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有制经济企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有制经济企业

第1篇

一是以大项目拉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市紧紧围绕资源转化、城市转型、体制转轨、产业转优的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机遇,咬住项目开发不松口,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手,强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今年1—5月份落实和实施投资千万元非公有制项目36个,同比增长1.1倍。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7个。分布在煤炭深加工项目10个,钢铁项目2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6个,其它工业项目8个。这些项目已投产6个,开工建设24个,处于前期6个。预计今年将有26个项目建成投产,可新增增加值13亿元,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个百分点;新增税金6200万元,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26.5个百分点。前5个月生产原煤260万吨、精煤72万吨、焦炭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48%、300%;加工大豆16万吨、水稻19.6万吨、饲料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32%和59%。从去年开始,全市开展了“双百”工程,重点推进开工建设和前期储备千万元项目100项,成功地引进了唐山建龙、天津环渤海、吉林亚泰等一批资产总量超百亿元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扩张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和实力。预计到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可达73.7亿元,同比增长30%,占地区GDP比

重的48%,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3.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税收的4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达16户,同比增长1倍。集贤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5%以上,实缴税金增长30.4%,占全市税收的8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二是以产业集聚促进结构优化。*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实施“三区”发展战略,构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建龙集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先导区,总投资40亿元,年产160万吨焦炭项目已部分投产,年产200万吨钢、100万吨铁精粉项目,预计年底投产;以阳霖集团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主导区,目前已有10户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其中同泰油脂、晨光牧业已投产,其余8户企业年内全部投产,可形成年加工大豆66万吨、水稻30万吨、玉米20万吨、肉鸡1000万只的生产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安徽省非公经济 规模 经济形态 障碍 促进 更好更快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非公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快的省份,非公经济一定高度发达。我省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截止目前,有31.9%的非公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其中已停产的占2.5%,0.3%的非公企业倒闭。同2007年相比,有41.7%的非公企业年销售收入出现下降有58.7%的非公企业销售利润出现下降。从外部因素来看,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情况不容乐观,52.5%的非公企业家认为“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是当前影响非公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1)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较高,46.7%的非公企业认为目前成本费用有所提高,12.2%的非公企业认为目前成本费用大幅提高。非公企业库存情况问题凸显,38%的非公企业库存增加,5.4%的非公企业库存大幅增加。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企业用工成本带来很大影响,33.1%的非公企业认为“劳动用工、五项保险等政策法规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较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更大。企业家反映: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一般增加20%左右,多达30%,少的也达到10%以上。

(2)流动资金依然紧缺。首先是贷款难,虽然国家已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省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也比同期大幅增长,但主要流向是国有企业和长期贷款,非公企业仍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次是企业融资成本高,银行实行浮动利率以及贷款涉及的相关担保、咨询管理费用过高。在银行难以贷到款的情况下,县级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和农村信用社借贷,月息高达3分以上,融资成本难以承受。33.1%的非公企业家认为融资成本过高。导致资金紧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部分税收占款多。如企业反映:税收征收过程不合理,产品出库后就视为销售缴税,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造成了经营困难。先征后退的措施也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在废铜冶炼行业,先由税收部门征收17%的再生资源税,三个月后再将所征税收的70%退给企业,而实际上远远超过三个月。企业还普遍反映税务部门要求企业预缴税收,增大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3)税费仍有下调空间。64.1%的非公企业认为当前企业“税负偏重”,有的企业反映在已经缴纳水利基金的情况下还要缴纳河道堤防费用,该项费用是河道受益企业交纳,灵活性很大,不少地方已经取消。有的地方征收“副食品调节基金”,并且只征收民营企业,不征收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对税费负担反映尤为强烈,根据我省房地产商会调研报告显示:在有的房地产项目里,税费占成本的42.7%,占收入的23.3%。

(4)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呈现出皖中南发展水平高,皖北发展水平低的格局。根据调查显示,在发达的中南地区,合肥75%的非公企业超负荷运行或者正常运行,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芜湖94%的非公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而北方欠发达地区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近40%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

加快我省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宽松与否、政策落实和法律执行的力度。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营造关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好政策落到实处。重点开展对非公企业治乱减负工作,重点抓好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现象的治理和查处,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体制和环境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第3篇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制定并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抓紧修改完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按照文件要求,牵头制定有关配套文件,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落实情况。加快破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尽快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尽快完成《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完善并《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跨省区或规模较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管理办法》。三是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创办小企业的政策意见》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有关文件,指导全国中小企业培训工作。

二、继续实施创业、融资、培训三大工程

(一)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工程

大力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的工作,做好创业辅导服务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创业政策,积极推动创办小企业工作的开展。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网上服务公示,促进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

(二)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创新,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

规范和扶持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建立担保业的准入制度、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加强政府对担保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在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工作的同时,合力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加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板的监管,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体系。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优化信用环境。切实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探索建立全国中小企业统一的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推动和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创新。组织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体系。积极推进并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工程。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

(三)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地开展培训,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普遍接受培训,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素质,使企业形成自主培训、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三、加强创新、信息、开拓市场三项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一)加强创新服务

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在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基本规范试点工作。

(二)加强信息服务,推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

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将建立覆盖全国的、以北京总站为龙头、以省市网站为基础、以地市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各网站间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互动,形成上下一致、形象统一的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网。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企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公用事业 “三重门”

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公用事业是指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和组织提供普遍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从广义上讲,包括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有线电视、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等。一方面,公用事业运行的低效率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介入的契机。另一方面,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一些地方进行尝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态度日益明确。2002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3年月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3月,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以“非公36条”正式出台为标志,改革取得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的政策性阶段成果。国务院法制办最新数据显示,自“非公36条”出台至2007年3月底,全国已出台相关法规、规章和文件200多件,修改或废止“限非”的规章、文件6,428件,与相关法律形成了多层次的非公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但是,几年过去了,政策的执行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非公36条”落实很难,也可以说基本没有落实。人们把政策的执行存在的障碍比喻为“三重门”:“铁门”:明文规定不允许其进入;“玻璃门”:看似透明无门,但因种种软性限制,使其只能在门口止步;“弹簧门”,费很大劲才能推开门,稍有“犯规”便被弹出门外。尽管“非公36条”的出台使横亘在非公有制经济面前的“铁门”被开得嘎嘎作响,但政策还缺少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运行细则,更何况“铁门”后面还有“玻璃门”和“弹簧门”。因此,探寻隐藏在“三重门”后面的深层障碍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超越这些障碍,就成为改革进程中的新课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规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理论界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的,一是主要集中在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寻找理论和经验支持。二是研究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问题。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能力的研究。四是对进入障碍及其对策的研究。在这方面,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萨瓦斯(2002)认为民营化的阻力有来自操作层面的障碍、法律层面的障碍以及来自工人、政府官员、商界和一般公众的反对。詹国彬(2004)强调了法规与政策问题、竞争问题、价格问题、监管问题和信用问题所产生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对的政策构想。曹淑芹(2005)指出民营化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的限制;政府职能转变的渐进性的限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私人资本自身力量的限制;政府和私人资本责任制约机制的缺失性限制和公众认同程度的限制。乔占军,董瑞婷(2006)分析了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法律、政策及体制障碍、腐败与私人垄断、公平性及公共责任缺失带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党辉(2007)提出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角色、功能的合理定位问题,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公用事业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关系。具体途径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建立独立管制机构以实现政企分离、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制程序的法治化。已有文献对“进入”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对所有产业的具有的共性,但这些往往是表面上的障碍。针对不同的产业,还有其由产业特性所决定的独特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是深层次的,人们对此常常缺乏深入的分析。

(一)公用事业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

1、自然垄断性。一方面,公用事业具有的网络传输系统(又称网络产业)导致的显著规模经济性,即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是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因此,这种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由少数企业提供服务比多家企业提供更有效率,甚至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另~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如自来水的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两家以上企业生产,成本更低。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网络提供的传输服务可替代程度低,网络建设在经济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障碍。

2、公益性。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最终消费品,它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不仅关系到其他生产者成本状况,还关系到能否正常、稳定±世组织生产活动。多数公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相当大的外在效益。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要求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为充足的数量向社会稳定安全地提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增加。而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本身是难以自动满足公益性目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较高的价格、相对较低的数量提供劣质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政府还要防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往往在市场结构、市场准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公用事业进行规制。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和益的需要,并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其

垄断地位谋取高额利润,损害公众利益。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必然涉及到相关的利益群体。比如政府官员会担心权利范围的缩小、地位下降、特权丧失以及利用规制者的身份而寻租;国有在位企业希望保持在政府保护下无竞争的市场上获取利润和补贴。职工担心民营化后工资减少、福利减少、工作量增加、工作没保障、裁员等;消费者往往出于对民营化后的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担心等产生各种进入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形成的利益重新分配和产业特征的结合必然会形成下述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在利益调整中得到较好的解决,就会形成进入的深层障碍。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1、自然垄断性产生的垄断行为与公益性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而自然垄断又使得垄断企业或制定垄断价格或降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公益性的要求。通常,政府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选择:国有化和民营化与规制。前者是把存在市场失灵的公用事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直接拥有并控制企业,并以极低廉的价格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向公众收取服务的价格不足以弥补生产的边际成本,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由于国家财政负担原因,又导致对公用事业投资不足,而投资难以为继又造成公用事业缺乏创新,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准。同时,由于对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经营,造成产权不清晰而直接影响其经营效率。后者是公用事业由私人企业负责经营,由于私人企业取得公用事业的产权后,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政府要对其价格、数量等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然而,这种方式经常会产生政府被厂商“俘虏”的弊端,导致规制有效性的降低。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某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缓解了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如公用事业某些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持续上涨问题,“化公为私、中饱私囊”的腐败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官员更迭和食言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问题、民营化后引起的企业短期行为和在特定条件下对政府的要挟行为等。如何看待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利弊得失成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观念上的深层障碍。

2、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的矛盾要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能否实现其目标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实现规制目标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古典政治学家强调执行法律、维护社会以及政治的自由、更好的福利是政府的目标,公利性自始至终是政府的属性和政府发展的基本逻辑。但现代经济学家从“经济人”概念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他们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体看待,认为政府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属性。事实上,政府具有公利性和自利性双重属性,公利性是其本质属性,自利性是其从属属性,单纯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或者颠倒主从属性的关系都是有害的。一方面,政府官员的公共身份,要求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为公众谋福利,努力做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是政府“公利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作为利己主义的个人,难免会在公务活动中追逐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公用事业民营化就是对原有的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垄断格局的打破,这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公用事业民营化对自己的利弊。甚至会出现某些政府官员为既得利益故意破坏或阻挠民营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掌握着许多涉及企业利益的权力:在企业取得经营权之前,政府拥有国有资产转让、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招投标等程序中的权力;而企业在取得经营权之后,政府还拥有对公共物品价格、质量进行核定和规范的管制权力。政府如何在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过程中,抵制权力寻租的诱惑,杜绝腐败是其面临的又一难题。如果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不能通过制度建设得到较好的解决,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就会以各种表现形式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的利益上的深层障碍。

3、网络性要求的纵向一体化对竞争的妨碍与纵向分离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损害之间的矛盾

公用事业具有特殊的纵向关系。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必须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但纵向一体化经营不利于竞争的开展。对公用事业特定产业的网络,总是既有自然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业务,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属于竞争性业务,通常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控制。非网络环节属于竞争性业务,可以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生产和经营,着力营造多元投资主体、多家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可以对市场结构进行重组,即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具有绝对市场垄断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分离政策。由一家企业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由若干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这有利于促进竞争,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公用事业的网络通常存在多环节(多业务)的垂直供应链结构,在整个垂直供应链中,网络性业务是最基本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必须通过网络性业务领域才能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网络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多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的状况下,竞争性业务的经营者必须通过单向接入,使用垄断企业的网络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明显存在网络瓶颈问题。以上往往会成为竞争和垄断的技术取舍以及在位企业防止民营企业进入设置的技术上的深层障碍。

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深层障碍的突破

(一)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要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改革,民营化、有效竞争和规制改革要协调发展。防止过度强调民营化改革、或只强调放松规制而忽视它们之间协调发展作用的做法。协调发展可以减少观念上的阻力。同时解决在“进入”的环节、程度、方式等不当带来的阻力。

(二)重塑政府规制体系,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我国规制机构设置的方向应为独立规制机构模式,以解决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利益联系,解决垄断企业对公众的利益侵蚀、寻租导致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产生;颁布有关规制法规,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防止政府更迭、官员食言所产生的政府信用问题、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等导致的利益分配上的阻力。

(三)实施不对称性规制。打破行政垄断、实施产业重组,实现有效竞争,减少国有在位企业实施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及战略性进入壁垒所形成的进入障碍。要在纵向分离中实施不对称规制措施,尤其要强化接入价格规制和接入方式的选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在位企业制造的技术上的阻力。

第5篇

关键词:国有经济控制力 量化指标 比较研究

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

国有经济控制力,简单地说是指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配、引导和支撑能力;具体说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中处于支配地位,规定、主宰和支配它们的运行秩序与发展方向,进而主宰和支配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向、秩序、速度、规模的实力与能力。在这个多元经济所构筑的经济体系中,国有经济已不再充当过去“一统天下”的垄断者角色,而是逐步转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控制性力量。这不仅体现在国有经济在数量和比重上的必要保证,而且体现在国有经济的合理分布与竞争力上。没有国有经济在分布上的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仅仅靠数量、比重的优势,其支配地位和控制力是不可靠的。

二、各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与比较

我们选取5个能够反映工业企业总体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的指标: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相对应的5个用来评价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指标为:国有经济单位工业增加值在行业中的贡献度X1、国有经济单位资产总计在行业中的比重X2、国有经济单位所有者权益在行业中的比重X3、国有经济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在行业中的比重X4、国有经济单位利润总额在行业中的比重X5,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所用数据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行业数据包括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对上述5个指标采用等权重法计算。各行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为:

Yi=(xli+X2i+X3i+X4i+X5i)/5

按上式对下表中涉及的39个工业行业进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所得结果如下:

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于0.5,说明国有经济处于绝对控制地位,非国有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则说明该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力不足。由表所得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全国总体国有经济控制力约为41.11%。并未达到50%,但41.11%也基本可以保证国有经济成分的控制力大于其他各种单一类型的非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所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于50%的行业有9个,他们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更是达到了99%的绝对控制,基本完全垄断了这两个行业。

除烟草制品业以外,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这些行业都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必须在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投资大但回报也很稳定,而且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由国有经济垄断或控股经营,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利益。烟草制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该行业与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应主要由国有经济控制经营。

(三)国有经济控制力小于50%的行业有30个,主要集中于食品、餐饮、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分布特点是单位数量较多、分布面广、效益与其它非国有中小企业相比较差,一般竞争性行业大多数对资金、技术等的要求不高,进入壁垒较低,规模优势不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很大,因而更适合中小型的非国有经济经营,这些行业并不需要国有经济的过多介入,国有经济控制力也理应相对较低,像饮料制造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达到了30.85%,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偏高,有待进一步调整。

另外,矿产资源采选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低于50%是不合理的,有待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尤其是珍稀自然资源采掘业,如贵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以及具有放射性和剧毒等的矿产资源开采业。这些行业或因资源非常稀缺因而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或对人民生命和自然环境极具危险性,应主要由国有经济控制经营。

第6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我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五十万六千四百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870家,占总数的3。3%,小型企业有482518家,占总数的95。3%。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同其它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规模结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趋向大中型化的特征。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共有86982家,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7%,其中大型企业有4946家,占我国全部大型工业企业总数的70%,中型企业有10817家,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数的64%,小型企业有71219家,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数的14%。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同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比较,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构成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体,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从工业产值方面进行考察,1996年,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27289亿元,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3%,其中国有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1728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5%,占我国全部大型企业总产值的69%,国有中型企业的总产值为522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3%,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产值的54%,国有小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77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产值的16。7%。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8742亿元,占我国全部工业企业创造增加值的48%,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3%,占全部大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76%,国有中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57。8%,国有小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17。6%。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为在我国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而且更为明显地体现在创造的增加值方面,包括职工工资、社会福利、资本积累和上缴利税等,国有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明显超过其创造的产值比重,不仅体现了国有企业对全社会的巨大贡献,而且也体现了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相比之下,我国集体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96年占全国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和28%,股份制经济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和%5。2%,外商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49%和8。5%,港澳台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32%,除股份制企业的创造增加值比重,与产值比重大体持平之外,集体、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均明显低于其产值所占的比重。①

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进行比较分析。1995年,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大型企业的比重为73%,三资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11%,集体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为8。2%,其中乡镇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3。3%;国有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中型企业的比重为66%,三资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7。8%,集体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21%,其中乡镇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8。5%;国有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1%和69%,中型企业分别占20%和16%,小型企业分别占18%和14%;三资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27%和32%,中型企业分别占9。6%和8。7%,小型企业分别占63%和58%;集体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2和6。3%,中型企业分别占13。6%和12。7%,小型企业分别占80%和81%;乡镇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4。6%和4。8%,中型企业分别占10。4%和9。9%,小型企业分别占85%和85%。从上述数据中可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集中程度和规模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它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集体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较低,主要因大批乡镇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较小,城镇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高于乡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则介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②

二、“二元”分化趋势及负面影响

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是,其规模经济水平和生产集中程度,同西方工业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英、美等国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般呈现企业规模大型化和生产集中化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生产集中程度趋向分散化的态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有许多的经济原因,其中包括乡镇、私人、三资企业的迅猛增长,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从93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工业规模结构小型化和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加剧,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均面临严重困难,其它各类企业的亏损面也呈扩大趋势,私人、乡镇、三资企业集中进入的产业,多属于所需投资较少和企业规模较小的领域,特别是生产过剩的轻纺、家电制造行业,从而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负效应,包括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状况不断恶化,职工下岗大幅度增长影响社会稳定,银行债权和政府税源遭受重大损失,等等。因此,对于企业的规模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种种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来龙去脉以及治理对策。

解放前,我国的私人企业的资本积累速度很慢,难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期间,我国利用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大规模工业企业,大大提高了许多行业的生产集中程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八十年代,我国推行了改革搞活和结构调整政策,乡镇、个体和外资企业迅速增长,工业的规模结构开始呈现小型化趋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71年的51%,逐渐下降到1986年的42%。有人认为上述趋势不符合西方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应该采取组建大企业集团等措施加以纠正。实际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上述规模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工业化早期,私人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而生产分散,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工业化历程,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才达到很高的程度。我国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业,有利于利用规模经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资源利用过于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经济,因此,工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存在某些合理性,有利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八十年代,我国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的同时,各类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仍不断扩大,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从1981至1987年,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96倍,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29倍;化工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26倍,机械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2。34倍,建材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46倍,纺织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16倍。

第7篇

关键词 施工阶段 工程造价 经济效益

一、施工准备

认真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到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办理好各项开工手续,严格执行建筑市场的有关规定,一定要杜绝“三边”工程。施工单位要制订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整的施工图预算,合理地安排人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尽量减少因协调不利而造成的停工、误工现象,避免因此造成的损失。

二、材料价格的控制

由于目前建筑材料市场开放搞活,材料价格浮动较大,特别是装饰材料,市场价格五花八门,质价不符,如不认真加强管理,很容易发生以次充好,以低价买入材料、以高价进入预算的现象,不但增加了工程造价,更重要的是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材料采购方面要加强管理,控制质价不符的低劣材料进入现场。另外,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就近采购材料,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实质上控制工程造价。加强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计划管理,减少库存。项目开工前向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的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程预算、设计变更及调整的预算,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计划,作为动态供料的依据;根据施工图纸、施工进度,在加工周期允许时间内提出加工、制作采购计划,作为供应部门组织加工和现场送货的依据;按月材料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改进材料供应。同时,要定期对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使库存量达到最少,减少积压、浪费;工程结束后,库存盘点应为零。

2.强化采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是材料物资供应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采购过程中要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取优舍劣,减少采购成本。同时,还要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大量、大额度的采购与厂家联系,直接采购;推行材料的招标制度,增加采购的透明度。

3.强化仓储管理,实施总控制。进库的材料根据合同、设计文件、有关标准等进行验收入库,建立台账,现场的材料必须防火、防盗、防雨、防变质、防损坏,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要位置正确,保管处理得当,符合堆放、保管制度,日清月结,账物相符,用料实行定额发放,以预算用料总控制。

4.强化材料管理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按材料计划合理用料;是否严格执行配合比;是否认真执行领发料手续;是否做到谁用谁清,料净场地清;是否按要求保管材料;是否按规定货比三家采购材料。

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工期控制造价

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施工工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要合理地制定施工计划,科学地确定工期,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之一。工期太长或太短,都会使施工的投入加大,使工程的造价上升。科学合理地控制工期,能使工程建设的人力、材料和其他各项资金的投入降低。

四、加强预算、结算的审核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审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的依据。因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审计部门等,都十分关注竣工结算的审核把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核对合同条款。首先,应该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要做到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其次,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合格和优惠条款等,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若发现合同开口或有漏洞,应请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认真研究,明确结算要求。

2.检查隐蔽验收记录。所有隐蔽工程均需进行验收,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进行审核,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3.落实设计变更签证。设计修改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字。重大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

4.按图纸核实工程量。竣工结算的工程量应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核算,并按国家统一规定和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

5.认真核实单价。结算单价应按现行的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确定,不得违背。

6.注意各项费用计取。

第8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优质服务;重要意义;现状;改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46-01

优质的服务就是在电力营销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因此,供电企业有必要强化电力营销工作,利用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来更好地满足电力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为供电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强化供电企业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强化优质服务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责任。供电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供电企业要维护好整个电网的稳定,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更要承担经济建设的责任。供电企业不能只是注重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供电企业要注重增加服务的成本来改善社会整体的竞争环境,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优质化的服务。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所承担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这些责任的重要的保证。

1.2 强化优质服务有助于创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在营销理念中,优质化服务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对内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的形象。优质服务是企业最重要的形象,关系着供电企业营销的成果和效益。优质的服务不仅能够为供电企业赢得用户,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1.3 强化优质服务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供电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的通行证。强化优势服务是实现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供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减少电网的事故,降低供电企业的成本,增加电力供应的安全系数,提高电力供应的质量。这些要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2、供电企业优质服务现状

2.1 优质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服务手段比较落后,在整个服务流中并没有体现出智能化,这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从市场来看,也缺乏竞争力,无形中增加了客户的用电成本,也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

2.2 优质服务制度不够完善。从供电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多的是注重电力营销工作,忽略了电力客户的真正需求,忽视了自身的服务理念,降低了服务质量。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开展供电工作,没有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制定合理的服务制度,导致电力营销服务一直处在一个低效率的局面。

2.3 优质服务团队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供电企业在服务团队的建设上还较为落后,大多还停留在服务意识的培养上,而没有相应的专业化培训。从电力营销服务上来说,服务意识是一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服务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在了解客户需求后,要懂得将客户的需求和电力营销服务项目进行结合,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准确的记录客户用电信息,从而促进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不断上升。

2.4 优质服务的理念缺乏创新。在持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供电企业对于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是很重视,致使电力员工对优质服务的理念认识不强或者认识存在局限性,很多的员工甚至不能理解优质服务和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多的员工对优质服务目的性不明确,上级布置怎么做就怎么做,被动的去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导致在服务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3、提升供电企业优质服务的改善途径

3.1 强化电力营销服务监督制度。强化电力营销监督制度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人员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①供电企业加强对电力营销服务团队人员的管理,并根据一线服务人员的业务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②供电企业还要在内部建立审查制度,定期对服务情况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服务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改善,保证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③对业绩较好以及用户反馈较好的企业营销职员,要给予其鼓励和经济奖励。④在监督中还要注重对售后服务的监督,提升优质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3.2 创新供电企业优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电力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核心所在,也是消费者选择企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种大背景下,供电企业必须创新优质服务意识,强化企业人员的服务观念,调整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争取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为其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服务。同时,还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鼓励员工进行主动服务,从而实现供电企业从被动服务向主动优质服务方向转变,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力求占领电力市场的有利地位。

3.3 完善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能快速的给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能更快的了解客户在用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电业务咨询和投诉问题,实现客户全过程快速服务。因此,在实际的营销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完善营销服务管理控制系统。①企业各部门应该掌握实际的营销管理情况,对于出现的营销服务管理问题进行解决措施解决,建立完善的营销服务管理控制信息系统。②努力地注重对于供电企业各个产品阶段的营销管理,包括设计、使用、损失、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③对于出现的企业营销服务管理问题,企业应该追究质量问题出现的责任以及原因,建立完善的营销服务管理事故奖惩机制,保证供电企业营销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加强电力营销优质服务队伍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供电企业应强化优质服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电力营销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①电力营销需要提高信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确保信息反映的及时性和灵敏性。通过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的监控力度,来有效的提升营销决策水平,利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策略来为市场提供可靠的信息,确保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②随着供电企业科技含量的增加,企业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快高级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工作,通过培养懂经营、懂技术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企业人才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电力营销优质服务队伍的建设。

3.5 规范电力营销优质服务流程。①供电企业细化营业厅的服务准则,可以细化为门迎流程、客户分流引导流程、服务咨询流程、业务接待办理流程、投诉处理流程、宣传流程、客户体验流程和应急处理流程。②注重流程跟踪问责制。在客户进门后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跟踪处理,及时处理客户在办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小到用户更名,大到商业楼供电申请等全程必须要有人跟踪并加以正确指导,这是为了避免客户在办理业务中发生流程终止或者停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把这些意见统一归纳,在供电企业中进行分析,提出更好更有效的优质服务方案,提升企业的信任度。

4、结束语

供电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社会竞争力,更快的占领市场,则应该优先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对服务的管理。强化优质服务有效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供电企业必须以服务质量为核心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规划工作,争取以更好的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彦奎.谈谈提高电力优质服务水平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斯加.提高电力服务营销与电力优质服务策略[J].民营科技,2012(03).

第9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企业在拥有生产经营白之时,企业白身应充分认识到这种白中理应包涵企业职教自,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时还必须将企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列入企业经营计划之中,直接有效地为生产经营服务。因为企业职教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质量、企业人才素质、企业发展后劲。然而现实情况则不尽其然,目前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不断萎缩,陷入招生不足数、人才市场储备乏力.办学缺乏后劲的困境。就其原因,本人认为七要有如下几方而的思考:

1企业职业教育的现状

a.企业职业教育改革落后于企业经营机制攻革。目前,企业生产经营、劳动用工制度、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己达到了一定程度,而企业职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企业领导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将其视为企业后继发展的动力源、没有将技工教育视为企业生存的补给线,还停留在一种计划经济状况卜的办学模式,视技校为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的跳板或为职工子女解决读书的一个场地,视职教培训为富余人员待岗的“收容所”的水平上。b.企业职教中心不完善.企业师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目前,企业职教条块较多,各占一角,没有形成一种职教培训的合力,这己不是个别企业存在的现实。生产单位搞培训,管洲部门办培训.而真正投资巨大己初具规模的企业培训基地一一技工学校,其潜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则仅招一些初中毕业生办几个教学班,大量师资力量、实习设备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结果造成企业职教与培训各自为阵,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质量与投入比例自然也就大打折扣。c.企业技校办学自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职教与企业效益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有机结合。企业以生产经营、出产品争汝益为中心是十分正确的,但把技工教育与生产经营效益脱钩是十分错误的。企业效益靠人来实现,而人的素质靠教育来提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不可能有高效益的企业。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到了具体问题时往往就不能保证教育的投入。如企业技校招生自主、人才市场的建立还在理论研究阶段,师资流动的政策几乎是一张空白纸。d.企业技校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备等矛盾口见突出,已而临办学危机。a).国家对企业办学的鼓励政策不完善,也不配套;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不按政策办事也挫伤了企业办学积极性,加上企业效益不佳及产亚结构调整,富余人员大量出现,企业技佼毕业生靠企业自身消化已不可能。匕).传统就业观的束缚,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把子女就业视为企业应尽义务。c).技佼生游索质偏低,专业素养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加上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以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与企业的需求距离尚远,难以推向市场。d).各种办学形式无序的出现,引发“生源大战”。这种竞争不是素质的竞争,仅限于数量的竞争,自然其质量就无法保证而劳动力市场预测与信息滞后,片而追求文凭之风仍具相当市场,使得技校生源流失严重。).社会人才市场欠完备;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分企业短视行为,对品学兼优学生缺乏政策上的保障,导致学生对学校抓质量采取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予,致使技工教育质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所有制因子分析差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第11篇

关键词:厂区绿化景观设计 企业文化

1 项目概况

徐州徐工租赁有限公司位于徐州市金山桥技术开发区,是徐工集团的下属公司,以租赁工程机械为主要业务。场地依山而立,厂区内高差层次比较丰富。厂区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规划设计绿化面积约9500平方米。厂区大门朝北,主要分为北区的办公和营业区域、中区的职工宿舍和食堂、南区的生产和维修车间。

2 设计指导思想

对于厂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体现务实的企业精神面貌和企业作风为目标,设计手法简洁,大方,力显大气、效率,秉承公司“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对厂区进行景观环境的改造,创造一个整齐有序,简洁现代的园林化厂区,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3 设计原则

3.1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

厂区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资源,使厂区优势发到最大。徐工租赁公司依山而建,所以厂区地形丰富,高差明显,现状地形大致分为五个层次,现状中高差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台阶、坡道和垂直挡墙来消化的。景观效果生硬、不美观。对厂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高程,对地形进行合理改造,在做到厂区和山体的相对融合的情况下,使其丰富的景观层次得以发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在设计中对于大部分高差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变垂直挡墙为自然坡地,用 “微地形”的设计手法来处理高差问题,这样不仅生态效益高,而且景观效果好。例如篮球场西边的处理,这一部分是厂区和山体相交的地方,山体边坡岩石,生态效益低下,通过稍加的自然拉坡和恢复植被绿化,可使厂区和山体之间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如图一)

在对场地资源的利用方面,设计中重新规划篮球场周边场地,在篮球场旁边空地中设置健身设施和一些休息设施,并且把多余水泥路面换成绿地,并对地形进行拉坡处理,增加运动场生态效益的同时丰富其使用功能。

3.2注重文化发掘,弘扬企业形象

在规划设计中厂区中的景点均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设计核心,体现企业文化,弘扬公司忠诚信用,踏实上进的企业形象。如营业厅树阵广场,设计以 “T”字形的玻璃铺装道路为切入点,不仅满足行人交通的便捷,而且与营业厅玻璃幕墙的建筑形式相搭配。同时在玻璃铺装下安插以徐工机械主色调为元素而设计的大小不同的的黄、蓝、白三种色块,并在上面雕刻“山西、山东、上海”等各省份和主要城市的名字,一方面取“笑迎八方宾朋”之意,另一方面用隐晦的表达方式引导顾客的感官体验。广场上的铺装和树池的形式采用三角形和六棱形,元素取自于徐工的标志,起到对企业形象的烘托作用。(如图二)

3.3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

植物的配置设计,达到四季都有景可赏的景观效果同时主要选用本土植物为主要树种。春季以赏花为主,如樱花、垂丝海棠、迎春、云南黄馨、紫藤花;夏季以黄菖蒲、再励花等水生植物和高大乔木为主,不仅可赏花而且可以遮阴;秋季大多落叶植物的叶子开始变色,如金黄色的银杏、火红的乌桕、红枫、榉树等,所以秋季以观叶植物为主;冬季则赏梅,配以大量常绿树种为背景,使冬季的景观效果同样不会太单调。

5 总体布局

厂区规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包括入口浮雕景墙、营业厅前广场、停车场和中心水景。这一部分为外向型设计,各景点以展示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为主,以提高企业形象为主要目的。例如以机械展示为主题的浮雕景墙;以企业标志和机械主色调为元素而设计的营业厅前广场;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中心水景。另一部分包括宿舍楼北花园、如意园、篮球场、蕴园和后厂休息区。这部分为内向型设计,以服务企业员工为主要目的,为员工们提供一个集工作、食、宿、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生活环境。主要景点介绍:

5.1中心水景区

此区域位于厂区大门的正前方,地理位置优越。但场地现状设计不合理,台阶上升面较高,踏面较窄,而且三十多个台阶中间没有休息平台,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在新的设计中首先解决台阶高差问题,在台阶中间加入一个大的平台,并堆置片石假山,在给予人们爬阶舒适感的同时,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而在两侧台阶的中间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在坡面上运用跌水和石雕艺术,从徐工企业宗旨和员工准则中提取“忠、诚、信、用、艰、苦、奋、斗”等字样,雕刻于大小不等的方形石块中,并覆盖缓缓的水流,以此烘托出徐工租赁公司“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达到厂区景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设计要求。(如图三)

5.2 如意园

主要是运用“如意”和“碧玉”两个元素来进行平面布局和造景。寓意为象征企业吉祥如意、欣欣向荣。在设计中通过梳理园路使篮球场、如意园和工人活动中心贯穿起来,达到各功能区便捷的使用。并在园中置入花架、雕塑、小桥、汀步、座椅等景观小品,来丰富场地趣味性。

5.3蕴园

蕴园的设计中首先解决的是现状的高差问题,该地块东侧为车行坡道,坡道的南端高差最大,有五米高的挡土墙,北端有一米高的挡土墙。在设计中采用把北端高差不大的挡土墙全部打掉,进行拉坡处理,换以缓坡草坪;因为考虑到南端高差较大,选择适当降低挡墙高度,换以自然叠石,并用垂直绿化进行覆盖。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厂区地形,合理解决了高差问题,而且保留了场地丰富景观层次的优势。在设计手法上主要运用“盆景”的造景手法,把“盆景”镶嵌在铺装、以及铺装和道路围合的绿地中。这样做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行人的观赏性,办公楼内高视点的欣赏性,以及园内近距离的游赏性。

6 小结

第12篇

[关键词] 并购 利益博弈 陷阱分析

序言

自从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虽然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比重只占其在华投资的2%左右。但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龙头企业,却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凯雷并购徐工集团这个典型的跨国并购案例,并拓展到一般的跨国公司并购我国国有龙头企业的经济事件的分析。

一、案例背景

徐工机械公司于2004年面向海内外拟出让85%股权的出让公告。2006年10月,徐工集团与凯雷集团签订有关协议,将双方由2005年10月协议确定的15%对85%的合资控股比例,调整为50%对50%。2007年3月16日,由于多方妥协,最后美国凯雷仅收购了徐工集团45%的股权。

二、博弈过程及结果

跨国公司成功并购国有企业的背后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以往对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的博弈分析都忽略了地方政府的参与,此模型同时引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两个参与者,原因在于:其一,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资金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立和谐社会等,但收入方面,除了正常税收外,卖地的收入基本上被卡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肯定有从国有资产上套现一部分资金出来的动力。其二,地方政府既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要保持对并购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本模型分析的国有企业不包括中央直属国有企业。以凯雷基金对徐工集团并购为例,其动态博弈如下:

参与者:凯雷基金,地方政府,徐工集团,中央政府

博弈顺序:

凯雷基金制定并购徐工集团的战略

1.地方政府有两个选项:允许和不允许

2.若地方政府不允许,则徐工集团无从谈起合作与否的问题

3.若地方政府允许,则徐工集团有两种策略:不合作和同意被并购

4.若徐工集团选择不合作,中央政府就不必担忧领头羊企业被并购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安全问题

5.若徐工集团同意被并购,中央政府则面临两个选项:不批准和有条件批准

6.若中央政府没有批准,徐工集团则可能损失壮大企业的机会,凯雷基金则损失了中国市场,地方政府则损失增加财政收入,增添政绩的机会。

若中央政府有条件批准,中国的经济安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保护,地方政府也实现了其大力支持并购的初衷,徐工集团也能得到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雄厚资金的注入,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目标,凯雷基金也能实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支付分析:

中央政府担心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面临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

凯雷基金若并购成功,一方面成功进入中国市场,获得国有企业品牌及销售渠道,甚至垄断机械行业,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必须支付高昂的并购费用。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地方企业与外资并购,它有三方面的动机:一是为了实现招商引资的政绩,二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三是为了尽可能丢掉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的包袱。

徐工集团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国外资本,但它也面临自主品牌丢失及被杠杆收购的风险。

博弈树分析:

支付数值顺序(中央政府,徐工集团,凯雷基金,地方政府)

U1:表示并购未成功,中央政府所获得的效用。

U2:表示并购成功,徐工集团所获得的效用。

U3:表示并购成功,凯雷基金所获得的效用。

U4:表示并购成功,地方政府所获得的效用。

U1°:表示并购成功,中央政府所获得的效用。

所有带负号的,表示参与方所获得的负效用。

对该博弈树的解析:这四方参与者中,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其他三方面却面临着“不合作”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例如凯雷基金如遭到不合作,它会失去押金和中国市场;徐工集团“不合作”则有失去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的机会;而地方政府“不合作”则失去引进外资,增加财政收入突显政绩的机会;但是如果这三方参与者都选择“合作”,则这些机会成本几乎没有或很少。

从上述博弈树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方都期望并购朝效用最大的方向发展,所以徐工集团和江苏地方政府的态度都很积极,期望分别获得最大效用U2,U4。凯雷基金也做出了让步,不再期望绝对控股,获得的效用为U3. 中央政府在U1 和U1°之间进行选择,所有博弈的核心在于中央政府的选择,即是选择获得效用U1,还是获得效用U1°,中央政府最终会选择有条件批准,因为期望效用U1°可能比U1要大。

三、陷阱分析

凯雷收购徐工是一个典型案例,可作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参考。虽然与国外企业和基金并购有助于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我国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以及国际性经营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外商利用恶意并购,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掠夺我国经济发展成果。

下面我们就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可能存在的陷阱进行分析:

第一,杠杆收购。利用杠杆收购原理,外资并购企业本身只需要支付很少部分的资金收购我国有企业,然后以国有企业的资产作担保,向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借入过渡性贷款,或者向投资者发行高息垃圾债券。并购方只需要付出10%~30%甚至更少比例的自有资金就能完成对我国有企业的收购。稍微懂得财务的人都知道,由于这些高债务的利息往往较高,一旦并购后企业的预期利润下降,就会迫使并购的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和股价市场价值下跌。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必然会使贷出资金收购的债权人保持警觉,要求受偿。而收购公司不负担投资义务,所以贷出资金收购的债权人便会要求做了担保的被收购了的目标公司偿还债务。而这些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美国跨国并购中便显得非常明显,它们都具有巨大的财务和成本风险。

第二,人为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同时还要防止国有企业在并购过程的内部人操作。跨国公司利用与国有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故意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缺乏专业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所以对国有资产的价值的评估往往不准确。而无形资产,像专有技术,商标,品牌声誉及公司形象等,一般却没有列入评估范围之内,这往往会低估一些良好的国有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即将被收购,也就意味这新的人动。而作为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业不得不为自己将来的位置考虑,故而容易答应跨国公司的低价收购要求,从而做出内部人故意压低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

第三,限制国有品牌,将国有企业变为外国品牌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在我国国有企业引进外国投资者时,往往只关心并购是否会成功。而对于并购成功后的问题,则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尤其是自有品牌的保护。相反,外资借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利用国有企业现有的销售渠道将外国品牌打入中国市场,对于我国国有企业品牌则是从限制到抛弃,从而重新建立其自身的品牌,这无疑会造成国有企业自主品牌的流失,“活力28”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昔日的“名牌”企业如今却成为了德国美洁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第四,签约故意留下漏洞。由于跨国公司深谙跨国并购运作,往往会在签订并购合约的时候,留下以后伺机吞并整个目标公司的陷阱。而我国企业对于这样的陷阱条款在在签订合同时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合同某些条款存在的陷阱。眼下达能与娃哈哈的纠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亚洲金融危机时,达能在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其中一款称“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要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而这一致命的条款,引发了今年的强行收购风波。

四、总结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这是一股巨大的国际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阻止,我国也不例外。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处理跨国并购的经验,然后结合我国国情,来成功应对跨国并购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冲击。在一系列的跨国并购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其背后所隐含的多方博弈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利陷阱,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跨国并购风云。

参考文献:

[1]史冬元:论杠杆收购及其风险防范.商业经济,2005, 6

[2]王佑元陈昌焕刘秀峰徐勇:外资并购:利用外资和外资利用―活力28外资并购案调查. 武汉金融,2006,12

[3]王海梅:利益博弈与政策制定――以外资并购规定出台为脚本的解读. 当代经济,2006,12

第13篇

    为了缓解集体企业职工福利基金不足、医药费超支严重的矛盾,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协调和规范工资基数计算口径,现决定将集体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和计提职工福利基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的工资基数等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具体通知如下:

    一、1985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定发给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各种副食品价格补贴,其中由企业福利基金负担的部分全部改为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二、按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费,由原来的按企业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和列入成本的奖金后余额的11%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

    三、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由原来的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后余额的1.5%以内据实列支,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

    四、列入成本的工会经费由原来的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后余额的2%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

第14篇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是用来制约人们行为的一个框架,它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就必须要完善自身经营的各项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稳健快速的发展。

一、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环境

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是构建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前提,只有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保证企业稳定有序发展。我公司即江苏高速公路石油发展有限公司自2002年2月成立以来,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环境,严格规范会计工作,完善收支分配、经营指标等各个环节,事实证明,这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构建,同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收益。

二、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

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日常经营中,我公司力争在注重效益的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遵循诚信原则以及公平竞争原则,提倡员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从而确保公司稳定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公司分别经营了京沪高速、沿海高速、连徐高速等江苏省境内多条高速公路沿线64个服务区加油站,基于我公司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日常经营中公司充分体现和宣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从而深入到每一位客户的心中。在制度经济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基础,只有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诚信可靠。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都决定着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公司致力于全面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由此为公司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效益。成立初期,我公司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公司人数的8%左右,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在之后的经营中,公司一直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迄今为止,公司员工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就财务审计部门而言,从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一名会计师,到现在拥有一名高级会计师,四名会计师以及一名审计师,公司不断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了公司经营的健康有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会不断致力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内部和谐制度的构建。

四、建立会计监督机制,确保财务活动透明

会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约束,这种监督约束要贯穿在会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透明,这方面,我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第一,对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监督,确保销售收入的透明。我公司从2008年起,开始使用SAP零售管理系统,实行机制帐表,淘汰了手工帐,从而减少了人为舞弊的可能性,其次,业务部门能够随时对各站点的销售量进行远程查询,财务部门也能够对各站点收入的入账情况进行核对,有力的保证了企业销售收入的透明。

第二,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行监督,确保成本、费用的透明。在经营过程中,我公司对经营成本和各项费用都进行严格监督,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起初公司是根据各加油站上报的数据安排进货量,这种进货方式往往带有盲目性,后来经过改革,依托中石化的二次物流系统,我公司科学地管理加油站库存,实现合理配送,透明运作,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第三,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监督,确保现金流量的透明。目前,我公司实现了资金网上支付,不但节约了人力成本,促进了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现金流量的实时跟踪,保证了企业资金流量的透明。

通过以上几点内容的实现,使得我公司的会计工作十分稳健,因此,要构建企业会计工作的内部和谐制度,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透明,保证会计活动真实可靠。

第15篇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式比较严峻,亏损加大、市场效益持续降低等。怎样才能挖掘员工自身的潜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吸取民营、外资等企业的管理长处,使国有企业在劣势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毫无疑问,建立和完善薪酬管理机制,是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试从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员工有效地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等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薪酬管理 员工 企业 经济价值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对于如何确定员工的薪酬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在市场经济下,薪资制度的健全和合理对企业保持良好不断地发展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为它代表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和合法性,它还关系到企业控制人力成本和在市场上的定位问题。正确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保持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是员工自身价值和地位的体现,同时有助于企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正是企业人力资源部所负责的主要问题。本节从这个角度对企业薪酬管理所存在的一般问题进行分析。

薪酬管理系统设计不科学

一些企业的薪酬管理都处在方向不明,缺乏明确战略指导的混沌状态中如薪酬成本的最低化以及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最大化等。而薪酬体系的设计与管理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及远景目标进行。企业对薪酬的调查数据也缺乏可靠性,使得薪酬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主观设定职级职位,最终确定薪酬等级。

重视金钱激励手段而忽视精神激励

薪酬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是企业需要支付员工工资、奖金等实际的东西,内在薪酬是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企业不需要耗费太多经济资源。一般在企业内重视外在薪酬,忽视了内在薪酬。他们按照旧观念为员工去支付薪酬,认为这样就可以吸引、留住人才了,其实不然,这样就造成了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意和激励的降低。

(三)制定薪酬管理制度过于主观而轻视员工意见

为了保证薪酬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参与、提出和修改,这样能够增加员工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但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员工的意见,并且导致团队的不团结,这最终体现为员工的不支持性,所以薪酬管理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二、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实现经济价值共赢

如果仅仅靠高薪是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状况的、科学的、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一般在制定薪酬时,应该考虑到以下问题:

(一)薪酬制定既要公平又要保持竞争

薪酬管理既要保持外部竞争又要保持内部的公平。只要保持外部竞争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只有保持内部公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薪酬,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决定的,一个企业的规模,发展机会,文化氛围都有可能是员工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有的企业支付的薪酬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因为整体环境较好,同样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薪酬需要根据人才而定,也需要在公平上进行竞争和发展,企业发展也靠的是薪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

(二)根据企业实际设计薪酬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优秀人才,只有把这些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使其对工作充满激情,把他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薪酬管理必然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薪酬计划一定是能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激励员工,留住人才。因而国有企业在制定薪酬福利的时候,一定不能生搬硬套别的企业的经验,要根据本企业的目标、市场地位、员工需求、企业的财政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激励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比如说一个企业的中心是成本,那么重点激励的就是研发拓展人员。在同一企业的投资阶段,激励的重点就是人力资源、财务部门的人员。如果说一个企业的中心工作就是利润,那么它想要利用分配薪酬促使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强化,那么就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设计要体现多种形式,二是考核要和分配相结合,但是公平的分配是建立在客观的评价的基础上的。确切地说,在制定薪酬标准的时候企业要做好下列工作:

1展开全面薪资调查,了解市场价位

一般调查的内容是:(1)同一行业同一职位的工资标准。(2)非同一行业同一职位的工资标准。(3)同一地区其它企业的工资标准。企业调查薪资时要多方位地搜集有用信息,广泛深入调查,认真仔细研究,信息渠道也有很多,只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就可以得出市场上、最低值、最高值和中间值的工资标准。

2薪资水平的调整

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虽然在同类行业中占据优势,但是它们的工资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根据调查,有 82 %的企业每年调整一次、有14%的企业每年调整二次工资标准;一般的调整时间大多集中在 1月份和4月份,占到了近80%。国有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薪酬。一些企业的薪酬偏低,主要原因是企业未及时调整工资、不作为,而不是企业没钱或者不愿意发钱给员工。

3薪酬激励导向功能的明确

有些国有企业的标准工资是建立在技能/岗位、绩效基础上的,它所体现的主要是内部水平。同时与该类劳动力市场价值挂钩,按劳动力市场价格确定最底工资水平,这是外部公平的表现。因而要在企业的薪酬机制中建立一个风险机制,这样就能使薪酬变成了激励与鞭策并用的有效措施,不仅表现了物质方面奖励及处罚,也使员工承担了不同的风险,这就激发了员工的上进心,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

(三)员工福利愿望的重视

国有企业管理者不能认为只要提高了员工工资就能达到激励的效果,要同时重视企业福利建设,满足员工的福利愿望。如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不同需要程度制定建设关于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各方面的福利,从而真切地关怀员工。

三、结语

当今有些国有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制度并未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企业只有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才能留住和吸引人才,才能激励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促进企业市场效益的提高,进而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企业和员工互惠互利共同实现经济价值共赢。

参考文献:

[1] 余凯成 程文文 陈维政 人力资源管理[M]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6

[2] 金占明 如何建立合理、公平和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与奖励体系[J] 中国劳动科学.2005.4

[3] 向峰 黄杰 张杰 孟庆波 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3.