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范文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时间管理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如今,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是否能够更好、更迅速、更节约成本地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成为企业竞争实力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1、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管理是根据基本国情,按照客观经济学规律,结合各种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期望的质量与效益目标。工程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从立项到交付使用和维护全过程的管理,贯穿于项目投资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准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及工程竣工阶段,主要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等。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建筑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建筑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融合了管理的实践经验,使得很多建筑企业将工程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环节中,有效的协调了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确保建筑业实现高效的利润。

2、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尚未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对工程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没有将理论与经营相结合,致使建筑工程管理思路混乱、不明确。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当积极组建由资深建筑学专家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组成的专研团队,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进行深入研究,确保与国际先进理念相接轨。此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要吸收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研究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借此提高我国工程管理水平。总之,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规模较大、单项工程较多的建筑工程而言,应当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由于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的制约因素诸多,各参建方的工程管理重点不同,所以必须处理好甲乙方、业主、监理方、承包方、分包方、设计方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在项目经理任用上,需要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选聘,确保项目经理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做到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处理好各项管理工作。

二、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

1、施工管理相关机制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是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要求,然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存在管理部门和机构人员分配不足,分包现象严重的问题。依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构,以及合理分配工作人员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然而,由于部分施工单位为节省开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削减工作人员数量,造成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人员分配不足,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分包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进而造成协调管理的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工序上的遗漏,造成施工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2、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施工管理中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起步较晚,存在内部监督体和系局部封闭管理等问题,造成质量监督难以公正、严格的予以执行;加之一些质量部门不能有效地对行业内保护主义进行遏止,工程质量控制难以实现。

2.2过分追求进度

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味追求进度,进而造成施工技术要求的难以落实,出现相关违规操作,造成质量方面的欠缺。

2.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人员虽然理论丰富,但经验不足,宏观控制和微观把握能力都不强,导致施工设备不能按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施工规范的需要进行投入,甚至导致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加之从事施工工作的劳动力以农民工为主,靠经验施工,进而施工活动中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违反操作规程、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工程质量的降低。

2.4工程质量检验不到位

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全面检查的方法难以实现,进而造成遗漏质量问题不能及时予以发现、处理,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对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其管理内容相对较多,相互之间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缺少施工前的详细考察。相关管理部门在施工之前总是忽视工程实际的管理内容,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到所需要管理的专业有哪些,也就导致了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第二,施工工艺和材料的管理存在问题。由于现代人对建筑物的创新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对相关系统和管道施工工艺要求较高,管理难度也就相对增加。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了建筑施工材料的增加,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没有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而使用,出现了材料使用混乱现象。

三、如何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1、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管理实施的保障,管理制度应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为此,应该不断完善包括领导组织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施工进度控制管理制度、工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费用支出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的切实可行,严格落实。

2、做好技术准备

在施工之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像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阐述设计图纸的内涵以及在施工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对施工人员要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3、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的提高是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而施工质量管理就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施工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施工工艺技术管理。虽然施工工艺和技术相对较多,但是具体选择何种施工技术是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因此,施工人员在工艺选择时一定要对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施工材料管理。施工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要重点把握施工材料的管理,主要的管理方式是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对于施工设备和器材要加强日常的使用管理和养护工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4、搞好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它贯穿于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只有各个部门落实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由于在第一线施工的大多为农民工,而他们流动性大,自我安全意识差等特点,所以,要督促其在生产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建筑工程的领导层要亲自抓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生产能够有效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地貌,地形,地物进行勘察,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安全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各个部门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把潜在的危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加强对施工管理方法的探索对提高管理效益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顺利按期完工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建筑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企业只有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管理的内涵

1、概念

一项建筑工程包含的环节很多,具体主要有项目立项,项目设计,项目审查,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以及项目资料归档管理等,这些环节紧密相扣,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所说的建筑施工管理,指的是一种以实现各项施工工作标准化为核心,以推进工程安全施工为工作重点,以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为最终目的,以营造一个标准化,文明化的施工环境的系统性工程。

2、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规模较大、单项工程较多的建筑工程而言,应当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由于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的制约因素诸多,各参建方的工程管理重点不同,所以必须处理好业主方、监理方、承包方、分包方、设计方、勘探方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在项目经理任用上,需要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选聘,确保项目经理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做到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处理好各项管理工作。

二、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

1、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对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其管理内容相对较多,相互之间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缺少施工前的详细考察。相关管理部门在施工之前总是忽视工程实际的管理内容,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到所需要管理的专业有哪些,也就导致了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第二,施工工艺和材料的管理存在问题。由于现代人对建筑物的创新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对相关系统和管道施工工艺要求较高,管理难度也就相对增加。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了建筑施工材料的增加,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没有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而使用,出现了材料使用混乱现象。

2、安全施工意识低

作为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贯穿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始终。然而在很多建筑施工中,多数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仅如此,就连施工管理人员也忽视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施工对所有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广大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也一再被强调,但是依然有很多施工安全问题发生。

3、工程施工过程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建筑工程在施工时涉及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材料种类繁多、设备复杂,因此要想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统一、有序管理很难。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很难做到监管到每个人员,而往往因为一个施工工人的不当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涉及到的材料种类、质量层级都不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错,难以做到精准管理。

三、如何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1、搞好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它贯穿于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只有各个部门落实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由于在第一线施工的大多为农民工,而他们流动性大,自我安全意识差等特点,例如,某工程中,施工人员在9层的的厨房间施工楼面用推斗车运送水泥砂浆时,私自将阳台防护栏拆除,导致其中一名施工人员在推斗车时不慎从楼面坠落到首层室外采光井上,被采光井竖向的两根钢筋穿过身体的胸部侧面和右脚踝处,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要督促其在生产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建筑工程的领导层要亲自抓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生产能够有效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地貌,地形,地物进行勘察,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安全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各个部门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把潜在的危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加大技术方面的创新

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竞争力也要进行技术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单位要想实现其最终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技术方面额创新工作。技术上的管理创新,需要借助于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工艺,这样才能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分析市场的产品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再做好工艺及技术方面的确定,实现建筑工程根技术的自主研发或者引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较大的利益,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来做好市场的占领工作。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用激励机制鼓励内部施工技术创新,把先进的施工经验同现代的施工要求相结合,寻找到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内部创新的方式有利于工程技术的直接使用。另一种是积极从外部引进先进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并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实行技术联盟,在施工中还要把先进的技术与施工中工程项目的实际特征相结合,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适应性,这样就能够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施工技术体系。

3、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

对于工程的施工来说,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现场管理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没有好的工程质量,便没有良好的施工企业,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从上到下的质量意识,首先,应树立恰当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管理结构,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并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强化,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化施工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第三,通过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建立奖惩制度等方法,对施工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进行加强,并提高质量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严把质量工程关,并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比如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企业需要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充分检查,杜绝不合格的施工原材料进行施工现场当中,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4、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全程监控

所谓对工程进行预防控制是指要在工程进行之前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工程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想,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使用的原材料、施工人员的调配及施工设备的安排等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施工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施工的结束,对建筑进行复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时必须解决,不能将不合格的产品交付使用,从而造成后续的安全事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加强对施工管理方法的探索对提高管理效益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邹卫华.探讨建筑施工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183-184.

[2]黄亮.探讨建筑施工管理的不足及应对方式[J].门窗,2013,07:249-250.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的规模不断增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和参与方也越来越多,对建筑安装的施工质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是确保用户人身安全、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所以,要不断加强实际工作中的管理力度,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将危害降到最小,有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意识,确保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行业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评判一个企业信誉度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如果忽视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必然会给施工过程埋下安全隐患,很可能引发人身安全事故,进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尽力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建筑企业应有的共识。

2、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竣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大型建设项目功能发挥的重大课题。对于住宅型建筑工程来讲,其竣工质量更是影响住户能否正常舒适生活的关键。不同的建筑类型对建筑的样式和规模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想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建筑工程施工时,经常会碰到工种交叉的情况,需要各种技术的协调运作,也需要工序的有效衔接,因此,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举措。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质量管理,可以对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控,从而避免事后修补带来的困难,节约成本费用,全面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进度的控制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时,会用到大量的规格品种繁多的材料,经常会碰到工期紧张、工序繁多、工种复杂的情况,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各个工种之间也需要协调,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控制,做到有序施工、协调管理,改善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状况,确保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实现约束参与各方的纽带,同时也是工程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承包合同中确定了工程的质量、费用、工期、安全等管理目标,而这些目标正是承包商进行项目控制的主要依据。实践中,外界客观环境因素、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起、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合同管理的风险。同时也要看到合同管理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合同管理好,自然承包商可以赢得利润。因此,一定要加强合同风险评估、研究防范控制措施、健全制度机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以确保合同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目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已经逐渐重视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设备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①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少建立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以分析施工各个分项、各个环节的技术不足,考核施工的完成质量,制定下一步的技术、资源调配、人员管理等方案。所以造成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技术需求、材料供应、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人员制度松散、质量不达标等后果。②材料把关不严、设备管理松懈。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仅将重点放在调整各个阶段施工技术规划方面,并未对原材料、设备引进进行严密的管理。造成进购原材料收回扣、设备引进资金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过高、用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设备较为落后等不良现象。往往会造成施工工期过长、质量不达标的严重后果[2]。③建筑施工资料管理不正规,图纸会审工作不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施工中为了追求工期,不断的修改图纸或者还没有完全领会图纸的情况下进行经验施工。不能实现建筑图纸设计,最终达不到施工目标。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很少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对于能够简化的施工工艺或者方法比较排斥。由于规定图纸会审需要多部门进行签章,所以一般都是在施工之后进行图纸会审记录补充。不能达到及时发现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四、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益

1、切实掌握工程情况

施工前要仔细阅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工艺要求,熟悉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技术指标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做到对施工方法、工艺流程、工程进度、技术指标的充分了解,尤其是要注意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的施工要求。这样才算对工程项目的概况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便于施工管理。

2、建立全面的材料进场复验制度

原材料和构件、配件的质量符合施工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条件。以往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只注重进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只会对没有出厂合格证的材料进行质量复检。但是现在很多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是复印件,而不是厂家的原件合格证书,因此就算具备了出厂合格证,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健全的进场复检制度,很可能出现进场材料质量无法达标的现象,也就是物证不符。例如某些钢管的规格和石油用管、普通结构钢管的是一样的,但是材质却有差异,前者强调可焊接性,而后者不宜焊接,因此,如果不对材料进行复检,就很难判断正确,造成材料规格合适而材质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可见,过度相信材料出厂合格证或者复印件是不可靠的。

3、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由于现代建筑具有规模庞大,工程结构与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决定了工程进度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度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预防;另一方面也便于来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对策,事后进度妥善补救,以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建筑进度的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

人是生产力创造中最积极、活跃的要素。注重提高施工参与人的水平和素质对于形成好的建筑产品质量以及施工管理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搞好施工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了解掌握。建立定期的员工学习、培养考核制度,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

5、加强安全管理

任何建筑施工项目只有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其它工作,所以在安全施工和抢工期中一直存在较突出的分歧,因为如果要抢工期必然在各个工序都要压缩时间,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所以,企业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在项目施工中都是采取全员风险责任制,即项目部全体员工都是安全责任人,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并采取项目施工安全旁站制,即只要施工现场有人作业,安全工作人员就不能离开。如此,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经济上的投入能正常发挥作用。

6、注重索赔管理

施工过程中,工程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工程变更、设计变更等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项一旦发生,将会带来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发生变化,施工企业应第一时间保留好证据,这是决定索赔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和相应程序向业主主张索赔,从而弥补损失。

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大数据;优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36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大数据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大数据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图书馆管理、提升图书馆价值,是高校图书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大数据在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是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另外,校园文化网络的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内资源的重要储存场所,也要进行改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带动了高校图书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技术的便捷和高效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主要表现在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非常快速的完成,体现其高效率的优势,可见,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巨大帮助。

1.2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

提高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是高校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主要原因是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具有多种优势。首先是大数据技术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海量存储,并且可储存各种形式的数据;然后是大数据技术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速,大数据技术大大简化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了有序整合,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精准化。大数据技术具有分析、挖掘及预测等功能,能够在海量资源中根据客户要求,为用户提供准确、清晰、具体的信息。

1.3 有利于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在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都很重视对数据的分析,很多企业或者单位所做的项目和课题都需要分析数据,其分析的结果影响企业和单位决策,可见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大数据运用于图书馆信息管理也为图书馆拓展了增值服务,高校图书馆储存了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一些企业和单位所需要的,因此,高校可以有偿向企业或者单位提供图书馆信息。另外,数据分析服务以及数据挖掘服务业会逐渐成为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由此可见,拥有信息处理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其服务范围将得到更大扩展。

2 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实践方法

2.1 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挖掘平台

让高质量的图书馆资源得到利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来记录用户的行为。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监控客户,了解不同类型客户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在采选图书或者数据库时,将信息用评价工具进行评价,挑选出符合需求的资源,尽可能避免采购人员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采购资源,客观地依据客户需求来进行资源采购。数据挖掘平台还有评价功能,在采购后的资源投入使用以后,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观察用户在使用时的反应以和对资源的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图书馆资源的质量和针对性。

2.2 通过用户数据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能仅限于图书借阅以及查询这些基本服务类型,要进一步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一般学历较高,思想也比较先进,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开展个性化服务。传统查询书籍的方式是通过图书馆系统,开展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图书系统。另外,使用户需求系统与新书录入系统相连接,当有新书入库时,一旦新书的信息与用户的需求相符合,系统将自动向用户发送消息,提醒用户有新的资料录入图书馆,让用户及时进行查阅。

2.3 大数据储存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一般进行纸质书籍的保存,但由于纸张即使保存的很好也难以避免受到损坏,大数据技术让图书馆资源走向了数据化,使资源完整且长久的保存下来,这对图书馆的储存设备提粗了一定要求。同时,要注意大数据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版权等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储存文字资料,还能存储音频及视频资料,丰富了图书馆资源的类型。

2.4 丰富图书馆设备

大数据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它能得到成功应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对软件水平、硬件设施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难以使大数据技术得到应用,另外,要加大资金投入,数据储存以及设备改造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利用价值,使图书馆成为用户寻找资源的最佳场所,体现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3 结 语

通过对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高校图书馆优势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革新,让图书馆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服务更加完善。对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能为高校应用大数据提供有效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姝,马春华.试论高校图书馆中大数据的特征及科学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8).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学业管理

当代大学生入学后,父母不常伴左右,不像高中那样勤督学业,因此容易放松学习;在校期间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外,自己可以支配许多时间;网络游戏的诱惑使一些意志不坚的同学出现学业危机;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厌烦,对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或目标茫然;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目前高校班主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班主任,师生年龄相近, 容易沟通,但是工作年限短,实践经验欠缺,有时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工作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第二类:采取“大撒把”策略。班主任在选好班委后,就以自己工作很忙为理由,很少在班上出现。

第三类:“保姆型”班主任。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班上任何事情大小,他都亲自出马,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整个班在他的带领下,在学校的任何集体活动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几年下来,却发现该班的学生依赖性很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第四类:这类班主任有这样一种认识:高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学习搞好,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他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几年过去了,发现该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很有个性,学习上均各有所长,综合能力较好,各级统考的前几名、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成功者中均有他们的身影。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价最高的是第四类,也就是说学生最喜欢能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并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出好成绩的班主任。

高校班主任是除了任课教师以外,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学校制定的学生发展规划和任务目标都是由班主任传达和监督,对于学业管理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一股力量。高校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就是把自己和任课教师的育人影响力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进而培育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来讲班主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就要跟同学们强调学籍管理、学生手册等学校规章制度,告知学生毕业要求和获得学位要求;以就业需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使同学们早日明确方向,理解大学学习的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教育。

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在明确本专业方向后,就能够基本了解以后的就业出路和发展方向,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有目的的培养自己在软硬件方向的能力,而不是迷迷糊糊荒度四年。

二、实施学业预警

学业预警是一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促使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引导和监控。可实施的方法如下:

第一,在整个学期与任课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实时获取出勤和表现情况,在考试前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防止学业继续下滑。

第二,每学期初,班主任通过教学办获得每位学生上学期的成绩,针对成绩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学业帮扶计划,与学习困难生促膝谈心,分析成绩不及格原因,安排学委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一帮一”,纠正心态和方法上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每个学年开始,教学办负责汇总上学年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将学生名单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严重程度,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谈心,找到成绩不及格的关键原因,学校、家庭、本人三方联动,共同帮扶学生走出学业困境,避免累计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最后无法拿到毕业证。

大部分收到过“学业预警”的同学能够在问题的萌芽阶段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早端正学习态度、重新拾起对学业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学业预警的实施,一些同学在班主任的关怀下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班主任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班主任要鼓励、安排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生活。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比赛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增强才干,提高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项目当属参加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兴趣与能力。例如,我班学生参加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华北五省市大学生计算机竞赛”、“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天津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竞赛,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查资料、编程序、设计图纸、购买材料、亲手制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业管理是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自身角色,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班主任应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学风,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成才。当然我们应认识到学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及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共同为班级的学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我们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所以高等教育把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成为衡量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必须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现阶段实验及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式已经滞后于理论课程的改革步伐,这已经成为阻碍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如何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新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创新打下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因此,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本课题是以考核方法的改进为突破口,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实践教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传统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学生的实验及实践课程不断增加,有些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并加强了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比例。这种情况下,实验及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也成为一种新的待研发的新课题。传统的简单计分式考核方式已经不能真正评定学生实验及实践的水平和真实的动手能力,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需要研发一套更为科学、更为实用的考核方法来提高本科的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考核应该包括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而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只注重实验操作结果,以实验报告为主要计分依据,并把实验成绩合计到相应的理论课程中,对于实践教学中的过程没有进行单独的考核。传统的实验课通常只交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教师只能对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评阅,并没有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致使大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并没有掌握实践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立体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1实验实训环节的考核

实验实训是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的,这一环节的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考核内容应包括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实际操作、团队意示、实验纪律、技能考核等,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重点细化考核分值,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值比例,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加大实验考核的力度,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考核评分标准,具体考核标准见表1。

2.2实习环节的考核

在实习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归纳整理查阅资料的能力,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在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习报告的同时,还要与实习单位密切合作。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表现等。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求各实习小组利用多媒体进行汇报答辩。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实习成绩的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实习成绩=实习报告(50%)+实习单位评分(20%)+实习小组答辩成绩(30%)

2.3毕业论文的考核

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论文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和监督。根据学生的选题、能力水平、分析论证、写作规范、成果价值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分。论文总成绩分三部分,指导教师的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评阅教师的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40%,答辩小组的评定成绩占30%。

3.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新型的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已进行了试点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加实验及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主动性,提高了出勤率,而且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对学生学习相关课程起到促进作用。

采用新的考核模式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课外科研活动,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模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此外,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模式改革也有利于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

本文研究提出的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为高等学校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实践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使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永芬,韦小敏.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实验课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 管理体系 构建 方法与途径

高校档案是随着学校的建立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记录着学校的科研、教学、党群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实践活动,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高校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高校档案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一、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从一些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再加上主动服务意识弱等。这样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很难满足目前高校形势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快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是高校的迫切需求。

(1)档案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历史记录,是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凭据。档案不仅是真实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程,而且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曾经有历史学家称“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档案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高校今后发展可靠的参考依据。档案是对知识和信息简明扼要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从中寻找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供领导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决策,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长远发展。

(2)档案管理水平是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档案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当前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历史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的需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就要认识到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来加强高校档案馆的管理和运行,使之更趋于完善。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非常重要,通过管理体系的构建,全面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增强高校档案管理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强化高校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高校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加强对档案管理的了解,增强管理档案的精力和关心,将档案管理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同时,高校各级领导不仅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要强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转变观念,努力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做实。只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档案文献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才能及时地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供信息帮助。做好档案文献资料管理工作不仅是自身责任,更是为学校做贡献,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二)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各高校当前要把制定规章制度,统一标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相关制度。首先,把档案工作制度的完善作为完成档案工作任务的前提,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例如《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制度》《重大活动建档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并且,需要汇编成册,上墙、归档,严格遵守,定期检查。其次,各高校将档案管理纳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中,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产生的途径、类型和特点出发,制定一套文献资料的形成、整理、鉴定、归档、利用、保护为内容的科学、合理、严密的相应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高校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三)改进高校档案管理方式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各高校应注重改进档案管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首先,让档案室成为独立的部门,增强档案馆决策管理能力。高校档案馆虽然是机关部门,但是大多属于党(校)办的非独立部门,只是党(校)办的一个科室,其职能主要是执行操作,这种管理模式是难以适应高校档案发展要求的。部分高校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机构改革中,先后将档案馆从党(校)办分离、独立出来,成为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由被动执行操作变为主动决策,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强信息化管理。各高校加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应用现代化手段,充分利计算机网络等有利手段,对档案文献资料进行管理,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以适应当前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再次,将档案管理方式与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结合起来,对文献资料进行跟踪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便捷、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加快实现管理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与优质高校化。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业务水平过硬、责任心强、结构合理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档案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素质是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档案馆应配备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现有档案人员职业技能,使他们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能力。首先,档案人员要多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定期学习档案工作的新知识、新方法,更新知识,了解档案政策规定,撑握档案动态。其次,加强学习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撑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术,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先进方法与手段。第三,改革档案人员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选拔擅长管理、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担任档案领导职务,使档案从业人员有责任感谢和紧迫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晓青.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问题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王翠玲.建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8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 管理 方法 企业效益

新时代的中国,企业能够一枝独秀并从激烈地竞争中获益,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是关键。高效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最大化地减少预算,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项目质量,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优质的建筑施工管理方法在业界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效仿,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巩固企业在业界的地位。

1 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

目前的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但是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1.1 施工材料方面

近年来多地区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基本都是施工材料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建材商黑心,躲过检查,将不合格的产品卖给了建筑商,同时建筑企业的不严谨查验导致使用了质量较差的材料,为以后的社会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片面自身的利益出发,为降低预算,而购买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谋求自身的价值。再者,国家对于建筑材料的检查力度不大,官员和商人之间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众多的“豆腐渣”工程出现,管理也形如摆设。

1.2 施工企业承包项目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由于目前我国招投标市场的不规范环境,出现承包商挂靠和层层转包等非法现象。这种情况下,在承包商并无任何资金进行施工运作,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转让能够从中获得利益,这使得市场更加的复杂和不稳定。

1.3 施工项目管理薄弱

施工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相互联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面的项目就难以进行下去。然而,施工复杂,项目种类繁多,很难对每个项目进行管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听之任之,各监管机构之间未形成有效联系。

1.4 施工现场管理缺少专业的操作规范

对于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相对稀有,导致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进行专业的操作演示。在此同时,非专业人员居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往往难以进行或需要专业人员的充足时间的培训,非专业人员在没有进行培训的条件下很可能发生施工事故,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施工的资金缺乏,不足以购买先进的设备。对于专业的人员来说,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表现

2.1 降低项目预算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能够降低项目预算。通过项目管理中的分解工作以及资源平衡、资源优化等一系列管理方法的使用和制定,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整个项目的蓝图。从而合理安排各个工作,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项目决策有所依据,避免了项目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企业的成本风险。

2.2 提高项目的效率

项目管理有益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巩固,让参与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项目存在的问题和状况能够及时解决,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管理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严格的执行力,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2.3 降低项目风险

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有效地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减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同时,通过风险管理,项目计划和执行状况的检查反馈和处理,能够较早地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降低了风险,也就间接性的提高了企业的利益。小的风险也有利于业界口碑的形成,提升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价值。

3 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3.1 管理要创新

(1)管理模式要不断改革并创新。建筑企业生产过程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性等特点,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创建属于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2)施工技术要创新。新的施工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价值。作为企业,要有敏锐的嗅觉和超前意识,加强对新技术的考察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活力的衡量标准,同样也为企业的生存和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管理机构要创新。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往往工程的问题就在于合同。一个项目出现状况,就会影响下面的项目。为此,各个机构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沟通。在问题面前,各个机构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要从长远出发,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配合、协作,积极妥善解决问题,在不要留下隐患前提下把项目做好。

3.2 管理要严格落实

(1)管理创新是必要的。纸上谈兵是不足以提高企业的利益。在拿到一个项目时,从一开始就要贯彻落实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做好一切工作。首先要进行施工流程的管理。各个环节,各个机构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任务安排好后要有条不紊地进行。(2)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施工材料的检查要严格。从施工材料的渠道,购买方式,运入施工现场,储存和配发等方面进行管理。后期对材料的质量、构成和标准等要进行严格的查验,从而确保项目的高质量。(3)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岗位分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培训力度。(4)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形成制度。运行企业本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施工安全检查。同时,在施工场所的周围也要进行安全宣传工作,防止人员伤亡。

3.3 管理要有发展

建筑施工管理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市场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自身品牌和文化的提升。优秀的管理方法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气象,在不断地创造利益的同时,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定位自己的市场,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从而能够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4 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是企业立足于业界的根本,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筑企业要深刻地认识到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制定符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并投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既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又能最大化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发展方向也正在向知识化、科技化进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信息管理的改变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管理要紧紧的抓住这次机会。在高校教育逐渐重要的今天,完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突破是高校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把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放在首要地位,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必要性

1.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逐步进行、逐步深化的过程,要把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到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中。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在管理上更多地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采用适合高校的管理方法。管理和教育的结合点就是信息化,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校内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层次、更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实现组织有序、管理完善。开发新型教育管理体系,对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统筹。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进行扩招已经是近些年来高校的一致选择,扩招带来的专业设置增加、生源素质变化也考验着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对学生的课程、住宿以及其他细节都进行细致的安排。在专业设置增加的同时,给学生进行充分的介绍,保证学生的参与和知情。对传统的硬性管理手段进行变革,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发展。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有制度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是时代性的最好诠释。解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的不利局面,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加强高校的管理和教学相协调的要求下,高校的信息化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信息化建设上的大投入相比,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上进行投入,更要在管理的思维和理念上进行更新。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中年管理者居多,青年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管理者年龄结构的不同反映在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就是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同。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在硬件上投入,把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就是信息化,这是一个误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在信息收集实现网格化,在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化,在反馈上形成及时有效的整体。对信息化的认识仍有待加深,有待管理者的深入思考。

2.2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信息化的保证是要在日常的建设和维护上进行充分的工作,不能因为发展的速度问题,忽视了对信息化的更新。依靠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信息化才能发挥作用。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进行升级意外,还要对信息管理进行加强。一次性的对硬件进行投入,忽视维护和运营是建设力度不足的体现。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体制创新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制度创新要依靠观念的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转变才能引领信息化的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增加,要把真正懂管理的人才引进到管理之中来。对现代化发展要在理念上做出转变,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减少传统思维的影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在教育管理之中大规模进行应用,为高校的发展做好制度保障。

3.2 建立自主研发体系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第三方的依赖程度很高,第三方负责整体的运营,负责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高校的参与程度不够。现代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学校在系统建设上转变以前的职能和作用,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投入其中。不仅要加大投资,更要把学生和老师都纳入到整个体系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方面在创造性上积极发挥,一方面让学校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

3.3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者是管理体系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对整个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一手的经验和资料,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具有直接的责任。管理者的能力和对系统的应用熟练程度,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关系信息化的有效运行。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保证管理者能够适应新系统和信息化建设。

4 结 语

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依靠管理的大规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巨大。信息化管理极大地促进高校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提高高校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坚,金慧芳,,旷强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与实现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7(12).

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预防管理; 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4- 02

1 引 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果严重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应着重考虑两方面:①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正确认识校园危机,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②工作体系的构建,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抓住监测点,一级抓一级,从底部到上部,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早解决,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要介入管理,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和学生交朋友,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心理辅导,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及时准确信息,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果断妥善处置,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①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②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③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做好跟踪服务,交流经验,展示楷模;④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高校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大局,构建和谐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

(1)大学生社交安全现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被大大强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并不懂得该怎样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缺乏安全意识。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小心一点即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此事与我无关。

(2)大学生勤工助学安全现状。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都参加过勤工助学,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呈现普遍化、低龄化以及涉及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有一半学生表示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曾有过勤工助学的受骗经历。

(3)大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现状。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安排学生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能型工作,需要用到各种专业工具、设备,由于安全教育不到位、工作尚不熟练等因素,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较弱。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家庭的保护和关注下成长,在面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在交通、住宿、饮食、消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意识较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在社会实践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生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而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所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勤工助学期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处于一个空缺状态。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不够。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指导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紧密指导,避免“放羊”的状况发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对策

1.社会实践前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堂课,包括安全防范常识、人际交往教育、应急处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不同的实践类型,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可把社会实践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编制成册,让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阅读。

2.社会实践中应该做好过程管理

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制度,做好社会实践中的过程管理。教师从大学生离开学校开始,通过到实践现场检查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实践过程,并要求大学生每天写社会实践日志,这样教师可掌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态,解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3.社会实践应做好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理

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学校要制订安全预案。预案应包括社会实践队伍管理要求,社会实践途径路线的注意事项,以及关于突发事件的明确的应对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一、实现土建施工现场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管理学存在、发展的历史悠久,并且而今的管理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自身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管理土木工程建设现场也同样如此,要不断更新具体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以往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就是土建管理现场工程的重要出发点,盲目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随着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应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危摆在对施工现场管理的首位,其次才是满足企业生产成本及获取经济效益。建设工程的现场管理包含着多方面内容,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管理,简称质量监控。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土木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具体实施,建立出健全并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与质量监督。

施工现场人员一般流动性大、为多个工种进行联合作业且多为露天高空作业的施工现场,致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管理施工现场工作,有效减少发生事故的频率,促进工程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维护性。除此以外,施工现场要很好的改善人、物以及场所,减少劳动力,使得一切和谐统一,从而在减少不必要耗材的同时节省开支。做工时工期延时或赶工都会造成工程成本、质量和安全的较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管理施工现场工作。

二、我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认为确保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而往往忽视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认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没有那么必要的。我国施工现场基本都为露天高空作业,危险系数较大,如果不很好的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作业人员将极容易产生事故。还有我国工程都是一些投入大、工期长的项目,忽视施工现场管理资源浪费、延误工期、提高建筑成本等现象。

2、 施工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一个成功的土建施工单位,一定是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核心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土建施工从业人员有70%都是来自农民工,而每年只有0.1%的大学生加入到土建施工行业,这样的数字对施工单位人才的补充无疑使杯水车薪,所以可以看出我国施工单位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有技术含量的人员较少,尤其缺乏一些高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人才的却是将直接导致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容易造成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无法展开。

3、 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混乱

我国土建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70%都来自材料费用,所以施工现场对材料管理的成效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总体造价水平。而目前我国在材料的供应、采购、堆放、发放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的工程的总体造价。

4、 安全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施工从业人员在作业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我国施工环境大多为露天高空作业,劳动强度较大,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普遍偏低,如果施工单位安全设施不充分,生产制度制定不严格,作业人员将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5、 施工现场秩序混乱

目前我国施工现场的管理都较为混乱,有些施工单位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工人纪律散漫,工作效率低下,建筑材料和工具随意乱放,整个施工现场没有一个很好的秩序,工程施工中存在这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1、加强施工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施工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在三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上要让员工诚实守信,实话实说,发现工程中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因为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隐瞒都将给施工现场带来极大地安全隐患,要养成不瞒报、不谎报的优良素质。并且各级领导要鼓励员工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并要员工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技能教育上,施工单位要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来给员工进行教育,现在理论上进行教育,然后在在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教育,切实让工人领会到施工的要领,所以培训完后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合格的才可以继续上岗。

2、 加强施工单位的材料管理

施工单位材料的四个环节主要是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堆放、材料发放,所以材料管理也就是要加强这四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在材料供应环节上,首先要严格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材料的材质、规格、数量。引进招投标机制,按照之前确定的材质、规格、数量进行招标,并请专业的评审来进行评比,最终确定材料供应商。在材料采购环节上,根据已经确定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确保材料的质量、材质、数量、供应的时间都能满足工程的需求,在采购商,要派专业人士去监督供应商的发放,对采购过来的材料都要进行一一核实,是否我们所需的。

3、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健全和完善安全培训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建立完善的职工安全操作规程,提倡按章行事,避免违章指挥,坚持长期对职工遵章守纪情况实施监督。同时,要狠抓工程施工过程,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4、 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好的施工活动方案,施工活动方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都具有指导的作用,好的施工活动方案可以讲施工现场的人力、财力、物力很好的利用起来,以最低的生产投入来实现高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个人,生产事故的发生经常会责任的相互推卸。要明确各工程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工程的质量策划是要使质量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管理部门要明确施工工序,使质量落实到个人和团队中去,提供工程施工质量。再次,要加强施工质量的具体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包括测量控制、实验控制、监理控制。

5、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首先全面的掌握各个专业的设计和工序要求,保证施工时有序到位的进行每个环节。在技术上用功夫,减少并管理施工配合问题,解决各个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执行从管理层到班组的逐级责任制,提升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各部门认真进行检查,把问题最小化。在施工前组织专门的协调会讨论复杂部位,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团队的责任及其施工顺序。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保证建筑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体细致的工作,集中体现了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不但会节约施工单位的成本,而且能提高施工单位的行业地位,为城市美化环境和工程质量作出贡献。

【文献参考】

第13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它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第14篇

一、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两个基本命题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的公共管理,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

内掀起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政府的管理导向开始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从“行政管制”向“公共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形势和相应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当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仍存在许多争议[1],这些争议集中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交叉性是否过多,公共事业管理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否有区别,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否具备存在的现实依据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也使得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了两个自然而然的追问:一是地方性高校是否应该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二是如果社会发展需要,那么地方性高校应如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这两个追问构成当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重大命题,如果不加以厘清,则会使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不明、思路不清、机制不畅。//html/zongjie/

对于第一个命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民生型政府是今后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趋向,强调服务、注重变革、讲究快速回应、要求敏捷应对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必须致力追求的目标,这些新形势和新变革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专业人才来推进和实现。因此地方性高校应该并且要大力地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是我国政府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对于第二个命题,必须首先明确,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人才,而更应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他们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能解决地方政府管理中面临的各种尖锐矛盾和突出问题,是适应变革、善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现代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往“通才”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专业,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可见地方性大学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但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诸多问题逐渐涌现,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地方性大学如何抓本文由收集整理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适应地方公共管理发展需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地方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短,专业建设特色尚未形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专业定位尚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对于该专业究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通才”,还是培养精通某一事业领域管理“专才”的问题,又成了困扰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难题。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定位模糊。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发展历史较短。2003年才有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很多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来的,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缺乏管理实践,一些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授课环节上,教学方法单一,不少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各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基本都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级平台课”原则进行设置[3]。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特色不鲜明,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主次不分,方向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考虑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没有突显地方特色、区域特色。课程本身多是“基础”、“概论”等形式,基础理论性课程较多,实务应用型课程偏少,这与当初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是偏离的。课程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私营部门之外的专业方向,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课程的简单嫁接[4],忽略了专业的特点与属性,更忽略了专业本土化的需要。/

(四)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楚,对实践教学的意义、目的认识不足,本应该具备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的行为能力没有很好掌握。少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参与应聘时自信心不足,也有的毕业生缺乏主动性,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推销意识,没有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

(五)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多数地方性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相关配套设施、条件相当欠缺。囿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只是灌输一些管理理念,学习一些管理理论,一些学校认为抓实践没必要,也有一些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抓。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非常外行的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不用建实践教学基地,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无非是找一间教室买些电脑教学生用些办公软件。殊不知,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试验和实践建设要远复杂于管理学其他专业,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决策剧场、荷兰莱顿大学的危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等都是全球知名的,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年6月2日建成的高清晰、高性能、8通道、立体背投、无缝连接、240度弧幕的电子决策剧场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实验教学基地。再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习现状也不容乐观,一般的地方性高校采取的是分散实习加集中实习的方法,即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院系推荐相结合,但这种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学生自主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难度颇高,而院系推荐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第15篇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当代社会快速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心理学的阅读治疗方式逐渐被人们所知晓。本文就这一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服务方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阅读疗法;心理干预;服务方式;可行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14—02

收稿日期:2013—10—06

作者简介:贺庆(1964—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和读者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可行性

一方面,阅读疗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在于通过图书阅读或者与其他信息材料的接触进行心理干预,帮助读者摆脱负面情绪,引导读者积极向上,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文学与治疗》中说:“我并不认为,人们必须在医生治疗下阅读文学作品,我只想提醒大家,在当今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不应当忽视文学和艺术所具有的助人康复的巨大力量,可惜的是诗人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阅读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借助于其他医疗手段,而是通过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作者无形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阅读疗法的现实依据在于高校图书馆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场所,而且,图书馆馆藏种类丰富多样,各学科文献齐全,完全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上也提供了支持,图书馆馆员掌握的知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学科,方便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阅读。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必要性

开展图书馆阅读疗法有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的有关规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范畴不仅限于传统的传播知识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也必须深化扩展。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拓展也更有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其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网络等等。这些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首先是向好友、同学倾诉或者看书自我解决,其次,才是向老师或医生寻求专业治疗,而阅读疗法以其保密、经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服务方式

(一)在校园内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起步较晚,在研究和应用上还很欠缺,因此,还有很多人对此接触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通过校园这个平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例如,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学校报纸、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媒介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相关的知识讲座、学术讨论等活动信息。开展与“阅读疗法”相关的知识竞赛、学科活动,从而使学生提高对“阅读疗法”的认知度,以减少其抗拒心理。

学校成立阅读疗法研究应用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图书馆馆员、学生等),介绍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研究进展,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互动,指导学生阅读心理类书籍,帮助他们缓解负面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学校在原有的心理辅导办公室和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设心理健康阅读室,将两者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心理辅导办公室原有的心理辅导教师本身具有专业性,因此,更适合负责学生心理方面的保健以及治疗。图书馆馆员有着相关的知识,更能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心理学书籍进行阅读。舒适轻松的环境、合适的光线能让学生更加融入心理健康阅读室,让他们更加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减少抗拒心理,从而更能接受心理辅导和阅读。

成立书友会,将成员的读后感收集起来,书友会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增进对于阅读的兴趣,加强对书籍的感悟,提升疗效。

(二)网络在阅读疗法中的作用

当前,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推广和进行阅读疗法势在必行。如何将网络服务运用于阅读疗法中,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网络的发展将人们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上网也就成了目前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调节剂。面对面地谈到自身实际情况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做到的,网络平台的建立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保障个人隐私的安全,还可以消除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顾虑、抗拒等不良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治疗的效果更好。建设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可以将网络心理知识数字化、信息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浏览,同时,也可以让图书馆员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反馈。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将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分门别类,比如,就业、情感、人际等各个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现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工具,如飞信、QQ等开展服务。

此外,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收集心理健康信息,如年龄、年级、亟须解决问题、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建立详细的心理健康数据库,那么,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哪种治疗,同时,图书馆馆员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四、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认识不够充分

高校图书馆往往认为其服务对象只是已经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面临着巨大压力的亚心理健康患者,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应更加广泛。图书馆“阅读疗法”以其自身的特点被广大学生所喜爱。它能对学生的心理负面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能够对潜在心理疾病患者起到辅助疗效。但是,它也有其适用范围。如果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那么,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是更加明智的。

(二)明确“阅读疗法”的目的,选对文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阅读疗法”治疗过程中的导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应加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各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平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和技能学习。作为“阅读疗法”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必须严格。优先选择仔细、认真、热情、愿意倾听的人员,并使其树立服务育人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选择相应的书籍,盲目选择图书和贪多都是不可取的。

(三)缺乏“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进入“阅读疗法”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存在无专门研究机构、出版物,研究论文较少的实际情况。因此,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研究进程势在必行。同时,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阅读疗法。

五、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充实,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阅读疗法”作为新的医疗服务有着巨大的前景。它为心理咨询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心理治疗领域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它为解决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余秋英.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0).

[2]付婉秋,孔繁胜.浅议运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6).

[3]吴静.大学生读者心理健康与图书馆阅读疗法[J].河北科技图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