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范文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本土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5] 吴朋.

第2篇

一、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构建产生的影响

(一)政府资源的影响

政府资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区域中,差异性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民族风貌、器物文化、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方面,这就使得不同的区域中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二,人文风俗因素。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文风俗是比较突出的城市特色,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人文风俗会对其产生长期性的影响。

公共文化建设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城市需求,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多的集中在修路架桥改面貌的基础性工程上,而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站、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即使有也不能保证正常开放。公共文化建设队伍薄弱,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城镇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专业人才老化严重。

(二)农村文化的影响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做出了转型,但是依然受到比较严重的农村文化的影响,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接受企业文化,这给腐朽落后的农村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沃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剧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水平却呈现低俗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该区域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善于将发达地区的企业文化本土化,不敢大胆的进行创新,墨守成规,这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中小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文化进行创新,以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区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大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公关本土化

第3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本土化;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贯彻“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本土化战略。所谓的“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据此,有人也把“本土化”称为“当地化”。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只有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一切都是世界的。跨国公司作为实现国际化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组织载体和国际市场行为主体,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多家,年销售额14万亿美元,控制了全球50%的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应地,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比非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更复杂,面临的选择也更多元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行人才本土化成为了跨国经营中的必然选择。人才本土化战略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机构中由当地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过程。

在现行经济发展趋势下,跨国公司本土化,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的本土化将成为跨国公司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其持续稳定的发展潜在的巨大市场开放的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的高端人力资源,吸引着全球资本的注意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的前景,看好中国的潜在市场,看好中国的人才和销售网络,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行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的来华投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这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人才本土化的过程,由初期的员工由国外派来到现在几乎就成了清一色的中国员工。调查显示,在华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的人员,本地化程度平均超过了90%,如:诺基亚在中国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沃尔玛在中国的16000多员工中99%来自当地。而在一些跨国公司的管理层,也大都换上了中国面孔,如:可口可乐、惠普、爱立信等大型在华跨国公司,上至总裁,下至部门经理,大都换成了中国人。本地员工正逐步跻身外企高管,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成功经验

1.由于文化冲突,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面临着意形态、价值观、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文化差异。因此,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开发当地人才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关键在所在。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公司的大学来培养本土化人才,加快本土化进程。例如,索尼爱立信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爱立信管理学院,优秀学员都会被选派到爱立信在中国的各子公司,成为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另外,跨国公司还会选派优秀的员工到公司总部参加各种培训,开阔本土化人才的国际视野,更有效的进行本土化经营。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积极与中国著名高校合作建立培训基地。

2.完善激励机制,留住本土优秀人才是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根本策略。既掌握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深入了解东道国文化、国情,并建立有广泛人脉的人才就成了跨国公司理想的选择。一般而言,跨国公司通过采取激励政策来留住本土化人才。⑴通过提供高于当地市场平均薪酬的薪金和丰厚的奖励以及优良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本土人才,这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措施;⑵为本土人才提供各种系统的培训,并根据个人不同的能力与特点为其设计职业生涯;⑶让本土化人才持有公司股票是跨国公司留任核心人才并令其忠心效力与公司的又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3. 文化差异是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根本原因。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为认为:“每种文化都赋予人民以互不相同的特殊环境,因此,虽然同样的行为原理对于不同的文化是适用的,但由于当地情况的差别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能使其具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是不容回避的。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有利于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符合东道国民族倾向和政治需求,能够减轻政治压力与民族敏感性,也有助于跨国公司同当地顾客、政府、雇员、当地工会等建立融合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本土化过程中,给跨国公司和东道主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

跨国企业要以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为宗旨,以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为目,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优势和劣势,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在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实施跨文化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分析识别其文化差异。有关部门应深入到员工和各个部门了解文化冲突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第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管理人员。跨文化培训可提高管理人员在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通过适应性训练,使员工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与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技巧,改变态度与偏见,从而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进而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协同。第三,进行文化整合,消除文化冲突。首先,价值观念的整合。其次,制度文化的整合。还有就是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影响

就总体而言,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给中国增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人才本土化的推行,不仅带来中国就业量的增加,而且促进了中国就业质的变化。一方面,相对于中国本土企业,在华跨国公司就业人员一般享有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常具有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标准,这些标准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标准,即使在发达国家投资,这类标准至少也不会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由于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竞争的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可能因此对工作条件进行改善,有助于中国整体工作环境的优化;再者,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日渐认识到国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对吸引外资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教育,追加教育投资,并实施一些适应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培训计划,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质量。

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人才本土化也为中国培养了高级人才,促进中国人才开发。跨国公司为其中国雇员提供学习与培训机会,为中国教育培训等人才开发项目提供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启用当地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客观上使这些人有机会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他们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掌握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悉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此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也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通常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当然,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政策也对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主要是人才的争夺。这造成了中国本土企业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现象又造成了成本的损失,降低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破坏了中国企业的凝聚力。

四、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推动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场大规模高水平的国际投资及贸易大战将在各主要跨国公司之间展开,而市场则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异地市场的需求,本土化战略己成为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的跨国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唱主角的国际经济形势相比,更显现出了我们的差距发展跨国经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企业要适应国际竞争,力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向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学习它们在本土化战略中的创新体制和成功的经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在中国人才方面的启示:对中国人才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一策略的实行,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人才的需求上升,能否在中国募集到足量合适的人才,已关系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能否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其作为改善投资条件、优化投资环境的一项内容,从而增强自己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同时中国也要清醒地看到,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策略及其具体措施,从表层看,相对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和进步,但其战略主旨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从中国整个人才体制层面,要注意始终掌握开放的主动权,把跨国公司的影响尽量限制在技术层面,谨防出现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变化而导致中国人才教育、培训、流动体制改革受阻甚至挫折,树立中国人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意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状况来看,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二是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2.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相比而言,中国本土企业与外国跨国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实力上,而且最重要的是表面在管理体制上。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必须建立在对东道国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相形之下,我国公司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可以在广告投入上一掷千金,在市场研究投入上却可能几乎为零总的来说,国内企业还是缺乏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营销观念,大多数还停留在大生产时代的对顾客需求的凭空臆想之中,认为只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产品的后期推广,而不愿做市场的前期研究,从而致使生产出的产品销不对路,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中,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作为依据就盲目投资,只能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错失良好商机。

3.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启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于是这些国内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权衡人才本土化的利与弊,从其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吸取经验,同时也要明白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的特殊性,具体如下:一是国际化经营人才的缺乏,二是发达国家人才成本较高,三是分布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侨华裔众多,这是一项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可运用以下策略:其一,“借船下海”。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特别是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交往,东西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文化冲突。同时,在中国企业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合格人才之前,国际化经营不能停顿下来,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借船下海”。在境外购买企业的股份,保留原有的管理班底,也不失为解决人才匮乏的良策。其二,与国际接轨。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本土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在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其三,加强人员控制。由于在人才本土化策略之下,跨国公司一般只从母国派出少量人员,多数要靠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这就对外派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现,外派人员必须具有统一协调的本领,不仅要知识全面,而且要有管理东道国员工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后东升.36家跨国公司的人才战略[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陈园,张军辉.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地化分析[J],企业经济,2004(9)

[3]曹慧平.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第4篇

论文摘要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广告制作人常采用“本土化”策略,即为适应目标国的文化传统而采取差别化的广告策略,从而达到跨文化广告顺利传播的目的。

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传播学家马歇尔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所预言的“地球村”已逐渐成为现实。高速发展的科技、全球流动的资本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载体,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广告往往借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表现形式,所以除了具有推销功能外,往往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系统等。跨文化广告传播就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活动,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互动的过程。如果在跨文化语境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不对称沟通,不仅会大大降低在目标市场的广告效果,阻碍商品的推介和销售,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国家民族间的误会、冲突。

二 “本土化”策略的定义

为了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广告制作人要充分认识了解传受双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认真分析这些差异的特性,之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使广告能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

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广告制作人根据目标国的具体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以适应目标国本土市场需要为目标,充分利用其本土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策略。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本土化”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各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商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广告传播时,其广告策划、表现方式、品牌形象等要迎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等相关因素而采取差别化的策略。也就是说,传播者要将在本国文化语境中传播的广告,以另一种文化的方式重新编码,从而保证目标国的接受者能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顺利解码,保证信息的传播畅通。著名家电品牌伊莱克斯集团的总裁麦克·特莱斯克曾说:“在开拓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时,我们都相当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文化差异,只有尊重这些差异,充分了解发现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认识,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与尊崇。”

三 “本土化”策略的具体措施

1 认识目标国的文化风俗

文化风俗,是各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生活习惯。它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不具有强制效力,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快餐品牌麦当劳在世界各国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印度,巨无霸汉堡采用的原料是羊肉或鸡肉,给素食主义者提供的是玉米汉堡;在挪威,麦当劳给喜欢吃鱼的挪威人提供了烤鱼三明治;在智利,顾客可以在汉堡里加入一种当地的水果汁来取代番茄酱。至于饮料的搭配,麦当劳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配有啤酒,而在中国则配有红茶。麦当劳这种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饮食习惯的“本土化”策略,使它顺利地赢得了目标国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这一巨大市场时,也越来越重视采用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外企。起初,这一品牌在中国所用的广告是美国亚特兰大版本配上中文翻译,想凭典型的美国风格来吸引中国消费者。临近20世纪末,可口可乐公司意识到,品牌融合中国文化才是长久之路,于是其广告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推出的“舞龙篇”电视广告以及2001年推出的“泥娃娃阿福贺岁”电视广告,采用了对联、鞭炮、泥娃娃阿福、剪纸等中国元素,通过春节贺岁、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乡土味。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很好地体现出了可口可乐公司“Think Local, Act Local(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的策略,也迅速使其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并喜欢的饮料。

美国另一著名品牌IBM电脑在中国的广告中,巧妙地把一顶状元帽和一台IBM电脑放在一起。状元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示“第一、榜首”。这样一来中国消费者就能领会广告所暗示的IBM这一产品的品质和定位:IBM是最好的。同时,这则广告还给消费者另外一种暗示:如果使用了IBM,就会在学业、工作上大有进步,可以夺魁。

2 尊重目标国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反映,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有特定的教义、组织和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信仰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也对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广告中应用宗教因素,能引起信仰者的关注,但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美国骆驼牌香烟的全球化广告语是:“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广告画面是烟民高跷二郎腿,露出皮鞋底磨破的洞,表现了消费者为了买到骆驼烟,宁愿将鞋底走穿。而在泰国播出时,广告制作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以泰国的佛庙做为背景,让烟民穿着见底的皮鞋坐在神庙前悠然吸烟。但在泰国的风俗里,鞋底是最污秽之处,在被视为至尊圣地的佛庙前高高跷起简直是大逆不道。这则广告创意不可谓不佳,但因为对泰国人的宗教心态了解不够而招致泰国人的不满,甚至招致外交抗议。

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注意尊重目标国受众的宗教信仰,采取“本土化”策略。在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经典中,牛是湿婆大神的坐骑,神圣无比。杀牛、吃牛肉,都是对印度教的亵渎。出于对印度消费者信仰的充分尊重,麦当劳在印度忍痛去掉了享誉世界的牛肉汉堡,推出了鸡肉汉堡、羊肉汉堡和各类印度式素食,颇受当地顾客青睐。精工钟表公司的广告语是“人类创造了时间,精工表使之完美”,但在马来西亚进行产品宣传时,却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因为马来西亚人多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认为是真主创造了时间。后来精工手表公司及时做出了“本土化”调整,将广告语改为“人类创造了计时法,而精工表使之完美”,这才避免了文化冲突。

3 了解目标国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分别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此,如果不熟悉目标国受众的语言习惯,就会造成广告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跨文化广告语不能简单地只是本国语广告字面意思的翻译,最好是用当地语言撰写。例如,中国的“白象牌”电池畅销东南亚,但是在欧美市场却遭到冷落。因为“白象”这一商品名称直译为英语是White Elephant,意思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当然会遭到欧美消费者的冷遇。再如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Nova牌汽车在拉美国家无人问津,究其原因,Nova在西班牙语中是“不走”的意思,因为许多拉美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不走”的汽车。

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应该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可口可乐”这一中文翻译不仅与英文原文Coca-Cola发音相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饮料“可口”和消费者喝完饮料后“可乐”的心情,因而大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电器名牌海尔的英文品牌名称是Haier,与英文中的Higher发音相似,具有“更高”的含义。海尔公司更是推出了“Haier and Higher”的广告语,暗示着海尔产品一流的品质。再如中国的“蝙蝠牌”电扇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有专家建议将中文的“蝙蝠”改为Majalo(美佳乐)。因为尽管“蝙蝠”在中文因其谐音有“福”之寓意,但其英文译名bat在俗语中却有“勾引男人的女人”之含义,有这样名称的产品肯定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还可以采用目标国受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诗词等加以仿写,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日本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广告语就套用了中国古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在英国,则套用了英国谚语,变为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而在美国,则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改为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4 运用目标国的明星百姓

人们总是对与自己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产生亲近感,相对较容易地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制作人常常选用目标国的人物代言,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

在采取目标国的人物做产品代言人时,有的倾向于运用偶像明星以产生号召力。可口可乐公司就选择了华人新生代偶像如SHE、蔡依林、潘玮柏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力士在中国的广告中也不再使用金发碧眼的西方明星,而是选择了张曼玉、舒淇。还有的广告则偏好采用普通人做代言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如海尔集团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全球系列广告“一个海尔一个家”,广告的创意是全球化的,但在不同国家宣传时却采用了不同国家的家庭,以此来贴近目标国人们的真实生活。又如阿迪达斯,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推出的广告是两支由世界知名球员组成的球队比赛的场景,但在各国播出时最后的射门动作却是由目标国的著名球员来完成的。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当然会引起目标国受众的心理认同。

5 遵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最高体现,需要强制执行。不同国家内容各异的法律法规直接约束限制着广告,尤其是跨文化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一定要熟悉和遵守目标国的相关法规,分析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制度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违反法律的风险。

欧洲各国禁止播放有关宗教、烟酒等内容的广告,而在中国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烟酒类的广告。在欧美许多国家,广告中使用国旗、国徽等象征图案是合法的。例如美国国旗图案是时尚界的惯用符号,常出现在服装上,允许普通民众穿戴,而在以东方文明为核心文化内容的亚洲国家,擅用国旗国徽是违法行为。

四 “本土化”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本土化”策略是广告制作人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面对处于不同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目标国受众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适应目标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宣传策略。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采取“本土化”策略,可以在目标国受众熟悉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与他们在观念、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增加生产者及产品在目标受众中的亲和力,提高广告宣传推销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因为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采用不同的广告策略,也会出现品牌形象不统一、广告制作宣传成本过高的现象。

在当今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比较受到认可的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即实施“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广告传播策略。此种策略的核心是“标准化策略,本土化表现”,既可以保持国际广告的全球统一性,又能考虑到不同目标市场的差异性要求,最大程度地协调了“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广告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赵恩芳:《现代广告文化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孔为松:《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语言》,《语文学刊》,2008年第9期。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地域;文化差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初中英语存在的地域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西文化一直在进行交流和融合,英语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交际用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受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正确的英语语言知识,在日常的国际交际中,也无法很好的掌握口语知识。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好这种知识才能获得笔试和口语双赢的效果。对英语单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理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国家间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条件、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这些条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英语语句的含义,不能实现流畅的国际交流,地域条件的限制阻碍了英语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英语语言交流技巧,和国际友人进行简单的沟通,要特别注意地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限制。再将英语和汉语进行相互转化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差异,对应于的了解和翻译通常要在语境中进行。地域文化差异会造成语言理解出现偏差,两国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导致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对英语理解不透彻必将造成英语口语表词达意的不精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良好交流,但由于两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其交际对象、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灵活的掌握英语语言,大多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初中英语,阻碍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国际交际用语。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最早接触专业英语学习的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初中英语的本土化,当地的地域特征、风俗人情对本地的初中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此大量的不同地域的英语衍生出来,形成了世界各地英语多元化的局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其差异性就越明显,英语口语的统一性难度就越大,这就使得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受到阻碍,这一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教学为解决地域文化差异采取的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干扰,必须将所有的变体英语进行分析研究,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并综合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差异化问题得到改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总结划分。一般来说,国家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根据英语的变化渊源将其划分为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两大类,选定其中的一种作为国家通用的英语语言形式,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学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地区英语教学差异过大导致的英语本土化问题。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英语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对其进行划分,由于国家人口较多、英语使用范围广的国家,所属的公民的语言差异性越大,其语言的多元化特征也越明显,无论是在词汇,还是语音语法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才能解决初中英语的学习差异问题,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统一。

2.对初中英语认识层面的改善。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英语口语的多样性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并最终导致英语多元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英语形式就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英语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口语的差异,但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标准的口语和语言形式的出现,只有对英语的认识层面进行改善,寻找最合适的英语语言形式,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完善和提高。

3.对初中英语行动层面的改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英语语言交流问题,应该在行动层面得有有效的解决,在英语语言和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结合国外的风俗人情和文化现状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初中英语语言教学上,多采用情景反应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要刻意的让学生去记住单词的意思,而是教会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在一定的英语语境下让学生理解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透彻。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其中一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英语口语并实现交流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听力训练,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和口译联系,能够使得学生更加良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特点,多听专业性的国际英语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一定的语境和语言氛围中理解初中英语知识,使得英语学习更具有趣味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一些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改善英语学习所受到的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总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单词、句子的理解,还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都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和学习带来的影响,根据地域文化的特征,对英语语言形式进行划分,并在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对其进行改善,采取语境教学模式,加大语言学习的力度,注意英语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风情、等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语境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起,对英语水平的和国际交流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治强,英语区域性变体之认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4):58-59.

第6篇

关键词: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奥林匹克;传统体育;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50-04文献标志码: A

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传统体育本土化作为一对概念是伴随奥林匹克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社会变革浪潮而产生的。奥林匹克和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但在当代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却表现出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二者表现出一种文化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本土化发展趋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传统体育只有在文化互动中才能够不断强化本土化发展。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体育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或优势地位,而传统体育文化却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其“边缘化”趋势日益显现,这深刻体现出二者的不平等或不对等关系;因此,只有充分辨析奥林匹克全球化和传统体育本土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联系,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

1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释义

奥林匹克全球化作为描述西方体育百年发展历程、特征和结果的基本概念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文化整合和发展的视角看,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并非简单地表现为西方体育的单极扩展过程,它还表现出另外2个基本的含义:1)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等不同共同体以奥林匹克作为一种文化平台而进行积极的参与、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交融;2)奥林匹克文化逐渐把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自身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对话。准确地说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是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快速地向世界传播的,尤其是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真正成为世界认同的、标准化的文化形态。在这一快速发展时期,不仅现代体育的文化身份和价值体系得到确立和拓展,而且借助庞大的组织网络和多种社会文化资源,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不断递进,其价值体系,例如世界和平维护、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教育,以及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技价值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一,从积极的角度看,由于奥林匹克文化本身所特有的与时代进步、发展相一致的理念和精神,使其全面主持着世界体育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在自然哲学、科学精神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够迅速校正本身错误、缺陷,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运行机制。其二,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始终是建立在“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所形成的实体体育项目之中,尤其是内涵的“工具理性”“科学精神”等思想内涵并没有走出“文化挟制”的阴影,它总是“强制着”我们“自愿”走入一种体育文化的认同之中,而这正是以西方文化秩序、价值标准作为基本点。其三,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文化的现实运动,始终包含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权力意志,并且也正是依靠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支持形成一种关联性目标而迅速进入到世界的各个领域。因此,其全球化态势的形成在根本上体现为:使自身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文化和经济实体,从而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整合的策略,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在某种“普遍性”的设计中,瓦解自身文化结构中任何一种保持特殊努力的文化因子,进而以此策略完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化”建设;但由于在这种“普遍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为地纳入了过多的“利益冲突”,使奥林匹克出现“人文危机”和“过度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改变了其原始内涵而深陷泥潭。

而传统体育文化本土化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根源于母体文化历史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符号、信仰、价值观这一整套认知体系中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和文化因子重新得到了尊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传统体育在古代朴素哲学的指导下,逐渐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无为”观引入自身文化实体的功理功法之中,形成一种具有理性精神和神秘价值意蕴的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坚信“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和道法自然鲜明的内在价值观。这种“大道运行”的精神体系在本土化氛围的催生下,会进一步完善中华武术和养生双修、神形共炼的内功外炼理论,并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进一步突出人的内在智能,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二是,就文化特质而言,中国传统体育在母体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种伦理文化,讲礼让,重“道德升华和逍遥”是其重要的特色。其2 000年的发展历程,无不渗透着儒家“礼”“义”“仁”学说,以及从属于这一道德范畴的“忠”“恕”“恭”“宽”“信”“敏”“惠”和严格的等级观念等内容,同时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将其视为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仁”“礼”的方式。这种文化特质虽然不能够突出培养自身发展的竞争机制和项目实体的竞技性,但在本土化的理解中会得到新的认识;因为它所具备的“东方文化内涵”对限制现代体育过于刚性的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三是,传统体育的外在文化因子,即项目实体众多,例如气功、导引、武术、乐舞等,但大都以形神统一、身心和谐作为共同的技术要领。这些庞博的文化因子所形成的各种项目体系长期和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原民族)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相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受母体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显得比较淡漠和不紧密,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排斥那些具有较强竞争性、对抗性、激烈性的身体运动项目;但这种局面在本土化过程中会得到重新的界定和升华,尤其是都市的喧嚣使越来越多的人冀望从传统体育中实现身心的“宁静致远”。从表面上看,传统体育本土化在现代体育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有时会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理智保护和歌颂,有时则会表现为对外来体育文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和新兴体育文化的排斥,这就告诉我们在理解这一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剔除主观偏见,不能妄作价值评判。

综上所述,面对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这一充满矛盾的现实语境,中国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似乎进入一个悖论中:寻求民族振兴的诸多努力,使我们不断走进并被纳入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传统体育不仅要进一步接受奥林匹克全球化,而且也可能被“同化”到这种文化秩序和结构之中,或是面对更为直接的碰撞而进一步走向边缘。其内在逻辑是,奥林匹克内在的文化逻辑,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以最直观的方式得到了体现,传统体育以进入“奥运会”为代价所获得的“世界认同”,同时造就出一种“奥运帝国”的扩张可能性;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传统体育是否能在文化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与奥林匹克文化保持普遍的一致性,而是传统体育发展立场与建设的基本权利、价值选择和取向问题。这才是辨析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2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互动

从理论上讲,奥林匹克全球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表现为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即互动关系,但从现实看,这种互动恐怕很难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体育发展进行定位,并利用现代奥林匹克的既有平台充分借鉴、汲取优势资源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文化学理论,多元文化互动主要是指“不同类型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与相互推动。其中既包含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以及冲突的发生在客观上是不可避免的,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1] 。文化互动在形式上表现为文化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交往”是文化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文化互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不同文化搭配问题,即存在的共同文化张力和合力,这是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内涵看,这一张力必然要彰显如竞争、超越、团队、合作、教育、公正等基本品质。同时,也要体现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如“和合”“天人合一”“仁义诚信”。将2种文化张力进行有机复合,便基本能够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定位——“立足群众身心健康,服务和谐社会构建”。这是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导向,也就契合了马克思提出的“要以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最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为最高价值目标,要把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这一定位是双向的:一方面,奥林匹克全球化为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平台和资源。毫无疑问,面对强势的奥林匹克文化,传统体育很难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因此,借助奥林匹克全球化来实现和强化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是必要的选择。深含传统文明的传统体育文化虽然也不乏具备优秀的、独特的、多样的文化特质,但如果要契合现代体育的发展,则必然要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从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对传统体育进行内部变革是首要切入点,单纯从项目体系上作文章可能不够,制度变革也尚显单薄,其发展理念调试,组织机构整合,人才体系构建,多元化推广和发展模式确立等恐怕才是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奥林匹克在中国发展,使二者的文化互动成为可能。客观上看,传统体育发展受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全面冲击,但“对立冲突”并不是二者的恒久状态。从文化学的一般原理看,文化冲突、融合、调试最终都要通过文化主体表现出来。文化主体具有强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立足中国现实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各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个体间的、群体间,甚至是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活动交流,传统体育市场开发,各类资源信息整合共享等都是实现二者互动的有效举措。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试和缓解因竞技体育过度物化所带来各种消极影响的有效举措。

当然,这种互动发展并非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木”,它需要在立足国人多样性体育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效的配合、运作机制来实现。作为现代体育引领者的奥林匹克全球化,发端于19世纪末第1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100多年来,其开创了世界体育历史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这种一体化趋势的背后蕴含着西方近现代文化历史变革赋予它的原生动力:15—17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想变革)—17—18世纪的政治变革(民主制度的形成)—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经济变革),而中国传统体育2 000多年来一直未能脱离母体文明,尤其是受儒家思想中的“礼系观”和“嬉戏观”更加深了传统体育始终无法具备“公平、民主”的文化地位和身份;因此,这2种体育文化发生、发展内涵的大相径庭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二者的不同走向。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对奥林匹克逐渐全面接纳,并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标志着奥林匹克已经深入到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体现出国民对奥林匹克的认知和推崇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面对国民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建立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传统体育文化本土化发展的互动机制恰逢其时。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体育和奥林匹克都是人类共同文明的结晶;因此并非是谁吃掉谁,谁兼并谁的对立状态,而是如先生认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发展状态。这里既有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文化互动,也有制度和物质层面的相互借鉴。奥林匹克全球化趋势并不排斥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兴盛,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也有利于推进奥林匹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可言,撇开任何一极都忽视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二者所包含的辨证现实。

其一,立足“服务国民身心健康”,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是奥林匹克全球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显著手段;因此,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明的思想精髓也是奥林匹克文化发展必然要面临和经历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近些年的“传统文化复兴”中重新确立了新的文化身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等哲学思想,以及重精神,轻物质;重过程,轻结果;重练内,轻练外;重整合,轻分解等文化特质,都能够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发展的新的载体。北京2008年奥运会“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3大理念的提出,都良好地标示了各类主体努力的成果。国际奥委会强调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多元文化协调发展”是文化观的核心思想,它所强调的就是“建立文化的协调机制,使各种文化在主旋律下、协调有序、兼容共生、雅俗共赏,使人民共同享受和谐文化的成果”[2] ;因此,这一协调机制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构建思路;二是形成能够促使不同体育文明交流、对话的空间和平台;三是具备主体、组织机构进行各类交流活动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其二,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传统体育文化融合更新机制的建立。“融合更新”是当前传统体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奥林匹克全球化为中国传统体育完善思想体系提供了某种参照标准。自然,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多元标准,但可以把奥林匹克作为其中的一元。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这是对奥林匹克思想的经典阐释,它把“人本关爱”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体现出奥林匹克强烈的“泛人本主义”色彩。这一思想体系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赋予了中国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振兴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天然具有了许多保守、内倾、封建等级的色彩,这其中的糟粕是必须要加以剔除的;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现实语境中,完全可以通过国民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时代转变,参照奥林匹克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对自身的哲学思想体系进行重新深入的审视。另一方面,能够为传统体育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体制和创新机制提供参考模式。任何一种文化的长盛不衰都必须要具备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则、制度、规范,以及能够不断适应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运行机制和应激机制。奥林匹克以自然科学作为指导确立了每个项目统一的标准、规则和制度,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的发展机制。中国传统体育在这些“泛科学化”的模式中应该能够得到启迪,单纯追求“精神和道德的逍遥”,而忽略了制度层次的“统一和同一”,必然会把自身的发展驶向一条单轨。

3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思考[3-8]

面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优势地位,传统体育发展举步维艰,实难以采取对等的途径、方式实现全面振兴与发展。在这一困境中,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目前传统体育本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上述的发展定位看,有几点是必须要面对的。

第一,充分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休闲价值,将传统体育纳入群众体育发展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主导,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对现代体育的一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它所蕴含的一些积极品质,例如人本关爱、教育、休闲、提升生活质量和品质等是中国传统体育重点要借鉴和打造的价值体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传统体育发展途径的选择。随着社会地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重新以强势姿态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位,他们的健康意识、品质意识和质量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开始对各种文化产生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休闲文化也开始和现代的中国民众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大众体育在中国方兴未艾。如果过于注重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而不考虑现代体育的人本关爱价值,则会造成民众的缺失,就必然会削弱体育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力;因此,重点将传统体育纳入群众体育体系,只要是有益于大众身心健康、能够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和质量的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来源何处,以何种内容、形式进行,都应该创造条件使其良性发展,让大众在实际的参与中选择,在选择中提高,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所形成的多样体育文化,应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离开了各民族文化的支持,传统体育本土化的振兴也就失去了发展土壤。

第二,努力营造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效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很难脱离经济利益的纠葛,尤其是高水平运动会的申办和举行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整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就是文化,就算它作为一种商品也有着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的初期恐怕还不能将获取经济利益作为主线。因为在大众尚未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和需求时,其蕴含的市场或经济价值还不成熟。所以,在实现传统体育本土化振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实体所带来的一切资源,努力突出传统体育带来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切实形成传统体育的发展体系,要在立足传统体育发展之源的基础上,拓展投入途径,充分挖掘其具备的情感维系价值、宗教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等,使其具备能够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体系。

第三,采取多元的保护和开发途径。在实现传统体育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保护和开发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优势传统体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具体而言:一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传统体育发展之根,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坚决避免为求发展而破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做法。二是,要进一步深入到传统体育产生的源头,从民间获得更为丰富和切实的文化素材,依托发源地的资源优势,合理形成发展原点向全社会辐射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械、服装、原始场地、内容规范等的保护和开发中,要注意合理地将现代体育“以人为本”理念和少数民族传统和风俗有机结合,进一步使之规范,利于推广。四是,在竞技体育和传统体育发展规划中,要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要充分挖掘出传统体育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以及所具备的商业价值,不断进行创新,拓展市场。

第四,处理好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传统体育是东方体育的重要标志,是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具体实践历程中,亲和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实体,因此,必须积极加以继承和弘扬;但是,继承并不是照本宣科,要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打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努力剔除蕴含在传统体育中的一些消极文化因子,使之走向现代体育发展的良性轨道。发展优势传统体育,必须在继承和借鉴其他优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为其纳入时代内涵,努力实现传统体育发展的创新机制。借鉴意味着要“引进来”,要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一切优秀文化带来的营养,努力避免现代体育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创造出具备“中国体育文化身份”的传统体育体系。创新意味着要“走出去”,要把蕴含了深厚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项目实体展现在世界体育的舞台上,尤其是要能够树立起自身的文化标识,为现代体育的诸多危机提供融合和消除矛盾的平台。

4结束语

奥林匹克全球化和传统体育本土化虽然代表了不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但它们都指向了“现代体育的和谐发展”。虽然从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具体语境看,二者表现出较强的冲突和不和谐;但从世界体育发展的整体态势上看,它们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一致性,即奥林匹克和传统体育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因此,传统体育文化本土化发展只有立足群众身心健康,同时在充分借鉴奥林匹克文化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解决休闲价值体系构建、社会效应拓展、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才能够真正实现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与多元文化互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1):169-172.

[2]陈崎嵘.文化观的新发展[N].人民日报,2003-09-04(A9).

[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8-255.

[4]金元浦.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3-343.

[5]宋亨国,周爱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2):21-23.

[6]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65-67.

第7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对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思考

科技时代的生命伦理

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社会成本探析

浅论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试论法律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疗纠纷成因及司法解决机制探析

血液:从商品到礼物——从社会政策角度讨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完善

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理论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用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关于健康体检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

浅谈人体解剖学课堂设计

音乐疗法的功能与应用

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

外科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调查研究

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效应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生态辽宁的重要意义

生态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从伦理视角审视人造技术

试论医疗工作中的亚氏幸福观

“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解读

从伦理视角完善我国的代为同意制度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初探——以《外科学》教学为例

医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途径——以锦州小世界健身俱乐部为例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南通市某中学高三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大学生网游成瘾案例引发的思考

音乐治疗在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MCAI课件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的分类及其条目的编排格式

强迫·打击·震惊——视觉文化研究的几种模式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

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宣传思想工作拉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机制、途径和方法

医疗技术管理的伦理建制

加强研究生临床医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医学伦理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广西医学高职高专的调研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审美要求

试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以西部地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为例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模式与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论道教的辟恶梦之法及其影响

以当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地方性;地方美术资源

目前,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现实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种种弊端。特别在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为公共艺术课程的精彩纷呈提供了可能,但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示、传承、发扬,没有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对艺术一窍不通,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

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

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著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

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教学环节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意,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由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与地方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亲和力,二者有机配合,才能发挥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相反,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就会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缺乏生命力。

总之,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好地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第9篇

我国的学前教育因起步较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晚,所以就目前看来,我国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时间上的,更多的是学前教育模式上的。

我国学前教育模式的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期的教育、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模式也逐渐分化为三种。

学习区教学模式。该模式又被称为角落教学模式,它一般将教室区分成不同的学习区域,如语文区、图书区、益智区、科学区、积木美劳区、娃娃家、装扮区等等,每一个区都是依照孩子的兴趣、能力而设计与布置的,让孩子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落活动,从而在游戏中学习。

蒙台梭利式学前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感官训练为主,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从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以及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等。

多元智能式学前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用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幼儿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园所。

国内现有学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三种教育模式目前在国内比较盛行,但是我国大部分学前机构在实施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现有的学前教育模式,就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西体中用”一样,没有真正将学前教育模式“本土化”,导致国内的学前教育发展缓慢。

学习区教学模式虽然提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并经由玩耍的过程让孩子学习到各种概念,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并没有因材施教,可能埋没幼儿的潜在能力,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略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针对蒙台梭利式学前教育模式,有专家提出:“蒙氏教育中的自立和独立价值,强调的是个体而非团体,儿童可能会因为缺乏相互协作降低其社会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适应传统学校。”并且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加之,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人们把对蒙台梭利教育局限性的承认作为其大行其道的理由,把蒙台梭利教具和教法的标准化操作当作“科学知识”而致使其泛用和擅用,把对儿童的特殊期望当作自我启蒙以及教育方式盲目选择的助推力量。最终,“蒙台梭利”被异化成神话。再者就是蒙台梭利式教育模式在我国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在老师的筛选上不够严格,导致这种教育模式被低质量地用。

多元智能式模式的学前教育把幼儿的差异性当成了一种可贵的资源,重视幼儿在八个大体方面的智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尤其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亲子关系的培养。研究表明3~5岁幼儿多元智能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气质特点不同的幼儿在多元智能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父母的采用怎样的教养方式。

解决国内现有学前教育模式不足的方向

国内学前教育模式应该在满足孩子对事物兴趣的基础上便于家长、老师挖掘出孩子的潜力并发展其潜力,并且利于孩子在各方面获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响应当代的人才型需求,让幼儿在未来可能在任意领域中发现乐趣并取得成功。

国内学前教育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可以迫使自己不得不提高自身素养、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的“高自律”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能够促进教师趋于专业化的“高要求”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能够让幼儿享受到经过‘自然选择’后的“高品质”的教育模式。

国内学前教育模式应该做到透明、公开性,方便家长通过从单向透明玻璃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观察到学前不在自己面前最真实的反应,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受教育过程。除此,国内学前教育模式也应该注重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不仅能够做到很好地避免了未来亲子沟通障碍、还能降低叛逆期亲子矛盾的可能性;不仅能为父母提供更直接了解孩子的机会,也能学前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不仅能够促成培养孩子独立性格,还可以提高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为未来亲子民主关系的建立奠基。

解决国内现有学前教育模式不足的具体措施

建立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亲子互动透明式教育模式。亲子互动透明式教育模式不仅包含了三种较流行的学前教育模式的优点,还进一步的改善三种较流行的学前教育模式的不足。

第10篇

幼儿园班务要通过个别教育、个别训练使个别幼儿在集体中保有良好的自信心。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本学期,在我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根据园内的安排,结合班务计划,各项工作开展得较好。回顾忙 碌、紧张的一学期,做以下总结,以便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一计划明确,有的放矢

开学初,我班结合园务计划,针对本班实际进行分析、思考,制定了详实具体且切实可行的班务计划, 确定了工作目标及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家长工作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拟订了具体措施和方法,制定 了与季节特征相吻合的各科教学进度表。

二、认真踏实工作,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

1、亲情教育,过渡自然

开学初有六名新生进入我班,我班大部分教师和孩子们也是初次接触,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融 入集体,消除和老师间的生感,我班教师施以亲情教育,多和他们谈心,关注他们的行为,微笑地帮助、关心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为做好新旧知识的衔 接,减少新老生之间的知识差异,特别是英语方面的差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多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在短时间里稳定了情绪,并学习了知识,一举两得,过渡自然。

2、认真备课,悉心教育

大家在熟悉教材后,集体讨论制订了各科教学进度;平时的教学中,全体教师认真备课,提前一周备 课,制作了各类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确保不上无准备的课。在教学中多以游戏进行组织,因人施教,让幼 儿在玩中学,玩中乐,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熟练自如地掌握本领。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精心教学,使孩子 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营造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气氛,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常规。

3、做好保育工作,培养幼儿自理

本学期我班二名生活老师在园里的统一要求下,精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吃饭、睡觉、洗漱、穿 衣等环节无微不至;并教幼儿学会自理,进行自我服务,开展了穿衣、叠被被等比赛,评选出了文明寝室。 及时带生病孩子去医疗中心就诊,按时喂药打针等,精心呵护他们。配合医疗中心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 工作,定期给幼儿服用抗病毒冲剂,做好了毛巾、茶杯、被褥等物品的清洗晾晒工作,杜绝了传染病的发 生。

4、合理组织活动,丰富幼儿生活

本学期,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我班组织幼儿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感 受了春天的气息,家乡的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家长会上,孩子们一个个盛装打扮, 向爸爸妈妈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才艺表演,赢得了家长的阵阵掌声。 “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又培养了他们 的自信。同时我们还为在校过生日的幼儿开了生日 Party ,他们唱歌、跳舞、吃大蛋糕,让孩子们在学校也 能体验到过生日的快乐,感受老师小朋友的关爱和温暖,并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各项活动的开展,既锻 炼了幼儿能力,又让孩子们生活得幸福开心。

4、面向全体,开设各类兴趣班

本学期,我班开设了体育舞蹈、绘画、钢琴、计算机等兴趣班,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开 展,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学会观察美、欣赏美、表现 美以及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做好家长工作,赢得家长支持理解

本学期,我们首先做好了幼儿情绪安抚工作,主动打电话与家长沟通交流,赢得了家长信任;并做好 了大周接送前后的工作;五月底召开的家长会上,我们详细地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情况,对平时家长提出的 意见和要求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尽量做到让家长放心,令家长满意。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我班幼儿各 方面进步较快,孩子们变得懂事、听话,养成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凝聚着我班全 体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工作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发展得不够整齐,全体教师 还需在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为促进幼儿个个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报告随着时间的不断地往前推进,忙碌而充实的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们遵循幼儿园让入园孩子快乐、健康、发展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以幼儿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幼儿园开开心心地渡过每一天。同时本着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开放、温馨、主动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愿望,在园工作精神的指引下、园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进一步贯彻落实了《纲要》精神,探索了以幼儿为本的组织教育策略,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使孩子在园能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回顾这一学期,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促进幼儿在健康领域的有效发展。

1、以让幼儿愉快的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为每日工作的中心。

所以我们关注个体情绪情感需要:如__小朋友在晨间来园时,常会闹一些小情绪,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接近幼儿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交流,让他获得在园开心的第一步。

2、改善一日生活的个别环节,促进良好常规的形成。

在入册盥洗、户外游戏、擦脸这三个环节中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相结合,使幼儿的玩水现象、排队拖拉、不擦脸、在盥洗间乱跑的现象大有改观。

3、通过个别教育、个别训练使个别幼儿在集体中保有良好的自信心。

采取了积极与家庭合作,合理利用进餐、午睡的环节,__的挑食的坏习惯没有了,使__能穿脱衣物了。第四,提高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与家长(特别是祖辈)的联系,让孩子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等生活习惯初步形成。

(二)、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发言,重视幼儿的说话愿望。

在个别发言的基础上,采取全体幼儿回答(说话),分组交谈、和朋友交流,满足幼儿交流、说话的愿望。

2、在允许孩子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基础上,帮助幼儿说完整话,说准确。

如数学活动,比多少时,提出谁多谁少问题时,孩子的回答常是谁忽略了多少,这时总让孩子再说一遍。

3、提供每个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

在每天的餐后活动,设立讲故事时间,请2 5名幼儿。通过这样的机会班内26名幼儿有18名幼儿会主动要求讲故事,有的幼儿尝试自编故事,有的小朋友能用因为所以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有的幼儿会用一些动词、形容词。

4、做孩子积极的倾听者。

在自由活动时间里,班内孩子会缠绕在我们身边和我们说话,这时我们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做孩子的倾听者。利用晨间、离园前的零散时间,提供语言交流机会。

(三)、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性行为,学习在集体中遵守规则,逐步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令,有良好地日常基本常规,乐意参加各种活动。

1、95%的幼儿能基本遵守各项活动中的规则,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规则意识更强了。

周子杰能基本做到参加各项锻炼活动了。

2、在餐后活动、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幼儿大胆、大方地与同伴一起共享玩具,同做游戏。

在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分享、等待、轮流中,体验与同伴、老师、亲人共处的快乐。

3、通过假日活动小组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而且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像伊之沐一开始参与假日活动要妈妈陪伴、谈施哲不愿参加到后来主动要求去小朋友家、主动邀请小朋友去他家玩。在活动中看到了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如__在家招待小朋友时表现得小气,__等有礼貌,__的热情为我们开展因人施教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此外,利用的儿歌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理、自主的尝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组织日常保教活动时,除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也重注幼儿保育工作。如:为幼儿扎辫子,提醒幼儿穿对鞋,活动时提醒幼儿穿脱衣,活动后放松、喝水。

二、教育教学工作

1、积极为幼儿创设愉悦、温馨的环境,根据教室面积较小的特点,重点给幼儿营造一种家的感觉,促使幼儿以积极情绪情感,参与各项活动,关心他人、他物,体验老师、大家的爱。

2、重视幼儿健康体质的培养和幼儿适应各种环境的技能。

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动作的灵敏与协调,一方面坚持小场地开展体育锻炼,一方面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3、针对班内个别幼儿交往能力欠缺的情况,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培养幼儿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初步懂得应互相关心和帮助的道理,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愿意帮助他人,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能初步做到友爱、互助、谦让。

4、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体检及预防各种传染病工作。

三、教科研工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纲要》为指南,围绕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思路,开展班级教育科研工作。

(一)、园本课程的教学尝试。

根据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在班内尝试,分析活动过程、效果、幼儿参与等情况,小结反思。提出更加合理的完善活动计划。

(二)、依据能力课程重点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重点培养幼儿听懂日常口语和学说短句。教会幼儿学说日常礼貌用语(老师早、老师再见、谢谢你、请你帮帮我等短句)。教会幼儿根据教师简洁、明确的语言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选择《婴儿画报》上语言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语言活动,丰富幼儿的字、词,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说简单的短句。

积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内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合理地布置与安排活动区,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为幼儿提供自选、自主活力的条件与机会,让幼儿井然有序地愉快学习,并以教师个人的气质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与幼儿多说话、多沟通、多用目光微笑,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

(三)、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开展区域活动。

1、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幼儿间的差异,创设活动环境,提出活动要求。

如菜场在学习初步的社会性行为的基础上,融入分类要求;在操作区增加图形宝宝的家、给小鱼穿衣等新材料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象小鱼穿衣,__等小肌肉发展较弱的幼儿重在撕开即时贴,__等等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要求能按两种颜色间隔粘贴。

2、科学合理投放材料。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是否吸引幼儿的一大关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材料投放方面注重可操作性、变通性、游戏性和多层次性。并且注意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在选择材料和准备材料上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长期的提醒,有很多孩子都能记得将家中的废物带到区域中,变废为宝。

3、充分发挥幼儿同伴群体的作用。

在大带小活动中,提高了幼儿与大班哥哥姐姐交往的能力,增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从最初的退缩到后来的乐于,都源于同伴群体的作用,促进了幼儿勇敢、开朗品质的形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四)、课题生成情况

1、我们根据日常教育教学和主题活动的开展,在预设的课程中深化教育教学及主题的内容,形成本班的特点。

2、根据主题可爱的动物和幼儿收集的图片,开展了根据图片故事说一说,讲一讲等活动。

3、根据节日活动开展了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九九重阳 快乐的新年等活动。

4、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制作,开展一系列的本土化竞赛:幼儿本土化制作比赛、家长本土化制作比赛、年级组比赛等。

家长十分支持,幼儿的能力也得到发展。这个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进一步挖掘本土化的潜在的知识。

五、卫生保健工作:

卫生保健工作对小班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学期来我们三位老师全力配合,分工不分家,认真完成卫生工作,根据卫生工作常规,认真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及清扫,并坚持做到随脏随搞,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本学期幼儿出勤率高,有六位幼儿全勤。

除此之外,我们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生活习惯上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用眼习惯、午睡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幼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收拾、整理、保管自己的物品;学会在户外活动归来,自己增减衣服;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外,同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体检及预防各种传染病工作。

六、家长工作

1、本学期中点推出了假日小组活动来推动家园共育。

该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促进了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也为家长的家教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本学期开展了丰富的家园活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举办家长学校授课等一系列活动。

让孩子与家长体验浓浓的亲情,为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开辟了一条大道。

3、学期中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有选择的家访、电话访问,平时利用来园接送时间有针对性的沟通,解决家园之间的误会、幼儿之间的摩擦。

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孩子,一视同仁的对待家长。

4、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家长非常关注教育教学工作,和孩子一起完成材料的准备、资料的收集工作。

5、本学期开展亲子活动3次,通过面对面的活动,联络老师与家长、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融洽的集体。

6、本学期我们班新设

快乐每天幼儿生活录影。每月拍摄下幼儿的一日活动,定于每月下旬周五4点集中观看,让家长真真切切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家长十分满意。家长和教师关系融洽,一学期家长无意见。

存在问题:

由于接送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部分老人还不识字,下学期的家长工作还应更细致、周到。

七、其他方面

1、两位老师、保育员之间能配合默契,及时讨论班内幼儿情况,解决问题,并做好观察记录。

做好观察记录,在《纲要》的指引下,养成反思更改反复提高的好习惯。

2、随时随地向有经验老师学习,透析教学理论,及时吸取新的观念,新的信念,并学以致用。

3、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阅读各类幼教刊物,及时了解幼教新动态。

4、认真撰写教养笔记、观察记录、专题总结等经验文章。

每学期自学一本业务专著,读一本哲学类的书或文学名著。

5、积极参加园内外组织的各类活动,认真备课,做好反思工作。

认真阅读幼教刊物,做好学习卡片每人20张。

6、积极认真地参加园内外的听课活动,作好记录分析工作。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做好教育随笔的记录工作。

7、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学习。

10、个案教育和各活动掠影(见附页)

总之,在这一学期中,班级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组织的各种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下学期工作重点:巩固班级常规;关注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继续结合每周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活动;依据朱静怡老师的能力课程重点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挖掘本土化所潜在的教育内容,将 本土化教育进行到底。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始终会遵循幼儿园让入园孩子快乐、健康、发展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以幼儿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幼儿园开开心心地渡过每一天。

幼儿园班务工作总结范文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热爱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该学期,我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家长工作开展得较顺利,家长积极支持各配合,在家园共育下,幼儿在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礼貌待人,初步会遵守本班的常规纪律,特别是在绘画、音乐、英语等方面,我班幼儿较感兴趣。在普通话表达能力方面也明显有进步,个别幼儿太任性、蛮不讲理也有所改善。现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本班一学期来的班务工作情况。

一、加强卫生保健工作,预防各种传染疾病,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一学期来,我班能做好每天晨检和午检工作,每天密切观察幼儿的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积极开展各项户外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同时加强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整理床铺,并通过轮流当值日生的形式,教会幼儿端菜、端饭、擦桌子等。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卫生知识,我与本班老师一起,坚持保证每周一节健康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如上楼下楼不推不挤、不在马路上玩耍。还结合夏季幼儿喜欢玩水的特点,教育幼儿一些玩水的安全知识。

二、认真按计划开展班务工作,保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加强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习

幼儿的一天生活都是学习,教育教学也贯穿于幼儿一天的生活中,幼儿一天生活是否能有序进行,当然取决于幼儿一日常规的建立。因此,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加强常规教育,把建立

幼儿的良好常规放在管理班级的首位,在幼儿的一天生活各个环节中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不断地提醒、督促幼儿按要求去做,同时还要求本班老师采取一致的要求去组织幼儿一天的生活,在本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幼儿的常规纪律、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较好,形成了良好的班纪班风。

2、认真按计划组织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在教学上,我能认真制定各项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准备教玩具,认真实施计划,做到以游戏为主,想方设法组织好幼儿每天各个环节的活动,使幼儿每天都过得愉快而充实。在教学方法上,我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调动幼儿的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而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我班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活动中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思维特别活跃,智力水平明显提高。

3、注重加强个别教育,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我班的幼儿特别活泼好动,其中有个别幼儿动过了头,常有打同伴、不守纪律、不守规则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我加强幼儿的个别教育。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

本学期,我园进行了月末展示,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吸收好的经验,通过童话剧的形式,让孩子门对英语更加感兴趣。

三、密切联系家长,努力做好家园同步教育工作

在家长工作方面,我们坚持做到热情接待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家长工作。由于春季各种传染病电热的到来,我园采取了家长送幼儿入园时不能入园措施,因此,老师与家长直接接触的机会减少,我们便抓住晚接的时间,多与家长勾通,还常常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学校上课,向家长们传授了一些育儿理论及知识,并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每次活动我都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我与本班老师的发动下,家长非常重视,参与的积极性高,每次出勤率都在90%以上。通过这些家园互动的活动,让家长更了解幼儿园、了解教师、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进而更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达到家园同步教育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农民摄影;建设策略;素材本土化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却未能在农村取得有效的推广。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建设,成为当下摄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摄影文化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由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上升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推广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满足农村高层次的需要,加强村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摄影文化在农村发展较城市滞后,很多农村缺乏稳定的农民摄影创作队伍。以笔者所在地浙江义乌为例,义乌是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之一。义乌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目前,全市农村文化设施30余万平方米;“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在义乌农村蓬勃开展。在“送文化”方面,每年以实物形式援建村图书室10个,组织送戏300场,完成送电影任务6500场以上,农村数字电影覆盖率逐步达到50%以上;在“种文化”方面,2011年,90%以上的行政村每年开展由村民参与的文体活动2次以上,各镇街组建了751支综合性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活动40963场次。然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在义乌农村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据义乌市摄影家协会统计,2012年协会会员达226人,农民身份的会员16人。义乌从2010年至2011年间共举办了“阳春三月踏青赏花乡村游”、“风华上溪”、“印象赤岸”等以农村为题材的摄影比赛、展览活动达8次。其中,参赛作品达1500余幅,参赛人次达300人次。活动主要目的为推动农村摄影,但是农民参赛作品仅12幅,占总数的0.8%,农村身份的参赛作者仅6人,占总参赛人数的2%。

二、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过去几十年,摄影创作阵地主要为城市,鲜少涉及农村,农村摄影活动相对薄弱的现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摄影艺术原本是一种贵族文化,在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开展有一定困难。而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农民收入上升,为农村摄影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义乌为例,义乌有50余万农民,通过改农从商,有22万农民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其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2011年义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21元。义乌农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摄影创作活动。从另一层面,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要求更多的文娱生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因此,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摄影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农村摄影文化。

三、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措施

1.夯实基础,构建阵地网络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构建阵地网络是基础工作。阵地要以市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室为依托,创建一套适合农民摄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利用阵地教育,提高农民摄影素质。在乡镇区域举办摄影展,建立固定的摄影作品展示、摄影沙龙场所,如乡镇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尤其要重视建设摄影网络展示平台,让其成为组织农民群众摄影活动的阵地之一。笔者所在地的义乌摄影爱好者组建的名为“摄影空间”的网络平台省略,主要服务于义乌的专业和群众摄影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在该平台内开设乡土摄影专区,让农民作者的作品有展示交流学习的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摄影行列。

2.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首要考虑组建一支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农民摄影培训队伍。培训指导老师以文化馆、文化站干部和当地摄协的摄影创作骨干为主,文化馆应加强该队伍的领导、明确职责。该队伍主要担负组织管理、培训指导、开展活动三方面任务,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农民摄影队伍建设的计划。其次,挑选一批有条件的农民,把他们培养成农民摄影骨干,充实到农民摄影队伍中去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农民摄影领域的整体水平。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沙龙等形式;培训内容主要以摄影基础理论、摄影基础技术、传统美学、作品欣赏、创作题材、photoshop软件运用等。

3.发挥农民主体功能,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理念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选择题材上提倡创作素材本土化,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作主体,以本土为基础,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基本素材。一方面,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从摄影文化的旁观者变为摄影活动的参与者;农民既是摄影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摄影产品的享受者,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调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比较容易接受农村的本土文化,因为他们艺术养分来源于农村。在摄影创作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农村素材的挖掘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让农民用摄影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观念,创作出表达农民心声,为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总体来说,在指导农民创作时,应宣传本土化理念,尊重农民意愿,给予其独立创作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若干摄影主题,分若干摄影创作小团队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和创作形式。

4.以传统摄影为基础,注重引导主体意识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农民摄影创作创新能力上,必须在全面传授摄影基础下,注重提高农民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对摄影创作的表达形式和个性观念的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加强主体意识的拓展,使摄影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创新程度上、艺术形式上有所提高,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形成一种自我的摄影符号,这样不但让农民摄影作者记录着还讲述着他们特有的内在情感。最终体现自己,展示自己,拥有他们自己的话语权。

四、结语

在大众摄影时代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广农村摄影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现实,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的理念,让农民在摄影中展示自己,以寻求农村摄影的价值支点。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农村摄影创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满足农民的需求,是摄影文化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探索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华珍.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4.

[2].陈珊,廖淦良,胡丹.城乡文化创新的构建对策探讨,上高县发展“一村一品”和谐文化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探索,2008.9.

[3]曾兰.论当代都市摄影的兴起与艺术特征[J].405,2010.

[4]义乌新闻网.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农村[EB/OL].http://省略/content/201105/13/ywnews.113546.htm.

[5]连辑.立足本土做好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创作[EB/OL].http://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12/24/11543481_0.shtml.

作者简介:

金福根,男,1958年出生,义乌市文化馆,馆员、中国摄影家摄协会会员、高级摄影技师。

30余年来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摄影创作、摄影比赛、摄影辅导培训活动。

第12篇

要做好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首要的是清楚的认识到人与文化、教育与文化、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以降,中国有许多有识之士吸收西方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各类的教学活动。京师大学堂的设立、学堂乐歌的开设都是实证。前人诸多努力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采用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学科的建设不断发展,将教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开辟,给我国教育教学研究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研究领域最为科学、全面的理论和方法。因而,本文就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价值,通过教学人类学的视角加以阐释,并提出此类课程建设的相应举措。

一、教育人类学的视野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科。该学科的产生一直有着多源化的说法。康德认为人类学源于对宗教文化的研究;摩尔根的研究实践表明人类学源于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之后的进化论派、传播论派纷纷为人类学的研究确立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直到马凌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实证派诞生,才为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做了科学的定位。通过田野调查获取实证是马氏和布氏所倡导并躬行之的方法。人类学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给予该学科之后的分化做了铺垫。近代产生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音乐人类学等,都是人类学这一大分支中分化出来的子学科。

早在18世纪后期,“人类学之父”康德在《论教育》中提出了游戏论的学说,并从中强调了教育的四大功能,即身体的锤炼、道德的培养、娴熟于技能和开发人的智力。①康德这一论断阐明了人与教育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人,教育是不可缺的,人是教育的结果;而反过来,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把它的文化传统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进程,就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文化,有时是就一个国家与社会制度而言,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文化的主旨灌输给儿童,从而渐渐使他们成为社会中正常的成员。②人类学家的这一观点是就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那么,紧接着人与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唯物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得以维系的主要生存活动。人类经历了野蛮、蒙昧和文明三个阶段后,形成了家庭、社会、国家三大族群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文化。因而,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自己、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人类自己的文化。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深深地陷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③所以,对人与文化、教育与文化、人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清楚认识,是教育人类学之一学科产生的基础。将人类学的研究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来传播人类的文明又是人类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育人类学是关注教育、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品质的理论和方法,更是全方位研究教育的一种文化视野。

二、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价值

“价值”这一概念的涵义相当丰富,通俗的讲就是“某物有什么用”。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应、接近或一致。④因而,课程价值的客观性就是满足人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与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物质和文化,我们就设置相对应的课程,这也是课程具有社会性的体现。

本土音乐课程亦可称为地方音乐课程,“本土”和“地方性”相对应。本土音乐(地方性音乐)通常所指的范围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含有地方元素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湖剧音乐、南太湖民歌、徽州舞龙音乐、徽州采杏歌等。这类音乐包含着湖州地域内的民俗民风,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耳相传的音乐,是地方社会发展的人类进步的真实写照,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将这类蕴含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表现形式融入到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中去,建设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它所要体现的价值是:

第一,留住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根。要建设好本土音乐课程,必然要拥有本土音乐资源。要想获取本土音乐资源,必然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在职能部门、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主动去挖掘和搜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现代性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处境岌岌可危。它们迫切需要有专业人士去发现它们、重视它们、留存它们。

第二,发挥教育的功能、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上文已经提及了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给予了明确和强调。中学阶段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也是求知欲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专业教师通过将本土音乐的内容作为课堂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来教授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平衡学生对“土”“洋”音乐之间的接受度,让我们的本土音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第三,提升学校的地位、发挥学校在服务地方中的作用。做好本土音乐化课程建设,发挥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积累开发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技能,加深学校教育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在建设本土音乐课程的同时,还可以编排含有本土音乐文化元素的文艺节目,突出本校、本地的特色,形成亮点,既可以代表学校为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服务,又可以参加本系统内的展演,例如中小学艺术展演等。推特色、打品牌,对于学生、教师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对学校来说,可以凭借特色音乐教育的成果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

三、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人类学研究的实证性,要求研究者通过身体力行获取第一手资料,摒弃前人学派所倡导的“书斋田野”,我们通常称作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研究者”(armchair)。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同样注重资料的原生性。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在教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对课堂本土音乐资源的取得、梳理、整合以及对专业音乐教师承担该课程建设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教师的主导地位。当前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师大多来自本科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一直接受中国传统的音乐学教育模式,全国各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大相径庭。因而,现任中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多局限于本专业内,或者少量涉及教育学、课程论等方向的知识。对放开视野,关注身边的本土音乐文化,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挖掘、搜集和梳理本土音乐的能力相对较弱,所学知识有不够用和力不从心的感觉。然而,在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中,教师起到了主导地位。该课程建设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首先都需要教师来进行掌控。所以,作为中学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音乐教师需要与学校主管领导加强沟通,阐述该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在学校领导支持的前提下,参与相关课程的研修、访学等“充电”方式来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需要。

第二,编写本土音乐教材,倡导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主题活动。编写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需要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主导教师成立编写团队,合理分工,互相协作,齐心合力才能完成。该教材的编写需要参与教师多次开展田野调查,访问本土音乐的传承人,并在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梳理和整合,最终形成本土音乐教材,并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配套教学参考资料的编撰以及音像资料的制作。专业音乐教师在实际课程的开设中除了基于教材和教学大纲之外,还可以多设计一些主题类的活动,比如用徽州方言演唱地方民歌比赛,或者以校园艺术节的方式让学生在本土音乐课程学习之后创编具有徽州本土音乐特色的舞蹈、歌曲等,要求每班分别创作,做到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互相竞争,最后评出等第奖。通过开展系列的本土音乐进课堂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做到耳濡目染,广泛流传。

第三,适时邀请本土音乐的传承人到课堂开展传承活动或者带学生到田野感受本土音乐的乡土魅力。这一举措俗称“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传承人到课堂和带学生去乡间田野采风可以让学生与本土音乐近距离接触,感受本土音乐的内涵,打破学生一贯对“土”音乐在心理上的厌恶感。且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又可以加深对本土音乐的印象,做到口耳相传。比如邀请浙北民歌的传承人到课堂教授民歌的演唱;或带领学生到徽州小浦镇八都?赳鎏?采杏农民在采摘时哼唱的小调;或邀请徽州水口顾渚一带的茶农到校来表演和教学采茶舞等等。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本土音乐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知晓本土音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文化是特定社会有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特有意义体系。⑤教育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级文化体,世上没有适合一切文化的教育,教育必须满足所属文化的需求。⑥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濡化和涵化现象不断。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议题之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手段,发挥好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功能责无旁贷。本土音乐是本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学阶段做好本土音乐课程建设,需要在教育职能部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之下,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基于学校教育的平台,通过专业音乐教师的努力探索,将本土音乐很好的融入到中学音乐课程中去,做好本土音乐文化的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学习氛围,为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服务。

注释:

①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②庄孔韶:《教育人类学》,第33页。

③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④陆志远:《课程的价值与评价》,《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01页。

第13篇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学校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有了充足的生源,学院就能生存和发展;缺乏生源,学院就处于紧急状态。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是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它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需要升级,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朝阳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朝阳产业的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如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服务宗旨,是关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一个基本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

二、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专业结构基本情况与分析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以经、管类专业为主,文、工类专业为辅,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为适应区域经济、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2012年对全院的专业结构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原则一是撤销或合并近三年招生状况不好的专业;二是不重复设置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三是减少系属专业规模,可适度多设专业方向;四是专业调整可跨系进行;五是遵循“先组合、后融通”的原则。在调整规划方面,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目前专业设置状况,财会系设置2个专业,含三个专业方向,其他系设置3-4个专业,专业方向由系部确定;二是严格控制新增招生专业数,并尽可能归为现有专业的某一专业方向[5]。通过本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实施,从学院整体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近几年招生基本上各个专业都已达到预期目标,呈现逐年招生人数较好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院发展建设、专业建设等情况,近五年增设了汽车运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投资与理财、移动通信技术、工程造价、财务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应用西班牙语等17个。同时对各系部专业进行了调整,从工商管理系分离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2012年成立的财务管理、2013年成立的会计与审计、2015年成立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构成了财会系。2014年把建筑工程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分离出来,成立了机电工程系。通过近几年专业的新增开设与专业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地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从近三年的毕业生来讲,学生就业形势好,平均就业率达98.00%。毕业生就业城市区域相对集中,大部分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就业单位相对准确,毕业生大部分在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制造业、保险业、金融、建筑、行政等行业、企业就业,与学院开设的专业大都吻合,专业对口率达97%,平均薪酬达到2225.89元,其中有多名来自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最高月薪达到近8千元,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最高有近4千元。因此,我院设置的专业基本符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能够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改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依托“交通土建类协同育人平台”,从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建设,将本专业建成与轨道行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生,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对接珠三角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彰显“立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依托顺德中国厨师之乡和世界美食之都平台,瞄准珠三角餐饮行业人才需求,建立校企合作下常态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混合所有制下专业发展新思路,成立大师工作室,推进中餐国际化及中餐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区域性国际餐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粤菜教学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定位要求,探索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与TAFE集团北悉尼学院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对澳方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本土课程进行国际化改造,凸显对接产业国际办学、双向并行融合创新的国际化专业特色。本专业的特色是构建“实务化理论课程”、“实践化实务课程”“整合化综合实训”、“延伸化顶岗实习”螺旋递阶式四级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上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特色教学,着手打造“移动学习”平台[6]。

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能够紧密结合区域优势,以专业发展推动区域发展,以区域优势促进专业建设,从本土化、特色化、地域化出发,打造在广东省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由此优化专业设置。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措施

2015年7月教育部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等。为此,广东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一)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

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第1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体育 双语教学

在我国加入WTO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比之下,懂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运用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人才却显得稀缺。因此,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出更多既懂学科专业知识,又有较丰富外语知识且能用外语这门“工具语言”[1]深入探讨研究,应用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重点探讨研究的课题。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在随后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双语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一项重要指标,反映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应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双语教学和体育双语教学的含义;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1. 双语教学和体育双语教学的含义

对双语教学的界定,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释义为当今世界的权威释义,其释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这一定义以“Use”为目的,以“know,but not understand”为基点,使双语教学汇入到“learning by doing”的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原理之中,因此为各国双语教学界所认可。本文中的双语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和目标语言。体育双语教学指的是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学习体育学科知识,而且又利于掌握英语应用能力[2]。

2.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

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用简单的英语会话贯穿整个课堂。这个阶段主要是用一般的英语课上教师常用的语句,如“Look carefully”,“Follow me”等或简单的句型,还有就是把一些重要的体育专有句译成英文与中文相对照。例如篮球课上,将与篮球课有关的词用英文列出,例如basketball、pass、shooting、dribbling等。再如太极拳一课中,可将shadowboxing、step forward、step baskward、white crane spreading it’s wings等等名称呈现给学生。

中级阶段:有了初级阶段打下的基础,学生渐渐适应这种教法,然后可以考虑加大体育课上使用英语的分量。中级阶段主要是根据上课内容引用体育英文资料,直接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这些材料的引用,对学生学习现代体育将更具有吸引力,当然有些经过筛选的资料,还得在学生生僻的词上加注,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体育英语情景中去。这个阶段英语部分约占整个讲解的1/2―2/3。

高级阶段: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体育教师单边实行双语教课,学生还处在被动的接受阶段,由于思维方式及词汇量的有限使之无法进入英语的语境。高级阶段就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来思考问题和进行交流。这个阶段除了提高学生英语说的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将一些对体育人物、事件的评价或感想诉诸笔端,提高学生英语写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们都知道奥林匹克的格言是“faster,higher,stronger,”而奥林匹克还有一句格言是“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not to have fougth well.”前者强调取胜,而后者强调参与,如何评价这两句话。就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之后体育教师用英文进行点评和补充。这对学生的听、说以及写作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如果没有初、中级阶段的训练,是很难进入高级阶段的。而现在开展的体育双语教学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只有当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时,才能实现双向英语交流。

3.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3.1 师资力量发展滞后

体育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和发展滞后是导致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院校各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知识好且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就更少。许多专业知识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却由于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差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而外语水平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却存在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的问题,也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因此,双语教学的匮乏,直接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3]。体育双语教学需要的是“复合型”教师,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 生源的外语水平偏低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传统的精英教育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上大学的门槛较以前低,对许多优秀考生而言,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选择一所自己喜欢且在国内较知名的大学。于是,优秀学生竞相报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同样实行扩招后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也理所当然招到了更多的优秀生。地方院校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表现的弱势大为明显,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考地方院校的比例也越来越少。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外语水平普遍较低,而体育双语教学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学习方式及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达。由于班级人数多,加之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便形成了学习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影响到学生体育学科目标的实现。目前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中出现部分学生收获很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不平衡状况,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感到体育双语学习负担比较重,给学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3 英语氛围构建不浓

目前,地方院校基本上没有一个好的“英语校园”环境,不能让学生时时、处处看英语、听到英语。英语类的文化活动也不丰富,不能真正让英语学习“活”起来。教育是讲客观环境的,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含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意具有“润物无声”的功效。因此,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语言、思想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乃是学校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双语学院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

3.4 外文教材严重缺乏,无本土特色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少不了外文教材作为教学媒介。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对外来文化理论的移植不仅考虑到国家层面、民族层面,还考虑到地区层面。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材大多数是国外的原版引进,或获得版权后翻印出版,而国内学者自编的外文教材寥寥无几,且体育双语教材都基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体育双语教学实际,没按照体育双语教学自身形成的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教材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本土心理,也不利于体育双语教学的持续健康开展。

4. 开展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建议及措施

4.1 以政策导向促进体育双语教学

教育部下发的《意见》中以政策导向要求各高校促进双语教学,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许多地方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或执行效果不好。因此,学校应从经费倾斜、教师培训、职称评聘、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进行鼓励,也可以结合精品课程建议或教学改革立项等方面进行鼓励支持,以进一步推动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4.2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双语师资,可以采取优惠的待遇引进和招聘应届体育博(硕)士的办法,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现有的高职称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外语培训或送他们到国外同类院校通过科研合作等形式集中学习半年到一年,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学成后回校开设双语课程,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对现有外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读博(硕)士,进一部提高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与外语水平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为此,地方院校要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种途径培训,培养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4.3 创设双语教学氛围的内、外两个环境

地方院校应注重加强体育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强化英语的教与学,双语教学必然是一种世界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学习,是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增强国际交流活动这样内、外两个环境,是建设和搞好体育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地方院校必须在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上要下功夫,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双语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如果说课堂双语教学是实验双语的内在因素的话,那么校园语言环境和国际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了。

4.4 找准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切入点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找到合适、可行的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找不到,体育双语教学就始终浮于表面文章,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以初级阶段为例,如果一味地要求体育教师用英语上课,教学效果必是好不了。但是,如果体育教师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使用英语口令,就可以起到良好的英语渗透效果。英语口令比较简单易学,学生哪怕不知道英语口令的意思和拼写,只要多听、多跟体育教师的口令做,也就明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体育教师一发出英语口令,学生就会不加思考去执行,这不正达到了英语渗透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和拓展,就为体育双语教学留出了探索和实验的空间。

4.5 加强体育双语教材本土化建设

为保证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国家应根据大纲要求着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材建设研究的中国化与本土化,必须从研究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双语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双语教学自身形成的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清其脉络,剖析其原因,揭示其规律,探索其解决对策,逐步积累起研究需要的本土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知识体系。

4.6 大力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科研工作

体育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体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数倍艰辛,而且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运用。我们倡导的体育双语教学应当是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双语教学,国外的双语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体育双语教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试验层面上,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后,要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瑞.浅谈双语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4):97-99.

[2]李剑霞.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92-95.

第15篇

[关键词]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27-03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框架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发展劲头势如破竹,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中,众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迅猛崛起于国内和国际市场,金融危机也未能抑制其上市和国际化扩张的雄心。越来越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希望借助国际化成长来提升其竞争力。

1人力资本与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现实基础

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公布的“1993年科学和工程指标”指出,很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和产品来自中小型高技术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包括:自动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元器件等。资料统计,在1953—1973年的20年间,美、英、德、法、日五国开发的352件重大创新项目中,有157件是中小企业创造,占45%;1952—1977年25年中最重要的319项科研项目中,中小企业占了200多项。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强调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作为工作目标之一。纲要指出,到2010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5%,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指标基本接近国际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推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脑、微处理器、网络、光纤电缆、电子邮件、远程会议和各种工作流程软件在公司中的充分结合运作创造了一个可以将知识工作和知识资本自由传送的网络竞争平台。这一全球性平台的运作目前已经不再受到地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不再受到语言的限制。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变得日益平坦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信息化客观上要求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主动实施国际化战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从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自身角度而言,选择国际化成长也是其为自身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全球化成长,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际市场领域,更好地发挥高技术产品的高成长性,实现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实现经济协同效应等。

但是,在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中,人才短缺已成为首要挑战。万宝盛华(中国)2010年1月5日的国内首份关于中国民营企业人才策略的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在上市和国际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产品,不是品牌,而是人才短缺。41%的民企在国际化进程中难以吸引到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人力资本构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人力资本与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理论基础

2.1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模型

以Johanson和Vahi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连续、渐进、阶段性的过程,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出口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分支机构阶段、建立海外工厂阶段。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尤其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反馈、再学习的过程,由此,企业获得了市场经验、累积的资源以及国际管理能力,同时企业的国际化网络也逐渐提高。这种渐进国际化阶段理论比较适合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现实中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正在显著地缩减时间跨度,国际化路径已偏离渐进阶段理论模型。1996年,Knight and Cavusgil和Tage kode、Madsen and Servais提出了天生型全球企业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市场和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的推动下,高科技企业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无须通过一个渐进的、阶段性的过程。

基于Internet的国际化模型认为,企业的规模、资源和市场知识等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约作用逐渐缩小。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国际化困难和障碍能够得到有效的克服和消除,使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具有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完全有可能发生于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2.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人力资本异质性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最具开创性的研究贡献是将企业战略研究视角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转向企业内部自身的特殊资源,其认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内部的异质性和不可转移的战略资源,这些独特战略资源具有资源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企业内部的异质性资源构筑了企业绩效和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

企业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集合体。有形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等,有形资源可在短时期内通过制造或外购等方式仿效或获取,因此,有形资源具有同质性,容易被复制,无法构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无形资源包括专利、技术、人力资本、声誉、组织文化、社会关系等,无形资源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培育、维护和发展,具有难以模仿、难以交易等特征,因此,与有形资源相比,无形资源具有异质性特征,更具有企业战略资源的属性,能够真正构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源具有战略资源属性的特性:①人力资本资源具有价值性。Steffy和Maurer(1988)指出,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技能形态和水平具有异质性,不同个体对于企业的贡献具有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本能为企业提供正向价值。Schmidt et al.(1979),Boudreau(1983),Cronshaw and Alexander(1986)等用效用分析方法论证人力资本增加公司价值理论基础和测算这种价值增加的技术。②人力资本资源具有稀缺性。认知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学习及完成工作的能力。由于认知能力在人力资源中呈现正态分布,因此,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稀缺的。③人力资本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不完全可模仿性可能是由以下一个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企业发展的独特历史条件;②人力资本资源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因果模糊性;③人力资本资源具有社会复杂性;④人力资本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生产能力,企业面对日趋动态且竞争的复杂环境时,必须具备适应性、弹性、协调性以及凝聚力;这些能力唯有通过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资源才有可能学习、执行与发展。

人力资本,尤其是异质性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价值性、难以复制和模仿、不可替代性等特质,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具备更多无形资源的特征,并由此而使其具有企业战略资源的特质。由于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战略资源依赖性特征,因此人力资本构建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重要核心因素。

3民营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人力资本构建

3.1建立内部培养机制,培育国际化人力资本队伍

大多数欧美、日韩跨国企业在推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战略步骤大体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国内培养本国的国际化人才并输出派驻海外市场;第二阶段,本国的人才培养东道国当地优秀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当地化、本土化,只有部分高层职位由本国人员担任,或甚至全部本土化。第二个阶段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持续5~10年的时间。

国际化很成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华为的人力资源战略和很多跨国企业具有相同的路径:第一步先从国内大批地向海外输出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据说华为在海外工作的员工有一万人左右,占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华为几乎将其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驱逐”到海外去开拓国际市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基本上是由中国派驻的华为人做出的。当然,随着华为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华为要走国际化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二步,培养当地的优秀人才,开放更多的高级职位给当地人才,让当地人才逐渐替代华为派驻的人员。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持续保持国际化竞争优势。

与外聘的国际化人才相比,通过内部培养而获得晋升的国际化人才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操作规范更加了解,并很少产生所谓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使用内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有利于把总部的最佳实践带来,有利于建立企业强执行力体系,有利于与总部保持良好的沟通衔接机制,有利于总部的直接管理。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应及早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培养机制,积极主动培养对世界文化有适应能力的国际化人力资本队伍。一是要加大国际性的教育投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核心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选派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和深造,这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大势所趋。二是要加大国际化的职业培训力度。国际化的职业培训是指企业专门设计的、通过提供给员工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员工国际化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国际性教育投资的有力补充。三是企业外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去各国高科技企业交流学习。四是选派有潜力的人员赴海外实习,积累海外的工作经验。

3.2组建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实施网络协同技术开发

新熊彼特理论高度重视“组织学习”这种创新动力,认识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的交互学习过程,企业既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以己为师”,也从多个外部渠道如竞争对手、供应商、用户、政府实验室、大学等处获得知识技术资源,实践中,这种内部外部相结合的学习网络,往往使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科研资源有限,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要素。因此,为了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技术研发周期以尽快走向全球,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借助外脑。而组建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实现网络协同技术开发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提出的。

何谓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是一个动态的虚拟组织。Hertel和Geister等(2005)认为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具有以下特征:①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②至少有一个成员位于不同的地点、时区或组织;③为了一个共同的研发目标而相互合作;④在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协作环境中,空间分散的研发人员使用不同的开发工具协同工作,并借助电子信息沟通技术(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互联网等)来进行实时沟通交流和协调。

虚拟开发团队异地研发人员来源呈现多渠道,或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政府科研机构,或国内外研发外包人员,或供应商,或协作联盟企业,或海外归国留学人员等。通过实施组织虚拟人力资本开发团队,实现软件、设备、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共享和技术外溢,从而能使民营高科技企业获得更为公平的竞争平台,享受到以前只有大型公司才可以拥有的技术研发资源规模优势。

3.3实施人力资本本土化,纵深推进国际化进程

一是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二是有助于增强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尤其是,本地人才更了解当地文化特征、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情感需求,他们能够较容易与消费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互动交流;三是迅速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国际化综合素质。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随着国际化的纵深推进,应有意识地实施人力资本本土化,以保持企业的持续国际竞争优势。民营高科技企业实施人力资本本土化可借鉴的具体措施:一是通过设立研发机构或通过并购招揽或获取东道国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二是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尤其是关键技术方面的先导型研发人才和吻合公司文化、执行力强而且具有亲力亲为创业精神的人才加盟;三是集中力量对当地优秀人才进行培养教育,包括战略知识教育和到本部实地研修,充分理解集团价值观念,使其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经营理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四是对企业业绩有突出贡献的高管和研发人员实行股票期权激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