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能的时间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分工逐渐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使命。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财务教学;实践能力
一、财务管理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没有对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培养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标准,所以致使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脱节。第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理论专业知识内容的教授,很少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第三,学生对专业实践使用的注重程度也缺乏,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卷面成果,致使学生不能正面的知道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着手能力至关重要,相关的授课教师有必要加强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方法实效性较差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仿真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和学科竞赛都缺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在案例的设计、讨论、启发等环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效果欠佳;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收效甚微。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博士、硕士,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具体控制环境和项目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缺乏跨专业的全面知识能力以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四)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
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以简单的财务核算业务、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实施流程为主,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开放,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缺乏实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后,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的课程知识,甚至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具有超前意识,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使课程设置能够做到适度超前,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良好的保证。
(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首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作为评判依据。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定,并充分征求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定,以学生能否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以评价。其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检查实践教学教案、检查实习指导记录、带队参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授课质量高、教学成果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三)积极展开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
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但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能为企业输出专业的人才,实现校企双赢。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可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毕业后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该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模式,对自身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专业教材知识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性程度。
(四)完善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由于校外实习阻力较大,很多企业单位未设置和专业对口岗位,多是和会计合并在一起,而且大都不愿意接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加重校内实习活动比例,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学校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尽快设置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以保障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尽早体验其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要求情况,对自己有清晰认知。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
(五)组织安排实施
目前经管学院已经建成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以及ERP模拟实验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基础。同时,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以保障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极不利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学历课堂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问题,即将一些职业技能的学习转移到第二课堂(例如我校开展的暑期小学期),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补充。
(六)落实“实践”特色和“双证书”培养模式
财物管理课程具有文理兼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将实践教学工作与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提供与企业会计部门的合作,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会计项目,熟悉会计项目的流程,以及财物管理的关键要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会计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仅有一个高等教育的毕业证书是不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任职条件的。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外,也应对学生会计技术资格证的取得加以关注,切实落实“双证书”培养模式。
(七)科学定位财物管理的教学目标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校的财物管理课程更多的是为会计专业技能人才服务的,随着企业对财物管理科学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财物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明确财物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管理学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其中,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成为具有财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生不仅要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动向、财务法规、国际通行的惯例及法规等进行了解,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相关信息资源的分析和获取的能力等。
(八)加大实践与实训课程比例
财物管理课程的建设应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财物管理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注重课程书本方面的内容传授,也要加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比例,从而通过实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存问题很多,也很复杂,而相应的解决方法也比较缺乏,学校应该重视起这方面的问题,对不足的方面予以完善和努力,这样才能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得更完善,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新焕.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时间管理;能力培养
时间管理是指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大多数事业成功者首先是时间管理的成功者。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学校里进行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以时间为单位,确定不同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按时间管理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能够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确立目标、分配时间、权衡轻重、自我约束、持之以恒等,自觉地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时间管理的特性分析
企业时间管理是指企业以清晰而具体的时间管理规划,对每个部门,每位员工在每个时间段内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然后聚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目标。企业时间管理的有效与无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的理念是国内外企业家们对企业运行成败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企业的时间管理就是企业的生命管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在时间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性:
1.时间管理的计划性。企业时间管理具有规划体系如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企业通过对计划的执行、检查和总结,区分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完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任务的程度和业绩,为企业领导层确定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优劣提供了考核依据。企业通过奖惩的手段强化了企业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度,形成了企业内不同层次员工的生存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每位员工必须按照不同级层的计划要求,自我设定目标,自我时间管理,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获得劳动成果。
2.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管理体系是指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制度,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能严密地组织起来,明确规定其职能、任务和权限,并有一个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一个管理体系。企业对时间管理必须体现出管理体系运行的高效与有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员工的工作行为必须满足企业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要求。即,全体员工通过熟练地掌握劳动技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实现劳动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3.时间管理的科学性。企业时间管理应该采取合理分配时间的科学方法。一是时间系统分配法,从人员岗位的工作时间、机器设备运行时间、工艺方法的控制时间等要素出发,从大到小、逐层深入,寻找和确定合理的时间,降低时间成本。二是事件优先排序法,区分重要工作和次要工作,突出工作的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三是研究员工生理和心理在工作中的变化规律,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是为现代企业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地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时间管理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实现在工作岗位上的“零适应期”。然而,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着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新生对大学以主动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不适应,部分学生可能感觉可支配课余时间较多,不会合理地计划和管理时间,学习时间约占其所有时间的40%,非学习时间约占其所有时间的60%。大二时,学生已经适应了校园的学习和生活,而部分学生都将大量的课外时间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非学习时间约占其所有时间的70%。大三时,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开始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这时他们面对学习、考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习,显得时间不够用而分身无术,非学习时间约占去所有时间的80%。
2.时间安排不均衡。部分学生学期初期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期末考试前学习时间逐渐增多,甚至开夜车、赶作业、写论文,显然学生在时间的分配上不会权衡轻重缓急。
3.职业规划不明确。有的学生急功近利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考证或参加培训,缺乏行之有效的人生目标和学习计划。
由于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珍惜和管理好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掌握大学生应有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当临近毕业时,面对招聘单位却因为缺乏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而不易就业,既使侥幸就业也很难适应企业时间管理对员工的约束,而被解聘。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校期间若掌握了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地支配课外时间,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尽可能多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增加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管理应符合企业时间管理的要求,从入学开始,就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1.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主动设计人生规划,积极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业,并将规划分解到每个学年。先以自己的专业、志向、兴趣作为人生规划的方向和动力,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进行自我评估,明确定位职业方向。
2.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大学三年的学习规划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分解到每个学年。再在本学年的学习目标里找出一个核心目标,依照目标排列重要程度,设定详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目标制定要量化,要有挑战性,由大到小,由高到低;时间分配要合理,长短结合,由远到近,要有完成目标的时限。
3.掌握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一是记录自己的时间,找到浪费时间的原因,减少无效的非学习时间。二是事件分类法。把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确定优先顺序,先做在校期间的临考复习、按期完成作业等“重要且紧急”的事,再做大学里应掌握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不做上网、聊天、玩游戏、阅读无聊小说等“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三是“二八定律”法。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出最重要的20%的事情,将主要时间花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所谓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使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它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管理和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两大部分。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是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辅导员自身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成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探讨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可以弥补我们在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缺失。切实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危机事件多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多由传染性疾病引起,在初期不易被人发现,一旦爆发,则会导致校园传播面广、危害性大。(2)治安安全类危机事件。比如学生寝室被盗、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殴打等突发危机事件。(3)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危机事件。(4)学校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危机事件。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学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追求民主,富于激情,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易于被很多敌对分子恶意散布的谣言所利用,导致高校政治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每年就业的压力剧增,在平时的学习中又还有考试、恋爱、贫富差距、升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心理矛盾、心理压抑等问题。这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学校的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宿舍、教学质量等方面疏于管理,以致引发学生的不满,却也不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没有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第四,应急机制还不完善。突发危机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判断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下寝室,进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征兆,若有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注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家庭贫困等“重点学生”。而当学生的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要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通过观察现场情况,了解事发的原因,判断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进一步的危机决策方案有个准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对学生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也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
3.2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果断决策能力
果断的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迅速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是提高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管理中较重要的一个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现场可以准确的提炼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在突发事件的慌乱场面,必须克服从众的心理、避免依赖性,无主见,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强的自信心。当然,我们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追求十全十美的措施并不太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事件的大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能成为“危机之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首先,你要将事情的经过与学校的保卫处、与后勤部门、公安、法律援助等部门进行沟通。其次,与受害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因本次的危机事件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阴影。要尽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去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服务。第三,加强与学校上级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解决的进度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也能得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协助。第四,积极让政府、社会、媒体等力量参与到危机事件的解决中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4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对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者和受害者来说,都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做好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医生。当学生面临危机事件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些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各种途径,比如QQ聊天,短信聊天等方式关心和开导学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事情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的处理工作争取了时间。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公室;管理效能;研究与实践
管理效能高低是办公工作质量、效益和效率的客观反映,是办公室队伍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面对繁重复杂的办公室工作,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办公室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是办公室工作的生命所在。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及机构建设中,民办高校始终强调成本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行政机关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地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办公室必须提高管理效能,在抓队伍、促规范、强管理、能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改革与稳定,为实现学校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
一、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性和自由性更大。民办高校办公室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更实际、更精简、更灵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正规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的认识不够。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包括很多领导在内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将办公室工作简单地定性为“打杂”,认为办公室工作无非就是收发文件、端茶递水、接打电话等低层次的事务性工作。在定岗定编的时候,办公室人员一律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之列。由于思想观念的误区,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专业特长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办公室的参谋决策、综合协调、督办、公关等重要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导致了办公室整体的工作处在低水平状态。
第二,办公室人员队伍整体偏弱。队伍偏弱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技术不高、不稳定等方面。笔者认为,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人才引进随意性比较大。由于民办高校没有事业编制,高水平、高水平的年轻人才引不进来,人才引进的标准很难确定,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结构。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某个岗位存在随时换人的情况。二是现有人才缺乏系统的培训。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多都半路出家,有些是从企业转到学校,或是从辅导员、教师队伍中选,参差不齐。出于办学成本考虑,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工作水平很难上台阶。三是待遇低,缺少激励机制。办公室属于清水衙门,工作人员就像老黄牛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工作业绩不容易显露。所以,办公室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很难上去。
第三,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管理。民办高校是近30年来才得到迅速的发展。除了办学早、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外,很多后起的民办高校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由于缺少系统的规章制度,管理不规范,民办高校办公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情况,制度的“废、改、立”相互之间没有衔接,管理文件出台的时间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院发展的保障,这需要办公室从学校和全局考虑,全面梳理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完善的制度加紧完善,加强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贯彻落实。
二、提高办公室管理效能的策略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建设一支有前瞻性、能战斗、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
扁平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具有机构精简、效率高、管理幅度大等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办公室实行的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制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民办高校办公室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灵活等特点,引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效率、效果、效益的最大化。以民办高校办公室岗位设置为例,大都以党政办合署办公为主,主任一肩挑两职,下面设文秘、行政综合、党务综合、宣传、档案管理等岗位,共2级管理层;有些规模大一些的学校,在主任下面增设主任助理或副主任一职,相比传统办公室从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到普通人员5级管理层更优化。层级压缩,精简人员,明确岗位工作目标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业务上直接接受主任或副主任指导。每年,实行轮流换岗。这样,每个岗位人员都能独当一面,成为业务能手。这对调动办公室人员积极性,提高办公室工作效能创造了条件。
(二)积极转变观念,实现工作职能创新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导向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办公室必须把自己置于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高度,主动转换观念,从传统的“等、靠、要”,奉命撰文,照章办事等低层次的事务型工作中摆脱出来,树立参谋意识、全局观念和创新工作职能,做好调研、参谋和信息服务工作,协助领导谋大事,实现从传统的交办型、事务型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转变,真正成为学校领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智囊团,从而使办公室的工作适应蓬勃发展的新形势。
(三)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办公室工作流程
一、深刻认识高校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突出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1、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高校都逐步强化了职业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而增进高校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则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且受到不同体制环境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形式建构领域,而在深度互动和互利双赢上却做得不够。为此,通过挖掘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来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便能在双赢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2、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如,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发展态势,而未能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此,通过利用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专家档案资源,便能在智力和人力支持下帮助地方产业经济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养共生环境生态
尽管高校在隶属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别,但其在具体的区域内办学,必然会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拓展高校办学空间的潜在要求下,高校管理层也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触。可见,培养环境共生的生态,对于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通过突出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便能为实现环境共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分析
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助推社会主体的发展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其根本仍在于转换高校档案管理思路,并在高校管理层的牵头下积极建立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本文以科研档案管理为视角,那么社会主体也主要指向了企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相结合,则能为企业带来知识红利。但这里也需要明确,即高校档案管理若要切实助力社会主体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进行信息重构。
2、实现社会化办学目标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突出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将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么双赢在高校这一侧便体现在,促进高校借助社会办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归因于:首先,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助力社会主体发展,进而社会主体将愿意与高校建立在教学上的深度合作;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主体间建立起基于?n案信息交互的人员往来,便能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再次,通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深度互动,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而且,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职能,构成了高校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践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以科研档案管理为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其本质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高校科研档案内容主要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已申报的专利,以及课题结题等信息为主。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且所基于的问题导向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结构相对接。因此,高校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团队,应与企业接触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然后再针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重构。
2、具体掌握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短板
在与企业进行接触时,还需要掌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或者组织架构调整的长期愿景和近期所遇困境。只有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重构,才能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供给侧优势。为此,这里就需要夯实企业一线调研的绩效。所以建议,高校应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地点分别设置在高校专业所在院系和企业方。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做保障,不仅能优化科研档案供给质量,还能引导教师建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研究方向。
3、高校多部门协同对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优势。在组织建设上,需要将专业所在院系、科研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部门纳入其中,在职能定位上则需要重点发挥院系、科研处的职能。图书馆依托自身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能力,可以为科研档案电子资源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之后所开展的档案信息线上交互活动,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报编辑部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可以为具体的科研信息提供文献梳理工作。
4、开展线上信息交互线下人员往来活动
为了实现档案社会化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这里还需要开展线上信息交互和线下人员往来的活动。不难知晓,在本文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实现其它类别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应深刻理解档案信息背后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且正是依靠了这种主体作用才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双赢目标。
总之,从时间维度来看,建立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将使高校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客户关系管理中来理解。在高校未来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还需要增强对“权变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学生公寓;节能降耗;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邓东华(1965-),男,四川绵阳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副教授;吴顺富(196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水电管理中心经理,高级技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Z20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2-02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的责任,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率先垂范。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既要遵循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般原则,还要在节约文化的传播、具备节约理念和行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在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前学校能源利用基本状况
南京工程学院主要耗能形式为电能、热电厂蒸汽和天然气。电能是学校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在学校能源消费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空调系统、热水供应、办公设备、照明、电梯、二次供水等方面。在学校全年能耗中学生公寓热水供应所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相当比例,而热水供应系统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前主要是由电热锅炉、热电厂蒸汽和燃油燃气锅炉加热产生,损耗大、效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成为制约学校节能降耗工作的瓶颈,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的引入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猛。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用能状况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服务并保证节能量或节能率,用能单位保证以节能效益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利润的能源效率改进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业务方式。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入这一模式,出台了相应的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并于2010年8月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旨在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加以大力推广。
南京工程学院的用能系统较为复杂,用能规模比较大,且用能系统新老结合,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量较大,个别设备老化较为严重。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后勤服务,由于能源专业技术和专业节能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尤其是办学资金不足,投入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有限,都是学校进一步搞好节能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此经学校相关部门的调研论证,决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推动学校节能工作,从而为创建节约型高校奠定基础。
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基本方案及优点
合同能源管理类型通常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这三种类型各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现状,决定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是将学校公寓热水供应系统采用用能整体打包,运用能源系统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节能改造,提升整个用能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了确保本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获得预期的节能效果,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厂家、学校和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并在合同签订前与能源管理公司方开展了详细的项目方案研讨工作,制订了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包括:
1.论证项目节能技改方案,评估项目节能潜力
合同签订前,学校要求能源管理公司做出合同期内将实施的主要节能技改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节能潜力进行了评估,确保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
2.界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范围
即项目边界条件,并对项目界定范围内的主要耗能设备,包括学校电锅炉以及换热器及其附属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项目界定范围内的各主要耗能设备、能量输运系统以及用能末端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保养与维修等仍由能源公司方负责,学校具有建议和监督管理权;合同期内实施的所有节能技术改造,必需在改造前出具详尽的改造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并报学校审核、批准和备案;合同期满后,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所投资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将全部归属学校。
3.确定项目能耗基准条件
为简化操作,忽视一些对项目能耗影响较小的因素,确定基准年度的学校公寓热水温度与供应时间、设备老化和自然天气条件的基准条件。当合同年度内,这些条件与基准条件相比,发生较大的改变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并约定了相应的修正方法。节能改造项目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全额投资、全权运作,并对节能改造的效果负责,学校无需承担相应风险。
4.确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分享原则和项目合同期限
为了避免合同期内每实施一单项节能技改项目,合同双方需进行烦琐的节能量测算与确认工作,同时确保学校方不承担任何风险,确定按项目合同年度核算收入总金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按照能源管理公司对项目的实际投入改造费用,对学校实际年平均用水量,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合理的收益等因素,经论证最终确定合同年限,这样,既简化了操作,又保证了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学校在无需太多投入的情况下,从项目启动起即可节省节能改造、能源消耗等费用支出,并且在合同期满后还可得到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所投入的节能设备,继续享受项目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节能收益。
5.确定项目结算方法
合同年度内对项目界定范围内消耗的水和电分别装表计量,由能源管理公司按表付费。学校则按照合同年度的合同价格支付能源管理有限公司费用。每合同年度末,合同双方根据约定的修正原则对该年度的能耗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的结果进行年度总核算。
6.明确项目管理方法
该项目运行维护由能源管理公司负责,学校派相关部门配合该系统的日常管理并协调与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学校省却对界定范围内能耗设备的节能管理。相对于自主聘请节能专家设计节能方案、采购节能设备、督导施工、聘用工程师操作维护、自行运营,合同能源托管不但避免了学校自主进行节能改造和管理带来的繁冗工作,还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且更便于学校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可快速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水平。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通过其专家团队,综合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稳定高效的节能设备进行项目整体运作,相对于学校自行寻找节能设备,分期分散进行单一节能技术改造,托管之后不但可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而且使学校能源利用整体水平提高,节能收益更有保障。
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成效
2010年5月,南京工程学院和能源管理公司正式签订了《学生宿舍热水供应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用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全面取代原供热系统。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从安全管理角度,因水、电系统分离,解决了传统电热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寒冷季节无需电辅助加热器,系统运行节能、高效、安全、可靠。
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学校基于热水供应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启动后,能源管理公司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在加强管理节能的基础上,先后已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改,组织实施了“空气源热泵系统改造”、“IC卡计量设备更换”及“IC卡计量系统升级改造”、“局部热水管路系统改造”等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试运行开始至今,系统运行稳定,节能效果良好。如东区8000学生的热供水系统改造前电热锅炉总功率近2400kw,改造后空气源热泵系统总功率为398kw,在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节约电能50%以上。
五、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对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的实践表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不但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深入挖掘学校的节能潜力,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切实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节能收益。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借助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节能技术,全面实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和深度的专业节能管理,在享受到专业化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学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加强能源消耗计量与控制,正确评估学校能源系统的现状及节能潜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祭彦加.改革·发展·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M].南京: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校内;实践教学;技能
一、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的结合;方法能力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使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 它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知识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 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在当前进行的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中,将多年来使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概念转换为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概念,尽管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除了已知的将原有的方法能力涵盖在新的概念之中外,其它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校内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构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要素以及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系统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 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能力,还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形成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应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研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我们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施工员是核心岗位,我们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分解为六大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 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力、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结构工程施工能力、屋面防水工程与施工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能力 。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表如表一所示,其中用标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
表一 核心能力以及其对应的校内实训室
(二)构建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基层施工管理典型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构建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系统化新课程体系。
(三)构建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试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CAD实训、结构识图实训、设备识图实训、钢筋工程实训、工种实训等,目的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2)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3)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进行的训练,包括典型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4)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同样也必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
总之校内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途径,脱离了实践的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能做实事的人才。
【关键词】动手操作 思维能力 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2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对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进行许多探索,成果纷呈,但也有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发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努力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有效方式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都开展了动手操作学习。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操作能力,须从培养三方面的习惯入手。
一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很多数学知识都能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二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相结合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主要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动手操作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先将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倒三次刚好可以将圆柱倒满。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
式,学生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师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 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合作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自己去剪拼,把抽象的圆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变成形象的知识。
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后,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达到社会服务领先,真正实现全方位社会服务功能,关键仍然是要建设一支体现高职特点的师资队伍。
一、从社会服务功能内涵上看对高职教师的特殊要求
各地高职院校通过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深入研究,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内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技术服务。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三是培训服务。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四是文化服务。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五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
针对构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方面,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方面,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教师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社会服务能力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所有活动,如果高职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高职院校必将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所有方面,都必须主动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要求。所以说,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社会服务要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适应社会服务上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高职教师师资力量先天发育不足――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在教学上自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服务社会了。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虽然教育主管单位提出把高职院校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增加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作为提升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一个途经。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很多教师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负担很重,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常常是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往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去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认为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特别是,学校也缺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激发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要求,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都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而是关起门来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未能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
1.增强教师主动参加实践的意识和紧迫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教师的角度说,实践教学技能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又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相对高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校企合作深入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应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工作放在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素质。在理论方面上,可以组织教师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在实践方面上,可以通过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方针,更好的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增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和紧迫感。
2.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尽快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的理想场所。在学院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加新上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升和维护原有专业实训室;积极开展实训中的新实验、新项目、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以求在校内实践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要引进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工巧匠,达到在校内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能力和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
为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加强各专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实践培训的机会,有利于其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丰富教学内容,搜集教学素材,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方式,提高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与信息;管理的建设
电子阅览室提供馆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的查询, 以及网络信息检索服务, 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电子阅览室必须不断深化、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功能引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也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信息的丰富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有助于他们学习、生活观念的更新。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集电子型文献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阅览室。高校电子阅览室是广大在校师生学习、研究、娱乐的场所,承载着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
1.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电子阅览室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光盘、网上电子文献和其他电子载体文献为目的, 向广大读者提供范围广泛的文献信息服务, 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 使图书馆能以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 能极大地满足读者对现代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1.1 多媒体网络学习功能
通过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来进行多媒体网络学习,读者使用各种多媒体光盘教学的应用软件,如多媒体英语教学、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多媒体学习光盘内容丰富,生动。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帮助下,读者可以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服务范围广泛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建立网络学习的概念,改善获得网络文学的能力。
1.2 多媒体网上教学、培训服务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培训服务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有很多种,媒体教学活动在电子阅览室设置大屏幕投影仪,实现网上教学,学术报告的收集。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开展网上培训,对学生进行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知识等。
1.3 书目信息检索服务及网络信息检索服务
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浏览、获取各种信息, 进行信息交流。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馆内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通过图书馆主页“电子资源” 可方便查询;通过“ 书目查询”读者可及时获取馆藏图书信息;通过“ 新书通报” 读者即可获得图书馆近期新入藏的图书资讯;通过“ 个性化服务”读者可以方便的从网上查阅本人的借阅、归还等信息, 并可预约借阅书刊;通过“ 好书共享” 可以向图书馆推荐教学、科研中所需要的书刊资料。
2.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想法和观点
2.1电子阅览室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读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来对文献进行访问。
由于读者的错误操作和外部的破坏,经常造成损害硬件和软件,在电子阅览室也容易感染病毒。休闲运动者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网络环境,必须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维护检测,通过还原卡保护系统,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进行防火墙设置,以防止不可预知的潜在破坏和非法入侵。在每个客户端和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定期维护,定期更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只有严格执行上述措施,才能确保整个电子阅览室、网络的正常运作。
2.2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在全国电子阅览室,贯彻中央的平台建设,支持省级平台和省级电子阅览室的基本功能。开展省级平台建设并与国家层面上实现对接,这样为了更好的构建系统的区域,和省级平台。
2.3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团队的建设,建立健全业务培训机制
建设的关键是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省级中心必须努力创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建设一个能熟练地使用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基本专业人才队伍。为了确保业务培训工作,省中心检查县图书馆人员的水平,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培训评估年度业绩评价指标情况。
2.4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
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所需的管理国家公共资源的平台。规范用户的行为,管理和监控网络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完成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背景支持,这种支持包括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业务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支持、标准规范等。
3.结论
图书馆一方面充分利用在线分享和及时性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网络资源,及时获得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学科前沿进展和最新发展信息,将网上免费学术期刊资源进行优化,集成,使其成为有序的信息资源和增加服务强度,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指导,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根据读者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更好的搜索界面,和更多的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以便读者阅读电子信息交换和共享,,继续扩大和延长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通过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和有效的集成服务,创建一个在数字化,网络化具有优势的大学图书馆。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李阳.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3):62-63.
[2] 曹美云, 曲捷.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管理[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 (4).
[3] 王岗,刘劲.关于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9(3):50-51.
>>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浅论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浅议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思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思考 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谈如何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路径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组织能力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84-86
[3]晏素芹.“青年教师导师制”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4]杨景玉.对提高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河南教育, 2011(8):5-6
1.考试依旧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依据
虽然教育评价体系已经在改革和完善,但是考试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必将长期存在。而考试评价的媒体和依托就是试卷,要使考试评价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命题这项工作,在确保命题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命题质量。
2.高中数学教师的命题现状
为了了解高中数学教师的命题现状,我校教师组织了一次我市高中数学教师命题现状的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中数学老师年龄层分布较广,教龄跨度大,有从教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也有从教多年的学校骨干和元老级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过学校级别的命题工作;只有3.5%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为得到学校的信任而从未承担过命题工作;而只有7%的教师参与过区级以上级别考试的命题工作。另一方面,在命题时,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从学校订阅的练习册和试题库中选题拼接而成,而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愿意自己改编课本题,自己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自主命题。而在命题时是否参看《考试大纲》及是否参加过命题培训时,只有5%的老师选择了是。因此,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命制试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如何凸显新课程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以及导向功能,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一线教师对命题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关于命题的相关理论学习不够,对各种题型的功能及改编试题的能力不够,所以缺乏自己的创造,这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瓶颈。
3.传统命题存在弊端
新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中国要实现从“考试大国”向“评价大国”的转变,命题问题就是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现阶段命题多依教材考教材,测试知识记忆的数量,考试反映的只是一种问与答、考与备考的关系,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是完全被动的回答问题的机器,是个完全被动的应试者。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命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1.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命题培训
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并无命题经验,因此对命题工作并不了解,参加命题培训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命题的核心内容和技巧。通过培训可以为命题奠定很好的基础。
2.认真研究高考题
高考真题是经过命题专家认真命制审核后诞生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一方面,通过研究高考题教师可以看出试题的特点;另一方面,积极研究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考查意图和知识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命题的布局及难易程度的把握,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指向性。
3.提高设计试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命题工作,对教师的命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命题者对教学内容、考试要求和设计技法非常娴熟。
4.提高改编试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取材于课本,考查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与灵活地应用。例如:辽宁理科8题、13题、14题和文科15题;安徽理科的9、17、18、19题;江苏17题;辽宁8题、13题、14题等,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影子。这也意味着很多好题都来源于改编。
5.提高创造试题的能力
创造试题对教师命题要求很高,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的基本功,对新课改有深入的理解和对教材的领悟,及对学情的深入了解。
三、提升命题能力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通过命题的体验、锻炼及培训,可以提升教师对试题的数据、条件背景、待求结论的调整能力,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从而能构建好的试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做题欲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在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机制。
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两种形式;建设实训基地。从与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联合企业合作投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在生产一线聘用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建设专业以及编写教材;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一些院校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
这些探索,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照社会发展需要,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水平,我们的探索还仅仅是初步的,特别市在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上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和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认识多停留在纸上或是口头上,真正实践起来,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氛围和环境仍未形成。第一,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没有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更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高职院校每年新聘任的专业教师主要还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很少。第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成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的基本要求,这更加助长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第三,政府没有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使企业接纳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2、动力不充足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授受,而不愿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在追求自身职业发展时必然考虑投入和收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还处在“尊重需要”的层面,只有在学历、科研上取得成绩,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与尊重,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二,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及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高校趋同,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学历、教学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却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同时,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驱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三、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此,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建立职业教师准入机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或者在取得经由权威机构认定的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其次,政府部门应运用财政和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只关注当前的经济利益,他们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创造直接利润,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因此,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全力以赴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企业非常少。政府作为优势资源的分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外部动力源的作用,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税费减免等方式,平衡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以此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帮助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
2、提升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新教师培训,重视年轻教师行业意识、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对专兼职教师实施一体化管理,将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统一编入相应的课程组,专兼职教师结对,在教学、科研合作互动中提高彼此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定期选派对口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针对高职高专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另外,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是高职院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地方,也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维护、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及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应针对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师动手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对于新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可首先派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或安排到校内实训基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与锻炼,经系部考核合格后再承担专业课堂教学工作。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或欠缺的教师,定期派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实习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综合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然要求的思想意识
职业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历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竞赛项目的管理模式方面还需要发挥创新性精神,进行不断的探索。该文主要通过找出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从管理模式出发提出创新的意见建议。
1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竞赛管理有待提升
1.1.1 竞赛项目管理组织流程存在内耗
根据正常的项目立项程序,一般是先由学校教务处转发收到的上级竞赛通知给各二级分院教务科,然后由二级分院根据情况通知有相关竞赛项目的教师申报立项。这一程序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竞赛的通知发到学校的时候离竞赛举行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对于一些临时知道自己获得参赛资格的学校,备赛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
1.1.2 管理技能不高
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从组织申报到竞赛结束后的相关统计、奖励政策兑现的整个过程,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筹划、沟通、组织、控制、协调和评价,以便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作,在技能竞赛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管理中遇到的质量、进度监控等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竞赛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1.2 大数据挖掘与运用不足
1.2.1 大数据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
江西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管理没有重视大数据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仅凭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主观判断对竞赛立项工作进行管理。从纵向看,对于历年参赛项目的多寡、报名学生的数量、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特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取得好成绩以及成绩不理想时的原因对比等数据没有做过认真的汇总和分析;从横向看,对于各个竞赛项目的参赛院校的备赛情况、学生选拔、指导教师构成、历年成绩等数据则完全没有进行挖掘和收集。
1.2.2 缺乏大数据运用管理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
大数据管理是当前比较先进和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类既精通大数据管理技术,又熟悉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非常稀缺。很多高职都是只有一名专职的竞赛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做这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工作。
1.3 绩效评价与结果优化不完善
1.3.1 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了长期的培养过程
江西很多高职存在对于竞赛结果过度看重的情况,制定的一些竞赛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中都把竞赛成绩要求列入了考核中,无形之中就疏忽了竞赛的(申报)立项、备赛、比赛成绩评价的过程的控制。常常会要求二级分院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技能竞赛中取得既定的奖,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不客观的考核方式,这往往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1.3.2 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过于片面
比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热情。但抱着竞赛结果至上的观念,教师为名次而教、学生为名次而学,成绩成了唯一的评价指标。而通常比赛成绩不能代表学院的整体水平,参加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都是个别集中训练的结果,不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
1.3.3 考评制度需要完善
江西省很多高职现有的竞赛管理办法着眼点主要放在对结果的奖惩上,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经费的充分有效利用情况基本没有涉及到。而这些其实往往对竞赛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竞赛从立项到最后的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对整个过程制定考评标准,把责任进行分担,服务进行优化,对于打造优秀的竞赛培养团队,促进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解决上述不足的创新性对策与实践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竞赛管理部门的规范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构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模式,以保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统一管理。
2.1 建立健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机制
(1)转变观念,强化技能竞赛意识。各高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把技能竞赛工作作为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技能竞赛取得成效提供前提条件。
(2)要完善管理制度。应完善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应包含技能竞赛指导思想、类别与项目、竞赛申报(立项)、竞赛培训、经费安排、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指导学生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获奖等级认定、奖励办法、院技能竞赛节等内容。
(3)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把与竞赛技能相关的课程吸纳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从而通过竞赛推动课程内容、教?W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有力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2.2 加强对技能竞赛项目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可在竞赛项目组织中增设信息中心,用以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为技能竞赛数据管理、信息分析及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思路,确定竞赛项目组织部门负责竞赛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学校技能竞赛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的模式。用数据为载体,竞赛项目组织部门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采集数据,学校领导层以完整数据作为依据进行竞赛项目的组织、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决策。这里的完整数据包括竞赛项目组织部门采集的校内数据,还包括学校竞赛管理部门采集的外部数据,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2.3 构建技能竞赛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2.3.1 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江西省各高职院校对各二级分院的技能竞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考核,学校也要对教务处和分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务处应在每年初部署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定绩效评价的时间安排、项目进度、评价标准及评价工作要求等,各二级分院按要求组织开展自我评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时间、项目概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评价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