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三数学相关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SPSS 理科成绩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1.引言

数学是中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并在中学的各级各类大型考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在理科中的物理、化学。在中学里有这样的说法:“数学学得好的同学,物理、化学也一定学得好。”与事实基本相同,所以被广泛地接受。事实真是如此吗,这种说法是否有可靠的理论和科学实验依据呢?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用分析结果来证实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进而挖掘出成绩背后的某些信息和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和规律去指导和改进教学。

SPSS for Windows是在SPSS/PC(for DO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三大统计分析软件之一。SPSS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并了解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输出管理等。其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为好几个统计过程。SPSS还包括专门的报表和绘图系统。[1]下面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某中学高三两个理科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摸底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试图发现一些对中学教学有用的信息。

2.描述性统计分析

先在SPSS的变量窗口中建立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变量,然后把三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分别输入到数据窗口中。数学成绩是150分制,为了方便分析,可以先把数学成绩转换成100分制。操作步骤如下:单击菜单栏中的Transform菜单,再单击Compute命令,在Compute Variable对话框中进行换算。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操作过程为:按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Descriptives的顺序打开Descriptives主对话框,从主对话框左侧的源变量框中选择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变量进入右边的Variables窗口中;单击Options按钮,在复选框内选中Mean、Sum、Std.deviation、Minimum、Maximum、Range和Variance要求计算的描述统计量,单击Continue,然后在主对话框中单击OK按钮。在输出窗口中便得到两个理科班的三门课程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如表1。

表1列出了两个理科班104名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此表中,从左到右为:变量名称、观测量的频数、分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标准差和方差。

3.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线性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弱程度和方向,相关系数是描述这种线性关系强弱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2]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应该使用Graphs菜单中的Scatter命令作散点图,进行初步观察,分析两个变量间是否有相关趋势。单击Graphs菜单中的Scatter命令打开Scatter Plot对话框,选中Simple图形,单击Define按钮,在弹出的Simple Scatter Plot对话框左侧的源变量框中分别选中数学和物理进入到右侧的Y Axis和X Axis框中,然后单击OK按钮,在输出窗口中便得到以数学为Y轴,物理为X轴的散点图(图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以数学为Y轴,化学为X轴的散点图(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数学和物理、数学和化学两对变量基本上呈线性分布,适合用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按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的顺序单击菜单项,展开相关分析的主对话框。在Correlation Coefficients栏中列出了相关分析类型,有3个选项:(1)Pearson复选项,皮尔逊相关,系统默认的相关分析方法;(2)Spearman复选项,斯皮尔曼相关;(3)kendall’s tau-b复选项,肯德尔相关。在Test of Significance栏,显著性检验选项:Two-tailed选项,双尾t检验,系统默认的检验方式,当事先不知道相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时选择此选项,否则选择One-tailed选项。Fla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复习项,要求在输出结果中,相关系数右上方使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用“**”表示其显著性水平为1%。

在Bivariate Correlations主话框中,从主对话框左侧的源变量框中选择数学、物理两个变量进入到右边的变量窗口中,所有的复选框都采用默认值,单击OK按钮,即得到数学和物理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从主对话框左侧的源变量框中选择数学、化学两个变量进入到右边的变量窗口中,所有的复选框都采用默认值,单击OK按钮,即得到数学和化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表2和表3分别是数学和物理,数学和化学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在变量行与变量列的交叉处纵向显示了3个数值:第一行中的数值是行变量与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行、列变量相同,其相关系数为1。数学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1,数学和化学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2。第二行中的数值为Sig.(2-tailed)双尾检验结果(使相关系数为0的假设检验成立的概率),结果都为0.000,小于0.001。第三行的数值是参与该相关系数计算的观测量数目,均为104。注释行说明标有“**”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概率水平为0.01。表中的结果表明数学和物理的考试成绩显著相关,数学与化学的考试成绩也显著相关,而且它们都是正相关。

4.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统计方法。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确定性关系和非确定性关系两类。函数表达确定性关系。研究变量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构造变量间经验公式的数理统计方法称为回归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我们可以构造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参与线性回归的自变量个数的多少,可以将线性回归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1]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最好用图形探索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以便确定数据是否适合线性模型,还是需要使用曲线拟合或非线性回归过程。通过散点图可以进行预测。[3]通过图1和图2,我们知道,该数据适合线性模型。

按AnalyzeRegressionLinear顺序打开Linear Regression主对话框。可以利用Previous和Next按钮切换,选择不同的自变量构建模型。可以在Method框中选择回归分析方法:Enter(强行进入法)、Remove(消去法)、Forward(向前选择法)、Backward(向后剔除法)、Stepwise(逐步回归法)。从主对话框左侧的源变量框中选择一个因变量(物理或化学)进入Dependent框,选择数学作为自变量进入Independent框。此数据分析过程全部采用系统默认值。单击OK按钮,即可得到物理与数学、化学与数学成绩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格从左到右,Model为回归方程模型编号,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为非标准化回归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为标准化回归系数,t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t值,Sig.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B偏回归系数:它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得到的。只有当所有的自变量单位统一时,它们的大小才有可比性。Beta是标准化回归系数。

表4是物理和数学的考试成绩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估计值及其检验结果,常数项b=31.728,回归系数b=0.483,回归系数检验统计量t=5.998,方程常数项的显著水平值为0.000,相关概率值p

5.分析结果

通过对两个高三理科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三门课程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可见,“数学学得好的同学,物理、化学也一定学得好”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重视数学的教学,把物理和化学的教学与数学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在其他理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合理的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动向,挖掘出成绩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并制定出相关的改进办法和措施,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于水华等.浅谈SPSS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06,15(10):55-58.

[3]刘宁元.运用SPSS对高职专业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J].电脑与电信,2007,20(3):69-71.

第2篇

高中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前前后后的各个环节。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因而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有一个整体的长远规划。学校在指导高中课程建设和指导课堂教学需要有个明确方向,它对优化高中教学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中三年我们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教育方向呢?我校是所普通的三级达标高中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是否相关,相关程度有多大?学生高考成绩与高中三年的各个阶段的成绩相关性有多大?高考成绩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多大?它们相互影响是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采用2011届高考成绩的统计数据,对高考总分成绩进行总体分析,再与各学科成绩进行横向分析,探讨我校学生高考总分与各学科成绩的相关关系;对高考成绩与高中三年成绩的关系进行纵向分析,探讨我校学生高考成绩与中考、高中阶段的几次质检考试成绩的相关关系。

二、相关分析及结论

(一)2011届高考成绩总体分析

1 标准差、均分等数据分析

结论:

(1)标准差分析从表中数据分析,语文科的标准差最小,理科9.89、文科8.56。说明语文科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小。学生要在语文科成绩与同学拉开差距每一分都很重要。英语科成绩的标准差也较小,体现离散程度较小。总分、理综成绩和数学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差距较大,即成绩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2)标准差与均分的结合分析标准差较小的语文和英语,均分不同,数据的集散中心不一样。理科语文成绩是在9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理科英语成绩是在6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从结果看,我校的语文科成绩对学生高考总分达到平均分以上贡献不小,而英语科要达到相同程度距离还是很大的。

(3)从中位数看成绩的两极分布理科数学的均分91.06,成绩中位数是95分,体现该科高分段成绩不错,但部分学生的成绩是较低的,总体拉低了均分。理综、数学和总分分布状态类似的,标准差都较大,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

综上,本次考试高考总分指标状态与数学、综合科较为相似。文科和理科大体相同。

(二)高考总分与相关学科的横向分析

结论:

1 学生高考总分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0.93,呈现显著相关;理科高考总分与数学成绩相关系数为0.87,相关性也很强。数学成绩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为0.77,相关性也较大。

2 英语和语文虽都属语言类学科,但在高考成绩中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理科为0.26,文科为0.31,相关性都非常弱。

3 文理科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非常弱,体现在理科0.23,文科0.13。

4 文科综合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6,文科总分与数学的相关系数为0.81,都体现显著相关。

综上,本次考试中,理科考生数学成绩和理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文科考生数学成绩高和文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对1班和8班个体进行分析,和年段的总体分析无显著差异)。

(三)、高考成绩与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的分析

1 高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成绩的纵向分析

结论:

(1)学生的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性为中等水平,理科0.57、文科0.61。

(2)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成绩发展情况,各期末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逐年增加,总体上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进步势头。

(3)高三上学期期末的市质检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系数为最大,理科0.86,文科0.84。

综上,学生在我校的三年发展情况,除高二上学期会考的复习对学生的高考科目造成一定的冲击(体现在这次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关性下降),整体表现出较好发展。

2 高三年第二轮复习的三次大型考试考试与高考成绩学科间的横向分析

(1)文科、理科的四次综合考试总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四次考试中,理科的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语文和英语则相反。

②在四次考试中,文科的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而语文和英语相反。③在四次考试中,理综成绩与总分的相关性在高考时达到最大,文综成绩与总分一直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综上,学生在二轮的综合应试中数学成绩、文综成绩、理综成绩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但总体表现文科较理科缓和。

(2)三次模拟考试理综、文综三学科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物理学科和理综总分的相关性都很强。生物学科、化学学科与总分相关性下降。

②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文综的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下降了。

综上,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很关键,理科学生在物理学科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3)四次考试中数学学科与理综、文综学科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①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

②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虽有波动,但到高考时相关性最大。

综上,我校二轮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理科综合成绩、文科综合成绩展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数学成绩是与理科综合成绩相关性最大。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为中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教育契机。从我校的成绩分析看,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的相关性为中等水平,学生在高中阶段发展变化是比较大的。当下,有些高中学校过分看重中考成绩,过分夸大其作用,实际上科学依据是不充分的。其实有些学生入学时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是高考成绩却是很优秀,也有些学生中考成绩相对优秀,但是高考成绩却相当不理想的。初中、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两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研究两个学段教育的衔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3篇

关键词:高三;数学焦虑;数学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1957年Dreger与Aiken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数字运算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并注意到这种焦虑会影响到数学学习成

绩,进而提出“数学焦虑”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和解释学生对数学产生焦虑的情况。此后伴随研究者们侧重点的不同,对数学焦虑概念的界定远没有达成共识,迄今并无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们或强调不良的生理反应,或强调数学情境中的消极情绪。在国内关于数学焦虑的研究中大多采用了北师大陈英和与耿柳娜于2002年的界定,即数学焦虑是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状态,是一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已有的研究大多数表明,数学成绩与数学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但也有观点认为,一定程度的数学焦虑可以促进数学成绩,呈倒U型曲线。对于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既认识到数学在总成绩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数学充满了畏惧。每次月考后通过进行反思总结,其数学焦虑程度随着月考次数的增加、高考的临近,更为突出和严重。为此,我们想进一步了解高三学生数学焦虑的现状及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找有效的措施降低学生的数学焦虑水平,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使用河北大学张晓龙所编制的《数学焦虑量表》,该量表是在短版本的数学焦虑等级量表(MARS-R)的基础上编制的,专门用于测查中小学生的数学焦虑水平。包括三个维度:数学考试焦虑、数学课堂焦虑、数学个人焦虑。将题目进行部分改动,使之适用于高三学生。在高三下学期全市一模考试后,抽取高三理科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这两个班是在升入高三时由教务处按照其在高二成绩进行平均分班,配备的数学教师相同。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7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9份。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计分范围从“没有焦虑”得1分至“非常焦虑”得5分。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高三学生数学焦虑状况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高三学生数学焦虑状况的平均分为47.23,低于中间值57。其中数学课堂焦虑、数学个人焦虑、数学考试焦虑得分的平均值别为13.01、19.12、15.19低于中间值18、21、18。数学焦虑的3个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数学个人焦虑、数学考试焦虑、数学课堂焦虑。

高三学生的数学焦虑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除了课堂焦虑之外,女生在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

3.高三学生不同数学焦虑水平的数学成绩差异检验

按照一模数学成绩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三个等级。将数学焦虑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按总人数的27%为标准,分为高、中、低三组,其中1-高、2-中、3-低。

由LSD多重比较可知:数学焦虑高分组与低分组、中分组与低分组的数学成绩之间差异显著。

4.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663,呈显著负相关,并且数学成绩与数学焦虑的各个维度也呈显著负相关。

即数学焦虑水平越高,数学成绩越低。

四、调查结论及教学建议

1.从整体上看,一模考试后高三学生的数学焦虑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进入二轮复习后,题目变难,考试由原来的月考变为周考,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但密集的考试、失败经历,往往会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降低,进而导致数学考试焦虑的发生。因此,注意考试的频率与方式,可以相应地减缓学生的数学焦虑。

2.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生在数学的学习方面没有优势

女生在数学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更多的表现出自信心不

足,进一步强化数学焦虑的程度。教师应加强对女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她们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应对考试的方法和技巧,减少学习的困难,提高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评价水平,进而降低数学焦虑水平。

3.教师本身行为的影响

高三基本上以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为主,教学模式僵化;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高低不同,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按照标准答案来讲。不对学生讲道理,分析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对题目缺乏选择,如大量的有预测性质的打靶题;教师往往强调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数学的恐惧和焦虑也就进一步增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积极的数学体验,小组学习仍然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考试的内容必须严格把关,避免难题、怪题。对考试反馈的结果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过分强化分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4.家长的因素

伴随着高考的临近,家长对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也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Dreger,R.M.,&Aiken.L.R.The identification of number anxiety in a college popul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57(48):344-351.

[2]陈英和,耿柳娜.数学焦虑研究的认知取向[T].心理科学,2002,25(6):653-763.

[3]王凤葵,罗增儒.数学焦虑的研究概况[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02):39-42.

[4]孔令跃.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5]魏红,刘泳梅,温芳勇.高二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06):44.

[6]刘亮.高三学生数学焦虑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4篇

关键词: SPSS统计软件 日常教学统计分析 应用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仍然是判断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手段,教师常需要进行诸如考试成绩等的统计分析,但是从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显示到记录整个过程一般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用于适时调控教学。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SPSS统计软件能够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可以轻松进行总分、平均分计算等多种数据统计和分析,方便快捷。下面就以高三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为例,介绍该软件在日常教学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1.数据输入

启用SPSS,软件将自动打开数据编辑窗口,单击“Variable View”,切换到变量视图窗口,视图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变量的各种属性,如名称(Name)、类型(Type)等。在前五行的中分别输入变量名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总分,设置各变量的属性:将姓名变量的类型变为字符型(string),其余均为默认值。单击“Data Variable”,将窗口切换回数据视图,在各个变量中输入相应的信息和数据。SPSS软件也可以直接读取Excel、SAS等格式的文件。选择菜单【File】【Save】,在弹出的“Save Data As”对话框中选择适当的保存地址。

2.数据统计及分析

2.1数据的简单描述

执行【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Descriptives…】,出现“Descriptives”对话框,选择语文、数学等七个变量至右边“Variable”空框中,选择“Save standardized value as variables”。单击【Options】,出现“descriptives:Options”对话框,单击【OK】,系统就会弹出SPSS的结果浏览窗口,得到所有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总分变量的样本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方差、全距等常用的统计量。

Descriptive Statistics

2.2绘制直方图

统计指标只能给出数据的大致情况,而直方图则更加形象直观。执行【Graphs】【Histogram】【Display normal curve】,系统弹出绘制直方图对话框,将“语文”选入“Variable”选择框内,单击【OK】按钮。此时结果浏览窗口内会绘制出如下直方图:

2.3排序

执行【Transform】【Rank Cases…】,弹出“Rank Cases”对话框,将左边选项中需要排列的变量选入右边“Variable(s)”空框中,如“语文”;“By”框是用来选择分组变量的,如“班级”,将班级作为分组变量选入“By”框;“Assign Rank 1 to”单选框组是用于选择将秩次赋给最高分还是最低分,这里选择“Largest value”;【Ties】钮用于定义相同值的处理方式,这里选择默认平均值。单击【OK】,系统就会在数据编辑窗口中建立一个新变量“r语文”(即原变量名前加r),取值为学生的语文成绩在班中的排名。

2.4频数分析

平常教师对成绩的统计,除了计算平均分外,还需要观测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在SPSS软件中,这项工作可以通过重新编码和频数分析两个操作来实现:

执行【Transform】【Recode】【Into Different Variables…】,在对话框中,将左边列表框中的语文变量选入右边的“Numeric VariableOutput Variable:”框中,并在“Output Variable”框中输入“Name”为“语文2”。单击【Change】【Old and New Values…】钮,出现“Recode into Different Variables:Old and New Values”的子对话框,在左边“Old Values”方框中选择“Range”,在下面的两个空格内分别输入130、150;在右边“New Value”方框中选择“Value”,在后面的空格内输入1,然后单击【Add】按钮。重复此操作,分别将110―130分转为2,将90―110分转为3,将70―90分转为4,将低于70分的转为5,输入完毕后,单击【Continue】按钮,再单击“Recode into Different Variables”对话框中的【OK】按钮,数据编辑窗口中就会出现“语文2”新变量,完成对语文成绩的重新编码。执行【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Frequencies…】,出现“Frequencies”对话框,将左边框中需要分析的变量“语文2”选入“Variable(s):”空框中。单击【OK】,结果输入窗口就会呈现学生语文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以及各种百分数。

语文2

2.5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考试结果分析中,教师一般会用平均分高低来简单比较各班的成绩差异,SPSS软件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可以对此进行更科学的统计分析。例如,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班学生的化学和数学成绩是否有差异:

执行【Analyze】【Compare means】【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选取数学和物理变量进入右边的“Test Variable(s)” 空框中,选取班级为分组变量,进入“Grouping Variable”中,单击【Define Groups…】按钮,在“Group1”“Group2”后分别输入1、3,单击【OK】,就会输出统计结果。

Group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利用SPSS软件还可以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可用来验证“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物理成绩也一定好”这样一个命题是否成立。

3.结语

SPSS软件为教师实施教学测量手段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如何运用SPSS软件更好地来分析教学测试结果,还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于水华,郑任儿.浅谈SPSS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教育信息技术.

[3]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量表;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04-04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多围绕“主体性”而展开,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成为高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学习主动性(learning Initiative)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持久地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和行为倾向。王云海、武丹丹和李峰[1]研究指出,学习主动性是由学习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习目标以及激励人和推动人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对学习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学习主动性的定义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强调其自觉性和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主动作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的行为倾向。

国外目前对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工具是 Bateman 和 Crant[2]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e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主动性人格是“个体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或行为倾向”,它是影响主动学习行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近几年,国内对学习主动性的探讨已经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转化,一些学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探讨过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学习主动性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和特点,但是使用的研究工具都缺乏科学的测量学指标,信效度有待验证。关于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成分和测评工具开发的直接研究鲜少,这不利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本研究旨在整合、提炼已有文献关于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成分的分析,编制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测评量表,以期为评定当前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现状及发展特点、探讨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广州市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的2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96份。有效数据分布为:高一年级718名(40%),高二年级449名(25%),高三年级629名(35%);其中男生624名(34.7%),女生1172名(65.3%)。施测过程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指导语,使用包含30道题的初始问卷。

(二)理论维度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中对学习主动性概念的相关探讨,并结合我国高中生的实情,提出以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元认知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个方面来构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

(三)方法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的题项来源有: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已有相关量表的挑选与合适的项目,初步确定问卷的结构;第二,对200名高中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其中高一 80 人、 高二 80人、 高三 40人),请他们描述日常学习中主动学习的表现。对问卷调查结果加以分析,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整合、提炼文献检索和开放式调查所形成的条目,编写成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的初稿,经过专家修改,表面信度良好。初始问卷由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 个维度构成,包含30个题项。问卷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7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学习主动性越强。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6.0 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的分析

每一个题目的区分度是求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显著表明该题目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相关系数不显著则表明缺乏区分度。统计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全部予以保留。

(二)项目鉴别度的分析

求出量表各样本总分,将被试按照测验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找出样本上下27%处的临界分数,依照临界分数将观察值在量表的得分分为高低分两组。以独立样本t检验检查两组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差异,以差异是否显著作为题目的鉴别指数。如果差异显著(即p值小于0.05),说明题目具有一定的鉴别性,不显著说明该题目不具有鉴别度,可据此进行题目筛选。统计结果表明所有题目得分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显著,因此全部保留进入下一步的因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其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收入、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处的弱势群体的地位以及其父母的忙碌和经济价值观取向,使得他们的心理很少受到父母的注意和关心,这些方面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国外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般层面上主要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及寻求合适的干预措施,特殊层面上则主要集中在移民、贫困、低收入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国外研究较多重视实践,不仅包括调查研究而且还包括实践的解决问题,另外也较重视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2]。相比国外,国内更注重家庭社会环境和亲子关系同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研究则大多探讨技工院校学生的经济状况较差而导致的技工院校学生教育机会不均等以及卫生设施、教学设施等问题,却很少关注技工院校学生处在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因此技工院校学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社会人。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主要探究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意识,及技工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有关技工院校学生学校的研究。根据许多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学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学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规模和硬件条件差。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这种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也相当简陋。教学用具、教学器材和教学设备在技工院校中普遍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技工院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师资条件和教学状况让人担忧。由于缺少规范管理,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教学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水准,一切由办学者自定。技工院校的老师不全是由大学毕业生或具备一定任职资格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有些甚至只有初中文化或者有些是由其他行业转行而来。

3.本研究的假设。技工院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差异;自我意识会影响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通高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在技工院校的学生好。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主要是技工院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为全面调查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机选取两所设施、师资方面条件相当的学校,一所是技工学校,另一所是普通高中学校。该技工学校有高一、高二、高三等三个年级,其中高一有14个班级,高二有13个班级,高三有一个班;普通高中学校有高一、高二、高三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段各有十个班级。分别从每个年级段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班级,总被试人数为413名,回收401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21份后共380份,回收率为97.3%,有效率为94.7%;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

表1. 被试分布表 男 女 男 女

普通高中学校 48 64 45 39

技工院校 45 40 64 42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陈月霞自编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共53个题目,有9个因子,分别为学习习惯、考试焦虑、孤独感、异往、自制力、人际沟通、耐挫力与依赖性、自卑感、自我完善。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系数)达0.61以上,说明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有较好的信度。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 52-0. 77之间,表明构成问卷的九个因素所测的内容与问卷总体所测得内容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九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达51.534%,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问卷与SCL-90的相关系数为0. 502,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的相关系数为0. 639,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12]。(2)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Piers及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包含80项是非选择题,分行为、智力和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六个分量表。该量表Cronbach'sa系数达0.61-0.75以上,有较好的信度。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效度较好[13]。

2.调查进程。3月2日到3月3日进行两个学校的调查。调查由研究者亲自主持。调查前,调查者通过任课老师召集调查对象,由研究者亲自向他们讲解本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后,向他们讲清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陈月霞自编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时间为45分钟。测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共同执行。

第7篇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自我监控能力;问卷调查法;高中生;物理学习

1 引言

有关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探讨影响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因素,弄清其影响机制,将有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成效。纵观我国有关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乏针对物理学习这一具体学习领域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以物理学科为具体研究背景,探讨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年级、性别、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的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择泰安一中和泰安二中2所学校3个年级共12个班级进行测试,有效被试558人,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

2.2 研究工具

2.2.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量表该量表共有54个项目,用以测量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定向、计划、监察、调节、控制、检验和反思等7个方面的自我监控水平。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其自我监控能力越高。量表结构的失拟指数X2/df=1.57,拟和指数GFI=0.80,CFI=0.94。IFI=0.94。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44,重测信度为0.911。

2.2.2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20个项目构成。也采用5点计分,其再测信度为0.920,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6,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727。

2.2.3 目标定向问卷该问卷是根据德怀克(C S Dweck。1985)的成就动机理论编制而成。根据该理论我们编制了两个分问卷:成绩目标定向分问卷和掌握目标(也称学习目标)定向分问卷。采用5点计分。成绩目标定向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93,重测信度为0.886;掌握目标定向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00,重测信度为0.904。

2.3 施测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班为单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要求他们理解答卷要求后开始作答,每个班有两名主试负责,所有问卷1次完成,测试时间约40分钟。

2.4 数据管理 本研究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10.0软件。

3 结果

3.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性别、年级的关系对性别、年级影响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显著性在各维度以及全量表上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在定向、监察、调节、控制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计划、检验、反思和自我监控总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及其各维度均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与年级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年级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对自我监控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性别差异,我们对男女学生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并进行差异性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中数据显示,在全量表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具体到各维度上,男女生则表现不同。只有在定向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而在监察、调节、控制维度上男生均优于女生。

3.2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的关系

3.2.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的相关分析计算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的积差相关系数,结果见表4。

表4数据显示。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及其各维度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I自我监控能力及其各维度与成绩目标定向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掌握目标定向均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

3.2.2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影响自我监控能力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与自我监控能力有显著相关关系,那么它们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作用如何,哪一个影响作用更大一些呢?为了比较它们对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影响程度,以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为因变量(Y),以自我效能感(X1)、目标定向(X2;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得分的平均值)为自变量,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5数据显示,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对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但他们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6数据显示,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对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的偏回归系数非常显著,说明两者对自我监控能力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影响程度上自我效能感较大,目标定向次之,两者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决定系数R2达到0.442。

4 讨论

4.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性别只在定向、监察、调节和控制维度有显著影响,在其他维度和自我监控总水平上影响均不显著;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通常认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但本研究的结果不能支持这种想法,这或许是源于高中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已经进入发展平缓期。董奇的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一自我监控能力变化比较大,其他年龄阶段自我监控能力发展比较平缓。章建跃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有其年龄阶段性,但是发展的趋势除小学毕业到初中阶段比较明显外,其他年龄阶段均较平缓。到了高中阶段。有些维度得分反而是降低的。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自我监控能力与自我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从高一到高三自我监控能力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只有在定向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而在监察、调节、控制维度上男生均优于女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有研究表明,性别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在低年级比

较明显,并且是女生优于男生,到了高一年级,只有计划性女生优于男生,其他维度差别都非常小。在监察、调节和控制维度上高中男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略强于女生,这也许与物理学科特点有关,学习物理需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数理推理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物理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综合协调各种能力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同时自我监控能力也受其他能力的影响。这几种能力一般都是男生占一定的优势。这或许是高中男生的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在这几个维度上高于女生的原因。

4.2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均对自我监控能力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且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比目标定向的影响程度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自我监控能力越高,反之亦然。这是因为,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物理学习活动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经常自觉不自觉地监控自己的物理学习活动,他们常常选取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物理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遇到困难时敢于正视它们,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不适当的行为,采取各种方法以保证学习的成功;而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他们由于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进而对物理学习活动和物理学习结果产生一种不可控制的心理,因此往往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给自己提出非常低的要求,往往采取消极、被动、应付的方式进行学习,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放弃、回避,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缺乏监控和调节。本研究表明,目标定向是影响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因素,且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掌握目标定向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成绩目标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掌握目标定向的物理学习动机是指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内在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它的作用下,学生则更可能采取一些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其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较多,水平较高;而成绩目标定向的物理学习动机则是为了获取高分或是为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驱动下,学生更可能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其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较少。水平较低。

第8篇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2-0008-04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多围绕“主体性”而展开,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学习主动性(learning initiative)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持久地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和行为倾向。王云海、武丹丹和李峰[1]研究指出,学习主动性是由学习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主动性对学习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主动性的内涵大体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强调其自觉性和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主动作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的行为倾向。

国外目前对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工具是 Bateman 和 Crant[2]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e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主动性人格是“个体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或行为倾向”,它是影响主动学习行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近几年国内对学习主动性的探讨已经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转化,一些学者已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探讨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学习主动性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和特点,但是研究工具都缺乏科学的测量学指标,信效度有待验证。少有研究针对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的维度和测评工具的开发,这不利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本研究旨在整合、提炼已有文献关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维度的分析,编制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测评量表,以期对评定当前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现状及发展特点、探讨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广州市某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的2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96份。有效数据分布为高一年级718名(40%),高二年级449名(25%),高三年级629名(35%)。其中男生624名(34.7%),女生1172名(65.3%)。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用包含30题的初始问卷施测。

(二)理论维度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中对学习主动性的概念的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高中生学习的实情,提出以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元认知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来构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

(三)方法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题项的来源有:(1)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已有相关量表中挑选与合适的项目,初步确定问卷的结构;(2)开放式问卷调查 200 名高中生(其中高一 80 人、高二 80人、高三 40人),请他们描述日常学习中主动学习的表现。对问卷调查结果加以分析,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整合、提炼文献检索和开放式调查所形成的条目,编写成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的初稿,经过专家修改,表面信度良好。初始问卷由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4 个维度构成,包含30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7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主动性越强。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6.0 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的分析

每一个题目的区分度是求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显著,表明该项目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相关系数不显著,表明缺乏区分度。统计结果发现,所有项目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全部予以保留。

(二)项目鉴别度的分析

第一,求出量表各样本总分。

第二,将被试按照测验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

第三,找出样本上下27%处的临界分数。

第四,依照临界分数将观察值在量表的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第五,以独立样本t检验检查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差异。

第六,以差异是否显著作为项目的鉴别指数。如果差异显著(即p值小于0.05),说明项目具有一定的鉴别性,不显著说明该项目不具有鉴别度,可据此进行项目筛选。统计结果表明所有项目的差异均显著,因此全部保留进入下一步的因素分析。

(三)因素分析

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lett 球形检验和KMO值对样本充足度和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Bar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差异,χ2=28431.653,p

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对问卷作初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可解释总变异的56.238%,根据主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其曲线在第4个因子后开始趋于平缓,每个因子对累积的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方差贡献率小于3.000%),故提取前4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238%(见表1)。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因子的负荷量均在0.40以上,30个项目共同度介于0.340~0.668之间,具体数值见上页表2。

由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建立4个维度,根据每一个公共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对这4个维度的命名如下:

维度1主要涉及学习目标与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命名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

维度2主要涉及利用机会与资源提升自我学业的意识问题,命名为学习资源利用性。

维度3主要涉及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调节与监控,属于元认知内容,命名为学习成效监控性。

维度4主要涉及学习兴趣与动力问题,命名为学习兴趣调动性。

(四) 信度分析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一致。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如表3所示,整份问卷的α系数达到0.950,说明总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量表的α系数从0.760到0.927。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编制的量表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五)效度分析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量表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本研究考察了自编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1.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内容效度来检验问卷是否可靠。专家评定是一种提高问卷内容效度的常用方法。在初始问卷编制完后,本研究请几位教育心理学专家、学者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了反复的推敲、评判,他们一致认为,该问卷基本反映了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品质,能有效评定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题项的代表性较强。从各分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表4)得知,各分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均显著,表明其内容效度是比较理想的。

2.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选用主动性人格量表作为效标题目来考察关联效度,参考商佳音和甘怡群的修订将原量表译成中文版本。量表共17 个项目,要求被试评价条目陈述与个人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7 点评分,其中1 代表“完全不符合”,7 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主动性人格倾向越强。在本研究中,主动性人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效标题目作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发展的效度指标。根据被试对主动性人格量表的回答,计算学习主动性30个项目总分与该项目得分间的相关,结果如表5,效标题与自编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13,在0.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四、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结合了高中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的典型表现,考察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的状况。测验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首先,经筛选后的 30 个项目构成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0,分问卷的信度也在0. 75以上,显示该问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次,该问卷也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编制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仔细推敲和修改;此外,该量表各因素和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85~0.922之间,基本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说明高中生在学习自主性各维度上的反应具有一致性;与作为效标的主动性人格量表存在中偏高的相关程度。这些数据都表明其内容效度是比较理想的。

(二)析取因子

在确定问卷初始维度时,考虑到中国高中生学习过程竞争激烈、以升学为目的以及高压力等特征,并参考前人对学习主动性的界定,提出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个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符合初始构想,形成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学习资源利用性、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兴趣调动性。这四个维度大体上概括了主动学习的特点,符合学习主动性的定义与特征要求。田澜和杨晶[3]参考齐莫曼和商柯对学习自主性要素的划分思路编制了高中生学习自主性问卷,包括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时间管理、目标竞争意识及学习耐力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有两个与我们编制的问卷维度相近,有两个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因为学习自主性与学习主动性的概念之间既相近又不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题组[4]研究指出,主动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探究、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能使学生在发挥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

五、结论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共30个项目,分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学习资源利用性、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兴趣调动性4个维度。总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50,4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760到0.927之间,内容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的结果都比较理想,可以作为高中生学业主动性发展状况的有效测量工具。当然,本研究仍存在样本取样范围狭窄的问题,今后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取样,进一步验证问卷的代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63.

[2]Bateman T S,Crant J M.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103-118.

[3]田澜,杨晶.高中生学习自主性问卷的初步编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5-127.

第9篇

关键词:计量史学 江苏卷 史法 例举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9-03

2007新课改后的高考《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为体现这一转变趋势,近年江苏高考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借助史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为工具,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其中计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和体现尤为突出。下面,笔者就计量史学的基本内涵及在近年江苏高考中的体现,以及就此类题目的解题策略做一定介绍、梳理和探究。

1 计量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计量史学(Quantitative Method of History)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1]

计量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突破了过去传统史学中以个体和事件为中心的政治史,为当前以群体和过程为主体的整体史研究提供了利器。计量史学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由个体至群体;二是用数据说话,更精准科学;三是用数学表达,语言更精炼;四是由定量到定性的结合更精当。计量史学有着如此多的特点,其优势不言自明,它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的数据的证明,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特征动因和发展趋势,使历史研究向科学化精确化发展,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因而今天,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心态史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范式和工具。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曾经说过“就方法论而言,当代史学的突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所谓的‘计量革命’”。[2]

2 计量史学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的应用和特点

笔者对2008年以来的江苏高考中体现计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考题作了如下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12题;2010年第11题、第12题、第16题;2011年第2题、第16题、第23题(主观题);2012年第14题、第23题(主观题);2013年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第23题(主观题);2014年第15题;2015年第8题、第18题,2016年的第9题、第17题。

综合统计分析,该类考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高考试题中分布日益广泛。自新高考以来,除了2008年高考试卷中没有体现,其余年份的高考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2011年,2013年该类试题分值均超过10分以上,2013年达到20分之多。从题型分布看,不仅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如2011的第23题,2012年的第23题,2013年的第23题。

第二,数据研究手段和方法各异,试题形式多样化。以上的试题主要通过各类统计数据资料,以数字关系作为论证历史问题的确切根据。简单的初级数量统计还占着相当的比重,将数据制成各种数据表格、数字条形图、柱形图、饼型图,折线图等进行初级统计比较。但一些更为专业的手段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等较高级的数量分析手段也悄然渗入历史高考命题的领域。

第三,试题涉及的内容范围日益扩展。虽然必修二经济史和社会史依然是涉及此类试题的核心领域,经济史的相关历史文献包含了大量数据和统计信息,如赋税、物价、产量的数据等经济资料,计量史学可使用数据统计方法合理处理和利用以往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这些大量史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学科的其他领域,如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环境史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如2010年的第10题,2011年的第2题,2013年江苏卷的第13题。

从以上统计和分析可看出,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考查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的趋势。

3 例举几类典型计量史学类高考试题与解题策略探究

3.1 典型例题解析

3.1.1 柱状图

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易于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在明确比较内容之后,注意高峰值的背景原因。

例一,(2013年江苏高考第12题)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题指导】此类题是计量史学在历史高考中的典型运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解读好数据图的有效信息,这道题在数据处理上比较简单清晰,柱状图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在“甲线段”相应时间内数据的上升趋势,再根据题意“经济理论”作出判断是C。

3.1.2 折线图

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适用于显示在相同时间间隔下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二,(江苏卷2015第18题)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解题指导】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性、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因此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间间隔下数据的趋势,或上升,或下降,或曲折发展。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图表曲线的走向,然后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观察图,1921~1930年预算结余时期,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逐步走向尖锐时期,A项错误。1930~1932年是胡佛当政时期,他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根据图片信息观察,1933到1934年预算比重呈增长趋势,1934年到1935年财政预算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预算比重的下降是经济形势好转的表现,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3.1.3 饼状图

饼状图可以显示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

例三,(2013年江苏卷第13题)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解题指导】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观察饼图中的数据点显示为整个饼图的百分比,单个饼图注意比例大小之间的差别,多个饼图注意各比例之间的变化。观察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40万,享有民主的自由民只有16.8万,故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其不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故排除C、D两项;本题答案是B。

3.1.4 表格类

表格类题目信息量大,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例四,(2015年江苏高考第8题)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 )

A. 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

【解题指导】在解答这类题目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看标题,确定答题方向;看表格关键数字信息,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数据、综合判断得出结论。从本题表格数据看,火柴进口量逐渐递减,但无论是新厂数还是投资额,都呈波状,B项错误。反对“二十一条”兴起于1915年,D项错误。从图片数字看,近代中国火柴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的某些特征,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项。

3.2 解题策略探究

综合以上几种类型的题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类型的数据图,它都是用数据说话、用数学表达、定量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从构成看通常都由“标题”、“图表”、“注”三部分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对策: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数据表的标题,明确考查内容方向。标题是整个试题的灵魂,数据图表都是围绕它呈现的。它一般包含着时间、空间、人物等重大破题信息,会反映出该图表的考查要求,因此关注好标题就可以明确考查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数据图表的“注”,重视数据图表的来源,这有时会直接影响对数据的客观分析。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时间信息,确定考查历史阶段。每一张数据图几乎都隐含着重要的时间信息,因此观察数据图首先要确定该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时间,据此把握相应历史阶段特征。要注意的是,历史时间包含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隐性时间需要借助试题中的相关文字信息获取。明确时间后可据此确定在时代特征、发展趋势、历史潮流、主要矛盾相关历史信息等。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读取和观察数据变化,挖掘关键有效信息。不可忽视的是,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中的数量、数量关系和数量结构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因此,观察显性数据和提取隐性数据是关键的一步。[1]首先观察数据图表的具体内容,它有几个项目组成;其次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学会横看和纵看比较数据。柱状图要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要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饼状图要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表格图要注意横纵栏的数据大小变化;再次根据数据提取首、尾、最高、最低等数据,合并同类项,看数据升降、最高点、最低点、变化趋势等信息。最后要注意切记只看图表的个别数字或具体情况,或者只关注微观具体数据而忽视对数据规律性信息和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的宏观把握。

第四,引导学生把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计量史学,就是通过运用各种比较成熟的数学手段,来研究历史社会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试图从数量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深层次本质。[1]因此从数据统计图中全面有效的提取数据信息后,注意将其译成文字信息和历史知识,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把感性直观表象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概括;要变静态观察为动态分析,并从各种数据的动态变化中探寻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东西,即抓住历史深层次本质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备考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和感悟,只是管中窥豹,但希望能对广大同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学习成绩。

分类号G442

1前言

培养学生形成成熟的知识学习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它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学生对知识性质(知识的确定性与简单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流程等)的认识以及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1]。国外许多学者把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观称作学习者的“认识论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知识学习观的研究早期以Perry和Schommer这两人为代表。Perry认为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分发展阶段的,并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他认为知识学习观可概括为四级水平: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契约[2,3]。Schommer不赞同Perry关于知识学习观有固定的发展阶段的观点,而是认为知识学习观是由独立维度组成的观念系统[4]。近期研究以Magolda、King和Kitchener为代表,主要关注的是高水平的教育是否能培养学生更成熟的知识学习观、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发展[5]。孙燕青等人的研究表明,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对动态的、辩证的、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必要的,学习观念会对认知策略选择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6]。刘儒德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都还是比较素朴、直观和概念化的,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7,8]。

纵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学科学习观的研究,且主要是研究小学生和初中生,未涉及高中生,没有揭示目前整个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状况。由于知识学习观可能会受到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9],存在着较多的文化偏见,所以本研究编制了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问卷,通过了解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以期对目前教师教学和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

选取福州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学生作被试,其中高三学生113人,高二学生120人,初三学生102人,初二学生110人。男生合计232人,女生合计213人。

2.2测量工具

参考国内外已有的学习观问卷并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访谈后,初步提出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4个方面(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的构想并形成了33个项目。在试测之后,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经正交旋转后,从碎石图和公因子来看,抽取4个因子较为合适,解释率为50.007%。根据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了负荷低于0.40的项目,最终形成4个因子和21个项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等级记分。知识价值观维度包括6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815,指做科学家或从事需要科学知识和思维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事,是否喜欢做科学工作。知识学习态度观维度包括7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791,指对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信心学好、学习是否是有意义的事。知识性质观维度包括4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617,指对知识的确定性和简单性的认识,即知识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还是固定不变的、确定的,知识间是否相互联系、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否联系。知识学习过程观维度包括4个题目,Cronbach α系数为0.638,指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的认识,即学习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学习是快速的还是渐进的,学习是否通过建构获得的。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7,重测信度为0.853。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262~0.675之间(p<0.01),四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762、0.819、0.563、0.530(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91~0.98之间,说明四个分量表的拟合较好。

2.3调查过程

以团体方式施测问卷,并收集被试在最近一次的期中考试的成绩作为学习水平的指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研究结果

3.1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在各维度上的得分

由表1可知,全体样本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知识价值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3.11,知识学习态度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3.55,即被试在这两个维度上集中分布在“难以确定”到“比较同意”之间;知识性质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4.05,知识学习过程观的每题平均得分为4.19,即被试在这两个维度上普遍持比较同意的观点。

3.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男、女生在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个维度上有极为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知识学习过程观均分明显的高于男生的均分。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知识价值观这个维度上,理科学生的均分高于文科学生的均分;在知识学习过程观这个维度上,文科学生的均分高于理科学生的均分。

3.3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初中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高中学生。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在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存在较显著差异;在知识性质观、学习过程观这两个维度上,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4中学生知识学习观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3.4.1不同成绩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均数及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由表4、表5可看出:

(1)在知识价值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中等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即差生、中等生知识价值观的得分显著的低于优秀生。(2)在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中等生存在显著差异、差生与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差异、中等生与优秀生存在较显著差异。(3)在知识性质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较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4)在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生与中等生、差生与优秀生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3.4.2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为探讨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学习观和成绩的关系,首先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知识学习观各维度间以及各维度与总成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为探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与总成绩的确切关系,以总成绩为因变量,以知识学习观的各维度(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stepwise-regression)分析。结果见表7。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知识学习态度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是预测学业成绩的有效变量。三者共可以解释总成绩的15.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Y=-0.314+0.235X1+0.165X2+0.127X3。

4分析与讨论

4.1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的均分都达到较高值。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多数中学生介于“难以确定”到“比较同意”之间,这也许与我们近年来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在知识性质观、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大部分中学生介于“比较同意”到“完全同意”之间,这也许与我国近几年所倡导的课改理念有一定的关系,当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或多或少会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一定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10],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语言也会无形中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观。

总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倾向于认为知识是相对性的、变化发展的而非确定性的、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并认为学习能力通过后天努力是可以提高的,学习是需要思维和探索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多数学生倾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是较有价值的。中学生所持有的这种知识学习观为当前所提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4.2性别、文理科对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知识学习过程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均分显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女生比男生更倾向认为学习能力通过努力、勤奋是可以提高的,学习是种渐进的过程,这也许与我国文化强调女性应更勤劳、认真、细致有一定的关系。这与Schommer的研究存在较一致的看法,她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观会在学校文化风气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熏陶和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11]。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理科学生的均分显著的高于文科学生,这也许是因为文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社会科学知识,理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自然学科知识,理科课程更多强调动手和操作能力,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较紧密的联系,而文科课程更侧重记忆与背诵,更多的是学习事实性的东西。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过程观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许是与文、理科的学科特点有关,文科较侧重于记忆背诵,理科较侧重于理解、操作等方面,文科学生通过勤奋比理科学生的收效或许会更大,因此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倾向认为学习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来提高的。有研究表明[12],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受学生所学学科的影响, 所学学科领域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具体所学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

4.3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学习观上的比较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均分都高于高中生,即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倾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种现象可能与初、高中的课程难易程度有关,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知识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内容更复杂、抽象,且高中的学习具有更强的累积性;而从事科学研究不但得有扎实的基础,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另外,也与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关,高中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殷切的期盼着他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觉得学习比以前更加枯燥无味,对学习越发不感兴趣。

4.4中学生知识学习观同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观四个维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都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学习过程观、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有效的预测作用。

优秀生与差生在知识学习观四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优秀生在知识学习观各个维度的均分上都显著的高于差生,差生成绩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持有的不成熟的知识学习观。优秀生与中等生在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过程观、知识性质观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可能是造成中等生成绩比优秀生逊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优秀生也许是比中等生对学习更感兴趣,更喜欢思考和接受挑战;而积极的态度使学生倾向于设置掌握取向的目标,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Schommer认为[13],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知识学习观是通过影响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调节来影响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采取与自己的知识学习观相匹配的学习策略。

4.5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教师要树立自己建设性的知识学习观,并渗透在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期受教师知识学习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转变成绩不良学生的知识学习观。中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是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关键应从他们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入手。(3)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作业。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应通过综合性作业使学生明确学科之间的共通性与交融性、学科知识的渗透性。(4)应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结论

(1)从总的来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是建设性的,这为课改提供了良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2)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设性。高中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使得学生丧失了对科学知识研究和学习本身的乐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观是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要改变他们的知识学习观。

(4)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上存在差异。学科知识影响学生知识学习观的形成,应让学生多做一些综合性作业,明确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使学生树立更成熟的知识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Hoffer B K, Pintrich P R.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 67(1): 88~140

2 Perry W G.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Review of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70, 17(3): 120~125

3 Perry W G. Cognitive and ethical growth: The making of mean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1, 12(3): 151~183

4 Schommer M.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85(3): 406~411

5 King P M, Kitchener K S. Developing Reflective Judgement: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94, 5(2): 187~192

6 孙燕青, 张建伟. 初二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2): 47~52

7 刘儒德. 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2): 194~197

8 刘儒德, 邓利. 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 54~58

9 Jin Li. U.S and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2): 258~267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实验教学,整合,高效课堂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点。

⒈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

⒈⒈细微现象放大化

反应规模小而课室大,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我们国家实行班级授课制,每班都有几十人,很多实验现象靠墙边的与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清楚现象。利用投影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好的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将一些简单、安全、无腐蚀性的实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只能演而不能示、可见度小的缺陷高效课堂,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氯气的生产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实验装置本身就比较小,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利用投影辅助教学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诸如此类,很多在小试管、小烧杯等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可见度小的,都可利用投影技术。

⒈⒉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许多概念抽象复杂,如电子云、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顺反异构、手性碳、杂化轨道、大π键、电解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概念。

⒈⒊实验原理显现化

化学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单单靠实验手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把实验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实验原理。如在溶解热测定实验中利用动画辅助讲解溶解的变化过程,使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又如,在“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教学中,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电子的流动方向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动画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水溶液中各种离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甚至可以展示两极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了反应机理,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便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站。特别是有机基础中的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这种整合还可以针对有些实验只能看到结果,而实验原理很难清楚反映的实验教学中。

⒈⒋工业流程真实化

化学新课程对工业生产非常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体验、参观的工业生产很多。氯碱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氨气、工业制硝酸、高炉炼铁与炼钢等。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高效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本省的巨化、镇海炼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中的合成氨车间、硫酸车间、氟化学车间、炼油装置,杭州的四堡、七格污水处理厂,本地的自来水厂,印染、制药、塑料等化工企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条件不具备的,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或从网络中去查找(也可由教师从网络中下载)。[2]教师实地拍摄本地化工企业工业生产,既真实,又亲切。学生的认同感强,很快会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⒈⒌实验课堂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要实验的安全性。对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考虑爆炸、燃烧、强腐蚀、中毒以及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于有毒、有害、危险的实验,制作成录像并播放给学生看,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钠与水反应、制取SO2、Cl2等毒性实验。另外,化学中有毒、有污染、危险较大的实验易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不利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避免上述实验的缺陷,达到了实验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⒉⒈有利于自主学习

现行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学生实验课,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笛椋教Ω学生学习任务,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但缺σ导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苏教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基本上是教ρ菔臼笛榛蜓生分组实验。但栏目仅给了学生学习任务,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等。如苏教版化学必?2教材《化学反应速率》中《观察与思考》“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活动与探究》“【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高效课堂,观察发生的变化。”教材给了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若利用投影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自主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实际上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

⒉⒉有利于合作学习

在日常的学生实验课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小组或同桌两人一小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实验课表面热闹实际上课堂秩序较混乱。这时若利用投影,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更有利于互实验进行。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仅仅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设计等需要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辅助。

⒉⒊有利于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趣味性,如今再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实验情境,能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酸雨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酸雨造成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如石雕、塑像的侵蚀等实物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这种适时适度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⒊实现高效课堂

⒊⒈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往往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三实验复习课。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 由于知识点多, 内容乱,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重做实验从时间上是不允许的, 而且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对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对原电池、电解池、酸化反应、水解反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等实验的复习中, 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反应机理模拟成宏观动画加以演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印象, 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使记忆深刻。如果采用动画、录像等形式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 对没有做过的实验进行“演示”, 则会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这样, 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⒊⒉减少实验时间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实验学习的效率。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没有一定的数据量,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测量,不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传感技术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采集、存储、计算、处理高效课堂,这种方法可以完成一些常规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不但提高实验测量的精度和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对实验涉及的知识进行思考, 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站。如区别强、弱电解质实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等。在数据处理平台系统中,实验反应装置只需要连接上计算机,打开系统就可以自动得到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数据处理自动化, 简化了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

⒊⒊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最佳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近几年的高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源于教材而突破教材,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创新性,考查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室进行气体制备实验,考虑到某些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氨气等,都要进行尾气处理。可用计算机再现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会怎么样?③我认为还可以怎样做?其中,①和②是源于教材的知识,③是需要创新的思考。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既完成了复习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⒊⒋有利于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亲?砀惺艿酱砦蟛僮鞯奈O?, 从而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又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通常都会反复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往往不深高效课堂,而使用计算机课件模拟水倒入浓硫酸时的沸腾和四溅现象,很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一操作的认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⒊⒌有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化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讲述化学家研究化学的艰辛等化学史,努力创设情景,不仅使学生偷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部学习动机,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需要的作用。例如模拟舍勒发现氯气,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这些仿真实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探索欲。另外,一些环境污染的事件可从网上下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事实和相关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对化学的热爱。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化学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也要以现实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彰显化学学科的魅力,更要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化学学科模块教学指导意见化学与技术(选修).wenku.baidu.com/view/013e1889680203d8ce2f24dc.html(下载)2011年11月8日

[3]黎国兰,李松.信息技术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整合应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J],2009,(09):40

第12篇

关键词:博弈论 简述 案例 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67-03

一、引言

我是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

高中学习阶段刚开始时,生活是“极度艰难”。此前,读初中时是吃住在家里,生活父母包办。进入高中开始住校,过集体生活,事事自己动手,怎么能不艰难呢?最难的是喝水和吃饭问题。喝水,每天必须自己提着水壶去打水;吃饭,一天三餐必须自己到食堂排队买饭。我们这些家庭中的少爷们,在家中从不做这些事。最使人头痛的还是打水,我们不仅没有打水的习惯,压根就没有自己喝水还要去开水房打水的意识。于是你壶里没水,就倒别人壶里的水,本宿舍的壶里都没有水,就到隔壁去“借”水。可笑、荒唐,可很真实。这样就出现了“打水和买饭”难的问题。矛盾产生和发展过程,就孕育着解决矛盾的办法,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我们这一群体,虽然少爷气十足,但年龄已经到了从少年向青年方向成长的阶段,知识在不断积累,思想也不断走向成熟。人在成长之中。成长之中的我们,终于在实践中解决了“打水和买饭”的难题。事情开始时很偶然,有两个同学自愿结成互助伙伴,两人约定今天你去水房打两个人的水,我去食堂买两个人的饭,互助合作。这样,两个人的时间都节省了一半,还减少了孤单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亲近感。不久,这办法竟在全宿舍、全班推广开来。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往日里谁也不愿多做一点事的我们这些“少爷”们却无一例外地坚守了承诺,践行合作了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没有出现一例违约事件,并且大家都愿意继续合作下去。回想着、思考着,令我思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思索问题的力度也就日趋深刻和成熟,上述令我思迷的问题,我久思不解。两年半无一人违约,这是什么样的魔力?我把我思索的问题,告知还在做经济学博士的我的小姨,她说,这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解开你的“迷思”。这是很专业的知识,我哪能懂呢?于是向小姨学习,她耐心向我传授这一知识和讲解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趣用,然后她给我布置作业,用博弈论解释“打水和买饭”过程的“迷思”。

二、博弈论及其逻辑

传统经济学以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核心。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利益冲突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因而现代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将人类冲突与协调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试图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给出更加科学的解释。这一努力的成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博弈论。博弈论不仅深远地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而且对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是指利益存在冲突的决策个体在相互对抗(或合作)中,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简言之,博弈论分析的就是在人们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人如何决策。

在博弈论的早期,主要是数学家们在工作,后来经济学家们跟了上来,并且后来居上。博弈论假定人们是理性的,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坚持了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博弈论在解释经济问题时最为成功。

(二)博弈的基本构成

任何博弈都由三个部分:一组局中人(一个局中人集合),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能得到的支付。

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最佳的行动,以获取最大的支付。而且每个局中人总是认为,其他的局中人也在设法争取最好的成绩。

(三)博弈论的分类及其逻辑

经济学家为了分析的方便,根据信息是否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素有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信息就是局中人做游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决策有影响。静态是说同时做出决策,或者虽然不是同时,但是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者做了怎样的决策;动态则是行动有先有后,有r则指博弈可以多次进行。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于对方的战略和各自的支付是清楚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

甲乙两人被捕入狱,警察为了让他们交代罪行,把他们隔离开进行询问,并且给他们讲明了“政策”:

如果两人都坦白犯了罪,各判8年;如果一个坦白一个抵赖,则坦白一方获释,抵赖的人入狱10年;如果都抵赖,则两人同判2年。可以用图1表示。

在这场博弈中,甲乙双方都知道上面的支付矩阵。因为是隔离审查,互相不知情,所以是静态的。对于甲而言,如果乙选择坦白,甲的最佳策略是坦白;如果乙抵赖,甲的最佳策略还是坦白。所以对甲而言,无论乙如何选择,他的最佳策略都是坦白。同理,由于乙和甲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对乙而言,无论甲如何选择,他的最佳策略都是坦白。这样,各判8年,一共16年,对于他们这个集体来讲,是最差的结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结果,就叫“纳什均衡”。

这一结果似乎不符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做事,结果对别人来说是最好的。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甲乙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或者说是静态。如果是反复博弈,那么结果会大不相同。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所谓动态,指的是博弈的一方行动在先,另一方可以根据先做出的决策来决定、调整自己的策略。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回合“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讲述的就是一个生动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例子。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逃亡辽东,曹操在后猛追。辽东太守公孙康问手下的人怎么办。手下的人说,我们得先观察一下,如果曹操追到辽东,就要先与他们袁氏弟兄联合,赶走曹操,之后再解决袁氏弟兄;如果曹操没有追来,则先下手为强,把袁氏弟兄当即解决掉。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因为博弈的各方(现在是三方)都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对方的策略或支付。但是这个博弈是动态的,因为曹操的行为在先,公孙康的行为在后。

现在这样的博弈就摆在曹操面前,曹操该怎样决策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实曹操的四大谋士之一郭嘉生病在易州,他在死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诫曹操,千万不要忙着追袁氏弟兄,先让他们与公孙康互相残杀,这样便可坐收渔翁之利。这一高明的战略被曹操所采纳,从而也奠定了辽东的胜利。所谓“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不愧是博弈论的高手。

3.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的是信息是不完全的,博弈的各方都有一些信息,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根据概率行事,这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计算不同行动的数学期望也就是不同类型下概率与支付乘积的和。在这里概率是一个先验的东西,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

4.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所谓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双方都有一些信息对方不知道,而且行动有先后。

在这里,我们假设博弈双方已经多次打过交道,对于对手的类型已经很清楚,不像静态博弈那样只知道类型的概率分布。由此,做决策相对容易,并且可以有确定的结果。

三、“打水和买饭”合约的博弈分析

运用博弈论对于引言中提到的关于宿舍“打水和买饭”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解开长期合约的迷思,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首先,我们假设宿舍内的二人“打水和买饭”合约只执行一次,一次合约结束,意味着博弈结束。那么,由于两位局中人对于对方的战略和各自的支付是清楚的,这单独一次合约的执行,就可归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范畴。假设二人小组中的一方为甲,另一方为乙。如果每个人按照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不仅打了自己的水(饭)而且打了对方的水(饭),算作诚信;如果每个人没有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打了自己的水(饭)而没有打别人的水(饭),算作欺骗。图2拟列出了它的支付矩阵。

在这个支付矩阵中,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诚信,那么两个人都可以得到5这样一个较高的福利;如果其中一方选择欺骗而另一方选择诚信,那么选择欺骗的一方由于省了一定的力获得了较高的福利6,选择诚信的一方则由于福利受到损害,降为0;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欺骗,那么由于双方利益均受到损害,同时降为2。

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这一支付矩阵的纳什均衡为(欺骗,欺骗)。因为对于甲而言,如果乙选择诚信,那么甲会选择欺骗;如果乙选择欺骗,那么甲会选择欺骗。所以,对于甲而言,无论乙选择什么,他都会选择欺骗。同理,由于乙和甲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对于乙而言,无论甲选择什么,他都会选择欺骗。这样,在这个博弈只进行一次的情况下,(欺骗,欺骗)是纳什均衡最优解。也就是说,对于懒惰的学生而言,如果这种“打水和买饭”的约定只有一次,那么对于他们每个人,选择欺骗,即不遵守承诺,是最佳的策略。

事情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没有一个人不遵守合约而选择欺骗,反而是几个人同心协力,彼此诚信以待,极力维护了这份合约的长期执行。难道是博弈论的分析与生活中的实际不相符吗?不是的,经过对博弈论的深入学习我了解到,合约的长期遵守与博弈的无限重复有关。

高中生活中要经历三年的买饭、打水,这其中的次数可以说数不胜数。所以谁也无法确定第几次买饭、打水将会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说,由于三年间买饭、打水的次数较多,因此可以看作“打水和买饭”这一合约将要被无限重复下去,谁也无法预知哪一次将是最后一次。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贴现因子q。对于甲而言,假设在这一次合作中,所获得收益为R1,那么在下一期合作中,他所获得的收益就为qR2。这里q指的是经济学中的贴现率,即qR2表示的是未来的收益在今天的价值。如果未来存在收益序列R1,R2,R3……那么这个未来收益流的贴现值之和就为:

现在这个三年的“打水和买饭”的合约可看作是无限次重复地如图2所示的信用困境博弈。假设每t期开始之前,t-1期此阶段博弈的结果都已被观察到。其中每一参与者的贴现因子为q,且每一参与者再重复博弈中得到的收益等于各自在所有阶段博弈中所得收益的现值。可以证明: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合作可能是稳固的。如果博弈无限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因为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在下一次博弈时的报复;而双方都采取合作态度会带来合作收益。

在长期合约中,一次的欺骗招致下一次的报复的常见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触发策略、有限惩罚策略和以牙牙策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假设合约的双方采取触发策略。

所谓触发策略,是指如果没有人选择欺骗,诚信将一直进行下去;一旦有人选择欺骗,就会触发其后所有阶段都不再相互诚信(合作)。图3形象说明了触发策略,(诚信,诚信)表示以前的所有历史阶段都是诚信,现阶段仍然选择诚信,如果发生欺骗将永远选择欺骗。

首先,假设参与者甲在t期选择欺骗,由于乙采取触发策略,则乙在t期以后都会选择欺骗,参与者甲的最优反应同样是在其后永远选择欺骗(选择诚信将得0

即在长期合约中,由于合约要重复很多次,没有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因此,当贴现因子,如果双方采取触发策略,那么(诚信,诚信)将会使其纳什均衡。

四、分析的结论

上述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在无限重复多次的信用困境博弈中,纳什均衡发生了偏移,由只进行一次的(欺骗,欺骗)移到了(诚信,诚信)。引言中的疑问由此得到了解答。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这样的“打水和买饭”合作只有一次,那么由于缺乏约束和影响,理性人的选择将是(欺骗,欺骗),因为人们将从欺骗中得到更多的好处,此时陷入信用困境。然而如果将这种合作扩展到三年,这段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一共需要打多少次水,买多少次饭,哪一次才是最后一次,我们可以近似地将这一过程当成无限重复的信用困境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参与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那么由于有了长期的约束,每一方的行动发生了改变,纳什均衡点落在了(诚信,诚信),这一“打水和买饭”的合作才得以长期维持下去。每个人都理性地选择了与他人合作,从而在高中三年里让自己在“打水”和“买饭”这两件事情上赢得了不少时间。

人生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组成。在博弈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胜出并取得高分。但是用博弈论的原理再去解释生活,往往就可以参透看似奇妙的玄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匡正以往的似是而非。通过这次对博弈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