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管控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生存发展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困难便是经济问题。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多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控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忽视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很容易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可持续运行。财务风险管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为企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借助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与内控手段,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意义
1.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可以确保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金运行等各个层面的信息质量。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够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企业决策者带来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让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动态化把控企业财务情况。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出精准可靠的会计信息、资金流量、经济往来账目,真正让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直观化,为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优化企业管理策略提供财务数据信息支持。2.助力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于实现企业可持续长效发展。在当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当下,企业生存更加困难,如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新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内部管理成为企业软实力,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依靠科学管理和经营决策。借助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手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分析挖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潜在的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可预知的范围之内,构建出企业稳定生产运营的局面。动态化发现风险、解决风险,有效将企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保障企业健康稳定运行,为广大员工谋求福利,并且回馈社会。切实在满足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员工与社会负责。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程序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中。面对各种竞争威胁,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自身财务管理问题,认识到了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但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管控评价机制,导致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当中,处于相对被动、相对劣势的地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极其重要,若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那么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不精准,无法进行风险识别的问题,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2.财务内控岗位设置不相容当前,很多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岗位设置缺乏平衡化的处理,这样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当中,很容易出现权责交叉问题,很难对工作各个环节开展严格的监督管控,造成企业监督机制失衡,无法对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开展监督管控。若出现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权责交叉、相互推诿的问题,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内控监督管理工作失职,容易造成较大危险。在企业财务清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合格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清查点明。但是若在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机制不完善、岗位设置不相容的状况下,企业财务清查时很容易出现虚假报表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开展企业日常生活经营活动时,也存在限制性,导致财产流失等问题。3.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造成工作人员对资产数据无法清晰完善把控,无法更好地了解企业账款回收情况,这直接增加了企业资产管理难度。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信息化发展态势,若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在进行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很容易出现舞弊、资产挪用等问题,增加企业资产风险。4.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缺失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对企业内部开展进一步的控制。在实施内部监督管理时,应该做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在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当中,需要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失。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阻碍。
四、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时,应该最大程度上展现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对企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统筹,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该把握自身的经营发展特点,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岗位设置,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进行合理全责分配,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出最大效力。实现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分开运行,构建出明确的内部制衡制度,杜绝权力交叉问题出现。还应该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及时性、精准性。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萌芽,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2.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程序。企业要从两个层次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其一,依据财务风险评估程序的要求,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负责风险评估管理岗位。在财务风险评估程序当中,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程序。在严谨的风险评估程序之下,明确风险目标,并且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各个环节的风险目标进行把控,构建出有指导性、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报告以便于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利用。其二,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分析,结合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构建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若一旦出现了财务风险,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并且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化解风险。3.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企业要构建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有效避免问题出现。加强财务人才培养,切实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分析能力,营造出廉洁从业工作氛围,切实为管理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规避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潜在的财务风险。构建出高质量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早期对财务风险进行把控。顺畅举报投诉渠道,帮助企业管理层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潜在的隐形风险。4.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为了弥补内部审计工作的弱点与不足,企业决策者以及管理者,必须要加强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从法律法规支撑、制度标准执行、权利赋予运用、人员配置等诸多层面来强化内部审计力量,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还应该借助外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开展合理性、经济性、合法性、精准性、真实性的审查,有效避免企业行政干扰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切实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时,必须要凸显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在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并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当中。
参考文献
[1]宁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J].中国民商,2019,000(010):153-154.
[2]黄镜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727(29):250-251.
[3]倪美娜.浅谈内部控制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9,502(04):209-210.
[4]赵洁玮.基于有效内部控制视角的强化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措施[J].财会学习,2019,215(06):14-16.
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既有自身面临的风险,又要承担被保险人面临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特殊企业。风险如果超过可控范围就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会使多方利益受损,特别是被保险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稳定。财务风险是保险经营的主要风险,本文着重研究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目的在于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商业保险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失真主要表现在:
1.保费收入入账不实。有些公司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保费任务,虚挂应收保费,虚增保费,应收保费率超过了安全警戒线;相反,有的公司在完成本年度保费任务后,担心第二年保费任务加码,人为调节保费收入,把当年的保费压缩到第二年,到第二年初再转入保费收入,抵充第二年的保费任务。
2.假赔款支出。一是保险公司捏造保险事故,制造假赔案,账务上以赔款支出出账,通过第三方,然后转入保险公司的收入账户,形成小金库,用于各项开支;二是小事故大赔款,被保险人发生小事故,损失索赔不多,但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商量,予以大额赔款,多赔部分归保险公司所有;三是在未发生赔款时就以“小额赔款包干”形式当期返还保户;四是在赔款中虚列汽油费、查勘车修理费、过桥过路费、查勘人员加班费及出差补贴等查勘费用,从赔款中提取后进入“小金库”;五是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未分配留存利润的安排等存在虚报瞒报现象,导致保险基金的减少,损公肥私突出,严重损害国家、股东、投保人的利益,肥了保险公司小集团的利益。
(二)偿付能力问题突出保险公司的生存是靠先收取保险费来建立保险基金,后进行财产保险赔偿或人身保险给付,赔偿或给付是依靠保险基金及赔款准备金的储备。保险监管部门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如果不具有的话就会形成偿付能力的风险。据保险监管部门监管、有关部门审计审查,有的保险公司各项保险赔款、各项费用大大超出规定的范围,处于亏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保险公司各项准备金提取不足、资本充足率低,特别是新成立的小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更让投保人担忧。
(三)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畅,投资产品不理想,形成不良资产新《保险法》出台之前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同时要求资产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但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投资、贷款、拆借三项资金占比很高,长期没有收益的项目投资金额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大部分已形成呆账和坏账难以收回,保险资金运用不当造成亏损,进一步减低了对投保人的保障程度。对保险资金运用控制不严、运用不当,致使保险公司资产状况不很理想,突出表现在不良资产包袱较重。新《保险法》出台之后,允许少量保险资金用于股市投资,由于股市动荡频繁,保险资金出现了亏损状态,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四)支出透支现象严重许多保险公司按当年的保险费收入规定的比例提取的费用不够开支,往往透支当年的保险费,或者把下一年度的费用提前使用特别是新兴的小规模保险企业更严重。新兴保险公司开拓保险市场所需的巨额费用,高额的手续费、佣金等各项费用,造成了中小保险企业各分支机构费用高度缺口,许多分支机构靠向总公司借款维持经营,加剧了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经费划拨的矛盾。但是亏损的商业保险,照样发放高额的奖金和福利,实际上是花掉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在自己所谓的保险事业上,这种情况,在国外是绝对不允许的,原因是我国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根本没有知情权,无从监督。
二、商业保险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不断壮大,财务风险的范围不断扩大,财务风险的深度也不断加深,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银行利息率调整频繁、人民币汇率管制放开等给保险企业带来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不但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还影响保险公司银行存款的收益。2.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剧烈波动,伴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开,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及其他投资领域,系统性风险较大,收益伴随着风险,风险大于收益,影响资金安全性。3.保险费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也出现财务风险。为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所需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保险费率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费率市场化试点已在逐步推进,保监会出台了“商业车险费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预计2012年部分保险公司可以自行确定商业车险费率。费率市场化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概括为:竞争风险、定价风险、监管风险、核保风险,其中竞争风险即费率市场化使保险公司有了利用费率进行市场竞争的充分权利,当费率下降幅度过大,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成本时,保险公司就会亏损,甚至发生偿付能力危机;定价风险即在费率市场化初期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和技术手段不足,而造成保险公司费率厘定偏差,给保险公司带来承保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监管风险即由于费率市场化而导致的监管有效性弱化的风险;核保风险即由于保险公司核保过程的偏差使承保风险的条件与标的实际风险状况不吻合,加大保险公司赔付率的风险,也加大保险公司财务的风险。
(二)非系统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监管不到位产生的财务风险。一是监管部门对商业保险分支机构的审批不够严格。二是大部分保险企业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都超过规定的可用指标的范围,保险理赔又出现较多漏洞,保险企业出现收不抵支,投资收益不理想。2.财务管理体制过于集中。保险资金由上级公司统一调配,统一运用,权力高度集中,存在资金运用不灵活,也带来信息滞后。有些基层保险公司遇到有好的项目需要投资,因无权拍板,失去好项目投资的机会。财务管理的体制应该是集中下有自由度的管理。#p#分页标题#e#
3.业务承保质量差产生的财务风险。承保的业务质量和效益差。保费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亏损越多。高额手续费诱惑下保险中介送来了大量的保险业务。然而,保费高增长的代价却是业务规模越大亏损也越大。承保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企业偿付能力水平。由于部分保险企业忽视风险责任控制,明知保险标的不符合承保条件,但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如随意降低费率、放宽承保条件,高额退费和超承保能力承保标的等,加大了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
4.理赔质量差产生的财务风险。对投保人可能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评估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导致投保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保险偿付风险。一是超赔和滥赔,二是错赔、乱赔。
三、保险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针对财务存在的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化解系统性风险系统性财务风险的化解必须依靠保险公司用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拓展保险领域,加大力度研究保险新险种,在原有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发展新业务,特别要关注民生保险的发展,把保险的蛋糕做大做厚,通过创新的思路、发展的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避免非系统性财务风险研究改变财务指标考核机制。一是考核保费收入总额的同时,还要考核分险种的保险费收入,不同的保险险种应该有不同的财务考核指标,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二是财务数据报告真实性的考核,避免说假话,影响决策;三是承保和理赔质量的控制,尽量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四是未结赔案和未到期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提高保险偿付能力;五是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以连续三至五年的保费收入和创造出的效益作为考核指标;六是改革佣金制度,使佣金与其投诉率、纠纷率、退保率挂钩;七是适当调整当期与续期手续费的比例;八是重点落实各项开支指标,抓好成本控制。九是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保费收入、赔款支出、费用支出实行管理账户分开,专户专管,保费收入通过银行定期上划总公司账户,赔款、退保费、费用支出由总公司按计划下拨给各分支机构,取消各分支机构现金支配权力,避免出现混乱局面和现金流的短缺。
(三)加强业务集中管理实行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质量、堵住保险赔款支出的漏洞,确保经营出效益,保证现金流的稳健充裕。集中管理的推行,能使总公司对各级机构的掌控加强,能保证公司分支机构朝着既定的方向运行。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向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无需抵押和担保的小数额贷款获得收益的贷款形式,其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我国的小额信贷实践始于199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全面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是以1999年和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为标志的。截止2011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放超过3500亿元,惠及千万农户,为农村经济发张、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以及“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户经济基础薄弱、小额信贷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展运用过程中仍面临多种风险。
(一)外部风险
1.自然风险。农户取得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后,一般会将其投向种养殖业等涉农产业。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是农户还款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越大其还款能力就越强。然而,传统农业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少农户的收益就高,反之农户的收益就低,甚至为负。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原因会对小额信贷资金的按期偿还产生一定影响,有时会造成小额信贷的逾期偿还,严重时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使得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额借贷农户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无法保证小额借贷的偿还,这就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直接导致农户无法较为准确地预期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与价格。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种植时期,农户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导致一个地区生产大量的单一产品。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导致农户收入骤减,这就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造成了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小额信贷是一种以个人信用作为贷款偿还保障的、不需要实物抵押品的的借贷方式。从小额信贷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小额信贷比起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具有贷款量较大、贷款种类和放贷区域比较集中、资金投入产业同质性高、借贷农户文化程度偏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农村信用社信贷员在信用评级时容易出现走过场现象,这无形中加重了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管理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三会”制衡机制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导致农村信用社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样势必引起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蒙受损失,从而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与风险。这就从管理层面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造成了风险。
2.利率风险。针对不同种类的贷款制定合理的利率标准是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是一种高风险业务,因此需要一个与其风险水平相一致的利率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的都是利率优惠政策,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的风险和利率水平不一致,这就势必造成不良循环,影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农村信用社这样的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低利率的扶贫性贷款,缺少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为了使小额信贷的风险和利率尽可能一致,会选择将贷款发放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或者更有甚者会出现惜贷现象(即宁愿不发放贷款也不承担高风险),这就导致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出现巨大缺口,大量低收入阶层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其信贷投放对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更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业务形式。虽然如此,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仍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相对国有大型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构成中高学历员工占比较小,很多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员工都是通过“接班”这种古老的上岗方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的。这些员工普遍素质较低、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过分追求业务量的增加、忽视资产质量与盈利水平的匹配。这种经营管理的现状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的下降,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法得到长远发展。
(二)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监控不到位
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仅能做到过程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管理。
1.缺乏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根本有效的指导实践。在风险管理程序方面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的程序混乱、存在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当的现象;在制度执行方面,虽然农村信用社都制定了贷款管理制度,但是很少会按标准贯彻执行。这些问题导致信用社员工行为缺乏约束性,使小额信贷管理风险不断加大。
2.贷前调查欠缺,信用评级程序不完善。虽然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贷前调查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相对欠缺。首先,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季节性强,每年都存在集中发放期,在这个集中发放期农村信用社调查工作量大、调查不深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很难及时识别;其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征信系统落后,信贷员对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识别不足;第三,信用评级过程中过分依赖村委会和农户提供的定性资料,使得评级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比较大,从而导致信用风险问题难以杜绝。
3.贷中审查不到位。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内容与贷前调查内容大同小异,因此,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的责任区分不明显,且工作重复,因此出现贷中审查程序虚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的方法依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的标准,在贷中审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主观判定结果。
4.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后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贷款发放以后,受农村信用社人力的限制,很难对全部的贷款使用进行跟踪监控,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而且一些农村信用社在信贷发放后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信贷档案不全、重要资信内容记录不完整,致使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早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尤其在后期的回收过程中,往往会错过催收贷款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风险控制在农村信用社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运转的最后防线。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未达到标准的和可疑的小额贷款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足、损失的小额贷款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等方面。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对农村信用社员工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严格规范贷款操作程序是保证农村信用社降低小额信贷风险的前提,因此,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完善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来确保小额贷款操作过程的规范和低风险。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只片面追求放贷业绩、对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全、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放贷等情况予以严厉处罚;对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长期坚持贷款量和质同步提高的信贷员予以奖励;对追收不良贷款有功的员工予以肯定。只有通过这种明确有效的奖惩制度才能使信贷员积极主动的防范信贷风险、同不良信贷行为作斗争。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关于农户家庭人口数(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承包土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资信状况等内容的调查结果主要以定性的方式给出结论,缺乏定量的标准。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过程中评级标准混乱、评定结果缺乏可比性、评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占比较大等问题存在,导致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过程中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并按期偿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服务农村经济的功效。
(三)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它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整合和优化农村信用社的内外部环境、信息沟通渠道、监督检查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等诸多因素,尽早建立起一套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包含农村信用社所有部门、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等因素在内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个控制体系,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小额信贷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将各种风险尽可能的及早排除,从源头上防范小额信贷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确保该制度操作的可行性和系统执行的有效性。
(四)加强农户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
加强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的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方面应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资金供给渠道来帮助农户迅速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应在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小额信贷进行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管控策略;重要性
1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发生了一定的变革,这无疑给市场中参加经济活动的企业带来了经济上面的风险,作为相关人员,应该转变原有的认识理念,对企业内部的经济风险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如何规避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相关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很多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有限的发展时间里无法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做到非常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人员素养、机构设定以及财务风险规避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来说,并没有健全、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因此外界细微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例如,外界市场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或者经济、法律法规等的变化,都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影响,进而威胁到企业的正常发展。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通过其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就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应对体系,并且对企业的财务情况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3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第一,筹资风险。是指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进行筹资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债的可能性。从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又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与收支性筹资风险;第二,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第三,资金收回风险。主要是指在销售过程中产品和服务向资金转化过程中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促进销售、扩大销量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即资金被他人占用的机会成本及到期不能收回货款的可能性;第四,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的收益分配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二是由于投资者对收益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第五,外汇风险。是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外汇的实际价值发生增减变化而带来的损益,这种风险形式也可以称汇率风险。
4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4.1提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功能不强,同时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虽然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管理不重视,对其功能认识不足是导致这一情况最为直接的原因。分析上述情况可以从企业规模来看,较大规模的企业通常前身便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习惯了无风险情况,所以对财务风险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很多环节尚不成熟,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不论是大小企业,首先应该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提升,这样才可以在企业活动中指导行为,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而不是盲目进行低效的资金管理工作。
4.2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有些企业没有一套适应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部门之间的财务情况比较混乱,没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规范,这导致的后果便是企业的资金占用率高,流动资金得不到保障,此时若有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那么很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所以,为了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企业应该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在财务使用方面更加合理,不会发生财务风险等情况[2]。
4.3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改善原有的筹资环境。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原因便是企业的负债高于自身的偿还能力。企业想要很好地规避财务风险,就应该对企业财务的结构进行规划调整,对于过高比例的负债要适当降低,同时要缩减企业成本投入,尽量不要使负债比例过高而超出承受范围。这样便可以杜绝债务到期而无法偿还的情况发生,进一步防止风险的发生。企业资本结构合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这样便可以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4.4加强企业的内部稽核工作
企业如果缺少严格内控制度就会给企业内部或者外部非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财务收支混乱等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因此,企业要牢牢把握住企业内控的目标,加强企业的内部稽核工作,完善审查制度,以确保财务收支情况清楚明了。此外,对于公司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联签制度,明确各级所有者以及相关经营者的所有责任以及权利,防止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发生,对于资金的管理要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即使出现财务资金危机,也可以迅速找到相关负责人,从而能够快速找到应对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4.5重视经营性的现金流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现金的支持,现金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企业想要在某一阶段正常生产经营,那么长期足够的现金供应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若缺乏稳定的现金流,那么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现金流的维护,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现金流控制措施,不要在平时资金流动中不注重现金的使用情况,而在发生现金流断裂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与此同时,在制定现金流的控制措施时,企业也可以对其他同行企业的制度进行合理参考,然后再根据自己企业的资金情况制定合理的制度,这样可以使企业与时俱进,而不至于故步自封。有了稳定现金流的支持,企业才可以发展新业务,才可以在各个环节很好的运行下去,进而保障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4.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体系对于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在实际进行中,企业首先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制度建立,要做好对于财务风险的监控,要在制度上确立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还要针对如何化解风险进行规定。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对于内部的资金流动有一个全面把控,建立预防报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日常的资金流动起到有效的实时监控作用,当出现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情况时,该系统可以智能进行预警工作,做出相应提醒,这样就可以对于资金的流动有一个很好的保障,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混乱情况的发生。
5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重视的内容,企业首先要转变原有观念,并且从各个方面分析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管理。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积极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才可以进一步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伟.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月刊,2013(20):147-147.
一、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
(一)信贷风险基本含义
风险就是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和负面影响。所谓的信贷风险就是指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从而使银行借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信贷风险存在的根源,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信贷风险就具有不稳定性。
(二)信贷风险的分类
1、市场风险
就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子(如汇率、利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因素,所诱发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资产信贷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一般发生在商业银行的国际信贷中,通常是由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引起的汇率变动,进而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金受损。利率风险是指随着利息率的波动而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受损的可能性。客户与银行的签约通常是按照定期的利息来进行的,然而在此期间如果利息率进行一定的调整银行会遭受一定的损失。通货膨胀是指银行的信贷资金会因通货膨胀而遭到损害,通货膨胀后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价值会低于其账面价值,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2、信用风险
也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签订的合同条款履行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造成损失的风险。授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授信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这些判断并不总是正确的。因此借款人的信用下降就会使银行信贷资金收益受到一定的损害。
3、操作风险
是指由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一些人的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操作风险与银行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要从体制的改革上解决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4、合规性风险
是指在银行的授信活动过程中由于违反或没有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而对银行所带来的信贷资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还会出现银行授信活动与法律法规发生歧异,或涉及授信活动的多部法律不一致。合规性风险会使银行被判罚款、民事罚金等。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现存问题及信贷管控的必要性
银行信贷风险的存在以及风险的扩大,除了外部因素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外。也亟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潮开始回落之后,不少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及监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将具体谈谈信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
某些银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放松了对风险的监管和控制。同行业间竞相放低融资的标准,以增大市场份额。普遍上存在实质风险管理被形式上的合规操作替代。银行在信贷上忽略了一些实际问题,对申请人的审批要求也有一定的松懈。对于企业的融资,很少考虑企业用什么钱来还,还不了怎么办。甚至对不符合信贷要求的借款人进行包装,只是为了充业绩。这些都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缺乏战略性
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发展基本上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很少考虑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部分银行信贷总量和结构安排缺乏总体规划,对区域信贷没有充分考虑。多数情况下对本地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全面的了解,就盲目地进行信贷业务的扩展。对于规避风险没有定制合理的措施和有效的规定。银行相当一部分人员的专业素质落后,跟不上业务的发展。
(三)体制机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目前的体制机制较为保守和陈旧,不能满足多变的信贷风险。目前银行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还主要靠传统的方式采集。基本上借款人的财务报表信息、生产经营情况都是借款人提供的,除此以外,信息的收集渠道很少。而且还有不少银行的分行不允许跨区域业务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发展。而且在手记借款人信息的时候明显存在缺陷,区域活动的限制是的借款人的信息不全面,信息缺失影响了对借款人实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四)信贷风险规避与防控过分依赖第三方
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方法还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技术较为传统,对信息的收集和挖掘深度不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企业连环担保风险以及交叉违约风险的识别能力弱。且信贷风险的防控主要靠第三方的担保,第三方的担保对风险防控显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
(五)信贷风险管控的必要性
信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风险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风险的识别与评价、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实施、风险效果的评价。首先信贷风险关系到银行的存亡,若是信贷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其次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若处理不当,导致经营不善,对社会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信贷风险的管控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家控股银行。
三、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策略的研究
(一)保持理性的信贷增长
银行现存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借款人的信用问题。不能为了业绩和盲目扩大市场和其他同行采取盲目竞争的方式。对信贷总量、信贷结构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市场经济的发展会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挑战,银行本身一定要善于选择、善于放弃,避免非理性的信贷增长业务。对于银行的分行要及时了解区域的信息,不随意投放信贷资金。
(二)改革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银行要将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联系起来,要从内部体制机制上理顺对外融资、债券承销与投资、资产管理、信贷总量。将银行的业务统一管理,改变单一的风险规避方式。要严格实质风险的防控,严把企业融资的关口。
(三)以大数据思维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不能弱化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不能为了效率而省去必要的程序。银行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采集方式,强化信息校验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银行要及时掌握借款人的动态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复合式动态风险评估,以便全面了解客户。建立全面有效的岗位监察机制。
四、小结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建议
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化工企业来说,工厂在生产时所用到的原料大多以易燃易爆有为主,并且在进行相关生产的过程当中,需要的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再加上这些化学制品本身存在的不稳定性,这就很容易导致在生产运输或者使用的过程当中导致爆炸或者泄露等危险事故,对线管工作人员的健康以及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需要对各种存在的风险进行管控并且做好相关的隐患排查工作,是保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1.风险辨识的含义
所谓的风险辨识,说到底其实也是对危险发生的源头进行一个分析与判断,对整个生产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导致危险发生的每一个诱发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叫做风险辨识。(1)风险辨识的范围。一般来说,按照目前化工厂发生事故的分类来看,根据分工的不同以及所处的职位不同,因此在进行风险辨识的过程当中,会根据施工人员的职责不同、工作所处的环境不同、相关机器设备的功能不同以及对周边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进行相应的模块划分。同时还根据这些模块,进行相应的细分,以此可以将风险的诱发因素从源头上解决。(2)常用的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通过对当下的一些化工厂的研究来看,一般遵守《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61)或《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将相应的危险源进行分类,同时在进行危险因素辨识的过程当中,还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同时还要考虑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危险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辨识。因此常用的危险因素的辨识方法有工业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对于当下的化工企业来说,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应该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因此在日常的化工产品生产以及机器维护的过程当中,都需要进行危险诱发因素的辨识。
2.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管控概念
(1)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当下化工厂进行风险评估的现状来看,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和风险矩阵评价方法。(2)风险的分类及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企业,根据对企业进行化工生产时风险的评估结果,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安全风险数据库以及相关的详细列表和清单。在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的时候,风险越大,重视的程度也就越高,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3.化工企业主要风险
(1)化学产品生产原材料。对于任何一家化工企业来说,关于进行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化工原料的使用。化工原材料由于自身不稳定的特性,在运输或者使用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导致原料泄露,其中原材料有很高的腐蚀性与有毒性,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人民的生命健康以及经济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2)化学产品生产环境及机器设备。化工厂在进行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会根据材料彼此之间的化学性与物理性进行组合,因此对操作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避免生产环境危险程度较高。由于一些设备的使用寿命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因此对于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机器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与更换。如果机器设备的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没有达到化工厂进行生产的最低要求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导致相关材料泄露,加快对机器的腐蚀程度,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安全事故。(3)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从当下的一些化工事故当中也可以了解到,有很多化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完整与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这也是导致一些化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尽管有一些化工企业建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制度,但是通过相关调查后发现,有很多相关的专业人员缺乏对相关生产制度的重视,这就导致生产制度发挥不了原本的作用,导致一些员工我行我素,大大增加了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4.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关于员工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对线管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化工生产安全性的认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能够极大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自身职责的进一步认识,规范自己的工作操作流程,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2)对生产的过程进行不断优化。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进行化工产品生产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危险发生最多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企业来说,优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极大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程度,例如,同各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对线管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处在合理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本着质量与安全的双重标准,可以选择危险性更低的原材料,这样可以极大降低生产过程当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同时在进行制作工艺的选择上,要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3)建立设备管理系统。化工企业在进行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管理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规定,运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系统,对设备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个良好的排查。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生产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保存,在机器发生故障需要进行购买新的设备的时候,需要核对相关数据信息是否符合生产要求,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在企业当中,设立轮值制度。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每日对机器运行的状况进行记录与检查,同时对机器的维修情况作出相应的记录,这样可以保证当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的记录,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做可以极大提高相关检查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信心。同时在日常的化学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定时的对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维护设备的良好运行情况,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这些措施都需要具有专业的管理人士来进行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5.化工企业隐患排查管理策略
(1)完善隐患排查制度。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建立一套系统而又完善的的隐患排查制度,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支撑。通过这项隐患排查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对于当下绝大多数化工企业来说,要想建立一套完善而又系统的隐患排查制度,就必须从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以及制作设备这三方面来进行隐患排查。作为化工企业的检查人员,更要树立起安全这根紧绳,在进行机器设备检查的过程当中,要不定时对相关的机器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并且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危险扼杀在摇篮当中。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往往能反映出在生产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质检,通过产品的质量,分析出产品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对制作工艺进行检查,说到底就是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对制作流程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检查,对于那些违规操作或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通过这种方式,来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为安全生产提供一个重要的保证。(2)构建隐患排查档案。当结束相关的隐患排查工作的流程之后,作为相关的检查人员需要对相关的信息做好记录,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归档处理,这样做可以为未来发生相类似的情况提供有力的依据。化工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隐患排查档案,进一步降低在进行相关化学产品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在平常的隐患排查过程当中,做好相关档案的记录工作,对在检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当解决问题之后,将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并加以保存,为相关的问题提供参考价值。(3)建立安全管理评价体系。一般来说,建立起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对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安全风险。通常会根据工作情况、日常安全行为等方面进行一个百分比式的评价,设立相应的评分标准。根据每个员工所对应的岗位以及自己工作能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对那些不达标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以降低安全风险;对于评价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般来说,化工厂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属于一种动态的管理,如果缺乏对风险级别的进一步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会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6.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化工企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同时通过加强风险等级辨识与隐患排查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典剑.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2017,12(07):36-38.
[2]姚月华.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J].化工管理,2020(25):121-122.
[3]贾晓君.化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探讨[J].化工管理,2020(07):8-10.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本文首先对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加以阐述,然后对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的管控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会计核算;内控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10-01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
会计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着企业经济的命脉。但是在企业的内控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存在着诸多风险,只有合理的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策略,防范和控制风险问题的产生,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的风险
1. 管理制度松懈,监督不力的风险
目前,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只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管理力度不够重视,监控部门一般只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监督,监督力度加强之后,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会计核算,仍然达不到监督效果。
导致贪污、非法侵占资金、挪用公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2. 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四个环节来反映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很重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职造成的。
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风险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展。会计人员工作的风险性与其待遇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思想上的不稳定;新的职责定位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熟悉现代金融、法律、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中,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非常缺乏。
4.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也得到发展,信息化进程日渐加快,使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会计核算带来风险。例如,新开展的网上采购、网上报税、远程报表、远程报账等业务,导致企业风险增大,通过网络盗取会计核算信息、植入病毒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增加,使得企业会计环境更加复杂。
二、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的管控策略
(一)加强监督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防范意识。首先,对计核算、会计资料、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其经济活动不真实和不合法的现象发生,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加强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力度,做到“有备无患”。事前监督,推动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中控制,减少或控制会计核算失误带来的损失;事后处理,提出解决方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实现资源共享,也便于共同监督;其次,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反馈效率,有效开展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工作;最后,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和复核审理,制定具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方案。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掌握财税、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要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制定相关培训制度等措施,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2. 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激励机制
建立会计人员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例如,某企业通过建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晋升制度、评先表彰制度以及惩罚制度,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推动了该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硬件设备
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备,保证计算机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相关机密文件要妥善保存并做好备份,以免数据丢失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要定期检查电子信息数据,建立网络病毒防火墙设备,安全控制会计网络,防范和控制风险发生。
三、结语
在会计核算与内控管理中,存在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周转困难等诸多问题,所以,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风险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完善相关硬件设备,保证企业会计健康合理地运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守卿. 对基层央行构建会计核算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J]. 经济师,2011,12(8):206-206.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关于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开展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环境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出现了很大差异而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广义角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以筹资、投资、资金回收以及收益风险等;从狭义角度分析财务风险是受到企业财务结构、资金融资不恰当等原因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不断降低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贯穿于每一个财务环节,由于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风险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在市场经济活动开展中财务风险能够全方面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活动受到财务风险的直接影响。由此可知财务风险对企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对风险与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掌控,预防风险。
二、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管理不到位带来的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如果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管理工作不完善会导致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十分混乱,严重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
(二)合同管理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合同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施工方对合同的理解和管理不到位。施工方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合同内的条款进行谨慎研读,没有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尤其对成本结算和付款方式等方面的条款不清晰,无法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也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三)项目变更带来的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政策因素等的变动,工程项目很容易出现变更给后期的施工和资金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很多电力工程项目出现变更之后,合同双方和监理部门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根据项目变更进行预算和施工计划的更改,最终导致工程实际施工成本超支。
(四)财务核算风险
财务核算风险是造成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财务核算风险主要是源于:第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粗放,财务数据不精细,影响正常财务核算工作;第二,没有严格执行工程项目设计标准,随意变更设计,出现资金挪用、占用等问题;第三,还有一些企业在同一系统进行电力工程项目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的财务核算,难以有效进行施工成本的控制。因此财务核算管理的流程及标准不科学、不规范,将给企业财务核算带来很大风险。
三、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健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财务机构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为主,财务机构将会计作为核心,进行会计核算职能的履行,并且财务管理是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效核算工程的资金流动情况;而管理会计是分析会计提供的数据信息,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中,电力企业要有效分离管理职能与日常的会计职能,如果管理职能与财务会计没有有效分离,就会造成各自责任和权利混为一体,服务对象不够明确,财务信息失真,增加企业决策难度。因此为杜绝这类问题出现,必须分离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使两者相互监督和制约,各自负责掌控自身职责。
(二)加强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
在电力工程财务风险管控中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范围内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经历了单机会计电算化、统一财务软件以及内外部流程一体化等三个阶段,在内外部流程一体化中企业在局域网内部实现了生产、供应以及销售集为一体的财务系统数据共享,这样就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有效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此外,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确保电力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三)加强工程资产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如果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企业需要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资产等进行严格管理,针对各项资产做好清算工作,控制好物资的采购成本;其次,企业需要对物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损耗;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落实库存盘点制度,做好账实核对,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四)加强合同和施工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方必须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中的相应条款进行认真研究,尤其是其中涉及财务工作的相关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资金结算方式和付款方式,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付款结算方式,减小付款结算过程中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要求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之前,进行施工成本的预算,并将成本管理工作贯彻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对其进行细化,调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提高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五)优化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会计核算进行优化。要求财务部门必须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会计核算各个流程的规范和要求,从而展开会计工作。同时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进行标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才能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六)合理制定预算价格
针对电力工程出现的不合理定价、不对称信息的财务风险,例如财务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能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勘察中,就能有效避免勘察信息、传递信息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获取的勘查信息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在进行预算价格编制的时候,要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滚动预算法对工程项目预算进行编制,确保预算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七)积极培训确保管理提升
财务预算管理并不只是针对财务部门的一些管理流程和数据总结,或只是简单的记录流水账,而是结合企业部门和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财务知识沟通与交流,灌输有效思想,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率财务人员要具有财务和金融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实现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与其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财务人员需要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消化。此外还要做好后期的考核工作,将培训与考核有效衔接,就能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提升财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财务问题,我国现在的企业中有很多财务问题的发生,高等院校也是如此,在高等院校不断发展的今天,财务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财务风险逐渐的增加,导致了学校有很多的基建资金投资出现了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院校的发展,在高等院校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定要对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管控进行仔细的分析,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一项事物潜在的,对目标产生的可能性,风险通常可以将其界定为负面的影响。财务风险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现在对财务风险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到期债务偿还的可能性,认为财务风险仅仅与债务有关;另外一种是在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因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差,前者是狭义的观点,后者是广义的观点。在高等院校财务风险中,与风险有着紧密的关系,使高等院校的财务有着不可预料的风险,与真正的财务成果发生着严重的背离,使学校的经济发生着严重的损失,也就导致了学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资金上的投入,财务风险比较大,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发生。
二、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高等院校在财务风险上的表现主要有3种:可持续经营风险、财务状况失衡风险、过度筹资风险。以下是对这几种财务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
1.可持续经营风险
这一风险就是指学校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管理上的问题,因为管理发生的经营风险就是指可持续经营风险。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完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类院校都在进行生源的扩张,有些学校缺乏眼光,仅仅重视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严重的阻碍了学校的建设。
2.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这一风险就是指在财务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在平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财务失衡的现象。作为高等院校,在进行财务支出的过程中,一定就要满足基本的经费开支,保证重点项目的支出,但是现在的高校经常会出现资金分散,日常资金开支过多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学校的进行赤字预算,加大了财务风险。
3.过度筹资风险
在筹资上也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高等院校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学校容易出现举债的风险,债务会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稳定性。不良举债还会导致学校的日常运行受到影响。
三、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
最近几年,学校的扩招政策在逐渐的实施,这样就需要加快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给财务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投入不足
高等院校的教学经费一般来源于政府拨款,这样就导致了财务来源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国家的政策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导致了基本建设、教学经费、和教学设备的增加,在政府拨款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建设要求。因此,学校就会向银行进行融资,在融资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财务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学校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要还本付息。
2.预算编制不科学
在预算的编制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仅仅是满足政府的需要,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预算的内容也不全面,导致了预算没有进行定额的计算,缺乏相关的标准,各院校和各个科室之间的预算无法统一。
四、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策略
1.完善院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等院校也没有将二级院校的财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控制不力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导致了学校的财务中心出现很多非法的现象,例如高息揽存、非法集资。因此,一定要建立投资项目论证和相关的决策机制,使投资决策更加的科学。针对现有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做好职务的分离工作,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关的控制制度。
2.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针对高等院校的贷款问题,要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对大额的贷款,一定要进行封闭运行,做到专款专用,并对相关的手续,一定要更严格的审批,做好跟踪监督工作,进行效益考核,及时的发现问题。对项目贷款要制定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制定具体的还贷方案,相关的材料还要上报备案。
3.强化综合财务预算管理
将贷款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首先要将债务收支纳入预算,形成既包括会计核算口径支出,又包含债务收支的综合收支预算。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高等院校的还款能力,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将还款计划纳入到年度收支预算,促进高等院校科学、有效地使用贷款资金,使高等教育事I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将年度财务预算与中长期规划、中长期预算有机结合起来,从年度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来预测投资利用率,从而达到宏观控制的目的,并从年度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来动态地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时调整总体规划,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五、结论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通过相关量化指标的设计,对财务管理的总体状况、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以便对学校财力的真实情况、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财务状况的风险程度等进行及时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任萍.工程竣工造价结算审核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2014(08).
[2]董江.工程竣工造价的结算审核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关键词: 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策略
最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在持续发展,作为电力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变电站的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实际效果。做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工作,确保继电保护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有效减少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继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1 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
在变电站中,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对于一次设备以及二次回路的有效保护,结合传感器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能够对线路运行、电源设备自投以及线路重合闸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将会启动保护,同时向工作人员发送告警信息,提醒其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继电保护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即故障的排除,包括了控制回路故障、直流接地故障以及信号回路故障等。在控制回路中,如果设计不当,或者接线不合理,人为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引发控制失灵,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切实做好日常的线路设备巡检工作,一旦发现潜在的问题或者隐患,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对于直流接地或者信号回路故障,则需要做好室内的故障排除工作,针对电缆、设备乃至保护装置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做好故障原因的准确定位,实现故障的快速有效处理。
从目前来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继电保护检修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依然缺乏有效的识别和评估模式,风险防控机制虽然得以建立和完善,但是其本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尚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检验。传统的风险管控采用的多是专家识别法,虽然有效,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人员素质要求高。想要做好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的可靠管控,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力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从整体上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把握,否则就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而从当前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满足上述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稀缺;二是不同环节相互影响。以智能变电站为例,几乎所有的运行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需要针对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和分析,判定检修作业的安全风险等级,然后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策略。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这些相互独立的环节必须实现紧密配合,而如果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和质量,则是电力工作人员为之头疼的问题。
2 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策略
考虑到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工作的重要性,电力工作人员应该结合检修工作安全风险的诱发因素,从造成安全隐患的关键工序出发,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策略,对继电保护检修环节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进行逐一解决,确保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2.1规范现场勘查
在开展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前,要求电力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从变电站的结构设计以及设备线路的运行情况出发,从多个角度做好现场勘查工作,对勘查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明确,了解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以及常见故障类型,做好细致全面的分析工作,为后续的风险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处理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2.2细化风险分析
经过现场勘查,了解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后,需要对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安全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编制完善的检修施工指导书。就目前来看,影响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工作成效的安全风险因素有许多,如检修作业的内容、规模、设备运行状况、环境因素、人员操作等,要求电力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和细化,依照继电保护检修工作的具体内容、工艺要求以及危险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检修方案,尽可能预防安全风险的发生。同时,应该对检修方案进行细化和落实,以确保后续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于一些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或者存在统一标准的检修问题,可以指定完善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体系,从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严格依照具体的作业指导书,开展相关作业。
2.3重视风险评估
在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安全风险管控中,风险评估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检修人员必须从继电保护故障的危害性着手,立足变电站稳定运行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强调专业技术标准的统一,并且确保标准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就目前来看,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工作一般都是结合继电保护的相关要求,在统一的组织下,评价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实现的,但是在实际落实环节,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引入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或者说格雷厄姆风险评估法,通过对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危害性以及暴露在危险中的频繁程度三种指标的分析,来实现风险的评估工作。同时应该认识到,继电保护检修工作是有若干单一的步骤和风险构成的,而每一个风险和步骤的评估结构都是半定性且没有量纲的数值,其对于整个检修作业过程的影响可以视为相同,在风险评估环节,可以将所有的风险进行叠加,然后取平均值。
2.4强调风险管控
检修单位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检修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预估,然后从自身工作的开展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预控措施,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然后对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认真落实和仔细检查,做好危险点的二次确认,确保安全防范到位。同时,必要重视对检修人员的严格把关,确保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检修经验,能够严格依照现场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规范自身的行为。应该做好必要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工作,确保检修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落实。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安排专业的现场安全员,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可能诱发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检修完成后,需要做好验收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检修人员及时进行处理,确认无误后才能投入运营,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安全。
3 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关系着变电站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电力工作人员而言,应该从检修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好必要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控策略,切实做好检修工作安全风险的防控,为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童洁,陈晓刚,侯伟宏. 智能变电站不停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校验技术[J] 水电能源科学.2013(07).
[2] 叶刚进,戴世强.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策略[J]. 智能电网.2014(03).
关键词:医药企业并购风险管控
一、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及财务现状的整合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形势及特征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医药产业规模也实现飞速壮大。据统计显示,2011年到2017年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4%。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健康中国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我国的医药产业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来提供助力。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经历了几十年规模化的增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是新技术与高投入并存,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财务风险高,对技术、人才、资金、规模等要求高。
(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现状
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适应我国医药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开始注重纵向收购。第二阶段,1993年到1996年,为扩大中小医药企业规模,以政府为主导展开企业间的横向并购,以消除亏损的国有企业为最终目标。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通过收购、兼并或者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形成更大规模,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第四阶段,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形成产业链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这一时期,并购形式和财务工具更加多样化,诸如股权转让、增资、控股参股等等。
(三)医药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并购的目的不是耗损自身实力,而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医药企业为解决原有财务目标和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并购后的战略发展这一问题,将提出新的财务目标和管理机制。医药企业一般采用大量举债融资的方式去推动并购项目,加速扩张市场。这可能会导致繁冗复杂的财务风险,如定价风险、支付风险以及融资后续风险。再加上并购双方在财务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架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剧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并购过程中,一旦资产负债等并无法有效整合,资金链跟不上的,将会危及到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并购项目以失败告终。
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统一带来的风险
医药企业以进行产业整合为最终目的,利用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竞争力,实现最大的企业价值。但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通常以两方及以上为主体,就可能会导致财务管理目标不统一的状况,会给并购过程中财务方面会承担极大的风险。最大原因就是医药企业双方财务目标持有意见不统一,在财务目标方面会引起一定的矛盾,直接导致医药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的进程减慢,甚至会直接导致整个医药企业并购项目的失败。
(二)财务管理制度漏洞带来的风险
医药企业并购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在并购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优化,来有的放矢,提升效率。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财务管理制度优化的过渡期会出现一些漏洞,这将导致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并购双方会利用职权进行违规操作,进一步加剧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给医药企业并购埋下严重的财务隐患。
(三)财务审查核算流程带来的风险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并购过程中,有权利要求对方及时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情况,并接受对方的调查和评估。但因为并购参与方均有各自独立的财务审查核算流程,从而导致了双方财务信息的调查尤为复杂,很难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比如被收购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重大信息等,并购企业因为双方财务审查核算的差异,增加了财务整合的工作量和核算难度,不能及时准确的为并购团队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参考,使信息风险增大,财务合并的准确性下降,对合并后的财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三、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一)统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也是日常财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医药企业并购后,应统一各个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保证并购双方的目标统一,在此基础上尽快确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团队建设,降低并购磨合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以促进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提高财务合并效率。
(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医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遵循战略与价值导向,也就是以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医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为原则,避免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以此为基础,全面落实目标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企业参与双方应从目标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自身财务风险流程出发,派遣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或者聘请专业的并购中介机构,并制定并购项目的财务风险防范流程,做好整合钱的财务审查和整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把控,结合企业实际管理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为降低医药企业并购整合的财务风险奠定基础。
(三)实践整合规划降低财务风险
医药并购企业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优化整合,包括运营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等多个项目。医药企业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为最终目的,对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进行整体优化配置。围绕财务整合的核心地位,通过各个项目的整合规划和落实到位,有效提高医药企业的并购效率,防止并购后出现资产规模扩大,经营业绩不升反降的财务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息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存贷利益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存贷利益收益约占至全国商业银行年度收益的70%左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各家银行自己的客观判断。
1.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刚起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和相对固定好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侧重于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重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的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特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特逐渐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更复杂。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1.3操作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银行业规避操作风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使得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操作风险虽然为近来管理的热点,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综合系统的理解,无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体系,或操作平段口,都有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的齐鲁银行票据案,中山银行行长潜逃案都说明了这一点。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企业需求下降,纺织、钢铁出口企业导向型企业以周期性企业压力大幅下滑,东南沿海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不过目前来看,出口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加之人民币值,外需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大量外资涌入,更加了大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房地产市场形成的泡沫经济,加之国内地产市场调控方敏存在问题等,这些对银行企业来说都是管理风险存在的隐患。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教训。因此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合作与竞争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领域不断深入,浓度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意识。
3.2全面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2000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对于无力履约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控制失效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形成,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一直很注重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监管统一框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把达到资本充足率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也是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结果。
3.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贷款管理首先把还款来源作为首要考虑因此,除了注重自有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管理,还款来源关注永远摆在贷款管理首位。其次关注等二还款来源,是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占市场强烈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繁荣和后跌的惨烈点让置身其中银行无所适从,要警惕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后,在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绷紧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4未来银行业会怎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渐成熟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作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财务风险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更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就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
(一)概念与内容
所谓财务风险意指基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企业的预期收益与财务收益的背离与偏差,从而发生企业蒙受较大损失的可能与几率。财务风险存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但凡企业管理活动及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使该类风险转化成实际损失的可能性,也就牵连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导致两者的大幅度降低。
通常的,企业财务活动大致细分成四大块即收益分配活动、资金回收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与此相对应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便随之出现。具体来看,收益分配风险是指因分配收益给企业日后的经营生产活动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由此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尽管产品已经销售出去,但其货币的回收资金金额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是指因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投资报酬率无法将预期目标达到而出现的风险;筹资风险也就是借入资金而使得企业偿债能力降低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这也是企业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正常现象。
(二)意义与价值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财务风险管理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规范企业财务运转的重要方式,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详言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为企业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二是可以有效稳定企业的财务活动,加快资金流转,从而实现资金的安全性;三是为企业提供全面应对财务风险的可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该原则的核心要求在于:集团所采取的的每一项实际的财务活动,要建立在综合考量其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基础之上,并且以安全和收益的合理均衡为标准最终制定具体的行动预案。该原则着力避免盲目追求收益而罔顾损失发生的错误倾向,根本目的是趋利避害,收获更多地收益。
2、风险适度承担原则。我们必须承认,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坐以待毙无所作为不是可取的,应该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并对其加以控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原则。任何风险的出现都会有适当的预兆,那么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就成为题中之义,这些措施对有效规避风险奠定体制保障。
4、分级分权管理原则。要想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务必遵循企业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各司其职,对分权分级的管理办法统一实施。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忽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只要财务活动没有停止,财务风险发生就成为必然。那么,切实加强企业决策层与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监管者,要密切关注企业运行中财务风险多发易发的环节,进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和控制。然而,具体实践操作中,大部分企业决策者缺乏财务的基本背景,加上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过多注重财务结算、资金管理等财务日常运作事宜,财务风险意识相对匮乏和淡薄,难以真正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及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不足
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对较为典型的几类财务风险,比如收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筹资风险等,尚未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管理目标模糊缺位,进而引发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弊端,甚至发生资不抵债的恶性状况,还伴随着成本支出过高、投资盲无目的,应收账款过多,资金难以收回,收入确认不科学,利益分配及识别不合理等问题,这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财务管理。
(三)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起一整套涵盖决策控制、预警健康、信息传递以及组织结构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提升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加强财务风险监督的必然选择。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更多地依靠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来控制,有效成熟的管理系统未见端倪。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策略
(一)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加强对风险决策的科学化分析。一般的,企业在开展投资项目决策时,应该对企业面临风险的全面调研放在首位,务必将收益回报率和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因素进行权衡,并将分析得出的风险比作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首要前提,从而选择收益风险比相对较好的投资方案,尽量降低企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其次,采取适当的措施分散投资风险。企业采用多种合理方式避免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例如,企业对一批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应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与调整,对所有投资进行统筹管理,不要一并上马。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资金流通通畅,降低财务风险,也能避免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造成的倒闭风险和违约风险。
(二)筹资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筹资风险的合理规划和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径:第一,企业筹资时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优资本结构;第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筹措,务必将财务风险、信息状况以及资金成本等各类因素作为基本的前提,从而制定相对适合的筹措资金顺序,尽最大努力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第三,安排资金时,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偿还能力,使资金偿还期和与之相对应的资产变现时间相统一。如此,既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金,又可为企业到期偿还资金提供保障,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推动企业发展。
(三)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策略
分配股息和留存收益共同构成企业的收益分配。留存收益是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资金来源,而分配股息则是扩大股东财产的要求,两者间存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一个企业,但凡在扩大规模和速度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就会需求很大,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则将大部分的税后利润作为备用。但是如果具有很高的利润率,而相当水平高于股息分配,就可能会对企业股票的价值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就导致企业分配收益风险的产生。因此,一定要将两者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立足于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控制及管理能力,才能够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9(10)
[2]宋艳.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5)
关键词:会计管理 风险控制 类型 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得以进一步拓宽,这也给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面临了更多的风险,一旦企业的定位出现差错,企业的会计管理就会陷入混乱。现阶段,由于企业对会计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导致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风险危机,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会对企业的工作开展产生严重影响。
一、控制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现今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得以健康运营的基础,是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等情况的的直接反应,在进行企业会计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账单的核对以及负核等手段来对企业发现企业内部运营存在的错误和偏差,进而确保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以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保证。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建立良好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的不良或是错误行为及时制止,对一些对企业的发展有危害性的行为进行遏制,是企业经营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促使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企业当中普遍存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问题,这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且由于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使得许多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传递,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相关的风险控制信息,进而使得管理者无法实施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此外,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缺陷,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准确的估量。
(二)企业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督
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一些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且在设计调查工作的时间上缺乏规律性。相关审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进行有效核查,导致许多的问题被搁置,得不到及时解决。在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当中没有及时的协调控制,使得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另外,由于企业经营管理部分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也是其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缺陷。
(三)财务预算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财务预算体系,许多的企业管理者也不重视对企业的会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此外,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预算编制程序,即使编制出了,但在执行上也比较随意,使得资金的运营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完善,导致企业的预算管理止于形式。
三、企业控制会计管理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会计风险控制意识
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在建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当中具有核心地位,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要明确加强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只有管理者意识到了重要性,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得到建立和实施。因此管理者要在全面考虑企业现今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来对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要求其经常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习惯。在处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时要知法守法,把守关口,并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对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除了要加强信息的真实性之外,还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管理力度,使各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审计部门要带头进行定期的内部控制审计调查工作,可以是以年度、季度或月度来进行。第二,建立对企业会计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控制,同时通过这个部门来切实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有效性。第三,通过各责任部门的检查来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协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体系
完整的财务制度出了包含财务预算、资金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财务制度以外,还有财务风险、财务信息以及财务人员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企业要想确保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的监督体系,并禁止一个人来处理全程业务。其次,建立全面的事后监督机制,在企业会计部门常规核算的基础上实施周期检查。最后,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企业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需求出发,挖掘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构建科学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鞠文晶.小议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管理 风险管理 整合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国内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外资企业不断进驻,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愈趋残酷。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在新的经济时代和市场形势下,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整合,才能使得企业的管理内容得以协调统一,经营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联性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使得两者在整合过程中拥有很高的契合度和可行性。其关联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管理手段和管理目的、影响因素等。
首先,就管理过程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即对企业组织经营管理进行优化和提升,进而实现企业的组织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其管理执行过程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当中。内部控制管理需首先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准确评估,进而对内部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完成内部监督,实现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沟通。风险管理则是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管控,并将其控制在最低水平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基础上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重要保证。两者的管理过程均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
其次,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均以风险评估作为实现手段。内部控制经由风险辨识和分析,最终采取管理和控制措施,风险管理则首先确定组织目标,进而通过风险评估明确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从而采取风险防范和处理措施。就管理目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均以提供合理保证作为核心目的。内部控制着重于对风险事件的有效预防,风险管理则关注于风险因素的遏制和处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影响因素方面,两者均受到企业成员的影响,“人”的作用均在两者执行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一)精简企业管理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实现管理机构的有效整合,将不同管理机构相似功能融合在一起,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的磨合,减少机构和部门之间沟通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相当的关联性,相关工作之间能够融合与共通,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对两者相通的工作进行精粹和提炼,利用一套管理制度和人员系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和维护。企业的管理机构得到精简,经营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成本也相应降低,其未来发展的综合实力也就有了重要保证。
(二)发挥风险管理效用,为内部控制作引导
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明确的组织目标下其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其工作的针对性强,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是企业运营中活动着的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整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使得其在管理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具体指导,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依此进行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工作重点的选择。如企业经营管理中某个项目或经营活动存在较大风险,风险管理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策略,企业内部控制则可围绕相关问题,对企业的经营范围和项目类型进行界定,规范各部门的经营行为,实现风险防控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三)有效降低企业风险,保障企业长足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使得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并能通过正确经营方向的确定,以最高效率实现经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将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整合起来,能够实现两者的互补和共同促进,将两者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在风险事件的预防功能,风险管理则充分发挥其在风险因素遏制功能,两者相互支持和帮助,相关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企业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也就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策略
(一)推动两者管理架构的有效整合
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整合的过程中,应首先推动两者管理架构的有效整合,实现管理机构的融合与统一。整合的基础是管理架构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才能拥有统一的指挥机构,才能拥有统一的、具体的管理工作制度。首先,对企业信息传递渠道进行优化和提升,使得信息沟通效率大大提高,整合效率更高。其次,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构统一在一个管理架构当中。建立其统一主体的管理体系,对各自的管理机构进行统筹分配,明确具体的职责和义务,落实好架构的细化和深化工作。最后,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战略规划、经营业务领域等因素,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进而逐步开展相关实际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动态业务管理规范
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两者的融合与统一,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但不意味着各自的工作重点均高度统一,相关工作的开展也不再细化。为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各自发挥管理优势,应当建立健全动态业务管理规范,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动态化的业务管理机制,在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工作融合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工作重点。就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其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金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产品研发以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则主要着重于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风险评估和管控。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得出动态规范后,明确两者的融合点和重点,能够为各自工作开展提供详实的计划。
(三)细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在完成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之后,只有细化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流程,才不至于在融合之后造成工作不明确,反而影响管理工作效率。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当遵循相应的执行原则,除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和全面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还应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的协调配合,两者职权相互牵制,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其机构设置情况,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满足企业运营要求且符合实际情况。在工作流程的细化中,应强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和运营信息系统的优化,为各组织职能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此外,应当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经营管理业务呈阶段式发展,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相应的管控需求也各不相同。为此,应当针对经营管理业务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管理程序和措施的制定,使得经营管理业务的全过程能够拥有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动态化处理大大避免了管理成本的浪费,且能够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风险管控效果也能达到最佳。
(四)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才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质量,进而为整合后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优势的发挥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应建立起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监督机制,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查找其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和提升措施。在相关监督工作的落实上,应当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主要执行者和负责人,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资产处理、交易状况等业务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和监督。在监督完成后,向企业呈交内部审计报告,以便企业的管理决策部门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处理,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和提升。
四、结语
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整合,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为此,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整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整合的方法和策略上进行科学设计。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大的方面和小的细节上入手,精简企业管理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立健全企业动态业务管理规范,并细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重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沈D.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3(14): 56-57.
[2] 王琼.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实施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 (34):137.
[3] 郑金生,陈蕾,许战坡.内部控制在供电企业扩报装业务流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2(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