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第1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总和。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首先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课堂上采取的各种方法,诸如形象比喻、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但是,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离开基础知识的所谓提高能力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不喜爱所教的学科,又怎么能把这门学科的奇光异彩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没有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又怎能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用心去贴近学生。一方面教师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自信的神态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情、手势一起学生的共鸣,一同感受知识的魅力,探索的乐趣。

1、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2、提倡教学民主,以教师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共鸣,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和谐。3、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迸发。

四、教学策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只局限于解题技巧,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观念上形成一种学习的需求和意识。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主动地汲取知识,丰富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进步。这些方法,不能单纯靠教师去教,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些只有亲身才会融于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导学习方法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去理解、思考和应用。否则,再好再多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教学策略要求: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得当,教学设计合理。2、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重视体验,强调探究。3、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是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交流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有“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或“打开书一看就会,合上书一想就忘”等类似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过多的教给学生结论性的内容,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放开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也许会多花一些时间,也许课堂会“乱”一些,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思考中进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学到知识,感悟学习的乐趣,这不是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意义?

六、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教学能力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1、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准确、深厚。2、教学技能规范。3、语言表达准确有逻辑、流畅简洁。4、具有应变能力,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仪表端庄大方。

七、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现在:1、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2、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3、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乐于探索、主动钻研,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

第2篇

一、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独立作用

1、教师的传授与引导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底色,就好像纯白色的底子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在此底色上教师可以层层铺染尽情挥洒,把一堂课上得丰厚而扎实。

相较于教师的传授的单一指向,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引导就具有师生的双向纬度。教师视学生的学情适时点拨,于“山重水复”之地见“柳暗花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顾及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其“引”其“导”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引导的作用越发显著,纳川入海,所有的枝节汇入到教学的主干。使课堂教学既不会偏离主旨又摇曳多姿。

2、学生的吸收与参与

学生应该具有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要逐步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吸收知识,好比植物吸收养分一样,最终要把养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吸收不同于接受,吸收是主动的、能动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就是参与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尤其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策略为核心的全面参与,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材的呈现与制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教师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教材呈现方式,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仍然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效开展,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要善于在教材的框架内自由驰骋。

二、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

1、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这种主客二元分离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认为意识主体是多元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交互作用,达成相互理解。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策略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会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策略等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全程关注与适切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和认同,是决定教师上述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全程关注、适切引导,让自己的行动与学生共鸣。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资源共享,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信任和充分尊重的。对话交流,既是言语的交锋,又是思维的碰撞,更有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新颖奇特的想象,这一切,被鼓励并受到欣赏,从而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实现完整人格的发展。

2、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流弊。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一字之差,表征着课堂教学的导向的重大转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首先是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其次,教师要把冰冷的教材变成温暖的情感的载体,有知识的自然生成,更有情知的天然融合。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材呈现出的包括知识、情感等在内的诸多内容的由衷地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愿意进一步地探究和学习。愿意运用教材内容(或者更深层次的)作为自己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表述方式。

三、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要想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有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编排体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人的普遍的认知习惯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尽量切合学生的儿童眼光和童真思维。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一个教学评价问题。怎样的教学才视为有效?是完全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投入、产出三者的比率来看?对于教学而言,对有效的界定应该是多元的。从学生的差异来看,有些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学生则未必有效(主要作优生与差生的区别);从教学内容达成的效果来看,有时是掌握的知识有效,有时是形成的能力的有效,有时是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因此,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刀切、单一化的评价教条,从而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僵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多元与多样。

(三)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不能是短期的,不能以损害今后的利益来获取眼前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人的成长。而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难考量的,特别是功利化的考量。因此,有可能现在看来效果不大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示巨大的效用;相反,有些现在看来很有用的却在成长过程效果不大,甚至还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人的发展上,而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的认识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实现。这就要有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