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

播音技能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播音技能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播音技能培训

第1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学业规划

作者简介:姜舒文(1969-),女,吉林延吉人,南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姜璐(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综合性高校演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4-1-16),主持人:喻琴;江西省艺术科学课题“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的社会传播研究”(编号:YG2015027),主持人:喻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2-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全国共有108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远远超出了戏剧影视文学(55所)、编辑出版学(66所)、传播学(35所)、数字媒体艺术(52所)、数字媒体技术(57所)等专业的设置[1],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骨干和生力军。但与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相匹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状况却很不景气。许多学生在公开竞聘播音员、主持人时,经常铩羽而归,入选的反而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科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2]。残酷的竞争使得一批批怀着“播音主持梦”的学生不得不向其它职业分流,逐渐远离了广播电视领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在新的技术岗位上也不太受欢迎,工作得很不开心。“落选”、被“炒鱿鱼”、“下岗”所反馈的理由往往是“文化素质太差”、“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爱出风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不会写作”、“很冷酷,没有人情味”、“爱打扮得花里胡哨,个性太强”……暴露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短板和弊端。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分别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及目前媒体单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他们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寻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探析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业规划的对策。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充满兴趣,能够较明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最初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都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也有一些人出于升学压力选择这个专业,但进入大学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专业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3]。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从事新闻播音、访谈类主持、综艺娱乐类主持等等。(如图1、2、3)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待是一般,而对以后想要去什么单位就业,35%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电台,35%的学生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频道。频道分化的精细致使其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竞争压力。(如图4、5、6)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

当谈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规划时,50%的人有了解过,还有50%则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也比较盲目。为了更好的获得就业机会,40%的学生会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其中70%则是集中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类专业,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好准备。(如图7、8)

综合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打算考研,40%的学生打算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有25%的学生打算从事别的行业。而对专业类学校的学生调查,85%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主持类的行业,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访谈类主持等等,这与专业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对这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对师范类的高校学生调查,90%的同学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7%的学生打算考研提升自己学业水平,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如图9)。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假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则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成型,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学校开设的更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没有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到单位应聘虽然有一腔理论知识,可是真正到编导、采访、编辑等等实际工作却不会或者紧张干不好,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4]。

对于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训基地,2/3的学生是希望在边学习中边实践,还有1/3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再好不如去电视台亲身实践的效果好。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是必修的,不管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还是定期让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如图10、1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和实习的机会对一些高校历届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录音口述、采写记录等方式对一些电视台、报社及文化传媒公司进行了调研,了解并掌握了传媒一线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

(一)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电视台级别越高,饱和程度也越高,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省一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饱和的程度也较高。市一级电视台的情况稍好,但工作岗位也基本饱和。而区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情况则比较乐观,工作岗位没有达到饱和,但据相关部门推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也将饱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轮流岗位的实习,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在实习期间一般安排在总编室,负责配音,出镜记者表现好的可以做小栏目的播音主持等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经历实习期、考察期。在实习阶段电视台会根据个人的特质及才能分到不同的频道和部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是根据个人所接应的节目进行编辑,策划,主持人参与其中[5]。总的来说,播音主持人才在各个地方已经饱和,缺的只是创新、技术、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可以胜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工作,但是编导和节目策划的能力还需提高

编导和节目策划更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些工作时,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条理不清晰、创意局限、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6]。并且各级电视台仍然希望招聘到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即使在人员饱和程度很高的省一级电视台也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持人。

(三)各级电视台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或者是影响力较小的区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对学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他们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当然,因为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播出节目内容,受众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省级电视台希望学校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不仅培养他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他们更需要具有这些业务能力的主持人。而市一级的电视台在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像英语、心理这些都是需要的。而区一级的电视台因为影响力较小,他们则更加注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实践能力。各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百万人群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盏启明灯,始终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不会迷茫徘徊[7]。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事业时,一定要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梦,让理想变为现实。根据以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我们对在校学生作了相应的学业规划,并且根据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三种类型的高校学生做了不同的学业规划(详见表1,表2,表3)。

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校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它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素养”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即“器道合一”

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人文”缺失或“技能”缺失的培养机制都不利于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媒体行业的共识,它理应成为纠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和老师、学生的思想误区的指导性思想。

(二)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应该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境界的不同。也就是说,技能训练不能停留在“技”的传授及“技巧”的掌握,它应该向“道”的境界升华;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停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及广度,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境界提升的精神资源[8]。技能训练中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中有人文素养,技能训练体现为人处事之道,文化知识包涵为人处事之道,可见,三者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这一共识构成我们对“人文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体现在智育、情育、道育、美育的统一体之中,其根本还在于“处事”原则,“做人”境界之中。

(三)目前技能训练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应该适当{整为5:5,应从课程设置上来完善“器”与“道”的关系

大部分业界人士认识到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他们认为可以增强一些实战性的课程,尤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十分重视。这给我们提供了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的许多启示。比如: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课程安排前后、比例的问题;课程类别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广博,技能培训课程重实战的问题;课程讲授与实战训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四)综合性高校与专业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学生的优势在“综合素养”

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文类课程的效果比技能训练类课程效果得到了媒体人员的认可,说明这种优势应该保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办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现行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层面。因此,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最终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事件理解、即兴评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激活综合能力,也需要创设合作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9:590.

[2]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1(11):191.

[3]姚双喜.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34.

[4]王振宇.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12):126.

[5]陈京生.从职业能力需求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J].现代传播,2007(6):110.

[6]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52.

第2篇

(1)媒体广播中的受众群体趋于多层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广播大多停留在报纸翻一翻,电视看一看,广播听一听的阶段,媒体广播的接受形式非常单一,这也造成了媒体广播的受众群体选择的余地不大,电视节目只能做到简单的“老少皆宜”,受众群体层次不明显。到了大媒体时代,媒介消费已经从单一性转向了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精品节目层出不穷,为受众带来了新鲜感受的同时,也让受众群体的态度也从迎合转向了选择,最终让受众群体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甚至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大锅饭”时代已经被海量的、丰富多彩的媒体广播所取代。

(2)媒体广播中的报道形式打破诸多限制。在传统媒体时代,尤其是在电视媒体占据主导的旧媒体传播时代,由于其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和区域信息传播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其新闻阅读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而报道形式也是局限于现场采编、中期汇总和后期制作播放的新闻周期中,信息处理方式单一而空洞,而区域性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其报道形式简单粗糙,区域信息浓厚但是缺乏有针对性,报道质量不佳。在大媒体时代,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广播的报道周期打破了传统的制作周期,摒弃了24小时的播放周期,也突破了行政区域划分对于媒体广播的“分割,让广播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二、大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的新趋势

伴随着大媒体时代的扑面而来,媒体广播中的播音主持作为广播内容的传播者,也是整个大媒体时代广告媒介活动的主导者。面对广播发展的全新变化,播音支持工作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其主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播音主持风格应该充分满互需求。在大媒体时代为代表的广播发展新时期,播音主持人为了迎合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于传媒广播的冲击,应该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中所涉及的数字技术化和以“数字化白板”为代表的多媒体硬件的改变,并能广泛接受和掌握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不同媒体的内容,在规范的主持语言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新语言”,满足播音主持过程中能够和听众进行积极和流畅的交流、互动。从而做到不仅吸引广大听众的积极参与,而且能够增强媒体广播的信息含量,推动媒体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

(2)播音主持应该倡导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在大媒体时代,播音支持应该摒弃过去一成不变的大众主持风格,学会迎合不同的媒体形式和不同观众层次的需求。当面对新媒体等首发媒体所的热点新闻的时候,播音主持应该学会将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整合,然后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解释、解读,从而完成从简单的加工转变成信息附加值的提炼,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在业务培训中,需要着重加强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在不同媒介下,不同的节目类型和不同的互动平台下的岗位培训,学会掌握不同层次群众的兴趣点,充分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3)播音主持应该坚持创新性和精品战略。媒体广播工作是给观众创作有价值的信息源的过程,它突出体现在节目的“新”和“精”上面。因此,播音主持在专业技能培训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习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打造和拓展播音主持在新媒体中的创新平台,从而能够在大媒体时代,积极拓展报道形式的多样性。我们的播音主持应该主动迎合大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洪流,充分挖掘本地区域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栏目,创建出媒体广播的“沃土”和“宝藏”。

三、结束语

第3篇

近年来,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卓有见识的在职工招聘、薪酬激励、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电视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本管理时代,人是“第一资源”,电视事业如何盘活现有人才、激发人才至关重要。随着内蒙古电视台事业的不断壮大,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内蒙古电视台针对现有人员结构,结合原有用工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对编外职工进行了多次摸底调查。并对编制外职工根据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学历等条件,有选择的进行了分批、分步的聘用,对原有部分默默奉献多年,无名无份的“部聘”、“实习”人员终于给了个“身份”,充分体现了人事管理的人文关怀。对专业性强的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如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播控人员等,则采用了凡进必考的原则,门槛设置标准也相对的进行了提高,如要求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等条件。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程序,给真正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目前电视台在编人员和编制外人员的比例为1∶1.5。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电视台事业的发展。

人本管理的最重要的思想的就是尊重职工,激励员工,给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并把职工自身利益和组织的发展相统一。内蒙古电视台采取职工“身份管理”变“岗位管理”的措施,用战略的高度,有效地把职工的利益和电视台事业的发展相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职工的潜能。2006年,内蒙古电视台结合全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工资改革办法,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根据台聘职工的学历、职称情况,对台聘职工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进行了调整,统一了工资标准,并对台聘职工的“三险一金”进行了合法缴纳。各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台聘职工的士气,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结合各部门自身情况,开展了定编定岗工作。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责权明晰、以岗定编、动态管理”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考核机制,科学的激励了全台职工的工作热情。

人本管理还要求组织切实加强人才培养规划,包括职工价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培训等等。对职工的培训在职工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电视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传统观念上的培训一般指专业技能培训。近年介于内蒙古电视台属于特殊行业,对职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很强,在专业技能培训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内容上细分,分别举行了播音员、主持人培训班、编辑记者培训班、摄像培训班 、制片人培训班等。甚至有的已经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业务、专业技能培训,从不同角度渗入了价值观念培训、职业生涯培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精髓。还专门设计了职业道德培训、台情台规培训、人生观价值观培训。近年来,内蒙古电视台多次组织了拓展训练,参训人员均为各部门选派的业务骨干,培训的主要主题完全跳出工作本身,针对职工自身如何增强人际交往、增进彼此心灵沟通,如何应对困境、挖掘自身潜能、增强意念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参训职工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很好地促进了电视台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使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的推动电视事业的发展,对职工自身也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