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第1篇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两者的定义

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虽然它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它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依然是简化主义,认为审计师通过对管理层关于会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就可以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这就要求审计师以系统的整体观点,结合简化、分析、综合,并进行适当的平衡,才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取得深入的理解。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审计思路的缺陷,要求审计师对企业经营环境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它仅作为一种参考,没有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20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简化主义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二)从实务层面分析。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采用简化主义的观点,假设审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所以审计师只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一般认为审计师发现不了上下串通的蓄意造假。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重要错报的概率等于零。这样,审计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客观上削弱了审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价值。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经深入研究发现,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同时,运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所依据的审计手法是以“以证实性为主”,无法将“应有的职业怀疑”观念落到实处。

从制度基础审计到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手法一直都是以证实性为主。审计人员所进行的控制测试是为了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虽然我们在一些准则中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但同时我们的准则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并非专为发现错误或舞弊”。因此,迄今为止,包括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内的审计手法还都是在“以证实性为主”,奉行的是“无反证假设”和“无错推定”,只不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证实性审计的过程中去关注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这样的模式是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相吻合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这种模式不利于缩小审计期望差;另一方面“应有的职业怀疑”在这种模式下难以落到实处,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优势

考虑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实现的。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要求将被审单位的各种风险,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以及其他如经营风险、行业风险、舞弊风险等都考虑进去。总体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其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可以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综合为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对重大错报风险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不仅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同时对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以及管理层是否诚信等做出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进而确定检查风险,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并且对于各类重大交易、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无论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及有效,必须进行详细审计,这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大改进。

第二,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采用的是一种全新审计技术。其基本程序包括:战略风险分析、经营环节问题分析、经营业绩评价、剩余风险评估、实质性审计测试时间、性质和范围的确定。

第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独立审计师可以在合理评估剩余风险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模式,汇总审计情况,最后在评价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整体错报水平的基础上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是一种科学化的系统分析过程。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简化审计手续,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合理整合审计资源,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审计效果。

第四,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是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业务繁杂、会计普遍实现电算化、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上一般错误发生的可能性,管理当局舞弊成为当前会计报表审计中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能将“应有的职业怀疑”从一开始就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减少审计期望差。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关注和控制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必然要求由原来对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转变到对管理当局实行“有错推定”,使“应有的职业怀疑”不再是一句空话。舞弊是现代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而管理当局舞弊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调整到将主要精力转向关注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充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一种哲学思想。

总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相应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作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运用修订后的审计风险模型,克服了原模型的局限性,强化了审计风险管理。在现阶段,审计人员是用测试和抽查的方法进行审计取证的,所以审计风险无可避免。随着审计结果使用者日益注重维权,一旦不当的审计意见对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审计人员就有可能承担赔偿等审计责任,在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不易区分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能更综合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从而让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并在涉及诉讼的时候处于有利的申辩位置。从理论上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乘积差别不应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外部风险较容易被认识,而潜在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单纯的风险容易发现,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如国际经济影响,外汇汇率变动,国内经济波动,政治、战争因素的影响,由于新模型将风险因素归为重大错报风险,因此新模型的可操作性比原模型要强得多。同时,新模型的出台对审计人员的理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审计将始终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于审计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也能以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和审计人员工作形成记录的基础上,再评估为检查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春静.新编审计原理与实务(第三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 现代与传统 审计方式 相互比较

引言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徐宝华,於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审视[J].消费导刊,2009;10

第3篇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三、两个模型的比较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假如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轻易全面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高,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治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以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唯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治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假如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靠风险评估,要求把握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把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培训。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 传统审美 价值 和合思想

为了适应全球的高速发展,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可能仅仅代表一个数字,而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却能体现一个国家历史传承的文化底蕴。对于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的今天,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更要与之相匹配。现代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享受与价值趋向,改变了旧的审美观。本土设计的审美思想不仅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其传统思潮也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强烈影响。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把握好传统审美理论精髓,不随波逐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传统造物审美理论之精髓

(1)物以德性为美。在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造物思想别强调道德价值的存在。他们把物赋予了精神的意识,不仅“文以载道”、“乐以象德”,而且物也载道、象德。例如古者认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将玉的色泽与声音和人的外观品行相对应,巧妙的抒发出有形之“物”及无形之“道”。

(2)物以致用为本。先秦诸子强调以用为本,反对繁杂的雕饰,极力强调物品的原生态实用性。与荀子所谓的“美善相乐”的思想投合。墨子在议论木鸢时云:“巧为鲵,拙为鸢。”这里的拙与巧不是两者制作技艺的差别,而在于“巧者”巧于实用,所以是善的、美的;“拙者”在于无用,是不善的,丑的。评定巧与拙、美与丑的标准均在这实用功能之中。

(3)物以自然为生。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事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秉承一切以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改造与创新。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体现了庄子崇尚朴素,主张无装饰的原生态之美,其美学理想十分的深刻。古有云“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此意高度概括了建造园林的最高境界,其顺应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统一价值取向与老子、庄子“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完美呼应。

(4)物以人怀为根。哲学上把世界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唯有人,才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在古代农业造物中以“人为物本、物因人用”为价值取向和造物原则,主张人第一、物第二的观点,重视培养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人才是产物的根本与源头,没有人何来造物之说,没有人何来审美价值之说,没有人何来意境之说。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物理念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心与物、形与神、用与美的统一。通过形态语言的创造从而传达出深厚神秘的东方色彩,其理论思想延续至今任然那么耐人寻味。

2 现代艺术设计之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是新时代的产物,自1840年中国打开国门开始,西方的文化与思潮已不知不觉的流入了东方河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并且开始不断去尝试接受各种艺术流派与前卫理念,于是形成了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审美视角,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现代艺术设计之多元与本元。有一句话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何时何物到达一个极点就会产生不同的逆反现象。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自文艺复兴开始,不断的有符合时展及地方特征的艺术流派涌现,例如巴洛克、洛可可、维多利亚、新古典等,近些的自工业革命开始,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工业联盟、包豪斯等。众多艺术流派充斥期间,因此产品样式及思维理念在现代自由的发展空间而言是多元化的。但是多元化的同时,人们开始思考个性的差异即本元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民族化、本土化之说,提倡本土设计及民族灵魂。因此当下的艺术也好,设计也好,是国际与本土、多元与个性相互结合的舞台。没有好与不好之说,是传承与创新的开战。

(2)现代艺术设计之情感化。如今设计领域是时代工业社会的附属品,为时代服务。起初大家“共愤”的工业革命被认为是冰冷物器对人性天性的挑战,其实不然,工业革命的兴起加快了社会生产的进程,尽管不再纷繁复杂,金屡镶嵌,但是是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实现社会发展的有利武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不再受风格的局限,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性,但是都是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出发点的。例如波兰某设计师设计的玻璃器皿产品,在玻璃器皿上便做了特殊的处理,使其不易滑落。佐藤雅彦设计的出入境章,这是用于护照的出入境印章------入境章是一架向右的飞机,出境章则反之。这个设计中包含了一种沟通的内涵,通过一次盖章完美的注入了桥梁沟通的含义,使得印章带有一丝人情味。同时令观者对整个国家都充满了好感。这都体现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情感的重要性。美国设计家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现代艺术设计中就蕴含着如此温度,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真实感受。

(3)现代艺术设计之素化。当前必须坚持适应市场需要的设计理念,设计产业不能自身独立存在,它依附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氛围,自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械的隆隆声中被涤荡的体无完肤,为了适应市场的规律,设计品繁杂的装饰被功能主义所代替,追求极简风格,然而市场的反复又使得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有的便又重新将形式进行定义。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者们抓住市场的规律性,折中形式与功能的表现,认为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累赘的装饰品,而没有设计是见不得人的粗陋物件,因此功能主义在当下设计领域是首当其冲的,因此产品也为了符合功能性的实施日趋简洁和素化。

现代艺术设计是社会的发展产物,是人们审美更替的诞生物,也是历史传统的蜕变物。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的造物观念存在着些许的差异,但既不能否传统也不能批当下,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同质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人们过快的追求节奏却忽视了自身的个性抒发--即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联系,因此希望重拾传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主流关注点。

3 当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造物的审美理论相遇

传统的造物理论是经时间洗礼而沿传下来具有阶级性的思想、道德、风俗及制度等领域的文化遗产,是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支如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对于房屋建造的影响;如虚实相生、阴阳之道、有无之境的艺术智慧对于海报设计布局运用的影响;如民间彩陶纹样、青铜纹饰、民间年画、吉祥图案等对现今的图形造型设计的影响等。小支细分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对于古铜钱天圆地方的利用,以经济为本,简明扼要却意义深刻;世博会中国馆的外观采用红色“斗冠”设计,其建筑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哲学思想,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注重对于传统精神的把握,试图尝试在传统中找寻支撑现代艺术设计的灵魂元素。鲁迅先生说:“旧形式是采用,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现代艺术设计就是适应当下设计文化背景的变革,一场传承发展的新时代革命。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有着其自身优良的哲学思想与道德基础,现代艺术设计是时代与工业的进步产业,它的进步对传统审美理论有着突破带动作用,也暗涌着对其巨大的挑战。因此,才形成了当下现代与传统并重的发展趋势。

4 现代与传统的“和合”思想成就国人设计之路

千百年来,传统造物的审美理想一直延续至今,“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等都与现代艺术设计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材料的原生态追求思想不谋而合。它始终是整个艺术设计的灵魂支撑点,并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价值和传承意义。从原始甲骨文到象形文字,从图腾崇拜到,从易学兴起到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最不缺乏的就是民族的创造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中,有精神觉醒,有人文关怀,有道德修养。正是因为这些精神才造就了空前发展的当下。因此想要成就优秀的国人设计之路,和合思想是最好的途径,它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强大的民族包容性,还能有利于化解矛盾、创造新生,最重要的是灵魂是尊重历史的存在与传统审美理论体系的价值,所以双双结合更有利于国人的设计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椿,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张媛媛.浅析现代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理论,2009.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传统元素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图形、传统文字等元素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的分类也多如牛毛,其不仅包含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还包括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保留下来的图腾和吉祥物等。一般的现代景观设计常用的图像是一些代表着吉祥如意的远古图腾元素,如龙凤翱翔九天、舞狮图腾、牡丹、梅花以及莲花等传统图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赋予深远意义的民俗民风图像,常见的有“五谷丰登”“龙腾虎跃”以及“花开富贵”等。而在一些对意蕴比较讲究的现代景观的设计中,更常出现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当然,很多传统图形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在融入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含义。

除了图形之外,中国汉字也经常出现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之中。中国汉字的演变已历经了数千年,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再到现代方块字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中国的标志性元素。甲骨文因其形体上的特殊性及文化上的象征性,被众多现代景观设计者应用到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比较典型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景观标志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既让人记忆深刻,又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景观艺术相融合的例子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中国馆的设计,中国馆建筑在形态用了传统的“斗冠”造型,色彩上则应用了中国传统颜色“红色”,另一传统汉字元素“叠篆”呈水平之势在外墙的表面展开,既有中国特色又极具艺术冲击力。

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主张性和多元化。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和传统元素的融合必须是在建立对传统图形和文字内涵的深层次的了解基础之上,要寻找新模型的创意点和启示点,而不应该只是对传统图形及文字简单粗暴地复制与直接抄袭。

二、风水元素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渗透。

景观设计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对所处朝代的风土、地理、人情及科技水平等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它是人类文明在文化和个性上的缩影。景观艺术设计最离不开的是巧妙的构思,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吸取灵感不外乎是一个好的创作方式。中国世俗文化的宇宙观念一直都寄予在风水这一传统元素的理念中,通过观察从古自今的建筑设计,能明显看出其规划设计思想中所糅杂的宇宙观念。

风水元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普通却又无比深刻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风水元素甚至对景观布局设计有很显著的左右力量。回溯历史进程,风水这一传统元素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与朴素的哲学思想的最鲜明体现。这种理论其实是古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和对周围自然天地的审时度势发展而来的,他们认为从风水的角度来对景观格局进行理想的布局是最“天人合一”的方式。其影响到上至皇城下至民宅的建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意义。风水元素所遵循的是大家熟知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神兽模式,这是一种融汇了高度的理想化与抽象化的模式,是古代景观设计者毕生追求的理想景观设计。直到现代,村镇与城市建筑或景观设计仍然在遵循坐北朝南,山环水绕的准则。其实风水就是现代观念中的采光与和谐等理念,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风水这一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界依然风生水起。宁波的天一阁被誉为中国四大藏书楼之首,它的设计理念就是古时候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1991年建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加入了“宇宙模型”的理念,其在整个景观设计格局中遵循“主从之序,中央殿堂,四尾重楼,轴线射称”的传统元素,这样看起来不仅恢弘气势,而且极富艺术感染力,是现代与典型的完美融合,不仅没有突兀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超时空的设计错觉。再比如新近落成的浙江金华丽泽公园中的山水设计则融合了和谐的设计理念,是浙江众多公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景观。

三、诗歌元素与文人山水体系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景观文化主要是自然景观和事物的审美累积结果,这种累积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大量景物大肆颂扬的诗歌书画,另一方面则是文人山水墨画体系中凝结出的文化审美品格。诗歌这一元素带有诗人特有的审美空间视角,对人们理解和认识空间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也有很大的灵感启发。一首意境优美深邃的诗歌,最能表现景观设计中自然与人文匠心独运的关系,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表达。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绝美诗文元素的引用对景观创意和艺术品格的丰富是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以及“隔墙花影动,疑是玉入来”这两句诗,是对建筑景观中的园林和月夜之美的鲜明刻画。陶渊明最为人熟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也是景观艺术设计中“借景”手法的一种创意体现。

其实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师也都想到了传统诗歌这一元素,并独创性地把这些元素融入进了自己的作品中。比如国际著名华裔景观设计师贝聿铭的香山饭店,香山饭店的整体格局无疑带有古代诗歌的情调,青砖、灰瓦、白墙,隔墙花影,迎风月半开等,给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雅致的文化情怀,内敛却又和谐。其实中国绝大部分运用诗歌元素的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风格都是内敛的,其景观内部自然而然地透出幽幽的中国气质。其次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另一常见的传统元素是中国古代山水墨画。文人山水墨画是古代中国高层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对美的独到把握,这对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以贝聿铭的另一著名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石景为例,它的整体立意就是“看来壁为纸”“依石而绘”。就是把拙政园相邻的白墙当成提笔作画的宣纸,模仿北宋著名文人书法家与画家米芾的山水画设计,对大大小小几十块石头进行摆放形成景观,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创作出一幅符合现代审美意境的中国真实山水画。把中国水墨画这一传统元素与景观设计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更能体现出符合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简约而细致的理念。

但是如何让这种潮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永恒的经典?这是当前阶段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这需要广大现代景观艺术设计者紧跟时代步伐,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中不断思考和创新,把传统元素应用在最恰当的位置,使之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在洗尽突兀的同时丰富时代艺术感。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传统元素与地域文化十分丰富和深厚的国家,如何把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元素同时艺术性地展现出来,而又能被不同地域的大众广泛接受,仍然是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一个问题。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盲目照搬中国元素,一味地玩转复古,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提炼适合的传统元素,并加强对地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重视。只有对已经被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不断突破和创新,把传统元素的普遍性、特殊性与现代景观艺术设计巧妙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杨杨,杨桑桑.《浅析现代景观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丽泽公园设计初探》.浙江建筑,2009,26:8-10.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特色;分类;设计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3-01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让人联想起京剧、武术、中医等,这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使无数中华儿女自豪,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则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的。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分类原则是以“源”或“体”来分,而不是如西方那样以“流”或“用”来分。将其按天、地、人共分两大类,一是天地和人得自然之符,简称自然符。一是人类对天地之符感受之后模拟出的人为之符,简称人造符。自然符是只那些能够体现天地之气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犹如天公以广阔天地为纸,以金、木、水、火、土为笔墨所书只宏伟之符。人造之符,是先哲们根据天人相应的全息原理,透过练功,采集宇宙之气和自身之气混合后再以纸、笔、墨为中间媒介发放体外,存于由各种曲线和直线组成的符形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民族性。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它是在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的。

设计,作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现代产物,是当下一种重要的日常文化形态。一件艺术品是某个历史时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显现,因此,中国的设计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状态,肩负着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神与魅力的重要使命。“物我交融”思想在艺术设计上的要求就神在象外、象在台外、言在意外,意思就是说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形体和精神内涵做到会意在心、成竹在胸后,依照自己的观察体会即兴发挥,随意而就,洒脱自如,“以意写神”。现代设计中的承传、应用以及创新这种方法后,在设计领域的体现以及在设计审美上所追求的自然、意境和神韵的书卷气设计风格就是中国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近年来提倡设计中国化的口号呼声越来越高,设计师们也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更是层出不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祥云”火炬,传统动物形象的“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运用了古代建筑斗兽造型元素的中国馆,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型活动对传统文化符号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必要的,社会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完全背离传统会丧失民族个性,丧失文化气质,要想植根于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符号元素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思维的深入,以符号学观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解读其形式、意义、传播、运用与再创造,让传统符号再现中国设计的民族个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比较散乱,它见诸与文学、历史、书画、民俗、科技、建筑之中,虽无完整体系,但不是没有理论基础,只有切实理解中国符号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与相应价值,理解文化符号的实际意义,取传统之形,传达文化之神,才有可能将中国的文化符号美学传承下去。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辉煌成就。现代设计的发展必须回归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与现代相结合,做到意与形的一致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1985.

[2]云君著.文化符号才是制胜的力量[N].中国经营报,2004年.

第7篇

【论文摘要】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广泛普及,传统会计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渐为计算机所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现代及未来会计工作的主导方式。因此,审计方式也必然存在着由传统审计过渡到电算化审计的变革。电算化审计的演进从审计对象、审计手段、审计证据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传统审计为基础的进一步继承与发扬。

传统会计工作即手工会计,主要借助于纸、算盘或计算器、笔等工具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广泛普及,传统会计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渐为计算机所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现代及未来会计工作的主导方式。而审计是从会计工作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同时又以会计工作为对象,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又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审计在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的演变中,必然存在着由传统审计过渡到电算化审计的变革。

一、传统审计的主体特征

传统审计即手工审计。由于传统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所以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载有会计资料的纸性介质。传统审计的审计手段,无论是审计抽样还是撰写审计报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在传统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所有审计方法的执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从审计线索上来看,由于传统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人员能够利用书面资料从原始业务开始,一路追查到报表中的各项指标,并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这些指标是否能够正确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检查其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在传统审计中,企业一般是通过职责分割、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而形成的一个内部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可靠和安全。

二、电算化审计的演进

(一)审计对象

在传统审计环境下,审计对象是纸性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审计对象包括了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对于纸性介质来说,磁性介质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易查询、体积轻等特点,但也有易被改写的安全性问题。审计过程中判断会计资料合法性与正确性的一项重要证据就是看它是否出现被涂改的情况,传统会计环境中一旦发生涂改会计资料的情况,审计人员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被涂改的会计数据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很难立即察觉。另外一些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盘上会计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二)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整个审计过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许多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免去审计人员许多繁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之苦。例如审计调查,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出审计抽样程序,实现电算化抽样调查。

(三)审计证据

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核对。而在电算化环境中,当输入原始凭证的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后,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批处理,各种账簿记录数出一源,都是依据记账凭证同时成账,相对来说作为审计证据的作用就减弱了。在环境证据如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传统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四)审计方法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人工审查工作,一般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审计方法,更为具体的审计方法还有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人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会计信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存储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审计方法。同时,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来施行。在电算化审计中,传统审计方法发生了较大改变,被划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五)审计线索

在传统会计中,审计线索非常直观、清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检查其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和有效。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从记账凭证数据的输入到会计报表的输出,全部业务处理都是借助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加之会计信息主要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即使有所改动也不易令人察觉,使得审计线索缺乏直观性和真实性。例如:各种账簿和报表数出一源、自动产生,使得证、账、表之间的关系缺乏相互的验证性;再如,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使用使得凭证修改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审计人员无法辨别数据修改前的情况以及数据是否被修改。

(六)内部控制

进行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审计人员据此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程序。在传统审计中,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授权控制、责任分工、管理控制、审批和核对控制、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标准化等内容,以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为基本特征,审计人员利用直观性很强的纸介质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明确相关职责。而在电算化审计中,数据的处理权限高度集中,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传统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例如,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一旦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各种账簿都能同时产生,原有手工条件下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不再生效。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内部控制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操作控制中的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组织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时应该采用新的审计程序,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变化。

(七)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组成及素质、各种管理条件与管理水平都构成了传统审计环境的内容。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上述内容发生了变化:1.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内容;2.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应用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组成上还是知识素质上都有差别;3.管理内容、管理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八)审计档案

传统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均为纸性介质。而电算化审计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查询方便。电算化审计档案资料可以实现电子检索的功能,查询方便、快捷。2.保存有难度。因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大量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而磁介质容易因盗窃、丢失、故意或偶然的毁坏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损害。3.成本较高。硬性存储器的价格较高,审计档案保存年限也较长,在此期间,物理性损耗等原因使得这些硬盘上的数据必须不断地备份到新的硬盘上,昂贵的档案保存成本也就在所难免。

三、信息化时代审计的未来发展谋略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在审计领域

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在审计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知识结构等领域,是当代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步。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力求使传统审计工作向“计算机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方向转变,如审计人员既以纸性会计数据又以磁性介质数据为对象;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应逐步实现无纸化等。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应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网络知识等;既能够熟练操作审计软件,又能够适时编写各种应用性审查程序。

(二)事后静态审计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转变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重视事后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当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与管理功能是否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另外,还要做好事后审计,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未来审计的重点将侧重会计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检验企业会计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往往取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

(四)审计软件应能实现诸多功能

未来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能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链接,实现直接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接口程序取数;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尽可能让计算机代替人工的大量抄抄写写和计算,使审计人员的工作精力集中到职业性强的事务处理上去,如抽样检查底稿中的部分项目(凭证号、科目、金额等)交由计算机审计软件自动取数生成;审计软件应能自动完成某些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功能;审计软件应有扩充功能,应能对审计事务进行管理,如审计日程的安排、工时的计算、底稿管理、审计收费管理等。总之,未来审计软件如果具有了上述功能,全面实现审计无纸化将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赵祖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注师审计.财务会计,2006.

[3] 李巍.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

第8篇

[关键词] 持续审计;信息技术;理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16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47-03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

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应运而生,根据AICPA/CICA 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 )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指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认证的一套审计方法”。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审计时间不同,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有关持续审计课题的研究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

在国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持续审计的关注,近些年来,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审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国内,持续审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较为零散。因此,本文拟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持续审计理论进行研究,以求进一步推广持续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效用。

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从而体现了持续审计基于传统审计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持续审计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审计目标的发展;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审计技术的创新;审计报告的变化。

二、审计目标的发展

审计目标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审计目标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能力的有机统一。传统审计目标主要是揭错查弊,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审计目标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方法实施下审计目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审计,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实现从根源上防范、杜绝会计错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及时的信息,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甚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强调信息的全面性;持续审计根据不同需求者的需要进行审计,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三、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

传统审计概念所定义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财务资料,在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持续审计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单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而是内容极其丰富、宽泛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通过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经过被审计单位的授权,直接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互联网上调阅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这些经济业务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货币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历史信息和未来预测性信息等。就财务报表审计来说,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审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审计人员将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历史财务信息范围拓展到多元化、实时、存续的经济鉴证范畴。

持续审计对象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里所说的直接利用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反映内部控制的数据直接进行控制评价;在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评以后,无须先将反映具体交易的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而是直接对电子数据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审计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

四、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

传统审计主要针对手工会计,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等人工方式进行。持续审计强调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审计的监督、管理、支持等服务得到不断的创新。目前应用较广的创新审计技术有综合测试工具(Integrated Test Facilities)、平行模拟法(Parallel Simulation)以及嵌入审计模块(Embedded Audit Module),应用这些技术都可以实现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同时进行审计。

同时,审计中还会使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模仿人力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模型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获取知识,适合复杂的决策过程。神经网络通过模糊或不完全的信息模拟人脑,识别模型或者预测产出,还可以通过选择数据进行程序决策,发展未来决策的知识基础,在技术上更前进了一步。

此外,随着审计软件的快速发展,有一些软件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实现自动化程序的审计技术和软件。例如加拿大ACL公司已经开发了针对核心经营业务的持续审计软件,包括采购付款(Purchase-to-Pay)、工薪(Payroll)、总分类账(General Ledger)、存货(Inventory)、固定资产(Fixed Assets)等。Caseware公司开发的IDEA软件也具有持续审计的功能,目前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和制造业,具体领域包括:(1)舞弊调查,例如应付款业务中的异常大额采购、虚构商品与供应商,不适当的工资调整和向虚构的员工支付工资;(2)财务分析,例如效益评估、存货的流动性和价格评估;(3)运营审计,主要审查合规性和有效性;(4)系统审计,用于测试数据可靠性、内部控制以及对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等。除了软件供应商开发的持续审计软件以外,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开发持续审计软件,例如安永开发的NexGen工具和Advisor及Director工具。

五、审计报告的变化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提供的审计报告也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审计报告的时间。传统审计报告主要是年度审计报告或者半年度审计报告。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在审计完成后立即提供书面的鉴证意见,也就是审计报告。持续审计报告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在出现变化时立即更新的报告,这种报告常常被称为是“evergreen report”;二是在出现例外事项时立即提供的例外报告,常被称为“exception report”;三是根据相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实时提供,这些都是即时性的报告,常被称为“instant report”。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报告的期间大大缩短了。

2审计报告的内容。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审计信息,且是历史性的信息,而持续审计报告针对的是使用者选定的信息,既可以是历史数据,也可以是现时和未来预测性信息。

另外,传统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是一种通用的产品,由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4种类型组成,具有固定的格式,甚至连报告中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持续审计报告最终提供的也是一种审计意见,但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且该报告与信息使用者是动态相关的,报告的内容根据相关决策者需求的不同而不同,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报告还可以为特定的使用者量身定做。一般来说,持续审计报告可以提供3个层次的认证:第一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系统可靠性提供认证;第二层次认证,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提供认证;第三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和第三方达成的具体协议如贷款协议的遵循程度提供认证,或者对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提供认证。

3审计报告的传递。与传统审计报告相比较,持续审计报告在传递时间、方式和接收对象上都有所不同。首先,持续审计的即时性要求报告实现及时传递,便于使用者及时查阅,对报告传递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其次,持续审计报告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后,传统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是定向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投资人;在持续审计中,任何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都可能要求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专门的审计,因此持续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很多,除了股东以外,其他被授权的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接收其需要的审计报告。

六、结 论

综上所述,持续审计是顺应信息时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等诸多方面。总之,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同时,审计的发展也离不开审计学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审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一定会重视持续审计研究,形成一个完善的持续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并将持续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推广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AICPA/CICAContinuous Auditing[R].Researc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Ontario,1999.

[2] 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1.

[3] 严纪中,欧进士,等连续性审计——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应用之案例[J].会计研究月刊(台湾),2006(4)

第9篇

1、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传统审计是在企业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的。由经济业务产生纸性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期末根据账簿编制报表。企业从原始凭证开始到报表的形成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整套账务系统都有纸介质保存,以便审阅。随着Internt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为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销售合同样本、付款方式与折扣条件等都放到企业的网页上,客户随时都可以访问查阅。客户可以从网上了解商品,询问价格,签定合同,发送订单,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商品。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而且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促使了虚拟企业的产生。这些企业只要在Internet的一个站点上租用一定的空间,经过数字认证机构的认证,即可在网上接受订单、寻找货源、进行买卖。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等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和适应审计环境的改变。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审计目标只是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上,注册会计师收集证据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并出具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由于网络账务系统的共享性,投资者或有关特定信息使用者可随时通过获得授权上网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及时性大大提高。而作为事后反映的财务报表,对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审计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审计要求。

3、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审计对象的本质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隐性化和数字化,使舞弊行为更易发生。此外现代审计赖以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手段无法对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网络经济时代管理思想进一步拓展,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和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ERP软件的应用和BPR的实施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难度大大增加。计算机审计需要考虑的已不单单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考虑各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未来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计划及其优化和执行,将是一个基于共同知识体系的全球化的应用。新的观点认为单一企业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群体的应用效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预示审计还将面临一种多公司交叉的更为广阔的网络系统。

4、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完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为防范金融犯罪,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可靠,加强系统内部安全控制的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5、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改变了审计信息的收集方式。收集审计信息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而在网络环境下,几乎所有资产都由计算机实时动态管理,企业所有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都存放于互联网上,审计人员可采用网络交谈和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查询和函证,也可进行检查、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这与传统审计相比,一是提高了审计证据的及时性和客观性,降低了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二是改变了审计信息加工、传输和存储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被大大简化,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须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实物变动及其记录。

6、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影响

审计方法和技术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无纸贸易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审计任务的。另一方面,众多“网上实体”、“网上银行”、远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迅速涌现,面对这些“网上实体”,其主要的资产是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它们来自于“媒体空间”,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运用传统审计技术无法做到这一点。

7、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被审计信息由纸张为信息载体转变为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记录于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不可见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的翻译,才能以可见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显示出来。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些都可使得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大。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业务,主要的审计证据来自于系统网络,属间接证据,其可靠性依赖于网络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审计人员仅仅通过常规的审计测试程序难以确定企业有多少重大错报以及财务报表的部分或全部认定是否真实、公允,导致审计风险难以控制。

8、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会计中,一般由经济业务产生纸质原始凭证,然后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期末再根据各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证据主要由书面证据组成。而在交易及核算都实现网络化的环境下,企业与外部的交易和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凭据都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保存,并在网上传递,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都由计算机按指定程序执行,实现了会计核算自动化。凭证、文件的生成方式、传递路线和传递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审计线索似乎不见了,要跟踪某项业务发生的流程也显得尤为困难。

9、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审计一般是在审计人员完成外勤工作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才能编制完成审计报告。从企业财务报表报送到审计报告完稿,往往间隔几个月,时效性不强,且往往发生期后事项,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随时可通过授权获取,滞后几个月的审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用处已不大,为发挥审计报告的应有作用,必须加快审计报告的报告速度。尽管现行审计报告有四种类型,但它们关注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情况,对被审单位的预测信息和明细信息披露的很少,而未来预测信息及会计明细事项在知识经济时代恰恰成为审计的重点之一。因此,对传统审计报告的期间、内容、结构还必须作出深刻的变革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10、对审计立法的影响

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但是,目前的审计法规基本上是适应传统书面记录的,网络审计将导致许多新的法规问题尚待解决。例如,电子证据的无形性和易篡改性造成了审计证据确定的困难;电子签名因不同于手工签名而导致法律上难以认定;电子合同的瞬间完成使得合同签订和生效时间的确定存在争议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审计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需要立法加以明确。

第10篇

关键词:跟踪审计;效益;建设项目

一、跟踪审计的优越性

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效益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时代。我国的效益审计也正经历一个由产生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仍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审计署把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而跟踪审计模式的开展,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工程建设的现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采取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的效益审计,是促进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原有的“事后”传统审计监督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早、安排早,侧重事前,兼顾中间环节,贯穿于建设期间、竣工决算的整个过程,有显著的优越性。

(一)审计方式不同

传统的审计一般在项目竣工决算之后,由建设单位向审计部门提供决算资料,是事后的送达审计方式,审计人员一般在办公室内进行审计,除非发现决算中有疑问,为获取部分证据才偶尔去现场勘察。跟踪审计则需要经常在建设现场进行工作,进行实时的跟踪,对容易造成浪费的环节,尽早地介入,体现了就地审计、及时审计的方式。

(二)审计内容不同

传统审计主要是在事后依据施工合同与法规,对施工单位报送的项目结算资料进行审计,通过对甲乙双方已经认可。达成共识的资料进行“刨根问底”。而跟踪审计主要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形成的决算资料以及影响项目经济性的事件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对项目的控制由以前的单一的事后控制转向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全面、全过程的审计特点。

(三)审计时机不同

传统审计由于审计对象一般已经交付使用,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也基本不存在或者已经失去。而跟踪审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审计的关口前移,对一些重要阶段与环节及早进行介入审计,对项目的具体情况更加清楚,审计的时机把握的更加恰当,及时有效地预防经济风险,从而摆脱了事后审计的被动局面。

(四)审计作用不同

传统审计方式由于审计时间滞后,不仅难以发现问题,即便是发现了问题,它对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的种种漏洞也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种审计难以对事实加以补救。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作用更大。首先跟踪审计堵住了在事后审计时无法看到的漏洞,降低了资源流失的可能性。从而能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其次是由于审计的介入,对建设单位以及承包商都有牵制作用。从而对控制造价以及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审计目标不同

传统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审计工程建设的支出是否合规。跟踪审计追求的则是效益目标,审计工程支出是否合规仅仅是实现效益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之一,效益目标主要体现在能够实现工程支出和管理的双重效益性。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单位自身建设

首先是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跟踪审计是一项新鲜事物,涉及的内容以及领域比以往更多和更广,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胜任这项工作,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面。尤其是要加强对技术与经济方面有关知识的学习,熟悉参与工程建设单位的工作程序与方法,这样才能理顺工作思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观念的转变。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普遍带有一种业绩评价观,即以某项工程的审减额来评价审计的绩效,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利于跟踪审计发挥其作用,只有树立了科学、正确的审计绩效评价观,才能跳出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的圈子,迈开跟踪审计的步伐。

(二)营造环境、理顺关系

跟踪审计不仅涉及审计机关工作模式的改变,同样涉及被审计单位在配合审计的一系列的习惯做法的改变。为此审计机关应注意通过各种方法营造有利于开展跟踪审计的环境,与被审计单位积极沟通和协调,还要与当地政府沟通,敦促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文件规定,支持跟踪审计工作,当然,从长远看重要的是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跟踪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搞好跟踪审计,必须解决好与工程建设方(包括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的配合协调的问题。由于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以及跟踪审计目前许多地方尚没有政府法规性文件,有些单位时常采取不太合作的态度。所以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可以说是深化跟踪审计的重要环节。

(三)制度保证的建设

当前,由于跟踪审计还处在发展的初期,跟踪审计实施办法以及程序还很不规范,应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监督的行为,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四)职责和权限界定不清

第11篇

一、树立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观念。传统的审计工作,在审计项目中,由于都为相对独立的审计项目,因此审计过程跟审计结果都是平行的,不能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审计成果,而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拓展了审计思路,由以前的各项目的单项审计转变为系统的审计,使得审计工作突破了传统的、片面的审计范围,促进了审计工作由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迈进。

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使以前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相互联系起来,审计资源能得到共享。对一些倾向性、体制性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同时审计结果也能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提高了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观念,突破以往审计视角的微观层面,利用的计算机的高效、准确搜索、查询等功能,将审计的视角扩大到宏观层面。使得审计工作能更多的由微观层面关注到宏观层面。

二、树立计算机审计联系的观念。计算机辅助审计,将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关联审计分析,利用其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审计,往往能突破传统审计关注的财务层面,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业务层面。

在以往交警单位审计中,由于车管业务相对独立,车管档案繁多,在手工审计中仅能就某一项单独核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审计结果不全面。由于不能与财务数据相关联,得出的审计结果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对车管业务的审计成为审计中的一个“死角”。

通过对业务数据查询分析,在×××所登记的车辆数为48 021辆,实际检测数为27 017辆,检测率仅为56%。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关联,最终揭示了全省车辆由于管理不力年检率偏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三、树立计算机审计历史的观念。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将被审计单位连续年度相同科目进行审计分析,能明确地反映该科目的跨年度变化情况,能够突破传统审计中会计年限的局限,更清晰地再现科目变化过程。在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大有可为。

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单位连续两年的某会计科目,生成在同一电子账簿中,并对该科目进行图形分析。

2004年各月上缴财政数中12月份上缴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各月份,而与此同时2005年1月的上缴财政数明显高于本年的2月份和2004年的任何一个月份。

第12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主要特征;审计条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崭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观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说来凸现以下特点:

1、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从本质上看问题,才不会被问题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可以说基本完成了由被动审计到主动审计的转变。

2、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的日益增强,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就不只局限于审计过程中了,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环境也会对审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逐渐表现出其缺陷和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确定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会忽略非财务信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下,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功能上的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的信息也进行分析,而且要将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某些先进的分析工具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4、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条件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审计和公司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业绩评价、金融分析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现代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知识和信息系统技术。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因此,分析性复核程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要执行的计算机比较,估计期望值,执行计算及比较,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审计人员必须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的审计综合到一起,以减少审计风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审计质量。风险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应当尽快地找到经营风险过程当中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部分,而不是把所有的经营风险全部追查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在所有的审计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将评估的风险与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还要与实施的程序挂钩。新的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很多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证据,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的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都应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和明确职业责任。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与数据挖掘技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依靠传统审计技术,而且注重新型的审计技术。具体的分析技术主要从管理咨询领域以及营销分析领域借鉴而来,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分析技术、经营风险分析技术和经营业绩评价技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用战略分析和系统分析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发现问题,识别风险的能力,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风险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三、结术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本职业抽象知识体系,从而保护审计职业职责范围的客观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了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对经营风险及经营控制的逻辑推理,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结合重要性的判断,来自下而上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进行继承与扬弃。

参考文献:

[1]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20卷1期,9- 13页。

第13篇

与传统审计相比,现代政府审计既具有传统审计所具有的服务性质,在鉴证服务领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同时,现代政府审计在信息化背景下还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如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的安全传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1审计环境了解深入

对于任何审计工作来说,对审计环境深入与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前提,传统的审计无法做到彻底了解审计环境。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政府审计有效地利用了信息优势,对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政府审计对审计环境的了解是其优势所在,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工作,将获得一定的审计优势。

2审计数据分析详细

政府审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审计数据得到最真实的体现。通过信息化的处理模式,减少了传统审计工作对数据分析的误差,使审计数据更为真实,为审计结果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3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

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处理为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建立政府审计信息处理系统,使信息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并发挥作用,使信息处理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

二、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的转变

加强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的作用,突出政府审计的优势,使政府审计规避问题,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1制约权力过程中的转变

缺乏制约权力的作用是政府审计工作的不足,制约权力需要以职权为基础,加强职权的集中和统一,能够更好地保证权力的平衡。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权力的制约不仅仅体现在职权方面,公信力成为了制约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弥补了传统政府审计工作在制约权力上的缺陷,通过信息系统的构建保证准确、安全的信息及时发挥作用,在权力的制约平衡过程中以信息为主导,突出信息的有效性,在真实信息的制约下发挥制约权力的作用。

2审计管理体制中的转变

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审计效果的体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政府审计中,发挥政府审计对审计结果的评估和对审计过程的监督作用,提升审计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出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以真实的审计结果带动审计管理机制的完善,促进政府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之间相互协调,发挥政府审计的优势。

3促进政府审计过程的转变

政府审计的公开、透明是为政府审计工作获得更多支持力量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任何工作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政府审计就充分发挥了信息优势,在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方面取得了突破,充分结合了信息环境的优势条件,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融入政府审计,能更好地促进审计结果的公开,使政府审计工作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并获得群众的认可。

第14篇

商业银行风险多发,不管是从加强风险管理方面还是要解决审计资源紧缺的矛盾问题上看,都需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克服传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行改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这对完善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概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会计师在掌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作为导向,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风险,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性的测试最终得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导向就是被审计单位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对其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作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以及范围。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现代银行高风险形势的一种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领域进行合理配置,在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上都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财富管理的中心,但是就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中心的位置也使得商业银行成为风险的中心。因为银行风险防范失误造成的各种银行案件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新的防范方式,而且这种防范方式应该是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又能够降低银行的成本的。在此形势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通过识别风险、测试压力等方式对审计资源进行优先分配,并分配到银行高风险领域。此种审计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的因素,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做好商业银行内部的补充测试,全面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测量,最终得出报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点分析

同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审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方法。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同传统审计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拓展,其内容不仅包含了内部控制和银行内部管理,还增加了诸如银行风险评估以及预测等新的内容。以往的审计主要重视发现问题,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但注重问题的发现更重视对银行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解决。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重视的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二)对价值增值功能的重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始至终都是以关注风险为起点,以风险的防范为落脚点的。通过降低银行的风险对于提高银行自身的价值也十分有益。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从最初的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等功能逐步扩展到了事前发现问题、改善经营和提高银行经济效率等方面。银行可将审计部门最终的审计报告作为风险分析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其改善内部管理的一个参考。因此,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设计对于银行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存在的。

(三)加强对银行各类风险的重视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在财务业务导向、管理导向审计过程中都没有关注银行的各类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管理、银行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审查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审计的综合性。这种审计模式只考察银行的一些资料,对银行内控的评估也还没有达到影响银行战略的水平。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开始关注企业战略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而且为所有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银行信息,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法

因为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银行的风险和治理上,且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因而,其审计方法也要相应的进行更新。业务范围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运用具有广泛性。例如,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分析时,需要使用一些数理分析方法,这是传统审计方法中很少使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银行各部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对应的方法进行审计,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五)参与式审计的重视

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同被审计单位通常会让人有一种警察和小偷的感觉。审计部门往往被称为稽核部门,被认为是仅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审核单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得这种关系得到改善,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允许被审计人员参与,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也能提高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在提升审计效率上也大有裨益。

(六)强调事前预防、实时监控

传统审计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过去的交易事项和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意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只对银行以往的历史资料进行审核很难为银行提出预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强调对银行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做好风险预防工作,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审核,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风险防范。审计人员也从事后检查者的角色向风险预测者角色转变,能够为银行应对风险提出专业建议。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程序的开始,主要了解被审银行的基本环境和经营情况等。实施阶段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测试。最后阶段就是根据分析测试工作对被审单位进行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具体实施分为以下几点。

(一)全球经营环境下战略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应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战略加以实施,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基础上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银行成本,并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摆脱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束缚,为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审计部门应当优先考虑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识别就是对影响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需对银行经营情况、市场情况以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识别一些积极的成功因素和影响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威胁因素。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识别是动态的,会因为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同传统审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对银行中主要风险的识别,将优先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银行的关键环节,而不是重复的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商业银行最为关键的经营环节也是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中内部审计剩余风险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在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要重视一些高风险领域。

1、高额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

商业银行为减少交易成本会大量给一些优质企业或客户高额贷款。这些客户办理贷款时银行也会相应的为其提供方便。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提高银行优质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但也会因贷款的集中性给银行带来更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很难规避损失。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购置车辆和房产,因此由此产生的贷款也在增加。有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商业银行业务剧增而无法对每笔贷款进行仔细核查的机会,虚报价格,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套取银行的贷款。

2、易被挪用的银行票据及凭证等

商业银行有着特殊性的经营内容,其中有一些工具流动性很强,比如商业银行中的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或者一些承兑汇票等等。

3、会计期末的复杂和异常交易

在会计季度期末会涉及银行员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为了能够在考核中拿到较好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业绩,一些银行人员会掩盖风险,甚至进行违规交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对这些异常和复杂交易重点审查,避免舞弊行为发生。

4、违反银行监管法规教育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大,为保证银行业绩增长会通过高息揽存等方式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实际上这种做法属于吸收存款,有违监管规定且风险较大。

(三)现代风险导向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对银行进行审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实施实质性测试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通过观察、复合等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获取直接的审计证据。该程序包括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2个主要部分。前者是在分析银行异常数据基础上确定将要进行细节测试的对象。后者是对银行内部进行审计的详细过程,是获得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测试

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能够确保银行各活动能够持续运行,能够保障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可以规避舞弊和违规事件的发生,最终保障银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是说要完全的摈弃传统的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对银行固然重要,但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不过这种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其补充。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其内控体制的存在性以及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符合性测试,在得出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以及高风险领域再作实质性的测试。

(五)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在对前面所述程序进行审计后,应当对结果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报告要根据前期的审计结果并结合审计人员经验判断对商业银行已经评估和预测的风险进行报告。其中应包括已经有效控制和未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

四、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审计质量管控;规范;安全

一、审计信息化的市场现状

审计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将审计核算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过程。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1981年刚刚起步,发展较晚,直到2013年财政部才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为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信息化发展受限于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等多方因素,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中小企业仅以记账软件代替了手工记账,并未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的全面作用。

二、审计质量管控的内容及意义

审计质量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审计工作内部各项操作规范、准则及法律、法规等标准的内部质量和企业审计工作是否能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外部期待的外部质量两大主要部分。审计质量管控就是对审计质量进行管理,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和反馈,由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出具报告的全程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监管。

审计质量管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因此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并且审计质量管控是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诉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审计工作“无纸化”。审计信息化将信息通讯技术全面应用到了审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审计人员无需纸张记账,而只需在电子记账软件中输入各项数据即可。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及有关审计档案也将“无纸化”,成为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一段代码。

2.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审计信息化将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变成了未来审计工作需注意的一大重点。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工作尤其需要重点验证数据库中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保证释放入外部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在审计数据被自动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当重点关注原始凭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数据被篡改的风险等级有多高等安全性问题。

3.扩张了审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审计信息的大范围交流共享将不再是问题,空间距离被大大缩短。在如此开放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审计工作必须扩大审计工作的空间范围至交易关联方以及相关信息用户,以保证审计信息的安全。

四、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审计质量管控存在的问题

审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其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审计质量管控工作提出了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审计观念牢固,审计管控质量难以保证。审计信息化要求包括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管理模式、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所有审计领域都需要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即向审计工作“无纸化”转变。而在当下社会企业的审计部门中,很多审计人员的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并未真正做到审计“无纸化”,而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收集信息和检索资料等方面的自动化办公工作,依然采用手工方法记账审计,这种人工审计的方式绕过了审计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的过程,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错误率,因而使审计管控质量难以保证。

2.审计信息化未形成完善规范的操作流程,审计质量管控难以评价。与传统审计相比,审计信息化的操作流程完全不同,但当下缺乏完善规范的操作流程标准,对信息化审计进行审计质量管控时仍套用老套的传统审计流程,并未将审计证据进行SQL语句和审计思路的描述。同时,对于信息化审计项目中的很多重要环节包括立项、数据需求分析、形成审计报告、利用审计成果以及审计后评估等仍缺乏完善的操作流程,难以评价其审计质量。

3.缺少信息化的复核把关模式,审计质量管控难以测试。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由于在审计环境、审计思维、审计线索、审计测试的范围和对象、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方式和审计风险等方面皆有较大差异因而无法使用相同的审计复核模式。标准不一因而审计质量的复核工作存在缺位,利用电子数据重新执行或者计算分析SQL语句变得困难。

4.审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缺失,审计质量管控难以深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审计信息化的投入,强化了人才培养,但依然供不应求。目前审计部门中的审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掌握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信息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缺失,这成为了制约审计信息化深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五、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审计质量管控的措施

1.强化审计信息化意识。 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管理中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加强企业内的宣传和管理理念的更新,督促审计人员摒弃传统的审计观念,定期进行审计信息化的学习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2.完善信息化审计的保密系统。企业进行信息审计化工作的前提便是保证企业审计信息的安全,避免使企业商业机密外露,陷入恶性竞争甚至引发法律诉讼。具体包括对审计信息数据库的强化建设,在完善其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保密设定,重视人员保密协议的签订,定期对审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等安保工作。

3.规范信息化审计管控的标准体系与操作流程。在审计信息化的背景下,必须靠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利用法律营造一个规范的外部环境,使信息化审计质量管控有法可依,有规范可用。需加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只有这样规范信息化审计管控的标准体系与操作流程才能更好的进行审计质量管控。

4.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政府需加大对相关教育领域的投入,联合企业,培养更多的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帮助其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并鼓励其投身审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盖丽玮.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2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