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

环境治理信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治理信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治理信息

第1篇

关键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3—008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比例1978年为17.92%,2011年超过5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了城市环境问题。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负载增大,城市环境保护提上日程。随着治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领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要有效地治理中国的城市环境,需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或者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应用状况是有效地治理中国城市环境的关键变量。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是中国城市治理主体在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有信息属性的手段、方式或途径。其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标签或标志计划(包括环境认证)、环境听证、环境、全球定位系统等类型。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其自身的机理。提出这一问题的理由是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和环境治理与政治之间存在关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机理体现在政治层面上即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是比较典型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问题明显不同于历史上的各种外部风险,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后才出现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以及作出相关决策所造成的。“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自我孕育出来的风险有着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使得具有强大威力和潜在威胁的现代科学技术之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巨大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不止于此,环境政治学学者约翰·德赖泽克把环境问题看作是政治的主题。“今天,我们不但有一个关于环境的概念,而且大多数发生在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政治的主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的确,环境问题与政治问题是相联的。人类的优良存在有赖于我们生活中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条件。相应地,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环境治理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现代化是一种旨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话语和实践,它需要政治承诺,这种承诺指向富于远见的长期而不是心胸狭隘的短期,指向经济与环境进程的整体性分析而不是对特殊的环境滥用的零散聚焦。

环境治理与政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作为环境治理的一种手段,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同样如此,它有其政治上的动因,也需要考虑政治因素。这之中所蕴涵的逻辑关系就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机理或政治逻辑。大致说来,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机理或政治逻辑主要表现为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政治可行性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二、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治机构会以政权形式来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中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选择何种政策·工具来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这适用于环境领域。为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中国民主政权在城市环境治理中选择或会选择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听证和环境等政策工具。

在公民权利中,知情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广义言之,知情权是指公民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或情报的自由,是公民从官方或非官方获知有关情况的权利,又称为了解权、得知权或知悉权;就狭义而言,则仅指公民知悉官方有关情况的权利。“有知情权,就有相互提供信息的义务。”由于“几乎每一项权利都蕴含着相应的政府义务”;“公民的权利就是官员的义务”,因而公民享有的知情权,对政府课以公开信息的义务。相应地,公民享有的环境知情权,对政府课以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中国民主政权形式的存在使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政府由此有义务在环境治理,包括城市环境治理中公开环境信息。就此而言,在城市环境治理中,中国民主政权选择或应当选择环境信息公开以维护环境知情权。目前中国城市政府的实际做法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对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各城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环境信息,以保障公民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公民参与权不断拓展。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中国公民享有参与环境事务的权利,政府采取或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落实这项民利。“对民主而言,它能够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严肃的沟通交流。”“积极型民主的交流包括参与前期酝酿、议程设定、信息沟通,它强调倾听和表达的技巧,以及设身处地体谅他人的能力。”倾听的技巧包涵了听取公民意见的手段或方式。该手段或方式之一是进行听证。听证的本质是听取对方意见,它有利于落实公民的参与权。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政府开展环境听证来落实公民的环境参与权。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听证会,听取“自然之友”、“地球纵观”、“地球村”等环保民间组织的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的建议。按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上海市绿化条例》立法过程中举行了听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环境也是听取公民意见的一种手段。由于公民享有环境参与权,中国城市政府应当选择环境来进行环境治理。实际上,环境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得到了运用。如在厦门PX事件中,厦门市政府通过专线电话、电子邮件和信函等听取公民的意见,落实公民的环境参与权。简而言之,中国民主政权形式的存在使公民享有环境参与权,政府由此在城市环境治理中选择或应当选择环境听证、环境等信息型政策工具。

三、政治可行性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

人类事业的设计和运作总是发生于法律和政治考虑的范围内。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概莫能外,因为法律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影响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在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政治可行性指的是一定的工具选择是否能够维持下去。政治可行性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政治可行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府监督信息型政策工具运用的难易程度和政府自身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难易程度。前者主要涉及政府判断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某一政策或比较恰当地运用某一政策工具的难易程度。对市场主体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足够的有关污染行为的信息。但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假设是政府不可能无成本地知晓每个市场主体在任何时候到底在干什么,换句话说,政府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是需要成本的。在许多情况下,获得有关的精确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至少是成本非常高的。而且,获得有关污染的信息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这些影响政府对信息型政策工具运用的监督。鉴于此,中国城市政府在选择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工具时更多地要求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从中国城市政府自身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费用和技术看,其公开环境信息的难度不大,其组织环境听证、利用环境、进行环境认证的难度也不大,因此中国城市政府还选择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听证、环境与环境认证等都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

二是伦理道德。这主要是对市场主体在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方面的伦理限制。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道德观认为,环境政策应该对污染行为进行谴责,因为污染是对自然或人类社会的一种犯罪。在此种道德观里,如果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公开虚假污染信息或隐瞒污染信息,这是很不道德的。目前,虽然生态道德观在中国尚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一些城市的大企业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上市公司比较主动地公开环境信息。在获取有关企业污染行为的信息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政府只有“依赖于行业的自我监测(在可能的限度内)以及它们对排放水平的报告”的情况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或多或少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

三是制度容量。这主要涉及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能否为制度所容纳。1979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制度空间。2007年4月11日公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直接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文本支持。1996年3月听证制度在中国首次建立起来,它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听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间接的可能。《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则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听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直接的可能。中国的制度建立于1951年6月。1997年4月29日和2006年6月24日了《环境办法》,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制度容量由此增大。

四、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城市公众是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城市环保工作或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没有城市公众的参与。很难走远。由于公众环保参与是政治参与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者说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更新的形式,作为公众环保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无疑是一种政治参与。促进这一参与,需要选择一定的信息型政策工具。

从理论层面看,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这是因为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条件,足够的信息是其赖以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戴维·赫尔德在谈到参与式民主时指出,参与式民主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开放的信息体系,确保充足信息条件下的决策。然而,在涉及选举以及更为一般的公共政策问题上,所有个人会合理地保持较少的知情,原因是搜集有关选举与决策的信息要花钱、费时、耗精力。换言之,信息成本是政治参与的一大障碍。如果政府对信息形成垄断地位,使公众难于计算政治参与的收益,那么多数公众宁愿弃权,也不愿参加公共选择。只有让公众拥有或接近信息,降低其信息成本,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才会高些,参与率才会提高。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来说,城市公众只有充分了解环境信息,才会积极参与到环境决策中来。因此,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环境信息公开这个政策工具。

从实践层面看,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南京市、马鞍山市、贵阳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实例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南京市秦淮河被污染的事实一直存在着,并非无人知晓,只是知道的情况不多、了解的程度不深。这不能使秦淮河环境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延伸,大众传媒进入人们的生活。大众传媒拥有深层次、高频度、全方位报道秦淮河环境问题的优势,一旦此问题被纳入环境记者的视野,他们就会通过大众传媒将其比较真实、全面、及时地展现在城市公众、城市企业和城市政府面前,吸引城市公众的眼球,引起城市政府的关注。可以说,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交流平台、追踪事件进展、给出事件处理结果等,完成秦淮河环境问题的被少数人察觉、被多数人关注、被相关组织重视、被提上政府议程、被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建构过程,从而发挥促进社会监督和扩大公众参与的巨大作用。欲使更多的中国城市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解决信息问题,构建一个透明化的、对公众开放的信息平台。马鞍山市的经验恰是如此。为了使公众参与和监督更为有效和全面,在实践中,对环境问题马鞍山市敢于公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再者,反面的例子亦可作出说明。如南京市政府在工业项目建设前不向公众公布信息,在项目建设后公布信息但渠道很少,力度不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不足。又如,贵阳市人口超过350万,但贵阳市政府网站关于“整脏治乱”的网上调查参与人数仅有寥寥的629人,其中,信息传达不到位是原因之一。这些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五、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指为完成政府环保职能规范的目标和任务,拥有一定的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存在和发展,并有效地治理环境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政府环境政策能力、政府环境监管能力、政府环境正义维护能力和政府环境制度创新能力等。按此逻辑,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第2篇

>> 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开发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模式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任的危机与治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媒体信息整合策略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就业信息服务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宗教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问题的思考 新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职业研究 新媒体下的媒体环境巨变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副刊 新媒体环境下的行政风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分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台战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对媒介素养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沟通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营销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影视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6-20.

[2]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EB/OL].http:∥/s?biz=MjM5OTIzNzQwMA==&mid=2650395323&idx=1&sn=97e7aac29d7187eaa1f66721c666a70f&scene=1&srcid=0622Viwmh3kOQnUjxnGzMsRS&from=singlemessage& isappinstalled=0#wechatredirect,2016-06-20.

[3]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112-114.

[4]徐顽强,杨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J].现代情报,2014,(6):48-51,55.

[5]桂钰涵.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J].今传媒,2014,(4):114-117.

[6]周瑞华.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防治校园网络信息污染[J].网络财富,2010,(1):140-141.

[7][安全圈]群主倒霉咯[EB/OL].http:∥/2016-06/01/content20376557.htm,2016-06-27.

[8]张雁影.“微内容”环境下谣言生成的社会原因及其治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6):29-32.

[9]2016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EB/OL].http:∥/showmore.php?tkey=&bkey=&docid=1490043,2016-06-27.

[10]邱燕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1,(2):74-76.

[11]艾文婧.微博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法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也是最公平的福祉。作为代表现代文明水平的城市,比如天津市,现面对着严峻的大气形式,如何创新大气环境治理系统,实现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方法,将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首先,考虑到相反发展的环境和经济,提出快速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和处理城市大气条件需要360度无死角全过程管理。而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或研究方法,城市空气环境治理和改革方法管理着高度人为的城市主体的大气环境,并不断改变管理理论,系统和方法以实现环境,并且实现合作发展和持续改进经济的决策过程。其次,就理论和创新而言,它可以表明“业务创新可以提高生态效率”这一假设。基于新系统经济学的原理,构建了既有利于方法又有利于经济的理论框架体系。基于持续改进的理论,建立的自给自足,完整的动态环境管理系统还可以内生地驱动八个系统的有序循环,从而改善环境和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再次,作为评估环境执法后果的主要方向,高层政府与污染公司之间的对立可能是周期性的特征。如果“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看起来相对不规则,这意味着政府正在推动环境质量的变化,那么以环境为导向的评估可以迅速形成一种稳定策略。在基于高度评价的评级系统中,累积罚款可以达到进化的平衡。第二,地方官员的晋升困难,基于地方基层官员“完全理性的人”方法,使用来自中国北方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衡量体系的假设。不影响环保性能。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由GDP决定的评级模型,以改善大型和小型高管人员的绩效评级系统。最后,环境消极主义与环境悲积极主义两者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利用这两种观点的理性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避免这些缺点,对环境问题提供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并提供对环境治理有用的指导体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区域一般达66-160天了。2017年5月,空气质量根据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居民对于目前的空气质量感到不满,高达2%的居民希望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能够在2021年达标可达到。从2018年以来,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等部门都出台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系统。2013年1月1日,该方法被反复称为新《环境保护法》的“历史上最严格的”方法,该方法规定了严厉的行政处罚,例如每日罚款和环境责任。2015年8月,国民议会常务委员会修订并通过了新的《空气污染控制法》。这导致对空气污染行为的惩罚增加,并增加了政府对污染控制的责任。2013年5月至2014年,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引入“十项大气条款”后迅速做出了反应,并以每个地方政府的名义制定了地方空气污染主管部门的治理体系规范。

二、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现状

(一)城市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不少人形成了环境消极主义与环境积极主义两大派别。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损失,许多物种的灭绝、人口的爆炸、食物的破坏以及各种物种的不断死亡。1961年一个美国人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启了整个世界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思的大序幕。1964年出版《人炸》则敲响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的警钟。1972年,丹尼·米德斯(DannyMidus)教授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题为“增长的限制”的报告,该报告严厉批评了生产和消费的结果。对这种环境的负面方法。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朱利安·林肯教授(JulianLincoln)尽快反驳了领导这对夫妇的学者的环境活动。环境活动主要考虑技术进步和市场体系,以解决环境问题。人类是理性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经济是无限增长的,市场和价格机制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环境治理措施存在不足造成空气污染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出于历史原因。简而言之,煤炭是主要的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其次,长期以来,这是一个粗糙的发展模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GDP和环境的重视是警察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在社会政治和行政投入虚假金额的过程中,普通帐户及其政府在废除基本帐户后处于中心地位,政府在实现良好的环境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市政当局来说,它们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空气污染控制的双重压力。可以以北京市为例可以进行证明,根据三氧化硫,氢化氮和烟(粉)尘的库兹涅茨曲线,污染物排放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太重要,但显然与广告组织的环境政策有关。创新将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率。但是,空气污染系统物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的滞后性相对较强,以结果为导向的环境质量评估系统需要考虑凤凰城机场的各种环境管理,以查看影响因素SBM-DEA模型用于计算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大气环境,输入和输出变量的缓解率以及平均收敛分析用于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环境效率。

三、城市大气环境发展趋势

首先,在旧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环境和经济是无法遵循的。对这种巨大的对角线发展模型认为,在生态和文明概念的指导下,必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不应该为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空气污染而盲目高兴。从洛杉矶和伦敦等城市的各种旅行来看,管理烟雾绝非几日之功。简而言之,无论是从其他山区学习还是基于中国的疾病反复学习,城市环境治理都需要持续而全面的创新。城市燃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型的概念包括城市空气环境,管理创新和环境管理等许多领域,要定义它,我们首先需要组织相关概念。现代词典对城市的定义如下:人口稠密,工商业不发达,居民主要是非农业人口,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可以从法律和自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定义,从法律上讲,城市是国家和政府确定的具有法律重要性的行政单位。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城市具有某些功能,包括经济和非农业功能,专门的分工以及某些功能,例如政治和文化,人口众多,人口稠密,社会关系复杂。城市环境是由使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人们创建的高度人造的存储环境。人口高度集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严重矛盾,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这将对尽快飞行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住区的城市化对空气,水和生物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大气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更加紧密相关的大气。地球的大气层由地球周围各种气体的混合物组成,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一个城市或一个城市群形成后,只有在用餐后才变得美味。由于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口密度很高,空气成分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异。塑造城市大气环境,城市大气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例如高度人造的城市环境以及人类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自然大气环境。

四、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措施

(一)完善城市环境管理相关措施环境治理是政治生态学和环境政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倡导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的政治活动。环境治理的定义是环境治理是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决策过程。环境治理是三个主要的机构:市场、公民和社会(例如,在地方政府、家庭、国际或全球层面)之间的多层次互动。该实现是对环境需求和社会投入的响应,是独立于法律,没有任何程序,是人类过程并且具有广泛接受的行为约束,具有“良好治理”的特征,并且主要目的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齐晔等人则认为环境监管的内涵发生了几度变迁,经历了从环境的行政,再到环境的治理的演变。杨立华和张云则认为环境管理范式就应该从管理过渡到了参与式管理,然后最终再回到治理。专家学者参与、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公民的参与、企业的参与等各种专门化治理模型和强调多个社会主体合作的多元协作理范式,这是治理机构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原则和方向,主要包括治理机构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原则、治理目标和治理绩效等分析框架。"。

(二)加强环对城市环境的管理191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生产要素和生产系统中条件的“新结合”以及通过市场获得潜在利益的活动和过程。这一新理论涉及五种情况:引入新的“礼物”,使用新技术,开放新市场,控制新原材料供应以及实现新的工业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方法属于经济学领域。研发的起点是企业家生产低成本或高利润产品的方式,他的研究集中于西湖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提供的创新,即制度创新的方法,他的研究集中于制度的形成和改革。不同教授从各自的研究系统进-一步丰富创新理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英国经济学家德维克里斯托夫.弗就里曼于1989年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看研方法、大学等多方面,是一个机制概念。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飞跃不能仅仅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以最佳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分配资源。社交活动提供信息,游戏规则和激励措施。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公开;突发环境事件;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3—0063—04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①我国目前的环境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环境的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都在逐步加大,突发环境事件有逐年高发的态势。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地共依法处置突发环境事件542起,其中由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理的106起,重大、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各11起。②由于结构性环境风险的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态势仍将持续。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围绕事件调查、处理、应对、处置等会产生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是否适当、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否成功、顺利进行。基于此,有必要检视我国相关法制,探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法治完善。

一、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中的问题及

相关理念与法制检视较之一般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在发生方式和时间上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偶然性较强,这使得事件形式趋于多样化,也决定了其应对处理更加困难。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发展趋势各异,与常规的信息公开相比,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当全面、具体、准确,信息应当及时、动态化。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公开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信息的与流动方面:一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不全面。现行法制关于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规定不够细致、具体,导致政府部门在公布环境信息时往往有所取舍,对于涉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警及应对措施的信息公开,政府的选择倾向尤为明显。二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不及时。由于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实践中所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指标体系不完整,信息滞后,信息更新周期较长,由此导致肇事单位、政府和公众所获取的信息量严重不对称。突发环境事件关涉社会公共利益、所涉利益群体的范围相当广泛,只有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才能给公众提供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避免引起猜测和恐慌。相反,在不能及时知晓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公众

收稿日期:2012—12—05

作者简介:王树义,男,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2)。

庄超,女,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博士生(武汉430072)。

就不会、也不能积极、及时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事件造成的损害后果就可能加剧。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凸显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理念偏差和我国相关立法的不足。理论上,信息公开应以“公开为主,不公开为例外”,这一原则体现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但实践中作为信息公开主体的政府在信息公开与否的选择上往往基于政府能力及政绩考虑而选择不予公开、封锁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理念偏差与我国相关法制存在疏漏紧密相关。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5号)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但针对环境信息公开,尚无系统、具体的法律规定。如《环境保护法》只是规定了发生污染事件者的通报和向管理部门报告的义务,而没有信息公开的规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属于应急法制的内容,应急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引起的公共危机所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公共利益的维护以个人利益的有效实现为前提。公众既是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主体,也是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所要保护的核心,公众生命与健康权利的保障重于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政府作为信息公开的主体之一,应在理念和策略上作出调整来回应突发环境事件对信息公开的特殊要求。在理念上,政府应认识到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④在策略上,政府应认识到在传统传播环境中,信息流动基本遵循“分—总—分”的单线流程,即各级政府向中央汇报信息,中央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向各级地方政府公布信息,信息流动所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可以预见和控制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网状流动,政府只是信息传播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应允许公众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理念更新

1.因应风险社会的需要,实现从追求秩序价值到崇尚个人生命健康保护的目的革新

传播理性的增长会使社会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和政治成熟度,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有序管理是社会系统的秩序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⑤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制度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在公共层面上组织和参与信息传播、重新确立主体性的过程。突发环境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会导致应急信息失真和共享障碍⑥,一些政府部门以“怕引起社会恐慌”为由,非但不及时公布事件信息,反而对事件详情讳莫如深。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不公开的前提只能是为避免对社会公共秩序(关涉国家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造成冲击和不良影响,若仅从地方利益出发而不予公开信息,即构成对信息公开保留目的的违背。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价值位阶里,对秩序价值的追求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秩序价值之外是否还有必须重视和保护的价值?如果有,秩序价值是否衡置于第一序位?笔者认为,与秩序价值相比,人的生命及健康的保护应当是更高位阶的价值,个体私权益的表达与实现应成为社会有序管理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已从工业社会的财富分配和社会不平等的改善,转变为如何缓解伤害、分配风险。⑦与之相适应,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目的应当从单纯的社会秩序维护转向人体健康及公众财产的保护,应将信息公开作为公众财产及其人身利益得到保护的前置条件和重要方式。

2.因应法治社会的需要,实现从权力扩张到有限控权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转变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通报事件的起因、造成的影响、注意事项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形式,能使公众及时获得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消除相关谣言对公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⑧与发达国家自下而上地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不同,我国的信息公开进程从根本上讲是政府主导的自我改革与完善过程。⑨受传统管制思维定式的影响,政府注重信息开发利用所带来价值的最大化,而往往忽视了在信息管理中应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达至对公民个人权益的保障。在风险社会中,为达到有效的环境保护目的,行政机关希望将所有资讯活动揽于一身。为尽早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政府部门会采取各种突发环境事件紧急应对措施,个别情形下公权力的扩张会导致政府行为偏离甚至违背法治原则,以致威胁甚至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措施的公开是监督政府在应急状态下能否坚持法治、公共权利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能否得到尊重与保障的重要标志。在多数情形下,公共危机事件是检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契机;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导向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决定危机管理成败的重要环节。⑩立足于行政法的工具性价值,应更加强调对行使权力者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将信息公开作为实现权力约束的重要手段和考量民主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政府应遵从此理念来主导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在提高政府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的同时搭建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

3.因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实现公众对突发环境事件从知情到参与的权利保障

在我国,知情权并非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但这一权利渗透在其他权利中,是民主本身先决的、内在的、当然包含的一项权利。知情权的保障与信息公开密不可分。信息的有效流通是知情的必然前提,实践中很多行为所暗含的权利要素即为知情。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危机不断加深和公众环境权利意识迅速觉醒,赋予公众环境知情权已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深深扎根于自由市场、有限政府、社会自治等环境治理理念中,其以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为理论基础、主要动因和制度中心。环境信息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形成环境监督机制的基础,其应始终面向社会公众,以促进和保障公众参与为目的。实践中公众难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公众无法掌握足够的环境信息。政治学研究表明,社会的自主能力与信息公开的程度成正比。一个社会的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就越强,社会就越稳定。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信息的有效、及时公开对于提升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以及促进公民自我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公众知悉相关环境信息,更在于吸引公众积极有效地与政府共同应对环境事件。尽管在应对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政府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采取的措施、相关专家意见等都需得到公众的认可,政府并应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发挥公众在环境决策中的监督作用,从而减少环境决策的失误。

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制度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强调风险应对过程中秩序价值的实现,但又不能拘泥于秩序价值的追求,应摒弃地方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的所谓“地方理性”,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管理中的政府权力扩张,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公众参与和社会自我管理的程度。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原则的完善

基于突发环境事件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实践中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除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正当程序、效率、诚信与责任等行政法原则外,还需遵循符合环境信息固有属性的特别原则,即信息充分公开原则和信息便利原则。信息充分公开原则体现突发环境事件对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同步性的特殊要求,包含信息全面、有效、可获得三个层面。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同步性强调对某些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环境信息的公布应设定具体时间。突发环境事件中信息的价值量与时间存在相当的关联,公开不及时会极大地降低信息的价值,这要求相关主体对环境信息的处理必须与环境状况的发生变化在时间上保持同步,并在处理结束后将信息及时传播出去、迅速让公众知晓。突发环境事件从预警到发生、发展、结束及其事后处置经验总结等都要及时公开,以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对。良好的环境信息公开还应以便利为原则,注重信息公开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对信息作必要的、科学的整理与分析,使用公众明白易懂的词语,让公众清楚地了解环境事件的过去、现在及可预测的将来。信息便利原则重在实现信息的可获得性,追求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传播,是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重要原则。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单独公布,必须用公众熟知的语言公布在环保部门的网站和其他政府门户网站上,同时以方便公众知悉的其他方式与传播。

2.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构建

环境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应该是双向的,既包括政府向公众的信息公开,也包括公众对政府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中存在着不同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这种利益冲突与协调既存在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也反映在不同类型、不同范围的公共利益之间。处理这些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私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小的公共利益依附于大的公共利益。为消除政府部门之间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中行动不统一、协调性不足的弊端,应建立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互动与共享机制。为此,应当改变“上传下达”、“各自为政”的传统信息公开管理模式,建立各省市区、各部门之间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数据库、联席会议制度等,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效能和业绩考评体系。

信息公开是双向的信息沟通,政府对公众提供的环境信息的知悉和反馈有助于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公开的目的实现,因而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还应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公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结合起来。这一机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公众作为政府应急处置措施的相对人,配合政府采取各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措施;二是促使公众作为环境公益的享有者,监督政府和其他组织履行环保职责。政府与公众之间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的设计应以满足公众参与需要,增强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可得性为落脚点,消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促进信息在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反馈。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在现实社会中,民间环保组织在专业知识、技术和调查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在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和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应当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考虑通过政府的认可,将民间环保组织作为政府环境信息的正规平台。

3.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救济

一个国家的环境信息法律制度乃至所有领域的法律制度的实施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中权利救济制度的优劣和完善程度。司法应该成为信息公开权的最后保障。如果仅仅规定了一系列权利而没有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则权利就是一纸空文。欧盟一些国家和美国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中不但规定了相应的公民权利,还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权益不能实现时的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程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受到直接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追究相关民事责任,但公民在实际遭受突发环境事件损害时,在启动诉讼、请求救济方面仍困难重重。笔者认为,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制度中应当确立救济机制,应明确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中的责任承担方式,提供实现公众环境信息权益、追究企业法律责任的程序依据。

注释

①参见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颁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第一条。②《环境保护部应急办:环境突发事件越来越突出》,《中国环境报》2012年2月2日。③韩从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70页。④Kathleen FearnBanks(USA):Crisis Communications:A Casebook Approach,LawrenceErlban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2007,p307.⑤贺文发、李烨辉:《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129页。⑥王琪、赵璟:《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问题探析》,《海洋信息》2009年第4期,第29页。⑦[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9页。⑧石国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探索与借鉴》,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⑨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⑩任晓刚:《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建设》,《人民论坛》2012年第8期,第74页。朱谦:《论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构建》,《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Svitlana Kravchenko(USA):Is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Oregon Review of F International Law,2009,p249—251.胡静:《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236、241页。刘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功能探析》,《科技与法律》2010年第6期,第57页。周军等:《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现状评估及政策建议》,《环境保护》2011年第13期,第33页。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环境与开发决策的正当法律程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朱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第156页。

参考文献

[1]应松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15.

[2]韩大元.公法的制度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1.

[3]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47.

第5篇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排污权交易环境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 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对比公共管制、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已成为当前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环境政策工具。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它对于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排污权交易环境治理政策手段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排污权交易的内涵

排污权是指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及治理中的外部性问题,首先由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环境的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单位,即若干排污权。政府管理部门选择某种方式(如免费分配、招标竟拍和标价出售等)分配初始排污权,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买卖。在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下,各个相关生产企业根据其实际需要,在有关政策、法规约束下进行排污权交易、转让活动。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企业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程度并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概括地讲,排污权交易是立足于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通过界定产权、借助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市场(一级市场)和排污权的交易转让市场(二级市场),各个企业自主选择排污量的多少,但各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突破所规定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二)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是首先一种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具备明显的外部性。从企业污染排放来看,由于存在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的负外部性,其结果是污染物的超量排放;从对环境的治理来看,由于存在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的正外部性,大量企业采取“搭便车”行为,其结果是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以解决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外部性、充分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作用为立足点,通过产权明晰化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让其进入市场,将环境副产品纳入成本,通过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环境政策偏离于社会运作的主体和主流而呈现边缘化状态,导致环境政策的干预效应不足,同时在环境保护工作的运作方式上,客观上存在着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忽视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现象,只强调投入,不强调产出,使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只有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导致环境保护成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加深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对立,从而对我国的全面、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诺斯(1994)曾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并将这预期的净收益的来源归结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内在化、降低风险和交易费用等而实现的“外部利润”。探求环境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权益关系的有效和公平配置,将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排污权交易正是这种制度创新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发展经济的,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目前,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造成近百万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困难,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在当代就已直接表现出来了。以上种种事实说明,对环境的治理保护刻不容缓,如果不采取能迅速有效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陷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泥潭,在未来几十年被锁定在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道路上。

排污权交易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的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及其治理,可以借助图1予以说明。暂不考虑各个企业投资于环保方面的问题,即假定各个企业的污染物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假定企业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图1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生产造成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所以社会边际成本高于私人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用虚线MC+ME表示,虚线MC+ME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的垂直距离(即ME)可以看成是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即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的产量应当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是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X**。因此,由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而使污染物的排放量高于社会均衡排污量,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公共管制、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工具,但这些政策工具在具体内容、污染控制方式以及治理效果方面各有特征,从把环境污染外部性予以内部化的角度看,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政策手段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比较而言,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排污权交易有利于达到环境总量控制目的并有效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

排污权交易能确保达到环境宏观总量控制的目的。排污权是环境资源商品化的体现,排污权交易过程中被交易的对象就是环境资源,交易使环境资源商品化,交易活动的结果就是将全社会的环境资源重新配置。排污权交易这一环境政策工具要求不拥有排污权许可证者不得排污,拥有许可证者不得违反规定排污,否则因违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因而能确保在污染排污总量上达到控制目的。反观收取排污费、补贴等政策手段,由于我国排污费征收标准和超标排污处罚标准严重偏低,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排污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的排污费甚至不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10%,加之环保部门其他手段缺乏,而且力度微弱,客观上造成“付费即可排污”的不合理状况,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补贴政策的实质是对于积极治理污染的企业所发生的治理费用,政府予以补贴以提高其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反映环境目标的合理补贴水平难以精确地确定,有可能出现当补贴的激励高于治理污染的边际费用,企业就会增加排污,以求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的状况,最终也会导致排污总量不能被有效控制。

排污权交易能有效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提高管理效率。收取排污费的实质是期望能有效地把一个企业加给他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在图1中,这种费用应该等于ME,即通过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ME,致使企业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降低其产量,即降低了污染排放量。但对于ME的大小,政府缺乏足够的信息,从而使得收取排污费的效果和效率都受到严重影响;从环境补贴政策来看,补贴额的大小应等于企业边际污染治理费用,但管理部门对企业边际污染治理费用的信息匮乏,从而降低补贴政策的效率。在排污权交易模式下,企业自己通过对边际污染治理费用和排污权市场交易价格高低的对比,借助于排污权交易转让市场(二级市场),自主选择污染治理投入额、排污量的多少,从而合理确定环境资源价值。

排污权交易能以较低的社会总成本实现环境管理质量目标。在企业污染治理成本的大小上,政府和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对于排污费和补贴政策,如果排污费收取过低或补贴给予过高,预期的环境标准可能就达不到,然后不得不提高收费标准或降低补贴,然后继续调整,经过反复的迭代过程,最终达到环境标准所要求的排污量水平,这意味着排污者为了达到既定的排污量及减少污染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不得不付出昂贵的调整和再调整成本。同时,原有及新生公司的生产扩张将增加对排污量的总需求,如果要维持一定的环境标准,这就要求收费标准周期性地增加,这势必在增加排污费或降低环境标准之间做出抉择。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市场力量会自动地根据排污总量的高低、企业自身边际污染成本大小,及时做出调整;对于新生公司或原有企业生产扩张而致的排污量需求,直接在排污权市场上购买即可,社会污染总量没有增加。环境监督成本也相应减少,全社会以较低的总成本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能有效刺激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在排污收费制度下,收费由政府强制征收,排污许可证由政府发放,超标排污由政府处罚,大部分污染处理设施由政府投资兴建,企业是否执行环保政策过多依靠行政手段的被动监督,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而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企业可以在购买排污权、自行治理污染和出售排污权之间进行选择,排污者之间根据其成本效益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各个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客观上存在差异,有了排污权交易之后,污染治理成本高的企业就会购买污染治理成本低的企业的排污权为其所用,对污染被治理企业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还能通过出售多余的排污权获得收益。在存在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差异,以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情况下,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有效刺激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排污权交易制度把一个非市场问题转化为市场问题,能够诱导企业由向政府索取排污权到在市场中竞争排污权的转变。由于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是有差异的,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治理环境的支付能力越强。所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排污权流向出价最高的企业,也就是流向资源利用最有效率的企业。

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缺失、交易不便而产生高额交易成本

排污权交易的实质就是采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境标准质量,体现了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通过法律明确界定排污权的产权归属是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前提。但在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除了个别针对特种污染物的规定中体现有“总量控制”意图外,主要的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总量控制”的规定。在“排污付费”的污染控制政策下,只要付费就可以排污,这样企业显然不会去市场上购买排污权,也不会有企业卖出排污权,也就是说,没有对排放量的总量限制,就没有市场。这些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有关排污权交易的国家层面上的立法尚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创先将大气污染排放指标有偿转让法定化,但是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地立法,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便于我国排污权交易在基层的实际操作。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而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

排污权交易市场要真正能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包括完善的交易规则、排污权在一级市场上的初始定价和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的规范以及购买排污权的信息搜集方便程度。目前,我国仅有浙江嘉兴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总体来看排污权交易的信息平台极为缺乏,导致了解谁拥有或需要排污权、排污水平、排污权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等基础性信息和为达成排污权交易与各厂商讨价还价的信息磋商成本信息较高。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其造成的工业污染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达到或超过半数,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寻求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而且存在着逐案谈判的问题,从而间接导致了整个排污交易市场的无效。

(三)排污权的独特属性导致了排污权交易市场“薄市场”现象

排污权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方不是自己使用该商品而是为了出售;需求方购买该商品既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转售获利。但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排污权供求双方的基本目的都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供自己使用。排污权就其渊源来讲,是由管制者对环境的所有权而派生出的一种他物权,拥有了排污权就等于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净化能力的权利,这种权利的总量自然是有限的。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卖方并不迫切进行排污减少信用的交易。这种双方交易意愿的差距自然会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不活跃,形成“薄市场”,不容易形成市场均衡价格,甚至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失灵。

(四)市场势力的存在导致排污权交易不活跃并降低了排污权交易机制作用发挥

所谓市场势力指卖方垄断者或买方垄断者在市场中策略性的操纵价格的行为。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从理论上讲,潜在的买卖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买卖双方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买方来说,非常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排污减少信用以实现正常生产或避免因超指标排放而受到处罚,因此其交易的期望很高;而对于卖方来说,由于排污减少信用是其企业的一笔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排污总量控制的削减,具有很大的增值可能性。因而基于利益的考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竞争比商品市场要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双边垄断性。市场势力在排污权市场和资产市场上的联合可能使得排污权被卖方垄断,从而阻挠新企业的进入或将某些现有企业赶出市场。大企业可能行使市场势力使得其他企业的污染控制成本上升,而自己的成本下降。这两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可能导致排污权交易价格较多地偏离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从而影响了排污权交易制度效率的发挥。

发展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必须尽快从法律上明确排污权的产权归属

一般而言,增加生产与减少污染存在两难冲突,如果实施了排污权交易,那么排污权即构成企业事实上的生产要素之一,如果企业不重视对污染物的控制又无足够的排污权份额,企业就不能生产,企业就必须在自行治理与购买排污权二者的费用上进行权衡比较。为了在竞争中掌握主导权,提升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不依赖于与竞争对手在排污权份额上的争夺。可见,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条件是从法律层面保障排污权的产权归属,解决排污权交易中的制度瓶颈。

(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在污染物的种类众多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品种、某地区的排污总量是解决了排污权的法律障碍后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政府以何种方式分配初始排污权也必须被重视,防止政府主管部门在初始分配中 “设租―寻租”行为的出现。再者,实施排污权交易后,排污权本身成为事实上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量有一个逐渐推进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必须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易规则,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对排污权的垄断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为交易各方提供供求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排污权交易信息搜集的成本。既然排污权是一种有价证券,就可以借鉴资本市场成功的经验,通过交易所或店头交易的方式完成交易。

(三)积极建立排污权交易激励机制

针对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有可能由于交易不活跃而致的“薄市场”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例如,对积极削减排污总量并积极出售排污减少信用的企业,政府应从税收、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并保证在其重新需要增加排污指标时以优惠的价格优先向其提供等;在排污权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政府应购买富裕的排污权,以保证并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四)加强环境监测并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政府主管部门应抓紧创新,制定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处罚办法,建设先进的监测设施和有效的监测队伍,建立严格的监管措施,防止企业的偷排、超量排放等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没有取得排污权的企业,坚决禁止排污,并课以重罚甚至是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等处罚方式,建立起以市场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一整套综合治理体系。

(五)转变政府职能应专注于“立规则,当裁判”

与传统的收取排污费、补贴等政策措施相比,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求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从过去直接发放排污配额、确定补贴等方式直接参与市场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保护者,回归“守夜人”的角色定位。各级环境监管部门必须杜绝环境保护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充分认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推进排污权交易。

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因而在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方面,通过产权明晰化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让其进入市场,将环境副产品纳入成本,而不是转嫁到社会和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头上,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不是全部。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经济手段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的、万能的,还必须有超乎经济手段的约束机制,如政府干预、政策引导、法规处罚、相关组织的协调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泰坦伯格著.排污权交易:污染控制政策的改革[M].三联书店,1992

3.李寿德等.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8)

4.Woerdman E.Implementing the kyoto Protocol :Why JI and CDM show more Promise than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J],Energy Policey,2000

5.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R] ,2004

6..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努力构建环境保护新机制[N].经济日报,2006-3-13

第6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7.012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U Pin

(Faculty of Geomatics,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huangqiao township, Neiji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by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mapp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r, Cu, Hg, Pb, As in study area was low, and the most soil belonged to the first standards of geological enviromental quality; the contents of Zn, Ni and Cd was relative high, but kept within the secondary standard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soil heavy metal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8 heavy metals showed that the most soil area of Shuangqiao township belonged to grade II soil, the proportion was about 97%.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soil fertility indicated that soil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was rich,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as normal level, and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was low, so phosphorus fertilizer should be applied more during rice cultivation.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eavy metal elements

?S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农业地质数据处理之中。GIS在进行环境治理与监测、制定应急预案以及防止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地质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运用归纳演绎法对数据进行抽象概括与总结,对获取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数据内在规律[1]。定量分析则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法则计算分析对象的各个指标,定量分析是将研究对象内部关系以及外部环境以数字或公式表达出来,对研究对象得到一个精确的理性结果。在农业地质环境数据分析中,各重金属元素间存在相互关联,难以得到所需要的各种标准数据,导致结果误差[2,3]。本研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根据规范标准将地质环境分为3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图方法对四川省内江市双桥乡农业地质环境进行分析,首先结合GIS原理给出了制图基本方法,然后根据样本数据绘制得到二维直观评价图,旨在为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四川省内江市双桥乡辖区地质结构简单,为第四系河流松散堆积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330~473 m,地貌以中、低丘陵为主,多为阶梯状与馒头状,谷宽100~200 m,平地少,坡地多。区域内富含钙、镁盐质物质,土壤pH中性,通透性好,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但由于土壤坡度较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土层变薄。由于发展水稻基础条件较好,故目前多以种植冬水稻为主,年种植一季水稻。本研究农业地质环境以水稻为基础。参照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二级标准(GB 15618-95),将水田地质环境质量分为3个等级,如表1所示。

1.2 数据采集

采集双桥乡区域内294组水稻根系土样品,测定各样品根系土元素含量。

1.3 基于GIS的制图方法

以水稻根系元素含量为指导,结合数据的空间统计方法及绘图矢量软件展开农业地质环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核心为认识地理位置与数据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或自相关程度,涉及空间权重构建、空间自相关性与检验相关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反映一个区域单元某一属性与邻近区域单元同一属性值的相关程度,也反映某一属性观测数据间的潜在依赖性,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4]。自相关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正相关指位置紧密的观测单元倾向于相似,负相关指的是位置紧密的观测单元倾向于相反,本研究运用数据空间统计方法的正相关性。

由于全局统计不易发现位于不同区域的空间关联模式,必须运用局部自相关系数,通常采用局部Moran指数计算局部空间相关系数[5]。局部相关指数LISA是能够满足以下两种要求的统计量:①每个区域单元LISA是描述周围显著相似值的空间集聚程度指标;②所有观测值LISA之和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一个LISA对应的局部统计关系表达式为:

■Li=?姿?撰 (1)

式中,Li 为空间相关局部指标,?撰为空间相关全局指标,?姿为比例因子。

局部Moran指数Ii是局部LISA的一个特例,具备公式(2)中的含义。

Ii=■ (2)

式中,Xi为区域i的观测值,Xj为区域j的观测值,■为样本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统计量可对有意义的局部空间关联进行显著性检验,局部Moran指数检验公式为:

Z(Ii)=■ (3)

式中,Z(Ii)为检验值,E(Ii)为样本数据期望值,VAR(Ii)为样本方差。

E(Ii)=W/(n-1) (4)

VAR(Ii)=■-E(Ii)2 (5)

其中,Wi=■Wij,Wi(2)=■Wij2,

b2=n■。

通过局部Moran指数检验公式做出散点图研究局部空间不稳定性,散点图用于数据的二维可视化,形成初步可观察示图,然后结合MapGIS软件以及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下一步的图像数据处理[6-8]。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各重金属元素含量

参照地质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以及样本数据对测试区土壤元素含量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国标(GB 15618-1995)将土壤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值接近背景值未受后期污染,是最接近原始自然环境的土壤[9];Ⅱ类土壤重金属存在积累状况,但不对植物与环境造成污染伤害;Ⅲ类土壤重金属积累已超过临界值,此类土壤种植的作物危害人体健康。根据表层土壤样品数据,得到区域内As、Hg元素含量所受污染情况最小,几乎全部为Ⅰ类土,其余6种重金属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基于GIS重金属评价获取各元素分级面积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土壤As元素含量范围为2.2~8.3 mg/kg,平均含量5.0 mg/kg,全区含量低,为Ⅰ类土壤区;Cr、Cu、Hg、Pb含量较低,Ⅰ类土壤面积所占比例均在94%以上;土壤Cd元素含量较高,均为Ⅱ类;土壤Zn和Ni元素Ⅱ类土壤所占比例较大。其中,Zn含量范围在64.5~123.6 mg/kg,平均为91.0 mg/kg,Ⅰ类土壤区面积为783.9 hm2,Ⅱ类土壤区面积为438.9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59.0%与41.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土壤元素Ni含量较高,范围在23.6~52.6 mg/kg,均值为38.2 mg/kg,观测区域内主要为Ⅱ类土壤,占总面积的73.8%,存在少量Ⅲ类土壤,面积2.4 hm2,占总面积的0.2%,Ⅲ类土壤区域集中分布于马龙村附近,其余区域为Ⅰ类土壤,占总面积的26.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从总体上来说,双桥乡As、Cr、Cu、Hg、Pb 5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大部分符合地质环境质量一级标准,Zn、Ni、Cd含量相对较高,但也符合地质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2.2 土壤重金属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将As、Cr、Cu、Hg、Pb、Zn、Ni、Cd 8种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取数据空间叠加方式编制重金属综合评价空间信息图像[10]。叠合原则为量变引起质变,8种元素分别单独考虑时为Ⅰ类土壤,当8种元素叠合考虑时,区域可能由Ⅰ类土壤变换为Ⅱ类土壤甚至Ⅲ类土壤。考虑样本数据Cd元素的异常分布特征,在进行叠合考虑综合评价时分为剔除与不剔除Cd元素两种情况,通过Map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土壤重金属评价情况,见表3、图3、图4。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剔除Cd元素情况下, Ⅰ类土壤区域所占比例仅为0.2%,绝大部分土壤?^域为Ⅱ类土壤,所占比例高达98.1%,存在少量Ⅲ类土壤区域,所占比例为1.3%,Ⅲ类土壤区域主要分布于马龙村附近(图3);在加入Cd元素情况下,Ⅰ类土壤区域完全消失,Ⅲ类土壤区域所占比例增大为3.5%,其余区域为Ⅱ类土壤,所占比例为96.5%(图4)。

2.3 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性指标[11],根据四川省项目“金土地工程”中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确定分级评价标准,具体见表4。

通过GIS数据处理得到各元素分级面积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5,分布情况见图5~图8。双桥乡土壤有机质碳含量主要在四级水平,占55.8%,五级水平占38.1%,有小部分二级、三级和六级区域,说明有机质碳含量在整体区域内跨度较大,但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在四级、五级水平;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分布在三级、四级水平,分别占51.3%与42.3%,由此可见土壤全氮含量中等肥力区占到了93.6%。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分布在四级水平,所占比例为76.4%,五级区域所占比例为23.3%,说明土壤全磷含量整体水平偏低,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可适当施加含磷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全钾含量主要分布在二级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5.3%,说明双桥乡土壤钾含量均衡,且为高水平,利于农作物生长。

3 结论

以四川省内江市双桥乡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样本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根据GIS原理以及样本数据给出了数据处理方法,并根据样本数据得到了各元素二维直观评价图,为观察数据规律做出了贡献。

2)土壤单项重金属含量评价结果表明,Cr、Cu、Hg、Pb、As含量较低,在整个双桥乡大部分为Ⅰ类土壤区;Zn、Ni、Cd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但也符合地质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第7篇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信息与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所以说,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反过来,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

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是内外部管理信息,而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信息管理的范围有所拓展,不仅仅是内外部管理信息,同时又强调了对“第二类”信息管理的重视,即“人”的管理,包括人的思维、经验、技能等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

(二)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搜索引擎、数据仓库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三)优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必须要做到信息交流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并且还要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四)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

在知识管理中,最普遍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只有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

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

(一)信息组织重组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体系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组织重组,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组织重组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始的信息经过整理、优化进而转化成有效的、集约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信息管理的创新,而信息组织重组是创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需重视起来。

(二)创建信息制度

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基于对信息管理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注重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资源,合理组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方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注重信息人的培养

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注重内外部信息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第二类”信息管理,即“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信息人,重点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力度,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聘用人才都要慎重考虑,并且还要提高企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除了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发挥人的思维意识。

(四)重塑信息文化

企业的信息文化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信息文化的重塑。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息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领导应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带动企业步入全新的氛围,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重构信息系统

如今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当前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必须要完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重构信息系统,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让信息资源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三、结束语

第8篇

1.1理论框架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心理环境”概念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和勒温提出,是指人脑中对人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4]。学校心理社会环境是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心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属性[5]。本研究以Moos的理论[6]为理论架构,同时参考Fraser[7]在测量方面的观点,以学生对学校心理环境的主观知觉为测量对象,进行维度评价和指标的讨论[8]。将“学校心理环境”定义为一种群体心理环境,是群体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由群体内部成员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心理环境。通过收集查阅国内外资料,了解我国中小学校心理环境及量表编制现状,为量表研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然后制定维度及编制量表,最后设立研究工作组包括1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4名研究生。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9],征求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4位国内高校儿少卫生、教育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专家的意见完成全部2轮咨询,主要包括分量表及其维度设定的合理性,二级指标的建立及其评定。第一轮参与咨询的24位专家中15位为教授,5位为副教授,4位为讲师;平均年龄47.7岁;相关工作年限在1~39a之间,平均23a;有3位专家从事心理学研究,21位从事儿少卫生研究。最终确定的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分别为(1)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团结互助、心理支持

、平等尊重;(2)组织秩序:领导作风、管理制度、秩序纪律、舆论氛围;(3)教学氛围: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责任与道德;(4)学习与个人发展:学习竞争、学习压力、教学态度、发展多样性;(5)物质环境:校园环境与设施、社会文化背景。并在预调查基础上考虑问卷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形成了包含64个条目的问卷。

1.2问卷信度、效度的确定

1.2.1条目分析

本研究采取以下6种方法综合评价进行条目的筛选。(1)分辨力系数法:将受试对象按所得分量表总分高低排序,得分最高的25%个体组成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5%个体组成低分组,计算每个条目在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平均得分差即条目分辨力系数。鉴别指数分为4个等级:0.4以上为优良;0.30~0.39为良好,如能修改更好;0.20~0.29为尚可,仍须修改;0.19以下为劣,必须淘汰。考虑删除系数<0.3。(2)t检验法:用t检验比较条目高分组和高分组的得分,两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考虑删除。(3)相关系数法:删除<0.3的条目。考察每个项目与初始问卷总分的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3者考虑删除;考察每个项目与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将项目与所属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0.3者剔除。(4)反应度分析:考虑各条目5个等级选项中被选中率,3个及以上选项应答率<10%者考虑删除。(5)内部一致性:用来进行项目筛选的具体方法是比较去掉所考察项目后,所在维度Cronbachα系数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项目越多,系数越大。如果从维度里面去掉1个项目,若系数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了,说明该项目的存在降低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则考虑删除。在以上5个标准上中若满足3条及以上者则删除条目,否则保留。

1.2.2因子分析

对经过以上项目分析筛选后的条目,采取主成分分析(PFA)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公因子,得到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再用斜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剔除最大因子负荷<0.4,或交叉负荷<0.1的条目,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的数目:(1)因子的特征值≥1(λ≥1);(2)因素必须符合碎石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也是因子分析中确定因素个数的方法;(3)抽取出的因子至少能解释50%的变异;(4)每个因子至少包含3个题目;(5)因素能合理命名。

1.2.3第二轮专家咨询

第二轮专家咨询同样采用德尔菲法,征求第一轮24位专家的意见,在上一轮的基础上,考虑大多数学者对学校心理环境概念与构成的认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充分考虑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特点,从多个维度筛选自测评价体系,对维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2结果

2.1专家咨询结果

本研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是78.46%,81.25%,说明专家对本项目比较重视。专家权威程度的判断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2轮咨询5项一级指标的判断依据系数平均值为0.81和0.75,说明判断依据对专家的影响程度较高;熟悉程度系数平均值为0.76和0.78,表明专家对所咨询的问题较熟悉;5项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75,可以认为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由于专家的权威程度与预测精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可以推论本研究的精度也较高,2轮专家咨询5个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程度均高于0.75,其中学习和个人发展维度的权威程度最高。根据2轮回收调查表统计结果,采用界值法并充分结合专家意见,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人际关系”调整为“班级氛围”,将18个二级指标合并成17个,分别为(1)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团结互助、心理支持、平等尊重;(2)组织秩序:领导作风、管理制度、秩序纪律、舆论氛围;(3)教学氛围: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责任与道德;(4)学习与个人发展:学习竞争、学习压力、教学态度、发展多样性;(5)物质环境:校园环境与设施、社会文化背景。

2.2问卷信、效度的评定

随机抽取武汉市、潜江市、孝感市3个地区初中、高中各1所,共回收问卷3775份,剔除应答率低于85%的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40份,有效率为96.42%。被试年龄范围为11~19岁;其中男生1911名(52.5%),女生1729名(47.5%);初中生2005名(55.1%),高中生1635名(44.9%);独生子女2446名(67.2%),非独生子女1194名(38.8%)。2.2.1条目分析结果经过条目分析,分辨力系数法、t检验法、相关系数法、反应度分析、内部一致性这5个标准中没有满足3条及以上标准的条目,在条目分析中没有需要删除的条目。2.2.2因子分析结果首先,确定待分析的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人际关系、组织秩序、教学氛围、学习与个人发展、物质环境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778,0.746,0.740,0.808,0.817。根据Kaiser给出的做因子分析的统计量标准:KMO>0.9时非常适合,0.8<KMO<0.9适合,0.7<KMO<0.8一般,0.6<KMO<0.7不太适合,KMO<0.6不适合做因子分析[10]。4个分量表KMO系数均可做因子分析,根据巴特利球形检验结果,P值均<0.01,拒绝零假设,认为变量间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关联,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斜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碎石图,以特征值≥1为标准确定因子的个数。班级氛围分量表提取的公因子有3个,与设想维度一致;组织秩序分量表提取的公因子有2个,与设想维度不一致;教学氛围分量表提取的公因子有3个,与设想维度一致;学习与个人发展分量表提取的公因子有3个,与设想维度一致;物质环境分量表提取的公因子有3个,与设想维度一致。根据结果对不能够在某一因子上有突出因子载荷或者在多个因子有交叉载荷的条目进行删除,共删除4个条目。经过以上统计分析,最终全量表共有5个分量表13个维度组成,共60个条目。最后,对删除后的班级氛围、组织秩序、教学氛围、学习与个人发展分量表的剩余条目重新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所得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斜交旋转,各分量表的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36.458%,41.803%,42.088%,27.691%。这些因子已能较好地反应条目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结合专业实际分析和两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分别赋予每个因子较为合理的专业意义,分别为(1)班级氛围:和谐融洽、竞争氛围、师生共情;(2)组织秩序:舆论氛围、班级管理;(3)教学氛围: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4)学习与个人发展:发展多样性、学习压力、学习动力;(5)物质环境:校园环境与设施、校内外安全。

2.3信、效度分析

2.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3,分半系数为0765;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748~0.883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0.812之间。说明量表具有比较可靠的信度。

2.3.2内容效度

本研究在初期建立指标体系和条目池时采取以下方法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1)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框架,并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指标体系;(2)问卷的条目编写和条目池的建立参考了国内外已成型的量表;(3)本研究条目经过小组的逐个反复讨论和完善。

2.3.3结构效度

心理测量学认为,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超过各分量表的相关是结构效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各分量表的相关在0.552~0.893之间,可见量表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3讨论

第9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再生

Abstract: The circular economy law that to save steel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an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steel is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Material planning, layout extraction material, scrap recycling, three key points to form a new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rocess to achieve the saving, planning the path from the whole steel structur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cushion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energy saving, recycling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顾名思义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作为原料进行利用,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1. 新型管理体系的必然性

提高钢材利用率,降低成本一直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大提升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必然手段。

1.1 首先原材料的采购,套路提取材料计划是机械累加,对同规格钢材只是最终吨位,对尺寸无太多要求,这就导致采购和生产脱节,往往采购的钢材不符合图纸板材尺寸需要,强行下料就会浪费严重。

1.2 生产任务紧,切割效率高,切割工人来不及考虑和计算优化套排,为了赶生产进度,只好放弃钢材利用率,钢材浪费更加严重。

1.3 关于余废料,切割生产管理处于简单粗放状态,没有准确的定额计算和成本管理,下料工已经习惯于顺序切割,由于工程时常交叉用料,后期往往随缺随补。对于余废料没有专人负责保管、回收,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剩余钢材堆积如山,锈蚀流失不计其数,厚板浪费更大,对于废钢的管理必然提上日程。

提倡节能降耗如果从其中某个环节下手,具有局限性,维持时间短,其效果微乎其微,没有形成综合体系进行管理。其实钢材的浪费隐存于每个环节,只有纵观整个生产过程,克服以上三个重要瓶颈,形成一套综合体系,才能节能降耗做到实处。

2. 管理体系定义

新型管理体系根据PDCA循环系统,把节能管理过程综合化,从源头抓起,计划采购、量身定制,优化套板,三个要素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体现新颖的技术方法,全面的管理宗旨,将每块板材充分利用。

2.1 有计划的采购,对板材量身定制

采购是板材的源头。各种板材都有一定的出厂尺寸,不会与产品零件的长宽一致,产品的零件也是形状不规则,材料计划的提取就是节能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根据蓝图细化原材料的规格尺寸,分为各种不同规格板幅的板材,进行定尺采购。如11690mm长的焊接H型钢柱可以将翼腹板长度定为12m的板材进行采购,规则性强、量大的产品零件按照相应长宽的倍数进行双定尺采购,就不会花费人力物力给剩余的12000-11690=310mm的钢板重新排小件料,这种宽度的板材也不好再重新利用,若能根据实际切割排列方式购买固定规格板材将减少很多边角料浪费。这样定制的钢板材料就会以更高利用率去投入生产。虽然钢厂按一定比例收取定制费,但还是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

以某工程设备的烟道段为例,其直线段部分应用Auto CAD软件做展开图后,所需材料规格就可以确定。按这种板幅采购,满足了本工程钢构件的尺寸要求,提高了主材的利用率.采购钢板质量也是影响主材利用率的一个因素。弯曲变形的钢板会加大切割难度,并且切割完毕后需要校形,影响产品外观并增加制作工时,造成不必要浪费。

2.2 优化套排,加强切割管理

确定材料计划的同时,着手对板材进行排料。这个过程是管理体系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所谓优化套排,即在工程加工之前,对所采购的板材提前排版,做出多种排料方案,对比、粗略预算,从中选取最优的排料方案。

预先排版下料,对整个工程的零部件就有了大概归类,所需零部件一目了然,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克服了顺序下料、规格类型混乱、多领错领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了主材,即使有余料也能充分利用到其他的构件上。

将板材进行排料,并对每块板材进行编号,经过整体排料,可以得到组成烟道直线段的板材。对于异型件,就多出了一道工序:放样。估算非但在切割过程中产生更多的余料,还会在精确下料时重新放样浪费工时。因此对于此项工序,要求在提取材料计划的时候就开始做,指导了材料的采购。

对异型件进行组合放样,最终确定一个最省料方案,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所需板材的规格尺寸,也可以精确的确定下料尺寸。由此看出按照放样图对其组合成型,正是解决“下整料浪费大”的好点子。

切割效率一直被忽视,但它却是生产重中之重。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钢材利用率和切割质量。之前对数控切割方面认识满足于“可以切”的基本要求,只要能够编程,生成切割程序,可以切割就行了,忽视了切割效率。应该对数控切割提出更科学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可以切,而是要切得快、切得好、切得省,从而更好的节省钢材,引进先进的切割技术也是迫在眉睫。

2.3 废钢再生,定时定点进行回收再利用

废钢再生,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上个工程遗留的余废料进行回收,做二次利用。由切割车间进行独立管理,专人负责,定期对余料进行集中回收并分类处理。在此项环节管理上,规定车间和个人工作职责、回收定额、绩效考核等,将余废料作为材料计划采购的一部分进行参考,对于材质规格尺寸要求一致的板材,可以先行下料。

另外,在工程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针对余废料专搞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按节约的相对数和绝对数,以量化考核结果决出优胜,予以奖励。基于人本管理,创新劳动竞赛,充分体现了人文情怀。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掌握了更多节约钢材的好途径。

3.体系的实际效果

整个节能降耗体系的创建,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实际运作,带动了职工积极性,使公司走上健康的管理之道,积极响应了国家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主材利用率,加强节能降耗的管理不是一次短期的活动,而是一项长期坚持、原则分明的管理体系。既然作为一项体系来管理,就要从源头一直盯到溯尾,只有将整个过程综合来管理,充分应用价值工程,在提高主材利用率上发挥作用。

新型节能管理体系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费用,为公司的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强化了公司节能降耗的好形象,赢得客户的信赖,充分调动了循环经济在钢结构公司的顺利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政.麻林巍.潘克西.付峰.朱宁.黄峰产业发展与能源的协调问题研究——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 -中国能源2006(10)

[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67~89,255~268

第10篇

1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惊人的社会财富,使得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但随着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敲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警钟,且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环境认识水平,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这也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1]。但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要求。与此同时,实验室环境监测能力也无法继续适应新疆的环境保护需要,很多二级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只能开展日常的基本工作,导致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质量控制,加上在重视环境质量监测而轻视污染源监测、重视控制实验室内质量而轻视控制实验室外质量、重视控制指标而轻视控制监测数据合理性、准确性等理念的影响下,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优化质量管理对于新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路径

2.1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技术

新疆要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完善建立组织机构,提高各级环保局以及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专门设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并建立多部门会商、同步监测、定量考核程序以及质量巡查等制度,完善构建并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要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手段,以便更好地为新疆环境管理、综合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污染减排变成一句空话。尤其是要同步开展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在发生突发性的污染事件时要有章法地应对,切实保护好群众健康、维护好社会稳定、确保质量安全。鉴于此,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十分迫切,需要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污染源、建设预警应急监测等,建立实用的、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在应急监测、自动监测以及建设监测网络、拓展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2.2有机结合质量管理与日常环境监测工作

对于当下新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脱节现象,应把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纳入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考虑[2]。所以在编制仪器校准、人员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等环境监测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年建设环境监测能力的进展、开展监测业务的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生环境监测的质量事故或出现质量投诉或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则要即刻进行内部审核,同时结合上年度环境监测工作总结、下年度环境监测工作计划进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与优化的目标、方向。另外,要在质量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层建立有效的三方沟通机制,现场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等部门的负责人则要及时判断本科室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以及程序性文件的适用性,同时给出修改意见,并由质量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向管理层报送修改意见,获得批准之后加以实施。只有如此,才能有机结合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效率,有效而持续适用质量管理体系。

2.3进一步促进新疆环境监测站规范化管理

新疆还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对技术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少数民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交流,对口支援技术力量薄弱的环境监测站,培养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同时,新疆要促进其二级环境监测站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究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优化质量管理与控制新模式,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的各个程序的质量,尤其是要研究并控制环境监测环节的样点布设、生产工况、样品采集与保存、现场监测等对监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的质量。积极转变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职能,在增强一级监测站环境监测技术指导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对于下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义务及权力,从而从本质上解决存在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明的问题;协调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新疆环境监测系统专家库,共同参与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与计量认证工作,切实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4加强人员管理,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并非只是领导的责任,更是每一名监测人员的职责。人是质量管理最关键的因素,不管新疆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多完美,每一名监测人员才是最终的执行者,只有全员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全面参与质量管理,才能确保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所以环境监测站上到站长、下到每一名监测人员、分析人员,均要明确质量控制责任,并将其明确写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层层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总目标,落实到人头,使工作协调、接口清楚,促使全员充分而深入地参与质量管理。此外,人员的良好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覆盖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只有持续更新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使其将质量理念融入各个监测环节,才能发挥质量管理效能[3]。人员管理制度具体涵盖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相关的培训、考核、评价以及奖惩等,它的建立意味着环境监测岗位职责的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制度与质量考核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质量监督与奖惩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人员管理,特别是对于影响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岗位,要有机结合对应的岗位要求、岗位职责和岗位待遇,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全面开展考核和评价工作,通过有机结合人员质量意识提高、岗位能力培训、上岗考核、人员评价与奖惩等措施,避免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有效调动新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质量工作,从而不断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3结束语

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新疆相关部门及人员引起高度重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并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优化,从而确保顺利开展新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作者:颜佳琳 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于新.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31.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创新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迎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其管理生态环境的问题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1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从必然性角度分析。近十几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制度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效缓解了高职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实生产力对人才提出新需求间的矛盾。只是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还缺乏创新力度,这使得高职校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就使得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必不可少,是大势所向。从重要性角度分析,现阶段较为缺乏人文关怀的高职文化生态环境,很容易让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学生陷入心里压力中,比方说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等。从而学生也就很难有着比较轻松愉悦的心态进行自我创新精神与创新活动的培养。其次,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生态环境管理在其中占据中重要位置。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限制了高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高职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要对高职教育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创新的重要性。

2现阶段高职教育管理生态呈现出来的情况

2.1重视行政权,忽略了学术权

相较于普通全日制高校而言,高职院校是以实用性与职业性为教育主导方向的知识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重要场所。只是从现阶段总体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将重点偏向于行政方面,反而忽略了学术方面。这些高职院校过于扩大化行政权的举措严重影响到了自身正常的生态环境。高职院校出现重行政轻学术的原因复杂,一方面主要是院校里面的学术资源配置弱化,行政权力影响颇大,院校高层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多是行政人员身份。所以这也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倾向于行政方面,从而造成学术范畴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严重干预了学术管理。在学术科研经费与教学收入上,以及职务晋升、学术话语权等上面的行政干涉过多,直接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由于过度的行政干涉,造成学术腐败。而官本位思潮盛行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样不健康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非常容易诱导学术人才向行政方向发展,难以专心致志的做学术研究与潜心教学。如此畸形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2.2管理模式单一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观念拥有滞后性,缺乏先进性。而且由于以行政为主导运行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也容易造成管理生态环境的失衡,尤其是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与教育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还存在部分高职管理人员留有“当太平管”的老旧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影响其在管理问题上追求稳定,害怕革新,抱着为了不出事而不干事的守旧思想。如此也就造成高职院校管理效率日益下降。但管理成本却仍旧耗费不低,学院管理模式僵硬化。与之相反,也有高职院校过分贪大求全,在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上好大喜功,喜欢将改革措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下去。从而也就造成学院规划和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生搬硬套现象突显,对学院而言没有一点成效,全是表面功夫。这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内部缺乏一个合理完善的竞争机制,某些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上面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健全的激励机制,资源分配不公,管理手段单一化,尤其是教师绩效管理不足。把学院老师教学业绩与科研成效等方面和个人工资福利方面勾挂的关系不够紧密扎实。也就影响了学院老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人才培育。

3关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几点创新建议

3.1创建并完善高职院校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残酷,但是与之相应的是挑战与机遇也随之增多,只是风险较大。而高职院校想要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也就需要做到顺势而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特征,把竞争机制有效融入到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体制里面。以此才能更有效的激活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比方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健全教师人才引入的竞争机制,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与专业定位,以及市场需求,然后进行公开招募,让应聘老师经过竞争适者上岗。借此机会把双师型人才吸引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用以充实学院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公开竞聘机制。比方说每当高职学院内部重要的人动、职务晋升之类的,均应该根据要求进行公开竞争,择优选用,实施公开的竞聘机制,让众多老师都能够获得一个竞争的机会,以此把高素质人才选到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岗位上,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更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调动起教师的工作激情,努力挖掘人才的工作潜能。

3.2完善人才培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旨,所有活动皆以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好行政权与学术权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建设以增强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比方说,明确职责,权衡制约好职责与权力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好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责、内容等,不能多做干涉。坚持以培育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行驶好行政管理的协调服务职能,通过良好适当的行政服务,为高职人才培养打造出健康较佳的管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创新并健全激励机制。比方说,将薪酬激励机制、学术研究成效、个人福利待遇等不断完善,并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又例如,多加重视精神激励,适当关心教师生活、工作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升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有利于凝聚高职内部凝聚力,增强高职学院的整体社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3.3创新教育管理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应重视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创新,比方说,创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与之配套的还可以创建起面向社会开放性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这样做有利于在高职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将来面临社会上的竞争压力,锻炼学生能力。

4结语

因此高职院校想要在日益残酷的市场体制竞争环境中立足并健康发展,其管理工作就应立足于自身特征,尽可能让所有活动皆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育的角度出发,创建以人才培养为主旨的管理模式,并科学合理的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内部。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善重行政轻学术的情况,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逐渐转变行政只能,明确职责权利,重视学院老师的激励。以此才有利促进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构件良好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06).

[2]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07).

[3]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04).

[4]张健.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创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05).

[5]熊景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

第12篇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是一种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课堂心理环境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重要而特殊的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正确的理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构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人格是构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从而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主要有:

第一,高尚的师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卓越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包括渊博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及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第三,优良的性格气质。研究表明,教师的性格对教学效果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理想的性格,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教师和学生性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教的课及学校的态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人格的魅力尤为重要。所以,人格是构建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和基础。

(二)情感是维持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评判、认知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情感的作用,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以情育智,以情启智。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可以概括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变视生如徒为爱生如子。第二种境界,变爱生如子为待生如友。尊敬是师生关系中一剂有效的“剂”,如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敬学生。”第三种境界,变待生如友为敬生若师。新时期的教师要勇于并善于肯定学生,并以真诚的态度敬重学生的过人之处。

(三)兴趣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知和探究其中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第一,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统筹安排,尽可能穿插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感情,敞开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之门。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有兴趣,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浓厚而深刻的兴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兴趣往往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兴趣。

第三,把趣味性贯穿到读、写、议、讲、练各个环节。读,要带有问题,激发动机;议,要新颖含蓄,耐人琢磨;讲,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练,要灵活多样,津津有味。

第四,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处于积极地思考之中,开发积极性心理。

第五,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清晰准确、形象生动、亲切和蔼的教学语言,利落的示范动作,“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暗示,妙趣横生的多媒体教学等,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具有内外两种动因。外因是社会需求的压力,内因则是自身的求知欲。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构建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所在。

第13篇

【关键词】 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导管开口于中心静脉,管口周围的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容易输注。中心静脉置管术作为急救的基本技术,在血容量的监测、快速输血补液、静脉高能营养的支持、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调查了自2004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我科收住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急诊患者病案信息,现将临床资料及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男280例,女212例,年龄14~67岁,平均45.6岁。其各种原因中休克238例,药物中毒110例(需要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心肺复苏后6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其他原因昏迷49例,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31例。

1.2 器材 统一使用美国ARROW公司ES-04301的单腔或双腔管。管径有12、14、15、16Ga等4种。

1.3 穿刺点和进针方法[1] ①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选择锁骨中点、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1cm处为穿刺点,沿锁骨与肋骨间隙,向胸骨上窝至喉结之间的方向进针,穿刺针与锁骨轴线约为35~45°进针,接近于指向胸骨上窝至喉结之间。②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多选中段穿刺。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本法多选右侧穿刺,需选择左侧操作时,宜取后路进针。),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45°,在局麻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右侧约13.3~14.3cm,左侧15.8~16.8cm。③股静脉置管,取平卧位,穿刺时大腿稍外展,摸到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内侧1cm处作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朝定点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导丝送达要求深度(一般插入深度不超过15~20cm),送入导管,退出导丝,缝针固定导管。以有无并发症评定置管成功与否。

2 结果

2.1 不同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的置管效果 见表1。

492例中心静脉留置管时间4h~15d,平均时间6.4d。锁骨下静脉置管251例,占51.02%;颈内静脉置管123例,占25.00%;股静脉置管118例,占23.98%。发生并发症26例。误穿动脉12例(2.44%),包括4例因导丝弯曲、折断所致,5例因患者肥胖所致;血/气胸10例(2.03%)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法造成;插管后感染4例(0.81%),其中有2例系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霉菌感染,2例免疫力极度低下导致的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未发现患者有脓毒血症出现。三种置管方式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不同置管方式的置管效果

3 讨论

本资料误穿动脉12例,发生率为2.44%。中心静脉置管通常选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这三根静脉分别与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股动脉毗邻,穿刺时若穿刺点、角度、方向、进针深度掌握不好则易导致动脉损伤,据文献报道,误穿动脉的发生率为0.5%~26.7%[2]。本组误穿动脉12例中有4例因导丝弯曲、折断所致,考虑可能与导丝质量有关,可见选择合格的器械是操作成功的前提,另有5例因患者肥胖造成,因此解剖位置的变异情况也是确保置管效果的必要因素。10例血/气胸者(2.03%)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法造成。锁骨下静脉因邻近重要脏器多,操作时易伤及胸膜和肺,文献报道气胸的发生率为1.7%~2.9%[3]。所以,误穿动脉和血/气胸的发生与操作有密切关系,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病人具体的条件,如锁骨的厚度、提肩的程度、是否应用薄枕及病情实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穿刺器械、操作及穿刺点,规范操作都十分重要。

本组492例患者中感染4例(0.81%),2例系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霉菌感染,2例免疫力极度低下导致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未发现患者有脓毒血症出现。研究表明[4]大多数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是皮肤微生物迁移而导致的。导管处皮肤通道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门户,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也会使细菌有耐药性;患者抵抗力低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不当等原因均可引发感染[5]。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无菌操作、重视局部护理和注意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本结果显示不同置管方式的置管效果没有区别,选择哪种置管方式与医师的经验和习惯以及患者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关系。但需要临床医生注意的是不同的置管方式确有其优缺点:①锁骨下静脉置管便于观察,便于护理,头颈活动不受限。但穿刺要求高,有发生血、气胸的危险,易误穿动脉[6-7]。工作中此法多用,本次调查病例中有251例,占51.02%。②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较少,易护理,便于观察,可长期留管[8],但易被痰液、呕吐物污染;因血肿压迫气管,气管切开者不宜采用。本组有123例,占25.00%。③股静脉置管管腔粗大,位置固定,走行直,周围无重要结构,较易穿刺成功,安全系数大,容易掌握,并发症少,但易为二便污染,影响患者直立行走,长期卧床者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不便观察[8]。本组有118例,占23.98%。

参考文献

1] 罗学宏.急诊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8.

[2] Chuan WX,Wei W,Yu L.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 of ultrasound prelocation vs anatomical landmark-guided cannul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aediatr Anaesth,2005,15(9):733-738.

[3] 邹冬玲,李泉,高琴湘,等.不同入路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5):506-507.

[4] 姜慧,朱惠芳,武军.52例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初步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33.

[5] 莫兰.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8):102-103.

[6] Jeremy A,Lieberman,Kayode A,et al.Optimal Head Rotation for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nnulation When Relying on External Landmarks[J].Anesth Analg,2004,99:982.

第14篇

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资料信息存储功能和分享功能,学生利用它,可以自行搜索、查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凸显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使自己处于一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并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有关本节内容的信息资料,如能量的形式、能量转化的例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问题和所应采取的对策等,并让他们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记录归纳,课堂上,各个小组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然后对“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消灭,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和“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实现”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如此,我们便使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同时也为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物理学科教材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和物力原理,仅靠口头语言的描述难以表达清楚,加上中职学校学生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对于这些重难点知识他们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极大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学优势,它可以把抽象的、复杂的、不可见的物理内容以具体的、简单的、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这节内容中有关“α粒子散射实验”这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语言描述,难以使学生对此实验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时,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Flash课件形式对此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这样,学生就能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过程、现象以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帮助我们攻破了教学重难点,降低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5篇

1.1加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立

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及组织主要为文献印刷,其服务方式体现为馆员和用户面对面服务的形式。该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因此,在应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并确保网络信息的方便及有序性,图书馆管理需应用具有强大知识重组及导航功能的系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与各种虚拟环境的需要。该种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证网络结构进行有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同时还可对网络上的信息服务及组织方式进行不断研究,不断寻求出与网络特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的信息系统及媒介、利用方式等,不断促进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1.2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数字资源引进在职业院校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是一项操作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该工程具体会涉及到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版权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资源引进时,需要事先进行完整、系统、全面地规划。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才可实现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剧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多数高校进行信息资源采购的主要方式均表现为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购买,以获取管理中所需的虚拟信息资源。然而,引进数字资源规划在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却还很少。因此,为了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各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1.3加强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缺乏有效整合的数字资源会造成资源检索界面存在无规律性,增加读者进行资料检索的复杂性。读者在进行资源查找时,需要分别进而相应的系统,对相应系统熟悉掌握后才能进行资料检索。这样的资源查找需要花费读者较多时间,耗时又费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应用相关技术将各个资料及其检索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科学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在图书管信息管理中,数字资源整合具体指的就是,根据相关知识管理规则和具体的服务目的,将各种以分散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式进行有效组织,使其在整个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促进各种检索系统的有效链接。在经过整合后的数字资源中,读者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仅需要在一个检索平台上,进行一次性的认证操作,便可有效实现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资源检索的效率。在国外,多数高校均已应用SFX技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在相互之间具有较为简单的关联链接,使得图书馆管理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有机整体。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1.4积极引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断加强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服务效率及质量,促进学校科研活动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被动、单一服务方式。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应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类型信息提供服务。例如应用电子邮件、信息推送等技术及虚拟参考台等方式来为各读者提供原文传送、信息推送、数字资源推荐及导航等服务。值得借鉴的信息服务模式有Mylibrary系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该种信息服务模式,可根据读者的具体要求,自动进行信息或知识的集合,可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个人查询及借阅信息窗口。读者可通过该窗口来实现增购新书、图书预约等多种服务要求。

1.5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积极处理存取与拥有间的关系

在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拥有与存取的地位均较为重要。二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在服务过程中,既要满足广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及知识扩充的要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进行科研活动的要求。实现这些服务的基本前提是该图书馆中必须拥有相应数量的馆藏文献。只有这样才可方便和满足广大学生及教师在网络上快速、及时地获取国内外各种最新学术资料信息,为其学习、教学、科研的有效进行提高保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拥有与存取两手抓的原则。同时,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

2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