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里的数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知识梳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4-01

对于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的梳理旨在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下面我就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作如下探讨。

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在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极为重要。首先,要通过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应针对平时备课的不足处、上课的失误处、作业的问题处、思维的疑难处进行整理复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再次,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与练习,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记练习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游戏化,尽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多参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容易调动起来,才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炒冷饭”、“煮夹生饭”,在分析反思中总结,从而促进复习课取得实效。最后,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单元知识梳理策略与方法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重视知识梳理方法的多样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主张知、情、意、行全方位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地区、学校和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小学教师,一要树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而教的观念。摒弃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观念,发扬“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认识知识梳理方法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习数学单元知识的重要性。二要树立科学教学的观念。“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求知的过程,又要学生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三要树立强烈的教学责任意识。如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组织一些竞赛以引起学生的竞争,会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复习教学活动。变式练习是促进学生智慧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关于数学单元知识梳理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预习,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可以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比较、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三、尊重知识间内在联系

有规律性的呈现知识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的有效策略。许多相关数学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在五年级学习,圆面积计算在六年级学习。当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知识可能因后继学习的信息干扰或遗忘或彼此混淆。遗忘或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是因为在储存时没有适当编码。所以新习得的意义必须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找到相应固着点,新的意义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持久保持。在一个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小数单元知识框架,搭建知识点之间意义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材是 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 在一定的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 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四、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数学单元知识的梳理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小学高段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评价行为和反思行为。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教育知识,尤其是教学实践知识,为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供理论基础。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教师应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合理组织教学环节,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教学中的问题,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使其成为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再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素养,以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理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有利于教师从中发现自身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剖析其原因,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蔚生.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实验[J].人民教育,1988.12.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数学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XU Sen

(Architecture Zabor University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Shanxi 710068)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stractness and rigor of the mathematics disciplin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discussed and a new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was offer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①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以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对传统高校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同时还要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1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

1.1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职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的素质与基础也普遍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而数学基础又往往是薄弱环节,再加上文理科专业的差别,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日渐深入,但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仍没有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仍然采用“定义―例题―习题”的方式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放在理论理解上。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这样也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一项关于数学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②大部分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76.7%的受访者提出改变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

为了解决这种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与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优化授课计划。在内容上,应弱化理论证明和过于复杂的逻辑推导以及太过技巧性的例题,应当加强几何直观的描述和案例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1.2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开设了微积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微积分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但是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而且数学基础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加强对“导数”中关于经济分析章节内容的介绍;对于建筑、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则应当进一步介绍多元微积分的内容;而对于造价、监理等专业的学生,介绍完一元微积分就基本够用了;另外,对于通信等专业的学生,则还需要重点了解微分方程的内容。

在对于高职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深度上没必要跟与数学专业学生一样,广度上只要保证“够用”即可。

2 学科内容交叉的能力

高职院校往往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比如建筑类、医学类、航空类职业学院,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之下,对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功底,还应该对其所在院校的专业知识有一点了解。然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大都是受传统师范数学教育出身,知识结构单一,难以做到学科之间的交叉。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讲授,很少对数学结论、结果做出应用性的解释。这就导致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严重脱节,学生仅仅是停留在会背定义、会做习题、会考试的层面,而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数学工具,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数学毫无价值的思想。

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在提高自身数学理论功底的基础之上,积极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讨,寻找学科交叉点,同时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从专业问题入手,抽象出数学知识点并进一步作出数学解释,最后将数学结论应用到专业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来自专业并最终应用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编写适用于本校情况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各高职院校选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规划(精品)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版,已经逐步走出本科高校教材的模式。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只适用一本教材,并未根据学生的专业、层次加以区分。比如说,你教的学生是建筑专业的学生,或者是经济类学生,而我们所采用的通用课本中的模型或例题不可能适用于所用专业。

高等数学的教材一定要是适应本院校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总体来讲,应当轻理论、重应用,有梯度,做到因材施教。

4 具有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而著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乏味、难以理解,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如何生动地介绍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靠教师讲解、黑板演示为主要方式,这样“平面”的授课方式,难以深刻揭示数学规律,学生接受起来存在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学软件、计算机模拟等先进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特别是,通过数学实验课程,带领学生通过数学软件分析问题、讨论结果,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5 具有数学建模教学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性和严谨性,强调抽象性、系统性,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不加区别地传授,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结果导致数学与专业的脱节。许多人在生活工作中,仍然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建模的训练。所以就要求高校数学教师要熟悉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具备扎实的建模能力。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在概念介绍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设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或者与专业知识有所联系的问题背景,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引入人口增长的案例;在讲分段函数时,讨论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这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一个熟悉背景下进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加深记忆。

(2)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教材中例题往往过于简单、直接,而且与生活的联系也不够密切。教师在讲完一个内容之后,可以通过一个小型的案例讨论,深化学生对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学完导数之后,讨论一下工厂经济效益的问题;学完微分方程,讨论一下人口增长的问题等;学完概率后,讨论一下福利彩票中奖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是较为完整的、经过少量加工的数学问题,而问题的主题也应当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技术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如果说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双师型”要求的话,那么数学教师就应当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拥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还要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仅要懂数学知识,还要懂一定的其它专业知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知识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注释

第3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学生社区场域的广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MSZ01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44-03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日趋增加,随着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原有的班级概念淡化,学生事务管理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社区。同时由于高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有的高校采取低年级在新校区,高年级在老校区;有的高校根据学院专业分布校区,有的学院在新校区,有的学院在老校区。原先的条状纵深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被打破,迫切需要对学生社区管理进行改革,因势利导,资源整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当前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部(处)管理全校学生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本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学院分团委、学工组(办)具体落实学生工作,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就学生社区而言,一些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下设宿管科,或者由后勤处设公寓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一般以学院为单位相对集中住宿,学生社区遇到事情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进行协调,尤其是由后勤处管理的学生社区,往往一般后勤处只管学校财产,不关心学生的日常表现、社区“软件”等。传统学生社区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交叉,易产生部门推诿。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后勤处、二级学院等都承担着部分社区管理职责,但学生社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管人的部门说管物的没有到位,管物的说管人的没有管好;学院说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使得基层学院辅导员协调的事情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辅导员在学生中威信下降;职能部门说学院教育学生不到位,破坏公共设施,晚休秩序不好等。

2.功能定位偏差,易产生教育盲点。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社区单纯地看作学生休息的地方,没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旧学生公寓的翻新,高校学生社区宿舍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公寓式配置,个别高校还给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虽然宿舍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社区文化建设、党团建设仍然滞后。

3.缺乏学生自治,易产生教管冲突。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强调学生要服从、守纪,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区管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一些高校设置的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或者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也只是从事通知、检查宿舍卫生等工作,不是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易产生服务缺位。传统的社区管理人员多为社会招聘人员或者政府“4050”再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只做打扫卫生、看门守门等简单工作。这些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在日常管理中,双方时常会产生矛盾。部分高校学生社区进驻辅导员,但也只是为了解决刚入职辅导员的住房问题,辅导员只有晚上才回社区休息,与学生见面交流机会少。

二、高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概况

当前,高校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既不是古代书院制的“翻版”,也不是欧美大学书院制的“照搬”,而是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将通识教育和人生指导延伸到社区,采取项目化的学生成长计划,对学生进行系列资助与服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管理的有机结合。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陆高校中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第一校,学生在书院内接受为期一年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学院层面的党建职能室、学生事务管理职能室、大学导航中心和学养拓展中心、队伍培训管理职能室。书院内有辅导员,有导师团。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也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打破传统纵深式学生管理模式,突破了部门管理局限,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下表对几所高校的书院制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

三、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优越性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切实将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指导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学生社区管理中学业指导、学生服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脱节的弊端。学生在社区里通过一站式服务大厅,可以办理各种学生事务;辅导员在社区工作、生活,与学生同吃同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学生将社区当成自己的“家”,身心都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可以快速在书院内实现设备报修;书院内设有学习室、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体育锻炼。在享受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贴心服务的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也得到了加强。

2.学生管理重心下移。传统的“校―学院(系)―班级―宿舍”的管理层级转变为“校―书院―宿舍”管理层级,解决了学院无法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管不好学生的问题。职能部门的职责有明确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了管理效能。学生也不再被“管”,无形中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学生可以在课外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的自治权也得到尊重,学生自治组织不再是给老师做事,而是给同学们服务,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大家将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维护、建设,切实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实现全环境育人。书院和学院相互补充,两个教育单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教育服务学生的“无缝对接”。学院主要负责“学术事务”,集中精力抓好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书院负责“学生事务”,依托学生社区,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资助、培养发展工作。另外,在书院内还实行导师制或导生制,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联姻,近距离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书院内还设有爱心厨房,每逢学生生日或者周末,辅导员、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厨,改善学生伙食的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注重自然景观、制度规范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书院建有优美、高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生活作息、党团活动等系列的制度规范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审美陶冶和规范导向教育功能。如在复旦大学、温州大学的书院,各书院以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或学校知名校友作为书院名,精心设计院训墙、书院成果展、服务指南等。再加上书院开展的导航计划、心理辅导、困难援助、拓展训练营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四、借鉴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要人性化,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础。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教育培养。通过硬件环境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将社区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生活文化圈,将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指导延伸到社会,通过关爱成长计划、导航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其次,书院内实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在课堂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了辅导员刻板生硬的形象,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最后,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共同育人。学校各部门都有育人职责,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厘清了社区管理权限,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学院、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机制,通过书院的管理制度运行和人员配备,带动学校管理“上游”与“下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对学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提高学生参与管理意识,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的社区,学生是社区的主人,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重视,主体性得到发挥,所以书院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社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和学生骨干的素质,使学生自主管理落实到实处。学生社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如图所示。

学生事务工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评判,学生事务工作要积极吸收学生意见,提高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要在制度设计、活动载体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学生的自主管理权益。

第4篇

梅里尔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是对一些优秀教学理论的概括、提炼,“五星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为一线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

一、把握原理的五个要素,关注学生的三个方面

梅里尔博士认为,有效教学的阶段是围绕以问题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蕴含五个要素,见图1所示。

“五星”教学原理倡导在“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该用联系”和“融会贯通掌握”等构成。五星教学原理指引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以学定教”,聚焦完整任务,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关注生活、经验基础,实现儿童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无痕对接。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好“生活之材”。提供像关联的背景材料或生活实践,让学生回忆起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活动,搭建促进新知学习的“脚手架”,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如,《认识11-20以内的数》中,我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抓小棒 、数小棒,学生在观察小棒数量多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理解“十进制”的优越。由于充分关注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整节课学生主体保持活跃、愉悦,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唤醒“经验之泉”。注意把握儿童的认知起点、情感起点和思维起点,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学生“经验之泉”,让学生思源滚滚,思考火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甲乙丙三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出示)

排序(最大的√)

学生都一致认为丙的面积最大,因为它包含32个小方块。教师点击课件,展示甲、乙、丙完整的图形,问:你们猜对了吗?有什么想说的?

甲 乙 丙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就应该用相同的小方格来比较,使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就可以比较了。课堂中,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驱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借助“形象之力”。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借助教具、实物、图片,开展动手操作实践,落实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而有效。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聚焦式思考,鼓励学生在重要的概念上,花更多的时间深入、持久、透彻地理解。因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反应一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突出重点中的精华,适时引导、适当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专注于所探索的新知上来,保证探究学习切实有效。

二、统筹“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有效的四个阶段性要求

1.激活阶段,要重视“生活经验”的改造

引入激活环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却蕴含着教育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它看似细小,却张显着美丽。遵循儿童生活现实经验,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在《面积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先请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再睁开眼睛,比课桌面和大屏幕面,摸摸桌面与大屏幕。而后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次,引导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出示两本数学书的封面照片,问: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图形呢?(两个长方形)老师将它们描下来,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不封闭还不能比较大小,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启发学生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三角形、梯形、圆……)教师归纳,封闭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叫做它们的面积。完善板书,师生齐读,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都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对接,在形象化的媒体刺激和教师有效指引下,学生理解了面积概念。

2.展示论证阶段,要助推“数学模型”的建构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并解决过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数学教学为将学生的“生活原型”提升到“数学模型”,需要学生根据数学原型,挖掘生活原型从而建构起“数学模型”。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教师出示:桌上原来放着4个桃子,妈妈又摘来7个桃子,放到桌上,现在桌上共有多少个桃子?“生活原型”就是用原来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摘来后放上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或者用刚放到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原来放着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数学原型”是:7+4=11或4+7=11;建构“加法交换率”A+B=B+A的“数学模型”需要7+4=4+7这样的数学原型。

展示阶段要充分展示、论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信息,要了解内容和学生,根据内容和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善用各种媒体,促进学习。

3.尝试应用阶段,要促进“数学经验”的积累

学生都有抛1元硬币的生活经验,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提炼出数学经验。1元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你认为,抛两次,一定会有一次1元数字朝上吗?抛4次,前两次是数字朝上,后两次一定会是牡丹花图案朝上吗?

又比如:抽奖的中奖率是1%,你认为抽1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抽10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只抽1次奖券,一定不会中奖吗?引导学生根据“中奖率”,解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数学经验。在重视实际生活经验改造的同时,要运用迁移练习、发散型练习、对比型练习、变式练习、发展型练习、综合型练习等,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与目标一致的、不同问题,并渐减指导,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

4.整合贯通阶段,要落实“数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公式和方法后,教师应当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并将生活现象将以具体分析,通过图示法、模拟演示法,让学生去解决,去实现数学化。学生通过解决那些由“生活现象”提炼成的“数学问题”,完善先前习得知识,实现“顺应”和“同化”。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教师安排“做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玻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理解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此外,整合阶段要注意鼓励学生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展示表现,并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质疑和辨析其知识技能,积极鼓励他们探索新事物和有个性特色地运用新知识技能,真正促进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祝浩军.从数学经验到数学模型――例谈“五星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5)

[2]包静娟.实现数学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自然过渡[J]江苏教育.2009(13)

[3] 盛群力等. 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010重印)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多元智能

1、多元智能理论提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他提出每一个人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方式存在多元化特点。在这个理论中他指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至少有八种智能在起作用,主要可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我们每一个人有同时存在了这八种智能,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为很少有人八种智能都突出,八种智能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在不同人的身上的。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育中的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的去发展每个人所具备的各种智能。

多元智能与传统理解的智能有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为核心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传统的智能观使智力的内涵狭窄化,并忽视了人的发展性以及智力活动的动态过程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深刻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人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有特长”的教育理念,这对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2、 多元理论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武术教学开发中学生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

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应根据武术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武打影视电影设计教学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在教学场景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每组设置一名同学为教学组长。组长组织同学进行武术专项准备活动和武术练习,组长在武术课中以组织者的身份喊训练口号,在练习中使得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因而中小学生通过在武术课堂分组教学让学生成主体,让他们自己经常性发言有利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对于学生的将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社会上所遭到的各种情景,如冲突、分享、共处、避让、包容等,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武术教师经常要求每组学生经过讨论并创编武术动作小套路。在分组教学中使小组每一名同学都要参加到武术小套路的动使武术课顺利开展,每节课要更换组长任何一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组长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作组合创编过程中去,每一名同学必须想出一个动作然后进行组合。在武术小套路的创编过程能够很好的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2、2 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与其它运动项目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传承上武术主要是以套路形式的形式进行,武术的发展形式之一也以套路的发展为基础。武术套路的组合形式又与技击的形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武术套路的编排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编排简单的武术套路,使中学生形成形象的逻辑性思维模式。

2、3 武术教学与音乐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智能

大家都知道健美操的练习必须要结合音乐,因此又有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之称。借鉴健美操的音乐教学方法,武术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借助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歌曲。我们首选的是运用影视武打的音乐背景,这既能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了武术教学课堂。例如:在整个武术套路的练习过程中配合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学生可以在背景音乐下有节奏地完成武术套路练习,在音乐背景的节奏中全班同学的武术套路演练动作具有一致性,这能够使音乐智能较差的同学调整动作配合节奏。因而套路练习中配合音乐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2、4武术教学能够很好的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智能与空间智能

所有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中学阶段则是培养学生运动智能的重要时期。武术项目与田径类项目有所不同的是前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能够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大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而田径类的单项体育运动不能够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田径中的短跑、中长跑、投掷、跳跃等每一项运动只能单一的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武术的练习不仅对学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灵敏与柔韧要求非常高,因而武术教学能够使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武术练习需要很强的空间智能,尤其是武术的套路的演练过中要具备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在套路演练过程中除了身法与步法外还有很多方位,体现出武术这项体育运动能够使练习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武术练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空间智能能力的发展,所以经常性的进行武术练习可提高学生对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空间感的感知能力。

2、5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中小高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武术的练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武术的练习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练习,武术做为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之一,她更重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一种代表。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一名优秀的中学武术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文化的培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武术作为一种文化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2、6 中小学生自然观察智能在武术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武术套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的模仿进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武术教学与田径类和球类运动项目教学相比要求学生更高的观察能力,田径类与球类等运动技术容易使学生掌握并可以进行单独练习,而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并且需要教师反复动作示范。在武术运动项目的格斗中需要运动员超强的观察能力去把握制胜先机,在长期反复的武术练习能够使学生对自然情况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水平,自然观察能力在武术运动项目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6篇

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讨论的重点,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当然不能一成不变。为了培养大量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针对办学性质,提出了“说课”理念。所谓“说课”,是在基于备课的基础上,在教师之间或者面对领导,主要通过讲述的方式,对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况阐述自己的教学“预算”和理论规划;同时,针对说课人的讲述,同事或领导对其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等等。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种“同行互斥”的方法,在经验共享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共同进步。正因为“说课”这种方式是在同行之间进行的,方法开明,可取性大,教师会在“说课”之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激烈的讨论中会深刻反省,以求进步。

2.“说课”的具体作用

说课是以备课为基础的,在诸多教师面前展开的一种公开授课的方式。由于汇聚了教育界的诸多精英数学教师,将众多不同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交集在一起,课堂必然会是一场智慧的较量、知识的碰撞。正因为有了“说课”这种方式,数学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的教学重难点,提高对教材的熟悉度,同时教师之间也能分享自己遇到的教学障碍,共同解决;并且一起反省自己教学的不足,共同讨论出更好更合适的教学办法。

2.1深入了解教材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说课”时,必然会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复习和理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说课”,教师会将课本内容烂熟于心,熟知任何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当然,我想任何一个资深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说课”的重大作用就是因其具有汇聚性和开明性,使得数学教师能够通过“说课”掌握更加快捷易记的解题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将教材越讲越简单。

2.2增强职业技能

“说课”不是闭门论道,是要当着诸多同行的面授课,阐述自己的经验,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能力,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则所说的内容必然会遭到同行的否定。所以,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说课”内容更有吸引力,进行说课的数学教师必然会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余时间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有更强的能力驾驭课堂。正因为“说课”给诸多教师提供了良性竞争的环境,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教师就有了不断提高的动力,职业技能和教学手段也会不断改善。

2.3提高学生听课兴趣

“说课”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学生而言,提高了他们上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提高很多,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优化。

3.“说课”说什么

3.1说学生

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老师所采取的所有手段都是用于学生的。所以,“说课”的内容当然少不了说学生了。“说课”要有针对性。先就单个学生而言,老师的“说课”要因材而说,针对成绩好的、理解能力强的,学习态度又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归位一类来说,将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提出来详细地说。对学生整体而言,要说他们的学习特点,说明对他们的应对措施。

3.2说教学手段和方法

人各有不同,形式做人皆不同,教学自然也会有不同。所以数学老师在“说课”时,必然要说一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的教学手段,比如板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诸如互动式、练习式等。“说课”老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将自己的方法手段与其他老师分享。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他教师一定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说课”老师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样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3说教学程序

在“说课”时,教师一定要说明自己的教学程序,这也是说课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自己教学程序的阐明,他人能发现说课人整体的课堂安排,了解整个课堂的流程和讲课特点,便于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只有在了解到教学程序后,其他教师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够提出有利于说课教师改进的意见。

4.对“说课”的建议

对于促进中职院校数学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说课”确实是一个极佳的方法。所以,我认为这样好的方法应该大面积普及。教师在“说课”时,应该表现得更有特点,不能局限于前人的模式,要大胆彰显自己特点,敢于创新,敢大胆提出新的有意义的见解。同时,一定不能吝啬自己做得好的方面,要大方地和别人分享。

第7篇

高职专业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同时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达到学生在职业“德”与“技”方面的共同成长。

一、研究的意义

对于“立德树人”,《人民日报》是这样解释的: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立德树人”就是高职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等)的全面培养。

首先,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高职教育更应该不辱使命,在“树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立德”教育,培养出真正让企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并重职业素养的培养符合“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等都应该在职业学习的活动中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最后,多方信息显示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 “瓶颈”。 多年来高职教育一直面临一方面“人才过剩”、一方面“用工荒”的尴尬局面,这说明企业对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素养低”是企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从中国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2012年、2013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得到印证,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一直高于本科生,其主要原因是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和职业意识等。

因此,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二、国内的现状

自从80年代初我国创建第一所高职院校以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从技能为本,到素养和能力并重,再到今天的“树人”为本、“立德”优先;尤其是在教育部2006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方法。2008年以前,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讲座或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讨论、征文等一系列第二课堂的活动;2008年,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专业教学(第一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之后一些院校相继开发出了“素养+能力”的课程体系,但当时的第一课堂是指把《综合素养》、《素质拓展教育》等类似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其后有很多教师想到了专业教学第一课堂,这些可以从很多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应知考核、应会考核、综合素养考核)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培养效果来看,专业教学并重职业素养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实践中的感悟

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专业教学中并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感悟出以下几点:

1.明确本专业(行业)职业素养的内容。虽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总体内容是相同的,比如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合作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等,但是具体的专业有特定的职业素养。例如,对于机电类专业,“安全用电、节能用电、环保用电”应该是首先培养的职业意识;而对于财会类专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应该是首先建立的职业意识。因此,各专业应该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作风、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这样便于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做到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融合。

2.有效借助项目载体。课程项目化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从事的职业活动,因此,要充分借助项目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例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时各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明确哪些工作是分头做、哪些工作是一起做;项目实施时小组成员要定期沟通进展情况,遇到问题要集体解决;项目考核时不推卸责任,不相互指责,能够善意的指出他人的不足。这些做法会使学生在专业知、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

第8篇

工作满意度

问卷 

【论文摘要】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制了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以初步拟定工作满意度问卷6个维度为依据编写了预测试卷。预测完成后,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了4题项,并且重新得到工作满意度的7个维度,该7个维度可解释总方差的69.274%。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重新划分了有效题项的维度归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正式问卷。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正式问卷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验的要求,但问卷主体仍需进一步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工作满意度则是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是保证其努力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导致相应的绩效和行为。为此,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可以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对工作中的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各项教师激励措施。同时,也可以为学校选拔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进修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师职务与职称的晋升通道等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程序,编制出一套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 

1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编制过程 

1.1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概念的界定 

    Hoppock在1935年首先提出工作满足的概念,他认为工作满足是指工作者在心理、生理上,对工作环境与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受,也就是人们从工作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或是产生某种满意的感受。但是深究其本质,工作满意实质上是一种态度的变数,可以被视为员工对于工作相关各种不连续要素的感受。 

    洛克(Locker,1976)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来源于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该定义从情绪的角度概括了工作满意度的基本内容。 

    由于研究意图的不同,众多学者对工作满意度下了不同的定义。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根据各学者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归纳为以下三大类:第一是综合性的定义:对工作满意度做一般性的解释,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对其工作和有关环境所抱持的一种态度,即工作者对其全部工作角色的情感反应。第二是差距性的定义:主要指工作满意的程度,是在工作环境中工作者所得的报酬与其预期认为应得的报酬的差距范围。这种定义也被称为需求缺陷性定义。第三是参考架构性的定义:此定义是将工作满意度视为工作者根据一定参考框架对于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结果。 

    笔者综合以上定义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由此推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以及该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既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1.2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维度确定 

    工作满意度在概念上和实际操作中通常分为总体构面和多维构面来研究。要想对工作满意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很大程度上须依赖对工作满意度维度的划分。目前对工作满意度维度的划分分为两种:单维度和多维度。 

    所谓的单维度测量,就是将工作满意度看作一个整体的水平,不做各个构面的区分,也叫单一整体评估法。测量问题通常为:“你对你的工作满意吗?”等一般性问题。Adler(1985)等学者根据人们对一些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程度来判断其工作满意度。 

    而多维度测量,就是将工作满意度区分为不同方面,从而分别进行测量。国内众多研究者对工作满意度一般使用多维度的衡量,主要是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本土化的测量。比如,卢嘉和时堪(2000)提出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包括五个方面:企业形象、领导、工作回报、工作协作、工作本身。刑占军(2001)研究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物质、社会关系、自身状况、家庭生活和社会变革满意感等五个维度。 

    根据以上研究,笔者随后对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业绩和不同职级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确定了该校教师对工作方面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在综合文献研究和访谈结果后,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的结构可概括为:“工作本身”、“福利报酬”、“晋升机会”、“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和“社会地位及前景”。 

1.3问卷项目的编写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成熟的工作满意度测量量表,如工作描述指数量表(JDI)、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彼得需求满意度调查表((NSQ)和卢嘉等研制的我国的工作满意度量表等等。在借鉴了多方的成熟观点后,按照确定的六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的编写。共编制出70余个项目。经过对意思相近的项目进行合并,删除有歧义的项目等,反复修改后形成预测问卷的初稿,包括45个项目。初稿形成后,经过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专家建议修改和对5名教师进行试测后,删除了鉴别力不高的8个项目,最后确定了预测问卷,共包含37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效标题。 

1.4问卷内容编排和评分规则 

    在反复的推敲和综合各方意见后,初步编制的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预测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否、职称、学历、是否兼任行政职务。 

    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即37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效标题“我对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总体上是淮意的”。预测问卷主体根据工作满意度的六个维度划分为六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包含六个题项,x}标题放在整个问卷主体最后一项。最终打印出来呈现给被试的预测试卷上的项目不按照其所从属的分问卷和其初始顺序进行编排。问卷设有详细的指导语,指导参与者作答。问卷主体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选择“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1.5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正式问卷的确定 

    本研究选取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79名教师作为被试,共发放79份问卷,回收68份,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1.01 %。本研究过程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1.5.1项目分析使用皮尔逊相关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分别计算各个项目得分与总问卷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删除与总问卷相关低于0.35的项目。项目分析共删除了4个项目,共剩余33个项目(其中包含效标题一个)。 

1.5.2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观察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大多数变量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并且根据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等于0.721; Bartlett球形检验标明,近似卡方值为1321.572,P为0.000,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我们可以得出本研究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的结论。 

    本研究各题项的共同度都比较大(均在0.5以上),说明变量空间转换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效果是显著的。提取公因子过程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参考总方差分解表和碎石图来判断应抽取的公因子数目。根据结果,总方差分析表显示有7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提取出来,分析过程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所提取的7个有意义的因子所能解释的变异量占总变异量的69.274%,解释效果比较理想。7个因子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34.000%9.163%,8.293%,5.812%,4.396%,4.082%和3.582%。同时,观察本研究的碎石图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前7个因子相对应的特征值均大于1,陡阶梯从第7个因子开始趋于平缓,因此抽取7个因素比较合适。碎石图纵坐标为特征值( Eigenvalue ),横坐标为因子数(Component Num-ber )。碎石图结果以下图1所示: 

    为使因子负荷便于解释,以决定各个项目应J=属哪个因子,将各项目在7个因子上的负荷进行极大方差的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旋转在13次迭代后收敛)。对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整理后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明确各题项归属后,结合各成分所包含题项的主要内容对所得的7个因子,即工作满意度的7个维度进行重新命名: 

    (1)第一个维度命名为工作认同。成分1的项目内容主要涉及自我工作体验、社会价值、他人态度等,共包含7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34.000% o 

    (2)第二个维度命名为权益保障。成分2的项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教师各方面权益的保障措施,共包含6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9.163%0 

    (3)第三个维度命名为领导管理。成分3的项目内容主要涉及领导者能力、学校管理体制和上下级关系等,共包含5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8.293%0 

    (4)第四个维度命名为社会比较。成分4的项目内容主要反映教师对其工作与其他类型工作比较后的看法,共包含3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812%a 

    (5)第五个维度命名为工作报酬。成分5的项目内容主要涉及主要涉及工作付出和所获得报酬情况,共包含3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4.396%0 

    (6)第六个维度命名为自我发展。成分6的项目内容主要反映教师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可能性的看法,共包含4个项目,该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4.082% o 

    (7)第七个维度命名为能力使用。成分7的项目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和能

 由于部分分问卷所包含题项较少,分半信度的结果不稳定。所以只能采用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作为参考。根据统计分析,总问卷前半部分的分半信度为0.849,后半部分的分半信度为0.9170 

    问卷信度达到0.7以上,即可判定为良好。以上两种信度检验方法的结果大部分都在0.7以上,总问卷的信度在0.9以上,说明本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2.2效度分析 

2.2.1内容效度内容效度主要反映测验项目对所要测量的内容及行为的代表性程度。本问卷是在借鉴国内外较成熟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预测试之前,对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进行了深人的访谈,并且请有关专家对预测试项目进行了评定。预测试完成后,结合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问卷项目进行了删除和修改。 

    并且分析得到总问卷得分与正式问卷中各题项得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411一0.772之间,在0.01水平上均相关显著。正式问卷的各题项均能对工作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2结构效度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本问卷最后提取出了7个共同因子,这7个因子对整体解释的总变异量达到了69.274%。说明经过较为严谨的编制修改过程,本研究生成的7个维度的工作满意度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2.3效标效度本问卷采用效标题“我对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作为效度指标。计算各有效问卷总得分与效标题得分之间的相芜得到的结果是自编问卷与效标题的相关系数为0.590,在0.01水平上相关显著,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3总结 

第9篇

论文摘要:总体上,我国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育滞后,运行体制特别是激励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直接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严重下降,严重妨碍了西部省属医学院校的健康发展,加剧了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国家经济协调发展和总体进步。本文就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作了多方面分析,提出了西部省属医学院校师资管理的应对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内陆地区,比较封闭,人们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也有一定的滞后期。西部地区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高校应当担负重任〔‘〕。但是目前我国西部高校尤其是省属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普遍不容乐观,高水平的教师引不进来,同时内部骨干教师也出现流失现象[(2l,这已成为西部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正确把握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需求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而且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缺失的表现

1. 1落后的服务理念与快速的教育发展不和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发达地区高校师资管理已经以“服务”代替“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激励宗旨时候,西部许多省属医学院校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还是沿用多年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上,过分强调权利,所以出现了西部地区许多省属医学院校中“重仕途、轻教学、忽科研”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从事行政的人员不仅待遇高于专职教师,而且在职权地位上远比专职教师高。所以教学、科研成果非常突出的教师很多都希望能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但是由于领导层的扁平结构让他们难以如愿,教学、科研积极性逐渐下降。

1.2考核手段的单一、体系的落后导致竞争制度的缺失。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起到激励作用,西部地区传统的求“和”、“稳”、“平”思想起主导作用,高校也不例外,甚至在奖金、评先等方面存在着大锅饭现象或者轮流制〔’〕。即使考核,也只是采用传统的考核,基本停留在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几项指标上,这些指标只能通过定性说明而不能量化,而且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主要是以所在组织评议,容易出现“晕轮效应”和感情因素,西部地区有些省属医学院校对于教师考核直接根据其科研成果,如的多少、级别,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所以在考核理念、考核体系和考核结果及其应用等诸多方面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1.3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设计不够丰富。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职称晋升所带来的物质收人,不仅仅代表金钱本身,它更是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作为西部高校的教师,虽然前期教育精力、时间和财力的投资付出很多,但是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落后的因素,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人不够,薪酬相对于发达地区为低。同时对比本地公务员机构和其他白领阶层,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收人也偏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感受更深。另外,许多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精神激励设计也欠缺,形式太单调,多采取荣誉、称号和奖金的简单形式予以激励。

1.4个人职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教师归属感不强。激励的功能之一就是关注个人的不同特性,重视并提供个人发展平台以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并建立集体归属感。在硬件方面,西部地区高校由于科研设备落后、学术氛围不浓、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在事业上的追求和发展,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4J。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称的教师,他们追求的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尊严、荣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事业上的顺利发展,工作上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在软件方面,没有建立和谐的集体,通常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出现消极心态〔’〕。

2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缺失的应对

如何完善西部省属医学院校的教师激励机制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兴衰成败、科技研发的人才储备和经济的区域平衡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2. 1转变西部省属医学院校管理观念,树立“以师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校要生存、教育要创新,就要求学校要发展,人本要先行〔’〕。用人本主义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搞好对学校的管理,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经营好“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保证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摈弃那些违背人本主义的作法和规定,逐渐在学校建立起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尊严,人人平等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权、选择权的氛围,使每个教师通过努力工作,都能在学校里得到基本相等的发展、创造的机会。特别是后勤、行政等职能部门是为教师能正常教学,学生正常学习服务的,必须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

2. 2丰富考核手段,规范考核标准,发挥竞争制度的功能。可以考虑引进企业管理比较先进的理念,诸如平衡计分卡,360度全方位考核指标。目前对于西部省属医学院校考教师核人员组成来看,应由学校院、系(部),教研室,学生组织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互保互联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并层层把关。从参加主体来看:必须由院系(部)领导、教研室专家同行、学生构成。从权重来看,学生应最具发言权。作为考核内容,不应简单的以某一个特定指标确定,应该对于教师进行全面考核。首先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求知精神、工作态度。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虽然各学科各有其特点,理、工科讲究精确、程序化;文科相对则要求学生思维活跃、严谨,但是我们可以考核其在本学科领域的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教学工作量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评估中,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应该是评估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因为高校教师实行编制和岗位管理,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否则必然会影响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效果也是考核的重点,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可以通过先设定目标,在课程结束后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上的变化,从而来判断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重视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防止在教学工作中仅注重教学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的片面性,提高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第10篇

关键词: 书院制 高校学生 工作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各大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同时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各方面素质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各种管理问题频发。基于以上,本文研究了新兴的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实效性作贡献。

一、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传统高校院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行政单位和教学单位,这虽然对构建专业共同体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容易将学生封锁在院系中,致使其丧失对其他学科的好奇和尊重,阻碍其对外界的追求。此外,在院系体制下的教育课程很容易失去实效性,书院制应以学生为中心,打破院系之间的局限性,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走出院系、打破局限的勇气[1]。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对于课堂外事物的了解也十分重视,这对于培养出有理想、有坚定信念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二)宿舍育人功能的实现。

高校宿舍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环境和作息环境,受到网络及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高校学生在课程之余都留在宿舍内玩游戏、睡觉,这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书院制能够将以学科交叉集合的原则将不同专业、系别的学生分在一个宿舍,这就增加了不同学科思想的交流和成长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就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居住;书院内部设有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了不同专业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了宿舍教育与宿管功能的集合,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希德书院就在宿舍楼内设有文化交流室、咖啡吧、舞蹈房等;最后学员对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成立的党支部委员会大多由学生组成,实现了学生管理的民主性,许多书院注重宿舍的文化建设,这就发挥了宿舍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书院制中有三类学生导师,一种是长期任职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一种是解决学生学业问题的教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一种是兼职类型的导师,主要负责辅助学生管理工作。学院中的导师一般和学生一起生活,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对学生问题的释疑,积极影响学生良好性格、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四)特色的教育模式。

书院制在课程上突破专业限制,提供基本人文修养、思想视野、精神感悟的课程,提供优厚的学习资源,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复旦学院坚持通识教育,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设置,编排为四个书院,经过学习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

二、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研究

(一)创新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坚持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将传统的对物的管理转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注重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密切学生与课堂外的联系,将学业生活指导延伸到课堂之外或校园之外[2];其次,整合资源、联动部门,发挥导师的重要引导功能,下调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中心,将学院与书院及各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以书院管理为主导,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书院是学生的书院,学生是书院的主人,应当增强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通过实际的工作提高自主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可以建立书院管理委员会,让学生任职其中等,以此强化学生参与书院事务管理的意识,促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书院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在制度设置、活动载体及服务保证等各个方面增加学生自主管理的权限。

(三)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隐性教育方式,加强文化的建设能够在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例如可以建立书院制导师沙龙活动,此外,应当注重自然人文文化建设,通过创设具有文化气息的书院情境让学生体会教育美,还可以开展各项书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自愿参与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院中增长知识、了解文化、提升思想、健全人格。例如“孔子学院”、“国学院”等。

(四)完善相关制度。

高校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现,书院管理涉及组织、后勤、团委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因此应当在制度上规范相关权限,确保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落实[3]。例如温州大学的“步青学区”、“超豪学区”等均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条例。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特点,但需要明确的是书院制的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研究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创新,旨在促进书院制的发展,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44-46.

第11篇

1.1 准确定位,正确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性质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联系3个方面:教员(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学生(特别是培训的学员)和学校(主要是各院系及公共基础部)。名为“教学管理”,实际上包含的不仅是教学管理,更多的是教学服务,而且是以服务为主,管理是过程,服务是意识。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为一线教员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调节好教员与学生教学时间与企业工作时间,及时转达师生之间的相互要求或意见,保证从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到毕业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

1.2 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

首先,教学管理人员要完善各种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还有航海技术系和基础部按要求纳入国家海事局要求的船员质量管理体系,因此,教学管理档案的管理就更为繁杂也重要,对教学档案的检查也更为严格,所有的这些都对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有了新的要求。其次,要合理排课,督促教员按时上课,必要时还要调课补课,合理安排考务等。

1.3 教学管理人员还应该是教学人员进行教、科研活动的协作者

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再教育及科研量和论文有一定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协助;特别是对承担重点或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更为需要进行协调与帮助。例如,进行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跟踪与比较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为课程建设的效果提供依据等。

2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更高要求

坚持原则,有强烈的责任感,利用各种机会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与教师、学生之间是一个最活跃的协调人员,工作中一定要有团结协作之心,教学管理人员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服务者,更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监督者,在这些环节方面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好这个工作,不仅要认真,还要尽量熟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利用各种机会,自学或选修一下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这样有利于和学生、教师沟通。所以,教学管理人员也要了解一些和自己相关的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3 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

3.1 改变观念:教学管理是服务

目前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管理,是一种行政式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其主要程序是:指令执行检查纠正。从教学管理的内容来看,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一般都是程式化的,一般都是预先计划好的。设立教学服务日,把教学服务做到实处。每周随机确定某一天作为教学服务日,由系部教学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等组织,对象可以是一个教师,也可以是几个教师,也可以是一个教研组(备课组),并设定一些教学主题进行研讨、解决。

3.2 管理型服务的关键是协调

在工作中注重加强与教务处教师的合作,搞好分工协作;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利用学院OA平台、例会时间和QQ群网络平台,加强与专、兼职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了解教学情况,互通教学信息;每次在排课之前熟悉教学计划,掌握教学设施情况,了解教师和学生基本情况,熟悉教学时间等。这样安排出来的课表既方便教师授课,又方便学生学习,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3.3 提倡全员参与,加强反馈信息的收集,改进教学服务

通过和教学教师的配合,开展教学工作服务管理调查,分析学生及教师对管理过程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为上级部门及领导改进教学服务工作提供依据;让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互动是改进教学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有适合学生及教师教学要求的服务与管理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才是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目的。这种调查可以是格式化的,也可以是自由谈话式甚至是利用BBS或贴吧中自由发言的方式来进行,只有发现服务与管理中的不足,才能找到改进的依据与设定改进的目标与方法。

3.4 硬件上的制度与软件上的文化建设要同步进行

教学管理实质是一种服务――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学管理的方法也即教学服务的方法,改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关键是观念的改变:由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建设协作型管理体系,由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创立新制度文化,协调是突破口,由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确立为教学服务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管理、动态管理为形态的开放式协调发展的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特点;优缺点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1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资金的不断投入,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增多,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教学成果日益突出,成效显著,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比以前增强了,经费、设备和实验室用房面积都焕然一新了,已经需要从外延建设深化到内涵建设的层面。内涵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本文只探讨其中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重点从艺术院校正在实行的两种管理体制分析,找出其优点和缺点,给艺术院校决策者提供参考,因为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艺术院校综合改革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考察国内艺术院校和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发现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千差万别,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各有其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明确哪一种管理体制更优越和更先进,所以需要综合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校直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统一管理;二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各教学单位自主管理为主,学校负责统一协调和业务指导。

1 首先,比较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级管理模式首先领导班子齐全,具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管理系统,能有效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整个高校实验课程统一规划,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有效执行,中间环节少,效率高。能够最大程度的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且能够把全校实验室集中管理,占用房间少,而且把有限的资金统筹使用。因为艺术院校有其自身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基础上,重点在于应用性,讲究学以致用。而且艺术院校集中了艺术各类学科,氛围浓厚,这样校直管理模式能够形成专业交叉,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还能够集中培养一批专职的实验技师队伍,利于人员稳定,利于学校对人、财、物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级管理模式,高校与二级学院共同分管实验室,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共同分担责任和权利。二级学院负责实验室,能够鼓励各专业教师开设实验教学课,能够利用条件让年轻教师或新引进教师去实验室开课锻炼,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之间自由转换,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结合。

2 第二,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优点

首先,校直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中,管理能够一步到位。由学校集中管理艺术专业各类实验室,开出面对全校学生的实验课程,给大学生以开阔眼界,选修自己喜欢的实验课程,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艺术类专业理论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统一的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各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二级学院利用实验室的使用权,能够让学生交叉学习各类专业。此种模式由于管理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所以权责相对明晰,艺术院校能够避免重复建设,还能够培养和调动全校愿意开实验课程的教师,有效的让艺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艺术专业教师动手实践能力。

校直管理模式有独立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还能够购买专业的图书资料,更能够根据专业设置引进人才,培养高学历、高效率和稳定的实验技师队伍,更拥有实验教学课程经费,能够聘请校外专家和学者来校指导学生,能够开出一批质量上乘的实验课程,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

其次,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业务指导,二级学院成立实验教学领导班子,这样做到最大程度上放权,能够有效调动各院系、教研室和专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让艺术院校各二级学院自负其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成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各专业特点,如艺术类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利用其原有的教师专业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设置实验室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让艺术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和社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样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利于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级管理模式还能够促进新设立专业的发展,在第一时间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协调专业教师和实验技师之间的身份矛盾,开发教师的自身技能,更加有利于培养新进教室或者年青教师,让这些年青教师先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各种实验教学设备和学院发展规划目标,与学生在一线教学层面直接交流,不仅利于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主动性,促进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并能够形成特色实验室。

3 第三,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缺点

(1)一级管理模式是艺术院校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理工类实验室有效,艺术院校虽然都是艺术专业,但是各专业差别较大,如美术和舞蹈在实践性上就难于统一,不加分别的把艺术院校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就会因为各专业差别,组成有很多专业背景人员的管理队伍,造成机构臃肿,难于协调。把艺术专业实验室集中管理,必须加以变通,因为艺术专业实践性强,不能按照其他理工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如音乐与设计专业实验室,相差很远,不能够统一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只能专业相近的实验室集中统一管理,如美术和设计类实验室集中管理分配,音乐和舞蹈类实验室集中在一起等。

(2)二级管理模式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院现有专业为主,数量不多,类别有限,艺术类实验室本就千差万别,各专业都想上实验室,设备容易重复购买,又不能有效利用。二级学院又不能厚此薄彼,可又不能开设各个种类实验室,最后造成的结局就是多而杂,占用房间多而实际利用少,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还有就是在二级学院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都由专业教师兼任,缺乏专业实验人员,不能够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4 最后,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最终选择

通过分析艺术院校两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明显能发现现存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重点在于内涵建设层面,如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资金的匮乏,管理体制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继续深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

各艺术院校可根据艺术专业实验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并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环节。做到进一步扩大对外沟通交流和学习,及时学习实验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办法,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质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系统,及时有效的更新艺术院校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体系。进而完善艺术院校实验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明确实验课程学分,分清楚专业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差别。最后,要提高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合适的管理体制,还需要提高实验技师的待遇。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更能够体现处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帮军.高校实验室“一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2]张维刚,李文军,刘辉军.高校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8).

第13篇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梦、民族复兴梦的客观要求。

古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提出,指明了教育既要“树”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更要“立”作风优良,品德高尚的“德”。把“立德”摆在“树人”之前,意蕴着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品德的塑造、德行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顺应时代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转变育人思想,摆脱职业教育传统的“造器”思维,树立新的“塑人”理念,着眼学生的品行培育,关注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中国历来强调“德”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人生三不朽的象征,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追求事业成功、建立功勋大业;再次是著书立说、有思想有知识。把“立德 ”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才的根基。西汉的《管子?权修》强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表明树人蕴含着培养人成长、成才之意。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明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知彻底,就能说服人。” 全面理解“立德树人”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才能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是阐明了教育的努力方向:即首先“立德”然后“树人”。“立德”从广义上来说,既是对教育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包括立师德、立生德。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师德水平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而师德水平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修炼的。教师师德水平高尚,才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感召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并以自身潜在的道德力量鞭策学生重视个人修养,加强品德修为。因此,立师德是立生德的根本,也是确保立生德成效的关键。二是阐明了教育的有效途径:即通过“立德”来“树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个体,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以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自身言行举止的参照标准,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有道德标准的具体存在,过有道德水准的生活,才是人之为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给学生一个饭碗,掌握在社会谋生,立身社会的基本技能。从长远来说,教育应该是让学生终身受益、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事业。仅有技能,只能生存;拥有德行,才能幸福。三是阐明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即“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无论是德行的培养还是技能的传授,都受益于同一个教育个体。德行与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有道德原则、道德水平、道德境界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才能成为一个独当一面、人格完善的人。

《资治通鉴》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强调成长要素的全面性,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责任感、正义感、道德感的人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立”社会主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德”,“树”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人”。医学是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事业,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对高职医学生“德”的培养就是要侧重于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立医德、树良医”就是新时期医卫类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2立德树人与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人的社会性最主要最基本的体现就在于人的责任性。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培养自己道德责任感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感作为道德的内核,它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职业责任感是主体对自我所从事职业内部行为要求的自觉感知和职业操守的自觉遵守,是主体的职业认同、价值取向在职业领域的表达。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以未来医学生将从事的医疗卫生工作为指向,在现阶段培养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生命健康负责的自觉意识,明确对自己、病人、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医学责任,建立在医务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感态度,并自愿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过失后果的教育活动。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医卫类院校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约束个人职业行为的重要途径。

人的生命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因此医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医务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对职业主体责任感的要求更高。医学职业责任感要求医务工作者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将仁心、仁术施于患者,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安徽医专学生在进行临床见习中,为系统了解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需求对8家医院的812位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对医护工作者职业素养需求的诸多因素中,职业责任感排在首位。“责任心”是病患对医务工作者的最高期待,“德”是病患考查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首要标准。在当前国内医疗环境恶化、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医学生群体职业责任感整体弱化的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期待的道德支撑,是推动医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应有之义。

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技能教育”、“饭碗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台台有用的机器,而是为社会培养用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今天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今天的医德教育将成为指导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道德指向,也将成为影响未来整个医疗行业职业作风的道德基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中华传统文化倡导 “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医学精神,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研究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对于提升医疗整体服务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1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基础

职业责任感作为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与社会责任感之间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因而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职业责任的自觉履行。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构成的现代医学模式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促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关注病,更关注病症背后的人,重视对病人的精神安抚和心理安慰,尽最大努力为病人的身体健康实施医疗救助,从而构筑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强化以职业责任感为核心的医德教育,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内在诉求,是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基础。

3.2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遵守医学职业道德的内在前提

职业道德是以职业责任为核心的综合价值体系,履行职业责任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医学生誓言》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医学生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华益慰、林巧稚、吴孟超、钟南山等医学大师身上无不彰显了高度的医学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既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基础。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医学生就会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对病患投入仁爱的职业情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个人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内在驱动。

3.3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撑

第14篇

过去的几年,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学校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和实现高水平创新性全国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愿望、教师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严峻的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模和布局分布不均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市场潮流,教师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教材内容和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质量不高、特色不特、合作的程度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故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国家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和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如下:

1、要明确把握学校教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凸出顶层设计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来把握,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五年、三年、年度的节点进行系统的谋划,明确重点开展的任务清单,理清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2、采取措施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积极性和浓厚氛围,应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尊重教师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尊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使他们得到认可,有种自豪感和归宿感。

(2)要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工作交流,形成常规性的文昌论坛活动。

(3)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学团队,同时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使它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利用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3、要建特色、树品牌、凸内涵,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以适应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目标和培养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名企业、名文化的要求,做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1)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2)重视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的育人特色,营造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育人氛围。

(3)积极提升专业层次和课程转型升级:积极把国家精品课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公开课程,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4、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动态优化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管理办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构建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五表联审制度

这五个表分别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每个学期有相应的教学安排表、每门课有对应的授课计划、每个班有一个课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有一个授课登记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

(2)深化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方式,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市场潮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与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校企共同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节约资金,解决学校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实现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5)建立以学院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

(6)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融、以老带新、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国外培训等途径,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并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制度。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签订学生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授课计划,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8)校企共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在数控实训基地内,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院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校中厂。与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神龙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厂中校。

三、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为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水平。

(1)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要综合运用激励方式,构建一种价值激励、情感激励、发展激励等柔性激励和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制度激励等刚性激励的立体激励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4-02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逐渐呈现递增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深入,更加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道路发展变得迅速起来。随着我国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与市场中对大学生需求的逐渐减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早已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更是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该问题的除了鱼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之外,还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何在各个高职院校开展工作以使得学生自身能够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让其在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所要关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意义探析

1.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的科学合理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各个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住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开展工作。除此之外,在各个高职院校有效地开展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工作,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2.高职院校在自身的美术专业学生中科学合理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应聘与就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3.在高职院校中进一步开展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熏陶学生形成更好的艺术素养,还能充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得学生在本质上对美术专业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更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敏锐的洞察能力。

二、高职院校美术学术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的现状探析

1.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工作仍缺乏完善性。这种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足、学校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设备不完善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重点等等。这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美术知识,还导致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缺乏。

2.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工作的教学内容仍存在问题。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教学发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教育思想,使得目前我国各个院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大多数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陈旧的、滞后强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不仅使得众多学生乏味,更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美术教学工作而言,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与敏锐的洞察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好与美术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这种不能与现实社会与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而打造出来的美术人才,注定了将会被社会淘汰。

3.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课堂仍是以教师课上的“一言堂”为主。据笔者相关走访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仍是以教师“一言堂”为主,课堂上,很少会有学生站起来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从而使得教学课堂变得乏味无趣。

4.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仍是以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不仅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更加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与社会环境接触,从而使得其思想观点发展守旧,很难有创新。与此同时,这种守旧的教育方法,还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厚,成果不丰富。

三、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加强对策探析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存在众多的不足,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为此,笔者在这里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1.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教学的真正知识点,最大程度地保障其教育出来的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保证。

2.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本质上彻底提高美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传统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难免会左右教学人员的思想,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对我国教学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打破常规的信念,只有这样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地站在所有教学领域的顶端。

3.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教材订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美学基础,在对美术教材进行修订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自身的内容与所要教导学生的知识点清晰明确以及具有更强的划时代性。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如若没有任何的创新教学,势必会导致整个美术教学思想的后退。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教材订者,一定要充分保证其修订的课本具有代表性。

4.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学校美术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美术教师队伍。该队伍的老师必须是美术教学科班出身,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美术专业功底,理论性强。一定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专业性强,但职业性不足;理论性强,但缺乏实践性的情况发生。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可以对美术教学工作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此来不断弥补其在教学中的不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更为深远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只有彻底、客观、科学地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然后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再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与管理,才能彻底地改变高职院校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从而在本质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学,石真理,王学平,赵小雪.高职院校美术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浅析[J].教育与艺术,2011,(11).

[2]孙文正.美学赏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将昌,刘文智,王文炳,刘世明.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4]段小燕,王古威,郝志学,刘珊.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实浅议[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1).

[5]王向军,唐国良,范先前,赵程.试论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J].大舞台,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