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调查心得范文

企业调查心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调查心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调查心得

第1篇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有些企业将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对立开来,认为企业保卫工作不产生效益,视保卫工作可有可无,甚至撤消保卫组织,导致企业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治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2、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关系分配机制的重大变化,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内部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改革、改组、兼并、破产可能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4、企业经营不善,生产不景气,工资发不出而引发的上访及闹事事件。

5、企业被盗窃、抢劫、诈骗,货款被拖久,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6、一些企业保卫组织软弱涣散,内部防范薄弱,存在严重问题。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行三个转变,改革内部保卫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中。

1、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转变。企业保卫工作要转变观念,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只单纯地管理治安的传统工作[本文转载自模式和只坐等在办公室静等问题上门再去处理解决的方法。保卫干部必须走出科室,深入到车间、部门、厂区参与现场管理服务,要根据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生产部门建立以动态追踪管理为主的重点人口、帮教对象、安全、治安、消防隐患整改管理制度。版权所有

2、实现由被动处置转为超前控制服务,建立预测防控机制和“三级信息”管理网络制度。企业实行现代制度后,内部保卫工作就成了企业自身行为,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结合企业改革的中心工作,自觉地把保卫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治安保卫责任机制,强化内部各项管理措施。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转岗、福利待遇

等问题面临矛盾突出和不安定因素增多。因此,保卫干部在深入各分厂生产车间、部门参与现场管理防范时,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通过职工、班组、车间等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的治安、消防、安全和闹事苗头,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3、实现一岗多人向一人多岗的综合化管理转变。企业保卫部门要树立服务观念,明确在企业的位置,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治安工作为中心向综合化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所有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保卫工作也不例外,要以开展主动服务,参与生产,说办就办,为一线生产经营服务,当好配角,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突破旧习惯思维的束缚,自觉服从服

务于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保卫干部主动深入各部门开展服务,为部门领导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如一家私人企业租借某厂场地,拖欠租金及水电费8000余元,并准备悄悄溜走,该厂保卫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采取措施,追回欠款,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保卫干部要用优质的服务与管理和无私奉献精神,才能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保卫工作有了自己的位置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1、实行逐级聘用、竞争上岗制。企业保卫工作的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后,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保卫工作顺利地开展,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效的保卫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转变原有保卫部门内部管理方式,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精干高效的原则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逐级聘用,采取自荐、答辩、民主评议等形式聘用保卫处、科级领导和保卫干部,真正体现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从而提高了保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2、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为实现保卫工作目标的完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与企业签订年度保卫安全责任书,由保卫部门负责把各项保卫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个保卫干部,实行按月考核,同工资奖金挂钩,改变以往干好干坏一样的做法,同时还可以在工资总额中留取一定数额经费作为奖励资金,对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做到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晋升靠实绩,以充分调动广大保卫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版权所有

3、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企业保卫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内部保卫工作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卫工作已转向为企业自身服务,在客观上给保卫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复杂性,这就要求保卫干部不仅要熟悉保卫业务,而且要在动态管理中摸清本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

第2篇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有些企业将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对立开来,认为企业保卫工作不产生效益,视保卫工作可有可无,甚至撤消保卫组织,导致企业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治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2、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关系分配机制的重大变化,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内部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改革、改组、兼并、破产可能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4、企业经营不善,生产不景气,工资发不出而引发的上访及闹事事件。

5、企业被盗窃、抢劫、诈骗,货款被拖久,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6、一些企业保卫组织软弱涣散,内部防范薄弱,存在严重问题。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行三个转变,改革内部保卫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中。

1、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转变。企业保卫工作要转变观念,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只单纯地管理治安的传统工作[本文转载自模式和只坐等在办公室静等问题上门再去处理解决的方法。保卫干部必须走出科室,深入到车间、部门、厂区参与现场管理服务,要根据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生产部门建立以动态追踪管理为主的重点人口、帮教对象、安全、治安、消防隐患整改管理制度。版权所有

2、实现由被动处置转为超前控制服务,建立预测防控机制和“三级信息”管理网络制度。企业实行现代制度后,内部保卫工作就成了企业自身行为,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结合企业改革的中心工作,自觉地把保卫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治安保卫责任机制,强化内部各项管理措施。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转岗、福利待遇

等问题面临矛盾突出和不安定因素增多。因此,保卫干部在深入各分厂生产车间、部门参与现场管理防范时,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通过职工、班组、车间等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的治安、消防、安全和闹事苗头,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3、实现一岗多人向一人多岗的综合化管理转变。企业保卫部门要树立服务观念,明确在企业的位置,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治安工作为中心向综合化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所有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保卫工作也不例外,要以开展主动服务,参与生产,说办就办,为一线生产经营服务,当好配角,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突破旧习惯思维的束缚,自觉服从服

务于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保卫干部主动深入各部门开展服务,为部门领导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如一家私人企业租借某厂场地,拖欠租金及水电费8000余元,并准备悄悄溜走,该厂保卫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采取措施,追回欠款,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保卫干部要用优质的服务与管理和无私奉献精神,才能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保卫工作有了自己的位置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1、实行逐级聘用、竞争上岗制。企业保卫工作的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后,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保卫工作顺利地开展,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效的保卫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转变原有保卫部门内部管理方式,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精干高效的原则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逐级聘用,采取自荐、答辩、民主评议等形式聘用保卫处、科级领导和保卫干部,真正体现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从而提高了保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2、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为实现保卫工作目标的完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与企业签订年度保卫安全责任书,由保卫部门负责把各项保卫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个保卫干部,实行按月考核,同工资奖金挂钩,改变以往干好干坏一样的做法,同时还可以在工资总额中留取一定数额经费作为奖励资金,对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做到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晋升靠实绩,以充分调动广大保卫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版权所有

3、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企业保卫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内部保卫工作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卫工作已转向为企业自身服务,在客观上给保卫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复杂性,这就要求保卫干部不仅要熟悉保卫业务,而且要在动态管理中摸清本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

第3篇

[关键词]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147-0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了解影响和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和诉求,推动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2014年7月,江苏泰州市科协与老年科协共同组织了全市范围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泰州市科技人员状况调查表》收回475份,有效答卷434份;《泰州市企业科技情况调查表》收回146份,有效答卷124份。与此同时,我们抽样走访调查了三市三区18家企业,与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与交流。

一、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按照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精神,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这次调研涉及的5家国有控股企业、2家集体企业、103家民营企业、5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及其他9家企业均属中小企业。

本次调查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泰州的中小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市场决策,更有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迫切的创新需求。各个企业的基本特征不同,战略与管理行为选择各异,加上企业结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团队、科研团队的差别,创新活动各有招数,各有成效。几个主要指标情况如下。

(一)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

接受调研的124家企业年收入总额是440.20425亿元,研发经费总投入是16.25888亿元,研发总投入占总收入平均比重为3.69%。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大有不同,部分企业占比较高,也有部分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与企业的规模并无确定的关系,与企业所在区域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

(二)科技人员占企业人数比例

在被调查的124家企业中,工人总数是4.518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8948人,科技人员占工人总数的比重为19.80%。相比科技经费的投入,比重明显上升,说明泰州的中小企业较注重企业科技人员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三)科技人员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34名科技人员中,从事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达340人,只有94人服务于传统产业。434名科技人员中,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4人,本科毕业生135人,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262人;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55人,中级职称125人,初级职称131人,还有93人没有职称。企业高学历人员的比例不高,高职称的科技人员太少,甚至有些企业对职工的职称评聘没有引起重视,有些科技人员对自身的职称评聘也没有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有些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并不与职称挂钩,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部分企业在内部评聘职称,收到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但不鼓励科技人员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职称评聘,其背后担心人才流失的用意也是明显的。

(四)科技人员工资情况

124家企业中,科技人员年平均工资在2万~5万元的有31家,5万元~10万元的最多,有55家,10万~20万元的有18家,20万~30万元的有20家。124家企业科技人员平均年工资状况表明,科技人员的工资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五)近5年企业的专利情况

124家企业近5年的专利数,在0~10件的有24家,在11-20的有19家,2l~50件的有51家,51~100件的12家,100件以上的有18家。以上数据可看出,近5年企业专利一般在50件以下,专利数目不够多。

泰州的中小企业普遍关注科技创新,大多有自己的科研人才队伍,不少企业成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与多家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还有的成立了自己的检测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有自己的专利。大多企业取得了喜人的科研成果,但从总体看来,泰州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都处于全省的中游水平,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产品数、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全社会研发投入数、上争计划项目数等等,与南通、扬州、镇江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制约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资料分析,从座谈中大家关心的话题分析,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全社会支持不够

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不仅仅是主管科技创新工作的某个或某几个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各级党委政府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而且要理性选择关注与支持的重点。目前,泰州市相关的职能部门比较重视大的科技创新项目的推进与支持,对小改小革热情不足,支持不多;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关注不多,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新兴产业的创新上。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要么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望尘莫及,要么是“阳光普照”,缺少政策的激励性,花了钱却难以发挥推动作用。

(二)科技合作缺少长远的运作

为了提升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但从合作的现状看,大多是项目合作、阶段性合作,而不是持续的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合作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反映了合作双方的无奈心态,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与通盘设计,合作双方在齐心与协力方面以及长久合作方面都存在可以改进的余地。而同行业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的相关性,激烈的竞争使知识与技术外溢受到严格的限制,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的情况几乎成为不可能,这与如今科技创新需要联合作战的大趋势是相悖的。

(三)企业主与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不足

就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稍稍强一点,制度设置上也有一些值得肯定与学习的地方。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一般说来,没有足够的关注、没有足够的人力、没有足够的财力,创新带来的效益明显不足以引起企业主的兴趣。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少,学历职称低,创新研究的知识不够,热情不高,信心不足。这种不平衡在泰州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是企业家的素质不高,政府投人不够、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这都有道理,但又都不是完全的道理。对这些缺陷与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得到弥补与解决,不可能靠某个时段的努力、某个方面的工作就能排除影响科技创新的所有障碍,重要的是要细细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些是可以由企业努力做好的,哪些是必须得到政府扶持的,哪些通过科技人员的自身努力是能够做到的,哪些又必须是要多方面通力合作的才能发挥作用的。

三、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体现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要求。创新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与诱人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但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文化创新等方方面面。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二级、三级的指标。创新投入包括财力投入、设备投入、研发团队投入;产品开发的周期、研发成果的数量、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生产设备水平、生产工人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资源利用率等体现了企业的创新实施能力;营销网络建设、市场占有率、品牌强度等营销指标和销售水平、利润水平、出口创税水平产品创收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此外,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热情、员工的创新理念热情、创新战略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等等,对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当然,社会大环境对企业的创新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与阻碍作用。强调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都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四、推进泰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立足基层一线,创新激励机制

泰州市中小企业为主的现实、科技人员短缺的现状,要求泰州的科技创新要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美国的一项评估结论是70%的原始创新来自中小企业,我国60%以上的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科技创新是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创新,依靠理论的创新、依靠实验室的探索,但又有相当一部分的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方法创新来自于生产一线。所以说,生产一线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线,广大一线工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不能忽视“能工巧匠”作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创新的成果可以从小改小革入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可以在少数企业中看需要而建设,在绝大多数企业要增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眼睛向下,努力调动广大工人的积极性,把工人中的“嗡嗡制度”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对工人提出来的建议,理论不必深,有益就好,成果不必大,有效就好,奖励不必多,持之以恒就好。参与的人多了,参与的热情高了,就能培育出企业的创新文化,个人就能在活动中增加才干并逐步成长起来,企业就能在日益兴起的创新中发展起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改造、点滴创新中获得的奖励收入起到的激励作用是工资增长无法比拟的。激励机制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在落实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提升精神奖励带来的激励作用。政府定期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高规格、大范围的表彰,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专访,高调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传播科技创新的成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敬科技工作者的氛围与风气,构建全民创新的文化。

(二)加强科技人员的引进、培训

许多企业有好的项目,亟需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来研发。但泰州的中小微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科技人员都有比较强烈的学习热情,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调研中发现,434份科技人员状况调查,有197人近一年来没有参加任何学术团体或科技社团,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术交流,有203人两年中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的转化或新产品的生产。有234人没有参与有政府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有71人都没有参加过企业的科研工作。他们因此感觉到苦闷与困惑,不少科技人员表达了进修、学习、培训、交流的愿望。也有一些企业因为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重视科技人员的进修、学习、培训和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科技人员的进修、学习、培训、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应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鼓励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叠加,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专家讲课,努力提升现有科技队伍的创新水平,巩固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培养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在政策与财力上,加大对有效中介机构的支持

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特长,帮助企业突破信息不畅、交往不广的局限性,帮助企业在与科研院所之间、与同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高速路与合作的“立交桥”,组织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协同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中介机构在企业研发需要、研究机构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在专利申请、政策实施、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业务提升方面给予指导。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在组织、协调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具有专业性,政府在引导协会工作、发挥协会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应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科技人员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过去有着良好的记忆与强烈的向往,而在中介机构的组织下还是有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的。

(四)分担企业科技创新风险

企业创新的过程是有风险的,投入和产出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对自主创新最大的顾忌。加之有些投入是巨大的,这种投入能力的限制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这方面,既要清醒认识创新投入的风险,也要张扬创新收益的诱惑;既要考虑企业的局部利益,也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所以,在投人的机制方面,可以考虑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能否考虑投入风险的承担比例与创新收益的分享份额,选择一个相对公平的平衡点,使政府成为创新力量的支撑,成为企业面对创新风险的靠山,从而减少企业创新的顾虑,增加创新的勇气与信心。推动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比以结果论英雄、以成果发奖励更为重要。政府分担风险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做到企业不分大小,都能在面对风险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府的支持,既不会懈怠又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又不一定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减少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评选与奖励过程中的弄虚作假。

第4篇

一、会计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会计信息化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财务部门所使用软件的品牌、取得方式、应用范围、售后服务以及人机并行时间、其他业务信息化的程度、erp应用状况等。调查结果表明:

(一)会计软件取得方式。会计软件是一种特殊商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商品化会计软件必须通过省以上财政部门的评审。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基本保障。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在这方面执行得较好,接受调查的57家企业所使用的会计软件全部是以购入方式取得的经过省以上财政部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其中,90%选用的是国产软件,尤以用友、金碟软件居多;除了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外,较少企业选用国外会计软件。

(二)会计软件使用范围。目前,企业对会计软件应用最多的模块是会计核算、报表生成模块,应用较少的是成本核算、纳税申报等模块。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笔者分析,是因为前者规范性强,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后者在业务处理上不是很规范,企业应用的难度较大。

(三)会计软件使用时间。受调查的57家企业使用会计软件的时间普遍不长,说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整体起步较晚。企业使用会计软件后,需人机并行时间三个月以上时间,并且取得相一致的结果,才能考虑以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否则会给企业内部控制埋下隐患。

(四)对会计软件的总体评价。企业对会计软件的总体评价较好,对会计软件中设计的有关内部控制措施基本满意,但部分企业对软件经销单位的售后服务不太满意。笔者通过对扬州地区用友、金蝶两家软件经销单位的实地调查发现,扬州地区的用友软件用户有1000多家,金蝶软件用户有500多家,而专职售后服务人员较少,基本上都是兼职,因而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五)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笔者所调查的企业虽然都是大中型企业,但其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基本上还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其他业务部门很少采用信息化管理,与会计部门之间几乎没有数据传递。只有少数企业在由核算型会计软件向管理型软件或erp系统方面转变,但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还处于初级的人机共同控制阶段。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现状调查内容

笔者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归纳为六个方面,设计了30多个问题。

(一)人员设施配置方面。是否配有专门或主要用于会计核算的计算机?是否配有专门机房及设施?是否配有至少两名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

(二)会计数据输入与控制方面:是否用软件设置操作人员姓名、权限及密码等?各操作人员的权限及密码是否相互独立,职权明确?实际是否按规定执行?输入、修改凭证功能与审核功能是否由不同的操作人员分别进行?能否控制输入记账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

(三)会计数据处理与控制方面。是否能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并产生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果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在计算机内是否有相应的记录?结账后,上一会计期间的会计凭证是否仍能输入?是否能用软件完成会计报表的定义和自动生成工作?

(四)会计数据输出与控制方面。是否能打印输出符合规定的凭证、账簿?是否能打印输出完整、正确的会计报表?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打印是否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查询是否有严格的授权控制,任何会计人员不能越权操作?在特殊情况下(如备份磁盘空间不够、或贴有写保护标签、打印输出时打印设备未准备好、输入中的误操作等),会计软件是否仍能正常运行?

(五)会计数据安全方面。会计软件是否能完成日常数据安全保护工作?会计年度终了,是否必须由会计软件强制进行会计基础数据备份工作?是否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实际执行效果如何(好/一般)?存放操作人员权限密码的文件是否曾因操作员丢失密码打开过?机房和计算机硬件保护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会计数据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安全备份和保密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如计算机发生硬件故障,致使会计软件和会计数据被破坏,是否具有利用备份资料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制度措施?

(六)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是否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计算机软件资料备份归档?是否定期将计算机处理的会计信息打印后装订成册保存?是否严格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期限保管计算机输出的会计档案?对存放往年资料的软盘,是否定期检查、定期复制?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将企业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状况总体如下:

(一)人员设施配备方面。约40%的企业不能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配备人员和设施,特别是部分企业不能配有专门机房,不符合江苏省关于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有关规定。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企业领导主观上不重视,财政部门审批不严格,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会计数据输入与控制方面。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数据输入与控制制度执行较好,能够按照规定用软件设置操作人员姓名、权限及密码;注意将输入、修改、审核等不相容职能分离;建立了控制输入记账凭证合理性、合法性的措施,从源头上保证原始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但也有少数企业在操作人员的相互独立、职权明确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给内部控制造成很大的隐患。

(三)会计数据处理与控制方面。企业基本不能利用会计软件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计算机内都保留有相应的记录;结账后,上一会计期间的会计凭证不能再输入;大多数企业能利用软件完成会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因此,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处理与控制工作是有成效的。

(四)会计数据输出与控制方面。大多数企业能打印输出符合规定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并且能够通过会计软件的授权功能实现对科技人员的权限分工。但是,使用国外软件的企业不能打印输出符合规定的账簿。

(五)会计数据安全方面。企业基本上能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完成日常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在会计年度终了结账时,会计软件强制进行会计基础数据备份工作;发生突然断电、病毒侵袭、误操作等意外时,能使软件恢复到最近状态。但也有部分企业不能做到专机专管,机房管理不严格,未完全杜绝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设备,有使用外来未经检查磁盘的现象,削弱了会计软件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六)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在被调查企业中,约30%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没有必要的上机操作登记制度,或上机操作登记制度流于形式,实际执行效果一般。会计档案管理方面,部分企业没有存放往年资料的软盘,对软盘的定期检查、定期复制工作也不到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会计主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第5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 薪酬调查 薪酬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67-02

企业薪酬调查是由政府定期组织实施的以企业中不同职业劳动者工资报酬水平和不同行业企业人工成本状况为调查内容的抽样调查。它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调查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薪酬调查的岗位与实际岗位存在差异。这个实际上牵扯到企业特征和职位匹配的问题,很多企业调查往往就是很简单地统计一下该岗位的薪酬水平,没有具体去考虑所调查岗位在职责方面的差异。其次是调查的薪酬信息不全。很多企业参与薪酬调查,为了更省钱,只是调查一下相关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岗位的薪酬水平,而且还要了解具体的薪酬结构,包括福利信息、薪酬激励项目等。另外,调薪应该说是很多企业中的难点,但是又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内容,这时候企业在进行薪酬调查的时候就不妨了解一些市场中相关企业的调薪幅度、时间、周期和方式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市场薪酬数据信息企业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薪酬设计。最后是调查方式不合理。这种情况在大型企业一般很少见,但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较常见。

现以某企业为例论述此次薪酬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2016年6月某市开发区劳动局要求某企业上报企业薪酬调查系统中的薪酬两表。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2016年此次企业调查的人数确定难:因合并重组等原因,某企业报地方上1000多人,报税务局700多人。企业决定此次收集范围人数200多人,用工形式为合同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两种。其中合同制用工人数60多人,劳务派遣用工100多人,分布在20多个实体中上岗。调查中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统计局没给发通知)也统计在该企业中,此次按劳动局要求单位人数250人以内的可抽样调查50人,此次上报薪酬工资抽样调查人数53人,企业人工成本表由财务部提供。二是参加工作的时间确定难:有的工人反映在企业上班已好多年,但直到2013年才和劳务派遣公司签了合同。还有2014年和企业签了合同,但2015年企业才安排上班。最后决定以签合同的时间定为上班时间。以上两点同时反映出企业管理决策出现了困难。三是薪酬调查中发现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不规范,有的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过高,有的人员劳动报酬达不到最低工资(休息期间),工资中个人所得税问题,奖金发放的归类问题,工资发放中有的实体没有规范薪酬管理。如没有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分项做表,加大了此次统计上报的难度。四是从事工资发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时学习的素质差,给此次统计上报增大了难度。如工资表中不及时更新缴费基数、不按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其它加班加点工资的归类、奖励绩效所占比例等问题都有待高水平专业性人才来解决。五是企业人工成本表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各实体财务上没有完全对应的分科目记账,大多实体没有快速提供薪酬工资统计的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实时培训,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提供薪酬工资统计资料。六是各科室内、各实体内部分工明确,但缺乏相互配合,部分单位在此次调查中还有扯皮现象。从完成任务上来说各实体虽都能及时上报,但工作效率不是太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七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岗位的职责和分工是不相同的,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岗位之间的差异和匹配度,否则就是调查出来的薪酬数据也是不准确的。企业人工成本表和薪酬工资表如表1和表2(见第267页)。

此次调查报出时间为2016年7月,为了便于各单位上报,企业从2016年6月开始由专人收集薪酬调查资料以便及时上报劳动局。由于企业所涉及实体较多且所处地理位置分散(有的单位常年在野外),所以为了方便大家企业由专人建立了工作群和工作邮箱,这样各单位的联系便利起来。统计人员有时为了收集资料还要到野外一线去,企业中统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这里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以及统计人员相互沟通协调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各单位统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互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长期形成的工作经验以及应变能力,决定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成败。企业今后一定要重视培养员工的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意识,以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希望企业今后多加重视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招录有一定人力专业水平的员工和提升高层管理的人力专业知识以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企业薪酬调查培训手册[c].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5

[2] 做一名让领导很舍不得的员工[z].远达人力资源,2016(5)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五地质队 山西晋中 030620)

第6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调查;建议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通过针对某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情况的调查与剖析,归结其原因主要是:小微企业因受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有效担保不足、部分企业信用差等制约,企业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得到金融业的长期稳定支持,制约着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基本情况

1.某县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2015年12月末,某县有小微企业279家,其中:煤炭深加工企业28家,粘土加工企业7家,高岭土加工企业2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家,种养殖业197家,建材加工13家,煤炭发运4家,餐钦业4家,其它商贸服务类11家,其它制造业6家。某县中小企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无论从中小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或产值的绝对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全县工业企业的比重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资源型企业比重大,深加工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缺乏;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小,生产粗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子不多。

2.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情况

2015年12月末,某县存贷款增长出现放缓的态势,各项存款余额87.77亿元,比年初增加4.08亿元,增长4.9%,各项贷款余额19.67亿元,比年初减少1.56亿元,负增长7.35%。12月末,大中型企业贷款余额12.62亿元,比年初减少1.5324亿元,负增长10.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9亿元,比年初减少0.18亿元,下降7.7%。从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85.2%,小微企业占14.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较低。从需求方面来看,某县前期发展中依赖煤炭行业生存的煤站、洗煤场、活性碳等小微企业生存艰难,普遍面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等困难,大部分兼并重组后的煤炭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小微企业违约率大幅增加,银企信任危机加剧。

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的某县农信联社,近年来,以增强信贷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重心,大力创新业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发羊财”及“养生源”等信贷金融产品,全面支持某县养殖业及小杂粮加工产业。重点支持了某某养羊专业合作社贷款、某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某农牧有限公司、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1户企业贷款1.8亿元,但至12月末已有6户不能按时还款形成逾期达0.8亿元。影响其放贷积极性,12月末其各项贷款较年初下降0.97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积极性不高

当前,全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多数产能过剩行业呈现结构性过剩特征。某县也遇到同样的困境,许多小微企业盈利水平差、偿债能力弱、经营困难,导致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动力不足。特别是在不良贷款率指标的考核和尽职免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主观意愿不强。同时,金融部门过多地注重风险控制,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与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对贷款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抵押担保等的要求较高,也限制了部分企业的贷款投放。据调查,2015年12月未,各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要求,满足率不足20%。

2.小微企业自身原因

(1)某县的小微企业目前主要以资源加工型为主,多数企业都是利用资源优势,从事煤炭、粘土等深加工,且大多属于资源型初级加工,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产品趋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我积累、民间借贷、内部集资等方式,且对资金的需求具有急、少、频的特点。

(2)部分小微企业诚实守信观念有待提升,现挤占挪用信贷资金,不能主动留足还贷资金等现象。部分企业主信用记录较差,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为规避银行监管,频繁采取变更股东、法人代表等方式,致银行惜贷。

(3)多数中小企业不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制作多套账表,为了融资故意夸大资产和盈利,为了少缴税款,又人为少报销售收入、盈利数据,账表不实、账实不符,使外界难以了解其真实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周转及财务状况。

(4)多数企业有效抵押品不足,且企业用地大都属于集体性质或租赁用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资产。

3.社会中介服务质量不高

中介服务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评估机构由于缺乏充分竞争,收费价格相对垄断。如企业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手续,需提供多种关资料,担保作用发挥不充分。

4.政策性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银行机构对担保公司准入门槛设定较高,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处于被动的状态。担保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对需要担保的企业也采取审慎的态度,造成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授信与实际贷款差距大。某县一家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目前仅办理过3笔业务共460亿元,其中已代偿二笔260亿元、一笔也已逾期,担保公司积极性受到打击,作用难以发挥。某县早在2008年就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县财政安排1000余亿元,但补偿比例相对较低,银行出现1000亿的贷款风险也只能得到10亿元补偿。

三、对策建议

1.提高社会诚信意识,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中开展全面的社会诚信教育,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各种公共组织做出表率有诺必践。建立失信者出局和守信者激励的机制,建立环保、工商、质监、税务、水电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对失信企业的行为进行全国范围通报。

2.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政府部门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营造竞争充分、合作共赢的小微企业服务格局。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风险补偿比例,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考核力度,兑现奖补政策。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公司增信作用。强化金融司法保障,优化社会服务体系,支持银行清收不良贷款、保全信贷资产和处置抵贷资产,维护好银行合法权益。规范抵押评估机构收费行为。

3.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建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问责和免责制度,给予适当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在乡镇和工业园区增设服务网点,向园区、城镇、农村等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延伸。积极开展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订单和存货等新型抵押贷款业务,支持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4.小微企业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实力。一是做好技术、制度创新,推动小企业转型发展。按绿色低碳要求,引进高级人才、先进技术、一流装备。积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用经济实力取信于银行。二是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三是建立正规的会计财务制度。小企业要聘任有会计执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专职会计人员,建立健全会计财务制度,并确保严格执行,使其财会信息真实可靠。

5.打造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制定适应新形势的优惠政策,充分激活民间资金,调动县内完成资本积累的原煤矿经营者的积极性,利用先前的资本积累,高起点进入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环保、节能和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完成转型发展。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尽快启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政府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协调指导。

第7篇

【关键词】新所得税准则 新《企业所得税法》 差异分析 协调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律制度相对独立的条件下,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会计利润和根据税法确定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就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而言,主要差异如下表所示:

 

二、加强新所得税准则与新《 企业 所得税法》协调的必要性

所得税准则与所得税法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有其必然性,但如果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不能有效协调,会造成很多弊端。

首先,所得税 会计 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差异过大,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一般会计人员而言无疑是有一定难度,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学习成本和企业核算成本。对税务部门而言,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项目较多,税务部门需要在大量的调整数据中去检查其纳税信息的真实性。这增加了对税务部门会计专业性的要求,也增加了检查信息的时间,增加了税收的征管成本。

其次,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存在,使得具有不良动机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会可以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人为的操作来修饰会计报表,在企业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增加税收甚至少纳税。

再次,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差异过大,增加了会计人员和企业的涉税风险。由于所得税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差异的存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所需调整的内容很多,纳税申报表的填报得非常复杂,准确性难以保证。税务机关在征税时,就可能将会计人员的疏忽或知识不足造成的错误认定为违法行为,这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从业人员和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协调新所得税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几点思考

所得税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协调本身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做好二者之间的协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用 发展 的眼光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协调问题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二者要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随着我国 经济 形式的变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二者之间的差异有些部分会逐渐消除,但新的差异还会出现。因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要立足于整个制度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进行准则和税法修订时,尽可能的减少二者的差异。

(二)要从管理层面上予以重视,加强管理层面的协作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制订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两个不同部门的应加强沟通、协调,特别是对一些具体问题应给予相应说明和指导,避免同一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提高二者协调的有效性。

(三)要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新所得税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应用效能

新所得税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是针对复杂的经济现象、满足经济管理的新需要对原有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在现阶段,理解、掌握、运用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和税收征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真正把新所得税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落到实处。

所得税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既是会计制度和所得税 法律 设计的理论问题,又是征纳双方确定征纳税额和反映会计信息的实践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满足会计目标与税收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会计核算成本和税收运行成本,使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 文献 :

[1]张炜,王诚明.对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设计中的基础问题探讨.务研究,2005,(3).

[2]许善达,盖地.所得税会计.大连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差异

一、《新准则》与新《税法》对应事项的差异变化分析

由于新、旧《准则》都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以下分析的主要是新、旧《准则》与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之间发生了变化的差异,不包括在旧《准则》中存在、在新《准则》中予以保留的差异。

1.总体差异变化分析

(1)谨慎性原则的差异变化。事实上,《新准则》与新《税法》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但理解不一致。《新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而新《税法》对此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更多的从反避税角度出发。《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规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准备。但新《税法》维持了过去的做法,不允许除坏账准备外的其他资产准备在税前扣除。

(2)重要性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了重要性原则,即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而新《税法》沿袭过去不承认重要性原则的做法,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项目,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计算所得。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新《税法》并不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更偏向于确定性原则。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下,《新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等概念的引入与应用,加大了会计与税法核算口径上的差异。

(4)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原则的差异变化。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强调风险转移和经济利益,原税法更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应税所得,强调产品转移和实质利益,要求确认收入的时点为收讫销售额或取得销售额凭据当天,仅在扣除上运用权责发生制。新《税法》对此做出了突破性的调整,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具体差异变化原因分析

(1)《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新《准则》实施后增加了许多与新《税法》的差异。例如,新《准则》对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取得的试运转过程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规定按实际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视为具有融资性质的行为,按照销售商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作为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公允价值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税的金额进行摊销。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达20项。

(2)《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新准则》的实施同时在一些方面减少了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例如,向本企业职工发放本企业的产品、非货币性换出存货、债务重组偿还存货等,按新《准则》视为销售,从而使其与税法的差异消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情况外,通过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时,资产转出按公允价值销售确认损益,与所得税处理一致。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有5项。

(3)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新《税法》的实施也在一些方面增加了与《新准则》之间的差异。例如,新《税法》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及根据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放宽了对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额度的限制,规定企业居民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无疑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有4项。

(4)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新《税法》同时充分考虑了新《准则》推出后所出现的差异扩大情况,在缩小差异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例如,新《税法》删除了有关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中有条件的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有关规定,与新《准则》保持了一致;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允许扣除,使其与新《准则》在工资扣除上基本一致,并缩小了以工资为基数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会费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有7项。因此,《新准则》与新《税法》实施后的差异是扩大的,如何协调差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新《税法》与新《准则》差异协调的措施

1.税收制度适度引入资产负债观,吸收多种计量属性

我国新《准则》体系采用资产负债观,并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税收制度中也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观。当企业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就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因此可以减少纳税调整成本。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 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21-02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而言在科研资金、人员等方面占有优势。做为农业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就河间市龙头企业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迈出新步伐

2012年河间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6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沧州市级龙头企业31家。龙头企业总资产8.3亿元,固定资产3.4亿元。年产值超亿元的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8家,2000万元以上的1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7.4%。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

1.农业龙头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通过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壮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河间市国欣总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拥有自己的国欣棉花研究所,有科技人员45人,承担了国家及省级多项研发项目。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育种水平,在河间市有6000余亩的科技示范区,200余亩的病圃试验田,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南繁工作站,在湖北建立了潜江试验站,配备成套的先进检测设备,达到了每年有1~2个新品系的研发速度,目前拥有3000余个品系资源。为加快技术升级,总会投资120多万元,购买国内外先进设备,建立了国欣生物技术实验室,将新品种选育工作提高到分子水平,此类实验室目前在我国种业应用为数不多。国欣总会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成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信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了我国种业50强企业。

2.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

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国欣总会在致力于棉种研发推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研制纯棉制品。2007年成立了河北国欣纯棉家纺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国内一流的棉胎生产流线,日加工能力近千套。通过不断改良设备和加工工艺,先后研发出金尊系列无网棉被、可水洗棉被,目前正在开发纯棉衣裤。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1年被授予首批“中国棉花”标志企业,获此标志的企业全国仅有四家。河间市新兴鸭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樱桃谷肉鸭养殖屠宰标准化示范区。从最初单纯的农场饲养,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到现在集种鸭繁育、社会放养、屠宰加工、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研发的“高效生态网上养殖模式”,从过去每人只能饲养管理1000只肉鸭,年收入2万元,提高到现在每人管理4000只肉鸭,年收入超过8万元。为实现从“鸭场到餐桌”的全程优质化生产,公司不断进行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建成了全国一流的肉鸭屠宰生产线,通过了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成为全国第十一家进京备案的禽类企业。

3.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据统计,2012年河间市3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10.8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5万亩,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的收入达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中鸿农产品有限公司是河间市林果业唯一一家有资质出口美、加、澳等发达国家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为加快果品产业化发展,2008年公司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高标准生产基地,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达到出口级别的优果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85%以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使市场份额稳定在30%以上。目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经销量1.5万吨以上。企业的发展也给果农带来了增收的机遇,目前入社社员2700户,水果种植面积8000余亩,社员户均增收3600元,累计带动果农增收972万元。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吸纳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带动了运输及包装物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不但使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还极大地提高了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国欣服务总会为例,为加快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仅科技服务每年就投入大量的活动经费,2006年科普活动经费为180万元,现在增加到260万元。科技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科技服务热线、8支专家科技下乡服务队以及短信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上,达到了每年2个新品种、3项植棉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在各地建立了15个科普惠农服务站,受惠棉农达到10万人,带动农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从2004年的423元,提高到2009年的530元。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组织”称号。新兴鸭业在与养殖户签订订单的基础上,实行“六上门”服务:科普培训服务上门、送资金服务上门、供鸭苗服务上门、供应饲料服务上门、防疫治病服务上门、产品回收服务上门。通过一系列从头到尾的全程服务,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5.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造就了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农业龙头企业不但注重自身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还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培养大批的农民科技明白人。新兴鸭业公司拥有一个高标准的科普服务室,配有投影仪、电脑、科普光盘以及16类1500多册科普图书,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司技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培训,两年来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18期,培训会员、农民群众近5万人次。

二、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创新投入不足

由于龙头企业创新经费基本依靠自筹,而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增长不明显,没有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在河间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的只有2家,占1.9%;龙头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的只有1家,占0.95%。由于创新投入不足,有的企业有研发成果却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市场推广。

2.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较低

由于龙头企业比较收益低,引进高科技人才的能力不足,而龙头企业现有的科技研发人才较少,平均素质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河间市龙头企业中,国欣总会拥有博士生2人,硕士生5人,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10人,其他龙头企业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大多数龙头企业扎堆于中低端产品市场,竞相争夺有限的利润空间。

3.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河间市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设备落后,即使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却又跟不上。一些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甚至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级、洁净或包装等。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只能进行一种转化层次较低的粗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

4.自主创新成果推广难度大

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都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实际已成为了农民的副业,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匮乏等问题突出,龙头企业要求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种条件下企业的创新成果推广成本高、难度大。

三、几点建议

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农业龙头企业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有实力、有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努力研制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同时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储量和附加值;实力不足的龙头企业,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努力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推广工作,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

2.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

首先,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要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树立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训,建立龙头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营造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3.建立科技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

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要制定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在每年度的企业利润中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费,投入科技研发、引进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运用外来技术入股、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4.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农业龙头企业要将人才的培养摆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员工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还要通过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任用选拔以及考核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5.加强地方性农业科研开放性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开放式平台,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独自建设研发中心存在的资金不足、设备重复购置、人才相对不足等多重问题,从而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第10篇

关键词:信用;保险;中小企业;上市

中图分类号:F842;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29-03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在解决了巨量就业人口的同时极好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融资能力羸弱的难题。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合作重组、上市融资,可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板市场是理想的上市目标。创业板就是给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或者说,是为了给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成长空间的、独立于主板并补充主板的有赢利门槛的独立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证券主板市场只接纳成熟的、已形成足够规模的企业上市不同,创业板定位于服务成长型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它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还款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除了保障出口之外,还具有投资保险、国内贸易保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等诸多功能。借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这些保障功能,中小企业除了可以有效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还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的上市进程。

一、推进中小企业上市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发行人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采用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的“三权分立结构”,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中小企业上市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中小企业上市可以优化公司的财务结构

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业主自有资金投入和内部留存收益,依靠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题。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可以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的持续融资。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这种直接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等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三)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

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具有更强的品牌传播效应。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得到社会认可,本身就是公司良好形象的象征;中小企业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路演和招股说明书可以公开展示企业形象,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涨跌,会引起千百万投资者的关注;媒体对上市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资本市场运作新动向的追踪报道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眼球。这一切都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

(四)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股票上市相当于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股票价值的波动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价值,实现公司股权的增值,为公司股东、员工带来财富。股票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是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经营业绩优良稳定、成长性好、信誉度高的公司,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其股价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对于经营管理不善业绩差的公司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本流向“绩优股”公司,逐渐淘汰“垃圾股”公司,使得这些公司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风险。中小企业上市会激励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为增加企业财富而努力,最终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二、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决定了上市的成败

在上市进程中,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关系到其能否持续不断地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因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把门人(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重点。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自身营销能力有限,在业务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买方集中。如果企业销售量不错,但是市场集中度高、客户少,这样其竞争力就较弱,风险也较集中,“持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很难获得证券管理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创业板发审委认为,申请人营业收入对单一买方存在重大依赖的,将依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四项“发行人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的规定,判定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令人堪忧,上会不予通过。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影响过会信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重要的促销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商品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拓新市场。同时,赊销可以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虽然赊销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但是赊销也使企业的应收账款迅速膨胀,使买卖双方间相互拖欠货款加剧、坏账损失日益增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给企业未来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上市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如果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账期过长,又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将难以获得证券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上市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三)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影响成功几率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企业正常上市进程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内部治理方面人治成分居多,没有制度化管理规范,自身管理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多数是将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交由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监管,这种管理模式矛盾且无法有效运行。销售部门主要是为积极开拓业务发展,风险意识薄弱;而财务部门恰恰相反,主要强调稳健,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就比较保守。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率。

(四)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使用安全问题影响过会效率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募集资金数额和投资项目应当与发行人现有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相适应。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一定要用于企业新的项目或者已有业务的改进项目,而这些项目涉及到上市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因而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利益,不管是在发审委审核阶段还是审核后企业股票促销履行阶段,都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密切关注。

三、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功能的对策思考

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其融资便利、信用管理和风险保障的功能,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推波助澜。

(一)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业务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解决买方集中的问题。信用保险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第三方资信服务。信用保险机构拥有由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组成的全球信息渠道,拥有海外企业资信信息、海关信息、船舶信息、破产信息等全球企业数据库。因此,信用保险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提前了解买方资信、筛选差买方、优化买方结构,先行做到企业内部预防性控制活动。对于资信优良的买方,信用保险机构可以根据买方在中国的采购情况及买方所在国家或行业的形势等综合评估买方的信用限额,量化买方的风险水平,给予企业贸易参考。有了额度的支持、信用保险的保障,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地采用更灵活的结算方式,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量,从而使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步伐更快、更稳、更大。

(二)信用保险为应收账款提供保险保障

赊销的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资产周转速度减缓、应收账款风险程度高,无疑要影响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概率。为了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与信用保险机构实现全面合作,将全部应收账款纳入承保范围。由于应收账款数量上的增加是经过第三方信用保险机构的核查和保障,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甚至会促进业务的发展和营业利润的增加。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信用保险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对于不同等级客户给予不同的应收账款政策。当然,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信用保险全部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出色的财务报表对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优化财务报表结构就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而应收账款是在流动资产中关注度比较高的项目,即使没有发生风险,应收账款项目金额过大也会被人们理解为企业运行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信用保险+银行融资/买断”模式(应收账款做信用保险就是相对安全的资产,银行可以放心地为企业提供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贷款)。企业一方面可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提前确认收入,从而改善财务报表,提高投资价值,稳定未来投资者信心。借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银行针对已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人民币贷款等业务。银行一般不接受贸易型和流通型企业应收账款的融资,基于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融资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将银行贸易融资风险进行分散,银行在放贷时无需再像原来那样担心来自贷款人自身和货款方等多方的风险,银行重点审核贷款的资质条件,而付款方的风险则由信用保险公司承担。由于有内贸险做后盾,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大降低,使得贷款方的还款来源得到保证,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就随之降低,因此,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

(三)信用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信用管理服务

信用保险机构是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机构,专业、完整、明确,因此,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实用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引,可以提供信用管理网络系统、统计业务、财务数据,便利信用管理操作。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除了可以利用信用保险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还可以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和《信用管理工作指导手册》等文件给上市机构核查,这将非常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上市。

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信评估业务为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专业咨询团队可以帮助企业制订和实施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旨在管理上下游客户、防范信用风险、规避投资风险、保障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其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应用先进的评级技术,总结信用险的限额审批经验,梳理合同执行流程,整合商账管理技术,以服务各类商业企业为宗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全流程;总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海外项目和投资保险的承保经验,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宗旨,提供海外投资管理咨询,帮助企业了解和规避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协助企业通过国内的审批流程,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融资方案等服务;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的宏观、中观、微观风险信息与分析支持;为企业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以及专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障募投安全

在企业上市的申请中,发审委会重点关注与辨别募投项目在产品注册、经营资质上的合规风险,募投项目与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是否相适应的匹配风险,还有项目投资后的效益风险。如果这些募投的项目已投保信用保险(如投资保险、中长期保险等),将大大提升募投项目安全,提高上市通过率。投资保险通过向跨境投资者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及相关投资风险咨询服务,积极配合本国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为跨境投资活动提供风险保障,对保单项下规定的损失进行赔偿,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更好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则旨在鼓励我国出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包项目,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口贸易提供信贷融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承担保单列明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使被保险人得以有效规避出口企业收回延期付款的风险以及融资机构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可以弥补企业在国内贸易过程中因买方破产或买方拖欠货款而遭受到的应收账款损失,可以有效化解国内贸易应收账款的风险,帮助合理选择贸易伙伴,减少坏账准备,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以上这三个险种的有力保障,可以有效地帮助上市的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证募投项目的安全可靠。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上市尚需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需要来自政府方面政策、税收、资金、服务、培训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以准备上市作为动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从根本上说,创业板上市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上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成长性、高科技性、高效益性的现代企业。中小企业要善于运用信用保险提供的诸多便利为企业的上市铺平道路,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好。

参考文献:

[1] 笪家祥.外贸风险应对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若昕.出口信用保险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官方网站:http://.cn/.

[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条款.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电力施工企业 纪检监察 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时代背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力行业自身的飞速发展,各种不良风气也随之蔓延到了电力施工企业。现如今,从严治党、党的廉政建设已经成为主旋律。而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的党员分子却出现了现象,这显然违背了入党的初衷。针对电力施工企业内部出现的这些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应当严抓落实,对于有违党性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并给予惩治措施,切实保证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形象以及维护党和企业的利益。笔者将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殊背景,提出相应的落实政策,杜绝现象在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的蔓延,将一切罪恶的源头扼杀在摇篮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一方面为电力施工企业提供了纪检监察的新途径,比如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另一方面也对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媒体时代给电力施工企业纪检监察

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力施工企业也不例外。新媒体为电力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既然处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就应该好好利用新媒体。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快速、高效、影响范围广、震慑力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电力施工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通过新媒体来传递监督成效、监督过程,会起到怎样震慑人心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这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创新了纪检监察的方式,让纪检监察工作从单一的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式转变,从封闭的自我监督向开放的社会监督转变。通过建立相关的纪检监察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来倡导廉洁从政的思想,把党的思想注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深处。这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调动群众的参与度,激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积极性。很多纪检监察机关都做了表率,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官方网站“廉洁四川”推出了廉政电子贺卡专区,其次很多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官方微博了廉洁过节的微倡议。这些都是新媒体在纪检监察方面的运用。

2.2挑战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新媒体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诸多挑战。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惊人、震慑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这就要求它的信息具有百分百的准确性。只有最真实的信息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否则就会丧失民心。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新媒体的舆论监督系统,把风险降到最低,把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纪检监察人员对新媒体的态度要有所改变,很多纪检监察的人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只有主动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新媒体的运用对于纪检监察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善于通过新媒体的平台与群众交流,提高自身沟通交流的水平。通过微信、微博与群众积极沟通,对群众的监督进行积极反馈。

新媒体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是这不是纪检监察人员忽视新媒体的理由,应当抓住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加强纪检监察力度。

3.新形势下电力施工企业纪检监察的对策

3.1完善监督机制

在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现状中提到了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可以带动行动,只有在思想上足够重视,才能付诸于行动。有了思想上的重视,再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比如把廉政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部,把工作人员的业绩、能力以及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统一进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办法可以有效地制约有违廉政建设的现象出现。然后通过开展定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比如主题v座、开展教育活动,宣传廉政劳模事迹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思想上对员工的党性意识进行培养。在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群众的作用,他们作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将群众的参与融入纪检监察工作中去。总而言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助于落实责任,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遵守党性要求的链条,对于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力施工企业在党的要求的带领下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实力。

3.2优化服务机制

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企要始终秉持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老职工服务,做到让职工用电用的放心用的舒心,要为职工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通过不断地走访及时发现问题,与老职工建立有效的联系途径,在与职工的走访交谈中发现问题,根据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落实,然后进行解决。而且在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交流机制后,群众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对电力施工企业的一种有效监督,纪检监察与群众共同监督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当然加强纪检监察工作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对廉政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于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扩大队伍,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队伍,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培训,把对党的廉政建设的理论培训提上日程,用新的思想引领潮流。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纪检监察人员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要有过硬的党性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经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游刃有余,做到得心应手。纪检监察的工作性质就是既监督他人还要监督自己,然而管理别人也是有技巧的,需要纪检监察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3.3实施阳光工程,增加工作透明度

“阳光工程”是企业内部工作公开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内部工作的公开,让一切事物都暴露在阳光下,让广大群众看到,这样的阳光工程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让一切都在光明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也防止了暗箱操作及黑幕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防止腐败的滋生,把腐败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才是纪检监察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更有助于这一阳光工程的进一步普及,首先阳光工程要通过文件对内部工作进行公示,但是纸质的公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让大多数职工都看到,也就得不到职工的信服。如果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的话,可以将信息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公示,它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同时职工还可以及时进行反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的话,新媒体的出现为纪检监察提供了一个新的监督平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4加强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工作是一个长久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付诸长远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监督的过程是要有技巧的,之前提到要有重点的进行监督,还有一点就是要创新监督的途径,监督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监督的进一步推进完善监督机制。将纪检监察的队伍划分为几个小组下分到不同的工作部门,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还可以各司其职,针对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监察的开展,专门针对出现的行政不作为和敷衍了事等问题进行严格监管,杜绝出现岗位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监督要延伸出去,除了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监督,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社交方面进行监督,这些领域都有可能滋生腐败贪污现象。所以要把纪检监察的触角伸得更长,才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3.5新媒体带来监督的新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可能会给监督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这足以成为忽视新媒体作用的理由,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会带来监督途径的多样化。之前提到的阳光工程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示,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其次是通过新媒体的大数据对绩效考核进行分析,对于近几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有所了解。其次新媒体也让职工的监督可以落到实处,通过舆论监督,网络监督让基层职工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监督,可以在企业内部与职工之间形成一个交流的模式,这样会进一步发挥职工的监督作用。

这是一个经济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与过去传统的时代有所不同,所以也会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与对策。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企,又与职工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职工对于该企业的监督也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要数纪检监察部门对该企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为纪检监察创造了更多新的途径。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提供的新平台,把党的思想通过这一平台向外扩散。除此之外,为了电力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不断完善纪检监察的监督机制,顺应党的廉政建设的潮流,才能在历史的大势所趋中占据一定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的不断提高也是反腐过程中的重要后盾,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程度与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纪检监察工作做得好的话,整个企业就会有效地发展;相反,如果纪检监察工作做得不好的话,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腐败之风蔓延的陷阱中去。长此以往,就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参考文I:

[1] 王遵浩,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供电企业的党建工作之我见[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267.

第12篇

一、基本情况

十堰市汽车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40年发展历程,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商用车公司为主导,地方企业为依托,整车企业为骨干,众多汽车配件企业及汽车经销企业产业化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并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目前,我市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专用车等全系列发展态势,产品覆盖整个商用车领域。十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卡车之都”、“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十堰地区虽然不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

二、十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一)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

1.有龙头企业带动。一是东风公司的带动。十堰作为东风公司商用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宏伟目标,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是十堰汽车工业的最大龙头。二是东风渝安的带动。东风渝安是东风公司与民营资本合作成立的专业生产微型车的整车企业,由于产品选型准确,一上市就受到用户的青睐,呈供不应求之势,几乎连年实现成倍增长。三是三环专汽的带动。三环专汽是省内除东风公司以外的第二大商用车生产企业,近几年的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位居行业前10名,对我市汽车零部件的带动作用明显。

2.汽车零部件产业比较发达。在东风公司的带动和帮助下,我市地方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产业优势明显。一是产品品种齐全。在商用车领域,各种类型的零部件一应俱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大到车身、车架、车桥等主要总成,小到汽车螺丝钉,在十堰境内几乎都能找到生产厂家。二是生产手段齐备,专业化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较大。从工艺手段来看,铸造(包括压力铸造)、锻造、汽车模具制造等多项工艺全省第一,数控机床、大型加工中心、专业化流水线等已得到广泛采用;从生产能力来看,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都达到25万辆份以上,铸造、锻造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10万吨。三是产品系列化、市场多元化程度逐步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部分产品基本形成了产品系列化、市场多元化格局,实现了与北汽福田、济南重汽、安徽奇瑞、郑州宇通、江西五十铃、安徽江淮、沈阳金杯、厦门金龙、广西柳汽等多个主机厂配套,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3.专用车(改装车)发展前景广阔。专用汽车具有特殊用途,与普通载货车相比,具有生产批量小、附加值高的特点。近几年来,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异常迅猛,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我市的专用车(改装车)从1981年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专用车(改装车)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共有自主品牌的汽车16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及底盘品牌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装车品牌有12个。全市专用车(改装车)行业现有生产能力达10万辆以上。其中:工程自卸车占我市专用车产销量的70%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不足方面主要表现在

1.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品牌。由于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引进产品和技术,缺乏产品研发的实践,没有形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没有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引上下功夫。另外,随着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迁往武汉后,地方汽车工业技术综合研发和集成创新出现了空白。组建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势在必行。

2.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差距比较明显。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风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一些地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没有跟东风新结构调整的步伐,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不少企业仍然沿用东风公司八十年代的工艺装备,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易受到假冒产品的冲击。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毛坯件、工艺加工协作件、零散小件占生产总量的90%左右,独立的总成件、系统件仅占10%。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基础较弱,长期滞后于整车的发展,技术更新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底。

3.汽车产业的集中度低。全市规模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270户,除东风公司以外,全市地方20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3家(东风渝安、东风实业、三环专汽),10亿元以上的1家(双星东风)。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指导,引导银行信贷投向

目前,各银行普遍感到对本地汽车行业的整体状况不甚了解,对市场前景和信贷支持的风险难以把握。建议政府相关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支持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利用期刊、季度分析会、论坛、年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银行汽车行业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引导银行信贷投向。

(二)创新金融服务,实现汽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考虑到汽车产业投资额大、风险集中的实际,银行信贷投入可采取主办行制度与银团贷款相结合的方法,形成责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格局。此外考虑到汽车产业链条联系较紧的实际,大力开展针对上下游汽车企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汽车票据市场,加快汽车行业的资金流动。在支持发展汽车信用消费上,除了鼓励中资、外资银行与大型汽车经销商联合大力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租赁等业务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汽车信贷抵押办法,优化汽车消费信贷外部环境。

第13篇

在实践开始初期,派两名带队老师跟随学生到企业,主要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协调与企业的关系,确定企业方面对学生管理的负责人,在这期间发现学生出现如下问题:

学生没有主动工作的意识

学生对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晚上

学生普遍会饿

从未住寝的学生在住宿方面出现适应困难

生活用品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出现了小情绪

根据如上问题制定以下解决办法,在学生初到北戴河后,普遍情绪比较兴奋,无法进入工作状态,教师开会为学生们做引导,强调主动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实践的深入,问题开始逐渐显露,由于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生暂时无法适应,在教师的协调下,参观企业各个部门及认识各个部门主管领导。开会制定了工作和生活要求及标准。经过和企业方面沟通,由企业方面出车,统一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协助企业带领学生购买工装,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抗压力能力,教师不能一直根在学生身边,防止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找教师解决的现象发生,带队老师将在下企业十天后撤回。但学生的年纪毕竟还小,对有些问题无法正确处理和面对,三个星期后,带队老师再次来到企业,并发现如下问题:

同学之间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

部分同学因环境等因素出现身体不适

部分同学工作结束后,喜欢聚众聊天

部分同学早晨不起床吃饭,中午上班迟到

部分同学由于第一次离家有想家情绪

根据以上新的情况,教师制定以下解决办法,由于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而且把不快情绪带到了工作当中,影响了工作质量。针对这一情况,分别找问题学生谈话,了解事情原委,再把这些情况通报全体同学,要求大家互相关心、树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对聚众聊天、不起床吃饭、上班迟到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请企业派车带身体不适的同学对医院看病,同时对这些同学进行亲情化管理,请企业开通无线上网,可以让学生与家长视频,邀请家长进入企业看望学生,请企业协助召开各种业余活动,缓解学生想家心理。带队教师通过定期给学生开会,通告同学们各阶段的表现,来触发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即使带队老师不在企业时,也要通过电话、QQ等方式及时与企业负责人、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学长家长取得联系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在本次实践活动进入七十时,教师再次下企业并发现如下问题:学生虽然已经能够适应环境,适应工作,但学会了耍滑头,在企业负责人在的时候努力工作,反之则偷懒休息。对于有些较难服务的客人有为难情绪。部分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仍有小摩擦。与企业工作人员有矛盾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如下解决办法:对学生们强调如何做人、做好人,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工作中出现耍滑头的现象正面指出,并警告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们的服务意识,把较难服务的客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解决办法,并请企业经理提出参考意见。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又是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出现矛盾在所难免,教师要是耐心调解,强调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要求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二、总结

第14篇

一、 “高”——重视程度高

本次我被分派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习,听了省人大副主任、省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守臣等6位省领导专家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娅等多名七名教授的课。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备及一流的管理。他们从发展的思想到理念;从理论高度到实践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先进性。从宏观层面教给我新的管理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我所负责的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们心怀天下,不仅给了我们高远的视角,也让我们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二、“广”——授课内容广、专家层面广

这所学校正在探索的营养结构与膳食平衡方法。既有宏观的政策、理论;又有微观的实际操作。他们传授的知识犹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为我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相信我会用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收获。用教授的话说:这么短的时间,学会更多的东西不现实,但我们只要到这了学会几个小知识,解决我们学校餐饮中几个问题,就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穷的收益。

三、“新”

观念“新”。本次培训不再是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更多的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教给了我们。比如男学生和女学生身体不同营养需求,我们每天应吃多少种食物,每种食物中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如何搭配。我们每天吃下食物会产生多少热量,这些热量去了哪里。视角“新”。本次培训有从健康学、医学、生理学、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角度看的。尤其是全民身体素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式“新”。培训形式新颖、活动丰富:有领导的报告、专家的讲座;有企业调查;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活动、参观活动等,也让我们有了新的体验。通过学习和大家的交流、活动,让我们迸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对今后的食堂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

四、行动“实”

第15篇

一、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情况。

自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以来,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积极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学习,认真查找问题。每个工作人员都坚持自学,学习之后,及时撰写心得体会。在坚持学习的同时,我们及时对照要求,查找实际工作中和个人思想中的问题和不足,努力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懒散、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严明机关干部工作纪律。

二是广集意见,将开门纳谏作为自省自查的重要手段。为使园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敞开心扉纳谏言。通过下基层走访和向各企业印发征求意见表(在征求意见表中不仅设计了满意度评价栏,而且分政务值守、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大局观念、服务质量、廉洁从政六个方面设计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栏)两种方式,共走访基层党员、领导和干部、群众60余人次,发放意见征求表50余份,收回38份,回收率达80﹪,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0多条。

二、自查自纠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习不够,学习标准不高。尽管反复强调加强学习,但我们有些干部的学习态度仍然不够积极,研究思考的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工作标准偏低,满足于以往的做法和基本的要求,简单应付缺乏精益求精、干则干好的精神。这实质上是敬业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的表现。

2、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部分人员只顾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缺少创新意识,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执行力还不够强,没有很好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表面,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3、工作中缺乏竞争氛围。少数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工作平平,不犯错误,总认为过的去就行,单位也没有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纠正这些思想和行为,造成这些人缺乏立足本职钻研业务的精神,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底下,影响整个机关的效能。

4、工作上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平时除必要的检查工作外,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较少,应多深入基层、企业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基层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针对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种种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反思,加以改进。下一步我们将直接面对问题,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真查真抓真改真提高。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要充分认识这次“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目的、要求和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出现的工作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纪律松垮、管理不力、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要有得力的解决措施和明显成效,防止走形式、走过场。

2、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要从园区的全局出发,抓住重点,找准问题,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回头看”,切实做好整改,认真把“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抓实抓好,使我单位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3、统一部署、加强协调。要把“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工作日程,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做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各科室负责人要亲自抓,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为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