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风险评估范文

财务报表风险评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报表风险评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报表风险评估

第1篇

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识别

从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角度来看,新旧准则的最大差异在于新准则扩展了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加深了风险因素如何对重大错报的发生造成影响的认识,以更宏观的视角,从整个企业及其环境状况的变化去认识影响重大错报发生的风险因素,通过考察造成重大错报的根本动因,来实施风险评估。新准则第1211号第19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具体方面,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风险的因素,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风险因素 有效的审计,首先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以了解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潜在的重要战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业务性质或监管程度是否可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项目组是否配备了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成员。根据一些著名的审计失败案例可看出,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可能转化为诱发虚假财务报告环境压力,而注册会计师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或估计不足,将导致审计的失败。注册会计师需要识别和评估的企业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1)行业环境状况,如企业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市场供求与竞争;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2)法律及监管环境,如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环保要求等。(3)其他外部因素,如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和汇率变动等。

(二)战略经营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风险是企业的内部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成果以及持续经营造成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从了解企业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出发,认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具体战略,分析内部经营环节,利用职业判断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注册会计师还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1)对相关因素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有能够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总体战略选择风险。如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或任务适应性风险、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企业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的风险、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风险等。(2)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如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可能导致的产品责任增加的风险、企业并购可能导致的运营困难的风险等;(3)企业供、产、销等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等。

(三)财务风险因素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运动中存在的风险,按照资本运动的过程,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1)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企业筹资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另一类是借入资金。(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投资报酬,从而影响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组合风险。(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投入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回到起点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经营之本,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紧密相关,又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策略、信用策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合理的收益分配会提高企业声誉,调动投资者积极性,促进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上涨,给企业后期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利的收益分配,也可能妨碍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企业偿债能为,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导致股价下跌,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治理结构风险因素 公司治理是企业外部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控制并要求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过程。公司治理的质量反映了经营者履行经营质量和财务报告的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权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及监督层之间的分配,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的发生。相反,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残缺,管理层舞弊的概率则会明显加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以下因素的分析来评估公司治理的风险:(1)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治理层的独立性和能力。(2)经营者的能力和诚实性。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经营者的背景、管理能力以及影响经营管理的经济激励机制,以便识别委托动机和经营者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可能性。(3)主要利害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的程度。(4)关联方交易。不符合正常商业运作程序的关联方交易可能是舞弊的手段。(5)经营者报酬计划和经营激励机制。

(五)内部控制风险因素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以下构成内部控制要素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组织的风气,影响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2)风险评估。由于经济、行业、管制和营运条件处于变动中,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程序来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保证经营者的指示得以执行的方针和程序,包括批准、授权、检验、调整、业绩复核、资产保全以及职务分工等一

系列的活动。(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将信息系统所识别、搜集的有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事项、活动和状况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以及向企业外部进行传递。(5)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控制需要监督,监督是一个不断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机能的过程,监督的形式可以有日常监督活动、独立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

(六)会计错弊风险因素 会计错弊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错误或舞弊风险。错误是指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行为,主要包括:为编制财务报表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发生失误;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作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在运用和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包括披露)相关的会计政策时发生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作出评估。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当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重要事项: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特殊行业惯例;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会计政策的变更;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第2篇

【关键词】CPA;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提高CPA以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CPA执业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执业准则体系中的审计风险准则启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引人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其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审计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CPA应注重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应对之策,以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目标。

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

1.经营风险因素。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在对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状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那些政策敏感性企业影响较大。二是行业状况。影响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行业因素有:(1)行业竞争程度。与充分竞争行业相比,在垄断特征较明显的行业中,被审计单位凭借其垄断地位容易取得定价权并自主调节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漏报特别是蓄意舞弊的可能性明显要比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低。(2)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处于创立阶段的公司具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因此其重大错报风险较大;而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的行业,其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不大;至于衰退行业,经营业绩较差,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比较强烈。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被审单位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行业惯例和会计处理方法的恰当性,重大和异常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重要项目及新领域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之处。这些地方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使报表有失公允、合法和真实,产生重大错报。

2.战略风险。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方向、发展步骤和发展策略,甚至决定被审计单位的前途和命运,若不顾被审计单位自身资金、管理者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盲目扩大规模、盲目多元化,必然将导致经营失败。

3.财务风险。同行业、同规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基本相似,因此在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比,如果相差悬殊而管理当局的声明又不足以解释这一差异,注册会计师就需要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扩大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与质量,以支持其审计结论。

(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

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及模型没有单独提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指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仍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

1.固定风险因素。它主要分为五个方面:(1)较难审查的账户或交易。非常规交易、关联方交易以及这些交易形成的账户存在的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在审查这些账户或交易时,对于注册会计师所需的经验判断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应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仔细审查。(2)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时,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较大。(3)遭受损失或被盗用的项目。如现金、有价证券、存货等资产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若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较大。(4)运用判断的程度。如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或有负债等的认定存在着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出错的概率较大,重大错报风险也相应较大。(5)易漏记的交易和事项。如销售退回及折让、利息的计提、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及其投资损益等,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被漏记的可能性较大,重大错报风险比较大。

2.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影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常导致管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为掩盖该舞弊行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将传递到认定层次。由于财务报表信息来源于认定层,财务报表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导致的重大错报也将传递到整体层。因而,以上两类影响因素共同影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仅是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把握风险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实质就是找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估计其产生的损失。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可靠不仅对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审计风险也有直接的影响,即不公允可靠的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2)将20%作为临界点的原因:根据审计经验和人们普遍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金流量表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重大错报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可根据对上述两个报表的风险评估大致估计现金流量表的风险水平。

三、设计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CPA应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等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是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CPA应根据认定层次错报风险的大小,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风险越高,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的要求越高,从而影响审计程序类型。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确定何时实施,应关注下列事项控制环境错报风险的性质和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相关的期间。一般地,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CPA应当考虑在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重大错报风险并不高时,可考虑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期中实施会有助于CPA在审计工作初期,识别重大事项,及时加以解决。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在期中实施了进一步审计程序,CPA还应当针对剩余期间获取审计证据。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是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或规模。在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CPA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审计重要性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取得的保证程度。当保证程度提高,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时,CPA应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

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将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并得以应用,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如何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成勇.浅谈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J].会计之友,2009(09).

[2]汪初牧.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6(12).

[3]汪国平.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系统[J].财会通讯,2006(01).

作者简介:

第3篇

一、风险的构成

(一)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内部结构不断地优化与升级,会计这个古老的职业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19世纪,大部分公司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质量,增加利益,开始对企业内一些特定的成本与管理信息有了新的需求:在宋代,我国出现了审计。会计和审计不分家,一个是做账,一个是查账。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腾飞,在政府的扶持下,各个企业内部结构不断地优化与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会计,而有了会计,自然而然的就需要有去进行审阅,查账的审计人员。然而,有利必有弊,虽然审计这一职位已经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一种职务而被各个企业,公司所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内部原因

而面临复杂的情况,财务信息有可能不准确,有许多错误的地方。肩负审计责任的审计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加大,如何去审查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而不出现错误?怎样去评价公司的风险是个复杂的问题,这就要从审计的程序上多下功夫。制定严格的审计程序有助于管理好风险。审计人员也需要更加严格的对待被审查企业。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在确定是否要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托时,也应当去了解该单位与环境,进行一次风险评估。所运用的方式可以为波特五力分析,资源基础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等等,唯有分析透彻这个单位的环境,才能看出其是否存在着战略风险,进而通过其看出风险导向以及所指的经营流程,并对这些流程加以关注。

二、风险的评估

评价企业的风险首先就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开始着手,因为财务报表是财务信息的最直接的表达。另外,在企业环境之中存在着的各种风险,例如国家政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高层管理人员等等。而本文就着重的叙述财务的审计的程序和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并且提出评估的依据。其会影响多项认定,进而对整一个财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一段时间内,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报表通过将各种会计科目划分为资产与负债两大板块,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会计程序后,将企业的状况反映出来的一份报表。其不仅是用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阅读,更是审计人员用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比率分析以及对相同的行业进行三年内的横向对比,可以进行分析,若其与同行业或者自身的指标偏差大于20%,那么该企业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利润表直接说就是反应企业利润多少的报表

而利润分配表则是对利润表做出的补充,用以展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或亏损的净利润的去向或者弥补措施。对于利润表的审查方式,多是用测算毛利率,各项费用与各项收入之间的比例等方式,仍然是以20%的偏差作为评估是否有重大错报风险的标准。

三、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的市场环境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人们对于财务风险认识的匮乏。大部分的财务人员只按照会计准则去办理业务。没能充分的理解风险的重要的意义。

2.行业监督不完善。首先,我国的监督机构有很多。比如注册会计师,税务部门,还有企业内部监督。但是这些监督机构彼此没有很强的联系,所以监督体系不完善。其次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们的监督人员没能认真的去执行这些违规的处罚。最后就是我们的监督人员办事效率太过于低下。

(二)主观原因

1.市场经济利益对审计人员的冲击。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事务所无法与西方的强大的事务所竞争。他们损失好多利益。那么公司和事务所的暗地合作,以前造假就会发生。还有就是目前我们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2.被审计的公司的会计造假。公司的财务造假的事情早已经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事情。由于公司的财务造假,这就让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和挑战。其他的原因是现在的审计人员被贿赂,而导致造假。这就难免进行钱权的暗地交易。

四、建议对策

(一)加强财务报表的审计层次

财务报表对于审计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和证据。因为一个公司的财务,现金,投资等信息是通过报表来集中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报表的审计层次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错误的风险。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重视报表。一个企业,如果是在其报表的收入时间上出现错误,那么影响的仅仅是交易相关的认定而已。但若是存在着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亦或者是管理层出现问题,那么影响的便是整个财务报表的认定。针对报表发生的错误,相关的财务人员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可以选接下来的方法。在选择将要去施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前,去将更多的无法预料的因素计算在其中。审计的职员要开拓性的想一些招数去对付相关公司,让他们摸不到头脑。

(二)严格审计的程序

因为审计层序是审计的重要的一个地方。它会发现许多的财务错误。同样的它也会让一些十分明显的易于发觉的错误很好的不被发现。因此严格审计的程序可以很好的控制错误的发生。我们也要用心的去设计一些审计层序。让其很完美,不会出现重大的错误。除了这些之外,审计人员还应当注意的是特别风险:审计的工作职员要合理的充分的运营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错误,如果其的错误会有严重的深刻的对于公司的影响,那么一定要把他指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一些看似很大的错误,如果没有重大的影响,可以选择忽略不计。因此特别风险更着重于固有风险的评估,而此类风险大多都是一些非日常的,复杂的,重大且特殊的,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风险。一旦某项特别风险与重大判断所挂钩,由于对会计原则的不同见解,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注意,仔细识别被审查企业其非日常性的复杂活动,将各项风险降至最低。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在实务中失去了工作的依据。我们在完善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在防范财务风险的程序上,财务人员的任用上,和审计的评估的原则上。这样,不断的完善就可以建立一个社会诚信体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报表 审计整合

2008年7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总则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这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提供了依据。

一、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依据

(一)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第一个共同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方面;了解和评价的广度应以是否足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这一标准,注册会计师即可开始设计和实施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了解和评价的深度也基本限于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健全及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但其中不包括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确定;了解和评价的目的是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工作量,以及用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的目的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其范围涉及到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内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并且还需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三)两种审计在风险评估程序的整合要点

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了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将两者在此程序需要完成的工作整合进行,即风险评估程序中财务报表审计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所获得的更为广泛的信息,并从中取得进行下一步审计程序的充分依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进而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控制测试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结论

(一)控制测试程序并非财务报表审计的必需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来决定是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设计的内部控制本身是无效的,或者设计是合理的,但没有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则不必实施控制测试,而是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如果被审计单位所设计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即认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就进入了两种审计的第二个共同程序,即控制测试程序。

(二)两种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区别

在控制测试程序中,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三点区别:第一,内部控制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审计仅仅对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与风险评估程序相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控制测试的广度和深度仍大于财务报表审计所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第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能够证明内部控制有效的高度相关的证据,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较高,样本量较大且选择弹性较小;财务报表审计对控制测试可靠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测试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弹性。第三,两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也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仅需将内部控制测试识别出的缺陷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内部控制缺陷;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评定,将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类型。

(三)两种审计在控制测试程序的整合要点

注册会计师为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需要获取比财务报表审计更多、更广泛、可靠性也更高的审计证据。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可以直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证据甚至提供结论,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在控制测试环节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的充分利用,将使审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相互利用、相互支持

(一)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对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程序的影响

经过控制测试,财务报表审计进入实质性测试程序。在这一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甚至重大错报,这将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是因为如果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这些错报甚至重大错报,就意味着在错报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将为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审查内部控制缺陷提供重要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程序对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影响

在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程序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能为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哪些交易和认定重点实施审计指明了方向,因为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某项重大缺陷,则财务报表在相应的账户就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

(三)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控制测试的整合要点

对于两种审计的整合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控制测试是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将两种审计在这两个程序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相互利用、相互支持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

四、审计计划的综合制定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的审计计划制定是以对审计程序的整合要点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在分析了两种审计的审计程序整合要点之后,具体阐述如何根据整合要点综合制定审计计划。

(一)两种审计方式审计计划制定的重点

为达到充分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尽量由同一组审计人员实施,两种审计的审计计划也应共同制定。结合以上对审计程序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主要由内部控制审计完成,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中应详细制定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在财务报表审计计划中可以对这两项审计程序的计划简化表述,但应重点对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计划详细编制。

(二)审计计划的持续修订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对总体和具体的审计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正。具体来讲,如果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审计人员应及时修正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计划。同样,如果在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也应该考虑该重大错报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的影响,考虑是否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程序,扩大审计范围,以保证审计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的重大缺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审计计划的调整和修正应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以保证审计计划能够对两种审计的整合进行起到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财会〔2010〕11号

③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④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7):66—67

第5篇

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导向,按照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并依照风险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一个企业的治理程序、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实施评价,从而提出有价值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企业来管理企业风险,最终促成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的咨询与鉴证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手段的应用可以说是审计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是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时效;三是能够更好的防控审计风险;四是审计报告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

一是前移了审计的,由以往的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向为以风险评估作为重心。因为以往的审计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对风险评估的不到位,导致不可全面有效的发现风险审计的死角。审计重心的前移强化了对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视,能够更加符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是风险评估中心从以往的控制风险转到以综合风险为中心。以往控制风险的高低大致和工作人员的舞弊以及重大错报有紧密关系,而且重大错报主要和管理层的舞弊有重大关系,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关注在发现管理层的舞弊,导致工作不全面。风险评估转向以综合风险为中心后,更加有利于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

三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直接评估转向如今的间接评估。以往的风险评估主要是直接评估重大错报有可能发生的概率,而现今的风险评估则以经营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全面综合考虑如下情况:一是是否持续的经营。二是经营风险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哪些方面。三是在经营风险当中到底能够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的范围有多大。四是从经营风险作为切入点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更易于把审计拓展为咨询。

四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零散转为现今的结构化。风险评估的结构化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考量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能够为获得科学、准确的综合风险评估提供了保障。

五是风险评估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不足,现今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后,更加适合报表分析工作的需要,以至于使分析性复核成为最为重要的程序。与此同时,随着分析性复核功能的不断扩大、手段的多元化后也更加适用于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六是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转向以专业技能为中心。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往的一般审计工作人员转向要求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并且符合上岗要求的审计人员,而且要求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更专业。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对审计战略的选择,不仅关注是否降低审计风险,还关注是否节约审计的成本。也就是说,在抉择审计战略的时侯,更加注重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间寻找最佳平衡点。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了3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审计程序,第三步是编制审计报告。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在企业审计计划的规划时就开始了关注企业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风险因素与企业的审计战略相融合,让企业审计抉择的对象目标对企业高风险领域更具针对性。所以,应当优先考虑企业审计范围是否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相符合,能否为企业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服务。

1.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好企业新审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为能及时识别与评估出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人员需及时了解被审计的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时,审计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察看重要工作场所、查看企业董事会记录、备忘录等内部资料、和管理当局进行讨论、和企业员工进行谈话等渠道来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2.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第一步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信息,结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识别与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层次及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初步得出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与领域。也就是说,在识别与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时侯,审计工作人员应依照以下审计程序执行:一是在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来识别风险,且需考虑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二是把识别的风险跟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三是充分考量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需针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综合考量企业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2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初步计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再按照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公式得出检查风险的概率,接着依此去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最后合理的安排审计时间,恰当的分配审计资源,把企业审计风险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

(二)审计实施环节

在审计实施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应当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的路线一般是目标一一风险一一控制,在这个路线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种风险因素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经过走访调查、试验检测、舞弊评估等技术方法去减少企业风险。

一是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为在以后的审计中可以信任它,以便提升审计的效率。当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时侯期望内部控制有效,或是单靠实质性测试未可为某一项认定提供十足的证据时就实施控制测试。

二是实施实质性测试。必须对审计人员、账户余额、各种重大交易等实施实质性测试,以便保证管理当局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公允的,也就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情况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

三是风险再评估以及修改完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计划可能与实际不符并且可能得到了重要程度,此时则需调整审计计划,再次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便保证审计质量。

(三)编制审计报告

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不足。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之后,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然后出具简洁明了的审计报告。当风险越大时,还需进行后续审计,然后再提出更加详细、具体、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最终对审计报告进行编制和完善。

第6篇

新准则第1631号,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借鉴《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基础上拟定的。该准则2006年2月经财政部统一颁发,预定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一、新审计准则第1631号的制定背景

第1631号审计准则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评估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时,针对环境事项应采取的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针对环境事项导致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新准则主要基于环境事项已成为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拓宽审计领域、加快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发展的需要等背景而制定的。

(一)环境事项已成为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

对环境事项的恰当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破坏了环境,按照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企业将受到处罚,发生巨额赔偿费,承担巨大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持续经营从而进行破产清算。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日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监督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环境事项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加重要,它已成为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考虑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急需制定专门的准则加以规范。

(二)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者。企业潜在的投资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会关注未来被投资企业的业绩和持续经营能力是否会受到环境风险的影响,当前的投资人也不希望企业遭遇环境风险,使其投入的资本金不仅无法实现增值,而且被用于支付罚款。无论潜在的投资人还是现实的投资人均期望企业管理当局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生产无公害、环保产品。伴随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管理当局说明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与环境活动相关的信息,希望了解环境风险的严重性,而企业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公允与否,有赖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加以鉴证。因此,迫切需要出台考虑环境的审计准则,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

(三)拓宽审计领域与加快国际趋同进程的需要

我国已经加入WTO,但国际上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较高,环保措施不达标有可能影响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企业管理当局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够对企业履行的环境责任加以鉴证,给予肯定,并对未能履行或部分履行的环境责任提出改进建议。在三种审计形式中,内部审计由于缺乏独立性以及其审计结果不具有鉴证作用等原因,很难担当此任。目前我国针对环境责任的审计,主要由国家审计部门执行,而审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与财政拨款相关的环境资金的拨入与支出方面。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更希望由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针对环境责任的审计。新准则的出台,有助于拓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领域,奠定从事环境审计的基础。《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如何考虑环境事项作出了新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制定考虑环境事项的新准则既是拓宽审计领域,也是加快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发展的需要。

二、对环境事项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

(一)考虑环境事项构建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因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风险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拓展,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与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可将我国针对环境事项的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检查风险。如果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称之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则新构建的模型可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依据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提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概念,不仅形式上有所简化,而且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其中重大错报环境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认定层次。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是财务报表整体受环境事项的影响而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环境风险,其主要的改进在于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引入了战略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是由于与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列报等认定层次相关的环境事项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就两个层次而言,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否定,因此,新风险模型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风险、环境保护要求以及经营战略,以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为起点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环境风险。

(二)对环境事项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业务流程

对环境事项构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重要手段。在审计实践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针对环境事项实施审计程序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效果都将增强。

对环境事项实施的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流程可区分为总体审计业务流程和具体审计业务流程,其中具体业务流程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程序。总体审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

新的审计业务流程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分别制订对环境事项的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总体应对策略对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制订总体应对策略,在总体应对策略的指导下制订和实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又可分为

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两个步骤,其中,控制测试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环境风险方面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而实质性程序旨在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进而降低针对环境事项的检查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可见,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所实施的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流程是通过风险评估程序,首先识别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错报环境风险,进而应考虑已识别的环境风险是否属于重大错报环境风险,以计划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环境事项的审计目标。

三、考虑环境事项的业务流程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将考虑环境事项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在实施总体审计业务流程的三大程序(即风险评估程序、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分别考虑下列不同的环境事项。

(一)在风险评估程序中考虑环境事项

首先,关注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保护问题及相关法规。如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工艺及设备等是否属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淘汰之列;是否存在与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相关的未决诉讼等;其次,关注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行业是否存在因环境事项导致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可能性;关注存在引发重大环境风险的事项,如拥有被原使用者或所有者污染的场地,存在可能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及空气污染的业务等。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

运用上述风险评估程序收集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从报表和认定两个层次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环境风险。

在评估与财务报表层次相关的环境风险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风险;在评估与认定层次相关的环境风险时,应关注账户余额所依据的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估计的复杂程度以及账户余额受与环境事项相关的非常规交易的影响程度。

(二)对报表层次采取总体应对策略时考虑环境事项

由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很可能源于与环境事项相关的控制环境存在不足,而薄弱的控制环境带来的风险通常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广泛影响,对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环境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可采取以下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对环境事项富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利用环境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定。

(三)对认定层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考虑环境事项

注册会计师应当利用执行上述风险评估程序所获取的信息,作为支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证据,并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下列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测试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测试内部控制程序时,首先,应明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管理层的责任;审计的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当考虑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次,根据职业判断,只有注册会计师认为环境事项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时,才有必要测试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第三,注册会计师应从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方面对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实施测试程序。

2.针对环境事项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针对环境事项实施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检查与环境事项相关的文件或记录;利用环境专家、环境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执行分析程序;检查与环境事项相关的财务报表项目。检查被审计单位因环境事项做出的会计估计;检查报表中环境事项列报的适当性;询问管理层和负责环境事项的关键管理人员并获取管理层关于环境事项的书面声明。

第7篇

一、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

按照IAASB工作计划,三个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生效后,原IAS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Knowledgeofthebusiness)、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Riskassessmentsandinternalcontrols)、ISA401“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Auditingina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senvironment)和ISA500“审计证据”一并作废。与以前准则相比,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重大发展和实质性变化。

(一)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建审计风险模型

原国际审计风险准则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最终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理论上看,该模型不存在不妥,但实务操作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比如:(1)原准则要求,在编制总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由于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去具体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知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认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容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其流于形式。(2)尽管原准则明确指出,由于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互联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但实务中,很容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内部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样做难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3)最为重要的是,原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列,没有抓住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牛鼻子”,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东西。其实,这两种风险,就是客户风险(clientrisk),即客户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均为被审计单位所造成和掌控,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而不能改变。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看,只抓住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和导向,而不直接明确地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有舍本求末,隔靴搔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的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正确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国际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导引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二)改进审计业务流程,增强实施审计程序的效果

原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三要素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四大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为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部控制;(3)(必要时)控制测试(均为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为降低检查风险)。第(1)块由原IAS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来规范,第(2)、(3)、(4)块则由原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来规范。

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二要素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三大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目的是为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本块审计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riskassessmentprocedures),(2)(必要时)控制测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一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3)实质性测试(目的是为了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把第(2)、(3)块程序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furtherauditprocedures),并指出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还指出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包括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和必要时执行控制测试的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检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取决于实质性程序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第(1)块由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规范,第(2)、(3)两大块则由ISA330“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来规范。由于重建了审计风险模型和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IAASB相应地修订了原ISA500“审计证据”。

审计业务流程作上述改进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注册会计师应首先花大力气去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失当,必将导致整个审计工作的失败。看来,能否合理评估客户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考验审计质量及效果的关键性尺度与决定性因素。

(三)区分评估的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力保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

第8篇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三、两个模型的比较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假如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轻易全面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高,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治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以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唯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治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假如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靠风险评估,要求把握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把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培训。

第9篇

新审计准则体系中最核心的准则是以下4个准则: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4个准则的最重大的变化是启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提高CPA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为此,CPA必须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简单的审计理念,更新为新风险模型下的“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的审计理念。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审计是为审后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鉴证业务,要求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CPA只有采纳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才能达到现行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一般原则的要求。本轮审计准则制定和修订力主“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需要通过完善审计准则、改进审计理念加以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会计判断和估计以及非常规交易也日益复杂,一些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压力和动机曰益增大,加上内控失效使舞弊有可乘之机CPA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急需出台新的准则、采纳更先进的审计理念予以指导。

2.我国原制定的审计准则参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使用的是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已不能满足行业工作要求。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日渐明显,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实务中出现了只将“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的简单审计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风险模型,研究出更能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新思路,据此修订审计风险准则及相关审计准则。

3.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国际趋同上有新举措。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3年底出台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启用新风险模型,改进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同时,还加紧修改了其他相关准则,目前已经了正式稿或征求意见稿。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采纳先进的审计理念,不仅部分准则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由简单的项目难以满足CPA的执业需要,还将构成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重大差异。

二、原有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理念存在的缺陷

原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理论上看,这一模型也倡导风险导向审计(即以固有和控制风险的识别为导向),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面临困难,使风险导向审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1)原准则要求编制计划时,CPA应评估固有风险或直接假定其为高水平,这导致不少CPA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其流于形式。(2)尽管原准则要求对固有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但实务中很容易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性评估或直接假定控制风险为100%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这样做难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3)原先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各制定为一个准则,使了解客户情况没有与风险评估有机结合,这容易导致CPA了解客户情部时明确目的。(4)原模型侧重指导认定层的测试工作,对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多数CPA运用原模型时出现只把那些准则规定明显必需的审计程序,特别是实质性细节测试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的错误理念和做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CPA侧重于关心必要程序做了没有,而不是关心审计后能否做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控制审计风险到了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先进审计理念及其运用要求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从总体看,其体现的先进审计理念是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由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理念转变为审计后最终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在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下再同时强序执行到位”。具体说来,先进的审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要求CPA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能未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或像以往简单设定固有和控制风险为最高水平那样假定重大错报风险为100%,就直接盲目实施实质性程序。因为不弄清重大错报风险可能发生在哪里就实施程序,往往查不出重大错报。新的风险准则及模型力主的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的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是对有些会计公司曾实行的以评估客户经营风险为起点和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法的校正。如新的风险准则规定,CPA应从多方面了解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而非全部经营风险。因为不是所有的客户经营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最终具有财务后果,且必然导致报表重大错报。评估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是客户管理当局的责任,CPA的责任是评估被审计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帮助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重大错报,实现审计目标。

2.新的风险模型强调要求CPA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合力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还强调评估的财务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具有重大影响。而原有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尽管也提到要评估财务报表层的固有风险,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针对其采取总体应对措施,也没有强调评估的报表层错报风险对认定层总体审计方案的重大影响。这容易导致不重视对报表层错报风险的评估,忽视在报表层运用风险模型,割裂报表层和认定层错报风险间的联系,难以发挥风险模型的效用。

3.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增强了审计程序的实施效果。原模型把审计流程分4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主要为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控;(3)(必要时)控制测试(均为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为降低检查风险)。而新模型把流程分为3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目的是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本块称为“风险评估程序”;(2)(必要时)控制测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3)实质性程序(目的是发现认定层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新准则把第(2)(3)块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并指出仅靠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CPA还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流程改进后,要求CPA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无疑对我国不少事务所现行审计思路和整体胜任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专攻某一或某些行业的审计及相关业务,将成为事务所的必然选择。

先进审计理念还表明,审计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必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特别是新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并没有改变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责任的基本定位,而只是改进了审计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导CPA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和履行职业责任,服务于社会公众。

第10篇

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是注册会计师开展的两种业务类型,而对于鉴证业务而言,其又细分为直接报告和基于责任方认定。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鉴证业务,也可以细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因此这两种业务类型都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保证业务。第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把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提供给报表使用者,而且二者都非常重视风险的导向,基于这样的内在联系,为了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负担,应整合审计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中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因此整合审计兼顾被审计单位、相关利益者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利益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

二、整合审计可行性的分析

在审计实务中整合审计是可行的,主要是因为:第一,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这两种审计业务的目标都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整合这两种审计业务在根本上存在可行性。第二,这两种审计业务都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有很多工作内容比较相近,可以相互利用工作成果,提高审计效率。第三,整合审计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而且能够降低审计成本、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三、在整合审计中需要实施的程序和方法

(一)审计计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把重要性的可接受程度确定下来,而在审计实务中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重要性的可接受水平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是通过测试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行为提早防止和发现来进行。如果同一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委托给同一注册会计师时,那么注册会计师就要结合这两种审计业务来制订相应的审计计划,同时应当评价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此外审计计划还应考虑风险评估、舞弊风险、公司规模、利用他人的工作等因素。

(二)风险评估

财务报表审计根据风险导向理念要求必须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而这也是内部控制审计需要执行的程序,因此只需执行一次整合审计业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环境了解的要求程度上,内部控制审计要高于财务报表审计,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成果完全可以财务报表审计所利用。风险评估是注册会计师进行整合审计的基础,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要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以此设计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应对。风险导向、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应贯穿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个过程,源于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和对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统称称为内部控制,而源于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和内部控制审计中业务层面控制测试产生影响。

(三)舞弊的特殊考虑

第一,注册会计师在整合审计中可能会借助内部控制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而发现存在的舞弊风险。第二,制订具体的措施来应对管理层舞弊的高风险领域,从而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第三,因为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审计对舞弊的评估结果都是相关的,因此当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舞弊,就意味着内部控制需要完善,将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安排等产生影响。而如果财务报表审计种存在重大错报,也将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控制测试的范围、时间安排产生影响。

(四)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对识别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发现的重大错报进行综合评价,并要考虑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整合审计的各个部分审计结论都是相互关联、互相支撑,内部控制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出结论。因为这种控制既对财务报告内控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也对报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评估产生影响。目前我国仍然要求对两种审计要单独出具审计报告,而以后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审计准则,允许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选择单独或合并出具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因素

面对公众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注册会计师不得不研究出新的审计方法模式来满足公众对审计需求以及审计作用增加的期望值。众所周知即使具有非常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也很容易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串通舞弊以及关联交易,欺诈行为所蒙蔽,这是审计的固有限制,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把审计风险降低至零。也因此导致社会公众已经习惯将企业破产的缘由归结到审计失败。。

(二)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自1980年以后,人类迈入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体系变化使注册会计师清楚的了解到被审计单位并非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正因为如此,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研究要立足一个战略系统,这样才能更清楚的把握整体。

(三)自身因素

目前,注册会计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多的审计成本来达到事务所的预期审计目标。这也是由于审计市场更加残酷的竞争以及社会公众利益实体对审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而出现的局面。只有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才能保持事务所的市场竞争率与占有率,因此研究新的审计方法则成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不二选择。

二、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一)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与审计技术方法有所不同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运作模式是:首先要控制风险,把控制风险降低在一定范围内。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程序。其次根据控制风险推断出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就有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先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时间,再评估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可以看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克服由于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并且更加节省审计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传统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依靠一种“自上而下”路线为指导思想,以交易为基础,从交易的角度来判断是否存在重要的误报的审计模式。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依靠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后“自下而上”,即”精英风险“作为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为以下几个流程:首先,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作为切入点,”自上而下”综合测量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客观科学的逻辑分析。然后,在第一步分析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推导,以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和目标。最后,结合“自上而下”的思想,通过实施取证的组织结构,实践审计程序,顾全审判的重要性,归纳总结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三、战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一)重心的前移,在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要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这是风险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要求,这样就导致审计工作的中心的转变,实现了从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实施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宏观影响因素。

(二)风险评估将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的风险评估和现代风险评估有一个主要不同点:评价的直接对象不同。传统的风险评估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然而现代的风险评估则选择直接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现代风险评估在选择直接评估对象上综合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科学。第一:从企业经营和审计因果关系方面。企业经营的失败往往会直接带来审计的失败,基于对持续经营的考虑,选择直接对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更精准。第二:从企业经营对审计影响方面。高经营风险导致高审计风险,进而也会使管理舞弊产生的可能性加大。第三:从财务报表对经营的反映方面。财务报表是对经营的反映,不能体现财务风险的报表很可能失真。所以从经营风险入手更容易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

(三)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更注重外部证据

为了支持风险评估的正确性,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外部环境取得大量证据。通过观察、调研和检查等一系列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以及通过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这样也就扩大了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的所依据审计证据的范围。由于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的基础,并且风险评估对于重大错报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就必须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合理性。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优势

对于独立的审计项目应当是降低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以及提高审计收费,而提高现金流量和降低风险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唯一途径。立足于现实情况,真正可行的方案只能是依靠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来实现,提高审计收费对于总体的现实情况来讲,无疑会是相当困难的。着重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了解,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分析性程序在审计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对于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都有很积极的推进作用。这种运用便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使其价值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五、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现代风险审计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具有局限性。依照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其缺乏有效的市场。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缺乏提升专业水准以及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比较完善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因此,也就不能提供较高质量的风险审计技术。(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亚冰,陈力生.审计风险成因—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4)

[2]付胜,王炳华.审计模式的新境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6)

[3]吴向阳.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4)

第12篇

一、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的逻辑梳理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审计是基于企业管理层的财务报表开展工作,但是财务报表往往存在虚报的问题。并且,审计师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审计工作中也难免出现失误。上述因素的存在,对审计的效果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审计风险通常指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时审计师未给出正确审计意见的概率。其中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例如: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问题以及财务报表对审计师产生误导等。

审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师在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审计风险模型得以形成,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该模型为中心进行风险评估及应对。

检查风险与审计师的工作质量具有较大关联,要求审计师应确保自身工作质量从而降低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主要因为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就存在较大的错误,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对财务报表进行核查,最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实务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

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的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解,首先对流程执行穿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阅读企业的流程手册,通过流程手册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了解;第二、和企业员工展开关于流程的讨论。审计师通过与企业员工的讨论,可以了解企业流程的实施情况,同时了解流程是否存在变化等。审计师也应明确各项流程的具体细节,在穿行测试执行前,应与项目责任人进行谈论;第三、对穿行测试进行记录。审计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可以将企业的流程用流程图的形式予以呈现,并对上期审计档案相关流程的记录进行更新。

(二)企业业务流程风险的识别

审计师在完成穿行测试后,应进行流程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师在识别工作中可以预估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评估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例如,某汽车销售企业,销售人员擅自更改销售记录,导致销售数量被虚报,以此获得更多的绩效。该风险凭借销售、佣金、现金以及应收账款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产生影响。再例如,通常汽车先进行汽车的制造然后再生成销售订单。如果客户在型号、颜色等方面的选择未及时传达给工厂,工厂制造不符合客户要求的汽车产品,将导致客户不满出现退订的情况,使企业蒙受销售损失。

(三)企业已识别风险的相关控制设计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为了使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同时促使业务目标得以达成。企业通过设计与执行,从而实现已识别风险的有效控制。审计工作中,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与执行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审计师通过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判断与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因素较多,导致审计师的审计工作难以全面。因此,审计师应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特征,注重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

(四)风险应对

在经过风险导向评估程序后,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即使审计师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风险评估也仅仅作为一种参考,需要审计师执行有关程序进行评估结果的核实。所以,审计师应基于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避免自己出现审计失败,即未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错报风险,而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首先,针对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以下层面作出调整,包括项目组的专业素质、工作态度以及审计程序总体方案等。再者,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需要采取与其“具体”特征相匹配的具体措施,也就是需要进行审计测试。具体应对措施包括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两大类。通常先测试相关内部控制,根据控制效果的判断进行实质性程序范围的调整。

(五)审计测试的主要操作流程

第一、控制测试。审计师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评估,识别风险,再识别内部控制,结合穿行测试,判断内部控制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结果对实质性程序产生影响,但两者应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误风险的有效核实。

第二、实质性分析程序。审计师基于企业风险评估,怀疑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风险,可通过分析应收账款余额,对记录金额与期望金额进行比较,从而根据比较差异得出记录金额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判断。具体步骤如下:审计师在建立期望值的基础上,确定可接受的差额,然后针对有待调查的差额进行识别,接着对企业的报告进行获取、量化以及评估,从而得出评估结果,最后将执行的程序做好相关记录。

第三、细节测试。细节测试主要针对重要的交易、账户余额以及披露。审计师首先进行相关总体的识别,然后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进而使测试的范围得到确定,接着选择测试的项目,对该项目的证据进行审计,从而得到评估测试结果,最后进行测试记录。

第13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一、引言

税收在稳定国民经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中国在税收法治方面起步较晚,如税收偷税漏税等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这几年来,一些重大偷税漏税案件通过媒体曝光,引起全社会对逃税现象更强烈关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国指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信息化背景,集中收集这一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提升素质以避免税务风险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必须得以解决。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事物的快速发展,从财务报表中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是相对常见的,但是我国企业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的财务报表分析相对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基于特殊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意识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已经渗透到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税务风险的严重性,或者虽然有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但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这使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企业的纳税风险控制和管理在企业管理的生产和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税收风险的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和管理税收风险。

三、财务报表分析与税收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确定对象、资料分析、访谈验证、评估处理和管理的建议等其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分析、访谈验证工作需要财务报表分析的某些方法的使用。同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的主要数据源,如国家税务总局管理措施表明,在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率等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数据中计算此财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税等财务比率指标,作为风险评估指标来说也很常见。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出发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服务于税收风险管理

在全面把握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企业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结合税收数据,可以初步判断纳税申报是否合理。由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是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但除此之外,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定,以及完善的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觉企业存在的漏洞,但同时企业还需要进行举证、访谈和实地核查以准确验证问题,使最终的评价结论有说服力。

四、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分析的运用

(一)收入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收入类涉税评估分析指标主要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采用的是纵向比较分析,用公式表示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并和相应的参考值(如预警值)相比,可以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正常程度做出预判,以便明确需要进一步修改的难处。一般状态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增长的,所以预警值的指标一般是正的。若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呈正向变动,并且与浮动范围预设的警告值差别不大,就可以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符合情况的,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是呈负向变动的,则可以估计企业的收入相关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成本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成本类涉税分析指标分为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个指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进行横向比较,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则侧重纵向比较,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企业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的计算,并与相应的预警值比较分析,可以对企业成本是否正常做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如果单位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初步判断企业原材料成本不科学,原材料使用数量或进行了人为的调整等等。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估计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列示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利润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利润涉税评估中常用的利润率评估分析指标为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两个指标,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若呈现出来的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的变化超过预警值而改变时,企业可以初步估计可能是收入或结转成本存在问题,影响税收风险。

五、结语

纳税评估作为一个国际税收征管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也是逐渐地取得了一些结果。它把服务纳入在管理当中,使得纳税企业减少涉税的风险,同时增强了纳税企业的纳税自觉意识。但需要强调的是,税收评估系统在中国的起步较欧美国家来说略晚,不足之处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现有的税收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完美,实操性需要改进。由此,税收评估实践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两者结合,完善税收评价指标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信息和税务相关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指数异常变化的分析讨论,以便企业发现他们的存在与税收相关的风险,以促进税收评估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 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

一、税收风险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概述

在税收风险上,对公司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承担的税收法律风险,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或是在对税收管理、财务税务计算和执行上,没有按照未付税的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以至遭到补税甚至被税务机关查处而增加滞纳金、罚款等,甚至面临刑法处罚的严重情况。二是企业应承担的税收财务风险,企业相关涉税行为因未能准确使用相应税法或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缴纳完全不必要的所得税费用,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即利用分析财务报表,尽早识别和控制税收风险,从而做出相应的防范便可减少因发生税收风险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部分,它们能够进反映一定时期之内企业的财物状况、资金流动、经济活动效果等。税务机关也会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整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识别税收风险中的运用

税务风险评估是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它是根据有关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在对税收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之前对企业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预测、量化、分析、排序、判断以及再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在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当中,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等数据,都能够从财务报表当中进行了解和计算。而财务报表中的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比率指标,在税收风险评估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样,税务机关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也会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的税款数据,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辨别。

三、案例分析――以A房地产公司为例

(一)公司背景资料

A是一家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和酒店物业,近年来大力推进多领域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其税收风险不仅受企业重视,而且是中国证监会、投资者及行业竞争者所关注的焦点。

关注2014-2015A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并计算其增减变动率,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6.3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销售税金变动率”44.66%、“管理费用变动率”11.6%、“财务费用变动率”36.38%、“资本公积变动率”8.82%、“营业外支出变动率”-80.11%、“营业利润变动率”22.28%、“利润总额变动率”23.83%。另外,2014-2015年A公司入库地方税数据增减变动率为:“营业税变动率”-0.53%、“城市维护建设税变动率”-0.54%、“教育费附加变动率”-0.51%、“企业所得税变动率”0.29%、“个人所得税变动率”1.45%、“房产税变动率”1.9%“土地增值税变动率”-0.3%、“土地使用税变动率”0.86%、“其他”0.78%。

(二)识别和评估公司税收风险

A公司l生的业务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多项税费。在此通过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并借助税收风险评估,以便从具体方面发现税收风险。涉及企业所得税的指标变动率预警值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0%、“财务费用变动率”>10%、“管理费用变动率”>5%、“营业外支出变动率”>20%、“其他应付款变动率”>10%、“资本公积变动率”>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10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0%。

将2014~2015年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率与预警值比较后可发现风险并将其描述为:财务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公司可能出现税前列支资本化利息、超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支付利息等问题;管理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资本公积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受到返还税费、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未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不配比结转成本或销售税金及附加的问题;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远远超过预警值,表明公司存在虚增收入、少转成本,或当年建材价格下降、商品房售价却大幅上涨等现象。

(三)对税收风险结果分析

通过对A公司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简单的评估,分析得出其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的国家宏观调控,在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利息、税收调控政策下,可能会加大公司在税收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公司50岁及以上的涉税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其原有的税务知识体系导致错误。三是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控制、防范税收风险的能力不足。四是公司有利用借款利息避缴税款的行为,关联交易和不公平的条件等行为的存在。五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对公司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和判断导致公司在投融资及重组过程税务筹划失误,而给公司造成风险和损失。六是公司未采取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的优势。

四、总结

本文以识别财务风险为目的,探索和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着重分析表内数据之间、表与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及时识别风险,关注财务信息与涉税信息的异常波动。二是自觉增强企业良好纳税观,强化税收通过风险意识实现合理优化纳税,可以地有效避免及降低企业地纳税风险,使其持专业素质,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分配专业素质高的涉税人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一个能够合理表达企业需要的与税务机关良好的税企关系,积极向税务机关进行政策咨询,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政策分析、应用,在化解企业税收风险的同时,为公司谋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曲峰.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4.

第15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企业发展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1.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工作,检查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编制,进而发表审计意见。其审计标准通常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

2.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工作内容是评价并确认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过程,其中包含评价并确认企业控制设计与控制运行缺陷(包括缺陷等级),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缺陷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有关建议。

3.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二者虽然相互独立,但也相辅相成。二者最终目的相一致、都是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二者都需要了解并测试内部控制,并且内控有效性评价与定义方式相同、二者都要识别重要交易类型、重点账户等内容、二者重要性相同。但是,从本质上、作用上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是财务报表中的进一步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基础上,更深一步了解企业内控情况、投资价值、投资风险。可以说内部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深化工作。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前提与计划

1.签订业务约定书

想要承接鉴证业务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第一,要确定被审计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第二,要与管理层责任意见达成一致。承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明确被审计企业所采用内部控制标准;第二,企业管理人员认可其责任。在正式审计过程中,能够有效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保障审计人员能蛲时胜任两种业务的承接条件。进而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与企业领导的交流时间。

2.审计计划

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要确认企业是否具备整合条件。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能够发现、方式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如审计方法、计划要素、舞弊现象等问题,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这也为整合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当企业聘请一家会计事务所担任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要起草计划审计方案,并针对整合审计计划出整体审计方案,在审计中,整合审计需要采用了“自上而下”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重点考虑资源投向重点风险。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内容与实施

1.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契合点。该审计环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偶尔才得以实施,但在整合审计中必须要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测试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会计师能够确定控制测试的实施程序与方向。如果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则可以降低一些实质性的程序,进而提高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坏及时必须要考虑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错报问题。②在内部控制测试中,通过会计师的对被审计企业进行分析,并是否执行内部控制标准提出审计意见,让企业管理人员你能够认识到管理层与治理层受托情况。

2.业务类型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都属于鉴证业务,其中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更为强烈,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修养要求更高,因此,财务报表审计的保障程度更高。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同一审计单位进行整合审计,要求两项审计的合理保障要求相同,如果有保证程度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提升内部审计能力和完善外部理论环境逐渐消除保证程度差异。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合审计中的基础内容。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充分评估、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并通过了解企业运作环境,并提出初步风险评估数据,通过设计并实时进一步审计计划英语错报风险。风险评估不得有丝毫马虎,其贯穿这整个内部控制审计的始终,会计师应采用自上而下、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进行风险控制。其中,企业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包括内部控制中业务层面控制测试,以及财务报表中的实质性测试范围。

四、整合审计结论与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结论与具体报告阶段,会计师需要综合评价发生的错报和识别缺陷,并根据内控缺陷与审计范围受限程度发表最后的审计报告。同时,会计师必须保障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支持审计结论,同时也要在各自报表中说明另一项审计发表的意见类型。在实务中,整合审计是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不同项目组实施两项审计。并由会计事务所执行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二者的工作进程,并充分利用对方的审计成果。但不同的项目组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行,相互检查审计状况,并实时记录,进而降低同时出具错误报告的几率。

五、结束语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一大趋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形成整合审计模式,进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吴文军内部控制审核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J]会计之友,2016(9):56-60.

[2]张龙平,朱锦余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思考[J]财会通讯,2014(1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