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对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收入等方面,跟踪变化情况、着力促增收、强兜底、救急难,做到及时发现、分类帮扶、动态清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协同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及时制定计划,采取有效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贫的合力。
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日常监测与定期动态调整相结合。日常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做到发现及时、响应迅速,帮扶到位。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共享,提升监测准确性,确保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三、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和范围。一是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二是已消除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是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户;四是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五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20年底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农户。由市级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存在风险的认定为监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责任单位:各镇,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落实,下同)
(二)监测内容。持续跟踪收入支出情况,监测是否收入大幅缩减或刚性支出较大;“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是否存在隐患;因罹患重病、受自然灾害、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等。
(责任单位:各镇,教育局、住建局、卫健局、医保局、水利局、民政局、应急局等)
(三)监测程序。以市为单位组织开展,通过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数据比对等途径,由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进行风险消除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1.农户申报。农户申报材料经村“两委”、驻村干部等核实,由乡镇确认后报市级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核定,每半个月报送一次。
2.乡村干部走访排查。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开展日常入户走访排查,实时跟踪农户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出现生活困难情况,定期开展回访核查,每半个月报送一次预警人员名单,由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核定。
3.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市教育、住建、卫健、医保、水利、民政、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残联等部门组织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入户或其他手段进行筛查,及时报送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的预警信息,由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确认汇总,定期开展数据共享和对接。行业部门每2个月至少与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数据交换。
4.监测对象认定及管理。村“两委”、乡镇和行业部门上报的预警人员名单,经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核实确认为监测对象后,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和镇村,并由镇村两级按照名单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监测对象实行线下台账和信息系统同步管理。市镇村和行业部门分级建立监测台账,准确记录农户基础信息、筛查走访、风险种类和预警等级、采取的帮扶措施、风险消除情况等内容,所有台账都要实时动态更新。民政部门监测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由民政部门专项管理,定期交换数据。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每2个月组织开展一次风险消除评估和动态管理,及时将新纳入的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已消除风险的在系统中进行标记,实现“动态清零”。监测对象的家庭成员自然变更可即时动态调整。
(责任单位:各镇,教育局、卫健局、医保局、住建局、水利局、应急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残联、人社局等)
(四)分级预警。市级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户根据风险种类、收入水平与结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因素,实行分级预警。监测对象预警级别按照从高到低分为 “Ⅰ、Ⅱ、Ⅲ”三个等级,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示。Ⅰ级红色预警,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家庭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濒临返贫致贫户;Ⅱ级黄色预警,即无劳动力、无创业能力、收入仅靠资金帮扶、产业分红等方式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极易返贫致贫户。Ⅲ级蓝色预警,即因病因残等部分丧失劳动力、收入水平不够稳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主要依靠产业项目和帮扶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容易返贫致贫户。
返贫(致贫)风险因素,主要有因大病、因学、因残、因灾、因突发事件、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等种类,监测对象确定预警级别后,分类实施帮扶,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实调整预警级别。对评估已消除风险的,在保持监测的基础上,标记消除风险,取消预警级别。
(责任单位:各镇,民政局等)
四、帮扶措施
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组织实施帮扶。县市层面,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落实具体措施;乡村层面,按照计划实施帮扶,对各项帮扶措施成效进行密切跟踪。对纳入防止返贫监测的对象,采取下列措施分类施策。
(一)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
(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根据培训意愿,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异地就业;对难以外出务工的,动员当地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帮助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就业。鼓励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多渠道就业。
(三)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户及时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和受灾人员救助。
(四)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增收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五)社会帮扶。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购买保险,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有效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社会众筹”等平台,积极争取公益团体、爱心人士、慈善基金等公益资源支持。
(责任单位:各镇,教育局、卫健局、医保局、住建局、水利局、应急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残联、人社局等)
五、实施步骤
开展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完成时限可根据省里统一部署进行适当调整。
(一)安排部署(3月30日前完成)。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并做好业务指导。
(二)督促推进(5月30日前完成)。指导镇村两级组织开展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对象认定、分类监测和精准施策等工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三)阶段总结(6月30日前完成)。对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四)常态开展(长期坚持)。5年过渡期内,根据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落实落细责任。各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要做好监测对象认定、组织实施分类帮扶、风险评估、动态管理等工作,教育、民政、农业农村、住建、水利、人社、卫健、医保、应急、残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通报出现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隐患、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镇村做好日常监测预警、定期开展走访摸排,按时上报预警人员名单,实施具体帮扶。
(二)强化工作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努力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运行。强化人员保障,各级要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队伍建设,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安排专人负责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镇村要依托村“两委”、驻村干部,指派民政助理、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人员等做好具体工作。
近年来,***镇***村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各单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突出政策上全面落实,主体上全民参与,空间上全部覆盖,强化领导,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清洁整洁、一村万树、农村改厕、基础设施提升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村情实际
***村地处***川区上游,**水库下游,距县城5.5公里,属省定贫困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56户951人,耕地面积3265亩,其中川台地1200亩,山台地2065亩,人均面积3.43亩。全村贫困户101户419人,截止2020年底,剩余贫困人口5户12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今年以来,***村全面贯彻落实市县镇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各项要求,立足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的工作任务,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上下齐心、全民行动,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步入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2021年***村被评为市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1、深入宣传发动,积极动员参与。***村紧紧围绕全域无垃圾全民参与工作思路,在宣传发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上想点子、出实招、求实效,成立以党员干部和群众志愿者为主的2个专门宣传队伍,常态化深入农户、学校和农民种养合作社,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横幅、刷写标语、现场讲解,集中宣讲、播放影视资料、大喇叭宣传和建立微信群坚持定期推送环保知识等方式,扎实开展“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为主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活动,全面宣传了全域无垃圾工作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任务要求,消除了群众思想顾虑,激发了参与热情,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全域无垃圾,建设干净美丽家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强化顶层设计,靠实工作责任。“村两委”坚持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结合,作为全村重点工作研究部署,抓促落实,以村为单位,按照实用、宜居、宜业、生态等原则,打造生农业态型乡村,聘请兰州大学设计院专业人员,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并按照分类施策原则确定实施内容,优先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庄美化亮化建设,包括村庄主干道路及两旁的创意化美化亮化建设、农户门前屋后硬化及院墙院内修缮等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村人居环境建设突破提升。同时,成立了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文书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1个人居环境群众志愿保洁队,选聘3名专职保洁员,制定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和村组干部分组包片责任制,将责任和区域分别靠实分解到村组干部、专职保洁员和群众,并组织农户逐户签订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和承诺书,形成了村、组、户三级齐抓共治网格化治理工作格局。
3、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实现村庄生态宜居。以***沿川线为重点,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整体提升全村乡村面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全域无垃圾,以治理整顿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以点带面,对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整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时,动员各方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在全村上下形成了支书、主任亲自抓,村民小组具体抓,户户包抓的工作机制,明确了村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区域,做到了任务清楚、工作具体、目标明确,确保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实行保洁员全天保洁,群众半月集中清洁、红黑榜每月公示、大喇叭定期宣传等措施,形成环境治理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全面养成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结合全镇消除“视觉贫困”专项行动,拆除危房、残垣断壁和乱搭乱建等43处,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面貌; 建立村级河长组织体系,经常性的对河道两岸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河道周边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大量推广秸秆青贮、揉丝打包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乱堆乱放特别是玉米秸秆污染等问题,2020年***村秸秆青贮8000多吨,发展产业的同时,促使村庄环境面貌有一个长期的、较大的改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村卫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群众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的目标。实施“一村万树”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主题,按照生态美的要求,从塑造村庄风貌、发动群众参与等角度出发,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对***村荒山地、边角地、废弃地、道路两旁等公共空间栽植彩色乡土树种和特色经济树种在***村荒山荒坡栽植云杉等1万多棵,在道路树畦种植四季玫瑰和三叶草11000平方米,绿化主干道路2.6公里。用绿色厚植乡村振兴生态底色。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治提升、美化亮化、干净整洁”的要求,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严格实施。采取争取项目和自筹的办法,先后在***村实施了主干道柏油罩面、入户道路硬化、水渠整修、墙面粉刷、墙体改造、建设文化墙,安装景观亭、景观石,安装菜畦栅栏,修建农民休闲小广场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村庄面貌。以村为单位,建设垃圾收集处置点5个,配套垃圾清运车1辆,为农户免费发放家用垃圾箱100多个,实现了运有车、户有箱,使全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坚持每半月1次,组织群众,出动机械,以组为单位逐村户逐地逐河逐路全面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对道路两侧、学校周边、水源周围、塬边咀梢、河道河岸、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长期积存的垃圾堆、柴草堆等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并严格落实保洁员定时清扫制度,为群众创造了干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
四、勤督严查抓落实,长效机制出成效。坚持在构建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严格落实环境集中整治、网格化管理、督查考核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今年制定完善了《***村人居环境考核实施细则》《保洁员管理制度》《***村垃圾转运制度》等3项制度,并提高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重点工作中的比重。由村“两委”负责,严格人居环境整治“旬检查、月评比”督查制度,每月评比排名各村民小组红黑榜公示、每季度现场通报等措施,扎实落实人居环境积分考核和保洁员绩效工资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保洁员进行表彰奖励,督促各村民小组相互学习,扬长补短,有效激发了村组干部和保洁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热情,在全村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策略
一、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使农村的环境和各方面建设都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总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我们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就是产业兴旺,由此可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不充足
没有充足的资金,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十分困难的。当缺乏资金时,便没有资本去研究改善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会大大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想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农村地区针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利润转化率极其低下,投资人更加关注利益,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投资农村地区所获得的利润又不如投资企业或者城市建设高,因此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想要获得社会资金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充足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农村居民缺少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居民缺少对最新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居民不能很好采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健康有效发展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往往是第一产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得不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支撑往往十分重要。在新时期,为了顺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必须要寻求有效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在维持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风景秀丽的农村来说,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政府可以投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建设一些风景优美的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1]。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提起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依旧是生活环境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包括对农村厕所建设,还有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投入资金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以供农村居民闲暇时进行消遣。在政府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就是真正的落实环节。在落实建设基础设施时,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施工方等,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落实完施工建设之后,还要进行对基础设施的质量监控,要从各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考察,发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2]。通过前期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施工过程、最后的质量检测环节,就可以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居民对国家政策以及对各种技术的理解程度,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观念,都是其素质构成要素。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免费开设一些农村小课堂,有需要的农户可以听课学习。这些农村小课堂应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总体介绍已经熟练掌握新技术的方法,也可对新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洞察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专业要求,了解现在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高,整体综合素质也过硬,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3]。
(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在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惠农政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惠农政策即要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真正从农村居民的利益出发,为农村居民谋福利。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投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仅仅制定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制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从小事出发,真正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必须研究如何才能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金兰.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20(25):13-14.
[2]桂淑红.新时期下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J].农家参谋,2020(17):17.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形成以后即开始了对如何解决乡村问题的具体思考。1923年春,他在山东曹州中学演讲时即借用章行严的说法提到了“农村立国”的话题。梁漱溟认为办学不仅仅讲习知识技能,更要顾及学生全部的人生道路。1926年到1930年是其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梁漱溟转变了对村治主张的怀疑态度,其乡村教育理论也从初创进入基本成熟阶段。随着中国革命运动在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越来越觉得不能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应采用“柔性”的办法替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走”。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梁漱溟所认为的乡村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带领大家“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他决不仅仅把乡学、村学作为一种教育机关来对待,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教育的功能,希望以乡学村学的教育实践,助其完成乡村建设的任务,并重建乡村社会新生活。乡学、村学虽然担负着一种对乡村民众传递知识,沟通信息,开发头脑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只是一种伦理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且其学与教的真实涵义均非字面上的原初本意,而是糅合了中国自古以来所就有的“乡约”精神,是将民众组织在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内而互相劝勉为善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乡村教育的办学原则和方法。梁漱溟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将其内容分三个部分:1、开放的教育观: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学校教育乃狭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从社会里面抽出来进到这学校的特别环境”。而广义教育是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主张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实际能力。2、教育宜延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其一,现在社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不是仅凭儿童时期就能学完的。其二,儿童时期远离社会,社会上的东西需要成年后来学习。其三,社会变革快,要想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学习。3、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乡村教育的作用,从近期看就是为了改造乡村,救济乡村,以使乡村有希望,中国有希望;从长远看则是为了文化的承续与进步,也就是他所说的“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三)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制定的《设立村学乡学办法》规定,乡学村学的工作主要包括甲乙两项,甲项工作为学校式教育工作,乙项为社会式教育工作。村学乡学的真实用意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所以梁漱溟在设计其教育功能时,不仅考虑其狭义的教育功能,还兼及伦理、行政、教育、互助合作等多重功能的组合。
(四)乡村道德的基本规范。作为一个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刻体察的思想者,梁漱溟力图融合东西方两种道德价值。首先,把私利的实现寓于公共利益的追求中,让农民在获得现实的经济、技术、安全方面的利益的同时,又因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合作而发生横向联系,产生公共观念。其次,将“尊重对方”的道德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新伦理。再次,在团体生活中,通过协商、合作的解决问题方式,培育公民意识,让大多数人成为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者。最后,公德的生成主要源于民众对团体生活中公共规则的自觉认同,而不是官僚体制的干预和灌输。
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析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进步性。首先通过教育改造农村,进而实现救亡图存。梁漱溟认为:“农村兴盛,整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到安定,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安定……中国农村有办法,中国才有办法。”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还是农民,而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其次以乡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卫生、乡村保卫等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改造――这是乡村教育派一共识与举措。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建设相结合。在乡村建设中,梁先生重视的是增加农产,树立自治,提高文化。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梁漱溟“一生心思力气之用恒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是中国问题。他的乡村建设是要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即培养中国人的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实质上就是造就新的人格。他认为:“中国教育除非无办法则已,如其有办法,必自人生行宜教育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功;抑必将始终以人生行宜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焉。”因此,在他的乡学村学的教学内容中,关乎人生行谊的教育比有关科学技能的教育更受青睐。
(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经济效应。梁漱溟认为,村教育的总目标不仅是培养新农民,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革新能力,即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在主旨思想的指导下,实验区的教育机构十分注重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推广,使广大的农民掌握一些农业知识和技能增进他们的科技兴农观念。这对改善农村状况、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例,该院把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力图促进农民生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乡村教育派的见解有些夸大教育功能,存在以教统政的问题,乡村教育与所谓的全面改造实际上也不可能把病入膏肓的中国彻底拯救出来。梁漱溟期望用教育的方法来建设乡村的愿望,也并未能实现。梁漱溟关于教育的具体措施,其间也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如他“政教合一”的设想,实际是上行不通的。再如他在乡学村学的具体规定中,要求校董、学长必须有乡里的“齿德并茂”者担当,而称得上“齿德并茂”者无一不是乡村的地主或豪绅。梁漱溟这种规定,实际上把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力交给了地主阶级。由此可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达到其振兴农村、振兴国家之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邵艳.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一、帮扶村总体概况
(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734人减少到2019年底14人,贫困发生率由25.7%降至0.5%。
(二)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村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近万元。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问题总体解决。
(三)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新建硬化村组道路10余公里,实施危房改造近百户,解决了贫困户通电用网、安全用水、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
(四)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通过政策扶持,村产业得到了发展,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五)帮扶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村通过党建促扶贫,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基层干部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
二、工作目标
村级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村支两委战斗力得到提升;巩固脱贫成效,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剩余6户14人高质量脱贫;协助完善“双基”建设,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帮助开展村庄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三、具体措施
(一)政策帮扶。一是本机关帮扶人员自身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二是帮扶人员为贫困村干部群众宣传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强其脱贫信心。
(二)项目帮扶。一是利用供销社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优势,帮助大户、能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利用供销社农村电商平台,培训电商实用技术人员和销售农副产品;三是帮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四是协助到村项目的实施。
(三)就业帮扶。根据县供销社下属企业的需求,优先招聘贫困户子女在近就业。
四、组织领导
为使帮扶工作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成效显著,成立县供销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一)领导小组
(二)工作机制
1.定期会议。县供销社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帮扶工作。
2019年"万企帮万村"扶贫工作思路是:按照"三个一批""四个精准",引导农业龙头民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多做一些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工作。另外,注重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要帮他们富口袋,更要帮他们富脑袋,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培训他们提升能力、能干会干。确保2019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作重点
1. 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供应链渠道的配套,打造扶贫产业链闭环,构建贫困群众脱贫长效机制。
2.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商(协)会和非公经济人士,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参与社会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为全市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二、工作计划
1.鼓励扶贫农业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紧密合作关系,生产出了大量的绿色、生态、有特色的优特农产品。帮助贫困村搭建产销对接渠道,帮助解决贫困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产销信息不畅、直采直销少、商品转化率低等问题。
2.工商联配合人社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2019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贫困户实现脱贫提供就业机会。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此篇文章大-秘-书-网-d-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此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kt250.com-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xx”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版权所有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版权所有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关键词:畜禽行业;粪污处理;资源化;优化措施
目前,我国养殖业正处于一个由家庭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的时期,与养殖数量和规模增加相伴而生的是环境问题。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但不能被充分利用,有些还被随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防止和消除畜禽粪便污染,对于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常见的畜禽粪污处理方式
1.1粪污全量收集还田。粪污全量收集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养猪场中,是采用自动挂粪与水冲式结合技术,将养殖猪的粪便采集到化粪沉淀池中,经过沉淀与发酵处理,利用地下管网与粪污输送车辆,将转化为肥料的粪便输送至灌溉田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畜禽粪便的处理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灌溉田的施肥成本[1]。1.2固体粪便堆积发酵。固体粪便堆积模式是指直接对畜禽粪便进行统一管理,主要与羊场和牛场对接。当固体粪便发酵完毕后,可以作为农家有机肥就近还田,提升利用效率。当前多数农村合作社都采用堆积发酵模式,将粪污发酵后用于饲草种植,该方式可以节省大量肥料成本。1.3粪污沼气发酵循环利用。粪污沼气发酵循环利用模式主要适用于生猪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场,不仅要搭配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还要搭配沼气转化设施。具体为将固液混合粪便放入发酵池中,产生的沼气用于场区及周边农户。同时,粪便发酵后形成的沼渣与沼液通过无害化处理后,成为养殖场饲草基地的主要肥料,使农业养殖与种植体系相融合[2]。1.4固液分离处理技术。固液分离模式主要适用于大中型奶牛养殖场,通过对奶牛的粪便进行分离处理,将固体粪便作为奶牛的卧床垫料,同时对液体粪便进行氧化塘发酵处理,之后应用到蔬菜灌溉施肥、农田施肥中。一方面可以节省农田施肥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畜禽粪污的处理效率,例如分别对干湿粪便进行单独利用,可以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
2畜禽粪污处理资源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在粪污处理工作中,各地虽然都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并且引进粪污处理技术,但是由于畜牧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粪便排泄总量不断增加,已经超出多数农村地区的粪污处理峰值,而且也存在粪污收集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其本质原因是缺乏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与畜牧行业的发展速度没有协同,长期处于这种供需不平衡状态,势必会导致大量粪污无法被有效处理与转换,最终影响到农业地区的生态环境。此外,有些地区在建立养殖场时,为了保证养殖空间,压缩粪污处理空间,没有重视粪污处理工作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建设,这样也严重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工作与生活[3]。2.2资金投入量较低。在我国畜禽养殖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粪污处理资金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缺乏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则是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后期开展有效的维护体系,才能保证粪污处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对于养殖户而言,都愿意将资金投到扩大养殖规模中,而没有提升粪污处理措施相应资金的投入。大部分养殖户对于粪污处理的方式为直接还田与堆积,固液粪便缺乏有效处理,直接投入到农田中无法发挥出最大效力,而且没有经过发酵处理,其自身携带的毒性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2.3缺乏现代化技术支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到粪污处理的资源化利用问题上,然而大部分养殖户不重视粪污处理技术,缺乏长效发展规划。在粪污处理工作中没有引入先进技术,从而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技术支撑,直接影响到畜禽粪污处理的资源利用效果。
3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果的优化措施
3.1加强宣传定期培训养殖户。在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工作时,要从多方面展开,例如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定期对养殖户开展培训,使其养殖技术与生态环保理念得到革新。因此,为加强资源化利用在粪污处理中的体现程度,相关部门要组织养殖户进行培训,具体内容如下:①提升养殖户的粪污处理意识,引导其积极学习粪污处理技术,并且融入到养殖场的规划运营中。②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③构建严格的监督管理模式,对各地粪污处理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且落实到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对屡教不改的养殖户进行处罚,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鞭策效果[4]。3.2合理设置粪污处理过程。对粪污处理全过程及内容进行革新,比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畜禽养殖分散,点多面广,围绕畜牧场建立农田施肥体系,保证养殖场产出的畜禽粪便被有效消化,这样才能让养殖户看到切实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对粪污处理过程进行严格管控,不仅可以提升粪污处理水平,还能够加强资源利用效果,为农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具体为对当前的粪污处理模式进行探索,找出不足与问题,针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技术引入等方面进行解决,各地政府也要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扶持乡村基层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根据畜禽养殖特点,制定合理的激励模式,促进粪污处理工作的良好开展[5]。3.3加强工作人员的培养。无论是畜禽粪污处理工作的规划设计,还是具体措施的执行,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畜牧行业要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并且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从生态环保理念、资源利用方式、粪污处理技术等方面,对技术人员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丰富完善,以提升人员的综合水平。例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技术人员学到更多的领域知识,准确掌握粪污处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阻碍因素以及解决措施,保证畜禽粪污处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4科学结合“种养”工作。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为种植行业与养殖行业制定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根据畜禽粪污产出总量,在周围构建相应的种植消化系统,保证粪便的发酵与处理质量,减少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同时满足周围农田的肥料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反向推导策略,例如对农业生态格局进行划分,根据地域内的肥料需求,建立畜禽养殖基地,保证粪污处理中的肥料产出量与周围环境整体需求相契合,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结合,使绿色健康的农业发展理念扎根。
4结语
构建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话题,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畜牧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重点关注畜禽粪便对生态环保造成的破坏,积极引入资源化利用理念,对传统粪污处理模式进行革新,保证农业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对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现阶段常用的粪污处理方式,其次指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具体为对养殖户展开综合培训,合理布置粪污处理全过程,加强工作人员的培养,科学结合种养殖工作,促使畜牧行业与生态环保理念的进一步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红,王浩岩.黑龙江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对策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7):71-74.
[2]朱赫,郭光成,胡海彦.基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探讨及对策思考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6):257.
[3]檀学进,刘开东,代永联,等.莱西市畜禽养殖现状和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情况的调研[J].山东畜牧兽医,2020,41(4):56-58.
[4]吴俊穗.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探讨[J].畜牧业环境,2020(15):15-17.
德国:有计划支持乡村发展
文︱《?望》新闻周刊驻法兰克福记者沈忠浩
德国是西方工业大国、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及汽车工业闻名全球。不过,德国的工业能量并不反映在城市规模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在这个西欧国家并不常见,倒是连片的乡村衬托着城市,并与城市无缝对接、和谐共生。按照德国农业部的说法,德国国土面积的90%散发着乡村气息,约4400万人生活在乡村,占德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在德国政府的理念中,乡村和城市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依存。因具有多样性和多重功能,乡村在德国并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的统一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社会谈论的乡村地区已经超出了农业的范畴。
德国农业部表示,虽然28.5万家农业企业(包括家庭农场)在德国乡村每年的农产品产值达500亿欧元,但乡村地区不仅有农业,它还是中小制造企业、服务型企业、手工业者的栖身之所,是德国发展新能源、搞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也是德国人理想的天然疗养场所。
政府同时也承认,德国乡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突出,一些乡村地区缺乏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条件偏差、宽带互联网接入仍属空白,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逐年下滑、乡村规模趋于萎缩。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及其他偏远、结构松散的乡村萎缩尤为明显。
德国政府特别指出,乡村规模萎缩存在着恶性循环:人口减少——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升高——基础设施建设停滞——受教育机会不足——就业机会减少——居民购买力下降——地方税收减少。尤其是在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德国乡村人口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此形势下,为了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德国政府基于欧盟的农业政策框架,计划在2014年至2020年间投入176亿欧元(平均每年逾25亿欧元)支持乡村发展,其中94.4亿欧元来自欧盟,81.4亿欧元来自德国联邦及地方政府。
就具体措施而言,政府一方面大力支持乡村的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增强乡村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吸引力。
例如,德国联邦经济部发起了“农业结构优化及沿海保护”联合行动,旨在保证德国乡村农林业的发展能力,使其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欧盟保持竞争力。联邦及地方政府每年为此投入近10亿欧元。
类似的联合行动计划还有“地方经济结构优化”行动、“小城镇——跨地区合作及网络”计划等。此外,德国还充分利用欧盟农业基金支持乡村农业发展,强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例如减少或彻底放弃使用化肥、支持生态农业等。
又如,德国政府向落后乡村提供经济和就业政策优惠;致力于乡村自来水管网与下水管网建设;根据人口分布的变化调整乡村学校布点;还重点加强乡村的电信网络建设。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各州政府合力推动乡村宽带建设,力争使2M速率以上的高速互联网覆盖各个乡村,并在定价方面保证乡村用得起宽带。
日本:发挥民间力量加强基层治理
文︱《?望》新闻周刊驻东京记者沈红辉
近年来,日本人口向东京等一线城市集聚,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严重老龄化,但走访日本农村,社会环境仍井井有条,人人安居乐业,这背后,重视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心鞠厝展馐腥?赖厍?挥诠囟?厍?咴担?丝?00人,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50%,村落凋敝,老龄化严重。随着农民老龄化,年轻人出走,弃种耕地逐渐增加;地区只有一家诊所,且一周营业一天,加之交通不便,村民就诊困难;冬天暴雪后,无人扫雪……基层公共服务面临严重挑战。
针对三依地区的问题,日本国土交通省推出三依公共服务扶持项目,资助?心鞠胤怯??盘?ldquo;宇都宫市民工房”在三依地区开展活动,强化基层治理。
几年来,该民间团体通过盘活耕地、组织地区振兴会、扫雪、委派老龄村落行政职员等活动,为基层注入活力。“宇都宫市民工房”通过租借弃种耕地,发动村民合作种植蔬菜,在解决荒地问题的同时,增加村民之间的交流,形成信任关系。
它还组建村民扫雪队,化解冬天出行难题。鉴于村民就诊难题,还在定期组织的交流大会中邀请医生参与,方便村民寻医问诊。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三依基层公共服务,巩固了居民之间的纽带,为稳定当地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本世纪以后,日本人口开始逐渐萎缩,老龄化愈演愈烈,在农村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人口萎缩造成劳动力减少、土地荒废、医疗交通设施滑坡等一系列社会难题,造成原有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甚至缺位。
日本政府很早便意识到上述问题,一直在多管齐下推动基层行政改革,重要方式之一便是调动、引进民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新型公共服务”。上述三依公共服务扶持项目便是实例之一,此类项目在日本遍地开花,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
事实上,日本政府一向十分重视打造民间自发组织的“新型公共服务”。
日本政府认为,政府不是基层社会的唯一管家,应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它鼓励农村居民基于互助、自治精神,在医疗、福利、教育、环境等领域开展公共服务活动,组建互助团体,让居民成为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民间主体。
这一政策打破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提供方的固有观念,培养居民的参与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居民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变成“供给方”,打破官民藩篱,巧妙地化解了农村基层治理资源短缺难题。
另外,除借助非营利团体、居民自身的力量外,日本政府还对公共服务实施民营化改革,引入市场要素。早在2006年,日本政府便推出“引入竞争的公共服务改革法”。
此后,各级地方政府尝试将一些基层公共服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以招标形式外包给民间企业,实施有偿市场化改革,让政府也接受市场竞争洗礼,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城市化后的法国农村
文︱《?望》新闻周刊驻巴黎记者应强
法国是欧洲传统农业大国,其奶酪、葡萄酒等农产品驰名全世界。对法国有着比较深入了解的人会知道,法国的乡村环境比起城市更令人称道,清新自然的空气,一尘不染的小镇、梳理整齐的农田和牧场,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影,仿佛是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在法国,行政管理以市镇为基本管理单位,除去巴黎、马赛、里昂等大城市,法国实际上从行政管理上并不区分城市和农村,由于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农业工作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职业存在。
说到法国农业社会的巨变,也就是发生在这最近的100年。法国作为欧洲传统的农业大国,其城市化进程比英国和美国要晚得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法国从事农业的人口达1000万。但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土地的集中经营、现代化农业技术以及大型机械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等,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剧减,法国农业社会开始出现衰落。到上世纪80年代末,法国从事农业人口快速下降到200万左右。
上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法国人亨利·曼德拉斯曾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称,“经过一代人,法国农民将消失,结束长达千年的农业社会”。
的确,法国现在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被称为农业生产者,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农业生产人口从1980年占全国生产人口的8%下降到目前的3%~4%左右,2011年全国仅有农户50万户左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100万,预计到2025年农户将下降到30万左右。
另一方面,土地的集中流转和大型机械化生产也使得一些法国农村走上消失的道路。据官方统计,在法国3.6万个市镇中,有超过100个的登记人口在30人以下,实际上这些村镇已经没有人居住,所谓人口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登记在册。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本来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二战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批劳动力,加上“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重振,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洲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法国也从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转入了消费和服务型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建立起全民保障系统,将农业人口纳入福利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也逐渐将农民纳入其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人有了更多的积蓄,可以在城市周围建立第二居所,从而带动了第二波的城市化浪潮,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也逐渐建立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城市化超过75%,到今天已经达到80%。
同时,农业用地也越来越集中,据法国全国经济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四分之一的农户耕作面积超过82公顷,10%的农户耕作面积超过143公顷,大农户的数目和耕作面积远远超过了20年前的统计数据。
记者曾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采访过一家农户,整个农场包括120公顷农田和30公顷的牧场,仅由30出头的皮埃尔和他的父亲两个人经营。皮埃尔作为年轻的农场经营者受过专业的农业教育,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农场进行了投资,首先贷款进行了设备更新,购买了奶牛的全套自动化挤奶设备。
记者在农场看到,由于当天下雨,60多头牛都在牛棚中,奶牛虽然没有人指挥,但会排队走进自动挤奶设备的护栏中,安静地享受着美味,而机器就在奶牛的身下进行操作,经过清洗,四五个吸奶器开始吸奶工作,全程不需要任何人。
皮埃尔说,设备安装调试后,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奶牛进行培训,之后他们不再雇用任何帮手就可以管理60头奶牛。皮埃尔还在牛棚和农舍大棚的屋顶装上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与法国电力公司联网,整个农场的用电全部可以保障。
皮埃尔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连很多基本的农业设备都不会操作。虽然目前法国失业人口超过300万,然而农业生产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做的。
因此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培训,根据农村领域和当地情况,农民可以寻求研究院、培训机构的帮助,针对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法国还设立了专门的农业学校。同时,农业部也推广促进农业的相关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相关专业的培训。
除了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法国为了保持其农业大国地位,几十年来坚持推动在欧盟范围内的共同农业政策(PAC),实际上是针对农户的补贴。目前的补贴是每公顷300欧元。
同志们:
XX月XX日,全市又召开改作风提效率动员部署会,明确指出了改作风提效率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市委抓这项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可以说,改作风提效率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全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不断优化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服务发展上,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就拿“六大攻坚战”这项重点工作来说,有些部门在项目的谋划和提报上不科学,不符合于都发展的实际。在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有些单位和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执行力不强。比如: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普遍超工期,我们有资金,却不能如期办好事。有些干部没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想当“太平宫”,不敢得罪人,怕惹是非,缺乏克难攻坚、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项目落实上,责任压实不够,压励传导不够,经常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时间一拖再拖,尽管县里再三调度,工作却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落实。
第二,在服务企业上,政策兑现和落实不到位,说的多、做的少。在企业的引进上,“走出去”招商引资“声大、雨点小”,大项目引进少。企业引进以后,有些干部把企业当成“唐僧肉”,推诿扯皮、故意刁难、阻工闹工、吃拿卡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部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相互“踢皮球”,导致政策落实不及时,承诺兑现不到位。有些“窗口”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这方面,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有较深的感受,不少企业反映:“于都水太深!”当前,从中央到省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于都的一些职能部门依然我行我素,不懂收敛,导致企业办事难、办事慢。
第三,在服务群众上,深入基层和线少,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有些干部思想固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隐性“”问题没有彻底根除,作风漂浮。前段时间,我们在迎接省第三方考核评估时,有些乡村干部思想麻木,缺乏政治敏感性,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抽查到。有些乡镇、单位和部门的副职领导履职尽责不够,深入贫困户少,电话遥控指挥多,不善于在感情上与群众拉近距离,在行动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对群众疾苦充耳不闻,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目前,我县“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排在倒数的位置。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导致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不满意。
第四,在服务改革上,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不够,思想僵化、效率低下。近年来,我们在深化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些改革破了题,但工作还是没有做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冲突和调整,因此受到了各种阻力。比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我们作为试点县,“看病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医疗设备、医药品仍然还有吃回扣的现象。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全县上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拿出坚决的态度,强化过硬的措施,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以好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以高效率推动振兴发展。
一、改作风提效率要与“六大攻坚战”结合起来。
打好“六大攻坚战”,是市委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六大攻坚战”,履职尽责、狠抓落实,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从多次督查调度的情况来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进度偏慢的问题,还有部分项目引进来了,却迟迟没有落地,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还很大。可是,尽管压力再大,任务再重,我们都必须向市委“交账”,向百万于都人民“交账”。尤其是,全市“六大攻坚战”流动现场会马上就召开了,这是对各县(市、区)一年来的项目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验,也是和兄弟县市的直接竞赛,这既是发展成果的比拼,更是作风效率的比拼。全县上下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认真组织、精心筹备,全面展示我县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效、新亮点,切实以崭新风貌、优秀业绩接受市委的“检阅”。同时,要充分利用流动现场会这个有利契机,迅速掀起改作风提效率工作热潮,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韧劲,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强化督查调度,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切实以好作风打好攻坚战、高效率赢得快发展。
二、改作风提效率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X月份,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省委第六巡视组在我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明确指出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够、脱贫任务进展不够、主体责任履行不够等突出问题,甚至还发现部分贫困村村干部有违纪违法现象。同时,我们先后接受了省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和全省的绩效考评,全县有8个贫困村和X万多群众要脱贫,算收入都能算得到,但是大部分的收入都是来自于低保、社保、务工收入,真正的产业收入比较少,这种脱贫是低水平的脱贫,是很难持续的甚至是极易返贫的。脱贫攻坚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乡村两级负主体责任,单位负连带责任,干部负帮扶责任。这里,我明确一点:村“两委”马上也要换届了,脱贫攻坚的作风不实、成效不显,没有完成脱贫任务的,不得提名,问题突出的,必须要约谈。前段时间,文明市长来我县明察暗访,指出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作风问题。他也明确,于都的脱贫攻坚完成了,全市的也就不成问题,所以他亲自挂点于都。脱贫攻坚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展现作风的最大舞台。全县上下务必要坚决压实责任、夯实举措,扎实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水平,为脱贫摘帽奠定扎实基础。同时,要结合中办回访和省委巡视组反馈的问题,认真反思、全面整改、举一反三,强化督查、严肃问责,不断浓厚工作氛围,形成攻坚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三、改作风提效率要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要解放思想抓改革,敢于用改革的手段推动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同时又要通过改作风提效率来促进改革事项落地、推动振兴发展。要聚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让深化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帮助更多的企业成长壮大。要充分借鉴厦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审批程序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政务环境,切.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要开明开放抓创新,充分借助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力量来改作风提效率,抢抓机遇,把握时机,用好用活赣南苏区振兴、国家证监会“贫困县IP0绿色通道”等叠加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产能先进、优质的大企业入驻于都。目前,赢家服饰总部经济入驻于都已成为现实,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莫定了良好的基础。要用创新的手段推进重点工作,采取PP等市场化的模式,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农村“空心房”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全县广大干部务必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敢为人先、敢创新路,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始终做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于都经验”。目前,市委已经出台推进干事创业实行容错减责免责的办法,县委也正在研究出台这个实施意见,我们将严格落实“三个区分”,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真正为担当者鼓劲、为改革者撑腰。
一、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能工巧匠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量的3%,其中生产型人才(含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4081人,经营型人才(含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家组织带头人)7765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029人,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5319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含乡村文体艺术人才、乡村社会工作人才)1506人。
二、当前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这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政策不到位,投入不足,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能优质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且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明底数,彻查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登记制度,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普查,全面掌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的专业特长、从事行业、发展业绩及面临的困难等基本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台账和档案,并按照种植、养殖、营销、农副产品加工、能工巧匠、技术推广服务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录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平台,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做到“村有名册、镇有台账、市有信息库”,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奠定基础。
2、建机制,整合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研究出台加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性文件,对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总体部署,使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由过去的随机运作转为系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3、鼓士气,“炒热”农村实用人才群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出台《松滋市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设立“松滋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大力表彰激励有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
4、激活力,“捧红”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努力增强各级干部“为官一任,兴一方人才,促一方发展”的责任感,尽快研究出台从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中选拔村组干部和录用基层公务员的办法措施,开辟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建立常态选拔培养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选拔为村组干部,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让农村实用人才有干头、有盼头、有甜头。
会议强调,温总理在所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具有重大意义。要按照月日省委常委专题会议的部署,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吃透精神,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巩固防汛救灾的阶段性胜利成果。坚持思想不麻痹,工作不松懈,全力应对当前暴雨洪水的袭击,认真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自救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全倒户春节前搬入新居。
二要力争提高投资增长速度。充分发挥投资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引导、促进、保障作用,着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启动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三要加强资金保障和资本市场建设,充分运用各类融资平台,科学配置有限的资金和生产要素。
四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和提升全省企业效益。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保障。
五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想办法克服低温多雨对早稻生产造成的影响,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六要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三季度前完成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战胜11次暴雨洪水袭击,延续去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总体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防汛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公开、公正、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全省人民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和着力解决全省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既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又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紧迫性问题,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引导全省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全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抓紧完善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大产业、大集群、大企业,建设好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
二要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坚决守住粮食总产和基本农田“两条底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三要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带动各项改革。继续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一阶段任务。
四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抓住国际市场逐步复苏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等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招商,采取敲门招商、登门招商等形式,促进“招商落地”,提高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抓住武广高铁开通带来的机遇,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向集聚。
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鼓励各类投资者放心、放手、放胆发展。
六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低收入群体、社保群体、工薪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通过市场手段满足高收入群体特殊需求。
七要强化金融支撑作用。积极促进银企、银政合作,确保银行新增贷款维持合理水平,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
八要着力改善民生质量。加快制定、适时启动城镇和乡村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联动机制。
九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省行政程序规定》、《省规范裁量权办法》。
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0万人。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
脱贫指标如何确定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罩饕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紧密围绕这个总目标和总方向,从约束性和预期性两个方面提出了10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5项。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56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退出,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预期性指标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集中供水率、义务教育巩固率、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项,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3%以上,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这些指标的设置,既强化了“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底线要求,又体现了《规划》的预期引导作用。
有哪些具体路径
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复杂多样。从大的方面看,一类是与生存环境和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致贫因素;另一类是因病、因学、因无劳动能力、因综合素质等与个体条件密切相关的致贫因素。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8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二是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四是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五是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六是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七是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八是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为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规划》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作为重要原则之一,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要创新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组织化水平,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加强贫困群众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培养,推动扶贫开发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贫困群众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创新体制机制
新时期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主要从5个方面提出了与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一是精准扶贫脱贫机制。《规划》对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定期核查、程序退出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规定,在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国家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扶贫资源动员机制。要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规划衔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三是贫困人口参与机制。要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机制和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