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机械排放新标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盱眙,对污染项目说“不”,“不跟风”转出永续发展新风景。
花桥,围绕“国际”、“商务”、“城”三个词,精准定位造就现代服务业新城。
徐工,在行业寒冬低谷中重新洗牌,以自主创新出奇制胜。
中小企业,瞄准世界产业高端,在自主研发中开辟新天地。
南京:从“化工大市”变身“软件名城”
【样本扫描】石油化工是南京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但因其产业布局散、能耗高、污染重,制约未来发展。为此,南京在江北规划“南京化学工业园”,后又启动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在两年间关停300家“三高两低”企业,不仅倒逼了绿色化工发展,还置换出了新兴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发展新兴经济,南京把目光聚焦到了以软件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南京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60多个科研机构,自身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正是发展这一绿色产业最宝贵的优势。早在2000年,南京就把软件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城市的品牌产业来谋划和推进。当前,南京正重点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主体的“一谷两园”。2010年,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2012年末,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为2076亿元。
除软件产业外,南京还在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成绩斐然。2013年第一季度,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5%,首次占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南京计划,到2015年,软件信息服务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兴产业达到7000亿元的规模,高标准建成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
【观点链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飞研究员指出,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评析】南京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升级,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明智之举。软件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但也有个条件——知识技术密集。正是因为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才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先决条件。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个“慢功夫”,耐得住寂寞、持续发力才会有“大成”。在这一点上,南京历届领导班子接力作为,堪称典范。
盱眙:“不跟风”转出永续发展新风景
【样本扫描】盱眙县在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中,坚持不照搬照抄、不盲目接受,走出一条“不跟风”的特色转型、永续发展之路。
放大龙虾的品牌效应,掀起招商“红色风暴”。提到盱眙,马上想到龙虾。盱眙把国际龙虾节当成招商的好时机,吸引各类优质项目、优质资源向盱眙汇集。2012年,借助第十二届国际龙虾节平台,盱眙当场签约项目45个,总投资额138亿元并2000万美元。
打造出“特别特”优势,坚持走差异竞争道路。在产业发展上,盱眙摒弃跟随型、追赶式发展思维,紧盯轴承、凹土等特色产业。现已集聚全国最大的轴承钢管生产企业浙江健力集团等60余家规模企业,成为江苏唯一的“新兴轴承之都”。盱眙凹土产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主要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5%、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8%。
对污染项目说“不”,选择绿色发展方式。盱眙最大的优势在旅游,最宝贵的资源是山水。尽管发展经济的冲动十分强烈,但主打“旅游牌”的盱眙秉承环境立县宗旨,对招商项目严格把关,有污染的项目一律不要,化工项目免谈。同时,盱眙还把发展早期已落户的轻污染企业逐步转移出去。正因此,盱眙已经成为江苏旅游发展的标杆,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休闲同。
【观点链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邱玫指出,很多后发地区在发展中急于快速“做大蛋糕”,认为当地环境容量大,接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忽略了,环境不是孤立的。因此,在上项目之前,严格的环评必不可少,必须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法规。
【亮点评析】转型升级,不仅要转掉低端产业,使产业结构优化,更要转掉落后思维,使发展更精明。盱眙的差异竞争道路,凸显了执政者“抓机遇”的敏锐判断。而其在引进项目过程中精挑细选的做法,则诠释了执政者“谋长远”的远见卓识,后发地区贵在挖掘“后发优势”,要有“弯道超车”的抱负,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陈旧思维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花桥:精准定位造就现代服务业新城
【样本扫描】6年前,花桥还是一个在大上海边上不起眼的普通小乡镇。今天,这片土地上已经竖起了上百幢百米高楼,云集了50多个企业总部,幢幢楼宇流金淌银。巨变的背后,是花桥营造现代服务业新优势的转型升级成功探索。
从2005年提出战略构想,到中期规划确定的近两年时间里,花桥的建设规划历经数次否决、调整,最终被确定为紧密围绕“国际”、“商务”、“城”三个词展开布局。“国际”,意味着花桥今后发展的产业是国际化的产业,要引进的必须是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在这里必须按照国际化的理念和运营规则、惯例来做事。“商务”,就是搞服务业,实现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城”,就是指花桥既要有产业功能又要有城市功能,由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来集聚人才、支撑服务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花桥国际商务城已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以海峡两岸合作为特色的商贸流通业、以研发销售为特色的总部经济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繁花似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2012年,创造出了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67.2%的奇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3年2月,财政部、商务部发出通知,将花桥国际商务城列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试点。这是我国启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以后,江苏省获批的第一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域。未来,花桥将争取成为国家试点政策成功试行的样板区,为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继续探索并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观点链接】南京大学钱志新教授指出,当今社会,服务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我们要把原来的生产性制造逐步向服务性制造转变,整个经济都要逐步实现服务化,不管你搞什么产业,都要想方设法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产品的附加值。
【亮点评析】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产值,在追求产业效益上下功夫,走“腾笼换鸟”之'路。现代服务业,完全符合这一需求,无疑是具有十足吸引力的“乌”。可见,花桥走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呼应了实际需要,也与先进制造业提升互动并进、相得益彰,探索出了新路。
徐工:在行业寒冬低谷中以自主创新出奇制胜
【样本扫描】当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因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而遭遇寒冬,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期。但是,在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看来,这对中国的企业、对中国的企业家是一个苦练内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好的机会,徐工集团要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制胜。显然,徐工集团底气十足。这份底气,来自于它近些年始终坚持的法宝——自主创新。凭这个法宝,徐工集团实现了新跨越——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870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保持了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自主创新,关键要在研发核心技术上下功夫。首先,徐工集团每年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研开发,每年的科研经费都在数亿元以上。其次,徐工集团通过改善内部机制、增加人才待遇等方式广纳人才,让“创新种子”生根开花,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在引进“空降兵”的同时,不忘自育“子弟兵”,建立以“导师带徒”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具有“绝招、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组织起来带徒授艺。最后,徐工集团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投资10亿元建设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担负着徐工集团核心零部件和新门类产品的自主研发、新标准的制定以及主导产品的升级和改造。此外,徐工欧洲研发中心、巴西工厂和工程技术中心也在加快建设。
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徐工集团不仅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加快了其国际化步伐。2012年,徐工集团出口突破13.6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5位的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工程机械企业进军的实力。
【观点链接】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指出,自主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创新一定是要有真东西、硬功夫,绝对不是花拳绣腿。在研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沉得住气,实实在在地搞科研,不要浮在面上,不要在模仿上做太多文章。要多练基本功,敢于在原始创新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
【亮点评析】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前提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在于技术落后导致能效低下。徐工集团正是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才得以成功转型、逆境制胜,同时也为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型企业更具有开展自主创新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等。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是大型企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所在。
中小企业:瞄准产业高端开辟新天地
【样本扫描】在江苏,不少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实践亮点频出、异彩纷呈,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敦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九思高科技公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个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句话在张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2006年,年仅30岁的“海归”人才张雷被引进江阴,创办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风电研发。依靠国际一流的“海归”创新团队,仅用了一年时间,张雷就迅速完成了所有技术攻关,使远景能源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完成1.5兆瓦风机动态载荷和传动链系统设计认证的风电企业。如今,他们研发了一系列国际尖端产品,成为世界智能风电的领跑者,引领全球创新。
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领域的一种新型技术,是制造业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在这一领域,江苏敦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先行者和领军企业。该公司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专利和研发生产制造技术,是世界四大3D打印机技术提供商之一,是中国本土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生产技术服务商。
依托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弥补行业空白实现做大做强,南京九思高科技公司打造出了中国的陶瓷膜产业“高原”。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工业大学时钧院士和他的弟子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陶瓷膜领域的科研攻关中。1998年,探索组建了学科型公司,成功完成了陶瓷膜从实验室飞入各行各业的“质变”过程。15年来,该公司实现了中国陶瓷膜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两次飞跃。
【观点链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在我同经济新发展阶段的第一选择。当前,我国劳动资源紧缺的总趋势已经显现,只有开展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提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与此同时,我国资本供给面临紧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存量资本的质量和效能,是中小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 生物柴油;生物柴油调合燃料;质量特性;比较;EN590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32-03
1 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简介
生物柴油又称脂肪酸单烷基酯,由动植物油脂、废弃油脂包括餐饮业废弃地沟油与醇类(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制得,最典型的为脂肪酸甲酯(FAME),以BD100表示;而我们通常说的石油柴油是由石油制取的,或加有添加剂的烃类液体燃料;生物柴油调合燃料是将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BD100)与石油柴油按要求混配而成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的混配比例不超过20%,我国规定生物柴油的调合比例为1%~5%以(B5)表示。它和传统的柴油相比,具有性能好,储存、运输、使用安全,良好的燃料性能等。
2 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调合燃料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很多国家出于对能源安全的考虑,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生物柴油作为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在欧盟及美国以及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国生物柴油的产量较大,据总部位于汉堡的油籽分析机构油世界分析,2013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2700多万吨比2012年增长290万吨,植物油在生物柴油行业的用量持续增长,目前棕榈油占到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的1/3左右。欧盟在全球生物柴油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产量达到1020万吨,欧盟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和棕榈油;美国生物柴油产量达到390万吨,主要原料是大豆油;巴西、阿根廷生物柴油产量也有200多万吨,主要原料是大豆油;印度尼西亚产量也很大,主要原料是棕榈油。预计2014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可能增加200万吨~210万吨,或约8%,至2910万吨。我国生物柴油的起步较晚,据统计现有的生物柴油产量只有100万吨左右,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可能像国外把大量的食用油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我国生物柴油的大部分原料是餐饮废油和酸化油,现在才逐步发展林木油脂和微藻油脂,受到产品质量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少数厂家生产的油成为车用燃料,大部分的油都作为化工品使用,在国内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使用还处于推广阶段,从我国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来看,在近十年来石油表观消费量一直以7%左右的增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2012年生产柴油1.71亿吨,工信部预计,到2015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3.2亿吨。如果按照每吨柴油添加5%的生物柴油计算,中国2012年的生物柴油需求为850万吨,由此可见生物柴油作为优良的替代能源所面对的潜在市场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生物柴油由于有可再生、清洁、安全的优势,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消化地沟油保障食品安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国外发达地区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标准颁布情况
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较为成熟和领先,1991年奥地利颁布了世界第一个生物柴油―菜籽油酸甲酯标准ON C1190,随后捷克、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颁布了各自的生物柴油国家标准,2003年7月欧盟颁布实施了生物柴油标准EN14213:2003(加热油用)和EN14214:2003(车用),从而取代了各国自己颁布的标准,目前这两个标准的最新版本是EN14214:2012《液体石油产品―用于在柴油发动机和加热应用中使用的脂肪酸甲基酯(FAME)―要求和试验方法》,而在欧盟尤其是在德国以前主要是将B100用于车用和农业机械,随着欧洲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在车用方面现在主要是将生物柴油和矿物柴油调合使用,欧盟颁布的EN 590:2004《汽车燃料-柴油-要求和试验方法》就规定了柴油中允许添加不超过5%(v/v)的脂肪酸甲酯,而最新颁布的EN 590:2013《车用燃料-柴油-要求和试验方法》中对脂肪酸甲酯允许添加量为不超过7%(v/v),添加和未添加脂肪酸甲酯的柴油执行的标准要求都是一样的。美国从1999年就开始制定临时的生物柴油标准,2002年正式颁布了ASTM D6751-02,之后又陆续修订,现行最新版本为ASTM D6751-12《中间馏出燃料用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100)标准》,在美国对生物柴油的使用就是和矿物柴油的调合使用,比例不超过20%(V/V)。
4 我国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的制修定情况
我国在2007年1月5日颁布、2007年5月1日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柴油标准GB 20828-2007《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该标准是非等效采用ASTM D6751-03a《馏分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100)标准》制定的,GB 20828-2007所属产品可作为组分与矿物柴油调合而成,调合而成的柴油燃料适用于汽车、拖拉机、内燃机车、工程机械、船舶和发电机组等压燃式发动机,目前该标准已被GB 20828-2014《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代替,于2014-06-01实施,该标准是非等效采用ASTM D6751-11b《馏分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100)标准》制定的;我国于2011-02-01制定实施了GB/T 21599―2010《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所属产品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该标准已于2014-06-01被GB/T 25199-2014《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代替,新标准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使用的、以生物柴油为调合组分的B5普通柴油和B5车用柴油。
5 简介国外生物柴油并分析比较国内外生物柴油调合燃料质量指标
5.1 国内外生物柴油质量特性指标简介
我们先介绍生物柴油生产原理:国际通行的生物柴油生产是将植物油脂或动物油脂与甲醇在催化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而得到的,反应完成的两个主要产品是:甘油和生物柴油,为了让生产的生物柴油能保证柴油机无故障运行,上述反应必须完全、反应后去除甘油和催化剂、脱醇以及去除游离脂肪酸这几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的碳链多为C16-C18,不饱和双键多为2个,因此所有形式的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比石化柴油偏高,着火性能更好;闪点也比石化柴油高,储运及使用更安全;但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较石化柴油差,另外生物柴油比石化柴油更容易氧化。,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和最严格的生物柴油标准是EN 14214-2012《液体石油产品―用于在柴油发动机和加热应用中使用的脂肪酸甲基酯(FAME)―要求和试验方法》评价生物柴油的质量指标包括:密度、40℃运动粘度、闪点、十六烷值、铜片腐蚀、氧化安定性、硫含量、水分、硫酸盐灰分、总污染物、冷滤点这些与石油柴油一样的指标外还包括了FAME含量以及碘值、亚麻酸甲酯、多不饱和甲基酯(≥4个双键)、甲醇、单甘脂、甘油二酯、甘油三酯、游离甘油、总甘油、Na+K、Ca+Mg、磷这些控制生物柴油质量的限量指标。[1]我国制定的GB20828-2014《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根据硫含量分为S350、S50、S10三类只有S10的硫含量和EN 14214-2012一致,十六烷值规定为49低于EN14214-2012 最小51的规定,对限量指标单甘脂、甘油二酯、甘油三酯、Ca+Mg、磷等都未做规定(4)。
5.2 分析 GB/T 25199-2014《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比较同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
GB/T 25199-2014《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中规定,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是和石油柴油按1~5%(v/v)的比例调合而成,按用途分为B5普通柴油和B5车用柴油两个类别,B5车用柴油又分为B5车用柴油(Ⅲ)和B5车用柴油(Ⅳ),[2]对硫含量的要求与我国现行的普通柴油及车用柴油的技术要求一致,但本标准未对B5车用柴油(Ⅲ)和B5车用柴油(Ⅳ)的使用期限作出规定,由于我国GB 19147-2013《车用柴油(V)》规定车用柴油(Ⅲ)硫含量的质量分数不大于0.035%只能实施到2014-12-31,从2015-01-01起要执行车用柴油(Ⅳ)硫含量不大于50mg/Kg,所以B5车用柴油(Ⅲ)所使用的调合原料车用柴油(Ⅲ)不允许生产了;而且GB 252-2011《普通柴油》规定硫含量不大于350(mg/kg),普通柴油不控制添加剂的使用品种和数量,也不控制易致癌的多环芳烃的含量,使得很多不具备生产车用柴油能力的小企业,就可以生产“符合标准”的普通柴油来获得生存空间,还有些小企业用进口的180号燃料油进行简单的蒸馏产出柴油,再加入一些添加剂,将某些质量指标提高,此类柴油初期各项质量指标也能达到现行的普通柴油国家标准。但我国普通柴油适用于拖拉机、内燃机车、工程机械、船舶和发电机组等压燃式发动机和GB 19756中规定的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014-10-01就要实施的GB20891-2014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对基准柴油的技术要求就是现行的普通柴油标准,标准规定排气污染物指的是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以及PM2.5等颗粒, 2013版《世界燃油规范》中研究表明,除了硫对排气污染的影响外,多环芳烃、柴油中的重馏分以及柴油的密度对颗粒物(PM)排放也有影响。下面就GB/T 25199-2014《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中B5车用柴油(Ⅳ)和欧盟制定的EN 590标准的部分指标比较如下:
5.2.1 生物柴油的添加量及硫限量
我国的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为1~5%(v/v);对硫的限量为50mg/Kg;[2]欧盟制定的EN 590:2004《车用燃料 - 柴油-要求和试验方法》就规定了适用于添加不超过5%(v/v)的生物柴油,硫含量350mg/Kg的限量执行到2004-12-31,从2005年起执行不大于50mg/Kg的限量要求,现行有效的EN 590:2013《车用燃料 柴油 要求和试验方法》对生物柴油的添加量允许到7%(v/v),对硫的限量为10mg/Kg;[3]
5.2.2 十六烷值
GB/T 25199-2014中十六烷值规定不小于49,[2]EN 590:2013十六烷值最小为51。[3]较高十六烷值的柴油使柴油发动机的反拖时间显著降低,同时会降低NOx的排放和燃油的消耗,具有更好的着火性能。
5.2.3 水含量
由于生物柴油吸水性较强,需要特殊处理以避免燃料中水含量过高从而带来腐蚀和微生物滋生的问题,GB/T 25199-2014中水分不大于0.035%,[2]EN 590:2013水分不大于200mg/Kg(相当于0.020%)。[3]
5.2.4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是致癌物,而且对PM排放也有影响,GB/T 25199-2014规定多环芳烃不大于11%(m/m),[2]EN 590:2013规定多环芳烃不大于8.0%(m/m), [3]多环芳烃的来源是石油柴油,生物柴油中并不含有。
5.2.5 锰和总污染物
由于石油柴油中可能使用添加剂MMT,在EN 590:2013中规定了锰不大于2.0(mg/L)[3];另外规定总污染物不大于24 mg/Kg,[3]这些指标在GB/T 25199-2014和GB 19147-2013车用柴油(Ⅴ)中均未规定。
5.2.6 氧化安定性
在EN 590:2013 中提到为了改进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在储存前的生产阶段,强烈要求按1000mg/Kg的量添加BHT,并且规定如果柴油中加有2%(v/v)以上的生物柴油时氧化安定性的检验执行EN 15751《汽车燃料.脂肪酸甲酯(FAME)燃料和柴油混合燃料.利用加速氧化法测定氧化稳定性》标准[3];而我国GB/T 25199-2014标准中对改进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未作要求,对氧化安定性检验用的还是SH/T0175《馏份燃料氧化安定性试验方法》该方法已不适宜,2013年我国修改采用EN 15751-2009制定了NB/SH/T 0873-2013《生物柴油及其调合燃料氧化安定性的测定加速氧化法》。
EN 590:2013中还提到为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添加的添加剂要与调合用的石油柴油相匹配,[3]我国的GB/T 25199-2014标准中未提及。
6 结论
生物柴油作为新发展起来的清洁能源,通常认为生物柴油的使用可以提高传统柴油的性并降低排气颗粒,在欧美、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得到了快速使用和发展。目前在车用方面,生物柴油主要还是和石油柴油调合使用,在我国由于受原料、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在生物柴油的生产和石油柴油的调合使用方面,从产品标准开始就和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差距,在全球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下,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普通柴油标准已显得落后,车用柴油的标准同国外同类标准也有差距,为提高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质量,首先要提高生物柴油本身的质量,同时还要同步提高车用柴油的标准及质量,对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生产和使用要更加科学合理,由于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如果和落后淘汰的普通柴油或车用柴油调合,就降低了生物柴油的使用性能及使用意义。为了提高我国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质量和使用量,当前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生产和推广,生产生物柴油要针对不同的油脂原料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水平,尽可能参照国外先进的标准来生产,才能最终保证我国的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的质量水平,进而提高生物柴油的调合比例,降低大气污染排放,提高我国能源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欧洲标准委员会,EN 14214-2012《液体石油产品―用于在柴油发动机和加热应用中使用的脂肪酸甲基酯(FAME)―要求和试验方法》,August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5199-2014《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2014-06-01.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前景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表明,江苏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对于促进关联行业技术进步、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至关重要。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抓住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应对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带来的新挑战,引导我省各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装备制造业是泰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具有泰州特色“1+3+N”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产业特点鲜明,竞争优势明显。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730亿元,增长27.7%,占全市比重达到45.7%。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减速机、数控机床等行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船舶、叉车、起重机、汽油机、柴油机、减速机、石油钻杆、电机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是船舶工业,不仅是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泰州的出口支柱产业。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我市不断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投入,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亿元,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泰州市装备制造业产品已突破1万种,其中钢帘线、微特电机、小型动力机械等产品已经形成一定比较优势,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钢帘线年产量已跃居世界前三强,微特电机年产销规模国内第一,曙光石油钻杆被誉为“中华第一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二、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
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是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这样下去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是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专特精的小巨人企业为之配套
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引进技术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须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来解决大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
由此可见,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后段是不够的。
从上述的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4、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合力执行
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目前的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三、对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展望和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制造业将以“高端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优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装备产品,不断增强自主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和特色装备产业集聚区,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可以选择的领域举例如下,作为培育重点参考: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套设备
围绕满足石化、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的转型升级、节能降耗、自动化、智能化需要的装备。
(2)节能、环保与资源开发利用装备
围绕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减排、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装备,如核电、新能源、清洁煤燃烧、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
(3)先进运输设备
围绕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铁路12万公里客货营运里程建设等项目,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4)智能化的基础制造装备
通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工艺装备专项的实施,突破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档数控系统、高精度轴承及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先进工艺技术所需的专用装备。
(5)基础件及仪器仪表
围绕国内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需要,如工程机械行业,改变高档液压元件和控制元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仪器仪表产业非常薄弱,国内需求量的二分之一依赖进口,国外的中高档仪器仪表、元器件和传感器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必须尽快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6)国防及新兴产业专用装备
围绕国防建设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满足受进口约束的装备的需求。
上述诸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要对每个项目分析国内外的状况,确定分阶段的有限目标,制定出各项目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增强操作性,选择有比较优势、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条件的项目率先突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装备制造业仍存在高端化步伐不快、旗舰型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加速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时不我待。
(1)坚持创新领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作为主要的创新模式;重大、高端装备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必须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制造企业和用户的关系,防止重复引进。“双高”船舶和海工产业基地将以靖江、高港和泰兴等地的相关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船型开发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建立国家级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品牌船型10个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及设备2个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将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主体,以薄膜太阳能、大功率储能、动力电池、太阳能装备研发制造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光伏、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节能减排四大产业。
(2)夯实强大的基础
产业共性技术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缺位会妨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共性技术属竞争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经过六十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难以支持工业快速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如再不引起重视,将会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要把通用基础件(液、气、密)、大型铸锻件、关键特种材料(高档绝缘材料)、控制系统的元器件(包括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十二五”发展期间的努力成绩应该有所突破。
要努力推广标准化战略,这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法规手段。当前要组织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并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标准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3)推广绿色制造和再制造
绿色制造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最佳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
由于制造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绿色制造业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装备制造业不单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还要对铸、锻、焊、热、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实现清洁生产。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推行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为原则(4R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特点的发展模式。
如在生态制造业园区内,把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付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和能源。重视末端治理,开发各类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促进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扩大了就业面。
(4)加强培养、定向输送各类人才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随着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事设计、加工制造、研发、管理的各类人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和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制造业的人才是金字塔型,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操作者。要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目标,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录(2005年本)》条目共1384条,其中鼓励类721条,限制类234条,淘汰类429条;此次修订过程中,鼓励类删除175条,新增413条;限制类删除70条,调整到淘汰类12条,新增85条;淘汰类删除157条,新增189条。
经修订,《目录(2011年本)》条目共1399条,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鼓励类新增门类14个。
注:受版面限制,本文仅摘要刊发了“鼓励类”条目增减情况。完整内容,请登陆中国政务信息网查看。本文内容仅为IUD领导决策数据中心对指导目录的理解与整理,仅供参考。
门类增减情况
鼓励类(新增14个门类)
五、新能源
十、黄金
十五、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二十七、综合交通运输
二十九、现代物流业
三十、金融服务业
三十一、科技服务业
三十二、商务服务业
三十三、商贸服务业
三十四、旅游业
三十五、邮政业
三十六、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
三十九、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
四十、民爆产品
限制类(新增、删除门类各1个)
新增门类
四十、民爆产品
删除门类
船舶(2005年本中“十二”)
淘汰类(新增、删除门类各1个)
新增门类
一,(十一)船舶;二,(八)船舶
一,(十五)民爆产品
删除门类
纺织(2005年本中“二,(九)”)
“鼓励类”条目增减
一、农林业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6、数字(信息)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57、农业环境与治理保护技术开发与应用
58、海水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
59、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
60、农田主要机耕道(桥)建设 61、油茶、油棕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
62、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
63、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
64、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65、森林、草原火灾自动监测报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66、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等)和气象信息服务
【删除:15】
二、水利
21、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22、水利血吸虫病防治工程(具体内容略)
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灌排渠道、涵闸、泵站建设等)
24、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25、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具体内容略)
26、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
27、水源地保护工程(具体内容略)
28、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自动化系统(具体内容略)开发与应用
29、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及应用(具体内容略)
30、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体内容略)
三、煤炭
14、矿井采空区矸石回填技术开发与应用
15、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
16、煤矿生产过程综合监控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
17、大型煤炭储运中心、煤炭交易市场建设
18、矿井进出人员自动监控记录系统开发与应用
19、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
20、建筑物下、铁路等基础设施下、水体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质充填采煤技术开发与应用
【删除:4】
四、电力
5、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
17、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及复合污染物治理
18、火力发电脱硝催化剂开发生产
19、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20、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
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22、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
23、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 24、分布式电源
【删除:5、6】
五、新能源【新增门类】
1、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2、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
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
4、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5、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6、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7、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
8、以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城市填埋垃圾、工业有机废水等为原料的大型沼气生产成套设备
9、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
10、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六、核能
10、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
11、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
【删除:6】
七、石油、天然气
7、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
8、石油储运设施挥发油气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
9、液化天然气技术开发与应用
八、钢铁
6、在线热处理、在线性能控制、在线强制冷却的新一代热机械控制加工(TMCP)工艺技术应用
8、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
9、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应用
10、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
11、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脱二恶英等多功能干法脱除,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
12、难选贫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
13、冶金固体废弃物(具体内容略)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
14、利用低品位锰矿冶炼铁合金的新工艺技术,以及高效利用红土镍矿炼精制镍铁的回转窑-矿热炉(RKEF)工艺技术
15、冶金废液(含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
16、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在做好钢铁产业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钢铁与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间的横向、纵向物流和能流的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
17、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
【删除:2、5、7、8、9、10、11、16、17、18、20、21、22、23、24、25】
九、有色金属
2、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
3、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1)废杂有色金属回收(2)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3)赤泥及其它冶炼废渣综合利用(4)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4、信息、新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1)信息(2)新能源(具体内容略)
5、交通运输、高端制造及其他领域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1)交通运输(2)高端制造及其他领域(具体内容略)
【删除:2、3、4、5、6、7、12、14、15、16、17、18、19】
十、黄金【新增门类】
1、黄金深部(1000米以下)探矿与开采
2、从尾矿及废石中回收黄金 十一、石化化工
【因为两个版本表述差异较大,所以无法做有效对照】
十二、建材
2、电子工业用超薄(1.3mm以下)、太阳能产业用超白(折合5mm厚度可见光透射率>90%)、在线镀膜玻璃和低辐射等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现有浮法生产线采用纯氧燃烧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熔窑用高档耐火材料;玻璃深加工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4、150万平方米、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毫米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4、150万平方米、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毫米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9、高新技术领域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的高岭土、石墨、硅藻土等非金属矿深加工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11、废矿石、尾矿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12、农用田间建设材料技术开发与生产
13、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14、应急安置房屋开发与生产
【删除:5、6、11、12、13、14、15】
十三、医药
8、基本药物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及降低成本
【删除:3、5、6、7、8、9、10、11、12、16、17、18、19、21】
十四、机械
3、输入输出点数512个以上的可编程控制系统(PLC)
5、用于辐射、有毒、可燃、易爆、重金属、二恶英等检测分析的仪器仪表,水质、烟气、空气检测仪器,药品检验用质量数大于1000原子质量单位(amu)的质谱仪,色质联用仪以及相关的自动取样系统和样品处理系统
6、科学研究用测量精度达到微米以上的多维几何尺寸测量仪器,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工业CT、三维超声波探伤仪等无损检测设备,用于纳米观察测量的分辨率高于3.0纳米的电子显微镜
7、城市智能视觉监控、视频分析、视频辅助刑事侦察技术设备
8、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等)监测仪器仪表和系统
10、水文数据采集仪器及设备、水文仪器计量检定设备 12、海洋观测、探测、监测技术系统及仪器设备
13、数字多功能一体化办公设备(复印、打印、传真、扫描)、数字照相机、数字电影放映机等现代文化办公设备
22、高压真空元件及开关设备,智能化中压开关元件及成套设备,使用环保型中压气体的绝缘开关柜,智能型(可通信)低压电器,非晶合金、卷铁芯等节能配电变压器
24、直接利用高炉铁液生产铸铁件的短流程熔化工艺与装备;粘土砂静压造型主机;外热送风水冷长炉龄大吨位(15吨、小时以上)冲天炉;大型压铸机(合模力3500吨以上);差压铸造机;自动浇注机;铸造专用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
25、树脂砂、铸造粘土砂等干(热)法再生回用技术应用
27、乙烯裂解三机,40万吨级(聚丙烯等)挤压造粒机组,50万吨级合成气、氨、氧压缩机等关键设备
29、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耐热温度500℃,抗拉强度≥20兆帕);高性能碳石墨密封材料(耐热温度350℃,抗压强度≥270兆帕);高性能无压烧结碳化硅材料(弯曲强度≥200兆帕,热导率≥130瓦、米・开尔文(w、m・K))
39、100马力以上、配备有动力换挡变速箱或全同步器换档变速箱、总线控制系统、安全驾驶室、动力输出轴有2个以上转速、液压输出点不少于3组的两轮或四轮驱动的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
41、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关键零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轮式拖拉机用带差速锁的前驱动桥,离合器,液压泵、液压油缸、各种阀及液压输出阀等封闭式液压系统,闭心变量、负载传感的电控液压提升器,电控系统,轮辋及辐板,液压转向机构等
42、农作物移栽机械:乘坐式盘土机动高速水稻插秧机(每分钟插次350次以上,每穴3~5株,适应行距20~30厘米,株距可调,适应株距12~22厘米);盘土式机动水稻摆秧机(乘坐式或手扶式,适应行距为20~30厘米,株距可调,适应株距为12~22厘米)等
43、配套动力50马力以上的棉田中耕型拖拉机、果园用高地隙拖拉机(最低离地高度40厘米以上)
44、牧草收获机械:自走式牧草收割机、指盘式牧草搂草机、牧草捡拾压捆机等
46、节水灌溉设备:各种大中型喷灌机、各种类型微滴灌设备等;抗洪排涝设备(排水量1500立方米、小时以上,扬程5~20米,功率1500千瓦以上,效率60%以上,可移动)
49、自动化物流系统装备、信息系统
50、非道路移动机械用高可靠性、低排放、低能耗的内燃机:寿命指标(重型8000~12000小时,中型5000~7000小时,轻型3000~4000小时)、排放指标(符合欧ⅢA、欧ⅢB排放指标要求);影响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的燃油系统、增压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均包括电子控制系统)
54、大型高效二板注塑机(合模力1000吨以上)、全电动塑料注射成型机(注射量1000克以下)、节能型塑料橡胶注射成型机(能耗0.4千瓦时、千克以下)、高速节能塑料挤出机组(生产能力:30~3000公斤、小时,能耗0.35千瓦时、千克以下)、微孔发泡塑料注射成型机(合模力:60~1000吨,注射量:30~5000克,能耗0.4千瓦时、千克以下)、大型双螺杆挤出造粒机组(生产能力:30~60万吨、年)、大型对位芳纶反应挤出机组(生产能力1.4万吨、年以上)、碳纤维预浸胶机组(生产能力60万米、年以上;幅宽1.2米以上)
55、涂装用纳米过滤和反向渗透纯水装备
56、安全饮水设备:组合式一体化净水器(处理量100~2500吨、小时)
57、大气污染治理装备:300兆瓦以上燃煤电站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脱氮效率90%以上,催化剂使用寿命16000小时以上);钢铁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除尘成套装备(钙硫比:1.2~1.3);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配套电除尘技术装备;电袋复合除尘技术装备(烟尘排放浓度95%)
58、污水防治技术设备(具体内容略)
59、固体废物防治技术设备(具体内容略)
60、土壤修复技术装备
【删除:1、13、14、21、23、24、27、32、33、34、35、36、38、40、42、44、51、52】
十五、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增门类】
1、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应用
2、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车门、站台屏蔽门、车钩系统
3、城市轨道交通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4、数字轨道电路及以无线通信为基础的信号系统[含自动列车监控系统(ATS)、列车自动保护装置(ATP)、自动列车运行装置(ATO)]
5、直流高速开关、真空断路器(GIS)供电系统成套设备关键部件
6、轨道车辆交流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含IGCT、IGBT元器件)
7、城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及运行控制系统
8、车体、转向架、齿轮箱及车内装饰材料轻量化应用
9、城轨列车再生制动吸收装置
十六、汽车
2、双离合器变速器(DCT)、电控机械变速器(AMT)
5、高效汽油发动机(自然吸气汽油机升功率≥60kW、L,涡轮增压汽油机升功率≥70kW、L)
7、车载充电机、非车载充电设备
8、电动空调、电制动、电动转向;怠速起停系统
10、汽车产品开发、试验、检测设备及设施建设
【删除:4、7、9】
十七、船舶
1、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适应绿色、环保、安全要求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船型开发建造
4、小水线面双体船、水翼船、地效应船、气垫船、穿浪船等高性能船舶
7、豪华游艇开发制造及配套产业
9、水下潜器、机器人及探测观测设备
10、精度管理控制、数字化造船、单元组装、预舾装和模块化、先进涂装、高效焊接技术应用
11、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与改装
十八、航空航天
12、航空器专用应急救援装备开发与应用
13、航空器、设备及零件维修 14、先进卫星载荷研制及生产 十九、轻工
8、动态塑化和塑料拉伸流变塑化的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应用电磁感应加热和伺服驱动系统的塑料加工装备
11、用于制笔、钟表等行业的多工位组合机床研发与制造 15、二色及二色以上金属板印刷机及配套光固化(UV)设备;高速食品饮料罐制造生产线及配套设备;高速金属薄板覆膜设备及覆膜铁食品饮料罐加工设备
16、锂二硫化铁、锂亚硫酰氯等新型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新型结构(卷绕式、管式等)密封铅蓄电池等动力电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和新型大容量密封铅蓄电池;超级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17、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和钛酸锂等负极材料、单层与三层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等电解质与添加剂;废旧铅酸蓄电池资源化无害化回收,年回收能力5万吨以上再生铅工艺装备系统制造
18、先进的各类太阳能光伏电池及高纯晶体硅材料(单晶硅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大于17%,多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大于16%,硅基薄膜电池转化效率大于7%,碲化镉电池的转化效率大于9%,铜铟镓硒电池转化效率大于12%)
19、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制造;碱性锌锰电池600只、分钟以上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制造
20、制革及毛皮加工清洁生产、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开发及关键设备制造、皮革废弃物综合利用;皮革铬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价铬污泥综合利用;无灰膨胀(助)剂、无氨脱灰(助)剂、无盐浸酸(助)剂、高吸收铬鞣(助)剂、天然植物鞣剂、水性涂饰(助)剂等高档皮革用功能性化工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 21、高效节能电光源(高、低气压放电灯和固态照明产品)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固汞生产工艺应用;废旧灯管回收再利用
22、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
23、多效、节能、节水、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浓缩型合成洗涤剂的开发与生产
24、采用新型制冷剂替代氢氯氟烃-22(HCFC-22或R22)的空调器开发、制造,采用新型发泡剂替代氢氯氟烃-141b(HCFC-141b)的家用电器生产,采用新型发泡剂替代氢氯氟烃-141b(HCFC-141b)的硬质聚氨酯泡沫的生产与应用
25、节能环保型玻璃窑炉(含全电熔、电助熔、全氧燃烧技术)的设计、应用;废(碎)玻璃回收再利用
26、轻量化玻璃瓶罐(轻量化度L≤1.0的一次性使用小口径玻璃瓶)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开发与生产
27、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
29、先进的食品生产设备研发与制造;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30、热带果汁、浆果果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价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果渣、茶渣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1、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食品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及营养强化产品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杂粮加工专用设备开发与生产
32、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33、菜籽油生产线: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区日处理油菜籽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花生油生产线:花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棉籽油生产线: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米糠油生产线: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玉米胚芽油生产线;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
34、发酵法工艺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
35、薯类变性淀粉
36、畜禽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37、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低温肉制品
38、搪瓷静电粉和预磨粉等高科技新型搪瓷瓷釉、静电搪瓷关键装备、0.3毫米及以下的薄钢板平板搪瓷的开发与生产
39、冷凝式燃气热水器、使用聚能燃烧技术的燃气灶具等高效节能环保型燃气具的开发与制造
二十、纺织
6、采用紧密纺、低扭矩纺、赛络纺、嵌入式纺纱等高速、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落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
7、采用高速机电一体化无梭织机、细针距大园机等先进工艺和装备生产高支、高密、提花等高档机织、针织纺织品
8、采用酶处理、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冷轧堆前处理及染色、短流程湿蒸轧染、气流染色、小浴比染色、涂料印染、数码喷墨印花、泡沫整理等染整清洁生产技术和防水防油防污、阻燃、抗静电及多功能复合等功能性整理技术生产高档纺织面料
9、采用编织、非织造布复合、多层在线复合、长效多功能整理等高新技术,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需求的产业用纺织品
13、纺织行业生物脱胶、无聚乙烯醇(PVA)浆料上浆、少水无水节能印染加工、“三废”高效治理与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4、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与产品生产,聚酯回收材料生产涤纶工业丝、差别化和功能性涤纶长丝等高附加价值产品
【删除:1、2】
二十一、建筑
5、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应用一体化建筑
6、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住宅部品研发与推广
8、预制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和厨房标准化、模数化技术开发与推广
9、工厂化全装修技术推广
10、移动式应急生活供水系统开发与应用
【删除:1、2、3】
二十二、城市基础设施
2、依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城市立体管理信息系统
19、再生水利用技术与工程 20、城市下水管线非开挖施工技术开发与应用
21、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塑料管道应用工程
22、城市应急与后备水源建设工程
23、沿海城镇海水供水管网及海水净水厂工程
24、城市积涝预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删除:10、17、20】
二十三、铁路
14、铁路GSM-R通信信号系统
15、铁路宽带通信系统开发与建设
16、数字铁路与智能运输开发与建设
17、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减震降噪技术应用
18、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删除:4、6、8、13、17】
二十四、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
2、国省干线改造升级
3、汽车客货运站、城市公交站
4、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
13、城际快速系统开发与建设
14、出租汽车服务调度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
15、高速公路车辆应急疏散通道建设
16、低噪音路面技术开发
17、高速公路快速修筑与维护技术和材料开发与应用
18、城市公交
19、运营车辆安全监控记录系统开发与应用
【删除:6】
二十五、水运
3、沿海陆岛交通运输码头建设
8、老港区技术改造工程
9、港口危险化学品、油品应急设施建设及设备制造
10、内河自卸式集装箱船运输系统
12、港口龙门吊油改电节油改造工程
【删除:7、10】
二十六、航空运输
8、小型航空器应急起降场地建设
【删除:5、8】
二十七、综合交通运输【新增门类】
1、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改造
2、综合交通枢纽便捷换乘及行李捷运系统建设
3、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4、综合交通枢纽诱导系统建设
5、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服务设施建设
6、综合交通枢纽防灾救灾及应急疏散系统
7、综合交通枢纽便捷货运换装系统建设
8、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
二十八、信息产业
10、下一代互联网网络设备、芯片、系统以及相关测试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36、无线局域网技术开发、设备制造
37、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开发与应用服务
38、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39、应急广播电视系统建设
40、量子通信设备
41、TFT-LCD、PDP、OLED、激光显示、3D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专用设备
42、半导体照明衬底、外延、芯片、封装及材料等
43、数字音乐、手机媒体、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系统
44、防伪技术开发与运用
【删除:10、11、12】
二十九、现代物流业【新增门类】
1、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现代化物流设施建设
2、农产品物流配送(含冷链)设施建设,食品物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服务
3、药品物流配送(含冷链)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药品物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服务
4、出版物等文化产品供应链管理技术服务
5、实现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多式联运物流节点设施建设与经营
6、第三方物流服务设施建设
7、仓储和转运设施设备、运输工具、物流器具的标准化改造
8、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立体仓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9、应急物流设施建设
10、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11、海港空港、产业聚集区、商贸集散地的物流中心建设
三十、金融服务业【新增门类】
1、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3、债券发行、交易服务体系建设
4、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
5、金融产品研发和应用
6、知识产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贷款质押业务开发
7、信用卡及网络服务
8、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体系建设
9、信贷、保险、证券统计数据信息系统建设
10、金融监管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创业投资
三十一、科技服务业【新增门类】
1、工业设计、气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测绘、海洋等专业科技服务,商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服务、科技普及
2、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IT设施管理和数据中心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等电信增值服务
3、行业(企业)管理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平台、软件开发和测试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咨询、运营维护和数据挖掘等服务业务
4、数字音乐、手机媒体、网络出版等数字内容服务,地理、国际贸易等领域信息资源开发服务
5、数字化技术、高拟真技术、高速计算技术等新兴文化科技支撑技术建设及服务
6、分析、试验、测试以及相关技术咨询与研发服务,智能产品整体方案、人机工程设计、系统仿真等设计服务
7、数据恢复和灾备服务,信息安全防护、网络安全应急支援服务,云计算安全服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咨询服务,信息装备和软件安全评测服务,密码技术产品测试服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方案设计服务
8、科技信息交流、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服务
9、知识产权、转让、登记、鉴定、检索、评估、认证、咨询和相关投融资服务
10、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
11、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
三十二、商务服务业【新增门类】
1、租赁服务
2、经济、管理、信息、会计、税务、审计、法律、节能、环保等咨询与服务
3、工程咨询服务(包括规划编制与咨询、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评估咨询、工程勘查设计、招标、工程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 4、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5、资产评估、校准、检测、检验等服务
6、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7、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制作
8、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
9、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1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11、会展服务(不含会展场馆建设)
三十三、商贸服务业【新增门类】
1、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设施建设
2、种子、种苗、种畜禽和鱼苗(种)、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等农资连锁经营
3、面向农村的日用品、药品、出版物等生活用品连锁经营
4、农产品拍卖服务
5、商贸企业的统一配送和分销网络建设
6、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品交易市场
7、旧货市场建设
8、现代化二手车交易服务体系建设
三十四、旅游业【新增门类】
1、休闲、登山、滑雪、潜水、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开发与营销服务
2、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
4、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及营销
三十五、邮政业【新增门类】
1、邮政储蓄网络建设
2、邮政综合业务网建设
3、邮件处理自动化工程
4、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台帐、快递企业备案许可、邮(快)件时限监测、消费者申诉、满意度调查与公示、邮编及行业资费查询等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功能等邮政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5、城乡快递营业网点、门店等快递服务网点建设
6、城市、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快件分拣中心、转运中心、集散中心、处理枢纽等快递处理设施建设
7、快件跟踪查询、自动分拣、运递调度、快递客服呼叫中心等快递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8、快件分拣处理、数据采集、集装容器等快递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
9、邮件、快件运输与交通运输网络融合技术开发
三十六、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新增门类】
1、学前教育
2、特殊教育
3、职业教育
4、远程教育
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设施建设
6、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
7、文化创意设计服务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广播影视制作、发行、交易、播映、出版、衍生品开发
10、动漫创作、制作、传播、出版、衍生产品开发
11、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广播影视数字化、数字电影服务监管技术及应用
12、网络视听节目技术服务、开发
1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14、社区书屋、农家书屋、阅报栏等基本新闻出版服务设施建设
15、新闻出版内容监管技术、版权保护技术、出版物的生产技术、出版物发行技术开发与应用
16、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17、语言文字技术开发与应用
18、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民族和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
2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文化街区保护
22、演艺业
23、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国际营销与推广
24、预防保健、卫生应急、卫生监督服务设施建设
25、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咨询与服务
26、全科医疗服务
27、远程医疗服务
28、卫生咨询、健康管理、医疗知识等医疗信息服务
29、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30、传染病、儿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和护理院(站)设施建设与服务
31、心理咨询服务
32、残疾人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服务和托养服务
33、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及运营、大众体育健身休闲服务
34、体育经纪、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35、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三十七、其他服务业
1、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
5、儿童福利、优抚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6、救助管理站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7、公共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8、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
9、家政服务
11、社区照料服务
12、病患陪护服务
1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14、婚庆服务业
15、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16、农民工留守家属服务设施建设
17、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
18、工伤康复中心建设
【删除:1、2、3、4、5、6、7、8、12、13、14、15、16、17、18、19、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9、流动污染源(机车、船舶、汽车等)监测与防治技术
29、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印刷电路板、废旧电池、废旧船舶、废旧农机、废塑料、废橡胶、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
30、废旧汽车、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机床产品、农业机械、船舶等废旧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再利用、再制造,墨盒、有机光导鼓的再制造(再填充)
31、综合利用技术设备:4000马力以上废钢破碎生产线;废塑料复合材料回收处理成套装备(回收率95%以上);轻烃类石化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技术装备(发电、制油、沼气);硫回收装备(低温克劳斯法)
32、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3、削减和控制重金属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34、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35、有毒、有机废气、恶臭处理技术
36、高效、节能、环保采选矿技术
37、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
38、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及设施建设
39、碳捕获、存储及利用技术装备
40、冰蓄冷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制造
【删除:3、12、26、27、28、29、30、31、32、33、35、36、37】
三十九、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 【新增门类】
1、地震、海啸、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2、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3、堤坝、尾矿库安全自动监测报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4、煤炭、矿山等安全生产监测报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5、公共交通工具事故预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6、水、土壤、空气污染物快速监测技术与产品
7、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
8、新发传染病检测试剂和仪器
9、公共场所体温异常人员快速筛查设备
10、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技术
11、等违禁品、核生化恐怖源探测技术与产品
12、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快速检测技术与产品
13、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
14、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
15、雷电灾害新型防护技术开发与应用
16、矿井等特殊作业场所应急避险设施
17、突发事件现场信息探测与快速获取技术及产品
18、生命探测仪器
19、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森林、水上和地下设施消防灭火救援技术与产品
20、起重、挖掘、钻凿等应急救援特种工程机械
21、通信指挥、电力恢复、后勤保障等应急救援特种车辆 22、破拆、切割、疏堵、提升、投送等高效救援产品
23、应急物资投放伞具和托盘器材
24、因灾损毁交通设施应急抢通装备及器材开发与应用 25、公共交通设施除冰雪机械及环保型除雪剂开发与应用 26、港口漂浮物应急打捞清理装备制造
27、港口危险化学品、油品应急设施建设及设备制造
28、船舶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装备
29、突发环境灾难应急环保技术装备:热墙式沥青路面地热再生设备(再生深度:0~60毫米);无辐射高速公路雾雪屏蔽器;有毒有害液体快速吸纳处理技术装备;移动式医疗垃圾快速处理装置;移动式小型垃圾清洁处理装备;人畜粪便无害化快速处理装置;禽类病原体无害化快速处理装置;危险废物特性鉴别专用仪器
30、应急发电设备
31、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
32、生命支持、治疗、监护一体化急救与后送平台
33、机动医疗救护系统
34、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
35、饮用水快速净化装置
36、应急通信技术与产品
37、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
38、反恐技术与装备
39、交通、社区等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
40、应急物流设施及服务
41、应急咨询、培训、租赁和保险服务
42、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43、应急救援基地、公众应急体验基础设施建设
四十、民爆产品【新增门类】
1、炸药现场混装作业方式和低感度散装炸药
2、电子延期雷管
3、刚性药头雷管
4、高穿深石油射孔弹
5、具有高分辨率的震源药柱
6、复合型导爆管
7、适用于不同使用需要的系列导爆索
8、高性能安全型工业炸药
关键词:跨国公司 战略联盟 国际研发战略联盟
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它们是在拥有相当的优势基础上开展跨国成长的,因此,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的跨国成长主要是指海外市场扩张。日本、韩国和中国企业是跨国公司的后发者,它们是在拥有一定的优势甚至不拥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展跨国成长的,所以,这个过程就具有“一体两面”的特征:“一体”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跨国成长过程,“两面”是指该过程不仅包括海外市场扩张,而且还包括创新资源获取。但是,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忽视了对创新资源获取的研究。
为了弥补这种理论上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跨国成长提供实践指导,我们自2010年开始了中国创新型企业创新资源获取的案例与理论研究。我们的方法是,借鉴海外市场扩张的三种方式(直接投资、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为概念框架,以中国创新型企业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创新型企业创新资源获取三种方式的战略思考、目标选择、实施要点等等。
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战略联盟方式。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以先行者跨国公司为借鉴,梳理并分析了国际研发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国际研发联盟)的基本概念、目的与动机、联盟伙伴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国际研发联盟的主要类型及适用范围。并在评述主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基于位置与目标的国际研发联盟模型。第二,选择三家中国创新型企业(潍柴动力、海尔集团和华为技术)为代表性案例,以基于位置与目标的国际研发联盟模型为分析框架,描述并讨论了基于不同位置的企业如何采取不同的国际研发联盟形式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三,在理论梳理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出中国创新型企业国际研发联盟的成功要点。
一、概念与分析:以先行者跨国公司为鉴
国际研发联盟是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的一种类型,因此,概念梳理工作必须从战略联盟开始。20世纪80年代,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战略联盟一词,引起了实业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战略联盟的定义颇多,我们仅介绍有代表性的三个定义:(1)蒂斯(Teece)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2)库尔盼(Culpan)把战略联盟定义为,跨国公司之间为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签订的多种合作安排协议。(3)迈克尔·波特(M.E.Porter)认为,联盟是指企业之间进行的长期合作,它超过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由此,我们看到战略联盟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主体——谁参加联盟?企业是主体,有时还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不同国家的企业作为成员的联盟称为国际或跨国战略联盟。
(2)目的——为了获得或实现什么?这是联盟成员对联盟的期望,一般目的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
(3)内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生产、研发还是营销?研发联盟就是指以技术与产品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联盟。
(4)方式——如何开展这些活动?股权式还是非股权式?包括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支持体系。
(5)特征——与其它企业间关系相比较而言的特点和性质。例如,承诺和信任;超过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
(6)效果——实际回报与目的之间的评估结果。
研究战略联盟的论著也很多,其中日本迈克尔·Y·吉野与印度U.斯里尼瓦萨·朗甘合著的《战略联盟:企业通向全球化的捷径》较为全面和深入。该书认为,战略联盟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企业商业往来的各个具体层面。实质上是一种契约性的贸易合作关系。它通过促进各方互利的技术、技能贸易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和技能生产出的产品的贸易,提高参与联盟的各公司竞争战略的有效性。战略联盟必须同时具备下面三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1)共同追求一系达成一致的战略目标,联盟方保持相互独立;(2)共同分享联盟带来的利益,并共同控制各方所承担的任务的绩效;(3)各联盟方在一个或多个关键战略领域(如技术、产品等)连续不断地进行投入。
在以上概念梳理基础上,我们接下来专门讨论国际研发战略联盟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定义、目的与动因
国际研发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建立的、以技术与产品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联盟。它是战略联盟的一种类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际性,即参与联盟的企业属于不同的国家,而不是在某个国家范围内。本章研究对象是中国创新型企业及其组建的战略联盟,且联盟合作伙伴是外国企业(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二是内容特定,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活动,而不是价值链中的其它活动。当然,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其它价值链活动,我们也适当关注,其目的只在于更加充分地阐述研发活动。
一家企业参与某个战略联盟的目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2)向对手学习,提升企业的战略竞争力;(3)保持战略灵活性;(4)保护核心竞争力。
更为具体的表述,还可归纳为以下若干方面:(1)降低风险;(2)规模经济;(3)双向技术流动;(4)控制/降低竞争;(5)规避人为设置的交易障碍;(6)可以真正实现在东道国的国际扩张。
具体到研发联盟,企业参与其中的主要动因有:(1)节约企业研发总费用;(2)迅速攫取经营机会和战略优势;(3)实现资源互补,塑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跨国技术与研发战略联盟的直接构建动机主要是基于跨国自身发展的四个需要:(1)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获取技术资源,弥补“战略缺口”;(2)建立新标准与获得标准优势;(3)分担成本和风险;(4)研发本地化及跨越国别障碍。
我们认为,以上关于研发联盟的目的与动因的研究结论过于一般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区分联盟中的不同主体。实践中,不同的参与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与动因,当这些目的与动因之间存在互补性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时,研发联盟才有可能组建成功。如果不同的参与主体有着完全相同或相近的目的与动因,它们之间将形成冲突关系,研发联盟也就无从组建成功。同时兼任通用电器、杜邦和花旗公司咨询顾问的塞斯·查伦(S.R.Charan)就说过:“建立战略联盟是为了进入一个新市场,或获得一种专门技术,或击败市场上的对手。如果联盟达不到上述目标,就不要建立。”
(2)未区分联盟的不同形式。研发联盟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即项目合作研发、研发合资企业、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这三种形式的目的与动因就有所不同,例如,哈默和普拉哈拉德(Hamel&Prahalad)研究发现,合作伙伴间相互学习对方的知识是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重要目的与动机。而研发合资企业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因而拥有自身独立的目的与动机,这与作为该企业股东的联盟成员本身的目的与动机有所不同。
(3)未区分“目的与动因”与“功能与作用”。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是企业组建联盟的主观追求和原因,后者是联盟客观上产生的功效。参与国际研发联盟的主要功能与作用有:①聚集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担技术开发费用与潜在风险。②加速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过程,有效地参与全球技术竞争。③相互交流在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生产及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取长补短。④借助联合的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世界统一技术标准。⑤可为隐性技术知识的转让或传递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人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就可以形成适当的开发体系、程序与词汇,从而鼓励有效的技术知识转让。
为避免上述“一般化”现象,我们采取了案例研究方法,以某个特定的中国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专门分析该企业组建的某个国际研发联盟,进而探讨其主观上的“目的与动因”与客观上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归纳出成功的主要因素,供中国企业参考。
(二)联盟伙伴的选择
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选择联盟伙伴,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米切尔·罗伯特的“三不要”原则:一是不要为了仅仅弥补自身的基础不足而结盟,否则会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依赖关系中;二是不要与试图通过联盟弥补自身弱点的企业结盟,联盟的基础是各方都应有特定优势;三是不要与只为获得本企业独有技术的企业结盟,这样的企业会对本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胁。这三个原则强调了联盟各成员优势相长、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它们来源于先行者跨国公司的实践,并不适用于非对称型战略联盟(即优势差别较大的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罗仁基和罗斯的“3C”原则:兼容性(Compatibilily)、能力(Capabilify)和承诺(Commitment)。兼容性是指联盟伙伴在经营战略与方式、合作思路以及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能力是指联盟伙伴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使其能弥补本企业的薄弱环节,即资源的互补性。承诺是指联盟伙伴有责任感,能相互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联盟伙伴在内部资源和经营目标上的差距。兼容性强调了一致性,能力强调了客观上的互补性,承诺强调了主观上的互补性,因此,“3C”原则适用于非对称型战略联盟。
戴维·福克纳(David FauIkner)认为,正确合作伙伴的选择需要考虑两个基于因素:一是战略协同,二是文化兼容。由此,福克纳提出了一个二维模型(即联盟伙伴战略与文化的组合矩阵)。矩阵由4个象限组成,象限1是战略与文化两方面都存在严重冲突的情形,联盟很难成功;象限2是战略协同但文化不兼容,如对文化因素进行调整,减少冲突,则有可能保护联盟的稳定性;象限3是战略协同且文化兼容,联盟成功率最大;象限4文化兼容但战略不协同,容易导致联盟解体。这个模型对非对称型战略联盟的有效性还有待考察。
在我们收集到的战略联盟文献中,很少看到针对国际研发联盟伙伴选择的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个类型,其伙伴选择既要考虑以上的一般性原则,同时还要熟练应用以下技巧:
1、选择具有长远眼光的合作伙伴;
2、从现有的合作伙伴中寻找联盟伙伴;
3、关注伙伴的战略意图与合作经验;
4、关注伙伴的业绩;
5、灵活变通地协作。
我们认为,伙伴选择的确是国际研发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主流理论主要关注先行者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伙伴选择原则,而先行者与后发者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伙伴选择及管理很少受到关注和研究。我们的研究试图在这个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三)主要类型与形式
我们还是先看一下战略联盟的主要类型。外国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战略联盟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详见下表。
从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与冲突潜能两个维度,战略联盟可分为四种类型:
各类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如下:
1、亲竞争性联盟:跨行业的垂直价值链关系,如制造商与供应商或分销商之间的联盟。
2、非竞争性联盟:同一行业内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的公司之间的联盟。
3、竞争性联盟:在合作活动上与非竞争性联盟非常相似,合作方很容易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成为竞争对手。
4、预竞争性联盟:主要是把不同行业的公司联系到一起共同从事明确的活动,比如共同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战略联盟还具有两类不同的形式:一是非传统合同关系,包括联合研发、联合产品开发、长期外购协议、联合生产制造、联合市场营销、共享分销与服务、标准设置或合作研究;二是股权安排关系,包括创建新的实体和没有形成新的实体。
由此可以看到,国际研发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以下多方面的特征:是横向联盟而不是纵向联盟;是水平联盟而不是垂直联盟;可以是集中型或复杂型,合资型或合作型,也可以是双伙伴型或财团型;可以是合资型或许可型但不是营销型;是国际联盟而不是国内联盟;可以是互补型或互惠型;可以是联合研制型或资源补缺型但不是市场营销型;可以是股权式或非股权式;可以是竞争性或预竞争性联盟,但不是亲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在企业实践中,国际研发联盟主要有三种形式:合作研发、研发合资企业和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合作研发针对特定的技术领域,通过与该领域领先企业合作,提升本企业在此领域的技术水平,双方投入资源但不组成法律实体。研发合资企业是一种建立在股权合资基础上的,以特定市场领域、产品为导向的联盟方式。专利互换和交叉许可是研发联盟的高级表现形式,只有当企业地位受到同业认可且在专业领域获得大量专利积累的情况下,才能够加入某个专利联盟。
(四)基于位置与目标的国际研发联盟模型
从以上战略联盟及国际研发联盟的文献梳理中,无论是概念定义、目的与动机,还是联盟伙伴的选择,以及主要类型与形式,我们都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忽视了联盟主体所处的技术位置即起点,没有区分处在不同技术位置上的联盟主体所采取的不同联盟类型和形式;二是忽视了联盟主体所追求的市场范围即目标,仅关注到联盟本身的目标,没有把联盟目标与目标市场联系起来上。实际上,联盟主体所处的技术位置决定了它的伙伴选择及联盟的形式,而联盟主体所追求的市场范围为联盟效果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座标”。因此,从实践角度来看,尤其对作为后发者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而言,技术起点与市场目标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清了起点与目标,企业所采取的行动才是有效的。
对某个特定的企业而言,当它考虑采取国际研发联盟这种成长方式时,它第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同行业企业中,本企业的技术实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大致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后发者,与全球同行企业相比,本企业的技术实力处在较为落后的位置上;二是追赶者,与全球同行企业相比,本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既不处在较为落后的位置上,也不处在行业领先的位置上;三是领先者,本企业的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处在领先位置,属于第一阵营。
同时,它还要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组建的国际研发联盟主要服务于哪部分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划分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但大致上分为三个层次:本国市场、多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或者划分为三个板块: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
结合技术位置与目标市场两个维度,我们可构造出一个国际研发联盟的模型,见下图:
从逻辑上讲,图中的九个方格表示该企业可采取的国际研发联盟的具体行动,每个方格中的行动取决于该企业所处的技术位置和追求的目标市场。但在实践中,有些方格中的行动并不存在,如“后发者/全球市场”方格。
在下文,我们以此模型为分析框架,选择了三家处于不同技术位置的中国创新型企业,来分析它们是如何组建国际研发联盟的,以及这些联盟取得了怎样的市场效果。
二、案例与评论: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国际研发联盟
我们选择的三家中国创新型企业分别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潍柴”)、海尔集团(简称“海尔”)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为什么选择这三家企业?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全球同行企业中的位置不同,正好分别处在后发者、追赶者和领先者的位置上,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
(一)潍柴:服务于本土市场的后发者
2003年,潍柴与奥地利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简称“AVL公司”)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在此之前,潍柴通过引进技术并改进,符合欧Ⅰ、欧Ⅱ标准的柴油机发动机产品在国内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先进的欧Ⅲ、欧Ⅳ标准的产品相比处在落后的位置。在此之后,潍柴通过与世界顶级企业的合作研发形式,成功地开发出欧Ⅲ、欧Ⅳ标准的产品,继续保持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不仅如此,潍柴还在研发联盟的基础上,联合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组建了价值链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建立研发联盟的背景与动因
1984年,潍柴引进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奥地利斯太尔WD615发动机,并于1989年实现量产。20世纪90年代,潍柴的斯太尔10升、12升系列发动机产品在重卡、工程机械、船舶、发电、客车的动力领域,国内市场销量领先。
此后,潍柴对斯太尔发动机进行了百余项国产化改进和技术改造。基于引进的斯太尔发动机技术,2001年,潍柴成功开发并推出了达到欧I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发动机,比国家规定的实施欧I标准的时间点提前了两年。2002年,潍柴再次改良WD615系列柴油发动机后,达到欧Ⅱ标准,这次又比国标提前了两年。通过提前进行技术革新,潍柴产品继续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但是,与全球同行企业相比,潍柴的技术与产品处在于后发者的位置上,其技术实力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当潍柴基于引进技术开发出欧Ⅰ、欧Ⅱ标准发动机产品时,世界先进企业已经在从事欧Ⅲ、欧Ⅳ标准发动机产品的研发并推向市场。与欧Ⅰ、欧Ⅱ标准相比,欧Ⅲ、欧Ⅳ标准发动机的研发,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潍柴起初尝试仿效当年引进斯太尔发动机的模式,与沃尔沃、MAN等几大外国发动机厂商接触,准备引进这些厂商的欧Ⅲ发动机技术。这几家厂商虽同意向潍柴转让欧Ⅲ发动机产品,但输出的产品却都是在欧美市场即将淘汰的产品。潍柴期望在引进新产品的基础上,研发下一代的发动机产品,因而需要的是有升级潜能的新型欧Ⅲ产品。怎么办?
潍柴决定,放弃通过引进技术获得新产品的老路子,选择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相比引进外国的成熟技术与产品,自主研发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存在极大的不可测风险。这对当时的潍柴来说,由于尚不具备独立从事研发的能力,因而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在自主研发思想指导下,潍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自主研发之路——通过与世界级的同行联盟,以研发战略联盟的形式,完成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与奥地利AVL公司建立合作研发联盟
AVL公司由奥地利机械工程专家汉斯李斯特教授于1948年创立,总部位于奥地利格拉茨。AVL公司创始人李斯特教授在创立AVL公司前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26年,李斯特教授就来过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6年,并在上海同济大学执教。改革开放后,当绝大部分外国企业仍对红色中国持有怀疑态度的时候,AVL公司已经主动来到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的、首批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之一。AVL公司与中国企业、高校积极展开技术合作,为中国培养了一流的科技人材、支持中国发动机事业的独立发展。因此,中国的发动机行业一直把AVL公司亲切地称为“李斯特研究所”,言意之中即认为AVL公司是一个发动机研发、人才培训的理想基地。
当决定以研发联盟形式来完成欧Ⅲ、欧Ⅳ标准发动机产品的研发任务时,潍柴选择了全球发动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欧洲。作为世界三大内燃机研发中心之一的AVL公司,代表世界的最先进水平,是一家为业界提供最新发动机技术的专业公司。此前,AVL公司已为沃尔沃、MAN、卡特彼勒、康明斯等公司开发了欧Ⅲ标准发动机产品。
对潍柴来说,AVL公司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2003年,潍柴以联合研发欧Ⅲ发动机为目标,投资1亿多人民币在奥地利格拉茨联合建立“潍柴-AVL欧洲研发中心”(简称“欧洲研发中心”,非独立法人地位。)正式宣告潍柴与AVL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开始。潍柴因此成为中国柴油机发动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
潍柴与AVL公司共建的研发中心并非简单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资本投入上,潍柴在欧洲研发中心先后投入了4亿人民币,作为欧Ⅲ产品研发的经费;AVL公司则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持、最先进的产品开发平台和规范、成熟的国际化设计标准。在人员结构上,AVL公司拥有的数以千计的专家,对联盟伙伴潍柴全部开放,成为欧洲研发中心强大的技术后盾。同时,潍柴也有20多名工程师常驻中心,且每年都会选派新的技术人员去学习与交流。
潍柴首先对产品提出明确的开发目标,中欧双方技术人员通过讨论、研究,共同参与设计开发。例如,在产品功率确定上,潍柴先提出将发动机功率设计为最大480马力,AVL公司则从技术角度提出,可将最大功率设计为520马力。潍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说服了AVL公司。中国(使用柴油发动机的)重卡的使用趋势是,10升、12升的发动机最大功率480马力已经足够。若将马力提升至520马力,则对产品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都将有很大提高,且市场上也没有很大的需求。最终,欧洲研发中心推出的新产品,是最符合市场需求的最大功率480马力发动机。
几年来,潍柴选派了超过200多名技术人员赴欧洲研发中心参与产品研发,他们有机会参与开发、设计的各个过程,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熟悉了AVL公司国际化的开发流程和理念,并且充分参与技术攻关,共同完成新产品的研发。
潍柴吸取了以往中国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遇到的产品设计受制于现有设备和产能的教训,在新产品开发的进程中,建设新的生产基地。2004年8月,潍柴启动了工业园建设项目。该工业园占地1,466亩,新建厂房40万平方米,基地根据新产品设计来规划生产设施和布局,专供新产品的生产,年产能力达到25万台。
2005年,欧洲研发中心开发的蓝擎WP10系列发动机问世。该发动机排量为10升,是一款符合欧Ⅲ标准、并具有欧Ⅳ潜力的节能环保柴油机发动机,填补了中国大功率发动机领域的一项空白。
2006年,欧洲研发中心研发的第一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2升、功率达到480马力的WDl2发动机问世。这款具有低油耗、大排量、低排放、大扭矩四大显著特性的发动机,是潍柴专为中国重型商用汽车市场的新一率升级换代而设计的。
对潍柴来说,通过与AVL公司建立的研发联盟,企业所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领先国内市场的新产品,还培养出的一支国际化的研发团队,使企业自有研发能力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潍柴研发人员学到了世界先进公司发动机设计的精髓——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规范化的产品开发过程。如今,潍柴在加工工艺、铸造等方面的近20名设计骨干,均在欧洲研发中心工作过。通过研发战略联盟,潍柴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和平台,培育了自主创新人才。2008年,潍柴研发团队在10升、12升蓝擎发动机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成功开发了6升级欧Ⅲ标准的发动机。
从研发联盟到价值链联盟
联合研发“蓝擎”发动机,是欧洲研发中心成立之初制定的目标。成功完成研发任务后,欧洲研发中心并没有因此而解体,不仅继续以研发联盟形式存在,而且同时加入价值链战略联盟中。
2006年4月28日,来自三个国家的四家企业(福田汽车、潍柴动力、博世公司、AVL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根据协议,潍柴动力和福田汽车将共同开发专为福田重卡配套的新型柴油发动机产品,并将使用由双方共同注册、共同拥有的“潍柴欧V动力”品牌。AVL公司和博世公司的加盟,将为“潍柴欧V动力”在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及资源支持。“三国四方”合作剑指欧V发动机,是“蓝擎”发动机的下一代柴油发动机产品,也是欧洲研发中心承接的新研发任务。在潍柴与AVL公司建立的研发联盟基础上,联合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公司)和下游整车制造商(福田汽车)的价值链联盟开始建立起来。
2006年7月,福田汽车的欧系顶级重卡欧曼ETX隆重上市。与此同时,该车型搭载的中国国内第一款针对整车量身打造的专用发动机“潍柴欧V动力”也随之问世。该发动机具有排量大,扭矩大的特点,使得重卡的传动效率大幅提高,油耗大幅下降。而这款发动机的问世,标志着潍柴又一次通过研发战略联盟取得了好的市场业绩。
(二)海尔:服务于全球市场的追赶者
2006年,海尔与日本三洋电机(以下简称“三洋”)在日本大阪建立研发合资企业,这是国际研发联盟的一种形式。在此之前的2002年,海尔与三洋建立了以营销、生产、零部件供应为主要内容的非研发战略联盟;在此之后的2007年和2011年,海尔逐步收购了日本三洋。研发合资企业这种国际研发联盟形式,在海尔与三洋合作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2年海尔与三洋建立非研发战略联盟
海尔从1998年开始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到2000年,海尔电冰箱、空调等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排名第一。同时,海尔也基本站稳欧洲与北美市场。海尔在欧美31个国家拥有当地法人,生产和销售本公司产品,在美国小型电冰箱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30%。
但是,在国际市场颇有斩获的海尔,却迟迟不能进入到日本市场。日本是世界家电强国,对产品要求异常苛刻,同时又由于文化等原因,非日本家电产品往往很难被日本消费者接受。因而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日本并没有取得成效。
2001年9月,三洋董事长井植敏第一次访问海尔。1个多月后,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访问三洋。
2002年1月,海尔与三洋在大阪共同宣布:两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三洋利用海尔的销售网络,在中国销售三洋品牌的产品;第二,在日本大阪,海尔与三洋合资成立“三洋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将帮助海尔品牌的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第三,推进双方在生产基地方面的相互合作;第四,扩大三洋零部件向海尔的供应及技术协作,在技术和人员交流上进行合作。
海尔总裁杨绵绵表示,海尔与三洋之间的全面竞合是基于市场互换、资源互换、发展双赢的新型合作关系。海尔与三洋合作,将共同为全球用户创造其他竞争对手所创造不了的价值,更加快速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项合作内容涉及到营销、生产和零部件供应,但没有涉足到研发活动,主要是一个营销联盟,而不是国际研发联盟。我们之所以介绍这个情况,是因为海尔与三洋的研发联盟正是建立在这个非研发联盟基础上的。
2006年海尔与三洋建立研发合资企业
2006年10月27日,海尔与三洋共同在日本成立合资企业——海尔三洋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海尔三洋”)。海尔和三洋分别占合资企业的60%、40%股份。海尔以现金入股,三洋以电冰箱事业研发业务投入。海尔三洋致力于面向全球市场的冰箱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归合资企业所有。这是一家以产品研发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合资企业,是国际研发联盟的一种形式。
这个时候的海尔电冰箱产品在中国市场已多年占据第一的位置,在全球市场于2005年产销量达到第一。在大型电冰箱领域,海尔虽然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还是逊色于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处于追赶者的位置。
2006年底,海尔推出的第一代六门冰箱新产品,正是来源于海尔三洋。之后的第二代六门冰箱上市后,收到了消费者的极大欢迎。上市当年在同类型号中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
2010年9月3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上,海尔推出了多款最新的六门冰箱(第三代)。据权威调查机构GFK统计,2009年在德国多门冰箱领域,海尔以75.9%的份额位居第一。由海尔三洋研发的六门冰箱正引领海尔品牌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阵营。
海尔分三步收购日本三洋
2006年海尔三洋的建立是收购的第一步。由于海尔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三洋的电冰箱事业开发业务与团队整体进入合资企业,这种合资实际上是海尔收购了三洋的电冰箱研发业务。海尔三洋致力于面向全球市场从事冰箱新产品研发,同时,三洋在日本的冰箱制造业务转到海尔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借助海尔在成本、质量、效率方面的制造竞争力,解决三洋制造成本高的难题。在收购的同时,双方又进一步在产品制造上加强了合作。
收购第二步发生在2007年的泰国,海尔收购三洋在泰国的电冰箱生产工厂。在以上合资企业成立达成意向的同时,双方就海尔收购三洋的泰国电冰箱工厂达成协议。之后,海尔为保障收购交易成功,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此次并购做财务交易咨询与调查,历时一年。
2007年6月,双方正式完成交易,海尔成为三洋泰国工厂的大股东,三洋泰国工厂易名为“海尔电器(泰国)有限公司”,这是三洋全球最大的电冰箱工厂,每年的冰箱产量在100万台左右。三洋以原设备制造商身份委托海尔泰国公司生产三洋品牌冰箱,供应日本和海外市场。同时,海尔以该公司为桥头堡,大举进军东南亚市场。
第三步发生在2011年的日本,海尔从松下电器手中收购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的白色家电业务。松下电器于2009年12月底,以46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获得三洋50.27%的股权,三洋成为松下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2011年7月28日,海尔集团和松下电器就海尔集团或其控股附属企业意向收购三洋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它家用电器业务签署了备忘录。
2011年10月18日,双方于青岛签署收购协议,海尔出资100亿日元(约合1.28亿美元)正式收购三洋的上述家用电器业务。交易的主要标的包括:(1)三洋所持有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三洋AQUA株式会社”以及生产洗衣机的“Konan Denki株式会社”的股份;(2)三洋所持有的设计与开发家用电冰箱的“海尔三洋电器株式会社”,以及生产家用电冰箱的“海尔电器(泰国)有限公司”的股份;(3)在东南亚生产及/或销售家用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业务的“三洋HAAsean有限公司(越南)”、“三洋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三洋印度尼西亚销售有限公司”、“三洋菲律宾公司”以及“三洋销售及售后服务有限公司(马来西亚)”;(4)海尔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销售“SANYO”品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产品;(5)上述家用电冰箱、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相关专利、设计和注册商标转让。
从非研发联盟,到研发合资企业,再到“渐进”收购,我们看到了研发合资企业的“承上启下”作用:非研发联盟是研发合资企业成功经营的基础条件;研发合资企业的新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在研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海尔才有能力整合收购而来的三洋电冰箱及其它家用电器的制造和营销业务。
(三)华为:服务于全球市场的领线者
1997年,华为正式启动国际研发联盟。首先,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获得某个领域的某项新技术;2003年开始,与世界一流企业组建研发合资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009年,以自身的技术积累进入“强者俱乐部”,与巨头们签订专利互换和交叉许可协议,巩固领先者的地位,成为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第一阵营的成员。
在技术落后的位置上采取联合实验室获取新技术,在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合资企业,在技术领先的同时开展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华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渐进的国际研发联盟的“完美”案例。
联合实验室:技术落后位置的合作研发
1997年,华为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尽管华为已在中国本土市场崭露头角,但是华为当时的研发能力较之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国际巨头落后了近20年。为获得新技术,缩小华为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10%以上投入研发。同时,华为研发系统决定采取“拿来主义”,学习美国公司的联合策略,在其他公司的技术成果上加快产品的推出速度。
自1997年起,华为分别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gereSystems、SUN、Altera、高通、Infineon和微软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止2005年6月,华为与这些跨国公司共建了10个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华为引进西方巨头的技术提供了保证,使得华为的产品能够同步应用世界最新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华为技术的整体进步。
德州仪器联合实验室提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1997年,华为一德州仪器联合实验室成立,主要从事通信产品的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德州仪器向联合实验室提供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和应用,同时派出强大的技术与市场队伍,与华为的工程师一起从事技术研发,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这家联合实验室,华为公司开发工程师对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开发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快速催生了华为在多媒体领域里的新技术应用。
2002年,华为与德州仪器的第二家数字信号处理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成立,双方在以太网交换器,VOIP网关,新型无线通信系统等合作项目取得了成功。在此过程中,德州仪器为华为培养了许多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研发人员,进一步提升华为的技术研发能力。
英特尔联合开发中心提升芯片技术
2000年4月,华为与英特尔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内容涉及开发、合作和技术资源共享三大领域,旨在促进中国开发基于英特尔lX架构的通信解决方案。同时,双方在深圳建立一个联合开发中心,以全力支持IX架构的重要设计方案。
在英特尔IX架构下,华为的芯片开发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迎来了产品的升级加速。华为产品也基本告别落后技术,并日趋赶超同行。此后的几年,华为升级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逐步进军海外市场。2001年华为海外销售超过3亿美元,2004年海外销售额迅速增长到22.8亿美元。
SUN联合实验室提升通信网络应用技术
2000年底,华为与美国SUN公司共同宣布,在深圳建立华为一SUN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华为公司提供实验室场所和办公环境,SUN公司提供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仿真工具、编译器等软件。该联合实验室依托SUN公司在系统解决方案和网络软硬件平台方面的优势,和华为公司在通信产品设计方面的领先开发能力,针对通信网络应用中出现的需求和问题,进行专题项目研究。
华为公司和SUN公司通过该联合实验室,承担业务支撑平台、负载均衡式高可用性集群技术、分布式数据库、JAVA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研究等项目。
摩托罗拉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3G技术
2002年,华为与摩托罗拉正式开始移动通信方面的合作。在无线通信领域摩托罗拉强劲的基站系统和薄弱的交换系统正好与华为形成互补,促成了双方联合开发(WCDMA)3G产品。在华为与摩托罗拉的联合研发中,摩托罗拉根据自身的研发路标,以及整个3G战略构想,对华为提供了具体要求,以OEM方式购买华为的产品和技术(GSM、GPRS、WCDMA等),以补充产品线和降低研发成本。华为则通过OEM出口更多的产品,分摊了3G研发的巨大投入,通过研发互动提升了自已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2006年,华为与摩托罗拉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在上海组建联合主攻3GUMTS(WCDMA)产品解决方案和高速分组接入方案(HSPA)的研发中心。双方将共享研发中心的E C O N O M I C A F F A l R S产品,中心集合双方在UMTS领域的技术优势,能使摩托罗拉和华为更好地满足移动运营商现在及未来的需求,使双方拥有把握市场先机的优势。研发成果将为运营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功地部署高质量、高性价比的UMTS和HSPA解决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研发合资企业:拥有一定优势后的技术追赶
凭借研发成本优势和连续大规模研发投入,以及与跨国巨头的研发合作,在某些技术领域,华为的技术水平与跨国巨头日益缩小,并拥有一定的优势。2001年起,华为开始组建研发合资企业,分别与NEC、松下、赛门铁克、摩托罗拉、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组建了多家研发合资企业。这类合资企业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为主要经营活动,其成果由双方共享,使华为的技术积累达到了与跨国巨头不相上下的程度。
与NEC、松下合资的宇梦通信
2002年6月,华为与NEC、松下宣布成立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出资比率为NEC 47%,松下通信47%,华为6%。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3G)终端的研发,并将作为NEC与松下合作开发3G终端技术的基地,向全球客户提供NEC和松下的3G技术。公司业务不仅限于中国,而且还面向全球。
与NEC和松下的合作,推动了华为WCDMA技术的发展。2003年底,华为独家承建的阿联酋电信WCDMA 3G网络正式投入商用,这是中东地区及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推出WCDMA3G商用服务的运营商,也是华为在3G领域的第一个正式投入商用的WCDMA3G网络。此后,华为在香港、毛里求斯、马来西亚的WCDMA 3G网络陆续投入商用。此间,华为还获得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非洲国家的WCDMA3G订单。
2004年,华为与荷兰移动运营商Telfort签订承建荷兰全国WCDMA网络的协议,这也是华为首次在GSM、WCDMA发源地承建的3G网络,标志着华为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在WCDMA技术地位上已并向爱立信等国际电信巨头看齐。
与3COM合资的华三公司
2003年,华为遭遇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不久,与美国3COM公司宣布组建合资研发公司。创立于1979年的3COM是一家企业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无线接取器、lP语音器和入侵预防系统。当时,3COM在该领域与华为的规模与实力接近,并同样面临思科的竞争压力,经营较困难。因而双方的合作也是一拍即合。
华为将所有企业级的数据通信业务(包括技术、营销团队以及知识产权)注入合资公司并占51%的股份,3COM则投入1.6亿美金加上中国和日本的业务占有49%的股份,并负责发达国家市场开拓。合资公司生产企业数据网络设备(转换器和路由器等,面向企业市场的以太网交换机及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路由器),以及视讯、语音网关等设备,提供端到端的语音、数据、视讯三网合一解决方案。
华为3COM针对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是华为技术出口的一个重要平台。借助3COM在北美和亚太的影响,华为将其技术和产品通过华为3COM这个平台推向海外市场,尤其是华为最大竞争对手思科强势占领的北美市场。2005年该公司销售额近100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仅次于思科。
与西门子合资的鼎桥通信
2003年,华为和西门子共同出资1亿美元成立合资研发企业——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股51%和49%。主要生产和销售TD-SCDMA无线网设备,主要针对中国市场。
在3G研发上,华为最初投入的是WCDMA标准研发,也一直是WCDMA 3G标准的拥护者。当时的华为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1998年华为全力投入WCDMA 3G研发后,失去了小灵通、CMDA在中国发展的最佳时机,在中国市场被中兴通信赶超。尽管此后华为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但在本国市场的发展势头却有所逊色。为了不再重蹈在中国市场“丢失小灵通的覆辙”,也出于对本国市场的重视,华为全力投入、三种国际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同步开发。
TD标准尽管在海外的应用前景不如WCDMA,但在中国电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且华为在国内的最大竞争对手中兴通信,在TD标准上有较大的投入。为避免再犯一次同样的错误,TD无疑是华为需要“恶补”的一块。因此,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TD技术研发的西门子成为华为的最佳合作伙伴。截至当时,西门子累计在TD研发的投入已投资1.7亿美元,拥有一系列TD核心知识产权。
合资企业中,西门子投入了TD全球业务相关的技术、产品以及200名员工,华为投入中国市场资源和100名员工,以及TD领域的相关专利和技术成果。通过该合资公司,西门子意在利用华为在中国的强大市场网络以及营销能力,共同缔造TD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实现西门子能够为中国运营商同时提供TD和WCDMA两种技术的目标,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对华为来说,与西门子共建合资公司能快速达到推出商用化TD解决方案的目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双方的研发成本。通过与西门子合作,华为不仅节约了在TD标准上的巨额投资,而且能够继续集中资源和精力投入到WCDMA的3G标准上来,从而形成完整的3G产品线。
电信巨头俱乐部:专利许可与交叉授权
专利许可和交叉授权是指两方或两方以上的权利人基于谈判,将特定技术领域中各自拥有的专利权相互有条件或无条件容许他方使用的情况。通过专利许可和交叉授权可以促进技术传播,避免企业之间发生诉讼所导致的高额诉讼费用。同时,相关企业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付出获得相关技术领域更多的专利使用权。而在高科技行业中,只有实力相当的企业,才能进入专利许可和交叉授权的“强者俱乐部”。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从2003年打入电信巨头爱立信的腹地——欧洲地区后,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势头锐不可当。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首次超过国内销售。2006年销售额110亿美元海外比重突破65%。2007年销售额160亿美元海外比重72%。2008年销售额233亿美元海外比重75%。2009年华为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电信行业第二大企业。此时的华为,无论在市场份额还是技术上,华为都已进入了全球电信巨头的行列,同时也成为电信专利许可和交叉授权“强者俱乐部”的常客。
2009年2月,华为加入WiMax通信技术的OPA开放专利联盟(Open Patent Alliance,简称OPA),与发起方英特尔、思科、三星、阿尔卡特一朗讯、Sprint、Clearwire等六家公司,以及同加入的以色列奥维通公司一起成为WiMax专利联盟的许可方。
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是一种可同时提供无线宽带上网及语音服务的技术,是下一代通信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接入技术之一。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我国台湾地区是此技术的主要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在3G技术上趋于成熟的华为,同步开始后3G技术的研发,包括WiMax通信技术上的投入。
仅2008年上半年,华为在全球取得了29件WiMaX商用网订单,此外还有35件WiMaX测试网订单。然而,华为在发展WiMaX技术过程中,很难突破英特尔等OPA联盟企业已有的专利壁垒,从而使其业务成本大幅上升、失去竞争力。
加入WiMaX技术OPA专利联盟后,华为作为专利联盟许可方,可以自身核心专利与其他各方形成交叉许可,突破了专利壁垒,为产业发展和收益提供了空间和保证,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在3G时代的高速发展。
目前,华为是业界仅有的能够提供端到端移动WiMaX解决方案的几家厂商之一。华为移动WiMaX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MIMO、OFDMA技术,并与未来LTE/AIE(4G)共享平台,确保更高的流量、更远的覆盖范围。
华为:国际研发联盟的“完美”案例
1997年,成立仅10年的华为还是中国本土一家新兴电信设备生产商。作为国际电信市场的后发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华为,通过立足中国农村这个庞大的市场发展壮大起来。但此时的华为,无论是在市场地位还是技术实力上,都无法与跨国巨头们同日而语。
1997年起的五年内,华为在国际市场尚未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尽管期间对海外市场有过一些“试水”,但主要还是完成了其在中国电信市场“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型。华为主要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学习德州仪器、英特尔、SUN和摩托罗拉等优秀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而这些跨国公司看中的,正是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及华为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影响力。
在夯实技术实力、站稳本国市场后,华为也开启了与同行间的合资研发。在与NEC、松下、3COM、西门子等企业合资研发中,合作双方都能优势互补。华为也从一个学习者、后发追赶者,发展为与同行们共同竞赛的赶超者。且华为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在竞合的关系下不断追赶同行,逐渐显现出其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
与此同时,华为也于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其中也包括通过合资公司将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海外市场开拓中,华为也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且首先在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北非等西方巨头涉足相对较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力。2005年,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主要归功于华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增长。
2008年,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华为已凭借丰富的知识产权积累,称为同行眼中的佼佼者。频频参与交叉授权,加入专利许可联盟,印证了华为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009年,华为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电信行业第二大企业。华为不仅在中国本土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稳健发展,而且在到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电信巨头具有传统优势的欧洲市场收获颇丰,并进一步在北美市场崭露头角。
在不同的技术位置上采取不同的国际研发联盟形式,华为作为一个后发者,通过联合实验室向先行者学习,稳固其在本国市场的优势地位;作为一个赶超者,通过与同行共建合资研发企业强化自身技术研发优势,逐渐延伸其在多国市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优势地位;作为一个领先者,通过与同行巨头问的专利许可和交叉授权,最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三、启示与对策:国际研发联盟的成功要点
在战略联盟文献梳理中,我们不清楚作者是从哪个联盟成员的“立场”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而在三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仅从中国企业的“立场”来描述与讨论有关问题。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归纳总结一下国际研发联盟的成功要点。
(一)基于位置的研发联盟形式选择
从企业实践中,我们把国际研发联盟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合作研发、研发合资企业和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不同形式的研发联盟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的行为特征,其可实现的具体目标也有不同,那么,如何选择研发联盟的形式呢?
从三个案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
1、当自身的技术实力相对于世界一流企业处在落后的位置上时,企业只能选择“合作研发”这种联盟形式。潍柴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华为与若干外国跨国公司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就是属于这种情形。
2、当企业在某个技术领域拥有一定的实力和优势时,企业既可选择“合作研发”,也可选择“研发合资企业”,其中建立研发合资企业的形式更为有效。海尔与三洋在大阪成立合资企业,专门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华为与多家外国跨国公司建立研发合资企业,就是属于这种情形。
3、当企业自身技术积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时,企业就可以“长袖善舞”,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三种形式。对本企业技术成长而言,其中的“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形式更为有效。能够采取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企业处于领先者位置的标志,加入某个专利联盟之后,由于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的“马太效应”,企业将继续保持领先者的地位。在中国创新型企业中,能够达到这个位置的企业极少,华为是其中之一。
这个初步结论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采取国际研发联盟方式时,首先要对自身的技术实力进行评估,并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由于普遍存在的后发者特征,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处在落后的位置上,因此必须从合作研发开始起步,并且随着技术位置的上升,再采取研发合资企业和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这两种形式。
(二)与世界领先企业结成研发联盟
文献梳理中关于联盟伙伴的选择,有诸多的原则,但没有明确的伙伴选择范围。在三家企业的案例中,中国企业所选择的联盟伙伴大多是世界领先的企业,例如潍柴选择的奥地利AVL公司是世界一流的柴油发动机研发企业,华为选择的诸多联盟伙伴大多是某个技术领域中居世界一流阵营的企业,只有海尔选择的日本三洋电机没有达到世界一流。
这表明,中国企业虽然是后发者,但选择世界领先企业作为联盟伙伴还是有可能的。由于缺乏这些外国跨国公司做出加入研发联盟的决策过程资料,对于它们为什么同意加入中国企业倡导的研发联盟,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企业发展的一般逻辑来看,我们认为以下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而言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如何进入、扩大并巩固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外国企业的主要战略决策。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使得中国企业有可能从外国企业获得新技术和技术能力。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引进方式无法使“市场换技术”,而国际研发联盟这个新的方式却是可以做到的。外国企业拥有新技术和新产品,中国又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它们为了找到新市场,必须关注中国,这是必然的,只是存在时机与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而这又取决于中国企业的表现和外国企业自身的认知。
2、中国企业的优异表现。无论是潍柴,还是海尔与华为,它们都是中国企业中的优秀者,在中国市场上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这是吸引外国企业加盟的重要前提因素。这告诉我们,除少数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外,中国企业必须在国内市场上练好功夫,以其优异的表现引起外国企业(尤其是世界领先企业)的关注。通过自身的言行,让潜在合作伙伴相信,加入中国企业倡导的研发联盟,有助于实现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
3、外国企业的自身特性与困难。奥地利AVL公司本身就是一家柴油发动机研发企业,潍柴与其结成研发联盟,在它看来也是增加了一家新客户,它当然会愿意加入其中。这告诉我们,中国企业所选择的世界领先企业是研发型企业时,双方建立研发联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还有,三洋之所以同意与海尔建立战略联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三洋的经营遇到了困难,三洋认为建立联盟可以摆脱自身的困境。美国3COM公司与华为建立研发合资企业也有这类原因。
以上三类因素是中国企业建立国际研发联盟谈判时的重要筹码或关注点。中国企业应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争取谈判的主动权,在满足潜在伙伴期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三)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的具体目标
在战略联盟的文献中,作者们主要关注联盟本身的具体目标。在三家企业的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国际研发联盟的具体目标,而且还看到了当时的企业的目标市场,以及联盟目标与目标市场的关系。因此,成功的研发联盟必须面向目标市场来设定联盟的具体目标。
潍柴与AVL公司的合作研发,面向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国内市场。所以,在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设计中,潍柴从目标市场角度提出的功率要求是480马力,而AVL公司从技术角度提出520马力。最后,潍柴的方案采纳。中国市场的良好反应证明了潍柴决策的正确性。
海尔与三洋的研发合资企业,新产品目标是六门电冰箱,这是海尔面向全球市场所做出的决定。德国市场的良好表现也证明了海尔决策的正确性。
华为的研发联盟目标与目标市场的关系虽然较为复杂些,但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联合实验室形式的合作研发主要服务于中国国内市场,专利互换与交叉许可形式的联盟主要服务于发达国家市场。研发合资企业中,有的面向外国市场(如宇梦通信),有的面向国内市场(如鼎桥通信),有的同时面向国内外市场(如华三)。
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国际研发联盟决策时,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来设定联盟的具体目标,否则就会产生“为联盟而联盟”的情况。
(四)在研发联盟置于企业整体成长过程中
国际研发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类型,战略联盟又是企业整体成长的三种方式之一,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独立运行的。但在学者的论著中,它们往往被分隔开来,这是分科研究传统与表述方式所致,企业实践者务必注意。
案例是最有效的学习对象和方式。在潍柴案例中,潍柴一方面与AVL公司合作研发柴油发动机新产品,另一方面在国内建设新产品的生产基地,使新产品研发与生产两个价值链节实现“无缝对接”。还有,潍柴在合作研发取得成效之后,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和整体制造商的战略联盟,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成长。
在海尔案例中,研发合资企业的联盟形式既是建立在之前的非研发联盟基础上的,又为之后的跨国并购交易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