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发展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Facebook发展状况:到2010年底时,Facebook全球用户量为6亿,其中2.5亿为新增用户。当时在Facebook所有用户中,70%来自美国之外市场,Facebook用户平均每天会安装2000万个应用程序。到2011年10月时,Facebook市场规模已相当于整个互联网产业在2004年所具备的规模。2011年期间,Facebook移动服务向Android等移动设备延伸,3.5亿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Facebook网站。用户每天在Facebook网站分享300亿条内容(网络链接、文件和图片等)。预计到2012年底时,将有大量用户通过平板电脑尤其是苹果iPad来访问Facebook网站。
Twitter发展状况:到2010年底时,Twitter用户总量为1.75亿,新增用户量为1亿,所发送Twitter信息总量为250亿条。美国女歌星Lady Gaga(帐号为“@ladygaga”)成为Twitter网站上关注者数量最多的用户(770万名“粉丝”)。到2011年底时,Lady Gaga在Twitter网站上的粉丝数量已增至1810万,她仍保持了Twitter粉丝数量多的纪录。到2011年底时,Twitter用户总量已增至2.25亿,但仅1亿为活跃用户。
2011年期间,美国轻博客网站Tumblr及WordPress旗下所属小型博客网站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9月,Tumblr所获页面浏览量为WordPress的8倍。到2011年年底时,Tumblr所属博客站点数量增至3900万个,WordPress相应数量则增至7000万个。
亚洲网民比重最高:2010年期间,亚洲网民数量在全球网民总量中所占比率最高,为42%;2011年期间,该比率增至44%。到2011年年底时,欧洲网民在全球网民总量中所占比率,则由2010年的24.2%降至23%。北美地区网民相应比率也由2010年的13.5%降至13%,非洲网民相应比率则由2010年的5.6%增至6%。从2010年到2011年期间,拉丁美洲、中东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地区的网民所占比率则基本维持不变。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对策;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R].2015.
关键词:永胜县;马玲薯;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1 永胜县马铃薯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永胜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66.7万~1866.7万m2。1950年播种面积393.3hm2,单产119.5kg;1955年播种面积646.7hm2,单产98.5kg;1965年播种面积1086.7hm2,单产71kg;1975年播种面积1293.3hm2,单产112kg;1984年播种面积1433.3hm2,单产118kg;1995年播种面积1853.3hm2,单产152.5kg;2005年播种面积1906.7hm2,单产164kg(注:以上年份产量按马玲薯折原粮统计,马玲薯折原粮比例为4:1)。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永胜县的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马铃薯播种面积1653.3hm2,总产为2.62万t,平均每667m2产1055.5g(鲜薯产量),永胜县马铃主要分布在羊坪、顺州、大安、东山等乡镇,永胜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和单产呈阶段性上升的趋势,种植面积上升主要源于马铃薯种植区域人口增加的需求。产量提高主要有2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品种改良带来的产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前永胜县马玲薯生产主要以老鼠洋芋、万红洋芋、洋仁洋芋等地方品种为主,80年代初引进金苹果种植,在精细栽培条件下每667m2产达1500~2000kg,接着引进内蒙系列品种,有代表性的是内蒙s14134、内蒙s14135、脱毒育苗种国际中心22,在精细栽培条件下每667m2产达1500~2500kg。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马玲薯脱毒种示范种植,90年代以合作系列、会选系列为主推品种,21世纪以来以推广丽薯系列品种为主,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933.3hm2,平均单产1200kg,2011年主要种植品种有丽薯6号、丽薯7号、合作88、会-2等品种。近几年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种植面积266.7hm2,单产1500kg,主要分布在期纳、三川等乡镇;栽培技术改革带来的增产效应:如地膜覆盖栽培、磷、钾肥应用、规范化密植技术。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永胜县马玲薯主要分布在高寒、冷凉山区,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差,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生产主要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因此,马玲薯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受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引进高产、优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受经济条件限制较多;随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马玲薯从山区农民的主要食粮改变为经济作物,但山农民在马玲薯交易经营中仍以传统模式就地出售为主,缺乏大市场的观念;品种选育及引进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要求。
3 产业发展对策
永胜县目前马玲薯种植面积近2000hm2,涉及较大范围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比较效益提高的前提下有3333.3~4000hm2的发展空间,因此,做好该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开拓该产业,对提高永胜县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加山区农民群众的经济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加大对马玲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永胜县马玲薯生产主要在特、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要从产业定位、良种选育、生产资料扶持、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 要找准产业发展的优势
永胜县马玲薯生产区域由于主要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生产环境较好,农田、水体、空气受污染程度低,山区群众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为有机化和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应高起点定位马玲薯产业,并通过相关认证,形成品牌效应,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3.3 在准确定位产业的基础上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产业效益
根据产区条件,准确定位产业,确立加工型或菜用型,选育和引进相适应的品种,研发相应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达标产品,创立品牌,并通过有经验和技能的营销队伍与加工商和销售商对接,做到优质优价,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3.4 强化科技服务,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其中,养野猪12户,零星养蜂956户,其他养殖87户,存栏野猪559头,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只)、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6.8%,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饲养生猪1100余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并实施部分养殖,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带来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特色养殖规模小,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600头。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特色养殖刚刚起步,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总体素质不高,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发展成本更高。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森林公安代管,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数量到300多条,但要进行规模加工,数量远远不够,多次引资失败,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资金缺乏,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变废为宝,摆脱困境,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关键词] 林业产业 恩施市 林业管理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东瞰江汉,西接渝蜀,南控潇湘,北通豫陕,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硒都”。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 “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种养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措施,强化了林业产业建设,使林业产业建设有了良种的起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商品林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借助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全市新增人工商品林20万亩,累计达到40万亩。
(二)干鲜果产业初见成效。全市干果类面积17.88万亩,其中:板栗15万亩、银杏1.5万亩、核桃1.38万亩;其它经济林漆树3.6万亩。
(三)药业产业渐成气候。截止2008年12月年底,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5.5万亩,其中木本17.7万亩,草本7.8万亩。全市各类型的药业企业及经营户达50个,其中圣峰药业和弘翔药业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2008年全市主导药材品种当年产量14130吨左右,实现中药材原料药产值13872万元。
(四)苗木花卉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种苗基地0.5万亩,花卉经营实体共39个,其中花卉企业15家,花店24家。 2008年产销花卉盆景130万盆,产销切花切叶60万支,花卉产业产值达1800万元。
(五)野生动物养殖起步良好。目前,恩施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共有10家,其中:驯养繁殖中华大蟾蜍2家,蛙类2家,野猪1家,豪猪1家。上规模的有2家。
(六)林业企业逐步成长。我市从事木材加工、经营个体工商户、企业已有295家,其中朋利木业、裕锦木业已成长为规模企业;主要从事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企业2家。
(七)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恩施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恩施市林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恩施市林业产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林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资源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我市现有林地398.29万亩,森林蓄积量567.2万立方米,仅占全州森林蓄积的12.97%。我市264.28万亩有林地的亩平森林蓄积量为1.99立方米,低于全州2.57立方米/亩的亩平蓄积量;我市人均森林蓄积量仅7.2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州11.30立方米/人的人均蓄积量。森林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困扰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实力不强,龙头带动能力弱
我市林药业企业中年产值在500-1000万元的只有圣峰、朋利、石田、裕锦,绝大多数企业弱小,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水平低下,大都还属原料初加工。市场潜力小,发展壮大难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弱。
(三)林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滞后。油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还处于筹备阶段,才刚刚起步。
2、科技推广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投入,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点上进行,没有面的扩大,基本上流于形式。
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人才和企管人才严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林农科技素质不高。
(四)林业管理体制落后,政策僵化
1、现行林业行政管理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采伐指标不足,有关手续审批复杂。管理环节过多,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2、天保工程政策,只强调资源管理与保护,避开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影响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地分散且林地贫瘠,很难形成规模,林木生长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加之缺乏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农民没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制约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客观因素,在天保工程区如何发展林业产业?
(一)立足资源,转变思维兴产业
恩施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客观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拥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且被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之列。因此,我市的林业产业可借助国家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之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建设基础上,将干鲜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生态旅游和动物繁殖驯养、林业化工作为新型林业产业的亮点和重点加大发展力度,修订完善我市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明确重点,跳出林业抓产业
一是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设。要积极鼓励大户、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林改成果,实施林地流转,通过低产林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加大杉木、日本落叶松、马褂木、柳杉等商品林建设力度,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干鲜果基地。根据恩施市的林地资源、森林风景资源和气候条件,按因地制宜、照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林发展品种。
三是借“华中药库”之誉,壮大中药材基地规模。坚持现代工业化理念原则、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支撑原则和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原则,发展中药才、药企业及品种的推广。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培植繁育野生动植物。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种源培育和基地建设,扶持多种经营主体驯养繁殖(培植)野生动植物,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五是着力打造森林旅游线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天保工程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资源,巩固有现有森林景区景点建设成果,打造新的森林旅游线路。
(三)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谋产业
一、 **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赤峰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1.1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赤峰市在中心城区打造占地面积6.7㎞2、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红山物流园区和规划占地面积2㎞2,重点发展农用机械、生产资料等专业功能区的松山物流园区,同时,在与新城区相毗邻的喀喇沁旗打造总占地面积3.2㎞2的和美工贸园区.此三大物流园区已列为赤峰市规划发展重点,并写入自治区“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纲要中.三大园区建成后,赤峰市将成为构建东北、环渤海两大经济圈和辐射华北、东北和蒙东的重要商贸节点.
1.1.1红山物流园区从2006年破土动工至今,红山物流园区已累计投资60亿元.总规划面积6.7km2,已有50%以上的区域建成投入使用.园区内的物流配送、仓储、建材、汽贸、粮食中转、矿业物资转运、综合服务七大业态功能已初步发挥集聚效应.沿铁路专用线的粮油、生资、木材、小商品市场和汽修汽配城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物流企业纷纷入驻.汽贸产业异军突起,2009年园区内32家汽车4S店销售量达2万辆,交易额25亿元.
1.1.2松山物流园区占地面积2km2的松山物流园区位于京通铁路、306国道和农研地区形成的三角地带,园区主要划分为农用机械、农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建筑装饰材料、小商品、建筑工程及矿山机械、五金机电、大型仓储、加工等专业功能区.园区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园区内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已陆续投入使用.占地面积0.32km2的钢材木材交易区,已有50多家商户进驻经营,年营业额3亿元左右.完成了占地面积0.2km2的农机交易区营业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引进100多家农机经营户,近期全部投入运营.总投资6800万元、占地面积0.22km2、设计煤炭接卸能力300万吨/年、位于当铺地乡的煤炭物流园.2009年8月份已投入运营,目前每日接卸煤炭达到1.2万吨.依托赤大白铁路为赤峰热电厂、元宝山电厂及赤峰周边多家用煤企业提供煤炭销售服务,实现了白音华煤炭在赤峰地区的中转,缓解了赤峰地区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使赤峰成为向辽宁、河北地区转运煤炭的集散地,带动了汽车运输业、煤炭深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1.3和美商贸园区随着全国建材家居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入驻和美建材城,占地面积3.2km2的和美商贸园区将成为蒙东最大并辐射蒙、冀、辽的家居航母.
1.2现状特点
1.2.1整合了赤峰市物流资源,提高了物流水平现代物流园区有效整合了赤峰市内各类物流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赤峰物流水平.目前,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内,金融、通信、保险、商店、饭店一应俱全,商检、公安、税务等部门纷纷入驻,已基本形成开展业务足不出园.在红山物流园区,越来越多的汽车4S店在这里集中,方便人们在本地购买、维护、修理汽车.2010年7月13日,赤峰商贸城、赤峰青年创业大厦相继奠基,标志着多业态、高科技的物流业已开始向园区集聚.正在建设中的松山物流园区将成为蒙东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销售地.以前赤峰市的农资市场过于分散,造成农民购买成本上升,并且质量和服务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现在,农民可以在松山物流园区“一站式”购买所有农用物资,方便、快捷有保证.
1.2.2改善了赤峰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近几年,赤峰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就业形势日渐好转,物流园区的建设功不可没.以赤峰市红山物流园区为例,目前已建成面积3.4km2,进驻各类企业149家.2009年,物流园区完成交易额55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到2011年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交易额1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吸纳4万人就业.而松山物流园区全部建成后,仅在农机方面年营业额就将达到15亿元,吸纳2000多人就业,将成为蒙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销售地.赤峰市正在成为内蒙东部地区重要物流枢纽,以此推动赤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赤峰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赤峰市物流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着部门分割、行业垄断、自成体系,独立运作,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等问题.
2.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管理人才短缺
物流观念落后导致不论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缺乏规划,投资严重不足,现有的储运被当作是物流的全部内容.在体制上,物流产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为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发改委、交通、工商、外贸、能源、农业等众多部门.由于体制不顺,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成为限制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内一些大专院校已开设了某些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但物流知识尚缺乏实际运用,企业方面也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不能使企业得到有效的管理.尤其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创业初期有一定的“向心力”会使企业有较快的发展,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如投资主体单一化、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外部人员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就会出现,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技术单一
物流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众多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现有的物流企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物流技术单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2.3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当下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倾向.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传统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要求.尽管信息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使技术进步缓慢;另一方面则在经营理念上未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大多数物流企业不愿意在发展电子商务上投入资金;而且即使已经建立了一定档次的电子商务系统,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2.4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革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企业在提高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
3赤峰市物流产业的趋势
3.1把握区位优势———“对接东三省,挺进京津唐”
“对接东三省,挺进京津唐”,是赤峰市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速度,提升物流园区的品位.作为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赤峰市矿产资源丰富,制造业有一定基础,更具有农牧业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纺织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地理位置处在蒙冀辽交界地带,北通蒙古国和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地区,是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市场集散地,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很好的市场基础.赤峰已经具备良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已发展成以京、津、冀为主的华北地区和以辽宁为主的东北地区为两翼,面向东北亚“,北上出境,南下出海”的物流通道.赤峰市素有“旱码头”之称,是蒙东、辽西、冀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境内已形成快速对接华北、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立体交通网.赤峰至大板、赤峰至通辽、赤峰至朝阳、赤峰至承德4条高速公路、7条铁路、7条航线纵横赤峰城区.中心城区占地6.7㎞2计划投资60亿元的红山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和蝶形高速公路入口南北呼应,一个伸向全国的公铁联运网已初具规模.
3.2赤峰市物流产业趋于信息化、立体化
信息化让传统的物流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园区的信息中心,新开通的蒙冀辽物流信息网实现与全国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客商只要拨打96345短号码就能联系到园区内的任何一家企业.在网上打开园区的三维地图,街路、企业的立体影像就会在眼前真实再现.呼叫中心产业是红山物流园区引进的一个新兴高端产业.在园区内的“中国草原绿色食品调度中心”,一期拥有4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平台已经建成.通过这个平台,最大程度整合牧民、畜牧公司、物流运输机构等资源,选用全部经过筛选认证的草原绿色食品,通过全国统一号码、呼叫中心客户服务平台、客户管理平台和坐席代表,将内蒙古大草原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直接供给用户.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和用户间架起了一条快速的物流通道.今年,由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的呼叫产业项目也将开工建设.这座高12层、总面积1.6万㎡创业大厦建成后,可容纳5000个呼叫坐席.可承接保险、银行行业和大型企业的呼叫外包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
4推进赤峰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嘉峪关 光伏产业 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
一、我市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我市奶产业经过近10年的培育和发展,奶牛养殖总量有了迅猛增长,奶产业发展成为__市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止20__年底,__市奶牛存栏 16.69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8.21万吨,分别占自治区的50.3%和51.7%。二是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__年底,__市奶牛养殖户发展到15460户,奶牛养殖园区127个。三是鲜奶加工能力显著增强。20__年,__市20家乳品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升级,日加工能力达到2080吨,实际日加工处理鲜奶1270吨,年产销量24万吨。四是奶产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凸显。20__年农民人均出售牛奶的现金收入1061元,占当年农民现金收入17.3%,比20__年上涨10个百分点。
二、当前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鲜奶收购价格下跌,奶牛养殖效益明显下滑,奶牛存栏数锐减。
据调查,目前全市鲜奶收购价格普遍下跌,09年一季度,鲜奶收购价格园区为1.8元/公斤,散养户1.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3.3%、46.2%。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20户资料测算,平均每头牛日生产成本为38元,日鲜奶销售收入30元,每头牛每天亏损8元左右,农户现在生产鲜奶的成本每公斤1.79元左右,鲜奶收购价格平均1.65元/公斤,如果按60%产奶牛,40%后备牛的牛群结构核算,每公斤鲜奶价格在1.9元才能收支平衡。鲜奶售出价格与成本价格倒挂,奶农养牛越养越亏,就目前状况产奶量越多,亏损越大。许多农户因为买不起饲料,只能忍痛宰牛卖肉筹钱付饲料钱。金银滩镇银新村五队的农户王晓林忧虑的说:“前两个月,因为买不起饲料,只好忍痛宰了两头奶牛卖了7000元,还了一部分料款,现在还欠人6000元,再过几天又该买料了,现在都不知道该上哪去买。如果这种现状再持续几个月,我们的奶牛可能就被处理光了。”据全市调查资料显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我市奶牛存栏数为123345头,比上年同期减少40711头,减幅为24.82%;其中利通区奶牛存栏数为97378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5917头,减幅为26.95%。
(二)鲜奶收购环节亟待规范。
由于奶源市场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自建奶站有限,__市区大量原奶由中间商收购经营,在企业、奶站、奶贩、奶农中,奶农处于绝对弱势地位,鲜奶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都由奶贩说了算,一些奶站以及一些流动奶贩通过压价、拖欠奶款,盘剥克扣奶农奶款。加之,此前三鹿奶粉事件,奶价下滑,使奶农一身怨气直指奶站、奶贩。
1、拖欠奶款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我们了解及养殖户反映的情况,拖欠2-3个月奶款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拖欠4-5个月奶款,农户购买饲草料的周转资金出现问题,无钱购饲料,部分经济困难的养殖户走投无路,只好走以卖牛养牛之路。牛奶价格持续下跌,但是饲料价格没有丝毫下跌, 拖欠奶款问题加重了农户养殖奶牛的负担,奶牛养殖户忧心忡忡,养殖效益严重下滑,严重挫伤了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据金银滩镇银新村五队的马某反映,他们的鲜奶一直交给本村的奶贩子赵某,现在赵某不但拖欠奶款5个月未付,还扣除他们20%的奶款,即便剩下的80%也要用饲料抵账,实在让人无法经营下去。
2、园区管理不到位。__市区部分园区管理混乱,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园区管理者与奶农矛盾尖锐,造成一些奶农入园后又出园。以金银滩利牛养殖园区为例,该园区共有养殖户9户,养殖奶牛600头左右。据养殖户反映,在园区每头奶牛上挤奶台每天1元,每挤1吨鲜奶收取管理费200元,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奶台的设备、消毒等服务工作都跟不上,造成奶牛患炎几率加大。另外,奶农认为:他们按照标准化养殖,养殖成本高,鲜奶质量好,出售奶价理应比其它地方价高,但园区在旺季,还收购一些散户的鲜奶,由于散户鲜奶质量难以保证,将直接影响本园区鲜奶质量,损害自己的品牌,进而影响以后鲜奶价格,直接损害到园区奶农利益。在此过程中,对于园区而言并没有明显损失,他们只是稳赚差价,奶农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三)乳品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据8家规模以上乳品企业调查问卷显示:09年一季度,8家企业库存积压奶粉共计5301吨,其中库存超过1000吨的企业有2家,占25%,库存在500-1000吨的有4家,占50%,库存500吨以下的有2家,占25%。按现在的市场价格16000元/吨折算,库存商品挤占资金达8481.6万元。由于产品积压多大,资金周转不开,这8家企业拖欠奶款最少的2个月,最多的达4个月。据金荣乳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每吨鲜奶按1600元收购价格核算,每吨奶粉的生产成本为19800多元,而奶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每吨奶粉已降至1.5-1.6万元,每生产1吨奶粉就亏损近4000元,且有价无市。产品销不出去,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8家企业共有鲜奶生产线28条,目前开工的只有17条,开工率为60.7%。以夏进乳业为例,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400吨,占__市总加工量的19.7%以上,但现在每天仅收购120吨左右,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式,企业连连亏本,若企业一旦停止收购和加工鲜奶,将会造成3000多户奶农鲜奶无处销售。由于目前企业一方面有大量的奶粉压库,另一方面又被动收奶,政府补贴资金难以持续,整个产业运行举步维艰,奶企成了奶产业发展的“堰塞湖”。
(四)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奶源生产、原奶市场、乳品加工以及乳品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一个有机的利益体和产业链,客观上要求必需协调发展。目前,我市的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奶农与加工企业间利益连接不紧密,信息不对称,企业、农户之间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彼此缺乏诚信机制。在乳品销售旺季,各企业竞相抬价,争抢奶源。而在乳品销售淡季,原料奶又成为“烫手的山芋”,各企业纷纷压级压价、降价限收,使奶农利益难以保证,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促进我市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近期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尽快解决奶款
拖欠问题。急奶农所急,想奶农所想,尽快支持乳制品企业兑现拖欠奶农的奶款,帮助奶农走出困境,确保奶农增产又增收。(二)建立鲜牛奶价格浮动机制。为防止奶价出现大跌之后大涨,大涨之后又大跌的不良循环的发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来稳定当前鲜奶出售价格,使奶价的涨跌处在一个合理的可控范围内。诸如制定鲜奶最低收购价,保护奶农利益;规范鲜奶收购标准,打击不法商贩私自更改鲜奶收购标准,加大对恶意压低奶价、坑农骗农、过度折扣鲜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强化奶站监管。深入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等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合理规划奶站布局,加大对标准化奶站建设的扶持力度,规范奶站管理,确保生鲜乳收购秩序有明显改善。
(四)规范奶牛园区管理,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建立园区、奶农利益风险共担机制。强化园区的日常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园区管理者垄断牛奶价格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园区收购行为的规范,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保证买卖双方在市场中的公平地位。同时,提高奶牛疫病防治能力,减少因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切实为奶牛养殖户服务。
(五)加大对乳制品企业和奶农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和奶农度过难关。尽快落实奶牛补贴政策,以保护奶农收益,防止奶农杀牛卖牛现象重现。对于乳制品企业销售受阻,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予以信贷支持。
(六)加大宣传,引导广大城乡消费者放心消费,饮用“爱心”奶。有条件同时可给中小学生、大中专院校学生、部队、老人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实施饮奶补贴,千方百计扩大奶品销售,保护奶农和乳品企业利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从长远看,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奶产业宏观指导。乳品的鲜活易腐特性,要求奶源、加工、市场在容量、品种、质量及发展速度等方面必须协调,并且要有规划和计划做引导,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我市的奶产业发展目前正处在稳定生产、提升水平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如何促进奶产业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确保奶农不受大的损失,帮助奶企渡过难关,是行业指导的重点。目前,应认真研究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妥善解决奶牛养殖、加工、市场、价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价格干预、引导消费、发展导向等方面加强干预和调控。政府应在奶牛政策性保险、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降低养殖风险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确保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转变奶产业发展方式。近期从保护奶农利益出发,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减少奶农杀牛卖牛的现象,但这都是一些治标的办法。从长远看,如果不利用这次机会,果断淘汰低产牛,提高奶牛良种率,提高奶牛单产,提高奶产业生产效率,奶产业健康协调稳定发展乃至奶产业现代化很难实现。欧美等奶产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种阵痛,经过减少奶牛存栏头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生产效率的产业改造升级措施,使奶产业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协调发展的轨迹。我市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普遍存在,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等情况相当突出,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乳品加工工业需要。抓住此次奶产业市场大洗牌的时机,下决心淘汰低产奶牛,压缩奶牛群体数量,转变落后的奶产业生产方式,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和改造步伐,鼓励和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奶牛生产逐步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三)扶持发展奶产业专业协会。我市奶牛养殖尽管在规模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总体上看,规模化的比重过小,散养户占的比重过大,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奶农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是实施奶农标准化饲养,确保奶品质量,实施行业自律的有效载体,在协商鲜奶价格、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奶农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奶产业链健康发展和稳定各环节利益联结的纽带。目前奶产业出现的许多问题,恰恰暴露出这一环节的缺失。奶农与加工企业利益风险连接不紧密,企业、农户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和诚信机制。因此,迫切需要积极扶持和培育奶产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使其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维权服务、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汽保设备;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T-09 文献标识码:A
营口享有“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的摇蓝”和“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基地”的美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汽保设备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汽保行业的多项第一,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汽车电器万能试验器,199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胎动平衡仪,2008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汽保行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2010年开工建设中国第一个汽保工业园。2013年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1 产业规模与现状
2013年,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及专业配套企业已达1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实现生产总值126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其中直接出口1亿美元;间接出口1.8亿美元(含零配件)。主导产品有车轮动力平衡仪、四轮定位仪、轮胎拆装机和举升机等15大类200个产品体系。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85%,产品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汽保产品出口总额43%。已累计拥有产品各类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280余项。全年共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621万元。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现已成为营口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建成,将会极大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整体带动营口地方经济发展。
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力,营口汽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汽保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企业同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标志性龙头企业、没有著名品牌等问题。同时,营口汽保行业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企业分工,在全地区180家汽保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家,其中亿元以上4家,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企业普遍存在小规模、多品种的“小而全”模式,低附加值产品多,产品重复性生产过多,造成了人为的价格战,不同程度制约了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2技术研发薄弱,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本地区受到科研院所较少、技术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等诸多因素影响,汽保企业整体上虽具优势,但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处于落后局面,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汽保产业发展的第一瓶颈,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 对策建议
3.1依托研发平台,加速产业升级
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营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服务龙头,背靠政府,联合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搭建营口汽保设备公共服务研发平台、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着力开展汽保行业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在研发、分析、检测、培训等方面为汽保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加速汽保产业不断升级。
3.2实施科技助推工程
一是加快汽保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助推产业升级。在营口大力汽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之上,继续筛选具有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政策扶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阵营,打造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军型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汽保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快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围绕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提供优惠政策和保姆式服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中国汽保研发中心,提升超前研发能力和水平,解决企业发展共性问题,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集聚地,引领汽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向该产业倾斜,以提升平台研发和服务能力,发挥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导向作用。
四是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把电子商务平台引入汽保传统业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介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3.3创新载体,引进人才
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智能服务,实现借“智”生“才”。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留住人才。鼓励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同时,探索和鼓励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
3.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汽保行业的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服务重点的行业协会的作用,需要不断挖掘和提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金融网点、公交运输、医疗卫生、商业餐饮等为代表的配套服务机构设施,需要不断设置和完善,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便捷性和从业人员的生活舒适度。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一、近况及首要问题
当前我市纺织企业悉数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总户数44家,规划企业30家,从业人员达8000人,为棉麻纺织企业供应棉麻自然纤维原料的乡村劳动力超越30万人。纺织工业已构成了棉纺、麻纺、棉麻混纺、坯布织造、水溶布、无纺布、服装加工等为主,设计、科研、人才培育配套的纺织工业系统。
(一)发展近况
1、投资规划和产能疾速增进。据计算,“十二五”时期我市纺织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添加值、销售收入与完成利税等首要经济目标的增幅均匀在30%以上。2005年以来,30家规划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35亿元,固定资产规划到达4.3亿元。年可完成年产值12.6亿元,比上年增进30%,创利税3500万元,比上年增进53%。
2、配备程度和产物构造获得提拔。年我市规划纺织企业技改投入1.35亿元,对原有的纺纱、织布生产设备进行具体更新革新,裁减掉队设备。现拥有长麻纺设备3.5万锭,棉纺短纺设备3万锭,气流纺1000头,剑杆无梭织布机472台,有梭织布机224台,水溶布生产线6条,生产服装的高速平缝车300台。构成了年生产精壮麻4万吨、各类纯麻纱3500吨,纯棉纱及混纺纱8000吨,各类纯麻、纯棉、麻棉混纺及交错坯布1640万米,牛仔布600万米,水溶布1300吨,裁缝服装10万打的才能。产物构造由原传统等级低产物向中高档多种类新技能产物开拓,产物由本来的10多个种类添加到目前的50多个种类,8个产物进入省级新产物验收注销。
3、龙头企业领先发展和财产集群出现初步发展态势。我市30家规划纺织企业中有农业财产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可完成年产值6亿元,成为全市纺织行业经济增进的主要生力军。明星麻业公司是我省苎麻财产的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年依托中国农科院麻类研讨所的“国家863”科研项目效果,领先在全国麻纺行业开展苎麻生物细菌脱胶财产化实验,经由4-6轮重复实验后,现已具体取得多量量规划化生产,创始了全国麻纺财产完成洁净生产的新纪元。市有终年苎麻种值面积30--35万亩,原麻产量达6—7万吨,成为全国苎麻产量第一的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全市在苎麻纺织龙头企业的领先发展率领下,民营本钱投入苎麻纺织行业比重添加,整个行业投资疾速增进,棉麻纺织财产集聚也开端构成。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共华镇苎麻纺织财产基地、黄茅洲镇苎麻纺织财产基地、泗湖山镇苎麻初加工脱胶基地已初具规划,构成了必然的生产才能。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1、财产结构不合理,棉麻纺织行业全体程度不高,企业抗风险才能软弱。全市30家纺织规划企业除明星公司等4家由原大中型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换的较大规划民营企业外,其他26家都是由各乡镇民间本钱投资兴修,地区散布散,投资的设备比拟掉队,生产规划偏小,生产程度不高,有16家企业逗留在纺织原料的初加工程度。投资过万万元的规划企业只要6家,企业市场竞争权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抗市场风险才能非常软弱。近两年,国际国内市场的转变对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形成的影响宏大,招致大局部停产或半停产。
因为企业脱胶废水管治办法不到位,地区结构涣散,难于集中规划治污,面临国家越来越严的情况维护政策和洞庭湖区域情况管治办法,这些苎麻脱胶才能在5000吨以下的麻纺织企业只能执行关停整改。
2、产物构造不合理,财产链不完美,产物深加工才能不强,企业盈利才能低。我市纺织企业根本上都是处于纺织原料的初加工和纺织初期半制品加工程度,以生产市场的传统产物为主,新产物开拓才能不强,技能创新欠缺,财产链处于初端情况,产物深加工链条不长。全市30家纺织规划企业能生产坯布的只要8家,且总规划只要年产2240万米坯布,仅相当于兴旺地域的一家中型企业的产能,生产裁缝服装的企业只要一家,生产规划较小,年产服装只要10万打的才能,因而,我市纺织财产调整财产构造和延长财产链条亟待加速措施,不然,我市的纺织原料资本优势难以转化为当地经济效益,晦气于棉麻纺织财产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财产集群发展滞后。我市民营纺织企业起步较晚,起点低,总体实力衰,纺织行业全体配备程度比拟掉队,设备更新革新滞后,企业自立创新和研发才能不足,龙头企业对行业的辐射影响和引领效果尚未发扬,企业小而散,同类产物企业反复建立,规划化水平低,财产集聚效应差,难于构成行业界有中心竞争权力的企业。
4、公共效劳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效劳水平低。一是不足一致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撑。二是公共效劳系统不健全,不足研发、担保、信息、培训等促进财产晋级的创新平台,企业发展迟缓。三是市场化的行业专业协作组织和中介效劳机构发育不良,不足行业自律机制,市场次序不不变。四是融资平台不完美,不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系统,资金瓶颈严厉制约了企业技能开拓、设备革新甚至生产运营。五是人才效劳平台不足,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大,运营治理程度难于进步,生产技能难于创新。
二、总体发展思绪
(一)根本思想
依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财产构造调整为主线,进步创新才能为中心,充分抓住沿海东部财产转移的时机,紧紧依托技能提高革新传统财产,增强绿色环保产物的开拓、生产和使用,鼎力推进品牌计谋,积极施行“内引外联”,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出力打造财产集群,不时培养新的增进点,促进棉麻纺织财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本耗费低、情况污染少、人力资本优势获得充分发扬的新型财产化发展道路,完成全市纺织行业全体实力的提拔和财产的晋级。
(二)根本准则
1、坚持市场导向。纺织工业是市场化水平高。全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棉麻纺织财产必需充分应用市场装备资本,抓住国表里两个市场,抓住新一轮财产转移的时机,积极自动承接财产转移,打造我市优势支柱财产。
2、坚持发扬资本优势。注重发扬我市棉麻纺织原料的优势,积极稳固和发展好棉麻原料栽种基地,培养新型原资料供给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纤维纺织品的生产。
3、坚持推进财产集聚发展。当时纺织行业的竞争曾经从单个企业为主转向区域和集群之间的竞争为主。我市必需鼎力指导资本整合,加速财产基地规划建立,扩展企业规划,加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财产堆积,培养财产集群。
4、坚持自立创新。全市棉麻纺织财产面对承接财产转移的第二次发展时机,必需坚持在技能和工艺设备引进方面按高起点、高规范的要求,引进高新技能项目,避免低程度反复建立。鼎力施行品牌计谋。
5、坚持可持续发展。传统棉麻纺织工业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情况管治坚苦。要建立轮回经济发展形式,走洁净生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本上、工艺上、情况维护上完成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的
时期我市的纺织财产要以苎麻纺织为中心,应用苎麻原料基地优势,延长财产链,将市建立成全国最大的苎麻纺织基地,打造“中国麻都”新品牌。
到2013年,全市纺织生产规划发展到年生产生态精壮麻达5万吨,长麻纺6万锭,棉纺、混纺短纺10万锭,织布才能到达5000万米,服装30万打,绿色农用麻地膜1万吨,麻塑高分子复合资料4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个中年产值过2亿元的企业4家,年产值过3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4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纺织行业年完成利税1.5亿元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进步60%以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60%以上的技能配备程度到达国际90年月的进步前辈程度。首要纺织质量量到达行业进步前辈程度,构成一批龙头企业和财产集群,打造省级名牌产物2个,力争5年内培养1-2个国家名牌产物。
三、首要发展偏向和重点项目
(一)稳固发展棉麻纺织原料基地。充分发扬苎麻栽种共同优势,稳固我市棉麻栽种基地,保证优质纺织自然纤维原料供给。
1、抓好基地建立。我市以黄茅洲镇和共华镇为棉麻栽种龙头的大通湖垸、共双茶垸7个镇的原料栽种基地,终年栽种棉花6万亩、苎麻30万亩,终年棉花产量9000吨、苎麻产量6万吨。在现有原料基地建立方面,要鼎力引进“中苎1号”“湘苎2号”优质高产苎麻种类,使苎麻优秀种类面积到达90%以上,到2013年要保证40万亩苎麻栽种面积的总产量在9万吨以上,为麻纺财产供应高质纤维的纺织原料。
2、进一步创新基地建立和运转机制。走农业财产化发展道路,对我市“苎麻专业协作社+农户”的基地栽种运营形式进行创新,发展为“公司+苎麻专业协作社+基地+农户”的财产化运营形式,由苎麻纺织中心企业与苎麻专业协作社及农户直接协作,探究村企结合,以企带村的农工一体化新形式,保证农民好处不变,稳固原料基地。
(二)出力调整棉麻纺织财产构造。我市重点发展苎麻纺织企业,调整麻纺财产构造作为提拔纺织财产晋级的中主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财产政策为根据,切实改变增进方法,整合伙源,促进财产晋级。
1、依据国家环保财产政策的要求,重点建好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共华镇麻纺工业小区,黄茅洲镇麻纺工业小区,泗湖山镇苎麻初加工脱胶基地,搞好全市资本装备整合。
2、调整纺织产物构造。加速运用进步前辈技能革新苎麻脱胶、纺纱、织造、服装等传统财产,进步产物附加值。内引外联,承接财产转移项目,引进新技能项目,重点支撑经济开拓区麻纺城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技能的棉麻坯布印染项目,进步全市深加工产物比重、延长财产链条,完成由初加工产物向中高档终端产物转化的新格式。
3、加快建立自立创新和技能更新系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完好的技能创新系统,鼎力开拓绿色环保生态纺织产物,施行洁净化生产技能,完成麻纺财产持续发展。重点支撑苎麻生物细菌脱胶、生物酶化脱胶技能的使用,开拓自然绿色生态麻纺纤维产物。重点支撑绿色农用麻地膜技能项目和麻塑高分子复合资料项目标兴修,构成我市麻纺财产特征新产物。
4、鼎力引进进步前辈技能,推进纺织行业构造优化晋级。依据国家纺织财产发展规划,重点进步财产用纺织品的比重,苎麻纤维运用量要到达45万吨,麻纺织无梭布达65%,无结头纱到达65%。我市要充分依托国表里市场资本,鼎力招商引资的还,引进纺织行业进步前辈技能,开拓苎麻特征作风的财产用麻纺织布料和装饰帘用布料。重点开拓汽车高档内饰麻纺织品资料、宽幅高档装饰帘用麻纺布料。鼎力引进进步前辈无梭织机和纺纱设备,裁减掉队设备,进步麻纺行业高支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构成麻纺特征产物新格式。
(三)积极施行品牌运营计谋。支撑纺织财产发展强大的还,进步自创品牌才能,加强市场竞争力。
打造麻纺市场品牌。企业的发展思绪由运营市场转向运营品牌,起劲塑造企业诺言度和知名度。龙头企业对棉麻财产集群发扬关键效果,有用应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本,提拔“中国苎麻之乡”和益阳“中国麻业名城”的知名度和佳誉度,打造“中国麻都”的新品牌。
(四)促进财产合理结构,培养发展财产集群。依据现有财产基本,整合伙源,进步财产集中度,发扬规划效益和堆积效益,鼎力发展财产集群,促进财产发展。
1、出力培养龙头企业,鼎力发展财产集群。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搀扶发展一批有创新才能、出口创汇突出、带举措用分明的大企业。重点支撑明星麻业公司、华升仕达公司、恩惠膏泽公司、荣信纺织公司、德天纺织公司、腾达纺织公司、尤利格尔服饰公司等财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裁缝服装生产规划,加速麻纤维新产物项目标开拓建立,强大棉麻纺织财产集群。
2、突出当地特征优势。充分发扬苎麻生物细菌脱胶和生物酶化脱胶的技能优势,加快经济开拓区麻纺城,黄茅洲镇麻纺工业小区的4万吨绿色环保生态精壮麻生物脱胶基地建立,加快配备更新和新产物开拓,加快配套财产链的培养,进步苎麻高质纤维产物和终端麻纺产物的开拓,构成有绝对竞争权力的当地特征麻纺产物市场。
四、支撑棉麻纺织财产发展的行动
(一)认真执行国家财产政策。认真贯实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纺织工业发展大纲》、《关于纺织行业构造调整促进财产晋级若干意见》和《财产构造调整指点目次》的精神,增强财产规划整合,裁减工艺设备掉队、能耗高、污染大的麻纺企业,重点支撑财产政策鼓舞发展的新技能新产物开拓使用的企业。
(二)增强组织指导保证。市成立支撑棉麻纺织财产发展指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担工业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市经发局、市财务局、市发展变革和物价局、市科技局、市劳动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计算局等相关部分为成员单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经济发展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分担工业副市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副局长担任,办公室担任协调处置支撑全市棉麻纺织财产发展的日常工作。
(三)充分应用财税政策的支撑效果,对纺织行业构造调整晋级予以重点搀扶。
1、依照省、地、市有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文件精神,每年由县政府财务预算拨出专款200万元,建立全市棉麻纺织财产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撑龙头企业的高新技能引进和推行、高级纺织专家人才的引进、企业技能中间的建创、麻纤维高新技能产物的开拓和使用、纺织洁净生产和节水节能及废水管治新技能的使用、苎麻纺织产物买卖市场的建立、苎麻栽种基地的培养、苎麻新型进步前辈机械剥制设备的研发和推行、省以上级其余麻纺织行业科研攻关课题的研试、省以上麻纺织品知名品牌的创立、苎麻纺织信息网站的建立等。
2、鼓舞企业技能研发投入和技能革新。纺织行业严重工艺技能创新和新产物研发,投资的研发本钱答应按150%在5年内企业完成的所得税中抵扣。符合财产政策的技改项目所需投资的设备依照省级以上部分有关规则答应在完成的所得税中抵扣。
3、棉麻纺织行业开拓省级以上新产物的研发试制本钱费用答应在3年内自企业完成的所得税中奖励津贴给企业。
4、棉麻纺织行业对招收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业,与其签署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践招用的人数所交纳的劳动保险费用顺次从企业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立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返还。
5、棉麻纺织企业依据环保政策的要求,新上扩建污水处置中间所需扩征的地盘由县政府执行租用地盘的方式无偿划拨给企业或许执行县政府无偿供地,企业投资一起兴修污水处置厂的方式。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建立规划中,为了集中治污,由县政府担任规划建大型污水处置厂。降低企业投资本钱。
(四)增强银行信贷、地盘、建立、环保、平安等部分政策支撑我市棉麻纺织行业发展的力度。
1、银行信贷部分依照国家发改委的政策精神,重点支撑符合国家财产政策的企业融资借款,用于企业技能革新,扩展投资规划,调整提拔纺织财产构造。
2、地盘和建立部分依照县政府部分的财产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棉麻纺织财产基地建立的地盘供给和用地规划。
3、环保部分依照政策对可以执行达标排放的企业执行征收环保排污费全额返还准则,返还资金津贴企业用于环保设备的建立维护和更新。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效劳平台
1、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效劳平台,为符合国家财产政策发展要求的纺织企业供应融资担保。
2、建立中小企业人才效劳平台,为企业交流引进专业高级技能治理人才,为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供应效劳。
3、建立招商引资效劳平台。制订优惠政策,打造投资“本钱凹地,好处高地”,协助企业完成以商招商,扩展投资规划。
【关键词】 河南省 三次产业 发展 现状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009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194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9.0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0.50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5700.91亿元,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20597元,增长7.4%。具体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构成如表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14.2%;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09年的56.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升到2009年的29.3%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47.5%提高到2009年的51.7%。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改变。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6.5:29.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
二、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2009年小麦种植面积5263.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棉花种植面积537.3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1.3%;油料种植面积154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1692.2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3%。
河南省2009年全年粮食产量5389万吨,比上年增产0.5%;棉花产量51.75万吨,比上年减产20.5%;油料产量532.98万吨,比上年增产5.5%。肉类总产量620.1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3.0%;牛奶产量281.9万吨,比上年增长1.0%。
河南省统计公报资料表明,2009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69.0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河南省2009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比全国平均水平10.3%高3.9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以来稳定增长,从2003年的1198.7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69.05,增长率为14.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逐渐减小,这与最近十年来河南省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总体来说,第一产业总量是增加的,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是偏高。
近十年来,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和所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渐减少,2009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为2765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799万人,每年平均减少88.8万人。2009年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46.5%,比2000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但比全国的平均水平38%还是高了8.5个百分点。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还是高出很多。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末探索起步,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省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河南省通过财政扶持、加强银企对接等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2009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421家龙头企业个个销售收入超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3800多亿元,成为河南省战危机、保增长的一大亮点。
三、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河南省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10.50亿元,占河南省GDP的56.5%,高出全国1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98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13.7%,重工业增长15.0%,轻、重工业比例为31.7:68.3。
河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绝对数偏低,仅占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7%,远远低于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水平。
正如表4所示,从增长率上看,2009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了12.4%,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与全国9.5%的增长率相比高出2.9个百分点。
表5中,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2009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第一产业贡献率的4倍,是第三产业贡献率的近2倍,比全国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高出10.2个百分点。
表6中,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97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75万人,年平均增长量为75万人。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17.5%增加到2009年的28.2%,2000―2005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逐渐增加,2007年达到最高值10.1%,2009年降低到7.1%。但从总就业人数上看,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总数远低于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稍微偏高,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
四、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近8倍。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第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00.9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9.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3.4%要低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509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5.3%,比全国平均水平34.1%要低8.8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从表8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相差不大,基本一致。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以上,中等发达国家也在50%以上。河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增幅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不断增大,但仍是河南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在全国的位次靠后。河南省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29.3%,并且这几年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明显的增长,不仅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参考文献】
[1] 胡亚昆:河南产业素质分析和升级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0(7).
[2] 200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河南日报,2010-01-23.
[3] 梁保松、高波:河南省财政支农与第一产业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8).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产业;硬件;软件;网络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340-02
人类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极快的速度获取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经济网络化与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在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史上,计算机的问世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应用可称作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以其神奇的威力,使这个世界发生着巨变。
1 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概况
计算机产业是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受科技影响变动较大的一种产业。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于美国开始,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以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时代。计算机从发明到现在仅仅6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型电脑,迷你型电脑,个人电脑和网络系统电脑四个发展阶段。仅从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发展速度就可以反映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产品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4K存储器用了35年,16K用了33年,64K用了2年,256K和1M(1兆位)各用了3年。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微处理器芯片,微型计算机诞生;80年代,微型计算机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平台产生,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从而导致全球计算机产业二十几年来的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数据计算和处理,扩展到办公事务处理和工业控制以及数据库、网络、图形处理等方面。
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对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极其重视。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投入巨资,从而把全球计算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阶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带进空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时期。
2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引进前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到目前形成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6年至1965年的萌芽阶段;1966年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80年代末,中国计算机产业化进程真正开始;第四阶段是90年代计算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年平均增长率高于42%,中国计算机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1)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个人电脑(PC机)、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其中PC机包括台式PC机、笔记本电脑、PC服务器和工作站等。
①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重点还在硬件制造业上,约占计算机产业总产出的65%左右。
②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计算机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形成。其中硬盘、显示器和终端的市场均由国内厂商占据。
③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品牌的涌现对我国计算机硬件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联想、方正、长城、浪潮等。
(2)计算机软件方面。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软件是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与开发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软件市场大致可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其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约占73%。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不论是整体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都低于硬件市场,但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我国目前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市场主要被外国厂商占据,在基础操作系统软件上(如windows)几乎是空白,所推出的软件都是在别人的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即“外挂”式中文处理环境,这与我国对软件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还需积累足够的力量。
(3)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化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媒体、网络化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①我国计算机工业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也卓见成效。每千人个人电脑拥有量从1990年的0.43台增加到1997年的6台。到2008年初,中国的网民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②网络化给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八五”以来,我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重点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计算机服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十多个国家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个行业计算机网,有些网络还实现了国际联网。
(4)中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其企业的成长、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规模。随着企业的壮大,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较快发展。
(5)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3 发展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设想及对策
(1)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民族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支持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是有意义的。无论从政治、经济、科技的任一层面看,民族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是不容置疑的。
(2)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计算机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中国计算机产业是在我国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对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加以引导。但因财力有限,财政支持仍显不足。在这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加强与倾斜,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有效竞争机制,给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
(4)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让更多的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即是资源,要充分发挥我国计算机人才的专长及优势,制定保护人才的政策,建立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计算机业服务。
(5)发展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事业。支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6)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信业的融合。
[关键词]野生食用菌 现状 产业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饮食消费方面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野生食用菌作为一种野生绿色食品,其富含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有机盐和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其他有益于身体的成分,有的品种还具有健脑、提高免疫力,抗辐射、抑制癌细胞等诸多保健功效,因此,野生食用菌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野生食用菌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于此同时,受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等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华中地区野生食用菌生长状况简介
(一)野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
野生菌是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生长的各类菌类蘑菇的总称,野生食用菌的生长需要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比如地形、土壤、林木、温度、湿度、光照等必备因素。华中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季风气候、山地丘陵地形地貌和针阔叶林混交林木资源条件,在山地、丘陵的背阴坡面盛产各类野生食用菌,如鄂西北地区和神龙架地区的灵芝菌、牛肝菌、猴头菌、青头菌、红丝菌等,这些都是可食用的野生菌。在鄂西北和神龙架地区现在主要由人工种植的野生食用菌是香菇和平菇,其中灵芝菌正处于人工实验培植期,其他的野生食用菌还得靠天然采摘。华中地区生长的野生菌许多都是可食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野生食用菌还处于未开采状态,因为野生食用菌对土壤、湿度和温度等要求较高,生长期主要在初夏时节的雨季,下雨天气和山地地形以及较短的生长周期都降低了野生食用菌的采摘率。
(二)野生食用菌的市场消费状况
野生食用菌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亦食亦药。随着养生科学的发展,现在,很多人将野生食用菌作为养生之道中的食材或药材,因为野生食用菌品种多且皆具有独特的鲜味和药理保健功效,例如:牛肝菌做汤时味道特别鲜美,还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舒筋活血等功效;猴头菌临床医治上用于治疗胃癌、肠癌和食道癌等;松茸菌在医药记载文献中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和理气化痰等功效,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抗癌,在日本和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蘑菇之王”。这些野生食用菌在被人发现其营养、医药价值后,越来越多的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餐饮行业和食品保健行业都在积极地开发着野生食用菌的潜在市场力,研发菌类食品如猴头菇饼干,制作特色菌类菜肴。
目前云南地区早已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其在世界食用菌市场占有率竟达一半,在我国也占有约三分之二的市场,由此可见我国的野生食用菌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华中地区有大量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没有被即时开发出来的地方。虽然华中地区的部分野生食用菌没有被大量开采,但是其已有多种销售渠道,如超市、农贸市场、传统的货物集散中转站以及出口贸易等,此外,还可应用网店来销售。这些已经成型的销售模式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将促进华中地区的农村地区对野生食用菌的开采加工,进而推动华中地区野生食用菌行业的发展。
二、野生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品种培育欠缺,品牌效应不足
地理环境是影响野生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特殊的地形环境特征,华中地区盛产很多可食用的野生菌。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产品,有的是采摘野生的,有的是人工培育的,由于宣传推广工作比较有限,大部分消费者对野生食用菌和人工培育食用菌及其特征缺乏明确的认识,再加上部分地区野生菌恶性中毒事件的影响,消费市场缺乏正确的消费引导,导致消费者对野生食用菌产品持谨慎态度,往往会选择价格上便宜很多的人工菌。华中地区可食用野生菌品种虽然比较丰富,但是闻名全国的品种却寥寥无几,地域特色品种的欠缺严重制约着产业销售量的提升,也难以与其他地区的特色品种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企业需要品牌,野生食用菌市场也需要品牌。只有树立起交易市场的品牌,才可能吸引各地企业进场交易,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及深加工,实现规模效益。[1]
(二)缺乏技术支持,产业水平较低
野生食用菌产业深加工能力不是很强,产品多样化程度还比较低,大部分都是粗加工的产品,如干制品、盐渍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此外,中部地区的许多野生食用菌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比较分散,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研发型人才投入较少,新产品研发不足,产业链较短,企业经济效益较低。如何使野生食用菌品种多样化、产品安全化,进一步提升营养和药用价值,生产食、药兼用系列的新产品,是该产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野生食用菌加工出口方面,出口型加工产业的检疫标准还不是很高,产品加工程度、产品技术标准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国外市场“技术壁垒”的限制,对外销售容易受阻。同时,在培育、驯化可食用野生菌的新菌种、菌株方面,存在资金短缺、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野生食用菌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做支撑。
(三)市场开发不足,竞争激烈
野生食用菌的加工与销售作为传统农业的一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分化出为一种特色野生食品产业,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要更是日益扩大,由于消费者对野生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认知不足,再加上野生食用菌产品普遍价格较高,使得野生食用菌产品的销路并不好。
我国野生食用菌产地众多,受地形、气候差异的影响,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品种,尤其是西南地区,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而且西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达,产品加工技术较高,再加上市场上部分可替代性农产品的影响,华中地区的野生食用菌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三、推进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
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户等网络营销模式改变了传统销售行业的格局,在冲击的同时更带来了转机、变化和发展,野生食用菌的销售模式也离不开网络营销。传统的店铺销售、实地购买在快节奏的今天已略显不适,只需要一部手机,连上网络,“淘宝”的店主便能知悉所有商品的销售情况,产品库存情况,各品种的销售量,进而针对消费者需求量,适时根据市场动态,灵活的调整野生食用菌产品生产、供应情况,以满足市场需求。
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对“绿色生态”的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可利用新闻媒体、借助农业品种交易平台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极打造绿色健康的野生食用菌饮食文化,以此提高野生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利用网络平台的同时,要做好信誉保证和销售服务工作,同时还应借鉴我国云南地区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打造让消费者信得过的优势品牌。
(二)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野生食用菌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于抓好保育促繁基地建设,把保育促繁基地建设作为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坚持野生食用菌基地建设同天然林保护、生态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相结合,在全面实施“封山育菌”的同时,加大对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科学有效的保育促繁技术。
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其保鲜技术,技术部门应当加强对野生食用菌保鲜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延长野生食用菌鲜食品的货架寿命。发展食用菌的精深加工产业,经过加工,实现食用菌增值,开发和研制食用菌保健功能性食品,为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往往与其产业链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延长野生食用菌产业链条,应该建立顺畅的流通网络,培育野生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包括建立批发市场,在菜市设立野生食用菌柜台,在饭店增设野生食用菌菜谱,开设野生食用菌专业餐厅连锁店,扩大消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形成规模产业和品牌效应,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生态休闲产业,多方面促野生食用菌产品消费
野生食用菌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食品,该产业的发展可以与生态绿化、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休闲野生食用菌产业。把野生食用菌的培植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等怡情活动结合起来,加强野生食用菌的文化底蕴。在野生食用菌主产区着力打造“吃生态”、“吃健康”、“吃文化”的品牌,充分利用农家乐等方式,把野生食用菌美食文化与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以餐饮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必将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休闲旅游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
(四)树立可持续理念,提升产品安全标准
野生食用菌由于有其相对固定的生长期,有休养生息的“生长期”,以及经过生长期后的“采集期”,所以根据其生长规律,对于野生食用菌应当根据其繁殖规律适时采集,做到采育结合,确保可持续发展。各地可以借鉴云南地区对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例如建立珍稀野生食用菌繁育区和保护区,设立相应的保护标志,杜绝掠夺性开采,以期促进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持续、科学、绿色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是野生食用菌的一大出口国,同时也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因此野生食用菌产业在提高产品加工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对菌产品的安全检疫标准,完善市场交易保障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而食品产业素以安全为第一要义,野生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特色食品产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市场考验。因此,华中地区野生食用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必须立足市场需求变化,以技术做支撑,以品质做保证,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