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范文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采购贸易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义乌试点转口贸易发展战略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义乌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内陆县级城市,不沿江不靠海,不具备先天优势;但其后发优势明显,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认清义乌发展转口贸易的条件,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对实现《方案》中的目标,促进义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转口贸易概念的界定

转口贸易,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买卖,不是由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在生产国为间接出口、消费国为间接进口,在转手国为转口贸易。①

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转口贸易的理解有了延伸。最具代表性的是俞仲根(1993)提出:转口贸易从狭义和广义上分为国际转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狭义的国际转口贸易,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将介于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视为转口贸易。广义的转口贸易,从对外贸易角度出发将由一国某地作为本国商品对外贸易中转地的贸易活动也列为转口贸易范畴。②

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汇集了34个行业约170万种商品,这些商品中来自浙江省内的占55.6%(其中有33.3%来自义乌及其周边地区),来自省外的占39.9%,来自国外的占4.5%。③各地的中小企业借助义乌这一平台将产品销往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有55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设立进口商品馆,义乌市场正在实现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转型。

因此,笔者认为《方案》中提出的转口贸易的概念,适用延伸后的广义概念,更能准确评价义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转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对转口贸易概念及种类的研究。如:张凤清(1999)根据我国保税区的运作情况,提出转口贸易主要包括:国际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和离区贸易;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2007)在对陕西省转口贸易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其交易方式包括提单货和仓单货;周莹(2010)将国际转口贸易分为实物型和非实物型国际转口贸易,实物型国际转口贸易又分为流通型、物流增值服务型和延迟型转口贸易。

对各地区发展转口贸易问题的研究。如:金燕、王寅(2009)对北京市转口贸易动态特征进行研究;顾雅男(2008)从法律制度层面分析如何促进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林锋(2009)对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汤世强(2010)对上海发展离岸贸易问题进行研究;钮伟、李新宇(2008)研究了浙江省转口贸易特点及监管策略。

由于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及发展目标不同,对促进转口贸易发展的建议也不尽相同。

义乌转口贸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义乌没有国际转口贸易的统计数据,但业务确有发生。海关统计国际转口贸易额,主要是统计进口货物存放在保税仓库,未经加工或经过包装、分级分类、分拆、拼装等简单加工后,再出口的贸易额。义乌公共保税仓库于2009年8月正式通过海关验收,同年12月投入运营。据义乌海关消息,到目前为止,保税仓库主要用于进口商品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的业务尚未发生。但有消息称韩国、台湾、巴基斯坦、印度等境外商品再出口已占到义乌市场出口总额的5%。

义乌国内转口贸易量大,但无法被真实反映。据2006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义乌小商品销往浙江省内的只有20%,销往省外的占42.3%,销往国外的占37.7%。④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于2008年10月开馆营业,现有商位370余个。目前,已引进境外商品经营主体150多家,来自亚、欧、非、北美、南美、大洋洲等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余个大类的4.5万余种特色商品。进口商品辐射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年交易额达数十亿元,转口贸易达30%以上。

据笔者对义乌部分外贸公司及进口商品馆业主的走访调查,证实确实有部分境外商品通过义乌市场再出口,但因没在义乌报关,而没有反映在义乌的统计数据中。再者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据悉,有2千家以上的外地外贸公司受货代公司委托,以经营单位名义向义乌海关申报小商品出口。为了贸易便利化,从2007年9月1日开始,海关总署批准义乌小商品可以采用“旅游购物模式”出口。据义乌海关统计,2011年1月至5月,义乌口岸以旅游购物模式出口的商品达到29.1亿美元。这种遍地开花的局面,也造成义乌外贸秩序的混乱。因此,通过义乌市场转口的商品很难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全面反映出来。

义乌发展转口贸易的条件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发展转口贸易的地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优越,最好处于各国之间的交通要塞或国际主航线上;税收政策优惠,建有保税仓库等可以降低中转费用;靠近主要的转口市场和转口货物产地。

义乌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内陆城市,不沿江不靠海,不具备地理位置优势;义乌还是一个县级城市,银监、外事、仲裁、港务等诸多机构的分支机构还没有开设到义乌,金融服务、担保服务、信息中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典的经济理论所要求的发展转口贸易的条件,义乌似乎都不具备。然而,义乌最大的优势是小商品市场,义乌转口贸易的发生也是市场推动和“倒逼”的。

义乌市场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它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低成本的交易平台,而让中小企业在无力构建自己的国际化销售网络之下,也能参与国际贸易。而且,随着集装箱和卡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陆地运输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再加上义乌日均有1500余个标箱运往世界各地,物流的集约化,使得运输的低成本优势更加凸显,义乌也得以成为远离港口的小商品交易中心。

义乌发展转口贸易的战略选择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离岸贸易。离岸贸易是指贸易服务商在国外组织货源,直接销往国外客户的一种贸易方式。⑤义乌应该避开与上海的竞争,依托市场来发展离岸贸易。大力发展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将其打造为国外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理想平台。加快建立进口商品免税区,通过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环境吸引更多境内外主体来经营。允许境外自然人取得个体工商户资格及对外贸易经营权,给予境外经营主体国民待遇。

以内地为经济腹地发展国内转口贸易。义乌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贸易发展史,应该利用其已经建立起来的“义乌商圈”效应,继续加强同内陆省市的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以我国内地为经济腹地的国内转口贸易。在转出口上,通过打造物流高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通关便利性吸引在义乌成交的外地商品通过义乌报关出口;在转进口上,将义乌打造成“进口商品集散地”,通过对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的建设以及进口商品保税区的建设,吸引进口商品在义乌报关后,再辐射分拨到其他省市。

以保税仓库为助力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由于义乌地理位置的限制,企业在进行大宗商品的转口贸易时一般会选择以离岸形式或在上海、宁波等地转口而节约运输成本,但小规模的转口贸易还是会选择义乌。义乌国际商贸城是超市型的小商品市场,来此采购的国内外客商往往会即兴采购,单品的采购量小,一次性的采购品种多,多类商品拼柜出运、多个采购主体组柜出运反而能节约运费。因此,要加强综合型保税仓库的建设,为义乌开展转口贸易提供保税及增值服务。

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规范健全贸易统计。目前,国家已取消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经营单位资格核准,“旅游购物”监管方式已经没有上位法支持,国家正考虑增设“市场采购”监管方式。探索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通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收等方面的新型管理体系,形成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实施方案是此次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以试点为契机,建立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货物的源头可追溯机制,就需要规范健全贸易统计。

(作者分别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2009年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建设项目成果之一、金华社科联课题《依托市场发展离岸贸易探索――以义乌市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YB217)

注释

①《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883页。

②俞仲根:《转口贸易的理论与实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1、14页。

第2篇

关键词:项目经营;CEM 联合出口管理;整合项目经营;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之中。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大环境下,中小外贸服务企业寻找突破口创新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背景

1.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开拓

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速从2010年的13%降至2011年的7%,据WT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至3.7%。随着货物贸易增速放缓,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寻找的贸易增长点,成为国际经济的竞争焦点和合作热点。据WTO统计,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达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服务出口居世界第四,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三。但相对于2011年中国高达36420.59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5%,远低于全球水平。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12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总额3458亿美元,同比增速快于贸易总量增速。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2.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2012年是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省将动用3500万元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陕西省将启动中小企业智慧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新形态;云南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它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统一窗口和服务网络。2013年,重庆市将对市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担保贷款支持,拟安排投入3000万~5000万元资金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倾斜。

3.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单一

国际商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近乎透明,传统贸易型外贸公司靠差价赢取利润的模式难以维继。而传统服务型外贸公司主要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出口退税方面的工作。许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做好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的中间人。(郜琳,2006)外贸公司仅仅作为国内厂商或国外客户的人,提供服务,促使交易的达成。制将日益成为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的主流。(卢玉东,2007)此经营模式单一,对市场的控制程度低,将不再满足外贸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4.传统外贸服务企业市场空间日益狭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被应用于外贸服务行业,比如日前并启动的“春宇快贸通2.0平台”,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外贸业务自主研发的一站式进出口外包在线服务平台,也是国内B2B市场首个实现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在线操作和实时追踪的在线服务平台,采用以客户服务体验为标准的收费模式。还有,一达通,它是目前国内顶尖进出口服务一站式,提供包括通关、物流、金融、保险、法律等进出口所有环节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普及,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外贸出口,有了非常便利的互联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生产企业的外贸出口流程不再依赖传统的外贸企业的服务,传统的外贸服务企业的职能将逐渐弱化,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二、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采用整合项目经营概念的理论依据

整合项目经营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外贸服务企业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为国外最终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服务项目,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CEM全称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联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货物并整合货物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可以形成一种整合商务、旅游、咨询、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的经营模式。“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可以结合项目经营的理念,形成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项目经营(Project Business),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为了获得目标,直接或间接通过项目完成的交易的一部分。“Project business is the part of business that relat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projects, with a purpose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a firm or several firms.”(Karlos,2005) 而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经营适用于国际化经营,在许多主要的国际商务的学术资料中,项目经营被视为或者是一种出口的模式,或者是后来发展为在获得主要流程的知识和经验之后,企业从通过出口走向多种模式出口,或者作为一种“打了就跑”的方法,比如短期内销售剩余产品。“In much of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project business is seen either as a form of export ( Bergen, 1990; Hill,2003;Vanhoucke, 2001) or as a later mode tha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xperience that enables firms to move from export via and agent to more involved modes ( Johanson and Vahlne, 1977, 1990a,b) or as a “hit-and-run” approach, i,e to get rid of excess products or to gain business on short-term bases. ”(Richard,2007)国内的学者对项目导向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比如,“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顼志芬,戚安邦,2009)。而目前对于整合项目经营策略应用于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研究甚少。整合项目经营,即是项目经营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作为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点。

三、整合项目经营在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适用性

1.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经营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需大胆创新经营,不再只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客户,而是看准市场契机,考虑国外众多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外贸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把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引入到外贸服务企业的经营中,为中小外贸企业开拓一个新的服务空间,符合目前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外贸服务公司的业务不再局限于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服务,由于国内供应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外贸服务企业在熟悉行业产品知识以后,可以发展为专业的项目采购服务机构,将各种产品的最终用户定位为目标顾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采购方案。

2.新兴客户群需要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通过对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的分析发现,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国内供应商,主要出口流程服务;第二,国外企业客户,主要外贸采购服务;第三,国外散客,不但需要提供流程服务,而且需要提供采购业务服务。前两类客户是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然而,随着外贸服务的多样化,第三类客户的比例不断上升。

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是以服务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依托珠三角成熟的产业链和较完善的外贸市场环境,为大量国外散客提供外贸服务。包括咨询、商务考察、外贸采购、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及转账支付等业务。该公司通过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的经营模式,将国外客户采购需求整合管理,并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供应商联合出口,充分体现了地区优势。与此同时,在对其客户的分析中发现,该公司的客户中,55%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45%是商业客户。商业客户是传统外贸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在中国采购的目的是买回当地再销售出去。而最终使用者的目的是直接采购自己使用的产品。该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采购的产品以家具用品、灯饰为主。接待的最终使用者国外客户中,20%是家庭,49%是酒店,15%是医院,11 %是学校,5%是其它机构(比如商场、剧院、办公场所)。

3.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选择整合项目经营

通过对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国外客户的调查发现,他们满意圣希纳的服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产品供应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国外客户希望能直接买到中国的产品。圣希纳向客户提品信息透明,遍布整个市场,客户选择空间大。第二,圣希纳公司熟悉中国供应市场,能及时准确的为国外客户提供优质实惠的产品信息。客户在享受大量选择的同时,又能接受到专业的采购意见和建议。第三,圣希纳公司提供项目化的配套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项目采购方案,使客户的中国采购之旅个性化又专业化。项目经营的理念是该公司服务与其它传统外贸公司服务的主要区别,是创新的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第四,圣希纳公司的整合项目经营模式是采用佣金的盈利模式,减少客户中间交易成本,整合产品装运出口,节约运费,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国际采购成本。

四、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模型的构建

分析发现,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凭借熟悉国内市场信息及外贸出口流程专业知识,在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向国外散客提供外贸咨询采购出口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

借鉴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的流程图可归纳如下:

中小外贸服务企业运用整合项目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以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为目标顾客,比如,家具用品,使用者一般有家庭,酒店,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这些使用者越来越发现许多产品都是源自中国,他们采购量较大的时候,都希望可以直接从中国供应商购买,可以节约大量成本。这样定位好目标顾客以后,就可以向客户宣传外贸一条龙的项目服务。第二,为客户制定外贸采购项目方案,比如,广州市圣希纳公司的最多客户是酒店,酒店的装修需要配套的家具,从床、衣柜、电视柜、电灯到浴室配件,这些产品很难由一个供应商全部生产,该公司为酒店量身定做的采购方案,并在广东顺德的家具生产基地和中山的灯饰城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第三,实施外贸采购项目,在确定了采购的要求以后,对客户所需产品进行询盘、报价、比价、考察市场、客人向国内的供应商订货。第四,配套外贸服务项目,这个过程是传统外贸的常规服务项目,从商务接待、咨询、制单、报关、报检、到装货和结汇付款,直到客户收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五、结语

整合项目经营是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衍生,这种模式是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CEM联合出口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将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采用此模式将给外贸服务企业带来哪里利与弊?采用此模式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对策?整合项目经营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有待更多中国学者和企业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 Chris ,Channon, Derek F. Wiley –Blackwell, 1998.

[2] Project business: a distinct mo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Richard A. Owusu; Maqsood Sandhu,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7,6:695-714.

[3] What is Project Business? [J].Karlos A. Artto; Kim Wikst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2:343-353.

[4] Influence of entry modes and relationship modes on business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J].Jean Philippe; Pierre-Yves Léo,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1,4 :643-651.

[5]顼志芬,戚安邦.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2:38-42.

第3篇

展会以“新变革、新前景、新契机”为出发点,将重点推出电子监管码、包装纸、油墨及印刷耗材三大专区,为企业打造一站式采购贸易平台,以便捷的参观采购服务和最新市场政策趋势分析吸引更多专业观众的到来,并为现场观众了解业内相关市场、拓展新商业领域、结实新贸易伙伴提供重要的平台。

电子监管码专区

电子监管码专区集中展示应用于药盒、食品包装等的喷码设备与技术,为喷码设备与技术的供应商与彩盒企业搭建了一个无缝对接平台,为目前还没有相关业务、且有意向踏入这一新领域的彩盒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市场、拓展新市场的机会。

包装纸专区

包装纸专区是亚太地区展示各类包装用纸的专业平台,为包装纸生产商、贸易商搭建与亚洲包装企业贸易与交流的平台、创造面对面沟通的价值,是包装纸生产商、贸易商开拓亚洲业务、推介新品、传播品牌及市场公关的最佳平台,同时也为广大亚洲纸包装制造企业及纸容器包装厂提供一条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采购通道。

油墨及印刷耗材专区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 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日益兴起,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的主要内容。它预示着一场贸易革命甚至经济革命的开始,正改变着经济和社会运作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各国都将其作为决胜于未来的制高点。经济发达国家企图凭借其信息化优势,控制全球网络营销的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权,大力推行有利于他们自身利益的政策和标准;各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中,面对新的环境,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革时期。对于企业界来说,网络经济环境下全新的交易模式,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营销学者和实践者们积极地探讨市场营销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新世纪营销的焦点,那就是网络营销。然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却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本文就这一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电子商务的概念

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不同公司和不同的国际组织对其定义虽有不同描述,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的定义: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化手段从事的商业活动,它基于电子处理和信息技术,如文本、声音和图像等数据传输。主要是遵循TCP/IP协议,通讯传输标准,遵循WEB信息交换标准,提供安全保密技术。如果给出一个更简单系统的定义,电子商务是指系统化地利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idc.com)的系统研究分析指出,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市场的以市场交易为中心的活动,它包括促成交易实现的各种商务活动如网上展示、网上公关、网上洽谈等,同时还包括实现交易的电子贸易活动,它主要是利用EDI、互联网,使交易前的信息沟通、交易中的网上支付和交易后的售后服务等都在网上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第二个层次是指如何利用互联网来重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与企业开展的电子商贸活动保持协调一致。最典型的是供应链管理,它从市场需求出发利用网络将企业的销、产、供、研等活动串在一起,实现企业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适应网络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

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在英文文献中描述的词很多,汇总起来主要有:Cyber Marketing, Internet Marketing, Network Marketing, Online marketing, www Marketing 和e-Marketing等,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其中Cyber Marketing 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 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Network Marketing,是在网络上开展的营销活动,这里的网络不仅指互联网,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网络,如增值网VAN。目前中国学者较常用的是e-Marketing,e-表示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简洁明了,而且与电子商务(e-Business)相对应。e-Marketing目前尚未有完全确定的中文表达,有些文献中将其描述为互联网营销,主要是为反映出21世纪市场营销以互联网为基础这一重要的新特征,但21世纪营销的基础不完全局限于互联网,还有企业进行的内部信息化管理所依赖的企业内联网等,因此,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将e-Marketing译为网络营销。关于网络营销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描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网络营销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基础上为目标顾客制造、提品或服务,与目标顾客进行网上沟通的一系列战略管理过程。网络营销也是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达到目标顾客的渠道。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

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已不仅仅是营销部门在市场经营活动方面的业务,它还需要其它相关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产品开发与设计部门等的配合,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对企业业务进行系统规范的重新设计和构造,以适应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需要。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两者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是两个相互交差的概念,两者既存在相同点,但又有所区别。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共同点

技术基础相同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都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经济活动,两者都是依靠企业内联网来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完成管理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上传下达,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化管理;都借助互联网的信息结构,实现与贸易伙伴、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业务信息共享,有效地促进现有业务进程的实施,对市场等动态因素做出快速响应并及时调整当前业务进程,使网络交易顺利进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两者都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如文本、图像、声音等数据传输,遵循TCP/IP协议,遵循WEB信息交换标准,采用相应的安全标准提供安全保密技术。

商务活动内容相同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都包括面向市场的以市场交易为中心的活动,即都包括促成交易实现的各种商务活动(如网上商品展示、网上公关、网上洽谈等活动)和实现交易的电子贸易活动(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交易前的信息沟通、交易中的网上定单传递与支付和交易后的售后服务等),以及利用企业内联网进行人事、财务等信息化管理等。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不同点

设定概念的角度不同 电子商务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围绕着商务活动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各种配套技术设施的建设等各方面活动的总体规划。而且这一概念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应用较多。网络营销则多是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着重于企业借助网络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一概念多用于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与企业界,专业性更强。

重点不同 由于世界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产品销售困难,因而企业要认真研究买方的需求,并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利益目标。对于买来讲,虽然也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但无论如何要比卖容易得多。因此,网络营销重点研究自己卖别人买,而不是自己买。电子商务由于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其研究重点既包括企业的销售,又包括企业的采购。即不但要借助网络努力实现企业的销售环节,同时还注重利用网络和相应的软件,建立企业的采购系统,而且建立供应商数据库,根据历史资料对供应商的资信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地筛选供应商,保证企业能够利用其采购系统顺利地完成采购任务。

此外,目前由于在中国许多人对市场营销缺乏完全的认识,把营销等同于推销,再加上网络营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网络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加之媒体的广泛宣传,因此,人们虽然对电子商务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但电子商务的概念却相当普及,其知名度要比网络营销更高。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苏宇等.市场营销发展趋势.销售与市场,2001

2.卢泰宏,杨晓燕等.百年营销.销售与市场.2000

第5篇

面对市场的挑战,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中行”)作为餐饮上下游的中间服务商,推出了“集配号”食材采购协同平台。据介绍,良中行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公司打造的“集配号”服务品牌开创了中国食材供应链集成服务,为上下游客户提供食材供应链O2O模式下的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包括线上交易、跨境电商、采购分包、分销执行、冷链物流、仓储分拨、城市配送、回单签收和供应链金融等。

在刚刚召开的2015良之隆・第三届中国食材节暨首届中国餐饮业采购大会上,同期举办了 以“食材触网待何时”为主题的2015“集配号”全球食材供应链高峰论坛。针对“集配号”的具体模式,记者现场采访了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经理陈弘浩。

电商化是餐饮食材集采的发展趋势

陈弘浩介绍,餐饮企业作为传统冻品贸易的核心采购客户,一直以来占据冻品贸易的半壁江山。伴随着连锁餐饮企业的高速发展,给传统冻品贸易方式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冻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冻品贸易面临着诸多困境。客户倾向源头采购,直接切断传统贸易销售命脉。冷冻食材的流通总量超过九成是通过中间的经销商销售给餐饮机构或卖场,中间环节周转成本占食材价格高达25%,导致餐饮企业内控成本高昂;客户重视协同能力,单兵作战的传统贸易渐失阵地。冷冻食材流通领域有超十万家个体经销商从事该服务,集约化、信息化、规范化程度低,而连锁餐饮企业需求的食材供应链上包括食材工厂、运输商、仓储商、批发商、经销商及金融机构等相互协同的集成服务合作模式正在兴起,这一变化使得市场资源得以优化组合,服务更为高效;“半成品”食材走俏,传统贸易对产品的营销能力受到挑战。随着场地租金、人工、水电气能源等成本的持续上升,更多的连锁餐饮客户将减少粗加工食材的采购和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增用“三分钟”半成品定制食材,这就意味着传统冻品贸易企业需要提升自身对产品的解读能力以及对需求的应变能力,从卖食材变为卖“菜品”,并且需要整合上游的生产资源来提供定制化服务;“同质化”趋势渐显,传统贸易面临着“价格火拼”或“无货可卖”。餐饮企业的核心是“新菜”,这个时候传统贸易方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提升对食材的营销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做“价格火拼”,要么就走出去,寻找差异化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食品安全摆在首位,传统贸易管控能力弱。食品安全在被提升至国家层面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除了提升自身出品环节的管控外,对于采购环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是为什么连锁餐饮企业希望源头采购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种种现状表明,单纯以产品销售为主的冻品贸易的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地压缩,未来传统冻品贸易的核心竞争能力将提升至供应链竞争的范畴。集配号品牌的打造正符合了传统食材流通贸易向食材供应链集成服务领域转型发展的趋势。

集配号“触网 ” 打造O2O模式

2014年9月9日,“集配号・采购协同平台上线仪式”在上海自贸区隆重举行,宣布武汉良中行打造的“食材供应链O2O”模式正式起航。作为“食材原料”型的生产企业,核心目标客户群应该是连锁餐饮企业和经销商。而B2C平台主要是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并不是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目标客户群,B2B客户群体相对精确,却又受制于构建销售网络能力及冷链物流运输条件。

良中行启动的集配号,则是对食材供应链O2O模式的尝试。其定位是开放的冷冻冷鲜食材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主要为国内外生产商及贸易商、连锁餐饮酒店、经销商及中央厨房、团膳机构等提供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在线交易、产品分销、采购协同、冷链物流、仓储城配、尾货交易、担保支付、金融结算、营销推广等综合供应链集成服务。

陈弘浩告诉记者:“良中行当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遍布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网络及基于集配号采购协同平台提供的采购、冷链物流运输信息化服务。在解决冷链物流问题上,集配号探索出自己的模式。实行班车化模式,在重点城市都有固定的发车线路和时间,主要为平台上下游认证会员客户提供冷链物流配套服务,包括全国干线冷链物流、支线冷链物流,以及冷链物流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服务。冷链物流服务的交易及管理过程通过集配号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查询物流线路、费用、时点、下达物流订单、在线追踪货物等。实现产需直供,零中间环节,并且保证配送时间,正常情况下,一二线城市7天就可以到达。

目前,“集配号”已经在武汉、南昌、长沙、广州、北京、成都、郑州、济南、沈阳北、上海、杭州、南京开设12家分公司和仓储物流中心,140条物流干线和180条支线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国大部分主要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冷链物流服务,并通过19个城市的城配分拣仓提供城市配送服务,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而大部分企业的物流配送基本局限于一到两个省份,无法实现全国联动,整个全国门店系统无法匹配上来。这也是为什么“外婆家”选择集配号作为他们全国配送商的原因。

自建体验店 发展分销业务

目前生鲜电商的概念虽然炒得很火,但却面临诸多瓶颈,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客户缺乏对产品的体验。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从人体的感官角度来说,网上销售能解决视觉和听觉,却解决不了触觉、味觉和嗅觉。但恰恰生鲜食品是最注重触觉、味觉和嗅觉的领域。

如何解决O2O模式中的线上体验,成为这一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陈弘浩介绍,这也恰恰是集配号现在重点在做的一件事。目前,集配号在全国已经开设了30家集成服务体验店,体验店类似于顺风嘿客,顺风嘿客是社区店,而集配号的体验店建在批发市场,体验店构建的线下平台,承载着客户开发、产品分销、样品展示、业务推介、冷链物流、仓储城配等线上业务落地的重要功能。

此外,集配号发展产品分销服务,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销业务员,他们带着重点厂家的批发样品到各个批发市场做推荐。下游采购商会员客户可以通过“集配号”采购协同平台()直接下单订购产品。同时,集配号把跨境电商采购分销作为平台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同步在上海自贸区开设了集配号进口食材选货中心。良中行国际事业部通过LBD电子商务平台,致力于向国内餐饮客户引进优质而适销的国际食材。2014年11月良中行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渔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来自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冰冷纯净海域的品类丰富、品质上佳的海产大量引入国内,为集配号经销商客户、连锁餐饮客户提供充足的进口高品质海产品的供给,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第6篇

作为一家以对外贸易为主营的企业,五矿公司长期以来有意识地在传统产品之外不断寻求新的商机,拓展产品线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符合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标。进口模式虽然获利不多,但胜在简单而安全。自营模式代表着要进入市场的大海中真正地游泳,公司是否做好了准备呢?以哪种模式进入呢?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只有明确了自身内外部优势和条件,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决策。

(一)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作为专业外贸公司,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团队;严格的管理和多年的市场信用使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美誉度;公司自有资金和银行授信额度比较充沛,可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合作方可提供现成的采购和销售平台,这使公司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幅降低,可以预期业务接轨将会比较顺利。劣势(Weaknesses):模式的弊端在于对产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市场信息的掌握都显不足;业务方面,最初的供应商渠道将主要来源于合作方,对其依赖度较高;作为进口商的角色,无论在采购还是销售市场上公司的知名度都不高,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方面,客户知晓度基本为零;最后,外贸公司以前的进口基本都以为主,突破模式进入内贸市场实际运营,获利能力和市场掌控度将得到提升,但同样意味着风险的增加,并且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机会(Opportunities):市场需求旺盛,高档木地板胚料主要来源地之一的东南亚由于出口管制日益严格,产量降低;而南美洲木材的生长期较长,加上砍伐成本也在逐渐升高,造成了近年来高档木材原料价格一直在上涨,供不应求;经过一年多的业务合作,合作方对于五矿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比较认可,双方具备进一步合作的信任基础,磨合难度也较低;通过合作可以降低双方的贸易成本,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市场普遍是沿用供应商—进口—销售商的传统模式,供应链整合后全新的营销模式在服务、价格、信息反馈等各方面有较大提升,将能有效地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威胁(Threats):国内木地板胚料销售主要集中在上海、张家港、南浔、东莞等几个地区中心,单以上海来说,各种规模的进口商不少于50家,而且内贸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手段多样,在这方面五矿公司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新的技术正不断提升木材的利用率,人造板的大量运用很大程度影响着对原料的需求度;相对方式,自营意味着巨大的现金投入和库存资金沉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刻不容缓;对于木材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最近几年的价格涨幅,很大因素就是受到汇率影响。

(二)战略决策

1.近期目标:整合现有的采销渠道,以目前的销售网络为主体平台,逐步完善二级分销商体系并形成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群体,构建合理的运营模式。2.长期目标:打造高效的产业链和经营平台,形成品牌积聚效应,推动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确立。

(三)项目团队构成

(四)效果

通过一方面同木材出产国主要客商的战略合作的展开,从原有简单的进口模式转变为联合采购、自营销售的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销售拓展和推介,向产业链的上下端各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2005年当年就完成了510万美元进口金额和4400万元人民币内贸销售的有效业绩。随后的两年里在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下,五矿公司利用企业品牌和管理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培养了良好的客户信任度和品牌美誉度,成功打造了一个以江浙沪为中心,覆盖了沿海绝大部分地区近300家客户组成的木地板配料销售平台,进口金额维持在年均600万美元左右,内贸销售额保持在年均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且平均毛利率也从最初的5.7%逐步提升到8.6%。2006年五矿公司在加工贸易方面也取得了零的突破,利用采购和资金优势,通过与用户工厂订单合作的方式,到2007年底共实现复出口1150万美元。

项目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历了2004—2007年的市场繁荣期之后,木材贸易的冬天突然来临了。2008年除了年初短暂的一波行情,整个上半年均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从9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更是走上了快速下降的通道。8、9、10、11月销售额连续有20%、38%、57%、60%同比下滑。到2008年底,内贸销售额下降到了仅3096万元人民币,净利润为负数。五矿公司通过走访大量用户工厂,得到第一手销售数据,结合市场货物吞吐以及其它贸易商的情况,分析影响主要来自于几大因素的叠加效应:

1.政策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和相关的家装市场繁荣度严重下降;

2.欧美市场受金融风暴冲击带来的国际市场规模和订单数量减少;

3.人民币不断升值,使进口木材成本已经成为很大的消费阻碍;

4.市场普遍信心不足。

2008年之前受到不断上升的经济大形势影响,五矿公司在业务开展中更多的是考虑多进货、多销售才能多盈利。但从2008年底开始,在市场的压力下,五矿公司转变观念,着重强调效率,更加重视风险,看重风险的控制能力,资金的回报能力,大胆预测今后可能会是一个更加困难的时期。所以从2009年初起对项目的运营采取了重大的调整措施,主要包括:

1.加大资金投入向出口加工贸易的倾斜,在内贸品采购上适度收缩,调低安全库存水平,加强业务员风险防范意识并提高风险管理等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合理各项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支出,降低仓库租金和日常费用等大项成本开支,通过压缩库存,到2009年底已经将仓库租用面积从2007年的1387m2下降到535m2。

3.强调资金流动性,鼓励现金流流入,结合使用提高资金内部考核成本等经济手段达成库存压缩,改善资金沉淀情况。

4.拓展采购渠道,筛选优质供应商,规范售后服务,客户管理和分类,注重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努力巩固和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升企业附加值。2009—2011年,一方面欧美市场的恢复并没有预期的好,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大调控措施,整个行业在金融危机后并未有效恢复,木地板行业景气度始终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市场呈现出北强南弱,而且二三线城市强于一线城市的特点,对于五矿公司这样以华东沿海地区和高档原料为主要市场的企业来说,局面更为严峻。另外由于行业总体盈利水平的限制,公司内贸业务毛利率始终不高,这样一来经营状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销售基数和周转率的高低,一旦行业景气度降低,货物周转速度就无法达到理想水平;随着木材价值逐年提高,相同资本能购买木材原料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周转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基数的提升放缓甚至下降,获利水平相应降低。

尽管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调整经营策略后,从整体来看还是取得了不少效果。首先在供货渠道方面,五矿公司提出多方询价、择优采购的政策,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交流对比以及业务上不断开发、磨合和淘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6个主要供应商(包括直接生产厂家以及中间贸易商等不同类型),以及4—5个正在作进一步接触考察的潜在供应商。尽管每个供应商的服务内容或者规模有所不同,但无论是采购价格还是供货能力,都十分可靠有效。特别是在采购量最大的秘鲁,基本形成了主要订单从大生产厂家直接采购和市场少量补货为辅助的渠道互补,在价格、质量、供应量等各个方面有了比较合理的布局,而且在当地营造出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度和品牌,这为今后向相关领域的开拓提供了机会和操作可能性。其次作为重点关注的出口加工贸易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不断调整,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对加工贸易的操作要求提高了很多。这确实增加了工作难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五矿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多年经营带来了业务人员成熟的操作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有能力也有信心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用户工厂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内贸客户在走向外贸市场。作为内贸市场中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并且能提供加工贸易服务的企业,五矿公司与用户工厂的内贸交易基础一定程度上成了外贸拓展的先发优势。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从进口操作环节开始公司就要求保持最大的流畅度,通过优选渠道供应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进口单据预核查等措施,避免了因为操作延误带来的不必要成本增加和到货速度损失。在销售中公司适时地根据市场的行情变化灵活定价,强调资金回笼速度和库存量的配比。近几年的资金回报率和使用效率方面都有了大幅上升。在人员方面,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岗位配置,人员减少但效率却提升了很多,而且业务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公司一直强调风险控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最大可能规避来自政策、市场、客户信用、商品品质、业务操作等各个层面的风险。在业务开展中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坚持“现金为王”,合理调配和使用资金。金融危机使五矿公司重新评估库存风险的重要度,引入库存风险值概念,设定合理的销售库存比和库存存量,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库存水平。具体到经营上,由于木地板成品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在采购中采取相对谨慎的策略,宁可将采购销售金额维持在较低水平,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项目的整体评估

在这些年的经营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顺势而为。首先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面对国家鼓励进口限制出口、人民币升值等大势所趋的现况,一味怨天尤人毫无意义,尽快寻找新的出路才是当务之急,变革越早得益越大。其次要顺应行业发展规律,行情有上有下,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机会是不断会有的,不能有赌的心理,这样反而往往一败涂地。再次是要顺应自身优势。明白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只有懂得利用短暂优势的人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取得发展。

从目前的运营情况和市场形势分析来看,要有所突破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理念的创新是根本性问题,而国有外贸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到底应倡导和体现哪些方面的新理念?

(一)PFFModel

Porter’sFiveForcesModel是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有效战略工具,通过这一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该领域的竞争力。1.潜在的新进入者威胁相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木地板配料贸易的投资规模和时间成本都不高,进入门槛比较低。随着场积聚度提高,虽然具体到客户和产品的累积和筛选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信息的获得将变得越来越容易。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贸易环节的信息获得和交流平台都十分便捷,供应商可以有能力在同一时间与众多的进口商以类似竞价的模式进行洽谈,而且行业通行的预付款模式也更有利于供应商。

3.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相对集中的货物交易市场便于购买方在货物搜寻、价格比较和质量判断上进行直观的对比,除了偶尔的产品缺货,或者短期的供需失衡,普遍来说,购买方的议价能力更高于进口销售商。

4.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宣传和推广渠道,主要掌握在用户工厂手中。基于木材本身特性和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当成本因素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同档次的原料甚至是使用类木材产品的替换是完全可能的。

5.行业内竞争者的威胁

总体来说,相对于使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长线投资等方式,国内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更倾向于建立在简单而粗暴的价格比拼上,并且很多情况下,其价格优势的获得途径不是大型企业可以复制和效仿的。

(二)上述分析结果结合政策因素,从而确定企业的未来定位

中国企业经营正在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WTO框架下的市场分配体系,对于已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型外贸生产经营企业来说,今后的经营中,应该以外向型为主导,要努力变革外贸本土式的格局,引入跨国经营理念,以外贸引外资、以外资促外贸,把外贸经营的重点逐步转向国外,逐步实施由贸易主导型向复合经营型方向转变。其次,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规划,长三角将建设成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上海的定位是金融、贸易、航运、技术中心,通过对长三角的口岸资源、经贸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形成制度性的全方位开放体系。要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应该顺应“大通关”、“大口岸”的外贸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地区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综合性工业基地的优势,以上海为运营中心和总部,以江浙为加工制造业基地,打造一个互动的复合经营产业生态链,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这几年五矿公司一直坚持进口和出口结合、外贸和内贸结合、自营和结合、贸易和金融结合、贸易和物流结合等多元化复合的贸易方式。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营造“大贸易”格局。“大贸易”战略和深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根据自身业务和商品特点,采取灵活的贸易取向,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探索和创新,把已突破的经营模式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在“结合”与“延伸”上做文章,用复合型贸易取代单打一的形式,把贸易触角引向各个方面,获取多重收益,逐步带动整体经营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

在经营方式上,坚持多元化,根据经营特点各取所需;在组织结构上,不局限于以部门为单位,采取跨部门、乃至跨公司的合作经营模式;在商品开发上,根据商品特点,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内积极探索、开发;在贸易策略上,立足主业,坚持创新求发展,把贸易触角引向各个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借助各方力量,顺势而为,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积极推进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简单中介服务向提供增值服务转变,从传统贸易方式向现代贸易方式转变,从单纯的经营性贸易向全方位的服务性贸易转变。在产业转型,行业变化中求得新的发展,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管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效益为中心”。

第7篇

关键词:美国 GPA 背景和思路《政府采购协议》(Th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简称“GPA”)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四个诸边贸易协议之一,旨在促进参加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GPA在关贸总协议东京回合被纳入谈判议题,1979年4月12日在日内瓦签署,1981年1月1日生效。经历了1994年、2006年两次重大修订。GPA作为WTO的诸边协议,由各WTO成员国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参与,参加的成员国才受其约束调整,目前,GPA的成员国包括欧盟及其15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韩国等13个成员方、42个国家和地区,。

一、GPA的概括简述

2006年修订的GPA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序言、22条规范条款,第二部分包括4个附录,为各缔约国承诺开放的采购清单以及政府采购信息刊物清单。

序言部分主要由七个认识组成,概括了协议的目标、原则以及宗旨。4个附录分别是:附录一,各参加方承诺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清单,包括5个附件。附件1列举了依照协议采购条款的中央政府实体,附件2列举依照协议采购条款的次中央政府实体,附件3列举了依照协议条款的其他实体,附件4列举适用协议的服务项目清单,附件5列举适用协议的建筑服务项目清单。附录二,各参加方的政府采购招标与投标信息的出版物清单。附录三,各参加方供应商信息的出版物清单。附录四,各参加方公布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行政裁决相关信息的出版物清单。

二、美国推进GPA的背景分析

(一)长期的经济衰退促使

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1941-1945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5%,凭借着政治、经济、军事的绝对优势,美国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西欧、日本等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国内商品的出口,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减弱,出口数量相对减少,并在1971年对外贸易首次出现了逆差,并日益恶化,在1951至1973年,经济年增长率仅为3.6%,恶化的经济形势,引起了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逐年降低,维持了20多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转变,巨大的财政赤字,迫使美国政府必须在经济上谋求新的发展方式,以达到促进美国产品国际市场扩大的目的,从而解决巨大的财政负担。

(二)国内产品生产过剩促使

1945-1979年期间,三十多年的时间,美国共发生了六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948、1953、1957、1960、1969、1973,在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当时美国的影响较大,从原因上分析来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剧了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利润率的下降。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将其与本国较低的工资成本和人力成本结起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由于贫富分化的加剧,有效需求不足,而国内生产商无限扩张,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从数据上看,1947年美国的外贸出口占全球出口额的32.4%,而到1973年,下降到14.3%,生产过剩带来了高失业率、高负债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国内的生产过剩,美国需要打开一个新的国际市场,为美国商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时,国外巨大的政府采购市场成为美国首要开拓的领域。

(三)解决出口贸易中的歧视问题

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占到32家,跨国公司每年上万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各国本着保护本国产业的思想,一些国家用不正当的方式促进出口,减少进口,如美国的钢铁汽车行业,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日本市场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分析原因,除了日本国民有着强烈的国货保护思想,对美国的生产的汽车购买欲望不强烈外,主要还是由于日本政府对美国的汽车抬高了关税,使美国的汽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不平等的贸易交往,使美国政府意识到改变这种状况的迫切性,提出了双面互惠的原则。互惠原则的提出主要来自于美国在贸易逆差上所受的损失,即要求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的开放程度等于美国对该国产品的开放程度。可以认为,美国积极的促进政府采购协议,其目的是想解决在国际贸易中美国产品所遭遇的歧视问题,为本国的产品更好开拓国外政府采购市场开辟道路。

三、美国参与缔造GPA的思路态度

(一)将GPA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

政府采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还承担着国家机构的职责,执行国家的政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关贸总协议和世贸组织的主要发起者,美国积极要求各国开放本国采购市场,降低关税和排除贸易壁垒,这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其1998国内生产总值相比1947年增长了31.5倍,出口增长了61倍。美国从国际市场了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协议的发展,有利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将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出口贸易。

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会成为GPA缔造者之一,一方面,GPA成员多大多都为经济上较发达国家,加入后能够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有利于节约本国的财政支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加入GPA后,基于平等原则,各成员国开放本国采购市场,美国的产品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能够更为有利的进入到其他国家政府采购市场,从而促进贸易增加,推动美国经济增长。

(二)充分利用自身客观条件的优势

美国的政府采购历史悠久,在1861年,美国的联邦法案就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政府采购必须使用公开招标的形式。经历的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政府采购管理比其他国家更为全面、法制体制更为完善。美国国会、采购政策办公室以及相关司法机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规章。主要有《联邦政府采购条例》、《合同竞争法案》、《购买美国产品法》、《服务合同法案》、《小额采购业务法案》、《小企业法》、《贸易协议法案》、《合同纠纷法案》等。完善的法律规章对政府采购的采购范围、采购程序、合同管理、采购的监督、过程评估、合同纠纷及仲裁赔偿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详细的说明。在公开招标、作业标准化、供应商评审、审计监察、交货追查等制度上,美国的政府采购也趋于完善。另一方面,一百多年的政府采购实践,为美国在政府采购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具体的操作、矛盾纠纷的处理、国际贸易磋商上都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自身优越的客观条件,作为GPA发起方之一的美国,在制定游戏规则时,更加注重量体裁衣,发挥其政府采购制度和机制上的优势。

(三)积极谋求对自身有利的条款

纵观GPA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无处不可以寻找到美国的身影, 1946年,美国向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提供了一份“国际贸易组织(草案)”,要求各国的政府采购遵循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东京回合谈判过程中,美国就从自身作为一个大国角度,寻求在GATT决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单独制定了若干守则,以供各参加方自愿选择参加。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在实体和对象的互惠平等开放问题上与欧共体无法达成一致,便创新的提出了“商业互惠”的概念,即双方进入对方政府采购市场的商机相当,就可以接受商业互惠的安排,并委托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欧共体的政府采购市场进行评估,以保护自身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在1996年版GPA中,美国继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出对其立法及政策的例外,要求对少数民族的供应商、妇女和越南战争退伍军人企业给予优惠。从GPA条款的制定历程上看,美国以各种各样堂皇的理由,干预GPA条款的修订,以求在条款中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家利益,。

(四)发挥自身作为规则制定者优势

第8篇

周四市场在周三盘中逆转的背景下持续上涨,收盘沪指涨0.84%,收3117,强调这一收盘点位的原因是因为大盘短线形成强势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收回5日均线,今天该线的位置是3109。个股热点方面还是不错的,军工有色,卫星航天都有所表现;芯片概念继续分化上涨,龙头股国民技术连续两天涨停。

预计后市市场将会形成持续上行的走势,三连阳结束五连阴的局面值得期待,短期市场需要一个补量过程。

近期,美国政府借中兴在市场经营中的一些具有“瑕疵“的管理问题对其发出严厉的制裁,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相关芯片产品,禁令长达七年!谁都知道对于一个企业核心生产元件被禁七年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所中兴A股H股目前临时停牌。中兴在经营活动中或许有一些瑕疵及一些中国式的小聪明被美国抓到,但此次美方并没有采取例如罚款、部分限制等常态方式来进行处罚,显然用意并不是单纯的针对中兴,基本是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战略抑制。

因为中兴这家公司的主要核心硬件部分几乎全部在美国公司采购,所以制裁中兴同时也有很多的中兴的美国供货商损失严重。其中中兴的合作伙伴之一美国光互联供应商股价大跌34.7%,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而据路透社报道,这家公司营收的30%是来自中兴。 这就证实了,中美此次贸易”摩擦“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利益问题,为打击中兴,美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部分本土公司的利益,川普政府显然在对中国进行一次战略与战术层面的双层打击,于是关于芯片的话题成了为当下市场的热门,相关题材概念也成了近期的主流热点。

第9篇

8月24~26日,我们将再次迎来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的精彩上演。日前,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本届展会的筹备情况。

展示行业真正的亮点

三年来,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一直坚持组织行业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来参展,集中展示企业在品牌塑造、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劳工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绩。杨世滨说,“只有把这些行业真正的亮点展示出来,展会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也因此,所有参展展商均为主力方定向邀请,原则上不接受敞户报名。杨世滨表示,为企业营造市场,争夺行业话语权,是举办针织博览会的最主要目的。虽然针织博览会目前并没有盈利,但之所以坚持做下去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而不是只关注成本和营销。通过针织博览会,国内外采购商、各地方领导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企业进步,进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据悉,目前招商情况非常乐观,展位已基本锁定。

技术与环保是展会主题

本届针织博览会将把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尤其是产业链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博览会还将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更注重文化的表现形式。按照“十二五”规划,量的增长不再作为发展的重点,行业未来将更注重软实力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全新的针织时代。杨世滨表示,这就不仅需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劳动力、好的治理环境,更需要企业转变过去单纯做产品的思路,更加注重行业标准、品牌文化塑造、色彩运用等企业软实力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市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8]李兵,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8]李兵,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8]李兵,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第13篇

一、公平贸易运动的发展演变

公平贸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提倡者为了援减南方国家的极度贫困,试图通过与生产者和劳工的紧密合作,使他们经济上自给自足,缩小南北贫困差距,降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从纵向来看,公平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50年代。公平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国门诺派教会中负责社会服务、救济与发展的部门,分别从波多黎各、海地等贫穷村落进口一些当地的编织或木刻等手工艺品,然后分销给教友或社会人士,以协助弱势的农村妇女脱贫。这只算小型、私下、善意的作法,但也是公平贸易在美国的一个倪端。门诺派教会随后于1958年设立起工艺品专卖店。在欧洲,英国的“乐施会”(Oxfam)是其中的先驱。它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香港协助把穷人的工艺品,通过在英国乐施会的商店销售出去。但这个时期的公平贸易除了表明捐款目的外,几乎没有别的功能。产品不外乎是手工艺品,从黄麻制品到十字绣,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世界商店(Worldshops)销售。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真正把公平贸易拉上全球舞台是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由于北方国家社会运动及南方国家反对新帝国主义的政治运动的兴起,尤其是1968年联合国在印度德里的第二届“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中,发出了“要贸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的呼声。要求联合国协助建立公正的南北贸易关系,而不再只是北方国家获取国际贸易中的绝大部分利益。因此,到60年代末期,公平贸易已具备大致清楚的方向和初步的运作。倡导者多为欧美的慈善及宗教组织。这些团体在1969年首度成立起公平贸易商店,专售南方国家农村的工艺品。乐施会“贸易要公平”(make badefair)的行动,也快速传播到邻近欧洲国家,一些关注南方小农脱贫的团体,也设立起“第三世界商店”进口蔗糖。70年代,在欧洲出现大量公平贸易商店。这一时期,公平贸易达到一个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欧美社会对公平买卖工艺品的需求快速提升,异国情调的产品,为生活起居的环境添加了新意与实用。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许多小农生产者或组织,如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然而当时这种贸易思想比较激进,它将公平贸易与传统贸易对立起来,试图通过世界商店在传统贸易所占领的主流市场之外寻找另一个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占领主流市场。这种激进的贸易思想限制了公平贸易商品市场化及广泛普及。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公平贸易与此前的公平贸易有很大的不同,它主张通过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来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即在现有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市场,而不是与主流市场对立起来。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平贸易,它有两大主要特点: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贸易组织(Alternative TradeOrganization,ATO)开始大规模联盟。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EF-TA)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它由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13个非传统进口组织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游说将公平贸易的原则延伸至欧洲的一般贸易实践。1989年,由47个国家150个组织形成的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1br AlternativeTrade,IFAT)成立,它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贸易和信息交换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1997年,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akTradeLabel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FLO)成立,它的总部设在德国柏林。FLO及其成员组织主要负责标签产品的认证,向符合公平贸易原则的生产商和进口商颁发认证标签。公平贸易组织的大量出现及融合并没有完全排挤非传统贸易世界商店存在。1998年更广泛的联合促使FINE的诞生,它是由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FAT,欧洲世界商店网络NEWS(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NEWS)和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FTA组织组成,FINE是这些组织英文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是公平贸易标签(FairTrade Label)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虽然公平贸易概念已经出现了五十多年,但是正式的标签策划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使用。直到第一次公平贸易标签行动开始,公平贸易商品的销售量才真正的大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平贸易标签的出现使公平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公平贸易标签是一个总的概念,是公平贸易标识的全称,包括各种公平贸易标识,如Transfair,Max Havelaar,FairtradeMark。Max Havelaar是最早的公平贸易标识,1988年,芬兰的Max Havelaar基金会发起了第一个公平贸易消费者保护标签。1992年,由CAFOD、基督救济会(Christian Aid)、乐施会、Traid-craft以及世界发展运动(WorldDevelopment Movement)组成的公平贸易基金会(Fairtrade Foun-dation)在英国成立。1994年,该基金会推出了其第一个带有公平贸易标识(FAIRTRADEMark)的产品。为了统一公平贸易标签,1997年由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在内的欧洲13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公平贸易联合组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成立,它是公平贸易标准制订和认证的主要机构。2002年,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发行了一个新的国

际公平贸易标识,发行这个标签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该标签在超市货架上的识别度,便利跨境贸易,以及为进出口商简化出口程序。公平贸易标识的使用促进了公平贸易市场的扩大,除了现有市场的扩大外,新的市场也不断地开放发展起来了。2007年,公平贸易最大的市场――美国和英国市场分别增长了72%和46%。瑞典和挪威分别以166%和110%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瑞士是世界上平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该国消费者平均花费14.25欧元购买公平贸易产品。由于标签的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种类也出现了多样化,由传统的咖啡、可可、茶发展到果汁、白酒、香蕉、鲜果、干果、糖、大米、蜂蜜、花束、棉花等。2007年,果汁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两番,糖增长了两倍,香蕉增长了72%。老牌公平贸易产品咖啡依然稳定增长了19%。发展中国家的棉农见证了他们的产品――公平贸易棉花的需求一年之内增长了两倍的奇迹。

2001年,FINE对公平贸易进行了权威定义:公平交易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它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特别是南半球)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在交易关系中,公平交易运动倡导支持以下一般原则与做法:为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商业关系的透明度及可责性;生产者的能力建构;公平价格(fair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的付款;性别平等;健康安全的劳动条件;环境保护。式

二、公平贸易的运作方式

公平贸易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发展中国家弱势生产者的合理收入,改善贫困状况。在公平贸易中,预期受益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生产者,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劳动工人,他们为大型农场或种植园工作,取得劳动报酬。在实践中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与公平贸易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一种为分散的小生产者参与形式,一种为种植园形式。

图1为小生产者形式,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将收获的咖啡、可可、香蕉等农产品出售给当地的公平贸易组织(Fajr trade or-ganization)――合作社(Co-cop-erative),从合作社那里得到公平贸易价格(fair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合作社再将这些农产品卖给出口商和进口商,并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上述两项收入,出口商和进口商通过批发和零售的形式将这些产品出售给超市、专卖店、世界商店、零售商或消费者。这样,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流和收入流就以相反的方向通过非传统贸易渠道流向了各自的归属――贴有公平贸易标签的农产品从小生产者流向了发达国家市场,而公平价格和社会溢价则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流向了发展中国家。

种植园形式与合作社形式稍有不同(见图2),劳动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是自主的生产者,他们向大型种植园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这些种植园都参加了公平贸易组织――联合组织(Joint Body)。劳动工人为种植园工作,同时在联合组织中具有选举权――投票决定社会溢价该如何使用的权利。种植园将其产品卖给进口商或出口商,进出口商将公平贸易价格支付给种植园,并将社会溢价给联合组织。种植园付给劳动工人合理的报酬。联合社会与劳动工人共同决定社会溢价的使用。

由于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是公平贸易的预期受益者,他们必须符合公平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通过认证才能成为公平贸易产品的供应者和生产者。同样,公平贸易产品的购买者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才可以进行公平贸易活动。例如,想要通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认证,成为公平贸易咖啡的供应者,生产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小规模农场主必须参加民主组织;(2)种植园或工厂的工人拥有参加工会活动的权利,并且能够得到体面的报酬、住房,以及安全卫生的生产条件;(3)无强迫劳工和童工;(4)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而如果想要使用公平贸易标签,咖啡进口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通过购买协议从种植者组织直接购买,并且这个协议要超过一个收获周期;(2)进口商必须支付最低价格(1,26美元每磅)和溢价(0.5美元每磅);(3)进口商必须预支合同总金额的60%。

近年来,公平贸易组织的数目增长迅猛。据统计,2005年,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加了公平贸易生产者认证组织。获得认证的组织从2004年的432个增加到2005年的508个,增长率为18%。通过公平贸易运动,许多贫困者摆脱了贫困。

三、公平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公平贸易运动从最开始的南北对话的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协调器,逐渐自上而下演变为一场持续的、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尤其在公平贸易迅猛发展的十年间,更多主流商业企业加入公平贸易的动力来自于消费者的压力。与传统的主流商业体系相比较,公平贸易无疑是一种另类市场模式,它不是以单纯的利益驱动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这种姿态是理想主义的,是对自由市场秩序的冲击。回顾公平贸易的主流化进程,正是这种冲击为主流商业体系带来了新鲜空气,从英国玛莎斯宾赛超市规模化采购公平贸易产品,到星巴克的公平咖啡采购计划,我们看到主流商业体系内部的公平贸易通道,在逐渐帮助建立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虽然公平贸易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公平贸易的实践,各种争论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歇,目前其发展仍面临的许多挑战和争议。表现在:

(一)公平贸易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公平贸易运动,二者之间在理念上会产生一些冲突,孰是孰非是一个值得充分讨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推广公平贸易的目的和精神是不错的,但是论其目的和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实看,目前的国际贸易关系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补贴,日美一些大的企业,还在人为地压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或是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从这个角度看,公平贸易坚持为农民保证最低价格水平是合理的,但是这样做的确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规则――价格应该是供给和需求增减变化的信号。一种不公平,是否应该用另一种不公平来纠正?公平贸易的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自由贸易的产品价格,这对于

消费者来说,就是另外一种不公平。二是消费者即使是出于一种扶贫的意愿,或是慈善的意愿来购买这种产品,它仍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价格产品,高于市场价格,也是一种扭曲。如果说农业补贴是一个扭曲的自由贸易、扭曲的市场价格,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公平贸易,就是用另外一种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来改变现有的扭曲,这两种扭曲中和起来对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公平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际改善农民的生活?

南方国家的中小生产者由于参与了公平贸易,获得了与以往任何扶助方式均不相同的能力建设平台。如南方国家的许多生产者合作社利用从公平贸易中获得的社区发展基金,组织技术培训,改建社区基础设施,并进行市场能力建设。而对南方国家中的诸多生产国而言,以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加及生产者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基础,公平贸易成为其地区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但是现行体制下公平贸易对发展的潜在贡献程度仍然存在着争论,包括受益人群、受益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公平贸易对合作社的供应量的限制制约了企业参与公平贸易的可能性。早期研究表明,在某些案例中,公平贸易的受益程度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并且有时候农民根本就不清楚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或合作社是如何由分配公平贸易收入的。例如大多数咖啡是在大的种植园生产出来的,许多无地工人为种植园工作,这些无地工人的状况比那些有地的小生产者差得多。目前,公平贸易潜在地为那些没有获得认证的种植者创造了一个拥有和缺失(haves and have-not)的情形。如果大型农场有资格获得公平贸易认证,那么更多的农民将会受益,并且企业的参与度会极大的放开。但是,这与公平贸易运动的核心原则和发展历程是相违背的,并且不会轻易地被倡导者所容许,他们都是将公平贸易与合作社紧紧联系起来的。另外,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业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不像工业制成品如汽车、计算机和照相机),它的附加值很低,这就使得在总体价格上很难为生产者增加新的价值。所以公平贸易多大程度上能够实质性地改变农民的生活,目前仍然存在疑问。

(三)公平贸易是否能成为主流贸易?

第14篇

摘要: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第15篇

一、公平贸易运动的发展演变

公平贸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提倡者为了援减南方国家的极度贫困,试图通过与生产者和劳工的紧密合作,使他们经济上自给自足,缩小南北贫困差距,降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从纵向来看,公平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50年代。公平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国门诺派教会中负责社会服务、救济与发展的部门,分别从波多黎各、海地等贫穷村落进口一些当地的编织或木刻等手工艺品,然后分销给教友或社会人士,以协助弱势的农村妇女脱贫。这只算小型、私下、善意的作法,但也是公平贸易在美国的一个倪端。门诺派教会随后于1958年设立起工艺品专卖店。在欧洲,英国的“乐施会”(Oxfam)是其中的先驱。它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香港协助把穷人的工艺品,通过在英国乐施会的商店销售出去。但这个时期的公平贸易除了表明捐款目的外,几乎没有别的功能。产品不外乎是手工艺品,从黄麻制品到十字绣,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世界商店(Worldshops)销售。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真正把公平贸易拉上全球舞台是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由于北方国家社会运动及南方国家反对新帝国主义的政治运动的兴起,尤其是1968年联合国在印度德里的第二届“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中,发出了“要贸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的呼声。要求联合国协助建立公正的南北贸易关系,而不再只是北方国家获取国际贸易中的绝大部分利益。因此,到60年代末期,公平贸易已具备大致清楚的方向和初步的运作。倡导者多为欧美的慈善及宗教组织。这些团体在1969年首度成立起公平贸易商店,专售南方国家农村的工艺品。乐施会“贸易要公平”(make badefair)的行动,也快速传播到邻近欧洲国家,一些关注南方小农脱贫的团体,也设立起“第三世界商店”进口蔗糖。70年代,在欧洲出现大量公平贸易商店。这一时期,公平贸易达到一个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欧美社会对公平买卖工艺品的需求快速提升,异国情调的产品,为生活起居的环境添加了新意与实用。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许多小农生产者或组织,如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然而当时这种贸易思想比较激进,它将公平贸易与传统贸易对立起来,试图通过世界商店在传统贸易所占领的主流市场之外寻找另一个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占领主流市场。这种激进的贸易思想限制了公平贸易商品市场化及广泛普及。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公平贸易与此前的公平贸易有很大的不同,它主张通过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来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即在现有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市场,而不是与主流市场对立起来。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平贸易,它有两大主要特点: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贸易组织(Alternative TradeOrganization,ATO)开始大规模联盟。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EF-TA)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它由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13个非传统进口组织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游说将公平贸易的原则延伸至欧洲的一般贸易实践。1989年,由47个国家150个组织形成的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1br AlternativeTrade,IFAT)成立,它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贸易和信息交换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1997年,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akTradeLabel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FLO)成立,它的总部设在德国柏林。FLO及其成员组织主要负责标签产品的认证,向符合公平贸易原则的生产商和进口商颁发认证标签。公平贸易组织的大量出现及融合并没有完全排挤非传统贸易世界商店存在。1998年更广泛的联合促使FINE的诞生,它是由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FAT,欧洲世界商店网络NEWS(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NEWS)和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FTA组织组成,FINE是这些组织英文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是公平贸易标签(FairTrade Label)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虽然公平贸易概念已经出现了五十多年,但是正式的标签策划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使用。直到第一次公平贸易标签行动开始,公平贸易商品的销售量才真正的大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平贸易标签的出现使公平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公平贸易标签是一个总的概念,是公平贸易标识的全称,包括各种公平贸易标识,如Transfair,Max Havelaar,FairtradeMark。Max Havelaar是最早的公平贸易标识,1988年,芬兰的Max Havelaar基金会发起了第一个公平贸易消费者保护标签。1992年,由CAFOD、基督救济会(Christian Aid)、乐施会、Traid-craft以及世界发展运动(WorldDevelopment Movement)组成的公平贸易基金会(Fairtrade Foun-dation)在英国成立。1994年,该基金会推出了其第一个带有公平贸易标识(FAIRTRADEMark)的产品。为了统一公平贸易标签,1997年由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在内的欧洲13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公平贸易联合组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成立,它是公平贸易标准制订和认证的主要机构。2002年,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发行了一个新的国际公平贸易标识,发行这个标签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该标签在超市货架上的识别度,便利跨境贸易,以及为进出口商简化出口程序。公平贸易标识的使用促进了公平贸易市场的扩大,除了现有市场的扩大外,新的市场也不断地开放发展起来了。2007年,公平贸易最大的市场——美国和英国市场分别增长了72%和46%。瑞典和挪威分别以166%和110%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瑞士是世界上平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该国消费者平均花费14.25欧元购买公平贸易产品。由于标签的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种类也出现了多样化,由传统的咖啡、可可、茶发展到果汁、白酒、香蕉、鲜果、干果、糖、大米、蜂蜜、花束、棉花等。2007年,果汁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两番,糖增长了两倍,香蕉增长了72%。老牌公平贸易产品咖啡依然稳定增长了19%。发展中国家的棉农见证了他们的产品——公平贸易棉花的需求一年之内增长了两倍的奇迹。

2001年,FINE对公平贸易进行了权威定义:公平交易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它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特别是南半球)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在交易关系中,公平交易运动倡导支持以下一般原则与做法:为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商业关系的透明度及可责性;生产者的能力建构;公平价格(fair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的付款;性别平等;健康安全的劳动条件;环境保护。式

二、公平贸易的运作方式

公平贸易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发展中国家弱势生产者的合理收入,改善贫困状况。在公平贸易中,预期受益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生产者,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劳动工人,他们为大型农场或种植园工作,取得劳动报酬。在实践中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与公平贸易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一种为分散的小生产者参与形式,一种为种植园形式。

图1为小生产者形式,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将收获的咖啡、可可、香蕉等农产品出售给当地的公平贸易组织(Fajr trade or-ganization)——合作社(Co-cop-erative),从合作社那里得到公平贸易价格(fair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合作社再将这些农产品卖给出口商和进口商,并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上述两项收入,出口商和进口商通过批发和零售的形式将这些产品出售给超市、专卖店、世界商店、零售商或消费者。这样,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流和收入流就以相反的方向通过非传统贸易渠道流向了各自的归属——贴有公平贸易标签的农产品从小生产者流向了发达国家市场,而公平价格和社会溢价则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流向了发展中国家。

种植园形式与合作社形式稍有不同(见图2),劳动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是自主的生产者,他们向大型种植园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这些种植园都参加了公平贸易组织——联合组织(Joint Body)。劳动工人为种植园工作,同时在联合组织中具有选举权——投票决定社会溢价该如何使用的权利。种植园将其产品卖给进口商或出口商,进出口商将公平贸易价格支付给种植园,并将社会溢价给联合组织。种植园付给劳动工人合理的报酬。联合社会与劳动工人共同决定社会溢价的使用。

由于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是公平贸易的预期受益者,他们必须符合公平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通过认证才能成为公平贸易产品的供应者和生产者。同样,公平贸易产品的购买者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才可以进行公平贸易活动。例如,想要通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认证,成为公平贸易咖啡的供应者,生产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小规模农场主必须参加民主组织;(2)种植园或工厂的工人拥有参加工会活动的权利,并且能够得到体面的报酬、住房,以及安全卫生的生产条件;(3)无强迫劳工和童工;(4)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而如果想要使用公平贸易标签,咖啡进口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通过购买协议从种植者组织直接购买,并且这个协议要超过一个收获周期;(2)进口商必须支付最低价格(1,26美元每磅)和溢价(0.5美元每磅);(3)进口商必须预支合同总金额的60%。

近年来,公平贸易组织的数目增长迅猛。据统计,2005年,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加了公平贸易生产者认证组织。获得认证的组织从2004年的432个增加到2005年的508个,增长率为18%。通过公平贸易运动,许多贫困者摆脱了贫困。

三、公平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公平贸易运动从最开始的南北对话的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协调器,逐渐自上而下演变为一场持续的、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尤其在公平贸易迅猛发展的十年间,更多主流商业企业加入公平贸易的动力来自于消费者的压力。与传统的主流商业体系相比较,公平贸易无疑是一种另类市场模式,它不是以单纯的利益驱动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这种姿态是理想主义的,是对自由市场秩序的冲击。回顾公平贸易的主流化进程,正是这种冲击为主流商业体系带来了新鲜空气,从英国玛莎斯宾赛超市规模化采购公平贸易产品,到星巴克的公平咖啡采购计划,我们看到主流商业体系内部的公平贸易通道,在逐渐帮助建立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虽然公平贸易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公平贸易的实践,各种争论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歇,目前其发展仍面临的许多挑战和争议。表现在:

(一)公平贸易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公平贸易运动,二者之间在理念上会产生一些冲突,孰是孰非是一个值得充分讨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推广公平贸易的目的和精神是不错的,但是论其目的和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实看,目前的国际贸易关系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补贴,日美一些大的企业,还在人为地压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或是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从这个角度看,公平贸易坚持为农民保证最低价格水平是合理的,但是这样做的确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规则——价格应该是供给和需求增减变化的信号。一种不公平,是否应该用另一种不公平来纠正?公平贸易的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自由贸易的产品价格,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另外一种不公平。二是消费者即使是出于一种扶贫的意愿,或是慈善的意愿来购买这种产品,它仍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价格产品,高于市场价格,也是一种扭曲。如果说农业补贴是一个扭曲的自由贸易、扭曲的市场价格,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公平贸易,就是用另外一种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来改变现有的扭曲,这两种扭曲中和起来对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公平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际改善农民的生活?

南方国家的中小生产者由于参与了公平贸易,获得了与以往任何扶助方式均不相同的能力建设平台。如南方国家的许多生产者合作社利用从公平贸易中获得的社区发展基金,组织技术培训,改建社区基础设施,并进行市场能力建设。而对南方国家中的诸多生产国而言,以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加及生产者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基础,公平贸易成为其地区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但是现行体制下公平贸易对发展的潜在贡献程度仍然存在着争论,包括受益人群、受益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公平贸易对合作社的供应量的限制制约了企业参与公平贸易的可能性。早期研究表明,在某些案例中,公平贸易的受益程度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并且有时候农民根本就不清楚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或合作社是如何由分配公平贸易收入的。例如大多数咖啡是在大的种植园生产出来的,许多无地工人为种植园工作,这些无地工人的状况比那些有地的小生产者差得多。目前,公平贸易潜在地为那些没有获得认证的种植者创造了一个拥有和缺失(haves and have-not)的情形。如果大型农场有资格获得公平贸易认证,那么更多的农民将会受益,并且企业的参与度会极大的放开。但是,这与公平贸易运动的核心原则和发展历程是相违背的,并且不会轻易地被倡导者所容许,他们都是将公平贸易与合作社紧紧联系起来的。另外,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业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不像工业制成品如汽车、计算机和照相机),它的附加值很低,这就使得在总体价格上很难为生产者增加新的价值。所以公平贸易多大程度上能够实质性地改变农民的生活,目前仍然存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