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学教育教案范文

国学教育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学教育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学教育教案

第1篇

关键词:中国助教;语用失误;跨文化;外语教学;个案剖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243?04

一位中国学生以较高的GRE和TOFEL成绩获得美国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但一到美国就得作为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给本科生上地质学课。对她来说,授课的内容很简单,但如何用英语给美国学生恰当地表达清楚却是一个挑战。她很幸运地借鉴了前几届“师兄师姐”的教案,每次课前背过要说的话。其中一次,她讲完计划的内容后舒了一口气,但看到学生面有疑惑,她就问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这时她突然发现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她听不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反复说:“Pardon?”。提问的学生最后只能说:“Never mind!”,然后从此不再发问了。

接受采访时这位中国留学生助教说:

“(我)自己讲(课)还可以,因为是准备过的,但如果是学生问问题,(我)经常听不懂,我就让他们再问一遍。他们已经适应了很多国际TA(助教)上课。如果我还听不懂的话,他们就说‘never mind’,就不(再)问了。这边(美国)的小孩(本科生)都挺好的,(言下之意是不为难教师)。(布置)作业(我)一般就发email,那样他们就不会有(交流不通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目前对语用失误的大部分研究只从说话者这一角度探索失误产生的原因,而忽视了作为听话者的恰当反映;且只局限于对国内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而忽视了在国外的华人,尤其是作为中国外语教学对象中看似较为成功的中国留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本文从语用失误的两个方面: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剖析该个案。前者是与语言使用本身有关的失误,后者指不能顺应各种交际语境和语言现实引起的失误。

(一)语用语言失误

本文开始的案例首先是语用语言失误。研究一下“never mind”的词义。

(1)(用于道歉的答语)“不重要”“别担心”

例: I’m afraid I’ve broken your mug. 实在抱歉,我把你的杯子打碎了。

Never mind, it was old and I was going to throw it away.没关系,本身就旧了,我正要把它扔掉呢。

(2) “别管”(某人、某事)

例:Never mind about me — you go and I’ll join you later.别管我。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

(3) 用于答语,“不用管了”(往往因为无关紧要,或对方没听清或者不理解时追问后,说话人认为没必要再重复问题),或撤销前面的话

例: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这是什么意思?

What? 你说什么?

Never mind. 没啥/算了。

案例中美国本科生重复几次后,仍然不能让中国助教听懂,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Never mind”,选择放弃再问,应该是失望和无奈,因此从上面的语义看,应该属于第三种夹杂了第二种意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用了,没关系”或“算了,我不问了”,甚或是“你不用回答了,回答我也听不懂”。而这位助教却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上面第一种词义“别介意”,并错误地把它等同于汉语中回应道歉的用语。她从中国文化背景角度很自然地以为提问学生因为“打扰了她”,希望她“别介意”。她全然不去关注这一过程中对方的挣扎和自己作为教师本应感受到的尴尬。

这位助教基于自己原有母语的语用习惯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从而产生冲突和误解,导致交际失败。而她本人全然不知;相反,在她看来这些本科生很友善,不为难授课老师。类似这样的错位的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受阻或交际失败的例子在国际助教教学过程中并不在少数。

另外,从日常会话行为(speech act)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如果一个问题被提出,就应该有回答或反应,应该符合“提问题—答复—感谢”这样一个固定程式,这也符合话语行为的礼貌原则。从上面助教的例子看,她备课时,这一过程是她没办法提前预知和准备的。Krashen[1]和Ochs[2]指出二语学习者在提前有和没有准备及练习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Ochs进一步定义了有准备是指“话语在表达之前已经经过思考和组织”,而未经准备的是“话语缺乏提前思考和组织”。按照Hinds[3]对自然发生话语进行分类,课堂上一对一提问时是“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语言,而有准备的演讲恰恰属于这个分类的另一个极端—“缺乏自然性”。该个案的助教在“上课”时“背诵”了自己的授课内容,就正如进行一个“脱稿演讲”,在她个人看来是完成了“任务”,但这一过程不具有真实交际中包含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Lakoff[4]提出了人类交际的两种基本策略:“简明”策略和“和谐”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从这个角度上讲,该助教首先在“上课”环节上没有做到语用的“清楚和合作”。上完课后回答学生提问时又从“缺乏自然交流”状态进入到“完全自然真实的交际”中,这种突然的转变以她个人的语言能力是很难应对的。加之她在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背景主要是自学,缺乏师生沟通、生生交际的练习实践环境,因此较难进行语言交流,更无法顾及会话的礼貌原则了。在此基础上,Leech[5]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礼貌比合作更为重要,因为坚持礼貌原则可以保持交往平衡或者相互的友好关系,正是这样才能确保交际双方的合作。可以说礼貌准则是语言使用者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在上面的个案中,美国本科生放弃重复提问,避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相反,这位助教没有意识到该词当时的语用环境,没有感觉“丢面子”,当然也考虑不到礼貌原则了。

(二)语用文化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依据各自的文化心理和交往规约常识来理解和判断,如果在某一语境中的认知不能达成一致或发生碰撞,便会产生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而房东老太太称呼中国留学生“son”时,中国留学生也感到极不舒 服[6]。此例中,房东老太太不愿领受使她显得年老的中国式尊称。反过来,在讲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然而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为大多数人所容忍和接受的。

从本文这位中国助教对“never mind”的反应看出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失误。她对美国大学的学生抱有跟中国学生同样的期待便是失误之处。从她个人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她这种观点的来源。在采访中她说:

“在国内非英语环境下,学英语能学到我们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你再怎么学也不会到来了就能听懂,那是不可能的。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把基本的语法讲清楚就挺好的(中学的任务),你到这边听说(能力)是另一回事。(在国内)你把语法单词词汇量等基本掌握就行了。其余的等你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比如到这边来再学也行……”

她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英语学习基本等同于语法词汇,听和说并没有多大必要。她感觉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欠缺。如果撇开该助教的个人语言能力,造成她产生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是她的教育经历和环境。此外,她也并不看重课堂上的交流,或课堂交流失败她并不介意。她说:

“你只要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也不用整的很花哨(这里指有较多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活跃的气氛),也不用很流利。他(们)只要能听明白就行,你讲的差不多就行。即使有语法错误,美国学生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他只要能听懂,语法错误也没有关系。”

她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是否参与并不重要。这恰恰是很多关注国际助教的人士担心之处。在他们看来,有些国际助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多的是课堂观念的问题。Watts & Lynch[7]就发现“国际助教在课堂上有较多问题,除了语言技能差外,很多国际助教所来自的母语文化认为师生交流不重要,或不鼓励师生交流”。的确,不同文化对相同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基于自己的原有母语认识来理解相应的角色。该助教脱离了中国教育与语言交际环境后,仍误把原有的课堂习惯用到新的课堂文化中,自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

单从课堂文化角度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师生等级的和谐。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育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作用。他们的观点被忽略,声音被抑制,逐渐养成了习惯性的“沉默无声”。这也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者“缺乏思考能力”的国际形象[8]。相反,在美国课堂上,学生比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曾有人这样比较中美两国的课堂:美国的课堂像市场,中国的课堂像军营;美国的课堂是牧羊式,中国的课堂是填鸭式;美国课堂看上去很“乱”;中国课堂给人感觉很 “静”[9]。从两种迥异的课堂文化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大相径庭。

上面个案的中国助教认为自己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她说:“我只是教给他们我知道的,而他们不知道的”。她跟学生的关系“跟国内差不多,(他们)比较尊重(我)。” 这显示出她沿袭了中国的传统,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享有课堂的主宰地位。而美国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发问或质疑,这种即时互动恰恰触到了这位助教的软肋,没有文化心理的准备,她自然难以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合适的反应。

二、跨文化教学的“本土化”

现有外语教学文献中“本土化”是指根据我国语言政策的需要,借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思潮和方法,通过优选、优化、调整、适应、顺应、异化和同化等本土化研究过程,转化或优化成符合并适应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方法[10]。恰恰相反,本文的“本土化”指为了适应国外受众和目标文化的本土化,是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方面的适应性调整和顺应。如果把自己母语文化中的做法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目标文化,失误就必然产生。美国学生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有差异,教授他们不光需要语言方面的调整而和准备,更应该有角色的调整和策略的改变,缺失了“本土化”意识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位在美国高中教汉语的中国志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

“我到美国学校后延续国内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教案详尽、内容充实、板书工整。然而却发现这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受美国学生喜爱的老师。上课开始前10分钟还好,再往后学生的反应就不积极了:有趴桌子上睡觉的,有看小说的,有吃东西的,有女生在描眉画眼,有玩手机游戏的,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男女朋友有谈情说爱的……。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前面自言自语……。”

显然他只注重授课内容,却无法调动习惯于课堂互动的美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这同样是因为教育背景和文化使然。美国教师的大部分备课时间是用来准备“how to teach”,国内教师则更注重“what to teach”。美国老师的课堂讲究设计,学生活动多,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效率低[9]。这里且不评论中外教育的功过,再返回来看上面案例中的中国助教,如果她能提早了解一下美国的课堂文化,提前做一些准备,类似“never mind”的语用语言失误也许能避免,个人作为教师的文化角色也不会错位。

三、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谈谈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难以应对美国高校学术专业的语言要求以及和导师的社会交往,他们表示在国内的语言运用演练是缺乏的,要站在讲台上给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授课的难度和挑战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国内,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和分析也证明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观念是只注重有形语言知识的输入,如语法,词汇等,忽视恰当语境下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对中国学生来说,语法是强项。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不少学生都表现出了不懂如何得体地使用语法。实际上,当代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概念不断外延,已经把语境作为语法的内容,即情景化的语法。语法不仅涉及时态的对错,也涉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适合语境的言外之意。它已经跳出传统语法,进入到语用层面。同样,语用语法[9]的概念正是出于这个角度考虑,是指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因为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

由此看出语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 Malinowski[11]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和文化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上面该个案的助教脱离语境单纯理解“never mind”的字面意思,造成失误也在情理之中。相信比“never mind”更严重的语用失误肯定不在少数。鉴于此,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应该语言语用并重,摒弃狭隘的语法观,加强情景化的语法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大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及早向实用性教育转变。

其次,再谈谈对海外从事跨文化教学群体的启示。该个案中的助教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母语文化,没有了解和适应美国大学的学术文化,直接将她心目中中国教师形象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美国课堂上,这种把本国的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理解和运用强加给对方也是课堂交际失败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日益密切,不光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国外做助教或教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为目的的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到教授外国人的队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交际方式本土化,顺应需要,能为当地受众乐于接受,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Lecture notes. TESOL Summer Institute [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80.

[2] Ochs E.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M]. T. Givon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12: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51?80.

[3] Hinds J. Aspects of Japanese Discourse Structure [M]. Tokyo: Kaitakusha, 1979: 55.

[4]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458?508.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85.

[6] 余玉萍.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126.

[7] Watts M, Lynch G J. The principles courses revisite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9, 79(2): 236?241.

[8] 阎琨, David C Berline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师生互动压力:以美国某大学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1): 77?82.

[9] 邵仲庆. 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冲突的文化归因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M高中汉语课堂为个案[D]. 西南大学, 2010: 14.

第2篇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李寿科 禹见达

【摘 要】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直观具体性、综合性、理论联系实际等优点,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案例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但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 案例教学;传统教学;实验比较;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08-01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忽视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现象,导致了课堂上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离开学校后,由于不会利用而显得毫无用处。作为工科专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在传统教学中,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要将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要使理论知识回归工程, 只有将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概述

传统教学依托教材,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教学,由于授课内容均取自书本,就知识言知识,理论占了很大比重,因而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课堂往往缺乏生气,较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优势。如诺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案例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①直观、具体,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一般选用具体、典型现实对象进行教学,由于来自于现实世界,故较书本理论知识更直观、更具体,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②具有综合性。案例教学通过设计一个典型案例把本学科知识系统的组织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学习,不仅能掌握新的知识,通过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还能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③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迅速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进行具体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案例教学的案例是具体的、孤立的、表面的经验与情景,属于现象,要抓住事物的本事还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因此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讲授。②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案例教学将变得孤立而失去其现实意义。③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案例教学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案例设计与选取要求很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且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及课堂引导能力。

三、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效果实验对比

为了对比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根据作者从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基于《混泥土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选取了土木工程方向的6个授课小班,每班30人,在同一个教师教学的情况下将6个小班级分成A、B两个大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90人。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分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实验安排如表1所示。

为了减少该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便于结果的对比,作者将该试验在3年内在3个年级中重复进行了3次。实验的考核方式为阶段考试,考试采用百分制,考试内容由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构成,分值各占50%,3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均相同。三次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经过对表2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年级的考核结果存在一致性:

(1)第一阶段在班级A采用传统教学,班级B采用案例教学,考核结果显示,除了年级3,在第一阶段A班的理论知识稍强于B班,其他两个年级B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A班,B班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优于A班;第二阶段在班级A采用案例教学,班级B采用传统教学,考核结果显示,A班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B班,实际操作能力大大优于B班。由此可知,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

(2)在第一阶段对班级A进行传统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A进行案例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A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而操作动手能力却大幅度提升;在第一阶段对班级B进行案例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B进行传统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B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下降,操作动手能力也大幅度下滑。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采用案例教学的班级和案例教学阶段,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案例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对于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土木工程类工科专业而言,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案例教学固然存在明显的优点,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要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还需要结合传统教学,加强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取所长,最终才能丰富案例教学,使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而更具发展生机。

参考文献:

[1]余群舟,陈海滨,江义声.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5):128.

[2]宁宝宽,白泉,黄志强.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18.

[3]吴云鹏.案例教学:教师教育的新境界[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3.

第3篇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当前,《中国法制史》课程传统教学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粉笔+嘴巴+黑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一种现象就是自始至终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授课,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台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台下学生埋头苦记,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案例教学,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此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重要前提。《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内容起自夏朝,讫于当今,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专有名词多,所涉及历史典籍、数据浩繁久远,加上与现实的距离感,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如果还采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概念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仍可能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动力。而这时引入案例教学分析的方法并且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学生了解当时的立法背景,加深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切实掌握重点问题非常有帮助.尤其在网络课程中,案例教学可以使用多种传输技术,比如声音、图片、flash动画等,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国法制史学习,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真正体会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乐趣。[1]

    (三)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提高素质

    我们的老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又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法律职业化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尤其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上好案例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等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历史案件的分析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等。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充电,扩充知识面,课前认真地选好备好案例教学内容,通过一次次案例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四)案例教学法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除了尊重外,还有几分畏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老师的亲和力、感召力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打破千百年来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

    (五)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体现了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法律规则的内容和法律精神做出了最好的实际阐释与证明。恰当地引入案例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对古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变化;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差距,从而引发学生们深究导致二者差距的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兴趣,也使学生们得以从中探寻到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理论层面为今天的法制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六)案例教学的使用促进中国法制史教育改革

    以往的《中国法制史》课的教学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司法实际工作基本脱节。而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非常好地实现中国法制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古代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与“古代的法制”这个“实际”、“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明了历史上办案的方式、分析案件的思路与方法、适用法律的过程、支持判决的理由以及案例的意义等等,养成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善于、勇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想。[3]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必备素质,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法制史教育改革。

    二、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

    鉴于中国法制史纷繁众多的过去,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一类理论问题用一个或者若干个案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共同加以说明,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问题时,无宇追逃案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案例。在收集这个案例时,考虑到目前学生对于古汉语的掌握能力,在收录原文的同时,也要收录对它们的白话文解释。

    (二)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

    案例太难或过易都不好。案件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分析,从而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件太易会使学生一猜便知,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比如在讲到魏晋时期法律的儒家化问题时,有的老师就会讲到费羊皮卖女葬母案。其实这个案例不仅涉及儒家关于服制制度的态度,还涉及其“尊尊亲亲”思想。费羊皮卖女确实罪不可恕,但卖女是为了尽孝,符合儒家思想,最后免除了刑事处罚。只要配之以白话文解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三)案例教学要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教师要尽可能多采用如小组发言、限时发言、扮演案例中角色等不同方式来授课。其中由学生扮演案例中角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很多学生参与。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情理法司法审判精神,可以依据史料记载案例,由学生积极参与扮演,完整再现当时的审判场景。学生在模仿古人判案过程中,以古人的心态和思想支配自己的言行,故能深刻体会古代法官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审判原则,感同身受中理解了相关法制史知识。

    (四)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具备案件推理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应变能力,以灵活驾驭课堂

第4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词句。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二)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2自然段,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雷锋生平,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二)读题,解题,请一位同学读题。

板书:14过桥

1.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

2.这篇课文课题是“过桥”,我们看看课文围绕“过桥”这一词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字音,读成句。(学生练习2~3遍)

1.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讲的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事)

3.拿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要又放起边过

(四)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句。

1.读第1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2)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

(3)讲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4)他小时候怎么样?(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要走过一座小桥)板书:小桥

(5)看图,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小桥。(用木头架的很窄的小桥,没有桥栏)

(五)读第2自然段课文,理解思考题。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读题,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①题目问在什么天气?(下雨天)②问雷锋做什么?(问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③我们读课文重点要思考什么?(雷锋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2遍课文。

(六)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懂得词句意思。

1.这段课文一共有几句话?(5句)

2.读第1句话。(指名读)

(1)这一天天气情况怎样?(下大雨)大雨是什么样的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板书:下大雨

(2)这句话里讲的都有谁?(雷锋和小同学)小同学是一人,还是两人?(没有明确表明,但人数较多)

(3)雷锋和小同学做什么?(一起上学去)“一起”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一块儿走向学校)

3.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什么天气,谁和谁一起干什么。谁能读一读?(请2~3名同学读)

4.读第2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事?(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他们指的是谁?(雷锋和小同学)

(1)他们为什么要“走”到桥边?课文在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这个原因?(因为他们上学要过小桥)

(2)他们来到桥边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河水漫过了小桥)板书:水漫过桥面

(3)河水为什么会漫过小桥?(因为下大雨)“漫过”是什么意思?(指河水没过桥面,也就是说小桥的桥面在河水下面)

(4)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有什么困难?(小桥很窄,又没有扶栏,河水还在流过桥面,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既不好走,又有危险)

(5)雷锋要走过小桥有困难吗?(雷锋要在水流中踩稳桥面,很费力气地走)

师述:让我们看看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做的?

5.读第3句话,自读2遍,想想雷锋是怎样说的?

(1)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雷锋是怎样说的?(来,我背你们过桥)

(2)“来”在这里表示什么?(招呼小同学过来)教师范读这句话,让学生体会雷锋的态度。(“来”不仅是招呼小同学过来,还表明了雷锋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3)“你们”指谁说的?(几个和雷锋一起上学的小同学)板书:来背

(4)雷锋为什么在自己走过小桥也很吃力的情况下要背小同学过去呢?(因为他看到河水漫过桥面,小同学过桥不仅困难,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背小同学过桥)

6.读第4句话,想想雷锋是怎样做的。

(1)读第5句话,回答雷锋是怎样做的?(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一个一个”和“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一个”只是一个,“一个一个”数量较多,几个的意思)板书:一个一个

(3)“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是背过去一个,又背第二个,第……的意思;“背过去”没说几个,只是讲背过桥去)

(4)在河水漫过桥面的情况下,雷锋自己过桥也很不容易,他背上又背着小同学,更增加了困难,想象一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5)谁能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桥时困难情景这句话读出来。(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了)

7.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自读,指名读)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时间?(放学的时候)什么事情?(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2)上学的时候雷锋和小同学怎么会一起上学去呢?(在路上碰到一起的)放学的时候呢?(雷锋把小同学找到一起的)

(3)认真读一读第4句话和第5句话中有哪几个词语不同?

板书:(一个一个)背过去

又背过来

(4)①“又”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还的意思,这里指放学的时候,雷锋再一次背小同学过桥)

②“背过去”和“背过来”有什么不同?(“背过去”是从家住的这边背到学校的那边;“背过来”,是从学校那边背到家住的这边)

8.读读第4~6句话,说说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1)从雷锋克服困难背小同学过桥这件事,你能看出雷锋是什么样的人?(雷锋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2)你要怎样向雷锋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二)学会6个生字:过要起边放又

(三)认识3个新偏旁:“”,西字头;“走”,走字旁;“攵”,反文旁。

(四)正确书写6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课文。

(二)学会6个生字。

1.过,gu^,拼读音节,读词语:过来。

(1)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

提示:想想“过”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半包围结构,走之旁。先写里边:一笔横“一”,二笔竖钩“”,三笔点“寸”,再写走之旁“过”,一共6笔。过去的过)

走之旁几笔,怎么写?(3笔,一笔点“丶”,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辶”)

(2)口头组词语。

过来来过过去过往走过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里边的“寸”一笔横,过竖中线,在横中线上面。二笔竖钩,占右半格离竖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三笔点,点在中心点上。外边的走之旁和“送”占同样的位置,写法相同。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走之旁,同学仿写字头。

2.要,y4o,拼读音节。

(1)认识新偏旁“”,西字头。

板书:—西,让学生区分“西”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什么变化?(“西”作偏旁,第4笔撇,“”第5笔竖弯“”,都改成竖“丨”)

(2)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要,y4o,上下结构,西字头,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面西字头,下面“女”字,一共9笔)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整件位置:上窄下宽。部件位置:西字在上半格正中间,第一笔离边线三分之一。第6笔横,斜压横中线。下面“女”字,占下半格三分之二,第二笔撇点(),从中心点起笔,点到右中格中心点的斜右下方。第三笔斜撇在竖中线与第二笔交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下面的“女”,学生仿写字头。

3.起,q!,拼读音节,读词语:一起。

(1)认识新偏旁“走”,走字旁。看看“起”字,“走”字作偏旁笔画有什么变化?(把最后一笔捺写长。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走,z%u,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自己的“己”字加个走字旁,组合成起。一共10笔。一起的“起”)

(3)口头组词语。

一起起来起床起始起立

(4)指导书写。

①看准位置,“己”占右半格中间,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走”占左半格三分之二,三个横都到竖中线收笔。“捺”过竖中线在右下格下面三分之一处。

②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走”的占位。学生仿写字头。

4.边,bi1n,拼读音节,读词语:桥边。

(1)识记字形,自学,自说,互说互检。

(2)口头组词语:

桥边一边旁边两边

(3)指导书写。自学,看田字格字帖自己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5.放,f4ng,拼读音节,读词语:放学。

(二)认识新偏旁“攵”,反文旁,笔顺是:攵,一共4笔。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发言。

(3)口头组词语。

放学开放放手解放发放

(4)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左右相等。右边“方”字,占左半格右半边,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中间,不靠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起笔,写斜横到竖中线收笔。第四笔横折钩,写斜横折斜钩,折在中心点。右边反文旁,第一笔稍高于点起笔,在中心点收笔;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儿;第三笔撇,从横的中间起笔,过竖中线与“方”的钩对齐收笔。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过右下格中心点收笔。

②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6.又,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同桌互记互检。

(2)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第一笔横撇“”与二笔捺在中心点交叉,下面两笔对称。

②自己看田字格字帖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出示小黑板练习书后第二题:

(1)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

(2)(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3)(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1.读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读一读填好的句子,体会填上的词语的意思。

(1)河水漫过小桥的“过”字和背过来的“过”字意思有什么不同?(漫过的“过”是超过的意思,背过来的“过”是通过的意思)

(2)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学”“放学”)这表示两个什么时间?(早上,下午)

(3)找出表示相同动作不同方向的词。(过来、过去)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

(1)从字形上比一比。放(方—)要(西—)起(己—)(2)从字义上比一比,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词语。

第5篇

(一)安全教育的形式单调

“安全重如泰山”,在很多的中学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安全教育来讲,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规范性不足,系统性不够,还缺乏合适的评价机制,校内的学生安全意识浅薄等等,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也很单调,大多都是以罚代教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情绪,安全教育的效果就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在现在中学中还有很多学校存在的安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主要是影视和录像片、安全知识学生读本、宣传画或是关怀、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安全教育教育读本、安全法规及制度汇编等等。

(二)还存在一些教师对安全教育漠不关心

在中学当中,安全教育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形成合力,让中学的安全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目前,还有一些教师有着别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只需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而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安全事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即使是发生了,也自然有领导对这些安全事故负责。

(三)家庭教育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是需要家庭配合的,家庭有着自己特别的影响力。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安全事故不是在学校发生的,尽管学校加强了教育,但是因为家长的疏忽,一些学生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比如溺水、烧烫伤、触电等。学生对自身的安全问题大多意识并不强烈,缺乏“安全预见”和“安全知识”。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养成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安全才是重要的,对于身边的人的安全一点也不关心,只有当别人身上出现的安全事故牵连到自己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四)应急体系构建不完善

近年来,学校突发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给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对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但是我国很多的中学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危机管理却缺乏了科学的研究。从已发生的突发安全试过来看,有很多都是群体性的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很多的人员伤害以及财产损失。但因为中学的管理者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管理的预计不够,突发安全事故的预案没有做到位,再加上有些学校的经费吃紧,资源有限,就导致了突发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构建不完善。

(五)网络安全管理缺失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生活不断产生影响。而这一代的青少年就是在网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体。而伴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现在家庭中很多都配备了电脑,在中学生中,懂电脑的已经很多,特别对于网络游戏,更是有很多的中学生涉入其中。国家近几年也制定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方面有一部《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他的就是地方上和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实行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就学校的安全管理而言,现在很多中小的在校生都还是沿着过去的教育方法和体制。只是在课余时间告知学生禁止上网,根本没有告知学生什么是网络道德、网络安全,学生更不知道网络方面的法律。2007年出现的“熊猫病毒”,其制造者就是一名中专毕业生。

(六)缺少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可以说是一种状态,是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面对任何事情存在一种不受威胁,追求平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基本上没有戒备心理,也不会为别人给自己的批评和指责担忧,一直有一种安全感。在出现事情时,如果形成的是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其在外显露的行为就会显得和谐而友善,反之就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从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内在的安全隐患,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受害人自身内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在心理安全问题上,管理还很稀少。

(七)学校周边环境复杂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中学周边的环境都很复杂,这样复杂的环境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一是很多以学生为主要营业对象的商店、音像经营网点密布在学校周边,这些商店和经营网点很多都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行为,如书店里面的不健康书籍,音像店的不健康的音像制品,日杂用品店的各种管制刀具。二是在社会上游历社会青年到学校闹事,盗窃学校财务,对学生进行敲诈勒索,破坏学校设备。三是流动的无牌摊点,这些摊点毫无卫生保障,还影响着交通秩序。

(八)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中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偏小,身体和大脑都还在成长发育阶段,自制力弱,思想还不成熟安全意识薄弱,对不安全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比如有一项调查,有9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或是基本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但在“上学快迟到了,却遇到了红灯怎么办?”这个问题上,却只有53.8%的学生会等到绿灯。其实在中学的安全教育上,很多学生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管理弱,这样的安全意识,往往会让学生做事不加思考、急于求成,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做好中学的安全教育

(一)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

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的主体始终是教师,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教师的安全素质,特别要注重安全专职教师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对教师的安全知识的结构进行完善,以保证他们的安全教育有着持续性和有效性。在目前,一般的中学教师对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还普遍缺乏。比如在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学生上网成瘾,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等等。这种情况,让教师来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肯定就显得不那么恰当。

(二)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在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是要注意到学科体系之间的突破,安全教育可以和其他的学科想结合来进行实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然后结合社会学、卫生学、心理学、环境等等,把安全教育和多门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特别是要提倡从现实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知识来进行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安全问题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学科的背景下,利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或者是在安全问题发生之前得到预防。比如在物理课中的惯性这一知识,在进行惯性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交通方面的事故来举例,然后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样即深化了惯性知识的讲解,又进行了学生安全出行的教育。同时还可以用安全作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在期中考试以后对学生举办心理安全的讲座,围绕确定的安全教育主题,开展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等等。

(二)构建社会安全管理模式

要想做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光是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多种社会机构的联合才能做好。这些部门包括了社区、妇联还有派出所等等。学校要联合这些机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中学生举行安全知识的讲座、竞赛等等。为他们普及安全知识,增加在面对安全事故是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宣传,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响应安全教育的开展,为家长进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水平,把家庭、学校还有社会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出贡献。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来自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到达了1.37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这其中,学生占据了网民的很大的比例。但是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大网络监管的水平,比如说抢占网络阵地,建立内容丰富的校园网,把教师的工作延伸到互联网上,在网络中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有不健康的信息侵入到校园网中时,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还要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感,让中学生能够拥有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一道老郭的思想防线。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普及,比如说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

(四)校园应急演练制度化

中学校园应该要进行应急演练的制度化,监督应急演练的实践。就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件来看,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学校只安排了一名安全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安全巡查;二是学生的安全意识欠缺,在楼梯间拥挤严重;三是因为下雨,大部门的学生都想离宿舍较近的一号楼梯返回宿舍;四是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的应急演练,也没有在楼梯间进行应急灯和警示标志的安装。从这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还有在日本,尽管经常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地震,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重大的伤亡事件的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演练,锻炼学生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拥有良好的逃生能力。而湘乡育才中学三千多的学生却从未开展过应急演练,这个问题就值得教育界所有人士的思考。而如果把应急演练制度化,规定每隔多少时间进行应急演练,或许这件事情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五)严格实施安全管理和评估检查机制

首先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教师要在做好日常的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各种安全事故的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状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向相关部门进行情况的汇报。其次进行不定期检查。这些检查需要学校的领导做好组织工作,带领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对教室和寝室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从中了解到学校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还有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态度。还有就是要进行季节性的检查。这种检查要有着强烈的针对性,根据学校的情况,针对各个季节的特点,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比如在春季,要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在夏季要做好防雷、防洪等工作。而冬季要做好防火、放煤气中毒的情况的工作。每一次在检查中找出的问题,都要对这些问题认真做出分析,找出产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耐心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的讲解,不厌其烦。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具体落实到人。和其他的管理工作相同,整改和检查在安全管理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6篇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主流理念———“主动安全”教育

从各国学校安全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都根据本国实际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但有着显著的共同点,大家都秉持了近似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核心是突出强调培养人的主动性,强调人的主动性在安全防范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一种不良倾向逐渐引起了各国安全专家和教育者的关注,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防护设施来保护自己。汽车安全就是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人们越来越迷信汽车厂家的安全技术宣传,诸如碰撞星级、安全气囊、ESP 系统等,认为依靠这些安全设计,驾驶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观念才埋下灾难的种子,很多车祸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者主动安全意识的降低和缺失。安全专家和教育者都认为,技术防范始终是一种辅助,是低级防范策略,它只有与人的主动性防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发挥人防范的主动性才是高级防范策略。学校安全教育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建立了和发展了人的防范主动性。“主动安全”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其一,着重培养人的主动安全意识和主动安全行为习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实践,这是“主动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条内容虽然不多,但几乎全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非常具体,通俗易懂,例如“……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安全教育(有学者也认为是“生命教育”)可以说是英国人受到的全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开端。其二,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以人为本且不断改进。随着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既成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辅助。法国在学校中推行了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细致,且系统和数据库不断升级。监测系统及其监测评估结果,既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教材,可以将教育培训活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日本还专门开发了保护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带 GPS 定位功能的安全报警器、手机、隐蔽的发射装置等。教师和家长经常辅导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辅导的过程就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过程。其三,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标准等,保障安全教育及成果的落实。美国是依法保障安全教育的典型,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BL)关于学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并公布结果。该法规定,各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保证学生的知情权。这与法国的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的作用是相似的,而且上升到法律保障的水平。美国学校都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对来访接待和学生外出都严格审查和登记。这对学生是很具体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自己才是安全的,服从管理也是有利于自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我国学校安全教育需要改进和创新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安全防范技术、相关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国家教育部 2006、2007 年还先后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但是,与世界学校安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流比较,我们仍存在差距。比较突出的不足是,我们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还没有跟上“主动安全”理念的主流,安全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应急”的层面,有些初步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大胆创新。首先,法规制定方面。我们的法规条文相对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以教育部令的身份下发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其第五章安全教育的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这值得商榷,消防安全教育是必须做好的,而且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技能训练,没有条件也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做好。第四十二条“……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这要求太低,一个学期(半年)1~2 次,这很容易使演练流于形式。《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安全教育讲的相对更具体可行,但《纲要》又没有法律效力,只能靠学校自觉,实际没有保障。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进。笔者认为,需要在国家法定课程中明确纳入安全教育的内容,保障课时,严格考核,可以和“品德课”“、体育课”结合。各地政府还要明令增加学校安全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并监督落实和考核。其次,教育实践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能落实的安全教育比较不足,多数都是“应急”或“应季”的提醒式告诫,如寒暑假前,学校发给家长一些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溺水等告诫通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笔者建议,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其一,要明确学校安全教育的领导和指导,建议设置专职负责安全管理教育的学校负责人,专门指定公安、消防等专业安防人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协调指导人,而且这些人员任期 4~5年,其工作情况纳入本人业绩考核。其二,统一编写具有专业水准的、符合“主动安全”理念的、适合各地实际需要的安全教育计划和教材,由品德课、体育课教师分别负责知识和技能教学,期末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操行档案。安全教育教学情况也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并加大其权重。其三,加强学生安防演练,规定每月都要安排学生不同专题的安防演练,各地政府要明确要求社会有关单位给予演练大力支持,并监督年度演练计划、演练过程和演练效果。再次,安全技术辅助方面,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加大投入不要只想到为学校添置安防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支持下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安防学习和实训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在社会各部门发挥优势、密切合作下建立起来,可以在国家安全、国防、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环保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和开放各种资源,建设多种安全教育专业学习和实训基地(国防基地、消防基地、交通基地、防疫基地、环保基地等),并逐步形成相互配合的安全技术支持网络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强

第7篇

一、态度要严肃认真。作为一个宣传民警,首先要有对交通安全认真负责的态度。讲交通安全课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写好讲稿或提纲。登台讲课时,警容要严整、精神要饱满、声音要洪亮,才能一下子吸引和抓住听众。在讲课会场最好悬挂横幅、张贴标语,以营造气氛。

二、结合大量实事。事实胜于雄辩。在讲解交通法律法规时,要引用大量事实说明。既要有全国的事实材料,也要有辖区事实材料,既有过去的事实材料,又有现在的事实材料。摆事实要紧密结合法律条文,对事实要有分析,引出教训。在讲事故案例时,要对事故发生过程进行形象化描述,这样既能提起听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交通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

三、用数字说明问题。在讲课时,引用全国、全省以及辖区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容易引起听众对交通安全的注 意。如在某学校讲交通安全课时,当宣教民警讲到全国一年因交通事故死亡9万多人时,台下一片惊叹声。

四、引用新近发生的身边交通事故案例。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时空上越接近的事实越感兴趣,也越相信。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鲜,更能吸引人,教育人。

五、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应当多采用形象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在讲解交通安全知识时,结合画好的交通标志、标线图案,辅以手势,用恰当的语气,不失时机提问。有电器化教学的学校,制作专门的交通安全法规图解卡通片,效果更佳。

六、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要过分渲染交通事故的残忍、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特别在春运安全管理期间,人们都希望吉祥平安,不愿意听到不吉祥的话,过分宣传血淋淋的事故会引起逆反心理。

第8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非常切合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案倒要密切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案倒教学的优势主要是在课堂上的互动教与学,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思考与课堂讨论后形成的书面材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与提炼案例教学应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l案例教学法非常切合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形成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尤其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wWw.133229.COm可见,案例教学法非常切合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第一,可以通过案例把抽象的进出口业务知识具体化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知识在实际业务中的作用与运用。第二,虽然案例不能再现所有的真实情景,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通过灵活运用内化了的知识,可以学会举一反三处理更多的疑难与类似问题,从而提高实际业务操作的技能与书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第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思维与表达技能,能够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实施教学计划,通过听、看、模拟等途径,一些看起来繁杂的专业知识就很快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培养新型外贸专业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2.1认真备课,精-l-=选取案例

2.1.1案例要密切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教学案例是配合教学目标的,这一目标圈定在某一章或节内容中比较合适,这样能充分包含全章或节内容,起到强化训练的目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知识领域和能力,考虑到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之间的关联度,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循序渐进。当然,综合型的案例又要切忌拘泥于某一章节,应该系统综合多章节的内容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案例应该安排在所涉及知识的章节全部授课之后。

2.1.2案例要新颖

一方面要尽量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众所周知,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经贸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传统的纸质单据已经被电子单据取替,集装箱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蓬勃发展。而今,惯例和规则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如ucp600取代了ucp500等等。因此,案例教学选用的案例必须不断实时更新,以适应当今国际经贸活动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也是一些在时间上比较“新”的问题,比如紧扣时事要闻等。例如,在介绍“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塞一章时,可以引入近来索马里海盗劫持超级油轮“某某号’,这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了解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知识的兴趣。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备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尽量挑选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适宜性和科学性的好案例。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紧扣课程的内容与特征。案例越经典,学生就越有兴趣,参与程度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在设计或挑选案例时,要明析案例所涵盖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较强操作性、针对性和诱导性的案例,所有的案例最好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较为实用的职业技能等。

2.2紧扣教学内容,推行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2.2.1提高案例的表述能力

案例的表述力求简洁,所以,案例的编撰要注重要点,要简明扼要。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了解案情,直入主题。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情节是使案例生动的剂,学生对案情情节的掌握,受教师的案例表述能力影响。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表情、起伏的语调来表述案情,利用层次剥离的方法来层层分解案情,也可以走下讲台,声情并茂地发问,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调动学生韵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倘若使上课的活跃场景也融入案例的情节之中,那么,学生将形成长时间的记忆,不止对案例记忆清晰,更为重要的是牢牢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

2.2.2灵活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因人、因课程内容与性质而异,主要有指导自学法、讲解分析法和课堂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应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宜方法,如在讲授类似“商品的数量”这样的章节时,由于理论性不算强,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可以采用指导自学法,即在学完该章的部分知识和理论内容后,列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刊上的案例材料,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时,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再比如讲“价格术语’’这样的章节时,其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很难马上运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此时可以采用讲解分析的方法来阐述该章的案例分析题。在讲到某一种价格术语时,先把该价格术语的定义、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讲解清楚,然后即席引入一个案例,来说明以上所讲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价格术语掌握得就相对牢固。运用讲解分析法的优点是比较节省时间,教师容易操控,有利于把握教学节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相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缺点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当然,在实际操作时,教师除讲解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外,也可以适当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或提出新问题,进行一些小讨论。对于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案例,如在“出口合同的履行”这样的章节。其内容综合性强,针对该章的案例分析题也较复杂,此时,不妨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2.2.3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是在课堂上的互动教与学,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方式中举足轻重。案例分析通常分为四步: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在讲解完某一章节后,将精选的案例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并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每组5——7人,男女生搭配),每个小组每次推选一个主持人。小组主持人轮流担当,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锻炼主持讨论、协调观点、总结发言的能力,尤其在模拟外贸谈判时对每个学生谈判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其次,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元,先分头查找有关资料,收集相关理论、惯例和法律依据,然后各自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成员的主要观点和方案整理出发言提纲,推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讨论中交流发言。再次,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所在,且教师的引导又是十分重要的。先由各组代表陈述本组讨论得出的主要观点和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接着全班同学对上述问题再做进一步的探讨与辨析。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要择机加以必要的点评,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着重指出本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等。要充分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同时应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下次讨论中加以改进。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有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点评,但不要给出定论,而是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习得不断积极思考的态度,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建立有效的参与案例讨论激励机制

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激励与导向作用。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表现和课程实习)、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2o%、2o%和60%左右,将每个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量化计分,计入平时成绩。二是在考核内容上,适当减少纯知识性试题的分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比重。三是在考核标准上,案例分析的解答应是开放性的,应设置多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评分时应着重考虑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问题的实质,是否言之成理等等,对于能够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

3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建立案例库,并实时更新

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并且要以实际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工作的基础在于案例库的建立。为了达到教学上的可操作性,目前案例主要由任课教师自行查找选编,比较费时费力且数量有限。由此可见,案例库的建立是案例教学的当务之急,并且案例库的建设与维护必不可少,其中的案例要实时更新。

3.2教师要把握好引导与参与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教师在案例分析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上。首先是案例分析前的布置,教师要把选择和分析该案例的主要意图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必要的理论准备。其次是课堂分析的引导,教师的课堂引导主要是把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学生研讨,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综合,对明显偏离主题的意见注意疏导,对高质量的分析要充分肯定尽量避免过多纠缠等。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案例教学耗时比较多,并受客观环境的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或一个qq群,学生和教师能够延时或实时在网上展开讨论,发表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讨论的内容自动记录,便于查询。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模拟商战和沙盘对抗等其他活动,来丰富案例教学。

3.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思考与课堂讨论后形成的书面材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与提炼。这项工作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报告进行认真批阅,并可从中选出较好的分析报告作为示范,供学生传阅学习,不断提高,或反馈到实际工作单位供其参考。

4结束语

第9篇

[关键字]:高职英语、口语能力、有效策略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对运用英语的要求也不断升级,特别是英语口语能力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目前,英语的教学方法多局限于语法、翻译、偏向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般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高分低能”,“非聋即哑”,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因此,怎样提高高职生英语口语能力,使之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得心应手,对传道授业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着重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一、语音是基础,首先从培养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入手。语音、语调的学习和掌握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前提和关键。由于发音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口语无法提高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很多是来自教学条件不够理想的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相对较低,许多学生入校时语音很不规范,在交谈中严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甚至出现不少笑话。所以,我主张要想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就首先从语音方面入手,夯实基础。首先,教师应从理论上系统的讲明英语的发音规则,如连读、重轻音、不完全爆破音、升调、降调、意群等。然后,随时随地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让学生听正确的读音,有必要的话,可以介绍一些专门攻克语音难关的书和资料或者从反面举出几个同学因为语音发音问题导致的小笑话。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英语原声的电影和音乐,增强他们对纯正英语发音的审美观。总之,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语音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语音学习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

二、大量阅读和背诵,增加语言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口语的根本途径之一。从语言学的规律来看,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大量的输入,就不会有口语输出的材料。阅读量如果严重不足,学生则无法积累起对各种事物、概念的正确的英语表达法,也就是说离开了语言基础的训练,根本无法做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发音再好,口语能力也只能停留在几句招呼语上。

因此,要坚持让学生背诵和复述课文。朗读和背诵课文是培养学生开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编的职校英语教材课文都不是很长,应坚持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或部分课文。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检查。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三、听说结合,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能力。口语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但要单方面的说话,而且还要听别人诉说,并在听懂、听真切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反应和答复,这样才是成功的交际。如果只是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当对方开口讲话后,自己却不能完全听懂,或只能听懂一部分,这样将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训练听力,以便和口语练习配套呢?除了引导收听录音以及电台和电视的英语节目外,对貌似原始的朗读亦不可轻视。通过朗读,不仅联系了发音,还同时刺激了自己的听觉。此外,经常性的反复朗读和背诵,会使有关的词汇和短语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当需要用时,便易于“招之即来”。再者,在与自己的同学、朋友对话时,要学会注意倾听对方,力求听懂对方话语中的大部分含义,其实这也是一种听力训练。只有听说能力同步提高,才能最终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听写单词、词组,但主要还是听写短文,短文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文改写,也可以选用比课文内容稍易的短文,字数以50-100为宜,语速可适当放慢。通过听写,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无形中又增强了他们的听、说能力。随着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一项新的内容,即让他们听英文歌曲。

四、克服羞怯心理障碍,大胆开口说英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虽有提高口语的愿望,却因怕出丑,思想顾虑较大,导致心理自卫,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语言现实,其结果是口语始终得不到提高。还有的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口语练习,上课不积极发言,即使有出色的教材,优秀的教师,多样的教学手段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大胆开口说英语,不失为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良策。

许多学生不敢说话或是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在课堂口语训练过程中,学生心理上固然不可能出现面临比赛或是重大交际场合的恐惧、焦虑等现象,然而自卑或是过度自尊却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愿抓住训练的机会,甚至是训练机会已在眼前却不敢开口,也有的学生把训练机会当作无奈的任务,草草了事。课后,询问其选修口语课程的目的,却又无一例外的表示,想提高口语水平。学生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表现相背离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反思。要缓和此矛盾,笔者认为:第一,要营造平等、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和私人空间如寝室,并不存在日常生活交流困难的情形,而在课堂上,面对同学和老师,却很难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必须创设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有效的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和表达的信心。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训练,有时甚至有争先恐后之势,其有效性可见一斑。第二,要细心观察,寻找症结,主动出击。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管你怎样鼓励,并把机会直接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反应却是惊人的相似,迅速低头。面对这部分学生,笔者认为,不仅要在语言上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锻炼机会,更要发现其症结所在,拉他们“下水”,因为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的人,无法排解对水的恐惧,更无法体会到在水中的快乐。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在开学初的一堂英语课上,有一位女生的表情引起了我特别注意,每当我走过她的课桌或与她目光对视,她的脸马上就会通红,肢体上也显得局促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她主动进行口语训练难度很大,因此只有采取被动训练即教师点名的方式进行训练,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逐渐克服其心理障碍,一学期下来成效将十分明显。

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多开口。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缺点是缺乏语言环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机会,尽量创造语言环境,而且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差距大,要使英语授课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用语。开始语速应放慢些,并加上适当的语境、手势和中文解释。在讲授语法时,可适当多说些母语,因为语法较难理解。同时,还要尽量让学生多开口,一般不打断学生讲话,当他们讲不下去时,可用一些英语词汇引导和启发他们,或让其他学生帮助他们。这样,逐步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之中,通过英语交流提高口语能力。

六、改革考试方法,增设口试。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即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除了运用上述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外,还应对学生的听讲能力有一个科学的、形之有效的测试方法。为此,每学期除笔试外,应增加口语测试,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把成绩计入总成绩,并在笔试试卷中加大口语题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注重英语交际能力,学好口语。

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结构特征,而实践性与应用性是其优势所在。因此,在口语训练中,要真正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综合水平,为其就业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勃然.胡燕玲.影响英语教学的三大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美英语教学,2004,(1)

第10篇

摘要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在没有明显对抗的条件下,采用较为隐蔽而又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接受一定的意见。在体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暗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暗示 教学效果

一、前言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在无对抗的态度下,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不加评判的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的心理效应。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暗示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暗示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增强思维、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暗示在教育教学中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发生消极的偏离性暗示,导致错误的一面。

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暗示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沟通人类心灵的钥匙。语义深蕴富于隐喻的语言更具有暗示性。通过合理的暗示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试试、勇敢、不错”等褒奖式语言加以鼓励,就可以杜绝恐惧心理的产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耐力跑练习中,我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从发令开始到结束没有任何语言提醒,结果发现本组中偷懒的同学较多,成绩普遍较差。第二组开始前,我先给他们定了目标,而且在跑的过程中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不断进行激励,结果第二组同学完全发扬了拼搏精神,成绩明显好于第一组。

(二)教师的示范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准确、轻松、优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体育教师的技能水平越高,表象暗示越丰富,则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越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学习欲望的程度是呈正比的。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的暗示效应。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品德的楷模,教师的思想品德、处世方法以及个性特点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意识、无意识地产生感染和启迪作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在正确、高尚动机引导下所产生的教学和教育行为,才可能起到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以身作则,这种暗示效应在体育课堂上处处体现,它将启迪学生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三)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这两种情况。有些学生感到动作练习完成的不如别人好,就不想再练该动作了,这是不可取的消极自我暗示。教师要指导学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掌握正确动作较难,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每次在做动作前应先把完整的动作技术在脑海中想一遍,然后暗示自己“一定行、一定能掌握、一定会成功”等积极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更快的掌握动作技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也具有暗示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表情和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有时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一个自尊心很强或一个胆怯的学生来说,教师用责备的目光看他一眼,比点名批评几句效果好。在练习中教师检查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时,对做得好的学生用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学生就会受到鼓励,而对一个未能掌握好技术动作的学生,教师若用热情期待的目光示意,就能争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各种各样的暗示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形成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只要体育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认真设计、不懈努力,就能把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第11篇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效果比较

人体寄生虫学属于临床与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我国寄生虫病得到较好的控制以致于该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之以往有所降低,同时该课程在教材设置上形态学以及生物学学科占据较大比例,故而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我校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讨论式案例教学,现将教学效果整理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2届4个班级中的22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组2个班级的110名医学生予以讨论式案例教学,对照组2个班级的116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进行教学,在学期末对上述2组学生的相关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1.2教学模式

研究组:将该教学模式分为案例设计与讨论分组两部分,其中将案例在知识点展开前进行,类似课前阅读式案例[1],设计以注重学生器官系统为导向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为重点,如引发癫痫的寄生虫有哪些?寄生虫寄生在患者脑部后的症状可能有哪些?类似这样的问题或者案例与临床专业学生的课程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其形成临床思维。前期可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案例,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该模式的不断开展,后期再设计一些具多个知识点融入性的复杂案例。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意愿进行分组讨论[2],要求其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汇报,最后小组其他的同学可就该案例进行提问,以进一步加深其对于所选案例的理解。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由教师根据教材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讲授。

1.3观察指标

在学期末,对于2组学生分别用自制“教学情况调查量表”以及“综合成绩考核”进行调查和考核,其中教学情况调查量表主要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依次评定为认可、基本认可与不认可三类;同时,根据期末成绩,按照不同分数段来比较2组的分布情况,如合格(<60分)、一般(60~80分)、优秀(80分以上)。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学生教学情况调查

研究组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认可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学生不同成绩段分布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学生的优秀比例升高明显,合格比例则明显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打破既往在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渐趋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新教学模式[3],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什么,怎么学?让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学习是其对于自身的要求与责任。而我教研室正是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法,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与氛围,使其主动寻求案例,进行知识点的串联与贯通,最后通过知识的讲解与答疑,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容[4]。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可率为93.64%,而对于教学形式的认可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9%和6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结论相契合。同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其主观能动性,其中尤以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为甚。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讨论过程中,对于疑难病例的把握以及分析能力较强,一般对于疑难案例分析较为透彻,且重视互动的学生在期终考试的成绩中大多为优秀者;反之则大多为合格,甚或是不合格者。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学生的优秀比例升高明显,合格比例则下降明显,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人体寄生虫课程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案例教学,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度,而且有助于其成绩的提高,值得在医学院校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娜琳,罗军敏,汤贤英,等.医学高校教研室职位设置与职责刍议[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2080.

[2]陶方方,何一中,孔丽娅.讨论式案例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534-537.

[3]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1201.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案例教学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15-01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经济管理的教学工作中,是一种引入生活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结果和学生反响,所以近些年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广度不断拓展。在商务英语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也给商务英语的教学工作提出更多可能和更多方法。

一、商务英语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

什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后,引入历史发生过的经典案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但是漫长应用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演变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包括后续的教学拓展内容。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是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模拟,将这种方法引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工作中可以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提高学生语言的分析和学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

二、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一)注重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对知识点的硬性掌握,与实际生活应用相脱节,在以往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某一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理想,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无法得到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教学工作,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多变的。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际模拟情景,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控其变化范围,增强英语使用的信心。

(二)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突出的是实际应用,教师引入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经典案例进行拆解分析工作,在教学工作完成后立即开展课堂模拟训练,以小组的形式建立实际英语运用环境,教师在一帮为这一环境增加变数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的灵活性。在实践过程过后学生开始主动进行思考,实践中哪些地方没有听准、说准、用准,原因是什么等等,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教师不仅能够知道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哪些地方遇到问题,还能根据这些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为实际英语运用环节树立榜样

这里说的榜样是只样本,即学生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法中所讲到的实际案例做相似应用环境引申,找到合适的用语。在商务英语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学的很好,但不敢说、不会说,这是因为英语笔试与英语听、说是两个互相分开独立思维方式,在实际过程中说的灵活性更大,一般来讲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具有说的能力,但不敢说,因为怕说错,怕构词、语法不够严谨。这样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经典案例的同时不断积累语言发生的预警,记住案例中发生的对话,在实际应用中首先模仿其说话方式,之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将其由一种语言拓宽至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语境,最后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但能够学会相关语境中的语言运用,也能为自己的语言学习工作积累一定的方法,实现自学的目的。

(四)教学中双方参与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老方法,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首先教师在讲解案例时起到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模拟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时起到辅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交流中完成,实现了教学工作中学生与教师的身份转变,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重点,将教师与学生双边交流当作教学手段,这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仍处在不断完善阶段,各个地方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地方的不同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都不同,国家尚未对其教育内容作规定,国内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这些绝不能成为商务英语教育结果不理想的理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当下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情况,下文总结出三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望引以借鉴。

(一)案例选择没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案例都适合拿来做教材,在选取案例时我们应该做到普遍化,使案例具有情景代表性。

(二)课堂模拟内容没有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漫无目的地开展模拟课堂,使课程拓展广度和深度均没有针对性和局限性,随意而为。

(三)案例教学法万能论。虽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但其并不是万能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多种方式共同使用,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做具体分析,最终使教学工作有效果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盲从。在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案例教学法规划时,要提高选所选案例的质量,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确定案例范围,在模拟实际情景环节要做到内容有控制性、有针对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总之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商务英语教学工作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其合理完善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8).

第13篇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2-02

大学生处于知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影响非常重要,而教师的影响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今天,对教师的职业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完成从能教到会教的转变,不断适应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学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用知识并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和较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讲授的内容涉及运筹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如何有效的利用36个学时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本学期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做简单介绍。

在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章节时,采用案例教学,上课前先发问卷,内容涉及:市场调查的方法、谈个人的观点、理论的精髓所在,学生分组按同宿舍的为一组,随后引入如下案例: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布若,说:“请他进来。”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第二次上课,我利用20分钟点评,各组对汇总内容再进行讨论,许多平时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也主动发言,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有关理论,又懂得:

1.如何尽心的干好一件事, 人与人的能力差距往往体现在细节上,良好的素质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养成。

2.要尽职尽责去工作,全面思考、随机应变,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行。

在企业文化一节,讲到好的企业,好的团队都是体现人性的向善、人性的向上;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企业最终会失去市场,其实关心别人,才是最好的关心自己。我及时引入案例: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懂得企业文化的精髓,深刻的感到:

1.不论干什么都要具备良好的品格和友爱的精神。

2.在现实社会上许多机会总是为优秀品德的人开放的,比如:网上的“抡车哥”,最美××等,他们平时注意优秀品德的培养,才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3.现实社会人们都很现实:要柴米油盐,要房、车,要出人头地,但是,一事当前只考虑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大发展的。

4.关心别人是最好的关心自己: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目前我国沿用的教育模式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小学阶段,明显的是应试教育,学生读书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大学阶段,课堂教学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社会面对复杂工作,突出反映出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一些毕业生头脑僵化,不能随机应变,做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和欧美的学生比较,发现中国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倾向。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普遍感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越来越没有发展的空间,他们切身感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过时,“记忆的知识再多,不如点一下鼠标”,因为网络已无所不包,他们开始逐步重视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大学生对案例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案例教学在西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一方面,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提高理解水平的同时,又丰富了理论,提高了能力。欧美的大学教育,课程门数很多,但每门课的学时数不多,一般没有固定的课本,教师给出的参考书目较多,课后作业不多,但课堂讨论很多,理论讲的不多,但案例很多,考试难题不多,但实例分析很多,对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会不断提高,案例教学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接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一定会有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张国平;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3]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4]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05)

[5]康涛,周国芳,刘和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01)

[6]曹垣,廖仁春;管理类课程实施案例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嘉兴学院学报;2005(02)

[7]闫月勤,周本宽,黄庆;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及其特色[J];江苏高教;2006(01)

[8]张新云,南国君;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9]曹玉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

[10]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第14篇

关键词: 美国留学生 汉语学习 学习焦虑

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焦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情感。与心理学意义相比,外语学习焦虑具有特定的情境和自身的特点,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因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对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自我意识、信仰、感情和行为的明显焦虑情绪(Horwitz1986)。在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中,汉语学习焦虑体现出了独特性。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焦虑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成绩与焦虑的关系、个体因素对焦虑产生的不同影响、焦虑的强度水平等。钱旭菁(1999)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性别、国别、学习汉语时间、是否华裔、自我期望值、自我评价、年龄和学习成绩等因素与其焦虑感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张莉、王飙(2002)考察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值与汉语各项成绩的相关性。张莉(2001)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感与其口语流利性的关系。张莉(2002)比较了日韩和欧美学生阅读焦虑感的分布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占绝对优势。科学的定量统计研究虽然能以较客观的方式呈现某一问题,但我们不能迷信数据。下面针对美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焦虑情况进行了定性的个案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并探索美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特点。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个案研究的对象为20岁的美国男留学生WJ,他是在典型的非目的语环境下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汉语的,在美国学习两年汉语后,学校要求他来中国进修一个学期,这样他就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而且在目的语国的时间不是短短几周。研究对象家中无华裔背景,也无他人学习汉语,其语言水平已经可以用汉语进行访谈。在美国学习时,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喜欢中国文化,对学习中文的期望值很高,充满信心,主观上十分努力。

(二)材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手段和方法,材料收集主要是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外语课堂焦虑感量表”(FLCAS),包括33个问题,每一题后面有5个选项(A非常同意,B同意,C不同意也不反对,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焦虑值最高者得5分,最低者得1分,依次递减。将全部问题的得分相加即得到一个焦虑值,焦虑值越高,焦虑感越强。对被试进行半开放访谈,时间约为一个小时,访谈尽量避免诱导性提问,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录音。访谈者事先准备好核心问题跟研究对象敞开交谈,问题主要根据文献阅读、外语课堂焦虑感量表和访谈者的研究重点整理而成,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省和追溯/回忆的方式口头陈述。访谈结束后,我们把录音转化成文字材料。

二、结果和分析

本调查被试FLCAS得分为67分,相比钱旭菁(1999)得出“美国等”国家学生的统计结果平均值83.69、张莉(2002)“欧美”国家学生的统计结果平均值79.23,我们得到的焦虑值显著低于他们调查中的平均值,可以侧面说明被试在美国学生中可以视为属于焦虑感较低的群体。FLCAS的调查结果见表1,下面我们就访谈的具体内容尝试进行相关分析。

(一)学习环境

钱旭菁(1999)认为在目的语以外的国家学习第二语言的焦虑感比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强,但是她并没有给出理由,而我们的访谈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果。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沉浸在汉语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活、学习中直接并大量接触中国人,留学生面对的是大量的被动“输入”,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阶层的人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地方色彩和个人特点,导致只学过标准普通话的外国人听起来比较吃力,“听”是理解的过程,这些因素导致外国留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难免有些困难,焦虑感增强。问及“在美国学习汉语和在中国学习汉语哪个更令你焦虑”时,WJ说:我觉得在中国,学习中文比较焦虑,各个地方都有口音,有的时候我听得懂一个标准的口音,但是别的地方有别的口音,有的时候我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

(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

对负面评价的焦虑指对他人评价自己的恐惧,对负面评价感到沮丧,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会有负面评价(Yukie Aida,1994)。学习者对负面评价的焦虑是由外语课堂学习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在课堂上,学习者的行为会不时受到教师和外语流利者的评价,学生对这些评价――无论是想象还是真实的――都非常敏感(李炯英,林生淑,2007)。钱旭菁(1999)提到美国人一般不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不认为说不好外语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学习外语时常常显得很自信。WJ在访谈中表示在别的同学面前说汉语,不会觉得不好意思,问卷调查中第31题他完全不同意“在别的同学面前说汉语会感到害怕”。进一步访谈后,我们发现被试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在乎他人的想法,然而如果班上有同学有明显的行为举动让他觉得不舒服时,他就会变得很紧张。特别是汉语水平比自己好的同学,如果反应太过明显,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人带来的压力,那么即使是美国人,也会觉得有焦虑感。在这种情况下,焦虑的根源来自于外在环境(即他人)的激发。WJ说:我比较怕那个情况,是因为我的同学,我们班就两个人,还有她的母语之一就是普通话,她在那个方面比我强,但是她没有我努力,所以她还在那个一样的水平,但是她非常没有耐心,所以,每次我说错了,她做一个,一个讨厌的表情,所以有的时候让我非常紧张。在美国的时候我不在乎(同学的想法),因为我常常是最好的同学。

(三)汉语课堂焦虑

问卷调查的第3项“上汉语课时如果知道自己将被老师点到会感到全身颤抖”和第20项“汉语课上,当我知道自己将要被老师点到时,感觉自己的心怦怦直跳”被试都选择了“完全不同意”,第4项“如果我不明白老师说的汉语时,就会觉得害怕”被试选择了“不同意”,我们可以看出在上汉语课时,被试是相对轻松的,并不认为被老师点到当众发言是令人紧张的事情。根据访谈,我们推断这一方面是美国人比较自信,另一方面是汉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总会设置一些铺垫和解释,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紧张。

问卷的第2、15和19项涉及了汉语课上学生的犯错和教师的纠错问题,被试的焦虑值较低。被试比较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指正,并渴望老师纠正自己的错误,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己进步的过程,他说:我觉得她把我的错误纠正,就是一个好办法。我的一切的错误她应该把它们纠正,因为我应该注意我的错误,以便我自己可以把它们纠正。即使是自己没有听懂老师对自己的纠正,也不会表现得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他说:我会找别的办法,所以不紧张。英语有很多多义词,中国人的口音比较重,通过说英语解释那个词是什么,有的时候不帮助我,尤其是他们用英语和普通话的混合的时候,那个情况实在让我更困惑。我希望就用中文,但是那是你有一个更高的汉语水平,但是他们开始,当然开始是,一个人开始学一个语言应该用他们的母语,但是我现在的水平应该是都是用汉语解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被试比较希望教师使用中文解释问题,不喜欢教师使用英语翻译的方法解释他不懂的内容,因为汉语教师的英语口语可能带有口音,英语本身又存在很多同音词、多义词,在他这个水平上,如果用英语进行解释,他就觉得比较不舒服。同时他非常讨厌教师说明问题时进行“语码转换”,这会让他更难理解教师的意思,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教师使用的语码转换与交际者的语言水平不相符造成的,语码转换有其语法的对等限制,两种表层结构可以相触的语言才能转换,在学生语言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其母语或媒介语对目的语的干扰,产生负迁移。

(四)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钱旭菁(1999)提到,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使他们感到最焦虑的是“说”。被试对四项技能排序,焦虑感由强到弱的大致顺序是“说>听>写>读”,WJ说:最紧张就是说话。说话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可以读得很厉害,但是他们说话的时候完全说不出来。然后听,然后写,然后读。写汉字没问题,但是像说话一样,是一个你得有创意,你得把你的思维写出来,写下来。WJ在汉字的认读能力上没有问题,不惧怕写汉字,他的焦虑来自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各项考试中,口语考试是最让WJ感到焦虑不安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不匹配,让他觉得思维总是快于自己的语言。关于这一点,他是这样说的:就是口语考试,老师会给我们一张纸,这张纸是我们会谈什么话题,然后我们会写下来我们的想法,考试的时候我们会用那张纸,提醒我们的想法是什么,虽然我所写得比较流利,我的说话不匹配我写的事情,所以我所写的,常常不会帮我说话,是因为我写的思维比我说话的思维快。

(五)对考试的焦虑

钱旭菁(1999)指出,在大学里,美国人注重的是取得的成绩、等级和平均积分点,因此美国人对考试表现出较强的焦虑感。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美国人注重成绩,原因是美国的大学注重成绩,并以此作为评选奖学金的标准,如果自身达不到良好的成绩,就可能面临无法继续学习的情况,所以美国人个体才会注重成绩,而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水平,他说:我不在乎我的成绩,我真在乎我的水平在哪里。但是我的美国的大学在乎我的成绩,是因为奖学金,我有一个奖学金,所以如果我的成绩降低了,一定不给我那个钱,所以在那个情况,我不会上学了。但是那个成绩在现实我不在乎,既然别人在乎,所以我在乎。美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一方面是对中国语言文化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认为学好汉语是很重要的事情,如WJ所说:我觉得汉语是,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现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他们发展得越来越快,还有中国的人口是比较大,是他们的人口影响到全世界的事情。美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一种内在动机,更偏重于融合型动机,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实际水平。

(六)与同学或中国人的汉语交际

张莉、王飙(2002)的调查显示,焦虑值低的题目集中的两个方面之一是与同学或中国人的汉语交际。然而,调查问卷的第14项“和中国人说汉语的时候,我不会觉得紧张”和第32项“在说汉语的中国人周围我可能会感到放松”这两个问题上,被试都选择了“不同意”,说明调查对象在与中国人用汉语交际时,焦虑感是较强的。一方面,与中国人的汉语交际涉及了留学生需要使用“听”和“说”的语言技能,如上所述,这两种技能对留学生来说焦虑感是比较强的,留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够,担心自己无法表达思维,无法找到一些词语完全匹配自己脑子里想表达的概念。无法充分地表达自我,他们会有产生一种失落自我的担心,即我在使用这种语言时是否还是我自己,是否还能有效地表现自我的实际价值(张晓路2008),正如他说:我对一个中国人说话的时候,我感觉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我不感觉像一个大人,是因为我所说的就是小小的词,我不能说出来我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一个非常概括的词,没有那个详细的意思。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被试的口语表达从语法上来看掌握得并不好,那么这一点与焦虑是否有关系呢?通常来讲,与目的语使用者进行交流时,语言学习者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一般会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度。对于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通常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的关系是相反的,即如果更加关注语言的流畅度,语言使用者就会减少对语言的监控,忽视语言的形式结构,语言的准确度就有可能降低。WJ说:语法规则比较多,以前我比较担心那个语法规则,但是现在我觉得最好是我跟别人说话,不注意,并不重要那个语法规则,但是,我觉得关注那个语法规则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推断,与中国人交际时,留学生的语言跟不上思维而产生了焦虑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留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口语的流畅度,尽管他们认同语法规则是重要的,但更加注重流畅性,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感间接地导致口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率的升高。

两个国家的人互相交流存在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当留学生无法理解对话的基本内容时,首先他可能会借助语境,从上下文推测对方话语的主要意思。孩子较早使用表达意义的方法是语调(Susan Gass,Larry Selinker,2011),当语境无法帮助他们时,他们可能会本能地通过语调推断的方式猜测对方想表达的情态。原有的肢体语言知识也会帮助他们观察对方,推测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出现文化意义上的误解,使留学生产生错误的推断,造成自身焦虑感增强。从访谈中,我们发现被试似乎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他说:有的时候我猜测他们那个词的意思,我就是从那个情况,有的时候不知道那些单独的字是什么,都可以想出来意思是什么。如果他们生我的气,我一定会紧张。有的时候,我们的表情不匹配我们以前的知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一样。我经历一个情况,好像我对说话的人,生我的气,但是他们不是生我的气,是热情地说话,但是我越说越紧张,但是我在现实不需要紧张,是因为他们不真的生气。

三、结语

本文对美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进行了个案研究,主要讨论了美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影响焦虑感的方面并尝试寻求原因,期望了解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反应。希望本个案研究可以跟大样本的定量研究产生互动,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上加深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认识。

参考文献:

[1]Adia,Yukie.Examination of Horwitz,Horw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155-168.

[2]Horwitz,E.K..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The Mor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3.

[3]Susan Gass,Larry Selinker.第二语言习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炯英,林生淑.国外二语/外语学习焦虑研究30年[J].国外外语教学,2007(4):57-63.

[5]钱旭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144-154.

[6]施渝,徐锦芬.国内外外语焦虑研究四十年――基于29种SSCI期刊与12种CSSCI期刊40年(1972-2011)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60-65.

[7]张莉.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感与口语流利性关系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1(3)44-49.

[8]张莉.留学生汉语阅读焦虑感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1(4):77-83.

第15篇

关键词:档案学教育 现状 问题 策略

档案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以及其资源管理、信息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当前社会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档案学教育要以科学理论为方向,培养能为现代社会作贡献的新型档案学人才。现在我国的档案学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教育者要把握好其发展目标,在实践中提高档案学教育水平。

1我国档案学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我国各大院校的档案学教育都产生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改革,课程和专业体系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档案学教育主要任务时力争本课程的独立性,要求缩短课时,强化专业知识内容。其改革原因包括两点,第一是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需求,第二是学科内部对本专业现存问题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反思。档案学属于应用学科,要促进其发展,必须要先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然后再从内部进行科学改革。

2目前我国档案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基础立足点不稳定

档案学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基础。传统教学中也包含了一些优良的内容,应予以保存。而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档案学专业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巩固专业基础,才是档案学教育目前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2.2扩展范围和创新意识缺乏

目前档案学教育的涉及范围仍比较狭窄。档案学教育应当放眼未来,开拓教育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能力。

3我国档案学教育的改革策略

3.1把基础作为档案学教育的立足点

能否为学生树立起科学系统的档案学专业知识架构,是档案学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专业知识基础是教育的核心,也对整个知识系统架构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下将档案学专业由历史学划为了管理学类别,这就昭示了档案学这一专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其专业知识内容也正在持续修改并趋于完善。将其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涵盖了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撰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多达十六门的学科课程内容。因此,要提高档案学这一学科的钻研能力,继续开拓创新,就必须要系统地进行档案学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学习,并掌握其运用方法。

3.2调整知识结构,促进融合创新

当产生某种学科的社会情况发生改变时,与该学科联系紧密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应当作出相对的调整。调整并不是要把学科分离开来,而是“跨越”学科,帮助学生脱离传统理念对知识的掌控,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要从宏观概念上搭建出完整的教育框架,增加一系列相关学科课程与辅助课程。从而使教育内容和专业体系跟随社会发展变化的脚步作出正确调整,持续拓展,形成和谐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

各大学校强化素质教育时,档案学专业课程也遭到了一定影响,要么就缩短了课时,要么就减少了课程数量。因此,要加强“多元化”教学方式,把学科与学科横向联系起来,认识到档案学专业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凸显档案学的存在价值,使档案学知识拥有包容性与延展性,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架构。档案学教育应该要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引导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革新。老师的责任是“教”,除了教授书本内容,还应该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的任务是“学”,不只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课外也要重视阅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3.3明确培养方法,明确教育方向

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讲求方式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学生素质提升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现代档案学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档案学人才培养要突出其“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要在自身基础知识稳固的情况下,立足于科学的浪潮之上。因此,档案学教育要明确教育的方向,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放假期间去各单位的档案部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到方向。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