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高中地理;学习效率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身心,而且强调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任

务,它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成就。因此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

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高中生应具备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保证,学生必须从内心深处重视良好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在几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非常重视以下几种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1.良好的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高中地理不仅要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而且要理解内容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高中地理知识庞杂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所以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就要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预习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并对课本有关问题加以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通过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另外,有效的学习还在于课后及时复习,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理解了的东西,课后可能会忘记和混淆,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所以,只有及时复习和总结,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良好的读图习惯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关系的抽象化图形,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工具,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培养、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活地图,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地图讲解认识地图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从各种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反复进行读图练习,在反复中总结读图的方法和规律。最后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能够自己独立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影

响,逐渐形成地理学习的良好思维习惯。

3.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1)认真听课,及时笔记的习惯

上课要情绪饱满,精力集中,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并抓住重点,弄清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同时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学会记结构、记典题、记疑难、记方法、记体会,使之成为学习的好素材。

(2)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思维进行碰撞,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很多学校利用学案导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课本基础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及时交流,解决对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质疑,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完成学案导学赋予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

(3)总结归纳的习惯

高中地理知识,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内容比较庞杂,与系统地理各要素之间联系非常密切,要想利用系统地理分析区域地理的差异性,是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学习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采用对比方式进行归纳。尤其是复习阶段,应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才能有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4.善于反思,建立改错本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思考怎样做出来的;有效信息是如何提取的;运用了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想方法,想解题依据的原理,想解题的思路,达到拓展自己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为了避免同一题型再次犯错,在反思的同时,建立好的错题收集本(改错集)是非常必要的。

二、科学的方法指导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督促,给学生以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细心地观察,耐心地教育,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比如,我在要求学生建立改错本时,首先,要花费时间统一思想,给他们讲建立改错本的目的和重要性,要求学生把平时的错题进行累积并批注错误原因,定期检查完成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错题纠错的基本学习能力。其次,在学生中选择好的进行示范,帮助他们完善、改进。最后,还要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榜样。在课堂中,教师被作为榜样模仿,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引导作用。在观察和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教师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系统化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首要途径,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或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建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那么他就很难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

第2篇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多动手 规范解题

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高中物理让学生“想说爱你容易”。随着学习不断深入,难度增加,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对物理怕到恐惧。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学习良好习惯没有养成。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养成的一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性,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要环节。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另外,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一点时间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课本、练习册、作业、笔记、文具等,从而保证尽快进入听课状态。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自学物理课本的基本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养成专心上课的习惯,老师应该通过充分备课让每节课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让自己投入课堂之中。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跟着老师的思路,伴着老师的节奏,产生共鸣。老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课堂实验等途径,让课堂过程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

课后对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通过自己钻研,与同学讨论、请教,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向老师请教。要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让自己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往往有些学生在解题中出错就是因为一知半解。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作业是对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检验,同时也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往往有些学生不会做就去看别人的,一看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日复一日,就越来越怕物理。所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往往学生忽略这些,觉得作业是一种任务观点。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概念抽象,内容复杂,往往字面简单,但是深入理解需要多下工夫,以思考琢磨。比如高一物理中的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看似很简单,有很多学生在分析受力方向时出现错误。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多思考,掌握其关键点:相对运动。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活中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现象,这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多做实验,不要怕实验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进度。动手实验让学生觉得物理不是那么抽象,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动手也让学生能领悟物理“高深的理论”。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精髓。曾经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摇绳发电”,感受电磁感应的“神奇”。学生非常兴奋,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获得真知,在动中学,在愉快中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是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途径。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是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解题习惯对物理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学生怕做题,尤其对文字多、过程多的问题,往往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做题时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首先要仔细解读题目所叙述的物理现象,认真思考题目所给的每一个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用笔标注出来关键的部分;其次,弄清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用笔画出草图,这个往往学生懒得动手。从学习物理开始就让学生多动手画草图,以榜样的力量要求学生。判断物理过程服从什么规律,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一个复杂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显然,弄清物理情景才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分析清楚各个状态和过程,把握住具体的物理情景,才能正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才能正确写出与实际情形相联系的表达式求解。在分析过程图上要尽可能地规范、美观、准确,这对题目分析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科学的态度。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它有很多美与和谐的地方,从解题的过程中去领悟、感受。

在书写解题时,要规范、整齐、美观,让人觉得视觉上美的享受。画出必要的示意图。有些学生,前面分析过程很到位,但是在书写公式颠倒位置,公式字母写得似不像,比如把’q”写成“g”,甚至”9”。这样无畏的出错太不值得。所以物理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细心,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些学生把不重要的中间计算过程也写在上面,让人觉得繁杂无章,丧失物理的简洁之美。所以在平时做题中要注意这些,做到过程书写简洁,整齐,美观,突出重点。注重规范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笔记规范、解答问题步骤规范清晰、利用直尺、铅笔作图及标识的规范,考试卷面整洁、设计合理等习惯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课后反思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课后之余不断反思。高中物理知识有些抽象、复杂,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的练习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时间讨论,动手、动脑反复推敲斟酌,把困难解决,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对知识的反思,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高中学生完全具备课后反思的能力,通过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

培养及时复结,网络知识框架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开始写作业前,先复习归纳当堂知识,从而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这样在完成作业时才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高中物理知识内容丰富,但是其中有很多知识脉络和联系,把它们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条理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随手拈来。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数学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学习时间,教师将课堂安排得过于紧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学习效率变得很低。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非常有限,从很大程度上讲,真正决定着学生成绩高低的是学生课余的数学学习时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双重保障。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过程开始,因为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本质来讲,过程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如果忽视了对过程的把握,优秀的成绩根本无从谈起。对于过程的把握首先要强调对于预习过程的把握,很多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在接触新课程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过程都会较长,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单纯凭借课堂短短的时间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通过预习则能够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理解,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将会达到一个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因为知识内容在课堂学习过后形成的往往是一个短暂性的记忆,这种记忆程度很低,理解程度也会较低,如不加以及时复习整理,则很容易忘却和混淆,因此教师首先要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用类似强制的手段来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当学生通过复习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知识内容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总结和调整预习策略,指导复习的主要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学习时间的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对于知识内容的构成、推导过程以及应用范围进行充分掌握,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这样学生会自发地去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通过自身不断提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来逐步调整学习策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积极、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课上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对新知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要主动,声音要洪亮,表述条理清晰并有依据。

五、培养学生多思考、善于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考”就要对知识重点、学习的思路、学习的方法、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进行认真思考,使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善于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虚心向老师、同学及时请教,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有很大的好处。此外,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现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不合理的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学习好,就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和学习的习惯。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毕竟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把握课余的学习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与课堂学习形成良好的互补,为自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最为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2-02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然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有在新课上完之后,学生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这样学习,学生丝毫没有准备,学生很难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新课进行了预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有了针对性;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不断地练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的给学生恰当的提醒和评判。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堂进行不断的优化,充分的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各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

三、全神贯注与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独立的去思考,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学习水平都远远高于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环境,也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意志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时候,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好模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可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使学生学的活、记得牢。

四、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常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而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甚至有的时候,还看到一些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是要求都不去看就直接开始做了,这样做题怎么可能不错呢?所以,要想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在每教一新课例题的时候,教师都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练习审题,让学生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的时候,教师特别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后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且在多种方法的方法当中择优选择。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的时候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57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就一定要重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数学技能的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力求尽可能早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更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数学语言上更抽象、思维方法更趋于理性、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剧增。因此,学生若还像初中阶段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教师的惯性运转,坐等上课,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日趋下降。有效的预习就像赛跑时的“合理”抢跑,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简单地说,就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着重阐明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调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从数学的素养看,本次课改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当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坚实的“双基”,学会“数学的思维”,认识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养成理性精神。当代学生虽然大都知道数学是重要的,但不懂得重要的真正含义,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状况。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进一步说明数学是重要的。如在立体几何中,笔者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并不喜欢主动思考。针对这种思维惰性,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如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笔者写出解答。笔者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学生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笔者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最后,教师还应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便其见解不完全正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很多学生对审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是匆匆把题目浏览一遍,一看此题似曾相识就急于下笔,结果忽略了一个小小的条件而全盘皆输。笔者要求学生不要吝惜审题时间,特别是对论述比较长的题目,笔者要求他们列出题目所给的条件有几个,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条件与目标之间可用哪些知识方法搭起一座桥梁。通过这样反复的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四、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有温故、知新的双重作用。很多学生往往害怕复习,认为所学知识太多,无从下手。针对学生懒于复习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把复习按以下层次进行:1. 不定时滚动复习。笔者要求学生把平时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平时利用零碎时间经常翻看,进行适时抽查,这样能使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也不至于积少成多,导致最后老虎啃天无从下口。2. 阶段复习。阶段复习的目的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因此,在每章节末,笔者都要求学生列出本章知识详细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汇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3. 总复习。总复习的目的主要就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知识的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解决疑难问题,特别复习前面学习中的错题记录,达到全面掌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综合素质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生三年的学习,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这一阶段要着力完成让学生明确如何M行有效地学习。如以高一化学课本“卤素”这一章知识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教师课前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某一方面以及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启发思维以及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整理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错题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结束前由教师按学习目标做好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答案、学习目标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帮助学生对照参考,能及时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此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课本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同时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以上两个阶段一般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疑难问题,也会产生一些错误,部分学生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些任务。因此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化学教学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阅读课本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二、上好习题课,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和习题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着重注意典型的解法,要练到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Alcl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欲使clˉ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三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7篇

针对这种状况,我坚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会话能力出发,笔者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people on the move一课时,我课上给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第一步,先请一名差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第二步,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第三步,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快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是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如School life in the UK这一课,有一段关于校园生活的描写,我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他们自己的校园生活。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收到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

第8篇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在新课标下,时间紧任务重,特别英语词汇量大,短语、句型、语法项目繁多,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充分预习、积极投入课堂和及时复习练习。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3000―4500个单词和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课前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的预习。学生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些听力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及停顿等练习。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而且通过听课文的改写、缩写和内容简介等录音,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又能提高听力水平。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掌握文章的基本类型,熟悉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果熟悉相关文章的结构,那么就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记叙文预习重点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学生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理解人或事物的意义。议论文预习重点捕捉作者的观点,阅读时注意力应集中在首尾段,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充分预习,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并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要提高听课效率,首先,养成认真记笔记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学生上课要做好笔记,必须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要了解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要做笔记,哪些可以当堂消化吸收。做笔记要做到眼、脑、手并用,避免上课分心、开小差,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的状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课堂笔记使学生复习时能找到重点、难点,复习起来有的放矢,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学生还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多半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为此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课后及时复习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知识的巩固加深要靠及时复习,课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基础较差的同学以课本为主,加强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句子的复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后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对话、利用句型组织造句或写些简单的短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课后加强阅读训练尤为重要。为此,精读篇目,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短文,抓住时、地、人、事,结合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测词句的意义,推理文章隐含的意思。做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文后的题目选项,使学生对所考查的内容心中有数,从而正确地做出选择和判断。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听课习惯和及时复习练习习惯是缺一不可的,这些是他们高考必胜的法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目前来看,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行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决心与老师的耐心。俗话说“好习惯是你一辈子享受的利息,而坏习惯是你一辈子偿还不完的债务”。养成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人沟通习惯等进行教育。然而许多高校学生的习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为了促进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出良好习惯,高校教师首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也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良好习惯的必要性。学生应当听取老师意见,积极配合老师,做个自觉,上进心强的三好学生,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1]。

1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1养成教育有利于创建文明校园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局不仅重视高校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响应教育局制定的政策,许多高校展开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最终目的是创建文明校园,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里学生不仅成绩不优秀而且素质水平偏低,随地吐痰扔垃圾,四处抽烟,见到老师不问好,上课不遵守规矩,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就进行殴打,完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思维。试想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校园从何谈起?然而养成教育对于创建文明校园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高校养成良好的校风,所以创建文明校园必须从养成教育做起[2]。

1.2养成教育有利于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随着前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大部分江南地区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毋庸置疑那些独生子女都成为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许多家庭背景富裕的独生子女,他们提出的任意需求,父母都能尽力满足他们,导致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钱获取。他们独立性差,家务事从来不做,对父母依赖性过高,在学习上不求进步,安于现状,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更严重的是他们往往会因为生活或者学习上压力就会去网吧,酒吧等地方发泄,与爸妈发生矛盾时还会说“妈的,滚蛋”等一系列不文明用语。试想如果这些独生子女就这样堕落下去,他们不仅成为美好家庭的累赘,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人习惯,还能帮助独生子女健康全面发展。

1.3养成教育有利于时代不断发展进步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切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理事项。假如一些良好的习惯没有及时养成,那么国家的发展进步,是否能够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等等无法想象。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家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好习惯,那么如何进行国家之间的访谈交流呢?所以养成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国家顺应生存环境。

2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良好习惯

2.1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校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以及各学科的任课老师。所以学校应当对教师的衣着,行为举止,言谈方面提出要求,确保给高校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教师印象。俗话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而辅导员老师不仅管理学生学习方面,还管理学生生活方面,所以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认真耐心,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办理事情时要高效准确。唯有教师做到了,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2教师告诫学生良好习惯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应当时时刻刻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过程中又离不开良好习惯。教师还应当告诫学生知识都是靠良好习惯和努力获取的,没有好习惯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面临淘汰的可能性。教师更应当告诫高校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生活充实规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进步,稳拿奖学金,良好的做人习惯有利于高校生之间关系融洽,拥有更长久的友谊。

2.3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反映学生在校情况

及时与家长沟通反映,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有哪些好坏习惯,一定程度上方便家长在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家长沟通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以及短信。比如某某学生在生活习惯上出现问题,不吃午饭等,可以让家长在家每天监督孩子按时吃早晚饭。比如某某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出现问题,作业拖拉等,可以让家长每天晚上计时,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4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矩并落实于行动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矩更别谈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要求高校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课堂上不许自由发言等。在下课期间,应当要求学生文明休息,不追打吵闹,不在教室吃零食等。在考试时,应当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不参与作弊。对于遵守规矩的学生,高校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三好学生”奖状,对于没有遵守规矩的学生给予一个改正的期限,错误解决后,同样给予好评,不留任何偏见。

3结束语

高校的养成教育抓紧了,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指日可待,高校学生一旦拥有了良好习惯,离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校园的目标也不远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不仅能让教师省心省力,教与学变得相得益彰。高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不仅使学生充满生机活力,使得整个校园变得光鲜亮丽。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了,走到哪里都是受人尊敬的,受人欢迎的。所以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教导,不急于求成,学生更应当拥有改正坏习惯的恒心。

参考文献

[1]宝坤兰.浅议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41-241.

第10篇

关键词:预习 课堂学习 反复学习 坚持学习

高中英语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融入社会的需要,英语学习被当作一件大事。英语教学在其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地教,更要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学。要想学生认真学习,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工具书是学习语言材料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一本英语词典,如《英汉小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向学生大致介绍查阅方法和相关的内容,让他们在预习中或阅读后经常使用工具书这位无声的老师,在它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拼写、会解释、会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教师可以给学生举行“查词典”竞赛,看谁查词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一种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二、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英语首先是一门有声语言,学英语就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地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词、不漏词、不读错词、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还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知不觉增强了语感,牢记了单词、短语和句型,也就增强了理解能力。

三、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经常做阅读练习是提高并检查自己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真阅读文章之时,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中心、作者态度等,并在严格查对答案后认真思考出错的原因,努力寻找并总结阅读方法。做题时做到认清文体,“四联”(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三不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积极动脑,敢答善答,总结答题方法。做的练习多了,答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四、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这个敢于说话不是指坐在位子上的窃窃私语,也不是上课插嘴叫一句、嚷一下。这是指学生能够站起来,甚至走到讲台上,姿态端正自然,不慌不忙,口齿清楚有条有理地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不仅同老师进行交流,还要与同学合作讨论。在互相问答中整理语言、交流思想,在你争我辩的过程中互相启发,获得更多的收益。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不要紧张,不人云亦云。

五、养成用心聆听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留心听话的习惯,就是要培养他们听整段话的习惯。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习惯。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注意里边的词组、句型。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听的能力都比一般同学好,他们一般都能听整段的话,不会“听三落四”,能把握重点。而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听的能力都相对地差。他们往往听一句两句话,就拼命记,而整个意思却不知道,在上课时大声嚷嚷要老师再说一遍的都是他们。听,不仅在课堂上听老师、同学的话,还要善于聆听街谈巷议、电视广播。不仅听“话”,而且要听歌、听广告、听大自然美好的声音。让“听”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六、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是改出来的”,只写不改,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修改时要严格运用修改符号,从主题、内容、结构、语法、单词拼写等方面逐一过滤,不放过任何一处,哪怕一个标点、一个措词,都要讲究,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意志,写完就改,隔天再改,再三斟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誓不休”。收集错误并分析是修改文章的重要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作文中常犯的错误收集汇编,保留错误之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上正确的修改并作相关分析。

七、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英语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学好英语,首先需要打好词句的基础,它们是构成文章的材料。词+词=词组,词组+词组一句子,句子+句子一段落,段落又聚合成为文章,因此,学习英语的核心应该落实到词句上面,这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要充分地认识到打英语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英语水平的习惯之学、根本之学。

八、养成模仿的习惯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acquisition)的理论。“习得”就是要模仿别人如何讲英语、写英语、学英语。我们不仅要模仿别人的语音、语调,还要模仿他们的写作模式、学习方法等,要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有些学生自己能很流利地读英语,可是听上去总是那么的生硬、不舒服,那主要是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没有婴儿时期的模仿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寻找模仿的对象。

总而言之,方法不是什么难掌握的东西,讲一次、做一次都不难,但要培养成一种习惯,却是相当的难,难就难在严格要求,难就难在坚持到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愿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上也要发扬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自学自得的本领,达到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地步,这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行为心理学》

第11篇

--习惯、方法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那么习惯是什么呢?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高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整个人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学、初中已经形成一些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去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起适合高中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呢?下面就我个人的做法谈几点看法。

1.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许多学生在课前从不准备好要用的书本,等教师开始上课了,才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书本,理由往往是不知道老师上课要用什么材料,无法课前准备。为了改掉学生的这种自由散漫的习惯,我会在上课前将本节课要做的事情告诉科代表,由科代表提前转达给全班学生,学生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严禁在课堂上翻东找西,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表扬,甚至小小的奖励也是必要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并不喜欢主动思考。只对这种思维惰性,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再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最后,教师还应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便其见解不完全正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应多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欲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很多学生对审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匆匆把题目浏览一遍,一看此题似从相识就急于下笔,结果忽略了一个小小的条件而全盘皆输。我要求学生不要吝惜审题时间,特别是对论述比较长的题目,我要求他们列出题目所给的条件有几个,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条件与目标之间可用哪些知识方法搭起一座桥梁。通过这样反复的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一方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活的,但有些解题步骤是死的,教师必须把那些固定的解题步骤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题时先在演算纸上进行,把步骤组织好了再往试卷上写,卷面一定要保持整洁。

5.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高一学生刚开始还能独立完成作业,随着学习难度和作业量的增加,一些学生就开始copy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这对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其次,作业量不宜太大,让学生踮一下脚就能够到最好。再次,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找相关学生谈话,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在学生作业中发现的有新意的解题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表扬,这个小小的表扬有利于激发"当事人"的再创新欲望,也有利于激发其他同学的赶超意识。

6.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科学习 培养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72

现代教学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教学视角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积累,使学生的学科水平得到逐渐提升。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虽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然而,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认为,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尤其对于物理这门自然学科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呢?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归纳总结了很多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然而,毕竟每个教师要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因此教师即便掌握了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喜欢进行课前预习,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可能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实际上,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点难度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将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学科预习习惯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对新课进行问题设置督促学生预习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习惯也是如此。在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第二天新课上,教师做相关的提问,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紧迫感,学生在课下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明显感觉到获取知识十分轻松,同时也明显感觉能够从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切实体会到了进行课前预习的益处,进而更好地进行物理学科的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时间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明显的区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为学生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就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对课堂上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供了条件。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积极发挥多种不同方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思考在学生各个阶段、各个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大好时机。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抑或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然而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思考习惯进行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并非立竿见影之事,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活跃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法。2.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授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考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课后等多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该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实际上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每一次伟大的发现,都能够极大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好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取得新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13篇

【关 键 词】 调查报告;自主学习;语文;学习习惯

一、调查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习惯的现象。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2. 观察法:随堂听课时进行观察,查看作业本。

3. 好习惯主题比赛法:

①一、二年级:读书比赛、写字比赛、整理书包比赛。

②三、四年级:黑板报比赛、讲故事比赛。

③五、六年级:中外名著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比赛。

4. 访谈法:师生座谈会。

四、调查内容

1. 课内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

2. 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小学生课内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从随堂观察记录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

2. 认真倾听、抒发见解的习惯欠缺。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到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3.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

4. 写字姿势不正确、字迹不美观。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写字活动。普遍存在写字姿势不规范,做作业字迹不美观,而且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二)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孩子过分依赖于老师安排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是现实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不如说是一种依赖,已经习惯了由老师安排他们的学习,当老师把更多的自主空间留给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这种听从使他们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二字在学生的意识中也就成了一项为了完成老师任务而进行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谈何自主。

2. 用压力替代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虽然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任何习惯都不必有意地加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往往都是经过正确引导或强化训练而成的。有些家长把“正确引导”幻化成一种压力去替代应对孩子进行的习惯培养,施加在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前途抱以殷切希望,为孩子规划蓝图,设计未来。孩子就生活在这种重压之下,久而久之,这种压力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变得扭曲,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二字在学生的意识中成了一项为了完成父母夙愿而进行的痛苦跋涉,谈何自主。

3. 习惯培养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长期的、连续性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如此。当孩子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习惯之后,我们没有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发展孩子的能力使之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停滞。长此以往,使得这些孩子认为只要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是自主学习的错误观念。

(三)问卷调查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填写对象为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填写一份有9个问题的问卷,问卷涉及学生个人对课内、课外阅读的习惯,还牵涉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个性方法研究。问卷要求学生做出客观回答,无须署名,反映真实情况。问卷均由课题组分发和收回。试卷回收率达100%,调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1. 关于课内听说读写能力的调查

调查显示:学校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写读听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期期艾艾,语无伦次;平时交际,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认为口语交际能力考劲不大,练也白练,耽误时间,况且考试中不涉及口语测试。那么,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经过理论学习,借鉴参考,构建了课题的理论体系,认为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说话技巧的体现,同时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将会更高,将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当然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定受青睐一曲,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说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办法和途径,但他们有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 关于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问卷1:你每天用于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是?

调查显示,自主学习30分钟到1小时左右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从来不学的情况随着年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这也许与学生的年龄及现有的阅读基础相关,还与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的阅读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有待重视。

问卷调查2:课外自主学习时,你喜欢的方式是?

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内容上要有新的拓展,不可能是简单重复。因为课堂教学毕竟受时间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所以辅导学生课外学习,仍然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只是相对向外扩散,去拓展教材的空间,鼓励学生进图书馆、上网络查找资料。课外的自主学习受环境影响很大,作为老师要及时取得家长、社区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

问卷调查3:课外自主学习时,你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的处理方式是?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交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搜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答案,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得到答案的途径和渠道。

六、调查反思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还必须要坚持进行长期训练和平时的严格要求。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从小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塑造人、培养人、关心人,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认真严格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会自然地形成。

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自主学习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养成过程。自主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巨大支撑。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同作用,必须经常抓,反复抓。

【参考文献】

[1] 丰际萍. 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第14篇

关键词:物理 习惯 独立思考 预习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如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善于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课时预习,在课前明确预习作业,课堂验收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整理出课本中的概念、公式;要求学生研究、模仿例题的解法,独立解例题;要求学生仿照例题完成课本相应练习;要求学生尝试做教师布置的基础习题。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先做个标记,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加以解决。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不是听懂的,而是想懂的。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立即去求助于教师或同学,这样即使自己当时明白了,印象也不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事实上,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在自己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有的学生较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这并不代表没有收获,事实上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了整理、加工、复习、总结,这怎么说没有收获呢?

三、勤于练习的习惯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楚并掌握住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量习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钻研、深入反思才能做到。有些学生的练习书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乱,但正是在这圈画中,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些生动的记录,可能驱使他查书籍,找同学,问教师,弄清之后头脑就丰富了,知识就更系统了。勤于课下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外,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能力。然而,注重课下练习并不是陷入题海,否则会事与愿违。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会。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反思能否一题多变等等。

四、独立做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听懂的基础上,要尝试独立地解决有一定质量的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实现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慢到快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听得懂教师的讲解、看明白参考书的解答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做题,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解题思路更为规范。比如一个力学问题以及力电综合题、力热综合题等,一般都是从画示意图,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入手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关系着整个题的成败,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当分析完这一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地分析。而许多学生遇到一道问题,思维就发生“布朗运动”,不是画示意图进行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是先想用什么规律去求解,急于求得答案,结果适得其反。故此,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对于答题的书写格式,许多学生无视规范化的要求,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推理过程杂乱不堪。事实上,卷面乱是思维乱的外在表现,这样也会造成“题目会解,得分不全”的结果。故此,要求学生平时练习中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规范书写的习惯。解题过程中作图要清晰,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要给物理结果带上正确的单位等等。

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认识自然总要从观察开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记忆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观察是获得物理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要重视观察和实验习惯的培养。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以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七、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知识整合的习惯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系统化的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逐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当学生养成善于进行知识整合习惯后,学习能力和素质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习习惯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18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难度更大的物理知识点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没有引起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有效进行物理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引起重视。本文就新时期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进行探析。

一、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好习惯

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物理学科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有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有效应用,很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只有全面、深入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有效应用。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目前部分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深入理解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并不深入,要想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与全面的了解,还需要学生多多思考、多下工夫,而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做的不足。

高中阶段是学生有效进行物理知识点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打好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好习惯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与全面的讲解,为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思考,并结合实际的物理题目,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与全面的认识,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本就是有效进行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进入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点难度的进一步增大,更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解的新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点自己通过预习阶段的努力能够有效掌握,哪些知识点通过预习阶段的努力难以克服,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听课变得更加有效。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人发现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很多学生都寄希望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少进行课前预习,结果学生一旦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就会影响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高中物理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同时又要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来越能够认识到预习对物理学习的意义,并且进行课前预习也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达到了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思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进入新时期,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这就更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进行思考。对于物理这门自然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通过思考更好的学习知识点,通过思考更好的进行创新。而高中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意识并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进行培养。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1.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引起重视,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思考意识,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与技巧。在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与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思考方法与技巧,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实验不仅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有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实验学习引起重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进而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理论知识点与实验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物理理论知识点的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知识点也变得更加抽象,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果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实验,那么,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含义,并且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