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心理健康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最近几年,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心理扭曲现象,促使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点。且新课改指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心理素质则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学生展现能力、发挥潜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立足日常生活,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日常生活作为落脚点,有机整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将高职院校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密切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践,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高职院校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让高职学生们的生活变得真、善、美,而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两者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全面发展有利。如,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个别访谈等途径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因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周围发生的实例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2强化课堂地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作为主阵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学科化等问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等都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动保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它的主阵地地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摆脱过去的说教模式,不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个体心理辅导,还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另外,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引导家长及学生处理好亲子关系,教会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艰辛,从而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三位一体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3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凭借好奇心不断探索,积极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独立性的、可持续的创造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务必要改革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案及教学模式,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心理主体地位及人格,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教师学科辅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培养高职院校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感受知识的力量。如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竞赛、分组辩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倾听学生倾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检查、评价自己的行为,回到调整自我的正确轨道。

4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学生正规的心理档案,使学校的宏观管理获得决策依据,同时为系统、全面、科学地检测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资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需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维护其心理健康。如,通过每一年学校的普测、建档,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并按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电脑软件形式,相关工作者应减少差错,避免丢失资料,确保资料管理安全可靠、准确规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及教师可分析搜集的高职学生心理测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不断完善测量工具,使测量手段不断趋于正规化,通过统计、分析、删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作出进一步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跟踪、干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5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务必要充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齐心协力,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关心高校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07(4):86-87.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就业压力;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吴青枝(1969-),女,河南安阳人,河南省安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82-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们的健康定义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与生活。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也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断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在高职院校中效率不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呈现的问题出发,在高职文化建设背景下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当前主要的心理问题

根据SCL-90心理症状自测表对河南地区的3000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呈现出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并且人数不断上升。而其中有48%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有10%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由于随着高职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加,这不但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扰

通过调查表明,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让期末考试不够理想,加上高职院校的教育时间较短,而在短时间内压缩了多门课程。因此除了主科外,学生还要选择多门课程,因此学习任务较重,学习复习的时间较少,难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而这些原因都能够引起学生们心理性的疲劳与降低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很容易产生验血与考试焦虑的症状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对控制能力较差, 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校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性格、兴趣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一些学生并不善于与人们交际,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事。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遇到了困难就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很容易产生了焦虑不安与恐惧的心理倾向。

(三)恋爱受到的引发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因此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与异往。所以,在高职院校中随处可见情侣。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性心理的不成熟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很容易陷入到感情旋窝中难以自拔。当另一半拒绝自己或者爱情受挫后,学生会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甚至影响了学习与生活,一些严重的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的异常[2]。

(四)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因此导致普通高校的人数增加,这让高职学生的就业更加的困难。面对岗位求职择业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就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大量干扰,还有社会就业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高职学生想毕业走向岗位,但是又害怕走向岗位,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逐渐的紧张、忧郁等心理问题出现,甚至会产生了恐惧与逃避的心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重视不够

虽然在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在口头上注重,但是在实际上却忽略教育,呈现出工作乏力等状况。由于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呈现出问题,甚至还能够发生恶性的事件。有些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这样描述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到位,甚至被挪用,工作人员不到位或者被调到其他工作,教室不能被落实或者被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减少与预防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但是实际上只有等学生们心理出了问题,出了一些严重事件,学校的领导才会重视起来,教育工作才会有效地开展。

(二)课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有效运用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的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与黑板逐渐被新的投影仪所替代,而传统的教案也被幻灯片所替代。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却过分依赖多媒体,这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成了幻灯片课件的展览会,让学生忙着抄笔记而难以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

(三)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

知识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理论知识内容,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学单一,难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一般都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

(四)对学生评价注重知识型考核

有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日常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法并不一样,但是对学生们的综合成绩的评价构成却有着一致性,也就是学生们的日常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只是掌握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而不能够掌握他们实际生活中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

第3篇

(一)课程建设在认知上存在很大偏差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相比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将一切优先政策向专业课程倾斜,其次是个别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课程技术标准不够规范

所谓课程技术标准包括课程外在形式上的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内在标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外在形式上看教学主管部门统筹较少、课程管理不够规范,教学实施单位在实践中难以统一管理标准。从内在上,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欠缺,不能按照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定位和设计课程,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

广义上,课程评价不仅包含课程的教与学的评价,还包含课程本身的评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实践中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都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建设已相对成熟,但专门的课程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缺失,且在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课程后期管理秩序混乱,基本教学条件标准及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规范课程管理

通过课程中英文名称、学时学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考核及师资队伍等标准的设置,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规划、分级建设、分类指导、强化监督,保证课程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同时,通过课程管理文件提出更为详细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确保教学要求、教学文件、常规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环节达到标准、规范,使参与课程实施的各部门能尽职尽责地协同完成课程任务,在规范课程管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按照统一的文本格式要求对课程进行修整,完善单门课程的形式要件,使学校课程在形式上统一。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选择针对性强而且有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并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生本位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精神,使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心理的实践活动过程,实现课程标准化的目标。

(三)创新课程评价

通过课程实施中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标准的确立,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在本质上,评价过程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关键环节,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确立对课程建设起着导向、诊断、修正作用。过程性评价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使教师直接了解课程教学质量,随时诊断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课程。

三、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标准化改革实践

“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其理论基础源于高职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个体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目标任务,以及围绕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提升和同时期学生典型性问题解决等内容的考量,制订课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等,以解决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缺失和课程管理秩序的混乱。

(一)合理利用专兼职教师团队背景组织标准化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能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立足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根据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专业任务,分别制订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标准。在高职院校现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育队伍,实施生命教育与适应性教育等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二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完成心理素质优化、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等心理健康教育中更专业的部分,并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化建设。

(二)开发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标准化课程内容

第4篇

1.1职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目前国内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研究很多,基本集中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狭义的观点认为,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仅体现于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而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职业素质应该是由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共同来构成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1]。

1.2高职思政课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和舞台,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帮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我、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高职思政课程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思政课程功能和义务的体现。如前所述,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目前,高职教育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课、思政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功能和义务主要是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史、国情的介绍,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方法、立场及观点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本身就包含了职业素质的内容和要求。

在目前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中包含着大量明确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如职业理想、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等专题内容,也充斥着大量体现职业精神的先进人物案例,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确立职业态度为目的和依皈。因此可以说,高职思政课程本身就包含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功能和义务。第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现实选择。教学实效性是高职思政教育永恒的追求。尽管针对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断深入,但其效果却始终有待提高,教与学始终存在着错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与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话。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始终是就业和个人的发展问题,什么课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他们就对其加以重视。这可以从学生对待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不同态度中得以证明。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这一现实需求,不去“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那么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第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教高16号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学一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俞步松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应急需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职业教育发展观,要从传统的“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实现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文化观念的发展[4]。这些金玉良言都一再证明了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因此,高职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培养、道德提升及良好行为习惯引导上所具有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诠释透彻、人文气息浓郁、强调知行合一”[5]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成人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职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既然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义务所在,也是提升其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选择,两者理应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共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高职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和问题。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育无论从教材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专业距离较远,因而缺乏针对性。第一,从教材来看,目前高职思政课程所采用的三本教材都是国家统编教材,内容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并没有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不符合高职学生理论水平较低、畏难情绪明显的特点。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虽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例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律以及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等相关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现实生活、未来职业的深度关切。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非常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完整性,力争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空洞说教多,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以及发展前途联系不大,从而对课程产生排斥甚至抗拒的心理。第三,从学生专业角度来说,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密切联系,无论是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还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职业和专业特性,因而专业不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要求出发培养其职业素质。但是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在涉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内容的教学时,一般都是泛泛而谈,常常出现一本教案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现象,而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强调他们在将来职业中所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没有从行业特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完全无视专业与职业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更让学生觉得思政课程与现实的脱节。

2.2教学过程缺乏连续性

由于学制和师资等原因,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基本集中于大一阶段,大二、大三阶段则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缺乏连续性的。众所周知,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当前的这种课程安排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基本处于断裂状态,学生在高职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主要埋头于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与训练,而缺乏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职业素质概念的四个范畴中,职业技能有了长足进展,而其余三个方面却并没有能够与之共同提升,学生成了技术的容器,“职业素质”因此成了一句空话。

2.3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

如前所述,职业素质包含了四个方面,其培养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各个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相互统筹。但目前各科教师之间基本没有对话,大家都只固守着自己的教学大纲,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各个环节都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例如在《基础》课绪论作业中,会安排学生做一个大学三年规划,与此同时在新生专业介绍中也会涉及大学三年的专业发展导航,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要求学生做一个将来的职业规划。这三个作业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和交叉性,以至于学生经常搞不明白,而且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再比如说,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在思政课、专业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从而导致大量教学内容重复,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3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探索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提升高中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有效性,除了传统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重视社会实践等措施以外,还需要在目标设定、内容整合以及针对性、连续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3.1加强学科间沟通与统筹,明确思政课程角色定位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和方法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在科学、全面分析社会、职业和自我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职业方向决策、行动方案制定,以及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形势及政策法规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形成健康的职业心态,提升职业幸福感;而思政课程则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个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各学科应打破过去的学科壁垒,加强对话与合作,统筹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浪费,以实现职业素质教学目标的和谐融通。

3.2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加强针对性

当前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是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难以突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破除传统的思政教师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做法,组建职业性的思政工作团队。这支队伍可以由面向某一学科大类的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深入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本学科、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结合职业岗位分析和研究,确立符合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以专题或模块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可采用本行业经典案例或先进人物事例,提升其吸引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先进的职业理念、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刻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情操,以拉近思政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目标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政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3.3思政教育必须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发展,体现其连续性

如前的述,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大一阶段,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完全缺位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紧紧围绕学生职业发展这一主线,紧扣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三年不同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思政教育教学,以实现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具体来说,大一阶段,学生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主要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三观,同时配合新生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大前提下完成大学三年规划;大二阶段,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强化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职业道德、合作创新等职业素质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大三阶段,学生以实训、实习及求职为重心,因此需要加强其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尤其强调面试求职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实习行业企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其各方面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考虑到目前思政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因此思政教育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基本是手机不离手。他们用手机聊天、看新闻,甚至记课堂笔记。可以说,相比较于书本、讲义,学生更乐于从网络上来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网络这一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这不仅受众面广,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地灵活机动。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一些励志成才的小短文、求职面试的案例及视频录像,或者是一些著名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可以是当下热播的职场类节目的视频链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余、工余时间利用手机学习职场知识,既摆脱了空洞乏味的说教,也很好地渗透了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又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群、微信群,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讨社会热点事件,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针对生活中或就业实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这种平等、友好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了老师与同学间的距离,从而真正做到“亲其师、重其道”。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 体育教学目标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进入规范快速发展期。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科学合理地定位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才能指导实践,真正达到培养合格人材的目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具体、实用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存在诸多问题。

1.现状研究

对江苏省4 所旅游商贸类五年制高职校30位体育教师进行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调查问卷,有高达80%的教师未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0%的教师未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纳入教学计划中,45%的教师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了,而只有 15%的教师把2种教学目标在教学进度中体现。

有8位教师选择了以传授技能为主,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体育课的本质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中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体育课过分注重了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体育课本质的正确认识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现在体育界把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目标在体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抬得过高,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上好一节体育课时产生了一个“重心理,轻技能”错误的导向。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无论是运动参与目标,还是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身体练习。离开了身体练习,离开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练,体育课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体育课就不再是体育课。

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缺乏深思熟虑、调查研究,普遍存在拼凑、模仿和闭门造车等问题:一是学校根据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和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机械结合,拼凑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人为割裂严重,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从整个五年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职业大专特点;二是各学校简单照搬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把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程移植到五年制高职,没有考虑职业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没有按照“必需、够用”原则对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该目标充满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而缺少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应有的特点;三是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来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行业专家的参与,使该目标缺乏实用性、针对性。高中阶段与五年制高职相比,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区别。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只关注普遍性,不研究特殊性,绝不是完整的目标导向。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把五个领域目标作为指导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不去揭示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及揭示这些特殊规律所反映的特殊目标导向,五年制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2.存在问题

2.1 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空、大、全,更多的考虑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内容的齐全,而忽视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实践中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在于有些目标在选择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主体针对性。

2.2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没有梳理清楚

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困惑在于,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混淆,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不清。有的体育教师认为“教材引领目标”,有的体育教师认为“目标引领内容”,同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不明确两者关系,他们有时坚持“教材引领目标”,而有时又相反。这些体育教师混淆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混淆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运动项目的各个具体技术战术的概念,把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机械延伸为“目标在各个层面都引领内容”,把“课程坚持目标引领学习内容”、“教材的学习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观点,进一步单纯演绎为“课的主轴线是目标而不是教材”。那些在这两种之间徘徊的体育教师,其本质也是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混淆。

2.3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体育教师过于注重“三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的掌握,所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实践能力差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必须要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学生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没有与时俱进,过分凸现科学性,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2.4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特色和优势不明确

《课程标准》指明五年制教育的体育方向,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五年制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标准》为学生指明了合格人才在体育方面个体发展的具体要求。从目标内容体系的设置来说,五年制职校必须对五个领域目标同时引起重视,忽视任何一个目标都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年制高职大多是由中职升格而来,体育教学目标与中职并无多大区别,或者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将五年制高职按“三年中职+二年高职”看待,忽视了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连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的教育不会是科学的成功的教育。

当前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几乎涵盖了德、智、体和美的各个方面,体现不出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五年制高职校体育的递进性的特点和发展性的优势。教学目标职业特色不鲜明,无法满足当前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2.5 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标准总是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标准,忽视体育教学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被抛弃。教学目标被架空,部分体育教师习惯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最终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2.6 五年制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反映职校本质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要服务于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

由上可知,五年制高职校的目标导向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在构建一所具有专业特色的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考虑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突出五年制高职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把握五年制高职的自身特色,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目标。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根据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具体专业情况,既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备时代特性。

3.五年制旅游商贸类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实例

揭示实物特殊性的及发展规律的操作思路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学班为单位,以职业编制的班级,有利于开展职业训练。旅游商贸类学校是一个有着明显专业特征的学校,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论,由知识技术的传授变为学生的发展。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了五个方面,即①运动参与;②运动技能;③身体发展;④心理发展;⑤社会适应。但是作为一所具体的五年制高职校在定位体育教学目标时,还应当尊重本校的特点,整合五大领域目标,并提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的目标,根据体育的本质属性来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体育习惯,掌握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参与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的态度。

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财会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作为个案分析,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为: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习惯。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会养身保健,增进健康,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生活方式。懂得预防体育伤害,学会处置简单的紧急运动创伤方法。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知道青春期性心理知识。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通过体育缓解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培中坚持不懈、耐压抗挫、乐观向上,在体育竞赛中树立竞争意识。

社会适应能力: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竞争、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增进协调沟通组织能力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4. 研究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活力所在和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出发点是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主线是立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关注普遍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生成性目标导向和表现性目标导向并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确立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4.2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的依据是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相结合。

按照这样的操作思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并体现五年制高职校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时代特性,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计划。

4.3 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也应该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体育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职业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以适应职业需求和形成稳定爱好和专长。

5.研究建议

5.1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时刻关注体育教学新观念的进展状况,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来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5.2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师应注意将课改理念和目标新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明确各个领域目标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4 体育教师应适当听取学生对目标接受程度、教学方法,运动负荷等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目标完成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5.5 针对目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案例以供体育教师进行参考和启发教学思路。同时开展各种培训和交流研讨会,由专家给予一线体育教师具体、详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向玉峰.高职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科技与生活.2010[11]

第6篇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通过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灵与社会意识相交流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来教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完全忽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真正共鸣,这样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范畴,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心理思想教育;模糊思想领域和心理领域问题的差异性,忽视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太抽象、生硬、单调,不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没达到预期效果。陈旧教育手段落后。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虽也运用部分电子教学手段,但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仍手段单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满堂灌式的教学,枯燥无味的内容,陈旧生硬的教案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另有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以最快速度接触到最新内容,学生常会盲目性不加选择的接收各种社会信息,社会多元性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使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心理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单调教育内容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明显滞后、失实陈旧,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对于学生困惑问题、现实矛盾问题、突发新问题等不能够给予及时的解答,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问题如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创业问题、人际问题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户籍问题、住房问题、保险问题、腐败问题等等,未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给予正确指导和解释。教师只重视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和社会,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但对高职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挫折等指导性的教育缺乏,过分强调了政治理想信念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工作队伍力量缺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完全贯穿到全校的整体工作中去,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意识”主流也没有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合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在理想信念和政治思想方面存在差距,人格力量缺乏,不能为人师表;有的能力素质差,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作为一线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辅导员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了这个岗位,他们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自己本身就没有很好的解决却要面对自己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

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尚存在一些流于形式、搞花架子的问题:心理疏导的水平不高、不能适应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需要;偏重心理知识的传授,调整和疏导心理问题的实际工作做得不够;实际的心理调整和疏导工作往往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不能有效解决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支持经费保障不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资金和设备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的待遇得不到保障,职业发展前途不明,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疏导的必要性推动学科发展。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决定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又进一步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运用心理学知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高职院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消除不和谐因素、形成健康发展状态,促进校园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人文关怀。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育专业 课堂教学技能 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理论够用,课堂操作熟练和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新课改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外语专业与普通外语专业的在学业属性和培养目标上存在区别。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现象,课程设置上以理论知识的课程多,而与实践相关课程较少,进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得不到职业素质培养,缺少系统的,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存在着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单一并且偏重理论知识,占总课时比重大,而实践活动少。虽然部分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部分技能课程,但大多是书画、歌曲等素质课程,对教学实际缺少直接的训练,因而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竞争中缺少核心竞争力。

(二)缺少基本功训练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功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基本功。前者包括语言和语法基础知识,是英语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后者是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为的将这些基础知识割裂成不同的课程,让不同的教师承担,因而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对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只部分强化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听力训练,口语老师只强调口语交际等,导致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基本功不够扎实。

(三)实习过程不能达到技能锻炼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进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基础教育部门协调不充分,部分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认识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情况不乐观。主要体现在实习过程中缺少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引,导致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技能等都没有全面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课堂问题处理能力和教学机智。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师资配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一般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这些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往往都是脱离实践,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空洞的说教。因而在教室对位的配置中应当添加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学生的教学技能、体系和风格[1]。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促进,让养成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英语技能,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智力发展等全方面培养学生。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必要的强化的训练。

(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纯正的语音和语调,一旦让学生养成不正确的英语习惯,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保证英语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功底。进而要求对英语教学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合理,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功底的同时,加强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技能课程在整个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培养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是满足基础英语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开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还应开设教学技能训练,少儿舞蹈与表演、简笔画、音乐、多媒体技术等音、体、美等艺体技能的素质教学课程以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增加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理论。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技能训练课程,实行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让教育专业的学生直接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自我表现力,还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和强化。

(二)优化师资配置,加强教学实力

在英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打破将英语课程强行划分为多个模块的模式,将英语作为整体来教学,实现英语教师的多项多能,而不是只在某一个方面而弱化其他方面,不仅影响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也影响其以后的教师职业发展,因此在师资配置上,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机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利用聘请聘请基础英语教育专家和外教的方式,培养英语知识底蕴雄厚、教学能力全面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小学英语教师技能。

(三)重视教学实习,建立教学基地。

教学实习是每个教育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训练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实习过程,改变教学实习走过场的误区。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是比较好的模式,通过和实习基地进行长期的合作和磨合,可以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细致化保障学生见习和实习能够学有所获。

在教学实践过程,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强化实习学生的责任感,让实习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习得教案设计、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时保证学生基本的教学实习基础上,促进学生熟练运用教学技能、强化教学机智,兵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形成个人魅力,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入教育行业[2]。

三、小结

新课改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很有必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理论与课堂技能兼备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一体化 德育模式 客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1

On the Objective Basis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tegrated Moral Education Mode

BAO Yijing, LV Cangfu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advancement of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can be smooth realization, the author embark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teaching colleges, simple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basis of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moral education mode; objective basis

当前,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攻坚阶段,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时展,必然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德育课是思想导向的领头军,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时变革,力争逐步迈向新阶段。

由于各所高校大力扩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略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另外,受各种就业观念的影响,相对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德才问题是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热门话题。因而,培养积极向上、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是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发展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1 高职院校的基本概况

1.1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即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遵循德育规律,坚持德育目标。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共同以教、学、做、用为流程的运行模式,在三边的支持和配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和应用性人才。而这一模式的实现主要以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和主阵地;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内心理健康中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接;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提前培养等统一行为,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1.2 高职院校的现状

现阶段,教育部对全国各所高校设立单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规定固定的学时并划分足额的经费,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是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有力保障平台。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大部分基础课程被大力削减,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时所剩寥寥无几,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课时能够保障,但总体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推行高职一体化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生源情况的复杂,学生年龄尚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仅仅依靠学校课堂50分钟的教化远远不够,亟需来自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与此同时,从社会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反响声誉不佳。所以,以课改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大力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也会给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2 实现德育模式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2.1 阵地基础

本论文研究主要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之中。以笔者所从教院校为例,在硬件条件上:《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共72学时,适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本校精品课程,正在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和PPT;在学时分布上,新生入校第一年分两学期开设。教材内容共分八章,每一章节紧贴学生的现状和心理,几乎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人力资源上,思政课专任教师定期校内集中学习,集体备课,寒暑假定期参加陕西省的培训,及时更新理念,掌握新动态;在物力上,单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设立主管领导,下设办公室,统一部署思政课教学中相关事宜;另外,思政部有单独的教学实践基地,足够的经费,支持学生外出参观。实践基地的实际参观,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上都会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实地参观教学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最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笔者所在院校紧跟时代,要求思政课“三跟进”教学法,即:“跟进形势”、“跟进事件”、“跟进实践”。“跟进形势”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事,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跟进事件”有利于结合教材,在事实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的进行讲解,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跟进实践”紧跟“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思政课,从中获益。

2.2 后盾力量

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学生在学业成绩上都不拔尖;从地域录取来上,很多学生处于城乡交接地带,思想比较活跃,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学生个性强,比较任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力不从心,对学校寄予的希望比较大。温馨、幸福的家庭既是当代大学生经济和物质的最终港湾。如果学校主动邀请和家庭教育的对接,双管齐下进行管理,学生家长必然乐于参与。所以,学校和家长及时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和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职责。

2.3 堡垒优势

当前,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学习风气等多方面的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各大高校德育工作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如果从一体化的视觉来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构建一体化德育体制机制为核心,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班主任专职管理相对接,能积极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对创新高职德育理论,促进高职德育实践的现展,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现在是辅导员专职化,但是鉴于高职学生,阅历尚浅,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目前,笔者所在院校,配有班主任,旨在进一步管理学生,帮助学生。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仅仅集中在课堂短短的50分钟中,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相对比较频繁,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笔者认为每一学年应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集中培训,这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和后盾保障。

与此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积极、有效的配合,各类机构既然存在,就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推进德育工作。

2.4 监督保障

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代培方式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一特点,形成相应的、独具高职特色的运行方式。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在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的同时,也提前检验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检验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前的相互了解和磨合,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学生个人都有益无害。

用人单位虽然在聘用工作人员中属于主动方,但直接在招聘会上聘用的大学生,很多细节方面也颇为不满,招聘后还要花一定人力和财力对其培训。所以将企业的理念提前渗透学校教育中,利用学校资源,提前培养自己的员工,何乐而不为。对于学生而言,那就是更百益无害了,学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硬性条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好的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况且,从上小学开始,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几乎都是纯理论的学习,对这一学习方式比较厌烦,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之中,学生对这一培养模式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愿意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快乐的学习,反过来,通过实践操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3 结论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硬件条件极其成熟,高职院校用一体化德育模式推进校内的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在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在践行道德规范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SGH13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9篇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接受和认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主体

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激发主体参与

高职学生普遍是宁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电脑上面,也不愿意花丁点时间在体育锻炼上面。并由此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健康的新理念,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在教学中几乎每处都渗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把增进学生健康的思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我在体育课上会讲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如何热爱体育运动的故事,讲成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并在热身活动中,采用激励的口号鼓励学生:我健康、我自信,身强体壮、成功保障!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学生之间激励的游戏竞争,使学生不仅得到了锻炼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追求新奇、力求变化是他们的特点,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改革教学方式,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变单一的练习形式为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质量。既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们的练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的良方,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练的前提。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练。

三、注重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其表现为:身体素质上的、心理素质上的、性格上的、人为因素造成的等。为了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爱好体育的学生,更要关心漠视体育的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爱好体育的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爱静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不爱运动的学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重要的思想,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四、实行科学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会科学的评价是高职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搞好体育教学评价,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注重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的圈子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间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扬合作精神,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做好及时性自我评价,每堂课后坚持写教学日志或教案评述。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还要看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所辉(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网络规划设计师/CISP,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4-02

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绝不停留在课程教学的浅薄层面上,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入手,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点,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

一、明确高职专业人才目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是要更加明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掌握上岗技能。同时,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及应取得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建立在以行业服务为依托的基础上,将行业创新、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1]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应向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倾斜。

一是信息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开发人才的培养。目前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三是图形信息处理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工作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此,培养好此三方面的人才,是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实践、精化理论、主重能力的教学方针。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紧跟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进行追踪调查,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动态,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跟随市场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做铺垫、以技术做重点,全面承载课程的实质目标。一切为学生负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2]在制定课程项目和设计学习规划时,把所有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强烈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操训练过程成为高职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二、体现高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摸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生的实操技能接近企业岗位技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专业宜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开设3-5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任务驱动式教案,将满足工作任务需求为课程讲授的出发点,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每门课程可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有些实验、实训场地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制作一些与实验、实训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制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成绩。

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也是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并通过大赛的组织分类,创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锻炼。[3]老师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走到企业,在企业完成本课程的部分学习任务。采用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实现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职场与学校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设心理咨询部门,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与咨询,同时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另外要提高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安排和设计学科拓展的内容,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4]好的课程设置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好的教学方法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做到两者相为辅翼,互为照应,才能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因为,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源头往往来自于教师强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使教师认识到专业精神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自觉培育、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用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良好的校内环境。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老教师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等,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考察等机会,确保对教师做到既使用又培养,努力满足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只在课堂和学校里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有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高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四、加强培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集中时间的项目实训、毕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协调合作实现技能目标。主要开设的实训课程有数据库技术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办公软件实训,微机维护修理实训等。

(二)从时间、师资、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5]。

(三)利用较长的毕业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除了毕业综合实践,有必要增加8-10周的机动时间,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技能为着力点,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技能训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构建以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虽取得可喜成就,但是,高职教育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将会对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想跟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孝伦,等. 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1(18).

[2]王新春.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谢永红,等.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4).

第11篇

一、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不重视。

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较差,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技能,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舍得投入,但对于德育工作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知水平低、公德意识不足等。同时,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师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德育工作显得单薄无力。

2.学校教师不重视。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都很擅长,但却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比较欠缺。更有甚者,有一些专业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上课任务就好,至于管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儿,所以,存在着对于学生在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的违纪情况都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学生们便更加不以为然,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阻力。

(二)方法不得当。

1.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德育课为主的形式,课堂上德育老师主要以宣讲道德规范理论为主,却并不在意学生们道德能力和行为文明的培养。所以,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往往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明知故犯,造成了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行不一,带来德育的低效。

2.言教为主,漠视身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也是众多老师们的座右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些老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厌教”现象,表现为不想备课、不愿写教案、上课走过场、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敷衍等,更难以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更可怕的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培养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曾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在很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课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所以呈现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的现象。很多学校把开会、搞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开会天天都是高谈阔论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不能被他们接受和信服;如果活动天天都是老样子,缺少研究和探索,缺乏新意,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

(三)内容不恰当。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使德育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看上去高大上的要求和目标却很难回答学生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很难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这些思想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服,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应该结合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行业规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甚至创业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这些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做的不够。

二、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与教学相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其素养的提高却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团委、学工处等来完成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认为德育是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需要与理论或实习教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就是要使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树立“人人有责”的德育观念,积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一师一生”帮扶结对等。

1.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首先要保证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要保证德育课时量的充足;三是要不断创新教法;四是要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2.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用于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如果能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及职业安全规程等教育,将会极大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求效率、重质量的现代企业观念。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被重视。职业院校同样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冷静地面对现实,提升其团结协作精神。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德育与环境育人相统一。

1.校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寄宿类学校,学生们长期在校园里生活,校园便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场所。环境改变人,在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学生们时时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自然的馈赠,潜移默化之中便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校园内学校教育理念的张贴,用来教育、警示和激励全体师生,增强其认同感;校园内设置宣传画廊、标语牌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2.教室和宿舍。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可以在教室中张贴校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在教室门口设计装订班级名片;设计健康新颖的黑板报;设计悬挂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等;时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适当美化,使学生时刻沐浴在整洁的氛围中,培养其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的设计,可以是宿舍名字的征集与文化氛围布置、保持整洁的内务环境等,都会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维护内务环境和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习车间。实习实践是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作为实习实训的主要场所,实习车间也同样应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车间的布置和场景设计应与工厂车间的布置接轨,使学生们提前体验和适应工厂的需求。所以在实习车间布置场景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教育标识设置、质量效率口号设置、操作规程标识设置等,让学生们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树立牢固的安全、质量、信誉意识。

(四)建立专职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一般较差,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愈显繁重和艰巨,这就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和爱心;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专职班主任是以班主任工作为职业,在学校全职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他们可以全天候在校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住校学生多、难于管理等实际情况需求,真正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者:徐欣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58

[3](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20)

[6]文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1,9(8)

[7]旷丽华,刘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5)

[8]余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

[9]覃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5,9(30)

[10]陈康,易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25)

[11]胡英芹.农村职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5)

[12]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1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 统编教材 修订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70-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解决高校教材建设力量薄弱、课程内容不规范的问题,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区内高职高专院校专家编写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在全区高职高专院校推广使用。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积极征求一线教学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修订范围涉及结构、体例及内容的整合,进一步突出教材对培养目标在态度、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对高职生的知识、技能及适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等,广西高职统编教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广西版)迫切需要再修订。

一、广西版存在的不足

第一,从时效性来看,广西版内容仍需与时俱进。应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把生动鲜活的素材编写进教材,摆脱内容过时、陈旧的面貌,增强教材的吸引力。重大的历史事件需要整理并纳入教材修订内容中。此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变化较大,要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完备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就需要认真梳理近年来出台的激励政策,为毕业生列出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及每个政策所解决的问题,标明已经失效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在教材中把政策讲清讲透,引导毕业生读懂政策、会用政策,为职业发展和维护自身权益提供帮助。

第二,从统一性来看,广西版结构与体例与教育部“课程教学要求”尚有不同,逻辑关系需要调整。教育部“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广西版突出了“就业指导”,但“职业发展”内容不足,这部分内容虽经修订有所加强,但仍不深不透,理论编写模模糊糊。学生在就业、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都是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所学模块中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运用,但广西版却未能将理论与具体问题有机地融合,学生普遍感到课程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总体感觉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够贯通,重技巧培训,轻长远的素质内化,且内容碎片化,不利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组织教学。

第三,从实践性来看,广西版由于囿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时数、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内容无法做更高的要求,职业测评、拓展训练、模拟应聘、创业行动等实践环节,基本上不可能有效地展开,教材的“思考与实践”部分也未能设计实践教学任务书、指导书,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操作。

第四,从新颖性来看,广西版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印版面不活跃,缺少图片、表格,有些重要内容缺少引导性提示,缺少足够的课程资源,难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以“三化”为核心的教材修订策略

(一)基于培养“成功职业人”课程观,加强结构设计,教材组织专题化。教育部“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课程有3种组合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开设一门课程,覆盖整个大学过程;第二种方式为开设两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第三种方式为开设三门课程,课程名称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每种方式应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

广西版再修订的目的是重新设计逻辑结构,以培养“成功职业人”为目标,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职业发展与人生成功为主线,以“职业目标一实现目标所具备的环境一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意识与能力一实现目标应具备的观念以及心理准备一求职择业,逐步实现职业目标,并逐步实现更高的职业目标”为思路构建体系,立足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于与职业生活紧密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把大的框架定好,不宜过分强调过程与细节,突出专题化,变只有一本教材为多个专题、多本“活”、“简”教材,注重时效性和高职特色,既能方便各校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又能吸引学生关注课程与教材,总字数应控制在25万字以内。可按以下5个专题的内容来组织教材:一是专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高职一年级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以增强就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力求使学生在职业测评与主流职业发展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策略、职业发展路径等。修订时应对“职业生涯规划”部分提出职业测评以及测评数据分析与使用方法,引用职业发展的重要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创新创业培训,开发适应本校特色的活教材,如《高职新视界》、《我的未来我设计》、《职场直通车》等系列。三是职业形象设计。主要从美学修养、行为修养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人物服饰色彩、职业装扮及体态礼仪等方面内容,对塑造符合职场要求的个人形象进行详细解析,以使学生能在个人修养及职场形象塑造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四是求职过程指导。按就业形势、就业心理、求职技巧、就业安全与政策、职业适应5个小部分组织内容,以使学生在了解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掌握一定的求职及面试技巧。通过招聘模拟实训,学生初步了解职场,形成职业意识;养成诚实守信、合作沟通、有责任感、乐于奉献的职业品质等。五是自主创业实务。包括自主创业准备、登记注册、风险防范。旨在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主开办网店、创办小微企业。

(二)围绕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材内容项目化。教材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心理健康、形象艺术、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学科的内容,围绕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开发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一是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上体现项目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项目任务为主要教学单元,将各专题内容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实践内容可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形成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例如,把应聘“中等职业院校实训指导教师”作为一个项目,就需要强调特殊性。通过分析中职院校教师岗位和校园文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的要求、面试的技巧、就业政策、教师职业素养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会更有针对性,也更实用,对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又如,将应聘“文员”作为一个项目,就需要强调普适性。在政府部门里,工作任务比较单一,分工比较细,需要多人通力合作完成一项工作,要求沟通能力要好。而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一个人负责多项工作,需要一专多能,不但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掌握多种实用技能。

二是突出职业测评,将测评结果的运用项目化。教材职业规划部分由于比较复杂,往往个性指导不够,修订教材时可在专业入门教育专题,植入职业个性测评工具开展测评与分析项目。任何一种职业测评工作都是基于自我认知,将人的个性抽取成相关的基本特征或要素,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人格,相当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个性的全貌,在人才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设计、心理咨询与诊断等方面均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在进行职业选择和定位的时候还可以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该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作为职业咨询和职业选择的初步依据,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

三是突出拓展训练实践项目化。“拓展训练”是德国哈恩博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其方法是在培训师的指引下,参训人员自由地参与项目活动,从而形成生活或工作中所需要的意识与技能。教材应系统地设计“先行后知”的体验式项目,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学到技能、领悟道理,并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形成果敢、诚信、自信、协作等优良品质。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2.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3.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2.“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2]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2.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3.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2.“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2]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