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资产运营管理范文

企业资产运营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资产运营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资产运营管理

第1篇

一、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现状

物业管理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居民住宅小区、企业办公楼、学校、甚至是市政基础设施等多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然而,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来看,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惨淡经营的微利行业。目前,我国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盈利能力不强,无法取得与物业管理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经济效益。这是严重制约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物业管理企业单纯依靠收取物业费已经难以维持生计,遑论取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了。物业企业只有大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物业费的收取率,或者是增加物业企业的经济增值点,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改善企业的运营模式,调整物业企业的资产运营[1]。

二、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1、物业管理行业将逐步向资产运营管理模式发展

物业管理企业为了克服长期以来的微利困境,将逐步向资产运营管理模式发展。这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一些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对物业管理企业的资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的资产运营模式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物业管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覆盖面极为广泛的物业管理平台,物业管理企业利用现有的物业管理平台开展资产运营管理业务,是具有巨大的优势的[2]。物业管理企业开展资产运营管理模式,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开展资产运营管理业务,可以有效延伸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内容,改进传统的物业服务,能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业主生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开展资产运营管理模式能有效增加经济增值点,为物业企业创造更多的收入途径和渠道,进而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扭转物业管理企业长期以来的微利困境[3]。

2、物业的资产化运营管理与物业集成化结合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分支,其宗旨是获取丰厚的利润。物业管理企业的最终利润,深受物业终端客户数量的影响。作为服务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业主,这就为物业管理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终端客户,奠定了物业管理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其次,物业管理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业已逐渐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巨大运营资产。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打破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束缚,寻求商业合作伙伴,积极整合物业的各种资源,在服务业主的同时,也为物管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物业的资产化运营管理与物业集成化结合,将构成物业管理企业全新的价值链,推动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4]。

三、物业管理与资产运营融合创新的经济价值

1、物业资产运营的内涵

广义的资产包括多种类型,诸如不动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物业资产运营主要指的是不动产运营。从物业管理企业的目标来看,物业的资产运营是对物业所有的不动产进行经营和维护,以实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物业资产运营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投资经营视角下的资产运营模式,另一种是组织管理视角下的资产运营模式。从宏观上来说,投资经营视角下的资产运营模式是通过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并对资产进行组合管理和经营,从而获取经济收益。组织经营视角下的资产运营模式是组织物业管理企业拥有的不动产,对不动产进行运作,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5]。本文主要对物业管理企业的不动产运营进行分析。

2、物业管理企业不动产运营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住宅小区的商铺运营、停车场运营。物业管理企业要在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高质量的商铺,将商铺对外承租出去,一方面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收取商铺租金,实现物业管理企业拓展收入来源的目的。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停车场的运营。物业管理企业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高质量的停车场,为业主提供优质的停车服务,同时加强对停车场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通过停车场的运营向客户收取合理的停车费用,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来源。(2)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旗下的商业楼宇管理运营。物业管理企业旗下的商业楼宇是物业管理企业重要的不动产资源。物业管理企业要合理规划利用商业楼宇,在市场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商业楼宇进行出租,收取丰厚的租金,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收益。另外,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利用旗下的商业楼宇,自主进行商业活动,在无租金的优势上开展商业活动,为物业管理企业开拓财源。(3)维护物业管理企业在管项目,提升在管项目价值,提高物业费水平。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大对在管项目的维护力度,为业主提供更为便利和高质量的物业服务,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合理的物业费用,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费收入。(4)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旗下的不动产投资,获取高额回报。物业管理企业要整合企业旗下的不动产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大对不动产的投资力度,并确保投资收益。通过对企业旗下不动产的运营来实现高额的经济效益。(5)维护管理物业产权,赚取丰厚租金。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物业产权的管理,改善物业的基础设施,为业主提供各项便捷的增值服务,增加物业经济效益的增值点。

四、结语

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微利行业。微薄的经济收益严重制约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之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调整资产营运模式,能有效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收入,改善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因此,中小型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勇于探索资产运营模式,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陶海燕 单位:温州康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彦琴.浅谈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0,No.349(2):104-105.

[2]冯国斌.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运行和经济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5):113-113.

[3]杨二霞.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25-25.

[4]孙峻,刘于鑫,姜雯等.物业管理与资产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建筑经济,2009(8):66-68.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 融资模式 运营管理

一、引言

企业融资是企业以自身主体进行资金融通,实现企业内部资金供求的平衡状态。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生命线,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是围绕房地产及其项目融资进行的。总体上说,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分为传统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与新兴融资方式(信托计划、投资基金等)两种类别,不同融资方式在融资成本、风险、项目规模等方面有着不同适应条件。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基本特征

(一)较多依赖外源性融资

房地产企业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其具体融资方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融资成本选择与负债结构、可实现收益等。作为非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向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内源性融资,即利用本企业长期积累的自有资金或可供使用资产进行再投资活动;二是外源性融资,即主要依赖外部资金或投资的供给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基本需要,如将投资者资金转变为公司股份的股权融资形式。房地产企业从事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资金密集型生产的基本定位,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对大规模、长期资金的需求状况,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实现企业资金融通是房地产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以土地与房产抵押为条件

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以房地产企业自身为融通主体,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及企业未来发展预测,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渠道筹集资金、合理组织与安排企业对资金的供应。房地产企业融资行为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间接融资方式就是通过向金融机构(银行)间接贷款进行的融资活动,这种融资活动中作为直接借款人的房地产公司与作为直接贷款人的投资者之间不存在业务往来,而是借助中介机构媒介作用进行;直接融资就是指房地产公司作为直接借款人向作为投资者的直接贷款人进行的融通活动。房地产企业的上述融资活动都需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担保物进行借贷或资金融通的条件。

三、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及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信托融资

在国际范围内,房地产信托融资也被称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是指“信托+银行”的融资方式。基础建设投资信托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种信托方式,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其目的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项目实施资金支持。其遵循的基本流程是:房地产企业充分表达项目建设融资需求,并针对项目实施制定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拟定资金信托文件等,然后由相关机构进行信托推介,最终成立信托计划,将资金投入项目运作中去。当前房地产信托也存在诸多问题,信托机构监管不到位,导致不合规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信托机构管理经营不到位问题也十分突出。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方式是以企业增加新股东的方式融进股本,获取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的长期稳定资金,与债权融资相比,股东收益与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密切相关,同时企业自身不需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股权融资具有资金使用长期性、不可逆性、无负担性等特征,当前上市融通资金成为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股权融入资金是企业股本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也能够进行相应的投资等活动。但上市融资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从长远看,不能完全满足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同时上市融资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很难以实现上市融资;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上市资金周转等问题。

(三)债券融资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比重较小,国家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格要求、债券市场规模等限制了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的可能性,同时,债券融资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资本金状况及其担保要求等都严格规定。

四、有效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运营管理策略

(一)多元化融资方式互为补充,实现集约化融资

当前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方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等。房地产企业要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实力为基础,在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与未来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以多元化融资方式互为补充,实现企业整体融资水平的提升。以转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为契机,实现房地产企业集约化融资目标,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成效。

(二)规范金融市场环境,提高金融工具创新力度

完善金融市场各项监管法律法规,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是提升企业融资效率的关键因素。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工具明显不足,适用于房地产企业特性的融资工具创新力度不够,如抵押、按揭等原始企业贷款方式依然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根据房地产企业的特性及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设计出多样化的金融融资工具,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途径,是提升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的现实选择。

五、小结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工资工具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企业集约化融资为目标,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实现多元化融资方式互补机制,有利于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郝智慧,邵四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2).

[2]姜永铭.房地产企业融资外部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6).

[3]徐航涛.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困境与创新[J].时代金融,2011(17).

第3篇

企业要想稳步运行,就需要有充足的营运资金作为基础。只有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营运资金,才能实现单位利益最大化。而营运资金在企业资金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所以对其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本身的获利水平。然而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其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企业的获利及其经济效益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采取措施解?Q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促使其良好发展的关键。。

二、运营资金的概念与特点

营运资金也称为营运资本,其在概念方面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在狭义上,可以称作净营运资金,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从广义上讲,它指企业在流动资产上所投放的资金。营运资金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偿债能力。这个数值越大,则表明它偿债的能力越强,当营运资金成为负数时,则表明该企业可能会随时因为周转不灵而中断正常的运营活动。

营运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最具获利、流动性最强的一部分,而根据其本身经营与发展的实际要求,现有的房地产营运资金管理所存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其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由银行等机构的贷款来支撑,自有资金比较少;其次,其流动资产的比例较其他企业高,这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业不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厂房等资产;最后,其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例也较高,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房地产业可以进行预售,而企业为了尽快的使资金回笼,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预售的方式,所得的收入都计入“预收账款”之中。从而使得流动负债比大大的提高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点是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中产业链长、资金的循环周期长和资金的回笼速度慢等。

三、房地产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阻碍着其稳定发展。

1.房地产运营资金的结构不合理

通常来讲,企业的负债率应保持在50%左右,合适的负债可以增加企业运营资金的数额,节约税金,从而为企业带来财务的杠杆收益。但是若是负债率太高,则企业随时可能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会有较大的破产风险,而在近几年我国35个大中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4.8%,比计划高出近25%,如此高的比率非常不利我国从房地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房地产运营资金的周转率较低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房地产企业的日常经营变得越来越复杂,需求与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由于我国资金控制的技术手段落后,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低,而房地产企业中存货周转虽在不断加快,却也抵不上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速度,因此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也不断降低。

3.房地产运营资金的控制不足

由于我国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营运资金控制意识不强,手段也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性,甚至一些企业连预算概念都没有,对于资金的使用都凭借自己的经验,更加影响管理人员整体把控营运资金的难度,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改进房地产资金管理的相关措施

1.提高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需要在管理层面加强资金管理理念的融合,还需要将控制成本、降低投入产出比的思想向全体员工进行灌输,将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识在工作的所有环节中贯彻。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提升资金运动与流向的实时动态掌握水平,能够尽早发现资金流动的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2.改善资金管理的环境

房地产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应首先从房地产投资的决策入手。这是房地产营运资金管理的起点。对于其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是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除此之外,完善房地产的金融市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也是改进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上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原本的融资渠道基本都为银行贷款,导致企业一旦周转不灵,就有可能偿还不起银行的本息,使企业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也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而多渠道的融资可以通过创新的组合形式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3.加强对于流动资金的管理

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营运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统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企业的流动资金与经营绩效明显呈正比,对于房地产来说,流动资产由应收账款和存货构成,并且存货占了极大的比例。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增加销量、防治囤积,同时鼓励客户在消费中提高投入比例,并鼓励贷款的消费者积极还款,增加流动资金量。例如,可开展相应的优惠活动,或一次付清享受折扣等促销方式,使应收账款的周期缩短。

第4篇

关键词:电信运营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现状 发展 可持续

一、引言

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类型,电信运营企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所在,其企业类型基本属于国家所有企业中的基础服务性企业。在其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通常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60%-80%之间,更有甚者达到了80%以上。可以说,同其他企业类型相比,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普遍较高。无论对任何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管理都极为重要,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持续经营,还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与竞争力。对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如此之高的电信运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另外,电信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有其独到的特点:资产种类多、数额大、维修率高、折旧率高、维护成本高。电信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在最近几年呈现出一种递增趋势。每年固定资产的投资额都能达到数千亿元。可见,固定资产对电信运营企业而言,极为重要。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将会直接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的运营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国部分电信运营企业具有国有性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好坏,还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有资产的效益。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电信运营企业而言,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其中的问题

(一)缺少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统一部门,执行监督相对匮乏

前文已述,在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大,通常在60%-80%之间。但是,电信运营企业如此众多的固定资产却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执行监督也相对匮乏。在电信运营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通常是由财务部门或者由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兼职负责。不仅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一个统一负责的部门,还容易造成资产的管理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此外,当前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不一、素质参差不齐,可能无法对固定资产做出统筹安排与合理调配。同时,电信运营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方面较为忽视,执行监督不到位。个人侵吞企业资产的情况屡有发生。或者早已报废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上还依旧存在。

(二)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机制不健全,间接造成固定资产被积压

近些年来,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发展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运营企业纷纷借扩大企业规模之际,购置大量固定资产。但是,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电信运营企业并未建立与此相关的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机制,间接导致固定资产被重复采购和闲置,造成固定资产被积压的现状。通常,各类企业尤其是省级以上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采购权。企业内的各部门也可根据部门需求进行一定的自行采购和安装。采购预算机制的缺少,极为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被重复购置,不仅造成资产成本过高,还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电信运营企业管理者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内控机制尚不健全

在我国,各电信运营企业基本都经历过重组或者并购。因此,在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中,管理者通常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普遍存在着“重构建、轻管理”的现象。同时,企业内控机制也尚未进行相关建立与健全,因此也就无法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指南。在这种背景下,固定资产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同时,造成大量固定资产实际无法被充分利用,电信运营企业的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

(四)固定资产账实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种类多、数额大、维修率高、折旧率高、维护成本高、后期资产盘点难度大。我国很多的电信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实物盘点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的盘点常常数年进行一次。同时,几乎每一个电信运营企业都遇到过电线、电缆被盗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每次间隔数年一次的资产盘点中,账实不符的现象几乎成为必然。此外,很多电信运营企业常常直接将资产设备交与个人使用或维修,并且并未对此收取相关押金。一旦职工离职,不仅资产的回收成为困难,账面资产也沦为虚设,国有资产被流失。

(五)固定资产盘点台账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大多数都已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甚至电脑台账。但是,将具体台账落实于整体设备、板件、线缆的基本没有。台账的设置不够细致。容易造成两种问题的出现。其一,固定资产台账格式不统一,缺少相关的动态联系。涉及各部门(比如,财务部门、仓库、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等)的“闭环管理”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成为以各部门独立台账为基础的“信息孤岛”。造成企业账簿记录有固定资产的相关记载,但是却没有来源,甚至企业实际不存在实物的现象。或者企业拥有资产实物,却没有对此录入相关台账。其二,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这一特点造成电信运营企业无法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进行短周期多部门的账务核对工作。

三、当前完善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未来建议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详见表3-1。

表3-1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二)全面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与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原有通过手工记账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卡片式的管理形式必须被以信息化管理为媒介的现代化手段所替代。在信息化和IT技术的发展之下,我国企业已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对此,电信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可引入计算机电子技术,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省略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的重复录入,以及折旧的自动计提与核算等,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弥补其原有漏洞。同时,还应辅之以我国当前成熟的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实施全方位的实物监管,涵盖从项目分解至设备购置、领用、转移、调拨、调整、盘点、变更、报废等各方面。

(三)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笔者建议,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资产使用者,及时订正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的相关责任由原来的“名义负责人”落实到固定资产的最终实际使用者身上。避免由于员工工作变动而产生工作交接所造成资产闲置、损毁、丢失等情况。同时,还能改变原来只能在固定资产盘点中才能发现问题的情况,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在日常工作就可以及时订正。同时,电信运营企业还应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应该是结合众部门(比如,财务部门、仓管部门、资产维护部门等)的一种集成化的信息共享共用的资产管理系统,以资产至线路、模块、电缆等的细分为基础,以“设备线路调拨调整单”、“工程开通单”、“采购入库单”等为主线,形成闭环管理。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由于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资产数量大的特点,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尤其是对金额或者数量所占比例较高的固定资产,更应对其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资产购入、安装、调整、检修、年终盘点等工作。同时,还应分配专人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转让、报废、损毁、出卖、计提折旧等事项。作为电信运营企业,可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固定资产管理者进行统一管理,以通过“管人”来“管物”的新方式替代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争取实现企业不仅要管理好固定资产实物,还要强化对人员的管理,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于具体个人。

参考文献:

[1]金辉.加强电信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分析[J].中国外资.2011;23

[2]李有华,郑厚清,张爱红,王洪英.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务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2012;7

[3]苏杰.浅析电信企业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9

[4]孟雪严.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21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房地产运营的成本也不断加大,为了更好的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避风险,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就要管理好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资金。

一、房地产企业运营资金的分类

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资金主要运用在企业正常的采购生产管理、营销宣传活动和企业自身运行的资金分配当中,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企还会参与理财投资的经营。所以可以根据房地产企业的运作特点将其运营资金分为生产的运营资金、采购的运营资金、营销的运营资金和理财活动的运营资金。

二、房地产运营资金的特点和现状

1、房地产运营资金的特点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其资金主要来自七个方面: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自筹资金、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购房者的定金和预付款以及其他资金。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都是源于银行贷款,企业本身的资金比例较低。因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在于买地、建造楼房销售楼房和企业自身运行方面。其中买地和楼房的建造是大部分自己的流向,而房地产企业又是可以在得到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在买地规划之后但是房屋没有施工完成的情况下进行期房销售的,在营销结束是就可以得到资金的回收。但是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如果施工期间的销售不利没有资金回笼,就不能偿还银行的大额借贷的利息。或者没有在既定时间能完成计划内的楼房还要对消费者进行违约赔偿,房地产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都在流动运转当中,采购、施工、营销宣传和不断的偿还应该本息。所以在房地产企业的整个运作中要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充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合理运用好企业的可运营资金。保证企业良性的运行发展。

2、房地产运营资金的现状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成熟的现阶段,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负债率孤傲高。流动资金的占用越来越大,运营资金的周转周期变长。现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过了2007年之后那段黄金销售期了,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库存量很大,这直接就占用了企业的大部分流动资金延长了资金的回笼时间。使得企业的盈利受到严重影响。科学有效的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自己的管理体系是必要手段。只有将企业的运营资金准确有效的分配和使用才会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

三、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价值链主要体现在自身生产,而房地产开发企业则恰恰相反,主要体现在企业外部,由活动策划公司,企划设计,营销顾问公司,建筑施工单位等共同组成,当这些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相协作时,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润空间增大。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外部的客户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直接影响各个环节的营运资金管理。

1、采购方面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如果说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血液,那么可以说质量是房地产企业的命脉。没有靠得住的质量保障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更不必谈企业的利润了。采购是房地产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不能只为了减少陈本而在选择供应商时按照报价由低到高选择,若想在众多房地产企业中具备自身的竞争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要尽量减少成本,最大利益的让利给消费者,这样才能持久发展。所以采购部门必须要选择有信誉保证和经济能力的供应商企业进行合作,为了控制成本也应在采购明细和数量上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对供应商也要能够制定有效的制约细则,例如交货的质量、时间和服务等方面。如若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质量不达标会大大影响工程质量也会对企业本身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供应商不能够按照既定计划配送相应建筑材料会大大影响工程进度,相反若供应的材料大大超出工程实际应用也会造成成本浪费,这样都会增加企业整体成本直接影响销售,减少利润甚至大大延缓资金回流。是所以在房地产企业采购资金的运营管理方面一定要专业化,企业高管应该很好的监管和督促采购不能,制定出一系列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顺利的进行的措施和方法。合理的分配和运用好采购的营运资金。

2、生产方面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生产部门要根据企业的整体营销计划合理的设计施工进度,要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监管施工进度,要与采购不能有效沟通协调,保证材料采购的及时供应并不造成浪费。不能让生产占用过高的企业资金比例。房地产企业的运行与制造业不同,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就是建筑住,建筑物的进度和质量都直接影响着销售。房地产的销售与制造业不通的是不能埋头制造然后再寻找买家,房地产企业买地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合理的调查,并根据消费者的意向进行设计施工。并根据企业的计划辅助销售保证企业的利润和资金回流。而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在如今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应该更多的注重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宗旨,要更加的重视房产的设计,施工的承建单位。要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又要符合质量的工程进度,在施工中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

3、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2007年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老百姓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理智。大部分城市的百姓也很少会以投资为目的的购买行为。所以现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速度要比之前放慢了,资金回收放慢就意味着企业成长的脚步放缓。这就要求营销部门不能按照老套的以短信群发的方式就能招揽顾客看房买房了,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当今谁会,宣传途径五花八门,怎样进行企业的营销宣传方案是个技术手段,既要能够充分的宣传出企业房产的优势让更多的目标客户知晓,又要合理的控制宣传成本。在销售环节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能力,要选择线下直销和互联网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线下直销也要考虑是企业直接营销还是找公司分销,或者是企业自营和公司分销共同销售的方式。在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不仅要求营销速度,也要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样才能在客户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好铺垫。

4、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都是比较紧张的,在能够保障正常的采购施工和营销宣传等并能如期偿还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贷本息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业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理财活动当中。参与理财活动的投资资金要严格控制。其参与理财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流动资金进行再生产和销售。万万不能让理财活动成为企业资金的负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对金融机构借贷的偿还。要合理的本文主要针对房地产企业运营资金的分类和特点,在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宣传环节和参与理财活动时运营自己的管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参考文献】

[1]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1-2016[J].会计研究,2013(12)

[2]王凡.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会计系,2014

[3]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究,2014(6)

第6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项目企业营运资金财务管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从利润表项目回归到资产负债表项目,促使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应该抛弃传统的利润考核概念,着眼于企业长期财务战略,改善资产和负债质量,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财务活动大致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但是后两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必须由企业最高当局集体决策。会计师们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经常考虑的是经营活动方面即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会计师们每天就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资金收支作出财务决策。企业的某一时期资产负债表也就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静态反映。

营运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它具有投资回收期短,流动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加速营运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实际工作中既要防止营运资金超过经营规模实际需要的资金水平出现过度资本化,又要防止营运资金主要靠流动负债支撑其流动资产需求而出现过度交易化。

从资产负债表看,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就是资产负债项目的流动项目管理,实质上营运资金管理就是要求会计师们如何安排流动项目各会计项目的数额以及他们的结构。因为资产负债表左右上半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就是营运资金,即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在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营运资金=股东权益+长期负债-长期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可见营运资金管理同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都有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正常的企业大多数采取的是稳健的营运资金政策,长期资产项目资金由股东权益增加和长期负债解决,企业加强资产负债表上流动项目管理,合理配置资金,从而做好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流动资产项目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流动负债项目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虽然表面看营运资金涉及上述方方面面,但是企业具体的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第二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管理,第三是以库存材料和产成品为主的存货管理,第四是短期借款管理。

一、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

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的股票、债券、基金和从事短期获利活动的可辨认的金融工具。他们属于企业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变现性、支付性最强的流动资产,企业持有他们适当的数额,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目的,企业通常在权衡持有成本、交易成本和短缺成本后确定最佳持有量。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

1、建立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内部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账户,结算中心根据同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的供应销售的客户情况,分别在同一地域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域的相关银行开立账户,主要目标是建立企业通畅的结算渠道和融资平台,是企业的资金能够进的快,出的稳。

2、严格按照国家的货币资金控制的规范要求,建立内部的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收支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3、加强企业的金融资产的管理,金融资产较多的企业应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企业当局指定的政策进行资产的购进、出售交易,确保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4、企业应当按月或按周编制资金的预算计划,包括资金的回收计划和资金支出计划,及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二、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管理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必然发生应收账款。应收款项的回收周转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运资金的安排使用,从资产负债表上分析,应收账款属于重要的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其应收账款管理政策一方面涉及到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供应等重要经营活动,一方面涉及到企业的营运资金的筹集持有政策管理。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中,综合权衡成本和收益,结合自身的营运资金能力,制定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从而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财务部门每月月底根据下月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考虑营运资金能力,计算出企业能承受的最大的应收账款额,对照不同客户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分别计算出相应的赊欠额度,从而要求销售部门计算出下月的销售量。

2、生产部门根据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安排出企业的生产计划,确定企业的材料采购计划和企业的商品库存计划和工资开支计划。采购部门按照材料的采购计划计算出下月的资金计划,包括应付账款的还款计划及材料开支的资金量。

3、财务部门汇总企业各部门的资金需要量,根据企业销售回收的资金以及企业可动用的金融资产自动详细的资金开支计划,反馈给企业的相关部门执行,从而保证正常的资金周转。

4、企业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必须重视和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每月分析资产负债表及应收账款明细账的财务数据,考核客户的履约付款情况,对超过信用期限拖欠或拒付的,企业立即启动相应的收账机制,最大限度的收回拖欠款项,从而保证企业的营运资金正常周转。

三、存货管理

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项目,一般情况需要占用企业相当大部分的营运资金。存货管理历来是企业最重要的流动资产管理,存货周转率一方面关系到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一方面关系到企业营运资金效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周转材料、自制半成品等项目。传统的存货控制方法是ABC分类法、经济进货批量法和及时生产存货系统。企业在实际管理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根据生产销售计划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每个环节科学管理,在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四、短期借款管理

企业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短期流动资金的不足,主要从商业银行筹集短期贷款。短期借款是企业流动负债项目,它的特点是筹资弹性大、容易取得、手续相对简单但资金成本高、借款周期短。目前商业银行为规避经营风险,对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不仅要求极高,而且有要求经营效益好企业担保或企业自有资产抵押,从银行取得短期资金已经相当困难。在实际中企业短期负债融资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企业之间资金拆借,一是内部职工集资,一是从财务公司借款。企业在运用短期负债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应考虑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

2、短期借款的筹资规模,应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

3、短期借款的支出用途,应考虑主要解决营运资金,不能用于长期资产购置,避免引发财务危机。

第7篇

(一)国外准则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准则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6年出台《投资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当投资全部或部分地通过发行股票或其他证券取得时,应以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而非名义价值或面值作为购置成本。1990年IASC在《金融工具原则公告草案》中指出交易性(或经营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允许投资性和筹资性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1991年征求意见稿ED40《金融工具》是IASC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第一项综合性征求意见稿。ED40提议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投资性和筹资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以历史成本计量,但是公允价值可以作为备选计量属性。1994年IASC了征求意见稿ED48《金融工具》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后续计量问题。到了1997年IASC推出了综合性讨论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处理》提出了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份讨论稿探讨了公允价值会计方向的深入程度,全面公允价值模式下可能导致的计量技术性问题,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易变性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列报等问题。1998年IASC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提出了两个步骤,一是满足各界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会计规范的迫切要求,尽快出台国际准则;二是与九个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组建金融工具准则制定的国际性联合工作组。2000年的《准则草案》对传统公允价值概念做了修订,并设计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可靠性,收益性报告的实现原则与易变性,企业金融工具项目的对外报告与内部管理的一致性问题备受关注。首次对公允价值作出详细规定的是2006年9月FASB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

(二)国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准则把金融资产分成了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者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涉及到公允价值问题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票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设有公允价值相关账户,其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都以公允价值入账,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投资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公允价值变动在资产负债表日转入资本公积。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当期的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对所有者权益有影响。由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资金的管理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资金管理困境

(一)投资战略选择中的资金管理问题 投资战略往往建立在一定的资金实力基础上,与企业的现金流息息相关。由于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是资本公积,给企业的收益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这部分收益为未实现的收益,没有现金流入。有些管理者以利润为主,分析企业的收益情况和盈余的大小,忽略对现金流的关注和分析,对企业的资金实力理解有偏差。最后企业的投资战略选择偏离实际的发展需求,导致资金链条的断链,企业陷入困境。

(二)投资核算中的资金管理风险 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会计利润和实际的现金收入不一致,给企业带来了变现风险。对企业而言,现金流是其生命线,利润多,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好,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进以后,资金的变现能力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越差,潜在的风险也越大。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越好,风险也就越小。可见,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加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是企业资金管理中的一大挑战。同时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流动性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以市场价格核算,由于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比较大,资产缩水幅度大,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在2006年购进,2007年在整个证券市场处于牛市的良好环境下,市场价格迅速上升;2008年股市震荡,市场价格迅速下降,资产缩水,难以抛售。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受到重挫,影响资金链条的顺利循环。

(三)投资的市场效应风险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意味着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反应相联系。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企业的账面收益,影响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评价,这就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的价值进一步被错误地估计,导致其陷入困境。对企业而言,市场效应影响企业的筹资,经营,投资等战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一旦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且下降幅度比较大,银行、投资者将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导致企业面临筹资困境,资金链条不稳固。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迅速缩水,企业利润额减少,影响市场对企业的信心,企业陷入恶性循环,更快地陷入困境。

三、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改善对策

(一)风险评级风险管理是企业的重要话题,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然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后,企业风险加大,因此企业应当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进行评级。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风险评定时,可以参照银行的风险评级办法,例如将企业金融资产风险等级分为三类:第一类风险大,收益大;第二类风险大,收益小;第三类风险小,收益小。另外对相应的风险等级进行风险的定量化处理,如第一类风险系数定为60%,第二类风险系数为100%,第三类风险系数为10%等。风险大,收益大的投资机会应在企业拥有足够多的现金流量,支付日常经营活动后仍然有多余,投资后将预期的收益乘以风险系数进行核算。风险小,收益小的投资机会可在企业不存在大量负债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投资后按照预期的投资收益乘以风险系数核算。风险大,收益小的投资机会则应当放弃。在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后,企业可以对未实现的收益存在的风险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现金流量。

(二)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创新资金的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企业做好资金的预算管理,才能为资金的有效运作铺平道路。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企业的收益和现金流量存在一定的差距,未实现收益的存在对资金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当在资金的预算中,对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衡量,细化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在资金预算管理中,考虑存在的风险可能对资金收入的影响,以及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投资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流出。编制好资金预算管理,做好投资、筹资、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将这三项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黄薇:《中国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效率研究:基于资源型两阶段DEA模型》,《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2]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5期。

[3]张静敏:《强化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6期。

[4]李毅:《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效率――试述集团母子公司体制下的资金管理》,《山西统计》2003年第3期。

[5]常婵君:《以公允价值计量之金融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1期。

第8篇

论文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铁路运输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效益的有力手段之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地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营质量,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本文就铁路运输企业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尽管铁路系统近几年在生产力布局和生产组织方面做了调整和改革,实行了路局直管站段,使得站段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作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铁路运输企业已逐步走向市场化,但由于铁路系统职工在思想观念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滞后,铁路系统自身体制的制约以及铁路系统生产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等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实际应用到铁路运输企业生产当中。

1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铁路运输生产中的意义

铁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命脉,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配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只有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2.1企业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凝聚人心、展现企业风采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在解决企业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问题以及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加强,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在精神文化层面激励员工,使得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趋同于企业价值观,以此来增强企业凝聚力。

2.2安全生产方面

在铁路大提速、管理体制改革、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背景下,铁路运输安全的形势和要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由于铁路运输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的特征,因此要做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必须从人、机、环境、管理等方面着手。其中,运输任务的完成涉及大量的人员,对运输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借助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铁路职工之间和睦共处、协调共事,能更好地、安全准确地完成运输任务。

2.3经济方面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比增加或更新铁路在线路、信号、机车、车辆等硬件设施所获得的效益更为明显。虽然现在铁路运输企业已经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但是所投入的人力、财力远远不及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

3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措施

3.1树立创新理念,建立企业文化

营造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促进企业员工生产效率提升来提高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引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作为铁路运输企业,我们应当充分发扬高铁精神,在规范化、高速化、信息化的高铁时代,建立起铁路企业的核心文化。

3.2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3.2.1完善人力资源配置、预测制度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富有竞争力的有力保证。通过有效的市场配置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使得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2]。

3.2.2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培养机制,不仅给铁路职工提供不断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劳动技能、设备操作、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热情,为铁路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3实行绩效管理,健全考评制度

企业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薪酬问题,因此解决好薪酬、奖励等问题,建立起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项重要的举措。通过改革绩效管理,健全考评制度,业绩与效益挂钩,让铁路员工具有忧患意识,将目标由“不违章违规”转变为“提高业绩效率”,让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有满足感,提高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铁路运输工作。

4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让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也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变少数人管理为全员管理。在员工上岗培训及培养发展的全过程,始终贯彻安全第一的观念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升铁路员工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举博.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几个重点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5).

第9篇

论文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铁路运输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效益的有力手段之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地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营质量,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本文就铁路运输企业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尽管铁路系统近几年在生产力布局和生产组织方面做了调整和改革,实行了路局直管站段,使得站段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作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铁路运输企业已逐步走向市场化,但由于铁路系统职工在思想观念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滞后,铁路系统自身体制的制约以及铁路系统生产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等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实际应用到铁路运输企业生产当中。

1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铁路运输生产中的意义

铁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命脉,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配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只有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2.1企业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凝聚人心、展现企业风采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在解决企业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问题以及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加强,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在精神文化层面激励员工,使得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趋同于企业价值观,以此来增强企业凝聚力。

2.2安全生产方面

在铁路大提速、管理体制改革、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背景下,铁路运输安全的形势和要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由于铁路运输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的特征,因此要做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必须从人、机、环境、管理等方面着手。其中,运输任务的完成涉及大量的人员,对运输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借助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铁路职工之间和睦共处、协调共事,能更好地、安全准确地完成运输任务。

2.3经济方面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比增加或更新铁路在线路、信号、机车、车辆等硬件设施所获得的效益更为明显。虽然现在铁路运输企业已经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但是所投入的人力、财力远远不及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

3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措施

3.1树立创新理念,建立企业文化

营造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促进企业员工生产效率提升来提高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引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作为铁路运输企业,我们应当充分发扬高铁精神,在规范化、高速化、信息化的高铁时代,建立起铁路企业的核心文化。

3.2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3.2.1完善人力资源配置、预测制度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富有竞争力的有力保证。通过有效的市场配置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使得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2]。

3.2.2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培养机制,不仅给铁路职工提供不断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劳动技能、设备操作、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热情,为铁路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3实行绩效管理,健全考评制度

企业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薪酬问题,因此解决好薪酬、奖励等问题,建立起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项重要的举措。通过改革绩效管理,健全考评制度,业绩与效益挂钩,让铁路员工具有忧患意识,将目标由“不违章违规”转变为“提高业绩效率”,让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有满足感,提高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铁路运输工作。

4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让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也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变少数人管理为全员管理。在员工上岗培训及培养发展的全过程,始终贯彻安全第一的观念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升铁路员工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举博.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几个重点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5).

第10篇

关键词:基于竞争战略;运行管理;核心竞争力

世界500强的戴尔计算机公司CEO迈克尔·戴尔说过“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和成功是永久的。赢家是那些不断进步的人,在商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只有当企业能建立一系列连续的竞争优势时,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战略竞争力,获取超额回报并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的大小首先是由企业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如果企业能做什么与企业要做什么能够契合,执行有效,创造价值的战略会产生战略竞争力及超额回报。

对于企业运营管理来说,业务流程是一种能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活动,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流程,对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运营的高效性和集成化,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目前的管理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ERP系统的采用,使企业运营管理更具备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制造运营管理的实施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步入,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体制越来越强烈。对企业来说要具备更优质的运营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建立一个更高和更优质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能使企业更适应时代的考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给企业管理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运营管理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将信息基础与管理方法科学的结合,使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具备程序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能力、资源及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来源,企业能力是企业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核心竞争力又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三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我国的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如何理解行业特征,并通过认识行业特征,确定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如果过度的强调行业特征却忽视企业竞争战略的作用,很有可能会低估企业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定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会让企业学会如何利用其独特优势和差异性特征来进行竞争,也可使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能够情况变化实际应变。

二、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制造运营管理的实施方法

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对传统的流程进行再造和改进的技术,通过对原有流程的分析,是否再造的新流程可以将传统流程作为基础进行改造。所以,企业运营管理的流程再造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新设计再造,另一种是针对传统流程的改造。

(1)流程的全新设计再造。全新设计再造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有的流程全部摒弃,不考虑现实情况,对企业的业务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重新构建业务流程,设计出能够符合现阶段要求的新路程,应用技术解决企业的问题,不考虑企业的再造成本和操作性,通过对流程的全新设计再造,还有可能对产品进行改造。全新设计再造具有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优势。但是全新设计再造流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全新设计完全忽视了企业的环境因素,同时也忽视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实现整个流程的再造费时费力,并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结合之前流程的缺陷,也会导致存在的问题没有被消除。盲目的进行全新再造不能在实施上比较困难,并且会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流程再造的传统改造法。流程的传统改造法主要是以传递的流程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将信息化管理有机的结合进来,并且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改造流程简单化。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改造运营管理流程,使企业的运营管理得到良好的提升。但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不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在传统的流程中就能得到很好的改造,反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造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给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方式,反映企业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资产,战略资产是指具有竞争价值和潜力,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行动,应该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上,对于有可能削弱或者阻碍、抑制企业竞争能力的资源,企业要确定自身能力并利用外部机会,避开在较弱的领域的竞争。

我国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要通过客观细致的分析比对,结合企业自身现有的条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才能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价值链分析能够使企业掌握运营过程中哪些能力能够创造价值,哪些能力不能创造价值。价值链可以被分解为主要业务环节和辅助业务环节,主要业务环节包括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及售后服务部分,而辅助业务则是为主要业务提供必要支撑的其他相关业务。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价值链应该是要做到尽量以最少的成本带来最多的收益,并最终获得这些收益。企业要学会利用价值链分析来识别和评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及竞争潜力,通过研究与主要业务和辅助业务,企业可以加深对自身成本结构和竞争优势的了解,并最终找到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企业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许德惠,李刚,孙林岩.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及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6).

第11篇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作为专注于数据中心领域,提供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产品研发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德讯科技一直致力于提升用户IT运营管理能力。作为了解本国国情、适应本地化经营管理思路的本土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经过多年的辛勤钻研,2008年11月,德讯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设施运营管理平台――DCLiveIT。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是德讯科技总结了多年来在IT设施运营服务领域所取得的经验、遵循ITIL国际标准而提出的。此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在DCLive平台系统内部,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通过把DCLive平台打造成IT设施运营管理访问门户,企业可以以平台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环境保障、电源可控、运行可靠、维护便捷、操作安全的IT设施运营管理的目标。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所提供的数据中心IT设施完整运营管理链,涉及带外管理、运维风控、能耗管理、安全审计、运行检测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保证数据中心“管理高效、运维安全、运行可靠、低碳节能”的运营目标的实现,极大地帮助本土数据中心提供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本方案基于“插件式、分布式、模块化”管理体系架构,可根据行业需求快速整合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与灵活性,不但能很好地整合第三方带外管理设备,还可随需而动,与业务融合,具备柔性管理能力。

本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能够高效地管理平台化产品,帮助数据中心获得高额回报;

2.具备统一的运管模式,能够降低运维复杂度,提升运维响应效率;

3.能够实时监控整个运维过程,有效规避运行风险,保障系统安全;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89-05

知识产权运营是在当代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随着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资源重要性的提升而提出并适用的企业经营的新课题。知识产权运营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是知识产权运营的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运营则是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是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性,《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不断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强已有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转让工作,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要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规则,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一般原理出发,着重对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企业知识产权转让,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入股、证券化、信托等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等进行深入探讨。①

一、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概述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国外有学者提出了“潜藏价值”概念,论证了企业可以从知识产权资产中获取价值以及知识产权资产与企业增值的关系。不过,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实现却离不开有效的运营。“现代企业运营已由原先的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外延到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管理范畴,囊括从运营战略制定、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企业运营对象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向知识、服务等非物质要素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产权资源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的战略方针是“激励创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依法保护”。其中,依法保护是手段,科学管理是基础,激励创新是源泉,而有效运用则是最重要的归属和目的。正如知识产权法专家陶鑫良教授指出:上述方针的灵魂是有效运用,激励创新应落实到有效运用,依法保护也要落实到有效运用,科学管理更应在有效运用,国家与企业知识产权之战略与策略,有效运用是目标,运用有效是关键。[2]知识产权法专家郑成思教授在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解读时也道出了知识产权战略中知识产权战略运营的意旨。他在《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思考》文章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包含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将该成果“产业化(即进入市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将其结合起来可以看成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其中运用是创造与保护的延续,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根本所在。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本身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层面上即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核心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谋求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重点和创造战略、保护战略以及管理战略不同之处在于,它侧重于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的资产,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产品,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利用、知识产权产品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知识产权投资和预防与控制知识产权流失等内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运作知识产权资产而获取经济效益,最终目的则服从于企业战略,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显然,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需要牢固地立足于日常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事务上。

第13篇

在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之前,理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们把生产制造有形产品的活动称为“生产”,而将提供服务等无形产品的活动称为“运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T生产要素逐渐向服务业转移,向客户交付的“产品”已不再能区分出有形的产品及无形的相关服务了,现在的趋势是将两者均称为“运营”。基于以上“运营”的定义,针对广义上的IT运营管理,根据其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整体上分成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IT硬件设备的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IT的发展并不充分,企业对IT的认识只停留在不投资IT就有可能被淘汰的水平上。企业IT建设的行为表现为不断尝试各种各样新出现的技术,IT资产主要体现在各种有形的硬件形式上,IT系统处理的任务也相应较为简单。相应地,IT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硬件设备的管理问题。第二阶段,是面向IT系统的管理阶段。企业在经历了技术驱动阶段后,进入了面向整体IT系统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以业务驱动为特征。企业对IT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探索怎么将IT和组织的业务相结合,怎样利用IT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系统应用在企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完成了信息化的工作,IT系统处理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及网络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地,IT运营管理的任务除了设备管理阶段的硬件管理外,更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本身及网络的管理。第三阶段,是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在经历了技术驱动与业务驱动两个阶段后,如今已走到了战略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依据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业务流程,基于业务流程梳理IT服务需求、选择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而IT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的硬件管理、第二阶段的IT系统转移到以支撑企业战略保障高效运营为目标的IT服务管理上。从覆盖范围来看,我们也可以将第一、二阶段的工作内容统一称为IT运行维护管理,而将第三阶段内容称为狭义的IT运营管理。从企业治理的观点看,IT运行维护管理以成本为中心,即在一定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提供更高质量及更有效的服务;而IT运营管理则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以实现企业业务目标为最终目的而做好成本管理控制。

2IT运营管理现状及困境

回过头来分析Kelton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IT运行维护管理与IT运营管理在架构上的脱节,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受制于IT有限的认识视野,我们的工作一直偏重于对IT的有效性管理,即IT的运行维护管理上。IT人员的核心工作一直是围绕着以下6大模块开展:①基于整体架构的硬件设备与系统软件管理,即对主机(服务器)、存储、网络、系统软件以及各种服务的综合监控管理;②数据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是针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管理,包括统一的持久化保存,备份机制建立及统一备份,系统及数据的即时恢复等;③业务系统管理,针对企业的生产系统、OA系统、MIS系统、财务系统等各个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地监控及运行管理;④服务目录/内容管理,即对企业统一或定制化的内容或者服务进行管理;⑤IT资产管理:针对企业IT环境中所使用的各种IT资源/资产进行管理,这些资源/资产通常是物理存在的,但也可以是逻辑概念上的;⑥信息安全管理,目前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27001,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四大控制方面113个控制点,涵盖了企业安全策略、安全组织、人员安全、资产管理、访问控制、加密、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供应商、运营安全、应用安全、安全事件、业务连续性、合规性管理等。但企业的治理,要求IT运营管理终归是以企业的业务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对于企业的各种IT资源,业务人员及客户更为关心及期望得到:①客户的业务情况,业务人员需要知道客户分布在哪里,IT资源如何帮助他们挖掘到目标客户;②客户的交易行为,业务人员需要知道客户的交易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制定相应的营销服务计划;③交易效率,业务人员需要一个高效的交易系统以满足客户对交易时间性的要求;④可用性,业务人员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备的正确和完整程度;⑤问题响应,当系统发生故障时,IT人员能快速定位故障;⑥问题解决,业务人员期待系统能迅速恢复正常以便能继续对外提供服务;⑦体验的改善。从上的分析可看出,基于不同的工作目标,IT与业务人员对同一IT资源对象的视角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而这种认识与理解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IT运营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

3构建有效性IT运营管理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IT运营管理人员必须首先立足于关心与改善客户从IT上所得到的体验这一核心原则上,将IT的有效性管理与客户体验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贯穿到IT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对IT的有效性管理,笔者认为有如下“六化”的实施指导原则:①标准化。标准化系统配置、参数、补丁管理、SLA测试方法、作业操作流程等。②合规化。设置策略,及时发现及制止不合规的变更、建立审计追踪机制、定期收集配置信息,并追踪发生的变更。③主动化。对重要的系统进行监控,对隐患及时报警、建立审计追踪机制、定期收集配置信息,并追踪发生的变更。④集中化。建立集中监控平台,避免信息孤岛、对用户权限进行集中管理。⑤智能化。建立智能引擎自动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关联各种故障,加速故障原因的发现。⑥自动化。根据事前审核的清单自动提交作业、实现周期性的自动检测、实现人工操作的自动化。而根据经典的客户满意度模型,在IT的运营管理中,要做到对客户的体验进行管理,以下5个关键环节的全面把握至关重要:①跟踪所有用户在所有时间里的各种体验数据并发现问题;②分析客户出现不佳体验的根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或者应用服务瓶颈;③基于原始日志或者记录,重现用户在任何时点的操作,必要时,甚至可以是屏幕错误重放;④定期对客户体验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进行趋势分析;⑤采取配套措施,改进客户的体验并持续评估。要有效解决IT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除了要在战略上兼顾解决对IT的有效性及客户的体验两方面进行管理的问题外,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各类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重要。在IT运营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常常又不得不面对人员短缺、系统复杂、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所以,为IT运营配置一套良好的管理平台,是解决这种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功能完整的IT运营管理平台架构需要整合以下5大基本内容:①信息的收集。主要完成对企业信息、楼宇信息的收集,包含系统/应用状态、配置、日志、输入/输出、SLA服务水平等信息。②自动控制。主要根据预先的设置完成对信息系统、楼宇管理系统的操作,包含配置、分发、安装、作业、巡检等操作项。③知识库。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技能的分享,以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包含知识技能、智能分析、基础架构对象库、安全对象库等。④流程控制。主要为IT运营提供流程管理平台,包含配置、变更、故障、问题、、服务请求等基本管理流程。⑤合规性。主要用于满足对IT运营的审计需求及合规性要求,包含供应商管理策略、容量策略、配置策略、SLA、超级用户管理规则、用户权限管理规则、性能策略等。

4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煤炭企业 资本运营管理 研究

企业的本质就在于借助资本运营,把能够支配的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实行运筹、优化配置与谋划,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目的。而煤炭企业拥有着存量巨大的资源资产,如能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可使企业的资产充分流动起来,让企业充满活力。

一、现代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意义

(一)煤炭企业在市场立足的需要

为了对煤炭集中度进行提高,以确保国家能源的安全,我国规划建设13个国家级亿万吨的煤炭基地。在这种形势之下,煤炭企业不能加速发展,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市场淘汰。而资本运营则能使煤炭企业对社会资本进行充分利用,并在相应的时间要求范围以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所以煤炭企业要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就必须进行资本运营。

(二)是煤炭企业进行资产盘活的手段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借助资本运营,进行重组联合,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主辅业改制,以实现多元化投资,是现代煤炭企业提高资产运作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煤炭企业进行资产盘活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利用资本运营对自身进行发展与优化可谓正当其时,可以说资本运营是煤炭企业进行第二次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现代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偏差

现代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要以生产经营作为基础,当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其资本运营才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有部分煤炭企业只是将资本运营片面理解为上市筹集资金与扩大规模,片面追求规模,缺乏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估,进行盲目重组,非但没有起到壮大自身企业的效果,反而被沉重的包袱所累;不基于生产经营而进行的资本经营,不将生产经营当作资本运营基础,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

(二)资本运营主体概念模糊

资本运营的主体是企业,应在资本运营中占据主导位置,但因传统体制的制约,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着资本运营主要服从政府意愿,缺乏资本运营的效率化;另外就是企业的高层人员对资本运营进行主宰,令资本运营变成相关管理层牟取私利的渠道。

(三)缺乏资本运营的专业人员

资本运营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经营活动,其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金融、财税、法律、证券等方面知识,从而对各类金融的工具与管理方法进行熟练运用,还要具备专业的市场洞察能力与对各类复杂事项的处理与谈判能力。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四)对外型资本运营少

资本运营是指把所拥有的资本在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的一个过程,并没有地域限制。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多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没有真正拓展到国外。即便有煤炭企业参与对外资本运营,也只是一些简单型的资本运营运作,并无实质性的内容。

三、现代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建议

(一)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使用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资本运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应的方式对煤炭企业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煤炭企业首先要利用产业基础,并以自身产业的扩展为中心进行资本运营,而后对资本市场进行充分利用,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来对上市公司的相应结构进行调整,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以扩展企业规模。

(二)企业的规模化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具有一定大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上逐渐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所以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就要加大资本运营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将资本作为纽带,并借助市场建成有强大竞争力、跨领域经营的规模型企业,以提升煤炭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建立相应的战略性联盟,不但要与国内煤炭企业进行联合,还要积极与大型的跨国同行企业进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达到技术同步更新的目的,实现企业的规模化。

(三)人才的专业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企业间各种专业人才的竞争。煤炭企业要确立以人才为主的战略,加大对人力资本运营的力度,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科学的实际措施,对专业人员进行引进、培养,从而能够拥有企业自己的专业工作队伍。

(四)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对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推广应用,让信息产业在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充分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渗透度,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煤炭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改造与提升,最后形成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竞争力。

总之,煤炭企业要谋求发展,已经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资本运营管理模式,而是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在接受企业发展、资本运营的新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资本运营管理模式,从企业资本、人力资本、运营方式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顺应现代企业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模式。对于目前资本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对其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并有效进行解决,避免直至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为我国煤炭企业在资本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上排除困难,真正使我国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技术、有人才的现代化能源企业。

参考文献:

第15篇

1.权责不清,管理粗放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省级、市(州)县共同筹措。以中央、省级筹措资金为主,占工程概算总投资的68.68%以上,即726.67亿元,其中436亿元需由省水司融资解决。省水司经省人民政府及省水利厅授权,一是负责中央及省级资本金的投资、省级融资;二是对中央及省级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管理。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工程均由项目法人单位暂行运营管理职责。项目法人单位由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组建,有的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下级单位,有的为地方新成立的水司。一些项目确权工作进展缓慢,新的运营管理机构一直未组建,现有的运管单位对自身管理权限、资产权益分配、收益分配以及如何组建新运营管理单位、新运营管理单位性质、职责不清晰,因而想法各异,粗放管理。此外,现有运管单位多为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按照企业模式运营管理。

2.供水产品单一,水价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有供水功能的运管单位供水较单一,仅仅是向当地自来水公司提供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直接提供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商业用水等终端水。原水价格较低,各地不尽相同,在0.08~0.39元/m3之间,有的地方供水公司不按实际计量付费,仅定额支付水费。农业灌溉用水虽然有定价,在22.00~30.00元/亩(15亩=1hm2,下同)之间,但基本未计收。对目前全省供水价格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多数县市未推行阶梯水价;供水运行成本高低不一;农业灌溉用水有价无市,水费计收难度大。

二、对健全运营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权责,理顺机制第一,加快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确权工作。省水司组织各投资方加快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的确权工作,并将其纳入公司管理。第二,对准公益性骨干水源工程性质细化分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准公益性工程进行评估,对其公益性、经营性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合理界定,细化分类,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运营管理办法。进行评估时,须考虑的问题有:普遍存在的农业灌溉水费计收困难和对经营收入的影响;农村饮水水价较低及供水量少对经营收入的影响;经营项目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等。建议以多年平均收入作为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的标准。在开展经营收入评估时,宜结合项目所在地近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气象、水文资料,核定多年平均降雨量、来水量,并据此计算多年平均供水量和发电量,从而评估多年平均经营收入。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第一类承担公益性任务部分;第二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低于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等于或超过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组建运管机构,明确权责,理顺机制。根据工程具有的公益性以及供水、发电等功能,结合其多年平均收入情况,按照类别,将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分三个板块管理,分开核算。第一板块包括公益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二板块包括经营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三类。对第一板块的项目,可考虑三种不同的运营管理方式:一是托管,由省水司委托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代运营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二是转交,省水司交由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统一进行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三是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第二板块的项目,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

2.事企分开,分类管理根据工程实际细化分类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运营管理机构,实现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的分类管理。(1)第一板块的管理省水司应组建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进行归口管理。①工程运营管理方式a.托管或转交:由省水司委托或转交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监管,涉及资产剥离出去的,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进行资产等值置换,报经省水利厅及省人民政府批准。b.省水司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该项目运营管理机构接受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②运管单位性质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设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设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由项目所在地编办会同同级财政、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与省的相关规定共同核定;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须参照“贵州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意见”执行,并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③运管维修费用来源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工程,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均全部纳入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工程,其运行管理经费、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支列,不足部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补贴;涉及中央、省级专项维修补助资金或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补助资金,且该资金由省水司管理的,由省水司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2)第二板块的管理①准公益性的第三类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该类工程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该类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与经营性工程不同,此类企业必须遵循“先供水,再灌溉,后发电”的原则。若遇连年干旱等极端气候,为保供水灌溉导致无水发电,造成发电企业发电量剧减,其经营收入已无法维持本企业正常运转时,应积极探索、寻求政府补贴机制予以补贴。②经营性工程的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其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

3.推行管养分离第一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只考虑运营管理人员,不设维修养护人员。工程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等业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第二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除考虑运营管理人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少量维修养护人员。若自身完成不了的大修、更新改造等业务可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

4.实现产品多元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随着贵州省“五个100工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灌用水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也为运营管理单位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空间。从事供水的运营管理机构,应找准市场切入点,依托省水司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发展为集提供原水、农灌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的多种经营单位;对水质特别优良的,还可进行桶装水、瓶装水开发经营,实现产品多元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省水司的平台优势,把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水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水务一体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