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管控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管控策略

第1篇

当前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生存发展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困难便是经济问题。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多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控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忽视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很容易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可持续运行。财务风险管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为企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借助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与内控手段,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意义

1.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可以确保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金运行等各个层面的信息质量。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够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企业决策者带来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让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动态化把控企业财务情况。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出精准可靠的会计信息、资金流量、经济往来账目,真正让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直观化,为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优化企业管理策略提供财务数据信息支持。2.助力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于实现企业可持续长效发展。在当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当下,企业生存更加困难,如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新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内部管理成为企业软实力,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依靠科学管理和经营决策。借助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手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分析挖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潜在的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可预知的范围之内,构建出企业稳定生产运营的局面。动态化发现风险、解决风险,有效将企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保障企业健康稳定运行,为广大员工谋求福利,并且回馈社会。切实在满足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员工与社会负责。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程序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中。面对各种竞争威胁,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自身财务管理问题,认识到了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但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管控评价机制,导致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当中,处于相对被动、相对劣势的地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极其重要,若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那么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不精准,无法进行风险识别的问题,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2.财务内控岗位设置不相容当前,很多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岗位设置缺乏平衡化的处理,这样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当中,很容易出现权责交叉问题,很难对工作各个环节开展严格的监督管控,造成企业监督机制失衡,无法对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开展监督管控。若出现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权责交叉、相互推诿的问题,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内控监督管理工作失职,容易造成较大危险。在企业财务清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合格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清查点明。但是若在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机制不完善、岗位设置不相容的状况下,企业财务清查时很容易出现虚假报表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开展企业日常生活经营活动时,也存在限制性,导致财产流失等问题。3.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造成工作人员对资产数据无法清晰完善把控,无法更好地了解企业账款回收情况,这直接增加了企业资产管理难度。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信息化发展态势,若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在进行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很容易出现舞弊、资产挪用等问题,增加企业资产风险。4.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缺失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对企业内部开展进一步的控制。在实施内部监督管理时,应该做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在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当中,需要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失。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阻碍。

四、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时,应该最大程度上展现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对企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统筹,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该把握自身的经营发展特点,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岗位设置,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进行合理全责分配,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出最大效力。实现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分开运行,构建出明确的内部制衡制度,杜绝权力交叉问题出现。还应该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及时性、精准性。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萌芽,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2.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程序。企业要从两个层次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其一,依据财务风险评估程序的要求,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负责风险评估管理岗位。在财务风险评估程序当中,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程序。在严谨的风险评估程序之下,明确风险目标,并且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各个环节的风险目标进行把控,构建出有指导性、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报告以便于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利用。其二,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分析,结合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构建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若一旦出现了财务风险,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并且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化解风险。3.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企业要构建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有效避免问题出现。加强财务人才培养,切实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分析能力,营造出廉洁从业工作氛围,切实为管理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规避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潜在的财务风险。构建出高质量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早期对财务风险进行把控。顺畅举报投诉渠道,帮助企业管理层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潜在的隐形风险。4.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为了弥补内部审计工作的弱点与不足,企业决策者以及管理者,必须要加强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从法律法规支撑、制度标准执行、权利赋予运用、人员配置等诸多层面来强化内部审计力量,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还应该借助外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开展合理性、经济性、合法性、精准性、真实性的审查,有效避免企业行政干扰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切实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时,必须要凸显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在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并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当中。

参考文献

[1]宁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J].中国民商,2019,000(010):153-154.

[2]黄镜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727(29):250-251.

[3]倪美娜.浅谈内部控制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9,502(04):209-210.

[4]赵洁玮.基于有效内部控制视角的强化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措施[J].财会学习,2019,215(06):14-16.

第2篇

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既有自身面临的风险,又要承担被保险人面临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特殊企业。风险如果超过可控范围就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会使多方利益受损,特别是被保险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稳定。财务风险是保险经营的主要风险,本文着重研究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目的在于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失真主要表现在:

1.保费收入入账不实。有些公司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保费任务,虚挂应收保费,虚增保费,应收保费率超过了安全警戒线;相反,有的公司在完成本年度保费任务后,担心第二年保费任务加码,人为调节保费收入,把当年的保费压缩到第二年,到第二年初再转入保费收入,抵充第二年的保费任务。

2.假赔款支出。一是保险公司捏造保险事故,制造假赔案,账务上以赔款支出出账,通过第三方,然后转入保险公司的收入账户,形成小金库,用于各项开支;二是小事故大赔款,被保险人发生小事故,损失索赔不多,但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商量,予以大额赔款,多赔部分归保险公司所有;三是在未发生赔款时就以“小额赔款包干”形式当期返还保户;四是在赔款中虚列汽油费、查勘车修理费、过桥过路费、查勘人员加班费及出差补贴等查勘费用,从赔款中提取后进入“小金库”;五是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未分配留存利润的安排等存在虚报瞒报现象,导致保险基金的减少,损公肥私突出,严重损害国家、股东、投保人的利益,肥了保险公司小集团的利益。

(二)偿付能力问题突出保险公司的生存是靠先收取保险费来建立保险基金,后进行财产保险赔偿或人身保险给付,赔偿或给付是依靠保险基金及赔款准备金的储备。保险监管部门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如果不具有的话就会形成偿付能力的风险。据保险监管部门监管、有关部门审计审查,有的保险公司各项保险赔款、各项费用大大超出规定的范围,处于亏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保险公司各项准备金提取不足、资本充足率低,特别是新成立的小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更让投保人担忧。

(三)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畅,投资产品不理想,形成不良资产新《保险法》出台之前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同时要求资产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但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投资、贷款、拆借三项资金占比很高,长期没有收益的项目投资金额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大部分已形成呆账和坏账难以收回,保险资金运用不当造成亏损,进一步减低了对投保人的保障程度。对保险资金运用控制不严、运用不当,致使保险公司资产状况不很理想,突出表现在不良资产包袱较重。新《保险法》出台之后,允许少量保险资金用于股市投资,由于股市动荡频繁,保险资金出现了亏损状态,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四)支出透支现象严重许多保险公司按当年的保险费收入规定的比例提取的费用不够开支,往往透支当年的保险费,或者把下一年度的费用提前使用特别是新兴的小规模保险企业更严重。新兴保险公司开拓保险市场所需的巨额费用,高额的手续费、佣金等各项费用,造成了中小保险企业各分支机构费用高度缺口,许多分支机构靠向总公司借款维持经营,加剧了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经费划拨的矛盾。但是亏损的商业保险,照样发放高额的奖金和福利,实际上是花掉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在自己所谓的保险事业上,这种情况,在国外是绝对不允许的,原因是我国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根本没有知情权,无从监督。

二、商业保险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不断壮大,财务风险的范围不断扩大,财务风险的深度也不断加深,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银行利息率调整频繁、人民币汇率管制放开等给保险企业带来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不但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还影响保险公司银行存款的收益。2.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剧烈波动,伴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开,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及其他投资领域,系统性风险较大,收益伴随着风险,风险大于收益,影响资金安全性。3.保险费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也出现财务风险。为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所需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保险费率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费率市场化试点已在逐步推进,保监会出台了“商业车险费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预计2012年部分保险公司可以自行确定商业车险费率。费率市场化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概括为:竞争风险、定价风险、监管风险、核保风险,其中竞争风险即费率市场化使保险公司有了利用费率进行市场竞争的充分权利,当费率下降幅度过大,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成本时,保险公司就会亏损,甚至发生偿付能力危机;定价风险即在费率市场化初期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和技术手段不足,而造成保险公司费率厘定偏差,给保险公司带来承保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监管风险即由于费率市场化而导致的监管有效性弱化的风险;核保风险即由于保险公司核保过程的偏差使承保风险的条件与标的实际风险状况不吻合,加大保险公司赔付率的风险,也加大保险公司财务的风险。

(二)非系统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监管不到位产生的财务风险。一是监管部门对商业保险分支机构的审批不够严格。二是大部分保险企业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都超过规定的可用指标的范围,保险理赔又出现较多漏洞,保险企业出现收不抵支,投资收益不理想。2.财务管理体制过于集中。保险资金由上级公司统一调配,统一运用,权力高度集中,存在资金运用不灵活,也带来信息滞后。有些基层保险公司遇到有好的项目需要投资,因无权拍板,失去好项目投资的机会。财务管理的体制应该是集中下有自由度的管理。#p#分页标题#e#

3.业务承保质量差产生的财务风险。承保的业务质量和效益差。保费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亏损越多。高额手续费诱惑下保险中介送来了大量的保险业务。然而,保费高增长的代价却是业务规模越大亏损也越大。承保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企业偿付能力水平。由于部分保险企业忽视风险责任控制,明知保险标的不符合承保条件,但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如随意降低费率、放宽承保条件,高额退费和超承保能力承保标的等,加大了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

4.理赔质量差产生的财务风险。对投保人可能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评估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导致投保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保险偿付风险。一是超赔和滥赔,二是错赔、乱赔。

三、保险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针对财务存在的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化解系统性风险系统性财务风险的化解必须依靠保险公司用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拓展保险领域,加大力度研究保险新险种,在原有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发展新业务,特别要关注民生保险的发展,把保险的蛋糕做大做厚,通过创新的思路、发展的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避免非系统性财务风险研究改变财务指标考核机制。一是考核保费收入总额的同时,还要考核分险种的保险费收入,不同的保险险种应该有不同的财务考核指标,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二是财务数据报告真实性的考核,避免说假话,影响决策;三是承保和理赔质量的控制,尽量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四是未结赔案和未到期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提高保险偿付能力;五是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以连续三至五年的保费收入和创造出的效益作为考核指标;六是改革佣金制度,使佣金与其投诉率、纠纷率、退保率挂钩;七是适当调整当期与续期手续费的比例;八是重点落实各项开支指标,抓好成本控制。九是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实行管理账户分开,专户专管,保费收入通过银行定期上划总公司账户,赔款、退保费、费用支出由总公司按计划下拨给各分支机构,取消各分支机构现金支配权力,避免出现混乱局面和现金流的短缺。

(三)加强业务集中管理实行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质量、堵住保险赔款支出的漏洞,确保经营出效益,保证现金流的稳健充裕。集中管理的推行,能使总公司对各级机构的掌控加强,能保证公司分支机构朝着既定的方向运行。

第3篇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向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无需抵押和担保的小数额贷款获得收益的贷款形式,其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我国的小额信贷实践始于199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全面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是以1999年和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为标志的。截止2011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放超过3500亿元,惠及千万农户,为农村经济发张、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以及“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户经济基础薄弱、小额信贷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展运用过程中仍面临多种风险。

(一)外部风险

1.自然风险。农户取得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后,一般会将其投向种养殖业等涉农产业。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是农户还款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越大其还款能力就越强。然而,传统农业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少农户的收益就高,反之农户的收益就低,甚至为负。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原因会对小额信贷资金的按期偿还产生一定影响,有时会造成小额信贷的逾期偿还,严重时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使得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额借贷农户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无法保证小额借贷的偿还,这就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直接导致农户无法较为准确地预期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与价格。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种植时期,农户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导致一个地区生产大量的单一产品。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导致农户收入骤减,这就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造成了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小额信贷是一种以个人信用作为贷款偿还保障的、不需要实物抵押品的的借贷方式。从小额信贷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小额信贷比起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具有贷款量较大、贷款种类和放贷区域比较集中、资金投入产业同质性高、借贷农户文化程度偏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农村信用社信贷员在信用评级时容易出现走过场现象,这无形中加重了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管理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三会”制衡机制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导致农村信用社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样势必引起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蒙受损失,从而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与风险。这就从管理层面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造成了风险。

2.利率风险。针对不同种类的贷款制定合理的利率标准是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是一种高风险业务,因此需要一个与其风险水平相一致的利率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的都是利率优惠政策,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的风险和利率水平不一致,这就势必造成不良循环,影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农村信用社这样的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低利率的扶贫性贷款,缺少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为了使小额信贷的风险和利率尽可能一致,会选择将贷款发放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或者更有甚者会出现惜贷现象(即宁愿不发放贷款也不承担高风险),这就导致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出现巨大缺口,大量低收入阶层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其信贷投放对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更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业务形式。虽然如此,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仍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相对国有大型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构成中高学历员工占比较小,很多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员工都是通过“接班”这种古老的上岗方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的。这些员工普遍素质较低、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过分追求业务量的增加、忽视资产质量与盈利水平的匹配。这种经营管理的现状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的下降,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法得到长远发展。

(二)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监控不到位

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仅能做到过程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管理。

1.缺乏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根本有效的指导实践。在风险管理程序方面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的程序混乱、存在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当的现象;在制度执行方面,虽然农村信用社都制定了贷款管理制度,但是很少会按标准贯彻执行。这些问题导致信用社员工行为缺乏约束性,使小额信贷管理风险不断加大。

2.贷前调查欠缺,信用评级程序不完善。虽然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贷前调查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相对欠缺。首先,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季节性强,每年都存在集中发放期,在这个集中发放期农村信用社调查工作量大、调查不深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很难及时识别;其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征信系统落后,信贷员对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识别不足;第三,信用评级过程中过分依赖村委会和农户提供的定性资料,使得评级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比较大,从而导致信用风险问题难以杜绝。

3.贷中审查不到位。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内容与贷前调查内容大同小异,因此,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的责任区分不明显,且工作重复,因此出现贷中审查程序虚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的方法依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的标准,在贷中审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主观判定结果。

4.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后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贷款发放以后,受农村信用社人力的限制,很难对全部的贷款使用进行跟踪监控,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而且一些农村信用社在信贷发放后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信贷档案不全、重要资信内容记录不完整,致使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早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尤其在后期的回收过程中,往往会错过催收贷款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风险控制在农村信用社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运转的最后防线。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未达到标准的和可疑的小额贷款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足、损失的小额贷款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等方面。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对农村信用社员工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严格规范贷款操作程序是保证农村信用社降低小额信贷风险的前提,因此,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完善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来确保小额贷款操作过程的规范和低风险。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只片面追求放贷业绩、对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全、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放贷等情况予以严厉处罚;对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长期坚持贷款量和质同步提高的信贷员予以奖励;对追收不良贷款有功的员工予以肯定。只有通过这种明确有效的奖惩制度才能使信贷员积极主动的防范信贷风险、同不良信贷行为作斗争。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关于农户家庭人口数(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承包土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资信状况等内容的调查结果主要以定性的方式给出结论,缺乏定量的标准。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过程中评级标准混乱、评定结果缺乏可比性、评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占比较大等问题存在,导致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过程中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并按期偿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服务农村经济的功效。

(三)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它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整合和优化农村信用社的内外部环境、信息沟通渠道、监督检查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等诸多因素,尽早建立起一套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包含农村信用社所有部门、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等因素在内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个控制体系,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小额信贷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将各种风险尽可能的及早排除,从源头上防范小额信贷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确保该制度操作的可行性和系统执行的有效性。

(四)加强农户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

加强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的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方面应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资金供给渠道来帮助农户迅速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应在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小额信贷进行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