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范文

中学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教育

第1篇

1从观学校教育的管理点,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过程管理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忽视教育各个方面的监管。一般情况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申报成功,拿到项目研究工作就会停止不前,会将申报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边,学校的领导层在这种问题上没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阶段,申报者会到处的寻找资料拼凑信息,完成一组材料,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或证书将告一段落。因此,中学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不能单单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上。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4.教育成果的重要性

第2篇

一、实习目的

1、使自己在大学三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教师技能得到一个检验和巩固的机会,并作为自己踏上真正的教学岗位之前的一次演练。

2、通过观察和了解实习学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向优秀教师学习,更好的提高自己教师技能。

3、通过实习,也可以检查自己在面对真正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与改进,争取以最佳状态走上日后的教学岗位。

4、进一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本次教育实习中,更好的学会与人相处,协调自己的各项组织能力,更有团队精神。

二、实习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要求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搜集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完成五个一,根据教育要求认真学习教育实习相关文件,学习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在理论知识,进行试讲微格教学,练好三笔字等。

2、见习阶段:第一周9月20日至9月25日

(1)听实习学校领导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

(2)积极与学生们友好相处,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旁听原任课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备课、预讲。

3、全面实习阶段:9月26日至11月8日。

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工作三个方面。

(一)教学实习:

(1)备课:

a、在原任教师指导下,认真细致地钻研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任教课题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思想状况、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要了解与本课题的知识、技能教学直接相关的情况。

b、在掌握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过程安排(含时间分配)。并考虑教具的采用、制作,练习的内容和方式,板书的设计及演示程序,布置的作业等。

c、编制教案。教案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的准备及教学过程。

d、先将自己拟编的教案给指导教师阅读并征求意见,然后修改为正式的教案,在上课前二天送指导教师审批,经签字同意后字后,方可到班上课。

(2)上课:应根据教材、教案的要求和试讲的经验,贯彻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努力把课上好。为此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b、上课时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努力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在紧张、严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时间。

c、上课时要注意态度的从容、大方、镇静,要用恰当姿势帮助说话。板书、板画要清楚,布局适当。

d、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明确、通俗易懂,杜绝方言,减少“语病”。板书要清楚、工整、无笔顺、笔画错误,不写错别字。

e、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巩固性原则。在讲课中应恰当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应随时使用适当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考时间,对学生回答评价要中肯,指明正误及努力方向。

f、注意与原任教师和前后上课的实习同学搞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

(3)听课和评议:

a、要虚心学习,经常听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或在同校实习的同学上课,做好听课笔记。

b、实习生在课后应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和评议,并力求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和评议。

(4)作业与辅导:

a、要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内外作业,份量恰当,难度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适度。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书写规格要求。

b、布置和批改作业,要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尤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c、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做好作业讲评。

d、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事先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必要时请指导教师把关。批改作业给学生写评语,要持慎重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语的书写要正确、规范。

e、辅导学生时要深入到班级中去,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辅导,如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内容等。?

f、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自习课辅导、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教学环节的工作。

(二)班主任实习:

a、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习现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通过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开办干部会议,找学生谈心,悉心观察。

「 1

b、做好日常的班级工作,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c、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d、针对各异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了解班干部的个性与工作能力,督促班干部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发挥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对后进生进行特别辅导,了解其家庭,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请况,寻找原因帮助进步;与中等学生沟通指导,让他们保持甚至提高,争取进步。

e、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f、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g、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育调查:

a、搜集浏览调查教育研究的有关资料,学习一些优秀的研究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b、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了解城关中学的文化底蕴,教学管理特点,教改经验等;了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经验,教学方法等;关注华附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政治思想状况等,搜集有用的一些资料。

c、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做准备。

3、总结阶段:11月9日至11月15日

a、每位实习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b、写好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习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c、按照实习队计划要求,组织好教育实习鉴定工作。

d、离校前、各实习队清退各种借用的材料、物品、用品,付清各种实习费用。

第3篇

实习内容: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我们03级师范班本科生将在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顶岗支教的工作。遗憾的是我这次没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和其他12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海口市第七中学从事实习工作。此次实习工作期间,在肖桂湘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实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1充分准备,科学规划。

大三的时候,我们就在韩刚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英语教学的各种理论方法和策略。下学期时,我们已经在海口的各个中学进行见习。使我们对海口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而在实习工作前,系里安排了不少专家及在教育第一线的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及动员大会。这些都为我们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前往实习学校前,利用国庆的时间,在实习带队老师指导下,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并试讲。而实习工作的前两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利用这两周的时间,我们不断向指导老师请教,并进行自我反思,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所以,在以后实习教学的备课中,我们能结合班级实际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而指导老师也总能为我们备课中的不足,适时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些都成为我们备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整个实习工作中的重点。一到七中,我们就被分配到初一各班并由任教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他们为我们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一方面,指导我们的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不断给我们机会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家一起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独立设计教案,并在试讲中不断提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好地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法,关注学生动态。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努力做到,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最终,我们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我所在实习的初一(8)班是一个普通班,班上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英语学习氛围不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广泛利用图片和游戏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自己板书不严谨,教学用语不够清晰,教学指令有时不明确的毛病。不过,通过这次实习,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3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是我们实习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通过批改作业,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为上课备课和讲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4课外辅导

周二和周四带读英语早自习,并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练习。并对,他们练习,乃至课上出现的难点,重点进行剖析。在(8)班,我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为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补习,为他们以后英语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5相互把握,共同进步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乡镇中学;美术教育

Township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in art teaching

Wei Tangli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years, every teacher i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positiv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For Township Middle School of art teachers, to do well new courses Xia of teaching work, will will encountered more of challenges, in rural middle school, life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and city middle school has larger of gap, how narrow gap,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guarantee teaching quality, played rural advantage, this in art class teaching in the from do students and the parents of concept changes work, and do students on art interest hobby of training work, and to "beauty" for pilo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of thought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o "technical" for means, Improve students ' practical ability "in four areas to explore and tr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Township high school;Fine art education

新课改的美术教学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美育,使学生向往美好生活,使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美育教育为目的。在农村中学,生活与教学环境都与城市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发挥农村优势,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学能顺利实施,在美术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做好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变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引导着正确的行为,反之亦然。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从学生到家长普遍重视语数外学科,轻视音体美学科,重成绩,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他们认为音乐、美术、体育只不过就是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而已,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联系,对他们自身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家长对教学中的一些要求也不支持,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标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要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转变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才能使美术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要转变观念,首先要寻求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结点,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在美术教学中,遵循建筑家阿尔柏提出的“美出于实用”的观点,把实用、经济、美观相互结合的原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一些学习用品,运用当地的麦秆编织手工艺品,让学生树立美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生活需要人的发现和创造的观念,也让家长从中了解到美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关联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文艺娱乐等方面。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并将知识和发展技能统一起来,同时,这一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基础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发展的过程,通过练习与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美术的能力也由此而得以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做好学生对美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有一些农村学生有对美的特殊感受能力,能够自我地进行绘画,只是缺乏一些构图、色彩及表现力。但大部分学生却认为美术知识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美术学习中的乐趣,树立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所以,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接治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虽有见识较少,知识面窄等局限。但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对家里种的瓜果蔬菜,养的鸡鸭鱼鹅有感情,了解它们的形体动态。所以我给学生分析它们的动态结构再表现它们。其次,创造师生同台绘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初中学生的成人感已开始产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师生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能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演示铅笔淡彩的时候,让学生到上面来画几笔,老师表扬画得好的地方,修改不足之处,收到良好效果。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再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多表扬和展示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用自己的双手绘制出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振奋。并能带动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三、以“美”为先导,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教育学生常常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美育以情动人,德育以理服人,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郭沫若则认为,美育是德育的起点,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应当是对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美术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优秀艺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给德育以很大的促进,美好的艺术形象能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自觉接受它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四、以“技”为手段,增进学生实践能力

第5篇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转眼即逝,我有幸地跟随**和**老师到**中学,感受学长学姐当“准老师”的最后一周。虽然只参与了短短四个半天的实习生活,但我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概括成一句话为:当老师难,当一名好老师难上加难,当一名不好学校的好老师尤其难。

一、当老师难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无小事,处处是育人。”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我们太过于幼嫩和年轻,一直以来总认为我们的肩膀太过于柔弱和纤细而无法承担如此重大的教育重任。我们习惯了逃避,但是学长学姐的实习生活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蜕变,什么叫做承担。同时他们的艰苦奋斗更告诉我们,当老师并非件容易事,它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的门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意识到一手漂亮的好字是那么的重要。大气的黑板字板书,有力的钢笔字评语,确实是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门面。中国人历来喜欢从一个人的门面中去他的专业素养和老练程度。但这看似肤浅的判定中,多少也带了几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理。中学生也不例外,对于字体漂亮的老师似乎那种崇敬之情有溢于言表,但是对于字体稚嫩的老师似乎有意刁难。所以,门面是教学生涯的第一步。但是这看似很简单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习惯用打印稿代替手写稿的80后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次实习之后再次燃烧起了我要好好练字的决心。

2.老师的架子。我认为老师应该对学生亲切,但是不应该同学生过分的亲近,甚至是无原则的亲近,所以个人主张老师还是应该有点老师的架子。通过对比就会发现,中学生们看到他们自己的老师的时候就会变得安静;看到我们的学长和学姐这些实习生的时候变得很活泼,甚至是有点放肆的。活泼是好事,但是一群人在课堂上的活泼就会变得难以控制。也许,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之情,“畏”会使学生耐心地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敬”会使学生带着一种尊敬地心情同老师交流。或许,随着学生年岁的增长,他们越发得懂事时,我们可以减弱这种“畏”的威严,但至少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老师的架子,这种当老师的范儿,还是应该摆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镇得住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负责。

3.老师的伪装。一个好的老师要善于伪装。他最好的伪装品就是他的微笑。上课铃声响起之后,先微笑,用微笑给自已鼓励,同时也是伪装自已的紧张。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再微笑,是对自己这堂课一个完美的总结,同时也是自已疲惫的掩饰。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先微笑,用笑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组织回答的语言。学生问完问题之后,再微笑,用笑的时间来思考和评价这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看到老师的微笑是一种心灵距离上的拉近。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老师难啊,除了掌握最为基础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之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去调动这些知识,如何去装饰自己的门面,如何去拿捏和学生的关系,如何在心理战上留下自己悄无声息的功绩。

二、当一名好老师难上加难

当一名合格的老师已经要求众多了,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对人心灵和思想的要求就更高了。

1、要有爱。这一点看上去很虚,但是却是一切其它要求的基础。在见习中,会很明显的发现,爱教师这行业的学姐,总是会发现让她引以为傲的,或是开怀大笑的学生,她们从备课到上课再到下课,都是笑眯眯的。所以她们在课堂之上就会格外地大方、幽默、有自己的风格。这似乎就构成了她们体内最适合教师这一岗位的特质。但是某些对教师岗位的就业和工资存在质疑的学姐,她们就会很容易显得疲劳,她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孺子不可教”之类的学生,她们的课堂就会显得相对的拖拉和无趣。对于学生也是同样的,对学生有爱的学姐,总是能轻易喊出学生的名字,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他,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他们的学生缘就特别的好,课堂上就越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而有些“记忆力”比较差的学姐,就相对没那么好的学生缘,她们上课的提问总是在学生一句句“不知道”中消逝。

2.要育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在建立的阶段,需要有人在对他们灌输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孩子的心灵都是很脆弱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是,精神方面的忽视以及家庭问题的日益突出。从他们的作文中就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世界在受着这些混乱现象的侵蚀,他们没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精神是破碎的。而老师的职责是将他们心灵的伤口填补好,将他们的碎片拼凑完整,并教会他们要懂得用快乐去冲淡悲伤和压力。老师是榜样,总在不经意之间灌输给他们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生活的态度。但是真正把“育人”落实到实处的中学老师,不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

三、当一名不好学校的好老师尤其难

我们班主任有句名言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人应该像候鸟,哪里有阳光就飞向哪里。”我想,这种追求阳光,追求光明环境的“候鸟”心理也存在在广大的教师群体之中吧。说实话,**中学是一个硬件和软件都不怎么样的学校。一位老师在这里,得不到所谓舒适的环境,优厚的待遇,而最伤心的莫过于得不到一批得意的弟子。通过听课就会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外来民工的子女,他们的学习基础都不是很好,对于老师所授课的内容吸收的程度也不是很大。一个好的老师所期待的不正是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来证明自已学识和教学成果吗?但这一切在所谓生源优秀的名校中似乎轻而易举,但是在不是很好的学校之中却显得尤其的难。所以,我说当一名不好学校的好老师尤其难,它需要人去放弃很多的身外的东西,如名,如利,心平气和地去用知识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去默默无闻地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消费至死的年代,这样的放弃是何其的难。

第6篇

厌学原因分析(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入学文化基础差。厌学的学生中,大多是一些考不上重点中学,重点中专或未能升入理想学校的落选生,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此种现象更为普遍。

(2)思想政治素质低。有相当部分的厌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是“双差生”,平时纪律松散,缺点毛病不少。

(3)既自负又自卑,无远大抱负,多功利思想

(二)社会原因

1、我省的经济腾飞(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对那些厌学的学生来说,这精彩的“外面世界”无疑成了对学生的一大诱惑与刺激。

2、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一些陈规陋习甚至丑恶的东西死灰复燃。譬言封建迷信,哥儿们义气、一切向钱看,事不关已、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等等,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党政机关的某些不正之风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舞权弄术以谋私利等。

4、不少企业、公司等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学毕业又如何”等糊涂认识。

5、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算不上高。此种现象,学生是清楚“学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6、社会名流或大企业,公司捐资助学,有相当部分只重校舍校貌而忽略了教学用的设备仪器,结果让学在一流的校园里而无甚东西可学,无甚事情可做,令人遗憾。

7、由于珠三角等地毗邻港澳台,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不良影响亦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入,使学生在人生的追求,对事物的判断,对是非的辨别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染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不良色彩。

(三)家庭原因

1、由于家庭的富有,居住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外加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境的优越等等,不少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拒感。

2、不少学生的父母往往异地经商或赴港台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除了每月甚至半年一年定期的经济关照,电话往来外,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的关心过问甚少,如此家庭,教育学生方面就显得明显欠缺。

3、不少学生不仅家庭富有,所有叔伯姑婶爷爷奶奶等,富有者亦大有人在,平时你给十元八元,我给几十甚至上百,学生经济来源广阔。钱一多了,玩就有了开支,厌学就有了条件。

4、一些家长教育子女不得法,“严”、“宽”失当。平时对子妇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学生领教惯了,于是变得固执或自卑,此对学习极为不利。

5、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劳动原因,平日很少主动到校了解自己子女学习纪律情况,一旦子女出了问题,不得不被动与校方或教师联系,“急性子吃热粥”,效果难佳。

6、极少数家长因对儿女就读学校建校作过资助,于是对学校便有一种施恩感,大多喜欢校方对自己子女宽容而不乐意学校的严格管理。作为子女的对此心领神会,如此对学生管理十分不利。

(四)学校原因

1、教学体制陈旧。学制固定、教材固定、专业固定。对地处珠三角,面临台港澳,且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中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大脚板穿小鞋子,别扭得很。

2、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3、理论多,实践少;看的多,做的少;教师灌的多,学生吸收的少……这与相当部分学校教学、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欠缺有关。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4、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的方法亦有很大关系。

5、教师队伍(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不高等等,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无形中引起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

二、厌学情况的严重性

1.涉及的范围广。不仅乡镇有,城市有;初中有、高中有;中专有,普高也有。

2.所占学生比例越来越重。据我们对珠三角地区城乡多间中学的了解,厌学学生大都在50-60%之间,少数乡镇中学甚至达70-80%,人数之多,比例之重,令人吃惊。

3.表现复杂

(1)初中毕业不愿读高中,高中毕业不愿上大学,本地学生不愿异地升高级学校。

(2)职高、中专、成校等学生,学习马虎,得过且过。到学校不是为了学知识,求学问,而是为了混日子、弄文凭。

(3)上课不听不记不做练习,教师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

(4)有些学生教师批评不得,学校管不了,厌学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4.因厌学而产生的的一些负面影响令人忧虎:

(1)精力过剩,课余时间想到的就是“玩”,而且越新奇越刺激越好。

(2)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

(3)不关心政治,不过问国事。

(4)一切以“我”中心,对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哲保身,不求大过。

(5)朋友,乱谈恋爱。

(6)极少数学生甚至因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对策根据厌学原因及表现复杂的特点,在采取对策时,我们应坚持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具体设想及做法是:

(一)社会方面。

1、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和廉政作风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间空,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

2、加强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凡是成年人才能干的事,譬如电子游戏机室、营业性歌舞厅等,应明文禁止中小学涉足,违者,应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3、招工招干或招聘其他服务人员的公司企业,应规范招收办法,严肃招聘纪律,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既重文赁,更重水平,从而减少中学生走向社会时的侥幸心理。

4、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效地防止和抵御来自港澳台等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5、各级党和政府、社会有关人士等在对教育的投资时,既注重学校的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学校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校有空间学,有东西看,有条件玩。

6、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仍需继续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真正让读书人成为社会上所羡慕的一族,从而使学生知道学科学,学文化的重要。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学生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多些向子女灌输竞争意识,尽可能地减少“坐吃祖宗”的惰性心理。

2、父母要尽可能多些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些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认为,在珠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多给子女以心灵上的关怀教育较之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

3、平时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教育方法上要宽严结合,注重技巧。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校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的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地开设学制较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真真正正学到知识和技能而去,为家乡经济的建设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下大力气加强学校实验、实习、见习等设备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下决心抓好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工作,使学生从枯燥呆板的学习情境中解脱出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4、学生管理上同样坚持宽严结合的原则,学习要求上严格标准,课余生活中自由灵活,让学生课堂上学得主动,课余活动中玩得开心,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育人环境。

第7篇

一、对中学体育学科没有准确的定位与认知

当代的中学体育教育,从上到教育部门、学校,下到中学体育教育教师、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认知。首先说体育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各个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投入力度不够,对基层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不够高,检查不够细致,评估不严格不系统,从而使得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现阶段我国应试教育的这种体制,中学体育教育并不与中学升学直接挂钩,所以大多中学对体育教育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场地器材不足

现阶段,中学不断扩班,使得学校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却没有因为学校学生的增加去扩充相应的体育教育资源。操场面积不变,但却有更多上课的中学生,使得体育课程的开展本身就出现了问题,体育资源不够用,场地受限无法进行一些体育项目以及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从而使得中学生在体育课上活动量减少。再者,很多中学并没有一些体育项目场馆,或者是有体育场馆但是有限的资源并不够中学生人人都能享受的这种资源。所以说,体育教育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大大制约了中学体育教育的进行与发展。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思想陈旧

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至今仍然沿用以前的旧的教学理念。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更多的老师在其意识中仍然觉得文化课高于体育课,从而忽视了体育课对中学生的管理与教育。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但是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短期的教育成果但却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学生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自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学的体育课堂越来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选择锻炼,虽然这样能够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的个人体育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了老师的指导与监督,使得有的中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锻炼方法并不科学、不系统,或者说并没有走到正确的体育锻炼的道路上来。再者,有的学生本身并不喜欢体育锻炼,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去锻炼,从而将体育课时间白白浪费,达不到中学体育课增强中学生体质的目的。

四、中学体育教育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育,大多只局限于体育课程的开设,而且因为各个层面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的开设节数也很有限,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除了体育课之外,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基本没有的,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每一个方面基本都需要老师的系统科学的指导,加之现阶段日益受到重视的安全问题,使得中学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教育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应该更多的担起责任,系统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项目,使得中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系统的锻炼。而不是单一的就那么几个项目而且更加偏向于男生。中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体育课之外,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实现体育教育的进步。

五、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趣味性不足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在方式基本以体育课为主。在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各类过去的体育锻炼项目单调、乏味,使得大多中学生都觉得很无趣,上体育课没有什么意思。而且体育课过程中一直都是那么几个项目,没有新意,从而不能使中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便产生了这么一个现象:有的学生选择不去上体育课而选择在教室里面继续学习文化课;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课,在自主锻炼的时间选择了找一个地方坐着等待下课。这些现象并不是个例,当然这也和学校人数多而场地有限等一些硬件条件不足有关,但是,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应该是当下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点。

六、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部分中学生重视

在当下的中国中学校园中,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使得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与锻炼身体之间大都会选择前者,而忽视了后着。在中学有限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有部分中学生表现的不积极,认识不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本来就很少的体育锻炼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七、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基本宗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学生体魄,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学习态度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专才”到“全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要面向学生,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而不是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尤其是中学作为中学生人格塑造和思维养成等关键时期,素质教育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体育教学作为德智体美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鉴别形体美、健康美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对传承和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在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但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学体育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例如有的学校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单纯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还有的学校体育活动以长短跑等田径方式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2.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课时比较少,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凑,教学方式也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教育教学,因此科学规划显得很重要。但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在科学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课程安排没有针对性,课程安排的随意性比较大,以及课程安排没有结合当前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展开等。此外,中学体育的课程设计也大都以考试大纲为主,内容编排也缺乏合理有效地规划和论证。

3.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中学体育课程需要大量的体育资源,例如足够的训练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等,此外还需要足够的课时保障等,另外体育教师资源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投入。因为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同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的学校在体育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缺失,甚至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大型的球类运动,如篮球等。此外,由于学校相对于偏重语数外等课程而忽视体育、美术和音乐课程,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有主科老师担任,课程教学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等。

三、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1.丰富教育形式,寓教于乐

中学体育有着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将课堂多媒体教学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将一些常见运动的规划生动化,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合理利用这些规则,以篮球运动为例,教师在教授篮球技巧时,可以将nba等体育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或者制成ppt或动画课件,详细解析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传统的战术,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规则和战术进行实践。再例如,将一些传统的训练方式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展开,例如将传统的短跑项目与背靠背游戏相结合,既可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也能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竞争的体育精神。

2.中学体育课程要做到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学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作用十分关键,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期和生理的发育期,思维和身体等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学有效地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同时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通过科学论证和实践将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体育课。

3.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学体育的统筹和监督工作

中学体育课程的展开离不开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和监督,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当地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中学体育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的效果及时评估和反馈,以便为下一步科学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支持中学体育项目的展开,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例如对中国的武术文化的宣传和引导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又可以体育文化的引导和宣传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中学体育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课程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许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改革,因此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力军,既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也要将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孙伟 单位: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六中

参考文献:

[1]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2]喻坚.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1998年04期.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趣味性竞赛模式素质教育体育精神

前言

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实现新的教育需求,同时也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所以,有关的专家学者在对中学体育教育不断探索体育教育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对此,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也有一些自己愚见,希望在某些方面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一、建立趣味性的中学体育教育

以前,教育界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时大多数采取的都是同学们自由活动的教学方式。而同学们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的有趣性,而是它没有压力,没有束缚而且非常自由的授课方式。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深知这样的教学弊端。我希望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具有真正的趣味性,学生也是真正的热爱体育这个科目。以下是我对如何增加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的几点薄见: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内统计学生对各项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从而得到相应的数据。同时,增设像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和教学内容。体育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第二,激发身体对体育的热爱潜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跑是没有几个学生会喜欢的,强制性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现在中学生年龄偏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这时候如果,教师告诉学生用一些奖励的方法吸引学生跑步,并且补充一些跑步有益身体发展健康方面的知识时,学生会慢慢热爱上跑步的。

二、体育教育中引入竞赛模式

体育之所以变成其他如“语”“数”等科目之余的放松课程时间,是因为体育教育没有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压力。在体育教育中引入竞赛模式,一方面可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如何引入竞赛模式,以下是我的看法:第一,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将竞赛观念引入体育竞赛当中去。体育竞赛引入后,将体育成绩和学生总成绩联合。同时,教师授课时有意识的传授各种强身健体的方法,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第二,中学的体育应该不断地将体育精神结合在体育课堂中。传统的体育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学生里面的体育是不能引起同学们对体育的高度重视的,所以,只有将一些竞赛的观念带入到教育中,让同学们产生荣誉感才能更好的激发同学们对体育的喜爱。

三、中学体育教育中引用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对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看法还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取决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中学体育老师要先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等。第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对方面全能发展,体育教育不能简单的只关注于体育成绩、竞赛成绩的高低,更应该培养学生在体育竞赛的学习过程中的协同合作能力,团结友爱,善于合作也是必须有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们的素质,重视素质教育,让学生们自尊、自信、自强。

四、中学体育体现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人格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带给学生们的东西。体育精神是一种竞争精神,竞争是人的天性更是体育的灵魂。培养中学生的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种自我挑战,可以激发中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实力、意志力、心理素质。这都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育 情感教育

就社会学角度而言,情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长期处于国家或者是国家的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作用下的产物,像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等,因此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满足人格、人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不但可以完成合历史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人格、健康情感、优良品质。是我国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

就心里学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态度体验,包含了非常多的品质,是一种和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意识有关的状态。在心理学上,人的情感被认作为平行于人的意志、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激发人的潜质,使人向上等等。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并对学生自主认真学习的意识进行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情感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还可以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现在很多的国内外的老师和学者已经把情感教育当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模式,并逐渐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情感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并不是单独出来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手段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协调发展。我国的一些中学历史教育大纲内已经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等教育放了进去,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育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情的,而且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为了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使用一些情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符合于现代历史教学的趋势和理念。

二、增强中学历史教育情感教育的方式

(一)老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正确的对待差生

历史教师自己要做到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理解、尊重以及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抱有期望感、信任感,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形成一种亲密、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及其重要的,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情感的程度。历史记录的是过去,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又离我们很远,就中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水平来说,让他们去理解和感知历史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部分学生就不喜欢历史,对历史有一种畏难情绪。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尤其是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一些鼓励,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还是关注他们的、没有放弃他们,进而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比如说在课堂上提问差生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等等,防止由于失误过多带给他们挫折感。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热爱该学科的程度,所以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进而引发出学生的兴奋感、愉,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努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给自己下劲“我也是能学好历史的”。

(二) 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同样的历史内容,有的老师就能讲解的十分生动,学生十分喜欢听,进而喜欢历史;有些则是十分沉闷,学生基本不听,导致对历史兴趣缺缺,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出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没什么效率。所以历史教师想要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就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说,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情境创设方法等等。在一定的情境中情感才可以产生,所创设的情景之中的所有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其一般会对情感产生综合作用。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使用适合的教训媒体,按照教学内容,将其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们感到身临其境,进而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老师要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品质所进行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育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课堂的氛围才会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历史老师一定要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学生,让真正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自己的真正情感去感受各位历史人物以及各个历史故事,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情感品质,这样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岳飞、刘胡兰等英雄历史人物时,一定要讲解他们的英雄事迹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而将学生对榜样的热爱之情调动起来;对于秦桧等反面人物时,一定要用仇恨的心态去教育教学。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时,一般要在历史人物的作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中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但提给了中学历史教材更高的要求,也提给了历史老师更高的素质要求。历史老师只有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情感教学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被达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学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8).

[2]曹友军.历史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J].考试周刊,2011(15).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公民教育;有效开展

一、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预示着对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又一突破。在该标准中首次对历史教育进行了公民教育的定位,而非专业教育定位,将历史教育的目标提升到了学生全方位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

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历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扩展,不在以为的讲历史,将过去的故事,而是以历史为立足点去探究其中的深沉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历史是一面了解人类发展、朝代变更、反省人类行为的大镜子,它不仅是对过往事件的反应,更是对未来的预示。中学历史教育当中的公民教育就是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对未来的思考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在中学历史教育当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未来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对前人的教训与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发生的历史事实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能够让历史教育变成一个真正的充满理性思考的学科的同时,增强其实践性。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现状

(一)中学历史教师对公民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上,历史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授课中一切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重点讲考点,将公民教育只放在口头上,并未进行真正的实施。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考试分数看成教学的唯一目的。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将历史教学重点放下教材知识点的教学上,例如,在对、民族独立这样章节的讲解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人物、历史意义这些“考点”上,对公民教育几乎不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所获得的关于公民教育的信息几乎为零。教师在思想上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对公民教育的不重视,往往中学读完了,也不清楚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方式死板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考试答案的背诵与记忆上,根本就没有对课堂中教授的知识进行彻底的理解,更谈不上公民教育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更多的时间是对历史课本的“朗读”,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为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

三、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展开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在中学历史教材当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无不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舍去自己,一心为国,让人动容。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典型案例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抓住这些典型案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灌输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正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说的,保家卫国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这些爱国典型案例向学生讲述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作为我国公民,都会享受很多公民权利同时还会承担很多公民义务。这些权利义务不只是在课本上面进行单纯的宣传,还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在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一个权利夯实的教育。在选举历史课代表,在选举课堂任务分配人等一些活动中就可以考验这些权利。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挖掘出与当今学生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一些例子。以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就“言论自由”展开公民教育。

(三)开展课堂交流,增强师生公民话题互动

本人认为,公民思想教育虽然和实际联系的很紧密,但是必要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出更大的思想火花。教师不要一言堂,而是把更多公民的话题留给学生。公民的话题因为是比较崇高的,学生讨论起来会比较严肃以及比较认真,这样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了基础。老师要把握好话题,话题既要和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义务相关,同时还要和相关的历史课程相关。教师一定要把握平衡点。话题一方面要有趣味性,另一方面还有悬疑性,最为关键的是,话题必须要有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钟朝霞.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研究[J].才智 2012(7)

[2]何海怡.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8)

[3]赵士才.谈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J].神州(下旬刊)2011(8)

第12篇

关键词:同伴教育;中学生教育;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71-03

现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网络时代广阔的视野、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加之中学生内心有时空虚,往往会导致他们沉溺电脑游戏,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比较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他们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多重的特点和矛盾相结合的现代中学生,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单纯依靠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和督促,是治标不治本的,有时候根本就是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使得中学生更加叛逆,自闭。同伴教育就能很好的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育行为。社会学家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有时把同伴教育称为同龄群体教育或同辈群体教育。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对中学生进行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体格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走向强壮健美,也可以趋向衰弱多病,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得到合理的营养,能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思想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积极性向上,也可以无所作为,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好学勤奋的一面,也有知难而退的一面,但是只要他们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培养,就会懂得珍惜并学会把握自己这个最可贵的时机,把蓬勃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凝聚成探索知识的持久动力。中学生乐于模仿他们认可的行为和形象,特别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和模仿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只是需要一个诱因,而这个诱因就是“同伴教育”所带来的。现在的中学生,以后就是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的主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正确的教育,引领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关乎到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但是碍于他们的特点,家长和教师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难以融入他们的内心,许多时候还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叛逆、厌恶,常常会有“越是教育,越是对着干”的现象发生。这时候,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教育者”,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同伴教育的特点

举几例说明。

1.某男为初三学生,不喜欢学习看书,贪玩,父母以前多次劝说,责骂,老师时常的教育,批评,收效甚微。但初三时,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认真看书,复习,而其本不对自己抱太大希望,想像初一初二一样天天玩世不恭,但时间久了,发现同学都在认真学习,自己又没有玩伴了,同时感觉别人都在做同样的事,只有自己是异类,出于从众心理,便试着静心看书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很有收获,也觉得自己融入了整个班级学习的氛围,最终成绩上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2.几名高中生,整日无事便去网吧游戏,荒废学业。几人感情很好,都是一起“行动”。家长老师都知道几人的情况,但是多次劝说无效。其中一人甲,有女友,女友对甲说:“以后还想在一起的话,就要进入同一所学校,不然机会渺茫。”甲听后,反思一下,终日网吧度日确实没太大意思,不能为了游戏把女友丢了,便决心上进,认真复习,争取和女友进同一学校。同时,又放不下几位“哥们”,便去劝说,大家一起考一所学校,暂时先把游戏放下,拼搏一年等高考结束再玩。其他几名同学也是很“义气”,为了以后能继续一起,就一起认真复习看书了。

3.一父亲想让自己儿子学一样乐器,但儿子不愿意,父亲如何劝说,儿子都不想学。一日晚上,儿子见小区中许多同龄人在一起吹奏笛子,出于好奇便上前观看。听了一会儿,发现人家吹奏得很好听,而且发现吹奏者中还有自己认识的好友,上前问道学笛子难不难,其好友告诉他不难,他们几个都是一起去学笛子一起回家,晚上一起出来吹笛子。儿子听后,回家马上要求其父亲为其报班学习吹笛子。

4.一男高中生,成绩优秀,无不良嗜好。交友不慎,与一群社会青年厮混,社会青年吸烟时,递上一支,问其敢不敢抽,碍于面子,他便接了下来,说没什么不敢的。久而久之,染上一身恶习,心思也不在学习上,家长老师苦心劝说无效,其觉得和那些“哥们儿”在一起很潇洒,很快活,沉沦下去。

上述事例,当然不排除当事人的主观因素,但是,没有同伴的劝说和影响,中学生原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可见,同伴教育有着家长和教育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之间的行为和语言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异性同伴。同时,青年初期异性同伴关系也有了新的内容,此时高中生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消失,一半的男生和大多数的女生都跨过性别界限建立起友谊。大量的事实表明,这时异性同伴的劝说和鞭策,要远远胜过以前结交的同的影响。

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如何应用同伴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者不应像原来一样,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学生和以前很不一样,他们思想超前,内心“老成”,一般的教育方式难以“攻入”他们内心。教育者说的“大道理”他们都能倒背如流,不愿意听“老生常谈”,他们只是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试想下,在平常讲课时,留下最后几分钟,以这样的话开头,“我在你们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可以是杜撰的,这样你就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年龄段,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同伴,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旁敲侧击地点拨下,以一个回忆兼故事的方式,在严肃的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学生开始只当放松,而且听别人的往事,总有一种好奇心,但是听完以后,他们会联想到自身,总会有所启发。久而久之,他们会期待那最后的几分钟,等待另外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而后自身比较,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这就等于无形中在学生内心中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学生自发地向着他认为是正面的形象对齐。

在文化知识学习教育的方面,可以将班级整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定期考试,作总体成绩的比较,肯定成绩尖端学生的成绩,同时,指出几个组的成绩比较的胜负主要在于中等和考得不理想的人,但是不点名,只是指出分数段,说明他们在“比赛”胜负中的重要性,他们下次努力考到多少的分数段就能胜出。这样,尖端成绩的学生受到肯定,其他段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在所属的群体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其群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出于中学生的喜欢表现自己,同时不甘人后的特点,为了同伴和自己的荣誉,就会努力。同时,在每个组中,让他们在学习上互助,尖端学生只有带动自己的同伴一起进步,才有胜出的可能,同时他们不应抱怨成绩不理想的同伴,告诉他们,他们现在是一荣俱荣的整体;而对于中端和末端的学生,要告诉他们,他们的努力关乎整个组的荣誉,他们多一点努力,整个组的胜率就大一点。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是必要的。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主观地抹杀了学生一方主体本质的规定性,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现代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最为显著之处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反映,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主体和客体是可以转换的,教育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以“同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角色,“言传身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死板地以“教书先生”的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很大地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亲和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融入也是有度的,适当的威严还是要保持的。同时,课堂的时间应该多留一些给学生自己进行交流、讨论,教育者在其中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向作用即可。

现在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觉得有代沟,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怕交流了会被训斥,交流变成“审讯”,中学生很不喜欢这种“居高临下”的对话方式。他们渴望的是平等地位的对话,也许这在许多家长眼里是很可笑的事,但这在中学生眼中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成年人的品质,他们很喜欢这种和成年人平等对话的感觉,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年人是能和自己打成一片的人,是可以交流、分享心事的人。但是许多家长都觉得父母对子女那种威严是天赋的,本身就不对等的,这样子女就不愿意和他们交流,甚至恐惧、厌恶,而只能与自己的好友倾诉。然而这宝贵的机会有时候同样被父母剥夺。中学生同学间的集体活动,交往等等,经常被父母以影响学习等理由拒绝。做父母的怕子女交友不慎,担心路上的安全等等,这可以理解,但是,中学生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步入社会的,而且这是他们难得的同伴之间活动交流的机会,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对自由活动的学生,要规定收队时间,到时严格考核,按时的表扬,超时的批评,让他们养成守时的习惯。对出门的孩子,也要规定回家的时间,要让孩子留下同伴的电话,并明白告诉他,如果准时回来,决不使用这个电话。再就是物质准备。学生或孩子要外出,诸如交通工具、帽子、雨伞、食物、药品和小礼品等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2]这不仅能够让孩子的活动顺利进行,而且也体现出教育者对他们的关爱。当然,经常性的交流也是要有的,发现不对的苗头,家长要心平气和、平等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改正。家长要多发现自己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多带他们认识些志趣相投的同龄人,让他们相互影响对方。

参考文献:

[1][2]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

第1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 审美教育 策略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也表明:“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活动。”[1]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美育目标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有些教育工作者曾尖锐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美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考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实在不敢乐观。”[2]从笔者在基层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具体感受和近期的走访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的兴趣不高。

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要高于中文,而从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的了解中发现,学生无论是喜欢中文还是英语,除了个人爱好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这反映在当前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对中文的重视程度,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因为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数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少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阅读课不感兴趣,而且对非文学作品阅读课的兴趣也不高。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来,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

(二)服务于考试,重在实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把阅读课的学习目的放在了“考试能够得高分”上。而且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给出有利于考试的统一的答案”。学生认为最受欢迎的教师是那些能围绕考试编题、讲题,使他们考试稳拿高分者。可见师生一起围着升学转,而阅读课教学则将以高考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在阅读课的教法选择中,偏重于对考试有利的精心细致而又全面周到的“一言堂”式的单向灌输和讲析,或不得不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大量地编题、讲题,甚至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忽视或放弃了通过启发诱导、情绪感染、平等讨论、创造性的批判,以及注重学生内心感受等方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围绕升学指挥棒转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认识、理解和感悟作品审美境界的权利,削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受)能力,降低了文学作品对学生本应具有的强大的美学吸引力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洞察力,最终影响了对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时“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思路”等现象的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

从访谈和观察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方法陈旧、手段落后,不善于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充满审美情趣的教学气氛,致使课堂教学情调单一、气氛沉闷,损害了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时,这部分教师也很少愿意利用学生与自然人文景观之间的密切接触,来让学生感受和体察大自然的美和人文历史的美。

(六)缺乏教学民主,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感悟等,不仅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更是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大胆表露个人审美感受、充分展现审美创造性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权威的身份给出统一答案的较多,允许学生持有一些不同见解的却很少,当学生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或体会时,能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也不多。教师的这种唯我独尊或家长式的作风,挫伤了学生审美主体自觉活动的积极性,损害了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归纳与分析,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一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审美情景。

利用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规则的形体、优美的声音及和谐的画面所具有的天生的喜爱倾向,在课堂中通过播放音乐、显示画面、放映电影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所提供的审美对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审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赋予审美感知过程以强烈的情感色彩。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兴趣;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3]应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特级教师盛新凤说:“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4]充满诗意的文学课堂,就应有师生情感的肆意飞扬、交流与碰撞。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和面部语言,都应或激情飞扬、悠意纵横,或凝重深沉、饱含真情,并能以强大的语言感染力,将真情辐射到课堂的每一寸空间,将力量感应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最终形成一个全体师生的情感之场,在这种情感的交互影响与碰撞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三)讲究语言艺术。

细细品味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感,是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中教师抑扬顿挫、激情饱满的课文朗读,能够使作品潜在的各种审美意蕴通过声音的媒介,折射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寄托于作品之中的爱恨情仇等,有力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而让学生模仿、尝试的各种有表情朗读,更能使朗读者情不自禁地达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审美境界,达到以己之心体验作者和作品人物之心,以己之情表达作者和作品人物之情,以自己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和作品人物的心理感受的审美效果。品味语言不仅能大大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能通过这种以语言为载体而产生的心灵的撞击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

(四)深化审美感悟。

所谓审美感悟实际上是将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虚象虚景,通过一定的手段投射到学生心灵深处,使他们通过一些非语言、非概念式的思维活动得到一种主体内心的体会和体验,产生一些文字之外的审美意象。对此,司空图曾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5]“这种从语言之中获得的语言之外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到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且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6]

(五)超越文本,实现审美创造。

“文学作品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决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7]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教师正确的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在寻找出文本的各种或内容或艺术等方面的意义“缺陷”或“空白”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物理文本”的局限,创造性地予以填补和反思,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空白的填充与再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拓展期待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程标准》首次将“阅读期待”这个接受美学的重要名词纳入了它的具有指导性地位的“教学建议”之中。不同的阅读期待,将直接影响或决定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阅读时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8]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美育手段,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使学生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109,VOL 2.

[2]黄厚江.让课堂成为流动的美[J].语文学习,2002,(11).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2.

[4]盛新凤.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之十七).特级教师家园,2005.http://blog.省略/20000/552610.aspx.

[5]司空图.一与李生论诗书.转引自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3.

[6]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

第14篇

关键词:课堂实践 实验能力 自主学习 科学探索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虽然当代化学教育任务十分艰巨,但作为当代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敢于接受挑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紧紧扣住当代素质教育的脉搏,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所述,我提出以下教学观点:

一、加强课堂中的实践

中学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印证,单纯的教师讲授很容易将课堂搞得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找寻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我们在讲解“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干粉灭火器,以及为什么金属钠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来扑灭等等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于碱金属这一部分知识的印象;在讲“有机化合物酯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醋能解酒”这一生活常识,引导学生们用酸和醇能够结合成酯类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生活现象;再比如我们在讲解“氮的化合物”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为什么反复煮沸的水不能饮用,以及腌制食品不能过多食用的生活常识给同学们讲解亚硝酸化合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这样的生活实例,将它们带到课堂上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生动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实验课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对这一观点持不同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敢于否定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深刻意义。化学实验课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知识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道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每一位对化学的研究和进步有着深远影响的化学家都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没有一位化学家是纸上谈兵得来的。虽然我们不能像要求化学家一样要求我们的学生,但是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化学实验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深远的意义,重视化学实验课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实验课和讲授课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代的教学理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课程知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种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中学甚至是大学当中,学生们所学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尤其是面对像化学这种与现实生活联系异常紧密的学科,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更是尤为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师生换位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掌握所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化学不仅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例如其与生物和物理等学科之间就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例如我们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烃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以此联系生物中的微生物的讲解和发酵问题,综合讲述微生物对化工产物的降解作用,呼吁学生减少不可降解化工产品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例如我们在讲解空气成分的时候,我们可以渗透讲解物理当中的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地讲解一些空气制冷学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点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化学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第15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