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团队建设概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高职英语教育日益注重其应用性以及技术性。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关系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概述
1.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是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工作项目的形式、特征和基本内容为设计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基本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形成“教学项目”,通过对教学项目的完成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项目化教学适应了高职教学的需要,符合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是指在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将英语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检验理论知识,并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和交流技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2.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项目化改革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高职英语教学项目化改革中不仅会涉及涉外活动中的工作项目,还需要对多种语言以及语言知识进行整合,还要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因此对于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结构,还需要发挥个人能力和集体优势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促进项目化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时有利于教师队伍之间进行教学经验沟通和交流,以优化教师素质。
二、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有很多,包括优化团队组成、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推动团队教研研究。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这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优化团队组成
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组合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该对团队内部成员的知识结构、英语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既要保证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符合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还要保证团队内部成员组成的互补性和协作性。并且需要从高职院校现有英语教学体系出发,结合院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优化。例如,在公共英语课与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中,可以建立两个团队,每个团队应该包括一名组长,对于成员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左右,并且保证每个组成员的人数、年龄以及师资情况的平衡和优化组合。根据设计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开发,保证项目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
团队建设中应该注重运行机制的完善化和有效性,及时确立团队组长,以更好地推动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行。运行机制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发挥教学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组长应该从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和设计标准出发,对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划分。骨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协调,提升团队工作质量和效率。(2)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以提升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形成个人考核以及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并从学校、学生、团队内部以及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保证考评机制的合理性。
3.推动团队教研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的项目化改革中涉及多种新的教学理念,例如对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如对任务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融入等。在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设计难题,因此教师队伍应该注重教研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采取学术报告、集中培训、公开课观摩等形式,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方式促进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另外,应该将英语教学中涉及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纳入项目教学中,注重提升项目教学改革内容的时代性。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对项目教学的设计和研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应该重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团队组成,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推动团队教研研究,为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建伟.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12).
【关键词】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加强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顺应时代要求,英语教学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尤其重要。团队合作精神的正在向社会工作的各个层面延伸。团队教学要重视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教师团队为核心,带动学科建设,全方位提升英语教师教学质量,并结合其他专业发展特色,调整本专业结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在顺应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要求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师团队中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非常重要。
2.当前的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完善。教师队伍中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人才短缺。
2.2教师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国际交流的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英语教学创新方面也存在着欠缺,需要更大的提高。
2.3学术队伍需要进一步整合,缺乏领军型的人才。尤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中青年学术骨干、教育部跨世纪学术骨干、国家级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学术大师、教学大师匮乏。
2.4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学校人事制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分配制度不合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有弊端,配套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够协调,还不能完全达到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3. 塑造高校教师团队的要求
3.1教师团队的规模
想城建一个高绩效团队,成员是不宜太多,合理的成员安排,可以有效的管理形成凝聚力,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给予对方忠诚感,完善团队规模,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素质、高绩效的队伍。
3.2团队成员的结构
3.2.1能力结构。一个教师团队需要配备能力互补的成员。需要具有知识和高专业的人员;需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善于聆听和反馈意见的成员;需要权衡建议并作出有效选择的成员;需要解决冲突以解决人际关系技能的成员。
3.2.2学科结构。伴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日渐复杂和学术研究的日趋困难,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很难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应该优化学科特色,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拓展学科门类、优化学科结构,从学科上建设成一个高水平的团队。
3.2.3职称结构。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术思想端正、科研思维活跃的学术队伍,应在团队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上,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分配应当均衡。团队中的教授可以与其他职称人员交流经验。讲师、副教授之间也要相互交流、共享共创,有利于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
3.2.4学缘结构。学缘结构即指一个教师团队中所有教师成员最终学历学校的构成状态。团队中的教师,要具有坚实宽厚的寄出理论和广博的知识,团队建设要有自然科学类知识系统和社会科学类知识系统,还有要有两者交叉类的知识系统,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缘结构的合理化。
4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发挥协同合作精神,使各成员的矢量和最大化,以实现教师团队的整体目标。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事事从他人角度着想,要互帮互助;相互沟通,保证团队与环境协调一致。使得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同时可以逐步巩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在实现团队目标的结果中也实现自我的价值。
5. 高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结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选用适合英语团队教学改革的高质量教材、新教材充实到教学中,组织编写大学英语教辅材料。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加大科研教改力度,不断促进科研转化教学工作。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以教学水平高、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为骨干,以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引进一批高学历教师;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好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教学课件研发,利用和完善网络教学的效能,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内部或其它相关专业之间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共同研究,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6.结语
由强调和重视教师个人发展到强调和重视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简言之,对学校而言,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远远胜过学校有少数几个名师。高等院校要想持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关键在于构建适合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开阔教师视野,促进合作和交流,以满足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发展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宜宾学院学报,2011(7)
关键词: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3-03
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的立校之本依赖于人才质量,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高校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不仅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要途径。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概述
1.团队。最初在企业管理中诞生出了团队的概念,也就是说“团队”一词属于管理学概念。具体含义指的是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均拥有一定的技能、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团结一致,协同合作,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团队具有如下特点:首要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就是在团队中每个团员均要发挥作用;再次就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一点就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2.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学团队概括如下:教学团队指的是由学术水平和造诣较高的教授专家带头,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并且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其中,组成人员主要为教师和教辅人员,知识和能力互补,彼此共同承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应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着重建设。(1)学历结构:不仅是教学团队中检验和衡量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体现出了团队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当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据的比例。每一个教学团队追逐的目标就是构成高学历的团队成员。(2)年龄结构:直接反应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活力,也是体现教学团队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体征。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中所包括的团员的年龄以及各个年龄段所占据的比例。(3)职称结构:直接反映出了团队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具体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据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4)业务能力结构:指的是教学团队成员中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以所担任的课程数量、所承担的课题质量以及的数量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5)综合素质结构:用来要求团队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拥有做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些因素容易在团队中忽视,但是也是建设团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至此,我们可以给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概念:即由大学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根据合理的年龄结构、适当人数、专长特点等,产生对教学效果好、影响高的制约因素,并且共同承担教学责任、技能互补的基层学术组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只有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规划,才是工作动力得以激发和产生的主要源泉。实践证明,具有优越性的目标设置就是目标激励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而且教师们一旦接受了较为困难的目标,将会发挥出比自身更高的工作绩效。在团队建设中,一定要预先设置一个总体目标,来鼓励团员们共同奋斗,同时诱发成员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地将团队建设的整体目标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荣誉感。
【关键词】高校;项目团队;理念;创新团队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地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组织到一起,申请课题时,根据相应的研究方向简单拼凑,申请到经费后,每人分得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各自进行研究,这种松散的所谓团队并不能形成合力,学术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建立科学的创新团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1. 项目团队概述
项目团队管理的对象都是以项目团队为单位的,构成项目团队的因素除了客观的硬件设施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人,这里的人指的是在团队中紧密协作,互相负责的一个小群体,并且有着共同的目标以及工作方法,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群人。特点与优势。
1.1 特点。由于项目团队自身的定义,使得优秀的项目团队都具有以下特点:
(1)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在工作中能够分工协作,既能够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职责,又能够进行互相的协作。
(3)成员间有着高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使之可以为共同的规范所约束,以便达到工作能够正常运作。
(4)具有临时性,由于项目团队是出于共同的研究课题等共同的目标所临时组成的,所以每个项目团队都具有临时性。
1.2 优势。相较于没有规划的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团队管理来进行就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可以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其次,有计划的分工协作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项目团队管理有着非常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能够使工作人员在更为愉悦的环境下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2. 高校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大问题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军,高校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国未来竞争力。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团队组建目的时有不“纯”。在团队组建的目的上,不少团队的组建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大家在一起共同搞科研,而首先是为了拿到经费,争取资源,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一些高校临时拼凑和包装了“阵容强大”的团队。平时,这些“团队”的成员彼此很少进行学术交流,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临时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这种“团队”,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的团队。
2.2 团队组建方式缺乏引导。
(1)在团队组建的方式上,缺乏理性的“自觉”。虽然,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是自由度高、不确定性大,教授和研究人员可以凭借个人意愿和兴趣决定研究的领域、方向和内容,并根据个人意愿,“自发”地形成创新团队。但是,在大科学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团队建设离不开行政的有效引导,除了“由下而上”靠自发自愿组建创新团队的方式外,还应该运用行政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组建创新团队,进行集中攻关。
(2)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对于创新团队建设,各高校所作的主要工作大多雷同,就是先对创新团队进行认定,然后对经认定的团队提供资助,而当创新团队成立后,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团队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责任不明确,负责人被琐碎事务缠身等问题,从而使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些高校对创新团队的管理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行政权力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过大,致使代表学术的广大教授和学者的发言权和参与管理权不够,从而导致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主从关系错位,形成了“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的现象。
(3)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科研工作中的评价体系对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3. 以项目团队建设理念打造高校创新团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想建立高效的创新团队,必须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既以项目团队建设的理念打造高校的创新团队。
3.1 明确的项目目标体系。作为一个项目,要想拥有优秀的项目团队,使项目能顺利进行,对项目管理者来说,必须建立明确的项目目标体系。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计划时,必须明确项目目标及对项目的工作流程作出清晰的分析,同时还应对项目目标进行工作分解,结合各阶层项目成员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种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使团队中各种人力资源明确自己在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优秀的项目团队,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
3.2 合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创新团队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后,需要具体的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来实现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其合理性体现在是否具有清晰的组织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内部沟通。完善的创新团队组织机构框架应至少包括以下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高学术领导层,负责建立和把握创新团队的科研方向、建设方针和目标,并统领创新团队的发展,解决创新团队的重要问题;第二层次为条件保障和监督部门,条件保障部门负责为创新团队提供人员、经费、科研平台等保障资源和条件,监督部门即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完善的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第三层次为创新团队本身,包括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应尽可能按岗位、职责设置,项目负责人和成员之间应形成一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消除个人因素和主观因素。
3.3 创新团队运行监督管理与内部沟通。创新团队作为体系运转后,为使创新团队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督促和协调管理,制订完善的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创新团队创新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为创新团队体系提供一条内部沟通的渠道,及时解决当前问题。
3.4 适宜的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是目前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的热点,目前国内对创新团队绩效评估的研究重点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但还未形成公认的评估指标系统,还需要根据不同评估需求者的需求特点,在考虑不同学科特点基础上作深入研究完善合理的创新团队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势必会对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制订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又好又快地实现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促进创新团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进行知识的创新性传播、生产和应用,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因此,研究型大学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甚至在国家安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学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有限,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研究型大学诸事务中“研究”是其最主要的课题,研究工作也是学校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日常工作中,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处于优先的位置,更加受到重视。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来实现大学的多项社会功能。
(二)教师团队优秀,名师学者众多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一般都十分优秀,不乏学术权威、知名学者,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入选条件相当严格,教师队伍质量就是其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想要成为美国大学联合会这个由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群体的会员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可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
(三)先进的管理模式
“学院”式的新型管理模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教学助力。为了保证管理规范、依法办事、以人为本、宽松优良的良好氛围,需要研究型大学实施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几点概述,可以知道高水平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即大学继续教育团队建设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如何完成团队建设、架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框架,成为研究型大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教育团队建设
在研究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下,教师团队的数量及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型大学肩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历史重任,加强教育团队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培育教学团队核心要素
教学团队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规则、成员的共同愿景等。首先,每个教学团队都需要明确负责人,他可以是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也可以是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或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其次,要制定有效的团队规则,帮助大家形成共同认知,并共同遵守;与此同时,要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团队目标,成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当个人与团队目标一致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二)重视团队结构的科学合理构建
团队的组成结构会对其行为方式造成影响,其组成差异表现在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及兴趣爱好等等,不同的团队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专业的不同,研究兴趣的差异常常会使得教授课程内有所不同。因此,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时就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另外,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
(三)注重团队文化建设,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团队的文化氛围对于团队及团队中所有成员都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凝聚力的增强,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团队必须要有“”的思想,要形成统一的目标和理想,但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拥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教学理念,要注重学术自由,使团队中成员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要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在对既有结论的运用中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也要敢于质疑;同时还要有合作精神,在成员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严谨治学、积极上进的学风。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资源整合,促进学科快速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合作,促进新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对青年教师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团队,使其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学校管理部门需要重视设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保障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教育团队的贡献和效益,达到激励团队人员的效果。
三、建立教学激励机制
(一)深化改革,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需要规范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团队建设,实现教师队伍向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过渡,探索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队伍模式。
1.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对教师职务评聘程序进行改革。在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是需要考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把教学工作量作为聘任教授职务的必要条件之一,重视校内教学评估结果。但与此同时,作为其重要环节,院(系)教授会议和校外同行专家评审也需要得到重视。
2.严格合同管理,健全教师聘用制度。在教师聘用时,要实行“有期限合同和长期合同相结合的聘用制度”。通过长期合同来保障有能力、有资历的教师任职,通过有期限合同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期限合同体现出了竞争性和流动性,对于聘期内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或教学评估不合格的教师不再续聘,当然,同样对于学校待遇及其他有不满的教师也可以选择不续签合同。个人和学校通过双向选择决定聘期届满时是否续签合同,打破原来教师管理的超稳定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活力,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期限合同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有了制度保证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1.首先要保证基本薪酬,要为教师提供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要形成以业绩为基础的绩效薪酬制度,通过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认绩效奖金,这既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效率优先思想,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注重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指的是良好的社会评价、工作环境、培训和晋升机会等。
2.建立补贴制度。首先,改变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通过设立关键岗位,鼓励名师上讲台;其次,建立公共基础课教学补贴制度,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补贴,加大基础教学投入;另外,建立附加津贴制度,实现科研教学;最后,要完善教学奖励制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教学质量
一、概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几乎所有事业都依赖于团队的努力,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拥有具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和合作的教学团队成员,才能使专业和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1],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是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功能相吻合,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团队成员间相互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自身特质鲜明[2]。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首次招生,我校该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启动了“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电气工程教学团队年轻教师多、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团队中教师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团队的职称结构亦不合理,尤其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办之初,存在实验室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和实验室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涉及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较为分散,不成体系,难于理解和掌握。
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电气工程专业和学科发展,制约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较快、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眼于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一)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活动,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探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提高学科专业教师的职称,改进团队职称结构。激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多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带学生的实验课,同时加强与供电系统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合作点,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制定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解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给毕业设计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实际问题;(四)以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为主线,整合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设备与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研活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最后也希望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教学团队中教师和学生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
四、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是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教师规模(13人左右)适当而相对稳定。团队成员既要有擅长做科研的教师,也要有擅长教学的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既要有科研整体实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教学整体实力强的教学“领军人物”,还要有教学、科研骨干成员,筛选团队成员既要看是否具有教学、科研才能,更要看思想品德好坏和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既要看目前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有看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二) 教学团队的文化构建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没有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运作就很难成功。首先,共同建立工程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教师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老中青教师的密切结合,使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实现紧密融合。其次,共同营造互信、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老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积极配合,青年教师虚心学习,通过互动合作,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通过互动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既尊重、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能相互信任和依赖,在团队总目标的指引下,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队的力量,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发展氛围,在合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 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每学期都进行集体备课,并认真检查新学期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料。通过团队集体讨论帮助年轻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设计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探索学术难题,做好技术支持,使团队教师提高了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2、针对团队年轻教师多、上课经验少的特点,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及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等活动,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丰富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清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师德方面及教学各环节为青年教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提高。
3、围绕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结合学校“如何上好一堂课” 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5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等系列竞赛活动,团队2名教师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获奖率100%。参加学校的课件制作比赛的团对成员也获的了一等奖。这些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全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每学期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都会组织有关教学质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团队教师都参与讨论,从而掌握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
5、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教学梯队,共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转贴于
(四) 团队共同整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共同建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以任课老师牵头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老师具体实施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同探讨,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下设7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同时对学院其它专业和科研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弱电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实验逐步形成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主线,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除担任理论课程外,必须参与该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答疑、作业批阅、以便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3、每次电气专业学生的参观实习都要求教师参加,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认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将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经常面临的时间矛盾。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要求每位老师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得一样好,而要提倡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擅长“讲”的多上课,把团队中好的研究成果、好的教学内容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学生;擅长“研究”的多搞科研,多为讲课者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承认能力差异,不作硬性和统一要求,有利于教师各尽所长,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2、团队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建立工程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从中寻找科研课题,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促进强弱电的结合,积极寻找交叉点,扩充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互补性。由有科研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联系横向课题,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最终提高其教学联系科研和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团队建设多方面提升了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能够提供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和谐发展环境,这种环境能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觉得可以表达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即使是在教学中遇到了挫折,也能坦陈失败与弱点,通过寻求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进而获得能力与经验上的提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自觉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由12%升至30%以上,在职称方面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6名青年教师晋升讲师,以较快速度提升了团队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极大改善了职称结构,也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团队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和辐射作用下,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而当每个教师个体不断提升时,整个团队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形成合力,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学生的就业一年一个台阶,就业形势喜人,其中2006届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2007届初次就业率达到80%,特别是2008年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都有几个单位待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最能反映专业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指标,其可信度也最高。而且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是各地区、县的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学生分配后工作稳定、收入和工作待遇都很好,学生对工作单位也较满意,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多年的高就业率说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社会经济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教学各环节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将有效克服不足、加速提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本系)、本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孙华,余宏亮.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6-117.
[3]傅运春,唐红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10,(1):50-5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有效应用
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运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盈利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企业经营中,企业以整体为单位实现生产、销售以及利润核算;在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当中,企业各部门的员工可以被拆分再进行重建,形成一个个小单位,分别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些小的团体被称为企业项目组,对企业项目组进行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1. 企业项目管理概述
1.1 企业项目管理的目的
企业项目管理是对企业项目组进行的管理,包括项目组成立、为项目组提供相应的资源、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事务进行管理几个实施过程。实际上,企业项目管理的对象不仅限于企业项目组的成员,还包括涉及项目全局的各种企业事务的管理。
1.2 在项目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组中人、事、资源的统一协调为项目目的达成的唯一手段,因此,在企业项目管理中有必要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策略,以使项目组中的员工将工作重心放在项目的总体目标实现上;另外,项目实现过程中需要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在项目管理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2.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2.1 使用员工管理策略进行团队建设
企业项目组的工作效率高低、项目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完成,与项目团队建设的成果息息相关。因此,建设一支高绩效、高水平的团队,成为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企业的项目团队由不同的员工组成,要使这些员工在一个团队中能够实实在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密切的配合保证项目的进展顺利,就必须使项目组中的员工产生一致的价值观、对项目的目标看法一致,以团队目标的达成作为自己的工作阶段目标。要达成这个项目管理目的,就有必要使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参与进来,通过员工管理以促进团队建设。项目管理负责人可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无领导小组活动,来确定团队中每个员工的性格、在团队中的角色,并使团队中的各个成员通过无领导小组活动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项目管理者也可以使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了解团队成员对项目的认知程度并通过充分交流,去协调团队成员,提高团队凝聚力。
2.2 采用人本管理思想以使项目成员绩效提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能够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并使项目成员的绩效有效提升。例如,企业新成立的项目组即将开发的项目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业务,则项目管理就不应该再将员工每天到公司打卡,每天填写绩效报表当成管理员工绩效的主要方式,而是应该满足员工动用创造性的需要,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项目管理负责人可以采用弹性工作制度,不要求项目成员在固定的时间上下班,但需要项目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使项目进行到相应的程度,如果不能,则处于相应的惩罚,这样,员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绩效提升的也比较快。
2.3 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以保证项目管理的效力
项目管理的效力体现在项目组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项目的实际进度上,而项目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却以项目对员工个人发展以及员工诉求的满足为基础,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严格、公平的绩效考核方式,以保证项目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项目进行顺利。项目管理者可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方式,即对每个员工在项目中的具体责任进行明确界定,根据责任的轻重以及工作量的多少来来划分绩效水平,使用350度考核的方法来评定项目组各成员的绩效,并对高绩效的员工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只有这样,员工在项目进程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项目管理的效力才能够达成。
3. 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不要超支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所占用的人力资源资源比普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用的资源多得多,因此,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应注意所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不能太过。一般,企业会对项目组拨发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以项目的开展,但项目资金有限,一旦被人力资源管理占用过多,就可能影响项目的整体发展状况。
3.2 注意企业项目的特殊性
除了组织绩效管理、人本管理以及团队建设之外,还有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用于企业项目管理。但并非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都是通用的,不同企业的不同项目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有些项目的进行过程需要项目组成员按部就班地工作,弹性工作时间这种管理方法就不适合。因此,在项目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还应考虑到企业项目的特殊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项目管理中使用有助于员工工作绩效提升、有助于团队建设的办法和对策,能够帮助项目目的有效达成,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手段都可以被项目管理所借鉴,从而使项目团队建设更为高效、员工在项目组中的工作绩效有所提升。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项目管理者应始终注意立足于目标的特点,并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戈迎春.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8):106-107
摘要:本文对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发展建设途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关键词:项目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项目团队概述
项目团队包括被指派为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目标而工作的全职或兼职的人员,他们负责理解完成的工作;如果需要,对被指派的活动进行更详细的计划;在预算时间限制和质量标准范围内完成被指派的工作;让项目经理知悉问题、范围变更和有关风险和质量的担心;主动交流项目状态,主动管理预期事件。项目团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职能部门或组织组成。一个跨部门的团队由来自多个部门或组织的成员,并通常涉及组织结构的矩阵管理。
二、绩效考核概述
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成果测评,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各种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根据被考评对象的性质和工作特点不同,可以将绩效考核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品质主导型考核方法、行为主导型考核方法、效果主导型考核方法。
三、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体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绩效考核目标一致性原则。绩效考核的目标就是为了衡量员工绩效水平,他要求绩效考核指标与绩效考核的目的及考核对象的系统运行目标一致。
第二,绩效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原则。绩效考核的对象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对于处于不同岗位的员工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及工作内容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第三,绩效考核指标的独立性和可测性原则。考核指标之间的界限必须清楚清晰,避免有歧义。而且各项指标能够量化测量,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四、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现在国内外已经有专家学者尝试着针对不同的项目团队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所以本文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就是综合考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根据项目及项目团队的特点,分别设定财务、生产、内部运营、团队建设四个一级考核指标,各个一级考核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建立主要以PMBOK所定义的项目管理九大领域为依据,指标中既包括定量化指标,又包括定性化指标,两者结合起来对绩效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考核。
(一)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程度及盈利水平进行考核。
1、产值利润率
项目具有目标性,即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工作任务,创造目标利润。因此,设定该项指标就是督促项目团队在项目建设中应该将项目产值向项目利润最大化地转化,创造最大的利润价值。
产值利润率=0%
2、变动成本利润率
项目具有制约性,有成本、人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如何才能使用较少的成本创造较大的利润是项目经理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该项指标是通过利润总额和变动成本费用总额的比值来衡量项目的利润率,旨在督促项目团队在项目建设中合理节约变动成本,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项目的利润水平越高。
变动成本利润率=0%
3、成本使用率
该项指标衡量项目建设中成本的实际使用额与计划使用额的比率,督促项目团队建设中的成本使用与预算相符,避免超支,影响项目后期的建设实施。
成本使用率=0%
4、流动资金周转率
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旨在督促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让有限的流动资金能够在项目上充分流通起来,发挥其最大经济价值。
流动资金周转率=0%
(二)生产指标
生产指标是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质量水平的考核。项目经理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同时抓住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内容,不仅要求项目团队提高生产能力,而且要求项目整体的质量水平比较高。
1、设备利用率
该项指标是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所需设备的利用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生产率越高。
设备利用率=0%
2、工时利用率
该项指标是对项目团队成员工作能力的直接考核,旨在监督项目团队成员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工时利用率=0%
3、产品合格率
该项指标是对生产产品质量的把控,旨在督促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合格率。
(三)内部运营指标
内部运营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涵盖了对项目进度、项目范围、项目风险控制和项目整体的考核。
产品合格率=0%
1、工作任务完成率
项目具有目标性,项目团队具有目的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是很关键的,遵循计划工作能够保证工作效率。该项指标是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保障工作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工作任务完成率=0%
2、项目总工期提前率
对项目进度的考核必须关注项目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的差距,设置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总工期的考核,避免工期延误导致的项目风险。
项目总工期提前率
=0%
3、项目目标人群开发率
该项指标督促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不断拓展客户群,扩大项目的影响范围,积极协调项目与项目客户的关系,在保证原有目标人群不流失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新目标消费群。
项目目标人群开发率
=0%
4、安检优良率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安全生产的原则,对于项目风险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理念,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团队在项目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程度的考核。
安检优良率=0%
(四)团队建设指标
项目团队建设指标是衡量项目团队成员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稳定,彼此之间能否互帮互助互相协作,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项目团队整体工作绩效的提高,所以对该项指标的考核也很关键。
1、员工满意率
项目团队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团队,所以要想整个团队绩效高,项目经理就应该重视项目团队的团队性,调动团队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尽可能使得全员满意。该项指标通过对项目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求出。员工满意度越高,归属感就越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员工满意率 =0%
2、培训计划完成率
尽管项目具有一次性,但是考虑到项目团队成员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对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定期培训也是有必要的。该项指标值越大,说明项目经理越重视日常的业务培训,越容易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
培训计划完成率=0%
3、关键员工保有率
项目实施期间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项目团队中核心人员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很关键的因素。然而,项目团队是由不同部门人员为了完成特定的项目而形成的临时组织,稳定性较差,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团队稳定性的考核。
关键员工保有率=0%
使用平衡计分卡法,结合项目团队相比于其他普通团队所具有的独特性,构建了一套完整合理的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项目团队绩效,该体系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如下图所示(图附后)。
参考文献:
[1]孙宗虎.西楠.绩效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2,178.
[2]彭.以项目管理团队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关欣.企业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关键词】 创新 团队创新 团队创新气氛 高新企业
在当前的全球竞争时代,我国经济所依赖的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难以为继。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由劳动力密集产业转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技术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研究企业团队创新氛围因素与员工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必要。以往的研究所关心的多是团队绩效的提升,以及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达到绩效目标的相关问题,但对团队创新气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还为数不多。因此,本文的研究将进行团队创新气氛与员工绩效之间关系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102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社会问卷的调查方式开展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102家高新企业的研发部门数为单位,按照企业名录通过信函调查的方式发出204份调查问卷。2012年5月15日前以纸张形式将问卷发给102家高新企业的研发部门员工,问卷发放的实行为不记名形式并确保在研究活动中没有人受到负面的影响。
2012年5月31日前将问卷收回。由于问卷的数量较大大,问卷的回收率确保为60%以上(>120份),并不断提醒接受问卷调查的员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处理。
问卷中主要就团队愿景、创新支持、任务导向、互动频率几个因素开展研究。
处理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两类如下:第一是有关团队创新氛围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是有关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根据太原高新产业区高新企业人力资源部所提供的员工评价绩效指标体系。
2 调查数据分析及其基本结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对问卷调查的尺度进行检验。由于问卷调查是来自于不同主体的主客观判断,难免因主观性的存在而导致问卷回答的有效性疑问。显然,只有通过了尺度分析中的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的问卷结果,才是可执行的指标与变量,才能为进一步的模型检验与分析提供有效的指标体系。其次是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是对已得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概述,并在第一类指标的概述中发现二级指标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等量化手段表现出来。下文将对以上方法进行深入展开:
问卷中,关于任务导向的指标共有4道,此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等于0.64,大于0.6属于十分可信;创新支持的问题共6题,此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等于0.87,显然属于0.7-0.9范围内的十分可信,因此接受其问卷答案的可信度;互动频率的问题共4题,此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等于0.4,属于0.4-0.5之间的可信范围;远景目标的问题共4题,此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等于0.47同样属于可信范围的标准。同时,基于团队创新氛围量表答案的可信度为0.57,属于0.5-0.6范围内的很可信区间。因此,基于团队创新氛围的量表观测变量,其得分值是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的,具有较高可信价值。
员工绩效量表的指标氛围5类,其中,工作业绩分为工作质量与数量,其Cronbach’系数为0.87,属于十分可信的区间;科研项目有四类小指标,其Cronbach’系数为0.50,属于0.5-0.6很可信的区间;工作态度的Cronbach’系数为0.53,同属于0.5-0.6很可信的区间;工作能力分为3个小指标,其Cronbach’系数为0.48,属于可信的区间;个人素质分为心里素质和身体素质两类,其Cronbach’系数为0.48,属于0.4-0.5可信的区间。显然,基于员工绩效的量表观测值,其Cronbach’系数分值为0.47,属于0.4-0.5的可信区间。
根据SPSS18.0的因子分析,通过KMO与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来判断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当KMO值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专家Kaiser(1974)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此处的KMO值为0.842,表示适合因素分析。此外,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 值为4907.626,自由度为820,达到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由SPSS的因子旋转图可以看出,扎根于团队创新氛围的员工绩效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非常明显地聚类为几个主要因素。而根据因子分析,对总量表的两大块指标体系分为了9个因子,即9类二级指标。对比原有的10类二级指标而言,提取了85.67%的总方差。一方面说明了本课题所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另一方面说明了本课题所提出的指标体系效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太原高新产业区高新企业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气氛的协调水平整体高于0.5,也就是说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气氛协调度较高,但是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其协调度水平也不尽相同。
根据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科技水平由高到低,及从服务业到新材料研发再到软件开发,企业团队创新气氛与员工绩效的协调关系水平也是在增加的。例如,从服务行A1到从事A到新材料研发部门A9协调水平在上升,而环保企业A10、软件开发企业A11协调水平最高,高于0.9属于优质协调水平。A11后的企业再次呈现背离趋势,协调水平开始下降,大部分为商贸服务行业。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原高新产业区高新企业团队创新气氛与员工绩效的关系整体比较协调。
3 提高员工绩效水平的建议
本文通过员工绩效水平的团队创新氛围因素研究,结合了团队创新氛围的四个主要要素,发现了其作为员工绩效水平影响因素显著性作用,以求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员工绩效水平,为企业实现更大的利益目标做出贡献。
3.1 关于团队愿景
企业团队建设应有针对性的对团队建设的目标进行设定与传导,构建有鼓动性的企业团队愿景体系。首先,应该制定远景目标的最低、最高纲领,按阶段对对应目标进行强化与衡量其是否实现,并对此增加对团队员工的奖惩的客观依据。其次,团队内部经常讨论相关远景目标,增加团队活跃气氛,也便于集思广益,开创创新工作。团队愿景目标的设立是团队创新氛围建设的的重要内容,是凝结一个团队的精神力量,而团队有效地制定与落实具体的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提高其团队内部员工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意愿。对于企业来说,应当鼓励企业内部团队的建设,并对实现团队创新氛围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3.2 提供创新支持
创新支持是对员工创新积极性最有效力的氛围建设因素。团队在进行氛围建设中,应该大力开展对员工创新的支持工作。如资源的共享,善于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营造一个大家互助共进的积极创新局面。显然,这将极大地加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并且保持高昂的斗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企业贡献的最大化。
3.3 任务导向
明确的任务导向,对于处于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中的员工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明确目标的作用。能够使员工在处理细节工作时,具有全局意识与大局统筹观,能够使具体工作不脱离最终目标,因此,团队明确的任务下达和指导,是团队创新氛围对员工绩效产生作用的指南针与风向标。
一、何谓团队及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就是一群人同心协力用群体的智慧结合成巨大的创造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实质上就是项目管理者的联盟。
团队精神是什么?集合大家的脑力共同创造一项智能财产其产生的群体智慧将远远高于个人智慧和个人的创造力。这种神奇的东西源自于潜在的人类心智潜能它被情感丰富而被技术束缚。一群人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将产生巨大的力量。结合的创造力由于这一群人的互动关系彼此激荡而更加复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之下领导变成人际互动的“交响乐指挥”辅助并疏导各种微妙的人际沟通。沟通顺畅能使思想在团队中充分交流传达并形成最佳效果,这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团队精神”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推崇。比如现在就流行一种团队应聘的新方式。就是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以一个组合、一个团队来接受企业的招聘,承担一个项目。利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工作。
二、高效团队的要素及特征
团队是由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构成的。
(一)团队的内部结构团队规模。
根据社会公平理论,每个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贡献和收入的平衡问题。团队成员的各种能力。包括:技能因素、个人成为团队成员的条件。团队角色。团队由许多角色构成:队长、评论员、执行人、外联负责人、协调人、出主意者、督察。这些角色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团队的工作负责。
(二)团队的外部环境
包括组织结构与权利机制。它们是:组织战略;正式规范;组织文化;组织中人员的甄选、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的环境。
(三)高效团队的特征
有效的领导和工作开放的沟通。取长补短和相互信任与尊重。团队成员是相互依赖和互动的,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共同目标。团本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成功与否。高效的工作程序。团队有责任和义务,并根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对与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控制。持续地学习。
三、高效团队的建设策略
首先是尊重。一切的前提是尊重,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人人生而平等”的一般概述,而是来自于坚信“只要是个人,就有比你自己强的地方,就有用”。这个尊重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出来、感觉得到的,比如说,守时、守信、虚心听取意见等。而最大、最可贵、最有效的尊重就是信任!这体现为对团队成员的合理授权和委任。
其次是沟通。把情况了解上来,把影响施加下去。好的沟通就像一个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又像是机件运行的剂。沟通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聊天、娱乐、文字记录等。聊天也是工作。因为,那不是乱聊的,尤其在时机和话题的选择上。目的是拉近距离,融洽气氛,了解情况,施加影响。
第三是服务。这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尽可能地把自己是领导、有权发号施令的念头压下去,把监督、控制等字眼压下去。更多地想的是对这个团体的责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终要靠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来完成。要立足于服务,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换句话说,组织者的任务是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不要担心会被抢了风头,不要吝啬在上级面前肯定团队成员的成绩,更不要邀功于己,诿过于人。要让团队成员放手工作,“错了,责任是我的,对了,功劳是你们的”这句话,不但要说,更要做。这里讲的服务,既是工作上的,也是生活上的,都很重要,都要尽可能细致、周到。服务做好了,管理基本上也就到家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不等于迁就,应该有原则。
第四是协调和组织。也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实际上,作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和工作内容,这是和尊重、沟通与服务连在一起的。把前几项做好了,协调组织基本上就是个水到渠成的问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要注意实际情况,因人就势;二是要注意尽可能多地、合理地授权,管得越少越好。
【关键词】人为因素;空管安全;作用;影响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各个航空公司飞机的数量以及客货承运量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民航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在安全问题上的隐患,这些隐患严重地阻碍了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实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与总结,防微杜渐,完全确保民用航空的安全性。
1 航空中的人为因素概述
1.1 含义
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航空中的人为因素是这样进行定义的,即所谓人为因素指的就是研究范围涉及航空系统中人的所有表现,利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以及与人相关的科学知识,寻求人的最佳表现以达到预期的安全与效率。由上述关于人为因素的定义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航空活动之中人的表现,人是航空系统之中最为活跃以及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主体;其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系统工程的相关方法与思想。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航空管理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1.2 特点
1.2.1 多学科性
首先,航空安全管理中的人为因素与航空运行密切相关;其次,空管中的人为因素还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人们对信息加以处理,并做出相应决策的一个过程,而生理学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生物力学与生理学的作用差不多,统计学则是主要表现在航空系统中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
1.2.2 实践性
由上述第一个特点可以看出,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具有多学科性,这就说明了空管中的人为因素的研究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有关知识,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在解决空管安全之中的实际性的问题,因此,空管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很强,并非以学术为中心,而是面向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发展。
2 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关于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定义及其特点的阐述可以得知,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对于民航空中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
2.1 人为因素可以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
在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管制员与飞行员二者之间的配合与沟通问题一直以来被忽略,但是二者的沟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管制员与飞行员各自的工作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双方普遍存在着优越感。在实际过程中,管制员处于指挥的位置,而飞行员则处于一个被指挥的角色,那么正是各自角色的对立,使得二者的交流与沟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时还会使得二者之间存在对抗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作用,加强二者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和谐共处:(1)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二者之间保持密切配合与沟通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方,均要看到对方在飞行过程中以及确保飞行安全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及长时间地遭遇到时间流控制以及恶劣的天气而造成航班延误的无奈,管制员要承受正确指挥的重大压力,这也是确保航行安全的重要方面。(2)提供服务。在确保安全飞行的条件下,管制员应该能够对飞行员的心理状况加以了解,例如应该主动地向部队申请空域,尽量提供直飞以及按照机组的意愿来对巡航高度以及指挥的方案加以安排和制定。这就是人为因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够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与交流,确保空管安全运行,为乘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2.2 人为因素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控制交通流量迅速增长,那么这就增加了空中飞行的工作的难度以及复杂性,空管安全工作已经不能由某一个或者少数的管制员来完成,而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共同的协作与努力,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因此,这就需要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管理之中发挥作用,注重空管安全管理的团队建设,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管制员;(2)需要具有发现问题的管制员,这样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3)团队需要进行长期地交流与合作,对空管安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协商、共同解决。只有加强团队建设与协作,才能够使得内部人员团结一致,提高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空管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实施。因此,人为因素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团队建设。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而且还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中的团队建设。然而,对于不利的空管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则应该注意减少人为因素对空管安全管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可以弄清空管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生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加强航行飞机的智能化监测等措施,均可以减少不利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确保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各项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楠鑫. 空管中人与人关系浅析及其对策[J].科技风,2011(14).
[2] 王洁宁,杨海滨. 面向空管安全系统中人为因素的本体建模分析[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9,27(4).
[3] JIM BURIN.实现公正文化路线图改善安全环境[G].天津: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2007.
关键字:项目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project management is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space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defense industries. But ofte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ocus on the goals above project, but ignore the factors to achieve program objectives mainly, namely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so that the project progress is slow. This thesis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越来越复杂,项目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管理科学理论。从项目的生命周期来分析,项目管理主要经历了项目概念形成、项目的初步规划、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等四个阶段,且任何一个阶段的管理都是在人在管理之下进行的。同时,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项目中最关键、最基本的部分,因此如何应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显得极其重要。
1.项目管理的概述
项目是在限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条件下,一个团队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有一定目的性、短暂性、独特性、一次性的工作。
项目管理是为了达到或超越项目预定的目标,一个组织通过运用各种技能、知识、方法与工具,对项目所开展的各种合理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由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技术、活动、方法的工具,这些管理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关于项目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部分;关于项目核心性和目标性的管理部分;关于项目保障性和专项性的管理部分,其中就包括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2.1独特性
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标准就是符合实际项目,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就是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抓其主要内容,然后要对症下药。此外,因为项目管理的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不具备普遍适用,因此,项目管理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应该选择性的采用,不能全盘地吸收。
2.2渐进明晰性
如今,社会产品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渐进明晰性特性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项目这一特点。在项目的开始阶段,确定项目的目标比较模糊,只有在项目进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对企业的环境、员工的需求等进行更周全、更充分的调查以后,才能更为明确和细致地确定这些目标与特征。
3.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项目部在任何企业中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来说企业会大开绿灯,将企业中的管理骨干力量安排进去,希望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将该工作做好。然而,在实际人员管理工作过程中,这些人员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3.1上级领导的期望和客户的压力
上级领导往往对公司的项目部给予特点的重视,同时项目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应尽的责任。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上级领导对于项目部的期望过高,以及客户对于项目的压力过大的现象发生,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很好地平衡和协调来自客户的压力和企业自身的变化对客户期望值造成的影响。
3.2各个部门关注点之间的差异
在项目部中,由于每个项目管理人员都是对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负责,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关注点与其他职能部门有差异,两者之间必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并且,由于上级领导对他们的采取不同的考核要求,也容易导致他们目标不一致,反而对企业总的绩效产生不良的影响。
3.3 缺乏项目部内部的相互协作
由于项目部的每位工作人员都非常关注自己的项目,结果使得生产单位对项目的轻重理解不一致,严重者有可能是谁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4.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应用
由于项目管理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时,应当采取专门的管理措施,同时还要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总结归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人力资源管理更应当强调团队建设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在进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时,首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和谐、士气高昂的项目团队。因为项目工作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团队所具有的团队精神以及项目团队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决定了项目工作的绩效。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应该进行建设一支具有优良品质以及团队精神的项目团队。此外,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配备与开发和组织规划设计,都应当首先考虑项目团队建设的需要。由于任何一个项目工作是一次性的,在项目完成以后项目团队就会解散。另外,一个项目从初期决策、方案设计、实施到竣工完成,项目的任务是从有到无,因此项目团队的成员人数是先增多再减少。所以应当以团队的建设为出发点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合理选取,同时还要强调团队建设,团队之间需要以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尽管在一个团队中,某以个人或某一部分人员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但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应当以团队的利益宗旨为最高标准来约束自己。
4.2 注重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高效快捷
通常,目团队的持续时间是很短暂的,因此项目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的团队组织,所以在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员开发方面必须高效快捷,否则很难真正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首先,应尽量依照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进行团队人员的组建。例如在项目组织别提倡一人多职,因为一个项目的职能工作有可能分为很多种类,但是每项职能工作量可能较少,所以需要做兼职的安排。其次,应减少人员配备的数量,减少组织层次,依照高效管理、高效完成任务原则。在项目团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团队组建完成后,很少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一般都是各职位的专长人员,另一方面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决定的。
4.3 应注重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导向。
由于项目团队的项目工作具有的短暂性、一次性和临时性等原因,应特别强调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不管是在项目组织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在项目人员的组建过程中或项目的绩效评估与激励等过程中,都必须为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服务。由于项目团队的管理注重以完成预定项目的目标为前提,往往采用一些短期激励效应的手段,建立良好的激励体制,保障项目顺利开展。此外,即使项目团队在某一方面主要以项目目标为导向,但是不能违反企业总的目标和宗旨,尤其不对员工灌输不良的思想行为,避免以后他们在其他工作岗位时也以短期目标出发,从而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对项目管理专员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保证项目人力资源的高效应用和企业总的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4 细化企业管理,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要将项目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发展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员工自觉地自己的职责,并以自身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其的项目管理的学习,要规划她们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这样有了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在组建、合理调动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时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满足项目管理的特殊要求。
结束语
由本文可以得知,人是项目管理中最具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关键因素,工作人员和项目的关系如同舟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在项目资源投入基本要素确定的情形下 ,只有通过进行合理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配置、规划、整合与激励,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发挥其功能效率,满足项目管理中的成本、进度、质量三大标准,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占文松.浅谈项目管理理念如何融入企业文化[J].项目管理技术,2007
[2]吴延风.项目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
【关键词】 企业;团队精神;团队建设;培养
多数的企业不是缺少优秀的领导者,而是缺乏优秀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建立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团队和加强团队建设,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利用团队的力量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目标会有更好的效力!本文结合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着重围绕企业团队精神建设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别的企业有所启发,对本单位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一、企业团队精神概述
企业的团队精神,综合体现为懂得协作、顾全大局和乐于服务。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是其最高境界。一个企业,只有员工保持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明确协作方式,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才能保证企业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是一种力量,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二、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
1、提倡员工对企业的奉献和集体精神
(1)平衡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企业要平衡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企业在要求员工为企业奉献的同时,也要考虑员工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精神需求,不能忽视人的真正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工作中应强调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必须尊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并应创造条件使员工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企业中得到更高的自我认识度,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作为员工本人,应该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在企业发展的平台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繁荣的完美统一。
(2)在现代化企业中提倡集体主义。管理一个企业,首先要统一集体,维护集体的利益,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如企业建立初期,不是鼓励每个员工提高效率,而是注重整个集体提高效率,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使员工认识到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只有在团体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一道理。尤其是在用工复杂的单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必须高度一致,企业全体人员必须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团结一致,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2、尊重员工,让员工充分行使主人翁权力
(1)充分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企业来说,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为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所拥有的参与权、发言权及民利。企业要发展,要建成良好的团队,就必须保证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企业创造最大化财富。
(2)创造条件,为员工创办企业家庭。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时间就是金钱,员工工作生活繁忙,往往早出晚归,中午在企业就餐,在企业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企业就成了一个大家庭,多数的企业为了给员工提供午餐,办有餐厅及休息室和其他让员工得以放松的运动场所,其目的就是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会象经营家一样经营自己的工作和企业。
3、勤于沟通,善于协调,增强员工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
(1)勤沟通,多走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沟通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一个勤于沟通的工作团队,其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效的。现代社会提倡和谐,那么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勤于沟通,多走动,把矛盾与分歧消除在沟通和走动之中,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取长补短,使效益最大化,利益更大化。
(2)善于协调,达成共识要解决问题,光靠沟通是不行的,那么协调就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工作中,当两个部门就某个问题发生分歧或矛盾沟通无效时,就需要协调,从大局及企业利益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团结一致,达成共识。
(3)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荣辱与共,因此,加强员工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员工有了爱岗敬业精神,就能够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真正从内心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并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有了团结协作精神,就有了强大的团体力量,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
4、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对员工的教育是企业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企业应把教育作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而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1)加强对员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统一思想与行为,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认知,使其对自身工作保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2)建立职工终身教育机制,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得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实现目标任务的同时,并在不断取得进步与成功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
(3)依靠教育,在企业成员之间形成“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相依相存,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教育的动力来自于团队精神,同时通过教育又强化了团队精神,而正是这种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管理之魂。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方法 述评
引言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加上科技在现实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当前科研活动助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企业也逐渐重视对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的组建,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组织、企业,甚至是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便于其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 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其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开展项目公关(宋秀兰,齐昕,2010)。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创新成果的理论创新程度和知识含量更高,团队内部受到正式权威的影响更弱;科研人员专业背景、学术观点、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团队领导者(或称“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没有行政命令权,却肩负着团队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双重职责,其能力和行为对团队发展乃至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是相互交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与一般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柳洲,陈士俊,2006)。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个体进行创新和提高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有效的团队对于凝聚人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最终表现为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对促进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洲,陈士俊,2006;李婷,2013)。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我国最早开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始于20世纪末,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自1999年开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显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宋秀兰,齐听,2010)。对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来讲,我国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规模或者级别进行的划分:
(1)国家部委、中科院所支持的团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用于资助优秀的团队。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并于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设“科技创新团队”;
(2)省委、省政府层面所支持的团队,不同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安徽、山东、吉林、四川、湖北等省;
(3)省级行政部门所支持的团队,相对较为完善和开始较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市科委在2003年就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其他省份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比如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
(4)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所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比如很多高校整合了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也有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组建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科研团队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其相关研究却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团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如医疗服务团队、销售团队等)方面,针对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也有一些(Sarin&McDermott. 2003).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网络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分别以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为“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在1982-2015年期间,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75篇,其中期刊论文672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14篇、会议论文22篇;对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Link数据库、Wiley数据库、ABI/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Emerald回溯库和SAGE回溯库同样进行检索,发现在1960-2012年期间共检索出国外相关文献1472篇。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而且从时间上看,国外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研究大都基于案例的分析或者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或验证(Bain, Mami, &Pirola, 200I;Pirola-Merlo, Hartel,&Mann,2002:Sarin&McDermott,2003)。比如, 以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Long&McGinnis,1981)。该研究中,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以欧洲六国1200个“研究单元”(ResearchUnit)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单元是指由从事某一特定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研究了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采用了该种方法,蒋日富等(2007)对某科研机构在广州地区四个研究所的12个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科研团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行为和团队目标,科研课题等级、硬件资源、信息共享和沟通对科研成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也有其他的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井润田,王蕊,周家贵,2011)。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的研究方法的检索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弱,多以国外学者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用为主。
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规模、领导行为、资源配置和执行方式、团队内部以及团队相互间的沟通、激励以及任务的规划、目标设置和执行方式的特征,并通过实证发现财力、物力等因素与研究单元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Long&McGinnis,1981);个体创新绩效是研发人员在知识识别、整合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果,是研发人员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Kogut&Zander,1992);)通过对小型社会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方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团队发展阶段、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结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Bettenhausen,1991)等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定量总结和概括,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案例或者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团队结构对绩效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蒋日富,霍国庆,谭,2007),并有研究指出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定位在于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目标导向,创新绩效的评判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张学和,宋伟,方世建,2013)。也有学者参考案例研究方法,提出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团队管理者的职责、团队文化与管理制度随着团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演变(井润田等,2010)等等。国内的这些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类似,更多的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研支持重点正逐步由对单个课题负责人的支持,转向对以项目为牵引、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扩大对“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的资助。科技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并从2004年开始针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行支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现实中对“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视,也促进了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1)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国外对于科研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明显起步较晚;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由于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更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借助了一定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