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专业能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护理专业教育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为推进湖北省护理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尊重用人单位对一线人才的客观要求,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提高湖北中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办学水平和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为基础,组织召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同时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整理。
一、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程序
(一)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历程登记表》:列出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最多五个),每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参与过的任务实例。(二)行业技术专家填写《行业技术专家工作任务分析表》:说明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要注意哪些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重点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三)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一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照任务领域(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关系进行研讨,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讨论后达成基本共识,初步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四)进行工作任务汇总:主持人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分组开展工作任务汇总,确定和描述护理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的标题和表述填写在《工作任务汇总表》上。(五)记录员打印工作任务汇总表:记录员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初步结果汇总,打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分发给行业技术专家。(六)行业技术专家对汇总的结果进一步研讨: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等进行进一步研讨、论证,形成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认后专家签字。(七)会议总结:展示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对大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宣布会议结束。
二、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工作岗位
(一)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全国其他地区护理专业调研分析,护理院校培养的护理人才目标是适应医院及社区用人需求,紧贴护理岗位需求的人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护理专业职业情感、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和灵活的临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二)根据调研显示,目前,中高职护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护理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就业,而中职生则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一是大力推进老年护理。二是加快社区护理发展。三是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四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建设。按照工作领域的不同,护理岗位大体可分为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大类。医院护理岗位又分为护理管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三种类型。护理行业技术专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一般步骤,首先对护理岗位/岗位群进行了认真分析,大家一致认同上述护理岗位的分类,并根据目前湖北省内护理岗位设置情况(鄂卫函[2008]443号文件),同时参照其他省份的做法,对各类护理岗位进一步细化。
三、分析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明确护理岗位总体分类以后,护理行业技术专家紧接着根据护理工作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逐一分析各类护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细致深入的讨论、分析,最后提炼的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如下。(一)医院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临床护理岗位中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有:门诊部、病区、医技辅助科室、体检中心、支助中心等护士岗位;属于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发展岗位有:急诊科、ICU、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室)、延续护理服务部等护士岗位。医院临床护理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1。(二)医院其他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医院其他护理岗位主要包括在消毒供应中心(室)、营养科和有关职能科室(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设立的护理岗位。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岗位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其他均为发展岗位。医院其他护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例见表2。
四、讨论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语言表达技能、亲和力等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教学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采取有效的培养对策,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组织实践活动。通过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对策;医护礼仪;亲和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对健康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但目前一些学校未能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影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需要采取改进措施。本文将分析职业综合能力的构成内容,并提出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一、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
职业综合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对学生今后工作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应该采取培训措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主要培养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责任意识。护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训责任心强,思想道德品质端正的学生,让他们有效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通过学习之后提高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
(二)沟通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掌握与领导、同事、病人、病人家属的沟通技巧,能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场景,合理应用沟通技巧。进而增进与沟通对象的联系,为自己各项工作开展创造条件。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沟通能力训练,进而在不同场景,根据不同对象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沟通技巧和工作水平提升。
(三)语言表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离不开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要注重掌握表达技巧,注意语气和态度,合理用词,表意清楚,在日常工作中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努力提升表达技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语言表达技能创造条件。
(四)亲和力。亲和力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的,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同事、领导、病人和谐相处,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职业综合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对他们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学校普遍重视和关注。但目前护理专业学生感觉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但综合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缺乏锻炼意识,医护礼仪、人际沟通、语言表达、亲和力不足,对教学效果提升和学生今后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建立健全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学考核与管理工作。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定向,有目的的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注意调动学生热情,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采用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技能,让学生得到有效锻炼,促进职业综合能力提升。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工作和学习情境,让学生开展表演活动,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同时还能加强锻炼,增进对职业综合能力的了解,让学生更好融入情景当中,促进综合实践技能提升,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又如,注重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课堂表演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工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熟练掌握医护礼仪技巧。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熟悉医护礼仪,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锻炼,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加强锻炼。任课老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护理科参加实训和锻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升医护礼仪技巧和职业综合实践技能,从而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技能,更好胜任日常工作。创设教学情景,增进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有效进行语言表达和沟通技能训练。训练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单独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熟练应用相关词汇和语句,为以后从事类似工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采用分组训练形式,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话题,让学生更好开展学习和训练活动。任课老师应该进行适当指导,做好点评工作,明确学生学习遇到的不足,然后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增强语言表达技能和沟通技巧,更好胜任将来的工作,努力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亲和力。重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和热情,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融入学习活动,提高亲和力。这样既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热情,深化对职业能力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加强锻炼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为以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为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有效适应将来的工作,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必要的。教学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采取改进措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更好满足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靳磊,李倩倩.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8-129
[2]方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6),74-75
[3]孙建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4),98-100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
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
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
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
4.2.2良好的思维力
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
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英语教学 应用能力 调查问卷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9-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WTO和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涉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也一直是各类高职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立足行业,培养学生满足一般涉外活动和涉外业务的能力。但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还不高,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根据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单一,重阅读轻听说,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要求;一些高职护理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素质培养阶段放松了对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在理解遵从医嘱及护理计划、读懂英文病例和药品说明、阅读医学英语文献等方面遭遇英语瓶颈,学生在毕业时综合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提高高职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如何开发高职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匮乏。
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本课题以黑龙江省高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探讨提高高职护理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策略,可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对英语应用能力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
(2)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
(3)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4)提高教师在课改形势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5)提高学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调研的基本情况
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对近年PRETCO试题及本校护理专业学生成绩等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护理专业10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有63%的学生认为考试并不难,37%的学生认为考试很难或较难。对于日常教学是否会涉及考试内容,有65%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进行考前辅导。对于该考试,62%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和将来就业有用,有91%的学生回答考试成绩会和毕业证挂钩。在所有试题中,66%的学生认为最难的部分是词汇及语法结构,其次是阅读和写作,听力则被认为是最简单的题型。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考试难度不大,但由于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所限,导致通过率并不高。PRETCO等级考试我校的年均通过率为30%,其中写作和阅读失分较多。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对A、B级考试的反馈及调查的数据分析,课题组认为目前英语教学法要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1”,在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8份。分析表明,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目的较强,学习兴趣相对浓厚,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
课题组于2012年4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2”。在涉外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及普通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分析表明,非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而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非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一直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也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仍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相比之下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道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自学能力提高很快,实际的应用能力也有所增强。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关键是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逐步建立符合学生未来护理岗位需求的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打好基础。
(1)以能力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课程的重点不是力求把知识讲得详尽,而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将知识点融人能力训练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先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制定课程的项目、任务等具体内容,将知识点的学习体现在训练项目中,边做边学,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以专业为导向,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实例和训练内容;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知识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围绕能力目标展开,每一次课都有其具体的能力目标,而每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结合起来,就是该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因此,我们也可以为整个课程设计一条主线,每一个单元就是一项的具体工作活动,以此来实现大的能力目标项目。同时,解决交际时涉及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如:掌握相关词汇、句型、语法,了解相关文化习俗等,即完成课程的知识目标。
(2)根据岗位目标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严格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注重从实践教学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基础理论教学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学体现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现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的。同时,任课教师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引进外教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3)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由于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同学,根据大多数同学的可接受性确立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教学中并从中受益。要针对护理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状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护理专业专业特点。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关键词】涉外护理 学生 多元文化护理 培养
1. 前言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成为各国医学界一项难题。据一项数字统计,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急需200万护理人才。涉外护理专业必成热门专业。而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2. 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人员的流动性也随之不断增大,护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不同护理需要、不同习惯、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广大的涉外护理人员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风情文化、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政治人文有所了解,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彻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交叉的、复合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我们以护理对象的饮食文化为例,如果护理人员不科学化地分析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那么也就不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引导,如我国南方有些民族的饮食中还有吃“鱼生”的习惯,往往很容易出现肝吸虫、血吸虫感染,甚至还可能转变为肝癌。因此,在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这些内容,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3. 如何有效加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
(1)强化涉外护理专业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极大,强化涉外护理专业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学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的必然前提,无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么美好,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教学潜移默化。首先,应该给教师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去参加国内护理、国际护理教学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多元文化素质。其次,教师应该要树立“大文化观”,开展大量的非职业化阅读,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同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多元文化与涉外护理的关系,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方法和内容,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每年安排1~2名在职专业教师赴国外交流访问或学习进修;每年安排1~2名教师赴国内重点外国语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每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2)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对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办学理念、强化学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应该争取与国外的1~2所同类院校结成友好学院,争取每两年组建一次师生代表团赴国外交流访问;安排师生定期交流访问;鼓励教师参加中外护理教育学术交流;开辟新的交流渠道,与1~2所国外或港澳同类院校建立合作交流项目;每年尽量安排1~2名在职专业教师赴国外交流访问或学习进修;并争取聘请外籍教师来学校执教。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人才优势,争取在建立CGFNS的培训点,成为出国护士的培养基地和中介机构,使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出国工作机会和条件。
(3)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深入开展适合涉外护理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改革,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社会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感悟体验、评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办好校园网,设立远程学习栏目,广泛开展远程教学、远程辅导、远程答疑、远程作业批改、远程心理咨询等的实验,建立富有特色的远程教育系统。同时,要注意课堂场景模拟。国际护理考试(NCLEX)、美国护士资格鉴定考试护士出国考试(CGFNS)等一系列考试都大量涉及对多元护理文化的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来给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就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外的护理文化。如西方国家和我国不同,他们提倡个人奋斗和独立自主,如果护理人员在生活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或者扶他们上车等往往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了伤害。
(4)提供多元护理文化讲座
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突飞猛进,而需要潜移默化。多找机会安排专家学者来进行多元护理文化讲座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多安排外籍教授讲座,可以就世界各国的文化价值差异、风俗禁忌、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进行广泛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多元文化护理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晓莉, 彭幼清, 俞海平, 徐励. 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 2010(S1):125-128.
[2]马亚宁. 多元文化护理在离退休患者中的应用[J]. 青海医药杂志 , 2008(05):133-136.
[3]季瑞芬, 刘映霞, 张立杰, 李艳丽. 多元文化护理在预防老年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05(01):105-10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9月在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在校高职护生16个班中整群随机抽取2个班,分别为对照组(104名)和观察组(102名),两组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使用教材相同,《内外科护理学》[3]及《内外科护理学实训指导》[4]均为自编教材,分别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为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改革成果教材和素质能力本位课程特色教材,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总学时232学时,其中理论课156学时、实验实训课76学时。两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均相同,授课及监考教师属同一教学团队。
1.2方法
1.2.1观察组
(1)考试方案:采取过程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两者成绩比例为1∶1),最后形成总评成绩的考试方案。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阶段性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与情景模拟考核,终末考核为期末考试。具体考试方案及成绩比重见表1。
(2)考试内容、方法与组织实施:平时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评定。病例分析考核在每一阶段或系统教学结束后进行,由主讲教师命题,同时参考临床经验丰富的医院兼职教师的意见,使病例相对典型,主要为常见病或多发病,病例分析的问题既能突出理论的重点、又贴近临床实际。考试方法为面对面的口试,地点在实验实训室。大班先分成4大组,分别由4位老师监考,护生再按学号顺序分3~4人的小组去相应老师处应试,先随机抽一份病例并给予5min时间的讨论,然后每人回答不同问题,回答不全可相互补充或拓展,每小组考核时间为10~15min,最后教师根据每位护生回答问题及能力表现的不同给予计分。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确定为手术人员的手臂无菌准备(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引流管护理及换药4项,地点在相应实验实训室。大班分成4大组,分别由4位老师监考,4项操作内容随机分配至一大组,护生每人操作一项即可。情景模拟考核主要在消化性溃疡、重症胆管炎及风湿性心瓣膜疾病的授课内容完成后实施,3~4人一组,在仿真的模拟病房进行,护生抽取1份病例进行资料收集并完成考核内容。具体形式是模拟病房角色扮演(患者、家属、护士、医生),应试者根据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护理操作、病历书写及健康教育)实施整体护理,采用护生互评及考核人员提问的方式给每位护生一个综合评分。考核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医院的兼职教师组成。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5],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题量及难易程度适中,试卷由题库中抽取,实行教考分离,考试时间为90min,形式为笔试。
1.2.2对照组
采取传统考试方案,包括平时考核(占10%)、操作考核(占10%)、期中考试(占10%)及期末考试(占70%),最后也形成一个总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操作考核及期中考试成绩3项构成,期末考试为终末考核。平时考核及操作考核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与观察组相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为传统的理论考试,题型、考试时间及形式均与观察组期末考试相同。
1.2.3评价指标与标准
各项考核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分值见表2。各项考试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69分为合格,70~84分为良好,85~100分为优秀。
1.2.4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护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珚±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护生的操作技能考核、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2两组护生操作技能、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的优秀率比较
观察组护生过程考核成绩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观察组护生对考试方案的评价见表5。
3讨论
3.1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形式多样、注重过程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6]。本研究中过程考核(阶段性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与情景模拟考核)代替了传统的期中考试与操作考核,克服了“一卷定终身、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弊端。而且考核形式多样,病例分析考核以口试为主,操作技能考核以操作为主,情景模拟考核则采用演示、操作、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每项考核都体现能力的测试,转变了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考试观念,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理解又考应用、既考分析又考综合,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课程考试目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真正回归。
3.2考试方案、内容与方法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的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提出了中国护士的能力,护士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基本能力)为沟通交流的能力、健康评估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等;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等。本研究中的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情景模拟考核既体现了护理学科的知识水平,又能考查护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护理操作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应变创新的能力,也可反映出礼仪姿态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且这些过程考核的成绩与终末考核的成绩比例已达1∶1,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权重达到30%,期末考试中也加大了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的权重,达到20%~30%,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目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操作技能、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能力考核比重大的观察组过程考核成绩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模式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护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大多数护生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方案持肯定态度,考试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一部分护生(46.08%)认为,考试方案还需改进或完善;在开放性问题“您认为应该怎样改进或完善该考试方案?”中,部分护生谈到可进一步降低终末考核成绩(期末考试)的权重,甚至取消期末考试,使考试模式适应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专业;培养;创新思维
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高等教育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护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严重缺失科研能力,临床护士普遍缺乏科研知识,没有很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更是缺乏科技创新的想法以及动力,在临床工作中缺乏发现问题与改进问题的能力,这与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能力培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科研创新工作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一味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方式对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材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改变教学方式
1.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法,VIPP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的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通过此方式来认识掌握相关知识或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1.2丰富教学内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革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加强护理学生行为道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考核。注重计算机运用,多开设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建立实践性教学平台课程如专业课的医院见习,校内实训,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生动理解书本上的内容。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实践课题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多举办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如操作技能大赛,是学生不仅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聘请一些企业家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代表多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
1.3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欠缺,学生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也是使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应鼓励教师多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充实课堂内容,通过此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行导师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通过学生做科研助手,使其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科研流程、思维方式和科研精神。教师也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负面思想,主动传授自己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
2.1避免思维定势。
有一些学生会迷恋书本上的内容,一切照搬书本上的理论而不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摆脱书本对自己的束缚,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并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真正的做到爱书但不“尽信书”;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引用权威观点,如果不加以思考就引用会造成独立思考上的惰性,长时间下去人会变得没有主见,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弊端,同学们应做到相信自己的才能,勇于挑战权威,既要向权威学习,又要不盲目;避免思维经验的定势,前人的经验固然是好东西,但一味的遵循经验会使人的思想变的狭隘,经验会随着其拥有主体的知识和经历而不断完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因此要摆脱经验的束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断的丰富自己;护理专业的学生也要避免过分的相信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会使人变得孤立,错过外界一些对自己创新思维建立有益的东西,要将集体的智慧与自己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2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解放天性。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只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参加学院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课外实践,多发掘自己的潜力,不要仅局限于学习课本的知识,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总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教导的知识,要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经常利用网络来了解一些新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激发自己的创业热情。另外,不要单纯拘泥于旧思想,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要害怕自己思考的问题有悖常理,要敢于用实践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这对于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专业而言,注重人才效应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护理人员为医疗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又是一个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能够缺少的行业,所以说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日后护理工作中出现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提升以及对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最好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护理工作人员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护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与创新,最终才能实现一套完整的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雷体翟.大学,可以这样度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个体和群体特点决定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护理者,而是健康照顾与促进者、教育与咨询者、协调与合作者、组织与管理者、研究与应用者等多种角色的综合体。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老年人的失禁、进食、跌倒、睡眠、皮肤、意识、智能障碍等专科常见护理问题。同时作为健康促进者,帮助老年人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帮助老年人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教会老年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如何照顾使老年患者更舒适,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医疗团队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在个案管理模式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全面负责患者在疾病转归过程中所有与治疗相关的事务。一方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与医生进行协调沟通,协助医生做出判断和决策。有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对新出院的老年人进行随访,明显降低了老年患者的再入院率。但是,护士并不是万能的,为了老年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整体性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还应与营养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是管理者,既要管理和监督护理助手的工作,还要负责老年患者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统计,老年患者健康档案的整理与统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另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研究者的角色对于老年护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老年护理实践,可提高老年护理质量。做好老年护理工作时开展研究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应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的整体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步。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身兼多种角色,只有经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每个角色。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
1.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最早始于美国,继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美国高等教育老年护理协会、美国护理联盟等部门制定了《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及课程指南》,其中包括了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核心能力的11项模块:评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健康评估;专门技能;健康促进、危险减低及疾病预防;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道德;人类多元化及跨文化护理;健康照护的全球化;健康照护系统和卫生政策。这些能力能够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临床实践,确保学生在所有环境中都能胜任老年护理工作。美国老年学会建议老年护理专业学士课程培育其成员应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增进健康促进及安全的能力;评估照顾需求的能力;拟定照顾计划及协调相关服务的能力;专业间团队合作的能力;支持照顾者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我国老年护理工作逐渐从医院过渡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艰巨,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的责任感、爱心、耐心及奉献精神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需具备的最重要的的素质;博专兼备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应具备法制观念、熟练的操作技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护理专科技能在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中排在首位。另外,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迫切需要的。颜君等综合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和有关临床专家分别来自养老院、综合医院老年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见,确定护理本科生在完成老年护理的学习后,能够具备:评价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综合能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由7个一级指标组成: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素质个人专业发展;教育指导能力。通过对4个地区10个单位的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确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独立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应对老年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干预及心理咨询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我国关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处于分散状态,研究中尚无将能力和核心能力做出明显区分,缺乏系统的核心能力标准。因此,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借鉴他人研究结果的同时还要考虑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完善其核心能力标准。
2.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教育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教育基本可分为4个层次,中专、高职、大学本科以及硕士,每一个教育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各司其职,并以中等专科职业教育为最主要的工作人员。中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训的是老年助手,他们主要从事生活护理工作,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养登记护士,登记护士的工作内容为除侵入性操作以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并接受注册护士的监督与管理。大学本科阶段主要培养注册护士,从事较为高级的护理工作,如静脉给药、伤口评估及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同时还要对登记护士和养老护理助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授予老年护理方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养老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学高校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工作或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在职护理人员可以接受老年护理培训,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的护士更容易注意到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对于早已迈向高龄化国家的日本很早就已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本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按照学历水平由低至高分别是护理员、助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我国老年护理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护理院、老年病院、老年公寓。现阶段,老年护理领域的专门人才非常匮乏,专科护士培养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少数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构建了“德技并重,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型养老机构及其他相关领域,也能胜任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工作,服务对象主要为健康、亚健康或患病老年人群。该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培养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各个层次的培养都已经开始,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但是各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都处于探索阶段。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核心能力在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护理专业学生着手[1]。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随着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如何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
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科学学位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1924年美国设置护理硕士研究生,包括护理科学硕士(masterofscienceinnursing,MSN)和护理硕士(masterofnursing,MN);1992年我国开始了护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开始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3];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我国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MNS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3个基本属性[4-5]。
1.2核心能力
能力又称为胜任力,分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6]。核心能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指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它来自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7],本身具有综合性、独特性、价值性、可评价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8]。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诠释。核心能力于2000年在我国护理领域首次提出,2003年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9]。綦盛楠等[10]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定义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等的能力综合。谭静等[11]将MNS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高级护理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
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培养目标
在美国,学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工作约2年~3年后,根据临床发展和爱好选择专业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不重复[12]。其专业型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APN)[13],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教师[12]。APN包括高级全科护士(nursepractitioners,NP)、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高级助产护士(certi-fiednursemidwives,CNM)、高级麻醉护士(certifiednurseanesthetist,CNA)、高级个案管理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casemanager,APNCM)等专门人才[14],其中CNS是发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15]。
2.2课程设置
美国护理研究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上紧密结合,形成概念化模型,课程分为硕士学位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大模块,学制一般1.5年~2年[16]。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相似,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修科目,主要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涉及循证医学和健康照护研究等[3,17]。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课程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制2年,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共同科目以及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课程[18]。总的来说,国外护理硕士教育方式灵活、实用,课程设置强调护理专业特色。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999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AACN)就已经提出APN必须具备6种核心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实践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关系的能力、承担教育/辅导任务所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管理与协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监督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能力[19]。Hamric等[20]于2005年提出APN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英国护理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领导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21]。加拿大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实践技能、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22]。
3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3.1培养目标
2010年国务院明确MNS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
3.2课程设置
现试行的MNS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MNS的课程设置,包括:①公共课(政治、外语等);②专业基础课(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③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④学术活动[23]。而我国部分院校的课程直接套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开设过少或者基本没有,难以体现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4]。与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尚未形成自身特色。阮小丽等[25]针对护理研究生的各个核心能力提出了提高核心能力所需要开设的课程。综上所述,护理研究生教育应该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13];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核心能力为指引的教育原则[26]。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学者大多是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讨论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两轮咨询后建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谭静等[11]建立了6项一级维度23项二级条目;陈语等[27]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孙宁等[28]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所含的能力维度基本一致。另外,刘冬玲等[29]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3.4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1,11,28,30],护理临床实践能力所占权重较高,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占权重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并与沟通协作、专业发展能力被视为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而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所占权重较低,是应努力去培养的核心能力。
3.5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报道,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是否参加护理报告会和研讨、导师的指导时间和力度、婚姻状况、入学成绩和学校性质[31]以及医院与学校培养脱节、专科方向不明确和交叉学科边缘不明确[3]是影响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4启示
“培养什么样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借鉴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开展我国研究生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确立核心能力标准的量化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等,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美琴,曹洁,张玲娟,等.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45-48.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学信息网.硕士专业学位全解读[EB/OL].[2012-04-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3]杨巾夏,陈翠萍.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6):71-75.
[4]苏博,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6-240.
[5]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49-52.
[6]赵戎蓉,吴瑛.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的编制和评价研究核心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85-488.
[7]王辉,闫德平.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6):68.
[8]沈若玲,朱海利,任小红,等.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45-547.
[9]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0]綦盛楠,于兰贞.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40-42.
[11]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C):3196-3199.
(一)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案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平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二)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 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是由护士负责的,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做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是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实现性、可行性。
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指帮助病人实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不仅有利于病人,还使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做了护理程序知识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映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一)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以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护理专业基于人类的需要而产生[1],为了人类的健康需求而不断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对于健康的不断重视,护理职业的地位也日益提升[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已经从最初的普通模式转化成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整体层面的全面照护,那么对于人的照护当然已经不能是简单的疾病的照护,更需要重视的是对于患者心理以及人文的关怀。研究者此次很荣幸有机会到台湾一所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观察和了解台湾的护理专业在本科生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方式,希望可以通过对比给双方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把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外化表现在其工作和行为当中的为了使其服务对象得到心理上的舒适和安慰的行为表现[3],是一种将人类美好的文化成果和知识底蕴通过行为的表现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是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关心其精神文化层面以及心理的需求,不仅创造条件满足其外在的需求,更要着力于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4]。
2 人文关怀与护理专业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是一种必备的执业能力,在护理工作当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加重要的是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帮助使其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作为护士必不可少的内在素养,是对于患者的关怀,对于疾病的安慰。在现代护理事业当中,越来越需要掌握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人员,更好地帮助患者调整良好的面对疾病的心态同时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融入自己的人文关怀,关心病人的心理变化,根据病人病情调整病室温度湿度,甚至小到为病人开窗通风,让病人靠近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通过这些细小的关心使病人能够更加舒适,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这也是护理职业的人文关怀。
3 台湾的护理人文关怀
护理常常与“关怀”被同时提到,这两者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文关怀对于护士来说是一种内在的同情感和同理心,而这又不能够仅仅是一种内心感受,还需要将其外化在行动当中[5]。研究者在台湾期间,观察到在课堂上,护理专业的教师们会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会采用“刮刮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会给学生们提供所需材料分组完成概念图的绘制,还会在课堂上用方言贴切地模仿患者语气,当地的护生们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时也会通过用鼓励的话语、亲切的眼神和语气、轻轻的拍肩膀等简单的行为拉近自己与患者的距离,并且以此表达他们对于患者的同情与关怀。Jean Watson’s theory of human caring中有提到通过一些提问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照护患者:我怎样做才能够向患者表达我的关心并且促进我们的沟通?我怎样做才能够给患者的治疗过程带来有意义的作用?我怎样才能使即将步入死亡阶段的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6]这是作为护士应该思考和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的内在素质。
对于如何培养护生的同感心及人文关怀,皮慧敏[2]认为有四种途径:(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条件(2)护理教师自身具备适切同感心是必要条件(3)护理技能模拟实验法是培养护生同感心的有效方法(4)情景角色扮演法是培养护生同感心的最佳途径。台湾的PBL和TBL发展比大陆更早,应用时间更久,老师和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通过课堂也能全身心投入到团队合作以及体会医疗照护中护士的角色和提高自己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可见,在台湾护理本科教育当中,教育者更加侧重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同感心及人文关怀能力。在台湾,老师和同学的思维都很活跃,授课方式贴近学生心理,会在讲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路。
4 与大陆的对比
对比大陆的本科护理专业教育,大陆的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的方法则侧重于在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自我领悟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通过设置必修和选修的专业人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7]。研究者认为,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台湾地区的实验课程普遍的在医院中进行,直接面对病人来练习;而大陆则是在实验室中学习、练习以及考核。大陆地区高校的学生众多,教师较少,所以要做到十分细致地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些困难。所以需要护生不断地努力加强自身的能力,在强烈的竞争压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论文摘要:通过对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护理专业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的创新和改革,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以下四点启示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英语基本技能与专业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及注重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1 培养英护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启示
1.1 教材的选用
大多数高专学校没有使用具有高专特色的统编教材,未能体现系统性和实用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本科生的英语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必须全面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将学生的实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还要学会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学医的学生就要学会如何用英语来挂号,看病,要学会写英文病例,英文诊断书等,要学会医卫行业专业术语等。教材是老师和学生的出发点,因此我们探索了一套适合英护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2008级我们就是使用的公共大学英语,然后任课老师自己补充些护理方面的对话和一些文化常识,知识不够系统,学生觉得难度较大,学生兴趣不是很高,而2009级我们分工更细,把英护专业的教材细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本版》教材话题涉及城市问题、教育、旅游、科普、健康、环保、社区、求职、名人、小说节选等各方面。作为职业模块使用的《医护英语》包括文化视点、情景对话,涉及医院会面、专家门诊、挂号、询问病人、手术护理过程等14单元内容。”拓展模块教材如与专业的护理学校联办,由专业护理学校委派的专家讲授专业英语等。(胡颖,2009:13)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一些中外合资医院见习等,提高英语的职场应用能力。通过这三个模快的结合,2009级英护班的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很快。
1.2 将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与专业紧密结合
无论是在构词、词汇和词组的应用、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上。还是在听力、口语、泛读方面,基础英语应该融入到医学英语教学中去,实现二者的顺利衔接。医学词汇死记硬背很难,单词过长,因此我们需记住词根、前缀或后缀。
1.3 培养涉外英语护理专业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差异的不同给临床护理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的问题,尤其是医护人员和护患之间进行交际时,由于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习俗,交际模式等多方面由于文化差异,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所产生的交际障碍,从而导致误解或交际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减少摩擦,进行更有效的交际,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所谓文化移情,言而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超越本土文化,如实感受,领悟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尚艳平,2008,VI)
(1)提高服务意识。护士需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职责范围、作用与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从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核心延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层面提供整体护理,这是护理工作本位的质的变化、角色的转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诊疗技术、方法大量用于临床,对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基础水平,以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对于护理类学生就应从学校开始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2)树立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护士工作的行为准则,它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理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护理道德修养,是实行心理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学科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还是沟通护患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护理道德的实质在于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为个人、家庭、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尊重患者隐私。西方的医生和护士充分尊重病人的的隐私权。病人的病情只有给他看病的医生知道,医生不能传阅病人的病历,泄露病人的病情,这是病人对你的信任。只有病人签字同意,医生才能让病人的家属知道病人的病情。
(3)了解民族特点。要想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就要深入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情风俗和习惯,了解他们的需要,以人文、地理等知识缩短相互问的差异,达到有效沟通尊重患者民族忌讳和民族风俗。如日本人忌讳“4”,欧美人忌讳“13”,在安排病房、床位、手术日期时应尽量避免。日本患者则表现“工作狂”,不适症状一经改善,即要求出院,对医疗护理绝对服从。这就要求护士细心观察、主动沟通,了解其需求。在饮食调配上,针对不同国家饮食习惯和风俗,结台病情,向患者推荐菜谱,提供合适的餐桌、餐具,想方设法满足患者饮食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端正认识解放思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这都有益于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以上就是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的几点启示,相信我们学校的涉外护理教育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胡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涉外护理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验研究,2009(9).
[2] 周杰.目前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面临困境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关键词:高职护理;机能实验;职业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高护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与高护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技能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高护生的职业能力。
一、机能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
机能实验是高护生进入高职医学院校后首次接触实验动物并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学生在机能实验课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实验课的好奇心强,但重视不够
学生对实验尤其是动物实验的好奇心强,但重视不够。机能实验多是动物实验,学生对此充满好奇,甚至有时还拿出手机拍照和摄像,但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认为是理论学习的辅助,意识不到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和方式,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思维、整体思维和提高操作技能等方面是理论课无法替代的。
2.实验课学习缺乏主动性
惧怕实验动物,上课时缺乏主动性,经常出现少数同学动手,多数同学旁观的现象。高护专业女生占大多数,由于她们胆子比较小,不敢捉拿实验动物,不敢进行手术操作。同时,机能实验缺乏有效的实验考核方法,以往的实验评分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
3.实验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参与劳动与家务较少,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动作缓慢、笨拙,协调性差,目的性不强。操作错误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不停地要请老师指导和操作,有的实验小组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甚至有时发生实验动物死亡,导致实验失败。
4.“重理论轻实验”现象严重
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通常觉得实验课没有理论课重要,尤其觉得基础的机能实验多是动物实验,与护理专业、护士职业之间的关系不大、联系不密切,自然不会引起重视。
二、如何利用机能实验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利用机能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实验教学方面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选取并整合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结合教学与练习,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专门安排“机能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3~4课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练习,包括常用实验动物如家兔、蟾蜍、小鼠的捉拿、称重、标记,常用实验器械如注射器拿持、溶液的抽取,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的方法,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并备有实验动物及相关实验器械和仪器设备,供同学实际操作练习;最后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指定项目的操作并当场进行评分记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克服对动物的恐惧,并且学会正确使用手术器械,初步熟悉基本手术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实验课做好基础技能准备。
2.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影像资料和机能实验教学软件的利用在机能实验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对实验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生动、形象、逼真,可视性强,趣味性大,有利于调动学生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复杂部位的组织结构和一些容易出状况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仔细观看,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将生活与临床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结合生活和临床,在上实验课之前就给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预习实验内容并复习相关理论知识,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练习。比如在做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这个实验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给家兔一定量的有机磷农药,你怎样判断它是否发生中毒?中毒后,你能通过哪些有效的急救措施使动物最终获得解救?临床上病人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如果不快速有效及时地进行抢救和治疗,会诱发重要生命器官不可逆的损害而危及生命,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准确地处理病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操作娴熟、准确尤为重要,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静脉输液等),做到操作准确、效率高。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珍惜实验操作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基础机能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联系
开设综合性实验,如理化因素及药物对离体蛙心的影响,是把生理和药理相关实验有机结合,从离体蛙心的制备、观察记录正常蛙心的舒缩强度和频率以及K+、Na+、Ca2+离子与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动物正常、异常状态下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联系临床上“见尿补钾”、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等现象,使基础机能知识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既锻炼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说明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与自己的职业关系密切。
5.注重过程性考核,争取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重视过程性考核,实验分小组进行,每组配有组长,每次实验要求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并互相协作,实验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汇总实验结果。实验考核从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两方面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的同时进行现场考核,从动手操作情况(熟练程度)、课堂表现(实验参与情况、严谨性、互相配合)、实验成功率(实验结果正误与分析)等方面考查;实验报告从是否独立完成,格式是否正确、项目是否齐全,对结果分析的合理性、透彻性等方面考查。实验得分是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综合体现,避免了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情况出现,保证每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实验,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和能力。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建设基础的作用[3]。经过机能实验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护理专业课程与实践实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增强高护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蓓,张立光,刘晓梅. 三年制高职护理开设机能学实验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104—105.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对策研究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所暴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新医改方案实施之后所出现的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这些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人类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护理行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继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仍然在日益增加。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同样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任务。
一、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1、职业精神
包括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等。
2、学习能力
包括必须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为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评估病人的能力;护理管理基本能力等。
3、通用能力
包括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4、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职业性格等。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
1、在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
我国职业院校护理教育在层次定位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压缩本科医学和护理课程,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培养,抹杀了高职鲜明的职业特色,失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属性,致使护生实践技能不强,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二是简单扩充中专护理课程,过分强调操作技能,忽视在信息社会中,对护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
2、课程体系偏离护理职业要求,缺乏护理特色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特色。具体表现是:①课程设置套用本科医疗或护理培养模式,例如,公共基础课内容偏深、偏难,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临床专业课往往偏重于医疗,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而且在有限的护理内容中偏重于护理理论,轻视护理实践。此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过了“必需”、“够用”的原则。②课程设置套用中专护理培养模式,对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致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模式: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理论教学内容围绕疾病护理这个中心,主要讲授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疾病护理,学科特色不强,几乎与培养医学生相似。
(3)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期间,这样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临床实习时只能再从头学起。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的方法,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使学生口头语言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对人的情感关怀。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材与备课: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的临床护理要求,部分高职护理教师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做到不断地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突破教材,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些院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还相当陌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未能显示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3、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些职业院校教学医院匮乏,现有的教学医院各层次实习学生几乎人满为患,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学校和教学医院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短缺,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实习管理不到位,不能认真落实实纲;校内护理实验设备、物品陈旧,滞后于临床实际。甚至还有些职业院校匆忙上马,根本没有护理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医院,学生只能自己寻找实习地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新的培养方案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5%以上。
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护理行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护理人才培养过程
开展养成教育、护理专业入学教育、庆祝“5.12”护士节、技能节、创新小发明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建立与“1521”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按照学校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卫生医疗机构各专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即成为“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学校重点专业成立由市卫生局、省内外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专家、教授及学校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的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拟定、教学大纲及教材计划的修订,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审订,实验室的建设指导等,从而避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2、建立与“152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按照学院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瞄准社区护理、临床护理2大岗位群,突出护理理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护理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试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工作技能
根据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医疗需要,加大社区护理理论教学及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试行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顶岗实习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应证明并制度化,逐步推行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学分制。
4、根据岗位需求,实现专业、专业方向与卫生行业、岗位设置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首要办学特点之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把握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工作。2010年,我院对我市卫生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卫生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对卫生技术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对卫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对我院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5、医院或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改革
与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医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成立护理实训研发中心。2011年7月,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合办“护理爱尔眼科班”,招收学生60名,实行订单培养。与长沙市医院合作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开发《护理管理》课程及配套教材;加强学生在医院顶岗实习管理,在长沙市卫生局协调下,与顶岗实习医院签订就业协议;医院护理骨干为学院教学提供师资,200人次/年,开展专题讲座2-4次;学院为医院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200人次/年,并提供技术服务。
6、加强护理技能培训“五个黄金时段”的管理
即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实训”、“课余联系实训”、“课间医院见习”、实习前的“强化实训”及对应职业岗位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7、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卫生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
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突出三大要素: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特别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人际沟通水平。
8、建立立体化的实习、就业网络平台
在现有的59所实习医院的基础上每年新建2-3所校外护理实习基地,其中至少有1所三甲或三乙医院;在现有3个合作办学医院和3个老人院、1所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每年新开辟1-2个县级及乡镇卫生院、1个老年及社区护理实习实训点,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保障。每届学生参与护理实际工作过程的时间不少于10个月(40周),确保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时间。
9、加强特色办学,提高学生英语护理能力,为发达国家培养护理紧缺人才
我院是湖南省第一个与“中国光华国际护士基金会”开展合作的学院,并与中国光华护士基金就相关国际教育项目长期合作。教学中引入国外先进护理理念,根据“CGFNS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模式,对涉外护理专业的临床护理课重构与重组,为学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护理市场奠定基础。与英国伯恩维尔等学院结为友好学校,为学生出国实习或深造建立了畅通渠道,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与就业,并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
10、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省考试院联系在我院设立考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甄凯玉.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2]王秀彦.论职业教育中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