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的话题。分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导致学风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教师的教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学习动机、态度、纪律)等多种因素。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1)因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紧张、结构失衡、生源差异、改革滞后等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造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由于专业结构失衡,造成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对整个学风产生负面影响。(2)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有的把高职等同于职高,甚至认为高职生就是技校生;有的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把高职院校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把选择高职视为无可奈何之举。(3)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对高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教风的影响(1)辅导员人手少且忙于日常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应付面上的活动多,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时间少;很多班主任同时是专任教师,要忙于教学,主动关心学生思想的时间少。(2)专业教师承受的教科研、进修等压力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作业。(3)某些专业或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社会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4)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未能摆正教学位置,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满足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5)有些教师存在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没有做到管教结合,因此,助长了不良学风的滋长。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1)学生周围的同学、课堂秩序和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好的环境能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差的环境则会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循环。(2)学生课余时间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其特点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变化与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风建设要分析学生需求的特点与热点,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前提。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双重影响,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的关系,是学风建设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在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拟出后,需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对比优势,提高认识,做出选择。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因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当然,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更需要科学指导,既要相信学生,不给予太多的约束,又要恰当地引导,使之不至于走向自由散漫、自我放任的歧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需要不断总结,这是一种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艺术。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好的教风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会产生深刻影响。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教风。良好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加强师德建设,因此,要教育教师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引导教育学生。要认识到教风会直接影响学风与校风,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与选择,影响学校的前途与命运。要开展各类评选与表彰先进、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以此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要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从而推动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与信念,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思想保证。要使学生明确高职不等于职高,不是“二流教育”,高职院校更不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同样大有发展前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两课”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树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生活,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之风、不良学风一定要究其根源,谆谆教导,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与就业的困难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寻找挫折原因,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寻找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追求上进的勇气,使其重新扬起学习奋斗的风帆。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是树立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管理上,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要改革考核方式与方法,可将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各类资格证书、竞赛得奖折算为相应的学分;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切合实际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引导群体的行为,保证目标、措施的实现,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协作意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约束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学风建设才能坚持长久,不断深入。一是要针对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做出严肃的处理;二是要完善辅导员晋升、考核制度,在职称、学历、行政级别、评优评先等方面激励辅导员的职业归宿感与成就感;三是要对各类学风建设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四是要全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五是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以及“两课”等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其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为成人成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再次,要利用学生的活动热情,结合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交流、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起他们求知、成才的欲望。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树立学习榜样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进步的必要手段。首先,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辅导员应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起遵守学风建设要求的典范,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
学风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项工作的配合,一切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要调动全校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全过程参与学风建设,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reflects a university's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it's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a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yle of study nowadays,expou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stat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tyle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work.
关键词: 学风;问题;措施
Key words: the style of study;problem;method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314-03
――――――――――――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岩(1979-),女,黑龙江拜泉人,硕士,讲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学风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养成和习惯。主观上受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客观上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左右。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的综合素质,更是学校整体建设情况。学校、学院、学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各学院的学风,虽然在一个学校内,表面上差不多少,但深入体会,是不尽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只要一进入学院,就不知不觉被这种习惯所影响,更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学院的学风至关重要,他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上可以影响到整个学校,向下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就当下的学风来看,有些新的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工作实际,简单分析如下:
1 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世界风云变幻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这群孩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而给学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1 经济条件成为了决定学风的“杠杆”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的人越来越多,金钱至上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这就从不同程度上对学风产生了影响。一是有钱人家里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不是从提高自身而来,在不愁吃,不愁穿,有钱大把花的前提下,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想法基本不存在。二是人人都想赚钱,但受个别影响,赚大钱的人并不是学历很高的人,比如当今的煤老板,手里都有很多钱,别说是学历,有的甚至是混子出身,这些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实惠的错觉。三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这些人在学习上始终是最认真的一族,但受个别条件好的影响,学习氛围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在上述三种原因下,学生出现了学习思想不端正,劲头不足,钻劲不够的现象。
1.2 教育体制促成了懒惰的学风“温床” 从古到今,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改进,但与快速发展的现实还有差距。幼儿、小学、中学、高中期间的教育模式是灌输式,重分数轻能力,学的很多,很杂,但效果并不好,最终还是为了得到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期间大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是逆反,简直是拔苗助长。而一入大学校门,所有人都自认为有了“保险”,学习兴趣本来就被消磨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要大松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放松就再也难集中起来,可以说当想捡起来时已经快毕业了。另一方面就是受60分万岁的影响,没有特殊情况下都能安全毕业。这些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认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深入研究不够的现象。平时不努力,经常搞临阵磨钱,不快也光这一套。
1.3 学历与能力混淆促使了学风“慢热” 这一点要从每年的就业说起,每个公司企业在聘任人时,首先注重的是学历,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目的,得到学历学位即可,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却是能够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但从相反面看,又不同程度影响了积极性的深化,只认学历不提高能力。经常导致到了一个单位不长时间就跳槽,跳了几次一事无成,反馈到学校在校生身上呢,经常是学习没有用,专业根本没用等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缺,学风不是学习好了就行了,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同时是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尽快适应。学风影响士气,士气影响战斗力,战斗力就是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不切合实际的听说导致学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戛然而止。
1.4 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使学风“打折” 多样性、复杂性、诱惑性极强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当今的学风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了丧志的程度。大学的学习课程靠的是自学,自学就是自己利用时间学,但部分学生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聚会,谈恋爱等生活方式上,没有时间学习不可能深入,进而学风大打“折扣”。虽然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条件,但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好的制度和条件利用于学习。看看休息日就知道了,大多是三人一伙,两人一对潇洒人生,更有甚至经常给管理造成麻烦,影响校风。
1.5 教学与实际的脱轨导致学风“低迷” 对与学风的好与坏,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就愿意听,兴趣浓,但有些老师学生却经常不爱听,睡觉,玩手机。原因就是方式方法问题,也有责任心的问题。高校老师引导很关键,应该更注重在思想上和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但有的却上完课完事大吉,学的怎么样与我无关的现象,完全使用的是“锯箭法”,上课是我的工作,积极性是管理人员的事,与讲课老师无关,这必然影响学风,降低学习氛围,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没有专业实际,对自己讲完的课,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自己也说不上来,没有实例,不想学生所想,不思学生所思,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向往和期待。
2 大学学风建设的举措
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和高校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营造。比如要科学设置高校的专业课程、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考试的趋势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具体有以下几点意见。
2.1 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使他们认真地学,勤奋地学,孜孜不倦地学,从而最终形成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活,以“终点”导航自己的“开始”,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认知,增强学习情感,求学、知学、乐学,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实的成绩。建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所有教师都要善于做思想工作,懂得心理学,坚持做到上课之前常讲,常唠叨,使思想工作成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模式。具体做到:大一新生,注重“养成和适应教育”。通过早操、晚自习等措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二、大三学生,可以注重“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引导其参加各类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等,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大四学生应注重考研和就业形势教育,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其学习和考研的动力。同时,注重择业观和就业技巧的教育,令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2.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生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良的学风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弘扬正气,抓好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的管理作风。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有正气也有邪气。正气需要弘扬,邪气需要打压,应形成一种讲效率、讲责任、讲服务、讲质量、讲民主的管理作风,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保障作用。其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制度本身具有自动和自控双重内容,它为共同活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契约式的规范,有引导行为、鼓舞士气与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优良学风的形成还是保持,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证,从而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晚自习、对学生上课、就寝的监管,建立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分会和班级干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要对旷课、夜不归寝、迟到、扰乱课堂和就寝秩序者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加强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督促和管理。每位辅导员每月与受学籍处理和降级边缘、警告边缘学生谈话,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学籍处理后对降级学生宿舍及时调整和清理,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对于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干部坚决撤换,避免负面影响。增加学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学习论坛,为学生搭建学习方法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讲座。更多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科技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第三,建立学风建设部门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在所有职能部门中,教务处和学生处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部门,宣传部、科研处、团委、人事处、图书馆、后勤、保卫处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推进学风建设。第四,强化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营造良好的考风。考试是学风建设的标尺和杠杆,考风不正,学风必不正。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包括从监考人员职责到考试座位安排,再到作弊学生处理等,以达到职责分明,从根本上扭转不良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第四,建立沟通、协调、交流机制。各种老师之间和老师与骨干之间要常沟通,常联系,常交流,常讨论,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尤其个别学习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准确地向家长通报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共同的合力。
2.3 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学习积极性 一是加强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从学校、学院、学生层面入手,先后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关规定,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学风建设工作的常规化和全覆盖。树立榜样典型,在班级和寝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建科技社团,倡导科技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文化和育人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结合专业举办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应树立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加强典型培养,激发各类典型辐射作用。注重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实行“带动工程”,一帮一地扶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同学的“明星”效应,变说服教育为示范教育,变课堂教育为潜移默化教育,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以优秀的典型引导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把从我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请回来,对广大学生进行现身讲教,提高大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提前选配一部分人下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排除想象与现实残酷的恐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优良学风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形成“时时关心学风、处处思考学风、事事围绕学风、人人参与学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取得成效,才能带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为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三本院校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订学风建设的目标、计划,形成布置、指导、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院长是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系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的协调、检查、督促和落实,是班级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要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本班特点,制订出详细的学风建设计划,分阶段实施,明确分工,理顺关系。
二、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五、建立奖励机制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1 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对外传递办学信息,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公众形象,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对内是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综合素质、产生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减少管理的压力和难度,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
1.1 传递正能量,吸引社会投资,推动独立学院发展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等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即使形成了,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如何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增强其自身的综合实力,打造出独特的精神领地和文化特色。借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能够很好地向社会公众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从当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看,教育投资已经成为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方向。独立学院可以借助于这一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吸引力,从而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者向学院注入资本,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教育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起来。竞争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这就意味着当今时代,每个学校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考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出成绩,有实效,对于自身壮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成绩,对于完善与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也是意义重大的,至少可以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丰富我国多种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文化,这也为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环境。[1]
1.2 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师生的和谐发展
独立学院加强对广大在校学生的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正常的教学、教育、服务等都是重要的措施。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审美、教育等功能。它能够通过营造正确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师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它能够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师生的思想感情,融合师生的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它能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给师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有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是引导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和约束广大在校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不断激发起广大学生投身于学院建设的巨大热情,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有利于广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它能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理想信念等等。
2 深刻挖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历史都比较短,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尚处于形成阶段,各种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2.1 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文化底蕴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标志,它是前人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大学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有的学校迄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虽然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写在文件中,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此外,独立学院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切合实际,有的过高,有的又偏低。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普遍缺乏大学精神,独立学院关注比较多的是各种硬指标的建设,而对大学精神等软环境的培育重视不够。即使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也是共性的东西强调得多,个性的东西讲得少。[2]表现在广大师生对自由、科学、民主和人文等精神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成为一种追求和向往。所以现今的独立学院都还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缺乏母体高校的历史厚重感。这即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最欠缺的方面――校园精神文化。
由于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独立学院就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
2.2 文化体系相对不完整
完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由于独立学院多处于建设的初始状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及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物质设施还不够健全,学校的秩序和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是,学生活动场所偏少,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开展的主要是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相对较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与大学精神不合拍,特别是人文气息和文化意味不浓。三是,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艺术景观。
很多独立学院不仅校园文化物质设施不完善,而且制度及精神层面的建设往往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独立学院由于尚处于创业之初,所以制度建设普遍滞后,有简单移植和照搬“一本”和“二本”院校规章制度之嫌。表现在:第一,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违规违法办学现象还是存在,“依法治校”进程迟缓。第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即使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但执行意识较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第三,学校管理体制不顺,院一级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一级的管理权限过小。第四,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存在工作越位和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并存。
2.3 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
概括起来,校园文化大致有教育导向功能、渗透熏陶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筛选和激励功能以及传播和辐射功能。但是,独立学院自身文化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自身文化功能的不健全,如学生难以获得城市和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先进文化思潮的有效感化。相反,由于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3]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并且兼职教师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兼职教师往往容易降低自己的责任心,主要表现为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设计粗糙、教学手段单一和对学生要求不严等。而教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风,主要表现在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舞弊、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方面。
3 冷静梳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对策
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而且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精神、理想的传递,更是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独立学院所缺乏和急需的,它是独立学院的“软件”,是无形的手,它会按照“程序”锲而不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人。[4]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逐步改变独立学院气氛沉闷、学生课外和业余生活单调的局面。其次,独立学院要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要选择和规划恰当的活动体系。
3.2 注重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美好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大学精神、校训、优良传统、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师生文化活动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要注重独立学院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办学理念和学院定位。独立学院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内外环境,正确判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视现实、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出,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立足本地,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挂钩,才能真正做到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有效塑造特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仅仅加大投入就能快速形成的。独立学院的精神是独立学院从创办伊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虽然我国独立学院是新事物,但在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都伴随着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特有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伴随独立学院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不断发扬。比如,通过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等校园文化项目都是弘扬特色大学精神的科学路径。[5]
(3)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风建设。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要树立主人翁精神,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好学风。二是,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宣传栏、海报、院报媒体等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理解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好习惯,树立好风尚;加强考试纪律管理,严惩舞弊行为;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深正面导向,不断提高学风建设的自主管理。
3.3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注重从制度层面推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独立学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要在宣传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制订符合本院自身发展情况的规章制度,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后,独立学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有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6]
【参考文献】
[1]马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9(2).
[2]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
[3]赵映振,李东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4]陶亦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9(2).
【关键词】新时期 宿舍文化建设 学风建设 创新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 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 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 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 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 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 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 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 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 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 课程考试不及格, 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形下,要通过对宿舍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宿舍文化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加强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自我管理工作,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败等令人堪忧的现象。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开展一些类似“时事热评”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思想碰撞中主动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行为文化上讲,学生的行为规范也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建立楼道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制。至于物质文化,更要在宿舍环境布局、美化、绿化、净化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另外,针对高校目前对网络文化管理的局限性,也可以开展诸如“学生宿舍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建设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必须“有形式”,但同时决不能唯形式。一定的形式,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表现方式,而过分看重形式,则同样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从总的原则上讲,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还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要支持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制度、内容的创新,通过不同活动形式的发展,让宿舍文化活动的创新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
[2]朱艳美.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
[3]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4]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一 班级指导思想,下学期班级工作目标
目前,高三复习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各科都已经进入到关键的二轮复习阶段。本学期将以高考备考为首,同时兼顾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纪律、卫生、学习管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密切关注高考信息,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课堂复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以便及时反馈复习效果。抓好目标生的培优转差工作,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和管理,努力减少低分学生的人数,力争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
二. 班级现状
本班是一个理科成功班,目前班上有41名学生,其中美术艺术生1名,经过高三上学期的紧张复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增强,但班级的整体基础依然薄弱,两级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一部分学生能主动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自主提高,而有部分学生依然没有目标,学习方法亟待改进,偏科现象呈加剧趋势,早自习利用率不高,目标生也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科现象,不能均衡发展。
三. 措施与要求
针对班级目前这样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强化日常班级管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高考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班上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目标理想信念,学习兴趣不浓,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抓好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完善,创建和谐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加强考后反思,总结得失,列出整改计划,明确下阶段目标。继续做好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找班内的目标生逐一进行座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醒他们尽可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去学习。
2) 落实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大小考试,就成了后期检验学生复习的主要载体,复习将采用的原则是:巩固(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综合(方法、规律、解题能力)、提高(通过做题,提高能力)。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试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进而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试技巧训练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党员帮扶活动,与学生交流,规划大学生涯,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备考环境。注意对学生进行考试技巧方面的指导,注意审题,不要盲目动手,先易后难,卷面整洁,不要乱画乱涂,最后要心态平稳,不要期望过头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训练。
四. 班务工作的重点
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还是狠抓平安建设同时兼顾高考成绩,重点抓好目标生和后进生的管理,尽力降低高考的低分率。具体是做好目标生的盯扶工作,针对目标生的偏科问题,与科任教师多沟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课堂管理,杜绝睡课、混课行为,强化目标意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
五.班务工作的每月安排
二月份
开学“收心”教育 二轮复习指导
三月份
八市联考 高考体检工作 18岁成人仪式暨高考誓师
四月份
二轮专题复习 目标生盯扶
五月份
六轮高考强化训练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遵循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主体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人人参与;同时还要树立起“每一所学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的思想。
(二)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突出实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台,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促进教师间同伴互助、校际间合作交流、片区间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理论性、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修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微观研修的正确方向,把宏观理论的统一性与微观研究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的总体要求与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修目标
1.建设一支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骨干队伍。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以及学校教科主任的作用,开展校本研修指导专项培训。
2.打造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进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5个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力争创建一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大面积推进校本研修积累经验。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类培训中增设校本研修指导课程,积极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乡—远程跟进—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学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研修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3.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4.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侧重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家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引领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4.通过校际合作的研修:对口支教、项目合作、校际结对等。
5.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6.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流等。
7.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发现规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教学底功;转化教学理念;内化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区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总结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研修方案,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3.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区教育局对各校和教师研修情况的逐年考核进行汇总,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1.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刘巨广
副组长:申章昌
成 员:常艳珍 高建强 高凤成 刘 杰
2.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
组 长:常艳珍
副组长:吴志清
成 员:赵英炳 谢海雄 杜治礼 罗 慧 方尚林 王仪荣
3.榆阳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办公室主任由常艳珍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具体方案,组织学校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负责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与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创新试点工作,对各学校校本研修年度计划进行督导检查。对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要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3. 各组长学校的校长负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计划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督促学科研修指导组有效开展研修工作。各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
4. 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和学习方式,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从自己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完成校本研修的规定学时,并做好研修笔记。
(三)落实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规划落实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明确校本研修具体目标和任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重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实施方案及时报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2.保证校本研修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费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的政策规定,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将校本研修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畴,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小组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奖励。
4.重视校本研修基地建设
各学校要在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同课异构、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考勤、考核、奖励等制度,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档案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及时填写校本研修记录。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01):20.
论文摘要:现有的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和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等问题。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标准。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转贴于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一、注重以人为本是立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在“以人为本”方面,我们明确了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有学生才可称之为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和培养对象。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我们教育人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的办学特色;制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爱生、敬业、善学、创新”的教风,“勤奋、探究、自强、向上”的学风;“求真务实,善学乐思,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校风,为学生“在校六年、终身受益”而奠基。所以注重“以人为本”,即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聚,这是立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立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学校领导者就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升教育理念,善于学习,捕捉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发展信息,这也是对主席“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目前,新三小就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今年我校第二次异地搬迁,新教学楼占地3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84人,教学班28个,在校生1069人,真正实现了小班额教学。新学校各功能教室教学设备齐全,新配备了47万元的办公桌椅及学生课桌椅,近90万元的电化教学设备,各功能室努力做到一室一景,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国学和“汉英双语”特色。学校操场面积8400平方米,绿化面积67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达到5.5平方米以上。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需要。
已顺利通过的“双高普九”和“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就足以证明我校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的硬件条件,同时,我校始终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突出管理效果。学校工会积极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利益,向全校教职工全面公开学校党建、财务、基建、职评、评先、考核、福利、教学、培训、后勤等工作情况。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了实施效果。让老师们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爱教、乐教。所以,坚持科学发展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核心和基石。
三、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我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办学行为规范、德育工作凸显、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果显著、素质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我校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依托校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采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想结合,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特色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措施,注重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的中心工作,我校以“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课堂为阵地,注重教学与研讨相结合,努力推进教学工作。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了不征订一本教辅用书,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抓好提优补差工作,在照顾好差生的同时,重视培养优等生;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并深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的管理,促使教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认真做好每学期期中、期末检测、百字、百题工作,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整改落实等工作。
同时,我校从教研活动入手,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探索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法和学法,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托我校“佳市教研基地”功能,组织音体美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了班主任、课任教师教研活动,整体提升了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开展示范课、教师汇报课等“分层上课”活动,我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6项,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我校先后共派出近百余人次外出学习、听课,包含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信息技术、品社、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学科。参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都以讲座或汇报课的形式进行了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老师只有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质量才能提高,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一贯的教学要求。因为我们深知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四、彰显三校魅力是立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导向。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十年来,某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即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注重教师科学和人丈素养的提升。
师德素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呈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要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很好地渗透其中。为此,重视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建设,应成为研究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人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人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人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人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人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人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诚信教育 诚信意识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学生成人,何谓成人?儒家五常曰“仁、义、礼、智、信”,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灵活就业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意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表现
1.简历――伪造事实,弄虚作假。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把个人简历写得精彩绝伦、完美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修改学习成绩。少数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只填分数高的课程,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甚至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把及格改为优秀。二是随意“加官晋爵”。本来只是普通学生,却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套上院、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学干头衔。三是克隆他人成果。个别学生把别人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改头换面加以复制,变成自己的学业成果。
2.面试――自我吹嘘,夸夸其谈。
一些毕业生面试中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把参加某项活动说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把对某些技能浅显的了解说成是熟练精通,把偶尔的打工经历说成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一味迎合,不做如实回答,投用人单位之所好。
3.签约――心猿意马,见异思迁。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毕业生希望尽早定下工作,不管工作是否理想,是否适合自己,只为以防万一,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签约的同时,就做好违约的准备。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出现,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某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发给毕业生多分毕业生推荐表,这更助长了学生随意毁约的风气。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归因
1.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治腐败,经济欺诈,制假贩假,道德秩序失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甚至丧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学术道德失范,各种论文抄袭、文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这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人,难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缺乏自我约束,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弱化,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举动。
2.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长期以来,高校非常重视德育,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同时,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趋向于实用性,重科技教育、轻文化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的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成为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又一诱因。
3.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社会各领域急功近利,不以诚信为本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使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将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趋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对现实估计不足,过多关注自我价值和盲目攀比。这都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诚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一味追求功利,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4.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学历、证书,对毕业生的了解仅仅凭借简历和几分钟简单的自我介绍,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给了大学生在简历、面试中造假的机会。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招聘职位的实际,提出非名牌大学不要,非优秀毕业生不要,非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不要,非研究生不要,这些过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不得不为这些过高的要求“动脑筋、想办法”,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风气。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开出高薪、解决住房等虚高的聘用条件来吸引毕业生,使得毕业生不守诚信,随意毁约。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不仅会损害高校声誉,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损害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实施综合就业指导,避免就业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端正学风,做好就业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当今高校中,60分万岁的思想还很普遍,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旷课、挂科现象十分普遍,学风涣散。狠抓学风,使学生成绩提高,专业技能扎实,各类证书、奖励无一不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资本,以真实的成绩与能力竞聘岗位,使“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没有市场。
端正学风,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在毕业生求职时,提倡填写真实简历,举办诚信签名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明礼诚信”的学习、讨论活动;结合助学贷款,开展“诚信还款”活动,等等。
重诚守信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橱窗等校内媒介,大力宣传诚信道德规范,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例,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同时发挥广大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尚、诚信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与技巧的指导,使毕业生能够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正确认识就业形式,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就业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双向选择”的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加强监督管理,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将诚信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将诚信作为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把大学生诚信表现用明确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定位。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囊括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校期间的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将其作为考察诚信的内容,分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高校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将学生平时的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档案中。在进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时候,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单位设立“诚信窗口”,使用人单位可以查询、验证学生的相关信息。高校还要加强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克服签约的盲目性,降低毁约风险。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教化一代新风,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失信行为,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应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求职市场的诚信制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国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2]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职教版),2003,(1).
[关键词]实训基地 文化建设 职业能力 途径方法
[作者简介]蔡冬林(1973- ),男,江苏泰州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立项项目(A类)“轮机工程专业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63-02
实训基地文化是指在实训基地环境中,高职院校师生长期进行实训教学而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以及为实现实训教学目标而配备的硬件设施等各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总和。实训基地文化通过塑造思想、陶冶情操、引导取向、养成观念、培养技能,打造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基地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不平衡、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等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学生培养的质量。虽然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技能较高,但创新意识、环境适应、交流沟通及遵章守纪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较低,大大削弱了高职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实训基地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1.积极支持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但系统规划不够。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的实施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机构,研究和部署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广大高职师生能理解和认同实训基地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张贴标语、合理布局、统一着装等优化育人环境,通过技能比武、互帮互学和创新发明等创新育人载体,还通过纪律约束、安全教育、严格考核等加强育人管理,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由于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规划,造成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相脱离,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流于一般甚至处于低水平,且没有专业特色。在专业学科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方向不对、方法不多,极大地影响了其教育、激励、辐射等功能的发挥。
2.大力建设硬件设备设施,但软件投入明显不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80%。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均制订有支持性资金投入的政策,因而,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展迅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等因素,高职院校往往关注容易出成果、出政绩的硬件,如购买先进的设备仪器、建设宏大的实训楼和创造优美的环境等,反而弱化了在基地文化建设层面虽重要、但不易显露的软件建设,甚至造成了硬件和软件严重不平衡,使实训基地的教学受到了影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还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教学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氛围不浓等现象,这些软件因素直接造成了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维护修理保障不到位、学员素质不全面的问题。有的实训基地也在墙上悬挂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程序、工作安全规程,甚至还有一些与企业理念类似的口号,但这与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有的只是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从思想上认清、在行动上落实下来。
3.高度重视实践技能培养,但人文素养要求不高。基地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把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作为目标,如营造与企业工场相一致的仿真环境,推行与实际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制度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强化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片面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忽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而使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过于重科技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当成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重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没有与培养人文精神相结合,没有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也没有与教育科技服务相结合,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理想追求和奉献意识等。
二、现代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1.职业能力的内涵。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受教育的学生仅仅有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包括全球经济背景下,岗位所需的多元知识和综合技能,如协调沟通能力、地域人文知识等,以适应在不同种族、地域和国家的工作环境;还应包括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新理念、新技术所带来的岗位任务变化所需要的知识,如应具备信息、网络等基础知识;还应包括当岗位发生转换时,适应不同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因此,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从就业观念、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成功人物等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生职业素养,塑造新形势下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职生。
2.职业能力的特征。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和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专门技能如计算机操作等,早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普通技能,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即出现迁移。为了应对岗位需求的变化,仅有一种技能的员工很难在社会立足,而具备多种技能的员工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即职业能力的综合,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多个技能证书。同时,现代职业能力不再仅仅包括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是多种能力的整合,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职业能力更具广泛性。这就要求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始终保持紧跟前沿技术的训练水平和服务水平,向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环境,让不同专业的人员可以协同合作或自主自发地学习,以使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全面的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的要素。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岗位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事岗位任务所必需的社会行为能力;专业能力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三种能力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加具体的能力要素,如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包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推广新技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能力要素描述了高职院校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所应坚持的标准,也要求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将职业能力要素贯穿全过程,融入每个环节。
三、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推动实训基地文化与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要从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专业学科建设要求出发,着眼于培养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优秀高职生,对校内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设计、合理安排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明确实训基地文化和职业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关系,从硬件设施、实训环境、活动组织、办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重新塑造。要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协调各方,确保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系统、有序、稳步推进。要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队伍,总结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经验,把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规律,提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持续、稳定。
2.加大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力度。在高职院校持续投入实训基地硬件的同时,按照职业能力的标准,提高实训基地文化软件建设的投入。首先,要建立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加强对教学、学生、师资、设施等多种要素的管理,营造出严格有序、生动活泼的实训基地制度文化氛围。当制度被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学生的职业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其次,要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优秀的企业员工或选派实训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双师型队伍的水平。教师在实训基地育人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氛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最后,要保障教学育人的质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检查、考核为措施,积极主动地建设好质量文化。应运用各种激励方式,提高师生的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通过全员参与维护育人质量、育人环境和学校声誉,塑造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职生。
3.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注重高职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也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大力倡导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融合时代精神,吸收一些国内外的先进职教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人文精神。重视全体师生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教师引领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基地内部文化交流和增强实训基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传播人文精神、推广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师生的素质能力,如在师生中开展实训基地校风学风建设活动,增强他们的奉献意识,发挥他们的技术才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现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移植到实训基地文化中,营造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环境,使高职生通过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从而迅速且全面地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在厂房建筑、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应模拟或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实际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切实提高高职生的专业能力。要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与实训管理相融合,加强对工作过程和环节的控制,让高职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同时也增强了高职生的社会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平台,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合作教育、合作开发,高职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服务和开发,这种直接面向市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高职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关系着现代企业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实训基地育人水平,培养符合岗位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受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关注。通过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全方位提高高职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1.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指导思想,并根据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计划,才能加快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步伐。具体来说,应该以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专业素质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心理学应用专业的师资水平,还需要彻底的改革与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总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以培养面向社会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实用型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时代特色与专业特色。
2.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充分的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的,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培养拥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心理学应用技能的人才,而且所要培养的人才还能够在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人力资源、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举措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规划。要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学历,大力的引进专业的教师人才,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专业学术水平等等。
1.1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说,一部分的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教师。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没有得到落实,却发现有的、实力加强的专业教师,阻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2)学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方面的结构都不够合理,一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师资队伍。(3)未形成一个有力的学术梯队。在学术的梯队建设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在专业以及科研方面能够起带头作用的教师人才,学术队伍的层次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中的学术成果还不够高。
1.2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关策略。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进,在今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成为带动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的行家,成为解决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难题的专家,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整体的师资水平与知名度。第二,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以及培训的机会,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定期的选派一批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学习,或者去国外深度的进修,在计划范围内创建一批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三,针对较为年轻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来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使年轻的教师能够严格的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规范制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1.3专业教师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无论是任何学校或者任何专业,教学质量都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性的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最关键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与综合型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努力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拓宽专业的知识面。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师修养,学习更多新知识,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
2.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建设。
2.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构建的宗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要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能够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也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英文、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获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了解与本专业相同或者相似的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三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毕业后学生能够从事与心理专业相似或者相关的工作。
2.2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分析。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具有针对性与特色性,首先是要注重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其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极强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增强其动手能力。
2.3专业各门课程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选用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现用的教材,二是要选用将三年来出版或者修订的教材,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要做相关的调查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意见来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彻底的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多元化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从不同的方面综合的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运用到心理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网络课堂,建立一个学习、交流讨论、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增强信息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3.教学实践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3.1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学校应分批的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将心理实验室的建设的规划作为重点项目,并不断的完善心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满足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心理咨询辅导等团体活动,能够提供音乐治疗、放松训练、个体咨询等充足的空间,能够满足各项课程的情景模拟活动。
3.2建设心理学专业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尽快的联系并建立更多的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们进行实践和锻炼。
三、结语
[关键词]工科院校 青年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张青华(1981- ),女,山东青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层级理论模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4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06-03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
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他通过对职业压力的研究发现,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中的人们常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一种疲惫不堪、“衰竭”(wear out)的状态,弗鲁顿伯格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因其具体表现,也被称作职业枯竭或者职业衰竭。斯(Maslsch)于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个体在情感方面的状态,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因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产生情感资源枯竭危机,对工作完全失去热情;去人性化,也可称为玩世不恭,是个体对待身边人的一种态度状态,具体指个体以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身边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把他人看作无生命的物体;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事业的一种满意度评价,指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的评价下降,丧失自我效能感,且因经常感觉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无法体会到工作成就感,从而不再付出任何努力。
职业倦怠作为现今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经常发生于国外上班族群体。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了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在参与调查的4000名职场人员中,70%的人有轻微的职业倦怠,39.22%的人有中度的职业倦怠,13%的人则有严重的职业倦怠。也就是说,平均每8位受调查者中就有1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在职业倦怠对比中,教师在14种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以50.34%位列第三位;在17种行业职业倦怠的对比中,教育培训机构以43.98%列第三位。教育教学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特殊的助人行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强度相对比较大,面对的学生个体有较强的差异性,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如若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同时显示,在职业倦怠程度的职称分布中,高层管理者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低,仅为26.07%;中级专业人员职业倦怠指数为33.12%;而普通员工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8.19%。这一数据预示着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程度最高的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学习,还对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教师本人而言,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当教师个体表现出对工作的厌烦且情绪衰竭时,就意味着心理健康难以保持,在心理问题的影响下,身体方面的疾病如失眠、头痛、易怒等也随之而来,身心均受创伤。第二,教师因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时,无心于工作,对教师的学术生涯、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阻碍。不管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抑或是学校、社会有多大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认为:“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对学生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方面不容忽视,影响到学生的校园学习甚至是一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教师无心备课,极大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同时,近年来心理健康研究也证明,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与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相关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诱导因素之一。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冷漠易怒、缺少对学生切身问题应有的关心和耐心,极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和学生来讲,都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在工科院校教学中,英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青年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着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关系着工科院校国际化的进程。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相当高。如何改善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仅关系着青年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因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也呈现出特殊性,原因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以至经济等方面。
1.学生层面。在教师所要处理的所有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处于首位。学生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生涯时刻都有学生参与,学生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表现,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工科院校因其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强调实用性和动手能力,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大,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而不是英语学习中。调查显示,理工科专业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并且学习目的主要服务于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一些等级或者证书考试,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外部动机也过于功利化。在此情况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直接影响甚至打击教师教授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热情减退,从教学工作中难以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以及教学投入努力的有用性产生怀疑,认为个体工作对社会、组织、他人贡献不足。
2.教师层面。创造力是工作的生命所在。但教师的工作倾向于知识传授,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又相对单调,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缺乏创造力,这直接导致教师逐渐丧失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工作创造力的缺失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教授的课程、所使用的教辅材料以及教学资源相对固定,再加上高校因英语教师缺乏,每位教师需要承担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机械重复前一天的教学工作、前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刺激相对有限。工作的重复性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相对娴熟,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这种重复性工作的单调性也侵蚀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青年英语教师来说,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热情逐渐减弱、时间和精力投入减少,对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技巧的动力适度降低,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漠不关心,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中的去人性化。
3.学校层面。在高等院校发展的衡量指标中,科研实力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成为高校间评比的重点和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学术最终由任课教师承担,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建立起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包括职称评审、岗位调整以及收入高低。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以教学为己任、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师已不再是领导阶层青睐的对象,科研取代教学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撰写高质量文章和申请科研课题的难度相对较大,面对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或疲于应付、身心疲惫,或放弃职业发展。对于工科院校的青年英语教师来说,科研上更处于劣势地位,工科院校的专业倾向性决定了在科研经费上的重工轻文。一方面,学校对英语教师和工科专业教师采用同样的科研要求和考核标准;但另一面,在科研经费、时间等方面又缺乏对英语教师的支持。这种经常性、不间断而不合理的考核制度造成了教师精神高度紧张、不堪重负。
4.社会层面。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有社会层面的诱导因素。随着英语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重视英语学习;同时,社会对英语教师也提出高要求。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英语各项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缜密配合、师生双方充足的时间投入,教师付出多而学生努力不足,交际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纸空谈。当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达到社会和学生本人的期望值时,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努力程度成为归因,英语教师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有口难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5.经济压力。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人除面对职场压力外,还要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时,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同样,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也面临相似的压力,压力程度相比其他职场年轻人更大,除来自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有家庭经济方面。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追求自身专业发展,不断“充电”;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经济上的窘迫,青年教师因就业时间相对短、职称低,处于教师阶层底层,收入微薄,但面对房价过高、孩子养育费用、父母养老费用等压力,在多重压力夹击下产生对工作、生活的烦躁焦虑,失去信心和斗志。
三、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国际化的进程,其职业倦怠有着极大的负面效应,各级组织和个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干预,引导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
1.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是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首选策略和重中之重。应该在学生中倡导勤学风尚,教导学生尊师重教、学会感恩,关心同学、互助互爱,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满意和认可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好肯定。但众多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小、时间宽松、压力不大,忽视高校教师为准备高质量课堂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和为查找高信息容量教学内容所付出的大量、复杂的脑力劳动。另外,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同一个班中不同水平差异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当要求无法满足时,学生就会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牢骚满腹。同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学生习惯跟着“教师走”,希望任课教师的“一言堂”;并把这种惯性带到大学校园中,期望教师能够面面俱到。但受课时限制,教师只能提供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英语学习不知所措;同时,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荼毒,学生重分数、轻能力,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考试,这与高等院校英语培养目标是背离的。当学生无法从英语教学中获得满意的成绩,便会对教师失望甚至失去原有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不尊敬、不理解以及过分依赖的学习习惯给高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工作中的失落感使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尊重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教学工作积极性被严重削弱,倦怠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在学生中倡导学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中得到应有尊重,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
2.加强教风建设。追根究底,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自身心理受到挑战的结果,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认识到个体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人才培养处于首要地位,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执行者,更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产生对教书育人的热情、激情,真正体会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幸福和尊严,将职业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更何况在工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承担着学生人文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英语教师更应为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自豪。教师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实现“爱教、会教、教会”的目标,带动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才能真正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英语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教学艺术手段,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带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才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压力过重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把教师解放出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局面。
3.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措施与评价机制,提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资源保障,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对英语教师有所倾斜,在教师收入方面建立新的评定办法。学校应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对英语教师实行特殊政策,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奖励方式,既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需求。学校还要加强教学等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保障,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4.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能够减轻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减轻生活压力。美国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真正完全的管理模式应该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才能得到高效率的产出。”因此,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应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让教师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5.倡导“尊师重教”引领社会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呼吁全社会对英语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社会对教师有合理的期望标准,教师的职业压力才会得到缓解,青年教师才能健康成长。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仅与英语教师的教学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社会要对英语教师的劳动给予必要的尊重,对教师给予公正的定位,教师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个体,其知识、精力都是有限的。社会大众、家长以及学生对教师应抱有合理期望,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
[3]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