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第1篇

对学生而言,“走进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探究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中心和关键,“感悟历史”则是学习历史的归宿和目的所在。这一流程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下面,我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为例,谈谈基于这一课堂流程的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周有光先生认为:农业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时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开始全球化;信息时代,生产要素穿透各国疆域,全球化一往无前。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你眼中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样子?

第一环节走进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展示图片】全球合作生产波音787飞机、全球信息瞬间获取的谷歌网站、全球资本流动和全球性人员往来。

师: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呈现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表现主要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等。

【设计意图】不要让学生抽象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其实,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指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世界各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2014年3月26日,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就稀土出口施加的限制措施违反世贸规则)。请大家根据视频信息分析,在中国稀土出口问题上,世贸组织为什么裁定中国败诉?

生:世贸组织认为中国对稀土实施的保护性关税和限制出口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

师: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什么?

生: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设计意图】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通过提供视频信息,借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非机械地死记硬背。

第二环节探究全球性问题及破解之道

【展示材料】反映富分化、殖民扩张、失业率上升、全球变暖等材料。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生: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和全球经济秩序动荡;部分国家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面临新殖民主义威胁;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扩展和全球变暖问题严重。

师: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国家民族间的价值冲突在加剧。西方国家在输出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强势推行其价值观念。

师: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带来了经济血液的充分利用,但处理不当也会带来全球性灾难。既然经济全球化会产生全球性问题,那全球性问题有何破解之道呢?请大家结合材料(CDM机制示意图、G20峰会)予以思考。

【设计意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增多。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第三环节感悟个体全球化时代的共存共生

师: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著作中将全球化分为1.0、2.0和3.0版本全球化三个阶段。他认为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国家的全球化,2.0版的全球化是公司的全球化,3.0版的全球化是个体的全球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个体全球化3.0时代,需要同学具备怎样的素质、胸襟和眼光?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法;情境导入

随着新课改的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都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差别也很大。虽然我们提倡教学的灵活性,但教学确有其共同的内在规律性,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就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并不会自发形成,特别是新教师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教学模式研究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行为理性化的重要途径,是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的重要途径,也是经验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中介。为了更好地落实高中政治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笔者所在学校高一政治备课组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对已有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经济生活》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常是一个事例贯穿一节课的始终。结合我们课堂教学的实例,对《经济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做以下介绍。

一、适用框题类型

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知识容量小、学生有兴趣且有话可说,这类框题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面对经济全球化》等框题都适用此种教学模式。

二、教学环节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在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展示案例,合作探究;(3)归纳总结,提纲挈领;(4)拓展延伸,能力提升。下面结合具体课例,阐述“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事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既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连,又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最好用一个事例贯穿课程始终,并能达到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眼前一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创设的情境是:小马同学今年大四,刚过春节就开始找工作。他和他的同班同学要先了解今年的就业形势。播放一段视频《大学生就业形势》,展示其严峻程度。小马和他的小伙伴们都坐不住了,赶快行动吧!大量投简历,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在讲《经济全球化》时,上课之初,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个事想让大家给出出主意,手机坏了,换个什么牌子的会比较好?”大家都会争着说,苹果、三星、联想、华为、小米等。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兴奋起来。大家说的有外国的品牌,有我国的自主品牌,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出经济全球化。在讲《企业的经营》时,打出幻灯片,简单介绍李嘉诚、宗庆后、马云的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企业的含义,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企业、公司的有关知识。

第二环节:展示案例,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提供的事例,精心设计问题,一个好的问题的设置,既要涵盖书本知识,提升能力,还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全班学生分成4~6个学习小组,组内合作交流,分析探究问题,推荐一位代表回答问题,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若回答不完整,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这一过程中,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少用否定性评价。回答这些问题,一定要用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者、信息加工者、问题的设计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新时代的劳动者》时,设计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找工作的烦恼》,分别介绍找工作时遇到的种种烦恼。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播放视频《党和国家多措并举促进就业》,让学生探究:

探究活动一:

(1)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2)你认为应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这一问题解决后,再展示幻灯片《小马的遭遇》。其中内容有:节假日加班、工资不按时发放、缺少劳动安全保护、不给买医疗养老保险等。然后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二:

(1)小马的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

(2)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应该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就业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但真想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要靠自己。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享有什么权利,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

在《经济全球化》中,也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给学生展示苹果的产品和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当然,材料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整合,正好对应着经济全球化的三方面表现。在这里设置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出经济全球化的三个表现,引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再由苹果公司在全球设厂,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特点,引出跨国公司的含义和作用。

探究活动一:

(1)苹果公司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2)这些特点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3)作为跨国公司的苹果公司有什么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个探究活动,展示两分钟的视频材料。里面涉及苹果5S的整机成本和在我们国家的售价,我们国家代工的耳机电池等成本和苹果专卖店几百倍的利润。也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个过程先是让学生感悟我们的付出与回报,也是为情感提升做铺垫。

探究活动二:

(1)苹果公司如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

(2)我们为什么只能从苹果公司得到微薄的利润?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又有什么影响?

(3)针对苹果公司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就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有发言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学生回答后,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三个环节:归纳总结,提纲挈领。课堂总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例如本节课小结: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怎么办?一靠国家,党和国家制定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二靠自己,劳动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劳动者实现就业后,别忘了订立劳动合同,懂得自己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万一权益被侵犯要学会通过投诉、协商、调解、等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让学生总结,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经济全球化》结尾时,学生根据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全球化对各国有利有弊,我国应该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果学生总结得不完整,在这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就像做衣服最后把各个部分有机地缝合在一起。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能力提升(拓展知识,引出下一框或者本框未竟的知识,提升能力和情感;也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随堂(或课后)的练习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生活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学生是要真正融入社会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在课内,又在课后,让学生树立“生活就是大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观念。

例如《新时代的劳动者》归纳总结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大家的出谋划策,小马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与所在企业协商,终于讨回了公道,得到了相应的赔偿。可是小马再也不想在这家工厂干了,也不想再找工作,他决定自己开个网店,自主创业。你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这一问题是本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内容,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深入思考,以后自己该怎么办?问题开放,答案多样,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课堂上如果有时间,就多讨论一会儿,若没有时间可以作为课后作业,为以后进行综合探究做准备。在《经济全球化》一课,则通过一道高考试题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实施效果

一个事例,贯穿一节课始终,优化教学环节,创设环境,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整节课轻松高效,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改精神。

四、实施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国际技术贸易 专利法 商标法

一、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背景

1.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分销零售、专业技术等市场将按照我国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承诺,按照规定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时间表,逐步实行开放。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技术贸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国际技术贸易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重要,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一。

2.科学技术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一个全球性现象,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科技发展融合的过程。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现今它已是一种趋势。科技全球化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内容的全球化;二是科学研究手段的全球化;三是科学研究组织和研究设施的全球化;四是科学研究资源的全球化;五是科学承认与评估的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是各国研发投资的全球化以及国际战略技术联盟和国际技术贸易等的发展。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下,各国贸易迅速发展,这个过程中。国际技术贸易成为全球贸易交流的一股洪流,因此,科学技术全球化成为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二。

3.技术创新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化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的创新需要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国际化生产和经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说国际技术贸易使高新技术发生转移,给我国企业带来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更为重要。主要表现在:外国公司通过与我国企业的技术贸易往来,向我国企业传授知识和技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等将技术的使用权在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进行买卖,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进行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三。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对比

1.发达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特点

高科技产品技术与稀缺的自然资源一样,被一些国家置于经济安全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严格限制甚至禁止相关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贸易管理法或专门的技术出口管理法予以管制。例如:1970年法国《关于与外国人订立获得工业产权和技术知识合同的法令》、1977年葡萄牙《关于调整技术转让规则的第53/77号命令》、1973年西班牙《关于调整技术转让的第2343号法令》等。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出口技术贸易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例如,1979年的《1979年出口管理法》、《出口管理条例》等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出口管制商品清单等,对出口技术进行管制。2007年6月19R,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产业安全局了三项新规。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和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管制新规所列的产品“黑名单”涉及31个大类和有关技术、软件的20种产品。具体包括飞行器、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光学感应纤维、数组天线、无线接收设备、认证软件、高性能计算机、电力系统合成器、贫化铀、水下摄像机和推进系统、某些复合材料、部分电信设备、空间通信和防空设备等。

从美国国际贸易技术法律相关的制度规定我们看出,美国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

一是确保其技术领先优势,而这种技术领先优势所支撑起来的强大国力,为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套取全世界的财富,创造了条件。

二是防止其他国家将相关技术运用到军事武器研究方面。威胁到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与强大的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是美国吸引全球资金涌入并让其有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三是牢牢地控制技术发展优势,意在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因技术资源的紧缺而贱卖自然资源换取外汇,从而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颁布限制甚至禁止稀缺资源出口的法规,坐享中国的稀缺自然资源。同时,使得新兴国家由于研发能力弱、技术落后而沦为最廉价的加工车间,既帮助美国分担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得美国可以用少量的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换取大量的最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2.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特点

发展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规定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国际技术贸易法的主要内容是以技术引进为主。例如,菲律宾在1978年制定了《为建立工业部技术转让局以执行第1520号总统法令第5节有关规定的条例》;多米尼加在1978年制定了《关于外国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第861号法律》;1976年哥伦比亚制定了《关于技术转让合同批准和登记的第444号法令》等。

发展中国家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主要从技术引进管理着手,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其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技术、技术转让、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合同审批及审批机关,法律的适用范围,技术引进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处理等。发展中国家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主要从技术引进管理着手的原因是:

一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贸易时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技术溢出和技术创造,这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更好的服务于本国经济。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发展中国家的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产业受到深远的影响,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等。

1.国际技术贸易合同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主要有两国之间签订的许可合同、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合作生产合同、设备合同等,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法律制度指的是为了实现双方的利益通过签订有关技术转让而形成的

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1)许可合同研究分析

首先。许可合同是国际技术贸易中较为通用的技术转让合同,它是技术的提供方向技术的受用方提供有偿使用其技术的授权合同。因此,许可合同又分为独占许可合同、排他许可合同、普通许可合同、可转让许可合同、交叉许可合同等类型。

其次,许可合同的重点项目有:合同名称;合同的编号;合同的签订时间、地点;当事人法定名称和地址:转让技术的内容和范围;技术改进和发展的交换;技术文件的交付;技术价格与支付;保证;其他条款等。其中,合同名称要真实的反映出合同的内容;合同的编号也要反映出许可方的国别、被许可方的名称和部门及签约年份等:签约时间和地点签约时间、地点非常重要,其涉及到合同的生效时间、法律适用地等问题;当事人法定名称和地址则关系到法院的管辖权等;转让技术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到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明确规定转让技术的内容、方式、规格、性能等;技术改进和发展的交换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发展,创新,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对技术发展改进的所有权应有明确的规定,以确定改进和发展技术所有权归属;技术文件的交付条款是文字性的技术文件,它涉及到技术文件的内容和参数、交付时间、交付地点等;技术价格与支付是技术贸易合同中受方人对技术转让所支付的费用,支付周期、支付方式等;保证条款则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一般包括两项:一是权利保证,二是技术保证;其他条款主要包括不可抗拒的力量、合同附加条款等。

此外,许可合同还有可能包括专利保持有效条款;考核验收条款等。

(2)关于国家技术贸易合同的案例分析

上海A公司与美国B公司进行技术贸易合作。签订了关于氧化铝陶瓷基板流延成型技术和设备合同。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之前,上海A公司也曾多次去美国B公司场地进行考察,对技术进行了解。经过谈判后,双方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但是A公司进行生产时,经B公司技术人员多次调试依然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合同条款中却没有明确规定B公司转让技术不能正常投入生产的索赔项,使A公司和B公司不但没有合作成功,也给A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案例启示

合同是进行国际技术贸易交流的必要工具,合同的签订关系到双方的利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为此,在国际技术贸易合同要严格按照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要求,遵循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同时对合同条款中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要十分明确的做出规定。

2.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

弗里茨,马克卢普所著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该书系统阐述了知识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可见美国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的法律包含以下方面:

(1)专利法

专利法是用以调整由发明创造活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权是专利法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间内所享有的一种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内容主要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规定专利是“由政府机构或代表几个国家的地区机构根据申请而发给的一种文件。文件中说明一项发明并给予它一种法律上的地位,即此项得到专利的发明,通常只能在专利持有人的授权下,才能予以利用(制造、使用、出售、进口)……”。专利权的形成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排他性、时间性、地域性等。技术性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专利案例分析:2001年北京新创科技公司与美国凯创通信公司进行技术贸易,美国凯创通信公司有5项专利售价210万美元转让给北京新创科技公司,后经过法律程序认定,其中有2项专利已经过期,为北京新创科技公司挽回了巨大损失。

(2)商标法

商标顾名思义是商品的独特的标志,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在其商品上所加的一种具有显著性特征的标记。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法律确认并给予保护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力。商标权的内容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续展权、商标转让权、商标许可使用权等。商标权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商标所有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商标权可以合法转让。其继受人同样可以成为商标的主体。商标权的客体是商标权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一般是注册商标。根据商标法的构成要素,应依法律规定,不能自由选取。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识,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权也具有排他性、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其可分为三类:制造商标、商业商标和服务商标。

商标案例分析:2003年日本丰田与中国吉利的知识产权商标争端使得人们在国际技术贸易过程中,认识到商标的重要性。丰田认为中国吉利的车标酷似“小地球”造型,对他们造成了侵权,于是将吉利告上了法庭。2003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丰田败诉。这主要是因为丰田与韩国、意大利、德国等汽车设计公司已经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汽车设计上已经拥有了造血功能。

(3)案例启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更好的保护我国技术知识产权。

四、总结

国际技术贸易法是为了规范技术转让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其具有双重的特点,一是技术转让的当事人,包括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具有经济性;二是技术转让与国家的竞争力、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贸易行为相比,所带的政治色彩更浓厚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必然会成为一种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贸易形式。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技术进出口的法律制度侧重点不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国际技术贸易法律来维护本国的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为此,本文结合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背景因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际国际技术法律制定及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技术贸易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进出口贸易管理法等,本文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结合案例进行了重点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忠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协调制度[D];复旦大学;2005年

第4篇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新晨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并导致国际生产、投资、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强,地球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本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是贸易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范围发展起来。同时,贸易范围明显扩大,服务贸易和虚拟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势头迅猛。贸易的深度也大为扩展,新兴的基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二是生产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三是技术全球化迅速发展,不仅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了空前水平,而且研发全球化发展加快。四是金融全球化快速推进。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有研究指出,衡量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Chinn-Ito指数,发达国家1970年平均仅为0.19,此后不断上升,2005年又上升到2.41,与指数的最高值2.65已相距不远;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Chinn-Ito指数平均值1970年至1998年几乎都是负值,但近年上升较快,2005年已达到了0.15跨境的资金交易额相对于贸易额的比率,发达国家从1975 年的1.2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6.04,新兴市场国家从1974年1.1的最低值上升至近年来的2.0以上。

二、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过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区域合作、改革封闭的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贸易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广化,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等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持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观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一个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

在对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探索上,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出口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创造市场和需求而促进经济发展。出口的扩张是扩大国内产业市场的扩张,进而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随之进行调整和提升,从而促进经济结构整体的优化。一般而言,出口产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与竞争优势较内需产业要高,随着出口市场的不断扩张,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源不断向具有优势的出口产业倾斜,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要素生产力和资源配置两个角度提高总体资源的生产力,创造了整体经济的持续繁荣。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进口贸易提供的示范和技术溢出效应诱导和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不断优化后两者的结构配置。同时进口贸易可以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的技术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发展很大程度必须表现为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进口贸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引进。另外,进口贸易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短期的阵痛,但长期而言促进了国内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

从历史经验看,国际贸易能深化社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革新经济体制,扩大内外市场,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中心国家都是经济强国。从世界范围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前所未有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创造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拉动经济复苏的典型案例。自2010 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也依靠较强的出口能力实现较快复苏,使净出口成为经济的重要拉动因素。美国1~10月出口同比增长21.5%,高于美国经济三季度的增速2.6%;德国1~9 月出口增长14.1%,净出口为二季度德国经济贡献了1.4个百分点;日本1~11 月出口增长33.9%,实现贸易顺差686 亿美元。因此,在经历一轮恢复调整后,国际贸易与投资仍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来看,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快速向前推进,今后我国必须继续坚定开放信念,与国际社会共享合作发展机遇,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三、开放经济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高科技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和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和挑战也是不能忽视的,具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面临侵蚀、经济风险加大、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化规则始终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善的可驾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种种约束和不利条件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有机遇,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球产业将继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制造业在继续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二是发达国家继续牢牢控制科技创新领域,提高进入门槛。三是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四是发展中经济体对工业化经济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独立性下降,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开放将使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五是美国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美国从其他国家转移财富的机制。2008始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其弊端暴露无疑,新兴国家需要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事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1.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我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迅速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国家经济,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2.要完善相关建设,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效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如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合理等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完善企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呆坏账,建立一套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大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建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推进金融监管法制化。同时,逐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透明度,做到各种金融制度的透明化,从而避免金融风险。资本自由流动加速,特别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有效的金融防范机制是国家金融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更好地保护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要协调行动,形成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自控观念,改变重制度建设轻工作落实的现象;借鉴海外监管实践,从单纯防范风险向支持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的监管方向转变。还要防患于未然,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内资。

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使一个国家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为本国利用最有利的地区与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更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加大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设备和工艺,提高自身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外资作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更加经济地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竞争地位。不断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地区经济一体化,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对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如今我国还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之外,这与近年稳步上升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我国应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贸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以台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玲.从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看次贷危机根源[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2]余官胜.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0(6)

[3]魏浩.经济全球化、国家间对外贸易的差距和中国的作用――基于1978~2007 年全球36个国家地区的实证研究[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11(2)

[4]周善乔.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重构[J].学海.2010(3)

[5]王晋斌.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6]林清泉.中国进出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11)

[7]王博文,刘仓,郭亚军.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

[8]高虎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J].求实.2011(2)

第6篇

一、经济全球化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影响

全球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之所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各国的经济大潮,已经和正在渗透到国际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势必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以提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应对强大的现实挑战。[1]

我国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已步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由于长期没有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原有的意识形态及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曾是世界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最为严重的国家。入世后,各种针对我国的诉诸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依然有增无减。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特别是法学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国在不断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跨国、跨地区的矛盾与纠纷,因此,对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同时,在国内法律制定和运作过程中,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立法经验及有益的判例,并越来越多地借鉴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与国际惯例,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法律趋同化的进程。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大都是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 通过不断试错与优胜劣汰存留下来的。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规则文明,是人类三种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规则文明,前两种文明就不可能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在这个大规模的立法完善与法律趋同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法律研究者参加外,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法律实践工作者的参与及配合。

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法学教育界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法律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与之相适应,我国法律制度已经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法随时变,法学教育的目的以及法律教育的方式也必须顺应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如果不迎头赶上时代的脚步,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在起点上就缺乏竞争力,更无法获得领先时代的本领与智慧。为此,法学教育的目的与方式必须随着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变迁而进行适时的调整,打破学科壁垒、引进跨学科的方法与知识,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空间视域和知识基座,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3]而令人担忧的是,法学界就法学教育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法律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定位是否应重新思考与研究?法学教育制度与法学教育模式应如何进行梳理并改革?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如何加以调整和充实?说到底,其核心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正视这些问题, 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是法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法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法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培养目标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目标问题是法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如果不对中国法学教育正确定型,法学教育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势必制约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就不能培养出适应法治国家要求的合格法律人才。[4]经济全球化是以本国法律与国际社会通行做法之对接为媒介的,这必然对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产生广泛影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全球化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高且实践性、独立性强的职业,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职业培训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5]法学教育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具有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属性。“法学教育的学术性要求法学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学术性的教育,即要以法学理论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智慧、法律修养;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法学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6](p7)法律是世俗的,是要回答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7](p14)必然构成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并非“完全式”的精英教育,也并非简单的普法教育,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法学基础教育。普法教育只让教育对象“知其然”就可以了,他们不必“知其所以然”,更不必对其“所以然”背后的深刻理论底蕴加以探究。精英教育的对象,比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已经有了“知其然”的基础,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知其所以然”了,他们需要的是进一步探究这“所以然”背后的东西。与上述两种法律教育不同,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使之“知其然”,并学会以其初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来处理相关实务, 此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第二是使之有限度的“知其所以然”, 要向其传授、解释清楚某项法律制度出台的背景和基本的社会功效;第三是适度地让他们考虑一些法学理论深层次的东西,教会他们自己去作出一些判断,但这并不是主要目标。当他们对一些最基础性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之后,一般也会不由自主地朝第二、第三层次的目标迈进。[8]这样说来,法学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法律人才。

转贴于

总之,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识背景、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精神品质,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观念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法律人才与治国之才。

三、法学教育中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思考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研究性教学体系尤为重要。法学研究性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的能力,包含着两个发展维度,即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

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注重激活知识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法学知识建构、法律思维培植、学术探究为核心的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法律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感悟法律精神。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文本,而是传递生成性知识,法学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引领学生关注历史、经济、社会等等更多领域对法律产生的影响,理解、内化与发展法律,形塑未来法律人的理论理性。然而,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不等于传统的法学理论教学,其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兼具学科专业研究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关注学术前沿与司法实践,能使讲授变得更富有启发性,更有成效地对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理论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对学生而言,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研究实现知识生长。

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运用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以法律事实发现、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通过对法律事实的证明与重构、法律规范择取、法律思维运用、法律论证实践、法律表达以及法律实务中矛盾的解决等,培养未来法律职业者所必须的职业操守与职业技能,锻造实践理性。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更不同于我国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它是以培养法律人实践理性为目标,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探究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养成,于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理念、师资配置与课程设计上同等重要。以往的实践教学多被理解成理论教学的附庸,如案例教学法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识别、证明、重构事实,如何择取、运用法律,更多时候仅仅是作为某一理论的解释工具,且案例常常经过修剪,失去了真实生活的复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法律文书及写作”课程,“只关注以格式化的法律文书撰写为主,缺乏具体的法律问题和针对性,学生很难从这种法律文书课程中获得对法律后果的理解,无法感到智性的挑战,很难激发学习的热情。”[9]模拟法庭教学不是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演兵场”,而是为了熟悉诉讼程序而由少数学生参加多数同学观看按照剧本进行的表演。尤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有效的目标组成、实践指引与过程控制机制,学校教育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脱节,在某些学校核心实践环节——见习与实习因没有严格的过程控制与考核标准、充分的时间与条件保障甚至流于形式。

深化我国本科法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应当关注法学的双重品性,强化研究性教学的两个发展维度,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行。

一是理论指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其一,在进入法学院之初,应强化新生研究体验,设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由资深教授主持的“导读”课,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的意义,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增加讨论课,课堂讲授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教师讲授变得更富成效、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其三,设立“问题与理论”研习小组,通过广泛阅读或社会调查,对法律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还可邀请实务专家指导,强化法律思维运用能力。其四,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研究写作性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内容,并对学生的选题与研究方法加以具体引导。其五,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各种跨学科的专题学术研讨课程,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促使有学术兴趣的学生深入到理论探究的领域。

第7篇

【关键词】 问题 探究价值 生活化 实效 开放 建构主义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的开展了探究活动。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教师们想尽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对所有教师来说毕竟是全新的尝试,难免会碰到很多观念和操作上的实际困难。所以,如何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问题情景要生活化

新课程注重"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设置探究性问题所依赖的问题情景必须反映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地方特色素材为依托,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和兴趣,扎实地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这一节时,我就选用就业难这一现实热点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就业难的原因,就业的重要性(重要意义)和左上角就业难题的方法途径三个大问题展开探究。从效果上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为他们将来在现代生活中(如就业)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思想觉悟上作了相应的准备。

二、问题设置要有实效性

探究活动的问题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如果活动安排适量、探究问题的设置点选择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反之,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置如果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知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只会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

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题的教学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处理上,往往会安排学生分组辩论的探究活动方式,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面很大,是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的,缺少具体的鲜活的情景,与学生有明显的距离。所以如果教师还从知识点本身入手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性辩论,有可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这种活跃只是表面形式。因为学生辩论所用的语言和知识是课本中现成的知识,学生的辩论过程变成了读书本知识比赛,显然是有活动无探究,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活动。

我认为可以从我国的某一行业或产品贸易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作为切入口(如我国饮料市场的可口可乐与非常可乐之争,温州打火机遭受欧洲贸易壁垒),这样把立足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之一的我国,又从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入手,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探究性问题,自然而然的得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两方面影响,然后再拓展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知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判断与冲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要有一定的坡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对知识被动接纳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就是要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缺口,促使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建构"。所以,"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给课堂教学更大拓展的空间,也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展现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成功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能给人一种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课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第8篇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经营的高级形式,跨国经营是企业充分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需要,是实现国际资源转移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充分挖掘并综合利用自身优势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7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出现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其治理结构不仅代表着最先进的方向,也具有其复杂性——特别是跨国经营中母公司及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同时,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不仅面对的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存在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情况,这时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的治理机制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跨国公司治理结构境外子公司治理比较研究

Abstract:

Multinationaloperationisanoutcomeofeconomyglobalizationandenterprisesdevelopinginacertainhistorystage.It’stheadvancedmodewhenenterprisesparticipateinternationalmarketoperation.Multinationaloperationistherequirementforenterprisestoexploitlifeofproductssufficiently,theeffectivemeanstotransferinternationalresource,andtheinfallibleresultforenterprisestothoroughlyunearthandutilizeownadvantages.WhentheMNCsasacan’tbeneglectfulpowerappearsontheinternationalpolityandeconomyarenain60-70years20century,itscorporategovernancenotonlyrepresentsthemostadvanceddirectionbutalsohasitscomplexity—especiallythecorporategovernanceoftheparentcompanyandsubsidiarycompanyinmultinationaloperation.Atthesametime,thechineseenterprisesnotonlyfacethecompetitionoftheMNCsinChinesemarketundertheeconomicglobalization,butalsohavetogoouttomultinationaloperate,here,thecorporategovernanceintheworldmustbegooduseforreference.

Keyword:MNC(MultinationalCorporation)corporategovernancesubsidiarycompanygovernancecomparativelystudy

目录:

1、论文的基本概念...4

1.1问题的提出...4

1.2跨国公司的内涵和定义...5

1.3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6

1.3.1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6

1.3.2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7

2有关国外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8

2.1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治理结构...8

2.2、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治理机制综述...8

2.2.1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9

2.2.2德日的内部监控模式...10

2.3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11

3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发展...12

3.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状...12

3.2国内对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治理结构的借鉴...13

3.3我国的实践...14

4、国外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治理机制及我国公司跨国经营案例...17

4.1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治理机制...17

4.2跨国公司在华三资子公司治理模式...17

4.2.1母公司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18

4.2.2公司治理的本土化...20

4.3案例分析——首钢...21

结论...23

第9篇

    1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

    (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见表1),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

    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10篇

关健词: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启示与对策

一、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经济的兴起。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4、企业重构。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二、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等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如果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雄厚,其发展就越有优势,所以在企业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就占据统治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

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INTRENET、内部网INTRANET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

3、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其财务风险。

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一关系中的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和约中的债务和约、管理和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馈券条款、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

三、启示与对策

第11篇

一、谁坐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列车?

(一)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其中,美国最为典型。首先,美国通过制定规则受益。迄今,在推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框架下投资自由化谈判的同时,美国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超过40项双边或区域投资协议,广泛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重大利益。其次是通过掌控储备与结算货币受益。2004年美GDP占全球的34%,而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7年的56%升至64%,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从54%升至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从58%升至66%,全球美元化趋势空前发展。再者是通过全球贸易受益。根据美财政部最新数字,上世纪90年代,美出口占其经济增长的25%,支持了1200万人就业,五分之一的工厂就业直接依赖于贸易;农民三分之一土地上的作物供出口,占总销售额的25%。美国每年还大量出口技术、专利、商标和标准,获取的特许和许可费逐年增加,仅通过版权贸易每年就赚取5000多亿美元,占GDP的5%。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双向投资受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投资接受国,吸收外资不仅直接为美GDP做出贡献,还创造了就业机会。从1990年至1999年,外企雇员人数由474万人增至601万人,占美国私人部门就业率的5%。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据美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字,2005年美海外投资收入由2004年的3765亿美元增至4656亿美元。2003年美母公司、境外企业和外国公司在美企业之间的货物进出口关联交易达1.2万亿美元,占美出口的三分之二。美还通过大量开发性投资,控制和利用海外自然资源,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促进其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

(二)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1.4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16.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加入世贸组织4年吸收外资2200多亿美元,占1978年以来外资总量的三分之一强。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150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400亿美元,已有4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目前,进出口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8%,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20%。国家外汇储备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取向改革,国内95%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入世后修改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清理19多万件地方性法规,大大推动了依法行政。融入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与大国共同利益不断提升。目前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我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我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我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水平大为提高,我国的经贸合作已由过去紧密联系的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迅速拓展到俄、中亚五国、印巴、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并向南延伸至南太和澳新。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已近60%,我国已成为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以及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市场。我国还广泛参与了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亚欧会议、“10+3”等多边和区域组织活动;目前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我国对外贸易的25%。融入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瓶颈,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27亿吨、铁矿砂2.8亿吨、羊毛27万吨、天然橡胶141万吨、铜材253万吨、氧化铝702万吨,进口量分别占国内需求的38%、42%、60%、65%、44%,47%。目前,我国在西亚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等均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在境外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生产能力。融入经济全球化亦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三)印度和墨西哥从一度回避经济全球化转而积极参与其中。这两个国家最初都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抵制态度,最终因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而改弦更张,分别从上世纪90年代初和80年代末推行了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化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国有企业,实行贸易自由化,积极引进外资,逐步激活了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印度积极发挥语言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借助政府大力扶持,积极承揽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成为世界主要软件出口国之一。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爆发增长出现于1997―2000年,年均增长60―70%,进入新世纪年均增长依然保持30%。墨西哥则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使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国际市场和资本、技术来源。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资本市场开放过度等原因,墨西哥曾在1994年底出现过金融危机,但经过短暂调整,经济重新恢复稳定增长。

(四)一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这些国家尽管希望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其经济结构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现代制造业,也缺乏有效促进投资和积累的机制,而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也有少数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仍持否定态度,主张回避甚至对抗经济全球化。

二、发达国家既有经济社会模式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多面性。贸易全球化强化了不同产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失调,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据美国财政部数字,美国出口部门工人工资比其他部门高18%以上,跨国公司工人工资比其他公司高15―20%,而对进口敏感的制造业的失业率比非制造业高2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进一步放大。2002年,美国最富有的20%人口拥有全国总收入的一半,而最贫穷的20%仅拥有全国总收入的3.5%。西欧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在经济长期停滞的背景下发生的,富人财富未增,穷人更穷,更为消极地影响民众情绪。

生产全球化加速了发达国家一些传统产业衰退,制造业工人处境艰难。西欧国家劳动力市场僵化与全球化竞争激化的矛盾尤为明显。2005年,美国的失业率为5%,而欧洲的平均失业率为8%,法国青年人失业率更高达23%。法国推出“首次雇佣合同”法案,赋予企业主在两年试用期内对26岁以下首次上岗青年的随意解雇权,主要针对原本弱势群体的青年人,引发了大规模。据统计,近二十年来,美国失业工人在3年内找到工作的仅占68%,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过去低10%。

服务全球化的结果是大规模“服务外包”,发达国家主体行业面临巨大冲击。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最先冲击的是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那么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来“不可贸易”的软件、工程设计、会计、金融等产业逐渐成为“可贸易产业”,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人受到影响。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的主体产业,其吸纳的劳动力占其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三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人饭碗受到威胁,势必影响这些国家的社会稳定。

经济全球化下的移民流向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一些行业对移民的依赖性与本国失业问题构成尖锐的结构性矛盾。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全球移民人口由1970年的8200万迅速增至2005年的1.91亿,迁移到发达国家的约为60%,其中美国占20%,欧盟占21%。目前美国3000多万外来移民中三分之一是非法移民,欧盟每10个外来移民中就有一个属非法滞留。移民问题已演变为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全球生产与全球销售提高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巨无霸”企业不断涌现。但跨国公司超级化也导致公司职员与资方的谈判能力相应下降,工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作为全球《财富》500强之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因抗拒组建工会的做法引发与各国政府及工会团体的激烈冲突。

区域一体化中普遍存在经济一体化快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问题,区域集团内部的社会矛盾突出。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作为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标杆”,欧盟一体化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冲击了一体化成本收益的固有平衡,结构调整带来失业增加,成员内部社会矛盾加剧,导致民族主义倾向上升。

三、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一)改造战略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归根结蒂还要依靠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来解决。美国是世界上制订国家信息产业战略最早、颁布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正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创新,才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稳定增长。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也看准信息革命契机,加大科教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涌现出爱立信、诺基亚等通讯业巨头,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主动。航空工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历来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和以色列加大对航空科研的支持力度,甚至以政府补贴方式投入巨额资金,极力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二)增强“政府”在经济全球化治理中的作用,保持各阶层的利益平衡与社会稳定。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一直沿着两条主线来展开,一条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另一条是国家层面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在维护产业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FTA等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发展迅猛,政府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把生产和营销拓展到全球范围一样,“民族国家”通过所谓的“连横合纵”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竭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北欧国家在享有高福利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经济增长,关键是政府与雇主、工会等社会伙伴建立了通畅的对话机制,维系了相对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欧盟内部正在积极研究适度的失业社会保障、积极就业政策和灵活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北欧“金三角模式”,以期为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新思路。

(四)在推进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贸易与投资的保护。美国虽以贸易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自居,但仍竭力对落后产业实行保护,欧盟长期以来都是全球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最为频繁的地区,日本的许多重要产业一直以来就是“保护重于开放”。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上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重点已经从推进自由贸易转向强调所谓“公平贸易”,贸易摩擦从单个市场准入问题扩展到制度性、结构性问题。贸易摩擦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加剧。欧盟在频频启动反倾销程序,对来自中国、越南的皮鞋以及中国的彩电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还与美国就农产品和客机补贴问题龃龉不断。

二是投资保护主义。美欧国家通过修改相关投资法规,对可能影响其自身利益或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设限。美国于1988年出台《埃克森一佛洛里奥修正法》,授权总统和美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负责对可能影响美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或并购进行审查。2003年,美国土安全部加入CFIUS ,并出台《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的国家战略》,确定12个重要基础设施部门,其中包括农业、水资源、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国防工业、电信、能源、运输、银行金融、化工、邮电、信息技术等。近年来,美国会增加了对审查过程的干预,并提出了不少修改《埃克森一佛洛里奥修正法》的提案,主要是由联邦参议员谢尔比提出的《2006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由众议员布伦特提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改革法案》,基本内容是要对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实体收购美企业进行调查,对涉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外国投资进行调查,延长审查过程的时间,CFIUS须向国会提供有关外国并购的详细报告,改革CFIUS管理体制,由主管国家安全的政府部门发挥更大作用等。2004年,法国议会制定《外国投资改革法》,要求政府颁布法令明确外国投资凡涉及其国防等战略性部门时须获得相应授权。2005年法政府颁布法令,列出外国公司须得到部一级批准才可投资的战略性部门清单,其中包括赌博、证券、研发、窃听设备、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审查服务、重要基础设施的信息体系、密码服务、武器装备生产、涉及国防部合同的设计和设备供应等。2004年德国议会修改《外国投资法》,规定外国购买德军工或其他与安全相关企业25%以上的股权须报联邦经济劳工部审批。2005年德内阁决定将外资审查范围扩大到其他部门。目前,加拿大议会也正酝酿修改《加拿大投资法》,将外国投资的审查范围从某些价值很大和敏感部门扩大到任何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部门。

投资保护主义在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公用事业、金融、传统产业均已有典型案例。由于美国会及一些利益集团施加强大压力,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被迫放弃对美国几个港口经营权的接管。美国会阻挠了我国中海油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竞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对英国能源下游业务的收购遭到限制。西班牙政府支持国内公司取代德国欧翁收购西电力集团。通过政府干预,法国煤气公司在与意大利电力集团竞购法苏伊士公用事业集团时获胜。意大利政府对荷兰银行收购意贷款银行百般阻挠,使并购持续一年多才完成。法国食品加工商达能集团、卢森堡阿赛洛钢铁公司等也被相关国家政府冠以“战略产业”之名抵御外来收购。

三是更加苛刻地限制劳动力流动。与产品和资本流动相比,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由流动最困难的一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达国家允许甚至强制资本自由流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员特别是普通劳动力的流动。美国为保护国内就业市场,2005年底通过新移民法,严惩雇佣非法移民行为。

(五)强化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疏缓政府的外部压力。跨国公司是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主角,对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跨国公司负有重要责任。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以及国际机构,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在企业内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共赢的氛围,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生态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如美国的SA8000、英国的AA1000、德国零售贸易外贸联合会的AVE等,对解决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四、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亟待调整哪些失衡利益?

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调整日益突出的五大失衡利益:

(一)上游与下游产业之间利益失衡。由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成本不断降低,下游产业常常从国外购买质优价廉的资源,致使部分上游产业在国内的市场受到挤占,处境艰难。据专家按同期平均收购价格和收益计算,2002年以来我国棉农至少损失183亿元。到2006年3月,我国前两年生产的棉花中,仍有87万吨滞留在农民手中。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2659万吨,拉低了国内市场价格。2006年初东北主产区有一半以上大豆仍未收购起来。2006年硫酸进口量增价跌,国内部分磷复肥企业的硫酸装置停产,新建大中型装置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

(二)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和提供商之间利益失衡。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进口快速增加,国内居民能够消费到种类更多、价格更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加剧了很多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少名优产品、老品牌或被国外品牌吞食,或被市场淘汰。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我国流通企业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实力弱的企业面临困境。截止2005年底,全国1.6万家流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8%,银行呆坏帐和资产管理公司债权625亿元,待安置职工50万人。

(三)不同区域之间利益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对抑制地区差距扩大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势头。中西部地区GDP1978年占全国的52%,1990年降至49%,2005年进一步降至36%。中西部与东部人均GDP的差距,由1978年的1:1.6拉大至1990年的1:1.8,2005年又进一步拉大至1:2.9。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大差距是7倍),也高于印度(10.5倍)。中西部与东部人均消费比1978年为1:1.2,1990年差距扩大到1:1.7,2005年达到1:2.4,绝对差额从1978年的31元增至1990年的426元、2005年的4540元。

(四)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与价格形成力之间失衡。我国能源和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与采购量不成正比,“大买家”买“零售价”,2005年国际市场主要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我国多支付300亿美元。2006年前5个月,因油价上涨我国多支出86亿美元。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还引起国内产业利益失衡。2005年中石油利润1756亿元,中石化395亿元,中海油253亿元,直追国际跨国公司。而下游行业负担加重,2006年前4个月,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156亿元,化纤、氮肥行业利润分别下降10.7%和7.5%。交通运输行业石油消耗量占全部的30%,全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五)“走出去”和“引进来”之间失衡。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为1:3左右,远高于中国1:11的水平。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仅占世界投资的0.5%,对外工程总额仅占世界的2.1%,劳务输出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严重滞后,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也加剧了国内产业竞争,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不仅开工不足、利润下降,还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

五、如何顺应浩浩荡荡的经济全球化潮流?

(一)全球化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之争。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获益程度是动态的,关键取决于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群体应对全球化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在提高三种能力上下真功夫:

第一是提高谋求高端分工利益的能力。目前,我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不到10%,名牌更是寥寥无几,真正掌握研发、营销等利润丰厚的核心环节的产品不多。以美国罗技公司在我国生产的旺达无线鼠标为例,该鼠标在美国的售价为41美元,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摩托罗拉等原料供货商也拿走15美元,留在我国的3美元,工资、能源、运输和其他管理费用等均包含其中。

第二是提高保障我国全球利益的能力。截至2005年底,我国境外企业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境外中资机构和企业1.1万家,在外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每天平均有近40亿美元货物进出国境,1.7亿美元的资金流入,8.5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我国的利益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反全球化”运动有一定市场。近几年来,危及我国境外资产和人员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项目爆炸、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等。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的海外利益将更加广泛,迫切要求加快构建海外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是提高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能力。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贸易分别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倍和4倍的速度增长,对国际供求格局带来巨大影响,贸易摩擦增多。仅2005年至2006年4月,就有22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两反两保”调查92起。只有实现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互利共赢,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持续发展,保障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二)立足于建立内需主导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加强对我国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把重点放到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挖掘巨大消费潜力等现实问题上来。随着沿海相对发达省市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精心设计中部崛起战略具体政策措施,给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既能带来无限的发展商机,也能创造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快速发展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客观看,数量扩张成就了我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今后应选择优化外贸(包括出口)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包括运输、设计、咨询、软件开发、旅游、广告、金融、保险、银行等。商品结构的优化不在于行政审批,而在于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当前应适当提高三个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强制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制定最低工资等;提高国内资源成本,调高资源税;提高环保成本,让制造污染无利可图,失去出口竞争力。

(四)利用规则对关键产业善加保护和扶持。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化符合我国的利益取向。但要确保国家对真正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在国际贸易中,要熟悉和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和规则,增强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维护我国正当的贸易利益。

(五)妥善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践证明,只讲“经济”不讲“社会”,只讲“效益”不讲“公正”的全球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与融入全球化这三个过程相互“叠加”,借鉴美欧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助于我们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兼顾效率和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提高社会福利与保持产业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西欧福利国家经济社会结构性弊病,也是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较为活跃,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我也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保持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成为“两难”。对中国这个“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不重蹈发达国家覆辙,关键是要量力而行,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财政预算应继续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2-02

[作者简介]沙文兵(1973-),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商务课程双语化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3015)。一、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通过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2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着力为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培养优秀人才。3通过课堂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既注重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借鉴,又考虑我国国情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努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媒介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二、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当前流行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将国际商务的主要内容整合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两大部分。前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后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由于部分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等有重合,对该部分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自讲内容。

(二)建设教学网络平台

为了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答疑”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如大纲、教案、PPT课件、教学进度表等)、试题库、案例集、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材料。此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等工作也可以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改进教学手段

由于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心理学研究发现,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朱彤,2007)。人类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大约能够记住15%,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大约能够记住25%;而视听觉结合获取的知识则能记住65%(段雄春,2009)。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过程改变了单纯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方式,做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板书、课件、网络、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1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理论时,并非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理论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王红燕,2011)。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国际商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不仅枯燥乏味,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由于教学目的主要是为本土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除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案例之外,更要注重中国本土企业(如海尔、华为、TCL、联想、万向、吉利等)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如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

3双语教学法,并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比例。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原为中文授课,采用国内教材。为了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商务人才,我们对课程进行“双语化”改革,采用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美籍华裔学者彭维刚(Mike WPeng)教授撰写的原版教材全球商务(“Global Business”),并在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中逐步增加英语表达的分量。

4小组讨论(Team Work)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每组安排一次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各小组以协作形式进行研讨、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和小组成员以外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借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创造力,并弘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的趣味性。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安徽财经大学对必修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常常流于形式,因而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观念,往往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忙于突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考试结束之后所学内容基本也就遗忘了。为完善国际商务课程考核方法,尝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并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不再仅以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而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互动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等综合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具体而言,出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强化过程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考核。除期末考试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布置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效果与心得体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期末闭卷考试试题题型力求灵活、多样。减少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适当增加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题的比重,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考核方法完善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当前国际商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第1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方法 方法选择

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特色教学方法,新课改强调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有的地区较为发达,教学资源相对丰富,教学设备相对先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多样;有的地方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条件,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贴近学生生活,从社会生活,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在教学中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上或者师生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学会学习。以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为例,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供同仁教学时参考。

一、案例教学法

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感性认识,加强论证,吸引学生。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的鲜活案例和有关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引入课堂讨论。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教师可以引入公司经营成功的案例、全国和身边的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发现公司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很多因素。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认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生活,领悟观点,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附:教学案例:《海尔的成功之道》

材料一:

1985—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海尔只做冰箱这一种产品,夺得中国冰箱第一枚质量金牌;1992—1998年,多元化经营战略阶段。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创造中国家电第一品牌;1999—2005年,国际化战略阶段。从国内向国际延伸,产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建立海外经销商与售后服务网络,成为知名的家电跨国企业;2005至今,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整合全球化的资源,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材料二: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正当国内家电大打价格战的时候,海尔把眼光投向技术创新,打质量战、打品牌战,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的研发成果是海尔成功进入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四强的保障。海尔的管理模式即“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材料三:海尔有一句很著名的广告语:“真诚到永远”。张瑞敏解释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认可。只有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在名牌战略阶段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在张瑞敏带领下砸了76台不合格冰箱,却在海尔人心里树立了诚信经营的理念,并以高质量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小组合作:请结合海尔的成功之道,谈谈什么是公司的经营?一个公司经营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二、讨论式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教材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听取他们的观点,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实施正确的消费行为。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如活动探究一:“1.列举你所知道的新产品,畅谈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谈谈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生产如何决定消费?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在进行财政政策和财政作用、税收的基本特征、依法纳税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选取有辨析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辩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例如财政赤字、扩张性财政政策利大于弊的辩论。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在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利弊、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深刻认识理解。

附:讨论材料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过去,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能乘飞机、不能打电话、吃KFC;但今天这些梦想,王老师一家都实现了。2.王老师家两代人的变化。过去爸爸票多:粮票、布票、油票……现在儿子卡多:银信用卡、购物卡、VIP卡……3.王老师家两代人的变化。以前妈妈穿衣补丁多;现在女儿穿衣搭配款式多。4.没有3G手机的出现和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王老师的儿子对3G手机的消费欲望和她家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讨论:王老师一家的生活变化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哪些?结论:(消费什么)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怎么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消费得怎样)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的欲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三、情境教学法

教师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分析、综合,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融入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中,融入具体的背景材料中,真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教材安排了漫画和案例素材等情境材料,教师应灵活地加以利用,还可以适当创设情境,如适当补充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视频和小故事等,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在讲解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时,可选取国家和当地部分年份经济增长情况和财政收入的有关数据及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综合,从而理解经济增长、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分析、加入WTO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等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典型案例。

四、对比教学法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理解容易出错和极易混淆的知识点,如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企业与公司,自然人与法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等;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偷税、漏税、骗税、抗税等,教师应通过列图表等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附:图表比较

五、讲授式教学法

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运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设疑和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涉及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职能、价格、纸币、汇率等,有的内容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感悟和探究,有的内容更适合教师讲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较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陌生的理论问题,如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社会重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等,宜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讲解。在讲授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补充典型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情境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涉及许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教师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调查当地改革开放前后生产状况的变化,查阅我国和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不足。教师要把教材知识与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总体小康的不足,更深刻地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六、活动教学法

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师生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实际生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得到感化。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分组收集并整理有关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典型案例,课堂内汇报。第八课《财政和税收》,在进行财政支出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当地财政部门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本地财政的收入、支出、作用及税收的有关数据,经整理归纳后,再结合财政的作用及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分析,或者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在进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到当地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材料,经整理归纳后,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

此外,如果学校教学条件允许,则提倡教师多运用视频录像、投影仪、教学课件等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都应继承和发扬,不能全盘抛弃。凡是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都要善于诱导、点拨,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其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

[1]史书林.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及原则[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5.9.

[2]杨珍.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

第1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并且分析了中国之所以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整体性的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壁垒型的贸易摩擦的解决方法。在中国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的过程中,熟悉WTO的贸易规则并以此建立自己的贸易救济体系,加强国际预警机制,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解决中国所面对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贸易摩擦;反倾销;反补贴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也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些年来,许多反倾销案都涉及到中国,许多国家对进口中国产品设置了很多门槛和关税,毫无疑问,在今后中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贸易摩擦。

一、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由于全球化的生产和交易,使得在国际交易市场中,所有的国家都有相同的交易机制、交易模式、计价方法,甚至要求不同的国家要有相同的文化习俗和交易习惯,但是这在目前或者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贸易摩擦问题就会随之而出现。

(二)贸易保护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一向是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WTO组织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也趋向于自由化。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随之而消失,甚至在一些国家反而变得更为严重。一些国家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够占有一定的份额,总是采用一些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增加大量的进口关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经常以WTO的某些规则的模糊性,打“球”,设置贸易壁垒。另外,一个国家的一些幼稚产业,只有在国家政府的保护下,才能够应对进口产品的冲击。由于幼稚产业的科学技术较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占领市场,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支持本国的幼稚产业的发展,那么本国的这些幼稚产业根本不具备与进口产品竞争的能力。所以,处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一些国家也会制定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

(三)发达国家的政治原因或者其他利益的影响。

两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除了受到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主要还受到两个国家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影响。美国在对中国出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不向中国出售高科技机电产品。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低,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低,从而使得制造业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在对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人民币汇率上做文章,挑起与中国的贸易摩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为了美国国内的面临利益威胁的制造商的利益。

(四)国际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通过贸易之后,每个国家都会获得利益,状态都会优于交换前。所以,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较高,应该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位于价值链的高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就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位于价值链的底端,那么所有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都可以获利。

(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因为这些发达国家承诺了必须要与中国实现一定的贸易开放,承诺对中国开放市场。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其本国产业的发展,夺走了一部分本国企业的利益,给本国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为了能够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就通过贸易摩擦的形式来为本国企业争得发展空间。

二、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一些国家的内部需求疲软,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加大,所以,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包括一系列的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壁垒,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所受到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国与少数国家被归类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成为许多国家对我国企业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借口,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政治因素。

(二)内部因素。

我国之所以受到贸易摩擦的攻击是因为,自加入WTO组织之后,我国并没有根据WTO对于贸易的有关准则对自己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作出修改,而且在遭受到国际贸易诉讼之后,也并没有积极地根据WTO的有关准则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非常的被动,没有根据刚刚加入WTO时,所承诺的调整自己相关的经济政策,是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三、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一)反倾销型的国际贸易摩擦。

反倾销型的国际贸易摩擦实际上是指,对于倾销外国的商品,不仅增收一般的关税,还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从而降低其销量,影响其出口。在欧盟对华的光伏反倾销案中,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到249.96%的反倾销税,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所涉及到的关于反倾销案件的金额庞大,所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二)反补贴型的国际贸易摩擦。

反补贴摩擦是指国家通过补贴或者退税给出口公司,使得其产品的价格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使得该国的某一行业能够打开他国市场,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在印度对华的风力发电机组铸件案件中,印度商务部最终决定对来自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机组铸件征收8.78%到13.44%的反补贴税,以降低中国风电企业在印度的竞争力。

(三)技术壁垒型的国际贸易摩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逐渐降低关税,所以关税对于贸易的保护作用也不断降低,相反地,技术壁垒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技术壁垒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有着更高的科学技术,但是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我国的技术壁垒型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多。

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自身的贸易救济体系。

面对现如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贸易摩擦,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属于我国、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救济机制,包括如何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学习以前的相关案例,找到合适的应对措施,建立相应的贸易救济体系。

(二)加强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设。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国际摩擦的发生,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要时刻关注,一旦出口产品出现价格过高或者过低的波动现象,就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注意此时有可能会发生国际贸易摩擦。一旦发现某一出口国家有贸易保护的倾向,就要立刻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并且根据国际市场,及时调整自己产品的价格,避免贸易摩擦的实际发生。

(三)熟悉掌握WTO的贸易规则。

我国要熟悉掌握WTO中有关的贸易规则,充分利用WTO对于国际贸易的规定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并且可以用WTO的相关规则来应对发展中国家,解决争端,为我国赢得有力的地位。

(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

在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时,通常只有各个企业合作,信息共享,才能够提高获胜的概率。当我国被卷入国际贸易摩擦案例中时,要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熟悉操作流程,并且快速找到应对的策略,联合所有涉案行业的企业,避免资金不足、缺乏经验、信息缺乏的影响。给准备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诉讼的国家一定的冲击。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犷型的向环境节约型的发生转变,原来的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劳动力和资源为主,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推进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作者:刘方舟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贸易大国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及其预警机制之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王厚双,邓晓馨.日本“三位一体联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与启示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8(02)

第15篇

1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资源,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加入WTO是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标志,伴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对外合作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如何适应这种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变化,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各个专业都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归根到底,这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大多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

2.1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熟悉WTO规则与国际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商务英语和计算机的较强的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的操作、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与调整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可为五大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建立宽口径、厚基础、注重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外语、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工具类、能力型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并能熟练使用外语及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2.3教学手段和方法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法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从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经验看,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产学研结合涉及的学校和企业面还很小,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特别对教学工作支持力度还很小。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背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重视和运用好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要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获取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体验,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成;也可以在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沟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真实本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它相关知识融入其通,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和知识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4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