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孩子心理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孩子心理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成长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记忆方面、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和思维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有些学者发现在7~10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为3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注意力范围慢慢扩大、脑子的灵活度越来越强。所以在给不同阶段的年龄的小学生上课时,要适当调动气氛,活跃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之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更是变化的非常快,例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画画,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喜欢足球、跑步。在记忆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去记忆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回忆”,然而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记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所以,当作为一名教师授课时,我们应当明确听课人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只要这样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吸收知识,更好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这个特点。在思维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停留在形象化思维上,是比较具体化。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有了逻辑思维,并且非常抽象。这些差异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迅速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留意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及开放性

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开放性”指孩子们在与家长老师交流时,心理活动表现的非常明显,不善于伪装甚至不会伪装,这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极好的机会,更好的引领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还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间段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抓住小学生这个时间段,发展他们的心理,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明白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可塑性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影响,包括环境的影响、事物的影响,不过心理影响至关重要,受到正面影响时,人们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受到负面影响时,则可能会悲观摧毁一生。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出来的可塑性较为明显。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孟子的母亲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家搬迁了三次,孟子的母亲这样做就是在朝着有利的环境方向发展,更好的影响孟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与他母亲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重视孩子们现在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成长,将孩子们塑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小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主流。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没有减弱反而在与日俱增,使得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和家庭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呢,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见。

二、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容易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现在一个家庭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家里的老人格外疼惜,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不能说是爱因为那是溺爱。在他们的成长中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教导,难以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也很难独立完成任何事情。这些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了,这一心理问题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学校和家长总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判断一切,使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自强、自信、乐观等渐渐朝他们远去,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2.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家长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等多方面都时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必须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生活中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与方法,才能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有点,消除自卑孤独的心理,正确作出评价,发挥孩子们的特长。要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消除敏感与脆弱的心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自控能力,克服消极的情绪,摆脱悲观失望。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最初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各种潜能的开发也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开始,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小学生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每天认识自己多一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做无所谓的抱怨,不要容易受到消极性的诱惑。由于年龄的原因,父母应给予多一些的引领,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认识,在这时父母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加从分认识自己。

当今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的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喜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叶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3]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第2篇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成为生活有心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第3篇

关键词:健康心理 自我教育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基于此,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尤为重要。而学校的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健康的新观念出发,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变化,认识和理解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变幻沧海桑田,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否则将被淘汰。而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究竟是哪些呢?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在学校方面的压力很大,在学习上的竞争程度并不比成年人小,每天他们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从家庭教育来看: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深,所以对孩子教育只重视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和身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因而诱发了孩子不健康心理;还有就是父母们本身的素质低劣,不重视自身的修养,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社会教育来看,多年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似乎成了整个社会社会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使学生们遨游在题海里,无暇顾及其他,所以经常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孩子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社会传媒充斥着太多凶杀、、打斗情节,演绎了许多视生活为儿戏的故事,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禁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对他们形成和发展健康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孩子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来看:由于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身理和心理发展水品的不平衡性,即身理早熟,而心理发展滞后的。这种不平衡性,更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牢记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因而,只有具备了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坚持正确的行为,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孩子深刻认识自我教育在人生中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大意义。于是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或者师生共同写日记交流的方法,让孩子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尊重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到五讲四美,遵守社会公德,做个好少年。长期坚持,磨练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高尚的灵魂!

自我教育是以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核心。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有了正确的爱好,就成功了一半了。”的确,孩子在某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追求成功的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挠,他也能坚持,然后勇敢地去面对的。这对磨练孩子的意志,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好处。

第4篇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教室里设置心理话投信箱,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有大爱之心应该真正的去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第5篇

在全国数学奥赛获得过一等奖的李美琴认为,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最大,而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虽然父母说“不会给你压力”,但他们说出的这句话,无形中就是压力。甚至父母的态度越好,压力就越大,孩子生怕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

如何处理好“上进”与压力的关系,就青少年来说,犹如走在窄窄的平衡木上。13岁的内蒙古小代表阿斯汉还在读初中一年级,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告诉记者,一次他发现有个同学背诵的古诗比自己多,于是他去买了不少古诗书,回到家里暗暗努力;18岁的广东代表、高二学生陈萍萍,学习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虽然所就读的重点高中今年升学率是百分之百,但她仍然在会议用餐时掏出英语单词本抓紧背记。

心理压力长期积累并且不能排解,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湖南代表周丽丽做了个形象比喻,心理压力就像沟里的水,平时一点点淤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漫堤。对青少年来说,心理极度失衡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或者被逼采取“极端方式”强行排解。一些老师、家长在青少年心理方面不够重视或存在认识误区,压力长期积累就会出大问题。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之外的环境也会带来压力。李美琴说,尤其是周围的亲朋好友、邻居,他们都有“比较心理”,经常议论你的孩子如何如何,他的孩子怎样怎样。如果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都很丢面子,这也是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由中国科协发起的一项以大中学生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显示,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2002年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为45.2%。

“我的孩子上初二,书包足有10公斤。”来自陕西的代表王效力说,现在中考录取率还不如高考,分数不够、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被分流了。学校和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可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被真正打破。为了升学,孩子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还要承担更多其他的压力,真不知怎么做才好。

第6篇

【摘 要】幼儿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走上邪路的重要诱因是心理不正常,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整合资源强化心理疏导与情感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强化四个方面的要点,有效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营造亲如家庭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是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三是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四是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推进措施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已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再教育也没有问题。其实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从孩子一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一起努力,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培养孩子们看待事物、与人相处的正确理念,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幼儿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营造亲如家庭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尤其是习惯了被关心、被呵护。进入幼儿园之后,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潜意识里面并没有“关心他人”的想法。为了引导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我首先观察了解每位幼儿,找出有爱心的幼儿,表扬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捕捉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视频或照片,在班级进行具体的表扬,播放给每个幼儿看。树立了正确的典型,幼儿们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孩子们之间只要谁有了困难,大家都积极地开展帮助。椅子倒了,有人争着去扶起来;孩子哭了,有人去安慰;小女生搬不动物品,有小男生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等等。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班级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悄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并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

妒忌心理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转变为负面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嫉妒心强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了事,而要讲究教育引导的技巧,通过恰当的载体与方式,将幼儿的妒忌心理转变为瞄准先进对象进行赶超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从而逐步消除这样的负面心理,保证幼儿健康地生活与成长。例如班上有一位幼儿妒忌心相对较为强烈,别的孩子手工做得好,他嫉妒;别人画画好也嫉妒,甚至在教室无人的时候悄悄弄坏其他孩子优秀的手工作品。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大动肝火,而是经常有意识地和这位孩子进行谈心,首先肯定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如故事讲得好、爱整洁等等,帮助他梳理自信心,接下来引导他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树立赶超的目标,并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积极、阳光的心态逐步取代了孩子的妒忌心理,看待他人的优点时不再嫉妒,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争取赶上,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让这位孩子走出了心理阴影,快乐地开展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要从小抓起,幼儿教育中要适当穿插对幼儿的“磨砺教育”,在甜如蜜罐的生活中增加一点苦咖啡作为点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吃吃苦”、“受受累”,在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勇于突破自我,完成自己看似完不成的任务,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开展整理教室的活动时,我要求幼儿自己整理桌上的物品,自己将小椅子搬上桌子,便于拖地。有的孩子力气小,小椅子比较重,非常吃力,我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搬小椅子,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涨红了小脸,不仅将小椅子搬上桌面,还将教室里的玩具篮子等物品摆放整齐,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我经常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工作,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勇于去尝试。如室外活动时玩具的搬运,就全部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既锻炼了体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顽强的意志。

四、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做好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还要引导家长抓住家庭生活中的契机,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氛围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如在某一天,幼儿早上起床后突然发现没有人帮助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也没有人将早饭盛好放在桌上,甚至前一天晚上脱下来的衣服也没有人洗。在孩子手忙脚乱穿好衣服,自己盛早饭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你今天发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啊?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么?”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为他的生活与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到幼儿园之后,我还对这一活动进行延续教育,要求孩子们在班上说一说早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经过早上的行为教育之后,孩子们对父母的付出具有了直观的认识,纷纷表示对爸爸妈妈的感谢。我趁势引导孩子们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进行感恩,方式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拿东西等等。抓住教育契机,孩子们在家庭中开展的回报父母感恩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才发育以及学习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理当成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作风以及对孩子特定的培养目标设定都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众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都将他们的研究从对家庭环境的分析着手,这是由于通过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有意识或者有规划的对孩子的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和说明,以此来提升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下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给出可行的家庭教育措施。

1 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错误的培养目标导致心理发展缺陷

“望子成龙”是我国普通家庭父母亲的普遍希望和培养目标,具体到家庭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要学业有成。因此,当前家庭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从抓紧孩子的教育开始,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培养出一些只会学习的机器,而在心理方面却没能有多大成就。根据当前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众多高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多年的成才过程中由于家庭对其心理发育的忽视,导致其心理素质低下。追根溯源,错误的培养目标是很多少年未来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以学习成绩为例,很多家长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导致孩子一直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因此而出现抑郁症的病状。

1.2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心理发展畸形

很多儿童会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具备一些恶劣品质,这是一些不良行为出现的根源。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我国很多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生活节奏悄然加快,造成很多人心理压力过重。心理压力过重的人群仍然以年轻的夫妇为主,再加上成家立业本身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的家庭并不具备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条件。

1.3不合时宜的教育态度引发孩子心理发展滞后

由于传统挂念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我国很多家庭教育在教育态度上出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二是对孩子的绝对专制。对于溺爱而言,它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克制以及自我生活能力的缺失,在未来的成长中仍然会过分的依赖家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人际交往出现故障。而专制型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施以棍棒,长期的教育使得孩子养成惧怕的心理,但是其反抗会令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2 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1转变教育挂念,正确设定目标

科学的教育观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专著于孩子的课程学习成绩。因此,监护人在对孩子设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本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改善教育效果。除了对智商的培养,家长还需要对他们的情商加以关注,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品质以及生活态度[2]。转变教育观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年轻的父母应当努力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2加强沟通,塑造优质环境

沟通是完善家庭环境的很好办法,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具有完善沟通机制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对立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适当的减少和消化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3转变教育态度,采取科学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度的原则,既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专制到底。民主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比较流行的选择,这一方式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塑造出一个互相尊重以及有序的沟通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父母将其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取消包办和专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以及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比拟的,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做到上述一些措施,还需要以身作则,充当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1.当代孩子的宠爱效应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的溺爱,各种各样的娇惯,小皇帝式的地位,加上社会大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个性上的许多缺陷,他们可能有优裕的生活,有较高的智商,但是社会生活面前却是脆弱的。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个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这本来是个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做大人的赶紧上去又拍又吹,不停的安慰。如此的对待孩子,最后在孩子的心里留下的是一点挫折都不能受,一点困难都不能经历,一个跟斗都不能摔,摔了以后应该由别人来安慰,来抚爱,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动作不是很利索的孩子,摔倒在污水旁边,其他孩子不但不伸手帮助,反而哄堂大笑。

一个盲人过马路,有一个小学生去领盲人穿过街道,其他一群少先队员就起哄,嘲笑这个孩子……

宠爱的表现:

第一隔代人的关心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的对待。

第二作为父母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同时表现出某种专制,对孩子有种种的戒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第三就是因为爱,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普遍重视智力开发教育。对学习的高追求,高要求。

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只知道让别人关心,自己不善于关心别人,缺乏关心别人的心理。而且面对家长成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形成孩子心理上的扭曲,是现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宠爱效应的原因及危害

如果说孩子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是怎么造成的呢?简单地说,一个是从小没有尊重或者说剥夺了孩子关心自己的权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自己关心自己的潜在能力,但是家长――几代人都去关心他,让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关心自己和自己管理自己,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中心,总是被别人关心,于是,就造成了自己对自己都不关心,不会关心,不会管理,就更谈不上从自我出发去关心别人了。另一个就是不注重启发孩子去关心别人,不注重启发孩子关心周边的世界的其他人和其他事。也可以说,家长的启发是说一套做一套,具体表现:对父母的关心不够,对伦理关系的不当处理,所以言传不如身教。第三,同伴之间的竞争,形成扭曲的心理障碍……

那么,危害首先对家庭来说,不懂得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基本上长大后,很难做到对父母的关心,对家人的体谅。养育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幸福吗?其次,对社会危害而言,缺乏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再放大,当然也不会关心公共秩序和社会。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对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第三,对孩子自身的危害,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关心周边的世界,没有必要的道德意识,最终会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行为形成障碍和困难,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红绿灯的交通规则,只想着自己快点穿过马路,他不仅受到处罚,还可能出现危险。

二、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举行过一个国际性会议,叫做“面向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中外有很多学者、教育家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让孩子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那么,让孩子学会关心什么?

第一层次,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孩子不会关心自己,就会强烈的依赖别人。而造成这种依赖的原因,是我们大人很到位地关心和照顾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内容。

所谓的关心,第一就是让孩子真正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把什么都寄托在让大人来关心自己的基础上,自己不会关心自己,从一开始就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了解。所以,关心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学会关心自己。

第二层次,就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关心父母和老人,这样,就从关心自己扩展到关心他人。

第三层次,就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同伴和老师。

既然能够关心到自己,又能关心到家人,就能关心同伴和老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老师病了问候一下,同学病了,可以看望看望,这就是一种关心。

第四个层次的关心,要关心周边生活和环境。

在幼儿园,班级及整个幼儿园都是他的环境,到了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的环境,要对环境的关心,对生活环境的关心。

第五个层次,也是一个最大的层次,就是培养孩子们对社会、对人类的关心。

有了这样五个层次: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同伴、老师,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和整个人类,才是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发展自己人生,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混龄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的思想处处充满真知灼见。在她众多的教育思想观点中,混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残酷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对儿童也是如此。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的滋养。在大多数学校里起初是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班……这是一种认为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她提出,混龄班有利于幼儿交往和合作。

第9篇

作者:李寒潇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对象中,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造成单亲子女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离异和父母双方有一方亡故。在校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的比例相当大。单亲孩子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不断增多,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Z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10篇

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比较早,可溯及到10年前,她主要是设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归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培养积极进取,活泼开朗,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耐挫、抗挫的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1999年,她的孩子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并且在大学就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这位母亲回顾说,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对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强化理想教育,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理想教育,认为这是“对牛弹琴”。其实,孩子也有理想,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也是理想的萌芽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正确,对形成今后积极的心理品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马卡连柯在阐述他的著名的远景教育原则时指出:培养一个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美好前景的道路,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景,用自有的前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景。孩子的理想是不断更新的,他对谁有好感,就会向谁学习。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读物把关很严,小学阶段,就陪孩子到新华书店购置上百种小画书,都是利于儿童成长的。中学阶段,他们家里共购置了上百种青少年读物都是有讲究的,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受到知识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理想。他的理想是从读《干什么事最快乐》形成的,他读过动物的对话后,朦胧得体会到干自己能干的事最快乐,逐渐养成了为小伙伴服务最快乐的意识。

二、注重赏识教育,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当今家庭,孩子受到家长的娇惯,变的懦弱,不想做事,缺少自信,在任何家务事面前都说“我不行”。造成新一代人的依赖性病根还是家长,家长不让孩子做事。孩子自小帮家长做点事,家长说是“帮倒忙”,不让他们做。这位母亲可不这样做,她读过十余种心理学书籍,有意识地在孩子身上实验,做家务都让孩子在身边。孩子模仿做,就给予表扬,哪怕包饺子时他抓面,种菜时他埋菜,这位母亲都给予赏识,并教孩子把事做好,使孩子养成敢于动手的习惯。所以,孩子在家里有多种爱好,养乌龟、养金鱼、种菜、种花,在报刊上经常发表写实文章,我想是与他敢于实践,学会研究有关。孩子做事时从不说“我不行”,一般都说“我能行”、“让我试试”。心理学家认为,“我不行”是一种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塑造出来了。而“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被塑造出来。在孩子“我能行”时,家长给予赏识,就能巩固孩子的自信自强的心理。

这个孩子把“我能行”的心理迁移到学习上,上课发言踊跃,敢于实验。更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刚进入大学时,学校召开竞选干部演讲会,让学生主动上台,她儿子很自信地走上讲台,果然演讲获了奖,展露了才华,被选为学生会干部。

三、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

这位母亲说:“在家庭中,全家人活泼开朗,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常在阳光下游戏、星期日采标本,全家人动手布置家庭报栏,整理图书等。邀请几家亲戚孩子来家开赛诗会、歌咏会、作文讲评会,给孩子发奖品。在愉快的家庭活动中让孩子长知识,增才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家庭课堂不是家长教孩子,而是孩子教家长,儿子模仿老师的样子,给我们讲数学、讲故事,我们听得很专心,孩子讲得很起劲,我们每次都夸他讲得好,儿子兴趣就越来越高,经常这样活动,儿子在快乐中复习了功能,提高了说话能力,消除了胆怯恐惧心理,形成了后来的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做家长的以愉快乐观的心境,引人入胜的方式,饱含情理的语言,全身心的投入,真可谓是对孩子尽到了教育之责。

四、引导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呢?这位母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家里添置物件都征求孩子的意见。每逢寒暑假,让孩子负责一两周的家政管理,发给其家庭生活费,让他拿计划,让他买菜买粮,他居然在一两周里把家庭生活搞得有条不紊。平时孩子的生活也让其自己当家,自己选购衣服,自己招待同学,做母亲的只给适当的建议与配合。孩子有了缺点,他们在家庭民主会上适当提出,让其自我矫正。不断学会自我评价,每周都自己量化了成绩,并在自己房间里的“自我表现量化图象”上标上点和曲线,自己约束自己。她从来不干涉孩子的正当秘密,让孩子自己有一片“小天地”。

五、重视挫折教育,培养孩子耐挫抗挫的心理品质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站起来的动力,关键看孩子耐挫力的程度。

第11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理念应渗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中去。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 加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 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 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 学校还应努力帮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2.1 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蔼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第12篇

【关键词】评价;民主性;个体差异;多元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是关键。当前,评价已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要求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我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争取把教育做到每个孩子的心里。现在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面向全体,体现评价的民主性。

“面向全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对此,我的理解是:“面向全体”是相对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讲的,指的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因而本着这样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也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组中的学生进行评比,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与奖励中,这种方式既可以照顾到全体,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个体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照顾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使他们在鼓励中进行快乐的学习,可以使全体同学在相互鼓励与竞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这种方式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参与的民主性。

二、体现个体差异的评价

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于每个同学之中,因而,在课堂评价中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让他们在爱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节课的上课伊始我都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展示,他们有的讲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有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有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甚至在黑板上教大家识字……在进行自我展示后,我便让学生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有的会说:“某某同学真有礼貌,上讲台后就对大家问好;有的同学会毫不掩饰的大声夸赞某个同学真棒;有时大家还会情不自禁的给同学鼓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立,可以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准备自己乐于展示的事物,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首先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识字、认字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真不错,认识的字可真多啊!”虽然这些学生和优秀的学生比起来,认识的字并不多,但教师的宽容、激励会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评价也在逐渐升温,在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形的评价:“你读的真有感情啊,老师都被你的声音深深的打动了。”然而,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做的不是很棒,那么作为老师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我会和颜悦色的说:“如果你能把声音再放大些,把语速再放慢些,你读的会更好的,你可以再来试试吗?”以此来给学生的阅读升温,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进行阅读学习。

三、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第13篇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班,内容是介绍某咨询疗法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培训回来后,拿着厚厚的一沓资料,准备学以致用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新的技术,真的能算得上是一种疗法吗?

著名的教育家陶宏开以解决网瘾问题著称,他也因为这个名气被媒体陷害了一把。一次,某家报刊办了一个网瘾问题讲座,台上有包括陶宏开在内的几位专家,主持人叫了两个网瘾少年上台,请陶先生当场解决!

结果可想而知。不要说解决,双方连对话都难以进行下去。于是有媒体笑称:网瘾专家败走麦城。

毕竟,让陶宏开成为事件的主角,多少有些不厚道。因为他不是心理咨询专家,而是位教育工作者。他本来就反对把网瘾当成疾病,而是只把它当成一个教育问题。

如果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你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来访者坐到你面前倾诉时,你一边保持关注姿态,一边在心里不以为然,“这算什么问题呢?不过就是有些错误的观念罢了”。

“追求成长”、“助人自助”,这些口号心理咨询师们耳熟能详。如果刚刚加入这个队伍,第一节课上老师就会给我讲到这些宗旨,但很少有人思考,这是医学的目标吗?哪个泌尿科大夫,或者心血管病专家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他们都是自己动手来解决病人问题,病人只需配合医生的指示:要你站着,你就不能坐着;要你服三天药,你绝不能服两天。相比之下,没有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可以这样严格地控制“病人”,最终达到效果,反而还得由来访者自己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些被称为“疗法”的技术真的是医术吗?

“疗法”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授予的。在发达国家,一种技术要想上升为“疗法”,必须经过许多关才能判断它是否有效。

首先,判断一种“疗法”是否有效,要考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许多疾病不用任何治疗是可以自愈的。夏天吃坏了肚子,不去治,也不会拖到冬天;冬天得了感冒,完全不理睬,也不会拖到夏天。当然,它们有可能加重,但大部分情况下身体可以直接治愈这些小病。

除了自愈能力,一种疾病还可能因为治疗以外的因素而痊愈。比如,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医生并没有看出病因,开了其他的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的营养跟上了,病自然好转,但并不是医生开的药起了作用。

把这些因素排除掉,还要考虑这种技术体系的作用是否属于“安慰剂效应”。它是真有用,还是只提供了精神安慰。“生物磁力”、“外气发放”这些在物理上已经被检验为并不存在的虚假事物,确实对许多病人有效。

此外,还得拿出统计数字说话,并且考虑方法带来的副作用。经过如此长时间的严格检验,一个疗法的诞生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严格的程序来衡量所有的“心理疗法”:许多心理疾病本来就能自愈,环境在心理疾病的形成和变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咨询师的身份就是“安慰剂”,即使真有效果,如果咨客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仍然属于副作用……可是,在心理咨询界,却是从精神分析开始,经过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到现在派生出音乐疗法、叙事疗法、绘画疗法……五花八门的,据说总数多达四百余种,全是发明人说它有效,它就有效了,从未经过什么检验程序。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其实根本没拿它们当医术?“疗法”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比如,一个人心情不好,经过咨询师的劝说,解开心结,满意而去。但它就因此该被称为是“治疗”吗?通过谈话,改变了别人的想法,这不正是一种教育吗?

现代心理咨询业从精神分析开始,最初是由一群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创立的。草创之初,他们的科学武器都来自于医学,只能用医学术语解析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而用医学术语标识自己的工作方法。直到今天,心理咨询业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医生手里。尽管不少非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反复声称,“我们不是大夫,心理问题不是病”,但这类声明没多少实际意义。

在这种话语模式中,首先便要把各种心理问题统统称为“病”。这个名单现在越来越长,已经包括了诸如“处女情结焦虑症”、“恐艾(滋病)症”等稀奇古怪的名称。有“心理疾病”的人自然是“病人”,能够解决“心理疾病”的方法,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心理疗法”。

实际上,许多心理咨询技术,我看更像是“教育法”。

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咨询的目标就被认为是引导来访者完成他未完成的成长问题。在咨询师看来,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的成长过程被“固着”在人生较早的某个阶段,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他们就是要让来访者再次成长。以“成长”而不是“病愈”为咨询的目标,这不正是一种教育吗?

在前苏联心理学界,因为有巴甫洛夫这样的行为主义传统,他们一向以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原理来看待行为问题。许多在西方被称为“心理疾病”的现象,在那里被认为是错误的。可现在国内学界言必称西方,前苏联的许多学术精华被忽视了。

第14篇

妈妈不懂我心事扣她一分

昨天,参加活动的广州市海洋地调局员工吴能友的女儿吴玢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给妈妈蔡秋蓉打出99分。之所以扣掉一分,吴玢说:“有时候,她不懂我的心事,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妈妈总是扔掉我做的手工,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可爱的女儿一席话让妈妈马上“自我检讨”起来,蔡秋蓉说:“除了学习,我不愿意她花太多时间在做手工等活动上,其实,多参加别的活动很好,以后我一定会注意的。”

参加活动的张光远小朋友对妈妈也有点意见,不过他还是给妈妈打出满分,他说:“她有时候有点粗暴,会布置很多作业给我做,我希望她不要以妈妈的名义来‘欺压’我。”

八成孩子最喜欢妈妈热心助人

关于母亲,孩子最有发言权。省妇联在组织这次活动前,对广州市一些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题为《你心目中的好妈妈》问卷调查。

接受调查的孩子年龄从11—15岁。你最喜欢妈妈哪一点?80%的孩子选择的是“热心助人,能与邻居融洽相处”,其次是“即使考试分数差,也不打骂”和“能接受电子游戏、网络等新鲜事物”。受访孩子认为,妈妈能接受新鲜事物很重要,这样和自已会有更多共同语言。

八成孩子讨厌妈妈安排培训

你最不喜欢妈妈哪一点?80%的孩子都选了“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一项;专家分析说:“被高度计划的童年是孩子们最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他们有权利讨厌。”30%的孩子最讨厌妈妈“当着孩子或他人的面与爸爸争吵”。

六成孩子希望妈妈改善教育方式

你认为“现代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善于与孩子沟通,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热爱生活,有现代家庭生活知识”两项。还有的孩子填写了“不要随便误会我做的事情”。在被问到“你觉得妈妈在哪些方面最需要改善”时,60%的孩子对母亲的教育方式不满意,希望母亲改善,40%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妈妈缺乏幽默感,希望她们能“增添家庭乐趣”;还有30%的孩子希望妈妈“多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孩子最想说“妈妈,我爱你!”

第15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 得天独厚 矛盾 朝令夕改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既想鼓励孩子独立又怕累着孩子

从孩子哇哇落地时父母就开始盼着孩子会说会走,等会说会走了又盼着孩子上学,等孩子上学了吧又开始盼着孩子能早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向独立过渡需要锻炼时,家长的心却软了。他们想把孩子紧紧的抓在手中,什么事都要帮着做。在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沟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家里家长也这样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玩具。可当家长看见孩子可怜巴巴的好几分钟都没系好鞋带时心就软了,赶紧上前帮孩子系上。吃饭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吃或自己吃得慢的,干脆把碗接过来一口一口喂着吃。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只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如果这些事都要代做,那孩子什么时候能独立。每个人的每个生活学习的小技能都是在不断地锻炼中学会的,要想让孩子早日独立就不能怕他们受累,没有付出是不会有回报的。

二、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闯祸

比如剪纸,可以锻炼孩子的手脑并用。所以家长鼓励孩子拿剪刀用剪刀。可当孩子不小心剪破了手指,他们就心疼得要命恐怕发生更危险的事,干脆把剪刀藏起来,不让孩子看见更不让孩子剪。家长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参加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可当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别人找来的时候,家长便会勃然大怒,把孩子训了一番,还得掏钱赔人家;当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可能用到棍棒之类的物品难免戳伤,家长又要带着孩子给人赔礼赔钱。于是家长们很头疼,他们认为还是把孩子关在家里自己玩比较省心。这样孩子们就算闯祸起码不要赔礼赔钱了。那些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想法就这样散了。家长们企图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做事主要是靠右脑支配,只是感性地去处理一些事情,很少能用右脑来理性地去处理。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各种行为规范等。

三、既想让孩子品德高尚又怕孩子吃亏

每个家长都喜欢品德高尚懂礼貌的好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懂礼貌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向这方面发展。他们会给孩子讲许多类似“孔融让梨”的故事,从而启发孩子。孩子在幼儿园里也会这样做,在老师发点心的时候拣个最小的拿。当孩子们到家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做的事说给父母听时,他们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谁料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和人交一样的钱岂不折本了,于是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他们不理解到底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省给孩子吃。他们往往忘记对孩子尊老爱幼方面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专为你买的谁都别想吃!”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就该归我的意识。这样的家长真是愚昧。他们是在教育孩子吗?他们是在教育孩子怎样自私,与他们那些所谓的礼仪说教明显矛盾。有些家庭仅仅在理论上教育孩子礼让,而在实践上却大大培养幼儿的自私心。家长说的是这样可做的又是那样,孩子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符合家长的要求。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抓住大人的心理,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四、既想让孩子的智力得到早期开发,又怕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