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第1篇

关键词:“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

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具有艺术类院校的创新创业典型特色,多次被教育部和北京市授予“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等荣誉,仅2017年就荣获了教育部三项荣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开展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研究;21世纪初,学校对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不断探索总结;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对毕业生创业团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等。通过以2017届艺术设计类专业“90后”毕业生创业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学校17个创业团队、30多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对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一、“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特征

本文选取了2017届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中的17个“90后”优秀创业团队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涵盖了学校的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团队都获得了学校及北京市教委的资金或场地支持。1.创业地域选择明确。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选择留京创业,原因在于毕业生已经在京学习、生活四年,对北京的环境较熟悉和了解,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创业团队认为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在京商机多、市场大、收益好。2.创业起步时间早。调研创业团队项目启动时间,可以发现“90后”创业团队起步早,也给创业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便于团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节约了创业时间成本。其中,有35%(6个)创业项目是在大二年级就开始启动,另有35%(6个)创业项目是从大三年级启动,剩余创业项目为大四年级或毕业时开始的。虽然起步早,但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积极性不高,注册公司的仅有4个项目,也说明创业团队对公司注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3.创业得到家长积极支持。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创业梦想积极支持,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去用人单位就业,甚至在创业之初还给予了资金帮助。这说明目前“90后”大学生创业氛围良好,不仅是政府和高校在积极推动和扶持,而且学生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并取得家庭资金的配备。4.创业启动资金所需数额较小。17个创业团队项目投资规模从1万元~35万元不等,其中3万元~10万元的项目比例达65%(11个),说明设计类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创业资金门槛较低。对于他们来说,设计类创业项目启动时,有几台电脑,掌握设计类应用软件,通过创新创意智力活动即可开发产品及服务,开始创业,对比其他创业领域减少了投资固定设备和租赁场地等费用。5.创业项目体现社会责任感。17个创业团队项目内容多依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涵盖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美术教育、艺术衍生品等领域。可喜的是,“90后”大学生在创业领域中加入了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因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他们自觉地把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业项目中,出现了藏文化手工扎染、敦煌艺术衍生品等项目。

二、“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分析

1.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高。从创业项目类型看,学校学生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关联度高。例如:服装、首饰、箱包设计类项目11项,其中少儿美术教育类项目4项,艺术衍生品类项目4项;产品设计类1项。2.创业梦想多源自专业课教学。从创业项目起源看,学校“90后”学生创业“点子”源于“一门专业课的启发”较多。有的项目源于在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调研,在了解了艺术类产品设计、制作、宣传、售卖等相关流程后,学生发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冲动;有的项目是因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受到了创业教育,启发了学生的创业想法;还有的是把课程作业上交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转化成了商品,获得了利益,走上了创业之路。3.教师引导发挥重要作用。调查中,有9人次提到学校教师对自己创业项目的帮助最大,涵盖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教师及校外创业导师。学生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而且还要注重育人和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正是因为教师们的引导,“90后”大学生们才有了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或创客的理想。4.注重传承创新专业知识。“90后”大学生注重继承传统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创新发展运用到设计领域中。有30%(5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校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反映了“90后”大学生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时从中汲取养分,而且还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性,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的消费商品,产品备受好评。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7-017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也非常重视,将“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课程教学、走进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整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融人创新创业的理念,以创新创业综合案例为指引,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2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各大高校大力提倡并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实际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有了创新创业思维的理念,能够发掘生活中的商业机遇,成为具有开创个性、创业能力、独立工作以及管理能力的职业人士,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加入创新创业理念,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突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

2.2课程设计思路

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载体,选取合适的企业素材以及创业素材,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技能进行实际锻炼,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和书写文档的技巧,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课程设计

该课程设计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特点(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学习之前的导学课中引入创新创业思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的线下课程授课部分,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基本知识技能后,在线下的最后14课时里,以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为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有关创新创业部分的具体课程设计如表1。

2.4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该课程设计是在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设计的,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上28课时,线下28课时。在实施该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开课前的引导课里,需要导人该设计中的第一个设计点,让学生知道创新创业是怎么回事,怎么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让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开发团队,以便后面分组完成综合创新创业项目。

2)课程设计里的市场调研、评价项目调研,确定具体项目和编写项目申报书任务需要在学生掌握了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里的Word、Excel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网络查询资料的能力之后开展。

第3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第4篇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创新实践基地应依托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并下设专业的实验室(如:数据分析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作为开放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一方面应当考虑充分借助于原有创新实验资源展开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应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培育、项目孵化、师资培养等工作由项目孵化中心领导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项目孵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承担创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辅导的教师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和校内,还包括基地聘请的校外其他专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基地在具体运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吸纳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基地的日常值班和项目具体业务的督办。

二、创新实践课程培育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来源。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培养的“沃土”就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既来源于正常的教学,同时又融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元素,更关注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适合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深入挖掘、整合、充实、开发现有实践课程、实验项目,长(固定课程)短(短期培训)结合,简(单项实验)繁(综合实验)结合,多点(不同能力侧重点)结合,内(校内)外(校外)结合,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工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课程培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课程的改革,另一部分是新课程的开发。

(一)原有课程改革

根据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原有课程的改革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侧重点展开。课程改革应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对授课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表1是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实践基地近期启动的改革课程。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为例,课程邀请连锁企业超市发集团培训部经理李丽娟女士担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理论教学和课堂的案例教学之外,还包含了到企业中去实践的环节。与以往单纯的企业参观不同,此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借助于校外的实践资源,不仅要求学生“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嘴巴问”,更要求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到企业中实施。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方案实施的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开发

基地近期开发的一门平台课程是《ERP系统应用》。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课程包括ERP软件系统的计算机操作、ERP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知识问答,以及ERP现实应用的情景剧拍摄等多种内容。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ERP系统作业流程的熟练掌握。课程还引入“合作企业”这一校外实践资源,不仅为学生课后学习开辟了方便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到真实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此外,在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的“第二届ERP全国大赛团体赛”中,我校团队从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等院校的18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全国仅9组入围),并在决赛中获得优胜奖,指导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物业管理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就业及学生的需求增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发起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外物业方向的两次专业讲座,主讲人连奕对物业行业前沿发展和经典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地以此为切入点,邀请在物业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该行业非常熟悉、热爱的连奕老师开设了这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专业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测评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项目孵化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为创新、创业、科研、社会实践四类项目的提供指导和平台支持。

(一)项目选题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项目选择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来源:1)由孵化中心结合学科竞赛确定的训练项目;2)由指导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提炼)为开放实验项目;3)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外协项目。这类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定是由指导教师公开项目选题,由学生报名申请,最终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自下而上”的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组团队申报的自拟项目。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公开答辩,由基地孵化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含量、社会经济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通过。之后,可由学生自选教师或由基地委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鼓励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的组合,更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综合成长。以“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创新实践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选题的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培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评审李健博士为指导教师剖析了众多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了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和指导经验,启发教师对项目选题的思考。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选题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逐一进班对学生进行选题的动员,并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的形式,将辅导安排写入学生课表,对经济管理学部所有新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多次进班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拟选题的辅导和答辩工作。所有学生都自组团队申报了课题,并以PPT的形式参与了班级选题答辩。之后,优秀课题团队可代表班级参加学部层面的汇报和答辩,并评比出学部优秀选题。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选题招标工作。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基地部分指导教师也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如:范文晶老师的《关于校园速递业务“快递小子”的建立》项目、徐丽老师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研究》等。这些选题通过学部平台公布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组成项目团队。第四阶段,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各确定团队填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基地在对申报书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组织学部的相关专家对各申报团队进行公开答辩审核,并最终确定上报学校的项目名称和申报级别。2013年经学校审核通过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北京市级项目21个。

(二)项目引导

项目执行过程中,基地配备专项指导教师跟队辅导,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标准,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基地孵化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功项目经验和方法的深入总结,借助于TRIZ(萃智)创新性教育理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据可循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任务方案。并将归纳得到的创新规律和创新技术有意识地推广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起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的各项学科竞赛为例,基地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制度激励、过程控制、专项辅导、重点培育。

1.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激励暂行办法》和《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激励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对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以及取得成果后学分换算、奖励给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说明,同时对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如何认定进行了解释。

2.过程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基地加强了过程控制,设置的主要环节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和验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基地所有实施过半的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中期答辩,对参加校级答辩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预答辩。凡是通过中期答辩的团队,基地才下发资金使用卡,以此来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质量监控。对于个别进展缓慢的项目团队,基地也通过“亮红灯”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及时完成相应的进度计划。而对于项目的结题验收,建议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项目取得成果,如商业计划书、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案,基地孵化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成果向对口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可在小范围内以“创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实施。

3.专项辅导

基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以“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为例,分别为校内、校外的学生组织了3场和1场不等的培训,“市场营销大赛”更是举办了5场合计30个学时的专项培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地针对项目中普遍遇到的调研问题,对学生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SPSS问卷分析方法”等专题培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重点培育

基地应当结合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特点,对参与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和赛事。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例,“企业竞争模拟”和“市场营销”是基地重点培育的两类赛事。在2013年基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中,这两类赛事的参与规模、取得成果都是比较显著的。其中,企业竞争模拟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华北赛区一等奖1个;基地承办了北京赛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报名参赛人数突破700人,参赛团队达到243支。市场营销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正在进行的“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资格赛的学生突破了200人,复赛团队也超过了25支。对于这两类赛事的培育,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了专业辅导团队,并引入“学生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竞赛取得的经验,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训练方案的优化,使得此类赛事的辅导能够形成一种优效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走出校门,通过承办大赛、“名家名企进名校”公益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校及基地此类赛事组织的影响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主导因素,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地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学生项目指导的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加入到项目孵化中心。指导教师以“双师型”为佳,应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承担一定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或项目指导工作。同时,基地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例如,企业挂职锻炼,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努力做到既开发利用,又持续培养,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梯队,从整体上促进指导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保障

实践基地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是其建设的基本特点,这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保障。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保障,一方面是项目开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实验室的网络环境和各类专业软件的配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指导教师。这不仅要考虑开放的基础设施,还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包括一系列开放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在大多数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对实验室“小”(时间短、数量少)的空闲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此外,行业数据库和专业案例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创新项目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基地需要收集工商专业各方向常用的实验数据、案例素材,构建专业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持续更新,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跨专业方向的共享资源。

六、总结

第5篇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如何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创业基础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如何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创业基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教学方法改革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怎样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业思维,锻炼创业技能,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从《创业基础》课程现状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广西财经学院《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二、《创业基础》课程现状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授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笔者发现《创业基础》课程存在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评价与考核方式缺少多元化等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问到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时,超过九成学生表示教学方法改革对学习效果影响较大,超过八成学生希望教师能多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因此,在实际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笔者还积极探索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等多种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而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要求教师能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特点等,制定出若干个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每一项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提出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点,任务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第二,分配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应当要采取合适时机及方法提前告知学生,提前的时间根据任务难度而定。

第三,执行任务。这个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任务执行进度。

第四,检验任务。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信展示任务成果,检验学习效果,而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要将学生互评与教师对学生评价相结合。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

《创业基础》课程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课程内容丰富,与社会联系紧密,且实践性强。基于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本文以课程创业项目的学习为例,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的实践。创业项目旨在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个创业项目从产生到运营的各个环节。如创业初期的创业想法、创业市场调研、,到创业中期的产品运营、营销策略,再到后期的品牌推广、多元商业模式发展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将创业项目的学习设计成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在n程的任务实践中激发团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解决具体任务过程中掌握创业项目的教学重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创业项目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下:

(一)提出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点,确定任务。

经过分析,笔者最终选定的创业项目教学任务为:创意卖花。“创意”是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提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要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让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发挥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挖掘创新创业的潜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意的平台;而“卖花”是针对创业项目的教学内容而提出,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商品,并且学生对花比较感兴趣,学生平时通过实体花店、线上花店、体验式花店等了解花店运营,作为消费者参与情人节、母亲节等节日卖花热潮,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有过简单卖花的经历。

“创意卖花”,“创意”是手段,是核心,“卖花”是目标。

(二)布置任务

第一,任务时间。布置创意卖花任务有两个时间节点需要把握:一是要在学生具备创业基本理论、营销策略、SWOT分析等课程基础之后;二是要留2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综合以上两点,可在学期第10-11周布置任务。

第二,布置任务。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教师需要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花,作为上课道具。笔者一般选用用满天星做的干花、鲜花玫瑰、绿色盆栽(可开花的)、用花做的书签等。教师手捧不同类型的花,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好奇心。

二是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时让学生之间传阅花朵。每一位同学都可在歌声中仔细观赏带来的花朵,营造赏花的美好氛围。

三是教师仔细讲解每一种花的类型、花语、用途等等,增进学生对花的理解。

四是让学生讲自己与花的任何回忆、故事,鼓励有卖花经历的学生分享故事。卖花不仅仅是简单卖花,更应该融入情感、情怀、理念。教师希望通过分享故事,传递情感。

五是教师通过PPT讲解卖花的相关知识引出“创意卖花”。例如讲解互联网+卖花、房地产+卖花、庆典活动+卖花的特点。

六是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任务:主题为“创意卖花”;分小组进行,两周时间进行准备,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要图文并茂,配背景音乐;PPT需包含但不限于公司名称、基本情况、SWOT分析、营销策略、商业模式、财务分析等内容。

(三)执行任务

学生有两周时间进行准备。教师在这两周内只需要简单和学生交流任务准备情况,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市场调研、材料搜集、PPT制作等。同时,强调学生要将财经类专业知识融进课程任务。

(四)检验任务

(1)分组展示。笔者上课班级一般50人左右,分6组,按分组顺序进行PPT展示。每组需要选出两位同学作为代表,一位作为主讲人,一位作为评委。

(2)采取分组PPT讲解+评委点评+教师点评形式进行。每组PPT讲解结束,由学生评委进行一一点评(本组评委除外)和打分(十分制)。主讲人需要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考验主讲人及所在团队对于项目是否思考深入、全面,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每组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细致点评。

(3)通过每组“创意卖花”PPT任务展示,笔者发现学生PPT制作精美,思维活跃,富有创意。

例如关于公司命名,有“花时间”、“心花怒放”、“依兰山庄”、“花无缺”、“花样年华”“勿忘花”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其中,“花时间”含多层意义:一是与花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要花时间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三是要像经营生活一样养育花朵,花时间培育。命名的设计能够展示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公司营销策略,我们认为:好的产品有了,怎样宣传、推广和开拓市场,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学生在营销策略这方面,综合分析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策略,注重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大胆运用自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新途径。同时,结合SWOT分析,针对目标人群细化策略。以上这些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而学生的PPT展示也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目标人群不够精准、财务分析过于理想化、人员管理混乱、公司长期运营策略欠缺等。这与学生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一定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有关。而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今后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给予学生实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增长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语

《创业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实践结果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能树立学生创业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创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着力培B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广西“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洪涛、石定华.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学术论坛,2015,(02).

[2]杜云明、盖丽娜.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第6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21-02

为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教育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苏教高[2011]1号)精神,江苏省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逐步构建了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

一、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问题发现为牵引、寓教于研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生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相对降低。对于本科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讲,他们在总体上学术转化能力有所欠缺,长期适应被动接受和传授式教学,不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但同时他们兴趣广泛,实践能力强,个性丰富,可塑性大,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强。因此,一定要在正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指导教师因素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是专职年青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没有太多太好的课题供学生去研究,造成青教师指导的课题大同小异,体现不出创新的意义;二是专职教师本身除了完成繁重的上课任务之外,还承担着许多校内外的科研项目,精力有限;三是由于创新创业项目是学生的项目,对经费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教师不允许使用该经费,因此,教师对指导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3.管理制度因素

各高校虽然都制订了比较全面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关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是只能保证项目程序、流程、格式等方面的大概规范,而项目的细节和质量却依然无法保证。如:项目成员因为考研或毕业实习等原因离开项目组;为了申报省级重点项目高级职称教师只是挂名,不参与项目的具体指导工作;经费使用不合理,经费真正用在项目研究上的较少,往往文管类项目经费剩余较多,而理工类项目却不够用;学生在填写项目申请表、季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结题验收材料时字数达不到要求,字体格式不统一,内容过于口语化,工作计划不够详细,这些因素都使得项目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方法与措施

1.培育创新理念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倡导“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应用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合式培养,一体化发展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并针对自身特点,不断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和优化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模式

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的实践创新链条,从低年级的课内自主实验和课外兴趣小组,到中年级的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再到高年级的自主创业和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和爱好,得到个性化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省、校、院(系)三级实验室建设体系,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实验室开放和共享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实践训练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项目,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龙头、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主干、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基础的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大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设立诸多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浓厚科技创新氛围;注重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选题、中期检查、答辩、校优评选、省优推荐全过程各环节的监控和督导工作,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

3.加强规范管理

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的考核标准》,从首次毕业生自主化个性学分汇总统计结果分析,此项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和鼓励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规定指导教师认真履行项目指导工作,项目所在单位将此项工作纳入业务考核内容,并根据教师对项目实际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此外,学校还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了二级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为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项目经费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资助经费应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调研差旅费、实验费、材料费、资料费、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等。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验收,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照预期目标保质保量的完成,凡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未能按时按质完成的项目,取消项目负责人2年内申报项目的资格,减少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下一轮立项指标。

四、典型案例

1.结合科研、教改,带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在南京科技馆承接了“基于4A景区申报的策划和专项培训”的科研项目,洽谈项目的同时该院还提出要在科技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科技馆参加实践。借此机会在同年该院学生申报并开展了“南京旅游文化创意策划研究”的项目,由此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依托在研的创新项目,引领学生接触社会,开展调研,深入实践。

2.与学科竞赛完美结合

“珍爱生命、奉献社会――用于防灾、救援自救设备的研制”项目在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2010年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随后该项目研制的“高楼自救逃生装置”作品又入围了由南京市科委、南京知识产权局等联合主办的“2011年南京市首届外观设计与创意设计大赛”。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科竞赛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并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学科竞赛又为实践创新项目增添了动力,使二者起到了完美结合的效果。

3.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

“中低档白酒包装的创新设计”项目针对我国很多食品包括白酒营销中包装过度浪费的现象,提出白酒包装应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创新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企业调研等方式对白瓶酒市场的过度和欺骗性包装进行了调研,大胆“提出去掉包装喝好酒”的设想,并实践了直接在酒瓶上完成原本通过包装才能实现的营销功能,最终将创新理念运用在酒厂定制的酒瓶上。

五、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了进一步健全立项机制,保证项目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学校亟待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创新”为主线,对创新创业训练的宣传、实施、保障等各方面进行集中、系统的管理,这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才能踏上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长鹏.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

第7篇

关键词:“茶色添香”;创业;要点

近年来,中国茶叶年产值逐年上涨,茶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围绕着茶产业的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本文就以宁夏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茶色添香”项目运营中的要点进行针对分析。

“茶色添香”项目概况

该项目学生团队共有5人,均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共2人。学生团队负责人其家庭在宁夏银川文化城经营的茶庄“春熙茶社”,业内口碑良好,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茶色添香”项目可以说是学生依托家庭原有平台,进行茶庄产品线拓展、销售网络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理论知识实训的良好机会。目前,项目已有资源如下:产品:“春熙茶社”所的产业品牌为厦门“大掌柜”茶铺的产品,主打品牌是福建四大名茶:“溪茶”“岩茶”“红茶”“白茶”,还有销售一些国内其他品牌的茶叶。“大掌柜”是一间很讲究的茶铺,在厦门历次茶王比赛多次夺冠,评为金奖,产业质量能有效保证。渠道:“春熙茶社”,已有近20年的销售经验,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零售规模和批发渠道。项目目标:依托现有的茶庄平台,实现品牌的再次塑造以及产品销售渠道的深度挖掘提升,为团队学生拓展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新能力。

“茶色添香”项目学生创业核心要点探析

(一)持续保证产品质量。任何产品的销售,质量是必须要首要保证的。“茶色添香”项目能够充分保证产品质量,一方面是基于“春熙茶社”在宁夏经营20年的经验和口碑,不仅具有专业的茶叶存储仓库,还具有专业的茶艺师,销售中心还设有专门的品茶区,可以提供茶产品的茶艺演示。另一方面,“春熙茶社”的厦门“大掌柜”茶铺的产品,能够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经过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客户群体,“春熙茶社”已经能够准确地运用物流,合理的根据茶叶销售的实际状况进行配送的及时调整。“茶色添香”项目,依托原有销售过程中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体系,进行创新与改善,能有具有严格质量保证基础。(二)周边产品有效拓。一方面,结合当前茶庄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就茶产品本身而言,打造茶庄自有品牌。例如,注册“茶色”品牌,依托“大掌柜”原有品牌价值寻求价值溢价,在市场中寻求可替代性产品,进行二次包装和自有品牌塑造,由此提高销售品牌的多种选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规避由于“大掌柜”品牌发生变化导致茶庄生意受损,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有品牌、拓展客户选择空间,扩展茶庄的产品线,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当前产品销售的方式,尽可能地在茶叶行业内选择不同档次的茶具进行配套销售。经过对市场调研,当前茶叶罐、茶盘、茶刀等茶具的销售具有良好的利润空间。“春熙茶社”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分销渠道,通过对渠道的有效维护,强化依托茶产品及周边产品的拓展,是有效提升茶叶销售价值的良好方向。此外,通过对茶产品衍生品的进行调研,例如“喜茶”“CoCo奶茶”等热饮类产品的市场研究,在高校周边选择适宜地段,设置直饮式产品销售也是创造利润来源的有效方式,“春熙茶社”地理位置优越,开展产品延伸,具有典型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价值提升空间。(三)营销渠道不断创新。“春熙茶社”原本的销售渠道就是依托零售以及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体系进行分销。“茶色添香”项目主要进行了如下营销渠道的创新: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专业化优势,就当前电子商务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制作相应的微信小程序就把当前“茶色添香”项目内所有能够销售的产品进行网络化展示,对产品进行深入讲解,以及销售产品的退换货业务进行明确,用更加直观化、便捷化的方式对客户进行产品演示,便于客户进行选择和咨询;二是,把目前学生的学习专业优势进行深度的转化,利用快手、火山、抖音等视频软件制作相应的茶产品宣传视频,由此进行产品讲解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上述两种方式与传统的网络销售具有典型的差异化,依托“春熙茶社”宁夏区内的实体店,能够便于客户进行选择对比以及退换货。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解决客户网络购茶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顾虑。对于原有销售渠道的深度挖掘和不断完善,是此次“茶色添香”项目对“春熙茶社”长远发展的有效改善。(四)服务创新不断优化。当前“春熙茶社”的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了有效促进与分销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茶色添香”项目目前在营销过程中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客户服务方式。一是,建立了微信营销群,把宁夏不同市县区域内的客户进行了分类建群,在群内就新产品进行的宣传推广,这样在产品信息传递方面就能够有效提升效率。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茶庄搞活动的时候,在群内进行集中促销,能够形成明显的销售量提成。而是在春节前夕,对茶叶礼盒的营销介绍,经过简短的描述、准确的分析,对产品按照策划方式进行推广,不仅能够合理的降低库存,还可以帮助客户进行有效的市场选择,充分增加了固有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客户的粘性,提升了销售利润。二是,为了保证客户服务的针对性与价值性,目前项目团队内的5名同学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化专业培训,已经对茶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产品介绍方面能够形成基本的讲解。当前项目内5名同学都在各个微信群内担任专职的产品营销服务咨询客服,每人一天轮流值班。由此把团队内各位同学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深度融合创业项目中客户服务的角色,体会在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要点。当然“春熙茶社”的主要负责人也会在项目内进行专业指导,以此保证“茶色添香”项目的有效落地。(五)学校创业培训支持。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初创于1951年,具有70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学院拥有宁夏区内高职院校面积最大的创业孵化园,良好的创业孵化保障体系以及创业指导教师体系,能够为学生创业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专业有力的保障。此次“茶色添香”项目经过学校的严格筛查,被立项为宁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对该项目的最好肯定。一方面,在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以及客户服务方面,学校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够为项目提供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调查以及客户群体分析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网络优化方案,构建客户服务质量提高体系,对于茶庄的二次升级或后续发展均能提供良好的方向,这是“茶色添香”项目落地、发展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于项目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重新建立公司或工作室,学校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或咨询,并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免息资金渠道推介,这对于学生创业本身而言就是最好的意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从政策服务、产品分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意见是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所具备的典型优势,也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六)拓展学生实训机会。为了有效践行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理念,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创新创业项目必须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不能仅仅作为一次性的项目。一方面,宁夏工商技术管理学院,在此项创新创业孵化工作中,不仅能够做到前期深度调研与审核,还会在项目后续发展及服务方面提供深度咨询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平台或创业分析。依托“茶色添香”项目,学校还可以对创业经验深度分析,就该团队项目中学生创业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提炼,在后续的创新创业项目中提供一定的意见支撑为后续的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此外,学校可以把当前所形成的良好经验复刻到其他的适用项目中。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实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微信小程序的制作以及客户服务理念融合与技能的提升,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是最好的就业实训方法。这种创新创业后续总结、提炼与升华服务,是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最有效的价值体现。对于学生后续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给予最有效的锻炼。

结束语

“茶色添香”项目是对“春熙茶社”后续发展以及品牌再次塑造的良好机会,在产品线拓展、服务模式创新及产品营销渠道拓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价值和作用。该项目也是为学生提升实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食品类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产生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声解.渠道营销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J].经营者,2017,031(007):138.

第8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当前社会愈发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社会需要创新型企业,两个原因推动了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向创新领域发展,运用大学生强大的知识技能,理论基础为创业活动注入新鲜活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将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转产,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新创业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一)要考虑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教育的基础建立在学生自身自由的创业需求上,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业方向和自身专业背景;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要注重实际应用,具备务实精神,要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授给学生;再次,创新创业相关教材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服务于学生,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创业实践,将自身经验教授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为学生积累创业的思想理念,知识技能和创业经验,提升学生自身创业技能,为创业企业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提供经验指导[1]。

(二)考虑学生创业需求现状

根据大量的研究和调研得出结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希望接受创业培?的占三成以上,具备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学生达10%,创业潜质较好,创业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的学生占5%,对于毕业一年至三年的创业学生进行调查,创业成功率约为1%,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高校要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

传统高校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要目标,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实验室配置以及师资配置都是为了培养适合一定职业方向的人才,向以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高校也要看到有很多学生是不适合创业的,将教育教学重点转向仅占一成的创业需求学生,容易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选择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做好创新创业普识教育

普识教育是高校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基础课程,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在本科教学的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开设,一般学校设置20课时左右,主要作用在帮学生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介绍当前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学生认识创业环境,创业流程,规避创业风险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创业条件与创业能力进行评估,有一个清醒的了解,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为进行创新创业专修课程提供基础条件。

(二)创新创业专修教育

专修教育面对的是创业潜质较好,创业兴趣浓厚,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高校开展约48学时的专修教育课程。专修教育要通过面试方式,寻求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创业能力测评等方式来选择学生,以实际经验教学为主,培养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协助学生理清创业流程,为学生提供新企业管理和应对创业风险等部分的内容。高校可以与学生共同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专修教育要为学生培养具体的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创业能力,将创业经验教授给学生,为实际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三)项目孵化工作的推动

高校选取部分可操作性强,可行性强的项目移植到孵化园中进行项目孵化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萌芽到成活,再发展壮大需要项目孵化工作的帮助。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需要做到:活动场地与相关设施的建设;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会,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帮助;组建孵化项目的管理部门,审核学生创业项目是否符合移植入孵化园的条件,管理学生创业资源;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这些孵化工作,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并积累前期运营基础。

(四)移植入社会

当新企业的运行步入正轨,条件成熟后,就可以移植入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移植入社会之后,导师与管理团队要持续跟踪,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支持,在两年之内对新企业进行扶植,帮助新企业顺利成长。学校应该与社会团体紧密联系,当导师与管理团队完成扶植工作后,可以通过社会团体持续关注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长期帮助。高校也应该与创业学生保持长期联系,邀请他们回到学校进行创业指导,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普遍提出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世纪初国内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各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具体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营销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与普通本科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1]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具体表现为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有开拓技术、社交和管理的技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与基础,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2]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方式脱节。

目前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但培养方式仍旧定留在研究型高校学历教育阶段,重理论、少实践,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比重偏高,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偏少,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孤立的创业课程,但是与专业其它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2.课堂教学有待改进,创新力度不够。

课堂是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支配性与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时间偏少。由于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一般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经验偏少。并且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很少进行企业调研,采集一手案例,而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匮乏,很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4.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经费扶持、政策鼓励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一般来自省厅的拨款,学校的经费配套是有限的,并且项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会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中途终止。并且学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鼓励也非常匮乏,学校缺少相关的创业园区或基地,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孤军奋战,没有相对接的创业平台和相关的鼓励措施,使学生的创业热情遭受打击。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机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支持,加上学校自身能力有限,企业与学校之间需求不对等,导致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只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具有随意性和表象化的特征,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缺乏长期性、稳定性的合作关系。再次企业自身也缺乏校企合作意识,企业作为利益的驱动体,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师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给企业技术与培训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确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研讨,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比例应上升至35%左右;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增加校外实习的时间,可以考虑3+1模式培养(即校外实习的时间为1年,包括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应该避免单一的毕业论文这一种表现方式,应该增加营销策划、促销方案、调查报告、广告策划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新创业的学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素质,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艺术学、人际交往等相关学科,学科课程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是围绕创业信息和创业经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表现的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参观企业、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与报告、访问消费者、模拟创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的特色是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课程是在校园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上,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从学校层面形成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心理环境。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托计算机与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知识量。继续广泛推行案例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进行模拟仿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引进市场营销模拟软件、信息系统软件、人力资源模拟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财务管理模拟软件和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积极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广告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内培外引,培养理论与实训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提高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学习、培训、交流,通过真实的岗位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水平,并且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教师的企业挂职可以纳入课时量的考核;其次可以把学生拉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授品牌策划、包装策略等,避免“照本宣科”的乏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外部引进充实师资队伍。从企业聘请相关的营销、创新创业专家进入课堂,通过真实的专家讲座,将行业规范与标准引进课堂,并通过真实的创业经验与营销经典案例讲授,增加课堂的鲜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4.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且对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与一定的奖励基金;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或场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三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给创业团队提供管理、财务、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四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与社会贡献率。[3]

5.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对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单位,根据承担的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自身要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养,改变学生技能欠缺的现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再次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社会舆论的宣传,激发企业家的责任心,宣传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与示范企业单位,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合作氛围。最后创建相关的中介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运行,如美国设立的“企业关系联合会”,英国设立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法国设立的“教育企业工作线”,韩国设立的“产学合作科”等,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面参与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蒲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06):42-43.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第10篇

一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是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培养为导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通过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驱动,实现与专业教育各阶段对应配套相应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遵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养成规律,本研究以四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四轮驱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O2O 活动链仿真,构建了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O2O 操练等方式,在市场仿真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创业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逐渐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

1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

(1)四力导向

遵循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依托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本研究按照专业需求调研能力标准分析培养方案设计O2O 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研发的路径,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为导向,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培养模式。

(2)四轮驱动

充分发掘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以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为驱动,本研究对经、管、文、工、法、理等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整合和再设计,形成了基于四力导向、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并进行了实践应用。具体来说,四力导向、四轮驱动四课堂联动的O2O 活动分布。2 O2O 活动链仿真

(1)市场进课堂

在分层递进的专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需设置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仿真活动,模拟市场主体,虚拟市场资源,仿真市场行为。本研究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扮演企业的角色,配置虚拟的人、财、物等资源,仿真经营场地设施、管理和服务等软硬件环境条件,学习按照市场运行的自身规律,进行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管理运营、创新创业等的全过程演练。

(2)多主体驱动

在本研究中,从创新点子的产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到成功创办企业的各个环节,均有多个主体参与创新创业仿真:①高校的学科专业仿真是第一参与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点子孵化、项目孕育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火花;②科研机构的参与是转换器,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点子和创业项目;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和平台的参与是重要推手,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帮助创新创业项目落地;④校企合作是引路人和投资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仿真提供引子和银子。

(3)多模式实验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的多模式实验包括学创园的专业公司型(指依托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创造力训练,如旅游专业学生创办的驴行梦公社)、COSMO 的跨境电商型(指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市场运作力训练,如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办的巴黎妈妈母婴用品电商平台)、香樟林的集团控股型(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投融资交易仿真的领导力训练,如CTBU 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等。

(4)多角色演练

在O2O 活动链仿真的不同阶段,本研究开展了多角色的不同仿真演练活动:①在播种阶段,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常识的普及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是什么,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②在孕育阶段,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训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成为专业技能的练习者和创新创业的学习者;③在孵化阶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实验班(训练营)等活动,让大学生从创新创业学习者的角色逐渐演变为点子策划者、项目研发者、项目筹资人以及项目经理人等;④在成长阶段,通过提供场地、启动资金、政策咨询等,让参与者演变为公司法人、CEO、CFO、CIO 等多重角色。

(5)多板块对接

多板块对接涉及通识教育专业学习播种创业思想、创新计划学科竞赛孕育创业项目、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公司运营、项目股权交易公司成长治理等四大板块的仿真训练。各板块内部之间以及各板块之间通过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指导与操作进行有机对接、互联互通,形成全流程仿真活动链。

(6)全过程培育

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的全过程培育包括创建1 学院创业学院,统筹、管理、服务创新创业O2O 活动链仿真的全过程;依托3 基地学创园、孵化园和香樟林,形成分工明确、循序递进的创新创业活动链仿真推进器;利用2 张网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进行从专业学习、网上开店、交易、融资到网下物流、配送、服务等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的O2O 化。全过程培育的目的,是实现2 对接:一端与专业课程对接,实现学科专业引领创新创业;另一端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对接,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新创业公司输送到有政府管理指导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社区众创空间或企业投资经营的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深度孵化和培育成长。

二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特点

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既使大学生因创业活动而耽误了专业学习、偏废了专业,又使其创业因缺乏专业支撑而被迫中断。针对这些缺陷,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并实施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借助O2O 平台协同校内外资源,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来看,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创新性

该体系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的培养为导向,创建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播种专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孕育专业综合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学科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成长这样一个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结合,通过多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循序渐进。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该体系,自主研发了88 门实验课程、6 门核心课程和6 大学科综合实训课程,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 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

依托该体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打造了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具体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和开放实验项目超市,将科研课题、实务项目、学科专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了学科专业综合实训平台;②构建6+X 学科竞赛体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公司和众创空间,打造了学科竞赛创业仿真平台;③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成立学创园、香樟林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一路行等众创空间,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④举行经管实验创新论坛、CTBU 大学生创业论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打造了成果展示交流学习平台。

4 良好的四化协同、三维互动、四方共享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该体系基于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了创业学院,拥有良好的集成化云端化可视化大数据化四化协同、示范中心虚拟中心创业学院三维互动、国际校际校地校社四方共享的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1设置双创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高职院校应出台在校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专利发明,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可组织“物流辅装置研发”创新项目,让学生对物流设备中的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和货车车厢等进行改良,设计辅装置,以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成果。

4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改革范围内,构建起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训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大学生创新创业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9-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趋势。在欧美国家,通过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0%~30%。欧美国家的著名高校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美国著名的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周边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产生了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微软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国,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情况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平台,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载体。十多年来,大学科技园整合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为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源泉。2013年,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近百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各省市也有数百所地方性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延伸,对以大学生创业为代表的科技创业活动的扶持工作要积极参与并提供有力支撑。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合理构建大学科技园与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培养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1.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第一届竞赛,至今已举办13届。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六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以“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之一。在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共青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创业教育工作。、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全国各高校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参加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讲堂等课外实践活动。截至2011年,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规划和相关制度,配备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3.社会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创业的调研结果。2011年,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开展的大学生创业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受访者(52.8%)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72.1%)和“实现理想”(59.9%)。在相关服务与政策方面,大部分的受访者(88.9%)缺少参加创业辅导或大赛的经历。“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58.3%)和“专业培训”(49.7%)是受访者最希望获得的创业服务。26.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与近10年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没有明显提高。

二、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1.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指导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合作、分工负责。高校成立行政管理、教学研究和培训辅导各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1)制定出台科学完善的政策、文件,在教学指导、管理实践、资金奖励和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2)开发编写适合高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规范化创业教育理论教材。强化实践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3)通过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和合作交流,邀请研究学者、行业专家,打造师资队伍建设。(4)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创建创业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创业培训和演练。(5)由大学科技园负责,配套专门机构和人员,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负责创业项目论证评估、公司注册登记和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2.发挥高校优势与地方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学生创业为区域发展聚集了创新创业人才、储备了创业项目,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高校提供人才信息、科技成果和科研设施等支撑体系。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专项资金、配套公共设施等优惠扶持。通过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配套公共设施。(1)创业项目孵化工作。政府与高校合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现代化办公场所及配套设施。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每年遴选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资助,引导助推其创业。制定大学生自主创新产品手册,实行政府专项定制定购等制度。(2)创业团队扶持工作。创业经纪人为创业大学生提供项目创业书的专项指导、市场对接、融资分析等。创业导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落实、专利申请,项目申报辅导等工作。

三、依托大学科技园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

政府和高校搭建的服务平台为大学科技园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的优势,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业项目辅导和配套中介培训服务。坚持政府扶持和高校支撑,服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实践实习与实训就业相结合。

1.借助高校内外部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科技园借助高校内外部的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高校的科技产业和教授、校友创办的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解决了初创企业发展的人员需求,又实践锻炼和深化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习实训大学生熟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毕业后还可留在企业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通过高校专项经费拨款、各种社会机构团体和成功校友的捐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资金扶持方式,用于创业课程建设、创新竞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和创业项目投资。通过资金扶持奖励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储备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团队。

2.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共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载体。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配套专项资金、制定税收减免、场地补贴等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如2012年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成立市级15个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组成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管理落实相关政策。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优势,学校科技人员的研发力量,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按照“政府扶持、高校支撑、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已走出一条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发展的新型建设模式。

3.整合社会各领域专家和专业机构,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大学科技园邀请各领域的行业专家、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的教授学者和热心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企业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项指导。可以把大学科技园成熟的工商税务、人才服务、银行投融资等专业机构的服务体系平台,延伸到大学生创业园。针对大学生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创业政策咨询和创业项目分析指导工作。对于经过评估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秀代表,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培育和宣传,在高校中树立起一批创业典型,能够更好地带动高校老师关心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宇.对接大学与孵化器预孵化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2] 姚冠新,杨道建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

[3]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J].高度教育研究,2007(3)

[4] 余文博,杨冬红等.论高校如何搭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J].经济师,2014(2)

[5] 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第13篇

一、创建“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围绕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理论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一纳入、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师资融入专业师资、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明确要求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不低于139学时、5个学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院(部)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群为基础、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群为主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业实践指导等公共必修课,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特色教材;二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立足专业创新创业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以岗位创新创业为引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每个专业开设一组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限选课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三是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四是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MOOC课程15门,自开设以来选课学习通过人数近10万人次,建起了既有校外优质资源,又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案例库。

(三)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方式

学校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化的教学方法,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化教育和针对性培养;三是对有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从创意设计、项目孵化、项目融资到企业运营全链条的指导与服务;四是鼓励教师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管理

修订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以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分积累与转换为核心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明确规定“在校期间,响应国家政策创业实践者,可休学两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参与专业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允许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以内,用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部分公共课学分和专业基础课学分。

(五)提升师资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室功能,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以39位专职骨干老师为主,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全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二是依托各专业实体和合作企业,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活动提供常态化指导和服务。三是由大学科技园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咨询、诊断、策划与培训服务,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援助。四是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每门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至今,30余名老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与培训讲座共60多场次,受惠学生3万余人。

二、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演练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学校连续9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了“班级―院(部)―学校”三级创业大赛体系。组织校级优秀创业团?参加“互联网+”、“中国创翼”“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的学生3000多人次,郑志港等同学的《宠物乐》创业项目获“建行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朱婷婷等同学的《育婴树》创业项目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汪亚丽同学的《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获“挑战杯”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加速大学生创业成长进程。

(二)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学校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连续11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涌现了一批创新典型,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等创新竞赛一等奖8人次,2010年,苗典武等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又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承办了“湖北(襄阳)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会暨襄阳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展示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与襄阳产业格局关联度高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科技成果1200余项。我校学生的50多项成果在展示会上受到了专家和企业的关注,其中,李厚毅同学制作的3D打印机因技术含量高、售价低受到与会者的青睐。

(三)开展创业俱乐部活动

学校秉承培育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成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襄职天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组织。俱乐部按照“每月有主?}、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讲座和论坛等活动。2016年学校“三创”俱乐部被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据麦可思调研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参与过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达到67%,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达到86%。

三、搭建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实训为基点、创业实践为突破口,搭建了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校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

学校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共享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场地20000平方米,建成了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等多形式孵化服务区,为全体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园为依托,搭建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服务团队结合学生创业实际,创设了“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项目建设及孵化模式,分设“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区,为初创者提供一站式、多层次、全要素服务。一是晒梦培育期。通过参与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路演等方式,进行“种子筛选”,将晒梦街铺位交给种子创业团队,完成3-6个月的培育服务;二是孵化提升期。培育项目经创业导师集体评估,通过后的创业项目推荐给科技园“拎包入孵”。采取“导师+项目+团队”方式,导师和项目团队经过双向选择开展一对一“培育苗子”, 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等服务,帮助其升级提档,成为初创企业;三是起航助推期。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团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金融投资专家提供助推帮扶服务,通过业务外包、参与经营和管理等方式,实现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大手牵小手、传帮带”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逐步达到“结成果子”。截至2016年12月,共培育孵化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126个,已经成功孵化了小微企业102家,带动了本校600余名学生就业。

(三)依托实训室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实训中心的场地、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学校整合了校内264个实验室、32个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与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12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如在汽车类专业成立了“汽车人创客空间”,服装专业成立了“服饰?创想家”创客空间及普惠型的襄职天空创业训练营3个省级创客空间,按专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专业化创客空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免费提供创新技能训练设备、耗材与技术指导,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创业能力。

(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业扶持项目

近几年,学校指导创业学生积极申报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计划、省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襄阳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等各类项目,获得扶持资金280多万元。鼓励教师在自已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第14篇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克斯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年被评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今后五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困难是普遍面临的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潜能。尽管在高职院校中提出创新创业的口号已经多年,然而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缺乏。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十精神,仍然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经过广泛观察和了解,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虽然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重视,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在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三个层面上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冷热不均。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反应比较冷淡。主要原因是高职教师和学生苦于难以找到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加上部分初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使得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口号工程”,学生只是在“被”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没有被唤醒。

(2)创新创业层次较低。笔者发现,周边的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形式比较单一,创业领域比较狭窄。很多项目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商业活动,技术含量较低,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这类创新或创业项目很容易被复制,导致恶性竞争,既浪费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也远没有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3)导师队伍建设落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导师不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或对企业运作不甚了解,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导师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肤浅,目的只是为了盈利,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4)教材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在课程选择和安排上缺乏从创业意识培育、项目申请、项目运作、项目结题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教材体系。在面向一些特定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缺乏某一领域的针对性教材。虽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完善的教材是开展扎实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体系建设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制度和评价制度,只是片面追求立项数量,树立形象工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没有进行适当引导,对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项都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导致一些项目的开展缺乏持续性甚至立项之后即停滞或终止,极大挫伤学生和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认为,高职学生应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观,这似乎与目前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冲突。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不违背传统职业观,并且还是传统职业观的发展和补充。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脱离实际,而应以勤于专业知识和热爱本职工作为前提。树立创新意识,能将专业岗位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树立创业意识,能使企业及个人获得更好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定位,客观面对问题,认真分析成因。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1)加大宣传、深化创新创业观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参与不足,与学校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仅知道有这项活动但不知道具体内容,或仅知道获奖者是谁但不知道获奖的具体内容,甚至校内优秀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也不是广为人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可以通过如下两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创新创业观念:①对于有优秀创新创业思路的项目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热情,同时这也可以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受到外界关注越多,获得的成功机会越大。②树立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榜样,并对其进行奖励,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可以是校园电子显示屏、校园网站通知公告、校园广播、校内报刊等多种宣传方式,培养创新创业的氛围。③在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进行宣传,在班级或专业年级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传达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活动,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的课程接触和了解创新创业的内容,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2)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教材选择不成体系的情况,除了尽快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外,还应当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和有关专家就创新创业教材体系、内容进行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发适用教材。修订教学纲要和编写教材和教学辅导书,增加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地方经济特色的内容(我国和地方的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体现时代性、实用性(诸如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创业项目如何调研、如何开办企业、创业风险应急预案等)。总之,这有赖于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学科专业的特点来看,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增加创业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是合适的。这类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极具实用价值,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具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学校和教师层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能最直接的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应该采取的解决办法。学校应该有效收集信息,把这些诉求及时反馈给政府和企业以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学校内部也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如应该有专门部门负责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校内政策的制定,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考核和奖励等。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担当创新创业导师;从企业引入高素质、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当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导师资源库,使学生能根据需求寻找到具有相应特长的导师的帮助;培训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训校内的创新创业导师,提高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4)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程教育和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①在学生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案例。“两课”的教学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魄力。这样既能改善“两课”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就业、创业实际;②在新生入学之时,一般学校都要求学生进行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或课外研学的活动。新生一般都觉得“创业”遥不可及,但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将学生的职业设计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奋斗目标,制定有阶段性的培养锻炼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③具有一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其专业知识分析某一创新设想或创业项目。这不仅丰富了专业课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创新创业;④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在学生实践和模拟训练中了解到实际的企业运行模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创业导师的知识面,提高缺乏开办企业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水平。

第15篇

关键词:创业设计;教学实践;优化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5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根本指导性意见。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拓宽创新就业途径,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单向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对高校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现状

为推动教育革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先后开设的与创业创新相关的课程有《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设计思维创意》《大学生挑战杯创新训练》《创新思维》等二十余门课程。这些创新创业课程初显成效,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中都崭露头角,学校也与不同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孵化园基地,产生了很多的创新项目,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但从我校开设此类课程的运行情况看,理论教学比较丰富,但实践指导效果滞后,一些创新创业类指导课缺乏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持续性不足,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性极强,单纯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则更应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实景模拟和个性化的指导。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创业设计》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之一,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1.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参与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通过设计实景给学生直观体验、感知、领会、把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达成、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和体验。这种客观的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亲身经历,强调教与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通过学生的亲历和社会实践体验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之前,把学生以团队进行划分,每个团队一般由4至5名同学组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小组来开展团队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设计问卷,开展调查,确定创业项目,交流讨论,优化方案,最终以小组形式公开展示和汇报创业方案,再由不同的创业小组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进而对各小组是创业项目不断论证和优化,经过这些环节之后,再由各小组成员独立撰写各自的创业计划书,并完成有质量的策划书为最终的成果形式。

2.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创业创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枯燥的理论教学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丰富和完善教学效果,《创业设计》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所需的信息,清楚创业的目的、创业的要素、创业的设想;做好创业心理、思想上和法律上的准备,培养优良的企业家性格特征;掌握如何在创业之前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市场调研及市场活动中的营销计划设计;熟悉筹资、财务管理和控制;懂得如何打造一流的团队和组织,如何安排创业中的生产活动,并在遵循商业原则的前提下,打造更加有生命力的团队组织。在讲授创业入门这个导论模块时,鉴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创业设计课程,思想上对于创业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通过运用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王兴与程天桥的创业的真实案例导入课程教学;在讲授创业准备这个专题时,给同学们播放创业成功的典范人物马云的和王健林的视频,通过两位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历程资料的播放,让同学们领悟每一个创业人士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各方面的准备;在讲授市场信息和市场调研的模块之前,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创业设想设计好调查问卷,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去就近的商业街或创业目标地实地调查或采访目标人群,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对不同团队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甄别,使学生掌握自己如何更好的进行调查之后的分析和有用信息的获取。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渗透在每个知识模块的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每个团队所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团队设计,通过模拟实战训练或路演的形式,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全过程。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企业调研、创业园走访、创业计划书展示评比、交流讨论、参加创业比赛等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实战经验。创业课程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成功的创业实践,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在教学中将创业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效地嫁接,为培养具有独立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又勇于实践的学生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和创业技能的实战训练。这样的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市场、理性定位、寻求商机、组建团队、制定计划,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理念,真正做到既能够仰望心空,又能够脚踏实地。

4.教学效果的优化

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它是多种能力整合的社会创造性活动,因此,《创业设计》课程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营销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课程教学旨在培养既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有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环节要实现如此庞大的教学系统内容,并且要被学生所接受,又能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效果的反馈和不断的优化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几年的教学中,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都在不断的总结中提高,不断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即时加以改进,从最初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到注重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从最初单纯的注重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从最初传统的理论灌输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使学生们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在实践中全方位的参与、直观的感受、独立的设计各自的创业项目,课堂上自信的表达各自的观点、交流思想,提交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每一个环节的历练收获的是满满的硕果,很多同学的创业项目计划获得上海市级或校级的创业项目立项,并在历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学习研究成果向社会的转化,也有很多的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这些都得益于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结语

时展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应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力点,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2015〕36 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政府.

[2] 王晶,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探索,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