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科研的功能范文

教育科研的功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科研的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科研的功能

第1篇

近年来,教育科研越来越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如何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却是近年来区域教育科研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下面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做简要的分析。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

根据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服务功能、引领功能,其中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功能来落实的。

1. 服务功能

第一,以提供数据分析的结果性建议或对新的教育现象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等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决策服务。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所自身肩负着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发现新的教育现象,并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念指导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采集教育数据样本,对一些热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结果性建议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教育行政决策的前提。比如海淀区教科所每年就小学六年间学生的成绩进行采样分析,为小学的减负和升学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提供非常有效的建议,依据这样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相应改革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校长领导力分析报告、中小学领导干部听评课分析等,都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改革的有利依据。

第二,以学校自身需求为内容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广为目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种服务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是指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研究什么,培训的内容全部来自于被培训者即一线管理者的需求,这让行动更为理性,在行动中加入研究。培训内容从日常工作内容入手,切入点小而具体。比如,开学初学校需要做计划,就以“如何做计划”为培训内容;临近期末,学校要做总结,就以“如何做总结”为培训内容;学期中,学校需要组织各类大型活动,就以“如何做活动策划”为培训内容,及时满足学校和干部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指培训者在确定培训内容后,要给予科学规范的系统培训,突出专业性。研究直接指向行动,学校的行动是在研究指导下的行动。

2. 引领功能

第一,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和倡导的重要内容,作为研究内容,引领学校践行落实。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出台的重要教育文件,捕捉教育改革信息,确立研究题目和方向,率领学校开展研究。如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这样的精神,海淀区启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项目,带领7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研究,目的是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等内容在中小学开展、落实。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和研究。欧美等国有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操方法,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将之引入中国,带领学校开展实践性的探索和研究。如“中英项目”是海淀区与英国剑桥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引进英国的学校发展评估标准,通过海淀区的实验学校自行制订学校发展计划、进行实施和评估,是使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领导力的项目。这个项目运用英国学校制订计划、自我评估的方式指导实验学校进行尝试,通过这个项目,让学校了解如何做自评,明白学校自评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自己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而不能靠外部来了解自己,让学校掌握证据收集的一些办法,体会“真实”的重要性。这样的方法,不仅把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引入国内,也使这些做法有了本土化的改造,让它能为我所用,生根发芽。此外,还与瑞典、中国香港变异教学研究专家与教师开展海淀区变异教学课题的研究,这一项目,通过同课异构、研讨会、课题培训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使变异教学的理论在海淀区得以实践、推广和发展。

第三,对中小学教育中薄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科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研究、改进和推广。比如网络的普及在现代是有目共睹的,开展网上英语学习,以社区化的系统框架搭建英语学习的平台,原来是区域英语学习上的空白,海淀区2013年完成“海e社区”学习平台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开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领13所项目试验校,完成包含话题学习、课业学习、课外阅读、名师讲堂、娱乐学习以及生活学习6个一级模块,30个二级模块 ,覆盖文字、语音、歌曲、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集合排序、选择、填空、跟读、情景对话等丰富体验方式。这种实体性的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习力、教育力的一种完美体现。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探索

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来落实的,下面就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1. 群体课题研究的服务模式

群体课题是在一定时期内,多所学校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组织形式。这类课题一般会由区域教科所的专职科研人员做组织者和牵头人,由区域内多所不同类别、不同学段的学校参与组成,研究的内容多聚焦于教育热点问题或课题学校在当时、当地面临的具有共性的关键问题而开展。群体课题的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引领性课题,一种是落实性课题。

第一,引领性课题。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新困难、新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常常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一致。引领性课题一般就是针对这类问题而设立的,这类课题对学校的科研发展有一种导向作用,也会为一些科研基础较好,致力于科研的学校提供自我挑战、自我发展的平台。这类课题的设立,建议参与度要广,覆盖面要大,而且应该覆盖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学校。这类课题,重在先进理念的传播、意识的培养、途径的探索。

参与此类课题研究和培训的学校较多,但每次学校参与培训的人员不多,一般为1~2名。实验学校多,具体参与的人员少,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无法保证参与人员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人员变动较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中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多为一线教师,而教师的岗位每年都会有变化,比如有的教师调动或升职,特别是涉及班主任队伍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由于不再担任班主任,就会脱离与班主任课题相关的研究,造成之前的研究很难延续和落实。此外,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课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影响课题研究理念的推广和落实。

第二,落实性课题。这类课题是针对教师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而设立的,也有根据学校的具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设立的。这类群体课题,建议培训的学校少,培训人员不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每所学校有一个团队参与培训与课题研究,保证所要传达的理念和方法被团队中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掌握,以利于推广和落实。如果参与的团队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就更能保证培训不会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不会流失了。

2. 群体课题研究的培训模式

群体课题研究多采取集中培训与跟踪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集中培训多由项目的负责人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讲解,再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集中点评和指导。

集中培训的特点是:第一,培训的内容很系统。比如“如何策划大型活动”会从策划的要素:目的、主题、立意、布局、结构、流程等方面做系统的辅导。第二,注意形式的变化。集中培训密度高,时间集中,注意形式的变化,提高培训效率。

跟踪培训的特点:第一,实行专家负责制。聘请6位离退休专家,对学校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这类专家社会性事务少,认真负责,不浮躁,心平气和,指导及时,落实到位。第二,参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伴飞项目”坚持参加领导班子每周工作例会,了解学校的具体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校园走访计划。项目组互相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3. 个人立项课题集中管理的服务模式

海淀区针对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课题,如校长委托、特级教师、年级课题、教师课题等,针对这类课题,区域教育科研所提供的是指导与管理服务。指导指统一对个人立项的课题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个人立项的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内容,由科研员做具体的指导和修改的一种服务。

同时,区教科所又出台《海淀区课题管理手册》《海淀区学校教科室人员工作职责》《海淀区课题联系人制度》等管理文件,设立课题管理平台,对这些课题进行统一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规范管理。

4. 专家指导模式

专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所内专家,二为所外专家。所内专家,是指导区域教科所科研员的主力和基础。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是区域教科所的生命线。因为这批专家,既不同于学校教师,又不同于高校的专家,他们既了解中小学的现状问题,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指导学校科研不可替代的力量。

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集中学习,发挥所内专家的作用。还可借助区域教育网络、互联网、微信、飞信、信箱等信息技术,开辟多渠道的交流通道,充分利用所内专家资源为全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

所外专家,一般来自国内外高校、社会科研院所和公司科研团队等,所外专家与所内专家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可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所外专家库”。根据区域课题研究的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灵活更新和组建所外专家的指导机制。所外专家一般理论功底扎实、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对提高区域科研的水平功不可没。一般在课题立项、研究过程中和研究成果的整理阶段聘请所外专家进行课题立意、选题、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技术线路以及进行问题的归因诊断和评估反馈等方面的指导。

所外专家指导多数采用专题讲座、集中座谈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课题,长期聘请某一专家进行跟踪指导。所外专家指导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其可能对区域内的情况在短期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有困难,所以要扬长避短,要善于借助专家的科研规范、理论功底,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 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

区域教育科所不是一个所的“单打独斗”,它是区域中小学教科研的凝聚核心、领导核心、专家核心。其主要方式就是带领学校团队进行合作研究,教科所以构建中小学科研管理体系,强调知识的积累、转化传播、交流共享、创造开发和应用评价,为广大学校彼此交流与分享各自的科研经验、研究成果等搭建平台,围绕课题研究流程管理为中心,辅之以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营造研究氛围是区域教科所一项主要的服务功能。

交流平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现场会交流、研讨会交流、读书交流等方式,还有网络方式的交流,特别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平台一方面传递区域科研的要求和信息,另一方面支持中小学从事科研的教师把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上传,这样的平台可以集储存、处理、检索和交流为一体,既是区域科研资源库,又是区域科研管理库,有利于区域科研管理机构对区域中小学科研内容和科研方向的整体管理和把握。海淀区的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和海淀区科研管理网,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这种作用。

现场会是集中宣传某一课题学校经验的一种会议形式,这种展示交流形式,是在课题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学校的一些适合广泛推广的模式和途径,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的方式。比如“高中人生规划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就不同课题学校的研究情况,分阶段地在不同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学科渗透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活动课程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等,意在固化这些模式,进行展示和推广,以达到落实和推进区域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的目的。

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教科研经验总结交流会,是区域教科研阶段性的总结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奖励科研骨干、总结区域阶段性教科研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所举办的大会,这样的大会是区域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

定期编印不同研究项目或教科研刊物,是区域教科所能够提供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交流平台。它是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际间、教师间、教师与专家、家长间的交流渠道。

总之,区域中小学教科所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应该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个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的丰富和完善,逐步构建起区域的科研文化,以文化的力量确保区域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 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 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 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 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 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转贴于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3篇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幼儿  公民道德  教育  功能  可行性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习惯、思维、人格的形成初期,对其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培养和塑成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不仅对公民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是集体行为实践的规范与标准、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与精神引导。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国家的良性发展、民族的精神健全、以及未来国际竞争所需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对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实施路径及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请教于同行。

        一、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原则。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幼儿,需要教育者根据幼儿的思维、语言、环境等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施以讲解、示范、鼓励等措施,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集体学习效应,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互相比赛,提高其道德行为的热情和兴趣。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建立教育和培养幼儿理解、识别、并自觉执行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使幼儿能够习得正确的、适量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融入社会、获得健康的心理与智力成长。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定位应建立在幼儿自身特点与社会适应性、及国家整体发展趋势所需的基础上。应注重使幼儿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求,通过示范、激励等方式帮助其塑成和加强对正确道德行为的有效执行。应注意适当根据社会发展与实际表现,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方式,与时俱进地帮助幼儿树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评价与行为标准。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在实施中应以适应幼儿心理及生理特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与实际生活需要为基本原则。一定要采取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方式,一定要使幼儿在不断温习和实践中得到鼓励和锻炼,养成终生受用的道德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家长意见一致、相互配合、积极互动,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信息提供、教育引导,使幼儿在自然、长期、完整的道德教育培养环境中养成终生受益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与经验。

        在设计幼儿公民道德教育时,首先要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习惯、喜好、基本心理状况;基本教学条件、教育环境及社会影响因素;所要传授给幼儿的道德意识的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 让幼儿认识到遵从社会主流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及生活规则,就会得到人们的表扬与欣赏,并要以此树立正面典型及榜样,靠榜样的强烈示范作用来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意识。” 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关于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专项培训,使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对幼儿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所遵循的理论、要求、方法等基础知识,并请相关教育专家与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带头人通过仔细讲解、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获得了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施能力和技巧。

        在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幼儿的接受反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不同幼儿之间在思维、意识上都是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因材施教。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与策略方式。教师也要注意收集社会上刚发生的道德或不道德案例,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可以给予一定的讲解或纠错,使幼儿的道德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和强化。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始终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在不脱离真实生活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得到适当的社会信息与前进鼓励。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成果应当由教师、家长及社区共同给予评价。应当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和加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进展。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专门建立了与家长沟通制度,通过教师向幼儿家长宣讲、提示、讲授幼儿功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使广大家长树立起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公民道德水平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热情。不仅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为幼儿园赢得了积极的社会美誉效应。

        三、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总结与分析。

        在丰富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使幼儿习得正确的基本道德意识。如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帮助他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知错就改、勤奋自勉、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2、使幼儿在持续性引导与训练中,养成道德意识与行为的良好习惯。

        3、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

        4、帮助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语言、行为锻炼中,获得心理 

        及身体素质地更好提升。增强幼儿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为进一步文化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智力与能力基础。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后,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共同引导和见证了孩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良好表现与不断提高,可以说,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使幼儿、家庭、社会及教育机构都获得了丰厚的积极意义。

        四、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点分析与前景展望。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与培养过程,应当提高全社会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贯穿幼儿成长的终生。幼儿阶段只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自身、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传承与国家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意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社会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对幼儿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更是提供了崭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代要求。所以幼儿公民道德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接收新形势下的新信息、新技术、新特点、新形式,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及其家庭真正理解与习得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的道德方面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幼儿从小养成收益终生的良好思维与行为习惯。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长期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与家长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依托,按照国家与社会对下一代的基本道德要求,采用灵活使用、因材施教的积极形式,才能正确实现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与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各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社会、国家未来所蕴含的积极影响。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形势、教育方法论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基础,抓住中国文化建设大潮的良好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成果经验。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愿与同行共勉,共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建屏,幼儿道德建设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选修课 大学语文 功能 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1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其职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高职教育在导向上的市场性、功利性愈来愈明显。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职业性”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相应减少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语文学科已处于边缘化状态。

人文素质选课究竟要不要开,要不要重视?前几年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拯救语文”,而一些高校只把人文素质选课或者《大学语文》当作摆设,只在个别班级中象征性开课。由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加上该类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有较大距离,因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处境非常艰难,不可能将之作为必修课来开设。并且这种现状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如何在高职院校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呢?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它承载着《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本论

2.1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急需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好工作,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很多不再以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为择业目标,也不再以个人理想、爱好、需求作为励志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拿到文凭以便求得高收入、好前途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

第二,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存在专业方向过于细致化,以上好专业课为目的等等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较弱,知识结构不平衡。就像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现在的高校里有不少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知识都很欠缺,就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逻辑错乱,错字连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实用写作文体格式都没有掌握。

第三,心理素质不健全。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没有追求,对事物的好坏、善恶缺乏分辨能力,比如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都让人难以接受。这些非正常现象正是高校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四,缺乏民族精神。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绝对不是专业课。

2.2人文素质选修课如何承载《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

第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选修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语言教育、文学教育、道德教育、影视鉴赏教育、戏曲鉴赏教育、美术鉴赏教育等等,它的形式和内涵极其博大、生动。可以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大学里最优秀的人文课程。开好人文素质选修课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人文素质选修课,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与发展的进程中,凝聚和积淀而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韧性,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注重整体利益的互助协作,强调个体价值的奉献精神。如: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屈原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矢志不移;李白的不事权贵;文天祥视死如归;鲁迅黑白分明的爱憎观;艾青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沉重的历史责任感,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激情荡漾,使他们热血沸腾。爱国之情和护国之心的使命感使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事件既是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也是我们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利用《诗词鉴赏》课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一诗一读,一诗一颂,一诗一写”的形式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诗词鉴赏》课程的开设既补充了学生们的人文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前的高职生对于美丑、善恶、好坏、高尚低俗等等一些社会现象,缺少基本的辨别能力,有些恶俗的现象他们居然认为那是个性,甚至去模仿。而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基本的思辨能力。比如说,辩论赛。辩论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们思想的交流和进步,这种思考、交流对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瑰宝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虽然辩论赛是一种比赛的形式,但还是希望高校能够将之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三,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的人生更充实,生活更快乐。也就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文水平的提高,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对当今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有优秀的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例如《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主要人物来获得一些正能量,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操,成为一代有美好情操的人。另外,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也可以使人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唤起人心向善的意识;在赏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在影视作品的熏陶中,使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完善。

第四,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口才、金钱、电脑是21世纪生存的法宝。但是,在毕业找工作面试时,很多学生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张口结舌,或者是对基础知识一问三不知,或者是答非所问,让双方尴尬。同样是说话,有的人却能妙语连珠,说服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这就是语言的功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要想使我们培养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才华得以施展,还必须借助语言这门工具。那么,如何获得此能力呢?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机遇。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素质;化学实验功能;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实践,缺乏创造性。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学化学实验因为其功能,正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特别把实验方面的内容单列出来,以示重视。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主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论述化学新课程实验功能与教学模式。

一、化学实验功能

我们知道,未来的社会,将是创新的社会,在化学中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面不多,但是化学实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化学实验对于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产,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

2.教法改革―重在指导,让学生放手去做。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的“导”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教师的具体操作是:

(1)阐明实验目的,导入学生实验。在学生动手前,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想问题,自主地揭示实验中心内容,并找到最佳的方案及实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可让学生先通过预习、查找资料,然后设计实验自己观察对比: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现象;块状大理石与同浓度稀硫酸反应情况,以此找到理想的反应药品;给学生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导管、集气瓶、水槽等仪器,由学生自己组装实验,再分析讨论,找到制气装置的选择原则,并学会仪器装配的关键点,这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最后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碱面和食醋制取二氧化碳、推测鸡蛋壳或水壶中水垢的成分等。

(2)演示操作,引路示范。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结束后,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a.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b.根据实验操作的体会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演绎、获取规律性知识。c.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的改革与创新。

如在完成《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后,启发学生思考:①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浓硫酸具有哪些特性?在实验中是如何体现的?②如何进行SO42-的检验?试归纳出检验的一般操作规程。③在取用浓硫酸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④许多实验中常常产生有害气体,试举出防止尾气污染空气的方法等等。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作出评价性指导,即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带有倾向性问题以及对发展学生智能和实验水平有关的问题进行讲评,促使学生认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很多长处,但也有局限性。而多媒体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运动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例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概念很抽象,中学化学实验室一般没有这样的仪器,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这些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这些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45-02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为引领,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种种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与化学能力,形成综合的化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中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理论应用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综合的化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这些化学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背诵的难度非常大。如化学元素的颜色、状态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理论讲解,靠学生的记忆与背诵,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随着化学知识的记忆量和记忆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即使记住了相关的知识,也可能短时间内遗忘。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同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和观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化学操作技能,促进了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代社会对学生化学操作能力的要求。

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对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化学学习过程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而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来,转变了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例如厨房中的油、盐、醋,卫生间中的洗涤用品,人们日常用的化妆品等都是化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再如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化学中有所涉及。通过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并为我所用,明确化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靠“体验”这一方法来实现,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学习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化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周围的化学用品和化学物质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源自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猜想、预测和假设。很多理论的提出与发明都是源自于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己发散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具体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套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根据化学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效果来评价与修正自己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器材作出正确的安排,根据化学实验过程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很多同学在非关键性的问题上纠缠,很多同学的化学实验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促进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在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与研究过程,独立思考得出独到的见解,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意识,深入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产生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习洲.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2).

第8篇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教育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高中化学实验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化学实验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化学实验息息相关。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我国化学界的前辈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形式,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和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化学课程安排中,有8个课程模块中设立了“实验化学”,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化学实验的项目有61项,其中有些实验是以前的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例如,沉淀的转化、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晶体的生长条件探究、电路板的化学蚀刻等。

从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描述和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由过去的重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和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转变为更加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为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选题与方案设计;由过去的教师为教学设计实验,转变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设计实验,这些改变使得化学实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作用

(一)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化学课程中需要记忆很多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氢氧化铜的颜色、状态以及与其他一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反应结果等,如果不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只能通过背诵来达到记忆的目的,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记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而且非常容易将知识混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直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将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实验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之外,还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不仅懂得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还会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他们的所学所想。

(二)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原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性质之后,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也可以对已知的化学反应结果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的自己的思维和学过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变。

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具有周密、严谨的安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和探究。

(三)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重要过程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学习热情、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高中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实验所具有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化学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寻求、探索知识。而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真实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四)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实验作为一门注重科学探究的学科,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地趣味性,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制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逐步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寿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科教文汇,2008.

[2]崔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第9篇

摘要:《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两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热工类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丰富、专业性强、课时多等特点。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责任。为达到培养专业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的目标,作为新能源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1,2]。此前的相关文献中报道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的优秀经验[3-6]。本文在此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热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精选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讲授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成为教学的关键。

热工类课程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组成。《工程热力学》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实际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传热学》按照传热基本概念、稳态热传导、非稳态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分为若干章节。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学科领域广泛,涉及能源类(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化工类(如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新能源材料)、力学类(如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多门课程和领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有所侧重,应充分考虑到不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产生重复。另外由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课程中的要点和基础知识。可以以“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为主线介绍该课的有关知识,建立每章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重点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进行原理介绍,仔细推导相关公式,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会混淆概念,相对轻松地应对课程。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介绍空调在夏天与冬天的工作原理、冰箱开门对室内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热力学定律进行分析,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能反映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学术水平,加强学生对后续专业方向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经济,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这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路。与此对应的是,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加大教学与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学与科研互动水平。在当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身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的难题和重点。传统的直白讲课和搜集各种习题以供学生练习只会让课程变得生硬和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普遍的抄袭作业和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教师通过对平时科研工作成果的再学习,并结合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某些方法,使学生对重要问题达到本质上的领悟。在这种途径中,教师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及从中体现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开发创新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传热学》教学时,学生往往对传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二维与三维的导热理论及方程很难理解。一般地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微观导热原理推导,得出一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和二维三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并给出几个常用的导热方程。这种教学方式中,推导过程比较晦涩,给出的方程也较为难懂,学生们很可能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将导热理论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或者采取数学建模的方法,将导热方程与实践相结合,选取最适合该问题的模型,以达到课程有趣生动、富有创新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以后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探索中打下良好基础。

(二)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呈现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在《传热学》的讲授中,一维的传热理论和公式很好理解和应用,但二维与三维牵扯到微观传热理论,以至于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传热方程较为抽象难懂。因此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描绘各向同性材料的微观传热过程,让学生理解不同形状材料在具有不同位置的热源时如何进行热传导。通过绘制动态的卡诺循环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理解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制成的原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信息量大、内容广,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部分和原理的学习,板书不可缺少,使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紧跟老师的思维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三)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调研小组,每五个人为一组,选择新能源与热工基础理论相结合的课题,通过查找国内外科技文献,调研总结新能源专业前沿知识,形成调研报告,锻炼学生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提前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奠定基础。各小组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并通过文献调研,形成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系统。课程结束时,各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授课老师根据报告提出问题,该组同学进行即时答辩,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在成绩的评定方式上,可以设定了四项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课堂笔记,通过此部分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锻炼学生提炼课程重点内容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根据每个小组的调研报告、PPT展示、答辩情况打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部分是每节课结束前的思考题,采取加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四部分是传统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为课程讲授的基本内容,专业性强的理论部分强调定性了解,让学生对热工基础有个整体的认识。

随着新能源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热工基础理论散发出强大的活力。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61-62.

[2]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6-237.

[3]武和全,姚永腾.对“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5,(4):90-91.

[4]武和全,吴云强.提高“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67-268.

第10篇

>>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走进图书馆的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云计算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2.0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2.0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论军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为在校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可行性研究 有关图书馆引入智能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义务教育学校承办少儿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情感教育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职能的作用与发挥途径 保定市图书馆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书馆自动化可行性及其系统功能探析 论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尝试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思和.让人文教育走进日常生活[J].世界教育信息,2005(11):49-51.

[3]曹兴戈.回到“健康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9(6):2-5.

[4]伍育琦,陈国生,向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5]金慧峰.国外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4-175.

[6]王晓东,许宪国.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23-24.

[7]孙启存.探索图书馆里的思想:讲述图书馆的重要作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1-2.

[8]初红霞,朱丽娜.先生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卓越贡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3):85-86.

[9]赵达雄.先生与中国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0(12):48-54.

第11篇

一、整体贯通,夯实教研组建设的基础

教研组是落实各项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强化教研组的构建,完善教研组的功能,需要整体贯通。新的课改研究推广以来,语文教研组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优先的理念,系统思考,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推进课程改革。教研组的构建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对课程标准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巧妙地缩小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的差距,积极稳妥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全组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思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聚焦课堂;同时还要具有关注课堂效率的意识,积极合作探究,把充实的经验成果内化成为教师的常态教学艺术,打破原有的教师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局面,强化教研组的集体研修能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整体贯通的组内教研模式。我们还要积极组建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的研修中心,逐步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课程,形成整体贯通的教研格局。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施动态研究,促进教研组功能的完善

教师既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基本依据,教研组内必须强化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以便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全组教师要在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自己专业技能的不断发展。教研组要积极推进科研,创建以“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研小组,深入开展研究,并以实践为指导,积极开展研讨,形成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为宗旨的课题研究;组内教师科学地开展备课、磨课、观课等活动,通过“议课”进行集体会诊,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因素,形成良性发展的思路,并形成共识,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开展校本研修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研组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大赛、新课标研究教学成果大赛以及读书交流、备课主讲、专题论坛、跨学科研讨、课题探究等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研修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效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积极有效地推进语文教研组的构建与功能的完善。

三、创建文化平台,形成教研组构建与功能的特色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1新课程中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的功能

1.1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重要过程

非智力品质又称非智力因素,从广义来说,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它是相对人的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有l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更好的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阵地。结合Ⅸ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塑造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中可见科学重要目标。“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新课程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3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经验、产生大量的问题,学生利用相关的资料将得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1.3.1化学实验事实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

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提供化学实验事实。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的概念和理论,一般首先从认识物质的性质人手。而物质的性质,尤其使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使物质发生变化才会表现出来。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获得直接的化学实验事实,而且在化学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学生逐步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

1.3.2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掌握和提高化学实验技能

毫无疑问,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实验技能最终要的手段和途径。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巩固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和提高实验技能。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化学实验中获得有关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创新是多种思维和能力的展示和综合,是多重实践的迭加和智慧的结晶。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必须提倡科学探究。而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式,应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类已有知识的同时,模拟其发现过程,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的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能力,是学生群体对自然规律及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索的一种综合能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的,它与实践教学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而化学实验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最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途径,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就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在新课程中的许多高中化学实验就是利用其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此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2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学生的质疑心理

敢于提出疑问,善于发现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而由质疑进而深入探索,就会使人们观察问题越来越独到,反应越来越敏锐,提出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见解也就越来越犀利和深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设计的实验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对学生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质疑,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思维性极强的_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十分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前言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于该门课程的丰富内容和人文色彩特别显著所决定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人文精神,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未来的知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大学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文学、文化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并努力促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及理想人格的建立,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

一、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缺失,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如果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因此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1.重视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往往低于普通高校,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修养较差,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低下等突出问题。加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生存在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甚至有很多学生上进心不强,无事生非,课堂捣乱已成家常便饭,课后作业不是抄袭就是不做,而自我感觉却很好;好多同学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因此,高职院系迫切地需要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目的、增强信心、刻苦学习、关注社会、爱国爱家、关爱他人已经刻不容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教材,以阅读教学及口语交际训练为依托,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每节课都要明确并落实德育目标,以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使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高尚的情操,以高昂的情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可见,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中担起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这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语文教学中以文学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条件。从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到近现代的鲁迅、郭沫若、等伟大的文学家,不仅自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而且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无不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挚爱之情。在分析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时,教师应注意拓展知识,引入更多的作品,让学生从历史、从现实去认识爱国主义对国家、对自己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创新内涵承担着对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重任。大学语文通过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使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真正具有创新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创新中进行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的主动性。教师要避免将大量时间花在课文的内容分析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个体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多加鼓励,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激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它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是创新型的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首先要做创新型的人才,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科学合理,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其企业文化、团队精神需要较高基本文化素养的人才,甚至连会不会用普通话作自我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的第一关。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服务社会,突出办学特色,在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爱岗敬业、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与人交际等诸多人文精神与行为的培训。而大学语文课程的选文都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共建大学生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它专业技能课程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结语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性。高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新红.立体构建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第15篇

【关键词】文科实验室;方法创新;功能定位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学者认为文科实验室的重要性主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进行探究,如陈晓梅(2008)、杨红伟(2006)、杨志安,吴炜,高亮(2009)、赵红,李著成(2011)等。但是这些研究观点表明,当前,文科实验教学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没有挂上钩,这种倾向容易使实验教学水平降低,实验教学难以融入最新学科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文科实验室的方法论创新功能定位。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高校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

与理科实验室一样,文科实验室不仅仅承担教学功能,还可以承担重要的学科建设功能,可以为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在设计和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时,应该要计划让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应该相互促进,主要原因是:

一是主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社会科学教学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逐步融入了统计学、数字模拟以及其他可重复、可模拟分析技术。许多社会学科都力图在大量社会事件流、人群和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和意识中寻求某些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这些学科与其他文科较差领域,都在进行大量的调查、数据收集为基础的模拟分析,力图找出各类社会现象与社会事件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控制的实验方法,这一类研究方法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就,不断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也使使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过度依赖于从逻辑到逻辑的演绎方法和模糊直觉判断方法。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主要创造和推广的承担者,适应这一趋势是十分必要的。文科院系要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可以从社会实验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科学教学教育改革。

二是社会科学实验已经成为系统的方法论,社会科学实验本身演变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其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门新学科的发展,这就使得实验室必须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论示范中心。调查方法论、统计方法论、计量经济学、仿真模拟等技术日益推广到社会科学各领域,方法论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并取得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文科实验已经成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并将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与素质基础。而方法论教学必须以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应用示范等想结合,并配备大量的应用背景材料,如数据、案例以及研究方法示范材料等,让学习者反复练习和体会。文科实验室的软件材料的不断升级,是实验教学使用学科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因此,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效率、教学使用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依靠教学者的方法论创新、体会和研究过程中材料的补充、完善,使得实验室成为真正的创新示范中心。

三是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与方法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传授方法论、基础理论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和方法。大型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团队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在大型研究项目下开展实验工作,既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又能让学生体验研究、考察社会的具体方法与组织过程。在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尝试以实验中心为依托,组织学生团队、教师研究团队服务于大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积了科研与实验教学力量。

因此,高校文科实验室应该肩负双重功能:一是实验教学功能,二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示范功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功能。大多数研究文献大多重视对于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的重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围绕教学功能的完善、实验室使用效率与教学领域的扩展问题进行考察,但是,对于研究示范、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还认识不够。

二、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

出现对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广与创新不相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科院系,并不十分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内研究方法的推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理论来源、内容的介绍,而忽视理论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体现在科研评估中,只重视研究结论,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这样的教学与科研方式,只会造成对知识的机械理解和简单迁移,不能够让研究者、学生得到方法创新的体验。方法论可以迁移,方法论的迁移与知识的迁移是有区别的,方法论的迁移有对研究背景与问题背景的控制,知识迁移只是前提的认定与演绎的结合。掌握方法论,可以掌握、控制高效率创新知识的途径。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评估和推广,实际上就没有重视人们对于研究效率提高的贡献,也就无法认识实验室在研究方法创新、示范、研究方法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2.文科实验师资薄弱。当前文科实验学科的师资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学科教学者有相当一部分在方法论创新研究上投入不够,方法滞后,不重视实验方法在自身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大多偏向于实验设施的技术管理,不是文科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其结果必然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的确定非常随意,教学效率低下。实验室肩负的创新方法论创新功能、推广功能也就无从落实,既无法设计这种功能,也无能力承担这种功能。

三、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互动机制的建立与改善

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方法论创新与示范功能对教学功能的驱动与促进作用,说明现有文科实验室建设理念必须更新,并有完善的机制作为新观念落实的保障。

1.加快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基地、中心建设,发挥这些基地与实验中心在方法论创新中的示范作用。依据这一规划精神,文科院系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实验室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功能定位,并贯彻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

2.重视方法论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地位。理论与思想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方法论创新的支持,思想来源和证明往往显得十分困难。重视方法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作用,就会促进高校在进行文科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嵌入方法论创新实验的功能。这也是克服高校在文科实验室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的随意性的重要保障措施。只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方法论有了解,有需求,有体验,才有可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促进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尤其要加强文科教师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采用的方式是以实力雄厚。实验室建设成功,实验室双重功能已经发挥作用的大学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大学教师关于实验教学为主题的访学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其次,加强方法论、实验学科学术交流。可以将方法论实验作为学科建立起来,并加强学科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法交流。其三,文科教学院系要组建方法论与研究实验开发团队,进行研究方法与研究实验的创新与推广,以提高整个院系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力,并负责开发试验教学课程,慎重确立教学内容。

4.加强文科实验方法、教学课题的科学研究立项与资助。加强对一实验分析、模拟分析方法为特色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自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晓梅.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2),98(4):62-64

[2]杨红伟.财经类实验室发展探索[J].科教文汇,2006, 11(上):54.

[3]杨志安,吴炜,高亮.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对策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8):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