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学科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学科素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第2篇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兴趣;启蒙教育

化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老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形成化学素养,发现化学的本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概念与原理上,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有的物质性质没有掌握清楚,引发了很多笑话。比如有学生因“一氧化二氢”可能引发呕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学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3]贾广英[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分析[J].下一代,2018(9):1.

第3篇

关键词: 核心思想 学科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应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化学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思想,这应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最高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渗透化学科思想,特别是化学科的核心思想,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教学中教师务必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化学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学科素质真正得到升华。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下面主要谈五大核心思想。

一、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

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模块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结构这个核心要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认识物质的用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中毕业班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可以改变以章节为顺序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组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抓住两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三、守恒的核心思想

守恒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大特点,化学这个自然学科中同样存在守恒的现象,满足守恒定律。学生若能用守恒的思想来认识和处理化学中的守恒问题,则不仅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对问题的解决更快速、更准确。中学化学中存在守恒的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可以快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有关计算,利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可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可以准确比较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可对有关化学计算进行巧算,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守恒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四、用“元素中心”认识物质的核心思想

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物质为中心”,到了高中开始过渡到以“元素中心”来认识物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同时,反过来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各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同种元素,这样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掌握才能真正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要以硫元素为中心,按硫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列出各含硫物质,然后弄清各物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构建各含硫物质的知识网络,明确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再利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很零散,会掌握比较系统化的知识,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五、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1

当前中外教育特别重视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运用探究的手段,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还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本文将就“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的教学来介绍本人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章节开始,学生认识物质的视角将从宏观转向微观,并将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部分内容重在揭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实例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通过两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和分子、原子部分相关的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铺垫。分子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微观粒子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缺乏理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和微观动画展示,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通过分子模型的组建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能够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 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却是不可分的。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环节1: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熟悉的水的蒸发过程入手,再以前一单元刚学过的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变化前后的微观模型,让学生感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表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的分解是两个宏观现象,学生通过画微观示意图了解变化的本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培养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在讲解水的蒸发的过程时使用了动画模拟水分子变化前后的状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但是分子的数目不会增减。

教学环节2:分子与物质化学性质的关系

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淀粉变蓝的本质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利用学生在生物中学到的淀粉遇碘变蓝的知识设计了对比实验,体现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碘酒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从而证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看到的是宏观的实验现象,淀粉遇到碘酒和碘蒸气都变成了蓝色,引导学生分析微观本质,碘酒和碘蒸气中都含有相同的碘分子,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碘蒸气是有毒的,为了减少碘蒸气进入空气中,我们在实验中用馒头塞住烧瓶的瓶口,并且尽量缩短加热的时间,体现了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设计意图:分子和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各种分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以及在变化中的表现。在此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对中学生来说,分子和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我们只能借助多种分子模型,使学生具体的、可感的理解分子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认识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学生的抽象思?S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组活动,给学生两个过氧化氢分子模型,演示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演示自然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学环节4:从分子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物质分类的知识入手,并结合微观图片,透视分类的本质,只含一种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含有不同分子的物质是混合物。

五、教学反思

1.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并基于?W情进行改造,让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本节内容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实验,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可有效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以及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整合,增删,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新的提高。

第5篇

关键词:生活化问题教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5-02

最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读书,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出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对生活事例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应用化学,让生活引进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回归生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内涵

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现象,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与我校开展的问题法教学不谋而合,生活化问题教学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化学的作用,体验化学的魅力。

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意义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化学。高中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将生活元素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课堂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加入一个科学小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入一个小实验就可以让课堂气氛达到等。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感觉学有所用,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有利于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让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有意义。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如食品、保健、化妆品、药物、环境等,拓展生活视野。同时及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前沿,如介绍载人飞船的船体材料、火箭燃料的助推剂,介绍最新研究的有机光伏技术等。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使学生感知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如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侯式联合制碱法时,可以介绍时代背景和侯德榜先生的高尚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如食品烹饪、美容保健、毒物、穿戴、环境、日用品、药物化学等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绿色化学、可循环利用思想,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新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自我发展的推动者,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的变革”到“学的变革”。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所以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2.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时的困难,可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然后再将其中的思想方法横向迁移到所学习的化学概念的研究中,为化学概念的学习提供认知支持。因此,“联系生活”的有效化学教学,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生活经验。

3.回归生活解决化学习题。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化学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常见的化学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可以将其转化为高中化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如对氯气一节的教学,通过一则新闻报导材料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导课,并配有记者专访某化工厂氯气泄露事故的视频,然后结合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①为何发生氯气泄露时,人应往高处逃生?②为什么可以用钢瓶来储运液氯?③氯气泄露后,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思考状态,同时也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的元素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完成实验,学生获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经验和动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经验是相关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练习体验,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学生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学实验增添了一个物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6.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科技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高中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新课程增添时代气息的源泉和活力,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生活化问题教学思想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简单的回归生活和生活概念理解,而是借助于“生活知识”这个载体来容纳学习内容,利用“生活场景”架起知识点和应用能力之间的桥梁,用问题探究作导向,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层次,把握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整体框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原电池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知道不同的教师教学这个课题时效果相差很大,有的教师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然后用该条件去判断是否形成原电池,没有微观探析原电池的本质,也没有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养。下面介绍本人对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原电池教学设计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水电解会分解H2和O2,而H2与O2点燃会生成水,那么H2和O2在常温常压下会发生反应吗?

做演示实验,在U形管中先电解水,去掉外加电流,把两个石墨电极连接生日贺卡,唱起了生日歌(学生惊讶),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已学知识,分析思考

根据已有经验比较下列反应,从反应速率、能量变化、反应类型、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等方面比较。

NaOH+HCl=NaCl+H2O Zn+H2SO4=ZnSO4+H2

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组成,两者之间有电子转移。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已学知识,体现学科特色

3.实验设计、学生动手

① Zn、Cu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Zn、Cu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 Zn、Cu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 Cu、C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第④个实验是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对原电池的本质的理解,记录实验现象。

4.推理分析,自主讨论

通过宏观辨识和微观的探析,理解原电池本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二是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达到自主发展;三是归纳、总结、提高。

问题设计:

(1) 实验①Zn与稀硫酸反应的电子是如何交换的?

(2) 实验③有电流的产生,判断电子的流向,并说明H+能在铜片上得电子的原因。

(3) 实验①、③的电子交换有什么不同?

(4) 两个电极的作用是什么?说说如何形成闭合回路?

(5) 实验④为什么没有电流产生(或微小的电流)?那么形成电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 什么是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7) 对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

讨论归纳:

(1) 原电池的概念

利用合适的材料作电极,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使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的装置。或者,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a.存在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b.选择合适的材料作电极

c.与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3) 电极材料的选择

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

(4) 原电池的正负极

失去电子(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得到电子(接纳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5.原电池的设计,实验论证

(1) Cu+2FeCl3=2FeCl2+CuCl2

(2) 2FeCl3+2KI=2FeCl2+I2+KCl

画出实验装置,电极反应,实验验证

学生获得成功感、快乐感、价值得到体现。

6.归纳与总结

微观探析,必须到位,如本节教学关键是:

(1) 形成原电池,必须存在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把两个半反应分开,有时必需用盐桥。

(2) 在Cu、Zn、稀硫酸原电池中,H+为什么移动Cu极,而不移向Zn极

(3) 形成闭合回路,必须在电极上有电子的得失

(4) 分子极、离子极混合,为什么必须用盐桥

第7篇

关键词: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化学;素养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逐渐的改变, 由此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且学生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那么在此条件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秉承新的观念,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式课堂。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的概述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各自学习,而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更深的知识,强化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交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保障,在学习探讨中,学生可以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出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在集体之中的有效发挥和增强[1]。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教师为学生设置引导式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化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相同,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构建教学方案中,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学情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要锻炼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能力,由此更好的预知新的知识,也促进学生更加独立的思考,积极的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资料搜索等支持下,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教师可以在这个知识环节中为学生设定几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下,在对化学实验的认知上,确定哪些反应更快,哪些反应更慢,并且是使用哪些依据来判断的,提升化学素养。教师对于这种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尝试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养成更好的自学习惯[2]。可以选择网络当中较为著名的“法老之蛇”、大象牙膏等趣味化学实验进行引导激发,其中硫氰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的体积要高于,因此导致实验物质出现增长的情况。

(二)强化课堂的交流和合作,展示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学习成果

首先,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但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在注重差异性的同时为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活动。由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例如,让学生对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在一个化学烧杯的底部上放入一个小的石蜡,并且石蜡上放一个小小的木块,在烧杯中注入大约半杯水,然后加入NaOH固体,进行不停地搅拌。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观察,教师提出问题,木块掉落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学生讨论,可能是因为NaOH在加入水以后发生了溶解,在此过程中有放热的现象,因此溶液的整体温度提升,这样在烧杯底部的石蜡也出现了融化的现象,由此木块掉落。

其次,化学实验的进行需要教师有效的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改变以往化学实验的讲授现象。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都是陈述式的讲解,这样学生缺少直观的感受,因此对化学实验也不能进行更好的把握。基于此,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展开探究性的研讨,从被动的知识接受变成主动地知识探索。例如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需要注意,如果直接制备就会导致过度氧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即,需要加入石蜡油进行保护,进而降低氧化反应效率。另外营造平等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尽可能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思想之间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知过程[3]。

(三)探究点评,让化学素养得到升华

首先,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进行认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主要的引导性作用,例如,确定实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化学实验,但是在此要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实验点评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优势和缺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对实验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与此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其次,课堂小结和反思。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学生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教师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解析,进而有效的点评,并且按照课堂学习中的内容,明确知识的结构和特点,以此形成更多的知识感悟和整体性的感悟。在课外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个给化学教师一定的启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江红光.提升高中生化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4,22(10):64-65.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思维能力;三重表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微习题

一、背景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组组长林崇德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点: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化学科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

知识,更积淀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思考与研究,总结出了现代化学包含的三个基本成分,即“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的视角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二、问题的提出――高考试题赏析、考点解读

例1.(2016新n标I卷28题)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 。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

例2.(2016新课标I卷27题)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 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2-7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考纲要求: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③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④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

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老师在《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一文中总结道,2016年全国卷化学高考试题:贯彻改革精神,加强能力考查,特别突出了信息获取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查。信息获取能力考查主要是通过提供物质数据信息、反应信息以及流程图等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新信息分析和解答问题。

单旭峰老师也特别指出,高考化学试题继续提供一些对学

生而言未曾接触过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

表信息),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进一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新情境下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恰恰是体现了上述的考查方向,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考查及变化轨迹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总体稳中有升;(2)题目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STSE的思想;(3)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4)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核心,考查知识范围更加广泛、灵活。具体来说,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点主要有:①N、S、Cl、Fe、Cr、Mn等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②利用题目信息判断主要反应物和生成物。③利用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手段配平方程式。④结合题目溶液的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写出完整的方程式等。

三、教学设计――考点突破、能力提升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现代课堂注重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精讲精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构建,才能深刻理解,有效掌握,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1.知识构建: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例2)

(1)找产物(基础):认真审题,结合题目信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反应物和主要生成物。

Cr2O72-+HSO3- ― Cr3++SO42-

(2)看得失(核心):抓住本质,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上述方程式片段。

Cr2O72-+3HSO3- ― 2Cr3++3SO42-

(3)配系数(难点):结合题目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并结合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进行完整配平。

Cr2O72-+3HSO3-+H+ ― 2Cr3++3SO42-+H2O

(4)查守恒(保障):利用三大守恒规律对方程式进行检查。

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2.练习提升(1)考点突破的核心: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得失电子守恒的基础计算

练习1.(2014新课标I卷27题)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2)H3PO2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 (填化学式)。

练习2.(2015年新课标II卷28题)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1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3.练习提升(2)考点突破的难点:结合题目酸碱性环境将方程式补充完整

练习3.(2016年新课标III卷27题)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2)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①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

(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练习4.(2012年新课标I卷26题)(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四、教学反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回归

1.根本出发点:立德树人

素养,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因素和环境影响的那些部分,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大有可为,更应该有所作为。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的主体:学习内容、方法论、世界观,用三维目标来解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对化学主体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结构与表述为:

(1)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化学物质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学科观、科学技术观、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以及人生观等重要观念;

(2)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

(3)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品格:敢于质疑、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科学精神);积极、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强烈、持久的社会责任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心以及家国情怀等。

基于“核心素养”“三重表征”的这样一节《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课,既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提升,更要提升高度,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这节课的设计从多个维度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掌握规律,并学会运用,同时这节课也注重了多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①物质变化、守恒、三重表征等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渗透,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学科知识的构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科观、科学世界观、物质变化发展观;

③培养学生遵循规律、迎难而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2]单旭峰.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62-63.

第9篇

在此以2014年北京西城区高三理综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题目为例:

某学习小组依据SO2具有还原性,推测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查阅资料:SO2Cl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1)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

(4)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产生无色液体,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进行研究:①研究反应的产物。向所得液体中加水,出现白雾,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经检验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42-、Cl- ,证明无色液体是SO2Cl2。A. 写出SO2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检验该溶液中Cl-的方法是 。②继续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 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B. 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阐述理由 。

在这道题的解题中化学核心素养得以充分体现,具体如下:

第一, 题(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题目的解题应从资料中提取:SO2Cl2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学生应具有证据意识,能通过分析推理建立观点,即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体现。

第二,题(4)的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情况及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判断SO2Cl2水解的产物是硫酸和氯化氢,其化学方程式为 :SO2Cl2+2H2O=H2SO4+2HCl ,这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科学素养。

第三,题(4)的中的② A要求分析白色沉淀的成分,若尾气中只含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后滴加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不会产生白色沉淀。只含氯气也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尾气中有氯气和二氧化硫气体,白色沉淀是BaSO4。学生要能依据事实,分析实验现象,才能准确分析沉淀的组成,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科学素养。

第四,题(4)的②中的 B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上一题的结论,应大胆提出: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SO2+Cl2 SO2Cl2。在此解题过程中,学生应能科学地加工,提取处理题目所给的现象,判断此反应为可逆反应,此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体现,而对该现象的判断也应建立在学生树立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基础上,清楚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小到解题,大到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任务,它一直贯穿我们教学的始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就题论题、分数至上,而应在习题中多引导学生问为什么、怎么办,应挑战其认识角度,多概括、预测、设计、模型建构、分析、解释、评价,应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化学家,而是要在化学学习中让他们留下终身受益的知识,以后能多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和化学问题有关的社会事务。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观念;化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8

一、化学学科素养的涵义

1. 化学观念:化学观念是从化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社会与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看法。化学观念包括化学术语和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如何用等;它包含了对科学、工程、技术的一种意识;强调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作为一个载体的作用。

2. 化学能力:化学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种类,我们将化学能力分为对化学的认知策略、化学智慧技能、化学实践方面的动作技能三个部分。

二、化学学科观念生成的有效途经

1. 立足社会事实,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

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涵盖了“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环境保护与新型绿色化学问题、化学发展史与认识的问题”,也包括为什么要学好它、如何用化学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大教育观、确立学习化学是提高修养的一个方面的观念;要充分引入社会事实资料,与衣、食、住、行等密切结合,不断深入;要思路开阔、眼界远大。

2. 解决冲突观念,形成化学的本质观念

(1)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点:化学概念本身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它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课堂设计中,如何站在学生固有知识的层面上,认真思考学生的知识结构,找方法以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形成与融合,以及想方设法地解决已有知识与实际本质知识的冲突。

(2)强化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观念与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中包括原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守恒观念;包括物质的变化观、组成和结构的主因观、物质性质的主导观、反应限度观、原子经济性观和持续发展观。

在课堂教学中,需拓展视野、重视联系,统筹安排及早培养,联系实际渗透观念,并适当安排一些习题强化这些观念。

三、化学学科能力生成的有效途经

1. 认知策略――创新课程设计,激发求真精神

“教”与“学”要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讲究教的方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学的策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统一,不断学习并掌握学习的一般性策略,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对比、演绎、假设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在理论教学上,许多问题在不经意间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思想与学习行为上的统一。例如:(1)在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学生可能提出钠能浮在水面上不能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2)教师写出一个关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学生提问,难道不能电离成氢离子和氧离子?(3)用浓硫酸与乙醇反应制乙烯的实验的同时,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这里使溶液褪色的一定是乙烯的作用吗?也可能是SO2;(4)铜与浓硫酸反应,黑色物质、白色物质是如何形成的?(5)由学生制乙烯的实验,乙醇的沸点是78℃,为什么可以加热到170℃?

教师不能过分地强化主要现象、忽视次要现象,不能回避不安全因素和过分强调规范,要让学生体验化学,从体验中求真。

2. 动作技能――强调探究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手动才能心动,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问题和实践的机会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

(1)让学生掌握一般探究思路,重视科学过程,强调科学方法。形成规律,建立模式,由普遍到特殊。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假设――计划――事实――检验――交流,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模式,建立一定的常规思维方式。

(2)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合作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如对于氯气这一堂课,易懂,学生易于自学。从制氯气的原理到性质及相关实验都可以层层推进,所以可以由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得到解决。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索热情。举例:①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杂质?反过来又如何解决呢?②检验SO42-时,提供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有哪些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理?③如何从环保的角度,设计如何用铜制硝酸铜的方案?

(4)总结实验设计技术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首先,理解如启普发生器的各种简易图、常见安全装置等等。其次,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路线,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开发创造思维,强化创造素质

创造性是一种再生性思维。首先,发散思维是创造力提高的重要思维方式。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或自由地提出问题。如在复习铝章节时,突破原有知识网络式的总结,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如何制备Al(OH)3的可能方法。结果,有的小组竟然写出了12种方法。

其次,把握教学时机,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提出一个问题固为重要,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学时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自主体验、探究、理解并形成观念。

第11篇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主导方向,也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进行化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认识

科学素养就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三个维度构成,我国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素养的含义。换句话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这一总目标,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加以具体化的。

就三个构成维度在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相互关系而言,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一定的能力不仅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提供了前提,而且制约着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过程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既是学习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的契机,又是科学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能力这两个维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虽然不直接介入智力过程,却在智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定向和促进的作用。缺乏强烈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智力过程就丧失了赖以运作的动力条件,学习科学的行为就不可能持久,科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技能与科学方法、能力的学习与运用就会迷失方向。反过来,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能力的高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和完善的科学能力会促进人获得成功,从而有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道德品质的完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是指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

(3)重视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2、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根据不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水平高低,因材施教,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可分下列四种基本状况:

①智力好――非智力因素也好;②智力好――非智力因素差;③智力差――非智力因素好;④智力差――非智力因素也差。前一种一般认为超常学生是人才;针对后三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可加强非智力因素或加强智力培养,切实使上述四种状况各类学生得到全方位、多通道、立交桥式的发展,因材施教,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2)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法

2.1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讲评课,第一堂学生实验课。二是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

2.2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3对带有实验性质的习题,用实验去说理。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要不怕麻烦,想方设法,多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除了增补可行的实验和边讲边实验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变革实验习题,从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2.4正确处理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辨证关系,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加强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职化学传统教学只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及技能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科学思维品质,不重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能力,这样即使学生学习了相关化学知识,掌握了相关技能,学生也很难利用所学解决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低。因此,新形势下中职化学教学要能够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促进高素养化学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中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借助较高科学素养人才。在中职化学教育中,也必须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职业发展所必须要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环境,才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职业知识的传播与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技能型训练,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不够。因此,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要能够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这样,中职化学教学,中职院校教育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美育教育融入到中职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教育渗透美育教育,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化学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科中的色彩美感及结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近化学科学家,使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思想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物质结合产生新物质的创造美,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2.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及化学特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同时知识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化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味掌握化学特质,以此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积累,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内在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认识和对化学学科的独特认识,通过这种途径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探索领悟能力及总结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3.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化学教育内容,以此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化学历史,化学科学技术,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然后,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多种资源的搜集整理,立足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够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教师要重视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应用知识,构建起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教师设置的探究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要多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应用联想方法,开展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制定探究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出科学有效的探究结论,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育强.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

第13篇

[关键词]优化;分组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87-02

[作者简介]陈华(1985―),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助理实验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1],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以实验为依托。然而,该怎样利用化学分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加强实验室管理,保障分组实验高效开展

中学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和学生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学生化学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室。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保障学生分组实验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很多学校实验室存在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实验室各项硬件建设,完善实验仪器、药品和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学校领导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重视安全和环保,减少隐患;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严格执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质量,促进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高效管理,保障实验的高效开展,以促进实验创新和改进。

二、重视实验安全教育,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安全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分组实验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纪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不单单只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还有危险性。好奇是学生的本能,如果学生对实验规则、仪器的性能、药品的性质及设备的使用须知没有充分的认识,就无组织、无纪律地盲目动手操作,就容易引发实验事故,损坏仪器设备、浪费实验药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挫伤。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验事故视频、事故案例、预防措施等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白重视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纪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三、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分组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盲目的,要么“按方抓药”,要么无从下手。实验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实验,就需要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装置图、流程图、预期现象和解释、疑点分析和改进等,由课代表和任课教师监督完成。通过书写预习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四、优化实验流程,认识科学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是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加深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的过程,优化实验流程,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较多,步骤繁,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合理地优化实验流程。

五、鼓励实验创新与改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指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序完成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行可行性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相对复杂,用到的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实验用时较长,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和创新。再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4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在初中课本出现过,与初中教材实验相比,高中教材的实验装置较为复杂,药品用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对比初高中两套装置和药品,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六、半开放实验室,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很多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等问题,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是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实验室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争取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在实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前由课代表将全班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对号入座,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找不到座位的乱象;一般的学生分组实验课都是实验员依据实验要求提前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摆放到实验桌上,实验员可以尝试将实验用品统一放到仪器车或者指定的地方,供学生自主取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学生自觉放回指定地方,实验结束后的保洁工作也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监督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精神。针对对化学极其感兴趣、想补做实验或者想探究实验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要提供支持,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可由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实验设想,任课教师认为可行的,任课教师向实验员下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

七、实验竞技,激发学生科技能力

竞技是行动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明创造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实验竞技的平台,让学生在竞技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校本课程等舞台,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参赛,并给予奖励,树立学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了在化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以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品质。观察鲁科版高中化学学科教材,其学习内容涵盖面较大,因此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科学素养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学老师是无法将科学素养像传授知识那样教给学生的,所以化学老师应以语言及行为为媒介,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跟化学老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会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产生影响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将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及美好品质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受到感染。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要求,针对部分涵盖科学素养的行为和习惯,化学教师应制定对应的规则,并用这些规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约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

例如,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将桌面上的试管摔倒地上打碎。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不应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应该在实验做完之后,亲自将试管的碎片捡起并清扫周围,防止玻璃碴扎伤学生。这样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规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科学品质进行培养

实验是化学科目当中一种极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进行化学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学生严肃认真、科学论证的学习素养。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化学科目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轻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应在化学学习中对以下几个要点加以重视。首先,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相关操作一定要规范严谨,并根据教学需求适当增加演示实验,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补充,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有关化学问题的思考。再有就是,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凭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化学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较简单的课外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做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对书本上的有关化学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而且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如教师在向学生演示铝热反应的过程中,需要告诫学生,此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验操作,便很有可能造成危险。学生必须在这一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师严谨的实验态度,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的安全。同时,教师在实验完成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思考,造成实验最终结果的现象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解释,以求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独立思考。

三、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学科新课标中,倡导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细节让学生了解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化学科目进行学习最主要的动机,自己身边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学生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要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现象开始进行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对这种常见现象进行思考,并开展专项探究。由此提升学生对化学科目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能力。

如在进行煤与石油章节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发状况,当前世界范围内对新型能源开发所使用的相关措施等。而在对酸的性质进行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生活小实验如使用ph试纸判定洗洁精、纯净水、洗发水、酱油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液体的ph值,由此判定这些物质的酸碱性如何。

四、联系科学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能源学科及材料学科等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化学学科已经渗透融入多项学科中,并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在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将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化学知识同目前学习的化学知识相联系,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学好化学是适应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科学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化学知识,可以让课堂氛围拥有时代气息。

如在进行水的相关章节教学时,老师可以向学生简单描述纳米技术在水的净化中的使用,并搭配有关的现实情境进行讲解。如2004年,在重庆的某一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氯气泄漏事件并引起大规模的爆炸,由此引发当地极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直接导致在当地生活的超过十万余人紧急撤离。如兰州在2013年发生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在当地居民范围内发生较大规模的饮水困难。针对这样一个话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探讨环境污染的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老师应充分针对教材使用,并在此过程当中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化学科学素养 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从科学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二是适当吸收化学科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用新的观念指导学习;三是要引导学生联系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等,同时还应介绍科学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绿色化学意识。如通过对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测定、雨水(河水)pH的测定探究和对水资源的调查等,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对于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论;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想: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都表现出来,实现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现以九年级化学“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为例,进行探究。

首先,提问或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化学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环节,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陈述。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

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②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③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了。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会生锈,而当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探究,获得上述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及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起来。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只小烧坏A中装入10 ml酚酞试液,另一只小烧杯B中倒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当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B烧杯中的液氢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学生探究心切,创造性地提出如下设计方案:

①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1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小心闻烧杯B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③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坏C中,观察现象。

2.创设个性展示舞台,让学生活起来。

以前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地接受灌输,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把“家庭小实验”带到课堂上来展示。

3.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起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就有32处,而这些探究活动大多数要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探究未完成,实验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它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