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电信业传媒业产业融合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6.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电信业和传媒业如何融合为大传媒产业,以及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 in the ExplodingCommunications Industry[M].New York:John 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 Baker,Heather Green.Big Bang[J].Busi-ness Week.Jun 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产业;机遇和挑战;问题;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才开始由“事业”转为“产业”真正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传媒业的领头羊。广播电视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产物,其信息时代特征显著,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产业与国家文化传播建设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媒体属性。在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下,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电子传媒也具有明显的产业经济价值。伴随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断扩大自身的领域和影响,向社会开放自身媒体资源,实现了更大的发展。然而,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正面对着互联网等激烈的媒体竞争,为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独特的价值和潜能和打造具有传播特色和特殊价值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机遇
首先,在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会得以巨大提升。广播电视产业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基于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为广播电视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再次,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机制已基本确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着基础性支配作用,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预计近几年内完全可以进入全球经济自由50强的行列,为促进传媒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最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党的十七大拉开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我国文化市场。中央对广播电视业的改革非常重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必将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挑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总体实力与西方传媒集团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广播电视业所占的份额也相当小,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全球化、国际化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广播电视媒体也呈全球化趋势,西方国家的传媒集团纷纷以各种形式向国内渗透,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与西方传媒的较量时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由于我国各地区以及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要指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不足,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等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最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部署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等工程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普及水平,缩小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全新时期和社会变革伟大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还是社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带来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阻碍着社会的飞快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给广播电视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界新的宠儿,传统的电视内容俗套、缺乏新意,在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下,广电产业继续稳步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产业的媒体成分单一,规模实力难言强大
尽管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在实力、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在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实力、规模、质量上参差不齐。我国广播电视的一般事业已经成熟,产业化起步较晚,实力及规模化集团与国际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媒介竞争力乏善可陈。由于我国的媒体行业中成分过于单一,广播电视产业只能经营广播、电视和少量报纸等产业。西方媒体大多是混合媒体,既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娱乐、教育等内容,甚至还有石油钻探、航空业、旅游、房地产等媒体之外的业务,就像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众多,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产业完全不能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使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投入资金力度不大
电视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制作和创新更进一步,则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被定为为国家和党的“喉舌”,一直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广告收入和有线电视收视费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缺乏经营性收入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盈利模式和业务单一,制约着广电的资本积累和产业规模扩张。盈利能力的相对薄弱,使在开发新媒体业务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电视产业受体制束缚,很快在媒体竞争中居于下风。广播电视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的属性决定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传统的运作方式总体上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对其他相关领域和吸纳外部资源资本的关注很少,无法突破旧体制的框架和解决资金短缺瓶颈,阻碍了广播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播电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并成为电视媒体的绝对支柱性收入,缺乏多元化经营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抑制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空间。广告市场增长幅度持续减缓,新媒介形态对电视广告的分流作用日渐明显,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培育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主体竞争力才是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现代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线数字电视为中心的传播网络,以及以电视台为主的内容生产能力为主。面对新形势,应该在掌握市场主动的情况下,合理布局,灵活利用资本运营手段,深度开发受众资源,锻造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抢占媒体市场。(四)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舆论喉舌”,我国的广播电视的事业单位身份使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关系不明,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要。电视台和电台作为事业单位,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同时缺乏行业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在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中普遍僵硬,经营和宣传理念杂乱不堪。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其管理机制一直无法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在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需要尝试新的路径探索。
三、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监管和完善相关体制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明晰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提出的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管部门要遏制电视产业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出现,以避免对产业环境造成破坏。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已具雏形的产业体制急需进一步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全面深入地推进事业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运作,推进广电产业资源资本化和流动化,支持广播电视产业资源和成本的跨区域运营和整合。克服陈旧观念的约束,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时,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整个产业向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及向满足技术进步和满足市场需求方向发展。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电视产业的发展与变革要适应媒体市场的客观环境变化,提高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充分尊重宣传规律,创新宣传理念和体系,实现产业竞争力与宣传能力的同步提升。面向未来,产业化需体现于战略目标定位上,构筑电视产业的长效驱动机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全面发展转变,从而使广电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创新生产内容
“内容为王”,这是传媒业的一条“定律”。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传媒的竞争焦点将聚焦在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上,为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其内容实现不断创新,尤其意义重大。创新是创优的前提,近年来,各台节目形态大同小异,内容多样性缺乏,节目克隆和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创新动力不足,创优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广电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型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行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创新创优,定期评选和表彰原创优秀节目与业务并奖励;打造一批优秀的专业频率频道,建立创新创优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节目模式市场;大力治理节目抄袭和克隆,对娱乐节目和电视局实行总量调控,提高创新质量,制订节目版权与模式保护法规。面对新媒体的融合前景,在传统电视生产中,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系统内外的各项必要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及共享稀缺资源为原则,推进横向整合,以空间扩展和战略联盟为目的实施纵向整合。通过优势互补、共享稀缺资源和战略联盟的横向和纵向整合,提升内容生产能力,把内容生产从部门行为和个体行为上升到系统行为。在媒体产业下一轮竞争中,决定因素是创意水平和内容生产能力。只有实现跨媒体经营,充分利用各个资源平台的长项和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协同效应,提升内容生产以及创意的水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广电系统要突破传统的传播平台束缚,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和新媒体内容业务。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电视媒体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实现跨领域合作、融合、跨媒体发展。
(三)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应积极分析市场运营环境,突破单纯依靠广告经营,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逐渐拓展业务内容,扩大经营领域,吸取国外成熟传媒集团的经营理念,开拓新市场,创新盈利模式。为了转移经营战略和壮大产业实力,拓展市场空间,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尝试发展多元化经营,但许多宝贵的资金投向商业房地产业、大型会展业、旅游娱乐业等。尽管短期内可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种盲目投资、无序多元化距离主业太远,反而会加大经营风险。合理的多元化创新应当回归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根据传媒经济的发展规律,应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对相关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随着各种新媒体业务纷纷出现,市场的风险与诱惑同步存在的时候,媒体经济主线更应该被多元化经营牢牢把握,以便形成多元化经营与单一媒体的有机结合,打造以产业链为主轴,以核心资源为中心,以多品牌战略为外延的良好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四、结束语
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当前,加上国外传媒集团的渗透,面对“内忧外患”,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加快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内容与服务产品、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为促进广电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转变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工作思路[J].广播电视信息,2011,(03).
〔2〕刘书茵.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1,(04).
〔3〕李三强.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的应对策略[J].现代视听,2010,(05).
〔4〕余晴,李曙.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2,(03).
关键词:新媒体 数字电视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026-01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发展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从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开播到今日,作为一种融汇了多种传播符号和传播手段的强势传播媒体,电视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和窗口,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传统数字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和各卫星电视台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产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整合电视媒体资源,开创新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做到资源共享,保持旺盛的产业生命力。
1 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式数字媒体形态,相对于纸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电视的发展受到挑战。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3.01亿,几乎占到网民总数的2/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未来的新媒体平台将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并侵蚀大量的数字电视客户。微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电视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他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等新媒体用户,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数字电视的用户群体。
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数字媒体影像艺术迅速传播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节目内容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制作技术逐渐向非线性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媒体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与之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媒体融合也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更新信息传输方式,整合新媒体资源
积极借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输方式上,新媒体从最初的因特网、数字电视、无线互联网到智能手机、MP3、PDA,跨越了传统媒体,集通新技术、互联网、视觉艺术等其他学科于一身,打破传统媒体的单一传输方式,对传媒资源进行新的整合。当今的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应该从新媒体的这一信息传播优势中获得的启发,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传播模式,加快和更新传播网络,整合数字媒体信息传送方式。作为数字电视媒介,除了声音和图像之外,要努力发展技术,整合其他信息传输方式为自己所用,例如尽量实现传播图文信息的实时传播。
2.2 转变电视传播模式,发展互动数字电视
新媒体冲破了传播界限,采用互动传播模式。网络新媒体的互动模式能够做到实时互动,例如在线BBS、新浪等大型商业网站推出的网络博客、腾讯公司推出的在线交流软件QQ等。这些传播模式,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互动,所以今后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应该加强在数字电视节目互动性上的改革,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播放一个电视节目时,可以让观众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现在很多知识竞赛类的节目都有这样的方法。
在互动数字电视的新时代,让观众从被动看电视的“广播时代”进入主动选择的视频“点播时代”。在传播的节目形式上,可以向用户提供包括高清频道收看、高清视频点播、在线游戏、电视支付、远程教育等多种视频和应用服务,从而彻底改变“你播我看”的传统收视习惯,让观众真正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2.3 拓展发展平台,实现规模盈利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西方电视媒体在经营上的策略是—— 拓展平台,实现与新媒体的平台对接。由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产业发展早于我国,他们更早接触新媒体并受其影响,其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海外声名煊赫的传媒巨头来说,拓展平台的惯用做法就是收购、跨媒体合作。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经营模式和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数字媒体广告外还可以开拓数字电视产业周边产品,如电视剧电影版权、艺人经纪、电视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今天的电视媒体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多种媒体融合,并结合自身媒体长期建立起来的市场优势,打造自己的产业影响力,树立起电视媒体话语权的新形象,成为新媒体传播时代的“第一媒体”。同时,数字电视可以拓展产业发展平台,用电视来融合新媒体,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要正面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改革;另一方面要从自身优势出发,不断进行创新、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新媒体环境竞争中,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贵明,刘洪斌.从中国广播网的应用看流媒体技术的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7).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6月8日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经过蓬勃旺盛的发展,产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步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我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软实力排名占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文化发展要面向全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而2002年、2008年分别为为15∶1和6.5∶1。
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的来看,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虽然研究者的自觉跟进意识、总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强,但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存在着两大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从而导致对国情认识不清,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认识不清;二是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方面没有大的建树,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指导理论上的迷失,产业发展中许多政策性的瓶颈(如市场准入问题、投融资问题、资产授权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税收问题等)无法突破。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组织拥有有序的发展趋势,其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垄断趋势,并且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呈现出兼并、收购、联合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市场绩效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与文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化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状况是市场集中度低,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缺乏科学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完备的法规体系,所以我们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以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其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政策作支撑。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应对文化产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也纷纷以欧盟为平台,召开一系列文化会议,制定多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要采取措施,调整变革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文化产业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用来指导和管理文化产业的原则和办法。文化产业政策架构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生产性,而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两个“价值最大化”原则。一是商品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要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比如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协调、配套服务等,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具有某种有效的维护作用。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在文化产品的传播中,强势文化总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把它的价值观念向其他文化强烈渗透,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降低外来文化产品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是有进有退。如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干预少一些,对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干预多一些;对文化企业层次的干预少一些,对文化产业层次的协调多一些。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进行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加大对创新性成果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分析与综合并重;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指导作用;注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5000年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为我们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换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注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国情,确立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生动地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从而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回归其应该有的一种力的同构互动关系,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关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以伦理原则和法的精神重构文化产业的价值系统,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10.4.
[2]王俊飞.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11.4.
[3]宛浩.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6.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词汇,上世纪九十年代创意产业就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改革热潮。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个人创意和才华技巧展示等,在开发和运用文化知识产权的同时,能够和地方经济产生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投资、高利润的产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新兴产业,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它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00亿美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值递增的速度达到5%。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创新发明或者理念,也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并且有着广阔产业背景的产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02年杭州的一家化纤厂停产后将厂房对外出租,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给这个废旧的厂房起了一个新潮的名字:LOFT49,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随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各种文化产业区,这股文化创意风潮迅速席卷祖国大地。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热门产业,仅上海市就有十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市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中已经注册的广告公司超过一百家。北京市计划在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的创意文化中心,北京现有的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创意产业集散地。
上海市2004年举办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也于2005年在北京举办。杭州的LOFT49在两年时间内集中了18家颇具规模的创意设计公司,2004年一年的总产值就超过1.5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其他中心城市也出现了很多专业创意设计公司,形成了一条“中国人设计”的发展轨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也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理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产业基础和区域位置等,创意文化产业应该有其特有的定位。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等现象。(2)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整体职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环境等问题。(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创意人才匮乏,拥有大批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意来源于人,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以增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统计表明,上海世博会上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约有八万余人。同时多媒体设计的领军人物也非常稀缺,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构筑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外延,其中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上的价值最大。很多文化作品没有发表前不具有任何市场价值,一旦发表后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版权价值,同时受到产权保护。但作品的版权价值一般很低,只有在产业链的流动中被制成电影等衍生品,将版权价值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创意”实现更大的财富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化创意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上海市于2005年成立了创意产业中心,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指南,同时改造利用废旧厂房建立起一批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2005年上海市创意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上海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为上海市的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该产业从业人数约有44万余人,占到全市总就业人数的5.0%。2006年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新建了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市总产业园区增加到48个。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有70余家,年产值高达3000亿元。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上海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并且制定了每年划拨5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计划。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吸纳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2008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并且挂牌授权了第二批共11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11个文化创意集聚地是从46个申报基地中挑选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首都的产业政策和城市定位。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0多个文化创意集聚地,对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部分。我国的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例如深圳、长沙、武汉等,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市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值达到本市GDP的11%。
3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特征,正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其行业特征,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以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6)
>>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出版 传统广播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 视听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发展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趋势分析 国外视听新媒体内容服务发展 新媒体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监管对策研究 移动化、社交化: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新态势 媒介融合:视听新媒体创意产业的跨界发展 云计算技术在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技术、市场与规制:我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整体回顾 三网融合:要顺势而为加快IPTV等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 新媒体环境中视听率研究的框架性构想 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创新研究 电视传媒应对视听新媒体的挑战策略研究 校园新媒体的发展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卷烟市场监管模式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研究的探索 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体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沛,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三网融合”【J】,通讯世界,2002(3)。
3 Tim Wu, Network neutrality, broadband discrimination, Journal on Telecommunication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vol.2, 2003
4 杨状振,美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探新[J],电视研究,2008(1)。
5 J. Kramer et al, Net neutrality: A progress repor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37,2013
6 J. Kramer et al, Net neutrality: A progress repor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37,2013
关键词: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一、我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技术就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以及分析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涵盖范畴比较广,例如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路系统技术以及电子光纤技术等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战略的实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其次电子信息技术有助于调结构、促发展。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化配置。例如变频技术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省了大量的发电资源消耗;最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第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了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范畴的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展现出以下特点:
(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依赖于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为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微型化越来越完善。传统的体积大、运行速度慢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当前的运行速度快、体积小以及性能更加完善的微型电子信息技术所淘汰。例如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已经与国外技术相持平,甚至有些技术领先于国外。现阶段,传感器都采用非常先进的复合性材料与高端的新型材料技术等等,就体积来说传感器以机构得到了大大的缩小,很多毫米级的传感器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纳米技术现在也被应用到了微型计算机的制造当中,体积小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虽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但是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强。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例,电力技术的核心是电能器件的有效转换,要求其能够自动实现逆变、整流以及变频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变化则要求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基于我国制造业2050、互联网+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全球处于科技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只有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规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过硬的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实现智能化工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另外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门槛较高,尤其是高端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难度会更高,满足社会需求的范畴将更加广泛,为此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会更加个性化发展。
(二)光电子技术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光电技术在未来的信息产业中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激光器已经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同时,固体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也是目前激光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器在医疗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是被看好的,与传统武器相比具有非常优越的特点,因为激光通信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在保密性上的潜力也很大。
(三)融合创新趋势明显。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产业演进的重大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更加柔性化,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将加速融合,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深度和速度进一步加速。三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变革加速。
总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只有充分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掌握了它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好地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与社会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 公共领域 网络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而创生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化、多元素的互动媒体形式,其具有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而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使得新媒体在其原有的分众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更具备了融合运营的优良品质,它将开拓更为广泛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更为新颖的跨媒介发展历程。
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和创新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出来,并已成为当今研究媒体产业及电信产业的专家和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按照“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每一次技术层面的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飞跃。而在三网融合、IMS及LTE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和电信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且也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一、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
近年来,在终端多元化、移动媒体化、网络融合化的多重发展力量的驱动下,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时髦名词。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它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富媒体化复合信息的中介。而在三网融合、TIME时代等新的融合产业发展趋势下,新媒体也经历了1.0向2.0的衍生升级。
“新媒体1.0”是利用新媒体传统工具的精确性及互动性,实施分众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及移动手机的出现,触发了众多媒介和多种业务形式的创生。新媒体1.0通过细分用户的定向传播、用户广泛的互动参与等新型特征不断得以发展,使得媒体在精确细分和有效到达方面有了全新的优势,分众传播的概念也得以实现。新媒体的精确的量化、“分众”式的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信息内容的定制、碎片时间的占有应用使得用户能够在四维时空里体验媒介的优良品质。但受限于政策的分业监管、业务的发展成熟度等因素,新媒体1.0的各类媒体及其业务之间相对孤立化,还无法满足用户的融合服务产品体验。
随着TIME时代的到来,电信、互联网与媒体等产业链条相互介入,融合型智能终端发展引发了对跨媒介内容的用户需求的爆发式增长,IPTV、IMS、云计算等融合的网络技术及业务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等融合监管政策更是大力推进,使得“新媒体2.0”――融合运营的时代应运而来。在融合的媒体业务内容通过融合的媒介进行和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的融合传播需求,用户可利用融合终端实现各媒介之间的无缝切换,从而实现对全媒介内容的融合品质体验。新媒体2.0是对多种传播手段和不同媒体之间融合与重组的追求和响应,它的出现是传播形态深度融合的一次演化和升级。
新媒体2.0在继承了新媒体1.0的优良特征的基础上,在传播模式、技术实现、用户内容、广告营销等层面都有着诸多不同的创新产生(具体见表1)。
二、新媒体2.O的发展特征诠释
产业融合趋势下,“无所不容、无处不在”的泛网络为“新媒体2.0”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并赋予其更多的发展特征:
1.在继承新媒体1.0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媒体2.0更加突出强调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传播特征。其中,融合型具体表现为:融合的终端/平台、融合的信息内容、融合的产业,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媒介融合。开放式表现为:业务平台的开放、产业链合作的开放。社会化表现为: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微博、百科或者其他网络协作平台实施产业媒介传播的形态,如以Flipboard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软件及其代表触发的媒体形态。总之,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媒体模式必然成为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2.新媒体2.0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通过“全天候”的服务理念、“泛信息化”的思维形态来大力推进融合媒介及其平台的协同运作,从而实现“内容海”“媒体雨”“个人云”的媒介循环再生。在新媒体2.0中,广阔的媒体内容形成了“内容海”;而媒体运营商应用多种媒介蒸馏作用,在时间的渗透与“碎”式叠加基础上,形成“个人云”;并在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主要载体的基础上,创生“媒体雨”,再通过多种媒介对用户形成接触点的互动影响。
3.在社区化、虚拟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内容聚合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永远在线的实现价值统一,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的达成混沌整合,消费模式也由“小众部落族”向“媒体群居圈”演变。新媒体2.0推动消费者按照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消费需求重新聚合,由“小众部落族”向新的“媒体群居圈”发展演变。“媒体群居圈”内消费者内容的聚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内容和媒体传播形态,分享的力量让社区化媒体成为阶段性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 广播电视;数字技术;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07-0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广播电视可以说是人类迎接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将近100年中,广播电视通过对社会各种信息的传播等功能,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提高和迈向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承载广播电视传播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具备了时代的特点,在广播电视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所认可的大众传播媒体后,其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民生等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并且通过资讯的传递也帮助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将资源和信息传递出去。这个传播媒体已经成为了具有很大规模的信息传递行业,并且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验证,逐步地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视产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让广播电视产业不得不去正式面对这新一波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广播电视技术势必需要顺应时代的科技发展,并且追求创新。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适应并且习惯于其快捷和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开始希望更多且更迅速地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新闻资讯,并且对资讯的质量和服务也越来越看重,而广播电视技术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也开始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1 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
20世纪广播电视由最初的黑白媒体迅速地发展为彩色,给人们带去了更好的视觉享受,而信号也从最初的模拟信息发展成为现在的数字信号。在电视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我们接受的视觉产品是一直在进步的,包括色彩和清晰度等。目前电视已经达到了高清的水平,并且逐步面向更加真实的画面传播迈进,至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快速并且良好的,而其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人为服务主体进行的,以提高人的感官为最重要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在进步,这也直接带动了广播电视产业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广播电视产业在传播方面也在逐步的变化,告别了过去独占信息资源的传统模式,现在开始接纳更加广泛的发展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相信广播电视的发展会越来越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数字技术的发展
如今科技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而数字技术也在科技大潮中应运而生,在广播电视产业中得到了很高的重视,目前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技术主要能够将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提高,而高质量的节目自然更受观众的喜爱,收视率也就有了保障。数字技术运用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中,利用移动技术进行信息资讯的接受和输出,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推广,很多电视台开始利用该技术来满足采、编、播等各个流程的工作,让整体工作速度和质量大大的提升,而且普通观众通过移动技术接受到的更加好品质的电视节目,使他们感官上得到了满足,这也是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2 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目前人们获取资讯的首要手段,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交流方式。广播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早在2004年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化已经开始进行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在早期是以时间为关键的新闻类节目制作,后期当网络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后,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也成功建立起了网络系统,这提高了国内广播电视整体运营体系,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根据目前的现状,应当加强网络分配的改良,总体以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实现偏远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网络互通,最终实现网络和电视节目相融合,并且覆盖更加广泛的地区,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
2.3 卫星直播技术
我国的卫星直播平台是在1999年建立完成的,这也直接开启了广播电视直播的进程。通过不断的进步和努力,2005年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果,覆盖了更多的用户,制作的节目也通过卫星面向全国进行直播,而更多的国际台也加入到了卫星直播当中,在中国也可以看到很多国外电视节目,实现了文化交流,卫星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传输工具。
2.4 多元化技术发展
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技术已经结合了多种科技技术,在广播领域中也实现了中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的结合;电视产业中,卫星、无线、有线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融合,并且已经结合成网络,能够完成更加全面且高品质的电视系统,并且覆盖地区也更加广泛。当然面对特别偏远的地区,要想实现同步收听或者观看广播电视节目还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但是相信当科技发展更为进步后,部分难题将迎刃而解,国际广播电视也将全球覆盖。
2.5 无线设备自动化
无线设备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运行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随着当前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电视技术,无线设备自身也在不断地实现更新和发展。通常广播节目是需要发射机来实现完全固态化,而中短波的发射机则是虚拟设备过度到数字设备,发射台的自动化也是目前无线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3 结论
广播电视产业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时代,也需要和先进的科技相结合,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全球一体化也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节目资源,所以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这样广阔的空间也给了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资源和条件,所以相关的研究人员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找准切入点,紧抓时代的命脉,并且以观众的需求作为主要诉求,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更新,不断开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范龙.全球广播电视的新进展和技术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6.
[2]何大治,黄巍,徐胤,等.全球广播电视的新进展和技术趋势[J].电视技术,2013,37(2):20-24.
1
月28日,由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创业促进中心主办,上海通用汽车、上海国际汽车城、嘉实集团及海略咨询协办,轩致文化传媒旗下汽车财经全媒体独家承办的“首届中国汽车财经年会”在上海驿岛酒店圆满落幕。
2014年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变革的大浪潮下,以“论道汽车产业――新常态・大趋势”的年会主题应时而生。此次年会汇聚了300多位汽车、金融、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高端学术专家、行业精英、企业高管及媒体代表。由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领衔,特邀菲亚特(中国)董事长兼CEO郑显聪、上汽集团CFO兼上汽财务公司董事长谷峰、海略咨询总经理郑鑫、博泰集团副总裁李献坤发表演讲,共同剖析中国经济新常态,解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在年会上,樊纲教授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认为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两次过热增长,如今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充满信心。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经历过两次经济过热,汽车行业属于恢复得比较快的行业,2011年就基本恢复正常增长,虽然去年略有点下滑,但是属于略微波动范围里面。
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樊纲着重提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污染的加重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环保问题将是多数产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今后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除了汽车自动化、电气化等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要有着根本性的转变。政府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现有的应用,企业如何升级技术,突破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根本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不仅涉及到产业,更涉及到国家战略层面,是非做不可的事情。汽车产业必须重视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趋势,汽车如今已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下一个阶段的大趋势就是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赶紧抓住根本性的潮流,与时俱进,这是汽车行业必须要做的。
在中国,大多数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樊纲特意提到了IT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并称“互联网发展带动实体经济、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应该发展创新,合理正确的应用新技术。
不管是车企主动拥抱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主动颠覆汽车行业,这都反映出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及随着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年轻化,消费偏好、生活方式的转变。
对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菲亚特(中国)董事长兼CEO郑显聪显然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为此特意发表了《传统与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主题演讲,和大家分享了世界几十年来的变化,并且倡导面对移动互联的车生活时代,无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不要被原来的思维模式绑住,而是应主动变革,积极创新。
如今的汽车并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在安全、舒适、质量等有所保障的基础上,消费者还需要一个更容易和别人沟通的移动平台。企业尤其是要探索消费者在汽车生活形态里面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从最近几次会议上,我感受到年轻人消费者需要汽车形态的改变,老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汽车上配置了那么多的电子设备和天窗?因为那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把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放在车子上。”郑显聪坦言。
面对产业的变革和大环境,上汽集团CFO谷峰和我们分享了上汽在汽车供应链发展中的经验和看法。谷峰认为汽车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里整个产业终端消费很健康,随着汽车消费平稳增长,汽车上下游将共同分享整车厂的利润,并且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度将越来越紧密。上汽也将从关注自身逐渐转向关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金融安全。
近几年,除了互联网之外,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大数据”,而汽车大数据产业的生态及现状到底是什么,它的应用趋势又是哪些,在年会中海略咨询总经理郑鑫给我们做出了详细解答。利用大数据,汽车将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个性化,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极致与精准的用户体验。
就像博泰集团副总裁李献坤所说,“未来智能汽车要做什么,应该是车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车服务。”为人服务,用户体验很重要。李献坤对智能汽车的前景非常看好,整个社会对智能化需求不断上涨,他预计大概在3~5年之后,应该有第一代智能汽车上路。
关键词 3g 新媒体 手机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随着3G手机,3G技术的应用,区别与以前旧媒体的,有便携、即时、个性化及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社交的重要沟通形式。按照电视是第三媒体,互联网是第四媒体,那么我们称呼手机媒体就是第五媒体。第五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有着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使得运营商加速转型,更多更好的新媒体纷纷问世,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能随时随地地感受到无线通信与手机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快捷便利和最佳的服务。
1手机媒体发展
1987年, 模拟的移动电话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使得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变得快捷,但是由于技术的严重限制,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只是局限于通话。第二代(2G)移动通信为数字制式,主要, 1993年采用了GSM和CDMA标准的数字移动通信进入,使得第二代手机进入了语言短信,更甚者是彩信功能。2009年,开始正式进入3G时代。手机产品在30年的时间里面,在外观、功能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2007年苹果手机的问世,让大家开始改变手机的看法,开始关注手机以及附加在手机上面的应用,用户希望手机能够和电脑一样,能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安装和卸载各种应用。手机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在传播方式、手段、内容、形式、流程以及经营运作和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积极顺应时展需要,加速创新,寻求突破。由于随身携带,方便获取资讯,手机媒体产业的健全,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第五媒体特征受到广泛认同。
2手机媒体资讯特征
伴随着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阅读、手机搜索等新兴手机传媒的发展,手机在娱乐、视频、图像方面的应用,成为3G网络应用的主流,手机电视可以随身携带,电视类、新闻类、资讯类的实时点播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视觉享受。手机媒体发展壮大的产业化历程伴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一种移动语音通讯终端的手机悄然开始改变,实现了向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质的跨越。手机应用从原来的单一的独享、接受,在随着3g技术的革新,变为了极分享、转发,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手机中,用户可以把喜欢的文章、图片,自己的生活感悟,阅读的文章等与自己的朋友分享。手机资讯应用,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下发方式,在分享的时候加入了互动模式,用户可以对自己的使用进行评论。区别与传统媒体的即时性,以往的传统媒体,通常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手机媒体采用互联网实时更新的方式,信息的产生和几乎是同时进行,生活中很多事件的第一报道,往往是人们用手机发表的。
3手机媒体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 10 亿手机用户,手机媒体产业发展迅猛,潜在新动态、新机遇,手机媒体产业将很快进入形成多元化业务体系、各类资源整合、产业规模爆发增长、产业发展繁荣成熟的新阶段,手机传媒的产业链将更加复杂化,经营领域覆盖将更加广泛,产业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将走向多元;手机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将会走向全面免费时代;但与此同时,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内容、产品和服务,将会呈现收费更加昂贵的趋势,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的三屏融合也将进一步加速,并将由此带给我国手机传媒产业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手机传媒产业将利用更加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充分发挥产业自身优势,以三屏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产品、内容和服务的整合,来进一步推动实现产业自身价值的大幅提升,迅速开辟和进入增值服务领域的新蓝海。将使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刺激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实现跨越发展。
4结论
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革命、市场庞大需求、日益加剧的媒介融合与产业融合、手机媒体自身加速多种因素的合力驱动下,我国手机媒体还将加速向前发展。而伴随着这种发展,手机媒体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将陆续显现。新媒体也有其本身发展的局限性,伴着产业发展实践的不断前行,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相关研究必将不断深入扩展,纷然呈现的新热点、新现象、新趋势。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ZB0425。
参考文献
[1] 陈向阳,杜诚.基于3G手机的新媒体终端研究[J].河南科技,2014(10).
[2] 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3] 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M].新华出版社,2008.
关键词:手机媒体 3G 文化产业 价值链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电子信息 发展 问题与对策
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之一,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展现的综合窗口。当下,各种各样的电子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推动着我国各项工业生产水平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覆盖面特别大,这也决定了该技术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如何规范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现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才是国家应当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领域的重要分之。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激烈竞争的局面,各个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以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对我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种自动化的高新技术,该技术能够使计算机设备通过互联网自动完成相关数据流的发送、存储、处理和交换。通过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相关的领域活动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快速发展和创新也是我国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既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培养机制和科研作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在该方面的人才整体上还处于缺乏的状态,特别是缺少足够具有开拓性、创新型的人才。当今我国在该方面的工作人员往往研究方向单一,缺少能够跨学科、夸领域研究的科研和工程人才。
2.2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建立和完善的阶段,资本积累阶段还没有完全完成,很多市场行为还处于粗放和短视的状态,最为直接的一个反应就是很多行业不重视科研工作,假冒伪劣、仿造、盗版现象严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这些不良现象在电子信息行业中同样存在,这些现象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损害了国内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还早呢个提竞争力。只有形成一个完善、良好、尊重知识和创新的环境,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创新潜力才能真正释放,才能形成高速发展的局面。
2.3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整体结构还有待优化,主要业务产品集中于代工和低端产品,主要集中于价值链的下游,这就导致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后,并没有形成足够的价值产出。这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限制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科研创新投入等。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很多具体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们首先要对该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3.1 集成化及移动化。近年来,随着半导体集成度不断提高,移动智能设备更加普及,电子产品不断想着集成化和移动话的方向转变。在所有相关的技术中,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成为了电子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形成了完善的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产业链,才能有效的推动电子产业的纵深和多元发展。
3.2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当前电子产品逐渐想着多媒体集成和智能设备的方向发展,多媒体以及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的相关应用为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3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在目前的电子产品中,显示屏幕是一个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组件。随着移动设备的兴起,各种规模、各种性能需求的屏幕的需求已经愈发的强烈。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开始向着平板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们现在已经很常见的平板电脑等设备。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屏显技术及平板技术必然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和趋势。
3.4 规模化及个性化。在很多行业和产品中,都存在这规模优势。当规模提高后,可以平摊研发、运营等成本,有效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等形势的变化,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加强,这就促使了电子产品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是针对不同的个性人群,细化设计粒度,提高用户满意度。
3.5 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类产品不断推出,相关的技术不断研发成功,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整体上已经显示出了全球化的特征,很多电子产品原材料来源于其他国家,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销往海外各国。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显示出梯次化的特征,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过电子行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国外很多落后技术和产品线向我国转移,使我国很多生产活动处于价值链的下游。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掌握其发展趋势,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丹.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