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的基本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坚持积极性原则

著名教育学家培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原则。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英语学习首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扭转,营造一种动感的英语气氛。对中学生而言,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有明显的差别;学生会觉得比较陌生。教学中可以用运听的英文歌曲、主动有趣的英文图画、多媒体动画、外文电影片断等营造出动感的英语气氛。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要引导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技巧,交给学生简明的单词拼读法、单词拆拼法、语法应用技巧和科学的理解记忆法,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预习指导,增强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够决定命运的。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十分重要而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视的环节。科学的预习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英语课的预习要注意科学性,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单词,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字典,学会拼读的法则并制作单词卡片;其次,预习新课要根据录音材料听懂课文,增可语感,同时找出理解中的问题;再次,坚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明确不同的目标,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单词并能用单词造角,准确把握词性和词义;层次中等或相对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将单词读会,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记忆即可。通过合理的预习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

三、抓好复习巩固。强化愉悦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体会成功的愉悦,因此及时的复习巩固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英语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增加记忆减少遗忘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忆与习惯、目的和心理状态是紧密相关的,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强化记忆的效果,被动机械的记忆很快便会被遗忘。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记忆的动力,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比比谁记得多、快、准;

2、鼓励学生参加轻松、自由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聚会,轻松愉快的环境能增强记忆的效果;

3、应有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4、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自信心;

第2篇

音乐教学 基本原则 准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抽象。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反映出普通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更要体现出音乐艺术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一、学生本位原则

学生本位原则就是要强调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本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因此,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实质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音乐本位原则

音乐本位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音乐教育正是这后一种教育,它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和实施的。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是展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面旗帜。

三、情感体验原则

情感体验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体验性的感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教育过程有侧重于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彩,便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以美的形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另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方面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音乐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音乐教学通过艺术性与思想性融而为一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能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它寓教于乐,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创造等活动,使人们在愉悦中激感的变化与升华,从而受到教育。

五、主动参与原则

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主动学习和知行协调过程,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一切情感体验,都必须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音乐教学中,活动是知行协调过程,它是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总起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激发和培养音乐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六、协同融合原则

协同融合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学科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实现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达到一种整体效果。现代美育提倡融合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也要保持一种全局观念,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感。善于发挥各方面之间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作用。由于音乐教育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它与素质教育系统中的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子系统有着显性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具有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关联运动的功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协同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3篇

【关键词】原则;教学;结合;科学

一、声乐教学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一个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因为,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涉及到技巧、方法、要求,艺术则是最后的艺术表现。俞子正教授在《声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学对学习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视。声乐教学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能。如何能够做到科学?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器官构造,讲述发声的基本原理。科学、系统地进行声乐训练。二是声乐教师要将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生理条件、心理素质、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在声乐理论和演唱技能的讲授中,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范唱要严格、规范,遵循科学的训练体系。对声音的概念、定义的表述都要准确、缜密。三是歌唱训练的科学性。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歌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培养。因此,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对声音技术的训练,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产生对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运用技巧和创造力表现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二、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是一门德、技、艺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歌唱者的声音,通过强弱、高低等声乐技巧使歌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声乐演唱的方法、技巧,还要传授如何表达歌曲的思想性。教师一定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要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教学时在选择曲目中,在异彩缤纷的作品中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对作品的讲解教唱过程中,坚持把握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艺兼备的声乐教学与歌唱人才。总之,艺术与技术是一对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应永远同时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因材施教和针对个性原则结合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这更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的嗓音条件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针对个性的训练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知道,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其个性。我们要注重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聆听和观察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声乐教师在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时,如同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一样,对不同“患者”开出不同的“处方”,要有对症下药的本领。“病”不同,“药”也不同,教师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具有非常个性化(特殊嗓音)的学生,不仅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而且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和提点,找到学生演唱的亮点。因此,因材施教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教学并非讲述性的课堂教学,而是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于一身的有机整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声乐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与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参与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因为学生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向舞台,对面观众。有舞台经验的歌者告诉我们,在面对众多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在课堂上的演唱是两样的,站在舞台上需要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质,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同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完善,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在声乐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艺术实践当中熟悉观众,熟悉舞台,这样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与艺术表现水平。声乐教学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原则,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综上所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规律性的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作为声乐教师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地体验,以提高声乐水平。

【注释参考】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采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编排的方式,即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明白易懂的生活语言逐渐过渡到简洁的数学语言。依照量力性原则,小学数学的很多问题不可能采取严格的数学科学的表述形式和论证模式。小学的数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数学,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适宜于小学生学习的“学校数学”。如:小学数学不称“分数定义”而称“分数的意义”。把“分数的意义叙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不采用“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数叫做分数……”的定义式语句。再如,小学数学只说“物体的表面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而不把这种说明性的文字当作面积的定义。其次,量力性原则表现在课程文件中教学要求的制订也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对数学概念认识的要求逐步加深,逐步精确,逐步严密。教材编排中十进制位值原则的逐步建立、分数概念的分段认识、角概念的几次深化等都是量力性原则的体现。比如,在低年级学习分数,只要求学生粗略地知道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了。对分数的更深入的认识,如分数的意义,异分母分数的运算等,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提到学习日程上。且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去形式化地讨论其定义。

最为关键的是,量力性原则还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提超越小学生能力的要求。课堂提问、布置练习等都要考虑学生达成目标的实际可能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经由“发现学习”得出“平行线”这一概念,不论是由一个学生独自探索,还是由几个学生一起研究,在多数情况下可能都不会有积极的结果。类似这样抽象程度很高、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材料,通常宜用启发式讲解法进行教学。

二、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直观是为了数学抽象的理解。直观材料的使用要适度,要具有典型性;直观材料的使用不是目的,而是形成抽象结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比如,根据课标要求,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年龄8岁左右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丰富而多元的直观体验作为支持,虽然平移和旋转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但孩子们在生活中实际接触观察到的具体现象绝大多数是两种现象的合成。显然,让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如何处理?教师不必要作过多的理性分析和阐述,而是特别注意设计游戏的目的性、所用事例的典型性,让学生结合这些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可以通过游戏以“移动”和“转动”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生活中典型的实例和写实性的描绘,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获得更多的直观体验;通过动手操作(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抓住“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属性,帮助小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规律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和改造,经历一个抽象思维过程。

三、巩固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科学地编选习题,对有效巩固新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准备性习题、尝试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运用性习题、综合性习题、创造性习题等多种类型。如:新授课中得尝试性练习题是当堂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用于查漏补缺。编选这类习题时要注意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配合例题,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针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练习,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诊疗性练习。新授后的课堂作业题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选编练习题时不能只注意形式,更应该注意内容。根据知识体系整体规划,以类似例题的题目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以练关键点为主,适当增加稍有变化、稍有发展的习题,力求少而精,突出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原则。再如:小学数学新授课后大多紧接着是练习课、复习课。练习课的习题选编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复习课的习题选编要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复习题必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有知识的序,又要有智力的序;既要照顾中间大多数学生,又能使两头的学生吃掉吃饱。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2-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解题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解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遵循解题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来源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学生不易理解;解题方法单一、思维不够灵活;问题的呈现方式较为单调;对问题解决缺乏合理性的评价,这些都导致解题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阐述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应遵循些基本原则:

1 问题的来源应以生活化为基础,让学生易于感知

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问题设计的情境应取之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感知,易于理解。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设计富有情趣和实际意义的问题背景,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这样解决问题学生才感觉到有价值。但从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看,很多问题设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对于一些具体的数学概念缺乏一定的实际经验,这给他们的问题解决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教师不妨进行适当的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教材选用“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道例题对于刚学习乘除法应用题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速度、时间、路程以及三者之间关系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甚至对于实际生活中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更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学问题,学生不易感知。如果将例题适当改编为:“王老师买5支相同的钢笔用去20元,若她要购买9支这样的钢笔,需要付多少元?”这样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进行适当改编,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易于感知,更能理解。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2 问题设计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要改变传统的解决问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学生不易理解,更找不到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因此,对于数学问题以怎么样呈现方式展示出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比如可以结合填表、漫画、情境图、数据统计等形式展示出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每一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的应用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蕴含的数量关系,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一个星期的气温,并将之形成一张图表展示出来,然后求出一个星期的平均气温;再如,苏教版教材中运用大量的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当然,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既直观形象,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3 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将自己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大声说出来,并积极倡导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数学解题教学时,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问题解决本身,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但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局限于“唯一”答案、“唯一”解题方法,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对于学生“怎么想,如何做”更是置之不理,这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出来,冲破传统应用题解决思维的封闭性,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一道例题:王丽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三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任务还要多少天?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小组汇报总结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1)1200×(1-40%)÷(1200×40%÷3);

(2)(1-40%)÷(40%÷3);

(3)3÷40%-3。

当然,这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总之,数学学科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该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解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注重“生活化”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把握问题解决的本质;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领悟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口语;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允狄羯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W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尔君.教师口语[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一)歌曲导入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它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图画导入法。利用图画的艺术语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一种极富诗意的导入。

(三)复习式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开始讲新课。

(四)表演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时机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言语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新教材每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想表示的词替换到对话里,还可以借用手偶表演。这样既给学生营造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也促进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开展游戏竞赛。爱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游戏,激励学生进入乐学状态,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大篇幅给教师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我们可以灵活地用。

(三)教唱英语歌曲。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生们乐唱的英语歌曲,学唱歌曲加上与歌曲一致的动作,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则帮助学生复习本课的内容,掌握了知识要点,使学生有一种轻轻松松学外语的感觉。

三、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层次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活动按照认知规律需遵循以下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性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我们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时的主体,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时犯错,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三)创造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四)应用性教学法。我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些简单的school language也均使用英语,在此同时我校在每周三开设英语兴趣课,并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贩英语互相问候,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创设了一个英语学氛围,每周一、三、五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均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等磁带。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五)环境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学起来就会感到贴近生活,也就会自觉主动地接受信息,激起交际动机,在轻松愉快的特定环境中学习语言。

(六)趣味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教学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需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寓教于乐,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回答,乐于参与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

(七)引导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恰当地设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引导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疑要通过引导才能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引导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增加记忆,掌握新知识。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空竹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76

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而得名。空竹俗称风葫芦,作为一种民俗体育器械和玩具,同风筝、毽子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抖空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竞技性于一身,不仅四季皆宜,而且其运动强度可随意调节,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近几年来,抖空竹项目走进了校园,成为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在空竹教学中本人认为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的原则,就是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准则。小学体育课程引进民间休闲项目抖空竹,主要是考虑到抖空竹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非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全身协调能力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抖空竹时,上肢要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则走、跳、绕、落、蹬,眼睛还要瞄、追,腰配以扭、随,头适时俯、仰、转,各种动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反应快、把握准。抖空竹的时候,需要集中精力,克服困难,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心理的受挫能力。

另外,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抖空竹还可以自由发挥,创新方式,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空竹的反复练习和与同伴的交流中,大大促进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提高了社会适应性。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空竹构造简单,入门快,时而转得快,时而转得慢,甚至还在空中划弧线,而且会发出“呜呜”的响声,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玩空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玩法就够了,不必勉强他们学多么复杂的技巧,以免伤害他们学习空竹的兴趣。

三、解决师资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师资的问题。由于抖空竹这项运动目前还没有完全社会化,因此目前小学专业教师几乎为零。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聘请高水平的社会人员来校任教,二是聘请高手对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三是鼓励专业的体育教师利用互联网视频进行自学。通过这些学习途径让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学习抖空竹的需求。

四、编排空竹操,不断满足学习需求

可以编一套校园空竹操。这套操融入民族传统空竹运动元素,配以现代音乐,形成一套传统与现代结合、体育与艺术融合、锻炼与欣赏相结合的运动。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当别的学校都在做全国统一的校园广播体操时,全校师生共同做一套欢乐而有趣的空竹操,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享受的事!

五、通过多种模式实施空竹教学

空竹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而且可以在阳光体育活动课上开展。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形成学校一大特色。抖空竹还可以在社团活动甚至社区活动中开展,班级可以组建空竹社团,进行学校层面的空竹表演;学校可以组建空竹表演队,在假期进行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表演,从而满足学生不断学习空竹的需求,使空竹走进千家万户,让终身体育的思想辐射到每个公民的心中。

六、安全性原则

抖空竹虽然没有身体的接触,但是在一些花样组合上有高空抛接和多人抛接的技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学生课间抖空竹一律到操场进行活动,不许在教室内、走廊里抖空竹。

(2)抖空竹时人与人之间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空竹在高速转动时不要用手去碰,在没有掌握基本动作的情况下不要做有难度的动作。

(3)自己的空竹要保护好,勤检查竿和绳,确保安全使用。

(4)在上下学的路上不要抖空竹,在家练习时要选择开阔的场地,注意安全。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和一定的情感紧密相连[1]。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

案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教师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在岛上选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0°。接着向学生提出实践活动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但具体做法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去设计和实践,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所在的经度[2]。

案例1中,为激发学生课外观测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提出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实际用途,使本来枯燥的地理课外观测活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观测要求而变得充满趣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性原则

地理探究教学以理性认知为主要特征,具体操作中必须淡化对孤立的、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通过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所以,地理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地理科学思维品质及地理科学素养等。

案例2:“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

某教师在进行“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时,组织了如下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活动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温室效应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利弊均有,请举例说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盖断裂,冰山解冻,威胁航行……

利: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合农业发展;便于人类对亚寒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2:《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国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为什么?美国的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

提供美国国会辩论中反对签约的观点:中世纪欧洲,波兰可以种植葡萄,英格兰不结冰,格陵兰岛一片葱绿……气候变暖是全球自然现象,无须干预……地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美国国会中赞成签约的观点:2万年前的冰期,全球温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气温变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动3: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温室效应问题认识的研究历程,组织讨论。

学生搜集证据和讨论结果:对目前人类的居住地和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响方面,全球变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当的不可预知性;科学界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尚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人类在温室效应问题面前必须慎重!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开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地理学习的思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较好体现了地理探究教学的科学性。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问题时,不宜过易或过难,最好由易到难,依次递进。适度的探究,既可调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转”探究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时,为较好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片段)。

课堂上,一个学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另一个学生扮演地球。

教师:如何表现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

学生:以他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

学生:错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调整方向,重新转一圈)。

学生: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进行了仔细观察(地球又重新转一圈)。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地球”请慢点公转,在二分二至点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看不清楚。

教师:请大家上台观察。

学生: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内容。案例3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该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对探究学习的适度性把握较好。首先,该教师正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探究问题比较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探究问题目的明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第三,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指导,保证探究学习的顺畅。

四、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样是一种教育原则,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剂,也是一种对内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变学生外在表现状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波动的、快速前进的方式发展。

案例4:“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气旋与反气旋异同特征比较的探究。

教师:气旋与反气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两个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很多学生都举了手,但也有几个学生未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定一个未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那位学生面露难色,红着脸,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不好。”

教师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说不好没关系,谁也不能保证站起来就能说好,大胆地说就行了。”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回答了问题。

“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答对,但对知识的掌握也还不错,以后继续努力”,教师及时鼓励了他。

过后教师又提问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经过刚才的激励,该生的回答明显比之前有了自信。

“这次回答比上次有进步,能更详细地阐述你的理解吗?”

在教师又一次的激励下,该生进行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案例4中,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没有说“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类的空话,而是非常体贴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行了”, 为学生搭了一个台阶、竖了一把梯子,激励学生由胆怯变得自信。之后,对该生的回答又进行鼓励。适时激励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激励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何美珑.新课程地理课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教学 教学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探究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开展探究教学。

一、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过于重视数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数学探究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探求数学结论,最后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和交流[1]。这样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给予重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标新立异。探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张扬学生个性,真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科学精神为创新打开前进的大门,使创新教育存在实现的可能。

3.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分数是传统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成为考试的机器,过度强调升学率,这一切都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本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会有发展,才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创造性原则

当前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提高,探究式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选取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近,在教法的选择方面也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相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性,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地解决一切问题。

2.价值性原则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设计要主次鲜明,不能不分主次轻重,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扣住疑点,抓住重点,针对难点,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多样性、基础性、开放性、递进性及挑战性,要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3.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动机,进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4.民主性原则

民主是推动创造的动力,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保障,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民主的,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贯彻民主性原则,与学生一起探索,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不迷信权威,使学生大胆探究。

三、小学数学探究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1.教师如何做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课程的实施者是通过教师具体实施的,所以课程要能够使学生接受,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明确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为主,师生互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实践活动,立足于“做”,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的运用。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一步一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要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体系中的反馈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和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最后,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活动。新课改的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在现代化教学实践中处于不败之地。

2.学生如何学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兴趣能促进学生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产生探究意识。其次,指导学习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会学”。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还要努力指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认真思考,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数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把学生推向了主动探究的前台,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2]。再次,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数学创新也源于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其勇于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肯定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广告心理学多媒体教学

一、引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和多媒体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由单纯依靠课本、粉笔、黑板,改变成依靠网络和多媒体;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改变为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无疑会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尽管现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个术语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有许多教师对PowerPoint文稿的制作和使用并不熟悉,不能充分发挥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将借鉴广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说明制作高水平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方法和规则,以便使其更有利于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借鉴广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多媒体的使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兴趣、提高其记忆量。多媒体最早利用于广告中目的是使广告的内容更加形象、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具美感。因此也就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进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广告心理学的术语描述就应该是:广告可以带给视听者带来一个由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到Action(行动)的一个心理历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目的也是通过视觉刺激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其学习印象的目的。学习者同样会有一个从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到Memory(记忆)的学习过程。因此,广告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可以被借鉴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来。为了实现吸引学习者注意的目标,教师在设计重点内容课件时应该遵循广告心理学的三个原则:“视觉优势”原则、“联觉”原则和“7士2”原则。

三、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制作三原则

1.“视觉优势”原则

视与听是人脑的两大传递信息的通道。在《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对比试验:该试验共用了九个字,分别用中英文表述。让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先后用听觉和视觉去接受中文字或英文字,然后顺序地回忆所接受的九个字。结果发现:中国被试者与美国被试者的记忆优势相反,前者视优于听(除最后两个字外),后者听优于视.

为了对中国人“视优于听”这一论断进行验证,我院曾在2004级教改实验班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准备一个由30字组成句子,将其分别制成长达12秒音频文件和幻灯片文件;然后,随机抽取4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使用音频文件和幻灯片文件。第一组听完后间隔12秒将听到的内容默写下来,第二组用12秒看完这句话,而后也间隔12秒将看到的内容默写下来;最后进行比对研究,30个字以听到18个字为.达标。结果显示:第一组12人达标,第二组17人达标。这一实验同样证明了该论断的正确性。

但目前许多课件所使用的文本都带有对应的音频内容,而且这些音频内容为重点内容,必须要播放。音频文件和对应的文本既可以同步播放也可以异步播放,文本可以先于音频文件,反之亦然。那么究竟哪一种播放方式更合理、更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并能提高学生的记忆量呢?随后我院又在2006级学生中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制作三个幻灯片文件,三个文件内容一致,都是由一个音频文件和对应的文本构成。第一组音频文件和对应文本同步播放;第二组和第三组采取先后播放的方式,但是第二组音频先于文本播放,第三组文本先于音频。实验对象则是30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他们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说无明显差异,水平相近。将他们分为三组,分别使用三个文件,播放完毕后请学生们写下记住的内容,评分标准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写的阅卷标准为准,满分为10分。将每组10名学生的得分累加得到最后结果。结果显示:第一组得分53分;第二组得分78分;第三组得分67分。

通过上面的实验结果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视觉媒介比听觉媒介更有利,同一份教学资料如果有音频和文本两种版本,应优先选择文本;第二,如果音频版本必须播放,那么应先播放音频内容,而后才是文本,不要同步播放;第三,视觉媒介的文案编排应有所不同:对于视觉媒介,重要信息最好加大字号突出重点。通过对视觉媒体的侧重,达到最大限度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2.“联觉”原则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视觉”原则在课件制作中起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音频文件在多媒体教学中不重要。通过听觉刺激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听内容的吸收率。广告心理学中有“联觉效应”的理论。“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联觉现象遍及所有感觉。由于联觉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的自然语言系统中,出现了诸如甜美的歌声、温柔的话语、宏亮的笑声等这类跨感觉道的形容词。在这里,歌声、话语、笑声是听觉系统的功能;而甜美是味觉与视觉的综合;温柔属于温度觉与触觉,宏亮,则是视觉特性了。

人的各种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们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有寒冷、凉快的感觉。因而,前者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在这里,颜色是视觉的属性,可是冷暖确是温度觉。这种不同感觉之间的影响,被称作感觉的相互作用。这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例如,极大的响声能引起麻疼的感觉;轻松的乐曲会使人感到轻松;光亮还能提高声音的响度。心理学的实验还发现一些感觉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例如,绿光会提高人的听力,而红光则使听力下降;在不同色光下,人的听力也会有所不同.

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应充分利用“联觉”效应进行:例如,如果其中有幻灯片需要链接到听力内容,就应该普遍利用绿色调背景作为衬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听觉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听力训练的质量。如果多媒体幻灯片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联觉效应,背景颜色使用不当,或者画面令人目眩,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以便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听觉,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最终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7士2’,原则

幻灯片投影仪不等于黑板,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设计合理、书写得当,一些重要授课信息可以长时间保存到课堂时间结束。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则需要一页一页地切换页面,导致信息无法长久保留。黑板与多媒体的差别就如同电子图书和纸质的图书的差别一样,信息停留短暂性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这一点上计算机媒体如同电视媒体,而电视媒体中的广告却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广告心理学在这方面同样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学习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获得有关教学内容的必要信息到记忆行为的发生会需要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因而课件内容不仅要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过目不忘”。这就需要对学习者在获得授课信息之后如何能够进行记忆并保持多大部份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人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系统,并把记忆系统看成是由感觉记忆、短时一记忆和长时记忆所组成。笔者认为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接受授课信息应该属于短时记忆的范畴。米勒(G.A.Mill-er)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士21.27。意思是在短暂呈现的条件下,大脑能接受的数量至少是5个,至多是9个,平均为7个。换言之,在刺激的数目超过7个的场合下,大脑短时所接受的量一般是7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单词或无意义音节,短时记忆广度为7士2个,超过这一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并为人所熟悉的材料,记忆广度则可增力日。

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所使用的课件信息量不要太大。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所使用的幻灯片内容在10个单词以下,学生的回忆率为38%,10个单词以上,则只有16%虽然短时记忆的具体数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习者在短暂中接受的信息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不要因为使用课件便捷就无限加大授课内容,那样必定会事倍功半,不会有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12篇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原则就是依据语言习得的原理为幼儿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幼儿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领儿童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为幼儿设计真实的、交际的、符合儿童兴趣及身心特点的课堂活动,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自由愉快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环境,吸引儿童参与活动,如游戏、运动、唱歌、讲故事、背诵、叙述事件、表达意见等,培养儿童用英语听、说、读童话故事、唱儿歌等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到与人交流的乐趣,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当儿童语言实践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直观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基本处于直觉形象思维的阶段,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这一特性,因势利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教具,如玩具、模型、图片、手偶、简笔画等进行教学示范和说明,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直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设计每一项语言活动时都要注意调动儿童的眼、耳、鼻、舌各部分的感官对语言进行直觉体验。

(三)趣味性原则

第13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针对性都很强的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科学而有效地传授应用文写作理论,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律,科学地确定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兼顾专用与通用

通用和专用都只是就文种性质而言。应用文种类庞杂,其应用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所有职业。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文种的职业倾向性十分明显,如财经文书、司法文书、工商行政管理文书等,都仅限于某个行业使用的应用文;行政公文、科技应用文等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具备这种与生俱有的职业特性的应用文,都划归到专用应用文的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应用文具有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特点,如各种事务文书(计划、调查报告、简报、总结)、规章文书(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制度等)以及一些日常应用文(如启事、条据、介绍信等)。它们通常被划归到通用应用文的范畴。即使在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财经文书和司法文书中,这种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现象也很可见,如合同、诉讼状等。这样一来,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文体角度来看,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专用”型应用文,即仅限于某一职业、行业或一定领域内使用的文体;二是通用型应用文,即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文体。专用型应用文与职业工作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则体现为与所学专业有关;通用型应用文的职业特征则模糊得多,教学时着重考虑是否与职业能力相关。应用文从文种角度看,虽然有专用与通用之分,但作为教学内容,确认某一应用文文种是专用还是通用,最终依据只能是使用者所从事的职业(群)或行业领域,其当下的依据是学生所学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

二、课程目标要兼顾实用与够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江苏徐州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时间长度一般在34学时左右。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兼顾实用和够用两个方面。

1.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是结合具体的专业或学生未来的从业情况。一种体式的应用文是否实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体式在职业或行业中是否常用,取决于能否解决具体岗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行政公文对于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秘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对于基层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命令、决定、指示等公文文种的写作机率几乎为零。刑事、民事判决书、无效经济合同确认书等文书,对于法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对于不属于这一职业群的人士来说,恐怕一生都会与之无缘。用务实的眼光看,无论是“本行”中的不常用,还是“隔行”中的不常用,都应在非选之列。

因此,教学内容只能以职业岗位为中心,以专业大类为“接口”进行设计。例如,财经专业作为一个大类,可具体分为商务、财会、企业经营管理等具体专业。对于商务专业,其重点内容应是商务信函、商业广告、合同、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文种,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财会专业,教学内容则应以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文种为主,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一些“小类”专业,其教学内容可以向相近的专业大类靠拢或合并。

2.够用原则

“够用”,并非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一方面,“够用”本身是相对的,不能企望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用、管用。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够用,只能以专业对应岗位的目前需求为参照物,不能做动态的无限延伸。同时,够用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如果不实用,肯定不够用。但是,实用本身的变数就比较多,单纯从实用角度,不联系职业工作的常用,教学内容就容易“超载”,这是有限的34课时承受不了的。够用与常用相联系,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够用,主要还在于其在职业工作中是不是常用。只有满足了常用,才能从大体上保证够用。问题的关键是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多少是“够用”,因此,不同教学主体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又由于够用往往与常用挂钩,因而老是怕遗漏什么而处处患得患失,结果仍然是越选越多,教学重点被淹没于“处处是重点”的患得患失之中。

由此,必须明确一点,够用实际上是一种对实用的一种限制或排除,也是排除之后的结果。在坚持够用原则时,最终仍然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必须与职业需求中的实用结合起来。

三、教学过程要兼顾“知”与“行”

现行应用文写作教材多数都是由基础知识和范文两部分组成。教材内容基本上,被诸如文体概念、作用、特点、种类、结构、写作要求等“知”的形态的东西所挤占,“行”的内容只有极为有限的练习。有限课时中有限练习,致使“行”的内容在整个应用文教学中显得无足轻重。其结果是学生还没动手,脑子就充满了条条框框,动手时不知所措;人还没有进课堂,“知”与“行”就已经严重失衡,学生学到最后不仅不会“行”,就连“知”的东西也不见得“知”了。

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技能课,其目的是教会学生规范写作有用的应用文。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弄明白调查报告“是什么”“为什么”而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那么,这门课的作用就等同于零。当然,应用文写作这门技能课不能没有“知识”的成分,否则就不是“知行合一”。问题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加操作,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弄清三个问题:第一,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课程,“知”与“行”的比例到底多少为宜,多少才能体现出应用文写作的“术”性特征。就应用文写作教学来说,“知”是前提,“行”是结果,“知”而不“行”,也就没有必要开应用文写作课了。第二,尽管“知”是前提,但这个“知”要包括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写作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应该以技术层面的知识为主。第三,教学中,究竟是由“知”入“行”,还是在“行”中悟“知”再到更高层次的“行”,都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来确定。在学制较短、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在培养对象直接面向操作的教育目标下,后一条路子应该是比较现实的。

应用文写作的操作过程,是一种技术运用的过程。如果真正把操作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中心位置,那么,应用文写作课的“重头戏”应该是在传授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身实践,由“知”入“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文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星.汉语应用文模式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

[2]张立华.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3]尹文彬.高职应用文课程构建之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涂红梅.高职语文课程的设置定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姜艳红.应用文写作主体心理因素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7.

第1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第1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语音教学 基本原则

1.前言

语音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明白易懂的发音是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Morley,1991)。良好的英语发音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的语感,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刺激语言学习的内驱力。语音教学的两大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被理解(Gilbert,1984:1)。英语语音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大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普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2.现状分析

2.1现有课程设置对语音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认识存在误区。

高校通常为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语音课,长则一个学期,短则数周,或者压缩到学前培训中进行,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则往往没有语音课。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如果按照技能细分,一般开设精读课、泛读课、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或是这些课程的组合,但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语音课。教师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混淆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的不同侧重点,误以为口语教学可以完全取代语音教学。有些教师注意到词汇量、固定表达、语法、听力理解、交际策略、语用能力等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但未能认识到语音能力也是确保口语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固然能够意识到语音教学的价值,但由于课本中鲜有语音技能的讲解或语音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师即使想教语音也无从入手,对于如何设计语音教案、如何实施语音教学缺少信心和把握。

2.2学生语音基础不够扎实,语音意识有待强化。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语音训练,语音意识普遍薄弱,语音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大学生来自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边远落后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得到正确示范指导,加上缺少磁带、光碟或网络资源等教辅资料所创设的模仿条件,因而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养成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如果进入大学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这些影响交际的错误发音将继续伴随和困扰他们的英语学习历程。来自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在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有机会获得较好的语音示范,但在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下同样缺乏语音方面的有效引导和训练。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缺少提点,未能认识到语音及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在自主学习中也往往忽视语音技能的训练。

2.3语音教学的缺席制约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未经过正规的语音培训,往往不熟悉基本的语音知识,更不能娴熟运用语音技巧进行交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学生英语发音严重受到方言影响,口音浓重,在英语课上畏惧开口,口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有些学生说起英语滔滔不绝,自我感觉也不错,但没能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语调,表达出来的信息常被误解,影响交际意图的有效传达。有些学生单词发音没问题,但说整个句子时没能掌握正确的节奏,不懂运用连读、弱读、意群停顿等语音技巧,不能形成恰当的语流,影响到口语表达的流利度。语音能力差的学生,听力理解也往往不过关。发音有误,就无法有效激活大脑中储藏的声音信息,无法准确接收和再现听到的内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听力练习中最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能够孤立地认识句子中的每个单词,可是整句连起来就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了。究其根源,除了篇章理解、语言解码等能力欠缺之外,学生语音基础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不熟悉变音、省音、连读、弱读等基本的英语语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从较大的语言单位去把握听力信息,阻碍他们对正常语速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

3.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

要改变语音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误解的局面,迎接语音教学面临的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计划中,使语音教学不再只是大学英语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3.1教学媒介多元化――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互为补充。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刘长江、吴鼎民,2008),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王守仁,2008)。近年语音教学有两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日益成为提高发音的辅助手段(Chun,1991:179)。大学英语课时有限,仅仅依赖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学生语音训练的实际需求,必须在语音教学中引入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

但须注意,网络教学无法取代传统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具有便利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但它无法提供传统教学中教师面对面指导的人性化和学生真实参与的现场感。教师在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应平衡处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关系,让两者凸显各自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授课中,教师应发挥活生生的语音示范者作用,创设活泼泼的语音实践语境,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良性互动的氛围中构建语音知识,演练语音技能。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他们多渠道地巩固拓展课堂学到的语音技能。在语音教学的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选择适当的音频、视频和文字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笔者所在院校大学英语的《新时代交互英语》课程包含一定学时的机房自主学习,其中有模仿跟读的内容,利用特定的软件对学生发音状况进行评估,学生通过操练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这是网络多媒体语音教学应用的有益尝试。

3.2教学模式个性化――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语音基础欠扎实、语音意识有待强化的局面,需要通过有效的语音教学加以改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音教学能够呼应这一需求?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无视个体差异的语音教学只会挫伤学生语音学习的热情,抑制学生语音潜能的发展。只有让语音教学植根于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语境中,才能激发学生语音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的语音基础,达到语音教学的实效。教师作为“语音教练”(pronunciation coach),不仅要纠正学习者的错误,还要不时提供示范、资料和提示,针对学习者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制定合理的标准,创造各种练习机会(Morley,1991)。在大学新生入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摸清每个学生的基本语音能力,最好能录音记录下学生受训前的语音水平,以备日后追踪跟进。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观察,找出各个学生发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认识盲点,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语音改善计划。语音能力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除了学习者的年龄、能力、第一语言之外,还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动机、语言自我(language ego)(Celce-Murcia et al.,1996:29)。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启发,既要为发音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耐心周到的支援,让他们在语音能力提高的路上少走弯路,又要为基础好的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发掘自我提高的空间。此外,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恰当的反馈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监控,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语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觉能动地发展自己的语音学习策略。

3.3技能训练综合化――将语音训练交叉融入语言其他技能的训练。

英语语言教学应强调音形义结合,充分重视语音能力对语言其他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语音教学能够为学生成功进行口语交际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改善语音、语流、语速,使学生口语表达更加达意、流畅、自然。语音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能加强学生的听辨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发音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准确有效地捕捉理解听到的信息。此外,语音还能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高四霞,2007)。语音技能和听说技能一样是口语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Murphy,1991)。我们应将语音视为口语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Chun,1998)。事实上,教师不仅可以找到语音技能训练和听说技能训练的结合点,而且可以找到语音技能训练和读写技能训练的交汇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语其他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应重点突出、满足语言输入和产出的预期、符合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总体目标。如前所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没有专门设置语音课时,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又迫切需要加强语音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此,现阶段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中适当融入语音训练。这样,一方面能够切实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将语音教学置于适当的语境中,让语音教学成为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的一部分,避免语音教学因反复单一的操练而显得枯燥。在以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中,适当地兼顾语音技能的培养,不仅不会削弱语言其他技能的训练力度,反而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运用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语音能力,有利于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各种技能的互相促进。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每次在大学英语课上适时、适量、适度地加入语音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时,总能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着强烈的求知欲,感受到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也欣喜地体会到语音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4.结语

英语语音教学有利于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我们应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从现状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希望为广大外语师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高四霞.论语音能力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的地位[J].外语学刊,2007,(5):140-142.

[2]刘长江,吴鼎民.个性化教学观照下的“动态约课”校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20-24.

[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8,(1):4-10.

[4]Celce-Murcia,M.,Brinton,D.,&Goodwin,J.Teaching Pronunciation: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9.

[5]Chun,D.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eaching Pronunciation[A].in J.E.Alatis (ed.).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991――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Pedagogy:The State of the Art[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1:179-193.

[6]Chun,D.Signal analysis software for teaching discourse intonation[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1998,Vol.2,(1):61-77.

[7]Gilbert,J.Clear Speech:Pronunciation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American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