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园体育活动论文范文

幼儿园体育活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园体育活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体育活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园语言活动 教师提问 设计策略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许多问题,如(1)提问限于教学内容的本身,价值导向较狭窄;(2)问题的表述、连接、条理不清;(3)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短,急于追求正确的答案;(4)对幼儿的回答估计不足,缺乏有效的回应。

针对教师提问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结合实践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

一、分析素材内容,学会寻找和发现问题

教师应先认真研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找素材和幼儿经验之间的结合点,再从中寻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这样做。

1.抓题眼,问文题。如故事《门铃响了》,教师可抓文题“门铃”来问:门铃响的声音是怎样的?幼儿可能会回答门铃的声音是“叮咚”、“叮咚咚”,教师接着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门铃响了,有谁会来呢?幼儿会好奇地猜想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家里来客人了”又或是“送水或是送快递的来了”。教师这样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然而,有的教师在讲故事之前喜欢用老三问,如(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2)“今天我们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3)“猜一猜故事里会有谁呢?”

这些都是无效的提问,因为没有小朋友不喜欢听故事。还有,教师一点线索都没有提供,让幼儿无从猜想。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少用叹词“呀、啊、呢”,因为这会使问题显得不简洁。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能为了问而问,问题应简洁、明了。

2.抓重点,问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针对幼儿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设计问题。

比如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当毛毛虫因为吃了很多杂乱的食物肚子疼时,可提问幼儿:毛毛虫肚子疼了,怎么办?又如故事《姜饼人》,当姜饼人在河边遇到狐狸,狐狸说要驮它过河时,可提问幼儿:姜饼人会怎样决定?姜饼人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可充分挖掘素材中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问题,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开启幼儿发散思维之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使问题有条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根据提问模式理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恰当应用。

1.知识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确定幼儿是否记住了先前所学的内容,比如故事的名字、故事中有什么人物等。这类问题是最低层次的,在教学上不能滥用。

2.理解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组织所学的知识,必须弄清它的含义,比如,看图后讲述: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3.应用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鼓励幼儿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毛毛虫星期一吃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两个梨,那么毛毛虫星期三会吃几个李子呢?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对知识的应用情况。

4.分析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帮助幼儿分析事物间的关系,进而推理出结果,比如:《犟龟》故事中,当乌龟陶陶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他还会坚持长途跋涉去参加狮王的婚礼吗?这类问题需要分析才能回答。

5.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如故事《姜饼人》中,提问幼儿:如果狐狸没有吃掉姜饼人,会怎么样?这类提问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6.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素材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故事《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活动最后可提问幼儿对巨人的评价,这是最高层次的提问。

教师应根据教学环节的进展情况,提出适宜的问题,使提问环环相扣,连接自然,由此及彼,承上启下。

三、提问后适当思考,机智有效地回应幼儿

教师提问后,要给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

1.有时需要回应,调整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小班语言活动:《奇妙的圆》,可提问: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幼儿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太阳、月亮等,这时可采取引导提问:马路上有没有圆圆的东西,汽车上有没有呢?

2.有时需要鼓励,引起幼儿对教育现象的关注,让孩子继续探究。如中班语言活动:《甜甜的棍子》,我先抓题眼——“甜甜的”问幼儿。

老师问:“什么东西是甜甜?”

幼儿答:“苹果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嗯,你说的对,有些水果是甜甜的。”(同时,教师奖励该幼儿一块糖。)

别的幼儿答:“梨也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你说的也是水果。”(这次,教师不奖励。)

大部分幼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如果他仍回答水果的话,肯定得不到奖励,于是就要积极想出不一样的答案才行,因而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散。

第2篇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第3篇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