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治理现状范文

环境治理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治理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治理现状

第1篇

1地质灾害现状

1.1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许昌市煤炭资源丰富,大小煤矿随处可见,由于长时期人工过度开采或不规则开采留下大体积采空区,且大多采取自然塌落法,不进行回填,加上爆破震动,引起顶板岩体裂隙,稳定性变差,在地表水下渗作用下,易发生塌陷。塌陷则必然引起地面变形、裂缝,直接威胁煤矿区及附近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禹州市110个地质灾害点共造成毁房9434间,毁田885.87hm2,毁坏路段650m,人员死亡27人,直接经济损失6073万元。其中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24.5万元,占总损失的99.2%,死亡1人;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万元,占总损失的0.75%,死亡26人;崩塌及河流塌岸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表3)。各乡镇灾害损失情况,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不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差异较大。其中鸠山乡损失680.9万元,磨街乡损失620.9万元,方山镇损失1219万元,神垕镇损失539.5万元,古城镇损失96.5万元,方岗乡损失30.6万元,文殊镇损失682.5万元,梁北镇损失181.5万元,朱阁乡损失184.0万元,苌庄乡损失155.2万元,浅井乡损失195.0万元,鸿畅镇损失1487.4万元。襄城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500万元以上。

1.2地质灾害隐患及损失评估通过对禹州市内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农田614.13hm2,房屋14432间,道路3610m,煤矿一座,威胁人口20137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8398.4万元。其中地面塌陷威胁人口19056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7816.7万元;滑坡威胁人口782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342.8万元;崩塌威胁人口159人,经济损失预测6.9万元;不稳定斜坡威胁人口160人,经济损失预测232万元。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鸠山乡1157.2万元,磨街乡1234.1万元,方山镇1053.5万元,文殊镇1226.0万元,梁北镇330.0万元,古城镇93.0万元,方岗乡656.5万元,神垕镇926.0万元,浅井乡257.5万元,苌庄乡134.5万元,鸿畅镇1330.1万元(表4)。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评价标准,对区内110个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重大级1处,较大级15处,一般级94处。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已发生但还存在较大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禹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评价结果:特大级3处,重大级39处,较大级38处,一般级10处。

2环境治理研究

2.1许昌市环境治理现状近年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逐步认识到保护矿山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强制度建设中、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和组织矿山环境调查、规划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许昌市先后颁布了基本农田、防震减灾、矿产资源、土地管理、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划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法规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1.2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有了组织保障许昌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继设立了地质环境管理科室,初步建立起市、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地质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全市矿山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一般大型矿山设置环保科、地质测量科、土地征迁科,中、小型矿山建立科或组,负责矿山环境监测、污水治理、矿山防尘、矿区绿化、土地复垦等工作;与矿山生态环境有关的矿山安全组织机构比较齐全,设置时间较长。

2.1.3控制源头,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新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全面贯彻实施,初步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矿山环境问题和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认真部署,相关部门、企业已制定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对危害地质环境、诱发灾害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汛期应急调查制度、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等,防灾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到提高。

2.1.4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开展了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及从业者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与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调动了矿业权人、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2.2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许昌市制定了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治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白庙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资金260万元。弃碴复耕工程共完成弃碴清理49050m3,土方开挖3850m3,土方回填平整7100m3,使基本农田增加0.8hm2;土地平整工程共完成弃碴清运9850m3,土方回填98300m3,土地平整82100m3,恢复良田14.67hm2;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3100株。(2)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河南省襄城县紫云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批复资金200万元。治理共完成弃碴清理1120m3,弃碴回填15095m3,土方回填10500m3,人工回填平整26715m3,浆砌石工程510m3,施工便道1.85km,植树37145株。(3)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吕沟煤矿煤矸石综合治理工程”,批复资金150万元。整治煤矸石堆面积0.1736km2,土地复垦4.26hm2。(4)2006年底,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中锋枣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土地复耕面积8.73hm2;将取土区翻耕3600m3;修筑挡土墙430m;修筑了施工便道0.43km;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430株。(5)2006年底,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矿山环境治理”项目,项目申请资金803.13万元,批复资金200万元。治理工程共完成回填区平整0.72hm2;埋置排水管45m,改善山坡地表水径流条件;修筑挡墙140m,加固坡体内的平台陡坎,以保障坡体稳固;修建施工便道1.20km,保留了0.50km作为景观路,改善项目区内交通条件;对治理后的坡地进行绿化,绿化面积8.67hm2,种树13500株,恢复生态环境。上述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开展,不但恢复和改善了这些矿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减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煤矿塌陷区治理、矸石山治理和石料矿山弃渣、弃石治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第3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矿山环境 问题 破坏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部分省、区露天煤矿的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透视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问题,旨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原理,指导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实现固体、液体和气体废气物的零排放,通过长期的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进而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整治双赢的目的。

矿山环境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相伴而生的大量矿山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全。

1 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2004年度《

3 治理矿山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积极开展了一些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础资料还很欠缺。由于我国的矿山种类比较齐全,矿点分布广,采矿企业众多。针对同一矿种,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成分的采矿企业在采矿水平和采矿方式上相差很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调查难度极大,从而导致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基础资料还不完善。

第二,矿山恢复治理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投资主体仍然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第三,在治理项目管理上,除了参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外,还无其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出台,给项目的组织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一套适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治理项目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项目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

4 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大量土地;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有增无减;采矿疏排水破坏了地下水系统,井泉干枯,人畜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使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繁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和科技三部委联合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同时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基本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加快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鉴于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要根据确定的目标,按轻重缓急提出与治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包括: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发利用的“三废”处理、矿山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

第三,明确重点。在目前国家财礼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重点突破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一大特点是历史欠账太多,治理工作要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具体的包括矿区损毁土地复垦,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防治,矿山废石、矿渣、尾矿等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及矿山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

第四,加快全国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努力摸清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家底”。

第五,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拓宽矿山恢复治理产业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第六,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各个恢复治理项目的工程质量。

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终实现矿山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整治,高标准立体式复垦、恢貌、绿化、美化被破坏污染矿山,达到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和矿山环境双赢。

第4篇

关键词:迁安;水环境;现状;方向

近年来,迁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国民生产总值逐步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利用量逐年增大。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大气降水的相对减少、污染程度的加剧等因素,给研究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矿山等工矿企业工业结构不够合理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部分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药化肥、畜牧养殖及生活污水、废物的排放,也是研究区水环境的污染源之一。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采用有效积极的措施治理水体污染,对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研究区概况

迁安市属于河北省唐山市,位于“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属于滦河水系的有12条河流:滦河、青龙河、隔滦河、刘皮庄沙河、三里河、十里河、凉水河、野河、五道沟沙河、冷口沙河、白洋河、徐流河等;属于冀东沿海水系的有4条河流:西沙河、大石河、崇家峪河、管河等。其中滦河是研究区最大的过境河流。

2研究区水环境现状

2.1研究区水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人口增长迅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区污水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主,大部分排入滦河。研究区共布设三个地面水监测断面,监测因子为流量、水量、pH、COD、BOD5等五项。使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滦河上游段水质基本满足地面水V类水质要求,在接纳三里河管道排污后,下游水质明显恶化,劣于地面水V类水质。研究区共设浅层地下水井5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色度、硝酸盐氮等五项。评价方法同地面水,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5项水质指标良好,基本满足地下水Ⅲ类标准要求[1]。污染较为严重的主要为滦河水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增加,农药残留物随指降雨径流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加上滦河上游拦蓄水量,使得入境水量减少。同时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房地产开发幅度加大,绿化减少,水域面积减少等,都对研究区整个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2]。

2.2研究区水环境防治现状

为确保水环境安全,严防水污染环境事故发生,研究区对滦河沿岸的铁选、化工企业严格督查,取缔关停了无环评手续、无规范尾矿库且超标直排河道的小铁矿;对有废水超标排污隐患的铁选矿进行了停产治理。通过对钢铁、焦化、水泥、造纸、化工、电镀等行业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排查,确定了重点督查企业,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增加监测频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组建环境安全应急专家库,配备必备的防护装备、设施和工具,健全水环境污染防范管理制度[3]。到2017年重点河流湖库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和河北省考核断面水质实现达标,省控和市控断面水质进一步改善。其中:大黑汀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潘家口水库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滦河滦县大桥和姜各庄断面水质2016年起达到Ⅲ类标准,陡河涧河口断面水质2016年起达到Ⅳ类标准,遵化黎河(黎河桥)、淋河(淋河桥)、沙河(沙河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还乡河丰北闸断面水质2017年起达到Ⅴ类标准;列入河北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河流水质逐步改善,石榴河水质于2016年底前达到Ⅴ类标准,迁安三里河水质于2020年前达到Ⅴ类标准;城市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稳定达标,陡河水库和遵化市上关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保持稳定不降[4]。

3发展方向

3.1调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布局

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小型水库、塘坝规模较小,引水工程年久失修,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今后研究区应加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在适宜的地段增建小型水库、塘坝,增加引水工程,并对现有的地表水工程加强管理和日常维护[5]。(1)入境水开发:现状入境水的开发主要是首钢矿业公司的马兰庄水源地,依据对该水源地的入境地表水可利用量评估,其尚有一定开发潜力。因此,今后可在适宜地段加大入境地表水的开发力度,并争取在上游水库取得地表水用水指标。(2)地下水开采布局:现状迁安市地下水开采状况为山区盈余、平原区超采,超采地区主要是滦河平原区的Ⅰ级阶地河漫滩,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后地下水开采布局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滦河平原,并将增采量主要布置于张官营—麻官营段滦河Ⅰ级阶地、河漫滩,以获得最大的河道渗漏补给量,维持地下水基本采补平衡。山丘区受自然条件及开采条件限制,需水量较小,今后一定时期内地下水开采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在富水地段,应逐步增加开采。

3.2进一步建设治污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

研究区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市区的水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中水回用工程刚刚起步。但在其它乡镇,污水处理的力度较弱,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应加强治污工程的建设力度[5]。①工业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和内部循环重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废水要严格按照排污标准排放。②关停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并且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③在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做好处理水的再利用规划及远期污水处理规划,促使污水资源化。④加强污水的治理和监管,要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水资源(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立斌.迁安市城市水环境改善探索与实践.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12月,第11卷第01期.

[2]迁安污水厂环评报告书(报批版).

[3]唐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迁安水资源评价.

第5篇

关键词:选煤楼;防尘举措;噪声治理;工人健康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68

0 前言

云岗矿是年产6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选煤楼担负着全矿地面原煤的运输、矸石杂物的转运、筛分、选矸、输送等任务,为原煤入洗做准备,是全矿原煤输送系统的咽喉要道。然而其分选车间,皮带走廊受到煤尘和噪声的严重污染,危害到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矿井安全生产。在目前环境法治日臻完善,公众诉求日益高涨新形势下,选煤楼防治煤尘,治理噪声的举措势在必行。

1 煤尘对选煤楼环境的污染

由于煤炭分选属于煤矿生产的初级阶段,作为煤炭分选的主要场所,分选车间,皮带走廊都会受到煤尘的严重污染,这不仅会危害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会浪费大量的能源。

1.1 选煤楼煤尘污染的产生原因

煤楼煤尘主要是在煤的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主系统运输设备有14部皮带,给料机4台,共12个转载点,分别从两翼上煤。系统图如下:其中北部立井上煤,经两部给煤机分别到101#、102#皮带108#皮带109#皮带201#皮带经过筛分(筛上物)207#、208#手选皮带破碎机破碎后213#、214#皮带230#、232#皮带231#、233#可逆皮带入原煤仓,经过筛分(筛下物)230#皮带尾部后入原煤仓。南部斜井上煤由202#皮带经分级后流程同上。

通过上述流程简介,可以看出系统上煤战线、转载点多、溜槽落煤点多。

(1)由于全程是原煤运输,原煤在经过破碎机破碎后,煤炭颗粒变小变多的过程中会产生冲击、 扩散和再次飞扬 ,悬浮在厂内空间,扬尘浓度400mg/m2,尤其在准备车间二层和三层,有209#、210#两台破碎机以及213#、214#和230#三部皮带且213#和214#两部皮带跨度两层,并且四层两台预先分级筛的筛下物(≤100mm以下的原煤)直接从溜煤筒落在二层的230#皮带的尾部上,距离高、落差大;再者三层的两台破碎机破碎后的物料(≤40mm的原煤)由三层落在二层213#、214#两部胶带运输机的尾部,落差大约在14米左右。煤流通过这么大的落差,高速下落使溜煤筒内的空气被压缩,从而产生气流,导致出口密封不严处漏煤粉加剧。

(2)支撑皮带的托辊在使用过程中各部位磨损不均,致使皮带在运行过程中抖动加剧,或者皮带跑偏,撒煤漏煤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煤尘飞扬。

(3) 溜煤筒磨损破损,溜煤槽的尾部以及侧面挡煤板与皮带密封不严,导致煤面泄露也降低了除尘器吸风范围有限,影响除尘效果。

1.2 选煤楼煤尘污染造成的危害:

煤尘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可吸入尘和非可吸入尘 。

(1)粒径小于 10μm为可吸入尘 ,它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直接危害,如果车间内煤尘浓度严重超标 , 会对矿工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长期吸 人矿尘后,在肺中沉积,引起器官的纤维性病变,组织逐渐硬化,轻者能引起 呼吸道炎症、慢性中毒和皮肤病,重者可导致职工煤肺病,严重损害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

(2)粒径大于 10μm的为非可吸入尘 ,它是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污染的煤尘,不仅污染作业环境,降低了生产场所的能见度。煤尘散落在皮带机的转动部位,会加速转动副的磨损速度,发生漏油等。煤尘散落在电气、热工元件上,会使元件接触不良导致控制失灵,加速机械、电气设备的损坏, 缩短精密仪器、仪表的使用寿命,还很可能发生机电事故,影响安全生产。有的还具有燃烧爆炸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影响安全生产。

(3)同时,如果工作场所撒漏煤较多,会造成设备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量增大,耗水量大,从而增大排污泵负荷,增大机机器的磨损量,增加工人的劳动量和污水处理量。撒漏煤也造成部分煤屑进入机尾滚筒,造成皮带在机尾跑偏,进入滚筒的煤屑在胶带的挤合路鬯椋造成煤尘飞扬。

1.3 选煤楼煤尘污染的治理措施

(1)将选矸车间、皮带运输系统旧的供水管路全部更换,补充完善皮带机头、刮板机转载点处的喷雾装置,各转载点增加洒水冲洗设施,皮带机头、刮板机转载点处20m范围内巷道每班次实施冲洗巷道,确保无积尘。

(2)经过调研之后,在皮带走廊中部安装一组排风筒,以降低煤尘的浓度。具体设计如下图:

同时,在皮带输送机的机头部位加装防尘罩来抑制煤尘的污染。

(3)为了减轻皮带在运转过程中的抖动,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托辊,并且在皮带输送机尾滚筒处加装反面皮带清扫器。

(4)及时处理皮带跑偏问题,给溜煤筒铺衬板,做修补,换挡煤皮带。

通过以上降尘措施,抑制了煤尘飞扬,达到了很好的降尘效果,从而改善了岗位工生产作业环境。

2 噪声对选煤楼环境造成污染

选煤楼内很多生产和辅助设备 ,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都产生噪声 ,并且还比较严重。

2.1 选煤楼噪声污染的产生原因

(1)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产生的噪声。选煤楼矸选车间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两台圆振动筛的振动,振动筛产生的噪声最高达107dB。

(2)物料对溜槽产生的冲击。准备车间二层和三层,有209#、210#两台破碎机以及213#、214#和230#三部皮带且213#和214#两部皮带跨度两层,并且四层两台预先分级筛的筛下物(≤100mm以下的原煤)直接从溜煤筒落在二层的230#皮带的尾部上,距离高、落差大;再者三层的两台破碎机破碎后的物料(≤40mm的原煤)由三层落在二层213#、214#两部胶带运输机的尾部,落差大约在14米左右。煤流通过如此巨大的落差,对溜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产生很大的撞击噪声。

(3)213#,214#两条手选皮带机的周期性运转作用会激发噪声。由于设备都安装在楼板上,形成了固体传声,噪声因距离发生衰减的程度很低,而且还会发生共振现象,所以造成噪声的污染。

2.2 选煤楼噪声污染造成的危害

噪声作为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之一,对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如果长久地直接处于其中,可使人头晕,耳鸣,严重影响人的听力,情绪及工作效率,使人感到烦躁疲劳。这种危害不但会造成岗位工永久性的听力损失,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职业性耳聋。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噪声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危及劳动者的生命。

2.3 选煤楼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1)将205#,206#圆振动筛更换为带防尘隔音罩,筛板为聚氨酯的振动筛。

(2)在振由傅那岸思幼案粢羟剑将选矸车间一分为二,把213#,214#两部手选皮带跟振动筛隔离开来。

(3)给溜槽加装聚氨酯衬板,减少撞击产生的噪音。

(4)给皮带输送机机头部加装防尘隔音罩。

(5)给本车间岗位工配备防噪音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在每周的安全学习会上宣传噪声危害及防治知识。

(6)给皮带走廊窗户加装隔音玻璃。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之后,选煤楼各处噪声平均下降20-30dB, 切实改善了岗位工的作业环境,反映良好。

3 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之后,选煤楼的煤尘大大降低,各处噪声平均下降20-30dB, 切实改善了岗位工的作业环境,极大的改善了选煤楼的工作环境,保证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蒋承林,史莉莉.煤矿井下噪声危害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2).

[2]刘新强.煤矿粉尘技术讲座――第三讲 煤矿粉尘的危害[J].矿业安全与环保,1981(04).

[3]徐义勇,戴广龙.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矿井安全评价[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04).

第6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mining various appear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ust from capital, technology, the policy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Key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矿山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矿山生态平衡,实现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实现矿山附近居民、村庄的环境改善。根据矿山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提高矿山环境质量。

1我国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呈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由井下开采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煤矿、磷矿、以及金矿、铜矿的开采过程中时常发生。露天开采则常出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产发生在建材类矿产开发中。

1.2破坏地下水资源

由于开采会对原本的地质情况造成破坏,也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下沉几米或者几十米,造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导致地表缺水或地表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1.3“三废”问题严重

我国每年在矿山开采中会遗留大量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不仅占用土地面积,还会带来环境污染,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矿水废液超标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开采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废气都会导致空气浊化,扩大酸雨面积。

1.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矿山开采数量较多,由于管制不力,不少矿山开采对自然生态、自然风景造成了巨大破坏,大量建筑石材的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岩石,树木被砍伐,尤其是处于交通干线附近的矿产开采,对交通运输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2如何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2.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对矿山进行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现代技术支持环境保护,提高矿山资源再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实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预防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经济措施,实现矿山环境的优化管理。

2.2明确重点

由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突出,要一下子全部解决好是不可能的,加上财政投入有限,所以,我们要从重点问题入手,先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带动其它力量共同进行矿山环境保护。由于矿山开采处于长期管理不善的现状下,导致出现了各种遗留问题,而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荒地的复垦,处理好由于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矿山废渣、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做好在环境监测控制下的矿山开采管理工作。

2.3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要解决矿山环境根本问题,关键还在于实时监控,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目前维护地质环境安全的常见有段,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健全监测网络,随时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矿山地质运动的规律,预测将要发生的地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国家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落实地质监测工作能做到实处,管理部分还应建立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对于在矿山环境监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各部门应积极协调,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4责任明确任务

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这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遵循的不二准则。针对一些矿山出现环境保护工作理不清的状况,主要原因就是责任不清,目前,不少地方执行“三家抬?”的管理模式,这种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明确了环境维护的工作分工,突出了矿山企业的主要责任,让他们在规划生产的过程中就着手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问题,最大限度的恢复矿山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的分配责任,通过与各企业的协调,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只有采取各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做出利于城市、利于企业、利于市民的工作。

2.5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认清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要找出所有的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地质勘察,而这也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勘察方式。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对根本问题进行治理方案设计,设计中必须考虑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也要科学可行。

2.6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

地质环境的修复必须与地质灾害的治理相结合,在治理灾害时,应积极考虑到接下来的工作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样,在地质环境修复中也要把握好分寸,预防再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要作到灾害治理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和谐统一。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努力实现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增强视觉效果,提高环境形象。

3结束语

治理矿山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环境的保护也不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坚持预防与保护共同进行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在矿山开发过程中,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治理、恢复和改善矿区环境,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矿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积极解决好矿山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闰国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

第7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人群向城市积聚,城市化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更多的话题之一。城市噪声污染、空气雾霾频率的不断增加等都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当前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监管等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城市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现实参考,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环境;环境监测;治理措施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城市化对于我国具有更多的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但,城市作为人口和人类活动中心,必然消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在发展过程中,在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等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对于城市环境防治方面也投入巨大,开展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作为环境监测部门,切实需要在运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作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居住地,其环境质量如何直接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尾气和噪声以及工业污染等问题。并表现出特大、超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要明显重于中小城市的特点,其中尤其以规模在100~200万人的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尤为明显。

1.1城市机动车尾气、噪声问题

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便是机动车尾气和噪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辆每年由此排放的尾气和产生的噪声对城市的环境污染构成较大影响,例如噪声污染方面,随着城市道路的改善,每天大量机动车辆的行驶穿梭其间,城市主要交通线路周边的交通辆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噪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通常车流量每增加1倍,噪声级会相应的增加3dB1[2]。此外,机动车对城市空气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机动车尾气中含有铅等重金属,以及未燃烧尽的燃料排放到空气中,会增加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因此,做好城市环境防治,首先就要把重点污染源作为监测对象。就机动车污染防治来说,可以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设置机动车尾气、噪声等监测。把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环路、高速公路十字路口等交通关键环节作为监测的重点,并做好重于监测指标的日常监测工作,例如针对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应加大对尾气中一氧化碳、含铅化合物以及碳铅化合物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力度;而针对城市中的机动车噪声污染问题,则可以针对围绕城市交通敏感区域、拥堵路段设立相应的监测站点,及时掌握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状况。总之,针对城市机动车尾气及噪声污染等问题,在监测时应重点加强对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的监测。

1.2城市“三产”噪声、油烟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餐厅、酒吧、建材加工厂以及机动车维修厂等周边的油烟、噪声振动、异味等污染扰民现象日趋严重。城市中,这些“三产”行业所产生的噪声、油烟等污染因素的存在,对人们居住环境产生的深深地影响,例如,城市中煎炒炸等小吃部,未经严格的环保报批手续,会产生油烟和噪声污染,当前普遍存在的房地产开发商业与居住功能相混合普遍存在,也是造成城市中污染投诉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三产”相对集中的相关区域也应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关注区域。

1.3城市工业污染源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城市是工业集中区域,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对于工业污染的监测应重点加强对工业生产场所、设备等监测,例如对于该环境检测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环境污染生产的场所、装备等进行环境监测。例如,对尚未搬迁出城区的工业企业、分散布置的汽车喷漆修车厂,饮用水取水点附近的污水排放口布点。一旦发现上述区域的环境监测到的相关指标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数据,相关部门就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治理。

2当前城市环境监测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城市环境监测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监测技术明显提升,监测工作在服务于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检测结果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应城市环境状况;检测的技术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1检测结果不具有全面性

目前,限于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检测内容还难以完全覆盖其中,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污染进行的监测多选择在主要干道周边;针对生活污染经常把检测点位选择在居民小区附近,以及主要主要污染源检测模式等等的环境监测,这些监测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或指标范围内,没有能够更全面的覆盖城市各个方面的、翔实的监测内容,因此,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常常不够全面,监测的数据与现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出入,对于后期指导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着负面的影响,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检测水平比较低下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监测技术还是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能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城市监测中包含的监测指标复杂、多样,监测工作任务繁重,对监测软件和硬件条件要求较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使得城市环境监测尚未获得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检测设备更新慢、技术落后。加之,环境监测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队伍素能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客观、真实,长期以来,缺少对监测专业人员的引入、培训和再教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工作,常常出现检测时束手无策,有的甚至对于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用老标准或过时的旧标准现象也屡有发生,制约了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治理。

3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的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众多,缺少科学合理的长期解决措施,这就更加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现实参考,推动城市良性循环发展。

3.1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城市环境现状及监测、治理研究李琨(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40002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作为城市环境治理来说,也必须要走依法治理、依法监测之路,依托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加大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向着更深层次推进。当前,应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法律法规在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中所发挥出的纲领性、指导性作用,增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可说服力和操作性,保障城市环境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上来。例如,美国为了加强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在1970年便扩大了联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环境管辖权,形成以联邦机构制定本州的水污染控制立法和标准,由各州负责实施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3.2明确有关标准

城市环境治理常常依靠环境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因此,应加强城市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的标准,为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可靠的标准作为依据。一旦检测发现某一指标超出了相应的标准,应及时予以记录下来,并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合适措施予以防治,直至该项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范围内,此为,明确检测标准还可以为有效预防提供现实参考,一旦某项指标临近标准值时,就要提前督促做好防范,减少相应检测物质超标的出现,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3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与我国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发展的还相对滞后,水平也较低,制约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此,应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首先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引入和培训,积极招聘拥有监测专业背景、业务素能高的人员充实到一线监测工作中,对现有检测人员要加大后期的定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此外,还应加大对监测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只有好的设备才能够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准确度,为环境的治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监测要做到全面,例如对于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既要监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容,也要做好搬迁企业留下的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项目的监测,不仅对已经熟知的几种污染因子进行检测,还要设置合理的监测因子,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有效地参考指标。

3.4建立应急体系

随着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强,城市中各种突发环境事件也常有发生,作为城市环境治理来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应急体系。以应对因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防止污染物大量的蔓延,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也极大地减少后期的环境治理成本。

3.5出台激励机制

明确的环境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环境的治理。例如,政府对于污水处理行业加大政策性的补贴,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污水处理行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对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很明显了,这样,城市的污水处理更加的方便、彻底,同时污水处理行业也获得了极大地经济效益,这是种双赢的场面。

3.6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就在我们的身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应该经常性地组织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的知识,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将环保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例如,当城市拥堵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当机动车长时间排队等候时,司机应关闭发动机。鼓励城市居民购买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强化餐饮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提升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主动性,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各个环节中。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居民更加重视他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对当前城市环境现状了解,并根据环境现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为城市环境防治提供决策参考,切实推动城市走上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万才超,焦月,李正伟.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检测方法研究现状[J].当代化工,2014(02):10-11.

第8篇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38°20,东径97°50―101°20,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海拔范围3194-5174米,总面积29623.414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吉尔孟乡、泉吉乡、伊克乌兰乡、沙柳河乡、哈尔盖乡、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和黄玉农场,海晏县的青海湖乡、甘子河乡、托勒乡、金滩乡、银滩乡、哈勒景乡以及公共草场和特殊用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天棚乡、江河乡、关角乡、舟群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阳康乡、木里乡、苏里乡、龙门尔乡、生格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石乃亥乡、湖东种羊场和切吉乡、英德尔乡、恰卜恰镇的一小部分。

2、现状

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从青海湖沉积物反映的环境演化规律预示着青海湖发展总趋势将是主湖不断分割,缓慢地经湖湾向子湖演化,最终主湖消失,而湖区的风沙堆积等沙漠化过程将明显地加速这一过程。同时由于受湖泊增温效应的影响,湖区植被的整体景观有朝高寒景观方向演变的发展趋势,草地明显退化。目前湖区总体上生态环境呈现极为明显的恶化趋势,可利用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如果不对青海湖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块湿地之一的青海湖,其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特有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将会大大削减,甚至丧失,进而制约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生态治理情况

建国以来,在省上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湖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就开始了对退化草场的治理改良工作,1975年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实施限制捕捞和封湖育渔。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出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和成功的经验。草地建设方面,在逐步开展依法管护和实现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冬春草地人工种草、草地围栏、牲畜棚圈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基础建设和防灾配套建设。据刚察县和天峻县的不完全统计,已建成定居房屋面积27万多平方米,大约94%的牧民户实现了定居;累计建设畜棚2600多间,面积约77000多平方米,可使100多万头(只)牲畜使用;畜圈7500多个,围栏草场约9.85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草原水渠28条,累计全长240多公里;地下管道45条,累计全长238公里,草原机井46眼。在沙丘治理方面采取了封育、补播建立人工草场和工程固沙等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草,已在湖区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生态县建设工程也已在湖区安排实施。尤其1998年以来,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海晏、共和等县实施了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目前已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亿元,共建设人工防护林325公顷,围栏草场22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灭鼠治虫100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被湖区人民所认识,农牧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并逐步建立了县、乡等各级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网络,积蓄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为后期大规模实施湖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5、存在的问题

5.1、需要治理面积大,投入不足,治理与财力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由于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等生态恶化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建设和投资规模有限,加之青海湖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薄,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拮据,群众收入低,对需要长期建设且要高投入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投入能力有限,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其治理速度远远低于退化速度,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5.2、治理与生产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部分草地退化严重,急需实施禁牧封育,但部分草场又是牧民承包的冬春草场,放牧利用在所难免,从而形成封育与放牧矛盾突出,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如对于禁牧封育的草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实施舍饲和半舍饲,发展家庭牧场,从而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使退化的草地得到真正的养息。

5.3、部分治理的草地又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

由于环湖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加之风力作用,其风蚀严重,特别是靠近青海湖边区域,土地沙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经过治理的草地由于受周边地区流沙的侵袭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的影响,存在着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青海湖边部分流沙呈现出向外蔓延之势。

5.4、湖区人口素质低下,全民环保意识淡薄

湖区牧业人口占68.39%,且素质较低,人口增长较快。为了满足因人口剧增所日趋增加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对湖区资源开发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无序地增加牲畜头数,直接造成草地资源的压力加重。此外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乱挖沙生植被,环保意识差,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封育期偷牧、抢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5.5、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在环湖地区不少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成果大部分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6、建议及措施

6.1、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建立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加快规划基础上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6.2、青海湖区地域宽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表现出的种种生态恶化现象已对湖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因素及环境恶化的特征、危害等科学知识,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

6.3、抓紧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租赁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投资建设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要通过试点示范,建立起荒滩使用权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和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承包开发荒山、荒滩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发展以林、草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要鼓励牧民群众把补偿资金用于草原建设、技术培训和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和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措施,扩大投资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国家投资增加的同时,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要的资金。

6.4、要把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自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6.5、为落实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和提高退耕还草、减畜育草及禁牧封育的可操作性,建议落实对农牧民的生活补贴和财政税收补贴机制,使生态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6.6、加强法规建设、普法教育和执法队伍建设,在加强林业、草原、水利设施执法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人员,改善手段,加大办案力度,严励惩处和打击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破坏草原植被和水利水保生态设施的违法地为,规范中药材采挖等生产活动依法管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第9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 治理; 平顶山市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68-001

1.前言

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渐薄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矿山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等。矿区环境保护存在着环保意识差,公众参与程度低,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等[2]。解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政府要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完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大力应用清洁开采和炼煤技术,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

2.平顶山市矿山主要环境问题

平顶山市是我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过去一段时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出现“重开采、轻环保”的偏差,矿区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矿区环境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矿山环境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对生态环境直接破坏,危及子孙后代[3]。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在政府的干预下,使矿产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对矿山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标生产等途径,使煤炭生产走上规范化开采的轨道[4]。

生态环境问题有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大面积的堆置,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的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径流或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环境。地下水位降低,废水排放,导致水均衡遭破坏,水质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直接破坏植被和农作物,导致绿地面积缩减。采煤排出的煤矸石、废渣、尾煤也占用大量土地。采矿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煤尘及其他粉尘,对矿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矿井中的瓦斯等有害气体未作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层中,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5]。

3.平顶山市矿山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政府宏观层面上的制度性制约和因管理目标偏向导致的政府职能工作的缺位、越位和错位[6]。

在宏观层面上,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政府开展矿山环保工作的具体指导效果很有限。缺少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中。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缺乏有效的防治矿山污染与生态保护制度。缺少强制性,难有实效,有些法规太原则化而又难以操作,没有有效的制裁手段。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内部整改等措施来治理与控制污染。一些污染企业在被勒令关停后,过些时候又改名换姓,以其他名义重新开业。矿山环境污染在政府追求的效益目标下,变得可有可无,进而导致了政府职能错位,致使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政府的全力监管。

4.平顶山市治理矿山环境的必要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矿山环境治理高效运行。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对许多污染现象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此外,执法力度不够,使一些污染事故和责任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今后,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矿山开发中,必须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不动摇,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防止矿产资源开发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限期提出整改和治理的实施方案,坚持实行不定期巡查和监察员督察制度,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矿山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必须进一步淡化传统的GDP增长主导型的政府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一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因此,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矿山环境的职能,找准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把握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路径选择,已成为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应红,文志岳等.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政策研究[J]资源经济,2003,6

[2]郑红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矿业快报,2001,4

[3]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5

[4]王志宏,肖兴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现状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6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0.概述

我国的农业生产事业,相对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腾飞,农业生产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在大规模喷洒农业、化肥及污水等垃圾处理不当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对土地、空气、水资源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了影响,对此应从农药、化肥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迎从新认识科学化的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态原理与农业技术结合产生有机农产品,科学有效的对农业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等,这些措施是实施都可以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1.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虽然没有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种环境状态都遭到了破坏,分别是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下面分为三点进行分析:

(1)土地资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这样的数据没能一直维持,因为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灾化的发生让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在2008年末时只剩下了约18.3亿亩,所以我国的耕地人均面积并不富裕,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现代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帮助农作物的生长,但这样长期使用农化产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结构被改变,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减少, 让本身肥沃土壤的产力每况愈下,然后为了提升产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如此形成大量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土地彻底不能继续耕种的后果。

(2)水资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处在下游位置,而农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是对未来的下一代最不负责的体现,对于农用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排污和农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使用量40.0 t/km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t/km2的上限”[1]这样的用量直接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会被带进河流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药同样带来的污染同样可怕,由于机械化大面积喷洒,导致农药必须用更大的量才能覆盖到农耕作物上,这样多余的农药会被各种渠道带入到水体河流中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业生产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壳蛋、血水甚至尸体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这些污物与水源溶解发酵变质,让河水变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广泛运用,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农膜确实实实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学构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毁都让这种白色垃圾,无法回收结果污染了水资源。

(3)空气资源的污染,空气作物我们每时每刻生存的必须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就是空气污染的最有利证据,雾霾虽然不是农业生存污染空气导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气的质量是有众多因素积聚而成的,所以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应予同样的重视。农业生产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秸秆的焚烧,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秆生活或者喂牛养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电器化所替代,所以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和焚毁,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气体,会随着风向漂浮到空气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一项污染就是农药的喷洒,刚才我们提到过多的喷洒农药一部分会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会漂浮于空气中进入云层,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积过多就会产生温室气体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以上几点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危害到环境的几种主要内容和现状。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从上面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经被染指,如果要治疗这种环境污染情况可以分为两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规改变思想

尽快设立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环境污染行为,现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还应当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关污染的防治法案,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义务,这样可以从法律角度对污染人或单位进行约束作用。还应该从思想上改变农业生产者较弱的法律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应当在农村的中小学校里开始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和知识,还应经常性的的对乡镇尤其是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当下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这项对策应配合指定相关法律法规一起实施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门要首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落后思想,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改进方法的学习,从而带动管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者更快的接触到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方式,而且政府还要“疏堵”同时进行,对当地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制定有关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2.2改变现有技术

学习先进经验 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脱离原来的“以多靠量”的喷洒模式,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样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以由政府补贴农户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以保障水体质量。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争取早日走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除了农民和生产者,政府及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认识和意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把工作重点设定在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一项关于生存状态和造福子孙的必要性,所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可循环性的农业生产经济利益链是今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浙江湖州;南浔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7-01

水乃生命之源,生存之基,生产之要,生态之魂。良好的水环境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广泛使用农药等使各类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资源处于匮乏状态,使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遭受破坏、水产品产量下降。因此,水环境污染已经直接或间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

根据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以及市委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努力实现全区水环境治理近期“洁”、中期“清”、长期“净”的目标任务,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建设,将南浔建设成“美丽南浔” 和“小康社会”,必须上下一心,全力开展水环境治理。

1 水环境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主要是由于“制革、印染、造纸、化工”四大行业,“小木业、小塑料、小活性炭、小褪色”四小行业,喷水织机、毛纺、砖瓦窑等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两高一低”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水环境。

1.2 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种植业。大量、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肥缺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残留农药超标而影响水环境。二是养殖业。禁养区、村庄及周边区域生猪养殖场和重点违规生猪养殖场,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平台及城镇规划区内温室龟鳖养殖场,主要道路与河道两侧一定范围内、旅游度假区、景区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生猪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等产生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三是秸秆露天焚烧。部分农户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而且产生大气污染,也是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经雨水作用影响水环境。

1.3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丢弃威胁着水环境安全,由于生活排污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大。

1.4 其他有害气体经雨水作用而形成污水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有害气体;建筑工地、施工场所渣土运输车辆等上路行驶,产生灰尘等有害气体;其他如油烟机的烟油排放、燃放烟花爆竹等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如此各种因素都会形成污水而影响水环境。

2 治理对策

2.1 控制污染源

一是工业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淘汰、关停低小散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2]。改变招商引资过程中“重发展、轻保护,重当前、轻长远,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严禁有污染企业的审批、落地、投产。二是农业方面。要稳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行农牧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种技术,推进种植业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化技术。对生猪、温室龟鳖养殖,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通过“双控双减”,在全区建设若干个相对集中的重点养殖基地,以抓工业生产的理念抓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生产。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对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管理,使生猪、温室龟鳖养殖业排泄物得到有效处理,进而改善水环境[3-4]。三是生活方面。加快推进污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排污管网普及率和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管网的纳污能力,做好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进而使污染源得到有效处理,确保污水截得住、送得出、处理得了。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生活垃圾日清日运,确保垃圾全部处理好。四是其他方面。控制机动车拥有量,提高油品质量,淘汰老旧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建筑工地、施工场所渣土运输车辆等上路行驶,尽可能冲洗车辆、道路清扫及洒水。同时加强对油烟机的技术改造、限时限地燃放烟花爆竹等。

2.2 加强宣传

通过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多种平台、媒介,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好的做法与经验,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进村居(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支持水环境治理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

2.3 确保水资源安全

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威胁水质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的绝对安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4 创新机制体制

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治水的投资力度,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外资、民资参与水环境整治项目和环保公益事业。二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监督检查机制。纪委的监督检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检查,新闻媒体的监督检查,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也可以聘请义务监督员对污水整治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四是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河长负责制,积极开展全流域河道长效管理。严格从队伍建设、责任制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抓好。成立专业队,配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人员,根据专业队的规模,承包若干个村或若干条河道进行长效管理。对河岸、河堤、河坡、河面,清除各种垃圾、水葫芦及漂浮物,确保河道整洁、美化、绿化。

2.5 严格执法

坚持违法行为“零容忍”,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执法行动,环保、水利、农业、经发、国土、公安等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水环境治理的指导管理和执法监督,严肃查处水环境污染案(事)件,对造成严重影响的,将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3 结语

通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水环境治理一定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更加适应和协调。

4 参考文献

[1] 余进祥,刘娅菲,钟晓兰,等.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主导因子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25-128.

[2] 曹娴,王国成.EM技术在工业废水治理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111-113.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 浙江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Zhejiang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ai Xiuqiang, Chen Lili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s the reality needs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and rural social stability. It has a great and deepl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far,there is still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in Zhejiang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ike shortage of funds,facilities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government executive and so on.We may take measures from terms of awareness,culture,industries,instituonal to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new rural; zhejiang;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意识到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好-差-好”的演变趋势,而由差到好,却是一个极为漫长且困难的过程。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创新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随着国家不断强调“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1],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2];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二、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状况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拉开序幕以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又先后开展了“五整治一提高”、“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积极营造优美整洁的农村人居新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了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4]。但与此同时,浙江省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环境治理资金管理紊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相比于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状况及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状况改善,但资金短缺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村民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村庄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宁波丽水衢州等市的偏远山村逐步移居到平原地区,原先的居住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建为水库、风景旅游地或者生态保护区,并将移民后的行政村以社区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各乡镇实行垃圾统一收集运输,更新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各县市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乡镇河道、山林也得到有序治理与管理。

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增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多,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多地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显现。各村经济来源渠道窄且收入额少,在用去大量资金来修路、修建村委办公楼之后,在环境建设管理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环境治理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又不可能全权包揽,村民更不乐意将村内经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无心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花费心思,即使有心也是无力。

2.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但污染状况不减

浙江省内有很多工厂开设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位置,其中以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产出而闻名的“块状经济”创造了浙江制造业60%以上的产值,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5]。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发展模式,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农田耕地,存在着总量小、类别多、污染集中、单位产值排污量高的问题,尤其是绍兴纺织行业、海宁皮革行业、富阳造纸行业和台州医药行业等对农村环境造成结构性、规模性、布局性的污染[6]。政府部门也在想方设法的减少企业污染,但经济产值始终置于首要位置,污染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工业规模扩大速度,乡镇企业污染仍在继续。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普及,但设施管理堪忧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浙江省各乡镇基本上建有基础的环保设施以及文化健身设施。村镇级道路逐步实施硬化、绿化,这大大减少了扬尘、噪声污染。各村生活垃圾堆放点初步建立,垃圾清运体系逐步构建。如乐清、余姚、东阳等地的部分经济发达乡村,多个镇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管道,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与通水、通电、通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相比,乡镇对于农村环保设施管理还很欠缺,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各村集体经济能力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别也大。比如农村现有的公厕建设标准不一,有些地区的建设甚至不能达到卫生标准;而且厕所等公共设施并没有专人管理,公共财物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与打理,设施损耗快生命周期短,难以达到设想的无害化、功能化效果;乡村人口素质又不高,环保设备利用率低,垃圾废物不能准确丢进公共垃圾桶或者集中放在统一的位置;生活垃圾堆放地、公共厕所无人打理,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成群,影响村容村貌,将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然不高,全省仅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为42%[7]。

4.城镇化建设提速,但生态规划难以执行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各市区都在不断探索创新适合辖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也正是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乡镇不自觉地偏离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中意面子工程,重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政府多注重乡镇总体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划的编制,但往往会忽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有机结合。各乡镇政府能有序按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村庄生态规划的要求,却不能够严格执行,将新编的生态建设规划弃于角落;即使少部分的生态规划在执行,也会让步迁就于经济建设,并不能够起到该起的指导保护作用。无序建设、混乱管理等情况,在各乡镇新农村建设中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

5.乡镇积极响应上级,但缺乏实际操作

随着“生态浙江”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争相创建“生态XX”称号。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明抓暗放”、“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尤其是乡镇一级。县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设立相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各部门配合协作环保计划的落实;乡镇政府也纷纷列出工作计划、细分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农村,向上级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上也增添了环保设备。但是在仔细调查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乡镇、街道、企业只是停留在听汇报、写方案等表面工作上,敷衍了事。村庄整治建设范围小、力度弱,真正扎实实践生态建设方案的不多,个别乡镇为达到指标要求胡乱编造数据,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镇,一切仍要为经济建设让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相对薄弱;企业安置的环保设施很少运行,多只在环保例行检查时启用,平时为节省成本成了摆设。

三、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键要意识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生态价值之间的联系。

(一)提升生态意识,鼓励村民参与

政府部门应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保教育,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首先各级干部领导要摒弃旧有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生态观,将新农村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作村镇建设决定时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其次,落实村镇规划、办好教育、做好宣传,做到职责有人抓、有监管、有投入、有效益;再者,选择诸如“3?22”、“6?5”等特殊日期,开展丰富多彩接地气的环境宣传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知识,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小组,层层落实。

(二)发展生态产业,推广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区域特点为基础,相关部门应做好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图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做好生态防治措施。同时注重各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比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东阳的木雕、安吉的白茶等可以和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创建特色产业科技园、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浙江省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走好小型作坊的新型工业化改造道路,加快乡镇企业的合并转型、技术升级,建设能耗低、污染低、产出高、质量好的生态工业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8]。

(三)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良好的农村环保制度,有助于农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完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法规,同时对环保行业、环保行为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专项环保资金保障制度;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实战技能与知识面,加强执法队伍道德素质建设;定量核查生态创建工作,包括生态指标、生态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与政绩挂钩制度[9]。针对现有污染,开展水、气、固废专项整治工程;有效确立农村环境敏感点位、广泛设立农村环境监测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团队的管理与技能培训,把握农村环境污染的动向和发展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知识下乡,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其经济落后、发展前景较差,故很少有知识青年愿意到农村发展、支援农村建设。所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识下乡。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青年人才到农村去,定期向农村输送青年才俊、招收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开展培训班、免费教育辅导当地村民干部,提高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政府还要建立知识下乡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后续辅导;此外,要倡导绿色科技下乡,实用科技下乡,向农民推销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上去了,生态环境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崔巍娜.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3] 张倩.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法治保护[J].知识经济,2010.

[4] 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政策t望,2014.

[5] 汤临佳,等.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兼议对西部地区的启示[J].区域经济,2013(5).

[6] 王鹤菲,杨晓杰,刘霞玲.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与治理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

[7] 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改制 环境管理 现状及对策

1.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是我国尽早获取环境标志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由于环境标志制度的实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各企业均想获取这一标志,以促进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其次,是绿色消费的发展要求。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关注起的价格及质量,还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

2.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拟组织日益发展。根据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信息革命的改革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转向开放型的网状结构以及扁平化的结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企业仍采用以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如企业领导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企业各部门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顾客间的关系等,这些均是金字塔组织结构难以协调及实施的。对此,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

2.2环境管理方式的缺陷及环境治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以往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也就是“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模式,这一模式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企业仅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将污染物进行排放,忽略了污染物排放后的环境质量。这种治理模式,均注重末端的治理,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各流程的污染防控问题,忽视其所生产出的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艺设备较为落后,技术水平及节能指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水平低。

2.3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滞后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以资源无价为主,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不可兼得,从而将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对立,造成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无法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在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企业的经营目标仍以增加产品数量为前提,忽略产品的质量及利益。甚至少数企业认为,企业应注重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无关紧要。这些均体现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滞后。

3.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应对策略

3.1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及深化,要求企业加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及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极其重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利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应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此,将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及回收率,有效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促使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首先,做好环境监测,认真分析企业环境污染及防治的状况。设立专门的监测区,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监测,认真分析及研究环境的监测数据,准确掌握企业环境污染情况的首要资料,消除污染事故发生的隐患。其次,加强企业环保设备的管理工作,努力作到分工及分区的承包管理,各区的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及考核自身所管理的环保设备,及时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或者签发治理通知单,如期整改,确保环保设备的有序运行。最后,严格管理企业的环保制度,逐步改善企业的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环保经济责任制。

3.3实施合理有效的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是企业有效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企业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及测量环保投资及其获取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者作出利于企业执行环保义务及实现财务业绩目标的决策。

3.4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加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及市场信息,并在企业内部中准确传递及处理,逐步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近些年来,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及个性化、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创新要求不断增多、市场信息反馈的时间越加紧迫以及产品寿命越加短暂等,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应对市场进行详细划分,生产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适应市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生产周期,生产更多个性化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对此,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及配套设施,加强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此,企业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唯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以上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以及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等措施,有效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蒋斓.谈企业之环境管理方法[J].魅力中国,2009,(22).

[2]程娇.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模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第14篇

关键词:地下水水资源 地下水漏斗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沧州地下水资源现状

沧州市多年平均(1956-2008)水资源总量为12.0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2m3。境内60%的面积为微咸水或咸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淡水严重不足。近些年来干旱少雨,地表水比多年平均减少了60%,各河渠外来客水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基本断流。长期以来只能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生态用水,导致深层水超采严重,年均超采约5亿m3。出现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展、地面沉降加剧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目前水位埋深大于60m的封闭面积已发展到8530km2,是全市总面积的61%;地下水漏斗从单一漏斗发展成复合漏斗,形成了1.4万km2全国罕见的降落“漏斗群”;地面年沉降量最高达100.4mm。

用水结构分析及存在问题

依据沧州水资源公报,2008年度供(用)水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其供(用)水量分别为2.0975亿m3、3.4653亿m3、6.5281亿m3、0.4230亿m3、0.0043亿m3。

2008年沧州水资源量及利用情况表( 单位:亿m3)

水源

类别 可利用量 实际

利用量 占总

用水量% 利用率% 备注

地表水 2.1668 2.0975 16.76 96.80 其中引黄量为0.5306

浅层地下水 5.10 3.4653 27.68 51.40

深层地下水 2.924(限采量) 6.5281 52.15 较去年减少了0.7

引黄量 2.5465 2.5465 100 其中入白洋淀2.0159,其余入大浪淀水库

微咸水 4.13 0.423 3.38 10.31

再生水 0.2409 0.0043 0.03 28.64 利用量为半年左右,实际利用量可达0.069

咸水 1.2 0 0 0

合计 15.7621 12.5182

2008年沧州市水资源利用量用途分类统计表(单位:亿m3)

用途分类 水资源利用量(亿m3) 占总量百分比(%)

城镇生活 0.7502 5.99

工业用水 1.2677 10.13

菜田用水 0.9425 7.53

农田灌溉 7.6827 61.37

林牧渔用水 0.7854 6.28

农村人畜用水 1.0897 8.70

合 计 12.5182 100

2008年全市实际总供(用)水量为12.5182亿m3,分析可知,无论行业用水结构还是水源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从行业用水结构上来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5.18%,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6.12%,农村人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7%,农业节水潜力较大;从水源结构上来看,深层地下水占了用水总量的52.15%,超采约3.6037亿m3,储量较为丰富的微咸水仅用了0.4230亿m3,占用水总量的3.38%,再生水占了用水总量的0.03%,可见,虽然深层地下水的利用量比上一年减少近1亿,但还是处于严重超采状态;而微咸水和再生水的利用量所占比例和利用率明显偏低,利用潜力较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沧州是农业大市,农业用水量较大,使得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偏大;二是受用水习惯影响,对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偏低;三是用水制度不健全,不能做到优水优用;四是节水意识较差,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沧州市缺水状况十分严峻,如何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等解决当前用水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地下水环境治理措施

沧州面临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以深层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主,深层地下水环境的修复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人为的控制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和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或利用工程措施,回补深层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抑制地面沉降等。

1、为了弥补超采地下水带来的损失,积极探寻可替代水源,其水源主要包括外调水及咸水、微咸水、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2、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并用: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本着非常规水优先于常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优先于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资源优先于深层地下水资源、外调水资源优先于本地水资源的原则,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优先使用引江水和引黄水,后使用地下水;农业优先使用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外调水,后使用深层地下水;生态及景观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的原则,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改善和修复地下水环境。

3、实施南水北调,目前,沧州市除市区外,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全部为深层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能够使受水区的县(市、区)有相对充足可靠的水源,工业、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将切换为地表水(外调水),而不再依赖深层地下水,从而保护地下水源,减少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发生。供水后,沿线浅层地下水得到补充和涵养,地下水位将逐渐回升,水质得到改善,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用水矛盾缓解,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4、咸水、微咸水利用:沧州区域内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且埋藏浅,易开采,成井费用低。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咸水、微咸水水质,广泛用于农业、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

5、海水的利用:沧州沿海地区既没有地表水源,地下水又严重超采,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和渤海新区建设。因此,《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在沿海100km2范围内建设临港化工园区及加快黄骅港城区的建设时,要求两区内的项目,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水,能直接用的直接用,不能直接用的采取淡化措施。海水的利用,既解决了沿海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快了新区建设步伐,确保了工业项目的上马,促进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地下水,改善了地下水环境。

6、雨洪资源利用:雨洪资源相比其他的水源,成本低、水质好,不需处理既可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起到了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环境的双重作用,随着今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加快坑塘、河渠、水库等蓄水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修缮各类节制闸涵,清淤疏浚河渠等,加大对雨洪资源的利用。

7、再生水利用:污水经过不同等级处理所产生的再生水,可根据水质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再生水的充分利用,既可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增加水资源可供量,又能有效地缓解我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能减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促进沧州区域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15篇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