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

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庭教育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家庭教育的思考

第1篇

子女是本书,父母是作者,教师是编辑,而社会才是真正的读者。子女长大了不爱自己的父母,十有八九是父母不曾爱过自己的子女,或者爱过,但,是溺爱。所以家长要向子女学习,揣摸他们的心理,模仿他们的行为,熟悉他们的个性,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条件。做父母的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任何放肆的言行表现,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在成为子女心灵的污点。在诸多环境中,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环境。所以,精心构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幸福的家庭,就成为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每一个子女,都是谁生育,谁教育,谁培养,谁依靠,这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可颠覆的常规。然而社会发展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速和生存难度的加倍,使不少父母采取了阶段性和程度性分离的办法,由他人代养的办法对子女进行养育。如,交给父母长辈管教,托付亲友帮养,雇佣保姆,寄住学校,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孩子的内心非常孤独且缺乏感情的交流,无异于降低了对子女的教育质量,取消了家庭教育中最富有的优势和特色,家庭教育自然会黯然失色。人生一段的省心、省时、省事的结局,往往会创造出一生的痛苦、痛心和痛伤。例如,沈阳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是富家子弟,到学校报到由三个年轻人陪同可以说是前呼后拥;可他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幸福,反而妒恨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穷同学,妒恨穷同学的浓浓亲情;夜里还经常偷偷地哭,有一天清晨在校园一个僻静的杨树林里怒骂自己的父母:“某某和某某,我恨你们!你们就知道挣钱,根本不把我放在心上!不爱我为什么要生下我!你们觉得给我钱就够了,可我比班里最穷的朱金生还穷,他有那么疼爱他的父母,我有什么?”而且很痛苦地狠狠地用拳头砸着树干,好像那树干就是他无情的父母。要是父母看到这一面,不知道有多么的伤心和自责。

再如,一位亲戚说他的儿子13岁了,可从没有叫过一声爸爸妈妈,给三百元、五百元可就是不开口,非常的伤心,十分的后悔不该丢下孩子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可以想象作为任何家庭遇到了这样孩子不认自己的父母的事,都无法接受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在打拼,但是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钱是挣点可没有了亲情。

又如,身边一个邻居的情况,这位家庭的儿子,由于小时候是在外婆家长大的,父母每次都是把学习和生活费寄给外婆,而回来的次数很少。但是每次回来都是非常的溺爱孩子,要什么买什么,要钱就给钱,结果小孩子慢慢长大了,由于外婆、外公年龄大了,无法顾及到小孩到镇上初中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再加上学校是寄宿制,这样学生也就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无法做到及时监管。然后孩子在上学时去网吧上网、早恋、和同学吃喝等,因为没有钱,只要向父母要,父母都会给的,因为长期不在儿子的身边,父母回来有求必应。结果没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学习太差,不遵守纪律,家长也不管,自己觉得上学也没意思就退学了。离开学校找父母要钱去学理发,结果理发没学成,钱也花光了,反正就是一没钱就找父母要,而且父母不给就会失踪很多天,打电话,也不通,父母只好把钱打在其银行卡上,就怕最后连个懒儿子也没有了。这完全是用钱去弥补对小孩的正面教育,钱把小孩害了,小孩子只会花钱,其他的什么都不会。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8

当今社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价值也越来越高。可是,家庭教育正在犯着一个严重的错误:许多家长把学校教育当做唯一的教育标准,不能按照家庭教育自身的规律来教育学生。于是,学校教育呈现的是“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则表现为 “教育失责”,这是整个教育的悲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单而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学校教育应当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教近二十年,以及多年班主任的教育经验告诉笔者: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砥柱中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谈谈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一、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1.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养,就是教养的意思。在《论语》中,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教导学生,凡疑难不决之事要请教父母的言论。孔子认为,父母的经验足以指导子辈的行为,父母应当替子女的行为负责。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当好子女的表率,如果其身不正,就必然把孩子带坏。

2. 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学生心灵的催化剂。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学生教育成才。很多父母认为,学生上了学,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吃穿问题,至于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交给学校和教师。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如果父母平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平时就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是另一种效果。

二、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1. 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更多靠的是父母。试想一下,同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好的、有差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正常的,学习成绩好,自然有他好的原因,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的努力,还有家长的引导和教育的功劳。教师只能给出自己的教育建议,最大的希望是和家长多交流,哪怕一个电话,教师都会和家长耐心的交流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困惑。可是,每当教师在家长会上很用心的写下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电话,但家长难得给教师打个电话,一年也说不了几句话,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主动给家长打电话。教师很希望家长主动来学校,和所有的任课教师交流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是,很多家长总以工作忙、手头事多为理由推卸了自己教育学生的责任。

2. 父母的自身行为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托尔斯泰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学生最有力的方法。鲁迅也曾经批评一些人,只做孩子之父,不会做人之父。按照鲁迅的意思,一个学生呱呱坠地,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人胚。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学生是父母起始性和长期性的监护者和教育者,是造成孩子社会化优劣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细节,那估计学生养成坏习惯也很难。要想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应该先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要融入社会的,要独当一面,笔者认为,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很小的时候,笔者就要求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饭、刷牙、穿衣服、收拾玩具等,适当的让学生学习扫地,倒垃圾、择菜等家务劳动。笔者认为不要太溺爱学生,不要让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适当让学生吃点苦,做点事,也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如果家长回家后只顾看电视,玩电脑,甚至夜不归宿的打麻将,学生在家里写作业估计也没有多少心思,或者他心里也不会平衡,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偏偏自己不可以?家长如果是一个细化读书的人,学生对阅读也比较感兴趣,家长喜欢旅游,学生可能对户外活动感兴趣。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家长对事物的认识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三、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等事件时有发生,有时候甚至会发生许多悲剧。去年班上有一位学生,放学后抛下校服不告而别,留给父母的只有挂念和焦急。万幸的是,经过家人的努力,在车站住了一晚后终于安全回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这次测试又没考好,回家肯定会被爸妈批评,所以不想回家。”这位学生的话,让家长不禁反思,平日对学生管教严格,在学习方面要求也比较高,可是对学生的情绪照顾不到。其实,这位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数一数二,但是升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因此也挨了不少批评。事后家长说:“以后会选择更好的教育方式,不会单纯的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成长”。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开始去寻求更为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但也不乏有些家长还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研究家庭教育多年的苏庭宝教师认为,较多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都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多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对于子女的心理抚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 培养孩子自信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和品质。自信可以成为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变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使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心智和意志品质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信。自信的培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我能行”,父母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点燃学生心中的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应从心理上、行动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欢乐、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有更多更合适的实践机会,获得足够的成功体验,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关注、赏识学生,做学生亲密的朋友,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从而找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2. 增强学生自控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自制力差。学生受了委屈,有的父母就说:“好孩子要坚强,不许哭。”学生受到了教师表扬,得意地对父母笑,父母又说:“好孩子不要骄傲,多想想你的缺点。”这样的学生很可怜,他们的情绪似乎被父母”剥夺”了,这种压抑并不是自控,情绪的自控来自于合理的宣泄。家长应该告诉学生,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东西,如哭泣、运动、诉说、在纸上乱画一阵、大声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在学生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不要急着讲道理,也不要粗暴地控制,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引导学生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通过外界的要求来促进自控,如“不要乱发脾气”“不要大吵大闹”,对学生的坏脾气绝不能迁就。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也不能放弃耐心说服,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掌握一套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控。在学生情绪不良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当学生心里感到难过时,家长可以引导学生:“难过时可以找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你现在愿意看看电视还是出去玩玩?”引导学生在两种选择中挑选一种,在挑选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得到了转移。

第3篇

教育的艺术就是“等”的艺术,处于特殊阶段的孩子,其身心发展拥有自己的规律。只有认识并尊重其发展规律,细心观察、耐心等待,才可培养出理想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家长错判孩子行为,并为此伤心苦恼。误判一:反复出错一定是“品性不好”。出错是孩子的特权——孩子由于身心发展处于特殊阶段,大脑形成“长时记忆”需要多次强化,常常出现“问题反复”。对此正常现象,切不可过激贴上“品性不好”的标签,此时需要“心如大海一样宽广,默默守候耐心等待”。误判二:好孩子偶尔出错是变坏了。是孩子都会出错的,好孩子出错时,他们的自责意识更强,家长只需和孩子友善地交流并帮助其分析出错原因即可,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误判三:贪玩的孩子没出息。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智力发展的必须。为此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家长的认识问题,聪明的家长和孩子“玩在一起”;(2)玩什么的问题,不同年龄段须有不同的玩耍内容;(3)怎么玩的问题,智慧的家长让孩子玩出成长。误判四:孩子间的冲突必须家长调节。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培养其分析能力、谦虚包容的品质和养成协调人际关系意识的过程,冲突往往可以化作孩子的成长机会。面对冲突,家长需要的是旁观和适时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实质是对孩子成长机会的掠夺。

二、教育方式的误差

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间存在千差万别,以下几种“极端”现象不可取。误差一:只奖不惩。没有惩戒的教育,只会使新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体罚学生的不良后果导致目前许多教师缺位于应有的“惩戒权利”,使许多教师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实施适当惩戒;家庭若再“只奖不罚”,将使“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家长们应当奖惩分明,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误差二:只罚不奖。这一方式违背了“激励”的原则,是另一种极端。误差三:过度金钱或物质重奖。这一方式容易误导孩子为奖而学,助长孩子产生过度的“物质欲望”。智慧的家长往往采取奖励游学、购买书籍等方式——将奖励变成新学习内容的起点。误差四:“打”字当头。迷信“黄荆棍下出好人”并常常为之,却不知这是培养“敌人”和“对手”的理想捷径,是无能的自我宣言。误差五:百般迁就溺爱。自古就有“严是爱,宽是害”“慈母多败儿”等诸多古训。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是向孩子递交的“啃老奴老申请书”。

三、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第4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3、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二、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母亲素养 家庭教育 实践活动

一、母亲素养教育的意义

1.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注定了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老师。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引航的灯塔,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因而,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因此,从社会化角度看,母亲素养工程是我们民族的素质之源。

2.母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的强与弱,并影响到社会的兴盛与衰竭。因而,一代母亲的体质、文化、思想和人格品质,深深影响当代社会,并将这种影响延续到未来社会。

3.只有高素质的母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母亲素养工程是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能否提升一代母亲的素养,关系着整个民族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二、母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母亲教育应该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层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质提高,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层意思是教育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一一母亲,是全社会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人问题的真正解决。

2.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亲教育则是全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亲教育要先行。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教育学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对母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母亲的质量决定着孩子的质量。”“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母亲。”“一个最蹩脚的母亲也胜过一打最出色的特级教师!”因为以母亲为主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而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胎儿就开始的,搞胎教除了母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再者,婴儿出生后最早认识的就是母亲那张和蔼可亲的面孔。所以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天经地义,无法改变的。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人的一生,可能要先后接受几十位老师的教育,唯独母亲这个老师终生不变。同时家庭教育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即使孩子立生活了,仍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所以母亲又称为孩子的终身教师,母亲教育的连续性,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教育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权威感在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依靠,这一切都决定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母亲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能起到老师教育难以起到的效果。

(4)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密切的血缘关系,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都是父母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感染影响着子女。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引起共鸣。

(5)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能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这一点是任何老师都无法做到的。

(6)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寓教于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它不仅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还有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特点。父母只要是一个教育子女的有心人,随时随地、事事处处都可以结合事物和活动对子女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和教育。

(7)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孩子能否成才,很重要的因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并发挥他的智能优势,也就是“最佳才能区”。学校里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很难发现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难以进行因材施教,而父母面对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是个别教育行为,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让其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8)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学校教育开设多门课程,以书本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们进入社会的“演练场”“实习地”,社会的复杂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也变成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实习老师。因此,我们说,一个女人要首先成长好自己,同时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土壤需要怎样的元素,二者结合起来,她的孩子必然会成长得好,成为一棵独立的树,向四周伸展的树,浑身透着绿的树,充满能量的树,能够给他人遮风避雨的一棵树,能够向着阳光歌唱的树。

三、母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提高母亲科学教子的水平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由专家学者、区各类带头人、全国优秀班主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心里咨询师组成的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街道向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分解任务。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育儿讲座、心理辅导、专家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和帮助母亲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2)加强阵地建设。家长学校是实施“母亲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巩固推进现有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在社区建立家长学校,初步形成符合农村家长实际需要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农村家长学校新格局。

(3)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结合讲座、课堂、面授、网络、交流、现身教育等多种方法,让尽可能多的母亲多途径接受教育,共同关心支持“母亲素养教育”的实施。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如悬挂横幅、发放母亲素养教育告家长书、母亲素养教育倡议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再次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传窗阵地,建立母亲素养教育专栏,定期发表家教理论和家教信息,特别是关于母亲身心健康素养教育和正确的教子育儿经验。提高“母亲素养教育”在母亲群体中的知晓率。

(4)通过“家教知识竞赛”“家教经验交流座谈”“评选优秀家长”,联合家访等活动或形式吸引母亲自觉参与,使母亲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服务领域,推进“母亲素养工程”全面实施。

2.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和谐家庭建设相结合,提高母亲营建和谐家庭的能力

(1)开展“‘廉内助’‘贤内助’评选活动”。通过倡议、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廉政素质教育培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内涵,发挥家庭和妇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组织社区妇女开展“清洁庭院”擂台赛、“我家的楼道最清洁”评比和“远亲不如近邻”座谈等活动,倡导以贤为美、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6篇

一、个案介绍

小黄,男,15岁,初三学生。父母健全,父亲开私营商铺,母亲是全职太太,均为小学文化水平,哥哥中专毕业后工作。小黄小学五年级以前成绩很差,同学嘲笑,父亲打骂。五年级后不知为何开始好转,是班里的优生。但是每次期末考试,总无法考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父亲很少表扬自己,母亲会鼓励自己。初三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总会突然感到一阵冰冷,伴随着头脑一片空白。小黄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咨询的。

二、个案分析

小黄偏内向、敏感、善于反思,有写日记习惯。自初中以来,成绩都比较波动,但是依然能保持在年级前60名。详细了解发现,小黄与母亲的关系比较好,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以前总是很凶地打哥哥,有时也打小黄。哥哥成绩很差,小黄很担心如果自己成绩差,爸爸会像打哥哥一样狠狠地打自己。班主任表示,小黄曾经在家里向父母发泄道:不要总是把当年放在哥哥身上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小黄自述说考试时自己并不觉得紧张,但是从他的生理上明显表现出了紧张的现象,并且在第一次咨询时,小黄并没有表示爸爸在自己童年时对自己的打骂,在第二次咨询时才主动陈述。

由于小黄父亲对他和哥哥的教育采取了暴力方式,给小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初中后,小黄爸爸很少打小黄,沟通也少。小学时被打的记忆渐渐消逝,但那份恐惧依然存在,尽管小黄理性地告诉自己说,那是父亲爱的表现,但在小黄的潜意识里,那份恐惧根深蒂固。并且似乎出现了莫名泛化的迹象:即在考试时也表现出了一份不能自察的焦虑。与此同时,父亲对小黄物质上又非常关注和满足。小黄对父亲是既爱又怕,既期盼得到父亲的肯定又怯于与父亲交流。从母亲后来的谈话中发现,父亲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夫妻间和亲子间,现在对于早年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也深感愧疚,但从未向儿子透露过。由此,在小黄心中的爸爸,依然是那位“儿子成绩考不好就要打”的形象。

三、处理办法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班主任所了解的以及小黄妈妈所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是小黄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黄,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必须先跟小黄沟通,了解小黄的内心想法。因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先放下班主任提供的一些信息,重新了解小黄。

为此,先跟小黄建立信任的关系。在获得了基本信息及小黄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后,基于上述情况及分析,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处理办法。

第一,做呼吸放松练习。小黄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略显紧张、拘束。因此,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深呼吸放松法,先让他的身体放松下来。约十分钟后,小黄表示放松了很多,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第一次,他只想快点寻找办法缓解考试压力,不愿探讨过多。根据心理咨询的自愿原则,我也没过多干涉。

第二,用自由联想法,让小黄寻找考试焦虑的源头。小黄第二次是主动请班主任跟我预约的,经过一番语言交流,依然没有发现考试焦虑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小黄用自由联想法探究考试焦虑源头。主要做法是:让小黄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词语,只要是脑海中闪现的词语,就记录下来,如此不断地写。再与小黄一起分析这些词语与哪些事情有关。

第三,运用合理认知法,引导小黄正确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埃克森的认知理论认为,引发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人对事情本身的看法或评价。因此,引导小黄合理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小黄重新有了认识: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考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学习的效果。在面临重要考试时,有压力是正常的,接受这种有压力的状态,不要因为有压力就担心焦虑,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深呼吸、闭目养神一分钟、暂停法、按摩法等。

第四,与小黄父亲沟通。引导小黄意识到自己考试焦虑的源头后,一方面,引导小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父亲,并鼓励小黄尝试与父亲沟通。另一方面,与班主任沟通过后,决定瞒着小黄,与小黄家长沟通,协商如何帮助小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小黄父亲很关心他,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地对待他,担心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同时,小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此时,我并没有去责备或否定他,而是引导他往更合适的方式去开展教育,并不断地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传达孩子对他的一份敬意。

四、思考总结

上述工作开展以后的一周,小黄再一次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一次,他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不断地诉说跟父亲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并表示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能放宽心去迎接中考。

在这次咨询中,引发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1]。

(1)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也会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是一位新手,或多或少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这份错误,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教育。

(2)家L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既要重视孩子的需求,也要重视自己的需求。孩子希望做得好时有人赞赏,家长也一样;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希望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一样。在如今倡导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别忘了自己也需要这份赏识。当家长意识到这点,并设法自我赏识或获得伴侣赏识的时候,内心才有更强大的动力去爱去教育好孩子。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案例中的小黄家长在小黄每次考试前,都表现出某种担心,这种情绪无形中也感染了小黄,影响了他的发挥。家长若以自然、轻松、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第二,家长要创造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成长。

在Baumrind研究[2]的基础上,Maccoby和Martin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即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3]。后三种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种也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孩子。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感,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爱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样便让孩子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扼杀了孩子自主判断事情对错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缺乏自主思考,更少了很多直接经验的积累,无法体会成功感及树立自信心。有些家长采取忽视型,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却忽视了培养他(她)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容易退缩。因此,家长要提供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她)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过程,转变成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在小黄最后一次的诉说中,出现了许多小黄父亲曾经说过的彼此愉悦相处的画面。这种默契让我深深感到,其实这对父子间存在浓浓的亲情,虽然他们彼此都是不善表达内心的人,但是彼此在一起时良好的互动,也能促进关系。这是父亲在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育子方式后所做的成功的改变。

第三,家长应与时俱进,学习良好而有效的H子沟通技巧。

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掌握种种面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家长是他们最重要、最信赖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的基本行为及心理模式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不仅是他们的模范,更是孩子们求教的对象[4]。小黄不管是走路姿势还是说话的表情,与其父极其相似,虽然父亲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童年阴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小黄依然在学习着父亲。也正因为父亲在百忙之中依然会学习许多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地理知识,满足了小黄的好奇心,也为亲子沟通建立了桥梁。与此同时,如果小黄父亲能多掌握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也许小黄会成长得更健康快乐。包括正确地赏识孩子,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训练关注良好行为、换位思考、留点悬念等。

五、工作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后的学校教育中,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家长的家庭形态、教育教养模式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家庭形态包括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典型家庭即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而非典型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类。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关系[5]。

第二,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分质开展家长会,以有针对性的方式与家长协商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会的实效。过往,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家长会,而忽略了家长的不同情况。如果能充分双向结合,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包括制作家庭教育小报,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开展现场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互相交流等。如今,家长工作繁忙,下班回来一身疲惫,也许已经懒于定下心来阅读,如果能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则家长学习的效率也许会更高。

第四,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关系。学校教育不但是针对孩子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心态的教育,包括培养感恩之情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所改善,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1971,4:1-2.

[3]Maccoby E E,Martin J A. So-

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p-ment. New York:Wiley,1983.

[4]常艳春.智慧型父母,孩子成长的引路人[J].家庭与家教. 2006(7).

第7篇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重新认识聪明和思考的不同定义。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聪明一定善于思考。要知道,父母教会孩子进行思考是件艰难的事情,原因在于今日父母异常热心地为孩子安排了每一件事情。电视机、电脑加剧了孩子的依赖性。所以,在家里创造出一种“思考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让孩子有东西可想

在家里,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东西可想。游戏、绘画、音乐或听故事等,诸如此类能够使孩子身心愉悦的活动,更容易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因此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地点和进行各种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孩子自主思考的必要条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父母最好在家里给孩子一个能自由游戏、阅读、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中父母可适当地给孩子以启发。因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试验、实践、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他学会思考的最佳时机。

发现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萌发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对事物好奇,才会产生思考和探索。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想了解,都爱问个明白。

例如某幼儿园里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他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小朋友做游戏时,他却独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玩积木。他对老师说的话和集体的活动都没有反应,老师对他也大摇其头。父母则为他的“笨”而感到焦虑。可是带班的老师却不相信他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带班老师发现这孩子并不是低能儿,而是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这位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后,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的启蒙教育。后来这孩子逐渐改变了不合群的个性,智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见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殊途同归的小妙法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发现和珍惜他们的好奇心,确实可以使得自己的孩子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锻炼其思维能力的一种良方。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妙法来培养孩子去思考、发现和创造。

曾有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在一次教育讲座上介绍他教育女儿的经验,他说道:“女儿小时候爱向他提问题,他总是给女儿以问号,从不给句号。”正是因为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这就是后来取得了优异成绩和杰出成就的原因。

双方之间互相提问题

作为学习上的不断挑战,你应该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问题的特征:较生动有趣,较通俗易懂,可举一反三。当父母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爸爸)不太清楚,等我查了书后告诉你。而且要说到做到。这样也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看书能学到知识。

教会孩子辨明新旧方法

新旧知识如何发生联系?旧方法如何运用于解决新问题?父母既要教育孩子辨明相同知识的模式,也要帮助他们吸取一次又一次学习相同的经验教训。

严格孩子对事物的表述

教会孩子用正确的字眼表达自己内在的思想,简洁明了地阐明个人的观点,这样能帮助孩子划清事物的界限,在各种困惑中能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容纳各种意见和观点

帮助孩子去参考其他人的观点,也可邀请他们的朋友参与商讨,你因此可纠正孩子的某些偏见,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第8篇

前不久两则短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今年8月,北京某著名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收到要求入学的条子竟重达1公斤。北京市某区一所重点高中明码实价:低于分数线的,一分交一万。这真可谓“一分抵万金”。北京的择校费最高已经被炒到12万。(据《北京青年报》)

二、去年7月,北京“211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曾向社会推出了“211高考梦工厂”计划,并承诺“5万元保你上重点,10万元保你上北大、清华,未达到目标全额退款并加万元以上赔付”。可当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结果却让不少家长大失所望,于是,8月27日,许多家长怒向“211在线科技”讨说法。(据《特区青年报》)

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每家的孩子都只有一个,他们不是韭菜,割了一茬能够再生一茬。任何家长都不愿容忍自己的孩子出错,从而使孩子成为失败的试验品。因此,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开始谋划: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好?从小学到大学,年年月月次次逼迫孩子考出好成绩。家长们也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小学和大学去读书。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家长们可以砸锅卖铁、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面对家长们的这种对孩子教育投资呈现出来的“群体性迷失”,让我们来加以剖析和思考。

【现状扫描】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的调查,如今,在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平均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大概在6000~12000元之间。那么这12年的费用总计在7万~14万元之间;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约1.5万~2万元之间,四年大学费用总计约6万~8万元,按一般工薪阶层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父母两人9~10年的全部收入。

投资家教热浪滚滚

择校热:在所有的择校热中,初中生择校进高中则是最厉害的,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时,都会有一大批跑学校的家长,他们削尖脑袋也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学去。

陪读热: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有形形的家长。他们中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陪读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陪读的;有为大学生陪读的,也有为中小学生陪读的……近些年,不少城市出现“陪读”一条街,连带其附近的租住房也十分紧俏。

特长班热:不少家长一味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觉得正规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于是对孩子施以大量的早期额外教育“加餐投资”,并且很快蔚然成风。音乐、绘画、电脑、书法、英语……都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技能。

考证热:考级考证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少儿英语剑桥考试每年已经拥有几十万的报考者,而乐此不疲的家长越来越多。

天才热:中国科大少年班,是许多父母心底的梦,现在很多少年留学生也成为家长眼热的对象,在全国各类书店,《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笨笨上剑桥》《状元教你高考》《在北大等你》《在清华等你》这类书卖得非常火。

留学热:有的家长是因为面子问题、虚荣心驱使而将孩子送出国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孩子不争气,考不上国内的重点学校,自己脸上无光。于是宁可花大钱,让孩子漂洋过海留学去。

名校热:去年国内一家研究机构对全国的大学作了一个排行榜。排行榜前列的大学便成了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名牌学校,孩子在填写报考志愿时,非这些学校不读。有些人更是将目光锁定在前10名的顶尖学府。

凡此种种,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投资潮已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河流,它挟裹着家长们节衣缩食、日积月累攒下的血汗钱,承载着家长们盼子女出人头地的迫切愿望,更伴随着无数孩子苦累又无助的读书声,一路狂奔。

然而到头来有多少家长到达了梦想的彼岸?又有多少孩子因未达目标而黯然神伤?更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盲目投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下去,让孩子差强人意熬出个大学毕业,却仍因为基础较差、素质不高而在人才市场上处处碰壁?

并不是每一位下水者都能成为游泳冠军。面对这条汹涌的河流,站在岸上或者说正处水中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家教投资”这条河流的深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孩子定能顺利到达幸福的彼岸?

家庭教育投资,该到理性看待的时候了!

“海龟”下的“金蛋”

千寻

刘琳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高考那年,他们一向学习拔尖的儿子程剑发挥不正常,被一所二类重点大学录取。

一心要让儿子上一流名校的刘琳沮丧极了:这样下去,儿子这辈子的成才梦不就毁了?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际,刘琳的一个好姐妹把考上一般大学的女儿办到澳大利亚留学。刘琳心中一动,对呀,何不托他们也把儿子办出去?她把想法和丈夫一说,丈夫开始有点觉得风险大太,投资过高。刘琳说:“你看现在的‘海归派’多吃香!一年的收入就够买套房子。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国内的二流大学待下去,到时连他自己都过不好,我们老了还有什么指望?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丈夫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刘琳夫妻存款上的钱还差一大截,他们咬咬牙把房子卖了,终于将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然后夫妻两人白天夜晚都吃住在餐馆里,没早没晚地为儿子积攒留学的费用。一些熟人对他们的行为不解,说:为了孩子出国念书,房子都卖了,人也累得半死不活,这代价也大太了吧?刘琳心说:等我儿子毕业回国了,你们就知识什么叫远大目光了。

深知自己出国不易的儿子程剑也非常争气,过完语言关后,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了别人四年才能修完的学分,然后一边打工一边读完了澳洲名牌大学莫纳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

程剑毕业后,又在欧美几个国家历练了两年,后被一家跨国公司聘为大中国区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年薪20万,还有年度分公司利润0.2%的提成。

程剑回国不到四年,就在上海浦东买了一套价值100多万的花园小楼。

现在,刘琳夫妻俩天天就是抱着他们那中英合璧的混血儿孙子,在花园小楼里享受天伦之乐。那些当初笑话她的人都羡慕死了。

点评:生活中的确有这种天遂人愿的故事,但这却更像无数家长们在心里描绘的一个美丽蓝图。“云里烟村雾里山,看之容易作之难”,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美好的蓝图未必能够真正实现。一个基本事实是,不论你是为孩子花大钱进贵族学校、名牌大学或是飘洋过海,其结果不如人意的总是比大获成功的多。这一点尤其值得家长们三思。(西窗明)

花钱买来的“风光”

旅 云

老王夫妻经常说,自己当年该念书的年纪却赶上上山下乡,这辈子吃够了没文化的苦。自孩子生下来以后,他们就一个愿望: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盼望他出人头地、耀祖光宗。

孩子初中毕业后,老王夫妻为了以后使孩子顺利考上大学,他们一合计:花再大的代价也要送孩子到素有“名校孵化器”之称的育才重点高中求学。但让他们烦恼的是,到了中考,他们的孩子离该校最低录取线还差10多分,要上该校得交3万元择校费,作为办校资助。于是,两口子咬咬牙,将全部积蓄1万元都掏了出来,再东借西挪凑足了3万元,才总算如愿以偿。

孩子读高中三年,老王夫妻就苦了三年……他们为了孩子从来舍不得为自己添上一件新衣服。有一年夏天,气温达到40℃,他们也舍不得买一台电风扇。

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孩子进入重点高中后,由于心理压力大,成绩跟不上。高考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又以几十分之差没有考上北京的名校。老王夫妻不甘心以前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他们千方百计托北京的亲戚联系,得知交上6万元择校费就可以被一所名校录取。于是,他们到大舅那边借了两千,小姨那里借了四千……东拼西凑,亲戚的门槛都踏破了,还不够,于是狠狠心,把房子卖了,总算凑足了这笔钱。

虽说花了这么多的钱,但他们想:孩子进的是名牌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好收入,也就值得。想到这,他们就笑得很开心。

然而前不久,老王夫妻又看到电视上说,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本事找工作也不容易。这下他们的心又揪紧了。因为他们清楚,儿子上重点高中是花了大钱进去的,却在学习上跟不上,现在上名牌大学又是花钱进去的,谁知孩子是否跟得上呢?

点评:像老王夫妻这样的家长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中国的家长是最有牺牲精神的家长,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心甘情愿去承受。然而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能否健康成长是从小到大方方面面的影响所致,而并非仅靠花钱进“重点”、上“名牌”所能保证的。此外,孩子若考不上“重点”,或考不上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实都很正常。这时候,甘愿奉献的家长们帮助、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的信心,也许比为孩子花钱更加重要。(西窗明)

钢琴怨

采访对象:冯远宜 年龄:7岁 整理:小船

原来在你们杂志上看到一个标题:家家孩子“上班”忙,我觉得那很像是在说我。我今年只有7岁,可我学钢琴却已有4年了。除了学琴,我还在“白雪公主”少儿培训宫报了外语班,在少年宫报了“美术班”。自从我记事起,除了过年,我就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两天。

其实我的家并不富,爸爸妈妈都在公司上班。爸爸是个会计,我还没出生,他就下岗了,后来在一个小公司上班,赚的钱也不多。

1998年抗洪后,爸爸才在九江一个朋友的承包工程里找了个事做,是管别人的,钱赚得多一些,没两年就给我买上钢琴了。自从买了琴,妈妈更加舍不得花钱了。

妈妈是个急躁的人,那时我刚学琴,到一个很有名的老师那里上小课,每节课学习一个手指的弹法,80元钱。我练不好,妈妈就把我的手指提着,咬着牙说:远宜,你一个手指就是我十天的工资啊,不好好练,我就要你的命!那时我的右小指总也练不好,花了240元,那半个月,妈妈端起饭碗就要骂我,我的眼泪总是一颗颗地掉进碗里。

我今年刚上小学,可能是因为每晚都要练琴,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功课,我的学习并不好。每次没考好,妈妈就对我大骂,说我像只笨鹅,又懒得要命。花了家里几万元钱,还不知道争气!

前几天,我下课回家,妈妈正和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在聊天。原来妈妈又找了一个帮我补习数学的家教。每个星期两次,一个月又得一百多元。妈妈说我是家里用钱堆起来的,将来还要读中学、上大学,还要没完没了地花钱。天哪!我已经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的成绩还是不行,钢琴又过不了6级,爸爸妈妈肯定会更伤心吧?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点评:这个故事让我们担心:这位妈妈盼女儿成名成家的美好愿望可能落空,更担心小远宜在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能否读好书,学好琴?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曾说,如果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他宁可选择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不是从小受苦学琴。因为学琴使他几乎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从而给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都有如此发自肺腑的感慨,那么,更多的似乎不大可能让孩子成就大名的家长们,又该如何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西窗明)

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情结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观念,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有着深厚文化、心理积淀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将来能够兴邦济世,成为改造、主宰天下的大人物,做出大事业来,光宗耀祖;或者投身经济、科技和实业,有大收入、大成就。所以,宁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无论自己怎样艰苦,不能亏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原先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和选拔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奇观: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残酷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这种精英式教育就是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选出少数精英进入大学学习,它的门槛很高。高等学校的这种精英教育和我们原来的干部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拼了老命也要去上大学,吃皇粮,做干部。

另一方面,现在40岁以上的家长们大多数是受到“上山下乡”的影响,在他们正是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锻炼;回城之后,为工作、成家和房子等大事,而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批家长们又赶上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期,他们深感知识欠缺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与危机感。因此,他们就把对知识的渴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所以,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这种做法未必切合实际,有利于孩子成长。

谁最终检验家庭教育投资的成果?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我5岁起就读村办小学,后在北京读惠我小学、营房宽街小学、北京第十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新闻硕士学位。当年我十来岁到北京读书,在电线杆子上看到一则惠我小学的招生广告,就去报名了,那是一所私立小学,但不影响我受教育。

我想教育与经济结合、为经济服务不能等到毕业生就业后再来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就应特别重视这种结合,使人才的培养更接近实际需要。现在各行各业最短缺的是复合型人才,从产业角度说,就是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产业、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人才。只有你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能说你的教育投资是有效的。

社会的实际需要才是教育投资成果的最终检验。

社会看重“技能型人才”

陈瑞芳(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由于广东经济及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升级换代,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将达1400万左右,从事技术工种岗位人员应达800万人,而目前广东实际只有218万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即使当年毕业生全部就业,缺口仍为400万以上。

现在很多同学包括家长普遍存在着职校生社会地位较低的看法,认为念职校就是低人一等。很多人不把职校作为自己理想的升学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职校生就业却并不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差,在一些应用性技术岗位上,一些职业中专学生所具备的优势甚至让一些本科生都“相形见绌”。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工业基地,更是那些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技术的职校生的“就业天堂”。

由此看来,有的孩子读书读不上去,家长与其冒风险花上十几万、几十万让孩子勉强去上一个名牌高校,不如结合实际情况,让孩子选择一所很有实力的职校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出来以后做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既符合自己家里的实际经济情况,也对孩子的未来更加有利。

【你说我说】

进校门门票就是一辆奥迪车

格平(出租车司机)

听说今年北京的择校费最高已经被炒到12万,某区一市重点校就高达10万,属于区重点一类学校的收费也都不下五六万。

北京一所素以“从摇篮就开始培养精品孩子”而闻名的学校,从一岁开始入学,集婴、幼儿园、初高中、出国留学为一体的全程培养。费用从幼儿园开始每年打底就得三四万,若这样一路读下来,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难怪有家长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想让一个孩子“好好上学”,别的不算,仅进校门的门票就相当于一辆奥迪车!可怜天下父母“薪”。

弯木适做犁直木适做梁

沈祝才(外科整形医生)

中国确实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但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不可能让每个人进名校。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大学的。一个孩子是否要培养上大学,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意愿,首先取决于孩子自身是不是那样的“材料”,“弯木适做犁、直木适做梁”,如果不是就趁早另寻成才途径,以免人财两空。

家庭教育投资在某种层面上说,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既是商业行为,那么你的投资就要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投资的回报周期以及利润率,否则,再美好的愿望也要落空。

幸福不是好学校能保证的

王伯庆(经济学家)

与许多中国父母一样,我希望女儿能读一个好大学。但是,如果她只能进普通大学,她也是我终生最爱的人。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管大不管小,我尤其不愿意让女儿感到压力。进了初中后,我不过问她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如果发现问题,我会问女儿: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发现中国很多高中生可能由于父母的期待,要找一个赚很多钱的工作就要去最好的大学,他们以为只要在学校成绩优秀就能够得到以后的幸福。我觉得美国学生虽然在学校里面偷懒,但是他们知道,人生的幸福不是学校所能保证的,他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

金钱买不来创新能力

王汉东(网络公司技术员)

知识经济也好,新经济也罢,都不是“学历经济”,而是“创新经济”,谁能创新才能成为赢家,而创新靠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弱点,孩子上大学要成绩好、要毕业,学校要求的硬指标往往只看成绩。大学毕业生中的某些“高分低能”现象就在于此。况且知识更新速度这样快。一个孩子能否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培养起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不是金钱就能买的。

【相关链接】

工薪家庭如何筹集教育费用

资料显示,目前薪水阶层筹集教育费用最理想的方法是以下两种:

一、教育储蓄

与其他储蓄品种相比,教育储蓄有几项优越之处。

其一,虽是零存整取,但是按照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前提是储户要提供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录取通知书或学校开具的相应证明;

其二,因提前接受非义务教育或其他原因急需用款时,可凭存折、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及相关“证明”办理,存期满三年不满六年的,按实际存期和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利率计付利息;

其三,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

其四,参加教育储蓄的储户,如申请助学金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给予解决。

二、教育储蓄保险

第9篇

关键词: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对策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指苏北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他人抚养教育的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对其进行的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及品德认知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范围越来越广,不少苏北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选择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社会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现状令人担忧。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

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

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沟通,心理发展不健康。

苏北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质都跟不上社会时代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学性管理。临时监护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想不到自己一个小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烦恼得不到倾诉,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易产生内向、胆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点,亦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有的采取上网、偷盗等不良行为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攻击和倾向。

5.缺少父母监管,留守儿童学习发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有的留守儿童具备某些天赋,却因得不到重视培养,而被埋没荒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管教辅导,成绩始终上不去,变得不务正业,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走上辍学之路;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有的父母进城务工看到当代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现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他们将消极、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子女厌学情绪。

6.农村安全隐患的威胁。

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不尽职,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保护,安全隐患堪忧。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太弱,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对留守儿童是一种极大威胁,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苏北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产生强烈冲击。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1)苏北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缺失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幅度,使农民不出家乡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的关键所在。

(2)政府应从户籍制度限制着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定的学杂费用。各地政府应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实施优惠,使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稳定社会、团结民族。

(2)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会。由于缺失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既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3)定期安排家长教师交流会。学校应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学校应展开“手拉手”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平等相处,使之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3.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

(1)社会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讲是一个大家庭、大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整治社区环境,营造良好互助和谐氛围,让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邻里之间应对留守儿童轮流进行照看、关爱、教育,让独孤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正常的关爱,受到公平对待。

(3)社会成员可自发组织以帮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关爱、送温暖。

4.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孩子未来的成长。

(1)家长可就近务工,既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对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近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观。

(2)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不少家长以物质弥补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会使孩子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关爱是任何形式都弥补不了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尽量挤出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满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需要。

5.留守儿童自身应转换观念。

(1)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留守儿童应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如学会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同学、临时监护人或者邻居倾诉,寻求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理解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参考文献:

[1]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1,08:20.

[2]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

[3]朱建峰、袁桂婷.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危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

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家庭教育 家长作用 问题 对策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合力,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状令人堪忧。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本人在工作中的实际,就农村家庭教育家长作用发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能够改善现状的对策。

1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家长进城,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机会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城市。当前学生家长的绝大部分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发展经济、摆脱贫穷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这些人中大多人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中大部分家长将平时的主要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就造成了学生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力度不到位。有的是两个中有一个人出门打工而另一个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有夫妻二人一块出门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较大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照顾,有些则寄宿在他们的亲戚家中,甚至还有的父母让年龄较大的孩子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让亲戚或邻居空闲的时间照顾一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问题。梅明玉等老师把这些家庭教育方式总结概括为下列四种方式:“单亲”教育方式,隔代家庭教育方式,亲戚家庭教育方式和兄长家庭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中一个外出打工,另一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隔代家庭教育,由爷爷奶奶对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也或由孩子的外公外婆抚养和教育。委托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寄养和教育的形式,一般是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亲戚,如孩子的舅舅、姑姑、姨妈等。兄长式家庭教育方式,就是让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家中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里的亲戚和邻居也帮忙对他们照顾。

缺少了父母的约束和关心,上述几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否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孩子能否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疑问。

1.2 家长文化素质差异,教育方式方法科学性有待加强

现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子女进行智力投资,大多数家长都舍得花钱。然而,仅有良好的教育愿望,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良好的家教氛围,教育子女仍然是一句空话。

1.2.1 家长学历偏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基本是上个世纪70年左右出生的,很多家长都是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在遇到一系列出现的新问题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同时,他们的学识大大不能满足孩子,使孩子觉得父母无能,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轻视心态,有时甚至会回答“你懂什么”。那么,孩子即使心中有事,有些也不会找父母倾诉。而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隔阂也就越来越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1.2.2 教育理念落后

在农村,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命令式、家长主义、“棍棒里出孝子”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家长的头脑中,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培养和教育孩子想当然地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因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缺乏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访被家长认为是“告状”,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被喊到学校和老师交流认为是一种耻辱,干脆对孩子放任自流。

1.2.3 家庭教育目标偏差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绝大多数农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跳出农门,充满功利色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太苦、太累,“考大学,当官赚钱”,城市中生活环境优越和发展机遇较好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亲教育目标的不统一,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愿望使孩于鄙视农村,不爱自己家乡,轻视农村劳动,很容易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根据孩于自身的条件特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做好父母应解决的问题。

1.2.4 封建思想的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孩子教育问题自然落在了女性或者是祖辈的身上。孩子的母亲、爷爷奶奶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干农活等家庭负担,要教育孩子,还必须面对强大生活的压力,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孩子母亲身上的重担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妇女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再加上祖辈的老人本身就有着较强的重男轻女观念,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久而久之,男孩子变得懒惰、任性了,女孩子则产生了自卑或反抗的心理。

2正确发挥家长作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2.1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

2.1.1 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调整期望值

家长学校要加大对农村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的父母担负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要告知家长,现代社会播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既有外在的因素,又有自身的天赋,要使大部分学生都成为高级人才、高级管理者,是不可能的,转变家长的育人价值观,牢固树立起教育子女“要成才,先成人”的正确思想。

2.1.2 组织家长的教育知识学习,引导家长正确施教

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种教育的纽带,怎样把孩子教育好,这就需要每个家长都懂得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抚育、培养、教育儿童的科学方法,做合格家长。为了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要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每学期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讲座,对如何正确把握孩子心理,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等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尽量使家长做到: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采用民主管理方式、重视素质的全面进步、挖掘孩子的亮点,既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又达到教育孩子认识自己不足的目标。

2.2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2.2.1召开家长会

在充分考虑家长在外打工前提下,每学期挑选合适时间召开一次班级家长会。对有些全年级或全校共同性的问题,可以召开年级或全校家长会,专题学习。由各班老师将每位学生在校情况,如学习能力、品德、行为习惯等向家长作详细介绍,家长再将子女在家的情况、家庭环境、家教内容、方法反馈给老师,找出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不足,使家长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对孩子关心,对学生支持。促使家长改变只注意孩子读书而不重视孩子思想品德做法,让家长明确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的职责,提高家长育人认知。

2.2.2 老师经常家访

家访对从事农村教学的老师而言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家访活动是开展教育的有效载体,能进一步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问题学生等,是一个较为敏感、需要“身”入更要“心”入的群体。所以,家访是老师走进社会、了解学生、与家长沟通的难得机会。就农村的家庭教育而言,家长的期望是高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往往是有心无力,顺其自然,没有教育的方法可言。老师家访正是一次摸清底数、研究规律、对症下药的好时机,通过交流,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2.3 学校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变化的场合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变化着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却很骄傲,不能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友谊。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中却十分懂事和孝顺长辈。孩子在成长环境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的。学校要和家长时常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长里的表现情况,指导学生家长开展教育活动。

2.3 儿童教育机构走进农村,缓解家庭教育压力

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应该看作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标志。利用农村儿童教育机构服务于留守儿童,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儿童教育机构要贴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发展平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样可以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

2.4 文化反哺,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父母们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某些经验以及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恰恰是孩子们的优势所在。不耻下问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勤奋好学,对他们的学习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虽然子代对亲代的“反哺”现象一般不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但它确实改变了原有的亲子关系模式。因为文化反哺的存在,在有些方面,孩子可以当父母的老师,指导父母。这样,提高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对某些事物上的发言权。由于家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任何时候都用命令的语气,而要多用协商的口吻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仅使孩子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尊重,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技术,还可能改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加强亲子交流。

3结束语

总之,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急待转变,任务非常紧迫,这是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自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受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的就业模式的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第11篇

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学校、老师和家长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家长望子成龙,或者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而学校、老师希望学生成才,能为社会出力。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不是任何一方可单独完成的。为使每一位孩子、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需要家长行动起来,积极与学校老师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各项任务,才能使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工程的有机整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家长与老师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家庭教育既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也是家长无意识的影响过程,在教育范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家长本人的事业心和奋斗进取精神,可以对孩子的毅力、意志产生良好的影响;家长本人尊敬老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也有助于孩子的情感熏陶。因此,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良好的人格品德、心理品质及性格的形成。

二、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法,了解、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要了解孩子身心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使孩子全面地发展。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是人,应该平等地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与孩子商量着来,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尽可能支持、关心孩子,当他遇到挫折时应给以鼓励;成功了应立即给予表扬;错了应细语轻声地进行开导。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和信赖,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扉,你才能了解孩子,进而教育好孩子。

三、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处理某些事情,努力培养动手能力

能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困难无力应付,常常被挫折感压得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能力强的孩子则善于解决问题,即使受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许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注意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既培养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又增强他的自信心。在碰到困难时,也不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应当做他的顾问,给他提建议,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他对自己行为负责。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性格以及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都要向高目标看齐。

四、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

怎样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它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其主要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与言行上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关系简述

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以想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实就是结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而正规的幼儿园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并对幼儿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育不仅要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基础,还应当在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幼儿所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就更长,对于这些,需要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影响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同时也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长辈对子女的未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所讲述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比较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可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而幼儿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与具体。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结合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无法达到的。且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不需要适应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巩固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言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互补

想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幼儿园教育辅助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片面性,所以会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性质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无计可施,这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育。虽然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伴随在整个发展阶段,但是也应当借助幼儿园教育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确保家庭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需求。

二、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的策略

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了解幼儿园教育,从而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还可确保将幼儿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幼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联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 雯.关于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的点滴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第13篇

1教会幼儿主动遵守规则

1.1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教导

幼儿规则的养成并非强制性的规定或纯粹的说教就能做到,重在日常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在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遵守这些规则。例如,吃饭、喝水、睡觉、看电视的时间规则;玩完玩具后的整理规则;出行时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以及待人处事的礼貌规则等。家长要监督孩子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与实践状况,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励孩子从小懂得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孩子尚未做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批评与惩罚,切不可放任自流,以防坏习性的助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家长要语气和缓、耐心教导,使幼儿们切实认清违背规则的后果,进而愉快地接受规则。总体而言,家长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规则意识的教育是以尊重幼儿身心规律和特征为基础的,家长切不可强迫孩子去执行力所不及的规则,所设立的规则要遵循适度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1.2让幼儿争做规则的主人

为使幼儿争当规则的主人,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自主制定规则的机会。一旦当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后,他们对于规则的执行自觉性与效率就会大为提高。例如,对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家长要让幼儿决定,使其享受做家庭“领导”的乐趣,让幼儿制定一些规则,并约定全家人按规则执行。由于幼儿的年龄所限,家长也可适度指导与辅助。对于若干规则,家长与幼儿要经平等协商来制定,对于幼儿力所能及的规则必须清晰地标示出来,以此作为促进幼儿规则养成的依据。例如,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监督,以便让幼儿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家庭生活物品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幼儿同样可以带头遵守,将玩具整理好后放到合适的位置,无形中发挥了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1.3家长要始终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模范作用对于幼儿规则的养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均具有模仿的天性,家长就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都要给幼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只有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幼儿才能有一套规范的行为标准,也才能从模仿中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家长必须持之以恒、以身作则,以给幼儿一个好模范、好榜样。当然,家长要与幼儿所提出的规则标准相一致,不然会使幼儿思想陷入混乱,并感到无所适从。

2通过游戏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规则行为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载体,也是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较佳活动方式。所以,游戏是推动幼儿规则养成的很好办法。首先,规则游戏本身蕴含着大量学习机会,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与幼儿之间可经常开展一些规则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可设定若干规则冲突,使幼儿们自行了解和感知游戏规则,进而增强幼儿们的规则意识。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别出心裁地开展一些亲子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家长要向幼儿说明游戏的具体规则及违背规则所产生的后果,使其充分理解并熟记规则;游戏开展过程中,家长要依照幼儿遵守规则的状况,给予奖励与表扬,尤其是当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家长更要适时指导幼儿,监督他们并警示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在游戏终止后,家长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以使孩子们更好地熟知与牢记规则。再次,要保证幼儿在游戏开展的全过程中均对自己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当遇到与游戏规则相冲突时,幼儿必须学会第一时间纠正与调整,以保证自身始终不违反规则。这就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除此之外,在一个游戏结束后,家长与幼儿还可互换角色重新开展同一个游戏,以相互了解各自在游戏中所要遵守的角色规则。总的而言,家长要充分借助各类游戏活动,并把规则蕴藏其中,使幼儿轻松、自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以帮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与行为。

3运用“自然后果法”帮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中,不少家长在给幼儿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当家长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总是用物质来诱导幼儿;当他们心情烦闷或情绪消极时,又以暴力对待幼儿。这样不但使孩子难以养成规则意识,反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家长要深刻反思并从中受到启示。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深刻意识到违反规则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体验到一定的痛苦与不快。例如,对于幼儿挑食或厌食问题,当家长前两次召唤孩子吃饭时,幼儿均不配合且十分排斥,到了第三次,家长不再管孩子的吃饭问题了,也不主动提醒幼儿吃饭了。结果,当幼儿挨饿一到两次后,势必会乖巧地吃饭了。实践表明,“自然后果教育法”可以更直接地使幼儿明确哪些规则是不得不遵守的,使其通过一两次违反规则的后果与“教训”,深切地体会到规则养成的重要性。

4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规则

幼儿的规则教育并非一件严肃的事,家长若过度追求规则养成的效果而采取强制性手段使孩子牢记规则,则很可能是短暂记忆,幼儿真正执行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因为幼儿自身的智力发育有限,无法自然地牢记并遵守各种规则。所以,家长要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趣味化的东西融入规则教育中。设想若家长能灵活地把一些重要规则转化为押韵且悦耳的儿歌,那么幼儿就会自然领会并牢记这些规则。例如:“玩具仍满地,爸妈好心疼;玩具收拾好,爸妈笑开怀”、“水管哗哗流,饭前要洗手,小手洗干净,保证少得病”等。这类儿歌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并牢记于心。当然,家长还可把这些儿歌贴在孩子易看到的位置,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按规则做事。同样,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也可使幼儿轻松养成规则意识和行为,这些办法所取得的效果比强制性要求更加显著。

第14篇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第15篇

关键词 幼儿 家庭教育 规则养成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 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 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 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露露,袁鲁.谈论幼儿的家庭教育.文学教育(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