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券商投资收益范文

券商投资收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券商投资收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券商投资收益

第1篇

不用惊讶,券商自营部门就是这样。

Wind资讯显示,截至2月6日,一共有58家券商公布了2009年年报。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统计,尽管券商自营投资整体实现盈利,但反映券商投资能力的指标之一――投资净收益却出现了下降,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2%。

银河证券亏损最多;国泰君安投资收益最厚。

同比降22%

2009年股票市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行情,年涨幅达到80%。在这样的背景下,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平均超过70%,私募基金的收益率平均也超过50%,均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投资净收益出现下降的,恰恰是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券商自营部门。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显示,58家券商在2008年的投资净收益为189.9亿元,而在2009年却仅有148.6亿元,同比下降了22%。

上述券商中,投资净收益降幅最大的是银河证券,减少了7.83%;新时代证券次之,减少了4.69%;中信万通、红塔证券、方正证券、国信证券、国盛证券、建银投资等其他20家券商的净收益减少的幅度紧随其后,大都在0.2%~0.9%之间。

为何市场上涨中券商的投资能力反而比大熊市中差?平安证券分析师田良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2008年券商不看好市场,纷纷将手中的股票卖掉,况且,有些股票如果在前几年的低价位买进,即使2008年股价腰斩,也可能有很大的收益。2009年情况就不同了,有些券商看好2010年市场,会重仓一些股票,而这些收益都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的财务指标了。”

由于券商投资净收益率逐年下降,其对券商收入的贡献度也随之下降。2007年,上述58家券商总共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仅投资净收益一项业务就贡献了24%的收入。而2009年,这些券商投资净收益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仅有9.6%。可见经历了2008年市场暴跌后,券商对自营业务日益谨慎,这也符合一些大中型券商稳健、保守的投资策略。

“在海外市场,券商用自有资金做自营盘的情况很少见。为了防止风险,国内券商自营的风格也会越来越保守谨慎。” 田良对记者说。

银河垫底

去年A股呈现阶段性牛市,但并不是所有券商都分享到了这顿“大餐”。在大盘上涨80%的背景下,还是有三家券商的投资净收益发生了亏损。

其中,银河证券亏损最多。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的投资净收益为-1.5亿元;其次,是中原证券(-4688万元);第三是新时代证券公司(-2502万元)。

针对投资净收益亏损的原因,《投资者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上述的三家券商。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的解释是:“2009年的投资收益是正数,之所以净收益出现了负数,可能由于历史股权股票投资买卖造成的。”而其他两家证券公司,在记者多次联系后,直到发稿时,仍没有得到回复。

在整体投资净收益表现不尽人意的背景下,也有成绩相对突出的券商。

国泰君安,其2009年的投资净收益最为丰厚(34.88亿元),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广发证券(16亿元)。后面依次是东方证券(7.5亿元)、申银万国(6.5亿元)和刚上市的华泰证券(6.2亿元)。

长城账面浮亏最多

投资净收益指标固然重要,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考察券商自营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通俗一点说,投资净收益就是券商实实在在揣在腰包的钱,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是账面上的收益变动。

数据显示,东方证券的账面价值最高,为5.2亿元。即令如此,仍不能弥补其2008年过高仓位导致的31亿元账面亏损。

一个现象颇有趣:账面价值浮盈排名第2~4位的券商,恰好是投资净收益发生亏损的3家。其中,银河证券账面价值浮盈4.7亿元、新时代为3.1亿元、中原证券为3.1亿元。

排在5~8位的依次是是兴业证券、申银万国、首创证券、华泰证券,其账面浮盈都在1亿元以上。

和投资净收益一样,账面收益也有发生亏损的券商,共有16家。其中账面浮亏最多的是长城证券(1.7亿元);浮亏最少的是广发华福证券(50.8万元)。

发生浮亏的还包括两家大型券商――国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去年国信证券浮亏1706万元,中信建投浮亏1792万元。

国泰君安自营尚好

据一位编制券商财务报表的人士介绍,投资收益这项财务指标中,不仅包含了自营业务带来的收入,还包括法人股、长期股权投资等收益。但如果大体计算券商的自营业务的话,可以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相加。

第2篇

    航空城三区功能

    三区

占地(平方公里)

    机场运营区

60

    自由贸易区

15

    国际商居区

25

    功能:

    机场作业

国际物流

    保税工业

金融商业

    国际会展

生态居住

    国际教育

旅游休闲

    4月6日从有关渠道获悉,首都机场近期将有惊人之举: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在顺义首都机场周围建成占地100至150平方公里的“首都航空城”。首都机场将有可能被改造为北京最大的商圈之一。

    展望

    最大自由港四年后建成

    “首都机场将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基本建成航空城,它将使首都机场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自由港。”首都机场集团规划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借机场东扩之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从去年开始与顺义区就建设航空城问题进行研究,并于今年年初成立了航空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规划工作小组。3月初完成了航空城总体规划。因正赶上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所以规划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根据用地规划,航空城东北至六环路、南至李天路、西至温榆河及京承高速路,计划用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将辐射顺义、海淀、朝阳、怀柔等多个区县1000平方公里。航空城周围将建设一条高速环路,机场高速和机场第二高速、轻轨、国道贯穿其中。

    规划

    新“国展”设立其中

    航空城内将建成三区功能(详见附表)。此外,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已与首都机场签订协议,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将设立其中。首都机场在航空城内建设空港保税区的意向已经得到了海关总署的支持。目前首都机场集团正在考虑顺义区提出的将航空城开始划定的100平方公里规模扩展到150平方公里规模的建议。

    融资

    多种方式筹措千亿巨资

第3篇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比较分析 收益水平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准则)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改变是能否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收益水平?这些都是实务界和界关注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

一、《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的比较分析

1999年1月1日执行的《投资》准则从2006年2月15日改名为《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短期股权投资、长短期债券投资全部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与《投资》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相比,《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发生了许多变化,两者的具体主要差异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分类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将投资分为:(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投资》准则将投资分为:短期(股票或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1]194。可见,《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按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做了详细的分类,这就要求企业应按不同种类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采用相应的核算方法。这样,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提高了。

2、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于上述第(1)、(3)两类投资,采用成本法后续计量,对于第(1)类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上述第(2)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后续计量;上述第(4)类长期股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的是:(1)不控制且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短期投资按照成本计量,收到股利冲减投资成本。[1]207

3、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1)新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若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若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确认的合并成本入账,即①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②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③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④在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的,购买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2)除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如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公允价值入账。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按如下三种情况分别确定:①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时,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投资成本,但不包括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②以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含股权)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③原来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成本法核算,或原采用成本法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以原投资帐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1]202-204从两个准则的规定可知,《投资》准则没有涉及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方法。

4、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时溢、折价的确认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权益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差额应当计入股权投资差额,并在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1]210

5、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的确认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来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投资企业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来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211

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按账面价值与现值之差额来计提减值损失,减值不可以转回;其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已计提的减值不得转回。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减值可以转回,但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其计提数[1]212。

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国际上有关投资的准则有:《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号——联营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对子公司会计》;加拿大的《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手册》第2010章、3050章;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06准则——合营投资》和《澳大利亚准则第1016准则——联营投资》;地区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5号——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准则》;中国香港地区的《会计实务准则第10号——联营公司的会计处理》。

我国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有关内容基本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里仅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比较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减值准备处理和合营企业投资的核算方法上。(1)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处理的比较分析。我国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处理如前述,在此不再阐述;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规定是,因长期投资价值永久性下跌而对其账面金额的冲减,应计入收益表,当该项投资价值回升或下跌原因不复存在时,已冲减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2]85。(2)对合营企业投资核算方法的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合营企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的规定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以比例合并法为主,但也可以采用权益法核算[2]111。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动对上市公司收益水平的

如前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相比,变动最大的地方在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以及在权益法下,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等科目,并充分体现资产购买的公允价值。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如下具体规定:①对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账面值确认长期投资的成本,实际支付价格与账面值的差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收益。②对非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成本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价格。③首次执行时,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对于关联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以冲销股权投资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④对于非关联企业,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应冲销贷方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并以冲销贷方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可见,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净资产和未来各期利润二个方面。

1、对净资产的影响。

首次执行,关联企业投资差额或者非关联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均会对净资产构成影响。为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可能对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股东权益(简称EQ指标)来反映准则调整对不同公司的影响程度。通过,我们发现EQ指标较大的前10名公司中,EQ值均大于30%,如果股权投资差额大部分来自关联企业收购,则会大幅减少公司净资产,具体情况见下表1[3]。

表1 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总额与股东权益(EQ)比值前10位的公司

公司名称 股东权益合计(万元)① 合并价差+股权投资差额(万元)② EQ②/①

ST云大 4947 4680 94.60%

ST丰华 21778 18169 83.43%

张家界 23158 14286 61.69%

ST大盈 6687 3501 52.35%

ST佳纸 14076 7073 50.25%

星美联合 58777 29326 49.89%

G创兴 28751 12056 41.93%

G*ST环球 39760 15055 37.86%

G锦投 177940 56410 31.70%

白云山A 72940 22032 30.21%

资料来源:万德资讯、平安证券综合所

2、对未来各期利润的影响。

在股权投资差额取消后,将不再需要对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从而影响相关企业的净利润。股权投资差额为借方余额的,净利润将增加,反之净利润将减少。为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对上市公司未来各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净利润(简称EP指标)来反映准则调整对不同公司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我们发现EP指标较大的前9名公司中,EP值均大于800%,如果我们假设原来股权投资差额或合并价差按照20年摊销,净利润变化将可能达到50%以上,当然具体的影响情况仍需具体其摊销年限和是否来自关联并购,详见表2[3]。

表2 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总额与税前利润(EP)比值前9位的公司

公司名称 税前利润合计(万元)① 合并价差+股权投资差额(万元)② EP②/①

张家界 442 14286 3232.13%

宝光药业 2079 60030 2886.34%

G甘化 3177 60512 1904.35%

ST丰华 1313 18169 1383.78%

中恒集团 3174 41965 1322.11%

新大洲A 9161 -86703 -946.36%

星美联合 3143 29326 933.06%

G万杰 2632 24126 916.64%

G创兴 1492 12056 808.04%

资料来源:万德资讯、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从表1、表2可知,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对这些公司的股东权益和净利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中,有571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余额,占全部A股公司的40%以上,其中两项合计为负数的有92家,若执行新准则而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冲销掉的话,这些公司未来期间净利润将大幅度下降,而其余479家上市公司的未来净利润的将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已大大趋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虽然,“合并差价”和“股权投资额”的调整会影响到大部分上市的收益水平,但从长远利益来说,新准则的规定将使上市公司价值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财务信息更为可比,更有利于投资决策所需。

主要:

[1]李增泉,林燕.2001企业会计准则精解[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近两年,在其他券商狂飙突进式并购、上市时,银河几乎在原地踏步。曾经其投行业务不管在承销数量还是金额上均列行业首位,然而2008年,就已被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赶超。

在自营业务上,银河证券再添新痛。Wind数据显示,2009年其投资收益惊现1.5亿元的负收益。在2009年A股市场涨幅达到80%的情况下,其投资收益居然为负,不禁让人生疑。

此外,人事动荡问题也一直困扰其身。2009年4月28日,时任银河证券总裁的肖时庆被刑拘,半月后即被批捕。2009年9月8日,一代券商大佬胡关金在各界的猜测声中入主银河证券,但短短四个月后胡关金的请辞,又令银河证券面临新的变局。

盈利依靠经纪业务

据报道,胡关金就任银河证券总裁后,首抓经纪业务改革。他提出新的经纪业务管理制度,核心内容为以营销为主,经纪人的基本工资列为人力成本,但是基本工资以外的提成,归为营销费用。

虽然难以衡量胡关金的改革措施对其四季度经纪业务收入的影响,但从2009年度合并利润表,也可见端倪。与2008年相比,2009年度业务及管理费大幅提升8.4%,达31.27亿元。相应的经纪业务净收入达79.17亿元,比2008年增长54%。

此外,“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会计科目情况引人注意。该科目主要反映券商集合理财收益。2008年的大熊市中,银河证券集合理财收益为2406.2元,这是个可怜的数目。但是经过了2009年的阶段性牛市后,该科目反映的收益情况窜升至4180万元,涨幅1.7万倍,这也是个惊悚的速度。

由于经纪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尽管经历了2009年的人事风波,银河证券全年净利润仍然达到46亿元,较2008年提高了130%,在已公布年报数据的券商中位居第三,比2008年前进了7位。

扑朔迷离负收益

2009年整体利润提升未能一俊遮百丑,银河证券还是有三个收入类科目呈下降状态。尤其是,投资收益巨亏1.51亿元。这看起来显得异常扎眼。

银河证券在销售其他机构金融产品方面有所弱化,其2009年“销售金融产品收入”项目比2008年减少1905万元,降幅为27%。

“其他业务收入”一项比2008年减少了1.8亿元,降幅高达93%。该科目通常是核算主营业务以外的内容,主要包括开户费、转托管费用收取情况等,该项收入下降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为银河2009年对新开户股民采取了优惠措施,或者2009年新增开户数有所下降。

“投资收益”科目一般是指股权投资,主要反映自营和其他对外投资事项。它比2008年大熊市还少1.73亿元,降幅高达783%。熊市正收益,牛市却为负收益。有业内人士对此用李白的诗句形容说“直下三千尺银河落九天”。

是自营操作不善还是其他投资项目的问题?

2月5日《投资者报》记者就此询问银河证券时,媒体联络人李波斯称:“我们的年报尚未公布,自营业务为盈利。”而当记者拿出Wind资讯数据后,李波斯表示2月8日予以回复。

8日上午9时许,李波斯致电《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银河尚未正式年报,不知道Wind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不管是投资收益还是自营收益,我们都是正的。”

“如果我的投资收益是负数的话,那我肯定‘出名’了。”银河证券自营部门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不清楚此事。

记者旋即致电Wind公司,其客服人员回答说:“我们的数据都是直接来源于券商、基金等机构,应该不会有错,我可以找数据员进行核实。”不久,Wind资讯的客服人员致电记者澄清数据无误,并发来一份2009年银河证券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其中利润表上赫然显示2009年投资收益为负1.5亿元。

据此,《投资者报》记者再次向银河证券求证,此番银河方面的回答是:“2009年公司的投资收益肯定为正数。如果说数据出现负数,有可能是计算了前年或更早时间的历史成本得到。”

当被问及历史成本是如何形成的,上述自营部门负责人以各个部门都在准备年会,没有时间再接受采访为由婉拒。

这团混沌之雾,只有看一看银河对外公布其年报时能否给出更多解释了。

“胡银河时代”收官

“汇金公司已经正式批准了胡关金的请辞申请。”1月8日从银河证券内部传出这个消息。

如同4个月前胡关金任银河证券总裁时一样,此次的离职再次引起市场各方热议。

“国信可以说是胡关金的国信,华西可以说是胡关金的华西,但银河不可能称为胡关金的银河。”胡关金2009年9月入主银河证券前,一位银河证券管理人员曾如是说。4个月后,胡关金怀揣辞呈离开银河。一语成谶。

坊间对胡离职原因的猜测有多种版本:与股东目标相左、银河内部利益关系复杂、离开一线券商太久思路跟不上要求、压力大过于疲惫等。“改革伤害到了某些群体的即得利益是肯定的。”一位银河证券内部人士表示。

回想胡被任命之初,银河员工对其多寄厚望,希望胡能改革现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而履新后,胡亦的确进行了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将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目标和公司总体目标挂钩,试图将银河证券推向市场。具体到业务上,激励机制更偏向于营销。至此,短暂春秋全归梦幻。

第5篇

继技术准备已经基本到位之后,管理层10月底就开始对股指期货进行舆论准备。而上周尚福林主席的讲话发出了股指期货推出的明确信号。尽管上周表现最好的是所谓权重股,但就这个消息来讲,我们认为券商才是股指期货最大的受益者。

券商股业绩将大幅提升

事实上,从2002-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期货交易额的复合增速为30%,远远快于股票交易额的16%,到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期货成交额约80万亿美元,是股票交易额的1.2倍。前景尤为看好。

IB业务确立券商为股指期货最大受益者。获得IB业务资格券商可通过该项业务接受期货公司委托,为期货公司介绍客户参与期货交易并提供其他相关服务。鉴于券商在营业网点、研究实力、资金规模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我们认为券商系期货公司在股指期货业务上的市场份额将远超传统期货公司。

股指期货业务提升券商收入规模,优化盈利模式。从境外经验看,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能增加券商期货佣金收入,更可通过套利、避险等功能一改券商传统高风险的盈利模式,提升券商股的估值水平。

期货佣金:试点期间,由于准入门槛较高、期货品种较少,期货市场规模应远小于股票市场,初步判断,试点期内约是现货市场的20%-50%;而一旦全面铺开,交易品种丰富、准入门槛降低,国内投资者的交易偏好也将在期货市场完全显现出来,这时,期货交易额将原超股票交易额,依据国内是市场换手率一直远超韩国的事实,我们初步判断期货交易额应能够达到甚至超过韩国和香港等地的水平。

股票佣金增量收入:境外数据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提升现货市场,在日本、香港和美国推出当年的交易额分别增长14%、50%和22%。

投资收益:期货市场将成为券商自营对冲风险和博取差价的重要场合。券商可以通过套保或套利获取低风险收益、亦可通过主动性投资或方向性投资博取差价。参照境外的经验,这类投资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可望达到10%-15%。

改善竞争格局:对于经纪业务而言,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能够丰富交易手段和交易品种,从而提升交易规模、带来增量收入,还将进一步加速市场份额向具备试点资格的优质公司集中的趋势。这样,优质证券公司从创新业务推出中受益更为明显。

股指期货对业绩贡献将达到20%。我们判断,在推出初期,期货交易佣金和投资收益合计将达到60-90亿元、净收入贡献度为5%-7%;而全面铺开期间,期货业务收入亦可达到500亿元、对净收入贡献度约20%。

推荐券商龙头

维持对证券行业和大券商的推荐。我们曾在四季度策略报告《还是大好》中,坚定看好大券商,推荐成大、海通和中信;在2010年策略报告《创新革命》中,我们进一步指出,创新革命将成为大券商价值重估的催化剂。市场的发展也印证着我们的这一判断。四季度以来,成大、海通和中信涨幅分别为38.6%、42.5%和23.1%,超额收益23.1%、27%和7.6%。在创新推出预期日益强烈及业绩增长预期已然明确的背景下,我们仍坚持四季度以来对行业及大券商的推荐逻辑:“大”“好”。仍坚定看好成大、海通和中信。上周末,广发借壳放行彰显了监管层对大券商的呵护,对大券商的政策扶持将是估值优势、创新受益之外的又一驱动因素,这更坚定了我们对大券商的信心。

第6篇

由于基金“一对多”业务不允许进行公开的信息披露,这意味着“一对对”产品的投资者无法充分了解到所购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表现。但今年以来,媒体不断出现关于公募基金专户理财业务表现不佳的报道。到底公募基金此类产品的表现情况如何呢?

我们注意到,除了在银行渠道直接发行的专户理财产品外,基金公司还存在另一类产品,通过信托公司渠道进行发行,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其模式与信托型阳光私募完全相同。而此类产品通过信托公司的平台进行了一定的信息披露。

表1 为部分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收益率表现。数据显示,各产品之间的业绩差异较大。其中,表瑚最好的长城富利07年1期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高达9212%(截至2010年4月2日),而表现较差的金牛1号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6.39%(截至2010年4月9日)。

表2 为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今年以来的表现,整体收益较公募专户产品更差。尤其是中金公司管理的产品,在全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排名垫底。

对比公募专户理财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之问的业绩分化则更为明显。表3列举了今年以来投资收益率最高的10只阳光私募产品,收益率分别在20.62%―44%之间,远远超过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而表4中列举的今年以来投资收益率最低的10只阳光私募产品,收益率分别在-11.39%到-22.89%之间,也低于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

但就整体而言,信托型阳光私募产品的业绩还是优于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收益率表现。可以说在今年的公募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与阳光私募的对决中,阳光私募小胜了第一阵。

那么,为什么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户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表现不如阳光私募、甚至也不如其管理的公募产品呢?

从盈利模式来看,公募产品以自营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对于千亿以上规模的基金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专户理财作为基金公司拓展业务的新领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基金公司主打方向。近期市场传闻有少数公募基金将专户业务委托私募基金运作,虽为个别现象,却反映出该业务暴露的问题。至于券商集合理则产品,同样面临着自营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利益矛盾。

第7篇

通胀金融板块是利好

胡松认为,通胀对股市的影响是积极的。一定幅度的通胀会表现为企业盈利的增加、就业增加和收入增长,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会不断牢固,整个基本面也会出现向好的趋势,因此,股市在一定时期内就会出现相对坚实的基础。在通胀预期或者通胀率幅度不大的状况下,金融行业很明显具有抗通胀的功能,现在来看是一个明显的利好。

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的资金很充裕,更多的是对政策的担忧。7月份起,市场为了一点信贷增量的变化而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与其说是对流动性的担忧,不如说是对政策变化的担心,换句话说,市场上缺乏的是以担忧为基础的信心。

银行:盈利增长有保证

银行的收入结构由3块组成:净息差、服务手续费和投资收益。

净利差方面如果通胀率继续上升,银行的名义利率(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一定会上升,同时,在名义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存贷利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净利差也会快速增长,银行的利息收入必然会增长。

服务手续费(或表外业务)这一块跟通胀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通胀率继续上升,手续费也会调整。无论通胀是否发生,这一块业务将是银行未来利润稳定增长的来源。

投资收益无论是对实体的投资,还是对资本市场的投资,都将会增长。而且,在通胀预期确定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的增长率是要大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增长率。可以肯定地说,2010年银行净利润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可将银行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3种类型。国有银行中建议关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建议关注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建议关注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见附表。

工商银行该银行的特点是信贷资源的获得能力非常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信贷量的增长,第二是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营业网点巨大,手续费收入的增长比较稳定。目前工行致力于成为全球性的银行,投资收益也非常可观。工行的收益增长弹性不是最大的,但它的亮点在于稳定性。

建设银行相比于其他国有银行,它的特点也非常鲜明。最擅长的地方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得益于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在抢占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建行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

招商银行尽管受到永隆事件的影响,市场表现不尽人意,但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其在中国银行业中创新能力强的特点。无论是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还是对现有产品组合打包的能力创新,表现都很鲜明。并且占据了以广州、香港为龙头的地缘优势,这对未来利润的增长有很大的改善。一旦消化永隆事件的影响,它的增长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浦发银行网点和业务的60%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这将为浦发银行增加盈利、降低风险带来较好效果。加之良好的激励体制,2007年至今,浦发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了100%,且资产扩张和双率下降并存。

城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各有特点。宁波银行利润增长的弹性较大,南京银行更值得关注,尽管相对后发,但依托的主体与宁波银行不同,它有聚合全省的能力,收入增长弹性会更大。北京银行正处扩张期,期望其收入增长比较醒目可能有一定难度。

证券:实体经济向好是基础

证券业也是传统型的盈利模式,最主要的是经纪业务。在通胀预期下,企业基本面向好意味着交易活跃和交易量放大,自然会给券商带来较高收益。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企业融资的冲动会进一步释放出来,成交也能为券商带来可观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券商可以做直投,创业板的开通为券商投资实体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另外自营业务表现会分化。整体来看,券商收益增长有较好的保障。

中信证券处于龙头地位,在承销、资产管理有优势,同时中信金融控股集团的背景等都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担忧,那就是自营业务表现平平,能否有起色还有待观察。另外,总部南迁使客户结构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长江证券近期又增发了30多亿元,公司目标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进入行业前10名,这就意味着收入增长弹性会进一步提高。

招商证券相对而言估值过高。与招商银行相似,招商证券的创新能力很强,这种创新能力为业绩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保险:收入来源稳定

对于保险来说,越是经济出现波动,保险收入来源就越稳定,主要表现在保费收入上。保险公司的收入来源很简单: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保费收入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增加,投资会由于经济的再次繁荣而得到收益,抗通胀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平安保险与其他的保险公司比起来,平安的治理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平安这种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方向是正确的,证券、银行、保险主营业务交合增长是鲜明的特点。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投资收入方面有很大冲击,但未来在投资方面会更加审慎,投资收益会有较好的保障。目前介入深发展,借助金融控股的平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通道中,相信平安的利润增长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谨防变数

面对通胀预期,尽管金融板块展现利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变数。

基本面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态势不改,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显而易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内在地决定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第8篇

面对亚洲和中国持续的股权投资热潮,酝酿多年的国内券商直投业务将率先破冰。8月22日,中信证券宣布以自有资产设立一家全资专业子公司――金时投资有限公司,进入直接投资领域。这家投资公司初始出资额拟为8.31亿元,性质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对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业务。目前,该计划获得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尚待中国证监会核准。

9月11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复函,获得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同日,本报记者从中金公司证实,该公司也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复,取得券商直接投资牌照。这意味着我国券商参与直接投资的大门终于开启。

券商直投难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蒙牛、李宁、雨润、永乐家电、双汇等优质企业在境内外的上市重组,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浮出水面。在日益升温的私募股权(PE)投资浪潮中,国内券商显得无比落寞。

兴业证券孙国雄告诉记者:“券商对于启动直接投资业务其实早有准备。近两年以来,多家券商都在整合旗下资源力争在直接投资方面有所作为。证监会也多次草拟意见稿,并召集主要券商商议。”

他介绍说,券商直接投资之所以难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在产业投资领域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规,券商直接投资采取怎样的形式值得商榷;二是券商在实业投资领域有过失误的教训,如何防范券商直接投资的风险,监管层一直心里没底。

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于券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表现出审慎的支持,即初期只允许券商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且为防范风险,须等券商将客户保证金实现“第三方存管”后方能启动。

突围求生迫在眉睫

正当国内投行在实业投资领域无所作为之际,境外PE投资者却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2006年7月,高盛以3元/股收购了西部矿业 3205万股股权,随着后者的大比例送转增以及派现,每股投资成本摊薄至0.34元。按照西部矿业8月7日56.28元的收盘价计算,高盛的投资回报高达160多倍。

不仅仅是境外投行,由于银监会的支持,国内的私募基金已借道信托公司试水PE市场。7月25日,深国投推出了深国投・铸金资本一号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计划募集资金1.1亿元,投资方向为拟定上市等五类企业。

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董晨表示,同行的攻城略地促使券商加快速度筹备直接投资业务,与市场上众多的产业投资基金相比,券商的选择似乎更加明确。广发证券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他们寻找的是处在“上市前夜”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突破了资金的制约,券商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好的股权结构,可以给予企业上市时更好的定价能力。这样的项目,对券商来说,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而在收益上,一旦企业上市,投资收益可翻番。

“前景虽然美好,但券商在筹备直接投资的具体操作层面同样面临不少问题。虽然券商投行会接触大量的企业,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但我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不在行。”西南证券张刚坦陈,现在很多企业并不缺钱,缺的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

中关村证券副总裁谢一平还介绍说,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的合作伙伴较难寻觅。企业首先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经验,了解行业所处状态,具备行业投资的判断能力。“如果合作对象具有产业投资或风险投资的经验,则是再好不过的了。”

子公司模式或成主流

“长久以来,采取何种形式一直是券商开展产业投资的争议焦点。”谢一平表示,券商开展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券商设立直接投资部,二是成立子公司从事直接投资,相对而言,后一种模式的风险更小一些。

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证监会的思路是批准合格券商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开展直投业务。子公司模式一方面是为了与券商进行风险隔离;另一方面,如果试点效果好,子公司有可能发起设立有限合伙制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中信证券拟采取的正是子公司形式。

除了中信证券,中金、光大、广发、长江等多家券商都向管理层上报过开展直接投资的方案,其中光大证券准备携手新加坡淡马锡,广发证券成立了直接投资部,中信证券也在2007年初公布携手胜达国际集团(SICO)合资开展股权直接投资业务的计划。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PE市场的发展还倚赖良好的退出机制。目前国内PE市场退出渠道过多依赖公开上市,据测算这一比例达到64%,而美国通过并购退出的比例高达80%左右。国内PE退出渠道单一将是PE市场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券商人士预计,随着券商直接投资破冰,相关发行制度也会随之调整。比如,目前证监会正在筹建证券发行监管二部,未来将会开闸公开发行非上市业务。

严控风险

此番重新开启直投大门,风险控制设计是关注的焦点。中信证券在增发路演时透露,风险因素是证监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中信证券和中国证监会进行过充分沟通并作出了风险控制设计。

据记者了解,在证监会要求下,中信采取的这些措施主要有二:一是严格遵守3年期限,二是规定直投资金上限是中信证券净资本的15%,并以独立公司运作隔离风险。

第9篇

近期,市场增发潮搅扰A股,投资者担心增发潮从市场抽血过多,令大盘继续承压。另一端,一些机构投资者却在积极认购定向增发股准备抄底。根据《投资者报》的统计,今年前5个月实施定向增发的公司有67家,合计融资额达到2000亿元,其中55家(约占总数的85%)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进一步对2000年以来定向增发案例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在股指处于低位时参与定向增发,赚钱的概率会更大。同时,有机构参与的定向增发后期上涨的概率也超过8成。

此外,我们对定向增发对象详细拆分后发现,有大股东、券商集合理财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等机构参与的定向增发股上涨的概率更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筛选出今年以来实施过定向增发、股票尚未解禁、有机构投资者参与,并且存在一定折价率的公司(共9家)。另外,我们按照这些条件还筛选出了2008年至2010年实施定向增发但未解禁上市的41家折价股,供投资者参考(详见B02)。

增发潮:前5月抽血2000亿元

据我们的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下同),有6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向增发,成功从A股市场筹集资金近2000亿元。其中,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增发达到55家,占总增发数量的85%。

与往年数据对比可知,今年前5个月的定向增发额达到了近几年的高峰。增发潮汹涌而来,这与今年以来偏紧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由于央行不断加息,抬高了企业的贷款成本,无形中逼迫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中融资。

从融资规模来看,这些公司少则募资几亿元,多则募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今年前5月,通过定向增发募资超过百亿的公司就有3家:盐湖股份、华夏银行和中国重工。这些公司募资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为了偿还银行贷款,有的为了公司扩建新的生产基地,有的则是为了实现企业并购或重组。

其中,盐湖钾肥向大股东关联方募资774.84亿元,其募资投向为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青海盐湖集团。华夏银行向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募资202亿元,此次募资意在补充公司核心资本。中国重工募资174亿元,其拟用募集资金购买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山船重工100%和北船重工94.85%的股权。

实际上,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额也已经超过了IPO的募资额。根据Wind统计,今年前5个月IPO募资约14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22亿元下降了两成多。

除了已经实施的定向增发,那些公布增发预案的公司更令投资者恐慌,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58家上市公司增发预案,预计募资额高达3911亿元。

因此,无论从定向增发公司的数量以及募资额度来看,今年以来的数据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2010年度共有132家上市公司增发预案,计划募资2621亿元。

机构参与增发股:逾8成上涨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定向增发几乎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他们往往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进(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定向增发的发行定价的基准价格为基准日前的20个交易日股票的均价,发行价格不低于基准价的90%),然后安心放在那里一年,不用投入多少精力就能轻松赚取超额利润,何乐而不为?

而普通投资者不敢参与定向增发的原因是,公司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初期股价往往迅速上涨,普通投资者根本来不及参与。不过,从较长远的角度考虑,定向增发会对公司构成一定的利好。这是因为成功定向增发,公司募集的资金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改善公司的治理。一些公司则会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并购重组,从而令公司价值大幅升高。

因此,投资者如果不具备短线投资定向增发股的机会,不妨挖掘这些股票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其中,跟随机构买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统计结果也显示,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定增股上涨概率更大。我们统计了2000年以来机构参与的增发案例。结果显示,机构们确实是赚多赔少。根据Wind数据,2000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实施的定向增发有650次。其中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有463次,增发股份已经上市的有293次(一般情况下,机构参与的增发股在增发12个月后解禁上市)。

在上述293次机构全程参与的定增股中,有54%的增发股在限售期内就上涨,另外还有28%的股票在限售期解除后3个月也会出现上涨。换句话说,有机构参与的定增股超过80%的股票会给你带来正收益。

这意味着,在增发后及增发股上市后,机构参与的定向增发股均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

以今年已经解禁的定向增发股为例,机构们在去年的投资中均大有斩获。

如今年5月解禁的定增股天山股份、南通科技、新乡化纤等,均为参与增发的机构带来不少盈利,其中涨幅最高的天山股份较增发价上涨72%,其他两只股票也上涨50%左右,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10%左右。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参与增发股,选时也很重要。在机构参与的增发股中,令其蒙受较大损失的多是在2007年实施的定向增发。2007年正处牛市巅峰时期,各家股票的股价纷纷创出历史新高。机构们在这一高位买入,却未能预料未来一年上证综指上演“过山车”行情,机构们参与的定向增发股也随之遭遇熊市大劫。

而机构们在股指低迷期买入的增发股,往往能给其带来超额的收益。如在2008年底发行定增股的风神股份、苏宁环球等,均给机构们带来了200%左右的收益。

大股东收益最高

不过,在众多机构中,各家机构的选股能力也不尽相同。最具备定增投资资格的桂冠将花落谁家?结果稍微有点出人意料。

我们将参与定向增发的对象进行了详细划分,跟踪这些机构参与定向增发的收益率。

这些细分对象包括公司大股东、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券商集合理财、一般法人、券商、基金、保险、社保基金、QFII、财务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

我们分别对2000年以来有机构参与的定增进行了粗略统计。首先,根据定向增发价格和获配数量,我们得到了机构们的初始投入资金。然后根据定向增发发行日及解禁日期间股价涨幅,我们粗略计算出上述时间段内机构的收益(计算公式:收益=初始投入资金×期间涨幅)。

最后根据收益占初始投入资金的比例计算得出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率。

结果显示,在上述细分机构对象中,投资收益率最大的“机构”――公司的大股东,其收益率达到68%。

紧随其后的有一般法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券商等,其收益率均在40%以上。机构们参与定向增发的平均收益率也高达41%。

不过,机构们的投资收益率参差不齐。一度被市场看好的保险和社保基金则坐了“冷板凳”。他们两个的收益率分别5.98%和5.02%。

对于公司大股东能够摘得定增收益率桂冠,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以前市场认为大股东参与定增是为了号召群众,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公司大股东显然是对公司最了解的人,他们能够参与定向增发,显然有从中赚钱充分的理由。

此外,很多券商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承销机构,均占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对公司经营状况较为了解。而券商集合理财与券商相同,这令两大机构在定向增发中收益率靠前。

在上述参与定增的股东中,收益率最高的是山田林业开发(福建)有限公司(下称山田林业)。该公司在2008年1月参与了中福实业的定向增发,至2011年解禁时,其股价已经上涨了近13.98倍。山田林业此前19亿元的投资也得到了高达271亿元的投资收益。

而最惨的是2007年10月参与吉恩镍业定增的股东。公司在07年10月底进行了定向增发,当时股指几乎处在历史最高位。经过一年的限售期解禁后,参与公司的中邮核心优选、中邮核心成长两只基金和吉林名门电力实业公司均浮亏85%以上。

中邮在吉恩镍业上的失利,反映出机构们的投资收益率参差不齐的一大原因,那就是选时能力。如社保基金收益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期间参与了定向增发,选在了历史相对高点进行投资,最后导致最终收益率偏低。

50家具备投资潜力的定增股

就参与定向增发的时机而言,目前股指持续走低,沪指还在6月2日一度探低2676点,表明参与时机较为成熟。

随着股指回调,个股股价也纷纷下挫。一些定向增发股甚至跌破了发行价,套住了参与增发的机构们。

为了发掘定向增发股中的机会,我们精选了50只具备潜力的定向增发股。

我们主要从以下股票中筛选,即在最近三年中实施过定向增发、股票尚未解禁、有机构投资者参与、存在一定折价率的公司。

我们的筛选步骤为:1.筛选最近三年实施定向增发的股票且增发股未上市的股票;2.从上述股票中进一步筛选出增发对象至少包含四类股东(公司大股东、券商、一般法人、券商集合理财)中一类股东的股票。之所以选择这四类股东,是因为其2000年以来参与的定向增发股收益率较高,均超过平均收益率41%;3.根据上述公司当前股价相对于定向增发价的折价率进行排序,筛选出前50家公司。

第10篇

1、“FOF”投资忌讳:

对于一些新基金公司的产品或是新发行的基金,“FOF”投资经理都会非常谨慎对待。

2、“FOF”投资关注:

较重视基金的历史业绩,以及是否稳定,在同期市场低迷时的亏损程度。

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的火爆,使基民们大获全胜,但是面对年后大盘的大涨大跌,投资者的心情也是起伏不定,天天利好和不利的消息,总是让基民喜忧参半,现在老百姓对投资什么基金也越来越没有把握。其实我们要分得资本市场的收益,除了借助基金经理的专家理财外,还有一个新的选择――投资基金组合产品FOF。

在2006年四季度,光大阳光2号FOF收益达到了52%,超过了表现最好的股票型基金51%。当然FOF并非没有风险。只是不同的FOF产品风险不同,如要选择到适合自己的FOF,一定要看清相应投资条款――投资范围和比例,管理人特别参与条款。

FOF,英文全称为fund of funds,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它诞生于1990年的美国,一般投资者面对当时美国的8000余只共同基金,早已头昏眼花,这时一种专门投资基金的特殊基金(FOF)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基全市场历经短短6年的发展,从开始的封闭式到开放式,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伞型基金、保本基金指数基金、LOF和ETF等,规模已经达到300多只基金。而2006年股票型基金最高收益率为182.22%,最低为55.14%,两者相差3倍多,你怎么能保证不会选到收益率只有55.14%的基金呢?那么FOF帮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FOF收益超过跑得最快的基金

招商证券的“基金宝”是国内的第只基金组合产品,属于创新试点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2004年2月至年底,招商证券使用封闭式基金选择策略构建的模拟组合,获取了超过12%的超额收益。股票市场很迷茫的2005年,招商证券“基金宝”实际收益率达到了10%,远超过基金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说是封闭式基金助推了国内第一只FOF业绩的稳定增长。

而在2006年第四季度,FOF再次为投资者带来了辉煌,光太阳光2号第四季度的表现优异,收益达到了52%,超过了表现最好的股票型基金51%。其投资经理卓先生也明确表示,是封闭式基金做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没有仓位比例的限制,可以灵活配置大量的优秀封闭式基金才取得非凡的业绩。

天相投资顾问公司也认为,2007年封闭式基金价值回归仍在继续,春节后封闭式基全集中全面分红、今年多只基金到期以及接下来可能推出的创新型封闭式基金,这些因素令封闭式基金占有较高份额的“FOF”还可能会异军突起。

你该怎样选择FOF

目前市场规模比较大的“FOF”是券商的集合计划产品,总共涉及的资金量达到几百亿,收益也是差别很大。

各种“FO”在投资范围,投资门槛,费用等条款上有很大区别,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FOF”一定要看清楚集合计划如下主要条款

第一关键条款――投资范围及投资比率的区别

四大券商除了投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和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外在投资类别和比率上还有很多不同。

投资范围及投资比率决定了“FOF”的风险,一定要在购买前有所认识,首先是投资品种的区别,比如投资股票,风险还取决于行业分析 交易时机等因素,而申购新股中签率虽只有1.5%,如能成功,收益至少30%以上,这都会得到偏好高风险的投资者青睐。光大证券的阳光2号约定“持基金仓位亦无明显限制”,投资各种类型的基金比例可以从0~00%,为更灵活配置基金品种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说,是较“纯”的FOF,是基民的好选择。

第二关键条款――集合计划设有管理人特别参与条款

存续期内,各券商有最低总收益率的承诺,也在业绩分成等方面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国信证券金理财,要求管理人到期返还管理费对投资者予以补偿,分红收益分配比例达95%(业内最高),且不参与业绩分成。华泰紫金2号、招商基金宝和光大阳光2号分红都由客户优先受益,如没有达到预定收益率,管理人用自有资金参与本计划的投资收益补偿投资者,参与本计划的投资收益如未达到最低收益率由公司自有资金补偿完毕为止。

但招商基金宝和光大阳光2号还有细节区别:招商“基金宝”管理人以持有份额享有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会在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部分提取30%作为业绩报酬。“基金宝”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0多亿,超额分红对管理人也是一种激励,因为只有做得更好才能保证公司有收益,而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保底的保证,这可能也是券商中的“FOF”占有市场规模最大的原因所在。而光大阳光2号不参与业绩分红,为的是要给投资者更大的回报,当然如果运作不好,对投资者来说风险也要自己承担。

另外,还有参与费、退出费,最低投资额、最低退出额等的区别,这些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介中都作了明确说明。

但是投资者如果是长期投资券商FOF,就要衡量FOF产品优劣,此优劣的重要指标就在于其管理人的基金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在各券商的投资策略上还有细微区别。招商“基金宝”投资经理认为,基金超额收益的原因、近期投资组合的流动性以及基金公司的稳定和规范是“基金宝”锁定目标的重要因素。而光大阳光2号卓经理认为选择基金,更需要关注好的基金团队,比如股东实力、高管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和公司内部的合作和谐程度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基金组合产品以及表现形式不同,目前在中国的FOF市场上有券商的集合投资计划,保险公司的投连产品,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和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券商的集合投资计划中的FOF,每只的规模基本都保持在20~30亿,总体规模也达到近百亿,是市场的宠儿。其他金融机构的FOF规模虽小,运作也各有特点。比如保险公司的“FOF”,除了有保险的保障功能外,还兼投资功能,如瑞泰的投连险,规模在5亿元,2006年的成长型账户收益率超过了100%,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丧失了投资的流动性。一旦退保,除手续繁琐之外,会扣除一定的手续费,如投保年内退保手续费高达投资账户的10%。另外,两家信托公司的FOF规模也就千万,但投资经理看中高折价率的封闭式基金,认为在两到三年内,要到期的封闭式基金会有不错的收益,存在很大的基金套利机会。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种引入中国,基金市场产品细分、品种差异会越来越大,投资者无论从专业知识上、还是时间精力上,将更难对不同的基金做出选择,但居于FOF的分散风险、投资灵活等优势,对“基金中的基金”需求会更加强烈,届时类似产品将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第11篇

不管一个自称是做理财的人愿不愿意,他的工作中太多的部分是怎么把钱投到股市里去,然后再怎么把更多的钱拿回来。作为一个理财行业的参与者,我感到我的工作越来越具有周期性了。

对于周期性我先举个例子,比如你的前女友有痛经的毛病――例子举得这么具体,你很快会猜到这个倒霉的男人也许就是我,现在对这个周期性我回忆起来还是毛骨悚然――她本来是个淑女,我遇到她时,她是个美丽的女孩,善解人意和小鸟依人都具备的那种,但是在她痛经一个星期的日子里,她排遣痛苦的方式就是向我发脾气,不让我睡觉而且要接连不断的喝热汤等等。逐渐的在我和她相处的日子里,每过28天我也会因为她的周期性的到来而感到紧张,因为少睡觉而容易忘事和发脾气,进而,我会把我做项目出差的时间选择在女友痛经的日子。但是这样做不但没能避险,而且,女友因为没有发泄的渠道和感到没人照顾痛经反应也因此加剧。这种震荡最后的结果是,她成了我的前女友。

我本来没有痛经周期,因为女友的周期性变化使我也陷入了这场周期性变化之中,我的客户们肯定想不到,他们的项目执行时间是根据我女友的月经周期来安排的。我的情绪给我女友的周期以正反馈,也就是说,我的情绪加剧了女友周期的反应,而使周期效果加剧,最后崩溃。

一种强有力的利益会有一种吸引力,把其周围的事物带入到他的节奏里,我的女朋友是这样,资本市场上更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分制改革,股价对公司管理层有了意义,所以上市公司为了在资本市场价格高涨的周期中把资产以好的价格卖掉,就会以各种方式来扩大报表上的利润,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使用后,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将得以显现,这使上市公司以投资收益获得高利润的意向更受到刺激。而如同魅力的女人容易受到关注一样,资本市场上的能获得超额收益的周期行业受到了上市公司投资的一力追捧,比如说参股券商。

也就是说股权分制改革是的资本市场活跃,资本市场活跃使得券商类类公司进入周期,而参股券商又使得的上市公司收益提高,进而使资本市场更加活跃,这个周期性的正反馈就这样开始了。

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8月30日,共有459家上市公司(不含重复累计)对金融机构进行参股投资。

除对券商进行参股投资外,上市公司对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参股数量也分别达到159家、37家、28家、24家和12家;另外,包括海通证券在内的6家上市公司也不同程度地持有基金公司股份。

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受到上市公司和市场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机构把钱投到资本市场获得投资收益,或者作为投资渠道商而因资本市场的活跃而赚取中介商费用。

其实从理论上来讲大多数上市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非周期行动,但因为大量参股权与证券有关的机构或参与其业务,也变得具有周期性。而我们的投资也因为上市公司周期性的突出而具有周期性,而投资的周期性也正是证券行业的周期性,这种周而复始的影响,让人很难分得清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周期性的累加让周期性的影响呈几何级放大。

第12篇

沪深交易所近日了有关报告,通报了2007年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总体情况,两市主板公司中报净利增长近7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实现了跳跃性增长,深交所仍提醒投资者警惕业绩剧增背后的隐忧。投资收益、资产注入和人民币升值成为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增的主因。

“投资收益和主营业务增长比翼齐飞当然是最好的,”证券分析师叶剑表示,“但投资收益多了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至少在2年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资金方面所有推动,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提升。”

投资收益大喜

截至2007年8月31日,沪市852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2007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呈大幅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上证50指数样本股公司,200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5828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58.8%),同比增加26.0%;净利润总额2245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77.4%),同比增加68.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216元/股和8.78%。

同时,在2007中期报告中不难发现,蓝筹公司业绩表现突出,除净利润增长水平略低于市场水平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市场水平。据资料显示,尤其是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77.4%,成为沪市上市公司的中流砥柱。其中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超大型蓝筹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带动了沪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

就在半年报披露工作将收尾的同时,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预告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统计发现,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惯性”仍在持续着,在462家进行三季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公司因业绩改善或提高而报喜,报喜比例高达62.12%。

但利润增长构成分析表明,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总额增长数绝对额为781.6亿元,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后的增长额为590亿元,即非金融类上市公司75.48%的营业利润增长来源于营业收入。

深市方面,2007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678.9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04.1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14亿元和营业外收入42.49亿元,对利润总额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5.33%、1.35%和6.26%。与2006年半年度相比,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增长了50%。

以新希望为例,其主业盈利能力弱化,而中报业绩却超预期增长,更多来自对民生银行的投资收益。中报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93%,净利润增长41.16%,实现每股收益0.26元,每股经营现金净流入则为0.17元。净利润的超涨,主要由于参股民生银行的投资收益及从证券市场的获益所得;相反,居核心地位的饲料、肉食、乳品业务综合毛利趋下降,仍处于盈亏边缘。

助推泡沫?助推业绩?

“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企业中,50%的业绩增长源自于中国股市大涨。”有分析师表示,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将会在市场低迷时加剧跌势。

“上市公司的业绩,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的增长,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财经评论家曹中铭说,其中投资收益是最不稳定的,2007年中报业绩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股市大涨。

沪深证交所在盘点上市公司半年报时表明,尽管上半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实现了跳跃性增长,但投资者仍需警惕业绩剧增背后隐藏的泡沫性因素,谨慎开展理性投资。

“上市公司过分依赖投资收益。”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新公司IPO步伐加快,上半年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参股其他上市公司得到了可观收益。尤其是随着银行上市数量的增加和券商业绩的大幅度改善,持有这些银行和券商股份的公司,实现了业绩的超常增长。最典型的要算吉林敖东,由于参股广发证券,赢利增幅较大,2007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94269.94万元,同比增长了1300%。

其次,是股指涨幅远高于业绩增幅。深市成指由2006年7月1日4301点上升到近日最高18128点,涨幅达321%,远超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的28%、109%的增幅。深市主板目前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已达42倍,而香港地区平均市盈率仅为15倍,韩国仅为10倍,新加坡为13倍,印度为25倍。

“这样的业绩泡沫更加剧了蓝筹泡沫。”曹中铭表示,“而且中报业绩喜人,使得动态市盈率降低了很多,这会误导市场的。”

财经人士黄湘源对此也提出警示:“不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和第一生产力之上,而是建立在虚拟金融市场之上的高增长,在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值得怀疑。最近,在三大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上所发生的浮亏,就是一个警告。一旦股市由潮涨转入潮落,或者发生金融风险,那么,今日之‘一荣俱荣’,就是明日之‘一损俱损’。”

第13篇

公募基金切身感受到“资产荒”的理由是近期保本基金发行和银行委外投资的规模明显增加,而保险机构的反馈则是,最近保费收入增速较快,一个重要来源是发行的万能险、投连险等高收益保险产品,这些产品给客户的承诺预期收益一般都在6%以上。

但是,现在各类资产的收益率普遍都在下降,要获得6%以上的收益难度非常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此问题,保险机构一般给我们两种回答:

回答一:虽然我也知道现在要实现6%以上的收益不容易,但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即使我不发这样的产品,一定也会有其他机构发,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蚕食,因此最终硬扛着也得发这种高收益产品。

回答二:目前各家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都增长很快,这些钱肯定会有一部分流向股市――要么是在公开市场直接买卖股票赚取差价收益(对单只股票的控股比例在20%以下),要么就是通过举牌的形式实现长期股权投资以赚取分红收益(对单只股票的控股比例在20%以上)。不管以上哪一种形式,都有望推动股市上涨,这样大家要实现6%以上的收益也就不在话下了。

不得不承认,保险机构的以上这两种想法,在近期的市场上确实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尤其是“宝能系”举牌万科的事件在A股市场持续发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保险资金还会大量进场。在这样的乐观预期影响下,市场整体的活跃度都明显提升。

但是,在我们看来,目前的保险资金入市是一种“杠杆错配”,背后隐藏着较大的风险――

对老百姓来说,在各类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的环境下,既能保本保息还能带来“上不封顶”投资收益的“万能险”,是一种远好于储蓄和理财产品的“最优避险资产”。为什么老百姓现在要争相购买万能险?原因在于他们发现目前股市已经没有上半年那么好赚钱了,房价也高得不敢下手了,但又不甘于将钱投向收益率越来越低的银行储蓄或者理财产品。这时候万能险作为一种既能享受人生保险、又能保障本金和一定的利息、最后还可能获得额外投资收益的产品,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绝佳的“避险资产”。

但现在“避险资金”成了机构配置“风险资产”的主要杠杆资金来源,这属于一种“被动加杠杆”,有较大的“资产错配”风险。推升2015年上半年“疯牛”的资金有两大来源:一个是券商的“两融”余额大幅增加;另一个是各类场外配资最终通过券商提供的接口入市,可见主要的加杠杆主体是券商,并且杠杆资金普遍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而目前保险机构争相发行万能险等高收益保险产品,并最终投向股市,相当于是保险成为了新的加杠杆主体;而且购买保险的资金本身属于一种“避险资金”,用“避险资金”去配置股票这种“风险资产”,这明显存在错配。

第14篇

新三板扩容以来,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较高的门槛(个人投资门槛500万元)目前还无法让个人投资者自由进场。于是,券商、公募、私募、信托纷纷推出了相关投向的产品,借道这类理财产品,普通投资者也可掘金新三板市场。其中,又以信托发行的产品最受关注。那么,目前此类信托产品的优势在哪里?风险如何防控?

布局新三板

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2013年年底,新三板方案突破试点国家高新区限制,开始扩容至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迅猛增加。根据清科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5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达7436家。

新三板成了中小企业的福音,也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除此之外,它也成就了各大金融机构。扩容两年多以来,券商、公募、私募等机构都纷纷推出了投向新三板的产品,而信托亦在去年1月推出了第一款新三板信托产品。随后,多家信托公司在新三板市场上的业务开展开始提速。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共有17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新三板相关的信托产品,总计成立了56款新三板产品,发行规模为91.45亿元,成立规模为34.16亿元。而来自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的统计则显示,包括各类新三板信托计划和信托公司自身在新三板的投资,2015年全年信托资金投向新三板的金额为53.02亿元。

对此,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信托在过去十年的野蛮生长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房地产市场的崛起和通道业务迅速将规模做大的,但眼下随着监管的日益加强,转型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也必须去做的事情。

“面对当下房地产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参与新三板,可以让信托公司一方面开拓转型的方向,为客户提供更多投资产品,另一方面为相关企业提供包括并购在内的更多金融服务,加速转型。”

暂缓发行产品速度

统计显示,2015年新三板信托产品的发行高峰出现在第二季度,市场上共计发行成立了29款新三板信托产品。随后,受到资本市场暴跌影响,信托公司在新三板上也渐趋理性,三季度共计发行产品13款,四季度则发行了9款。

这一趋势在今年第一季度得到延续。用益信托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只有华融信托、中建投信托和方正信托三家信托公司各自分别推出一款新三板信托产品。其中,1月份有两款,3月份有一款。在发行规模上,华融信托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5亿元,中建投信托发行规模为1600万元,方正信托发行了5000万元,规模总计约2.16亿元,还不到去年第四季度发行规模的四分之一。

帅国让对记者表示:“去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行情好,投资回报高,而自6月下旬以后,股市震荡激烈,加上场外配资清理,风险明显加大,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投资愈加谨慎,信托公司为了防风险,也减少了新三板相关产品的发行。”“虽然出现了明显回落的迹象,但我依然相信信托公司在2016年仍会在新三板领域有所作为。”在他看来,由于新三板市场存在巨大的扩容空间,加之上市门槛较低,未来这一业务仍具有可观的想象空间。

投资未挂牌的企业股权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信托投资“新三板”的优势在哪里呢?资本市场一向不是信托擅长的领域,与公募基金、券商等机构相比,无论是对市场交易能力,还是投研能力以及与创司、高新园区的接触,信托都稍显逊色,其能够运用的武器虽然不多,但还算有力。

一是依靠投顾的力量。新三板近期的大发展,市场热度不断提升,但是与主板市场相比,其公司质地良莠不齐,未来收益或将产生两极分化。所以需要机构具备“火眼金睛”。目前机构对于新三板的研究刚刚起步,有的甚至处于观望状态,信托公司可以寻找对新三板投入资源最大、研究最广泛的投顾进行合作。

二是依靠信托灵活的制度。据了解,目前机构参与新三板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挂牌前自行联系股东入股;第二,在挂牌后做市前通过协议转让或定增入股;第三,在公司公告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后2个交易日内入股;第四,正式做市转让后从做市商手中购买股份。受制于政策限制,券商资管及基金只能局限于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也就是后三种方式参与新三板,而信托可以涉足实业,可以投资未挂牌的企业股权,这是信托最大的优势所在。

用益信托研究员指出,信托公司的传统业务都是跟实业合作,对于实体企业的构架、运营、发展,对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现状、政策、发展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沉淀,对如何挑选优质行业、优质企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非常有利于筛选优质的新三板标的企业。再有,信托除了能投资企业股权,还可以在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前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发挥自己在间接融资市场上的优势。信托产品中,股权+债权的模式早有使用,这方面,信托是驾轻就熟。

收益不“兜底”

不过,对于诸多散户而言,掘金新三板并非易事。首先,目前投资新三板有500万元的门槛要求;其次,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股票流通等环节相比A股市场而言尚不完备。因此,借道信托等资管产品成为散户投资新三板的合适选择。业内人士称,借道信托等资管产品,可以将散户投资新三板的门槛降至100万元,同时可以依靠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投资。那么,投资收益如何?

以“中建投?新三板投资基金集合信托计划1号”为例,其推介材料中显示,合格投资者认购信托的A类份额,鼎峰明道也就是该信托的投资顾问认购B类份额,项目退出后,优先返还各类受益人全部本金,然后是各类受益人基准投资收益8%/年,最后再分配剩余投资收益。其中,当年化收益达8%但低于10%时,受托人收取超过年化8%的部分作为业绩分成;如年化收益超过10%以后,则受托人收取收益的20%业绩分成。

也就是说,这是一款非固定收益产品。如果到期后投资收益低于8%,投资者按实际收益获取收益;如果超过8%,就按比例分配超额收益。信托公司不提供任何“兜底”,其操作手法跟过去的“权益类信托”大致相同,信托公司提供通道,实际操作主要由投资顾问负责,只是投资范围变成了“新三板”而已。

投资提示

格上理财分析师提示,新三板投资,其本质就是股权投资,是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投资期限会比较长,一般都在3年及3年以上,故流动性较差,建议投资者用3至5年不着急使用的闲置资金配置。

第15篇

上半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为-5.2%,远远跑输大盘。

出于对后市的担忧,产品持有人选择了赎回。Win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205只集合理财产品净赎回达到178亿元,有多达七成产品处于缩水状态。

其中,来自银河证券、南京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以及中金公司的五只产品赎回超过一半。

上述五家券商,只是某只产品遭遇赎回,而国信证券却是全线产品份额缩水,九只产品净赎回10亿元,而年初份额有近64亿元。

上半年净赎回178亿

无论是基金,还是券商集合理财,几乎都是以规模论英雄。

尽管上半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很多新产品接二连三地推出,但是大部分产品业绩出现亏损,很多投资者用脚投票,将资金抽出。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205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份额为1410亿元,相比年初1583亿元的份额,净流出资金达到178亿元。其中,净赎回的产品有153只,占比高达74%。

虽然整体市场表现惨淡,但是也有部分产品受到了资金的追捧。

份额增加最多的产品是国泰君安君享量化,它是国内较早从事对冲的基金。由于是新型产品,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上半年份额增加了249%,至25亿元。

其他份额增长幅度超过40%的产品,还有申银万国的宝鼎1期,兴业证券金麒麟1号、安信理财1号、创业2号稳健回报。

五只产品缩水超五成

今年上半年,有五只产品的赎回比例超过50%。

它们是银河99指数、南京神州2号、国泰君安君得惠债券、申银万国3号基金宝、中金一号,资金分别流出了6.8亿元、1.9亿元、11亿元、8亿元、1.9亿元。

其中,银河99指数的赎回比例最高,达63%。该产品成立于2010年12月21日,首发规模10.9亿元,仅过去了半年时间,份额就下降到了4亿元。

问起银河99指数被大量赎回的原因,银河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投资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并不是因为业绩不好,相反在同类产品中,银河99指数收益还是不错的。

“上半年,该产品仅亏损了0.7%。但客户担心市场形势变坏,因此只要赚了一点钱,就会走。” 他向记者透露,“4月份是产品净值最高的时候,随后很多投资者就进行了赎回,我们内部测算,赎回的客户大约有3%~4%个点的收益。相反,被深套的,才不会大规模赎回,赔就赔吧,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心态。”

另一方面,他向记者解释说:“公司并没有持续营销,申购和赎回的数量不成比例。由于这是一个指数型产品,今年A股市场形势难测,所以我们就降低了投资仓位,也降低了营销力度,如果市场一旦好转或者有好转的迹象,我们会重新加大宣传,申购也会多起来,因此不担心产品规模过小的问题。”

赎回比例排名亚军的南京神州2号,有55%的产品份额蒸发。该产品成立于2009年,投资经理为刘勇,初始募集了10亿元资金,目前仅剩下1.6亿元。

面对赎回比例高的质疑,神州2号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申购赎回期经常会有大规模的资金进出。”

他还指出,大规模赎回,和今年的行情有关。神州2号主攻打新股,但是随着新股破发,投资收益在下降,目前10只新股中,能有一只获得正收益就不错了。除了打新股,神州2号还会投资一些债券、还有参与资金回购,但是这两个部分,获得正收益也非常艰难。投资者大规模退出,这是可以理解的。

君得惠债券产品赎回比例高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份起,由于央行不断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债券投资收益逐步下降,整个市场表现都不好,很多投资者意识到债券市场风险,赎回产品。“但是我们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的赎回并不明智。”

券商集合理财赎回比较高,除了市场疲弱的原因,上述银河证券资产管理的投资经理还提到了两点客观原因:

一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客户,大多是从券商营业部渠道购买,离资本市场太近,交易频率远远高于银行渠道购买的基金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持有人更习惯频繁进出。

二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是理财市场上的新兵,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一些大的机构,例如保险资金还不允许投资集合理财产品,政策环境局限很大。

国信全线遭遇净赎回

曾经的明星――国信证券集合理财产品成了投资者竞相抛售的对象。

一直以来,国信证券金理财系列因其高收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但是随着国信证券资产管理团队频频换将,产品业绩下降,投资者也逐渐将其抛弃。

Wind数据显示,国信证券旗下一共有九只集合理财产品,全部被净赎回,它们是金理财收益增强、金理财6号、金理财限额特定1号、金理财4号、金理财多策略、金理财经典组合、金理财价值增长、金理财泰然1号、金理财内需升级,净赎回比例分别为45%、29%、26%、24%、20%、14.5%、14.2%、5.4%、2%。

被投资者抛弃最严重的是金理财收益增强,净赎回9175万元,半年度业绩亏损2%,该产品成立于2010年1月,经历了钟宇、胡慧珍两任投资主办人。

净赎回份额紧随其后的是金理财6号,净赎回1.6亿元,半年度业绩亏损11%,这也是国信九只产品中亏损最大的一只。

除了国信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中信证券三家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也有超过七成是净赎回状态。

五只产品逼近清盘线

如果是大象减几磅肉还情有可原,但是一些本来募集资金就不多的产品,在遭遇大量的赎回冲击下,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