐业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而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空间更舒适、更绿色、更美好,更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传统的建筑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建筑。本文主要对绿色档案馆建筑进行详细分析。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减少彼此影响的建筑样式,是一种要求建筑物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要求。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要特别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将最新的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理念、环保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这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减少负载对环境影响的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有亲和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其迅猛的发展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建筑行业。甚至逼迫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产品退出了市场。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对传统的建筑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它推动了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①健康:绿色生态建筑环境需要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环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绿色生态建筑物附近应种植树木防风、遮荫,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从而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保持清风在室内的流动。②节能: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绿色生态建筑物应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并且尽可能使用地热、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满足人们健康、安全和舒适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能源。③节约资源:建筑设计、施工和选择的建筑材料被认为是合理使用和处理的资源,减少使用的资源,力求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水资源,包括水土保持和绿化。④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观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运动的整合,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2 绿色建筑以及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同时又被称为生态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对绿色建筑的解释大体如下: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使用周期内,通过尽可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同时减少建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更好的条件。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就是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许多地区的旧城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呈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到现如今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绿色建筑越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首先,许多地产开发商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同时,绿色建材的使用也为建筑添加了更多的“绿色”,第三,国外对于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与标准
3.1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 绿色档案馆是绿色建筑的具体应用,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以及尽量地减少污染,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2 绿色档案馆的标准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2008年开始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申报和评审。
4 绿色档案馆的优势
4.1 降低档案馆能耗与费用 绿色档案馆的建设是贯彻经济性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节约使用成本,并且有助于解决档案馆资金缺乏等问题,为档案专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4.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绿色档案馆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去规划设计,对档案馆的使用功能分区与结构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最大限度满足节约、节能、高效的要求。因此,绿色档案馆的合理设计,既能够实现档案馆的分区管理和档案工作的快捷,又能够方便档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
4.3 提升档案馆服务功能 绿色档案馆不仅限于节能环保,更在于为档案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建筑环境,实现档案馆建筑整体效果的优化与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提升。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信息传播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环境的优化。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服务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4.4 节约施工成本 绿色施工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绿色施工能够提高施工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施工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节约能源,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对建筑施工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4.5 保护当地环境 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建筑企业要把发展和环保的矛盾统一起来,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施工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发展现场检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绿色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在新技术应用以及节能、节材方面加大挖掘力度。
4.6 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 绿色档案馆符合生态节能理念,能够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生态、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档案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的动力。它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丰富档案信息开发成果,提升档案馆效益。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介绍 广东省档案馆新馆采用了前瞻性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和施工理念,具有建设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质量标准高等主要特征。为达到节能环保、减少能耗、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目标,针对本工程节能环保要求高、建筑物使用环境要求高、绿色施工要求高、新型节能材料施工范围大、品种多等特点,制定了专项的施工方案,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作为施工管理的重点。
5.2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根据档案馆的特点,以绿色建筑为目标,应用和自主创新多项环保节能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①取消了传统的回廊设计,通过复合保温墙体来保证库房内部的保温效果。通过这种改进,扩大档案馆使用面积2100m2,提高库房的利用率达20%,共节省造价约500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②复合保温墙体施工中解决了多个施工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设计要求和施工的可行性,本工程采用了多孔砖+苯板+加气砼砌块复合保温墙体,达到隔热、防水、隔汽、保温等多重功效,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和使用效果。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获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③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建立施工现场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施工中采用多项措施如施工期间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统一考虑,避免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收集回收处理;现场空地尽量栽种绿色植物,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机械;在现场及周边建立噪音监控站点,及时收集施工现场及周边的噪声数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结束语
[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特性 经济型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92-01
1.前言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生产生活中对高效环保的标准日益增高。而在电力行业,新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传统能源依靠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有煤、石油、天然气[1]。
新能源l电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特性从技术研发、成熟运用、维护保养、经济价值等方面综合论述,与传统发电行业对比分析其经济性。
2.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
传统化石能源的超负荷开采与利用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以新能源发电技术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5年,世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除水电外)共增长3.56倍。若包含水电在内,新能源发电共贡献世界发电量的21%;除水电外的新能源贡献了全球发电量的3.8%。其中,2000-2015年风电和太阳能共增长了14倍,为新能源发电量中增长最快。
2015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排名第一的是德国,而美国在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
本领域中,我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电力拨款达3986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投资额比例占77.66%,规模上电力装机总量已经超欧洲先进国家。但与欧盟相比仍然低44.86%。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装机容量占35.84%,比欧洲国家低37.11%,发电量仅为27.5%,发展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电种类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欧盟国家利用的新能源种类较多,技术较发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发展均衡[3]。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极不平衡的为水电,其发展较快,占新能源总量的80.36%。下步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结构,在引进欧美技术同时加大对电力远距离输送、储蓄电技术、电力并网与调配技术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运用做足准备[4]。
3.新能源发电特性与并网技术分析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目前这两种新能源在实际中利用较多,所以应分析这两种新能源发电的动态输出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输出特性模型,针对不同区域实例分析其全年的出力变化和光伏电站并网后对峰谷差的影响。
风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动能与势能的双重变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风速的变化具有随机性。风力发电机组能量来源于风的动能。不同地区的风速都存在易变性和不可控性,风力发电机组时刻都遭受到较大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会影响机组本身和对与之相连的电力系统。而太阳能随着地球运行与太阳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天气影响与各地日照长度的不同。由统计结果可知,光伏电站每天出力时间集中在6点到19点,冬季出力时间短,夏季出力时间长[5]。
目前风力发电具有独立运行的离网运行电和接入电力系统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离网型风力发电与并网型风力发电相比其风力发电规模较小,其通过电能存储装置或者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没有电网的偏远地区供电。并网型风力发电是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发电容量较大,通常为几兆瓦到几百兆瓦,由于其与大电网相连,从而可以得到大电网的补偿和支撑,可以使风资源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在考虑环境效益等因素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太阳能发电可分为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发电两大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部分、传输部分、储热部分构成。根据聚光式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模拟器、充电控制器、超级电容、蓄电池组、正弦波逆变器和系统监控部分组成。
4.提高光伏发电经济性的技术研究
首先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过高。设备价格是影响光伏发电经济性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提高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市场调查与企业经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实现市场准入机制,加大价格竞争杠杆。
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太阳能光伏设备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把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降下来,这样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才有基础。另外,发展分布式太阳能系统也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竞争力的一个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使用应该让消费者具有选择权。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更广大的电力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替代能源,发展这一系统技术及相关网络技术,无疑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6]。
5.结论
对于风力发电,国家无需长期大量地对风力发电项目进行补贴,为了有效地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应该进一步加强风力发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采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
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将会带来资源枯竭与气候异常等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可持续的清洁代替方案,成为能源工业的使命。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具备可再生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但任何技术的发展成本与经济性最为关键,未来只有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能与传统能源匹敌才能具备住够市场竞争力,这需要能源政策、技术进步的支持。所以经济可行的的能源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引发能源革命的。
参考文献
[1]李剑平.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及经济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5(21):9-9.
[2]赵宇思,吴林林,宋玮,等.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价分析方法的研究综述[J]. 华北电力技术,2015(3):18-24.
关键词:电动汽车;能耗分析;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
在动力性方面,我国电动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主要是依据是国标《 GB/T 18385 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试验方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高车速,30分钟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爬坡车速,坡道起步能力等。
在经济性方面,经济性评价指标主要依据国标《GB/T 18386 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测试工况分为60km/h和NEDC循环工况,评价指标主要有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针对经济性评价而言,不同的国家,在选择循环工况和方案时有着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于行驶工况的开发而言,最初是针对传统的燃油汽车的排放以及油耗的检测,当前,针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行驶工况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和实车测试时,还是遵循传统汽车的行驶工况来进行,例如参考欧洲经济委员会的ECE-15的标准,以及为了满足市郊路面的行驶状况而修改的EUDC市郊工况;另外还有日本所推出的10?15工况和其最新修订的JC08工况;美国相继也制定了一些工况标准,如:UDDS、SAE等。对于我国的国标而言,除了所指出的NEDC工况外,一些研究单位和科研院所还针对不同地区的路况建立了一些典型的工况数据,如北京地区的工况、长春地区的工况以及西安地区的工况等,基于这些工况来对整车的路面性能进行评价[1-3]。
此外,针对评价纯电动汽车最高车速、爬坡能力、加速时间、能量消耗率以及续驶里程等动力性与经济性评价指标,不同的车型有着不同的性能指标,而对于相同的车型,由于有着不同的电动机参数和传动系统参数的匹配,导致其能耗和动力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选择车型和实施定量计算时,如果对于一个车型而言,其方案选择和性能指标相对于另一个车型较高时,性能优势较为明显,倘若各指标之间优劣交错,这就需要重新对比评价。对此,在各国国家标准中还少有提及车辆的综合评价标准[4-6]。
1 电动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
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动力性需求方面,和传统汽车基本类似,在GB18385-2005中所列出的评定车辆动力性的参数主要是加速时间、最高车速和最大爬坡能力。。
1.1 最高车速
对于最高车速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指标,分别是30分钟最高车速和1Km最高车速,以上两个指标都是基于所设定的条件下所能实现的平均车速,主要是用来评定纯电动汽车的高速行驶的性能状况。在纯电动汽车中,传动系统的速比和驱动电机的最高转速决定了纯电动车的最高车速情况,在不考虑实际的坡道的阻力时,对于基于最高车速所需要的动力系统的最大的功率为:
(1)
(4.1)
纯电动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对于影响整车功率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而言,主要就是空气阻力,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其最高车速一般介于100-160km/h的范围内,如果不考虑实际滚动阻力,基于最高车速的功率和车速之间呈三次方的比例。
1.2 爬坡性能
对于爬坡性而言,主要是用来评定整车的低速通过性和大负载状态的通过性能,在对其进行评定时,一般是用所规定的爬坡车速所能达到的最大坡度来表示,在进行最大爬坡度的设定时,一般会比实际的道路坡度要高,对于爬坡度指标而言,一般是介于20~30%之间的范围内。如果在某一坡度路面上基于最低的车速行驶,则其动力系统的最大的功率需求为:
(2)
(4.2)
其中,是所设计的最低通过车速,通常为15~20km/h;为最大坡度角,。
对于动力系统,特别是驱动电机系统来说,最大爬坡性能主要受电机的低速最大转矩输出能力和短时过载能力的影响。
1.3 加速性能
在整车的实际运行中,加速行驶过程是最为常见的行驶工况之一,一般将其定义为,自一定车速实现向另一车速的加速所需要的最少的时间。在国标中关于减速性能的测试有着如下的规定:以0~50km/h和50~80km/h两个时间实施评价,其中,通过0~50km/h的测试可以对政策的起步加速能力进行评定,而对于50~80km/h的测试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中等车速时的加速超车能力进行评定。但是,当前的加速测试主要是将0~100km/h的加速测试作为加速性能测试的方法。对于整车的实际加速性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电机的全速调速范围内的实际的转矩输出的能力,也就是与所配置的电机系统所对应的最大的输出功率的能力。在实际的加速过程中,对于所需要的最大的功率而言,主要是在实现了目标车速时所需要的功率,也就是:
(3)
(4.3)
在以上的公式中,用表示旋转质量换算系数;用表示加速后期车速;用表示加速后期加速度。
基于以上的论述,在纯电动汽车中,主要是通过动力性来表示其所能达到的整车极限运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搭载的动力系统所能输出的转矩和功率,可以说,这是实现纯电动车基本性能的基础。
2 电动汽车经济性评价指标
在评定纯电动车的经济性能指标时,一个关键性能参数就是单次充电所能实现的最大行驶里程或者其实际的能量消耗,在我国的相关标准中,对此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在国标中的规定是:对于单次充电的续驶里程而言,主要是指基于标准的要求,在实现充电至满后,基于一定的运动工况需求进行行驶,其所能实现的最大的行驶里程。对于以上所提及的运动工况主要有NEDC循环工况和60km/h工况,其中,在图1中列出了NEDC工况的车速和时间历程。
Fig.1 Schematic NEDC conditions
图1 NEDC工况示意图
在NEDC循环工况中主要涉及一个市郊循环和4个市区循环,将其时间设定为19min40s,将其理论距离设定为11.022km,如果所试验车辆的实际车速无法跟随所设定的车速,相差达一定值后,则表示试验结束。
在完成了标准中所规定的试验循环后,对电池进行重新充电,保证实现试验前的电池容量,用所得到的电网的电能去除行驶里程,则得到能量消耗率,其单位为Wh/km,表示为
(4)
在以上的公式中,用表示蓄电池在充电期间来自电网的能量,其具体单位为Wh,用表示在试验期间电动车所能行驶的总距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续驶里程,其单位为km。
经济性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要受到测试环境的影响,在国标中对室外的环境温度的规定是要介于5~32℃之间,而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规定是要介于20~30℃之间。
3 熵值法
熵值法( Entropy method)是较为客观的一种赋权法,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各个指标所能体现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对指标的时间权重进行确定。就具体的应用来说,所选择的正向型指标主要是:爬坡能力、最高车速以及续驶里程等,所选择的逆向型指标主要是耗电量以及加速能力等。下面对基于熵值法的权值确定方法进行描述。
首先,设有m个方案,则评价矩阵为:
(5)
将作正向化处理后,对于正向指标:
(6)
对于逆向指标:
(7)
计算第个指标下第个方案数值所占的比重:
(8)
计算第个指标的熵值:
(9)
式中,
确定第个指标的权重:
Fig.2 WLTP-3 conditions to follow the target vehicle speed curve
图2 WLTP-3工况下目标车型车速跟随曲线
(10)
通过上述过程,对任意一款车型的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百公里耗电量以及爬坡能力等经济性和动力性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提出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指标。
4 目标车型综合评价
结合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以爬坡能力、续驶里程、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百公里耗电量等作为相应的参数指标,通过对指标参数的加权综合,体现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在本文中主要是基于客观赋权法,构建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的关系或者根据各个指标所对应的变异的程度来确定权重,并构建了纯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WLTP测试方法,对两目标车型根据功率比质量参数进行分类,车型一PWr=55wh/kg,车型二PWr=54 wh/kg,均属于3类工况,基于WLTP-3类行驶工况对目标车型经济性能指标进行仿真,其工况跟随曲线如图2所示,整车性能指标如表1、2所示。
表1 目标车型1参数
Table 1 Model 1 parameters
外观参数
车辆总质量
1525kg
风阻系数
0.28
迎风面积
1.6m^2
电机规格
电机类型
永磁同步电机
最大扭矩
200N.m
最大功率
75kW
电池规格
电池类型
锂离子电池
总容量
66Ah
总电压
345v
SOC变化范围
0.95-0.15
行驶装置
轮胎滚动半径
0.301m
表2 目标车型2参数
Table 2 Model 2 parameters
外观参数
车辆总质量
1390kg
风阻系数
0.284
迎风面积
1.97m^2
电机规格
电机类型
永磁同步电机
最大扭矩
240N.m
最大功率
85kW
最高转数
10000rpm
额定转速
3000rpm
电池规格
电池类型
锂离子电池
总容量
80Ah
总电压
320v(220v~420v)
SOC变化范围
0.95-0.15
动力传动装置
主减速比
6.058
行驶装置
轮胎滚动半径
0.301m
表3目标车型性能指标
Table3 Target vehicle performance
工况
最高车速(km/h)
0~50km/h加速时间(s)
最大爬坡度(%)
能耗
(kwh/100km)
续驶里程
(km)
车型1
WLTC-3
110
5.5
20
12
150
车型2
WLTC-3
120
7
25
14.06
160
将表3中性能指标进行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为:
根据上述权重确定方法,得到权重:
计算得到相应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及贴进度分别为:
由于,所以车型一的动力性经济性
综合性能优于车型二。
5 结论
选取了两款目标车型,采用整车模型和描述的测试循环工况,分别对目标车型进行了仿真,得到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所需的相关动力性、经济性参数,并对参数进行了综合处理,得到了综合评价指标,根据综合
评价指标对两车性能做出了对比,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Birnbaum Z. W. On a use of the Mann-Whitney statistic [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Berkeley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1956,1:13-17.
[2]Chen Qingquan,Sun Liqing.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vehicles[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5, 23(4): 24-28.
[3]Wang Yuning.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broad[J]. Auto Industry Research, 2005 (9): 35-40.
[4]Chan C C.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2, 90(2): 247-275.
[5]Sun Fengchu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Germany and France[J]. Technology tide, 2004 (8): 38-39.
[6]Bian Yaozhang. Automotive new energy technologies[M].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3.
[7]GB/T 18385-2005, Electric vehicles,Dynamic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S]. 2005.
[8]Guzzella L, Sciarretta A. Vehicle propulsion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M]. Springer Verlag, 2005.
[9]Hayes J G, de Oliveira R P R, Vaughan S, et al. Simplified electric vehicle power train models and range estimation[C]//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VPPC), 2011 IEEE. IEEE, 2011: 1-5.
[10]Brundell-Freij K, Ericsson E. Influence of street characteristics, driver category and car performance on urban driving patter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05, 10(3): 213-229.
[11]Manfred Mischke. Vehicle Dynamics[M].Bei 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Goetz M, Levesley M C, Crolla D A. Integrated powertrain control of gearshifts o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s[J]. SAE paper, 2004: 01-1637.
[13]Ehsani M, Gao Y, Emadi A. Modern electric, hybrid electric, and fuel cell vehicles: fundamentals, theory, and design[M]. CRC, 2009.
[14]Seref Soylu, Electric Vehicles -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M]. Intech , 2011.
本文我们以狭义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述创业。创业指的是“从零开始创办一家新企业”;创业企业指的是“新创建的企业即新创企业”。由于当代的创业大多发生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环保技术等,因此,本文中确当代创业企业,特指“新创立确当代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创业者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和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和“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和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和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和产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和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确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楚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和练习,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把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和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和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探究、创造和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和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和创造性。奔腾式确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的开发和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向,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产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产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进步,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本钱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本钱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征:①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和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进更高的学习教育用度;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用度。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用度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用度(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逾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以为,和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和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 V M在整体上是大大进步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终极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进大量的、凡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进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均匀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和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伏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
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产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已经独立地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中心。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功能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和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和趋向。 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和经营治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和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讯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和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着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参与企业成立后的营运治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上风,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敏锐的判定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关键词:燃油经济性 发动机 汽车结构 改善
1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
1.1 汽车发动机 发动机的燃烧室容积是影响发动机燃油消耗的关键指标,同时,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汽车整备质量以及汽车的载重负荷也是影响燃油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在考虑到发动机的磨合期间,由于发动机活塞与汽缸、活塞与连杆、曲轴等运动部件之间存在的装配间隙与磨损,因此在磨合期初期,发动机的耗油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磨合期结束,发动机各个总成之间达到正常磨合间隙,耗油量随之下降到正常水平。
1.2 汽车行驶系 汽车行驶系作为汽车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它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实现,以及汽车安全行驶的需要。一方面行驶系承担着汽车的制动和行驶,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所有的载荷。而轮胎作为汽车的主要承重部件,联系着汽车车身和地面的运动关系,同时,还要保证汽车行驶的动力与汽车安全制动。因此,在选用轮胎方面,一要注意选择符合车辆需求的轮胎规格,包括速度级别、轮胎花纹、轮胎结构等因素,二要注意防止使用翻新胎,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爆胎,三要注意长期行驶对轮胎进行换位调整。由于轮胎长期与路面的摩擦会减小摩擦阻力,当出现紧急制动时会出现制动距离加长,在起步时,由于摩擦力减小会出现原地打滑,浪费发动机功率,降低燃油经济性。
1.3 汽车传动系 汽车传动系主要包括减速器和变速器,传动系承担着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过降速转换为汽车驱动力,其中减速器包括主减速器和差速器,影响经济性的主要是减速器的各个档位齿轮的情况,以及传动比的设计。由于现在汽车多数变速器都采用五档或五档以上变速器,变速器档位越高,则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越低,这时适合低载荷、平路面的行驶,当遇到坡道或载荷较大的时候要采用低速档大扭矩的档位,满足对动力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档位时要考虑汽车的行驶工况。当采用无极变速器时,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自动选择适合的传动比,在满足发动机的功率需求前提下,提供充足的扭矩满足行驶需求。
1.4 汽车外形 根据科学实验得知,当车速超过一百公里每小时的,汽车发动机的功率的80%用于克服汽车行驶的风阻。风阻就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汽车外形的迎风面积以及汽车表面的风阻系数。迎风面积采用汽车的横断面作为参考,汽车车身的造型流线型设计直接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提高。汽车外形的流线型、线条过度平缓、设计合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阻系数。
2 汽车设计方面改善措施
2.1 结构轻量化 汽车整备质量是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结构设计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汽车发动机、车身等结构件。采用铝合金、铝镁合金、碳纤维、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改善汽车零部件的重量比,从而直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
2.2 改善发动机设计结构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来不断降低燃油消耗和提高使用效率。例如采用电控直喷技术,大大提高发动机的混合气燃烧效率;采用燃烧分层技术,可以使得混合器快速充分燃烧。采用可变进气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进气效率,促进发动机节能控制。
2.3 采用混合动力设计结构,目前,设计成熟的如丰田普锐斯的油电混合,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同时,也在发达国家和地球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3 汽车使用改善措施
作为汽车使用的驾驶员方面来讲,正确的操作和良好的习惯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则需要科学规范的驾驶训练。
3.1 正确启动和起步 汽车发动机启动时需要加浓混合气,增加喷油量保证正常启动,因此,应当尽量避免发动机的频繁启动。汽车在发动后处于怠速状态,在起步时要控制好油门,使得节气门在打开过程中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而逐渐打开,避免一脚油门踩到底,导致发动机转速突然提升,增加活塞连杆、曲轴等旋转部件的瞬间冲击载荷,同时,全开节气门时喷进去的燃油有一部分会不经过燃烧而浪费掉,所以,这种方式是非常不环保和低效率的。
3.2 控制怠速 发动机怠速时为了维持发动机正常转速和所附带的运动部件,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燃料来维持,例如空调等附件,因此,长时间的怠速对于发动机耗油量会增加,不利于环保要求。
3.3 减少紧急制动状况 汽车发动机在正常高速运转时,如果突然采取制动,会给档位齿轮带来巨大的惯性冲击,同时,也造成喷入汽缸内的燃油的浪费,除非在紧急状况下,否则应减少或避免车辆的紧急制动。
3.4 控制换档时机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当前路况和行驶速度选择合适的档位,另外在由低速档换入高速档时,避免强踩油门,使发动机持续高速运转后再换入高档。同时,在路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尽量使用高档行驶,最大限度的发挥燃油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洪善信,孙威,赵敏.汽车的口粮──燃油标准及检测[J].汽车与社会,1999(02).
关键词:铁矿石 经济性评价 应用研究
一、前言
最近几年,钢铁企业的生产经济状况越来越差,降低生铁的矿石成本是各钢铁企业的重要工作。在目前铁矿品种繁多的情况下,对各种铁矿石冶金性能评价和经济性评价是有必要的。为改变重钢近几年的生产经营不利状况,重钢在研究各种铁矿石经济性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铁矿石经济性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来指导公司矿石采购和配矿。
二、铁矿石的几种经济性评价方法
1、吨度价
吨度价是指铁矿石价格与品位的比值,是矿石采购过程中衡量经济性的最简单指标。高炉冶炼所需矿石包括块矿、烧结矿、球团矿等含铁原料,其含铁量的高低是铁矿石的最重要指标,因此用吨度价来评价高炉入炉铁矿石经济性是简单实用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吨度价=Jt/100Tfe (1),式中:Jt―铁矿石单价(元/吨),Tfe―铁矿石品位(%)。
2、扣CaO、MgO吨度价
由于铁矿石中通常含有CaO、MgO,而CaO、MgO是高炉造渣所必需的有用原料,扣除CaO、MgO后的品位更能真实反映铁矿石的含铁量,因此公式(1)通常变更为公式(2),即:吨度价= Jt/100[Tfe/(1-CaO- MgO)]…(2)。式中:CaO―铁矿石CaO含量(%),MgO―铁矿石MgO含量(%)。
3、综合吨度价
上面两种公式是目前最常用简单的,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没用考虑酸性脉石的影响,对于酸性脉石(SiO2+Al2O3)含量越高,所需造渣的熔剂越多,从而影响高炉实际入炉品位。公式(2)没有考虑酸性脉石的影响,因此对公式(2)变更位综合吨度价公式(3)或(4),即:综合吨度价= Jt/100[Tfe/(1+2R2 SiO2-2CaO)]…(3);或综合吨度价= Jt/100{Tfe/[1+2R4( SiO2+Al2O3)-2(CaO+ MgO))}(4)。式中:R2、R4分别为2元碱度、4元碱度,SiO2―铁矿石SiO2含量(%),Al2O3―铁矿石Al2O3含量(%),熔剂的有效性按50%计算。
3、矿石的冶金价值评价法
上面方法考虑了酸性脉石对高炉冶炼的影响,但在高炉实际冶炼过程中造渣所需的熔剂消耗、矿石品位对高炉燃料和产量的影响未加以考虑,因此,前苏联M.A巴普洛夫院士提出铁矿石的冶金价值的计算方法,即:P=(Tfe/fe)[P0-C1*J2-C2*J3-g](5)。式中:P―铁矿石的冶金价值,Tfe―铁矿石的品位(%),fe―生铁含量(%),P0―生铁控制成本(元/吨),C1―焦比(吨/吨),J2―焦炭价格(元/吨),C2―生铁熔剂消耗(吨/吨),J3―熔剂价格(元/吨),g―生铁加工费用(元/吨)。
此方法考虑了矿石的含铁品位、溶剂的用量以及焦比的影响。并直接计算出矿石的利用价值,其含义就是这种矿石在现场工艺和控制参数的条件下,该铁矿石达到厂区所允许的最高价。
4、铁矿石冶金价值的修正
上面公式来评价铁矿石块矿、烧结矿、球团矿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它采用它来评价生产烧结矿、球团矿的铁矿石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各种铁矿的单烧性能不一样,烧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就不同,另外公式中没有考虑高炉喷煤与否以及生产大小对制造费的影响。因此,在巴普洛夫院士的铁矿石经济价值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喷煤比及铁品位对产量和焦比的影响,形成吨铁成本公式(6)P=(Tfe/fe)[P0-C1*(1-0.15δ)J2-C2*J3-g(1-0.2 δ)- (1.15×SiO2矿-CaO矿)÷CaO有效p4]。式中:C1―基准焦比(吨/吨),J2―焦炭价格(元/吨),C2―喷煤比(吨/吨),J3―喷煤价格(元/吨),g―生铁加工费用(元/吨),SiO2矿―矿石中SiO2含量(%),CaO矿―矿石中CaO含量(%),CaO有效―熔剂中CaO含量(%),p4―熔剂价格(元/吨)
该公式考虑了品位对焦比、产量的影响,按品位提高1%,焦比降低1.5%,产量提高2%的影响,高炉炉渣碱度取值1.15。由于该公式考虑因素较多,所计算的铁矿石经济价值很合理,与生产实际情况较为吻合,但在不同矿石价格都满足该经济价值的情况下,其优劣顺序难以判断。
5、重钢吨铁成本
我们对公式(6)进行调整,变为下列公式(7):C={[fe/(1-s)]/Tfe}J1+C1(1-1.5δ)J2+C2J3+[fe/(1-s)/Tfe*[1.15SiO2-CaO有效]J4+g(1-2δ)。式中:s―铁损(%)。
在其他各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公式能好的计算出各种铁矿石的吨铁成本,从而能很好对各种矿石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为公司矿石采购提供理论依据。
三、重钢的铁矿石经济价值评价阶段
重钢对铁矿石的经济价值评价也是经历了上面几个主要过程。
1、吨度价阶段
2009年前,重钢的铁矿石品种相对单一,主要是澳粉、巴粉、印粉等几种品种,所采用的主要是吨度价方法来评价铁矿石的经济价值。
2、综合吨度价阶段
2009-2013年阶段,由于矿石品种增多,矿石的各种元素含量差异较大,采用吨度价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特别是矿石中SiO2、CaO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因此采用综合吨度价来评价铁矿石的经济价值。
3、重钢吨铁成本阶段
2013年后,重钢的生产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如何降低生铁成本是成本工作中重中之重。在综合研究各种理论方法和通过实证研究后,因此在这一阶段采用吨铁成本来评价铁矿石的经济价值。
四、重钢吨铁成本理论分析研究
通过2013年重钢高炉、烧结的实际生产数据和原料状况,通过实证研究,在现有条件下的各种矿石的理论吨铁成本与生产状况是否一致,得出重钢吨铁成本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1、现有矿石原料条件
2、各种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
3、各种评价方法的简要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来看,分析方法不同,铁矿石的经济性评价结果也不相同。前三种方法注重铁矿石的含铁量和价格,考虑因素较小,导致经济性较差的N粉靠前。后两种方法考虑了矿石中的SiO2等各种因素,以及品位对焦比、产量的影响,其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五、2014年-2015年吨铁矿石成本实证例证研究
从2014年开始,重钢铁矿石经济分析法用于评价各种矿石的经济价值,并指导矿石采购和配矿。从2014年铁矿石的吨铁成本来看,呈逐月下降趋势,其中既有矿石价格下跌的因素,也有通过矿石经济评价法采购大量低价、有比较效益的矿石带来生铁成本的下降。
六、结语
(1)从2013年来的重钢矿石经济性价值分析来看,重钢铁矿石经济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能比较恰当指导公司矿石的采购和配矿方案的选择。
(2)该分析法应随着熔剂结构的变化、熔剂价格的变化、燃料价格的变化、加工成本的变化等而调整,以准确评价铁矿石的经济价值。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