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研究实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注重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
1.现代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产生背景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010X
国内刊号:13-1259/G4
邮发代号:18-3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应用现代管理思路和方法培养相关人才创业精神与能力,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猎的领域相对广泛,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内容。因此,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要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本领和就业本领,以便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练就一身创业的“好本领”。
一、高校创业教育价值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一种手段。创业教育能够增强相关学生创业意识及技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素养,有利于高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下面几种特点。其一,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新时期高素养人才的教育形式,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可以归属于人才培养教育范畴。其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才素养,包含增加专业人才的社会阅历及对创业机会的洞察力,令其形成知行合一思想,并不断锻炼其创业能力。其三,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固定运行逻辑,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促使相关人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及国家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总结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素养,高校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促使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及素养培养等方向转变,进而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品质。在现有的高等院校教育框架下,结合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展开创业教学。例如,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建设专业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联系企业和社会机构拓展人才培养空间,以此增强创业教育效果。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意味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以传统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能够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为日后尽早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前期铺垫。实际上,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多的现象。一方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欠缺支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机制,大多创业教育都存在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调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导致教学多为纸上谈兵,实践流于表面,实践教学课时及内容有限,不符合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标准[1]。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效果。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否则就会使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学以失败告终。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背景
(一)学科及资源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涉及创造学和创业学等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内容重叠。一方面,在教学财务管理、社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时,普遍以交叉学科设置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但更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创业教学效率及成效,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密切联系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学生培养目标。因此,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机会,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创业教育实践存在实践短板
首先,高等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大多教师并未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负责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由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兼职,这一类教师大多没有创业背景,欠缺社会阅历,在创业实践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水准提升。其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有待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但并非仅仅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践课程就能取得理想的创业教育效果。现阶段,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并未进行系统性考虑,创业教育教材相对短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再次,创业教育实践明显不足。大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依旧停留在学术教育这一层面,理论教学时间足够充裕,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另外,工商管理实验通常利用其他软件模拟实践活动,远不如在创业园区或者是实践基地中亲身实践取得的成果更有实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面临众多困境
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水准,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政府的支持。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并未将学生、高校、企业及政府有机联系起来,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众多漏洞。另外,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主体,本应不断优化创业教育方案,但部分高校对市场情况关注不足,导致创业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相关策略
(一)开展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素养
高等院校创业中心一方面需要为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场地,结合工商管理产业发展情况、行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聘请专业的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组建创业中心指导委员会,由其科学制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需求的相关目标。另一方面,应优化创业项目,组建完备的项目实施评审制度,分年级、分课程、分环节进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创业项目全面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产学研模式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知,明确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3]。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的工作量较大,既要反复确定创业项目,科学制订创业实践方案,还要监督学生创业过程,并针对学生创业结果予以正确评价。因此,创业中心的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及渠道为学生搜集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比如,“学校后勤服务”“学生茶饮”“学生朗读亭”等。鼓励学生自主经营小实体项目,积极参与进货、销售、服务与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增加学生经营管理的趣味性,使其感受创业过程的乐趣,并通过小项目累积创业经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创业中心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牵线搭桥,主动寻求外部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与场地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逐渐掌握创业技能[4]。
(二)加强校企交流,增强结合程度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直接受益人不仅包括学生个体,还包括企业。因此,高校可以创建专业的交流沟通机制,以保证企业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优势,进而全面调动企业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通过强化校企结合,高校可以参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拟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量体裁衣”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应突破传统理论化教学模式的制约,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通过应用相关知识及技能,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动手操作,在感悟之余积累更多创业经验。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中心可与相关的企业组建合作联盟关系,创建校外实训产业园区,以创业中心创业教育项目为大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营销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同时,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市场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潜力[5]。
(三)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参与热情
高等院校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视启发性教学和现场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创业教育灵活性和开放性,全面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更多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应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其掌握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经验。同时,使其通过实践学会自强自立,了解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商业决策技巧及商业规划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落实。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重视监督及考核,通过指标化管理方式提高学生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应用多元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态度、创业体验、创业反思等,关注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参与的全过程[6]。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在优化创业教育方案过程中增加创业效益获取学分的相关规定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业氛围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优良创业氛围,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热情及能动性,以提高创业教育成功率[7]。此外,相关部门要重视优化创业服务机制,营造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五)整合课内课外资源,优化实践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环节,能够促使本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更多的创业能力。因此,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高校应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机制,以满足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在课内实践方面,高校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改革,购置专业的培训软件和设备组建虚拟网络平台,支持创业教育实践操作类课程的顺利开展,如通过开设“企业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创业之星”电子沙盘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创建专业的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创业实践加以融合,通过课外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等策略执行工学结合教学计划,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保障教师、企业、学校、学生多方主体共享资源及利益[8]。
五、结语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易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练就创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创业教育教师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以此为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枫,雍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创新实践: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105.
[2]张敏.“互联网+”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9.
[3]卫星.实践育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87-89.
[4]朱思因.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框架构建与实践:来自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案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42-243.
[5]贝翠琳.互联网时代高校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1):1286.
[6]董雪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探讨[J].时代经贸,2021,18(10):125-128.
[7]卓婷婷,苏彤.基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22-123.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践性、把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化学有着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扬其长,利用学科的“天然优势”推进本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二、实践教育的内涵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广义上讲,实践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是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三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四是以活动自身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如,游戏、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知实践活动和交往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其原则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更多亲身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求知,在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展能力。
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书本知识教学相结合。就学生的学习来讲,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谈不上学生实践活动,而离开知识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强调实践性教育,并不是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和认知活动,而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知与行结合、学与做结合。实施实践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尊重并相信学生,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各项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成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三、化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渗透实践性教育意识
化学有“先锋科学”的称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主要是一般的知识、系统的知识,不可能兼顾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材料和问题,因材制宜地将新科技、新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这是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的另一途径是挖掘化学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每个新规律的确定,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的;一些化学新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也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被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历史。以化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必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遵循古人的足迹,积极参与到亲身体验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主动进行探究的精神,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为社会造就多元化人才。
2.改进、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化学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有许多可以拓展、改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本实验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怎样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使操作过程更简化更安全,如何使实验更有利于节约药品更环保等。当学生亲手操作经自己改进的实验并取得成功时,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氨的性质”一节,美丽的喷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从而认识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氨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思考如何简化该实验,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法,如可以用试管和导管组成简易的实验装置,通过热毛巾加热试管,氨气膨胀溶于水形成喷泉,也可通过冷毛巾冷却试管(氨易液化),使试管中的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既简化了操作、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还能进行分组实验,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氨的性质及喷泉形成条件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验证。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既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是盲目进行,也使“学、做、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自制简易电池等。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课本所传授的知识、解决了问题,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眼手脑并用的感性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参与的契机,这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纯思辨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缺少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孕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再灵活多变,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在课内进行,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必须向课外延伸。在保证“课内营养”充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一些课外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动脑思考、体验生活,让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干电池,了解干电池的结构和组成,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学完这节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回收干电池中的化学药品。在课前课后的两项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过程,开阔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实践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课外实验作业既然是冲着个性发展而去的,教师应在提倡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方法,不宜搞一刀切和统一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关注。
4.组织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学科教育 实践研究
一、前言
当今世界因人类过度的开发与滥用。导致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受到威胁,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今天的景观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大地本身和人类户外生存空间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对其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并因其“创造性”、“跨领域性”和对生态环境独有的操作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从而使得景观设计学科成为社会急需且市场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来研究景观教育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景观学科教育概述
景观教育在欧美起步较早,也相对较为成熟,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大学等都先后设立的LA专业,并各自结合自己国家和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风格。
景观学科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8年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创办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随后又有很多院校开设立此类专业,但至今只有极少数院校有比较完整的、专门化的景观学科教育体系,大多数的院校的景观学科教育仍然停留在本科教育的水平。使得国内整体景观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目前国内景观界对于景观学科的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共识,使得已经开设景观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从各自院校自己的特点出发,缺乏对学科的统一认识。但今天的景观学科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各种学科理论已经深入景观学科。并在具体的项目中开始运用,目前的景观学科教育显然是无法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景观学科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吸取相关学科的教育经验,对现有的景观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革,使之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景观人才。
三、景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1、学科领域的实践研究
现代景观学科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为人类创造出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所需要处理的不只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更重要是通过合理、有序的规划与设计维护和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景观学科主要为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层面,前者是在较大的尺度范围内。基于对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有目的的为人类活动提供最为舒适、合理的户外空间,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区域来安排最恰当的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而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所述情况的具体设计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宏观规划和具体设计来进行景观领域的目标实践:即改善土地的风景面貌,改善人类栖居的生存环境,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人们拥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让人们能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教育内容的实践研究
在人炸、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的当代,寻求人类需求与客观环境的协调关系成为景观规划学科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个任务我们将生态学、人类行为学、规划设计学和人文艺术学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多学科内容交织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景观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景观学科的目标、特性与操作方法。然而这种动态、广阔而系统的学科性质对于今天的景观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紧随其社会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步伐,从景观学科独有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不断产生的新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来更新和扩大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领域。同时,景观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景观教学的又一核心。通过有效而全面的专业训练,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理性、睿智,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方案构思能力,能迅速融合不同的合作团队和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问题和设计任务进行有序的梳理,针对不同尺度的空间,提出专业化的设计构思与操作程序,统领所有相关工种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专业能力培养是景观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景观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与高度的关注和重点的训练。
3、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景观学科是一门拥有百年历史的学科,有着自身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下景观学科的发展特征以及各种思潮对景观学科的影响与促进,在设计领域里导致了什么现象。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就可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对某以形式或作品进行独立判断,然后重新创作。并且由于现代景观学科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在平日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围绕设计课进行拓展,结合一些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典型性分析,让学生了解景观规划设计中所需涉及到的学科范围和工作要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景观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很强的,在刚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学生往往会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感和对学科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这时也是创作性思维培养的开始,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身勤奋的学习和坚韧的毅力,也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不懈的鼓励,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评判,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语言,再围绕创作性主题进行实际的设计训练,在历经无数次的反复后,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出来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排座次琐谈
《教育实践与研究》“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征文启事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美国“名著运动”探略
关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制定原则和策略的调研
核科学知识普及的新机遇——以新闻为线索开发核安全校本课程的思考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着力点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与对策
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雕琢命题方式切实考查数学能力——2011年特色中考数学试题的分类赏析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初探
着力打造高中教育的“航母”——武安市第一中学
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活动——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教学初探
教艺迁移策略
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应具备的素养
略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以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建构
本刊关于作者投稿及稿件处理的重要启事
论高中小说类别及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朗诵辉映你的语文课堂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英语词汇趣味记忆法浅议
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巧解地理名词整合文综知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公开发行十周年贺词
你们是我开出的花儿——献给我的学生
赏识激励是洒向学生心灵爱的阳光——浅谈赏识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隐性因素探析
论学生消极自卑心理及其矫正策略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河北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应多安排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注重过程——中学教科研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四种能力
“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
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
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存在的几类问题
浅议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初三学生学会学习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把情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学生办报”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教育来源于外来名词“合作教育”,即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中文译名。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将合作教育的概念定义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将合作教育解释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或更早,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它称为“产学合作教育”,可以解释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产学合作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原因是: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即职业教育具有的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同时,也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思想,“手脑并用”的涵义是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应该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状况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一,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按照“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工作”的规律交替进行。第二,复旦大学坚持“互利互助”的原则,通过三种形式对文科学生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即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等。第三,北京工业大学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本特点是: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注重在实践教学五一节中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四,武汉理工大学的“工读交替,预就业”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7+1”和“611”两种运作方式。“7+1”模式中,前面七个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教师指导各类实习、社会调研、实验、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等进行教学实践及一定的读、工结合,第八学期,以综合工作实践为主,在企业顶岗实践。“611”模式中,前面六个学期以在校理论教学为主,第七学期为工作实践期进岗实践,在企业、科研单位以生产、科技工作实践为主,第八学期回校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与考核等。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几种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第二,“厚三明治”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如有些学校进行的“2+1”形式。第三,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形式由于任务量和时间长短不固定,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制。
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以服务于沈阳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合作上从合作模式、基地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要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
各专业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社会岗位群,即对应社会上不同的行业。由于各行业有着不同的工作特点,因此,在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时,也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以达到产学结合的教育目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现有47个专业,25个专业方向,涵盖了沈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专业类群。我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根据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状况,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如机械装备系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凭借与沈阳重型集团等企业多年的紧密合作关系,2006年争取到了为沈阳重型集团培养160名学生的订单,沈阳重型集团向学院支付80万元培养费。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供用电专业也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则采用并行式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与标榜等著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店),学生可以每天定时、或每周定时到实训基地完成工作,既保证了理论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实习教学的实用性。
第二,产学合作教育要形成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社会性、职业性和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不论采用哪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都必须有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与雇主或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相互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学院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学院位于东北三省的中心城市——沈阳,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工取向开始转向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了使毕业生缩短胜任岗位的时间,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在校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就为学院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学院应下大力气利用好这个难得的契机,与更多的企业建设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产学合作教育铺平道路。比如我院与沈阳东基集团公司、机床集团公司、沈阳商业城集团、沈阳重型集团等95个企业建设了校企合作关系。
学生在入学时虽然选择了专业,但毕业后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做到专业对口。鉴于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避免工作务必专业对口的思维,强调只要符合一定的专业背景,就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工作的岗位,通过实习实训,为学生就业拓展空间。
第三,产学合作教育要保证实训基地的多样化。
学生个体就业取向千差万别,因此,在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时,往往都要实行“自主申请、双向选择”的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学校自己投入的方式建设,也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诚信体制尚不成熟,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可能会给学校带来经济纠纷,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障碍,但只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这一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学院一方面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新建了一批与社会企业工作环境和流程相同的实训基地。2006年学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投入2000余万元购入全真工业生产设备,实训中心的运营也采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供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训基地,引入现代企业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培养社会“职业人”的功能。
教育源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虽然具有同样的内涵和性质,都要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会采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时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自身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结出丰硕果实。相信在职业教育人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全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C].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结报告,2005(7):19,21.
[2]方晓东.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J].大教育时代,2000,(8).
[3]朱振国.发展高等职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10,11.
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议:(1)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2)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3)保障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4)调整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推进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特有的运动技能训练型实践教学区别于非体育学科,教学技能应用型实践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生理、解剖等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又与生物、医学等专业区别较大。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体育行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实践基地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平台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顺应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一、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
(一)目标体系单一,内容体系不完整
实践教学与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仍大多集中在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实习方面,培养目标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传统的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普遍受到重视,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校内见习、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模拟课堂等重视不够。
(二)管理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校内见习、实训基地管理松散,见习形式化、实训内容随意化,难以保证见习和实训的效果。教育实习学生管理很多时候由本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管理人员增加使实习过程易于管理,反而会出现三不问的管理真空阶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合理规划,重实习轻见习,重校外轻校内,重长期轻短期,重建设轻管理,基地建立与撤销随意化等,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三)经费不足,师资局限
经费投入方面,普遍存在未能列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化管理导致前期投入不够、中期保障不足等现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为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协助管理,无专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且大多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实际状况和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和健身会所运营并不了解,传统的学校体育相关实践教学组织较好,但社会需求较大的社区体育指导、健身教练技能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因师资原因,效果不理想。
(四)课程安排及实习时间不灵活
校内见习和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通常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统筹规划,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足且更多地停留在运动项目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层次上,实践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忽视了教学组织、指导健身、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实践能力的训练。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不灵活,大多采用集中实习的形式,未能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等实际需求,以致教育实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以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行为规范为主体,结合体育教学、竞赛组织、裁判、健康咨询、锻炼指导等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的密切联系,可进行模块化目标体系设计,将学校体育教育、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健身会所教练技能、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培养目标具体化,并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成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在理论课以及技术课的教学,训练学生具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通过集中培训,引导学生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养成,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竞赛能力等专业能力”[3]。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教案、教学设计、说课、模拟授课等教育技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举行各种运动项目技巧赛、多媒体课件、说课、模拟授课强化学生的各类实践能力。利用校内田径运动会及其他单项比赛,提高学生的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授课环节,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除中小学体育教师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健身会所教练、单项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等工作。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丰富团操、私教、单项教练员、体育管理等方面内容。
(二)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
设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学校教务处设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组,并积极邀请基地单位参与,共同制定明细化的考核指标,定期共同对实践基地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尤其在教学实施和过程监控方面积极争取实践基地单位共同管理,以保证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达到预定的实践育人效果。坚持“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原则,实践方案制定初期就要邀请实践基地单位参与,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基地单位需求。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定岗实习、委托实习等形式缓解体育教师不足的矛盾、学校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注重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为校外集中实践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校外集中实践检验校内实践基地教学效果,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的衔接,避免出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脱节、重复的问题。注重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实力、管理模式、实习效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通过示范作用,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丰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类型,除传统的学校周边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外,增加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行政机关、社会体育团体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根据就业需求确定实习点。
(三)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管理。对指导老师参加各类专业相关培训,校外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业务培训,经常性的邀请体育专家和体育界知名人士、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健身行业教练进行讲座,积极组织体育宣传进社区和健身咨询等等活动组织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多渠道拓宽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来源,将实践基地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其他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密切联系,通过研究经费解决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各类项目研究成果更能够对实践基地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争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支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尤其对于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来说,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模式开端。目前已有不少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通过和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大程度上解决了教练短缺、理论指导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即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也给实践基地单位提供稳定而专业教练师资,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紧张问题。实践教学队伍是建设好实践基地的关键,要积极吸收了解基层体育实际情况的教师加入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特级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担任外聘教授,选任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实践基地单位人员做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和参加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对于本校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外聘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专业培训、产学研合作以及课酬方面给予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实践教学队伍中。
(四)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尊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科学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课程结构,避免产生各学科分散教学、实践内容重复、流于表面形式的弊端。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集中实践的衔接,建成理论课程--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合理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内见习、实训基地增加微课教学、健身指导、赛事组织与裁判能力技能相关教学安排,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增加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内容,校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类型的基地随时关注业内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践形式和内容。集中实践安排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保障整体的教育实践效果。比如可以采取分段集中实践的形式,在大二至大三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周”的形式,在一系列的短期集中实践达到预期目标。可在集中校外实践点选择前进行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可申请自主实践,自己联系实践单位,在集中实践结束后,通过实践答辩形式,检验自主实践效果,还可以积极争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其指导老师支持,给学生提供多时段集中实践安排进行选择,方便毕业年级同学根据就业或升学意向,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作者:王暐琦 石有武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
一、把握课标要求,确立年段教学目标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确立我校小学各年级段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认识田字格各部位名称,练习用铅笔写字,强调执笔方法,坐姿正确。
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学习常用偏旁部首。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
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书写正楷字,自觉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各种笔画和常见结构的字的写法。
五年级:继续练习用方格进行钢笔字书写,掌握基本写法;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的结体方法,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陶冶情操,注重学生品格培养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写字过程中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别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写字练习中,对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每个字多练几遍,要求每个字的质量,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三、探索写字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写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书写要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写字教育模式更趋完善化、科学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保证写字课堂教学常规化
1.保证课时
我校打破常规,一改以往每周一节书法课的做法,而是遵循练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五分钟都进行《天天写》书写练习。一周累积,学生练字可达75分钟。
2.保证教材
写字校本教材《天天写》与田英章老师书写的语文课本同步的字帖为范本,进行蒙帖练习。(简单、有趣、训练程序科学实用的教材)
3.保证教师
全部由专职写字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担任。
(二)写字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三)培育“墨香飘逸,立字立人”的书法文化
学校重视环境的布置,在教学楼外墙装有红色醒目的篆书校训(国家、责任、强者),教学楼正厅两边的墙面上分别以篆刻为表现手法的历代书法名帖兰亭序与百家姓,每层楼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师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每个教室门口左边的墙上都安装由“以古代书法名家、诗词名人命名的写字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
(四)学校练习与家庭督导相结合
学校练习是主,家庭练习是辅。学生在学校的练字时间有限,要巩固和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书写技能,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四、建立写字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一)活动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学校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由班级内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并及时组织专职书法教师作出评审,对参与者和优胜者分别给予奖励;我校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笔会活动,并做到篇篇有批改,人人有评语。
(二)展示平台
学校开设书法展览平台,经常举办各学科常态作业展,师生书法展展等展览。定期举行小学生阅读写作、写字作业展览,有公开的现场展,有推荐的,有抽调的并组织学生参阅,学生在观看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阅读写作、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展览后每学期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五、实施多样评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写字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奖励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发给奖状。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
二是作业评优。一方面注意对学生作业整洁度的强调,另一方面还将学生的作业整洁度与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全校教师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书法文化;基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3-01
书法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史中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节学期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急需认真开展的时刻,在这之前,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我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普通学校如何全面开展书法教育。
一、培训师资,优化队伍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首先,以辖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和老师坚实的书写基础为依托,联合辖区书法知名人士成立书法协会,借助协会提升学校书法工作水平。书法协会成员保证每周有一天到校办公,对师生书写技能进行指导评价和交流。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知识讲座,提高师生书写理论素养和书法欣赏能力;其次,邀请书法教育专家到校做指导,先后邀请区书法协会、市书法协会和外校知名书法教师4次到校指导;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吸取外校在开展书法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每学期都组织学校书法教师到我市书法协会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书法书写技能。教师每天和学生同时间段书写毛笔字,一天一张。年级主任负责每天收齐,周五汇总后交教导处。并由学校书法指导教师负责批阅评价和指导。每周选出3-5张书写最好的教师作品,在学校书法展示栏内展示。每学期至少一次“三笔字”比赛。每次的检查评比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写字档案,学期末对师生进行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1、校园处处有书法。走近校园,学校古色古香的外墙上有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走进校园,低头可以看到学校主干道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汉字笔画示范图解,抬头可以看到教学楼上镶刻“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道路两旁的橱窗内展示着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教学楼走廊内悬挂着书法名家的作品和书法书写知识讲解,每个教室门前的书法展示栏中都展示着学生每周的作品。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了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设置书法活动室,成立书法社团。活动室悬挂着我市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在这里开展活动,或由学校书法教师指导书写,或开展书法交流和比赛。
3、每学期举行1—2次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每年春节组织师生到社区义写春联,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书写的积极性更高,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1、抓课程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有专任书法教师任教,每天两节书法小课,由每班语文老师任教。早上10分钟写字课全体学生练习粉笔字,下午25分钟的写字课1-2年级练习铅笔字,其他年级练习毛笔字。
2、精心筛选和编写校本教材,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和编写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步骤,开展同年级书法教研活动。
3、做好学生“三笔字”管理:(1)粉笔字: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早上10分钟写字课集中练习粉笔字,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6个粉笔字。每小组推选出2名书写最好的学生,把其作品摆在班前的走廊上展示。书法老师在第一节课检查评价,选出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表扬。(2)铅笔字、钢笔字:每天一张作业,语文老师每天批阅,班级每周选出10名书写最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前书法栏内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3)毛笔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下午写字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班级每周评出10名书写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在班前书法展示栏中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4)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每年级评出10名小书法家,每年级评选出一个书法明星班级,颁发奖状,进行表彰。
4、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书法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积极、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示范模仿——练习展示——巩固过关”的学习模式。
摘要: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出发点及合理的方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业,并且让学生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有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
关键词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体系 社会教育
随着现代就业前景日趋紧张,高校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将创业教育同高校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这就成了每个高校师生需要面对的课题。下面,本文将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体系进行探讨。
一、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创业思想
创业精神并不是空口说白话即可做到的,高校对此更不能只是一贯的动员,这无异于怂恿,对毕业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教师必须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创业。
1.在专业课内容中引导创业。所谓创业并不是单纯地开一个小公司或饮食店,我们所期待的创业是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拓新的事业。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中的新形势新发展,并且利用这些“新”为自己的将来打开一片天地。为此,在我们日常的专业教学中,除了要教导学生已有的知识外,更多的需要教导学生专业应用。例如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婚庆展会的沙画,在几年前仍然只作为一个美术技巧,在众多美术课程中被学生忽视。但是经过学生的对专业前景的观察,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事业中去。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商机创业的同时,首先应当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2.在专业课形式中引导创业。学生的创业是带有风险的,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规避风险,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准备应对创业时所带来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储备,更需要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所学专业在将来有什么运用之处。例如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方法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并且根据我们现在的国情以及社会需要进行改变。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且找到答案,这才是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并不是纸上谈兵,学生在有了创业的需求与欲望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创业的经过,以及创业过程中所带来的麻烦以及遇到的问题。而这些我们可以利用实践来引导学生。
1.利用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情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的根本,在于学生是否能有创业的主观意愿,如果无法激起学生的主观意愿,教师无论如何教导学生创业都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成熟的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并且可以联系一些成熟的创业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2.利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有了创业的渴望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创业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创业情绪,更关键的是,学生可以由此找到创业的切人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所学的专业如何致用,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书面的知识变为工作的能力,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创业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不要刻意限制学生的思维,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
三、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杨先花(1981-),女,湖北荆州人,教育学硕士,《中南论坛》编辑部编辑。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中南论坛》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可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教育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应该把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行动研究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其作用上已达成基本共识:第一,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动研究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力求使教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二,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研究,使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起到中介作用。学界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论述极多,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为“行动”,称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为“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有机联系。行动与研究的分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研究领域,有许多研究者埋头于书斋闭门造车,缺乏对现实应有的关注。而实际工作者面对高深莫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常感远水不解近渴,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却又不知路在何方。针对此,教育行动研究遂应用而生。实践证明,教育行动研究通过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努力,使教育理论主动寻找实践作为基础;实践也主动寻找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反思和批判理论,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和活动。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既开放性地不断改进教学,又通过批判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吸纳能力。可见,教育行动研究正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顽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实践主体带着教学中的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走入教育行动研究,同时研究主体也要深入研究现场,以合作的态度和方式与实践主体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一方面特别强调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作。这种合作互补了二者研究的不足,既克服了研究主体的研究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的不足,又克服了实践主体开展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方面着重强调问题的解决。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联结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桥梁,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创设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教育行动研究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从研究的角度说,教育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从行动的角度看,教育行动研究又是“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并以行动质量的提高与否作为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把实际的行动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行动过程,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四)教育行动研究在“反思”中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
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促使实践主体通过研究活动改变原先的教育理论,提高认识和完善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时,研究具有把作为研究者的实践者从原先的认识框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这种‘解放’功能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就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完善。”\[1\]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实践主体要合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根据反思过程所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行动。同时由于研究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理论品质倾向于批判性反思,因此他们理应帮助实践主体使之成为反思型的主体,让教育实践不断走向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双向反思过程,为行动达到最佳效果提供了保证,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交互生成。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单纯地囿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胶合之中,没有跳出思维的框架,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研究。其实正是教育主体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理论主体重在从理论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和指导性的陈述为其阶段性成果;实施主体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而决策主体则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统一和整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如何使教育系统与其他的组织系统协调起来,如何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各教育主体在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主体的思维定势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设置了屏障
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大多都认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研究和总结教育理论,通过研究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共同的理想追求。他们大多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指向现有理论,通过分析、比较、批判、重建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来实现理论的推进,仅此而已。而教育实践主体最突出的思维缺陷是对个体实践中内在理论的忽视。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觉得这才是自己份内之事,一旦谈到要参加教育研究时,往往又认为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定位的划分,虽明确了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工作职责,使各自的专业化程度有可能实现,但也设置了无形的屏障,隔离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教育实施主体作为行动研究者的尴尬
其表现为:1.自身素质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对教育实施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专业化水平,深厚的写作功底,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等等。但是不少教育实施主体在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时间和能力上存在不足、观念上自设屏障,从而导致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没有“问题”的研究,没有“行动”的研究和没有成果的研究。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呼吁教育实施主体的参与与其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2.外部条件的不成熟。第一,评价机制问题。由于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较小,而且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研究的情境也无法作较精密的操作,再加上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信度”、“效度”来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二,研究的体制问题。一些教育决策主体并不重视或不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使之缺少必要的体制保障,如研究的机构、人员、物质、制度等保障机制并未落实。
(三)各教育主体之间难以展开交流对话
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各自的理论共同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去,但由于三大共同体在性质、特点、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有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各教育主体之间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对话交流产生一定困难。教育实施主体常把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的具体的、操作性理论指导上,而当教育理论主体的研究成果达不到直接应用的水平时,就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教育理论主体又反过来指责教育实施主体未将其理论进行适当的运用。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也会将批判的矛头共同指向教育决策主体,指责其未制定出恰当的决策来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实现各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
既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焦于教育主体,因此要使教育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要诉诸于教育主体行为的改变之上。
(一)沟通的前提:三大教育主体要认清并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主体性。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不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研究成果的探讨者、开发者和实践者。再者,教育行动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自我反思”的权力还给教师以及其他所有的实践者,使他们能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始终以一个“反思实践者”的形象出现。可见,教育实施主体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是其主体地位凸显的突出表现,是教育行动研究之魂。第二,实践性。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的。它关注的不是各学科分支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第三,协同性。Somekh强调在行动研究情境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和谐互动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与气氛的价值。\[2\]协同性就包括三大教育主体在各自形成的共同体之内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使知识或理论的建构更具有可信任性,并且更符合科学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并优化教育行为。总之,三大教育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才会更好地理解并更加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二)沟通的内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要增强自我意识
教育理论主体中的一部分要继续专心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工作,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深化、系统化、科学化。这类研究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个人学习性实践的拓展和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形成一种透视生动实践、形成理论结构框架的能力,学会用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中的另一部分要走向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知,获得灵感。只有当教育理论主体在抛弃了他自我强加的鼓励,自我陶醉的无视实际以及自我放纵地寻求学术地位时,他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承诺: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3\]
教育实施主体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修养,明确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要用理论来武装自身的头脑,把理论转化成思想、智慧、精神。因此,教育实施主体要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意识,参加理论培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升其理论品质。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教育实施主体所有成员都应以持续的、无休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作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成为了教育实施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性批判显现、改造和优化实践理论的过程。
教育决策主体要协调好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两者交流的氛围,促进两者的互动,并建立新的制度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体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让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使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良好氛围。第二,要求学校成立教育行动研究中心,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工作,构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运作机制。第三,构建教育行动研究的保障体系,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沟通的外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由于各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各异,因此迫切呼唤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实施主体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主体的帮助,共同解决自己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身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教育决策主体也需要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决策的制定出谋划策,提出批评和建议,使决策更具合理性、正确性,更能深入人心。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教育决策主体制定的决策,都需要被教育实施主体认同并接受,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实在的效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各教育主体彼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理性、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教育主体的行为。各教育主体要努力维持开放、平等、自由的沟通情境,同时形成支持性、非评价性的氛围。这样各教育主体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成为负责的“当事者”。
教育行动研究确实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沟通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各教育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如果三大教育主体囿于“前见”而无所作为,那就不可能沟通。当然,教育行动研究也并非能保持绝对意义上的“填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它只是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契机。要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仍需要三大教育主体在实践中不倦求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7.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一、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在生活教育视野下的生活核心素养,可归纳为生活力的培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的五大支柱说,以提升儿童生活力为目标,构建五大素养支柱。此五大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生活领域。具体如下表:
通过构建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以生长为目的的教育生活,以“活学致用”为实践策略,使素质教育得到深化,使日常教育得到优化。
二、课程实施生活化,融合学科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1. 学科课程生活化
我们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了“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活学致用”学科教学模式:(1)、创情导入,生成学科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生活情景生成学科问题。(2)、融合经验,主体探究。沟通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让学生在对生活整合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3)、回归生活,活学致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造经验。(4)、交流分享,展示成果。师生不仅学习了学科知识,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得到生长。(5)、课外拓展,真学实用。把课堂上的智慧火花,在课外生活中继续“燃烧”。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生活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生活化学科问题情景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原则,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生活中的过程与方法,获取“活”的知识与技能,生长情感与态度。以生活为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沟通科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学生“如亲临其境”,经历知识之始终,实现真学、实学,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更积极地思考、实践、创新,并获得更大的身心愉悦,感受科学知识世界的奥妙,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达文化化人、生活育人。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的孩子正处在“互联网+”时代、“创客一代”、后工业时代,培养大量能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面对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情景,拓展生活视野,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实现真用、实用。
2. 地方课程社区化
地方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地域、基于活动、基于课程。我们重点以地域特征展开实践研究。实施地方课程社区化,把地方课程融入社区生活。从课程主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校的地方课程设置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资源配置整合,形成地方课程与社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活动。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程融合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令学生获得真实体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体现“活的课程”。如粤曲传承地方课程,我校附近就有文化宫、影剧院、青少宫、公园等社区设施,这些都成为学校地方课程教学的背景与教学资源。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粤曲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耳听目染,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学校组织儿童定期进入文化宫的粤曲展厅;通过家长组织儿童到影剧院、到公园“私伙局”中观看粤曲演出;把推广粤曲的专业、业余演员请入课堂;在青少宫里进行专业培训;在校内、外搭建粤曲展示小舞台。地方课程与社区教育背景融为一体,成为“活”的教育、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与用合一。
3. 活动课程主题化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与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杜威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我校的活动课程基于儿童的四种本能,确立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课程重要内容,突现活动课程的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乡土性,充分关注活动形式、目的、内容、操作,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究与创新、评价与反思,活动的人际关系和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创设学生活学与致用条件。例,我校进行金融理财知识活动课程教学,立足于金融理财生活素养,融合学生日常生活,构建买、卖双方、市场监管方,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初步了解“供给侧”、“需求侧”的经济学概念,探究“I利”的奥秘,践行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一部分学生担任卖方,约八到十个儿童组建“公司”,并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担任市场调查、采购、包装、宣传、制作DIY商品、定价、市场营销、形象设计、销售统计、财会等工作角色,并进行营利计算,模拟创业情景。而买方则对《品德与生活》中“生活中如何购物”的内容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与各学科中相关内容,如数学科统计学、语文口语交际、美工课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沟通,把知识变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以达活学与致用的统一。
三、构建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模式
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德育,是儿童在生活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理解下的行为规范,是构成人们德性生活的根本要素,是生活中的道德,是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行动表现。因此,“依据生活、关于生活、为了生活”,是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例:“小先生制”开拓德育新路径。在生活中树立儿童榜样,学校每班“每周一星”的评选,为各班树立每周一位行知榜样,来担当班级生活管理“小先生”。在“小先生”的榜样指引下,儿童的言行有了真实、亲近的“活”标准,更容易受榜样影响。而“小先生”则在教别人时,也教育了自己。就班级管理而言,“每周一星”,一学年基本每一位孩子都当了一回“小先生”。又例:“做中学”。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学校通过开设各项家务专项微社团活动、专项校本课程(如蛋糕制作课程等)、每月当一天家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真做”来学习生活素养。又例:社区即学校。学校建立红领巾电视台,开设每天一主题,开设“今日关注”“放大镜”“回音壁”等专题节目,每周组织全校儿童收看“东方时空”等电视节目,鼓励儿童关注校内外生活事件,在与老师、家长、同学的讨论中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